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無量寿經(卷上)
【當生成就之佛法】
甲、要覺悟現在環境及將來的去路
(一)人生逆境多:那一個人能免了患病、衰老、親眷生離死別、財物失散、怨讐加害,還有貧人希望得財、無兒的希望得兒,無好職業的希望有好職業,但求得到的又能有幾人?面對諸如不如意的事,又能有什么辦法解决。
(二)此世災難多:颱風吹襲,地震發生‧房屋倒塌。這些造成人命財產傷亡。旱、澇、雨雪天氣,都会造成五谷之失收。從而形成很多地區之凶荒之年。又有些激進的地區,戰禍連連。隨著科技的發達、武器的精良,現時戰争,更是一個大殺戮場。
(三)很可憐!人死了卻未完了。因著身死,神識不滅,有六個所在。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這神識总攢不出這六個範圍。這六道中,天与人比較好一点,但是皆有生死。來來往往轉圈子。今生变天人,忽然轉輪一生又变畜生、地獄,千死萬生、這样的不斷輪轉,尸骨如山,流的別淚似海,真是苦!請問誰有方法跳出這個輪迴的圈圈呢而得到安靜的長生呢?
【輪迴的解救法】
乙、逆境的轉变,災難能消除,首先要明白人的苦樂、順逆的現象,是果的顯現。而這個果的現象,是由很遠的遠因而來的,這個因,或許是前些時間所造、或許是月前年前、十幾、幾十、或許是前世所積、或是新所種下的。譬如一粒顆種,埋下土里,自然長出果來。是誰所作,由誰所受。有人在下種時精挑細選,必然是上好的嘉禾,謂之善果,將來必是順樂的境况;如慢不經心不假思慮地種下種子,收成時往往是荊棘,所謂惡果‧災厄苦逆之境遇。所謂人生的順逆、苦樂皆由自己一手所做,半点也離不了因果的報還。這是天道的律例,誰也不可違逆。故此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就是天地也不敢有毫的差錯。何况人呢,例如做了傷天害理之事,你以為神不知,鬼不覺,到時自有報還,因果之事,絲毫也不会漏失。覺得報還未到只是你命中福德仍可以抵數,數完了速應,乃遲速而已,希千萬勿抱僥倖心。犯了因果就算神通最大也是枉然,何况凡夫。
呂祖師有云:「神通不敵業力」業力即因果,菩薩也不例外,天律嚴明不可不慎。
所以維摩詰經有云:「沒有人能夠違背因果法則,這是人人平等的宇宙公約。所以面對深奥的生命,我們要学習生命的本質,而不只是生命的現象。生命的本質也就是萬事萬物一切諸法的本質,也就是殊勝的第一義諦-----空性。所以,諸法的本質寂然不動,因為已經離開一切生滅有無的外相;諸法的本質無形無相,諸法的本質沒有任何分別,因為已經超越一切心意識運作範圍;諸法的本質無從比較,因為已經離開一切的立場;諸法的本質沒有來去可言,因為已經沒有任何時空的束縛,所以諸法的本質,就是生命最終的答案。」
當我們明白一切現象皆有前世、今生、未來的因果關係,就要以最快捷有效的辦法去消除宿世或現世的業力,從而減輕引導惡因所帶來的惡果。就是「念佛」了。經上說﹕至心念佛一句,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若能消了罪,又怎会再有逆境災難了呢?經上講﹕能念「阿彌陀佛」的人,就会有十方無量無边諸佛來護念他。佛是萬德萬能、法力無边,只要佛來加被,還怕什么災難呢?
(二)跳出輪迴永遠長生。就是六道之外的佛剎聖境,在正西方的有個「極樂世界」,叫阿彌陀佛的國土。全是七寶聚成,莊嚴清淨、華麗無比。庭苑宮殿、地下皆用黃金、白银、琉璃、珊瑚、瑪瑙、琥珀、水晶等物造成。其國民寿命無量。不像天、人六道那样的生死交替不停。經上說,若是生到西方淨土,身皆是金身,光明照耀。神通具足,思衣衣來,思食食至,不假人工所做,寿命無量,一直到成佛的證量,中途不退轉。究竟如何去得?經中說:念「阿彌陀佛」念到一心不亂,命終時阿彌陀佛一定就來接引你去他的國土。
另外講念佛十大利益。
(一)晝夜常得一切諸天大力神將隱身守護。(二)常得觀音等二十五位大菩薩而為保佑。
(三)常為諸佛日夜護念,阿彌陀佛常放光明攝取此人。(四)一切惡鬼,夜叉、羅剎、皆不能害;蛇蝎、毒物悉不能傷。
(五)水火冤賊、刀兵槍礮、杻械牢獄橫死、悉不能受。(六)前所作罪業,悉皆消滅。
(七)夜夢吉祥,或見阿彌陀佛勝妙金身。(八)心常歡喜、顏色光澤,氣力充盛,所作吉利。
(九)常為世人恭敬禮拜。猶如敬佛。(十)臨命終時,心無怖畏,正念現前,西方三聖,金台接引、往生淨土、蓮花化生,受勝妙樂。
所說十種利益中,前九種是消災厄解劫難,後第十種是免卻輪迴的利益,望世人信受。
念佛方法:(一)最簡單的是早晚課
(1)南無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一稱一拜)。
(2)南無大慈大悲阿彌陀佛(一稱一拜)。
(3)南無大慈大悲阿彌陀佛(恭敬地念、坐念、跪念、站念皆可,至少百声,千、萬声,由人忙閒而定,宜由少至多,不宜由多退少。)
(4)南無觀世音菩薩(一稱一拜)。
(5)南無大勢至菩薩(一稱一拜,觀音、勢至為彌陀助手,所以念完佛理當要稱拜)。
(6)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一稱一拜,將來皆是我的師友,也當要稱拜)。
(7)唸:【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回向文。
(8)禮拜而退。(以上功課每天早晚各一次。洗手漱口,在佛像前焚香頂禮或不頂礼也可,但面向西方,心存恭敬。)
(二)、念十口氣法:盡一口氣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或七八声、或九、十聲,共念十口氣,念回向文一遍。此為最忙的人而想的法子。要緊就是天天一早一晚去作,萬不可間斷‧有佛像對著佛像去念‧沒有的就面西去作。
念佛成功的助緣
善惡的簡單標準:念佛是正因‧作善是助緣,好比鳥有两翅,才能高飛。但善惡的界線,現在根据十善業道,舉出個標準,希望大家警惕勿犯。
身三業為:殺生、偷盜、邪婬。口四業:妄言、綺語、惡口、两舌。
意三業為:貪、嗔、癡。
凡是有生命的动物,不論大小,只要傷害他,就是殺生。凡是財物、或是名譽。不論多少大小,不是本分應得的,不經對方許可,明奪、暗窃,強佔、騙取、皆是偷盜。正式夫婦以外,凡与一切眾生行婬、不論任何理由‧总是邪婬。意存欺騙,說虛假的話,叫作妄語。不論語言,文字,寫出來,說出來,是提倡縱慾,影响到傷風敗俗,叫作綺語。粗暴的話,罵人的話叫作惡口。挑撥两方是非離間也人感情,叫作两舌。種種的物欲,戀念不捨,得了還想得,叫作貪。有不如意的事,生恨心,發怒氣,就叫嗔。沒有理智,遇事迷惑,佛說的道理,聖賢的經書,皆不聽從,更不信因果,叫作癡。
往生極樂三大要訣----信、願、行
念佛往生極樂,是佛法八萬四千法門以外的一個特別法門,叫「門餘大道」。事雖簡單,理實深奧,不是三言两句,就能講明白的。。要知佛的道德,比任何人都高,說的話絕不会騙人,只要相「信」極樂世界是有,念佛就可以去,便是成功的第一要訣。再肯看破這五濁惡世,發出真心來,「願」意生到極樂世界去便是成功的第二要訣。也信了,也願意去了,那就得依著方法,每天按時去實「行」做功課,便是成功的第三要訣。
模範前輩参考經典:古今幾位師表
念佛法門,原是釋迦世尊度眾的徹底悲心,這個法門最簡便、最穩當、最高超;若是這個法門再不能修,別的方法更不用談了。這個方法的好处是,一個字也不認識的人也能辦得到,可惜不明白的人,只把它看作老太婆的事,未免太錯誤了。
請看華嚴会上文殊、普賢二位大聖,都在經中勸修﹔印度馬鳴、龍樹二位大菩薩,皆著書弘揚;中土古德,自慧遠大師一直到印光大師,這歷代祖師,多是先修他宗後來歸淨土宗;鸞曇大師有肉身菩薩的名稱,智者大師是佛傳燈的人,全弘淨土;近代天台宗諦閑大師,唯識宗太虛大師,律宗弘一大師,禪宗虛雲、圓瑛二大師,各有著作,也是弘揚淨土。居士們如晋朝廬山的劉雷諸賢,唐朝的白樂天,宋朝的苏東坡、文彥博,明朝的袁宏道,清朝的彭尺木、楊仁山等‧皆是大儒学家,皆是精通佛、道,他們都是息心淨土,這是人人曉得的。我輩自問智慧、德業修為怎能比上他們呢?他們都捨他宗而去修淨弘淨,我輩反而輕看了,這般知見豈能說是正確?
参考的經典:說到淨土法門,三藏經典處處指歸;「阿彌陀經」、「無量寿經」、「觀無量寿經」、「淨土十要」、「蓮宗歷代祖師」「善導大師集」(彌陀化身)「印光法師文鈔」「安士全書」「淨土宗略要文」這些書都能助人開智慧、正如見。
印光大師開示:念佛求生淨土
娑婆苦海無量無边,如何才能了生脫死,免受六道輪迴之苦。大覺世尊,愍諸眾生,迷背自心,輪迴六道,久經長劫,莫之能出,遂特開信、願、念佛一法,求生淨土一門,俾若聖若凡,同於現生,得共實益,往生西方。信願念佛一法,乃上聖下凡共修道,若智若愚,通行之法。求生淨土一門,乃出苦之玄門,成佛之捷徑也。念佛之法,重在信願,要深信娑婆世界之苦,苦不堪言;極樂之樂,樂莫能喻,决定往生之願,行决定念佛之行。以真信切願為先導,念佛為正行。信願行三具足無缺,决定往生。具能都攝六根而念,雖不能全無妄想,較彼不攝者,則心中清淨多矣。
都攝六根,重在於聽,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念佛時,心中(意根)要聽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也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也要聽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 一一攝於佛號,則眼不会東張西望,鼻不会齅別種氣味,身也不会懶惰懈怠,若能如斯念佛,妄想自息,業障清除而智慧開矣。
阿彌陀佛、觀音、勢至必來迎請往生其國。念佛正行者,各隨自已閑忙而定,不必定執一法。下面閑忙二法,可各自選修。
念佛求生淨土修持法(一)
每清晨盥漱畢,衣冠整齊,上香、禮佛三拜(拜畢,恭誦阿彌陀佛一遍)。
(接著跪念發願淨土文一徧。念淨土文時,心須依文而发,方能得到實益)
【淨土文】
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志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善根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聖眾,手執金台,來迎接我,於一念頃,生極樂國,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十方三界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迴向】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三皈依】
自皈依佛‧當願眾生,体解大道,发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憎,當願眾生,统理大眾,一切無礙,和南聖眾(念畢禮佛三拜而退)
念佛求生淨土修時法(二)
(忙於工作者可修持此法)
晨朝盥洗畢,衣冠整齊上香,禮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無阿彌陀佛。盡一口氣為一念,念十口氣。借氣攝心,心自不散,念數隨氣之長短,不可強使多念,強則傷氣,止可十念,此名為十念法門,念畢。
迴向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迴向畢礼佛三拜而退,若無佛像,可向西問訊)
〔至於平時念佛﹞從朝至暮,從暮至朝,行住坐卧,語默动靜,穿衣說飯,大小便利,一切時,一切处,令此一句阿彌陀佛洪名聖號,不離心口,若盥漱清淨,衣冠整齊及地方清潔,則開声或默念皆無不可。但無論出声或默念皆須念從心起,声從口出,音從耳入,並想自身是坐立於蓮花上。
若睡眠及裸現澡浴,大小便時及穢污不潔之处,只可默念,不可出声,不要以為這種地方不可以念佛,而是不可出声而已。出声念佛,可念六字洪名,若是默念,只念四字可矣。睡時任它去,醒來就要接着念,以念佛為自己的篇元辰,決不片刻放捨,若在做事,待事做完,即繼續念,心仍常存恭敬,心不外馳,若起雜念,即時攝心虔念,雜念即滅。若只圖多圖快,隨口滑過,心不在焉,這種念法就無效果。故心口必須一致、則歸心於一,歸一則神氣自然充暢,業消智明障盡福崇,自心本具之佛性自可顯現。
謹記﹕念佛時,一定要攝耳諦聽,攝心而念,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也念得清清楚楚,耳里聽得清清楚楚,默念也是要聽自已心中的声音,如果妄念一起,就要格外提起全副精神念佛,只管念如來萬德洪名,久而久之,妄念自滅,心即清淨,此乃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是成佛的捷徑也。
懺悔業障文
我口口口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瞋痴,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边。若此惡業得相者,盡虛空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淨三業遍於法界極微塵剎,一切諸菩薩眾前,誠心懺悔,後不復造。恆往淨戒一切功德。(普賢行願品)
淺談楞嚴經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經名仍照原譯。<楞嚴經>,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修首楞嚴經>的簡稱,首楞嚴,是大定的总名;<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楞嚴經>的一章。<楞嚴經>二十五圓通中第二十四,即念佛圓通,是大勢至菩薩在楞嚴会上,答佛垂問圓通,是由修習念佛法門,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實為念佛最妙要訣。三摩地,即三昧的別名,既得念佛三昧,即圓滿通達一切諸法,故名念佛圓通。在此末法時期,最為契機。原譯文簡義豐,初機行人,不易領会修習,特再譯為現今通行的白話,附於原譯各段之後,言文對照,並將經內的名詞術語,和重要意義,加以淺解和說明,故各今譯淺解。以廣流傳,期皆了解經義,和都攝六根,一心念佛的方法,同修念佛三昧,同證念佛圓通,同歸淨土,同成佛道,幸勿以粗俗淺近而忽之矣!
大勢至法王子,与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頭礼佛足,而白佛言:
〔大勢至菩薩,与他同修念佛三昧的五十二位菩薩,即從他們的座位站起來,走到釋迦牟尼佛前、頂礼佛脚,恭敬對佛說:〕
這一段是結集經家所敘菩薩礼佛的儀式。「大勢至」是菩薩別号﹔大是最大勢是勢力,至是至極,因這位菩薩的勢力‧最大到了極點,用這最大勢力,護持佛法,化度眾生,令修念佛法門,脫離輪迴六道的極苦,故號大勢至菩薩。如<觀無量寿佛經>說:「此菩薩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途,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三途,是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悲華經>說﹕「往昔因中,彌陀作輪王時‧觀音為長子,勢至為次子。今在極樂,居彌陀左右,輔弼佛化,候補作佛。」
現在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左边,是觀世音菩薩,右边即大勢至菩薩,輔助阿彌陀佛,分身十方,普度眾生,共稱西方三聖‧「法王子」,是菩薩的通稱,佛為世出世間說法之王,故稱法王。
佛說:「我為法王、於法自在。」佛以說法度生為業,諸大菩薩,皆負有紹隆佛種‧承家業,輔佛行性,利濟眾生的重要職責,如世人之子承父業,故稱法王子。
「同倫」,是同類,即同行、同参、同道等。「菩薩」,是梵語菩提薩埵譯音簡稱,梵語是印度話,菩提為覺,薩埵為有情,有情是九界眾生的通稱,九界為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中除去佛界為九界,前六界為六凡,即六道,都是愛情未斷﹔後四界為四聖,除去佛界,声聞為小乘,緣覺為中乘,菩薩為大乘。都識情未盡﹔故稱有情。覺有情齋下化眾生以利得大聖人。「頂」是頭頂,「禮」是禮拜,「佛」是釋迦牟尼佛,「足」是脚。「白」足稟白、陳述。即向上告明白。「言」是說話。大勢至菩薩,在楞嚴会上,与他同修念佛法門的五十二位菩薩,一齊從他們的座位站起來,走到釋迦牟尼佛前,頂禮佛脚,白佛述。這是結集經家所敘。
凡是菩薩請法,或向佛陳述,必先身、口、意三業至誠,一心恭敬至極,這是恭敬禮。非同我們凡夫的傲慢禮,常傲慢自居,心不謙下,或唱和禮,口中同声唱和,身雖隨人禮拜,頭不著地,這两種禮,毫不至誠,缺乏恭敬,惟逢場作戲,敷衍了事,非真禮佛,雖終日禮拜,徒勞身形,於心無益,罪障難消,我們皆應切戒。
凡禮佛時,佛要至誠拜佛,口要至誠念佛,意要至誠想佛,三業投誠,一心懇禱,统身伏地,如大山崩。或五体投地,用頭額、和两膝、两肘,都著地的跪拜。必須這样最恭教的禮佛,决定業消障除,罪滅福生。念佛同淪,望共注意!
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豈。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我記得過去無量大劫以前,有佛出現世间,号無量光佛。先後共有十二位尊佛,相繼出世教化,達一大劫之久,最後的尊,號超日月光佛,他教我修習念佛三昧。〕
從這一段起,是大勢至菩薩,向佛陳述古佛傳授修習念佛三昧的方法。「我」是大勢至菩薩自稱﹕「憶」是記憶;「往昔」即過去。恆河是印度一條大河,闊四十里,沙細如麵,以一沙算一大劫,是借以比喻劫數之多,無量無边。「劫」是梵語劫波譯音的簡稱,意謂長時間,不能以年歲計算。二十小劫成一劫,四中劫為一大劫,恆河沙劫,即無量大劫。
「佛」是梵語佛陀音譯的簡稱,意謂覺者、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福慧两足,萬德具備的大聖人。為救度眾生,作三界導師,四生慈父,故出現世間。
「如來」是佛的十號之一,因佛來真如之道,來成正覺,來三界垂化,故號如來。「一劫」是一大劫。諸佛菩薩,具宿命通,能記憶過去無量千萬億劫之事,如在眼前。大勢至菩薩恭敬對佛說:我記憶過去無量大劫以前,有尊無量光佛,出現世間。在那一大劫,共有十二佛,相繼出世,最後的第十二尊,號超日月光佛。雖与阿彌陀佛同名,既在無量劫前,當非現在的阿彌陀佛。按無量寿經,稱阿彌陀佛,號無量光佛、無边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二佛名,都是阿彌陀佛的別號,惟一佛身,阿彌陀佛光朋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故號無量光佛。我們的世間,以日月的光明,為最廣大、能照四大部洲,阿彌陀佛的光明,超過日月的光明百千萬倍,故又名超日月光佛。
既有十二佛相繼出世,顯係同名的吉佛。龍舒淨土文說:「釋迦牟尼佛在世時,翁婆二人,用穀一斗記數,念阿彌陀佛,願生西方。佛云:我別有方法,令汝念佛一声」得多穀之數,乃教以念南無西方極樂世界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出賣王論」足證阿彌陀佛同名甚多。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彼佛即第十二佛超日月光佛,教是教授。念佛,若据事念,念是一心想念,佛是阿彌陀佛,因彼佛同名阿彌陀佛故,已為能念,佛為所念。若据理念,念是始覺,佛是本覺,以始合本,名為念佛。
念佛有四種分別:1、持名念佛,是聞說佛名,一心稱念。2、觀像念佛,是設立佛像,注目觀瞻。3、觀想念佛,是以我心眼,觀嘗彼佛。四‧實相念佛,即念自性真實相佛,這四種念佛,下平雖異‧得果全同,所得三昧皆名念佛三昧。三昧是梵語的音譯,意謂正定,別於凡夫的不定与外道的邪定,惟依佛法所修,得證三昧,方名正定。
三昧是通名,念佛三昧是別名,因三昧無量‧惟依佛法所證,方名念佛三昧,為一切三昧中王,能統攝一切三昧。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把心安住在佛號中,而不外馳散亂,即成念佛三昧。即一行三昧,<文殊般若經>說:「佛告文殊,欲入一行三昧者,應处空閒的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彼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念一佛功德,与念無量佛,功德無二。若得一行三昧者,諸經法門,皆悉了知。」即得念佛圓通,圓滿通達一切諸法。專念阿彌陀佛名號,隨佛本願,願云:「十方眾生,聞我名,念念相續,即得一行三昧,决定上品上生極樂世界,一生成佛。故念佛法門,方便雖多,惟此持名念佛,為最圓頓直捷,簡便易修,欲得三昧,簡要述下: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譬如現有两人,這一人專想念那個人,那一人竟專忘記了這個人。這两個,縱使偶然相逢,等於未逢;雖然相見,等於未见,終難会晤。倘若這两人互相想念,都越念越深,這样久念不忘,必定從今生到來生,即同形影相隨,不会互相違背分離。〕
這一比譬喻,非常明暸,「譬如有人」,是喻佛与眾生。「一專為憶」,是喻佛具大悲大願,見眾生久沉苦海,專心憐念。「一人專忘」,是喻眾生障重,心不信佛,專忘念佛,也許有許多信佛的人,尚非真信,雖也念佛,而非真念,与這專忘念佛的人一样。「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是喻佛念眾生,常遊化娑婆世界,令眾生偶然相逢相見,普垂救度,可惜我們眾生,業重障深,既忘念佛,即無緣見佛,竟當面錯過,未逢未見,辜負佛恩!「二人相憶,二憶念深」,是喻眾生必須念佛,師如佛念眾生,久念不忘,一切時,一切处,心不離佛‧乃至盡形寿,也不暫忘。「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是喻眾生能這样念佛,憑這信願誠懇憶念之力,必定与佛慈之誓願攝受之力,感應道交,不但今生即在定中或夢中,常得見佛,蒙微攝受加被,使業障消除,善根增長;臨命終時,必定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花開見佛,常隨佛學,直至成佛,自然与佛形影相隨,决不会互相違背分離。二人之喻已完。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為遠。
〔十方諸佛,憐念一切眾生,就像慈母想念兒子一样,倘若兒子逃去,想念雖深,又有什么用呢?兒子倘若想念母親,也像母親想念他的時候一样,這母子两人,雖然經歷今生來世,也不会互相遠離。〕
這一段再与母子為喻,前二人之喻,泛指親友猶疏,這母子之喻,骨肉更親,使人易起信行。上三句,合前喻一人專憶,次二句,合前喻一人專忘。憐是哀憐,念是護念,眾生輪迴六道,備受眾苦,故為佛所哀憐;眾生輪迴六道,備受眾苦,故為佛所哀憐;雖生死無常,而佛性不失,又為佛所護念。如來如母,眾生如子,逃逝是逃去。世间慈念最切的莫過於母愛,子雖不聽教訓,母猶念念不捨,子若忤逆不孝,忘恩負義,逃避母愛,遠去他鄉,任慈母想的發癡,也是枉然,徒憶無益,母念或衰,心生悔恨。十方諸佛,視眾生如一子,憐念眾生,過於慈母,逆惡愈重,佛念愈深;又母親念子,慈只一世‧佛念眾生,慈心無盡,世世相隨,沒有退轉,同教眾生。起信發願,稱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永離眾苦,同享極樂。若無緣眾生,違負佛恩,不肯念佛,甚至謗佛造業,沉淪於生死苦海,輪迴六道,受苦無窮。佛雖大慈大悲,單憶無用,不能救拔。故說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子若逃逝,雖憶何為。這五句,喻單憶無益。
後四句,合前喻二人相憶。「歷」是經歷,「違」是離剔。子若想念母親,能如母親念子之時,念念不忘、母為慈母,子成孝子,不但今生今世,母子不離,雖經歷來生來世,母子之緣未盡,也不会互相遠離。子喻眾生母喻佛,六道眾生,若能体念十方諸佛憐念我們之心,更深体念阿彌陀佛,發願‧修行,莊嚴淨土,接應就們之心,各發真信切願,志誠念佛,如子憶母,念念不忘,亦如佛念眾生,佛不離心,必定与佛感應道交,自然今生常得見佛,蒙佛接引,往生之後,常隨佛學,更不会互相遠離。故說「子若憶母,女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這四句,喻雙憶不離。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假若眾生發心,心常憶佛,口常念佛,現在或將來,必定可以見佛,去成佛之時、當不遠了。不必假借其也法門各種方便,自然得到真心開悟,見到自性本具的法身佛。猶如染香的人,身上即有香氣,這就叫香光莊嚴。〕
這一段,是以正法譬喻,顯示深益。不合佛念眾生,重在眾生念佛,因眾生沒有信願,故再三勸勉。佛念眾生,是佛自願,不必再說。「現前」即現在;「當來」即將來。一切眾生,若能各自發心,憶佛念佛,現在或將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憶佛念佛,有事憶念和理憶念的分別:1、事憶念:聽說西方確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現在說法,即深信不疑,雖還未覺悟到我心念佛,我心就是佛的真理,即志切願,常心中益念佛名,口中稱念佛號,求生西方,如子憶母,念念不忘,由未通達心即是佛真理,故名事憶念。
2、理憶念:深信西方阿彌陀佛,是我心理上所具有的佛、也是我心事上所造成的佛,即以自心具所造的萬德洪名,心常憶念,口常稱念,令不暫忘,由通達佛即是心的真理,故名理憶念。
不論事憶念,理憶念,富伏除煩惱,斷盡見惑思惑,即得事一心念佛三昧。現在定中或夢中,必定得見阿彌陀佛,蒙佛護念,常蒙法益,自然与佛同於形影,不相違遠。不論事憶念,理憶念,念到心開见本性佛,即得理一心念佛三昧。現在既已得見自佛,去成佛之時,當不遠了。見惑,是見解上的迷惑錯誤,如我見、边見、邪見等。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錯誤,如貪、瞋、癡、慢、疑等。
「不假方便,自得開心。」這持名念佛,即勝異方便,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不必假借念佛法門觀像、觀想,或其他法門的参究、研教等各種方便,自然得到真心開悟,必定見到自性本具法身佛。從此進修,將來必定蒙佛接引,上品上生西方極樂世界,即花開見佛,面禮彌陀,親聞妙法,頓證無生法忍,自得心佛開發顯現,得成自佛。
縱根鈍功淺,未得念佛三昧,淨宗九祖蕅益大師說:「得生与否,全憑信願之有無,生品高下,乃视持名之深淺。」祇要信深願切‧至誠憶念,現在雖未見佛,將來臨命終時,必定見佛接引,往生西方,見佛聞法,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更不必假借任何方便,當下了悟,實相心地,豁然頓開,自得心佛顯現,從佛進修,一生成佛。實相又名佛性、自性、實性、法性、法得、本覺、本性、真性、真諦、真如等,就是真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惟此法性,真實不虛,不生不滅,不变不坏,故名實相。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香光莊嚴。」莊嚴是裝飾意思,如以美善裝飾國土,以功德裝飾身心,還有智慧莊嚴,福德莊嚴等。這是譬喻憶佛念佛,必定成佛,猶如染香的人,身上即有香氣。念佛的人,即得佛的氣分,念佛名即染著佛名的香氣,近佛身即染著佛身的香氣,開佛心即染著佛心的香氣。念佛的人、身心皆染佛香,這就關以佛的法身香,智慧光,來莊嚴自已的本覺心佛。我這念佛心,無相無到,不生不滅,就是法身,這心具足靈覺之性,就是智慧,現在一心念佛,就是以自得法身香,智慧光,莊嚴自心的法身佛,這就叫做香光莊嚴。古佛傳授修習念佛三昧的方法,到此已完。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我本來在因地開始修行的時候,是用這念佛的心,證入無生法忍。現在來這娑婆世界,攝受切念佛的人,歸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佛問我們最初發心修行,是由那一根深入,得證圓通?我們於六根門頭的修法,概無選擇,惟都攝六根,一心念佛名號,使這念佛的淨念,常相繼續,沒有間斷,就会得到念佛三昧,證入念佛圓通,這才是第一妙法。〕
這一段,道大勢至菩薩略述自修念修法門,得以自利利他,及結答所證圓通。「因地」足菩薩未證佛果,在因中修行時的地位。「我本因地」,是自述我本來在因地開始修行之時,值佛教我念佛法門,「以念佛心,入無生忍」。這念佛的心,不是第六意識的妄心,是不生不滅,湛寂圓明的真心,精勤修習,得證入無生法忍。「無生」是不生不滅的法性真心,「忍」是把心安住在這不性不滅的法性真心,而不動搖,故名無生法忍,簡稱無生忍。即入如來圓滿果覺,安住如來實相正定,,
圓滿通達一切諸法。這是自利,即轉以利他。「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此界」是這個世界,即五濁惡世的娑婆世界。「淨土」是沒有五濁污染的清淨國土,即西方極樂世界的四種淨土。「攝」是攝受教化,大勢至菩薩,運大悲心,乘大願力,降臨這個世界,助佛宏揚教化,用因地所修念佛妙行,与果地所證圓通妙法,攝受一切念佛的人,生前用慈力攝受,令念佛的心,堅因不退。臨終用願力攝受,令正念分明,接引往生。「歸」是歸還。此界如旅舍,淨土是家鄉,合前喻子若逃逝,遠走他鄉,飄零孤露,菩薩如親友,勸令念佛,即指示歸家道路,贈与信願行三種資糧,才得歸還淨土的家鄉,见到慈悲如母的阿彌陀佛。菩薩雖有這样的大悲大願,次能攝受念佛的人,歸於淨土。若你不信念佛,不願往生。菩薩具最大勢力,拖也拖你不去。必須你信願念佛,感應道交,才能接引往生。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圓是圓滿。通是通達,就是由一法通達,其他一切諸法,無不圓滿通達,故稱圓通。佛問我們最初發心修行之時,是由那一根深入,得證圓通?我雖從根修證,但對六根門頭的修法,一概沒有選擇,外不選眼耳等六根之相,內不擇見聞等六根之相用,惟攝一精明,不令託根緣塵,即一精既攝,六用不行,而六根都攝了。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
入佛果覺,即得圓通,速證菩提。「三摩地」即三昧的別名。這部攝六根的念佛法門,才是第一好的方法。
佛說大來無量壽經
(菩薩戒弟子鄆城夏蓮居会集各譯)
【法会聖眾第一】(2)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3)山中。与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一切大聖。神通已達。其名曰。尊者憍陳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迦業。尊者阿難等。而為上首。又有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及賢劫中一切菩薩。皆來集会。
(2)原各譯本無章次之分,該標題是夏連居所加,即他標下同(3)耆闍崛山,譯靈鷲山,在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東北,相傳釋迦佛在此居住多年。(4)賢劫,佛教時劫中的一種,指現今一個時期。現在的住劫因有佛出世,故稱賢劫。
【德尊普賢第二】
又賢護等十六正士(5)。所謂善思惟菩薩。慧辯才菩薩。觀無住菩薩。神通華菩薩。光英菩薩。寶幢菩薩。智上菩薩。寂根菩薩。信慧菩薩。願慧菩薩。香象菩薩。寶英菩薩。中住菩薩。制行菩薩。解脫菩薩。而為上首。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遊步十方。行權方便。(6)入佛法藏(7)。究竟彼岸。願於無量‧世界(8)成正等覺‧(9)捨兜率‧(10)降王宮。棄位出家。苦行學道‧作斯示現‧順世間故‧以定慧力‧降伏魔怨(11)‧得微妙法‧成最正覺‧天人歸仰‧請轉法輪‧(12)常以法音‧覺諸世間‧(13)破煩惱城‧坏諸欲塹‧先濯垢污‧顯明請白‧調眾生。宣妙理。貯功德‧示福田(14)。以諸法藥救療三苦。(15)昇灌頂階。(16)授菩提記。(17)為教菩薩。作何闍黎。(18)常習相應無边諸行。成熟菩薩無边善根‧無量諸佛咸共護念‧諸佛剎中‧皆能示現‧譬善幻師‧現眾異相‧於彼相中‧實定無可得‧此諸菩薩‧亦復如是‧通諸法性‧達眾生相‧供養諸佛‧開導群生‧化現其身‧猶如電光‧裂魔見網‧解諸纏縛‧遠超声聞辟支佛地‧入空無相無願法門‧善立方便‧顯示三乘‧(21)於現中下‧而現滅度‧得無性無滅諸三魔地‧(22)及得一切陀羅尼門‧(23)隨時悟入華嚴三昧‧(24)具足总持百千三昧‧住深禪定‧悉覩無量諸佛‧於一念頃‧偏遊一切佛土‧得佛辯才‧住普賢行‧善能分別眾生語言‧開化顯示真實之际‧超過世間諸所有法‧心常諦曰度世之道‧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受持如來甚深法藏‧護佛種性常使不絕‧兴大悲‧愍有情‧演慈辯‧受法眼‧杜惡趣‧開善門‧於諸眾生‧視若自已‧拯濟負荷‧皆度彼岸‧悉獲諸佛無量功德‧智慧聖明‧不可思議‧如是等諸大菩薩‧無量無边‧一時來集‧又有比丘尼五百人‧清淨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界天‧色界天。諸天梵眾‧悉共大会‧
(5)正士‧菩薩的異稱。(6)權方便,指佛菩薩在济度眾生各種權謀之策。
(7)佛法藏,即如來藏。(8)無量世界: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上、下十方﹔過去、現在、未來之总稱。(9)等正覺:即佛果位的智慧。
(10)兜率:佛教三界二十八天之兜率天。(11)魔怨:障礙、煩惱纏繞。(12)轉法輪:以種種善法演說佛之教法。(13)世間:指欲界、色界、無色界。(14)以世間稻田為喻,借指眾生植福。(15)三苦:病苦、行苦、生死苦。(16)佛教灌頂有初位及後位之分;菩薩初地乃至等覺,究竟遷佛果時,諸佛以大悲北灌頂。即自行圓滿,得證佛果。(17)授記:指佛神發大心之眾生,授与將來必定作佛之預言。(18)阿闍黎:通指教授佛法之師。(19)声聞:謂小乘法之弟子;辟支佛,又譯緣覺,獨覺,两者並稱為二乘。(20)方便﹕善權、变謀。設法運用各種手段因人制宜靈活教化。(21)三乘:小乘声聞、中乘緣覺、大乘菩薩。(22)三摩地:正定、定‧禪定,又曰善心一處住不动,是名三摩地。(23)陀羅尼:又譯作总持,能善集種種法而散失。(24)華嚴三昧:以一真法界無盡緣起為理趣)由此起萬行‧莊麗佛果為華嚴。一心修此謂三昧。
【大教緣起第三】
爾時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鏡‧影暢表里‧現大光明‧數千百变‧尊者阿難‧即自思惟。今日世尊‧色身諸根‧悅豫清淨‧光顧巍巍。寶剎莊嚴‧從昔以來‧所未曾见‧喜得瞻仰‧生希有心‧即從座起‧偏袒右肩‧長跪合掌‧而白佛言‧世尊今日入大寂定‧(27)住奇特法‧住諸佛所住導師之行‧最勝之道‧去來現在佛佛相念‧為念過去未來諸佛耶‧為念現在他方諸佛耶‧何故威神量耀‧光瑞殊妙乃爾‧願為宣說‧於是世尊‧告阿難言‧善哉善哉‧汝為哀愍利樂眾生故‧能問如是微妙之義‧汝今斯問‧勝於供養一天下阿羅漢‧辟支佛‧布施果劫,諸天人民‧蜎飛蠕动之類‧功德百千萬倍‧何以故當來諸天人民‧一切含靈‧皆因汝問得度脫故‧阿難‧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難值難見‧如優曇花(29)‧見有出現‧汝令所問‧多所饒益‧阿難當知‧如來正覺‧其智難量‧無有障礙‧能於念頃‧住無量億劫‧身及諸根‧無有增减‧所以者何‧如來定慧‧究暢無極‧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故‧阿難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25)比丘尼,出家受具足戒的女性。(26)清信士、清信女:即優婆塞、優婆夷,未出家的信仰者。(27)大寂定:如所的禪定狀態。(28)阿羅漢:接近菩薩來的果位。(29)優曇花又譯靈端花,葉似梨,果大如拳,無花結子,花很難開一次,佛教認為此花一開,當有佛出世。
【法藏因地第四】
佛告阿難。過去無量不可思義‧無央數劫‧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時為諸天及世人民說經講道‧有大國主名世饒王‧聞佛說法‧歡喜開解‧尋發無上真正道意‧棄國捐王‧行作沙門(30)號曰法藏‧修菩薩道。高才勇哲‧与世超異‧信解明記‧悉皆第一‧又有殊勝行願‧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堅固不动‧修行精進‧無能踰者‧往詣佛所‧頂礼長跪‧向佛合掌‧即以伽他讚佛(31)發廣大願‧頌曰:
如來微妙色端嚴 一切世間無有等 光明無量照十方 日月火珠皆匿曜世尊能演一音声 有情各各隨類解 又能現一妙色身 普使眾生隨類見願我得佛清淨声 法音普告無边界 宣揚戒定精進門 通達甚深微妙法智慧廣大深如海 內心清淨絕塵勞 超過無边惡趣門 速到菩提究竟岸無明貪瞋皆永無 惑盡過亡三昧力 亦如過去無量佛 為彼群生大導師能救一切諸也间 去老病死眾苦惱 常行布施及戒忍 精進定慧六波羅未度有情令得度 已度之者使成佛 假令供養恆沙聖 不如堅勇求正覺願當安住三摩地 恆放光明照一切 感得廣大清淨居 殊勝莊嚴無等倫輪迴諸趣眾生類 速生我剎受安樂 常運慈心拔有情 度盡無边苦眾生我行决定堅固力 唯佛聖智能證知 縱使身止諸苦中 如是願心永不退
(30)沙門:原指一切出家修行的人,後來指佛教的僧侶。(31)伽他:偈、頌,古印度一種文學体裁。
【至心精進第五】
法藏比丘說此偈已。而白佛言‧我今為菩薩道‧已發無上正覺之心。取願作佛‧悉令如佛‧願佛為我廣宣經法‧我當奉持。如法修行‧拔諸勤苦生死根本‧速成無上正等正覺。欲令我作佛時‧智慧光明。所居國土。教授名字。皆聞十方‧諸天人民及蜎蠕類‧來生我國‧意作菩薩,我立是願。都勝無數諸佛國者‧寧可得否‧世間自在王佛。即為法藏而說經言。無如大海一人斗量。經歷劫數。尚可窮底‧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会當尅果‧何願不得‧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剎莊嚴。如所修行‧汝自當知‧清淨佛國。汝應自攝‧法藏白言。斯義宏深。非我境界。惟願如來‧應正徧如‧廣演諸佛無量妙剎‧若我得聞。如是等法‧思惟修習‧誓滿所願‧世間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願深廣。即為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功德嚴淨‧廣大圓滿之相‧應其心願‧悉現与之‧說是法時‧經千億歲。尔時法藏聞佛所說。皆悉覩见‧起发無上殊勝之願。於彼天人善惡‧國土麤妙‧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選擇所欲‧結得大願。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習功德。滿足五劫‧於彼二十一俱胝(支音)佛土。功德莊嚴之事。明了通達‧如一佛剎‧所攝佛國。超過於彼‧既攝受已‧復詣世自在王如來所‧稽首礼足‧遶佛三匝合掌而住。白言世尊‧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佛言善哉‧今正是時。汝應具說‧令眾歡喜。亦令大眾‧聞是法已‧得大善利‧能於佛剎。修習攝受。滿足無量大願。
【發大誓願第六】
法藏白言‧唯願世尊‧大慈聽察‧我若證得無上菩提‧成正覺已‧所居佛剎‧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無有地獄。餓鬼‧禽獸。蜎飛蠕动之類。所有一切眾生。以及焰摩羅界‧(32)三惡道中‧(33)來生我剎‧受我法化‧悉成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更墮惡趣‧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不取無上正覺。(1願:國無惡道願。2願:不墮惡趣願。)
我作佛時十方世界。所有眾生。令生我剎‧皆具紫磨真金色身‧三十二種‧大丈夫相‧(34)端正淨潔‧悉同一類‧若形貌差別。有好醜者。不取正覺。(3:身悉金色願。4願:三十二相願。5願:身無差別願。)
註解:(32)焰摩羅界:指焰摩羅王的世界:主管生死罪福之業‧役使鬼卒、追攝五趣中罪人拷問懲治总無休息。(33)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為一切眾生造惡所生之處。(34)三十二種大丈夫相:指佛的容貌有三十二種特徵,足下平立、足下二輪、腳心有肉紋、長指、足跟廣平、手足指縵網、手足柔軟、足趺高滿、股而如鹿、手摸到膝、陰部如馬、身廣長、毛上向、一孔一毛生、金色、丈光、細薄皮、七處隆滿、腋F隆滿、上身如獅子、大直身、肩圓好、四十齿、齿齊、牙白、獅子頰、得上味,大舌、梵声、真青眼、牛眼睫、頂髻、眉間白毛。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自知無量劫時宿命‧所作善惡‧皆能洞視‧徹聽。知十方去來現在之事。不得是願。不取正覺。(6願:宿命通願。 7願:天眼通願。8願:天耳通願。)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得神通自在。(37)波羅密多。於一念頃。不能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剎‧同徧巡歷‧供養諸佛者‧不取正覺。(10願:神足通願。。11願:遍供諸佛願。)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遠離分別‧(38)諸根寂靜。若不决定成正等正覺。證大涅槃者。不取正覺。(12願:定成正覺願。)
我作佛時。光明無量。普照十方。絕勝諸佛。勝于日月之明。千萬億倍‧若有眾生‧見我光明‧照觸其身。莫不安樂‧慈心作善‧來生我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13願:光明無量願。14願:觸光安樂願。)
註解(35)他心智通,神通之一,此種神通可以知他人心中意念。(36)那由他,數量詞。(37)神足通:謂得神通者可以身如飛鳥甚至隨意念所到而到。(38)分別:又稱為分別之惑,指以應妄思量識別諸事与理,而妄置以無分別法之上。(39)諸根:指身体各感覺器官:眼、耳、鼻、舌、身意。
我作佛時。寿命無量。國中声聞天無數‧寿命亦無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成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若能知其量數者‧取正覺。(15 願:寿命無量。16願:声聞無量願。)
我作佛時。十方世界無量剎中‧無數諸佛。若不共稱嘆我名。說我功德國土之善者。不取正覺。(17願 諸佛稱嘆。)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問‧願生我國‧至十念。(40)若不生者。不取正覺。(18願:十念必生)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密。(41)堅固不退‧復以善根迴問‧願生我國。一心念我‧盡復斷‧臨寿終時。我与諸菩薩眾迎現其前‧經須臾间‧即生我剎‧作阿惟越改菩薩。(42)不得是願。不取正覺。(19聞名發心願。20臨終接引願)
(40)十念:一口氣不停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致十口氣為十念。41)六度波羅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42)阿惟越致:又譯阿鞞跋致、不退轉、是菩薩一种果位。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發菩提心。堅固不退。植眾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極樂‧無不遂者‧若有宿惡‧聞我名字‧即自悔過‧為道作善‧便持經戒‧願生我剎‧命終不復更三惡道。即生我國‧若爾者‧不取正覺。(21悔過得生願。)
我作佛時。國無婦女‧若有女人‧聞我名字‧得清淨信‧發菩提心。厭患女身‧願生我國。命終即化男子。來我剎土。十方世界諸眾生類‧生我國者‧皆於七寶地蓮華中化生。若不爾者。不取正覺。(22國無女人願。23厭女轉男願)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礼拜歸命‧以清淨心‧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教‧若聞我名。寿終之後‧生尊貴家‧諸根無缺‧常修殊勝梵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25天人礼敬願。26聞名得福願。27修殊勝行願。)
我作佛時。國中無不善名。所有眾生。吉我國者。皆同一心。住於定聚。永離熱惱。心得清凉‧所受快樂‧猶如漏盡比丘。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29國無不善願。30樂如漏盡願。31不貪計身願。)
我作佛時。生我國者。善根無量。皆得金剛那羅延身。(44)堅固之力‧身頂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獲得無边辯才。善談諸法秘要‧說經行道‧語如鐘聲。若不尔者。不取正覺。(32那羅延身願。33光明慧辯願。34善談法要願。)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45)除其本願為眾生故‧被弘誓鎧‧教化一切有情‧皆发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賢道‧雖生他方世界‧永離惡趣。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現神足‧隨意修習‧無不圓滿。若不爾者。不取正覺。(35一生補處願。36教化隨意願。)
(43)漏:指煩惱‧漏盡:即是斷滅煩惱。(44)金剛:手持金剛杵的天神力士‧又稱持金剛。堅牢:十九持金剛之一。(45)一生補处﹕以性的修習便補到佛位、是候補佛的階位。
我作佛時。生我國者。所須飲食。衣服。種種供具‧隨意即至‧無不滿願。十方諸佛。應念受其供養‧若不爾者。不取正覺。(37衣食自至願。38應念受供願。)
我作佛時。國中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雖具天眼‧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數‧及总宣說者‧不取正覺。(39莊嚴無盡願)
我作佛時。國中無量色樹‧高或百千由旬。(46)道場樹高。(47)四百萬里‧諸菩薩中。雖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欲見諸佛淨國莊嚴。悉於寶樹间見。猶如明鏡‧睹其間像。若不尔爾者。不取正覺。(40無量色樹願。41樹現佛剎願。)
(46)由旬:里程單約三十至六十里,古代行軍一日路程。。(47)道場:佛、菩薩講經說法的地方。
我作佛時。所居佛剎。廣博嚴淨。光瑩如鏡‧徹照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睹者。生希有心‧若不爾者。不取正覺。(42徹照十方願)
我作佛時。下從地際‧上至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一切所有萬物。皆以無量寶香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眾生聞者皆修佛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43寶香普熏願)
我作佛時。十方佛剎。諸菩薩眾‧聞我名已。皆悉逮得清淨。解脫。普等三昧。諸深总持。住三摩地。至於成佛‧定中常供無量無边一切諸佛。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 (44普等三昧願。。45足中供佛願。)
我作佛時。他方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者‧證離生法。獲陀羅尼‧清淨歡喜。得平等住修菩薩眾‧聞我名者‧證離生法。獲陀羅尼。清淨歡喜‧得平等住‧修菩薩行‧具足德本。應時不獲一二三忍‧於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者‧不取正覺。(46獲陀羅尼願。47聞名得忍願。48現證不退願。)
(轉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