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 卷上
【 序一】
道丹之法,坐息者是修煉陰陽,健体固魄,斯為静默而用入玄虛之舖陳,至於極臻功效者,是移形續命,右乎未得坚心之福德,亦未具金剛真如之本性,稍有失操,则隔於天魔外道矣。嗚呼!故曉道子以金剛大義,能除諸煩。如須菩提,总非草章之輩矣,仍撼瞿曇有意,此起彼落,以攄其心想之端,從中探得寶鑰,以供司見之扶;其情切而懇,釋迦本師借此說法於祇樹園中,瞿曇亦不了惜,仿如媼姥,尽說四相,無非掃除;更論福德性之關鍵,尤勝布施千瓔珞、萬珍寶也,但总歸因果;而出相地也,俱空俱寂,湛然圓明,觀摩披味,直入真吾,可行六道矣。但觀 《金剛》是了色空之門檻,世人喋喋之善德因果,必須畐積,然後行四經之参悟,使可開尽性功之愚矇。
此四經也,入手功夫是楞嚴除根塵,金剛了色空,圓覺袪禪病,维摩顯神通。《楞嚴》說根塵,息氣雖修至聲闻境地,仍能受其牽引,所謂天魔女之外道,其應於因果乎?至於《金剛》,乃了自相之外,还須削貪瞋癡之餘毒,总结福德,立於真空境地。至於《圓覺》,則問一心之起,著於何處?應於何境?應不忘真修而下及三種觀也,不使墮於狂禪如夢寐妄意,而陷於縱橫反復,若能覺圓明,便一切法相,总無相也,性功大乘之境矣。然得上三經之修為,再悟《維摩》白衣之士顯無疾而有疾之相,洞文殊解其詰而語類萬箭穿革,破迂塞之迷;其聞法寶句義,如「須彌芥子,毛孔受四溟。眾皆見驚心,實出真法地。更論不二門,昭昭一真理。」
若諸眾生能讀此《金剛經》而了其空悟,進而能参其餘三經,能有心得者,本仙當面授命功最後一乘之法門,得超大羅金仙之境地。若乎枯坐行息,而欲煉金身不滅者,若稍具妄意諸識,則必陷六塵不劫之境地,而化成天魔外道之难也。修者謹慎。
圓通文尼自在光佛 呂純陽祖師
降鸞於香港紫枬觀----己丑年正月下浣申時
【 序二】
夫斯經者,乃大雄氏之準绳,若孔聖之《大易》,老子之《道經;》斯三者竊陰陽之造化,奪宇宙之精華,誠雨夙夜哭之再發明也。故其後略瞰門墙者,無不以奉此三者為尺璧寸珠之奇珍焉。然而履其國,歷其降,雖千萬人無一往矣。其孔老之教,一以理數匡時,為萬世之木鐸;一以修真度眾,作九轉之金鍼。
惟佛氏之書,皆以莊嚴借喻,空寂傳崇,自有為而徹無為,因四相而参相,其意奧,其旨玄,欲求洞其一班者鮮矣。雖有昭明之縷分,纯陽之箋釋,自六朝以至今日,纷纷解晰不已,千百餘家,各了各乘之奥妙,其不能持赠与人也,不過按图索驥,究其省識,則廬山面目,但其不可思議之碩果,定不以異語誑後學人也。努志者贵坚修持誦,何必以穷章徹句,攄底搜源,作禪門之苦惱乎!奚不悟如如不動,一旦慧覺而不知焉?故非法非非法,即可以識西來意之本源者也。「何須遠慕見蓮臺 但把菩提心地栽 悟得真空無一物 此身便是活如來」
定光佛聖降筆於西江芝陽同善堂 道光辛丑年仲春月
重刻金剛經直解 【序三】
昔日世尊在祇樹園中,与三千諸眾,講明無相真空妙道,為萬劫不坏之体,故經名《金剛》。蓋五行之中,惟金難磨滅;而金之煉而為剛者,尤愈經之不可磨滅者,非此胡能為比?金剛之義大矣!凡歴代有志入道者,槩不以此經為修心之宝筏。第此經義甚精微,透者罕覯,惟宋代普庵祖師,作此經三十二分頌,字字精確,誠能窺見一班,及後解本屢出,皆得其義之半,而全体所在,未能問津。然此義亦未可遽為淺人道也,惟條辨精詳,得其入門之方,不致為解所誤,亦可漸入於室,則呂純陽壇上所註之直解,非入門者所先事歟。
此直解而外,難得善本,故去歲降鸞,有湯生求為及門龍子之弟保病,仙即举此書相授,令其重刻印送五千卷,廣佈於人,俾世间善男信女,得此書旨趣,瞭如指掌,方知心性自清淨,本自具足,本不生滅,本不動搖;自性本生萬法,萬法总歸自性;所謂禪定及戒定慧,種種諸法,皆歸一貫,是知般若波羅密多,無上、無等等之法也。
予性愚,敢言大道,第花飛石點,物猶知感,況於生佛後,功德所存,敢外此經之義乎?慧能禪師云:「迷時師度,醒時自度。」可見有志大道者,以誦經為師度,以明心為自度可耳。直解之指迷,直解之度人也。人何可以不自愛此心?予何敢以不序此經?
道光戊子年六月初五日輞川好道子敬撰
【 序四】
從古聖人之書。皆所以垂教也。而統智愚聖凡、胎卵濕化而胥度之者。莫如金剛經。是經也。以無念為宗。以離相為旨。以斷除貪妄為功夫。以清淨湼槃為究竟。誠昏衢之巨燭。苦海亡慈航也。自西域傅入中華。上自王侯紳士。下迄牧豎樵夫。靡不家置一編。頂禮而供率之。較四書六經。倍加尊重。然雖明衣洁裳。淨體端容敲碎木魚。而之所誦。非心之所知。目之所睹。非意之所會。如入暗室。見一物。如遊蠻邦。莫辨何言。亦安能起大堅固。生大智慧。而臻無上菩提之岸哉。門下黄子正元。(閩總戎號泰一)憫世人但誦經文。不曉經義請直解於予。予瞿然曰。此經為我 佛之傳燈。微妙秘密。予何人斯。敢以蠡測之見。妄語高深哉。黄子請甚力。不獲辭。因節取昔賢之論而增損之。謬参己見而串合之。前載註語。
既字詮而句擇。後列講旨。復縷晰而條分。或過遞下卷。不凌不躐。或迴顧上意不漏不遺。務使口吻順适。脈絡貫通。俾誦者對其文。曉其義如親歷祇樹園中。見 佛与空生。娓娓問答。向之在暗室者。處處開明。向之遊蠻邦者。言言盡解。亦一大快事也。
葢佛書談空。儒書言實。解佛之書。以解儒書者解之。則理順詞通。後學之人。一見了然。易於遵循。若於經中之章節。問答起伏联貫處。概置不講。而多引棒喝堂参之語。以作訓詁。如鏡中花。探之不得。如水中月。捉之不能。揆之我 佛傅經之心。斷不如是。玆刻寿世。必有尋文究義。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黃子之功。將与佛土並永。豈特勝於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者哉。
大清乾隆元年律次夾鐘之月純陽子沐手敬序。
【 序五】
金剛經垂訓於世久矣。舉凡佛學源流。大乘最上乘諸宗派。無一不從是經出。然其措詞簡古。 說道玄微。自非才高識妙。孰能探其至理哉。乾隆間 道祖呂先師。逐字詮註。又復順文直解。遂使經旨玄微。歸於明顯。而佛氏心燈得以燦然昭垂於天地。善哉善哉。於法界上放萬丈之光燄者。非 呂祖經解之謂乎。然直解比詮註其言尤切。其用尤宏。故凡善男善女。發修行無上菩提心者。宜先奉直解。朝夕朗誦。焚香頂禮崇拜一若古經。何也。大藏經云。佛法無人說。雖慧不能知。智慧且然。何況庸庸眾生。性靈未啓。一旦聞經言微旨遠豈能洞澈。今若遵先誦真解之法。於誦經時。聲入心通。集益先於一己。問難無待異時。即使幽冥異界。人鬼殊途逖德之餘。頓生覺悟。由是统人己陰陽而胥度之。一舉而數善備焉。豈非古今以來一快事哉。繼自今。有志奉持金剛經者。務先讀直解。俟義与心融。然後晋讀古經。不待博採稽即得心領神會之妙。揆之初學窮經之法。愚誠誠衷想。
佛祖在天之靈。或亦默鑒之而恕宥之夫。是為序。
《金刚經》
圓通文尼自在光佛呂纯陽祖師直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註】金剛:金中之剛,利而能断之意。般若:智慧也。波羅蜜:到彼岸也。即諸佛菩薩超脫究竟之地。經:徑路也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衞國祇樹给孤獨園,与大比邱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
【註】:如是:指全經而言。我:阿难自稱也,言此經之所云,乃我親聞於佛者也。佛:教主之稱。舍衛國:波斯匿王所居。樹為匿王太子祗陀手種,故曰祗樹。给孤獨:名須達拏,樂善好施,人皆稱為给孤獨長者。須達深重佛教,向祗陀借園建精舍,用黃舍布施請佛說法,故佛常住園中。比邱:乞士也。上乞法於諸佛菩薩,下乞食於善信之謂。世尊:佛號也,三界共仰之意。敷:排布也。
【講】:阿難說:「我向者常聞我佛如來,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長者園中,座下乞士共一千二百五十人。時方正午,當進食之際。食畢。佛乃著和柔忍辱之衣。持四天王所獻之鉢。率諸大眾於舍衛城中乞食。不越貧而從富。不捨賤而從貴。平等無相。次第乞已。還至園中。飯食訖。收衣鉢。洗足畢。排布高座而坐焉。」
【善現啓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嘱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嘱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註】長老:年高有德望之稱,梵語須菩提:名善現,一名空生。左為邪道,右為正道,故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心合道,道合心也。白:啟也。希:少也。希有世尊:先嘆其少有,又呼佛號也。下倣此。如來:佛之通稱。謂真性自如,隨所來而現也。菩:覺也。薩、情也。義理先具,能覺一切有情之意。阿:無也。耨多羅:上也。三:正也。藐:等也。三菩提:正覺也。云何應住:言此心当住於何處。諦:詳審也。唯然:既諾而復是其言也。
【講】當佛敷座而坐之時。有長老名須菩提者。於大眾中。從座而起。袒其右肩。屈其右膝。合掌恭敬白佛言曰:「希有哉世尊。座下諸菩薩。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不為不多。倘如來不護持眷念。俾信受是法。則外誘得以擾亂之矣;不付委囑託,俾奉行是法,則宗傳有時而斷絕矣。但真性雖人同具。而妄念未易消除。三千大千之內,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者,此心當住於何處,方得降伏其妄念乎。」
佛曰。善哉善哉!須菩提,汝云如來善教諸菩薩,此言深合我心。。汝其詳審靜聽,當為汝說除妄之道。世間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者。當絕去外緣。一塵不染。念念常住清淨。則能自見其性。而降伏其心矣。維時,須菩提心開意解。曰唯。曰然。曰世尊。曰願樂欲聞。極致其領會而讚歎焉。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湼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边衆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註】摩訶薩:即心體廣大,不可測量之意。卵生:禽鳥也。胎生:人与獸也。溼生:水中鱗甲也。化生:蝇蚊等類也。有色:謂有色聲而無情欲也。無色:謂但有靈識,而無色身也。有想:方寸之中,尚有計慮也。無想:静涵萬有,一念不動也。非有想、非無想:雖-念不動,不似木石之無知也。後五種皆天上之人。無餘:此外無餘也。湼:不生也。槃:不死也。滅度者:滅盡一切諸想而度化之也。
【講】須菩提聞佛所說。心意開解。佛於是復告之曰:「須菩提。諸菩薩性量廣大。應如是降伏其心固已。然我之心。即人物之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世間之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天上之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雖品類不同。見地各異。我皆令其不生不死。消滅其種種諸相而度化之。使之亦如是降伏其心焉。如是無盡量、無數目、無边界、之眾生。悉皆滅度。亦眾生之自滅自度。於我何功哉。所以者何。葢眾生之滅度。若歸功於我。則此心便有所著。而不免於四相之累矣。如心著於貪一边。則為己計私。而有我相。心著於瞋一边。則分別爾汝而有人相。心著於癡一边。則願生諸天而有眾生相。心著於愛一边。則希冀長年。而有壽者祖。既有此四相。尚得謂之菩薩乎?」
【妙行無住分第四】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虛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註】復次:謂再編次。佛与須菩提問答之言也。菩薩於法:指心與身之所運用酬酢而言。住:執 著也。布:普也。施:散也。色:形像。聲:音樂。香:芬芳之氣。味:烹炮之品。觸:動也。或云男女之欲亦通。法:事物之則也。諸法皆缘心生,故属於意。
【講】佛承上無相之義。又告須菩提曰:「菩薩於一切心所運用。身之所酬酢者。皆當無所住著。而布施為尤甚。何也。凡夫布施。往往希求利益。如目之於色。耳之於聲。鼻之於香。舌之於味。身之於觸。意之於法。一不如其所欲。則必布施以求快其所欲。此住相布施也。
菩薩六根清淨。無諸欲之求。惟以法施利益一切眾生。如水在地中,行所無事。所謂不住相布施也。
須菩提。菩薩布施。必須如是無六塵之累。方為真布施。方獲大利益。此何故哉。葢財施為凡。法施為聖。菩薩無住相布施。亳無希冀之心。縱脫生死苦。受大快樂。歷萬劫而不毁。超三界而長存。其福雖大。亦聽其自然。实不可思維較量。一經思量。則此心便有所住矣。夫福德固不可思量。即思量亦属無益。
吾試問爾:「東方空。可謂大矣。爾思量不?」須菩提曰:「此等虛空之處。想之何用。吾不思量也。」佛又曰:「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尤為大矣。爾思量不?」須菩提曰:「此等虛空之處。想之亦無用,吾不思量也。」佛曰:「尔知虛空不可思量。則知菩薩之無住相布施。其福德亦如虛空一般。斷不可思量也。但依吾之教。心住於無相。則自獲超證矣。」
【如理想實見分第五】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註】於意云何:發問之詞。身相:謂現具之色身。見:猶看也,非相見之見。
【講】佛謂須菩提曰:「汝知福德不可思量。則布施當不住相明矣。豈獨布施為然哉,即吾現具之形體。亦非真实。吾試問尔。可以執四大色身。遂謂如來在,是不?」須菩提曰:「色身滯於官骸。佛与凡夫無異。殆不可以身相見如來也。何以故?佛以法為身。清清淨淨。如太虛之不著形迹。雖有身相。而实無身相。今如來所說身相。是法身非色身也。法身可見如來。色身豈可見如來乎?」佛曰:「須菩提。尔之言是也。凡人所有相。皆属虛妄。虛則不實。妄刖不真。以不实不真之相。欲見如來。譬如認外寇作家人。終無是處。若人見諸相非相。則見色身中有法身。而如來在是矣。」
【正信希有分第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从是義故。如來常說,爾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况非法?」
【註】如是言說章句:指上數章而言。五百歲:约举之詞,言其遠也。持戒:諸恶莫作。修福:眾善奉行。以此為實:確信不疑也。種善根:即持戒修福之意。淨信者:心常清淨而篤信之也。如來悉知悉見:心合於佛,佛合於心也。無法相:萬法皆空。無非法相:外缘悉浄。如來常說:蓋古佛有是語,而佛復述之也。筏:船也。喻:譬也。佛法濟度眾生,譬以船渡人也。
【講】須菩提恐佛滅後。傳法無人。後來眾生未能生信。故白佛曰:「世尊以大慈之心。著希有之論。座下諸比邱。固莫不尊奉矣。倘佛湼槃之後。後來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未知亦能生实信之心否?」佛曰:「須菩提。性體常明,心燈不滅。尔莫作是說也。葢此言說章句至微至妙。即如來滅後至五百餘歲之遠。猶有持淨戒。修天福之人。以此為真实妙諦而確信不疑者。是与親受教於如來何異乎。
夫能確信於五百餘嵗之後。則其善根。必預種於五百餘嵗之前。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見佛多。聞法多。修行多也。
不但持戒修福者。善根不可勝記。即世間眾生聞是章句。乃至一念之間生淨信心。此心便与如來相合。亦無異親受教於如來一般。如來佛慧佛眼。自然悉知之。而悉見之。是諸眾生。所得福德。如是無量。此何故哉?葢已得生法二空之妙義故也。
是諸眾生。雖止一念淨信。而此一念。已無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生空也。無法相。亦無非法相。是法空也。生法二空。其義云何。葢不著相也。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執生。便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為執法。便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非法相。亦為執法。亦著我人眾生壽者。生相固不可執。法与非法。亦不可執如此。
是故持戒修福之人。須令此心空空洞洞。一物不有。不應取法相。亦不應取非法相。此種義理最為微妙。所以古之如來。常謂大眾曰。「尔等諸比邱。知我以法度人。譬如以筏濟渡。人既登岸。筏即無用。人能了悟。法亦無用矣。」由此觀之。法尚應捨。何况非法之外道乎?
【無得無說分第七】
须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羲,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註】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了卻真空,無定法可得也。有所說法耶:因人而教,無是法可說也。不可取:不可以色相取。不可說:不可以口舌說。非法:雖有而卻無。非非法:雖無而卻有。皆以之以字,作用字解。
【講】佛告須菩提曰:「吾教固以無上菩提為第一要義。然或由持戒得之。或由禪定而得之。功夫不同。獲效各別。尔之意。以為如來於無上菩提。有一定之法可得耶。佛門廣大,固不擇人而教。然智者与之言深。愚者与之言淺。資禀不齊。施誨亦異。
尔之意以為如來於無上菩提,有一定之法可說耶?」須菩提答曰:「如我解佛所說義。知佛以無上菩提之義自修。無一定之法可名。以無上菩提之義教人。亦無一定之法可說也。何以故?如來所說之法。可以性修。而不可以色相取;
可以心悟。而不可以口舌說。以為有法耶?雖有而不滯於有。以為無法耶?雖無而不淪於無。此所以無一定之法可得也。所以者何。法本無為。自古賢聖。皆用無為之法誨人。而淺者見淺。深者見深。不能不有差別。此所以無一定之法可說也。亅
【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講】前言法無為矣。佛意欲顯無為之福。乃先与之論有盡之福。因設問曰:「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於此用三千大千世界之七宝以為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否?」
須菩提曰:「凡人布施。原欲希求利益。所得福德。豈有不欲其多。但所得者。身外之福德。而非性中之福德也。何以故?聚寶布施。不過借物而修。物有限。而其福德亦有限。非性中之福德可比也。
然如來諄諄以是人之福德為問者。以彼所得雖多。猶可以數計故也。」佛曰:「須菩提。尔言誠然也。藉物而修。若率性而修。而修性之法。不外此經。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之不忘於心。持之不厭其久。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宣說。但覺一己之性。且將覺億萬人之性。其福德。豈不勝彼布施之福德乎?何以故?葢此經乃修行之徑路。凡一切諸佛。及諸佛無上菩提之法。皆從此出。夫無上菩提之法。即佛法也。而佛法豈可泥乎。所謂佛法者。本來無有。不過假此開悟眾生耳。宁有真实之佛法哉!」
【一相無相分第九】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
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何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註】能作是念:謂尚萌得道之念也。前四我字,乃代須陀洹等設想之詞,非佛自稱也。須陀洹:即預流,謂初入真流也。斯陀含:即一來,謂色身一往天上,一生人間也。阿那含:即不來,謂不來受生慾界也。阿羅漢:即無生,謂相滅生盡也。無諍:毫無争競之意。三昧:即正見,謂遠離邪見也。樂:好也。阿蘭那:即無諍也。樂阿蘭那行:蓋佛嘗有是語,而須菩提举以為證也。
【講】前言無為之法。不可取。不可說。則諸菩薩修行。俱當以無念為宗。而不可存得果之心明矣。故佛設問曰:「吾教大眾修阿羅漢道者。大約有四等。曰須陀洹。曰斯陀含。曰何那含。曰阿羅漢。用功不同。得果亦異。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當修行之時。若預作得果之念。便得須陀洹果否?」
須菩提曰:「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得預聖人之流。名為入流。而心無所得。不著入流之相。不入聲香味觸法之六塵境界。謂之須陀洹。其以是歟。」佛曰:「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當修行之時。若預作得果之念。便得斯陀含果否?」須菩提曰:「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色身。一往住天上。一來生人間。雖曰一往一來。而心無所得。不著生滅之相。实無往來。謂之斯陀含。其以是歟」。
佛曰:「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當修行之時若預作得果之念。便得阿那含果否?」須菩提曰:「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內無欲心。外無欲境。來世界受生。名為不來。而心無所得。不著不來之相。謂之阿那含。其以是歟。」佛曰:「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當修行之時,若預作得果之念。便得阿羅漢道否?」
須菩提曰:「不也。世尊!何以故?阿羅漢萬緣悉淨。無煩惱可斷。無貪瞋可離。無得果之心也。既無得果之心。即無道可得。無法可名矣。謂之阿羅漢。其以是歟。
世尊!若此四等之阿羅漢。
稍萌所得於心。謂我之修行。可以得阿羅漢道。即著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尚得謂之阿羅漢乎!即如弟子當日曾蒙我佛過許。謂我与人無競。与物無忤。遠離邪見。得無諍三昧。在大眾中。極為難得。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然世尊所以許我為第一離欲阿羅漢者。以我不存得果之念故也。若我稍存得果之念。謂我可以得阿羅漢道。則比心便有所著。世尊不應稱我為樂阿蘭那行者矣。以我樂阿蘭那行。而实無所行。故佛深契之。而以樂阿蘭那行名之也。則凡欲得果者。可不去其所得之心哉?」
【莊嚴淨土分第十】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於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註】如來:佛自稱也。然燈佛:釋迦牟尼授記之師。一大世界必有一佛設化,故曰佛土莊嚴,如写經造寺,供養布施之類。是故須菩提、諸菩薩:皆概稱也。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謂心當住於無所住處也。須彌山:高廣三百三十六萬里,為眾山之王。非身:法身也,乃如如不動之真心。
【講】前須菩提自言所證之果。既不存得心矣。佛終恐其所得之心未盡。故又從而點化之曰:「須菩提。於意云何。尔謂我昔日在然燈佛所受記於法有所得否?」
須菩提曰:「不也。世尊!如來一心清淨。覺悟真性。乃得之本來所固有。故雖在然證佛所受記。於法实無所得也。」佛曰:「一大世界。必有一佛設化。故謂佛土。知菩薩居是土。亦寫經造寺。供養布施。使佛土装嚴否?」
須菩提曰:「不也。世尊!莊嚴不過外相。於自性無涉。菩薩必不為此也。何以故?葢佛土。即淨土也。淨土不事修飾。所謂莊嚴者。非莊嚴也。不過虛名為莊嚴而已。是故吾教之須菩提。諸菩薩。雖性量廣大。俱應如是生清淨之心。
清淨者何?不應住於有形色者而生心。不應住於有聲音馨香。滋味及觸与法而生心。惟應屏絕六塵。於無所住處而生其心可也。佛又曰:「須菩提。譬如有人身。似須彌山王。尔之意。以為大否?須菩提曰:「甚大。世尊!但此身雖大。究不足為大。何以故?凡有形相者。皆属有盡。色身縱如須彌山王。畢竟還有生滅。必如佛所說之非身。方可名為大身耳。夫非身者。法身也。即真心也。可以包太虛。藏世界。豈僅如須彌山王而已哉!」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况其沙。」「須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尔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亅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註】恆河:周四十里'在西土,人所共見,故佛取以為喻。等:同也。
【講】前第八分言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不如持經。佛又推廣其義而言曰:「須菩提。恆河周四十里。可謂大矣。其中所有沙數。難以悉計。若一沙各為一河。俱等於恆河之大。尔之意以為。此諸恆河之沙。宁為多否?」須菩提曰:「甚多。世尊!一沙即為一河。一河各有其沙。河尚無數。何况其沙乎!佛曰:「須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將七宝滿尔所說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是人得福。可云多不?」
須菩提曰:「甚多。世尊!」佛曰:「布施得福雖多。究竟不若持經。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四句偈等。非特受持自見其性。且為他人解說。使之亦見其性。則彼此共證無上妙道。此種福德。視彼福德。豈不相懸萬萬乎!」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况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註】随說:隨順眾生而為說法,心無分别也。此處:即此心也。世間:世上之人。天人:天上之人。阿修羅:阿:無也。羅:眾也。即不修之眾生、魔王等類是也。殯佛之身為塔,供佛之像為廟。尊重第子:弟子中之可尊可重者,若諸菩薩是也。
【講】上言持說福德勝於布施。則經不可不說。故佛又呼須菩提曰:「經功甚大,不可思議。如有善信之人。隨順眾生高下。逢凡說凡。逢聖說聖。為之講解是經。乃至四句偈等。多方演說。當知說經一偈之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當以香花、瓔珞、幢旛、寶葢、香油、酥燈、恭敬供養是人。如藏佛身之塔。与供佛像之廟一般。何况有人盡能受持讀誦一經全文者乎!須菩提。當知是人所成就者。為世間第一希有之法。若是在之處。人皆清淨奉持。即与佛無異。与可尊可重之弟子。諸大菩薩。亦無異矣。」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密。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是名般若波羅密。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註】微塵:塵中之微者,譬眾生妄念之多也。佛分身或化,於諸世界之中,示現無边大神力,使一切眾生,在塵離塵,在世出世,故云非微塵、非世界。三十二相:莊嚴端好,指全身而言。俗本謂頭如何、脚如何,未免太拘,蓋佛不佛,相不一相故也。末言布施不如持經,重言以结上文之意。
【講】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持說是經。成就希有之法。既聞命矣。不識此經當以何命名?我等云何受持乎?願明以教我。」佛曰:「須菩提。是經當名為《金剛般若波羅密》。葢明是經者。其智慧如金剛之堅利。斷絕外妄。直達諸佛菩薩之彼岸也。以是名字。汝其尊奉而持守之。然真性本空。無可執著。智慧達彼岸之說。吾性中亦豈有是哉。何以故?須菩提。佛所說般若波羅密。实非般若波
羅密。不過虛名為般若波羅密。以引誘眾生耳。真性本來清淨如此。則知一切諸法總属外相。更有何法可說乎!吾試問尔。如來有所說法否?」須菩提曰:「如來萬法皆空。有何可說。即不得已而有說。亦与無說等耳。」佛曰:「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否?須菩提曰:「甚多。世尊!」佛曰:「須菩提,我今明言告汝。微塵雖多。而無定體。世界雖大。數盡則壞。皆為虛妄。如來所說微塵。非真实微塵。是虛名為微塵而已。如來所說世界。非真实世界。是虛名為世界而已。惟真性至真至实。自古及今。無变無壞也。夫真性即法相。非身相也。佛恐須菩菩提不解。故又曰:「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否?
須菩提曰:「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佛曰:「三十二相乃現具之色身。而不可以此見如來者。此何故哉?葢如來雖現色身。湼槃則盡。不能久存。如來說三十二相。非真实相。是虛名為三十二相而已。」由斯以觀,色身既属空虛。則著相布施。獲福宁有幾何。益信持說之福勝矣。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捨身命布施。併恆河沙布施。俱属著相因果。何益於事。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自利利他。其福甚多。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佈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須菩提。忍辱波羅密。如來說非忍辱波羅密。是名忍辱波羅密。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
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言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边功德。」
【註】實相:法身也。前屢言福德,此獨言功德者,蓋功成果滿,福不足道也。波羅蜜:有十種: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七慈、八悲、九方便、十不退。今云第一波羅蜜:
指布施而言也。非第一波羅蜜:拂去假名,不住於相也。下言非忍辱波羅蜜,亦是此意。歌利王:即無道極恶君也。歌者慧也。利者刀也。王者心也。是用慧刀断除無明煩恼之心也。割截支解等句,俱係喻意,不可認作實有其事。應生無所住心,謂凡有住著處,不得起心也。此即第十分之義而推廣言之。
【講】上言受持之法,爾時須菩提深解無相義趣,涕淚悲泣,伤值遇之晚,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修行。雖具慧眼。聞法甚多。未曾有如是之妙者。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生篤信心。湛然清淨。則色身中有法身。即生如來实相。此人成就功德。誠為第一希有。世尊!是实相者。譬如太虛。所謂有相。即是非相。是故如來所說实相。總属鏡花水月。豈真有实相之可名哉!世尊!我今聞是經典。信而不惑。解而不疑。受而不辭。持而不厭。足為難。若當來世五百歲後。其有眾生。聞是經者。亦能信解受持。此人即為第一希有。
何也?此人依是經修行。屏除妄念。不著諸相。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人相。眾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葢了悟四相皆空。方能離一切諸相。成無上菩提。名為諸佛不難矣。」
佛曰:「須菩提。信如尔之言也。葢大乘之法。非具大乘根器者。聞之末免驚焉而恐懼不宁。怖焉而憂疑不定。畏焉而退縮不前。若不驚不怖不畏。諦聽受持。永無退轉。此人甚為希有。何以故?如來到彼岸之法。第一曰布施、次則曰忍辱。但如來有布施之名。而不著布施之相。是知如來所說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不過假名為第一波羅密而已。如來有忍辱之名。而不著忍辱之相。是知如來所說忍辱波羅密。即非忍辱波羅密。不過假名為忍辱波羅密而已。由斯以觀。人苟驚不怖不畏。則布施忍辱二相皆空。諸相從此皆空。謂為希有。宁有過與!即如我昔日曾為歌利王割截身體。若非得無相妙義。則被伊節節支解時。應生瞋恨心。乃我即毫無瞋恨。以忍辱力。身復如故。非惟無苦。且復樂也。然忍辱豈僅一世哉。又念過去五百世後。作忍辱仙人。於尔所世。雖遇外侮。亦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此豈獨我然哉。
須菩提。凡属吾教之諸菩薩。俱應離一切相。發無上正等正覺心。不應住於色而生心。不應住於聲香味觸法而生心。應生無所住之心。若心有住。則住非所當住。即為非住。而非菩薩之心矣。所以古之如來。嘗有言曰。菩薩之心。莫不欲布施,但眾苦之本。以眼根淨為先。不應住於色而為布施也。須菩提。菩薩布施。原為利益一切眾生。若心住於色。便是眼前有財物。則布施有時而窮。故應如是無住相布施。方獲真利益。然心無住矣。
若稍存施受之念。終為著相。故如來常說一切諸相。畢竟虛妄。而非真實。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能悟真空。離眾生相。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此語。是真語而非假也。是實語而非虛也。是如語而當理也。是非誑語而欺人也。是非異語而駭聽也。夫一切諸相。既非真性所有。則一切諸法。又豈真性所有哉。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為眾生而說。原非真實。然又不可不藉此以悟真性。又非虛假。有而不有。無而不無。真空之妙如比。須菩提。若菩薩之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則教化眾生。無由開悟。如人入暗室。昏昏冥冥。一無所見。若菩薩之心。不住於法而行布施。則教化眾生。皆得開悟。如人有目。又得日光明照。種種諸色無不畢見。
夫真空無相。莫如此經。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非但為口耳之功。抑亦究心究之妙。必為如來所眷顧。何也。蓋佛無上智慧。有感斯應。自然知見是人而昭鑒之。不但利於一身。且將普於群生。不但利於一時。且將及於千萬億刼。無量無边功德。皆得成就矣。」
(轉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