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白話解釋(卷一)
黃智海居士演述
印光禪師【序】
凈土法門,實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之通規,亦為末法時代一切眾生,仗佛慈力,即生了脫之要道。良以如來所說一切法門,無非令眾生出生死,成佛道耳。但以上根者少,中下根多。故能於即生了脫者,雖在正像,尚不多見。況末法人根陋劣,壽命短促,知識稀少,邪外縱橫之時乎。由是如來豫鑑機宜,特開凈土一門。俾一切若聖若凡,上中下根同事修持,同於现生往生凈土。上根即速成佛道,下根則亦預聖流。
較彼一代所說仗自力法門,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以佛力法力,不可思議。加以眾生信願行力。則無論功夫淺深,罪業輕重,皆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以故如來於諸大乘經,咸皆帶說,如華嚴、法華、楞嚴、等。其專說者則有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此三經中,凡彌陀之誓願,淨土之莊嚴,三輩九品之生因,十方諸佛之讚歎,悉皆顯示無遺。而阿彌陀經,言簡義周,易受持,由是古人列為日課,無論若宗、若教、若律,皆於暮時讀誦。是舉天下之若僧若俗,無不以凈土為歸者。
然雖如是行持,若不諦審佛祖立法之所以然者,猶然不以求生西方為事。殆所謂日用不知,習矣不察者乎。即通宗教之高人,尚多崇尚自力法門,不肯仰仗佛力。其志固高,其事實難一生做到。倘惑業未能凈盡,再一受生,多半迷失。不但所期皆成畫餅,且有因福造業,後生墮落之虞。由是言之,誠堪畏懼。
須知凈土法門,為一代時教中之特別法門,不可以与通途法門並論。若不明此義,以仗自力通途法門之義,疑仗佛力特別法門之益,而不肯信受,則其失大矣。佛說難信,蓋即指此。若無此執,則誰不信受奉行焉。近世道人心,陷溺已極,無可救藥。凡有具正知见之偉人傑士,莫不以提倡因果報應,生死輪回,為挽狂瀾之據。精修凈業,求生西方為究竟安隱之法。一唱百和,無不率從。由是喫素念佛,改惡修善者,日見其多。所可惜者,普通善信,未嘗學問。雖日讀彌陀經究不知所說者為何義。
縱有疏鈔、要解、等註,亦非彼所能閱。黃智海居士,利人心切。取疏鈔要解之義,以白話解釋之。俾彼稍識字者,亦得憭知經義,由是更加精進,竭誠修持,并以轉化有緣。則现生身心清凈,優入聖賢之域。臨終感應道交,直登極樂之邦。其為利益,莫能名焉。爰書大義,以貢閱者。
民國十六年丁卯夏曆正月常慚愧僧釋印光謹撰
【序二】
佛以無上妙慧,觀一切眾生,知其根性大小不同而以方便智、說方便法。為闡提人、說十善為小乘人,說四諦,為中乘人,說十二因緣。為大乘人,說六波羅蜜。皆對病根,投以良藥。此蓋方便教中不易之典也。復以徹底大悲,鑒六道群機,識其道緣深淺匪一。以殊勝方便智,說殊勝方便法。為上根人說觀想念佛法,即觀無量壽佛經,業重障深人,說臨終十稱念佛即得往生法。第十六觀是也。
可見佛無棄人,惟人自棄耳。獨有佛說阿彌陀經之信願持名念佛,尤為方便之方便,殊勝之殊勝。須知持名有兩種持法,一者事持,但將阿彌陀佛四字,驀(勿音)直持去。一心不亂,臨終決定往生。即不可以中下根論。二者理持。正持名時,能知離心無佛,離佛無心,心佛不二,即是實相念佛。若加倍信願,臨終上品上生,非最上利根者不能。故知持名念佛,普被三根,無機不攝,至生圓頓,最直捷。七日功成片言即證。
橫超三界,豎徹五時。誠為稀有難信之法門。故感六方諸佛,異口同音,稱揚勸信,釋迦如來,四辯八音,所親宜也。經中初則詳陳依正莊嚴以啟信。中則特勸應求往生以發願,後則正示執持名號以立行。一經宗旨,唯信願行,義無餘蘊文相昭然。嗚呼。時至末法,鈍根者多,五濁繁興,三災頻仍。
而此經者,持誦固多,研詳實寡,雖有雲棲疏鈔,靈峰要解,類皆文言法語,自非初機淺識人,能得實益。海上黃子涵之有鑒於斯。先以淺近苦切之詞,編成白話,說明兩土苦樂形容,俾知此土有三毒、四倒、六道輪迴之苦,而生厭離,彼國有七珍、八德、九品蓮華之樂,而生欣慕。詳言彼方,其國無有三途八難,瓦礫泥砂,純以珍寶而為莊嚴。
其人無有九惱十纏,死生老病,純以聖賢而為眷属。庶幾初機人修淨業者,知所趨向。遂命名曰初機淨業指南。出數千部書,風行海內,可謂煞費婆心矣。玆仍以淺近白話文字,取諸祖意,解釋此經。語甚夷易,事出常談。覽其詞,能識其心。識其心,不待境靜,而心自靜。不提心念,而佛自念。可謂大悲芬陀利,法炬陀羅尼。隨俗而即俗明真,變淨而以淨覆穢。若空谷之答響,洪鐘不待扣矣。
噫,道本無言,非言不顯。且此經者,我佛不得已而言之也。言有不達,道無以明,是則前祖之疏解,亦不容其已也。言既高深,鈍根難入。今用白話文字,解釋佛經,又寗得而已之哉。余故知以白話之淺言,暢經中之深義。既甚便於初機,深有裨於法化。俾彼讀者,由淺而知深,即近而悟遠。因是書之言而知疏解之言。因疏解之言,而悟佛經之言。佛言之悟矣,信以之而真,願以之而切,持名念佛之行,以之而相續不斷。求生極樂之心,可勇決矣。
時維民國丁卯夏釋諦閑述於四明觀宗寺之密藏居
【阿彌陀經白話解釋說明原因同了看的方法】
修行的方法很多,但是有些方法,不是我們這些根機淺薄的人,能彀做得到的。有些方法,做起來很難,很長久,恐怕等不到修成功,修行的心,已經退了。或是修還沒有修成功,人倒已經要死了。還有些方法,做起來,若是不十分明白裏頭的道理,往往就要著魔的。只有這個念佛修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方法,最是穩當,最是容易。
這個方法,凡是大乘經裏頭,【甚麼叫做大乘,下邊皆是大阿羅漢一句的解釋裏頭,會講明白的,】都帶說著的。若是專門說這個方法的,有三部經。一部是無量壽經。一部是觀無量壽經。一部是這阿彌陀經。前二部經,很長的,讀也不容易。且經的句子,文理很深。所講的道理,同了修行的方法,又不是人人都能彀懂得,都能做得到的。只有這部阿彌陀經,說得最簡便,最明白。
所以念佛的人,都要天天念的。但是佛經的文理,是很不容易懂的。雖然從前有許多高明的大法師,把這部阿彌陀經,詳詳細細地解釋。可惜都是文理很深的。讀書人還可以懂得,若是不懂文理的善男信女們,就不會明白了。我看見許多信佛的善男信女們,大半都會念阿彌陀經的。但是這些善男信女們,口裏頭儘管念,究竟阿彌陀經講的些甚麼,念了有甚麼好處,那就不曉的了。有些婦女們,竟然把這部阿彌陀經看得很輕的。說道念了阿彌陀經,死了去做起鬼來,可以抵得多少錢用。咳,這真是笑話了。阿彌陀經的好處,說也說不盡。那里只可以抵做錢用呢。
況且一個人死了,總要盼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才可以免得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的無窮無盡的苦惱。那里可以打這種做鬼的主意呢。我因為可憐這些善男信女們,白用功夫。所以我把這部阿彌陀經,一段一段分開了,再把他一句一句,用白話來詳詳細細地解釋明白。並且用兩種方法來解釋。一種解釋,叫做解。就是下面前邊一種小字,開頭有一個【解】字的。這是完全照了經的字句,簡簡單單解釋的。
但是有好多地方,只不過照字句解釋,還恐怕不明白。一定要把他的來根,大略說幾句,才會懂得的。這種解釋,就是下面後邊一種小字開頭有一個【釋】字的。若是讀這本經的人,只要曉得些大略的意思,那末只要看【解】,倘要曉得明白些的,那末看了【解】,再看【釋】,都可以隨便的。不過我雖然用白話來解釋,但是我仍舊照了從前許多很高明的大法師,用文理來解釋的話,把他改做白話罷了。並沒有一句,照我自己的意思解釋的。
還恐怕有不妥當的地方,教人看了,倒反誤人。所以又請了普陀山的印光老法師改正過的。你們讀這本經的人,可以放心,不會還有錯誤的了。但願你們看了這本白話解釋的阿彌陀經,大家照這本經上說的方法,一心一意地,相信西方真有這種極樂世界。時時刻刻,發出願心來,要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只消天天念佛,一定可以去的。
念得越多越好。自己念了,還要勸你們的父母兄弟,親朋戚友,大家都發心,一同做善人,一同念佛,一同要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平常的時侯,各種善的事情,都要去做做,各種惡的事情,一些些也不要做。那末一定會成功的。若是我說了謊,騙你們,我死了去到閻羅王那裏,要受拔舌的罪的。你們相信了我的話,將來我同你們都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做阿彌陀佛的弟子,同了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許多的大菩薩,還有往生的許多最上等的善人,【往生的往字、就是去字的意思、往生、就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常在一塊兒,親近阿彌陀佛,聽佛說法。就可以漸漸地進步上去,一直到成佛地位了。你說這一個方法,好不好呢。若是曉得了這樣的好方法,那個還肯讓旁人去得,不願自己得呢。既然要得這樣的好處,那就請你們大家,發起認真切實的心,快快地照這種方法做起來,就決定可以得了。
【弁言】(音便正文前像序)
淨土教法,都攝群機,三經並曜若天日星,普徧法界。靡不照臨,其間小本彌陀,收攝尤廣,四法修習,無妨殊程,開端治經,罔不由始。惟此經言似淺顯,義實玄幽。古德虞人不解,空遊寶山,競起宣揚,代有註釋,抉微啟密,奧旨大彰,方知真實教體。即在於斯,不須別藉華嚴以贊之也。嘗取諸家註疏,周徧涉獵,或明乎於心性,或圓其事理。或判科精嚴,或析句詳盡,分枝吐芳,皆有獨到。
惜乎初學,力有未充,徧讀則勢所難能,能擇一又失之摸象。求其義句通詮,言淺旨備之作,愧予□陋。而竟未獲睹焉,近人雖有直解句解,白話等著,非傷之繁即病乎略,其於啟蒙之功,總未覺其盡洽。蘆橋之役,避兵入川,時應淨侶之邀,各地開演,因取疏鈔擷補,作為範本,根雖等差,語尚契眾,積久集其摘錄,遂成卷帙,至經中未釋之文,妄僭補足。間亦旁引他書,附加考證,名數則列表另疏,為免畏繁生厭也,稿脫自視,堪助初機,久藏行篋,未正有道,歲庚寅春,僑寓台島,復值郵路烽塞,具葉絕源,賓主緇素。乃有印經提倡,慫恿付梓,俾公流通,爰出是編,權承其乏,志在利生,詎計工拙,固知餖飣之誚。自不免於大雅,然凌華嶽浮滄溟,以此小作梯航,似亦未始無補云爾。
庚寅年暮春編者識於台島綠川橋畔之寄漚軒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俱絺羅,離婆多,周利槃陀伽,難陀,阿難陀,羅睺羅,僑梵波堤,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薄拘羅,阿菟樓馱,如是等諸大弟子。并諸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溜璃、波黎、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黎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花,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
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舍利弗,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東方亦有阿閦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燄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淨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燄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燄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佛說阿彌陀經終
《阿彌陀經》白話解釋 印光大師鑒定
皈依弟子黃智海演述
【解】釋迦牟尼佛說的這一部經,叫阿彌陀經。
【釋】佛,是釋迦牟尼佛。這釋迦牟尼佛,本來早就已經成了佛的。因為要勸化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所以特地來投胎做人。在中印度迦毘羅衛國,那個國王的名號,叫淨飯王。他的夫人,叫摩耶夫人,釋迦牟尼佛投胎到摩耶夫人肚裏。在周朝的昭王二十六年,是甲寅年份的四月初八日,從摩耶夫人的右邊脅骨中間生出來的。就是堂堂皇皇的一位太子。後來長大成人了,看見世界上的人,受種種的苦惱。覺得在這個世界上做人,一些也沒有甚麼好,就一切都看破了。情願不做太子,出家去修行。從十九歲出家起,修到三十岁就得了道,成了佛。後來就在各處地方說佛法,勸化世界上的人。到七十九歲,就入了涅槃。甚麼叫做涅槃呢,涅槃就是梵語,就是現在的印度話。涅字解釋,是不生。不生、就是沒有生相。【覺得有生出來的形相,叫做生相】槃字的解釋,是不滅,不滅是沒有滅相。【覺得有消滅去的形相,叫做滅相】
沒有生的形相。也沒有滅的形相。就是佛所證的真如實相。【證,是得到的意思,真如實相,就是自己本性的清凈心,因為沒有虛假,所以說是真,因為完全平等,所以說是如,這是真實的心相,所以說是實相。○清凈心,也可以叫真實心,本性的清淨心,也就可以叫真性,是看不見的,雖然是看不見,但是永遠不會改變,永遠不會消滅的。不論甚麼東西,凡是會改變的,會消滅的,就是虛的假的。這種永遠不改變,永遠不消滅的真性,才可以說是真的,並且從佛起,一直到地獄裏頭的眾生,都有的,都是一樣的,所以叫完全平等,各種佛書里頭,常常說到眾生就是佛,就是這個緣故。○眾生兩個字,除了佛,從菩薩起,一直到地獄,都可以叫的,下邊解釋其國眾生一句里頭,會詳細說明白的】
究竟常住不變的道理。【常常是這樣個樣子,永遠沒有變動,所以叫常住不變】佛因為要教化眾生,所以现在投胎出世的形相來。教化的事情完畢了,仍舊歸到他本來沒有生,也沒有滅的如實相去了。這就叫做入涅槃。那些不知道的人,看見佛入涅槃,就算佛死了,那里曉的佛是永遠不會死的。這種道理,很深很深。不說明白,恐人家倒反要起疑惑。但是要拿白話來完明白,實在是很不容易。
我先把佛的三種身體,約略說幾句,使得大家可以知道佛的涅槃,比了凡人的死,是大不相同的。怎麼說佛的三種身體呢?凡是一個人,修到成功了佛,都是有三種身體的,那三種身體呢?一種叫做法身。是拿所有一切法平等的實性來,做他的本體的。不可以把形色相貌來拘泥的。
【法字、在佛經里頭,解釋起來,不論甚麼東西,不論甚麼事情,不論甚麼境界,凡是有名目可以叫得出的,有形相可以看得見的,都叫做法,一切法平等,就是不論隨便甚麼,都是一樣的,沒有分別的,這就是佛的本性,也就是佛的身體的根本,所以叫拿這個真實性來做本體,這個道理,實在是佛法真正的道理,但是很深的,很不容易懂的,又沒有法子把淺的話來解釋明白,看了不懂,可以不去管他,只要記牢了佛的法身,不是同了人一樣有形色相貌的,就是了,○本體的體字,實在就是從佛起,一直到地獄的眾生,本來有的那個真實性,也實在就是身體的根本,但是並不是我們這種血肉的身體,千萬不可以弄錯的】
一種叫做報身。是因為所修的種種功德,修得長久了,績得多了,現出這個極莊嚴的身體形相來。【莊嚴兩個字,有端正尊重的意思,下邊解釋池中蓮華一節的小註里頭,會說明白的】享受快樂的報應。這種報身,只有大菩薩能看得見,凡夫是看不到的,一種叫做應身。是因為眾生的根機緣分,感應了佛,所以變化出這種身體的形相,到世界上來專門度脫眾生的。大家不要聽我說了佛有三種身體,實在仍舊只是一尊佛。並且所說的只是一尊佛,還是就法身報身說的。
若是講到應身,那末一尊佛,就可以變化出無窮無窮盡的佛來了。譬如天上月的影子,印在各種的水里頭,不論是江,是河,是海,就是很小的水缸里頭,也都有一個月的影子現出來的。這許多影子,究竟還是有許多的月呢,還是只有一個月呢,自然是只有一個月了。佛的應身,就是從這個法身上顯現出來的。法身就譬如月的影子,所以應身雖然多得很,法身實在是只有一個。就同這一個月,可以在各處水里頭,都印到的道理,是一樣的。月碰到了清凈的水,就能彀顯出月的影子來。
佛碰到了有根機緣分的眾生,就出現應身來,給有根機緣分的眾生看。等到可以度脫的眾生度完了,佛就現這種入涅槃的相了。譬如水乾了,月的影子,也就沒有了。但是水乾了後,月的影子,雖然看不見了,究竟月還是好好的在那里,一些些也也沒有變動,不可以說是沒有月了。況且水乾的地方,看不見月的影子。那些有水的地方,仍舊都可看見這月的影子的。從這個道理想起來,就可以曉得佛入了涅槃,不可以說佛沒有了。不過我們這個地方,看不見罷了。
或者我們這些人,同佛沒有緣分,所以看不見的。並不是佛沒有了。況且佛有三種身體,就有三種名號。現在所說的釋迦牟尼佛,是梵語。釋迦兩個字,就是中國文的能仁兩個字。【能、是能幹,仁、是慈悲】牟尼兩個字,就是中國文的寂默兩個字。【寂、是寂靜不動的意思,默、是符合本性的意思】這是他應身佛的名號。
若然要曉得他法身佛的名號,梵語叫做毗盧遮那,中國名叫徧一切處,就是無論甚麼地方,沒有不周徧的意思。他報身佛的名號,梵語叫做盧舍那,中國文叫光明徧照。就是身上的光明,廣大得很,無論甚麼地方,都可以照到的意思。我們看見寺院里邊,大雄寶殿上,中間塑的一尊很大的佛,就是釋迦牟尼佛。各種佛經,都是釋迦牟尼佛說的。這部經的名目,叫做阿彌陀經。是釋迦牟尼佛所說各種經里頭的一種。
為甚麼叫他做阿彌陀經呢,因為有一尊佛,名叫阿彌陀佛。從前發心修行的時侯,也是一個國王。他父親的名號,叫月上轉輪聖王,母親叫殊勝妙顏夫人。在那箇時候。他的國里頭,出現了一尊佛。名叫世自在王佛。他聽了佛說的法,覺得學佛法,有種種的好處。在世界上做人,有種種的苦。所以就拋棄了王位,出家去修行,法名叫法藏。並且還立了重誓,【誓字,就是俗話的賭咒,有決定要做到的意思】
情願修成了佛,現出一個很清凈的世界來,好讓眾生都投生到那里去,享受種種的快樂。現在這部經里頭所說的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阿彌陀佛,經過了好多劫數,【劫,是記年代的大數目,在下邊解釋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一句里頭,會詳細講明白的】修福修慧,【慧,是明白真實的道理,不起一絲一毫癡心妄想的念頭,○妄想,就是亂轉念頭】修成功了,所現出來的世界。他在修行的時侯,他還在世自在王佛的面前,發了四十八個大願心。【四十八個大願心,在無量壽經里頭,詳詳細細說明白的】這四十八個大願里頭,第十八個大願心說,若是我成了佛,十方世界一切的眾生,【東方,南方,西方,北方,東南方,東北方,西南方,西北方,上方,下方,叫做十方】若是誠心相信,並且願意要生到我的國里頭去,只要他念我的名號,就一定可以去的。倘然念我名號的眾生,不能得生到我的國里頭去,我就不願成佛了。阿彌陀佛有了這樣的大願心,才能得成佛的。所以這一部經,叫做阿彌陀經。
但是我們這些人,本來不曉得用甚麼方法,可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釋迦牟尼佛的心,慈悲得很,哀憐我們這些人的苦惱,所以特地說這一部阿彌陀經。把西方極樂世界種種的好處,同了修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最容易,最方便的方法,都在這部阿彌陀經里頭,說給我們聽。教我們依了這種方法去修,就決定能投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這阿彌陀經四個字上邊,加佛說兩個字。是我們曉得,這一部阿彌陀經,是釋迦牟尼佛金口親說的,不是旁人假造出來的,佛決不說假話的。我們念這部阿彌陀經的人,都不可以有一些疑惑心的,一定要切切實實的相信的。○這一句是這一部經的名目。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解】這部阿彌陀經,本來是西域的梵文,【西域,就是現在的印度國,梵文,就是印度國的文字】在從前南北朝的時侯,秦國有一位精通各種經典的大法師,名字叫鳩摩羅什,翻譯成功中國文字的。
【釋】我們中國,在南北朝的時侯,混亂的很,分裂成好幾國,都是自己稱做皇帝的。那個時侯,前後有兩個秦國。一個秦國的皇帝,姓苻名字叫堅,所以大家稱他做苻秦,也稱前秦。後來被姚萇奪做了皇帝,雖然仍舊叫做秦國,但是皇帝改了姓姚的,所以大家稱他做姚秦,也稱後秦,這位法師,是姚秦時侯的人,所以稱他做姚秦三藏法師。三藏的三字,是指經、律、論、三種。藏字,是包藏的意思。因為經、律、論、三種,都包藏著許多的道理在里頭,所以叫三藏。就是經藏、律藏、論藏、三種。經、是佛說的各種經。律、論、是講應該守的各種戒。【戒、是自己禁戒自己,不但是不做種種的惡事,就是惡的念頭也一些不轉】
譬如我們在家人的法律一樣的。論,是專門講許多佛法的道理的。經藏里頭,戒、定、慧、的道理,【戒、定、慧、三種道理,實在是佛經里頭最要緊修的,能在這三種道理上用功夫,才可以把一個人的種種壞處,漸漸的去掉。○定是一心一意,專誠用功佛法,不去轉一絲一毫別種亂念頭,慧字、在前邊解釋佛說阿彌陀經一句的小註里頭,已經講明白過的】都講到的。不過講定的地方最多。
律藏,是專門講一種戒的道理。論藏,是專門講一種慧的道理。這位法師是精通這三種學問的,所以稱他做三藏法師。法師,是精通佛法的出家人,能彀把佛法來教導世人的。鳩摩羅什四個字,是法師的名字。譯字,翻譯的意思。中國所有的佛經,本來都是從印度各國請來的,都是印度的梵文。各種佛經,都是許多很高明的大法師,把梵文翻譯成中國文字的。這部阿彌陀經,是鳩摩羅什法師翻譯出來的。法師是印度地方中天竺國人,生在蔥嶺東的龜玆國。他的父親,名字叫鳩摩羅琰,做過宰相的。他七歲的時侯,就明白佛法的道理。
後來就專心用功,精通佛法。苻堅聽到了他的大聲名,就派一個將官,叫呂光的,去攻打龜玆國,接法師來,等到呂光接到了法師,回到涼州地方,姚萇已經奪了皇帝的位,所以就在涼州住了幾年。後來姚萇的兒子姚興,做了皇帝,才把法師迎接來。就拜他做國師。【國師、是皇帝拜他做師父的好名目,皇帝拜了他師父,就請他在全國里頭傳揚佛法了】
他所翻譯的佛經,總共有三百九十多卷,他差不多要死的前幾天,對了許多人說道。我所翻譯的佛經,若是沒有翻譯錯,那末我死後,燒起我的身體來,我的舌頭,不會焦爛的。後來他死了,就照佛教的規矩,把他的身體火化了。身體燒得一些沒有了,獨有這一條舌頭,還是好好的,沒有燒去。所以可見得他所翻譯的這部阿彌陀經,是決定一些沒有錯的。但是念這部阿彌陀經的時侯,這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的一句,是不要念在里頭的。○這一句,是說明白這一部阿彌陀經,是某人翻譯的。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解】我親自聽得佛是這樣說的。有一個時侯,釋迦牟尼佛。【下邊只稱佛】在舍衛國的一個花園里頭。這個花園,叫做祇樹給孤獨園。
【釋】這一部阿彌陀經,雖然是釋迦牟尼佛【下邊只稱佛】說的。但是佛說過了,並沒有記出來。後來佛的堂弟,就是佛的弟子,名字叫阿難的。恐怕日期長久了,大家都記不得。所以特地把佛所講過的佛法,一句一句的都編集起來。如是我聞的如是兩個字,是這個樣子的意思,就是總指這一部經。我字,是阿難自己稱的。佛差不多要入涅槃的時侯,阿難問佛,將來編集起佛經來,開頭第一句,怎麼樣說法。佛回答阿難道,佛經第一句,一定要用如是我聞四個字。才可以證明白這種經都是你阿難自己親聽得佛說的,不是從旁人那里聽來的。因為佛這樣吩咐過阿難的,所以阿難編集的各種佛經,開頭第一句,都有如是我聞四個字的。
一時兩個字,是有這麼一個時侯的意思。因為時侯各處不同的,所以不能彀說定某年某月。譬如我們現在用的陽曆正月初一,陰曆是十二月。有時侯,或是還在十一月。又像夏朝的十一月,到周朝就算是正月了。又像忉利天的一晝一夜,【忉利天、同了下邊的夜摩天、在後面解釋無量諸天大眾俱一句里頭、會詳細說明白的】
在我們這個世界上,已經是五百年了。夜摩天的一晝一夜,在忉利天,已經是五百年了。所以佛經上講到佛說法的時侯,都是渾說一個時侯。不能彀說定是在甚麼年份月份,就為這個緣故。舍衛國、是一個大國的國名,就是現在的印度地方。祇樹給孤獨園,是舍衛國里頭的一個花園。舍衛國有一個有財、有勢、的人,名叫須達多。他時常周濟窮苦的人,所以都叫他給孤獨長者。【長者,是年紀大、道德高的稱呼】
那個時侯,舍衛國的國王,有一個太子,名叫祇陀,他有一個花園,叫逝多園,里頭的樹木很多的。這給孤獨長者,想問祇陀太子買這個花園,來造房屋在里頭,請佛來說法。太子假意不肯,說要把金子鋪滿了這個花園的地,才肯賣給你。給孤獨長者聽了,就拿出自己家里所有的金子來,鋪在花園的地上。那太子看他誠心得很,就把花園送給他了。後來就把他們兩個人的名字,做了這個花園的名字,所以叫做祇樹給孤獨園。○這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國兩句經,是說明白佛在甚麼地方。
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解】同了出家的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塊兒。
【釋】與字、是同的意思。比丘是梵語。出家的男子,受了具足戒的,叫比丘。就是俗人都稱他們做和尚的男子。出家的女人,受了具足戒的,叫比丘尼。就是俗人稱他們做尼姑的女人。具足戒的具足兩個字,是完全的意思。戒是防備做不規矩的事情,同了禁止做惡事情的方法。戒有好幾種,有多有少的。受具足戒,就是受全戒,沒有比這種戒再多的了受過了戒,就不可以再犯了。譬如受了殺戒,就不可以殺活的東西了。出家的男子,受的具足的男子,才可以算是比丘,出家的女人,人受具足戒,總共有五百條,受了具足戒的女人,才可以算是比丘尼。
凡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人,都是男身。就是婦女們,倘然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去,他們都變做男身的。這是阿彌陀佛四十八個大願心里頭,有一個願說道,我若是成了佛,倘然生到我的國裏來的女人,仍舊是女人身的,我就不願成佛。阿彌陀佛發過這樣的大願心,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只有男身,沒有女身的。因為只有男,沒有女,所以只有比丘,沒有比丘尼的。但是這部經里邊所說的大比丘僧,那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在舍衛國聽佛說法的。並不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人。
僧字是許多人和合在一處的意思。因為出家人,都是許多人和合在一處修行的,所以出家人叫做僧。這一句經里頭,比丘上邊,加一個大字。可見得這些比丘,都是道很高的。並不是初出家的人。能彀比得上的。俱字,是一處的意思這些比丘僧,同佛常常在一處的,總共一千二百五十人。佛得道後,最先度脫他們的。僧字,是從菩薩起,直到初出家受具足戒的,都可以稱的。○這兩句,是說同佛在一處的人數目。
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
【解】上邊所說的一千二百五十人,都不是平常的出家人,都是大阿羅漢,大眾人都知道他們,認識他們的。
【釋】阿羅漢,就是俗人叫做羅漢的。一個人修行,將來就會得到好報應。一個人造業,將來就會得到苦報應。修行修到樣樣完全,樣樣圓滿,就成佛了。修六度萬行的,就是菩薩。修十二因緣的,就是緣覺,又叫辟支佛。修四諦的,就叫做聲聞。修上品十善業的,【業字,凡是所轉的念頭,所做的事情,不論善的惡的,都叫做業,轉善念頭,做善事情,就叫善業。轉惡念頭,做惡的事情,就叫惡業】
生在天道。就是生到天上去,做天上的人。修中品十善業的,生在人道。【還有一種說法,是守五戒的,生在人道,○五戒,下邊就會說明白的】修下品十善業的,生在阿修羅道。【修得最認真的,叫做上品,差一些的,叫做中品,再差一些的,叫做下品】阿修羅,是鬼神的另外一種。他前生也很肯修福的。但是妒忌旁人的心,並且發火的心,很利害的。所以就落在這阿修羅道里頭去了。犯下品十惡業的,生在畜生道。犯中品十惡業的,生在餓鬼道。犯上品十惡業的,生在地獄道。【十惡業犯得最重最多,叫做犯上品,差一些的,叫做犯中品,再差一些的,叫做犯下品,○上邊是先把修行造業的各種人,所受種種報應,所以不相同的緣故,大略說一些,到下邊再把一種一種的說清楚】
六度,第一是布施。【梵語叫檀那波羅蜜】但是布施有兩種。一種叫法施,就是拿佛法來勸犯人。一種叫財施,就是拿錢財物件來周濟窮苦人。第二是持戒。【梵語叫尸羅波羅蜜】就是守住佛的禁戒,不造各種惡業。第三是忍辱。【梵語叫羼提波羅蜜】就是忍耐一切苦痛。受了旁人的欺,不同他爭鬧。第四是精進。【梵語叫毘梨耶波羅蜜】就是各種善事,肯發狠的去做。各種惡事,肯發狠的禁止。第五是禪定。【梵語叫禪那波羅蜜】就是把個心,安住在真如實相的道理上。【真如實相四個字,在前邊解釋佛說阿彌陀經一句里頭已經詳細講明白了】不放他散開來,想雜亂的念頭。第六是智慧。【梵語叫般若波羅蜜】就是能彀分別真正的道理,破除種種的迷惑。
萬行,是修一切功德。菩薩專門是這樣的修,等到功行修到圓滿了,就成佛了。十二因緣,第一是無明。就是不明白真正道理的意思。第二是行。行字的意思,就是沒有停歇。因為種種煩惱,沒有停歇的時侯,常常動起心來,就造出種種的業來了。第三是識。識是業識,就是妄想分別的心。【分別,是不論甚麼事情,甚麼東西,都去分別他好的,不好的,喜歡的,不喜歡的】因為一個人前世有了種種的業,就被這種種的業,感動了這個識。看見有可以投胎的地方,就去投胎了。第四是是名色。【這個時侯,一個人的識,還沒有甚大用處,只有這個識的名目,所以叫做名,身體都漸漸的要成功色身了,所以叫做色】就是投胎了,識同了身體,都漸漸地長大起來。
第五是六入,又叫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意就是念頭】完全生成功了,要出胞胎了。第六是觸。就是初生出來,年紀二三歲的時侯,對了各種的東西,各重的事情,還不很會分別他好的,壞的,苦的,樂的。第七是受。就是年紀到了六七歲的時侯,對了各種的東西,各種的事情,漸漸的會分別起好壞來。就覺得有時受著樂,有時受著苦了。第八是愛。就是年紀到了十歲的時侯,就會生出種種愛的心、貪的心來了。並且生得很利害的。第九是取。就是到了成人的時侯,這種種的愛心、貪心,更加利害。想到甚麼,就一定要得到手了。
第十是有字。就是業字的意思。因為有了要的心,就會生出煩惱來了。有了煩惱,就會造出種種業來了。既然造了業,就會有將來的結果報應了。第十一是生。就是照了現在所造的善業,惡業,將來就要受生生死死的苦,並且還不知道生到甚麼地方去哩。第十二是老死。就是既然有了生的苦,就一定有老的苦,死的苦了。
第一種的無明,最是迷惑人的東西。有了這種無明,一個人就糊糊塗塗的,隨便造業。造了業,就要受報應了。受報應,就是在這個生生死死里頭,出了又進,進了又出。或是投人身,或是投畜生,總歸逃不出這個關頭。所以這個無明,實在是一個人生生死死的根本。有了這個根,就自然會生出第二種的行。一直生出到第十二種的各種因緣來了。一個人死去了,死的是軀殼。他的靈性,【靈性,是最靈妙的知覺性,並不是大家所說的靈魂,靈魂,是常常要變的,靈性,是永遠不變的,○知覺性,是眾生本來有的性,有了這個性,才有知覺,沒有這個性,就同了木石一樣了,所以叫做知覺性】
仍舊還在的,不會死的。他的無明,也仍舊沒有破去,所以免不得還要投生做人。因緣的因字,是種子的意思。緣字,是幫助成功的意思。譬如種稻,一粒穀,是因。地土、雨水、同了種田人的做工,是緣。不論是甚麼事情,都要有因,有緣,才會成功。一個人所以生了又死,死了又生,逃不了這個生死的苦,就因為有了這十二因緣的緣故。
緣覺曉得了生生死死的苦,所以就在這十二因緣上邊用功。自己開悟了,得了道,就成功了一個不生不死的身體。因為他們覺悟了這十二種的因緣,所以稱他們做緣覺的。四諦、第一是苦諦。是見到了真實的道理,一些也沒有錯的意思。苦諦、就是苦報應。二是集諦。集字、是聚集的意思。就是貪、瞋、癡、等種種的煩惱,【貪、瞋、癡、三個字,下邊就會講明白的】同了種種的惡業,能彀聚集起各種苦報應來。第三是滅諦。就是滅除生生死死的苦惱。第四是道諦。就是照真正的道理修行。因為有了第二種的種種煩惱惡業,就有一種的苦報應。所以要修真正的道理,才可以滅除生生死死的苦惱。
聲聞還有四種分別,叫做四果。果字、就是結果的意思。修到甚麼功天,就結成功甚麼果。【也有叫做果位的,加一個位字,就是得甚麼果位子的意思】功夫最淺的,第一種果,叫須陀洹。這個名字,是梵語翻譯出中文來,叫做入流,也叫做預流。意思就是剛剛明白得真正的道理,可以進到聖人一類的地位了。功夫稍稍深一些的。第二種果,叫斯陀含。也是梵語,翻譯成中國文字,叫做一來。意思就是這個人死了,就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上的人。再生到我們人的世界上來,做一世人。就能彀斷盡生死的苦惱,不再受生死了。功夫再加深一些的,第三種果,叫阿那含。也是梵語,翻譯成中國文字,叫做不來。意思就是這個人死了,生到色界的天上去。有的就在這一層天上,證到第四種果,就了生死的。【了生死,就是不再經歷生了又死死了又生】
有的要在色界的各層天里頭,一層一層地升上去,受了幾次的生,才了生死的。還有的要從色界天上,一直生到了無色界天上去,才了生死的。【上邊所說的色界天,下邊解釋無量諸天大眾俱一句里頭,都會詳詳細細說明白的】但是總歸在天上修,一直要修到煩惱都斷得清凈凈,不再生到人的世界上來。功夫最深的,第四種果,就是阿羅漢。也是梵語,翻譯成中國文字,叫做無生。意思就是一切煩惱,都斷得清清凈凈,一些也沒有,不再受生死的苦惱了。這四種果,總名叫聲聞。羅漢是聲聞里頭最高的一位。緣覺同了聲聞,只知道自己要逃脫這生生死死的苦,不肯發心度人的。不肯發心度人的。
不像菩薩,一邊自己修,一邊就于門想度盡世界上人的苦。所以聲聞、緣覺,叫做小乘。菩薩才是大乘。但是聲聞、緣覺,既然修到阿羅漢、辟支佛的地位,他們不論遲早,決定會回轉小乘的心來,歸向到大乘的佛道上去。發大願心,學做菩薩。情願再到世界上來,度脫一切眾生的。到了這樣的地步,就是菩薩了。不過有的就在這一世里頭發大心的。【大心就是大乘心、大願心】有的要過了許多劫數,才發大心的。但是決定沒有永遠不發大心的。乘、就是車。大乘、譬如大的車,可以多裝東西的。小乘、譬如小的車,不能彀多裝東西的。這是譬喻菩薩的心量大。【心、就是心思,量就是限量,心量、實在就是俗話的度量,凡夫的心量,有限制的,所以小,菩薩的心量,沒有限制的,所以大】能彀度一切眾生。
聲聞、緣覺、的心量小,不能彀多度眾生。度脫的眾生多,就是修行的功德大。等到修行的功德圓滿了,就成了佛了。聲聞、緣覺,雖然不致於再到我們這個世界上來做人,受生生死死的苦。但是倘然不發度人的大願心,修菩薩的道,那就終究不過是聲聞緣覺罷了。不獨是不能彀成佛,並且也不會成菩薩的。所以一個人修行,總要發度人的大願心。不可以只管自己顧自己的。
十善,是身三業,口四業,意三業。身三業、就是身體上造出來的三種業,口四業,就是口上造出來的四種業。意三業,就是意思里頭造出來的三種業。身三業、第一是殺業。不要說殺了人了,就是最小的蚊蟲蒼蠅,也一種生命,都不可以殺的。不喫素的人,這殺業就犯得多極了。第二是盜業。不要說強搶了。就是拿旁人的東西,你沒有告訴他,他沒有應許你,先就拿了,就算是盜。第三是婬業。不要說婬人家的妻女了,就是嫖了娼妓,也就犯了婬了。婦女同旁人家的男子,私底下往來,也一樣犯婬業。口四業、就是妄言,就是說假話。第二是兩舌。就是搬弄是非。第三是惡口,就是咒罵人,第四是綺語,就是說輕薄話。意三業、第一是貪,就是貪心不足。第二是瞋,就是動火發恨。第三是癡,就是心里頭轉的念頭,不合正當的道理。并且不相信因果。【因果兩個字,粗說起來,就是報應,下邊解釋彼佛何故號阿彌陀一句里頭,會詳細講明白的】不相信一個人死了,他的靈性,仍舊不滅的道理。身三業,口四業,意三業,合併起來成十業。犯了就是十惡業。戒了就是十善業。
五戒同了十善,差不多的。第一是戒殺。第二是戒盜。第三是戒婬。第四是戒妄語。妄語一種,就包括兩舌、惡口、綺語、三種在里頭了。第五是戒飲酒。因為酒最易迷人的心,一個人喝醉了酒,就會做出種種不規矩的事情來的,所以也要戒的。這五戒若是不守住,就不敢保這個人身,一定靠得住了。【凡在家出家的男子,受了五戒,叫做優婆塞。在家的女人,受了五戒,叫做優婆夷】天道、人道、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叫做六道。
若是一個人不修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就總在這六道里頭,出出進進,逃也逃不出。善的就生在天道,人道,阿修羅道里頭,叫做三善道。惡的就墮落到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里頭去,【墮字、是跌落下去的意思】叫做三惡道。這一段解釋了許多。只有講羅漢的幾句,同了前邊的經文有關係。還有許多話,就同了經文,沒有關係了。那末為甚麼都要講呢,因為佛法里頭,這些大略的道理,也都應該要曉得一些的。所以一齊把他來大略說說。看懂的,自然最好。看了不明白,可以不去管他。○這兩句,是說同佛在一處的許多人,是怎麼樣的一等人。
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旃延,摩訶俱絺羅,離婆多,周利槃陀伽,難陀,阿難陀,羅睺羅,僑梵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薄拘羅,阿菟樓馱。
【解】就是道行高,出家的年數多的,舍利弗等十六位。
【釋】長字、是說道行高。老字、是說出家的年數多。長老兩個字、不獨是舍利弗一位。從舍利弗起,至阿菟樓馱,總共十六位,都是道行高的。還有出家的年數多的,所以都稱他們做長老。但是道行高,同了出家的年數多,兩種里頭,有了一種,也可以稱長老的。舍利弗,就是舍利子。在佛的許多弟子里頭。要算智慧最高。【智慧同了聰明、雖然差不多,但是究竟不同的,聰明可以用在正路上,也可以用在邪路上,智慧是能彀分明白邪正的道理的】所以稱他智慧第一。目犍連,神通最大。所以稱他神通第一。摩訶迦葉,專門苦修的。佛哀憐他年紀老了,勸他休息,他仍舊苦修。所以稱他頭陀第一。
【頭陀,是梵語,有除去,同洗淨的意思,總共有十二種刻苦修行的規矩,都是出家人學的,大概都是除去種種煩惱,洗淨心思的方法】摩訶迦旃延,同旁人講起道理來,能彀使得大家相信他,佩服他的說法。所以稱他論議第一。摩訶拘絺羅、口才最好,隨便問他甚麼,都能彀回答的。所以稱他答問第一。周利槃陀伽、他的根基,是很鈍的。【鈍、就是沒有智慧】佛教了他兩句偈,【謁字、是梵語,就是中國的一個頌字,是稱頌,頌揚的意思,佛經里頭,凡是句子有長短的,叫做長文、句子的字數多少一樣的,叫做偈,也叫做頌,有每一句三個字的,有每一句四個字,五個字,六個字,七個字,各樣的偈,同我們中國的詩、差不多的】就一心一意地讀這兩句的道理,後來競然就明白一切的佛法了。所以稱他儀持第一。【儀字、就是禮節,容字,就是相貌】
阿難陀、是佛的堂弟。就是編集這部阿彌陀經的。他做佛的侍者,【近身服侍的人,叫做侍者】做了二十五年。佛每次說法,他總是聽到的。並且佛從前所說的法,他沒有聽著的,佛也重新同他說過一遍。他所聽到的佛法,就比了大眾,格外多。所以稱他多聞第一。羅睺羅是佛的太子。他的功行秘密得很,只有佛知道他。所以稱他密行第一。僑梵波提,因為他過去千萬世的時侯,嘲笑出家人,所以經過許多劫數的時代,墮落在畜生道里頭做牛。後來報應滿了,做了人,喫起東西來,還像牛倒噍的樣子。【噍字的解釋,是咬嚼,大凡牛喫東西,過夜後,往往停了一刻,再吐到嘴里咬爵一回,就叫做噍,這位羅漢,有這樣的形相】佛恐怕旁人看見了,要嘲笑他,就造成輕慢聖人的罪了,所以教他長在天上,受天上人的供養。所以稱他受天供養第一。
賓頭盧頗羅墮、佛吩咐他長久住在世界上,受這末法時代的供養。【從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時侯算起,叫做正法的時代,總共是一千年,過了這一千年,叫像法的時代,總共是一千年,又過了這一千年,叫末法的時代,總共是一萬年,現在正是在末法的時代,已經過了九百五十多年了】所以稱他福田第一。【福田、是修了功德,一定能彀受著享福的報應,同下了種子在田里頭,一定得到收成,一樣的意思】迦留陀夷、是佛常常差他出去教化人的。【教字、是教導的意思,化字,是勸化的意思】所以稱他教化第一。
摩訶劫賓那、懂得天文的。所以稱他知星宿第一。薄拘羅、因為他從前周濟過一個有病的出家人,並且還能彀守不殺生的戒。有了這兩種功德,就世世做人,都是長壽的。所以稱他壽命第一。阿菟樓馱、也是佛的堂弟。因為眼睛瞎了,佛教他修一種定心的法子,就得到了天眼通。【天眼通、下邊解釋其土眾生、常以清旦一節里頭,會說朋白的】比了旁人的天眼,更加特別。所以稱他天眼第一。照這部經里頭說,同佛在一塊兒的羅漢,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之多。若是把他們的名字,一位一位都提出來,那就煩得不得了。所以只把這道行最高,出家年數最多,並且各有一樣特嗣好處的十六位,提出來,做個榜樣的。○這一段,是說一千二百五十人,都是大阿羅漢。大阿羅漢里頭,有某某等這幾位。
如是等諸大弟子。
【解】有這樣的許多大弟子。
【釋】諸字、是許多的意思。舍利弗等一千二百五十人,都是佛的弟子。並且已經都成了羅漢的,所以稱他們做大弟子。○這一句,是說這許多的大比丘,都不是平常的出家人。
并諸菩薩摩訶薩,
【解】還有許多大菩薩。
【釋】菩薩摩訶薩、是梵語。若是完全說起來,應該說菩提薩埵、摩訶菩提薩埵。菩提,是覺悟的意思。【覺就是不迷、悟就是醒悟】又有使得旁人醒悟的意思。薩埵、是眾生的意思。摩訶、是大的意思。就是能彀把佛法來化導眾生,使得眾生能彀明白真實的道理。並且是大大的化導,要一切眾生都成功佛。菩薩摩訶薩的五個字,併起來說,就是這樣的意思。若是照字眼講起來,就是大菩薩三個字。○這一句,是說不獨是有一千二百五十位大羅漢,並且還有許多大菩薩哩。
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
【解】就是文殊師利法王子等、各位大菩薩。
【釋】這是四大菩薩的名字。文殊師利法王子、就是文殊菩薩。在許多菩薩里頭,智慧最高。所以把他的名字,排在各位大菩薩里頭的第一位。同了把舍利弗排在許多羅漢里頭的第一位,是一樣的意思。阿逸多菩薩,就是彌勒菩薩。現在各處寺院里,山門口的一尊開了口笑的菩薩,就是他的形像。但是要曉得,這一尊像,是唐朝的時侯,一位布袋和尚的像。因為這位和尚,是彌勒菩薩現出來的化身。【化身、就是化現出來的身體,像釋迦牟尼佛,本來是已經成了佛的,他的法身,一些沒有變動,那投生做太子的身體,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化身,大略說起來,化身同了應身,是差不多的,不過應身只有佛能彀有,化身就菩薩以下都有的了】
所以塑造這樣的像,要人家曉得菩薩常常在世界上顯現的道理。若是講到彌勒菩薩的本像,那就同了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一樣的。從釋迦牟尼佛成佛後,將來第一個成佛的,就是現在經上的這位阿逸多菩薩。將來就稱做彌勤佛。他的心,最慈悲的。乾陀訶提菩薩,就是不休息菩薩。因為他不曉得經過了幾千萬萬年,一直修行,從來不休息的。所以得了這個名字。常精進菩薩,照大寶積經里頭說,【大寶積經,是一部經的名目】這位菩薩為了一個眾生,不曉得費了多少的年代,去勸化他,還是不肯受勸。那菩薩卻仍舊跟著他,用種種的方法教化他,沒有一些厭埢心的。所以稱他叫常精進。佛說法的時侯,來聽法的菩薩多得很。若是把他們的名字,一位一位都提出來,也太煩了。所以揀幾位提出來。
但是為甚麼提出他們這四位呢,那是有一個道理的。因為修這個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方法,必定要有信、願、行、三種的心,【信、是相信,願、是情願,行、是照了修行的方法去修,下邊解釋眾生聞者,應當發願一節里頭,會詳細說明白的。○行,讀做恨音,凡是作修行解釋的,都讀做恨音】方才能彀成功。若是沒有大智慧的人,就不能彀發起真實的信心來。沒有大慈悲的心,就不能彀發起度脫眾生的願心來。倘然不發度脫眾生的這個大願心,那就同了阿彌陀佛的願心,不能彀相應了。那末就是願意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恐珀也不能彀成功了。有了這信心,願心,還要切切實實地念佛,不可以一天不念。
若是今天念了,明天不念,那也是不會成功的。並且要把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念頭,時時刻刻,放在心上。不可以念過了佛,就把這個念頭拋開的。所以必定要學文殊菩薩的真智慧,發起信心來。學那彌勒菩薩的大慈悲,發起願心來。再學那不休息、常精進,二位菩薩修行的樣子,一心一意地念佛,才能彀成功。這里頭特為提出他們四位來,就是給修行人做一個榜樣的意思。○這一段,是說大菩薩里邊,有某某等幾位。
如是等諸大菩薩。
【解】同了這樣許多的大菩薩。
【釋】這一句,是說還不止上邊所說的四位大菩薩。
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解】釋提桓因等,許多天上的人,同了各種的人,都在一塊兒。
【釋】及字、也是同了的意思。釋堤桓因,就是道教里頭所說的玉皇大帝。實在就是第二層天上的天帝。我們頭上一直上去,總共有二十八層天。第一層天、叫四天王天。在須彌山山腰的四周圍,各有一位天王。東天王,名叫持國天王。南天王,名叫增長天王。西天王,名叫廣目天王。北天王,名叫多聞天王。這四天王天,因為在須彌山腰的四周圍,所以蓋不到我們這個世界的。第二層天,叫忉利天。在須彌山頂上,就是我們頭頂的天。這一層天的天王就是釋提桓因,也叫帝釋。佛經上說過的,他從前在迦葉佛的時侯,【迦葉佛在甚麼時侯,下邊解釋其中有一生補處一句里頭,會說明白的】是一個平常的女人。他因為看見迦葉佛入了涅磐,就發一個大願心,要造一座塔來供養迦葉佛。
在那個時侯,還有三十二個女人,幫助他造塔,就成功了這個大願心。靠了這種善業,他就做了忉利天王。忉利天的四邊,東南西北,每方各有八天,總共有三十二天。各天的天王,就是那三十二個女人做的。但是這三十二天,都歸釋提桓因管的。可見得造塔造廟的功德,是大得了不得的,所以有這樣大的孕報應。再上去的天,叫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從我們這個世界下邊的最下一層地獄,叫阿鼻地獄起。【阿鼻地獄的阿字,是梵語,就是中國的無字,鼻字,就是中國的間字,所以又叫無間地獄,就是常常不停歇的受苦,沒有一些間斷的時侯,地獄的種類很多,這訶鼻地獄,是最苦的,犯罪最重的,就要墮到阿鼻地獄里頭去的】
向上經過我們的這個世界,一直到他化自在天,總共六層天,都叫做欲界。因為生在這里頭的人,都有男女情慾的,所以叫做欲界。從欲界六天再上去,叫做四禪天,就是色界。總共有十八層天。叫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這三層天,叫做初禪三天。再上去,有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這三層天,叫做二禪三天。少凈天,無量淨天,徧凈天,這三層天,叫做三禪三天。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這九層天,叫做四禪九天。凡是生到這十八辰天上去的人,都沒有婬慾了。並且只有男人,沒有女人的。不過那些人的身體,都是還有形狀顏色,可看得見的色身。【色身、就是有形狀顏色,可以看見的身體】所以這十八層,叫做色界。
從這個色界再上去,又有四層天。叫做空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住在這四層天上的人,連色身都看不見了,所以叫做無色界。總共二十八天,都叫做天道。佛經里頭常常說的三界,就是這欲界、色界、無色界。無量兩個字,是很多很多的意思。諸字,是許多的意思。因為天多得很,不但是一直上去的二十八天,同了忉利天四面的三十二天,所以叫諸天。大眾兩個字,不獨是說天上的許多人。並且包括阿修羅,同了旁的世界的各種人。還有龍王等,種種都在里頭。俱字,就是在一塊兒的意思。○這兩句,是說不獨是大羅漢,大菩薩,還有許多天上的人,各方世界上的人,同了龍王等,都在里邊聽佛說法。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
【解】在那個時侯,佛告訴長老舍利弗道。
【釋】爾時兩個字、是那個時侯的意思,就是佛說法時侯。佛向來說法,都是先有人問了再涗的。獨有這部阿彌陀經,沒有人問,自己先說的。這是因為佛看見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不要再受種種的苦。所以等不得有人問,就先說了。但是這種很深很妙的方法,若然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恐怕聽了心里頭不免要有些疑惑。倘然有了一些些疑惑心,那就不能彀發起願心來,照了這樣的方法,切切實實去修行了。要曉得天下的事情,都是靠了這個切實的信心,做成功的,何況修佛法呢。
舍利弗在佛的弟子里頭,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對了佛說的這種道理,容易明白些。所以佛叫了他的名字,同他說。雖然像是只同舍利弗一個人說,實在是同大眾說的。並且佛說的時侯,凡是在那里的大眾,沒有一個不聽得的。他們看見舍利弗這樣有智慧的人,聽了佛說這種方法,一些些沒有疑惑。大家就知道這個方法,斷斷乎沒有可以疑惑的地方。都應該要發起信心,願心,來了。佛所以特地叫舍利弗的意思,就是要大眾發起信願心來。這層道理不可以不明白○從這一句起,下邊都是佛說的話了。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解】從我們這個世界一直向西方去,經過十萬億個佛的世界。那個地方,另外有一個世界,叫做極樂世界。
【釋】上邊的許多話,都是阿難編集這部經的時侯,說明白佛說法的時侯,種種的情形。從這里起,都是佛所說的話了,從是的是字,就是指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個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兩個字,是梵語,是會忍耐的意思。就是說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會忍耐受這樣的苦。現在我們所住的地方,叫做南瞻部洲,在須彌山的南邊。須彌山的四周圍,總共有四個洲。東邊叫東勝神洲也叫弗娑提。北邊叫北俱盧洲也叫鬱軍單越。億字,就是一千萬。【億有十萬、百萬、千萬、萬萬、四種的說法,華嚴經里頭,說的億,都是在百萬後,可見的億的數目,必定比較百萬還大,金光明經說,一個大千世界,有百億日月、百億須彌山,合算起來,億字就是作一千萬,這部阿彌陀經里頭所說的億,不可以照十萬算的,因為紀大數目,必定是用大的紀數的。靈峰藕益大師的彌陀要解里頭,就說這億是一千萬,大師的註解,一定是有根據的】
佛土,就是佛所住的,所教化的世界。一個佛土,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甚麼叫三千大千世界呢。每一個世界,照直講起來,從地獄起,一直向上到大梵天。在這個里頭,有一個日,一個月,一座須彌山。日同了月,都在須彌山的山腰周圍行的。照橫里講起來。在須彌山外邊,有香水海。再外邊,有七金山。每一座金山隔一道香水海。總共有七道香水海,七座金山。那須彌山,都是四種寶貝合成功的。【四種寶貝,下邊解釋皆是四寶周帀圍繞一句里頭,會說明白的】
不像我們現在所看見的山,是泥同了石,合成功的。須彌山在水底下,有八萬由旬。【每一個由旬,有四十里】在水面上,也有八萬由旬。第一座金山。比須彌山一半的高。第二座,比第一座一半的高。每向外一座,高就減少一半。第七座金山的外邊,有一道鹹水海。上邊所說的東南西北四個洲。就在鹹水海的上面。鹹水海外邊,就是鐵圍山。這樣許多的天,許多的山,許多的海,算是一個世界。這樣的一千個世界,叫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叫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叫一個大千世界。也就叫做一個佛土。因為里頭有小千、中千、大千、三個千的數目,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並不是一個佛土里頭,有三千個大千世界,不要解釋差了。過十萬億佛土,就是從我們這個世界起,一直向西過去,經過一萬萬萬個三千大千世界,便到極樂世界了。○這兩句,是說西方極樂世界,在甚麼地方。
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解】那個西方極樂世界里頭,有一尊佛,名叫阿彌陀佛。現在正在那里演說佛法。
【釋】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教主的兩個字,在下一節里頭會說明白的】所以永遠在西方極樂世界的。並且永遠在西方極樂世界說法的。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侯,阿彌陀佛已經在那里說法了。現在他仍舊在那里說法。就是再過無窮無盡的年代,他還在那里說法。這是訶彌陀佛,同了別個世界上的佛,特別不同的情形。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真實的好處,實在就在這一層道理上。因為常常可以聽到阿彌陀佛的說法,永遠不會停歇的,所以能彀容易修成功。○這三句,是說西方極樂世界,有甚麼佛在那里。在那里做甚麼事。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解】佛又叫舍利弗道。那個世界,為甚麼叫他做極樂世界呢。因為生在那個世界里頭的許多人,沒有種種的苦惱,只有享種種的快樂。所以叫做極樂世界。
【釋】這部阿彌陀經里頭。除了舍衛國的國字,所有旁處的國字,都是作一個大千世界解釋的。因為一個大千世界,就有一尊佛做教主。凡是這一尊佛所教化的一個大千世界,就像一個王,管理一個國。所以這一尊佛就稱做教主。這一個大千世界,也就稱做國。若是照我們現在所稱做國的講起來,單是一個南贍部洲,就已經有許多的大國小國。那是一個大千世界里頭,要有無窮盡的國了。但是這種國,都是人的國。
下邊的解釋里頭,凡是講到國字的地方,都是說佛國的,就是一個大千世界。這里的其國眾生的國字,是指西方極樂世界說的。阿彌陀佛,是教化西方極樂世界一切眾生的。所以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是教化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一切眾生的。所以釋迦牟尼佛,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教主。眾生兩個字除了佛,都可以叫的。菩薩、緣覺、聲聞、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都是眾生。但是這種說法,是普通的說法。這部經里頭所說的其國眾生,雖然也有天道,人道二種在里頭。但是已經都成了菩薩、聲聞、的聖人的了。決定沒有凡夫在那里的。何況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四種惡趣麼。
【阿修羅道,善惡夾雜的,所以有的時侯,同了天道、人道、叫三善道。有的時侯、同了畜生、餓鬼、地獄、叫做四惡趣。惡趣兩個字,同惡道差不多的意思】眾苦兩個字,有許多的說法。有三苦、十苦、一百苦,種種的分別。最普通說的,有八苦。那是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無論你富的貴的,都免不了的。第一苦,叫生苦。就是一個人在娘肚里的時侯,氣悶得不得了。娘喫的些熱的東西下去,就像在火山旁邊一樣的熱。娘喫些冷的東西下去,就像在冰山旁邊一樣的冷。娘喫得飽了,又像有一座山壓下來一樣的重。等到要生下地的時侯,就是像有兩座山,把他夾住了,硬在這兩座山中鑽出來。那些痛苦,都是說不盡的。所以小兒生下來,總是哭的,就是這個緣故。
第二種苦,叫老苦。就是人到了老的時侯,苦惱得狠。要看甚麼東西,眼光看不明白了。要聽甚麼說話,耳朵聽不清楚了。要喫甚麼東西,牙齒脫落了,咬不動了。要走到甚麼地方去玩玩,腳又沒有力了,走不動了。冷起來,格外怕冷。熱起來,格外的怕熱。交甚麼節氣的時侯,又要覺得腰痠背痛了。這種苦,那里說得盡呢。
第三種苦,叫病苦。生病是最公道的,那怕你富的貴的人,病起來,同了貧的賤的人一樣的。要喫喫不下。要睡睡不著。要走走不動。肚里頭種種的難過。渾身種種的不舒服。還要喫許多極苦的湯藥。厲害的病,還要覺得痛得不的了。一日到夜,叫天叫地。到了這個時侯,甚麼人能代替他呢。有一句俗語說得好,叫英雄獨怕病來磨。這是真叫有法沒用處的了。
第四種苦,叫死苦。一個人到死的時侯,伸手牽腳,扮鬼臉,看他種種的樣子,就曉得這種苦,實在是不容易受的。要說話,舌根硬了,不好說了。或是神志不清楚了。或是人雖然清楚的,喉嚨里被痰塞住了,說不出來了。要透氣,氣又逆了,透不轉來了。渾身痛苦,四肢百節,處處像是硬把他拆開來一樣的。要死又偏偏氣不肯斷,死不下去。看了自己的家里頭的人,真是心痛難熬。這樣種種的苦,可惜人死了不會說話,所以人都不曉得。
第五種苦,叫愛別離苦。就是極恩爱的夫妻兒女,天天在一塊兒,不肯離開一步的。或是為了求衣求食,要出門去了。或是碰到了刀、兵、水、旱、各種災難,只得硬了心腸,各走各路。那種難捨難分的苦處,真是說不出,描不來的。又像要死的時侯,那是不獨是恩愛情重的人,要分別開了。就是平時最愛的東西,那一樣不要同他分開呢。所以人到臨死的時侯,往往流下眼淚來,因為捨不得丟開的緣故。
第六種苦,叫怨憎會苦。就是一個人,總有大家不要好的人,或是向來有怨仇的人。要來壞我的名譽,或是要來謀我的財產,或是要來傷我的性命。盼不得大家避避開,不要見面。那里知道,又偏偏常要會著,逃也逃不過,會著了就會生出種種煩惱來。這種事情,我們這個世界上,也很多的。
第七種苦,叫求不得苦。就是要東不得東,要西不得西。譬如想要一件東西,或是盼望成功一件事情,或是要到一個地方去,或是要看見一個要好的人,偏偏都做不到,種種不能彀稱我的心。這個情形,那怕你有錢有勢的人,也很多的,那里都能彀樣樣稱心呢。
第八種苦叫五陰熾盛苦。【五陰,也有叫五蘊的,字眼儘管不同,意思是一樣的】這是受苦的根。因為有這一種苦的根,所以就生出那前七種的苦來。甚麼叫五陰盛呢。這個陰字,就是遮蓋的意思。有五種事情,遮蓋了人本來有的靈性。弄得人的心里頭,迷迷糊糊,造出種種的業來,受不盡的種種苦惱。所以叫他做五陰。那五種陰,第一種叫色。就是我們的身體,同了那種種有形像可以見得到的東西,都包括在色里頭的。第二種叫受。就是一個人所受著的種種苦的、樂的、境界。第三種叫想。就是心里頭常常轉著的種種好的、壞的、亂念頭。第四種叫行。就是心里頭所轉的亂念頭,一個過去了,一個又起來了,接迼著沒有停歇的意思。第五種叫識。就是分別那種種東西,種種境界,這樣好,那樣壞的心。【五陰里頭的識、實在同那十二因緣里頭的識、差不多的】
因為有了這五陰,使得一個人迷迷惑惑,顛顛倒倒,不明不白,就自然而然,不知不覺的,生起那貪、瞋、癡、三種壞心來了。起了這三種壞心,又倒轉來著牢在這個五陰上邊。像火碰著乾柴一樣,就會烈烈烘烘的燒起來了。這熾盛的兩個字,本來是火勢旺得厲害的意思。現在把他來比喻這五陰的迷惑人,像乾柴引火一樣,容易造出業來。這一世里造了業,到了下一世,又要雯前邊所說七種苦的報應。所以這八種苦,是循環報應,牽連不斷的。諸樂兩個字,是說種種的快樂。因為生到極樂世界去的人,不是從父母胞胎里頭生出來的。是從蓮華里頭變化生出來的,自然生苦沒有了。那個地方,沒有春、夏、秋冬,永遠溫和,不會改變的。所以人也不會老,就沒有老苦了。蓮華里生出來的身體,不是血肉的身體,所以沒有病苦。
生到極樂世界去的人,就壽命無窮無盡,那末死苦也自然沒有了。人都是從蓮華里頭生出來的,又是只有男子,沒有婦女,所以都沒有父母妻子的,那里還有愛別離苦呢。住在一塊兒的,都是菩薩、羅漢、上等的善人,那里還有怨憎會苦呢。要食,食自然會來。要衣,衣自然會來。要甚麼,有甚麼。求不得苦,也自然沒有了。心思都是很清凈的。
看見的,聽到的,都是叫人生出念佛的心來。那里還有五陰熾盛的苦呢。這樣種種的苦,都沒有,自然只覺得快樂了。況且還有下邊所說的種種地方,種種東西,都是寶具珍奇的,供養給那些人享受,還不是很多的快樂麼。像這樣的快樂,自然應該叫極樂了。○這一段,是說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去,就沒有苦惱,只有快樂。
(下轉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