《洞冥寶記》 目錄
武哲天皇上帝…….序文 文昌帝君序……………… 觀音大士序……………..
孚佑帝君序…………….. 復聖顔帝序…………….. 凡例………………………..
【第一回】延康末至尊排劫運。庚子年五聖捧綸音【第二回】降善書神仙救世。鈔鐵案志士入冥
【第三回】關聖帝大開萬仙会。洞冥記新颁一部書【第四回】绍壇奉命設乩沙。聖帝宣旨颁令劍
【第五回】城隍司先觀果報。黃泉路再看情形 【第六回】陰陽界偷聆琴曲。鬼門關静听哭歌
【第七回】遊爱河藉警塵世。攝其真相喚醒癡迷【第八回】回天宫携來寶鏡。遊孽海看透人心
【第九回】駕雲端俯視幽冥域。謁地藏参观度鬼亭【第十回】遊一殿創观獄所。测無間初試明珠
【第十一回】遊二殿囹圄密布。观諸獄法律森嚴【第十二回】楊厥一奉命遊三殿。張大帝臨獄訊諸囚
【第十三回】岳少保领遊四殿。段参一面晤伍官【第十四回】望鄉台桓侯親劝鬼。森羅殿天子論誅心
【第十五回】楊定一補遊諸獄。張大帝重到森羅【第十六回】楊定一三次面閻羅。柳真君幾番演妙論
【第十七回】柳真君導遊六殿。段志一初歷冥程【第十八回】遇群魔段生试令劍。遊七殿大帝說真言
【第十九回】遊八殿重履新開路。觀各獄復覽奈何橋【第二十回】遊阿鼻再試明珠。懲孽僧新增獄所
【第二十一回】观生台詳看六道。轉劫所細論八司【第廿二回】遊鐵圍得睹新設獄觀枉死洞悉血污池
【第廿三回】遊東嶽補歷諸山領。听宣講得睹規模【第廿四回】洞冥情楊生叨盛宴邀懋赏唯一得明珠
【第廿五回】談天文柳仙洩奇秘。遊勝會定一獲慈航【第廿六回】竭呂祖諸仙唱歌。与盛筵定一作賦
【第廿七回】妙慧子上遊三官殿大舜帝親垂訓世文【第廿八回】香山頂抱一遊宮殿南海面大士宴群仙
【第廿九回】謁元皇抱一遊七曲。贈丹桂文帝勖諸生【第三十回】竭火官方知火劫。面雷祖始識雷威
【第卅一回】協天界大帝演雄兵兜率宮道祖談性命【第卅二回】赴西天如來訓釋子遊北極真武說報恩
【第卅三回】竭先師上升文華殿晤顏帝又到文範宮【第卅四回】斗牛宮皇后錫珍品瑤池座王母賜蟠桃
【第卅五回】張妙慧初登鬱儀殿。楊定一得入廣寒官【第卅六回】萬里宮參觀秘會。紫微帝預洩玄機
【第卅七回】賀呈書重開萬仙會訓教主聯合五大洲【第卅八回】上表章天皇登帝極面聖母眾女宴凌霄
武哲天皇上帝……【序文】
上帝庚子定劫,吾關領旨飛鸞,歷遍寰區,已非一日,而世道人心莫可救藥,獨坐愁苦,茫無一策。客有問余曰:「吾子領旨救世,不求長策,將何以挽轉人心,復還古處?」余曰:「諾,雖然,策將安出?」客曰:「子好讀《春秋》者也,《春秋》未作,當時之君臣,父子名分何如?《春秋》既作,後世之君臣、父子之名分又何如?」余善其言。
復問客曰:「治世非書不可。維持世道,挽轉人心,亦非書不可,已聞命矣。然爾所謂《春秋》,並詩、書、子、史猶在焉,而世人置之高閣,於世仍無所補也。子今謂吾頒書遺世,其奈世人之不信何?」客曰:「子何不降格以求,而投其所好乎?世人之讀稗宮野史,小說、雜記,方之讀經、史、子、集者孰多?子能變而通之則得已。
余聞客言,退而深思,忽恍然悟。乃決計降書,定其名曰:《洞冥記》。特飭紹、豫諸子,承任其事,闡於遊冥,編為演義,下歷黃泉,上窮碧落,又恐諸子始勤終怠,復頒令劍以策勵之。
此書自庚申冬起,至辛酉年春三月,始告成功。累日連宵,几無暇晷。嗚呼!此書垂成,仙凡之苦已極矣!其始遊地府也;夜台昏暗,陰獄凄涼,攝生人之魂,歷九泉之下,所見皆牛頭鬼使,所接悉虎首夜叉;剝皮床上,親看厲鬼施刑。滾油鐺中,目睹凶人受罪;魂飛魄落,膽顫心驚,誠慘苦矣!及其遊天堂也,躡風雲凌霄漢,跨日月而駕星雲;貝闕珠宮,遨遊殆遍。聖真仙佛,晤對相親,又何其樂哉?
夫同一遊生也,其遊地府之苦,則如彼;而遊天宮之樂,又如此。一苦一樂,迥不相侔(牟音)矣。世之人讀是書者,其亦能觀感而興起焉否耶?嗚呼!此書垂成,乃惟一諸子,与張、柳二仙之功也。拈毫校閱,殫厥呂子之心。圈點評論,寫禿三丰之筆。吾帝有何功哉?
所望此書傳世,遠邇歸心,知勸知戒,服教畏神,中華大國。依然禮教之邦。赤縣神洲,仍復唐虞之盛。三教统一,萬道歸宗。中外一家,醉風沕(勿音)穆。斯則吾關所深望,而亦諸子之所願也。
天運上元甲子元旦夕關降筆
文昌帝君……【序文】
书以「洞冥」名,何取乎?天堂、地獄之說,由來舊矣!玉歷之鈔傳,瑯環之瑣記,已昭昭在人耳目,膾炙人口,而散見於勸世諸書。如《搜神記》、《新舊齊諧》、《聊齋誌異者》,不勝縷述。而 關聖天皇上帝尚頒此書於世,毋乃多事乎?
嗚呼!三期末劫,人心險矣,世風下矣。不信因果報應,不信地府天堂,肆無鬼論,作迷信書,平權是尚,自由為高,毀仙佛之神像,棄聖賢之經文;無父無君,綱常倒置,世運至此,坏乱極矣!
我 聖帝是日夜焦思,期納斯民於軌物,是非頒演通天徹地、冠古絕今、超前軼後之善書,不足喚醒癡迷春夢,打破世界之疑團,挽轉國魂,復還古處。乃於飛鸞降像之時。遴(音磷)擇乩生,付以斯責。自庚子以來,查遍寰區,未當其選。
偶於洱源僻地,紹、豫壇中,遇有惟一諸子,欣然喜幸,爰召集萬仙,同開大會,遂將其書,頒下紹壇。敕命諸子遊冥,賜以令劍,俾乩生遊冥時佩帶;復敕各部雷君,輪流供職,帶領遊生所遊之處,細心討論,務空地府。天堂之奇秘。
又敕呂子惟一,編為回數,如演義體,便人觀覽。其中詩詞卓絕,勸世入微,於是古書之所無,而此書有矣。未發之奇秘,而此書發洩矣。未來之天机,而此書道破矣!於戲,休哉!此書其午會治世,五洲萬國,大一統之書哉!其能弭劫運,化干戈,收槍砲,猶其小焉者也。有王者起,不取法於是書,其將何以治世哉?不知應運真人,其能仰體 關聖天皇上帝,特頒此書之意否?時在
天運上元甲子元旦之次夕七曲山人識
觀音大士……【序文】
《洞冥記》一書,為何而作也?慨知歐風東漸,禍水西流,中國士夫,醉心歐化,遂將中國數千年之名教綱常,棄如蔽屣,自由犯上,無父無君。嗟嗟!乾坤混沌,日月無光,孽海波深,地天翻覆,人民咸居於黑暗之鄉。政治悉皆為網羅之具。天柱折矣丨地維穿矣!
吾与四聖,處此時代,縱情如精衛,空怀填海之心;巧若媧皇,莫展補天之手。雖飛鸞闡教,歷遍寰區,攪乾腦血,抽盡肝腸,終難喚醒癡迷,挽轉世運。茫茫宇宙,問天無言;渺渺愁懷,傷心有淚。臨乩降諭,徒喚奈何而已!
我 聖帝哀憫芸生,關切世道,乃出奇策,特開萬仙大會,頒演此記於洱邑,紹善壇中,令定一、抱一、妙慧、志一、参一諸子,先後入冥,窮究地府真相,輪迴果報,纖細無遺,善惡昭彰,絲毫不爽。
地獄窮竟,又復上升天堂,面晤仙佛聖真,足遍琳宮玉殿,舉凡苦樂之情,升沉之態,兩相比較,無不活繪於紙上。所有陰曹法律,上界天條,明明公布,其期望世人,改惡從善,作佛登仙之心,誠懇切矣!
而编輯校正之责,付之惟一。 聖帝之望世道人民,苦心孤詣,雅愛深情,至矣盡矣!今書已告成,命吾序其巔頂,吾慈展讀之下,因而轉悲為歡,轉憂為喜,不禁歡慶。大声呼曰:「此書一出,天可補矣!海可填矣!世風還醇,萬病回春矣!」因筆而弁(音便,正文前用)之。時在
上元甲子旦次日慈悲主妙識
孚佑帝君….. 【序文】
曠覽古今,靜觀宇宙,上下數千年間,縱橫九萬里內,治之久者,乱必生;亂之極者,治乃定。非有鬼神主持其間,聖人周旋其際,不足以轉移之也。春秋戰國之世,異端邪說,橫行天下,洪水猛獸,不足以喻其毒也。而宣聖因以作《春秋》以正無父、無君之罪。亞聖因而陳王道,以救功利雜霸之偏。王道聖功,如日月經天,始昭然於天下後世。
嗟嗟今日世界,成何世界哉?平等自由,無父無君,綱紀不修,倫常喪失,棄仁背義,寡廉鮮恥,人心風俗政治之坏,更有甚於春秋戰國時矣!而中華大地,億兆芸生,未聞有一人如孔、孟者,出而正之、闢之。豈不可哀痛哉?
獨洱源僻壤,有惟一、定一、抱一諸子,痛世道之將湮,懼神洲之陸沉。杞憂常抱,救世無由,不得已開設善壇,司天唇舌,靈根不昧,孤詣堪嘉。故宣聖因付以救世之丹,文祖又倡頒劝善之書,大士復降演訓女之則。二三子皆能仰体體聖意,深益人心。
第數書雖佳,猶不足盡世人之險心,窮世界之真相,我 聖帝悲憫無既,乃展其讀《春秋》之精神,輔炎劉之忠義,特頒一書於紹善壇中,以遊冥為著作,名之曰《洞冥記》。下歷黃泉,上窮碧落,举凡人间善惡,地府慘狀,天宮妙景,靡不鑿鑿言之。而詞嚴義正,褒貶紹《麟經》之筆,定罪執董狐之簡,俾天下之大奸、大惡,破坏五倫八德之徒,以及婦女身犯七出、八邪之輩;自天子以至於庶人,縱逃於陽律者,不能逭於陰譴,法律深嚴,果報昭彰,足令讀者寒心,聞者喪膽,謂之「觀世鑑」也可,謂之「照妖鏡」也可。夫豈不可以齊家、冶國、平天下乎?
嗚呼!《春秋》一出,而亂臣賊子懼。此書傳世,而世之無父、無君、破坏五倫八德者,
其能知非知悟,而復我歷聖相傳之綱紀否耶?抑悍然不顧,甘心墮落、而永久沉淪耶?吾言至此,不禁淚涔涔下也。玆因書告成,爰揭其頒書之宗旨,弁(音便)之簡端,工拙所不計也。時在
天運上元甲子元旦日纯陽子序
復聖顔帝……【序文】
天堂、地獄之理,儒者知之不言,非諱言也。言之不詳、不實,無徵不信,适以滋迂儒之譏評,興狂徒之誹謗,故不如不言之為愈也。時至今日,已屆末流,五倫廢棄,八德銷沉,平權是恣,自由為高;惡孽滔天,不可殫述。舉世之人,咸尽趨於地獄而不知,若再諱言,非以救世,适以病世也。嗚呼!
我 關聖天皇上帝,救世情殷,有見於此,故不得不言之。輾轉反側,乃亟思頒一書,名曰:《洞冥記》,以付於滇西洱源、豫、紹諸子,託之遊冥,演傳其事,一空地府、天堂之奇祕。昔人所未言者,而今補之。冥律所新定者,而今揭之,天机不敢露者,而今洩之。
又得呂子惟一,日侍冥床,將句傳達,精誠所至,鬼神為通,一字一句,未有遺漏,編輯成書,以公諸世。較之稗史、小說、雜記,實有過之,洵古今未有之奇書也。或曰:「言地獄天堂之書,指不勝屈,此記之言地獄,則悉本於玉歷鈔傳,得毋嫌於贅乎?」
余曰此書正所以證明玉歷鈔傳也。玉歷所言,謹陳大概,而未詳言其立獄之由,与法律之本意;此書則包括一切,凡玉歷之所無,及人世未經傳聞者,而悉增入之。地獄情狀,闡發無遺;言言藥石,字字金鍼,体所以懲創人之逸志者,至矣!至傳述天堂之理,六所歷各天、各宮、各殿,俾得親炙仙佛聖真,欽承教命,謦欬如生,占固遊生之大幸,而亦閱書者之大幸也。勸善之道,不在是乎?
吾知此書一出,如敲暮鼓,如撞晨鐘,遠邇傳觀,洛陽纸貴,眾生向善,改過自新,挽轉頹風,復敦古處,樂唐虞之世,合中外一統,其端賴此書也。吾不禁拭目望之。歲在
天運上元甲子元旦翌日文範子撰於洱源東鄉玉屏山麓二聖宮
【凡例】
(一) 、《洞冥記》一書, 關聖帝三期末劫,人心險惡,無術化导而頒也。世之善書,汗牛充
棟,陳陳相因,人皆束之高閣,視為常談,故講者諄諄,而听者藐藐,此通病也。 聖帝有見於此,不得已而頒此書,已想到山窮水盡處,此書傳世,倘仍不能挽轉人心,更無書可頒也。閱是編者,天知 聖帝救世之苦心,然後許讀此書。
(二) 、是記命名:「洞冥」,言洞悉冥漠幽冥之事,即指天堂、地獄而言也。雖地府各獄,悉本於玉歷鈔傳,然玉歷僅說大概,未能若斯記之條分縷晰,詳且盡者。且五殿新增各獄,阿鼻側之孽僧獄,鐵圍城之憫死獄,及孝悌里、廉讓鄉、仙農境,為歷來遊冥生,未經道破。並他種事蹟,未經前人發表者,此記獨洩其祕,諸天仙佛,評此書為古今勸善第一奇書,良有以也。
(三) 、《洞冥記》名目,西漢孝武帝時,曾有此書,然其書流傳未廣,世人罕得見之。此記發揮天人性命,仙凡鬼神之理,和盤托出,不稍隱諱,謂之「洞冥」,名稱其實。
(四) 、是書一言以蔽曰:「勸善懲惡」而已,上集歷陳地獄之苦情,懲惡也。下集備述天堂之樂趣,勸善也。一仙,一鬼,一升,一凝,路分兩條,任人擇取。
(五) 、世間善書,不過勸人而已,而勸之亦不周;此記自天子至於庶人,無人不勸,無義不搜,斯已奇矣!又復勸及地府之鬼,勸及外國之人,勸及天上神仙,奇妙如此,不惟見所未見,抑且聞所未聞。
(六) 、此記有三寶, 上皇所頒之令劍,一寶也。地藏之明珠,二寶也。聖化身之觀世鑑,三寶也。有此三寶,成此奇書,他善書所無也。
(七) 、此記有五絕,各仙降臨,純用題詞,深寓勸懲,兼諧聲調,一絕也。記中多詩,歌,對聯,工雅不俗,二絕也。所著之文篇篇警策,足以勸人,三絕也。記錄事實,源源本本,發人未發,四絕也。一部大書,起伏照應,前後關合,如常山蛇,擊頭尾動,擊中則兩頭尾俱動,五絕也。有此五絕,所以為奇書。
(八) 、此記雖詳言天堂、地獄之真相,而其要,實發明三教之理。三教之中,又側重儒教者何哉?蓋以治國平天下,非儒不為功。且知當來儒門當令,萬國統一,同宗孔教故也。閱是書者,須尋著線索,放開眼孔,斯為得之。
(9) 、紅塵世上人,無論富貴貧賤,大都爭名爭利爭氣,懵懵懂懂,醉生夢死,糊塗過日,並不計及我生從何來,死從何去?盡人皆如是已。倘具有知識靈根者,早早計及,應须熟讀此書。
或問:此記仍仿傳奇演義體例,以回數登記之,名曰:「記」,亦演義體也。何不編為記體,如《搜神》、
《聊齋》之類,令體例相符乎?
余曰:「此書以勸人為主意,編為回數者,以徇世俗之所好。看罷上回,不得不看下回,所以引人入勝也。何必拘拘於記體哉?」
或問:「此書言庚子,五聖捧旨救劫之事,舊傳在道光朝庚子也。此記所言,則專指光緒朝之庚子也。此曷以故?」
余曰:「五聖捧旨救劫,兩庚子俱奉命也。後庚子之劫,更甚於前庚子。此記所錄,則實紀後庚子也,又何疑焉?」
或問:遊生遊冥,一宵一宮,或兩宮,洋洋萬餘言,何能敏捷若是?」
余曰:「凡遊生遊冥,未出壇時,領者先賜靈丹吞服,功能益慧壯神,其中玄玄妙妙,全由天授,非人力也。又何疑焉?」
或問:「老母哭歌中,紅紗是何物件?」
余曰:「紅紗者,紅塵俗網也。世人墮落紅塵,不能為聖賢仙佛,為俗網蒙蔽故也。人疑跳出此網,必须有出世之功德也。」
或問:「記中言天堂、地獄之狀,發前人所未發,道前人所未道,誠足聳世之人之信仰矣。萬一有頑固之儒,倔强之輩,偏執已見,堅不信服,且從而誹謗之者,又當何如?」
余曰:「此不必校,听之可也。此等人終有信服之時。」問:「在何時?」答曰:「俟伊三寸咽喉氣斷,見無常的時侯,自然信服,然已悔之晚矣」
或問:「張三丰大仙評《洞冥記》,較之評《三國演義》者,孰為優勝?」
余曰:「有過之無不及矣!三丰本元朝名進士,氣節高尚,國變後,棄官入道,為火龍真人弟子,以功封「靈佑帝君」,自稱邋遢道人;瀟灑風流,隱顯度世,生平學問淵博,著作宏富。今奉 聖帝之命,評此洞冥,特出其餘技耳,歡其評語,嬉笑怒罵,皆勘破古今人情,非他手所及也。此部《洞冥》,經其評定,乃分外生色也。」
===蓬萊傳法青青子柳元陽識===
《洞冥寶記》卷一
關聖帝君鑒定
三丰祖師批評
洱源惟一子編輯
【第一回】延康末至尊排劫運。庚子年五聖捧綸音
五聖行宮紀錄仙官楊椒山先生降壇詞 (調寄:一剪梅)
奉命垂書下碧天 笛韻悠然 琴韻纏綿 清風送我到乩筵 燭燦金蓮 香馥龍涎
特与諸生演妙玄 裁罷花箋 降罢瑤篇 奇書闡出永流傳 是好奇緣 是救生船
話說洪濛既闢,人類以生,往古來今,歷朝歷代,曾不記經太平,几遭劫運,茫茫宇宙,問天無言?桑田滄海,感慨係之!(上下千古,憑弔興衰,為全書之籠罩。) 顾上古之人心渾樸,故其享太平也久,即其劫運也輕。後世之人心險詐,其享太平也促,而其遭劫也亦益烈。(善惡兩相比較,具见根源) 故劫運之來,雖云:「天數」,而原其造劫之萌蘗(音拍),實由人心。(二句是此書跟本) 人既造劫,天不能不應之,天非殘刻忍心,以待吾民,天固無可如何者也!(原出天心)
《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音換,逃避也)」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可知劫數之來,實由人召,人苟知悔知懼,未嘗不可挽回也。(人心轉處天心轉) 無奈世人夢夢,不畏天威,惟惡是作,惟孽是造,迨至天降大戾,乃諉之氣數使然,且有怨天公之不仁者,不亦惑乎?(狂悖之極)
這段議論,從何說起?因吾真久廁五聖行宮,忝任紀錄之職,凡五聖帝君經過事蹟,及一言一動,皆吾真耳聞目睹,親筆登諸冊籍,至今猶歷歷不忘。(世人何由得知?)
可歎近數十年來,人事變遷,儳焉不可終日;(我亦傷心) 幸賴五聖輔佐上帝,竭力維持,自庚子至今,真有補天浴日之功,旋乾轉坤之手。倘世無五聖,不知今日伊胡底矣?(尚堪問嗎?)
其奈惡習傳染,已逼寰區,一般狂妄之徒,甘心隨心附和,逐臭趨羶,仍復在醉中夢中,桀驁頑冥,殊難化導。(可誅可殺) 此輩狂逆,若不悔悟,改絃易轍,則宇宙终無寧謐之期。是以聖帝別出心思,擬新創一種奇書,以作最後救世之結果。(婆心救世几時能了) 因命我從庚子以來,将五聖救劫始末,飛鸞紹壇,一一傳出,俾世界眾生,大家知曉,方不斐五聖多年苦心。(五聖欲世人改惡從善,共乐雍熙,世人其憫此婆心否?)
今吾真既奉命發起编錄此書,尋流溯源,必要從清朝末年敍起,爾等可知清朝末年,人心已坏,種下禍根,(病根在此書之發源亦在此) 孔教不遵,崇尚新學,綱紀漸廢,習染歐風,以至五倫不講,八德全虧,將文明禮教之中華,胥淪為禽獸黑暗之世界。天柱折也,地維傾也,悲哉!哀哉!
是歲庚子元旦, 上皇駕坐凌霄,下望黑氣騰騰,佈滿世界,不禁拍案大怒,曰:「何下界之人,惡孽如此其甚哉?是不能不降之大罰也。」(自作之孽,其將誰尤?) 當時即曉諭諸天仙佛聖眾,並敕冥王造具惡籍,速呈玉案,隨敕各部神将天使天丁,分佈刀兵、水火、雷霆、瘟疫、豺狼、蝗虫、旱澇、飢饉等災,務令收尽恶人,以充劫數。殲除之後,驅入冥府,永墮地獄,歷千萬劫,不復人身。(可知畏否?)著速照旨、施行等諭。
當日 上皇盛怒之下,倒下此旨,眾神仙面面相覷,(無不戰慄) 莫知所措,因同胞跪懇金階,求减劫數,(我亦在列) 上皇弗允,各神祇逡巡而退,其時班中有關帝、文帝、呂帝、顏帝、大士,是為五聖,見旨已頒下,難以挽回,而又不忍下民受此慘劫,復聯班長跪,泣涕叩懇,聲隨淚下,濕透襟袍,(凄涼如此,果為何人?) 上皇仍不允,五聖因救民心切,叩頭泣血,一連跪懇七晝七宵,哀動至尊。
至尊乃言曰:「卿等誠懇哀求,為民請命,朕豈無慈悲之心,但下界之人,造孽已深,無解免之理,卿等有何良策?能使世人改惡從善,消此黑氣,以慰朕怀。」(帝德好生,無不載幬,於斯益見。)
五聖同聲奏曰:「如蒙至尊開恩赦宥,使下界劫難,從輕減免,臣等情願臨凡,分省飛鸞闡教,以化萬民,倘奉職無狀,甘罪無辭。」至尊聞奏,天顏為霽,喜動於色,謂五聖曰:「卿等具此宏願,朕甚嘉之,但下界人民陷溺已深,人心已死,化导良不容易。」朕熟思審總,當今時局,除飛鸞闡教之外,別無良方,(上帝不得不已之苦心,誰人鑒之?) 卿等既负此鉅責,各勤厥職,毋怠厥志。宏誓具在,勉旃慎旃。」(望民如此,責臣如此,帝心昭昭,聲色俱厲。)
====總評===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敗坏,風俗因之。聖帝特頒此書,以救人心,以濟世道,以挽狂瀾。字字金鍼藥石,非稗史可比。
○開宗以人心善惡,感召禍福,已挈全書綱領,基得振衣千偽崗之勢。
【第二回】降善書神仙救世。鈔鐵案志士入冥
五聖行宮紀錄仙官楊椒山先生降壇詞 (調寄:漁家傲)
浩劫來時無處避 可憐世界遭颠沛 總為殘零多造孽 不早計 空空抱恨將誰懟
良善之家安且吉 暗中自有神天庇 勸爾眾生齊懺罪 立志氣 莫教禍到空垂淚
話說五聖帝君,在 玉皇案前,發下宏誓大願,願救下界生民,減免大劫,當日領了 玉旨,降下凡來,互相維持世界,拯患救災,凡有設壇之區,靡不降像示乩,藉警狂悖。觀音大士,或化作乞丐以勸人,或裝作僧道而訓俗,尋聲救苦,慈悲廣大,世人無從得知。
不料是年春夏之交,山東、北京一帶,有拳匪、紅燈邪教肇釁,惹岀國際交涉,致八國洋人進京,乘輿播遷,賠償鉅款,約計是年順直山東、山西一帶,宮吏軍民人等,死於刀兵、水火、槍砲、疫癘者,不下數十萬人。其各直省,遭水火地震,風雹之災者,不可勝計,誠浩劫矣!
越八年戊申,清太后、皇上於三日內,先後賓天,至宣統三年辛亥八月,武昌革命軍起,清廷鼎革,民國發見,又是一大變動。逮丙辰、丁巳,順直湖南、粵東,大水為災,沖毀民居禾苗,民之饥死溺死者甚眾。洎戊午冬,廿二行省,均染大疫,死者又不啻數百萬生靈。加以南北不和,連年戰爭不息,民之死於槍林、彈雨者,不可勝數。
推其原故,總因人心太坏。道德墮落,(病根) 國無統紀,潰亂泯棼,(病勢) 平權是尚,自由為高,(病由) 以釀成種種慘劫。哀哉吾民!何以堪此?(几乎莫可救藥)
所幸戊午之疫,(是一服大承氣湯) 懲前毖後,皆有悔過向善之机,故五聖帝君,得以因勢利導,方方闡教,處處開壇,假神道以設教,藉木筆以劝人,降出不少的聖諭格言。但各省善壇雖多,而尤以滇西為最。
故五聖抉择於洱源之東南兩鄉,命興壇李生復誠,豫壇楊生抱一,入冥鈔案,續成《八寶金鍼》(砭惡疾) 中下二卷。又命紹壇之趙生篤誠,楊生定一、守一、段生志一個侍乩,降演《勸善寶箴》(立綱維) 一卷。再命婉壇張生妙慧,集合各壇諸子,降演《儒門救世金丹》(起沉痾)
全部。再令各壇乩生協力贊襄,降演出 上皇敕頒之《五聖經誥》一卷。(頌揚聖德) 至校正、編輯之責,則令呂生惟一統任之。(極大事業) 統計此數部善書,完美盡善,其義推尊孔教,間参以釋、道之旨,(三教同源,一以贯之) 無非發明五倫、八德之理,以救當時之弊,正人心而維風俗,胥賴此數評書。(提醒眾人,大家一齊注意。)
無奈有等腐儒,視為老生常談,疑信参半,(不知神道設教之旨,大家仍怀著鬼胎。) 甚且毀謗加之,(可誅) 更有等頑梗之庸夫愚婦,不信因果報應,天堂地獄,善升惡降之理;善書雖多,而宣講者如故,作惡者仍如故,故五聖常怏怏抱歉愁悶於怀。(愁悶什么?你們可知否?)
一日, 關聖帝君獨坐宮中,思念及此,慨然長嘆!忽然計上心來,不禁拍案叫絕,曰:「是非演此書不可,(各人掩卷,猜是何書?) 此書一出,世界之人,尚有不信善,而敢於為惡者,吾不信也。但演此書,必先奏明 無極聖母、金闕至尊允准,然後再召集眾仙,開一大會,令諸天各各知悉,然後施行。」
計議已定, 聖帝即刻上奏,奉旨諭允,(小心翼翼) 次日即遣功曹,照會諸天仙佛聖眾,準於某日在五聖行宮開會,名曰:「萬仙會」。功曹奉命去訖,屆日準備施行,你看 聖帝具這種救世深情,真是堯、舜仁愛為心,禹、稷飢溺為量,世上的人,誰能體貼得這番苦衷?但 聖帝所擬頒演之書,是何等書?開會定於何日?均未得知,且听下回分解。
===總評==== ○敘次錯落,井井有條,如穿九曲明珠,的是仙品。
【第三回】關聖帝大開萬仙会。洞冥記新颁一部書
五聖行宮紀錄仙官楊椒山先生降壇詞 (調寄:解珮令)
延康午運 世風不古 把綱常名教都拋撇 賴有仙真 費盡了許多心血 泛釣船渡人情切
莫迷本性 莫虧晚節 趁此時念頭早應決 收拾回家 要博得娘親歡悅 休糊塗造諸般孽
卻說 關聖帝君要新演一部書,勸化世人,已經奏明,恭奉 聖母 上皇旨意,允准在案。為什麼还要召集萬仙開會呢?因為這部書,徹地通天,大有關係;(重要得很) 故不能不開會,說明一切,且還有其他要件,急待研究,事極机密,這且按下不表。
且說 聖帝開會之期,係訂於庚申年冬月十五日,屆期 聖帝命庖正在行宮,擺列筵宴千餘席,十分整齊,眾仙乘鸞跨鶴,冠裳齊楚,濟濟而來;四聖亦到,酒至三巡, 聖帝出席言曰:「今日邀請眾仙,非為別事,只為如今世代,下界人民,正直三期末劫,三次封神,將要到期。我 無極聖母要度九二原人,還原返本,怎奈下界人民,近數十年來,受了邪魔纏
擾,異端邪說,印入腦經,心性十分糊塗。把三綱五常廢棄,五倫八德拋開,沉迷酣睡,大呼不醒,(是吃了迷藥) 以致造了無邊罪孽。此時若不拯救,恐大劫再降,世界空虛,此輩殘零,盡流為地獄種子;千秋萬世,墮落堪悲,其何以負我 聖母之希望?(誓度原人以解母憂,真大孝子) 雖近年來到處飛鸞闡教,降出各種善書,以資宣講,然勸轉者固多,而頑梗毀謗之人,亦復不少,奈何!奈何!(真真設法) 今日開會,特請各位磋商,設一善法,救此殘零,如有嘉謨,幸勿吝教。」
眾仙起立曰:「吾等下仙,道卑德薄,此事仍烦 聖帝,相机設法,如有化民之善術,我等無不樂從。」
聖帝曰:「世界之人,如中鴆毒,非得靈丹妙藥,不能起死回生。吾關之意,欲特傳一種奇書,名曰《洞冥寶記》(名奇) 要將地府各獄苦情,天宮各種妙景,一一傳出,使世界之人,知天堂之樂趣,踴躍為善;地獄之苦惱,不敢為惡,庶可以挽回世道人心、惟此書煞有关係,書中要將天堂、地獄之情状,和盤托出,洩漏許多天机,遊冥生所到各宮、各殿、各獄,尚望善為引導,毋生阻力,書成之日,即有功於世界矣。未識眾仙高見如何?」
眾仙同聲合掌稱頌曰:「善哉!善哉!如得聖帝演成此書,不惟有功於當時,且澤及於天下後世矣!(三曹普利) 我等聞之,十分欽佩,願同贊成。但傳此書,亦不容易,未審聖帝將此書付之何方、何壇、何人?擔負责任。」(我亦著急) 聖帝曰:「如今下界善壇雖多,靈根不昧,誠信篤實者,僅有滇省洱源東南兩鄉,豫紹三壇諸子,可任此事。吾關明夕臨凡,當以此書責成紹壇之趙、尹二子,楊、楊四子,段、段二子,而以豫、婉二壇之楊、張二子補助之。不過一年內外,而書成矣。」(不傳於大邑通都之名士,而傳於窮鄉僻壤之寒儒,真是出人意表。)
聖帝言畢,萬仙離席告退,各自回宮,聖帝亦準備次夕下界臨壇,囑咐諸子遊冥演記之事,但不知次夕聖帝臨壇,召集諸生,如何囑託?且看下回分解。
===總評===
○聖帝為頒此書,而開萬仙大會,書之關係重要,讀者當自思之。
○帝君对眾仙演說一段,慷慨激昂,真是開胸破膽,讀之如覲鬚眉。
【第四回】绍壇奉命設乩沙。聖帝宣旨颁令劍
五聖行宮紀錄仙官楊椒山先生降壇詞 (調寄:離亭燕)
洱邑江山如畫 景物冬來蕭索 喜有红梅先破玉 疏影橫斜籬落 雪里暗香浮 恐破騷人尋著
今夕我來騎鶴 特為昨宵相約 攜得瓊漿並玉液 要与諸君同酌 拈韻和新詩 極盡仙凡之樂
關聖帝君降壇詞 (調寄滿江紅)
叔季人心。真險也 半多姦慝 欲手挽狂瀾無術 枉殫心力 大夢沉沉睡不醒
紅塵滾滾天昏黑 看可憐 世道走豺狼 生荊棘 青燐血 蒼苔蝕 虫沙聚
成邱垤 望荒郊戰壘 恨填胸臆 家國流離遭巨蠹 禾苗蕪穢多蟊賊 到而今
盡是逞威權 施殘刻。。。。。。。。。。。。。。。。。。。。。。。。。。。
話說 關聖帝君開會之後,次日卯刻,即降臨紹善壇中,飛鸞示諭。對諸生說明,要頒演《洞冥寶記》一書,將上项事說了一遍,並言明现頒來,玉敕、令劍在身,敬謹供奉案上,令諸生敬謹焚香,聖帝先九叩行參,(敬慎威儀) 後令諸生十八行参,禮畢,然後宣讀
玉旨,其文如下, 玉皇上帝詔曰:
朕居上界 統轄諸天 乾坤永奠 六合泰然 燮理萬化 總制三才 道高無上
玄之又玄 胡今末世 運轉下元 人心太坏 道德淪湮 五劫傳遍 莫挽顛連
玆有關卿 洞冥請頒 情殷救世 召集萬仙 特飭紹善 力任子肩 垂成书卷
以化愚頑 吾皇嘉許 特降綸言 並頒令劍 法律森嚴 諸子黽勉 早日完全
書成之日 功德無邊 隨敕冥界 上及諸夫 冥生到處 待遇誠虔 不准撓阻
以利鈔傳 朕言不再 欽哉懍哉 欽此。。。。。。。。。。。。。。。。。。
聖帝將玉旨宣畢,再對諸生道:「吾帝所請演之《洞冥記》,卻与世上之遊冥各书不同。夫世上之遊冥書,不过鈔傳地府之善惡案件,藉以警醒世人而已。若此記,則主發明天堂、地獄之實狀。必令遊生將情形曲曲傳出,使讀是書者,如親歷其境一般。以後善惡兩途,便知抉擇,當不至再捨善為惡矣。且可令天下之狂妄小儒,酸腐庸儒,以及假道學之偽儒,不敢妄生詆毀,肆口譏評,強為置喙,庶此書為不虛傳也(障塞橫流)
是以吾帝在 至尊前保奏,以此書屬之爾壇趙、楊、楊、段尹諸子,力任仔肩。並令豫、婉各壇諸子,相為補助,務望速為辦理,勿辞艱辛。一年內外,全書告成,遍傳天下,挽回世道人心,則爾等功德,真無量矣。
至尊所頒之寶劍一口,(這口寶劍即是慧劍,又名斬魔神劍) 有神無質,具有玄妙,切勿視為虛無。以此劍關係有三端,一以供置壇中,以鎮邪魔不敢作祟。一以備遊生入冥時,隨身佩带,關津渡口,官吏鬼卒妖怪,不敢阻攔。(為遊七殿伏筆文字,前後相生) 一以策諸生,朝夕謹懍,不敢始勤終怠,反生疑議,如有犯者,即以劍斬之。爾諸子其慎哉!切勿以吾帝之言,為恐嚇爾等也。 聖帝諭畢,諸生均唯唯承命。 聖帝亦返駕回宮,諸生即商量遊冥之舉,未知如何遊法?且看下回分解。
===總評====
○頒令劍以策乩生,鎮邪魔,實千古未有之奇事,而見於此篇中,豈非大觀。
【第五回】城隍司先觀果報。黃泉路再看情形
柳真君降壇詞 (調寄:人月圓)
蓬萊不少神仙侶 若個肯降塵寰 多情老柳 攜琴跨鶴 獨到壇前
幽冥果報 天機祕蜜 未對人宣 今番頒演 和盤托出 的是奇緣
張桓侯大帝降壇詞 (調寄:滿江紅)
世道澆漓 欲補救 也非容易 疇手挽 中原大局 仔肩獨寄 只有神仙堅願力
江中穩把風帆繫 仗飛鸞 降筆動人心 回天意 今首演 洞冥記 初發軔
休兒戲 須参觀善惡 詳明體例 天律昭彰無錯誤 權衡賞罰公平未 到隍司
且作豹班窺 牛刀試。。。。。。。。。。。。。。。。。。。。。。。。。。。。。
是日紹善壇諸子,奉了聖帝之命,準備到晚遊冥。各人匆匆料理,不在話下。卻說聖回宮後,即飭柳元陽帝君,張桓侯大帝,到壇賜符,以備遊冥之用。並派柳仙鎮壇,大帝領導一試遊。先由本邑成隍署起首,吩咐訖,瞬屆戌初,各侯駕神祇俱到,張、柳二仙,因此次為發軔之期,心中十分高興,要与諸生飲酒賦詩,此唱彼和,仙凡交感,快樂無涯。
將近初更,大帝命人焚化冥衣、冥鏹等物,命當方土地神背負,隨喚醒定一子起,賜酒三杯,丹一粒,大帝手提丈八長矛,步岀壇門,跨上神駒,定一上馬相隨,大帝按轡(音祕)徐行,口占一絕曰:
初冬人氣覺凄涼 草木凋零為隕霜 最喜滿輪明月照 馬頭風送嶺梅香
大帝曰:「定一無妨和上一首。」
定一依韻和曰:
並馬西行趁晚涼 洱源城外月如霜 冥途迥与凡间異 底事寒梅也發香
和畢。祇覺陰風慘慘,遙聞鬼哭之聲。大帝曰:「將到隍司也。」果見數差人手拽鐵鍊,拘獲數十鬼犯,男女不等,一路痛哭哀號,絡繹不絕。
大帝曰:「此鬼役票提亡魂也。」隨後又見數人,手持簿籍,分道而行。大帝曰:「此夜遊神,專稽查世人,夜間為謀不善者也。」(暗室不可欺心) 正言間,只見前面有衙署,上懸一匾曰:「洱源縣城隍署」六個大字,金光炫耀。左聯云:「善恶由爾自作,賞罰在我主權。」
方顧盼間,音樂大作,署內走出一官吏,向大帝跪叩。詢之:乃隍司也。大帝命之起,隍司即將大帝迎入,定一子同進至中廳,大帝正坐,定一与隍司側坐,茶畢,定一即向隍司說明觀獄情由。惶司立遣判吏,領定一四处參觀,只見正廳左右,有廂房數间,淨几明窗,精深潔可愛,室中之人,寫字、看書、作畫、毫無拘束,悠然自得。(有此快樂) 判吏曰:「此乃善人接待室也。」(哦)
廳署後面,兩邊設有牢房,圍牆高峻,門外拴有惡犬,猛獸數隻,形貌猙獰,內中犯人,皆鳩形鵠面,觳(音局)(音束)觫不堪,旋有鬼役將鬼犯拖出,在那里鋸解、挖眼、斬手、刖(音月,將雙腳砍斷)足、割腎、刳(音枯,剖開挖空)心、割鼻、刮目,並施及油鍋、碓(音對)搗、磨捱,各種非刑,十分胆顫,不敢久視。(善人何憂何懼?)
轉步又到廳署之東北,見有一條血河,血水渾濁,腥臭難聞,令人掩鼻欲嘔,婦女裸體浮沉其中,血水灌頂,口中吸食,子母相抱,不能上岸,甚為悽慘。判吏曰:『此血河也。其中之犯,多係淫賤婦女,損子墮胎。或不敬三光,對北、對灶行淫;或夜起便溺,身體裸露,觸犯星月;或大小月及胎前、產後,身體不潔,便進灶房,觸犯司命。或以下衣晒於日光之下。或以惡露血水,潑於井灶之側;或濯(音昨)不潔凈之衣服於長流之中,以至污穢水府。其他如不孝父母,不孝翁姑,不敬丈夫,不敬惜字紙五穀,如是種種罪狀,皆打入血池之中。不特婦女為然,即男子亦然也。』(婦人犯此,家長不教,帶罪三分,自犯者加倍,懍之慎之。)
定一曰:「世傳血污池,曩以為十殿冥府始有之,不料此小小縣治,亦設此池,且各譴刑罰皆具,慘不忍睹,況冥司之大地獄乎?其慘酷更不知若何也?」言畢,与判吏回見大帝,略述情狀。大帝曰:「此不過粗具規模耳,若窺全豹,非歷尽冥獄不可。今夕時辰尚早,盍隨我再遊黃原,以罄遊興。」
於是辭別隍司,出了殿門,命土地帶來之冥衣等物,先賞賜了一半。大帝上了神駒,定一亦上了馬,定一在馬上問大帝:「黃原距此若干遠?在何地方?」大帝曰:「距此約千餘里,直向東北方而行,前面有一宽闊大壩,荒涼寂寞,如古戰塲一般,中有一條路,乃鬼差提拏鬼犯,必由之道,其中情形,不可不觀。師弟听吾唱一歌來:
洞冥今夕新開幕 俺老張 且恭賀 定一疑團今打破 地府天堂 風馳便過 且把新詩和
幽冥師弟今初到 試略觀神明果報 將近黃原聞鼓譟 鬼聲悽慘 哀號無告 落得空悲悼
歌畢。大帝曰:「師弟亦和來,我師徒好以行程。」定一知不可辭,亦唱「浪淘沙」以和之。
鬼哭聲低昂 入耳心傷 行來頗覺道途長 到此不知身死活 無限凄涼
獨自暗思量 為善必昌 此言有理當參詳 看罷冥情分善惡 歸勸愚盲
和畢。大帝曰:「你我師徒,快快催馬,你看前面又是甚么光景?」定一定睛一看,只見一片沙漠,四望渺茫,陰風驟起,寒氣逼人,鬼聲啾啾,悽慘欲絕。對大帝曰:「弟子睹此情形,傷心慘目,不欲前往矣。」大帝曰:「何必傷悼,你看前面有一草亭,你我師徒何不下馬,小憇片刻,爾就便作篇歌文,将此景况,逐一傳出,以勸世人。」定一遵命,即下馬同入草亭坐下,拈毫而賦曰:
冥途迢遞兮 四顧茫茫 黑水泛濫兮 其流湯湯 風捲地兮沙黃 月色枯兮無光
天愁闇兮淒涼 地沮洳兮凝霜 豺狼叫嗥兮 虎豹成行 鳶隼飛揚兮 梟鵩翱翔
嗟彼鬼犯兮 四野彷徨 呼天地兮喚爺娘 思嬌妻兮戀情郎 泣佳兒兮淚汪洋
悔不在生兮孝高堂 五倫拋棄兮八德忘 到此追悔兮枉悲傷 孽障隨身兮斗難量
将何時兮出獄場? 上無衣兮下無裳 手足折兮身倒殭 黑索繫兮恐慌 鬼使怒兮
勢張 刺錘擊兮利鋒芒 孽風起兮任簸揚 黃塵滾滾兮人埋藏 此斷脰兮彼穿膛
白骨堆兮成崗 将誰怨兮我無良 眾鬼涕泗兮痛肝腸 哀求鬼哥兮望包荒 善為
我辭兮稟閻王 我感爾兮山水長。。。。。。。。。。。。。。。。。。。。。。。
定一賦畢,大帝曰:「此文尚將真情實景寫出,可以帶回壇中,刋出勸世,俾世之為惡者,知此情状,則冷水澆背矣。」言畢,時近五鼓,大帝命土地将冥衣錢財佈施訖,与定一出了草亭,仍上馬轉回壇中。大帝与柳仙回宮繳旨,定一亦甦醒起來,謂諸生曰:「大帝臨行時,諭我明夕要遊陰陽界、鬼門關兩處,我已允之。」但不知此兩處又是甚么景致且听下回分解。
===總評====
○遊地府先以隍司立其基,由近及遠,小中見大。黃原苦境,從未經人道過,此回方發其秘。
【第六回】陰陽界偷聆琴曲。鬼門關静听哭歌
柳真君降壇詞 ( 調寄:臨江仙 )
世外逍遥蓬島客 飛鸞屢到人間 寶筏撐出渡愚頑 問誰能識我 快快上蓮船
孽海波濤洶惡也 劝君跳出深淵 好將大道細精研 幽冥观果報 善惡甚昭然
張桓侯大帝降壇詞 (調寄:滿江紅)
怒眼圓睜 咱到處 雷轟電掣 看世道人心危險 愁腸百折 八德沉於滄海底
五倫化作崑崙雪 不禁俺 為這些殘零 淚流血 遊冥事 真奇絕 望諸子
肝腸熱 腳跟立定也 寸心如鐵 出入幽陰母畏苦 往來冥府休悲切 乘神駒
踏過鬼門關 看情節。。。。。。。。。。。。。。。。。。。。。。。。。。。
話說張昨宵回宮時,曾對定一言明,今晚要遊「陰陽界」、「鬼門關」兩處,諸生已将各项預備齊整,本日戌刻,各侯駕神祇已到,柳真君、張大帝亦先後來壇,与諸生清談片刻,到了亥初,真君鎮壇,大帝仍領定一子前往。當時大帝出了壇門,跨上神駒,定一乘馬相隨,向東北方行,半雲半霧,飛騰迅速,一路之上,祇覺寒風凜冽,陰氣逼人,黃沙迷目,黑霧蟠空,鬼哭之聲,不絕於耳。定一見此景况,心中害怕,不覺毛髮直豎起來。大帝曰:「汝休恐怖,待吾吟詩,以遣愁怀。」詩曰:
冥途跋涉為誰來 可恨癡迷太不該 夢入黃粱難醒悟 名登黑籍尚徘徊
仙真術尽飛鸞筆 神道方窮設夜台 頒演洞冥心至苦 殘零可願上蓬萊
大帝吟畢,命定一亦和一律。定一和云:
攝魂垂訓洞冥情 仙佛慈悲度眾生 欲化幽囚歸淨土 誓將地府作蓬萊
山川跋涉形神瘁 道路蕭條鬼佃鳴 感謝天君時保護 書成功德定崢嶸
和畢,催馬直前。忽見前面有數鬼差,提拏來無數鬼犯,有行者、臥者、颠蹶者,男女等等不一;身帶枷锁,繫以黑索。那些鬼差,在那里扯扯拉拉,(怪狀不一) 所拘之鬼犯,不肯前進,鬼差又用皮鞭毒打。大帝勒住神駒,對定一說道:「我師徒且莫忙走,試看看這般情形,聽他們說些什么?」定一即兜住馬,洗耳靜听。
只听那些鬼犯說道:有的說如今好懊悔(悔遲了) ,有的說我真遭晦氣,有的說難捨眾親戚,有的說難捨兒和女。那人說我婚喪事未畢,那人說老母七十幾,那人說難捨房中美貌妻,那人說難捨情郎如魚水(何不令他同你一路) ,那人說今年好生意,那人說今年要去應選舉(可惜可惜) 。有些說倉箱穀米堆,有些說我家貧如洗,有等說我在生懂道理,有等說幸未曾呵風罵雨,有等說我也曾把陰德積,有等說我也曾把善功累,惟願此一去,閻王放我回鄉里(癡心夢想) 。叫鬼哥性莫急,我再將房屋修理,我再去收收钱利息,我再去把租佃取(凡間之事放不下) ,男婚女嫁事完畢,那時節不消你來提,我自然會來尋你。
那鬼差聞言大怒道:「到此间你想回家去,恐怕不能由得你,這陰府刑法不隨意,你不必藉故推諉,你須好好往前去,不然,莫說我遊無情,定要打折你的腿(各司所識) 。」那鬼差話尚未說完,大帝与定一子在馬上听見這些粗言俗語,不覺鼓掌大笑起來。
大帝道:「師弟你看這般鬼犯,已經提拏到此,他还要想回陽,真真可笑!他口中說在生曾積功善,如果積有功善,何至被這鬼差凌辱?可見世上有等人,外面假裝修善、行善,考其實在,何嘗見他修出一點真善來?總是嘴甜心苦,欺人實以自欺者,比比然也。即如這些鬼犯,到此地步,他還要打冒詐,說他在生也曾積了陰德善功,太可惡也。(到死仍不晦悟) 但這般鄙俚言語,雖是下流社會口吻,听來令人噴飯,然亦有趣,師弟無妨記起,帶回壇中,用以劝人,聊作解人頤可也。(作起死回生方,何嘗不可)
定一曰:「弟子遵命記下就是。」大帝曰:「師弟快快催馬前行。」定一拍馬跟隨,一霎时间,又歷過了許多山坡,忽見黑霧中出現一道金光,石壁上寫有「陰陽界」三個大字。左右有短聯曰: 半人半鬼-----分陰分陽
旁边又懸一牌,定一撥馬就而讀之,乃是十王奉五聖通敕論文一道,其略曰:
照得三期末劫 正人鬼共度之時 午會延康 實仙凡同修之日 足以宗風大闡
聖教宏開 神仙飛鸞於乩壇 善士觀獄於冥府 俾明果報 以资勸懲 匪惟世人
得受其陶鎔 即幽冥亦沾其福利 吾十王等 恭奉。。。。。。。。。。。。。
五聖敕令,大中華國滇西洱源,紹善大壇弟子,親奉
上皇玉旨,頒演《洞冥寶記》一書傳世,舉凡地府,關津隘口官吏,理當保護迎送;並宜掃除凈室。
敬謹招待,以表誠虔。其一切孤魂野鬼,尤當潛形遠避,不可妄生阻攔。倘不遵令, 一經查覺,定予收入無間,永不輪迴。切切。等因,奉此,為占仰關津隘口官吏,並一切鬼等,一體遵照可也。此諭。
實貼 陽界曉諭。
當時定一子將通敕諭文瀆完,大帝已不见了,心中焦急,催馬前行,約走了四五里許,只見前面有一宣廳,赶到廳前下馬,方欲詢問,忽然門內琴韻悠揚,有人唱歌和之,定一肅然静听,其歌曰:
末世人心如蛇蝎 癡愛貪嗔誰斷絕 個個争名逐利忙 銀錢是你心頭血
子不孝兮父不慈 結髮夫妻中道別 朋友無信弟兄乖 五倫喪盡綱維折
博奕飲酒不顧親 狐朋狗友誇相得 損人利己送豪強 害命殺生心最熱
釀成瘟疫与刀兵 水火虫蝗飢饉劫· 收爾坏類入陰曹 剝皮抽筋又拔舌
萬死千生刻不停 憑你張儀三寸舌 吁嗟乎。。。。。地獄輪迴何日空
令我傷心侯梗結。。。。。。。。。。。。。。。。。。。。。。。。。
歌罷,問定一子可曾到否?喚他進廳飲茶。定一整衣而入,向前行禮,視之,乃大帝与—冥宮,在廳內鼓琴唱歌者也。大帝曰:「吾二人歌曲,爾曾得听否?」定一曰:「弟子已竊听誌之矣。」大帝曰:「師弟快快飲茶数杯,今晚事冗(音蛹),就要起行。」
二人辭出,上馬登程,向鬼門關而進,更覺景物荒,慘人心目。只見左右有路兩條,(善惡兩途) 一上一下。上條路,道路平坦,兩邊設有酒肆茶坊,來往之人,冠蓋輝煌,都笑騎馬乘車坐轎,優游自得,並無愁苦之容。(何等自在) 下條路,道路卑溼,崎岖坑坎,雪積泥濘,甚難行走,道旁栽立樁木,罪犯高吊其上,路上之人,俱是鬼使拘來的犯人,蓬頭赤足,垢面裸體,手拳足折,痛楚哀號。定一視之,心中不忍,問大帝曰:「此兩條路,相距不遠,何以苦樂迥若天淵?」(一步之差千里之謬)
大帝曰:「上路之人,善男信女也。在世積有大功大善,五倫八德不虧,三從四德兼備,壽終之後,隍司接引,親送忌陰陽界,又復送往一殿,參觀地獄,查明功善,或授職天曹,或投生福地,故雖死亦逍遥自在也。(善報)
至於下路之鬼,皆狂徒潑婦也。在生十惡八邪,無所不作,五倫八德,三從四德,毫不講究,惡貫滿盈之日,由隍司票提押解至此,復由陰陽司遞解一殿「孽鏡台」前,照明罪孽,然後再查黑籍,發往各殿。照律治之。(惡報)
定一聞言,深哀憫之,向大帝前代為求情,減免罪苦。大帝未及回答,忽然狂風大作,風沙走石,向罪犯身上亂擊,(地府之沙石亦恨惡人,可怪) 號淘之聲慘不忍聞。(自作自受)
大帝曰:「作惡之人,天所不容,何必代為悲憫?不可留連,我師徒赶速前進。」馬行得快,瞬息之間,果又走了二三百里。定一問大帝曰:「可要到鬼門關乎?」大帝曰:「未也。師弟你看看前面還有几支山嶺阻隔,最近這山嶺,是何名目?爾可知道?」定一曰:「弟子初次遊冥,未曾經過,不詳其實,還望大帝指示。」大帝曰:「此即世傳之思鄉嶺也,我師徒也要到彼一遊,速速催馬。」轉瞬间,果然又到了山下,大帝与定一,將馬拴住,二人攀援而上,定一問思鄉嶺之原由。
大帝曰:「這支思鄉嶺,山最高峻,陡險異常,凡新亡之鬼魂,拴鎖到此,准其一望家鄉,以感动其生死離別之情。」鬼魂登山,果然望見家中燈火熒熒,兒女啼哭之聲,亦了了听聞。唯是山太陡絕,下視壁立萬仞,可望而不可即。只得哀號頓足,徒喚奈何!定一至山頂,只见那些厲鬼,手執鋼叉,不許罪犯久立觀望,眾鬼犯依依不捨,汪汪下淚,飲恨吞聲,委頓下山,甚覺悽慘。
大帝吟曰:
思鄉嶺上鬼倉皇 望眼睜矃淚兩行 兒女雙雙偎柩側 親朋濟濟聚靈堂
分明隔絕歸陰府 尚欲哀求返故鄉 笑煞亡魂癡蠢甚 不由老子為悲傷
定一亦和一律云:
拋妻撇子別雙親 頓足哀號慘煞人 回首望鄉成木主 傷心落淚溼衣巾
憐他觫觳情甚憫 論彼凶頑實可嗔 欲使幽冥除熱惱 大千世界化香塵
和畢,大帝与定一下山,策馬前行,未及數里,大帝在馬上指曰:「前面一山,乃孤棲嶺也。此山終年積雪,寒冷異常,人跡罕到。惟有罪之鬼犯,則必由此经過。又前面那山,名曰:「破錢崗」,世間焚烧冥楮鏹,其破爛不适用者,悉拋擲於此山,可见世人之焚化冥錢冥錠,亦须留心求其完好;倘粗心大意,潦草塞責,不管破爛,毫無敬心,或未曾焚燼,虚應故事者,焚如不焚,反招罪愆。(欽哉孝念勿謂虚誣) 吾師既领爾到此,亦為爾言之,以醒世人。」
又走數里,前面又阻一河,灘甚危險。大帝曰:「此惶恐灘,過此灘者,若係惡人,恆遭溺死;灘陡水急,舟船難過,一經覆沒,則河中魚鱉,爭來吞人,亦懲惡之灘也。」言猶未畢,只听見河邊有無數鬼犯,在那里悲號。
大帝吟曰:
凄凄冷冷月荒涼 無限鬼魂泣彼蒼 二老未曾歸樂土 單身先入幽冥鄉
孤棲嶺上空垂淚 惶恐灘頭枉斷腸 試向破錢山下望 來來往往任奔忙
定一亦和曰:
一路黃沙趁馬蹄 羊腸九曲路東西 盤旋直上三千丈 跋涉行過十二溪
嶺越孤棲殘月冷 灘經惶恐凍雲低 憐他鬼犯哀號切 不禁心寒倍慘悽
和畢,已到灘畔,定一見灘聲震吼,驚波怒濤,奔流而下,心甚畏懼。大帝曰:「師弟休恐,爾只須將眼閉起,吾師從後運动神力,策馬一鞭,便躍過此灘矣。」(毫不費力) 定一從之,果然到了彼岸,心中歡喜。乃行未及十里,前面又有一山,其高峻勝過思鄉,孤棲二嶺十倍,山頂高插雲霄,無人能攀躋其上。定一抬頭仰視,几乎墜下馬來。(如畫) 問大帝曰:「此何山也?」大帝曰:「此翠微山也,此山之高,上達雲霄,手可摘星,往往有上仙遊玩於此,若係尋常神仙,不能到此也。師弟你快下馬來,坐在路旁那石塊之上,細細看看此山。」
定一舉首定睛看時,果然這座翠微山,高峻異常,不能望及巔顶,方顧盼間,耳中忽听見山上一老嫗哭泣之聲,音甚悽慘,(彼何為者) 問大帝曰:「此山上如何有此老嫗,在此啼哭,這樣悲哀?(其泰山側之老婦,似乎有重憂者) 望乞指示。」大帝曰:「此亦奇緣,師弟你好好洗耳靜听。」只听得那老嫗哭道:
『其一』
哭一聲 眾殘零 九二原人 為什么眷戀紅塵 儘犯著七情六慾 癡愛貪嗔 到如今 大劫頻臨 入六道 付轉輪 令為娘 心中愁悶 寧不酸辛 胡不返本面娘親 母子們 快樂無垠
『其二』
哭一聲 眾兒曹 是好根苗 為甚么墮落塵囂 敢把那五倫盡昧 八德全拋 到如今 大劫屢遭 如小鳥 不歸巢 令為娘 心中焦燥 寧不牢騷 胡不趕快赴蟠桃 母子們 快樂逍遥
『其三』
哭一聲 眾兒郎 離卻慈娘 為什麼久不還鄉 多祇為牽纏利鎖 絆住名韁 到如今 午會白羊 歸根願 可能償 令為娘 依閭懸望 寧不心傷 胡不綵舞慰高堂 母子們 喜笑徜徉
『其四』
哭一聲 眾女兒 是好根基 為什麼失了母儀 竟膽敢三從四不體 四德全虧 到如今 末劫三期 稍失慎 墮污池 令為娘 十分焦急 寧不傷悲 胡不歸去慰慈幃 母女們 喜笑怡怡
『其五』
哭一聲 眾女娃 是好根芽 為什麼不想回家 偏貪著浮生抱影 鏡里空花 到如今 大劫交加 儘罩住 這紅紗 令為娘 心中牽罣 等不咨嗟 胡不早早返仙槎 母女們 快樂無涯
定一在石塊上,听罷哭歌,不禁淒然淚下。(不昧靈根) 謂大帝曰:「弟子听罷此歌,真真悲切,好像慈毋念遊子的心事一般,(聞者為沾襟) 究竟這老嫗是何人斯?為什麼在此啼哭?望大帝指明。」
大帝曰:「師弟啊!你當這老嫗是何人?那就是我們的那位 無極聖母了。(至此方才說明,字字由喉中哽咽而出,聲淚俱下) 因為這三期末劫, 老母要度回九二原人,屢度不轉,老母無奈,只好來翠微山上痛哭一場,打動這九二原人,看他們大家,可有悔心想娘的念頭。老母的哭聲,上徹天曹,下徹地府,中徹人間,如有靈根者,皆能听見。 老母一哭,一則哭与人听听,二則哭与地府的鬼犯听听;或悔心腸,思念 老母的人,即能還原返本, 老母便可破涕為笑,不至再如此傷悲。今夜 老母哭出這段哭歌,真是一字一淚,淚中有血,縱鐵石心肠人聞之,亦當淚下。(心軟心慈者更不待言) 師弟不但你哭,你可知我老張,初聞歌時,便掉下多少淚來了。
也罷,師弟也算靈根不昧,把 老母這段哭歌記熟,回到壇中,念与闔壇弟子一听,看他們哭不哭?(其聲嗚咽悱惻纏綿) 以後單用這哭歌勸人,也可勸轉不少的人。師弟拭眼淚,快快起來,我師徒要到鬼門關,方回壇也。」
當時定一听了大帝這段言語,心申方才了解,立起身來,仍隨大帝並馬前行,祇覺一路陰風慘慘,鬼哭啾啾,行了數里,遠遠望見一座大城,雄關重鎮,氣象巍峨,城牆高峻,關上佈滿刀鎗劍戟,金光射目,十分森嚴,漸漸扺近,則見關上直立一匾,上書「鬼門關」三個大字,炫耀數里,關內人語喧嚣,聲波四達,半皆哀號嘯哭之聲。(地府凄楚,難聞笑聲) 及抵關前,見有凶形厲鬼,張牙怒目,大帝用金鞭一指,眾皆倒退,關門自闢,門上署有二聯。
其一云: 此間天是地分界。那里人即鬼關頭
其二云: 鬼与人分爭一念。天將地隔判三才
大帝曰:「此間有三條大路,上條登天,下條入地,中條出陽,名曰:「三岔路」。(楊朱泣處) 一步之差,千里之謬,為仙,為人,為鬼,就是這個關頭也。(切莫走错) 今夕入冥,我師徒當由下路而行,師弟得無畏苦否?定一曰:「大帝不入冥,弟子焉敢入冥?大帝不畏苦,弟子敢言畏苦乎?」問答間,耳聞仙樂悠揚,一少年冥司,丰致飄逸。向大帝稽首曰:「小司因事,失於遠迎,望大帝恕罪,善人海涵,請移玉趾至敝署小坐,好記冥情。」於是三人同至廳署,門上有聯云:
爾縱鬼詐多端 入鬼關鬼難再使。
我本公平應事 秉公道公自生明。
入廳聯云: 掃門迎善士 下榻待高人
院中雜植花木,景致幽雅,無官衙塵俗氣,茶畢,冥司對大帝曰:「卑司職務,點鬼解犯,稽查善惡。現值末劫三期,下元午會,五劫齊臨,要收盡世間的惡類。故每日本關所過者,除善人,平等人外,其餘鬼犯,不下二三萬人,拘留所充牣無隙,掛號書吏一百餘人,解差三千餘人,不敷役使。
勞形案牘,日無暇晷。大帝在此寬飲兩杯,小司領善人城樓一觀,俾悉此間冥情。大帝頷之,於是虔一遂同吏司上至城樓,看見城內遼闊,中有二路,上路坦平,行人稀少,來往者皆有童子,手執長旛寶蓋,旌旗前導。下路卑溼,行路之人,其形象与陰陽界所見之状,大略相同。
定一看罷,即同吏司回稟大帝。大帝曰:「世人之性,怪誕反常,大道坦平,彼偏陷入;真俗謂「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獄無門你闖進來」也,奈之何哉!時雞當唱曉,大帝辞別吏司,与定一出了廳署,跨上神駒,定一乘馬加鞭,霎时間到壇門,柳真君還在壇中坐定,專等大帝回壇,一同繳敕,大帝曰:「明後晚當遊一河一海,別有趣味。」言畢,張、柳二仙回宮。諸生亦约定明晚早早恭候,但不知何海之中,又是甚么景象?且看下回分解。
===總評====
○回中記述冥途景物,或詩或歌,或議論、問答,筆如燃犀,無幽不照;中間大帝琴歌,瀟灑自如;老母哭歌,凄涼悲惻,使聞者悚慄,听者沾襟。
(下轉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