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9-7) 点击次数(959
《洞冥寶記》卷十五

《洞冥寶記》卷十五

第三十六回   萬星宮參觀秘會   紫微帝預洩玄機

 

張桓侯大帝降壇詞    (調寄:醉太平)

欃槍彗明   天河洗兵   看誰掃蕩縱橫   把中原肅清

物更歲更   何日太平   醉時猶哭蒼生   更那堪酒醒

 

柳真君降壇詞       (調寄:荊州亭)

堪歎三期厄數   禍至想逃無路   幾輩甕中眠   猶是痴迷弗悟

作善視為末務   行惡不知危懼   大劫再來時   看爾皈依何處

 

    話說昨宵遊罷日月二宮之後,天上重要之宮殿,大慨遊覽已周,不玆今夕又遊何宮?壇中諸生猜摹不出,時屆戌初,諸生上砂臺請示。即有功曹來壇中報道:「吾仙奉聖帝之命,今夕遊生仍命張生妙慧再去一遭,不可違誤,切切記下。」吩咐畢,移時桓侯大帝降臨,柳真君亦至,二仙談論數語,飲酒數杯。真君即將妙慧喚醒,說道:「今夕吾柳奉聖帝之命,命吾引師弟去遊萬星宮,因為萬星教主北極紫微大帝,今夕在宮中,開設大會,聚集諸天星宿,商議要件。(天上事嗎?天下事嗎?) 故今張生前去參觀,開個眼孔,亦是千載奇緣,但此會極為機密,尋常仙真未許擅入。(妙慧遊之不亦快乎!) 況是凡人,聖帝為《洞冥寶記》將要成功,故函達星主,准令遊生到宮,藉覽勝會,並聆訓言,星主已允。猶恐值門將吏,不知內中理由,或生阻撓,特頒來皇令一枝,師弟再將令劍帶去,以為符信,更不生阻力也。(柳仙精細) 惟天路遙遠,事不宜遲,就要起程了。」說畢,妙慧負著令劍,即隨真君出了壇門。

 

    真君道:「吾師帶來仙鶴二隻,爾我各乘其一,由此向東,直上天衢可也。」二人跨上鶴,自在飛騰,於時新月微明,清風送爽,二人在鶴背上,談談笑笑,轉瞬間,不覺已到了南天門。妙慧還想徘徊觀望一番,真君道:「師弟昨晚才過此地,何必又為留連。」妙慧不敢停步,隨真君逕入了門,過了迎仙閣門口,行不多遠,只見對面來了許多輿馬,妙慧留神細看,上前來者,乃乘坐肩輿大轎,輿中之人,俱是文宮模樣,頭戴烏紗,身穿蟒袍,腰繫玉帶,手中執塵尾一箒,個個沈默不語,若有所思。其後來者,乃是乘駿馬的,又是武弁裝束,頭戴帥盔,身披鎧甲,腰繫絲條,手中各執弓刀矛戟,個個威風凜凜,相貌堂堂,在馬上談笑自若,也有七八十人。

    最後來的,乃是玻璃大轎,轎簾下垂,由玻璃望入,都是些婦女,頭戴鳳冠,身穿霞帔,約有百二三十人,前後有音樂隊,又有旌旗隊伍護送。妙慧看罷,問其來因?真君道:「這班文臣武將,乃天宮遣之下凡,定國安邦剿匪蕩寇者也。」問:「文官手中執塵尾何用?」真君道:「將以掃清宇內妖氛孽霧,指揮定太平也。」(民之望之,若大早之望雲霓也) 問:「婦女下世何為?」曰:「以作夫人命婦內助者也。」妙慧道「這些男女神仙降世,其  上帝差遣乎?其自願下凡乎?抑因罪過謫貶乎?將來能返本還原否?願仙師指示弟子。」

 

    真君道:「等等不一,有等上仙,功德高大,性志堅定,果位攸崇者,本不輕易下凡,設或世運屯否,必須他定亂扶危,大道不明,必須他黜邪崇正。人心陷溺,必須他振聵啟聾。國家將興,必須他制禮作樂,有此重大關係,故  上帝命之降生,功成之日,仍復還原。此等上真,其生也有自來,其逝也有所為,故申甫自嶽降,傳說為列星,決無墮落之理。

    又有等上真,悲憫為怀普濟為念,立願下界,闡道度人,歷劫數世,證無量之善功修成絕大果位,与天地同不朽者,聖賢仙佛中,頗有其人,(今閏也不乏人) 更不能墮落也。惟有等仙真,根行原淺,道德不堅,或因有過咎,而謫貶下凡,或貪戀紅塵,而移其心志。或出於憤激下世,而行不掩言或自詡才能臨凡,而行為乖謬,(此數等人下世,常至亂國殃民,墯落地獄) 此等仙真,天或試之以順境,而安享富貴。或試之以逆境,而困厄終身者。等等不一,然多昧其靈根,而恆遭墮落者矣。

    

◆這斑文官武將,此時始應運降生,人民幾時才享其福呀?◆如伊尹、周公、孔子。漢之三傑:馬援、鄧禹、武鄉侯;唐之魏徵;宋之趙普;明之劉青田等皆是也。◆今日民國之偉人,豈無大根器者,而多為妖魔盜賊之行,失其心也。我願大家返本才好。◆得此人身,則聖賢仙佛,皆可能造,況身列儒林,具有根器,而可自暴自棄乎?◆妙慧得覷諸神仙,亦是萬幸。◆

   

    大凡人生在世,不論貧富貴賤,有根器者,自然与眾不同,理當各宜自愛,不可把自己看輕,倘若不慎,昧厥本來,妄行妄作,一失其心,即失其身,縱是大羅天仙,亦降為地獄種子,況屬下仙者乎?夫人身難得,天爵難證,既得天爵,而復失之,可不惜哉?寧不懼哉?」

 

    妙慧聽了這段議論,不覺駭然,對真君道:「據仙師所言,不特為官宦,享富貴者,是大根器。即具聰明知識,如學校中之士子,善壇內之乩生,如弟子輩者,亦前生有根器乎?」真君道:「師弟乃代天宣化之人,焉得無根器,務須好自為之,將來證果,未可限量也。至於儒林士子,有根器者甚多,大多自暴自棄,自誤前程者,比比皆是。生時不曉,死後方知,悔之晚矣。」二人在鶴背上,談論許久,二鶴飛騰又速,已不計歷了多少程途,妙慧舉目一看,見前面有一片城垣宮闕,被五色彩雲籠住,隱隱約約,不知若干間?行行漸近,只見光輝燦爛,四面樓閣玲瓏,如水晶塔一般,此等仙宮,天上罕見。乃問真君道:「前面宮殿,即紫微大帝所在乎?」真君曰:「然也。」言話間,已抵宮門,二人下了鶴,妙慧向前一望,只見門上一匾,署曰:『萬星宮』三個大字,左右有聯云:

萬道金光輝北極     滿天星斗拱宸垣

    門左右值門將吏,有數十人,都是武裝手執刀鎗,相貌凶猛妙慧不敢上前,真君道:「師弟勿懼吾師与之交涉可也。」乃上前拱手說道:「各位將吏請了。」答曰:「請了,柳帝君到此何事?」真君道:「吾奉五聖敕命兼奉  上皇玉旨因完全《洞冥》一書,命吾領小徒張妙慧,來這『萬星宮』內參觀一番並羯見星主,求示訓言,煩為轉達為荷,眾武士說道:「以何為憑?」真君道:「以皇令為憑,並有令劍為符信。」說罷,即向身邊取出皇令一枝,再取令劍為瑟證眾武士道:「今夕開秘密大會,帝君知否?」真君道:「知之。」眾武士道:「若單是帝君來有何不可?今帶來張生,乃是凡人,豈可洩漏天機,倘有錯誤,誰敢當之?此事還須斟酌。」真君正在作難間,忽然文帝、呂帝駕臨,真君連忙上前,表明一切,二聖對眾武士道:「儘管放人,如有過咎,有吾二帝當之可也。於是真君、妙慧始得跟隨二帝入門,連歷十餘重,」

兩邊俱是各星宿朝房,忙中不及細看,每至一門俱有雷君把守。見二帝与柳帝引著遊生而來,眾雷君也不盤詰,及到第十二重,二帝說道:「此時正在開會,商量機密大事,柳仙与妙慧,且上南樓之上,小憩片刻,侯散會後,吾師向星主代達,方傳爾進見可也。」言畢,真君引著妙慧,輕步上了南樓,屏息以待。可巧樓上無人,妙慧由窗隙中暗暗偷窺,見內中是一大院落,其寬可容萬人,院中筵席設滿,約有千餘席之多,只見入席之人,裝束不同相貌亦異,奇形古怪,色色俱有,也不辨是何神仙?是何星宿?對面建一正殿,係坐北向南殿當中設一寶座,有一人如王者,坐在寶座之上,頭戴冕旒,身穿袞龍袍服,腰繫寶帶,足踏粉底皂鞾,手執玉如意一柄,端拱垂裳,如如不動。

 

寶座之前,亦設一席,有一童子,年約十齡左右,坐在其上,龍鳳之姿,天日之表,相貌清奇,人間未曾見過。(萬星議會,此童子入會何為,令人難猜難解) 距寶座尺許,設一玉案,外掛黃桌圍一幅,案上陳設籤筒一具,中插黃令數枝,寶座之下邊,左右又設四個座位,內有三人坐定,亦是文官的模樣,都是烏紗蟒袍玉帶裝束,手中各執一朝笏,其左邊上坐一人,亦是文官。如劇場所扮的孔明先生一般,妙慧細細測之,又不是孔明先生,乃是登壇大帥,號令三軍的軍師。只見他穩坐左邊首席之上,与王者附耳低言,談而笑,笑而談,旋又以斑箸向案上指畫如繪地圖一樣,那王者只是點首,不知說些甚麼?(這軍師舉動,宛如張良之躡足附耳,又如諸葛武侯之隆中對策,將來天下大事都在笑談指畫中耳)

   

妙慧又向後看,見王者背後壁上,懸掛一張大榜,乃係黃錦製成,約有五丈多長,只見首行上寫『封神』二字,有缽盂大,特用硃書,其外俱是墨書,約有數千字,看不清楚。那些星君,歡歡笑笑,手畫指書,也不聽見所說何事?妙慧心中,只是個悶葫蘆,欲向真君問個明白,因事關秘密,又不敢問。只好靜以待之,稍停片刻,又向隙中望去,忽見那軍師向筒中取出令旗八枝,走到丹墀上邊立定,高聲宣言道:「某星君聽令。」即見座中有一人立起身來,至丹墀之下,拱立伺侯,那軍師將令傳下,說道:「命爾前去整頓這件大事。」那人連聲應諾雙手捧著令旗,展開一看,乃是一個『孝』字,如是連下七令,合計乃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枝令旗。(八枝令旗所書八德,可見治平天下,非五倫八德不可) 下令已畢,各歸座位,又暢飲一回。

    少刻,見殿中四位文臣,將那王者並年幼童子保駕上樓去了,剛到樓梯盡頭,只見那軍師以足蹬樓,大呼一聲,儼若雷霆震動殿宇,(將來大勢只在此大聲一呼中) 說道:『時機到了,各人趕辦去罷。』眾星官一齊散席。妙慧因這大聲一呼,倒反嚇了一跳,方才定過神來,又見呂祖帝君上樓呼喚道:「紫微大帝傳柳仙妙慧上樓有話吩咐。」於是二人隨著呂祖,下了南樓,逕到北樓之上,寶座之下,朝見大帝,行參甫畢。大帝諭妙慧曰:『今日爾生得入吾宮,適逢開會,亦是奇緣。如有所聞回壇之後,慎勿妄洩當今世道,五倫不敦,八德不守,廢棄君統,天下泯棼,不能合一。以致盜賊蜂起,干戈不息,水深火熱,民不聊生,言之可為浩歎!吾帝目擊時艱,不忍坐視,因急籌一挽救之方,今夕開會,蓋為此也。』(天之愛民,甚於民之自愛,天之保民,甚於民之自保) 兼有緊要訓語,略洩与爾,爾其靜聽:

 

【萬星教主中天紫微北極大帝訓曰】

洪荒初闢   人道未立   民性渾淪   未有君辟   盤古御世   聰明睿智   首出為君

萬民統治   三皇五帝   君統相承   百宣以設   庶務以興   自茲以後   國有元首

總握乾綱   維持永久   三代以降   迄於漢唐   宋元明清   世有哲王   桀紂不德

亡身喪國   武乙射天   雷霆誅殛   漢晉六朝   傳至五季   以臣犯君   篡弒相繼

得國不正   不知天命   天速其亡   慘報立應   行政不行   黷武窮兵   政煩賦重

苦我蒼生   有君如此   不如無有   天下怨咨   難防民口     (歷敘暴君不為天佑

為世懲瞽)  殊知中國   不可無君   一日無主   瓦解瓜分       (國不可一日無君)

既有君主  尤貴有道    切戒昏庸   荒淫殘暴     (有君而昏不如無君)   古之聖王

 

視民如傷   勤勞宵旰   日昃不遑   堯肌如腊   禹跡胼胝   情深飢溺   念切瘡痍

深宮節儉   省刑薄歛   兢業為心   主德無忝   用人行政   不雜以私   國法憲典

上下守之   為君之德   仁慈是則   奚以專制   貽人口實   人言君難   名論不刊

克盡君道   長治久安   (歷敘古聖心跡, 為世君立則,  君而體此,    即為聖君)

胡今之世   廢棄帝制   不揣人情   不識時務   敗紀倒綱   亂國之常   自由平等

甘蹈危亡   中原糜爛   生靈塗炭   無父無君   令吾悼歎   吾帝無奈   特開此會

篤生聖人   民斯有賴   維皇建極   四海統一   保爾萬民   同登衽席   試看天星

北極熒熒   光徹中外   照於帝庭   吾今論說   天機已洩   望爾世人   仍尋軌轍

 

    大帝將訓諭畢,命左右侍駕宮,錄為一稿,交与妙慧收置,帶回紹壇。刊入記中。說道:「吾帝此訓,乃言中國不可無君,有君而無德,仍不可以為君。世之無德,而狡焉思逞,妄希大位,妄自僭竊者,既非真人下降,吾帝星不照臨,未見有能成事,而不敗亡者矣。歷觀前史,可為殷鑒也。此文傳世,有人讀吾文,數年之後,方言吾言不謬矣。今知《洞冥記》亦已演周,最後結果,到吾宮中,吾帝不勝其喜,故准爾聽奇聞,睹奇觀。不然豈是容易。吾帝為諸子賀喜了。大帝吩咐畢。文、呂二帝柳帝,辭別大帝,將妙慧領起下樓,出了星宮。將出門,見粉壁上,題出數語,墨尚淋漓未乾,妙慧讀其文乃是七言四句:

三股洪水沖野雞   犬吠狐狸任所歸   紫氣東來在田內   田下有樹不生稊

往後看,又是五言四句:

天機若露明    要等黑白分    白雲人腰繫    天下一家春

    再看又是四言古詩云:

明明上天    爛然星陳    日月光華    宏於一人

 

    妙慧逐一看罷,不解其意,亦不敢問。只好低著頭跟隨三位帝君,步趨而出,到了大門之外,文、呂二帝道:「吾二帝要回宮去了,煩柳仙仍領妙慧回壇去罷。」妙慧聞言九叩辭謝二帝,真君跨上鶴,妙慧隨後,踅轉回壇,才進壇中,即向大帝行禮,備述一切。忽見功曹二人降壇,宣傳  上皇口詔,說道:「《洞冥記》今已演周,三丰亦已批訖,此時尚未刊刻,合令蓬萊各散仙,暨各壇真官工書者,先行鈔錄一百部,限十日呈繳,以備分給天、地、人三曹,並東西洋各國,以為進化國人之用。由明日初五起,至十五日呈投不可違誤,欽遵欽此,爾壇諸生亦准稍停十日夜,至三月十五晚,關卿在協天界,重開萬仙齊集賀功,仍命桓侯領定一到會參觀,藉酬諸子之勞,兼獎勵德壇信女之功善,好好記下。」宣畢,功曹繳旨去了。大帝与真君各自回宮,妙慧亦甦醒起來,未知十五晚開會,又是如何的熱鬧?欲知後事,再看下回分解。

【總評】

◎天機秘密,多隱露於此回書中,讀者會心可也。

 

 

第三十七回   賀呈書重開萬仙會   訓教主聯合五大洲

 

五聖行宮紀錄仙官楊椒山先生降壇詞   (調寄:感皇恩)

騎鶴下南天  乩壇重到  轉瞬韶光又春老  一輪明月  猶共去年人好  洞冥今演就  攄怀抱

如此善書    古今絕少  聖帝此時願方了  萬仙稱慶  佈告普天知曉  原人齊度盡  功非小

 

柳真君降壇詞       (調寄:點絳唇)

兩載經營   今宵呈進書全部   莫言辛苦        此記傳千古

醒世瑤篇   急急輸寰宇       癡迷悟  云無補  功德難量數

 

張桓侯大帝降壇詞    (調寄:畫堂春)

春宵明月一輪圓   洞冥寶記完全   吾張高興降乩筵   酒醉狂顛

沙案光騰蠟炬     金爐香爇龍涎   奇書呈後廣流傳   功德無邊

 

   ◆詞清語妙,情景俱佳。◆醒迷救世,柳帝胸襟。◆桓侯高興,詩酒風流。◆

 話說本月初四晚,柳元陽帝君,領張生遊罷萬星宮之後,回到壇中,忽奉  上皇玉旨,命蓬萊各仙真,並各壇真官善書者,限十日內鈔錄《洞冥寶記》一百部准十五日進呈,不得違誤等因。各仙真均遵旨分任恭繕,於望日早早投呈去訖。  關聖帝亦於此十日內,派各功曹執事在協天界內,『翊漢宮』之附近,以五色綾羅綢錦,搭無數彩棚,並製為宮殿、客廳形式,仍命庖正預備盛筵千餘席,以待萬仙祝賀,均料理整齊(全書告成,聖帝歡慰之情,真難言喻) 不在話下。

     卻說紹壇諸子,亦於十五前數日,預籌慶賀盛典,屆日集合善壇,張燈結綵,熱鬧非常,時近戌初,楊生定一沐浴更衣,共侯冥床,少刻楊忠愍仙官,柳真君,張桓侯大帝,先後降壇,楊忠愍公說道:「去歲庚申冬月,關聖帝奉了  老母懿旨,並奉   上皇玉旨,頒演這部《洞冥記》,特命吾仙開宗明義,作為嚆矢,先演述了三回,『照應首卷』其外則責成惟一子編輯校正,今書已告成,各仙真分錄進呈百部。今夕萬仙齊集協夫界与  聖帝賀功,  聖帝大開筵宴,准將此百部書,分賜与天、地、人三曹,實乃千秋盛典。因再命吾來壇,協同柳仙、桓侯,帶領楊定一師弟,同到協天,展覽盛會,以清手續,作最後之結果,(遊冥之最後結果在此,此書之最大收煞亦在此) 各師弟明否?諸生起立而對曰:「弟子等均明瞭矣。」

   

大帝道:「既是明白,吾張也不重贅了,惟此番呈書,乃紹壇功圓果滿之日。今夕定一到會,凡在事出力諸生,与德壇信女,必然榮膺懋賞,特賜褒封,定一回壇時,自然一一告知,吾張先与各師弟賀喜了。(為聖帝賜諸子詩伏筆) 但今夕事故繁冗,定一師弟快快醒來,定一聞呼驚起,望見大帝三人在神案上坐定,連忙行參畢。大帝道:「定一師弟,爾可記得去冬初次遊爾邑城隍署,是吾老張首先領爾去的。今晚全書告成,吾老張又來收頭尾。(收煞自然說明尤妙) 時辰不待,爾快將令劍佩帶在身,好去繳還。吾賜爾一鶴,隨定吾三人,要到協天去也。」

 

    定一遵命,跟隨大帝与二仙,出了壇門,大帝跨上烏騅,柳、楊二仙与定一,各跨一鶴,飄飄凌空,直上南天門而來,瞬息抵門,經過迎仙閣,向著協天界進行,所有沿途風景,是久經看慣的,不必重述,未幾到了協天界,定一在鶴背上,遠遠望去,見對面萬道祥光,五色爛漫,周圍數十里,如錦繡鋪成一般,不知何境界?(遠景) 問之真君。真君道:「此即聖帝開會宴客所也。」言未已,只見有兩員將官,騎在馬上,排列旌旗幢旛,帶著仙樂隊,迎面而來,真君与楊仙宮忙下了鶴,謂定一道:「師弟快快下來,聖帝派執事來迎接我師徒矣。」定一遵命,亦下了鶴,轉瞬覿面,乃是周將軍、王參軍,彼此相見禮畢,具道奉聖帝命,特來歡迎之意。

    大帝道:「各各上騎,趕速前行,想吾二哥盼望久矣。」眾人依言,上了鶴馬,約行了十餘里,始達第一座牌坊門口,大家依然又下了騎,步行而入,一連歷了五座,定一看牌坊都是五色綾羅紮成的,真是錦簇花堆,光華奪目。(協天熱鬧筆妙難描) 未幾,到了綵硼門口,大帝道:「吾張領師弟直見聖帝可也,不必通稟。」四人魚貫而入,連進了七層;每層門口,俱有值門招待員,兩邊俱是客廳,神仙濟濟滿座,比到了第八層院落,尤覺寬敞,只見聖帝坐在殿之當中,四聖相陪,大帝將定一領到五聖面前行禮。

 

聖帝道:「定一有勞了,免禮,起來一旁侍坐。」隨命侍駕官,左邊設席款待,即以真君、楊仙官、周、王二將軍陪之,聖帝又道:「洞冥全書告竣,吾關之夙願已償。但勞累各師弟多矣。(諸生得蒙帝君溫語慰勞,榮幸如何?) 本擬俟書刊竟,然後焚呈。奈各國教主,急索此書,用以暗中進化彼國之人,迫不急待。又兼三曹注重宣講,亦須此書,故不能從權,先行抄錄百部,以資分配。爾回壇後,即商同諸子,速覓上等梓工,立行剞劂。昨據大士報告,言德壇信女,慷慨捐貲,願承刊刷之責,似此善念宏深,吾關聞之,不勝其喜。(世之婦女慳吝為怀,一錢如命,而德壇信女,獨能捐貲,慷慨襄成善舉,能不博聖帝之歡乎?) 俟全書刊出時,務須多多刷印,遍傳天下,將來中外統一,天下太平,人心返樸為醇,全賴此書,即爾諸子之功德,亦与之並傳不朽矣。」(三丰子亦心香祝之)

   

聖帝吩咐甫畢,大帝道:「定一莫忙飲酒,且將令劍繳呈,寧忘之耶?」定一經大帝這一提醒,連忙離席,將令劍解下,跪在聖帝案前,用雙手捧上,聖帝亦站立起來,用雙手接著,說道:「定一起來,這令劍原是  上皇賜下的,此枝皇令,吾關代為繳呈,這口寶劍,上皇昨已降旨,特贈与惟一佩帶。因惟一校正編輯此書,較各師弟尤為勤勞故也。」定一聞之,深為惟一喜幸,即將劍繫在腰間,仍歸座位。聖帝命左右侍官提壺,向各座勸飲,眾仙歡暢,正在觥籌交錯間,忽見內侍臣,由第九重出來,捧出《洞冥記》百部,傳出  上皇口詔,說道『此書百部,命關卿執行,照為分給三十六天,各天給一部,地府十王、東嶽、地藏、酆都給十三部,中國二十四行省,省城隍處,各給一部,世界五大洲,共二十四國,除中國已給外,各國給一部,美國分南北,多給一部。亦二十四部,有內外蒙古,回部,西藏,各給一部,共足百部。至於西池、金闕、三教聖人,五聖行宮,應呈六部,則命鍾太傅、王右軍、王大令各抄錄二部,以備觀覽。俟紹壇刊板成帙後,則又焚若干部,臨時酌定可也。

 

    聖帝遵旨,將書一一分給,眾仙即於座上披閱一週,不禁擊節歎賞,稱為蓋世奇書。大家又向聖帝頌揚了一回,聖帝謙讓再三。眾仙各各就座飲酒,聖帝謂定一道:「此番洞冥成書,雖仗各仙真,雷帥輔助之勞,然亦實賴各師弟之力,今夕開會,吾關心中喜悅,理合賦詩數律,以誌原起,並應獎勵各師弟,方不負辛苦一番也,待吾拈毫來。」

其一:

為歎收圓已到期   原人未度鎖愁眉   欲消末劫無方術   特演冥書作勸規

幸賴諸生齊黽勉   還資列聖共維持   而今始釋心頭恨   好把頹風速轉移

其二:

寶記今宵喜告成   文光射斗鬼神驚   從知善士愈加勉   看爾狂徒敢亂行

一掌天機宣秘密   三曹大道露真情   書傳中外感歸化   四海雍熙頌太平

    賜惟一:

惟一頻年任校書   不辭辛苦守蘧廬   春秋歷盡更裘葛   亥豕刪餘辨魯魚

攪腦揉腸心若若   嘔心鏤血意如如   善功浩大無人企   天爵崇高播令譽

    賜遊冥諸生:

諸生奉敕入冥遊   上徹天堂下九幽   借口傳言言不紊   攝魂垂訓訓皆周

燈殘半夜聽更漏   汗透童衾雜淚流   舌敝脣焦都不計   知君功德積山邱

賜壇中諸生:

銀燭高燒裊異香   諸生日夕侯冥床   纔偎紗幔傳言促   又擘花箋錄句忙

人立五更燈未燼   書垂兩載願方償   他年共作神仙侶   名列丹霄大有光

賜德壇信女:

德壇信女立心堅   慷慨解囊不吝慳   積液成裘籌鉅款   鳩工付梓蕆瑤編

善功浩大坤流占   因果培修閫範全   從此洞冥傳海宇   保君步步踏金蓮

   聖帝將詩賦畢,命近侍錄成數稿,傳示眾仙,眾仙捧讀一遍,讚歎不已。內中有數仙翁說道:「我等仙僚,見此奇書,与此勝會,亙古難逢,(再無二次) 理應推舉,工吟詠者一二人,敬和  聖帝詩章,頌揚頒書功德,以作紀念。

 

◆此書已珍重於天上,而不珍重於人間,未有也。◆劉向校書,太乙然藜。惟一校書,上皇賜劍,教主贈珠、嘉其功在萬世,萬萬世也。◆這部書遍傳三曹中外,可卜一道同風,老仙默為心祝。◆頒書救世,惟聖帝具此胸襟。◆此書傳世,中外可卜同春,帝君之志喜也。◆情深語摯,格外垂青。◆鳳目垂青,矜憫諸子。◆德普陽春,詩同白雪。◆褒嘉如是想見掀髯。◆(蘧廬:仙凡交通之傳舍)◆(裘葛:指一年的時序更替)◆(蕆音淺)◆◆

 

未識眾仙有同志否?」眾仙同聲應曰:「大家俱表同情,究竟當舉何人?」內有數仙翁答道:『八洞神仙,天才曠逸,宜公推之』眾仙聞言稱善,一齊向八仙合掌,  鍾祖知不可辭責,乃首讚一律曰:

一卷奇書演洞冥   超前軼後著芳馨   言言藥石非虛幻   字字珠璣勝鼎銘

筆挾風霜成鐵案   條分善惡紹麟經   從玆廣印流傳遠   定把癡迷盡喚醒

呂祖讚:

勸善經篇亦已多   癡迷未見醒南柯   欣逢聖帝施仁澤   特演奇書挽逝波

人鬼仙凡齊闡發   祥殃果報盡包羅   洞冥寶記超今古   喚醒塵寰春夢婆

張果老大仙讚:

洞冥寶記世間稀   人鬼仙凡共發揮   欲脫幽酆離苦惱   須尋善路早皈依

天堂咫尺憑忠考   地獄當前戒隱微   從此詩篇傳宇宙   群黎改過盡知非

    李鐵拐大仙讚:

沙案垂書此卷宣   冥情洞悉果無遺   仙凡升降言皆確   報應昭彰信不疑

地獄遊周方向善   天堂歷盡始稱奇   從今世界知修省   好度殘零面母儀

曹國舅大仙讚:

冥書一卷渡人舟   翻閱篇章各自修   識透仙凡真妙訣   打開理欲大關頭

途分善惡憑君擇   境判升沈在己求   但祝眾生齊懺悔   等閒平步上瀛洲

藍采和大仙讚:

閱罷奇書妙矣哉   洞冥寶記費心裁   論文生死輪迴徹   言理天人性命該

事有萬殊通萬變   道兼三教貫三才   匠心別具錘爐手   知向龍門寢饋來

韓湐子大仙讚:

時至三期道已窮   人心日下水流東   聖賢道德全拋棄   倫紀綱常孰信從

幸賴乩壇維教化   全將士庶付陶鎔   洞冥寶記尤完美   再造唐虞挽世風

何仙姑讚:

垂書濟世度金鍼   聖帝勳勞冠古今   啟迪庸流歸化速   範圍天下入人深

奸徒定斂為非念   良士愈堅作善心   願得瑤篇中外佈   大家奉此作規箴

 

◆八仙讚詩,已極美備,三丰子亦惟心香頌祝,作如是觀也◆

 

    八仙各和一律,讚頌已畢,將稿呈与聖帝,聖帝大為褒獎。立命兩廊奏樂,將前所賦詩六首,並此八首,一並付与伶倫,播之絃管,藉以侑觴,以誌盛美。一時仙樂大作,宮商並調,各座神仙,無不鼓舞稱頌。正在歡暢之際,又見內侍臣捧出一道綸音,乃是  老母懿旨,單單宣諭各國教主,傳他們一齊跪聽,只見各教主趨蹌而前,跪在丹墀之下,內侍臣高聲宣讀,眾靜聽之:

【無極老母聖聖天尊詔曰】

混沌初開   未判三才   數當寅運   乃孕皇胎   中土有人   大生廣生   四洲寂寞

尚無居民   吾母計議   特遣爾類   泛筏出洋   以傳苗裔   別為白種   水土使然

良知嗜好   並無畸偏   族漸蕃殖   爰立邦國   各演宗教   各言道德   因居近水

其性多智   哲學代興   精研格致   (地理學家,以海岸線之長短,定此國人民智識

之高低,与  老母之言若合符節 )   夫何暴君   有拿破崙   雄心妄逞   殘刻不仁

思逞其欲   大肆殺戮   可憐歐民   遭其荼毒  (罪不勝誅)  一人作俑   各國效尤

 

講求戰術   激勵五洲   工業製造   注重槍砲   日異月新   各呈巧妙   聲光化電

種種發現   巧奪天工   聰明互擅   各國競爭   講求練兵   殺人利器   惟恐不精

甲寅七月   戰事生發   德皇逞威   大肆猖獗   無煙毒煙   傷人可憐   開花大砲

搗銳攻堅   魚雷炸彈   毒物新創   飛艇氣毬   空中高放   吁嗟各國   兵連禍結

彈雨槍林   億兆流血   溯厥由來   自釀禍胎   皇天震怒   降此奇災   可知爾等

 

居心殘忍   槍砲造多   不知詳審   爾能殺人   人亦爾傷   互相殘害   無異自戕

各國教主   悲民痛苦   母示方鍼   修文偃武   停造槍砲   講求人道   以孔為師

統一宗教   息戰罷兵   同講和平   言歸於好   無怨無爭   通商互市   同文共軌

親仁善鄰   如兄如弟   仁義道德   各守其則   以信相孚   無俾作慝   此部洞冥

如寶如珍   能醫世界   萬病回春   賜与爾輩   各宜注意   傳化國人   同歸善類

吾慈殊恩   望爾歸根   欽哉此訓   謹遵母言   。。。。   。。。。   。。。。

 

     內侍將  老母懿旨宣讀已畢,聖帝復命翻譯仙宮,用各國語言,對他們細講了一遍。各教主皆拍掌稱善,稽首謝恩。觀其情形,也是十分的心悅誠服了。聖帝道:「各位起來,從今以後,須要速速進化國人,注重人道,停造槍砲,停止戰爭,方有最好的結果。(槍砲不停造,則世界終無寧謐之期了) 若不聽  老母之言,猶是野心勃發,謀奪人國,謀滅人種,請試看三年之內,天必降罰。應主火山爆烈,地震陸沉之災,不可不防也。且萬國之不和好者,由於不講道德,不同宗教,故發生戰事,往往激烈。現  老母已經降旨,令爾各教主,限以三年之內,以中國各善書,並以此部《洞冥記》,速速進化國人,三年之後,定開一萬國統一宗教道德大會,以孔教為標準,將來中外一統,共享太平之福,豈不美哉?(遵行不悖,何難之有?)

 

    翻譯仙官,又將聖帝之言,講論一番,各教主愈加欽敬,再三叩謝而退,仍入席敘坐。聖帝十分高興,復命太子平,並翊漢宮各將宮,重行把盞稱觴,酒炙紛陳,殽核豐盛,各客廳內外,復奏鈞天雅樂,賓悅主歡,誠極一時之盛。正在拇戰暢飲之際,忽見第九重宮殿內,又出來一位捧旨宮,宣傳  聖母上皇口詔,定一傾耳聽之,這件事真是驚天動地,你道是甚麼事?原來是  上皇為蒼穹聖主,已歷七千餘年,今三會收圓,三會龍華,三次封神,將要到期,事故繁冗,上皇髦期倦勤,向老母上表辭位,  老母准旨,下議邁仙,宜擇賢良,登庸受禪,三教聖人,推舉關帝,眾仙額首稱慶,共同贊成,議定二年後中元之上元甲子元旦,作為登極之期。

    目前暫依堯老舜攝之義,將來  上皇退位,上升西天古佛,共任收圓義務。因聖帝功高德大,威鎮三曹,足以勝任。又兼這回演出此卷《洞冥記》,功善浩大,不可名言,故將此未來天機,先於今夕會中發表,你道這件事,希奇不希奇。(此事在天則為機密大事,為應有之常事,於此書中,則為未有之奇事。)

 

◆世界之人類,有黃白紅棕黑各種之分,顏色雖不同,而名為人則一也。既同為人,必為老母之子女,彼此對待當如兄弟,而不可互相歧視也。◆歐人專以殺人之利器為研究,啟人心之殺機,釀成世界劇戰,傷天害理莫此為甚。老母詔誥各國教主,禁造槍砲,停止戰爭,同歸於好,實為保持今日世界和平之無上良方也。◆(髦音模,髦期倦勤:厭倦辦事。書經大禹謨:『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載,耄期倦於勤。』後多用作辭退高位之辭。)◆聖帝對於此書,苦心孤詣,慘淡經營,於此節中已概見矣。◆(勩音拽,辛勤、勞苦。)◆

 

    當下眾仙,又向聖帝稱賀了一回,禮節剛才完畢,忽聽見值日功曹傳諭道:  老母上皇就要回宮了,各各小心伺侯,言未已,只見有數百仙女,手執香爐凈瓶,由第九重宮殿內出來,十餘班仙樂迭奏,金剛力士扛起   老母鳳輦,徐徐而出。輦之前後左右,有許多雷帥護駕,續後又見  上皇鸞駕,三教聖人,三清四御,諸天仙佛聖賢,一齊隨後,聖帝統率萬仙,兩旁端肅拱立,叩送法駕。移時,各聖駕去遠了,萬仙各向聖帝告別定一亦向聖帝前稟辭。

 

    聖帝吩咐道:「這回洞冥成書,功善卓著,与尋常之善書不同,所有紹、德、豫、婉供職男女諸人,及捐貲之各善信,  老母上皇十分嘉獎,准於明旦,照其功績,大加封賞。明日吾師頒旨到壇,自然一一發明。至於各仙真、冥王、雷帥,在事出力者,一律紀錄大功。而其中尤為出力者,如三丰祖師,三弟桓侯,元陽帝君,必然特晉仙秩,以彰勞勩。現在此書編為十冊,將來再加一冊,須覓畫工繪出地府全圖,並繪諸子之像,弁於篇首,以昭功績。其讚詞則仍煩張祖師主任之。爾回壇後,為吾寄語惟一,此書除由紹壇廣行印刷不計外,應攜一部到滬,付之石印,須刷至數十萬部,遍傳中外,則千萬世太平之基,肇於此矣。(必然無疑) 爾定一聽明否?」定一答道:「弟子一一聽明矣。」

聖帝道:「既已聽明,須遵吾訓。吾仍命三弟送爾回壇可也。」聖帝吩咐已畢,定一九叩謝恩,辭了聖帝,隨大帝出了宮,離了協天界,霎時到了壇中,將上項事,對諸子說了一遍,隨將寶劍一口,交与惟一收置,大帝仍跨烏騅回宮去了。

至   聖帝甲子元旦登極一事,屈指計算,尚隔兩年零九個月,諸生商議,屆時定做一慶祝大會,仍令遊生上遊凌霄,參觀盛典,作一大大紀念,以續本記之後,究未知禪讓大禮如何舉行?欲知後事,且俟兩年後,再看下回分解。

【總評】

◎古今未聞未見之事,而獨見於此回中。如  老母詔諭各國教主,令其統一世界萬國道德。上皇髦期倦勤,表請  老母選舉賢能,禪以天位,真是驚天動地,未有之奇聞。

 

第三十八回   上表章天皇登帝極   面聖母眾女宴凌霄

 

柳真君降壇詩:

運數於今又一更   三曹震動發歡聲   天皇甲子新登極   萬國笙歌頌太平

張桓侯大帝降壇詩: 

一代英雄恨未消   誰知今日掌凌霄   吳尨枉向江邊吠   魏犬空沉獄底號

秉燭丹心輝宇宙   扶劉浩氣愧孫曹   明朝聖帝膺圖籙   方顯桃園地位高

 

◆三曹喜慶,萬國歡呼。◆一片丹心,照耀千古◆

    話說前辛酉年三月十五日,《洞冥記》草草告成。各仙真抄錄百部,先為進呈,頒發三曹之後,又奉  老母懿旨,要趕辦三次龍華收圓大會,事故繁冗,責成上皇。乃  上皇以多年御宇,備極勤勞,茲值此重大事件,萬端待理,恐誤事機,(敬慎如此) 因向  老母上表辭職,蒙 

   慈恩鑒其苦衷,俞允所請。立命三教聖人會議,擬以  關聖居攝,(選舉得人) 議定於甲子年元旦受禪登極,此事於前回中,早經露明。當時諸生,以此事乃古今絕大關鍵,曠代難逢,理應開一慶祝大會,以作紀念。今癸亥十二月已到,各壇善信,公推豫善一十八壇辦理,擇定地點於東鄉玉屏山下二聖宮中,(此事發表於豫壇,亦於豫壇同申慶祝,佈置合宜) 是月朔日,各執事人等,到宮集合,協力贊襄,籌備一切,於除夕前一日,諸事方才就緒,宮中障圍錦幔,遍貼賀聯,門外高搭綵棚,雜陳百戲,時界申刻,諸子環立沙案,迎迓仙真。燈燭輝煌,香煙縹緲。

    將近戌初,遊生抱一,早已拱侯冥床,少頃,桓侯大帝,宏教真君先後降臨,大帝喚醒抱一說道:「楊師弟快快起來,明朝元旦佳節,乃吾二哥大喜之期,今晚」子正上刻,先行受禪之禮,特命我到壇,引師弟逕上凌霄,參觀大典。並奉老母懿旨,由元旦起,至上元夜止,准令諸天洞府神仙,分班輪流,稱觴上壽,其各國教主,及皇后夫人等,證果登仙者,亦概予隨班行禮,同赴盛筵。(恩周天界) 至天下之善男信女,有道德功善者,應令攝其生魂,准其入座登筵,共沐皇恩。(德普寰區) 如係善壇女弟子,應令各舉代表一人,為掌旗首領,統率眾女,朝見老母後,然後赴席,做個三會收圓張本。(為下文  老母訓諸坤伏脈,真是收圓張本) 今夕恭逢盛會,休誤良辰,師弟快快隨定我來,就此出壇登程去也。

   

當下抱一跟隨大帝、真君,出了壇門,真君道:「吾柳帶來二鶴,爾我各乘其一可也。」於是大帝跨上烏騅,抱一与真君各跨上鶴,仍向陰陽界鬼門關而來,抱一俯視下方,並不見鬼差來往,且未聞亡魂哭泣之聲,及到了鬼門關,亦未見一鬼出入,心中疑惑,問之大帝。大帝道:「明晨吾二哥登極,早已下敕十王,大赦幽牢,並令停刑一月,所以道路無鬼甶也。」(澤沛幽牢) 言話間,不覺到了金橋,三人催動鶴馬,直往前行,沿途之上,瑞氣飄飄,和風藹藹,轉瞬間到了南天門,抱一舉首一望,只見門之內外,張燈挂綵,氣象一新,与往日景致不同。抱一欲下了鶴,在此賞玩一番,大帝道:「不必留連。前途擺設,較此更優勝也。」抱一依言,催鶴隨後,所有沿途風景,分外佳勝,不必細述。

     

漸漸進了大羅天界,只見對面一片明霞,五色爛漫,如錦繡鋪成一般,抱一心中喜幸,問大帝、真君道:「弟子從前,也曾遊過金闕,前面道路,未曾見過如此光輝,此是何因?」真君答道:「師弟真癡呆了,如今聖帝登極,乃是絕大慶典,早命功曹仙吏,由金闕外搭出五百里綵棚,每十里設一迎賓館,備下香茗酒果,以接待各路仙真,所以如此。師弟急速趕程,先睹為快可也。」

◆(張本:為了事情的發展,而預先所做的安排)◆天宮如是大典,數萬載始得一遇,抱一以一介書生,而能置身其地,幸何如之。◆禪讓常事耳,而天宮之禪讓尤屬常事,世人若以高奇視之,非所以知聖人也。◆

 

言話間,不覺已近迎賓館,果見有五六個仙吏,出館歡迎,要請大帝真君三人進館休息,大帝道:「今晚事冗,不必了。」說畢,依然趕行,沿途處處鋪設華麗,招待殷勤,果歷盡了五百里,俱是如此。抱一歎曰:「弟子三生有幸,方得此奇逢也。」未幾,行抵白玉玉京,三人下了騎,一同進了東華門,又繞過正陽門,只見眾仙濟濟,絡繹不絕,大帝与真君,又領抱一進了拱宸門,朝天門,將到了午朝門,大帝道:「吾張先進殿稟告,並要吾二哥,招待眾賓,爾柳仙慢慢領抱一進來參觀可也。」說畢,大帝踏步進去了,真君把抱一引至午門門口,由左門而入,接連進了七八重宮殿,兩邊都是朝房,忙中不及細看,及到了金闕正殿,見大院落之當中,築了一座崇臺。

高約六十餘丈,上立一個金匾額,署:『受禪臺』三個大字,光輝奪目,臺上鋪設龍鳳綵疋,極其華麗。抱一方欲細細觀覽,真君低聲說道:「師弟不可呆看,因我師徒遲到一刻,受禪已成,將要行慶祝禮矣。」言未已,忽聽見兩廊大奏仙樂,讚禮郎官趨蹌而前,站列左右,高聲唱禮,眾仙真佛子排班,齊立丹墀之下,真君与抱一亦隨班行禮,九叩畢。大家俯伏,抱一暗暗偷窺,見金闕上面設一寶座,聖帝袞冕黃袍,端拱其上,寶座之後,又設一高座,較聖帝座高約三四尺許,有一大聖,亦冕旒垂裳穩穩坐定。抱一知上皇与聖帝同受朝賀,方屏息間。忽又見捧表功曹,捧上表文兩封,乃是各神聖佛子仙真領銜,代表下界臣民賀表二摺,一并交与讀表仙官,讀表仙官宣讀表文,第一摺係慶祝  上皇,其略曰:

  伏以混沌開闢,必得

惟皇建極,始足以總理三才,民物殷繁,端資

上聖秉鈞,乃獲以維持萬世,倘非

功侔造化,曷克司此權輿。恭維

  太上昊天金闕玉皇上帝大天尊玉帝陛下,

    本先天清虛至真之,

    化碧玉瑤光如意之身,

    降神州北界之鄉,

    因光嚴妙樂之國,惟我

凈德時王,仁政覃敷,道心堅固,我

寶月光皇后,仁慈惻隱善氣彌綸,我

    皇於玆誕生,特顯靈異,幼而純孝,早毓德於青宮,而仁賢遂修真於香嶺。

    成至聖至靈之體,

    證無極無上之尊。

    為諸佛之聖師,

    作三才之帝主。劫歷十二億數,德大無名。

    恩施七十惠慈,功高難紀。

    憂民覺世,曾經不少春秋。苦志勞心,已更無窮甲子。迺者恭奉

瑤池詔命,軫念勤勞,應予

    佛國長生安享極樂。特上

  尊號曰:『蒼穹十七太上聖主無上妙有玄尊』仍統治三教聖神,以褒封

慈親左側,於戲!我

    皇膺此曠典,禮所宜酬,

聖母發此慈悲,情非過分,伏願我

  上皇退政之暇,長憫我下界蒼生。

      告休之餘,仍無忘塵寰赤子。是則臣等所馨香禱祝者也。第念仙凡久膺

  帝眷,雖難釋戀戀之情。而

  太上荷此殊榮,應同展欣欣之色。臣等為此,恭具賀表,瞻仰

  天顏,無任歡忭之至。謹百拜稽首,具奏以

  聞。

   

    表文宣讀已畢,交左右侍臣,轉呈  上皇御覽。又將  上聖帝登極表文一摺,

逐一宣讀,其略曰:

      伏以易象卦爻,坤北乾南,至後天而退位。人寅立極,

  三皇五帝,遞相傳以迄今。天道變更,人事代謝,天人之際理相因也。第念冥漠之

      中,

  有皇上帝,多年御世,歷數難稽,

      髦期已倦於勤,禪代合符數。然非有

  赫赫之大聖,不足以鎮穆穆之玄穹。恭維

  太上神威,蓋天古佛,三界伏魔,協天大帝,大成義聖,護國翊運天尊關聖帝君殿

      下。

  精忠貫日,

  大義參天。秉汾晉靈秀而生,為炎漢衰微而出。讀春秋而紹

  宣聖,植萬古之綱常。扶正統以討群奸,立千秋之臣節。至剛至大,浩氣塞於兩間,

      不屈不撓,英風軼乎三國,迄乎

  歸真南極。

  證果協天,屢顯神異於人間,大震威稜於絕域,

    追風赤兔,常聞鈴轡之聲。

    偃月青龍,時懍刀光之跡。

    方方飛鸞而闡教,在在覺世与牖民。故能

  聲滿寰區,

    位居左相。扶元參化,蕩寇誅邪。

  大德名之難名,

  大功紀之難紀。

  管天地三才之柄,

  掌儒釋道三教之權。

      上司三十六天星辰雲漢,

      下轄七十二地土壘幽酆。

      考察諸佛諸神,

      監制群仙群職。

  卓哉允文允武,

  韋矣至聖至尊。迺本歲上元甲子元辰,恭奉

老母慈命,升調

  上皇,召回西天同享極樂。即以我

  聖帝贊承大統,正位凌霄。特上

  尊號曰:『蒼穹第十八聖主武哲天皇上帝』下仙等聞

  命之下,喜不自勝,慶

  綸綍之自天,舉歡欣之無地。竊念我

  天皇功參造化,

      德配乾坤。婦孺皆知,華夷共仰。今登斯位,名分均符。

    現值末劫將終上元剛轉,

      普天翹瞻泰運,

      萬姓佇盼時雍。所惜魔寇交訌,魚龍混雜,望治雖切,廓清為難。伏願我

  天皇大展神威,力行誅殛,澂清海宇,鞏固皇圖。文教自此昌明,綱常由玆整飭。

      衣冠復舊,禮樂重興。協和萬邦,車書一統。猗歟休哉!斯為美矣。於戲!

  簡元良而受禪,咸歌復旦之光華。舉

  義聖以登庸,

      共荷上元之雨露。此固三曹上下,所同聲歡慶者也。所有下仙等代表慶祝緣由,理

      合具表上呈。無任鼓舞欣幸之至,謹百拜具奏以

  聞。

   

宣讀官將表文讀罷,仍將表文交与左右侍駕宮,轉呈  天皇睿覽,眾神聖佛子仙真等,復九叩朝參畢,大家退出。大帝与翊漢宮一班將吏,連忙招待眾仙大開筵宴,男仙宴於左邊各宮殿中。女仙宴於右邊各綵棚內。有何、麻二祖師,並聖后、太子妃等招待,陳設賓筵,約有數千席之多。又有『廣寒宮』中霓裳羽衣仙樂部,分作數班,演出梨園曲譜,以侑客觴。座上酒果芳馨,殽饌豐腆,誠極一時之盛。大帝囑託真君,令將抱一領到各客廳,觀個大概,然後令到左廂入席,真君上座,抱一次座,餘陪飲者,俱是同鄉證果各仙真。酒至數巡,忽見功曹二人傳  老母口詔:令柳仙領抱一到  老母宴飲處,參觀一番,速去勿延。真君奉命,即領抱一前往。

 

    至則是一大院落,正西新建一宮殿,左右廂高搭綵棚,設立客座,先莥入席者,概是女賓,抱一見此光景,對真君道:「弟子叩懇仙師,請稍停步,容弟子大概一觀然後朝見  老母,望仙師賞准。」真君道:「准爾就是。」抱一仰觀殿上金碧輝煌,鋪設整齊,殿前台階甚高,大致一數,約有三十餘級。殿上珠簾高捲,當中設一寶座,有一女菩薩端坐其上,左右有侍女十餘人,都是翡翠明璫,妝飾華麗。寶座之左設一席,有一女仙坐定侍立左右者,有七位仙姬。右邊亦設一席,正座者仍一女菩薩,抱一定睛望時,乃是大士,有一女子侍立於側,即是龍女也。惟中座与左座二位,似曾見過,以問真君,真君道:「中坐者即  老母。左坐者乃  上皇之皇后,左右侍立七女,即瓊瑤宮中七仙姑也。師弟不可呆看,快隨吾師前去稟見  老母。」

 

抱一答道:「弟子遵命。」當下真君把抱一引至丹墀之下,俯伏下跪稟道:「孩兒柳長春領抱一朝見  老母,一十八叩行參。」參畢,又向皇后、大士左右行參,老母說道:「柳兒領抱一到此,也是奇緣。今夕凌霄大開慶祝大會,天上神仙俱已陸續到此。吾母特別施恩,要令天下賢淑婦女,凡在善壇、善社,長齋茹素,僧尼道姑,有節行功善者,悉攝其生魂,到此赴宴,以榮寵之。並令其參觀天宮美景,使她歸去之後,益堅其立德為善之心,他日瑤池聚會收圓之期,方能個個到齊,始不至遺落一人也。(老母望世人返本還原,歸根復命,心情迫切有如此者,為女子者,其各知之,其各體之)

 

爾元陽同抱一小子,在丹墀下面左側侍坐,看個大概,便知之矣。真君答道:「謹遵  母命。」說畢,領著抱一子,侍坐左邊,忽見許多婦女,環珮衣冠,整齊而入,到了丹墀下面,一齊歛衽下拜,只聽見  老母說道:「吾母心愛的女兒起來,不必多禮,快去入席赴宴,宴畢而歸。各人依然立德立功立善,切莫自招墮落,迷昧本來,他日大宴西池,方有份也。(遵依母訓,定可歸根)可聽明否?」眾婦女一齊答道「女兒等俱聽明了。」言未已,見有數侍女,手握金花數百朵,插与每人頭上一枝,並每人給与紅蓮一朵,眾婦女歡歡喜喜,一齊再稽首謝恩。

老母道:「兩花不可遺失善保存之他日再會西池,好作証據也。」老母囑畢,即有招待員,將她們請入左廂赴席去了。老母指謂抱一道:「此乃天下賢良婦女,克盡三從四德,善事翁姑丈夫者也。」(克全婦道一流)

言未已,忽又見來了衣服樸素,脂粉不施的婦女數百,到了丹墀之下,仍一齊跪拜,見了  老母,滿面淚容匍匐不起。老母安慰道:「眾女兒難得難得,起來起來,何悲之有?人生在世,不遭逆境,何由知女兒輩之節操?吾母宮中最重節烈婦女,他日證果,高坐蓮臺,列於上乘,爾等知否?但願自今以後,益加勉勵,慎勿善其始而不保其終。如白圭然,一污玷即墮落矣。古今婦女,半生守節,而一朝失足者,豈少矣哉。爾輩須警懍也,(世之節婦,老母之言緊記莫忘) 可聽明否?」眾婦女齊聲應道:「老母訓誨,乃金玉良言,女兒等定當書紳。」說畢,仍見侍女各插以金花一枝,又給以白蓮一朵,各婦女復稽首謝恩。老母道:「爾女兒輩,立品能如此白連足矣。」言畢,招待員又將她們引入右廂宴飲去了。

 

老母又謂抱一道:「這班婦女,乃是青年守節,貞姑烈婦,清白無污者也。」(貞節婦女一流) 抱一又向外邊望志,又見來了不少婦女,亦有數白之多,衣服妝飾,亦頗淡雅,到了丹墀下,跪拜亦如前狀,老母道:「起來起來,都是好女子,爾等在世,能體母意,學得慈悲,長齋茹素,戒殺放生,樂善好施,福田廣種,誠難得也。所願自今以後,益力行善事,內外兼修,勿惑於左道,勿誤入旁門,仍以倫理為注重,體行三從四德,以築道基。切不可拘拘於齋素,齌口而不齌心,反放棄道德也。(良言藥石,須身體力行,斯不負也) 爾等明否?」眾婦女答道:「女兒等明  母之言,知所擇也。」言畢,侍女仍復簪花賜蓮均各各謝恩,招待員又將她們領往左廂入席去訖。

老母複謂抱一道:「這班女兒,俱是好善之人。母已言明,不再贅也。」(好善婦女一流) 抱一又向外看,見來的婦女,更覺其多,分為數班,乃是善壇信女,每班有掌旗一人,統率眾女而行,舉止大方,魚貫而入,到了丹墀下,將旗插穩,然後下拜。抱一從旁窺之,旗上有一行字,係書本壇本人封贈名銜,旗分五色,每班人多寡不等,嗣後又見來了『同善社』的女眾生,亦到許多,行近丹墀,跪拜如禮。

 

老母笑容可掬,對兩班人說道:「如今世界,婦女無德,不守閨箴,三從不體,四德不修,動講自由,輒行離異,造孽墮落者,不可勝計,吾母殷憂,非一日矣。幸近年來,得五聖大開善壇,又復調職『同善社』,度脫了不少靈根,將來吾母收回九二原人,全賴此壇社矣。爾各壇掌旗女兒,功善尤著,如大將統兵然,勝敗之機,全在宋描輝調度,能盡其責,則三軍用命有勇知方,萬眾如一心矣。主壇首事各信女,必須正己正人,對於已入壇及未入壇者,果能循循善誘,勸轉多人,得會母面,則爾等功果甚大,即吾母之孝女矣。辦同善者亦然。(入壇入社婦女一流) 爾等聽明否?」眾婦女一齊答道:「女兒輩均已聽明,謹遵  母命。」老母又道:「如今三會收圓,期限甚促,迫不及待,吾母無奈,只好寬其格似行權,無論男女,縱他前半生惡孽多鄙,但願他一旦悔悟,回心向善,湔滌舊污,不蹈故轍,吾母減其過愆,照其新立之功善,亦列入收圓會中,所謂皇天不責悔罪之人是已。未知世界坤流,能聽吾母之言否?」(不聽母言,時期一過,後悔難追矣)

 

老母訓諭已畢,令左右侍女,仍賞給每人金花一枝,金蓮一朵,掌旗者格外賜金丹十粒,紫絹荷囊一個,掛於胸前,以寵異之。(毋忘矜寵,趕速修因) 賜畢,各各謝恩。見何、麻二祖師,將她們請入左右兩廊宴飲去了,抱一見兩班婦女中,相識者約數百人,喜曰:「善壇善社,引度原人,真不少矣。」移時,又見有尼僧十餘人,女道士七八人進來,直達丹墀之下合掌稽首,伏地不起,滿險淚痕,似深慚同類之稀少者。老母視之,愀然不樂,喟然曰:「爾輩只此數人耶?何墮落之多矣?(酸心語) 大凡為女兒者,既脫離俗網,得入空門,應該萬念皆空遵守三皈五戒,掃除六欲慾七情,釋門體慈悲,戒定慧,總要明心見性。道門言感應,談清凈,亦要修心煉性。方才算得個佛家弟子道家門徒。今也不然,微論男女,託名入佛、入道,都是假裝修煉,而淫殺不戒,葷腥不除,貪於貨財,耽於嗜好,造惡多端,罪無從贖,故地府中,因此輩新增孽僧、左道二獄,良可哀也!今爾數女,尚能修身了道,不墮俗塵,亦云難得,改攝爾等之魂,來見  吾母之面,並令爾等看看天宮妙景,以便他日收圓。不然,豈是容易。回陽之後,務要益加修持,並勸化爾同類之人,改其惡習,早早回頭是岸,勿復流為地獄種子也。(語中含有血淚) 可聽明否?起來莫悲,各人赴宴去罷。」

眾女尼、女冠,領了金花、白蓮,各各謝恩亦入席去了。(女尼道姑一流) 當時中國各班婦女,俱蒙  老母嘉獎,並賞賜金花物品,高坐華筵。

 

◆(書紳:把重要的事情,寫在衣服的大帶上,以示不忘◆入壇入社婦女為  老母之所深契者,嘉其能正己正人,代走天宣化。◆老母訓各國皇后、夫人之言,真是垂涕泣而道,不是談笑而道親愛之情,言中溢出。讀這段書須存世界一家,中國人之見識胸襟,始能領會得來也。◆入壇入社之人,須各勵功修,幸勿慎始怠終,而自暴自棄也。勉之哉。◆

 

外國皇后夫人見了,十分羨慕不已,(也知羨慕中國婦女,則世界道德,亦可望統一矣) 老母窺知其意,命侍女將他們一齊傳來,走到丹墀之下,大家一齊跪著,老母溫語說道:「爾等皇后、夫人,生於外國,論其根柢,亦是吾母原人。因當日中外不通、阻於聲教故吾華之衣冠文物詩、書、禮、樂,綱常倫理,未能逮於美、歐,(非厚於華夏而薄於歐美) 然爾國代出賢良相,立國憲法,頗亦完全。又兼人性純一立心以恒,(歐人特點) 復產哲學名家精神格致,近則聲光化電,巧奪天工,利於民用,日異月新,有足嘉焉。

吾母所深恨者,近年以來造出各種槍砲,毒煙炸彈,殺人之具,愈出愈精,爾試思爾歐洲爭戰以來,並与吾華構釁幾次,戰事一生,槍林彈雨之中,斃命者,都是血肉橫飛,肝腦塗地,以中外合計,不知死了几千億兆人民,寧不可歎可悲!夫以爾國造此毒具,殺人惟恐不死,惟恐不盡。復存滅國、滅種心思,這樣殘忍,不講人道,死絕天良,造了無邊罪孽。

 

上帝豈能福汝,爾國既知崇信  上帝,殊不知  上帝乃吾母之皇兒賞罰禍福之權,吾母操之,故於地府新設立凶器大獄,將造凶器者,一齊收入獄中受罪,諒爾等盡皆知之。

今与爾婦女約,要爾回國,贊助各教主,速速轉化國人,須要銷燬槍砲,停止戰爭,大家研究道德,講求人道,並要統一宗教,讀儒書將來中外一家,同享太平,好不好呢?如不聽吾母之言,不肯悔心改過,仍是野心勃發,殺心不退,吾母必降大罰令其國、陸島沉淪,火山噴焰,罡風起處,人民滅絕,世界為墟。到了那時,噬臍無及矣!未知爾等信否?」

眾夫人一齊叩頭道:「女兒輩焉敢不信,  老母所言,亦是望我們好。」老母道:「爾等這樣聰明,真是靈根不昧,吾母一言,聲入心通,這幾件囑託,定要做到。吾母今夕真真喜歡了。左右侍女,快与吾母賞賜贈品,每人簪花一枝,並給九色蓮花各一朵,金丹十粒,天孫錦每人一疋,以旌異之。將來立功之後,吾母悉召爾國賢淑婦女,同聚西池,与中國婦女一體看待。今夕話已言明,爾各人宴飲去罷。」眾皇后夫人,見  老母如此褒獎,不禁喜出望外,連忙叩頭謝恩,老母復命龍女,並何、麻二祖,殷勤招待,自不必說。

 

卻說抱一在一旁看罷,已將  老母所訓詞語,一一記在心中。真君道:「楊師弟今夕事已完畢,時辰不待,可回壇也。」抱一道:「弟子遵命。」於是上前稟辭  老母,老母嘉獎了數句,隨命真君,仍領抱一回壇。二人出了宮,少刻,到了金闕門口,抱一抬頭一望,見大照壁上,高懸天榜三張,光輝奪目,抱一道:「弟子隨仙師入門時,未見有榜,今忽懸此,弟子懇求仙師,少延一刻,要去觀覽一番,未知仙師允准否?」真君道:「天賜奇緣,焉有不允?准看就是。但不許讀出姓名來,即善也。」

抱一道「弟子遵命。」說畢,趕步到照壁之下,見左一張榜,乃是天下同善社總榜,俱貼赤金,前十名,字大如斗,光騰萬丈,從頭至尾,約有五百餘名。內中相識者,不過數名。中一張,乃紹壇榜文,約有一百餘名,前三十名,俱貼赤金,光輝燦爛。後七十餘名,有貼金者,有硃書者,等等不一。再看右一張,乃是洱源各壇總榜,約有三百餘名,其中貼金者,有八十名,字頗光亮,餘則硃書墨書,等等不一。

 

抱一問真君道:「天下同善總榜,張掛凌霄,固是應該。而紹善与洱源各壇總榜,居然懸於凌霄者,何也?」真君道:「師弟有所不知,紹壇之榜,張挂於此者,因演出這部《洞冥記》,功德浩大,故以特別旌表之。洱源各壇總榜,亦懸於此者,因洱邑善壇,甲於天下,故亦特別褒崇之也。師弟何疑焉?」抱一又問道:「德壇女榜,又懸於何處呢?」真君道:「懸於斗牛宮中,前五十名,俱貼赤金,亦大有光彩矣。」(老仙望各坤貞再加黽勉,毋怠厥志) 說畢,真君領著抱一,出了東華門,逕到南天門,霎時到了壇中,真君回宮繳敕,抱一醒來,具述所見所聞,諸生無不驚喜,佇望太平矣。欲演後事,請俟來者。

 

【總評】

 

◎聖帝登極,是此書絕大關鍵,亦是天地人三才絕大關鍵。

◎地府新聞,天宮奇事,古往今來,豈可殫述。而傳於世者絕少,洞冥一書獨能一洩而空之,而此回載,天皇受禪登極,尤為亙古奇聞,三曹大事。

 

洞冥寶記卷終

 

【跋】

《洞冥記》一書,演於庚申歲之冬,越次年辛酉,已累牘連篇,而回數大備,固居然成集矣。第以當時遊生,傳訓太速,謄錄多誤,魯魚亥豕,未免貽譏。旋奉  天皇敕諭,命惟一校正編輯,以繼續紀錄仙宮楊椒山先生之後,煌煌  帝命,其曷敢辭,爰就其文,更訛正謬,不憚煩瑣,重錄一過,紙窮筆禿,經年而書始成。復設沙請  聖對讀,仰邀俞允,准付棗梨,洵幸事也。

  顧書雖成矣,而卷帙浩繁,夥頤實甚,綜計本文,与  三丰祖師評語,約有三十二萬餘言,益以圈點,核其刊費,已屬不貲。幸紹、德兩壇善信善心堅固,願力宏深,慷慨傾囊,誓捐蚨三千餘元,力任剞劂,亦難能可貴也。奈吾洱地處偏隅,選聘手民,良非易易,既聘獲矣。若輩居心不良,自相牴牾,勒索蹭蹬,壟斷居奇,遷延時期,或作或輟,以故由壬戌歲付梓,至乙丑年秋初,始告成功。

吁!好事多磨其信然耶!第工程幾歷四稔,曠日持久,糜費已多,而紹、德首事,仍堅持其志,始終不渝,誓以成書為目的。近復期印刷千卷,以廣流傳,其志大可嘉,而功德之積累,為無量矣。

憶前庚申歲奉命之後,即昕夕從事於茲,繼晷焚膏,孜孜靡已,乃編纂未及半,即蒙  諸天仙佛神聖,鑒察苦衷,屢予褒嘉,並賜珍物,自惟學識譾陋,編正多疏,不加譴責,已屬萬幸,乃復荷多般獎勵,能勿汗顏,幸此書今已完璧,堪以慰我, 天皇在天之靈,迫望印刷百餘萬卷,公諸全球,以勸五族同人,並勸歐美各國,講求道德,注重彝倫,宗教統一,世界大同,共享太平之福,是則私心所厚望矣!惟一不敏,特將書之原起,並書之刊竟,志其顛末,以示後來,是亦一大紀念也。爰為之跋。時在

 

天運旃蒙赤奮苦之歲昭陽協洽月滇西洱源惟一子謹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