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窗幽記》卷五明 ( 陳继儒 ) 著
【至音不合眾聽,至寶不同眾好。】
至音不合眾聽,故伯牙绝弦;至寶不同眾好,故卞和泣玉。
〔譯文〕
格調太高的音樂,很难讓眾人接受。所以,伯牙在鍾子期死後,便不再彈琴。最珍貴的寶物,很难讓眾人喜愛。因此,卞(音便)和才會抱著玉,在荊山下哭泣。
〔評語〕
太美好的事物,眾人往往难以体會;太珍貴的東西,眾人也不易瞭解。因為大家看慣的,都是平常的事物,品味也跟隨著俗流。所以,曲高和寡。伯牙绝弦。是因為像鍾子期那樣的知音,再也难覓了。既無知音,不如绝弦吧!
太珍貴的寶物,往往不為人所認識。因為大多數人都没見过。所以也就不認那是珍寶。人们的价值,常常建立在比較上。没有東西可堪比擬的寶物。往往就被誤認,為毫無价值。就像我们的心,它甚至比和氏壁更珍貴,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去認知而体會到呢?
【夢中說真話或可是真人】
世人白晝寐語,苟能寐中作白晝語,可謂常惺惺矣。
〔譯文〕
世上的人白日里尽講些夢話。倘若能在睡夢中,講清醒時該講的話。這人可說是常常保持觉醒的狀態了。
〔評語〕
一個人一天所講的話,有多少昏話、废話、無聊話、空話、醉話、客套話,以及不得不說的話呢?這些話很少有真實性。如果把人一天所說的話錄起來。也許,我们會發現自己說了一天的''夢話''呢!倘若在夢中都能知道這是夢,而不為夢所轉。就像一個人,身處擾攘的世界,都能不為外界所迷惑一樣。
這個人可說是極清醒了,禅定有相當火侯的人。在夢間,也一樣不會被世俗的事物所迷。這種人真可謂之''常醒醒''了。可是,能如此又有幾人?
【胸無火炎,冰兢時,有月到風來】
撥開世上塵芬,胸中自無火炎冰兢;消卻心中鄙吝,眼前時有月到風來。
〔譯文〕
能放下塵世的纷擾,心中就不會像火炙,一般焦灼渴望,也不會如履薄冰一般不安恐懼;除去心中的卑鄙与吝嗇,自然可以感受到如同清風明月一般的心境。
〔評語〕
得失心太重的人。如果得不到所要的,心中的渴望會如火一般煎敖;如果失去了,又彷彿掉落在,萬丈的冰谷中一般。在追求獲取的路上。每天汲汲營營,不得休息,認真思量。还不是受了塵世名利的驅使?若能拋卻諸般紛擾。胸中的火自滅,冰自溶,便能活得安然自在。
明月清風無處不在,就像我们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最清明的本性。心怀鄙吝的人,卻見不到這無處不在的,明月清風。因為,他的心眼,已被鄙吝的烏雲所遮了,他的身子也躲在,鄙吝的蝸牛殼中了,感受不到這自然的氣息。难道是他的天賦不如人嗎?實在是因為他不肯放下心中的鄙吝啊!
【草舍才子登玉堂,蓬門佳人造金屋】
才子安心草舍者,足登玉堂;佳人適意蓬門者,堪貯金屋。
〔譯文〕
有才能的讀書人,若能安居在茅草搭成的屋子中。那么,他就足以擔任朝廷的官職。美麗的女子能不嫌贫愛富。肯嫁到貧家的。那么,她就值得令人為她建造金屋。
【傳話者輕,好議者淺】
喜傳語者。不可与語;好議事者,不可圖事。
〔譯文〕
喜欢把听到的話,到處說给別人知道的人。最好少和他講話。一天到晚喜好議論事情的人。不要和他一起計劃事情。
【不留昨日之非不執今日之是】
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則根燼複萌。而塵情终累乎理趣。今日之是不可執,執之則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转為欲根。
〔譯文〕
过去犯下错誤不可再留下一點。否則,會使已改的錯誤行為再度萌生。這就因俗情而使理想、趣味、受到連累了。今日認為正確而喜愛的事物,不可太執著。太執著,就是尚未得到理趣的精髓。反而使得理趣,转變成慾望的根苗。
【應沉潛平實勿嘩眾取寵】
玄奇之疾,醫以平易;英發之疾,醫以深沉;阔大之疾,醫以充實。
〔譯文〕
好以奇之特炫耀於人的毛病,要用簡易平實來醫治;好把才智表現在外的毛病,要用深刻沉潛來矯正。言行迂阔,大而無當的毛病。要以充實的內涵來改正!
【塵心減時,道念方生】
人常想病時,則塵心便減;人常想死時,則道念自生。
〔譯文〕
人常常想到生病的時侯,許多塵劳爱想就會一掃而空;人常常想到死亡之時,则追求真實、而永恆生命的、念頭自然而生。
〔評語〕
人在年輕力壯時,往往察覺不到生命的有限性。一旦病倒了,才猛然憬悟到,原來生命是那么的脆弱。這可迫使他对生命的反省。对自己的腳步、和方向再做認定。經过這種反省观照。他必會捨棄一些,無意義的追逐。而在未來的歲月中,过著一種靛(音電)為真實的生活。
至於一般人,那些在塵世種種塵劳,愛想中奮不顧身的人,如果常常想到生病的情狀。心中的热切火焰,也許會转轻些吧!什麼叫''道念''呢?就是追求真實生命与永恆的念頭。人在面对死亡的時侯,才會感到生命的虛幻無常。而在原本虛幻的生命中,又有許多追求,使生命更加不真實。因此,古來很多有智慧者,能看破生命中虛伪的表像,轉而追求另一種更真實、不生不滅的永恆生命。
【恩愛富貴時自思反省日】
恩愛吾之仇也,富貴身之累也。
〔譯文〕
恩情蜜愛是我的仇敵;富貴榮華足以拖累身心。
〔評語〕
許多事我们都可以,從反面來思考。眾人都要的東西,不一定就是好的。「恩愛吾之仇也。富貴身之累也」。是对情愛和富贵的真實性,有了某種程度的反省,才講得出來的。世人都渴望甜蜜的愛情、和財富地位。然而,有幾人能獲得呢?如果得不到,大部分人对生命便失望、沮喪、有的人甚至一生,因此而愁慘、暗淡。
难道生命僅僅如此嗎?多少人是用恩愛和富貴,為自己做了一個精緻的牢籠。一旦走出牢籠,反而不知道該怎么活了。很多人活著只是像,一隻金絲雀或畫眉。但是,对於那些在天空任意飛翔的蒼鷹、鷗鳥,任何籠子都是仇敵。
【得閒有書讀,世間享清福。】
人生有書可讀,有暇得讀,有資能讀。又涵養之如不識字的人,是謂善讀書者。享世間清福,未有过於此也!
〔譯文〕
人生在世,若能有書可讀,又能有空閒的時間讀書。同時又不缺錢買書。雖然讀了許多書,卻自我修养得,絲毫不被文字、學问所局限。就可說是善於讀書的人了。能享世間清閒之福的,恐怕没有超过這個了。
〔評語〕
書是人類心靈空間的展現。在过去,並非每個人都有机會讀書。因此,能讀書是非常难得的事。同時,在印刷術不發達的時期,書本也很昂貴。不一定每個人都买得起。所以,既有書,又有時間和金錢才能去讀。當然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了。
【古人真假分明。今人真假難辨。】
古之人,如陳玉石於市肆,瑕瑜不掩。今之人,如貨古玩於時賈,真偽难知。
〔譯文〕
古代的人,就好像陳列在市場、店鋪之中的玉石。無論过失或美德,都不加以掩飾。現代的人,就好像向商人買的古玩。是真是假,很难知道。
〔評語]
古人之心很正直。是好是坏,都不加以掩饰,就像玉器一樣,是瑕是瑜都十分明白。現代人的心思十分靈巧,懂得虛偽掩飾,因此往往令人,难以分辨真偽,也許要經过很長的時間,才能發現對方的真面目。
現代人戴著重重面具与交往,有時連自己都弄不清,哪個才是真實的自己。就以飲酒來說,古人喜欢把臂言歡。坦誠相見;現代人飲酒卻充滿目的。恨不得把对方灌醉,好簽一張有利的合同。現代人活得好像戲子一樣。在人生舞台上,每個人都十分寂寞。
【己情不可縱,人情不可拂。】
己情不可縱,當用逆之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人情不可拂,當用順之法制之,其道在一「恕」字。
〔譯文〕
本身的情念慾望不可太放縱。應當要自我限制。主要的方法,就在一個「忍」字。他人所要求的事情,有時不可拂逆。這時就要順著对方的願望。而自己要怀著寬恕諒解的心情。
〔評語〕
人常常講如何克服外界的困难,卻不知道问题的根源,就在自己的本身。能戰勝自己的人,才能戰勝一切。古來有許多英雄人物,都是毀於縱情。因為,情欲如水流,放縱即橫流決堤。因此,應以「忍」字待之。压抑限制。千萬不要順遂情欲的念頭。
【天不禁人富貴,卻要禁人清閒。】
人言天不禁人富貴。而禁人清閒,人自不閒耳。若能隨遇而安,不图將來。不追既往。不蔽目前。何不清閒之有?
〔譯文〕
有人說,老天不禁止人富貴榮達,卻禁止人过得清閒自在。其實,只是人自己,不肯清閒下來罢了。如果能安於所處的环境。不图謀將來,不迫悔過去,也不被眼前的事物所蒙蔽。那麼,哪有不清閒的道理呢?
〔評語〕
人心中有事,不得清閒。即使在睡夢中也一樣,而醒來時,便駆赶此身。作無盡的追求。問問大多數的人,為什麼他们這么忙?你會發現。大家都不滿意當前的环境。若去看看深山茅蓬的僧人,樵夫。更可發現,他们的生活比塵世忙錄的人,簡單樸實多了。然而,他们卻一身清閒。於是,你將知道。生活中有許多東西,實在不是绝对的必要。
【天上浮雲有常情,潺潺流水意厚深】
觀世态之極幻,則浮雲轉有常情;嘴等味之昏空,則流水翻多濃旨。
〔譯文〕
觀看世間種種情态變幻無常。天上的浮雲,反而比人情世态,还更有常情可循;咀嚼世間滋味,昏昧空洞。倒不如潺潺的流水,更能說明深厚的意旨。
〔評語〕
世間唯有「變」才是常態吧!浮雲的變化明显可見。然而,生命心的変化,卻毫無跡象可尋。我们指著滄海說:「這里过去原是桑田」。焉知它过去不曾为高山?無論高山或桑田,於今看來都如同幻象一般,所以說,時空都是幻象。天上浮雲不断變化,不停訴說著「變」才是「常」!
【人貧心不貧,鬧中修心性。】
貧士肯濟人,才是性天中惠澤;鬧場能篤學,方為心地上功夫。
〔譯文〕
貧窮的人肯邦助人,才是天性中的仁惠与德澤;在喧鬧的环境中。仍能篤實學習,才算是在心境上下了功夫。
【心生一切,心滅一切。】
了心自了事。猶根拔而草不生;逃世不逃名,似膻存而蚋还集。
〔譯文〕
能在心中將事情了结,事情便自會结束。就好像把根拔掉了,草就不會再生長一樣;雖然
逃離塵世,隱居山林。但是,內心仍对名聲戀戀不忘。就好像没有將腥膻,的氣味完全除去。还是會招惹蚊蝇一樣。
〔評語〕
人世間的一切事。皆由心生,亦由心滅。心如果不生,自然也就没有什麼好滅的。因此,事情之所以無法了结。往往是我们自己心中,还戀眷不捨。若能徹底去除這層「心理障礙」,就没有什麼事情不能解決了。「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我们的心,就是一切事物的根啊!
名之一字。雖處山林仍不能避免。名人居於山林,俗人便尋到山林。逃世不逃名,终將塵俗的名心,換山野之清心。然而,正如了心事般,逃名逃世在此心。名心便是世俗之根。根若不去,俗務如何能了?
【不因人言而悟,不因外境而失】
事理因人言而悟者。有悟还有迷,總不如自悟之了了。意興從外境而得者。有得还有失,總不如自得之休休。
〔譯文〕
若是因他人的話,而領悟事情的道理。將來一定还要再迷惑。總不如由自己親身領悟,來得清楚分明。由外界环境,而產生的意趣和興味,將來还會再失去。總不如自得於心,能夠得到真正的快樂。
〔評語〕
語言可以傳達經驗的结論。卻無法傳達經验的本身。他人的經验,儘管描写得十分詳盡。对自己而言,还是隔靴搔癢。每個人的智慧、經验的累積、並不相同。因此,他人的見解,未必能合乎自己的需要。正所謂''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說自己領悟到的道理,必能清楚分明,不再迷惑。
由环境而得的意興。待环境遷變時,往往隨之消失。因為它依附环境而生的。至於由自己心中所生出來,自得其樂的情怀。不被人事环境所能左右到的,快樂則永远不會失去。
【簡淡出豪傑,忠孝成神仙。】
豪傑向簡淡中求,神仙從忠孝上起。
〔譯文〕
才智出眾的人,要從簡單平淡中去求。要成為神仙,先要從忠孝二字上做起。
〔評語〕
一個人之所以能夠成為豪傑,無論其天賦多高,總是要經历艰苦与奮鬥。才能闖出一番功業。我们讀古今偉人的傳記。可以發現,偉人的生活态度,都十分勤奮而簡樸。即使成功了,也不改初衷。因為,他們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自我充實,和怒力功業上。不像一般人,都用來追求生活的舒適。豪傑是在艱難中磨練出來的,而不是從錦衣玉食中喂出來的。
西藏有一個道行甚高的喇嘛,在深山闭關修行。一日,他母親得重病,將要死去。希望臨终能見他一面。派人再三通知他,他卻說:「出家人修道要紧。」不肯回去。结果,他的徒弟指著他大罵說:「你修道是為了普度眾生,卻建自己母親的願望,都不能達到。天下哪有不孝之佛」。喇嘛立刻大悟!馬上趕回家見母親最後一面。回來之後,他想:「我無師父,惟有徒弟能責我大義。可作我師。」以後每見徒弟,便向他叩頭。
由此可知,所謂神仙,所謂佛。都是能夠普度眾人。而眾人當中,又有誰比父母、國家对自己的恩惠更重呢?恩尚不能報,卻侈談幫助世人。豈非捨近求遠?因此,神仙要從忠孝上作起才是道理。
【招客留賓,應断塵世缘,澆花種树,不做修道障。】
招客留賓,為歡可喜,未断塵世之扳援。澆花種樹,嗜好雖清,亦是道人之魔障。
〔譯文〕
招呼、款待賓客,雖然大家十分欢樂。卻是無法了断,塵情的攀緣。喜欢澆澆花,種種树,這種嗜好,雖然十分清雅,但也是修道的障礙。
〔評語〕
朋友欢宴,有時的確很愉快,有時也卻很煩人。对於喜欢清靜的人而言,招客留賓,偶一為之,尚為可喜。多了就成為苦事了。因為太多人在一起,難送喧囂、浮躁。至於饮酒猜拳,杯盘狼藉,看見眾人爛醉如泥。內心就要覚得清静,尤其可喜了。
澆花種树,固然是清雅之趣,如果執著了。反而是修道上的障礙。修道之人,对一切事物應無牽無掛。若因澆花植木,对花草產生不捨之情。就背''道''而馳了。所以才說澆花種树,是修道人之魔障。
【靈天下有一言之微,因天下有一心之靈。】
靈天下有一言之微,而千古如新;一字之義,而百世如見者,安可泯滅之?風、雷、雨、露,天之靈;山、川、民、物,地之靈;語、言、文、字,人之靈。此三才之用,無非一靈以神其間,而又何可泯滅之?
〔譯文〕
天下有像一句話,那么微小,留傳千古之後。听來猶感覚新穎,而毫不陳舊的;有一字的意義,百世之後讀它,还彷彿親眼看見一般真實的。像這些,怎么可以讓它消滅呢?風、雷、雨、露為天之靈氣;山、川、民、物為地之靈氣;語、言、文、字則是人之靈氣。仔细观察天、地、人,三才所呈现出來的種種现象,無非是「靈」使得它們神妙难尽。我们豈可讓這個靈性消失泯滅呢?
【人生一世有三樂,佛書佳客山水遊。】
閉門阅佛書,開門接佳客,出門尋山水,此人生三樂。
〔譯文〕
將門關起阅讀佛經。開門迎接志趣相投的友人。出門尋找美好的山水。這是人生三大樂事。
〔評語〕
佛經告訴我们生命的智慧,諸般塵念為之滌清,我们逐漸与一個較為純粹的我會晤。佛經告訴我们尋找真正的自我,在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的無染當中。放棄对自我的執著,明瞭生命並不狹隘。因此,我们便得到自在。
如果我们有志趣相投的友人,便可得到共鳴的快樂。闭門阅佛理經典,与自我生命的本源溝通。開門納佳客,出門尋山水,便是与自然神交了。
【人無欲必挫。欲太大必失。】
不作風於世上,自無冰炭到胸中。
〔譯文〕
不对人世間的慾望作無尽的追求,既没有受挫折恃寒冷如冰的感觉,也没有追求時热烈如炭的心情。
〔評語〕
渴望和失望往往是成正比的。如果一個人的慾望太大,整日就會被自己的慾望所驱策,好像胸中燃燒著熊熊的烈火一樣。一旦受到挫折,他就好像掉入寒冷的冰窯中。其實,無論是热烈如火,或是寒冷如冰,都是自己內心造成的。
大部分人都活在這種自我折磨中,不是受無尽慾望的鞭打,就是將自己生命的价值,完全寄託在外界对自己的看法。許多人在生命的激流中覆舟,以為自己就此死去,但是,如果他们能沉潛到激流的底层,便可以發現,在波涛洶湧的生命表象之下,原來生命的本身是如此寧静而無所欠缺。在這里,没有冰也没有炭,只有如魚得水般的悠然樂趣。
【勿無事而憂,勿对景不樂。】
無事而憂,对景不樂,即自家亦不知是何緣故,這便是一個活地獄。更說什麼銅床鐵柱,劍樹刀山也。
〔譯文〕
没有什麼事卻煩惱不已。对著良辰美景一點也不快樂。連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會如此,這樣的人,如同生活在地獄中一般。何必再說什麼地獄,中的热銅床、燒鐵柱,以及插滿剑的樹和插滿刀的山呢?
【出世者入世,入世者出世。】
必出世者,方能入世,不則世緣易墜。必入世者,方能出世,否則空趣难持。
〔譯文〕
一定要有出世的襟怀,才能深入世間。才能真正地出世。否則,就不容易長久地出世。否則,就不容易長久地,待在空的境界里。
〔評語〕
人世間有許多事情。容易讓我们迷失自己。倘若我们没有智慧,就很可能迷戀,而不能自拔。一旦我们無法掌擔,自己的生活方向時。那么,我们活得就像傀儡一樣。我们的生命便是墜落了。所謂出世的襟懷,便是一種看透世間,種種現象的智慧。能对外界不起,贪戀愛慕的心思。具有超越世事的心怀,掌握自己的生命方向,不被世間任何事左右。
未曾歷練人世間事的人,不易看透事物的本質。小沙彌入空門,还不免有所迷惑和怀疑。可是年屆中年而入空門,就不曾猶豫不定了。事實上,極出世和極入世的人。是合而為一的。
【詩禪酒畫皆有意,真意只存吾心底】
人有一字不識,而多詩意;一偈不參,而多禅意;一勺不濡,而多酒意;一石不曉,而多畫意。淡宕(音蕩)故也。
〔譯文〕
有的人一個字都不認識,卻很有詩意;一句佛偈都不會推尋,卻饒富禅意;一滴酒也不沾唇,卻滿懷酒趣;一塊石也不观察,卻滿眼畫意。這是因為他淡泊,而無拘無束的缘故。
〔評語〕
詩意並不在字。禅字也並不在偈。正如酒意不在酒。畫意不在石一樣。那麼,詩意、禅意、酒意、畫意到底在哪里呢?就在我们的心中!
倘若我们沉醉在功利之中,便無法体會詩意,因為詩意在情。功利伤情!倘若我們執著於六塵。則無法體會禅意。因為禪意無執!若是我们太过理性,則無體會酒意。因為酒意原在放浪形骸!假使我们不善用心眼观察,则無法体會畫意。因為畫意無所不在,既在形相,又在其神。而這些,都可以在一個,無所束縛的心靈中發現。
【看清自己真面目,方能談論出世道。】
完得心上之本來。方可言了心。盡得世間之常道,才堪論出世。
〔譯文〕
能夠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才算是明瞭心的本體。能夠透徹世間不變的道理,才足以談論出世。
〔評語〕
佛家認為,一切眾生的心識作用是虛妄的。就好像眼睛有病的人,才會見到生命的生与死。我们的心識执著於肉身,以及種種自我的念頭,所以才會有生死。其實,肉體和「我」的觀念都是幻像。一切眾生真正的本性是佛。倘若能領悟到這一點,我們便可以超越虛妄的心識。了悟到自己不生不死的本來面目。
人世間的常道是什麼呢?就是「變」和「空」。再偉大或渺小的事物,都在不停地變。最後必然消失成空。不瞭解這個道理,是難以超脫的!人们喜欢的東西,便希望它能長久。因此,執著於這些事物。不得超脫。所謂的出世,並非逃入山林,而是在世間領悟「變」和「空」的道理。在在凡塵俗世的生活中,不受牽缚纏繞,時時自觉舒适快意。雖謂入世人,但實出世矣。
【天地萬物適者存,适才养性可得真。】
調性之法,急則佩韋,缓則佩弦。譜情之法,水則從舟,陸則從車。
〔譯文〕
調整性的方法,性子急的人就在身上佩帶熟韋,警惕自己不可过於急躁;性子缓的人就在身上佩帶弓弦,警惕自己要行事積極。調適性情的方法,要像在水上坐舟船,在陸地乘車一般自然,才能適才適性。
【薰徳用好香,消憂有好酒。】
好香用以薰德。好纸用以垂世。好筆用念生花。好墨用以煥彩。好茶用以滌煩。好酒用以消憂。
〔譯文〕
好香用來薰陶自己,使德性美好。好紙用來寫垂世不朽的文字。好筆用來写下美好的篇章。好墨用來描绘令人激賞的好畫。好茶用來滌除煩悶。好酒用來消除煩憂。
【破除煩惱木魚聲見澈性靈優缽影】
破除煩惱,二更山寺木魚聲;見澈性靈,一點雲堂優缽影。
〔譯文〕
聆聽二更時山中寺廟,的木魚聲,煩惱為之消失。看到佛堂里的青蓮花,本性和智慧都有了透徹的領悟。
〔評語〕
生命中往往有許多煩惱,使我们的身心不安。你可曾在山寺中,聆听和尚敲木魚的聲音?那聲音是如此的寧静。如果,你曾諦視那木魚。就可見到木魚的眼睛始终張開著。原來,和尚聲聲敲的都是「覺醒」。要喚醒世人的癡迷。在生命的路途中,許多人曾經迷失。在迷失中,如果人能夠清醒冷静,用智慧引導我们走出夢魔。我们將會發現,來路皆夢!
蓮花喻清净智慧,佛說眾生皆有佛性,都可以成佛。只要我们能徹悟生命的真相,將自己的固有的本性,時刻有如蓮花般潔白而不染,才會有清净智慧。洞見自己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