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9-9) 点击次数(751
《金剛經》卷下 呂祖師註釋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刦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况書寫受持讀誦。為他人解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边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边。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何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即為 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遶。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註】信心不逆者:生篤信心,不相違背也。乘:車也。阿羅漢獨了生死,不度眾生,謂之小乘缘覺之人。半為人、半為己,謂之中乘。菩薩普度一切,謂之大乘。發:猶啟也。最上乘:兼菩薩而載度之,佛乘也。荷擔:仔肩之意。樂:好也。小法:外道也。諸華香:即《法華經》所載,茉莉、青蓮、白蓮等香是也。 
   【講】佛恐世人執忍辱之說。徒以身布施,墮入貪癡障中。故呼須菩提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寅卯辰時。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中日分已午未時。復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後日分申酉戌時。亦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如是一日三分。歷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行布施。此世間斷無之事。即使有之。亦不過得世間福耳。 
     若復有人。聞是經典。信之於心。順而不逆。其所得之福。尚勝於彼。何况更能書寫。受持讀誦。為他人解說者乎!須菩提。要而言之。此經不可以心思不可以口議。不可以器物稱量。功德廣大。無有边際然非以發大乘心。發最上乘心者。如來斷不与之說也。     若果有人受持讀誦。逢凡說凡。逢聖說聖。廣為闡發。使後學各見性中無相之理。則是人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如來佛智佛慧。定然悉知之。悉見之。皆令其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边。不可思議功德。如來無上菩提。不難以一身荷擔之議。豈樂小法之者。所可同日語哉。 
      葢樂小法之人。迷於外道。恆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知此經。普度一切。至微至妙。須菩提。在在處處。有此經典。便如摩尼寶珠。瑞光燦爛。一切世間。凡在天道、人道、阿修羅道者。莫不至心供養。當知此處与藏佛真身。舍利寶塔一般。皆 應恭敬作禮圍遶。以諸花香而散其處。所謂一人辦心。諸天辦供者。此類是也。」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後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刦。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諭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註】輕賤:謂疾病、貧穷、諸衰相為人所憎恶也。恶道:地獄、餓鬼、畜生也。阿僧衹:即無央數。那由他:即一萬萬。具說:詳言也。 
 【講】持誦此經。宜為天人恭敬供養。而往往不免人之輕賤。鮮不以持誦為無益矣。故佛曰。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反為人所輕賤。是人前生罪業深重。當墮地獄、餓鬼、畜牲、三惡道中。以今生持誦之功。故祇為人所輕賤而已。前生罪業。即於此消滅。來世無上正等正覺佛果。當得成就。 
    須菩提。即如我往日。曾歷無量無央數劫於然燈佛前。得遇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事。無空過者。然祇求福而已。不能出離苦海也。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自悟本性。永脫輪迴。其所得功德。以我所供養諸佛功德較之。百分不能及其一分。極而千萬億分。乃至算數之多。譬如微塵恆沙。皆不能及。 
     葢供養為財施。受財施之報者。日漸少而終至於有盡。持誦為法施。受法施之報者。日益增而終至於成佛。然則此經。豈人之所易聞者乎。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者。其所得功德。我若詳言其妙。下根之人聞之。甚者心即狂亂。次者狐疑不信。皆以我言為夸而驚怪矣。須菩提。當知此經之義趣。与功德之果報。皆不可以心思而口議。我又何庸具說為哉!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即不与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与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即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註】釋迦:即能仁。牟尼:即寂默也。由爾時以下,至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句,雖与第三分相似,但第三分言滅度一切,在生如是心,此言生如是心,亦非真實,語同而意有淺深。由於然燈佛所以下,至無實無虛句,雖与第七分,第十四分相似,但第七分言無有定法,尚有法在,此言實無有法,则併法俱空矣。第十四分不著四相,專指布施忍辱而言,此则兼-切而言也,較前更精深闊大。由是故如來說-切法句以下至末,雖与第十分相似,但第十分非莊嚴、非大身等語,虛論其理,此言通達無我法,便可直登彼岸,兼論其效,更得引誘後學之意。

 【講】此經既不可以心思而口議。則受持讀誦不容已矣。尔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無上正等正覺心者。此心當生於何處?方能降伏其妄念乎?」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無上正等正覺心者。當生如是超證一切眾生心。舉一切眾生。皆消滅其妄想而度化之。滅度一切眾生。盡已成佛。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良由眾生自滅自度。我無功也。所以然者。何也。葢存滅度之念。即為著相。若菩薩之心。一著於相。即有我、人、眾生壽者之見。而即非菩薩矣。夫無相可著。則無法可名。不但塵緣外感。盡属空虛。即所謂發無上正等正覺心者。亦吾性中自具。豈是循途守轍。依於法而後然哉。吾試問尔。我昔日在然燈佛所。多蒙受記。得無上菩提。尔謂有一定之法否?」

    

       須菩提曰:「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空諸一切。則知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無上菩提也。」佛深以其言為然。曰:「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無上菩提。若如來得無上菩提。果是有一定之法。然燈佛即不与我授記。當即傳以成佛之法矣。何待沾沾然向我言曰:「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乎?」惟實無有法得無上菩提。故然燈佛与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云云也。夫授記乃如來得果之妙諦。而如來者。即真性也。真性貫切三世。綿亘十方。即諸法皆得自如之義。豈有定法之可名哉。 若有人言如來得無上菩提。必有定法。此人皆妄語而不足信也。庸誰知如來得無上菩提。皆由積功累行之久。具心領神會之妙。萬緣淨而諸相空。實無有法可得。然無法可得。而又不可謂非得。得而無得之中。實而不實。虛而不虛。所以如來常說一切諸法。皆是用以修行而成佛之法也。夫用以修行。即虛而不虛也。而成佛之初不在是。即實而不實也。此豈可泥乎。

      須菩提。如來所言一切法。非真實一切法。不過假此修行。虛名為一切法耳。此義可借喻而知之矣。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果真實否。須菩提曰。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然有生滅有限量。非真實大身。不過虛名為大身而已。佛曰。須菩提。菩薩教化眾生。非為真实。亦如大身之真實也。若菩薩作是言。謂無量眾生。皆由我而滅度之。如此見識。是成佛有法矣。尚得名之為菩薩乎?何以故。葢真性空空洞洞。非惟無法。併菩薩之名。亦属虛假。实無有法。名為菩隡。佛說一切諸法。無我人眾生壽者。既無此四者。又安得名為菩隡乎?

     至於離相以度眾生。使一切世界。皆為清淨。正是莊嚴處。若菩薩於此求。反說我當以金珠等寶。莊嚴世間佛土。直是凡夫之見耳。不得名為菩薩。畢竟發何等心方得名為菩薩?必也四通八達。深明無我之法。遠離一切相。人法两忘。則度化之心。与莊嚴之心。俱不起矣。故如來說名真菩薩。」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 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註】見眾生形色,名曰肉眼。見大千世界,名曰天眼。見自性般若,名曰慧眼。见一切法,無一切法,名曰法眼。無自性可守,無諸佛可求,放大光明,破諸黑暗,名曰佛眼。如是世尊:既然而復稱之也。若:如也。干:數也。謂眾生之心,種種有差别也。非心:妄想之心也。是名為心:不起妄想,即是本心也。過去、現在、未來:謂之三世。不可得:猶言不可有也。

 【講】上言通達無我法。而後可名為菩薩。然真空之中自有实見。故佛曰:「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觀見眾生之肉眼否?」須菩提曰:「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佛曰:「須菩提。於意云何? 如來有普照世界之天眼否?」「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佛曰:「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反 觀內照之慧眼否?須菩提曰:「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佛曰:「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見諸法皆空之法眼否?」須菩提曰:「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亅佛曰:「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真性常昭。上至諸天。下至九幽。亳無障礙之佛眼否?」須菩提曰:「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佛既具此五眼。則所知極廣。豈有不能覺一切眾生之心乎!

      故佛又曰:「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恆河中所有之沙。佛說是沙否?」須菩提曰:「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佛曰:「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之沙。分之各為一恆河。而諸恆訶中所有之沙。分之各為佛世界。佛世界如是。宁為多否?」須菩提曰:「甚多。世尊!」

      佛曰:「須菩提。彼佛世界雖多。所有一切眾生。若干種心。總名妄心。如來悉能知之。誠以性體光明。無不徧照也。無不徧照者。常住之真心。歷萬劫而不变者也。何以故?如來說一切諸心。總属虛假。皆為非心。若識諸心非心。是名為心。又安有過去、現在、未來之妄想哉!所以者何? 須菩提。凡思念前事。為過去心。思念今事。為現在心。思念後事。為未來心。此三種心。本來無有。乃因事而生。今真心常住。則萬法皆空。三種心於何而有哉!」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註】因缘:即因由也。福德有實:以福德為有,而妄生希冀也。福德無故:以福德為無,而不著-切相也。此与第八分相似。但第八分言七寶布施,不如持經,是望人藉經而行布施。此言七寶布施,福德有限,是望人離相布施,較第八分更覺空闊。

 【講】心有所著。即為非心。可見福德不宜執著。而生希望矣。故佛曰:「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 滿三千大千世界之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布施因緣。得福多否?」須菩提曰:「如是。世尊!是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佛曰:「修因得果,報應之常。七宝布施。得福甚多。理固然也。但下乘之人。以福德為有。藉布施以求遂其私。此為妄心。福德雖多。終属小果。未免有盡。故如來不說得福德多。惟大慧之人。以福德為無。藉布施以修己之性。此為佛心。所得福德。譬如虛空。無有边界。故如來說得福德多也。豈彼住相布施。所可同日而語哉!」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如來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註】具足:毫無虧欠也。色身:三十二相也。具足諸相:變化神通,不止三十二相而已也。此與第五分,第十三分相似。但第五分、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欲人於有相之如來,見無相之如來。此言具足色身,又云具足諸相,是欲人於神妙不測之如來,見真性-定之如來。第十三分言与其見如來三十二相之假,不如持經之真,是引人持經。此言不但三十二相是假,即变化神通,亦非真也。是極贊如來,語同而意自别。
  【講】前言諸佛所證。乃無為福德。又何身相之可見乎。故佛曰:「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具足之色身見佛否?須菩提曰:「不也。世尊!一切色身。皆為虛假。不應以此見佛也。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惟真性無变無坏。方可為具足色身。」佛曰:「須菩提。於意云何。具足色身既不可以見如來。可以变現神通具足之諸相見如來否?」 須菩提曰:「不也。世尊!色身既属虛假。諸相亦非真实。亦不應以此見如來也。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惟真性靜涵萬有。方可名為諸相具足。總之身相。華也。真性实也。欲見如來。奈何不求之於其實。而徒求之於其華哉!亅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註】莫作是念:須菩提不可存此念也。慧以德言,命以壽言,即是長老之稱。此分前半从第七分如來無所說之義相似,後半与第十四分一切眾生即非眾生之義相似,但第七分乃須菩自作答語,此则就須菩提所以明者而復進也。第十四分言之略,此則言之詳也。

 【講】色身諸相既不足以見如來。則為人說法。又豈足以見如來乎?故佛曰:「須菩提。汝見如來日与眾生講解。遂謂如來有法可說耶?汝莫作是念也。何以故?葢明真性者。則無法可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是謂如來不明真性。即為謗佛,良由不能解我所說法空之義故也。須菩提。所謂說法者。過為眾生斷除外妄。不得巳而有說耳。若眾生既悟。則此法應捨。實無可說。但虛名為說法而已。」尔時長老須菩提。心開意解。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否?」

    佛曰:「須菩提。彼具真一之性。与佛同源。非眾生也。然現具眾生之相。又不可謂非眾生。何以故?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真實眾生。但虛名為眾生而已。若眾生能生信心。了悟真性。亦即是佛。又安有眾生之名之哉?」

                                                                                                   【無法可得分第廿二】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註】上言無法可說,即無法可得。此言真性清淨空虛,不但無法可得,並無上菩提之名,亦属虛假,較第七之義更深。

 【講】須菩提聞佛無法可說之義。恍然有悟。白佛言:「世尊!有法可得。是名法縛。無法可得。方謂解脫。今佛得無上菩提。於法殆無可得耶。」 佛深以其言為然。曰:「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無上菩提。毫不著相。乃至無有少法可得。亦併無名可名。但虛名為無上菩提而已。葢萬法皆空。故得而無得也。」

                                                                                                         【淨心行善分第廿三】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沒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人、眾生、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註】是法:指真性而言。平等:佛與眾生無高下也。修一切善法:謂常行方便,隨順眾生而為說法,令悟真性也。

【講】如來無少法可得。則諸相皆空。尚安有人己之见哉。故呼須菩提曰:「人皆以佛為高。以眾生為下。知法皆平等。上自諸佛。下至螻蟻。皆含真性。無所分別。葢色身有高下。而真性無高下。是以名為無上菩提也。然所名為無上菩提者。以真性中。本無我人眾生壽者故也。若能悟此四相皆空。而修一切善法。則得無上菩提不難矣。然一切善法。佛不過借此以開悟眾生耳。究竟本來無是也。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虛名為善法而已。善法者。真性也。真性豈可謂之法哉?真性我所本有。又豈可謂之得哉。」

                                                                                                          【福智無比分第廿四】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密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諭所不能及。」
 
【註】此分之義,第八分言之,第十一分、第+九分言之,至此又言之。但第八分言聚寶布施,不如持說,重在持說,此言持說福德勝於布施,重在福德。十一分以恆河沙譬,極言福德之多。此以須彌山王譬,極言福德之大。第十九分歸重福德無故,言福德亦属虚假,与此亳不相複。总之後十數分,与前十數分,語同而意別者甚多,世人不察,謂如來為續到者重言之,不知如來敷宣妙義,著而為經,諸大弟子皆可按简寻求,何必為續到者覆說一遍乎?且此經為阿难尊者所記,若有複語,自應删去,豈有重疊敘入之理。

 【講】前言修一切善法。即得無上菩提。則持說福德宁有限乎?故呼須菩提曰:「大千世界中。所有須彌山王。若有人聚三千大千世界之七寶。如須彌山王之高。持以布施。其福德似不可量矣。然非性中之福德也。 若有人以此般若波羅密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是修自性福德。聚自身七寶。不但自利。亦且利他。如此無量福德。以前七寶布施之福德較之。百分不能及其一分。極而至於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之多。譬如微塵恆沙。皆不能及也。葢世間福。有時而盡。出世間福。無時而窮。豈可相提而並論哉。」

                                                                                              【化無所化分第廿五】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如來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註】此與第三分、第十七分相似。但第三分言滅度眾生,如來不居其功。第十七分言滅度眾生,如來實無有法。此言眾生本非凡夫,所以能自滅度,語句雖同,各有精義。

 【講】持說有無量福德。則此經洵能滅度一切矣。然与如來無異也。故呼須菩提曰:「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以此經度眾生。汝莫作是念也。何以故?葢眾生自滅自度。如來不過為之指出頭路耳。實無有眾生為如來度者。 若有眾生為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矣。如來既無四相。因何有時而稱我?須菩提。當知如來說有我者。乃對凡夫而言。所謂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如來有我耳。然佛此性。凡夫亦此性。佛与凡夫。宁有異乎? 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凡夫能悟自性。便是如來。不過虛名凡夫而已。豈有真实之凡夫哉?」

                                                                                                             【法身非相分第廿六】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註】轉輪聖王:即四大天王,管四部州,如車輪之轉。邪道:外道也。此与第五分,第十三分相似。但前二分乃須菩提已悟三十二相不可以见如來之旨,自作註語,此则佛恐須菩提執相之見未除,故就其已悟者,而復申明之也。

 【講】真性中既無佛与凡夫之別。則相之不可執也明矣。故佛呼須菩提曰:「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否?」須菩提疑佛与凡夫。既無異性。則凡夫有身。佛亦有身。故答曰:「如是如是!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曰:「三十二相。外貌也。非真性也。若以此觀如來。則色身莊嚴者。莫如轉輪聖王。彼亦可謂之如來矣」。如來恐不在此區區外貌間也。須菩提疑心頓釋。白佛言:「世尊!今我曉然解佛所說義矣。葢色身有盡。法身無窮。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有斷然矣。」

     佛於是迎其机而作偈曰:「如來者。真性也。真性乃真我也。視之不見。以形色相見。不可也。聽之聞。以音聲相求。不可也。若見我求我於形色音聲之間。是人徒觀外貌。而不識真性。則所行者邪道。豈能見常住之如來。聞無上之妙義哉。」

                                                                                               

                                                                                                                【無斷無滅分第廿七】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註】諸法断滅:謂一切法皆不用也。於法不說断滅相:謂未悟時,必须依佛法修行也。此分凡二段,前段是賓)後段是主。前段首句,不以具足相故,「不」字係衍文,古本皆無此字。

 【講】如來常言無法可說。又恐人執著無字。流入空寂。故呼須菩提曰:「汝若作是念。謂如來以具足相故。得無上菩提。是以有相視如來。汝莫作是念也。葢如來之無上菩提。不以具足相而得者也。 然萬法雖空。而修行有徑。法又豈可斷滅乎。須菩提。汝若作是念。謂發無上菩提心者。說一切法皆當斷滅。以空寂視如來。汝莫作是念也。何以故?葢發無上菩提心者。於一切法相。不說斷滅故也。譬如渡水。既渡之後。須舟揖。未渡之先。豈可無舟揖乎?」

                                                                                              【不受不貪分第廿八】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的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註】聚寶布施,福德有限,前屢言之,俱是虛論其理。此则示以下手功夫,使學者有所遵循,不致浮空掠影。

 【講】法固可斷滅。若欲受福德。又未免貪著。故呼須菩提曰:「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之七寶。持以布施。福德終属有盡。若復有人。知一切法。本來無我相。忍之六塵未接之先。忍之於六塵方接之際。忍之於六塵既寂之後。忍之又忍。至於成佛而後已。此菩薩所得功德。勝前七寶布施之菩薩所得功德。 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之心。活潑潑地。洞若太虛。不受世間一切福德故也。」尔時須菩提得聞妙義。白佛言:「世尊!菩薩濟度眾生。原為希求福德。今反云不受。何也?」佛曰:「須菩提。菩薩本不為作福德而度眾生。此心不應少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究之不受福德。而福德隨之。有不期然而然者也。」

                                                                                           【威儀寂淨分第廿九】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註】若來若去:猶云若住若行。無所來、無所去二句:形容贊歎之詞。三如來俱指真性而言。

 【講】菩薩之心既不求福德。則諸相皆空。尚何威儀之外著乎。故佛曰:「須菩提。來去坐卧。謂之四威儀。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卧。是以有相視如來。而於我所說無相之義。殊未解也。何以故?所謂如來者。即真性也。真性放之彌於六合。無所從來。斂之藏於一心。亦無所從去。去來皆得自如。方可名為如來。既無來去。自無坐臥。葢空空洞洞。而威儀寂淨也。」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实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註】微塵:妄念也。眾:猶多也。一合相:真性也。貪著:依戀也。事:即色身中六根也。


     【講】凡夫妄念紛紜。不可勝計。故佛借喻曰:「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爾之意以為是微塵眾。宁為多否?」須菩提曰:「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眾。是實有者。佛即不說微塵眾。所以不說者何故?葢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虛名為微塵眾而已。知微塵眾非真实。則知世界矣。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亦非实有。不過末劫之人。强名為世界耳。何以故?若世界是實有者。即与一合相無異矣。一合相者。真性也。真性弥淪六合。有而非有。無而非無。故一而不可二。合而不可分也。

        若世界則是假合。劫盡則坏。故不可以真性相比也。然所謂一合相。亦虛名而已。豈真有一合相哉?」佛曰:「須菩提。一合相者。包涵萬有。是誠不可以言說也。所以不可說者。因凡庸之夫。貪著性中所現之事。如目遇色。則為色引。耳聞聲則為聲誘。六根不淨。了悟無期。即与之說。彼亦不解。故不如不說之為愈也。」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註】如來言不著四相之見屢矣,始則令諸學人除去粗重四相,如大乘正宗分所說是也,次则令諸學人見性之後,復除細微四相,如究竟無我分中所說是也。此言理中清淨四相,由淺而深,諄諄善誘,所以開悟學人者至矣。

 【講】凡夫貪著其事。以有我、人、眾生、壽者之見也。故呼須菩提曰:「諸相皆空者。佛也。若有人言。佛尚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此等妄議之人。汝之意以為此是人解我所說無相之義否?」須菩提曰:「不也。世尊!妄議之人。墮於癡迷。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葢此四相之見。真性中本來無有。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虛名為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而已。」

      須菩提悟佛不著四者之見。則知見廣而信解深矣。故佛又曰:「須菩提。四者既属空虛。則發無上菩提心者。凡於一切法。皆應如是知。如是見。應如是信解。而後人己胥忘。畛域俱化。生一切法相。須菩提。所謂法相者。如來說非真實。是虛名而已。葢初入道時。不假法相。無門可入。既見性後。當離法相。不宜執著。所謂「渡河當用筏。到岸不須船」者也。」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 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註】如如:自如之極也。有為法:布施等類是也。夢、幻、泡、影、露、電:皆不長久者也。全徑大旨無非欲人由法相而悟真空,持說之功勝於聚寶布施,故於篇末重言以结之。男僧謂之比邱,女僧謂之比邱尼,居士謂之優婆塞,道姑謂之優婆夷。

 【

     講】上言發無上菩提心者。在不生一切法相。然則無上菩提。於何而得哉。則莫若持說此經。 故終呼須菩提而告之曰:「若有人以滿無量無央數世界之七寶。持以布施。其所得之福。可謂多矣。然所得乃世間之福。有時而盡。况因受福而又作惡乎。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於此經中。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此出世間福。歷劫無窮。殊勝於彼也。 云何為人演說?如欲為天人演說。則現而為天人;欲為異類演說。則現而為異類;隨感而應。不拘定相。自如之極。而實寂然不動。此所謂無為法也。何以故?凡一切法。皆属有為。縱得世間福。不過如夢耳、幻耳、泡耳、影耳。露耳。電耳。應作如是等觀。而不得長久也。惟真知萬法皆空。悟得真性為實。則智慧生。而到彼岸不難矣。

       前所謂應如是住者。正住此如如不動之真心也。如是降伏者。正降伏此有為之妄心也。全經大義不於此而益明哉!佛說是經已畢。長老須菩提及一切大眾。聞此妙義。盡皆歡喜。敬信承受。而奉行不怠焉。將見聖凡悉濟。天人胥度。端賴是經。不可思議功德。

  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 消除宿現業 增長諸福慧 圓成勝善根 貪瞋癡惡毒 瘟疫饑饉災 所有刀兵劫 悉皆盡滅除 人各盡忠孝 禮讓廉恥,流通助印人 讀誦受持者 現眷咸安樂 先亡獲超昇 風雨常調順人民悉康寧 法界諸含識 同證無上道。


歲次申年孟一九九二年五月重刊於玉清別舘


                                                                                                      呂祖師金剛經》 三十二次偈


1 作善如登百尺竿     下來容易上來難     直須 勤力行功過    人獸幾希要細参


2 得手工夫切莫疑     疑心若起便途迷     行行直上山 頭去    柳媚花明遇自奇


3 迅速光陰不可留     年年只見水東流     不信試把青菱照     昔日朱顏今白頭


4 萬轉身如不繫舟     風翻浪湧更難收     臨流執定篙和舵     一路輕帆到岸頭


5 萬法皆空莫浪求     如來只在此心頭     情枷愛鎖都拋卻     無束無拘得自由


6天堂快樂幾多般     受苦諸魂出獄難     苦樂由來爭一念     青蓮原植沸湯間


7恩愛牽纒解不開     一朝身去不相偕     於今撒手無沾滯     直上靈山白玉台


8富貴由來水上漚     何須騎鶴上揚州     蓮池有箇收心法     靜裏時吟七筆勾


  9花落花開又一年     人生幾見月常圓     打開名利無拴鎖     烈火騰騰好種蓮


10心境從來要廓清     休教煩惱日相侵     靈山無退逍遙處     功德池边洗六塵


11休教六賊日相攻     色色形形總是空     悟得本來無一物     靈台只在此心中


12心外求經路便差     水中月影鏡中花     真空妙義君知否     七寶莊嚴總欠佳


13風旛動處總非真     自在如如只此心     解得拈花微笑意     本來何地著纖塵


14流光迅速莫蹉跎     名利牽纏似網羅     撒手懸崖無別法     白蓮台畔禮彌陀


15經營世故日忙忙     錯認迷途是故鄉     識得本來真面目     此身原是臭皮囊


16元霄燈後便無燈     萬古常明只此心     朗照諸天終不滅     一龕佛火月三更


  17見美如無在一心     莫將勾引怨摩登     防閑女色如防賊     外寇何能奪主人


18望鄉台畔尚思家     月惨風淒冥路斜     縱有紙錢無處使     都緣一點貪頭差


19森羅殿上鬼多般     百沸油鐺萬刃山     識得如來真寶義     無边解脫一時間


20陷溺沉迷已有年     愛河滾滾浪滔天     持經自可登高岸     何用中流更覓船


21塵緣斷後自消融     清淨方知色是空     佛即心兮心即佛     青山只在白雲中


22聞說西方種異連     花開十丈藕如船     靈台自有祇園樹     本地風光即佛天


23嬌姿原是粉骷髏     暮樂朝歡總不愁     一旦無常歸冥路     夜台難逞舊風流


24聚寶為山未足奇     不如持誦得菩提     金經明示成真路     何時亡羊泣道歧


 25諸佛菩薩只此心     何須泥塑与裝金     世間點燭燒香者     笑倒慈悲觀世音


26了悟猶如夜得燈     無牕暗室忽開明     此身不自經中度     更向何方度此身


27解惡猶如解亂絲     寧心自有得開時     若教錯用些兒力     萬劫牽纏沒了期


28日夜無期只認真     略差些子便相争     誰知一赴泉台路     悔把恩仇抵死分


29鐵面閻羅不徇情     剉燒舂磨實難禁     試從業鏡台边看     地獄何曾見好人


30陷入汙泥久不回     西江難洗垢形骸     一朝得證菩提願     鐵樹奇花處處開


31北邙山下列墳塋     荒草道離怪鳥鳴     長卧泉台人不醒     桃殘李謝過清明


32佛說波羅密妙經     前無千古後無今     註成人鬼齊超度     功德如天莫比倫


 金剛經呂祖師三十二偈語, 及金剛經注釋完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