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6-6) 点击次数(914
《洞冥寶記》卷十

《洞冥寶記》卷十

第二十六回   謁呂祖諸仙唱歌  与盛筵定一作賦

 

唐天君降壇詞   ( 調寄:西江月 )

大地生靈造孽   終朝攘利爭名   須知報應甚分明   休自妄圖非分

昧理行為狗苟   欺心作事蠅營   青天霹靂顯雷聲   期把世人驚醒

 

柳真君降壇詞   ( 調寄:醉花陰 )

甲子重開新宇宙   若個先窺透   昨夕赴名場   展覽情形   生怕天機漏

今宵復向蓬萊走   恰是黃昏侯   把酒且吟詩   故意遲遲   休把雙眉皺

 

話說柳真君,昨宵領定一子,去遊賽寶大會,因時辰不待,暫且歸來,約定今宵再上蓬萊,謁見呂祖等語。諸生早經恭侯,屆日戌初刻,唐大元帥先臨,柳真君亦至,對諸生道:「今夕時辰尚早,吾柳且与各師弟,飲酒賦詩,消遣一刻,再登程未為晚也。」當下拈題分韻,仙凡一堂,飲酒快樂,(壇中飲酒賦詩,是為蓬萊諸仙飲酒賦詩引線) 不在話下,看看到了戌下刻,真君曰:「定一師弟,今晚去見祖師,必有特別之好處,(露出端倪) 你我師徒,快快登程。爾乃乘鸞,吾乃跨鶴,就此出壇門也。」言畢起身,仍向東北方而行,鸞鶴迅速,瞬息之間,即飛騰了一萬餘里。定一在鸞背上,遠遠望去,見渤海之東,有無數高山,在虛無縹緲之中,不知多少,以問真君。

 

真君曰:「瀛海之中有山:一曰「岱輿」,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瀛洲」,五曰:「蓬萊」其山高下不一,約周圍三萬餘里。即以蓬萊而論,亦有三十六峰,俱仙聖棲真煉丹之所。山山俱有洞府,而三十六峰之內,以第一峰為極高,  呂祖帝君之宮殿在焉。  女媧聖母之母儀宮在焉。此外如八仙洞府,碧霞、紫霞二宮亦在焉。并爾五壇之會館,亦附設於此。

師弟未曾遊過今夕順使遊覽一番,看看景致,也是好的。但海面弱浪三千餘里,惟真仙始能飛渡,昔吾柳初得道時,曾背負祖師,飛渡此海,非祖師不能渡,特不過試吾柳之神通法耳。(寫自己道力不炫己長)世人每於朝羲夕照,或虹消雨霽之時,往往望見海市蜃樓,歎為奇妙。(分明神仙珠宮貝闕,而世人疑為幻妄,令人歎煞) 或隱隱望見三神山,然皆可望而不可即。可笑始皇不修德,而求神仙,妄冀長生,真是夢想也。」(無德而求者,此為般鑒)

 

真君談論移時,已超過瀛海,看見前面一山,高插天際。真君曰:「此即蓬萊第一峰也。」言話間巳抵山腰。真君曰:「且下鸞鶴,看看景致。」定一依言,下了青鸞,与真君立於石磴之上,只見滿山萬花爛漫,不知名者甚多,徐步而上,沿路靈芝瑞菌香氣襲人,珍禽奇獸,遊臥飛鳴悠然自得,定一歎曰:「真仙境也,人間那得有此。」(仙都景物四季長春,迥異人寰) 正在左顧右盼,貪看景致。真君曰:「師弟切勿留連,且行步遲緩,焉能躡及巔頂不若仍上青鸞,速見祖師為妙。」定一依言,二人跨上鸞鶴,飛騰直上,一霎間,又歷了無數山程,舉首望上,見一片宮殿樓閣,金光閃閃,瑞氣騰騰,漸漸抵近宮門,真君曰:「至矣。速下鸞背,好好整束衣冠不可褻慢。」二人步行而上,見前面立有玉石太牌坊一座,上題一匾曰:「蓬壺勝境」,左右有聯曰:

仙境異塵寰   寶洞已居無上地   玄門通大道   金丹專度有緣入

進了牌坊,復歷石階而上,見前面有一大照壁,高約三十餘丈,長四十餘丈,俱是玉石瑪瑙鑲成,騰輝炫彩,轉入里邊,正面建一大門,極其高聳,上書「玉宮門」四個大字顏體金書,光輝射目,門左右有七字聯云:

登此門得窺大道      由斯戶便識玄關

值門使者,見真君回宮,連忙入內通稟,帝君聞言,立即傳召進內。真君引導定一,一連進了六重宮殿,定一左右瞻仰,見宮殿壯麗崇閎,十分華美,世間未有。而匾額對聯,不及細閱,到了第七重,見正殿當中,立一匾上署曰:「孚佑上宮」四個大字,殿上有五字楹聯,亦楷體金書,每字大逾尺許其文曰:

身膺金闕相       果證玉清尊

左右對聯尚多,定一還欲再看,真君曰:「師弟快快隨我登樓,  祖師等侯久矣。」定一不敢呆望,即隨真君扳梯而上,一連上了五層,見帝君坐在寶座之上,連忙上前九叩行參。帝君曰:「師弟遠來辛苦免禮了,右旁侍坐」真君亦行禮畢,左席坐下。定一稟曰:「弟子塵濁凡夫,知識闔昧,因演《洞冥記》奉命上遊天宮,首謁祖師,望  祖師垂降謨訓,以醒世人,弟子不勝感激之至。」帝君曰:「定一到此,實獲我心,不但吾帝撰文,還要大設華筵,邀請眾仙,作歌勸世,更有婢益也。(定一此請,真是問一得三)」言畢,令童子先酌香茗,与真君、定一解渴,一面敕功曹召集群真,一霎時間只見眾仙陸續到來,各各敘坐,帝君乃揮毫撰文,其題目是「度己度人」四字。(以此四字為題,見身說法旨哉) 洋洋灑灑,手不停揮,仍倣地藏与十王之文,以四言為例片刻脫稿,韓大仙朗誦其文曰:

 

◆惟呂帝始克當此。◆得讀此聯誠非易易。◆儒門大道數語兼賅。儒与釋道,俱宜以成己成物,度己度人為宗旨。若徒作自了漢,縱修而有得,亦不過一鬼仙而已。安能證得金身丈六,參贊化育哉!此呂祖果位,所以獨邁於諸仙也。帝君自述修道還丹工程,現身說法真足令頑石點頭,其度人度世之心豈有已哉?點石成金之術,鍾祖以試帝君也,帝君以害三千年後人而不為;遽爾飛昇。學仙者,須於心地上用功夫也。帝君登真之後無日不在人間,受度之人已指不勝屈,而願猶未已,卓哉!◆帝君真邋遢師也。眾仙高會蓬萊,本屬常事,世人未經過必以為奇。◆◆

【呂祖帝君度己度人文】

天地之大   生物生人   我居中土   幸得人身   萬物之內   惟人為貴   得此人身

真不容易   畀我性命   五官百骸   倫常八德   與生俱來   溯厥生初   虛靈不昧

天理渾然   萬善皆備   胡生以後   物蔽情牽   嗜慾日恣   与惡為緣   放棄道德

造諸般孽   逐於下流   不可究詰   汨其性靈   叛道離經   醉生夢死   墮行冥冥

罪無從贖   永沉地獄   六道三塗   輪迴弗出   悲爾眾生   胡弗聰明   一入畜道

 

何以為人   惟有志者   具大智慧   脫離塵網   不甘暴棄   證乎仙佛   企乎聖賢

各造其極   志大願堅   性命之理   三教同體   門戶大開   任其擇取   或學為儒

 

克己功夫   存誠慎獨   不離須臾   既已成己   尤須成物   胞与為怀   立達為鵠

或依釋門   皈戒講論   明心見性   掃除孽根   屠刀放下   慈悲廣大   度盡眾生

功侔造化   或體清淨   先明感應   採藥築基   勿走邪徑   鉛汞交融   再立外功

度人度世   誓願無窮   即如吾帝   少負大志   不戀簪纓   不慕榮利   逐逐風塵

荏苒光陰   期博一第   以慰親心   鑒我隱衷   傳授劍法   依訣用功   廬山養靜

 

出入定省   讀三教書   玩一壺景   修得內丹   寄身家園   依然儒士   混俗人間

 嗣入羅浮   晤軒轅集   曾作詩章   以為贈別   道出長安   遇師雲房   遊仙一枕

夢醒黃粱   六十三歲   登進士弟   赴任一載   不貪富貴   相期終南   決意辭官

重蒙鍾祖   傳授金丹   還丹大道   其理玄妙   冥心研求   始通其竅   外功未足

再傳秘術   點石成金   濟人利物   以膺成真   我叩其因   三千年後   仍復原形

 

我心不願   誓度眾生   另把功建   輕舉飛昇   隨地遊行   方方闡教   處處留名

或遊京洛   洞庭黃鶴   三醉岳陽   無人知覺   洞賓到處   多人受度   瓊島諸真

弟子無數   果證蓬萊   玉旨屢頒   金闕上相   位冠諸仙   興行妙道   純陽得號

玉清宮中   總握權要   吁嗟殘零   陷溺已深   孰為引拔   如我存心   學我志向

度人無量   毋為硜硜   作自了漢   虛度一生   百無一成   優游玩忽   自誤前程

聖賢仙佛   由人做出   我亦丈夫   寧甘蠖屈   吾撰此文   望世情殷   頤爾大眾

勿負所云   。。。。   。。。。   。。。。   。。。。   。。。。   。。。。

 

    韓大仙將文讀竟,眾仙擊節稱贊不已。帝君謙樣了一回,乃對定一子說道,「今夕邀請各仙,均蒙光降者乃因各仙均到會展覽,所以如此湊巧,此非特吾師之幸,抑爾師弟之幸也。」(不惟帝君定一之幸,實乃世界眾生之幸) 說罷,立命使者,扛來白玉大圓桌十張,左右安設八席,以宴男仙,陳設已畢,列仙重另敘坐,柳真君坐在一旁,先將來賓指示定一,乃是南華仙翁、曼倩大仙、四皓老人、九源丈人、陶宏景大仙、葛洪大仙、安期生大仙、郭芍藥大仙、劉仙海蟾、黃仙澄虛、王仙子晉、方仙子春,並常到壇之三丰大仙等,此外尚有多人,盡是蓬萊各洞仙真,不及悉舉其名,以十四人為一席,每席以八仙中一人陪之,共計男仙一百一十二人。

 

    當中陳列二席,以宴女仙,首座乃是女媧聖母,以何、麻二元君陪之,仙童已將殽饌擺齊,帝君親自把盞後,乃命童子執壺勸。定一坐在末席,見席上陳列的器皿,俱是水晶、瑪瑙、珊瑚雕成,極其精潔,內盛時果鮮蔬皆人世間所未睹,以斑竹拈而食之,香生齒頰,甘美莫名,所飲之酒,概是瓊漿、玉液,香氣流溢,都生平未經嘗過者。定一暗暗稱奇,正在觥籌交錯,談笑歡欣間,忽見對面飛來一朵彩雲,上面站著一個老頭陀,(滿座道士來一頭陀點綴其間倒也有致) 肩挑竹藍,冉冉而來,漸漸逼近,不知是何神仙大家正在詫異,比抵簷前,逕自穿窗而入,到了樓中,將擔放下,向眾仙合掌,(閒閒自得) 原來是阿難尊者,尊者道:「吾衲奉  老母之命,擔來十二個蟠桃,以十枚贈与諸仙侑酒,餘二枚,請定一帶回壇中,以一枚贈惟一、元吉夫婦,以一枚賜与壇中諸子,剖分而食之。」說罷,即由籃中取出供置席上,定一視其桃儼如瓜大,顏色鮮紅,香生几案。(令人口角流涎)

 

    帝君曰:「尊者有勞了,請即入座。」命童完取出甘露一瓶,奉与尊者解渴,並命用竹刀將桃剖開,盛入冰盤,每席一枚不多不少,真真巧合,帝君曰:「我等在此聚飲,乃蒙  老母聖惠,賜及蟠桃,真乃莫大幸福。吾呂之意,欲煩七位師友各撰歌文一段,不拘體,不限韻,信口成腔,當筵歌出,須要將自己生平寫入詞內,以勸世人,未審各位允否?」眾皆起應曰:「甚好,甚好。」帝君曰:「如此弟子先敬請   鍾祖首先作歌,以為標榜。」鍾離大仙即擊板而歌曰:

俺雲房   本大將   為戰失機兵潰散   脫虎口   逃危難   才把世情來看淡

入深山   尋侶伴   拜訪名師登道岸   師黃龍   垂青盼   傳我金丹牢記念

又傳我   青龍劍   要把邪緣來斬斷   俺修得   長生訣   功成九轉丹骨換

訪有緣   足跡遍   自稱天下都散漢   入東嶽   茅君待   大乙刀圭傳我煉

 

後又逢   四皓面   玉匣秘藏授書卷   總是俺   心不變   所以頭頭得方便

功圓滿   升天界   金闕選仙邀帝眷   入琳房   登玉殿   正陽帝君名炳煥

勸世人   脫羈絆   功名富貴休貪戀   造惡孽   積冤債   地獄受苦將誰怨

誰似俺   無憂患   蓬萊仙山安享自在   蓬萊仙山安享自在。。。。。。。

 

    鍾離大仙歌畢,眾仙一齊稱善。帝君曰:「吾師鍾祖,度脫弟子等多人,超凡入聖,功德高深,歌文中未曾一一表出真乃有善不伐,非弟子等所及也。」眾仙曰:「誠然誠然。」大家又飲了數杯,帝君曰:「又請張道友,也歌一闋。」果老大仙,亦擊雲板而歌曰:

 

張果老   張果老   論俺年歲也不小   在堯時   誕生早   丙子干支原可考

顯於漢   至六朝   六合連姻事非杳   再歷劫   唐天寶   中條高隱同四皓

得長生   形不槁   享壽三千人不曉   有一回   絡陽道   我把蹇驢騎顛倒

市人見   都笑了   笑我老仙乏儀表   寓深意   知者少   為勸世人回頭早

莫貪嗔   莫奸巧   要把善惡看明瞭   孽障多   嗜慾擾   將來一定生煩惱

何似俺   修行早   大丹結就歸蓬島   食仙桃   並仙棗   餐霞飲露腹長飽

風也清   月也皎   貝闕瓊樓居漂緲   塵俗事   不來攪   閒是閒非一筆掃

仙家樂   真箇好   願世人 都學我    張果老   。。。   。。。。。。。

 

    果老一曲歌竟眾仙稱道:「短歌一篇,概括三千年事蹟,真真奇妙,可以傳世矣。」帝君曰:「請李道友,也歌上一調。」鐵拐大仙打起漁鼓簡板而歌曰:

 

鐵拐仙  鐵拐仙  凝陽姓李有名傳  憶昔年  木公開會崑崙巔   俺也曾  追蹤赤松与盛筵

与盛筵  見奇緣  好覓金丹叩妙玄  蒙道君     吐真言    未曾縷析說蹄筌      到後來

道君攜我入華山  陽神出舍  七日歸來  歸來尸已不完全   俺只合  借死丐      易形骸

失吾真面    右足跛跧    蓬頭黑臉    巨眼于思    這等醜態    笑煞同儕     幸道君

又指點     賜我束髮金箍圈   又賜鐵拐上蓬萊   到如今   三千年   仍是箇長生不老仙

勸世人  莫愚頑   何妨學我立志堅   飛昇直上大羅天   免在塵世受熬煎。。。。。。。

 

 ◆◆眾仙高會蓬萊,本屬常事,世人未見過,必以為奇。得老母蟠桃,諸仙始高興暢飲,發為浩歌,是各仙歌詞,皆是老母蟠桃兌換來的哩。天下英雄,誰似祖師,勘破名利机關,而修金丹大道者。嘻!良言警世,情見乎詞。◆(四皓:泰末商山隱士,東園公、夏黃公、倚里季、用里先生四人。)◆果老自敘生平事跡,隱勸世人,急速修真,深情無已。◆俺無根樹詞云梅寄柳桑接梨,傳与修真作樣兒。自古神仙裁接法,人老還能有藥醫。就是拐仙這個工夫,哈哈。◆(于思即鬍鬚濃密的樣子。)◆曹仙以富貴玩世,千古無雙。◆(傳神阿堵表示儈畫生動逼真。阿堵相當於這、這個。)◆

 

李大仙將歌文唱畢,眾仙均極稱贊說道:「一段短歌,是道友一幅行樂圖,傳神在阿堵矣。真好極,妙極了。」說罷眾為之粲然, 李大仙也不禁大笑起來。說道:「聊以解嘲耳。」帝君曰:「又請曹道友唱歌了。」國舅大仙,亦敲漁鼓簡板而作歌曰:

 

曹國舅   曹國舅   俺本宋代勳臣後   名景休   君知否   吾姊宮中為皇后

佩金章   掛紫綬   富貴原來命中有   殊知俺   玩世久   爵祿簪瓔辭不受

一心心   訪道友   要求明師訣傳口   沐君王   恩義厚   賜給金牌隨處走

渡黃河   風浪吼   篙工索值把衣扭   我囊中   一無有   解下金牌付伊手

遇吾師   賞識某   傳授金丹談九九   功圓滿   列魁首   位證大仙名不朽

勸世人   要看透   富貴官名等芻狗   造惡孽   負罪咎   下場落得名聲醜

須學俺   清白守   蓮出污泥脫塵垢   論氣節   無比偶   椒房之親未曾有

 

曹大仙把歌撰出,大家又稱贊了一回。真君說道:「吾記得道友入都度人之時,持拍板唱出一歌足以警世,今夕仍煩當筵再唱一遍,以供眾聽。」國舅擊板又歌曰:

歎人生   多忙亂   火宅情緣   日相縈絆   驀地喉中三寸斷

性魄神魂     自此俱消散   任妻兒    哀切喚    萬句千聲

更不回頭看    饒你在生多計算    計在荒郊    失了惺惺漢

 

國舅歌畢,眾仙同聲稱贊道:「微言醒世,發人深省,節短韻長,洵絕妙好詞矣。」帝君曰:又請藍道友唱歌了。」藍大仙曰:「弟子昔遊塵世時,曾選一曲名踏踏歌,即以此塞責可午?」眾仙曰:「可。」藍采和大仙乃持拍板而歌曰:

 

踏踏歌     藍采和    世界能幾何     紅顏三春樹    流光一擲梭    古人混混去不返

今人紛紛來更多  朝騎鸞鳳遊碧落  暮見桑田起白波  長景明暉在空際  金銀宮闕高巍峨

 

    歌畢眾仙極口稱贊。帝君曰:「此歌曾經傳世,膾炙人口久矣。應煩另作一歌,別開生面,未審肯否?」大仙乃復歌曰:

踏踏歌   藍采和   我笑世人春夢婆   沉慾海   墮愛河   孽債纏身受折磨

何似俺   樂趣多   不貪富貴免風波   一足踏靴一足跣    一路遊行信口哦

身披藍衫污且破    醉臥酒家靨顏酡   世人肉眼無真識      翻說吾仙是瘋魔

那知俺  世界任婆娑  終南蓬島作行窩  神丹修就樂靡他   嬰兒姹女相調和

這般快樂樂如何      有人信我這篇歌  吾仙引爾到彌羅   。。。。。。。

 

    藍大仙復歌已竟,眾仙復稱好不置。鍾祖說道:「詞堪動人,言足警世,真寫出廬山面目,不差累黍矣。」帝君曰:「又請韓道友歌來。」韓大仙手按拍板,乃撰道情一闋而歌曰:

 

◆此歌意味深長,再三油繹,如餐雪藕冰梨,令人火氣全消。◆藍仙兩篇歌闋,警世入微,閱者幸勿輕易讀過。◆(不置:不停止)◆(荏苒音飪染。時間漸漸過去。)◆韓仙此歌,寓勸懲,真是一篇藥石,豈獨文字之美哉。◆(椿萱萎比喻父母過身。)◆(蒼頭即僕役)◆仙姑為蕭湘神女,尚且再世立功,可見修仙學道,須外功完足,始能證果上層。世之進道者,無徒作自了漢也。學道之人,不經磨折萬難得道。為近世女子,痛下鍼砭,慈悲廣大。◆◆

 

字乃唐朝韓湐子   世人誤作韓湘子   吾有從兄本名湘   登進士第有榮光

大父望我成大器   掇拾青紫光門第   詎俺有志求神仙   不講詩書講道玄

流落天堐數十載   彈指光陰真荏苒   有緣幸遇鍾呂師   傳我金丹築道基

果然潮陽竟遭貶   經歷山川道路險   雪擁藍關馬不前   才將詩句憶當年

知汝遠來應有意   特贈良方禦瘴癘   洪師教作九華丹   火侯精微著意看

 

從此金丹成九轉   上皇下詔金仙選   修成洞府在蓬萊   分明金玉作樓臺

人間富貴草頭露   那及仙家饒樂趣   勸爾世人速修真   休貪酒色墮紅塵

恩妻愛子雖然好   一朝撒手終煩惱   銅山金穴埒王侯   人亡家敗轉增愁

富貴豪華誇列鼎   鐘鳴漏盡誰加憫   試看纍纍北邙山   多少英雄葬其間

惟有神仙能耐久   壽与天長終不朽   長春美景樂多多   管他塵世受風波

 

    韓大仙歌畢,眾仙齊贊曰:「真好一闋道情可付之管絃矣。」帝君曰:「又請何仙姑歌來。」仙姑乃歌曰:   

吾本唐時一女貞   元和三年冬月生   永州零陵是鄉里   生長何仙舊有名

兒家慈母本鐘姓   佐父佈施饒德行   不生男子生女兒   漫道善心無感應

儂本神女住瀟湘   足踏蓮花縞素裳   欲歌仙體投入世   蘭夢先徵示母娘

娘親生我甚歡慶   知兒道器非凡品   的是靈根与眾殊   不餐乳汁餐蓮粉

自從弱質長琛閨   夙慧天生悟道機   恆向女冠聆妙諦   經書一見識玄微

 

可惜儂家命運否   十三慘遘椿萱萎   姑与蒼頭守故廬   日誦黃庭研至理

虔心禱祝禮東華   感得帝君降我家   蒙賜紫芝傳液咽   功成許我上仙槎

吾仙姿首雖然麗   不戀紅塵嫁夫婿   立志守貞勵節操   胡乃狂徒妄生覬

從此韜晦學深藏  佯作瘋癲是妙方   垢面污形都不計   免他蜂蝶逐花狂

晚年幸把純陽晤   特賜仙桃將我度   指引東遊見祖師   金母攜回閬苑去

 

於今證位紫霞宮   高占蓬萊第一峰   三會收圓膺協理   贊襄大士度愚蒙

可歎世界諸婦女   自由放誕軼規矩   甘心墮落不修因   令我傷心淚如雨

吾仙亦是女裙釵   早探大道邁同儕   奉勸一班諸姊妹   何不返本上天階

祖師命我述事跡   故將生平言歷歷   作此歌文當寶鍼   所望坤流齊知悉

 

    何仙姑將一篇歌文撰出當筵唱罷眾仙不禁喝采鍾祖說道:「仙姑現身說法敘出來歷,靈根果然不淺而又一片慈悲,情殷度世尤為難得,吾仙等咸拜下風矣。」帝君曰:「今夕  麻祖元君在座也要請歌一曲未審肯賜玉音否?」麻祖元君曰:「既承教命,豈敢不遵。」乃歌曰:

 

吾本東晉一仙姑   當時喚我小麻姑   世人不識真來歷   漫把真容繡作圖

憶父築城興大役   雞鳴始令工休息   吾仙不忍發慈悲   假唱曉雞紓民力

父怒我逃羅山頂   瀑布龍巖最幽靜   丹霞洞外碧蓮池   即是吾仙棲真境

自儂求道入深林   虎嘯猿啼不動心   幸遇文殊傳妙訣   講明智利得金鍼

王師方平復度我   指破前生說因果   浩劫高真即是吾   今生休把紅塵墮

 

從此結壇力修真   釀就神功酒一罌   攜歸我把高堂奉   頓教兒父目重明

道成我即辭親去   身跨大鵬搏雲霧   北門橋畔有遺蹤   至今猶說昇仙處

當年我已列仙班   蓬萊閬苑任遊閒   豈料天心猶屬我   又依誓願濟時艱

東南海嶼颶風惡   多少船艘多陷落   非有神女顯威靈   難保蛟龍不肆虐

呂祖勸我降凡塵   再生仍是女兒身   莆田林家堪託足   靜待奇緣莫誤因

 

建隆元年宋祖立   庚申三月廿三日   即是吾仙誕降期   瑞氣氤氳香滿室

吾仙自幼極聰明   靈根不昧本天生   稍長便知人禍福   經書文義悉研精

玄師講与玄微說   我復窺井得符訣   驅邪治病利人民   神遊大海能飛越

余年廿九值重陽   預告登高把願償   逕躡湄峰最高處   飛昇白日入仙鄉

我才御風乘雲上   即逢呂師笑相向   遙指閩海水一涯   要我從茲作保障

 

我顯靈異在湄洲   廟貌巍巍建上頭   海若馮夷齊效順   鯨波穩駕太平舟

有時海天風浪起   榜人叫喚聲不已   我即點點現神燈   隱約萬頃煙波里

亦或現像坐危檣   鯨鰲蛟鼉悉斂藏   保佑行人占利涉   風平浪靜過重洋

若斯功德琉傳久   敕贈天妃帝恩厚   歷代旌封不勝書   紫霞元君名不朽

而今三會辦收圓   又膺參事任職權   但頤裙釵齊返本   一同隨我上蓮船

祖師命我把歌撰   我將生平說大概   世人叩我證果因   不過慈悲生一念

 

麻祖元君撰了一篇長歌當筵唱罷,聲音清越,滿座傾動眾仙合掌,稱頌不已。鍾祖說道:「一篇佳文敘出兩世證果原因,非元君自道其詳,世人焉能識得。至其保障閩海,功德浩大,大士之下,當手屈一指也。吾仙等不勝欽佩而今三會收圓,又膺參事一職,贊襄大士,將來大士功行圓滿,退休之日,能抵替大士名位者其元君乎?」(決然無疑) 麻祖曰:「弟子道卑德薄,焉敢希望。諸仙師太獎譽了。」帝君聞之,不勝欣喜。命仙童復勸酒,大家各飲三觥。

 

◆(榜人即船夫。) 麻祖再些林氏,為救閩誨生靈,慈悲廣大,當与大士同科,而呂帝之功德,亦屬不小。麻祖自將兩世因果,洋洋灑灑,一口歌出,妙事妙文,俱堪千古。◆呂帝以度己度人為題,而八仙之歌,無一不以度人為念,可見神仙未有不具慈悲者。◆這個歌兒,是老仙謁明成祖皇帝時唱的,不過說修道之難,口訣之不可輕傳耳。◆

                                                                           

   

帝君曰:「三丰道友,生平才思敏捷,著作宏富,刻有專集,如道要篇,無根樹二十四首,金液還丹歌,大道歌,鍊鉛歌,地元真仙了道歌,題麗春院二闋,瓊花詩,青陽宮留題諸作,類皆傳世,發明大道精微,吾呂獨喜其詣闕朗唱道情一闋,概括道友生平事蹟今夕當筵,請再及之庶將來讀此記者,兼讀此歌,即以知道友之實在也。」大仙曰:「舊歌今猶記憶但文詞鄙俗恐辱清聽耳。」帝君道:「太謙了。」三丰大仙乃歌曰:

 

因訪道玄  走盡天涯畔   撇父母妻兒   棄家田園   萬般辛苦  衣破鞋又穿  師難面

愁則愁   之六十七年光陰短   感得火龍親口傳   遍訪名賢   覓侶求鉛     都是些

詭計慳貪竊道玄   也是俺出世的因緣   又幸遇著仗義疏財沈萬三   爭奈他力薄難全

俺只得把爐火烹煎   九轉完向麗春院   採藥行符經五載   入武當  面璧調神又九年

猛可的    朝命宣   俺待要不睹君王面   又恐怕胡尚書性命難全   駕雲直上長朝殿

官家兒   喜悅龍顏   俺欲待口口相傳    恐違了  玉皇命言   只得跨鳳乘鸞上九天

 

三丰大仙將歌述了一遍,眾仙無不稱歎。鍾祖說道:「張道友訪道求師,經歷了許多困苦艱辛,於此段道情盡之矣。此歌傳出俾世之求道者,咸知明師難遇,大丹難成,非經幾番磨折,不能造到神仙地位。胡世之求道者,視為容易,既無聖師親傳口訣,又乏堅忍恒久之心。偶得一知半解,盲修瞎煉,便以為入聖登真如操左券,(這真是絕大病根,有一於此,萬難成道) 誠誤之又誤矣。」說畢,大家又飲了幾杯,帝君曰:「今夕南華仙翁,恰好在座吾呂記得仙翁有鼓盆歌一闋,足以諷世勸人,不圖後世有偽託仙翁之名,撰出妻死我必埋,我死妻必嫁一段文,鄙俚不堪大失仙翁面目。今夕擬請將原作一述,未知仙翁肯否?」

仙翁曰:「有何不可?」乃敲漁鼓而歌曰:

 

大塊無心兮   生我与伊   偶然邂逅兮   一室同居   人之無良兮   生死情移

真情既見兮  不死何為  噫嘻  我非伊夫兮  伊非我妻  人之無良兮 各自分飛

 

仙翁唱罷歌詞,眾仙擊節稱贊。鍾祖曰:「這段事由,為因仙翁遇著那搧墳少婦,所以才傳出這段奇聞,千秋傳為笑柄。竊歎世間婦女,少年結髮,魚水情深。當鴛偶歡合之時,誰不作假惺惺,指天誓日,生死靡他之概。一旦良人殂喪,墳土未乾,而即改節他适者,比比皆是。彼搧墳之少婦,猶稱有良心也。不料如今世代婦女,勤講自由平權,稍不如心,輒行離異,全無夫妻之情,以視搧墳之少婦,与夫死而嫁之婦女,又相懸甚遠矣。世風如此,深堪浩歎。此歌付入記中,傳出世界,使天下之婦女讀之,亦動其愧恥之心否?」

 

◆情深語淡,此詞非仙翁不能為。◆世之婦女注意看看此評。◆定一以一書生,遊至蓬萊,得謁帝君盛筵,奉命作賦,真是千古奇緣,難得之至。◆此段洋洋灑灑,讀之覺水到渠成,毫不費力,真是化工之筆,筆端流麗,屬詞典雅,而對仗自然。有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蛛落玉盤之致。◆(懽忭音歡辯,歡欣喜悅) ◆

 

帝君曰:「今宵之會不少佳文,也是千古佳話,定一師弟也應作賦一篇,以誌不朽。」定一曰:「弟子學識荒陋,勉撰俚詞,恐為各大仙見笑。」帝君曰:「無論工拙要作上一篇斯不負師弟此遊,与盛筵之設也。」定一知不可辭,乃拈毫賦曰:

 

歲適逢於辛酉   節才過乎花  朝  愛春光之明媚  正煙景之富饒  屆日晚餐既畢

諸子相邀    乘玆逸興    聚此良宵   金蓮燭燦    寶鼎香飄    冥床設於齋寢

聖駕降夫層霄  誡壇生其肅靜  將隨我以逍遙  (此段由時令景物賦起)  柳真君曰

「嘻!楊生速醒  爾從我遊  我將爾引 行導子以天衢  且試窮夫樂境」弟子聞呼

心中喜幸   願隨真君以盤桓   而惟世界之馳騁   (此段賦壇中師徒問答)  於時

 

師騎白鶴   我跨青鸞   九霄翔舞   萬仞扶搏   幸猶乘茲月夜  直上步乎雲端

覽江山於一瞬   極宇宙於大觀   天空氣肅   霧籠星攢   身疑化羽  腋若生翰

(自賦雲路蹁躚俯仰自得)   少焉超越瀛海    直上蓬萊   百鳥咸和   萬卉齊開

山茶瑞杏  李芳梅  桃花滿谷  蔾蕊成堆  而且靈芝遍地  瑞草鋪苔  鳳麟翔

臥  獐鹿往來  上有珠宮貝闕   寶殿瑤臺   飛閣流丹而炳煥  層巒聳翠以崔嵬

 

斯真仙靈之妙境  而迥異夫塵埃(此段賦途中所見景物之奇) 真君曰:「已達宮門

且下鸞鶴    欲謁祖師   須展誠恪」  門者為通    帝君允諾  乃入玉清之宮

高瞻漂緲    第見玳瑁為樑    珠玉為箔   金碧輝煌   藻繪丹臒   瓦炫琉璃

窗明閃灼    雖王者之禁苑    遜此光華   馮夷之幽宮   無茲式廓  (此段賦

帝君宮闕之壯麗)  玩賞移時   始達丹墀     攀樓欄而直上    抵寶座以陳詞

 

弟子凡夫俗體   愚昧無知  乃蒙真君之引導   復荷帝君之仁慈   俾得登上宮

而聆聖訓    伸微悃而睹光儀    (此段賦入宮拜謁帝君)   帝君曰:「善哉爾生

勖哉諸子  能覺世以牖民   復修身而正己   挽既倒之狂瀾     作中流之柱砥

茲因洞冥一書  孜孜弗已   地獄已探其真情  天堂又窮其端委  守誓願而不渝

信善功之足紀  今吾子之至斯  實我帝之所喜」(此段賦帝君訓諭之詞)乃敕使者

 

速召諸仙   宜開勝會   大設華筵   雖一時之雅集   實萬古之奇緣    少焉

群真趨蹌而至  上客踴躍而前   或攜笙籥   或挾管絃  循序而坐  式禮無愆

(此段賦群仙与會優游典雅)    童子陳玉案   拂窗紗   鳴鐘奏樂   擊鼓催花

酌以瓊漿之露  烹以雪浪之茶 別有雲芝瑤筍  扶椹靈瓜 麟脯羊珠  繼以青飯

松脂桂實    雜以黃芽   更愛火棗交梨     与碧藕玄霜而並美    綺蔥赤薤

 

共琳腴石    髓而俱佳   況復王母有蟠桃之賜     天妃益壽酒之奢    宜其

酩酊共醉   快樂無涯者也  (此段賦群仙宴飲)  帝君慰焉  乃命諸仙  作長歌

為列傳   廣聞見   琳琅成篇   珠璣滿卷  歌畢曲終   雲蒸彩絢  瑞雨紛紛

天花片片  予小子叨此盛筵   曷勝懽忭  因不禁稽首謝恩   爰作賦以為紀念

    (此段賦与筵作賦之由以為結局)

   

定一將賦作畢,呈稿請帝君斧削,並就正於各大仙,眾仙覽畢,個個喜形於色,各加批語獎勵一番不在話下。定一離席親自執爵,向各大仙前跪進玉醴三觴,說道:「今夕弟子到此蒙各位  祖師光降俾弟子得瞻道範,並賜佳文,真三生有幸矣。本應再聆教言,多開茅塞,奈時辰不待,只好告辭   帝君、並各位  祖師矣。」言畢。向帝君前九叩辭行又向各大仙前九叩辭別,再向西遙拜叩謝母賜蟠桃之恩,並拜謝尊者送桃之惠。拜畢,將蟠桃兩個包好,提在手內,同真君告退下樓,到了門口。

 

◆豫、紹、婉、風、和五壇男女弟子,蓬萊、南海已有會館設立,大家須振起精神,快修功善,切莫負此會館之設也。◆(槊音朔,張大帝之丈八長矛)◆

 

    真君曰:「師弟且慢,這第一峰上,如聖母之母儀宮,碧霞紫霞二宮,及八仙各洞府,歷經抱一、妙慧二師弟先後遊過,無須再去惟爾五壇會館乃是新建,不可不遊。遊罷回壇,未為晚也。」

 

    定一依言,只好跟隨真君前往,不數步已抵其門,原來這會館,即在玉清宮之右側,門外建一堵大照壁,以五色石鑲成,高約二十餘丈,長約三十餘丈,極其巍峨,大門亦建得高峻,概是流丹炫彩,門當中立一直匾,上書「敕建紹豫婉風和五壇會館」十一個大字,楷書貼金,光輝奪目,門左右有聯,不及念讀。有二值門使者,見真君至,連忙叩首歡迎,門內走出一位仙官,衣冠整齊,向真君叩拜。定一亦忙向仙官打恭,仙官上前引導,一連進了五重,定一逐一觀望,都是高樓大廈,十分華麗,世間罕有。兩廊之下,都鋪的玉砌金磚,廣蒔花木,開得爛漫如錦,到了第七層正廳,尤覺堂皇高聳,上了十二級台階,俱是玉石鑲成,進了中堂,四壁懸的盡是名人書畫,案上陳設的,俱係圖書博古鐘鼎彝器,極其典雅。定一暗暗稱羨,仙官請真君上坐,請定一左坐。自己右坐立命仙童捧出鮮果香茶,極表恭敬。

 

    定一請問仙官高姓大名?何以證果到此?仙官曰:「小仙姓高名岑字雲峰,昔年曾為豫善大壇土神,薦升真官,後因豫壇演降一部《八寶金鍼》,又慶壇演《訓女寶箴》,小仙隨壇供職,積有微功。蒙五聖保奏堤升,擢(音作) 為一等真人,看守此館。

   

    其五壇之土地、真官,並各生之宗親,因功超昇者,共有一百二十餘人,俱封職在此館內。因近年各善生大開善壇,挽轉末俗,化導人心,功德浩大,故  上皇宏加獎勵,特敕魯國巧聖,建此會館,以為各壇善君,將來證果歸真之所;故小仙等叨附末光,先升到此,亦甚賴諸善君玉成之也。」定一曰:「今夕到此,僅有仙官一人,是何故也?」

 

    高真曰:「近因祖師開展覽大會,將各洞仙真,都派往會上供職去了,單留小仙一人,在此看守。此外尚有應門、洒掃、灌花使者,僅只數人而已。」定一曰:「會館修得如此華麗,主人翁究係何人?」高真曰:「也是五壇中一人,現尚虛左以待,小仙何敢妄洩?」(欲問此人姓,須口口相傳) 定一曰:「將來五壇中坤道登真者,亦有會館否?」高真曰:「五壇信女,封侍女、元君、菩薩者,不乏其人,其會館已奉敕建於南海,与大士為比鄰也。惟善長回壇時、請煩告知五壇乾坤二道,既入善壇,為五聖弟子,為善之心,須要始終不變,倘半途退縮,有初鮮終,便辜負  上皇建館之厚望矣。」(這一席話,各人懍遵勿忽)

 

    定一曰:「弟子遵命,不敢遺忘。」真君曰:「師弟今夕近五鼓,不可留連,可以回壇去也。」於是告辭高真,出了館門,二人跨上鸞鶴,瞬息之間,到了壇門,進到壇中。唐天君猶橫槊危坐以待,見了真君回壇,二人攜手回宮繳敕。定一子亦甦醒起來,將蟠桃二個,交付與主壇生剖開一枚,大家分食,餘一枚立付惟一子收去,闔壇生不勝之喜,究未知明夕又遊何殿?欲知其詳,且看下回分解。

 

【總評】

◎群仙聚會,酣(音憨) 飲高歌,時有其事,而世人未之知也。惟此回定一遊至蓬萊,謁呂帝會群仙,聆妙諭,聽歌曲,編於書中,傳之世上,使天下後世之人,咸知群仙辛酉二月苑朝後之會,此會之所以獨奇,此書之所以特色也。嘻了

 

 

【第二十七回】   妙慧子上遊三官殿   大舜帝垂訓世

 

辛天君降壇詞   ( 調寄: 憶秦娥 )

電聲作   憑空霹靂入驚覺   人驚覺   大家猛省   莫貪眠著    金便專殛

諸凶惡   狂徒逆豎休殘虐   休殘虐   恢恢天網   有誰逃卻    。。。。

 

岳天君降壇詞   ( 調寄: 漁家傲 )

世道如斯真可畏   五倫八德全拋棄   多少神仙為著急   長歎息   疇能設法回天意

鑄錯古今同一理   金牌誤中奸臣計   遺恨黃龍悲二帝   真失利   至今猶墮英雄淚

 

◆一聲霹靂,不知狂悖可驚覺否?◆一片悲天憫人之情,不能自己。◆

 

話說柳元陽帝君,昨宵領定一子赴蓬萊之後,今日往兩廣救劫去了。聖帝又派辛、岳二大天君來臨,一鎮攝,一引導,其遊生另派張生妙慧。當晚黃昏時侯,兩天君到壇,岳天君道:「張師弟快快起來,吾雷要領爾天宮去也。」妙慧聞呼,連忙起來,向二天君前行禮。岳天君道:「子免禮了,吾師帶來鸞鶴二隻,吾跨鶴,爾乘鸞,就要起程矣。」妙慧稟道:「今夕天君領弟子要遊何官?敢請指示。」岳天君曰:「今夕吾師要領爾去遊三官寶殿,研究賞善罰惡之理。」妙慧曰:「弟子不知三官寶殿在於何天?係何聖真?何代證果?所司何職?均請先指明。」(問出來歷方好遊覽,妙慧此間頗有關係)

 

岳天君曰:「這三位大聖人,第一曰:「上元一品賜福天官,乃堯帝也。」第二曰:「中元二品赦罪地官,乃舜帝也。」第三曰「下元三品解厄水官乃神禹也。」三位聖人,當日揖讓為君,稱唐虞之盛治,升遐之後,天帝嘉其有大功德於民,又能明目達聰,洞悉民隱,故封為天、地、水三官。生時一堂君臣,歿後一堂僚友,仍命主掌民間禍福。(三官來歷,不問明白,世人那知) 敕建宮殿於不動天上,名曰:「九炁宮。」又別置行宮於翠微山中,居施化天界,以其与民親近,便於糾察善惡,以行賞罰之權。這三位大帝,因近來要辦三會收圓,事故繁賾,故居九炁宮日少,而往行宮日多,一日萬機,無殊為君時也。(三官之功德世人當知)

 

 ◆(脰音豆,即頸項。)◆陰陽界,鬼門關,慘狀令人難堪。◆

 

  這行宮名曰:「三官寶殿,今夕三位大帝,適在行宮理事,就此請訓,以免上升九炁宮,多費跋涉之勞,師弟以為好否?」妙慧曰:「好極了,即煩領弟子一行。」於是二人出了壇門,一跨鶴,一乘鸞,飄飄蕩蕩,騰入雲霄,真真快樂。妙慧在半空中,俯首下視,已到陰陽界地面,見道上有無數鬼差,押來數千亡魂,男女不等,有斷頭缺脰者,有洞腹穿胸者,有手折足跛者,大半類陣亡軍士,滿身流血,一路悲啼。又有披枷帶鎖,兩手被縛,行稍遲滯,鬼差在後,以銅錘皮鞭擊之。口中哭父母,哭子女,哭夫哭妻,哀痛號咷之聲,不絕於耳。

 

妙慧曰:「弟子屢次遊冥,所見亡魂被擊者,所在皆有,從未見如今夕之多,且悲慘之甚者,是何故也?」天君曰:「如今三期末劫,人心不古,這些亡魂,盡是不忠不孝,不義不仁,亡八悖逆之徒,  天帝震怒,故降刀兵水火瘟疫飢饉各劫,而悉收之。苟人心再不改悔,必將世界之人,殲除大半,盡拘入獄,而後已矣。(造孽之徒,慎勿謂天君大話嚇人)師弟試看冥府,又增多獄,蓋為此也。」二人在鸞鶴背上,談論多時,看看又到了鬼門關頭上,又見關前有數千亡魂,在此掛號,擁擠不開。妙慧曰:「天君請看,此處又有許多亡魂,連沿途所遇而合計之,恐有萬條人矣。」(也很是不少) 天君曰:子都是該死的,不必管他,我二人快向翠微山去罷。」

 

妙慧跟隨岳天君,冉冉上升,問天君曰:「翠微山距此有若干里?」天君曰:「隔此不遠,你看前面那座大山,高插雲表者即是矣。」鸞鶴飛翔迅速,轉瞬已到山前,妙慧細細觀望,這座山果然又高又大,山頂至山腰,有無數宮殿樓臺,金光燦爛,不知是何佛何仙之宮闕,以問天君。天君曰:「凡聖賢仙佛,此處都有行宮,不止三官也。」言話間,又歷了幾層巉巖,穿了幾林松柏,沿途靈芝瑞草,香氣撲人,百鳥和鳴,萬花齊放。妙慧至此,不勝歆羨。說道:「真靈山勝景也。」言天未已,忽望見對面一所宮殿,壯麗輝煌,世所罕見。將抵門,二人下了鸞鶴,繫在松間,步行到大門首,見上面立一直匾,上題曰:「三官寶殿」四個大字,楷體金書光輝耀目,門左右有聯云:

願爾百姓    省躬遷善改過

有我三官    賜福宥罪消災

大門外有二值門神將,見岳天君善生二人至,連忙進內通稟,少時有仙官一人出來,傳三官口詔:「命岳大元帥進見。」天君對妙慧道:「吾師先入內稟明一切,師弟先在兩廊宮殿內,觀玩一番,俟傳爾時,再為面聖,敬聆諭言可也。」說罷逕隨仙官進內去了,妙慧只得依言,進了大門,又進二門,果見左邊有一宮院,門上有匾額,上書「四神宮」三字,妙慧放著膽進去,連歷三重,見兩廊有無數仙官,到了正殿台階之下,見殿上坐著四位仙官,袍笏冠帶齊整;妙慧連忙九叩行參,仙官欠身說道:「善士何人?到此何事?」妙慧稟道:「弟子張妙慧,乃雲南迤(音夷) 西洱源縣人,在壇供職,因奉   關聖帝君敕命,演一部《洞冥記》,地府已經遊完,又到天宮觀看情景,今蒙岳大元帥,領弟子到此,元帥自進宮參見三官大帝,命弟子在兩廊宮殿,觀玩觀玩,因此冒闖仙宮,伏乞赦宥。」

 

四仙官曰:「既是如此,快快起來,何罪之有?請上階來,一旁侍坐。」妙慧歷階而上,到了殿中坐定,侍者捧茶上來,妙慧又叩謝了一回。乃稟四仙官曰:「弟子進門時,見門上題「四神官」三字,但不知四位尊官,所司何職?望乞指明?」四仙官曰:「吾同僚四人,各有所司,天下有四海,分東西南北,每人管一海,各統三千神兵水將,鎮攝江海,以保護行船過渡之人,倘有魚鱉黿鼉,蛟鱷蝦鱔,以及妖龍毒蛇等類,在江湖河海之中,敢於翻波作浪,覆沒船隻,要求淫祀者,吾等查知,即差神兵水吏,前往緝埔,罪輕者送入龍宮究治發落;重者押解來此,奏明吾上司下元水官,按律嚴懲,此即吾四神之職務也。」(職務不小)

 

妙慧聽罷,乃恍然大悟,對四仙官道:「弟子今乃知世人之渡江涉河,航海出洋,全賴神明之保護也。」四仙官曰:「上帝有好生之德,故設吾等專官,保障斯民,無微不至,奈何世人不信神道,不敬三光,不報覆載之恩,反而欺天漫神,污穢水府,造諸惡孽,(可惱可惱) 以致觸天之怒,受神之譴,往往落海飄江,載胥及溺者多矣!(飛蛾撲火,怪得誰乎) 善士回壇後,可將吾言,普勸世人,各宜改惡從善,敬禮神明,潔凈水漿。諺云:「心平水平」,又云:「忠信涉波濤」,人能體此、無論渡江渡湖,過河過海,自然風平浪靜,保爾無虞。即遇大風揚波,暗有神人攏護,又何有覆舟沉溺之患哉?」(金玉格言各人書紳勿忽)

 

妙慧曰:「弟子謹誌,不敢忘怀。惟再有請教者,弟子進來時,見對面有一殿宇,名曰:「十神宮」,不知是何官職?並望指示。」四仙官曰:「世界有十洲三島,此十神即管理十洲之事,每神各任一洲,名曰:「十洲都統帥」,凡山川、橋樑、道路等神,並田公、地母,都歸節制此山川等神,專以保護善人為義務,倘或失於覺察,令善人跌仆損傷,或遇豺狼驚駭,或遇魑魅   魍魎作祟,一經查覺,即將該神等,按律治罪。善士你看上天有此鴻恩,悲憫群黎,保護嚴密,奈世人不知報答,不體天地好生,屢屢悖理胡行,欺天滅理,傷害生命,釀成洪災浩,猶不知悔,此等人民,我就不知其下落了。」(天地之大,人之大,人猶有所憾,可悲可悲)

 

妙慧聞言,點頭稱善。又問四仙官曰:「此十神外,又可有任職神祇。」四仙官曰:「內中還設有龍天八部宮,左右各四部共係八部。此八部亦各有一總帥,帶領天神天將,巡遊世界,各分區域,以專責成。專查水陸各神之勤惰,並查大地人民之善惡,每月每歲,彙造冊籍,呈奏与三官大帝,以定黜(音卒革識)陟(音職升職) 賞罰此其職也。盈內宮之左右,還設有賜福司、賜祿司、賜毒司、宥罪司、治災司、解厄司皆隸屬三官大帝之管轄,統計本宮之職,除我四仙官外,尚有十神,六司,八部,此其大概也。

 

妙慧曰:「此宮職務,如此其繁且重,非得四位仙官,剖解分明,焉能得其詳細,弟子幸運多矣。」妙慧正在問答間,忽聽岳大元帥在外呼喚道:「妙慧師弟,快快進宮聽諭。」妙慧聽呼,只得辭了四位仙宮,連忙出來,跟隨天君進官,天君在前,妙慧隨後,一連進了五重,方達正殿天井心,舉首一望,高聳輝煌,真乃王者宮闕,妙慧在丹墀下,恭行禮拜,口稱:「弟子妙慧九叩行參。」參畢,仍然跪定,望入殿中,珠簾高捲,上面坐著三位大帝。

 

◆三官屬吏,節制森嚴如此。◆三位大帝,威儀各自不同◆

 

中坐者,頭戴冕旒,身穿袞龍黃袍,黼黻刺繡,足踏粉底皂靴,手執朝笏,白髮長髯,眉分八彩。左坐者,頭戴獨龍冠,身穿大紅袞龍袍,足履朝靴,手中執笏,青絲五髯,飄然活潑,眼光射人。

右坐者,頭戴紫金冠,身穿深綠袞龍袍,足著五色雲頭仙履,青鬚黑髮,亦執朝天笏,滿面歡容,俱恭己垂裳,端坐龍几之上,望而知為有道帝王。正在偷看間,忽聽殿上呼道:「妙慧起來,一旁賜坐。」隨命值日仙官賜茶,妙慧又叩謝了一回,然後坐下,聽左一位吩咐道:「爾到此間,亦非容易,其聽諭言,朕中元赦罪地官也。朕奉  上皇敕命,主賞罰天下之善惡假如世人命運乖否,謀為不遂,屢遭凶星禍害者,倘能自悟其非,省躬悔過,或筵僧道,具表懺罪,或於灶前,或對北辰,午夜焚香告天,力誓改惡從善,即有值日功曹,報之吾帝。吾帝即飭各神,查其果真向善,不蹈前轍,按律不加悔罪之條,暗中減其宿孽。如果向善之心,行持不怠,吾帝轉奏知   上元天官大帝,照其所行善功,除抵銷過惡外,餘即降以禎祥,加福加壽,添子益孫。(貧賤之夫,各人守分安命,善事力行,自邀天眷)

 

如在世之人,現享富貴功、妻財子祿者,乃是他前生積有善功,今生坐享福澤。倘能再加積善,吾帝查知,亦轉奏天官大帝,按兩世之善功,疊加福祿,令其本身安富尊榮,子孫賢良,籫纓仕宦不絕。(為善最樂) 倘其侍富而驕,為富不仁,造各種之罪孽,吾帝查知,照其現在之過惡,輕者將衣錄削除一半,重者削除殆盡,而即降以天災橫禍,以警覺之。如能警悟,誦加悛改,仍奏知天官,將原有之福祿償還。(天地之恩高厚如此) 倘竟任性,不改前非,吾帝即飭凶星惡曜,加臨其身,耗其貨財,奪其紀算,絕其子孫,拂其行為,終遭慘死。(自作自受) 此即吾地官与天官之權衡也。

 

◆善惡報應,絲毫不紊。◆天曹之尊重善人,望人遷善改過,可謂至矣、盡矣。◆言言藥石,字字金鍼,愛世心深,情弗能已。聖德如斯,古今無兩。◆(禋祀即後人所奉的香火。係

 

至於下元解厄水官,則又專司江湖河海之任,如有德良善之人,過江、過海,水官大帝,早飭部屬於臨津過渡之時,嚴加保護,縱遇狂風惡浪,亦無意外之虞。倘係凶惡之輩,污穢水漿,不信神道復造諸般惡孽,又結夙冤命債者,於登舟濟渡之時,即遣諸妖龍,興波作浪,傾檣覆舟,令遭淹沒,葬於魚腹,以彰惡報。如為惡之人,積孽已深,屢遭坎壈,果能一時悔悟,改惡從善,對神發誓,永不再蹈前愆,而又能廣積陰功,力行善事水官大帝查知,定然減其罪咎。縱命中應遭水厄,亦從而解免之,且從而保佑之。所謂一念之善,能格天心,轉禍為福是已,此下元水官大帝解厄之實在也。

 

吾願大千世界之人,命好者益加修,定然福上加福,祿上加祿,壽上加壽。切勿恃富恃貴,驕奢淫佚以財壓人, 以勢凌人, 殘害生物,暴殄天物,至遭惡報。奈有一等身處富貴,他反不信鬼神,不信報應,不修因果,不矜孤恤寡,不濟急憐貧,遂將已修之善基,從玆敗坏,未享之福澤,暗中削除,寧不惜哉!寧不惜哉?

 

至於貧窮困乏,時乖運蹇(音展)之人,益當自愛,知悔玆懼,寡過自躬,不怨天不尤人,懺夙世之罪愆,迓將來之福履,斯為善矣。倘或因困窮而易其操守,處厄塞而坏其良心,世必潦倒一生,而益加窮困,慘遭浩劫,而永墮泥犁,絕冀子孫,斬其禋祀,可不懼乎?可不戒乎?

 

吾帝等權衡善惡,無党無偏,皇天無親,惟德是輔。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吾帝等並熟無成見也。爾妙慧回壇之後,可將朕言,曉諭眾生可也。欽哉!此諭。」地官大帝訓筆。天官、水官二帝曰:「適地官大帝所諭,已將三元之權限,全體證明。吾二帝亦無庸贅言矣。可聽明否?妙慧曰:「弟子已聽明矣,於是復行九叩禮,謝恩辭別,岳天君仍領妙慧出宮,三大帝命樂生奏樂,短送一程,到了大門之外,向松間解下鸞鶴,二人跨上,仍尋舊路,飛騰而歸。霎時間,到了壇門,步入壇中,辛大元帥尚危坐以待,見岳天君回到壇來,二人攜手回宮,妙慧子亦從冥床起來,明月穿窗,時剛夜半,諸生又暢飲了幾杯,然後就枕,欲知後事,又看明夕分解。

 

【總評】

◎地官一篇訓論,將天地善福禍淫之理,巳闡發凈盡,無餘蘊矣。世之人其各瑾懍遵行。

 

(下轉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