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2-16) 点击次数(685
《地藏經講記》卷七 釋凈空講

《地藏經講記》卷七  釋凈空講

 

   佛告主命鬼王。汝大慈故。能發如是大願。於生死中護諸眾生。若未來世中。有男子女人。至生死時。汝莫退是願。總令解脫。永得安樂。

釋迦佛勉勵鬼王,慈悲弘願不要退心。末法時期,眾生造罪業愈深愈廣,佛唯恐鬼神退心,所以這個囑咐非常重要。我們也要發願盡心盡力幫助一切眾生斷惡修善,這樣做法也就間接幫助這些鬼王生歡喜心,堅定了他們的信願,不至於退心。眾生雖然造的惡業很多,還有一些人行善,糊塗人雖然多,但是還有一些明白人,這個對於鬼王是一種安慰。

 

鬼王白佛言。願不有慮。我畢是形。念念擁護閻浮眾生。生時死時俱得安樂

 

《長阿含經》云:「一切男子女人初始生時,皆有鬼神隨逐擁護。若其死時,彼守護鬼攝其精氣,其人則死。」因為這個緣故,主命鬼王期望眾生生時死時,慎勿殺害,應修善緣(設大供養、轉讀尊經、念佛菩薩名號),他會護佑生者安樂、亡者不墮惡道。

 

科註引《大集經》,「若修善者,當捨身命時,見十方佛,手摩其頂,蒙手觸故,心安快樂,尋得往生清凈佛土。」在生的時侯有慈悲心,歡喜布施供養,福慧雙修,臨終見佛。末後引用蓮池大師的開示,「祭先不宜殺生,以資冥福。」如果殺生祭祀祖先,殺業這個帳就落在祖先頭上,加重祖先的罪業,這是大不孝。他沒叫你殺,你為他殺,殺業責任自己要承當六分,祖先只承當一分,存亡都不利。

 

爾時佛告地藏菩薩。是太鬼王主命者。已曾經百千生作大鬼王。於生死中擁護眾生。是大士慈悲願故。現大鬼身。實非大鬼也

 

佛告地藏菩薩,實際上是告訴我們大家。主命鬼王是菩薩(法身大士)示現鬼身,來主持一切眾生生死之事,他並昔生公說法虎丘,有一鬼現身,日來聽法,生公喻託生。鬼答以詩云:「做鬼經今五百秋,也無煩惱也無愁,生公勸我為人去,只恐為人不到頭。」道生法師看到一個鬼現身來聽法,勸他投生人道。鬼說他作鬼已五百年,沒有煩惱、沒有愁,還是作鬼好,鬼聽經也會開悟。

 

卻後一白七十劫。當得成佛。號曰無相如來。劫名安樂。世界名淨住。其佛壽命不可計劫。

主命鬼王幫助苦難眾生已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他修善因感得善果,佛為其授記,往後一百七十劫會示現成佛,名「無相如來」,那個時代的劫名是「安樂」,世界名「凈住」,壽命是無量壽。

世尊這一段開示,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啟示,惡道許多鬼王都是諸佛如來的應化在其中,也有許多法身大士在這里面修行,正是《普門品》所說: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而現身說法必定与眾生緣分成熟,「佛不度無緣之人」,無緣就度不了,有緣才能得度,縱然跟眾生結的是惡緣也行。像主命鬼王在三惡道現身,那是眾生惡緣的成熟墮在惡道,菩薩也不捨棄,也到惡道來示現同類身,勸導他們回頭,斷惡修善。我們与一切眾生最殊勝的是結法緣,法緣里面不帶煩惱,對自己、對別人都減少障礙。緣里面縱然是善緣,善會變成惡,所謂樂極生悲,愛到極處就是生瞋恨。

學佛就是學做一個明白人,我們跟一切眾生結凈緣,善惡二邊都捨棄。捨不是事上捨,是心上捨,事上善惡遇到了,免不了接觸往來,這就結一切善惡緣,心地清凈一塵不染,善緣也是凈緣,惡緣也是凈緣,要懂得這個道理。無論物質環境、人事環境,如果我們起心動念有好惡、有取捨,這個緣就是染緣,染緣的果報很苦。

 

如果接觸一切人事,自己做到不起心動念,不分別執著,善惡境界都是凈緣,在凈宗講都是凈業。凈業的果報,念佛是決定生凈土,不懂得念佛求生凈土,果報多半在色界天。善決定有善果!不但主命鬼王將來要成佛,所有一切眾生將來都會成佛。「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然有佛性當然會作佛,只是成佛早晚不同而已。所以,諸佛如來看一切眾生都是佛。我們學佛要想功夫得力,決定要把一切眾生看作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有這個覺悟、這個看法,跟佛就接近。對一切眾生就能盡孝、竭誠恭敬,為什麼?他是諸佛。

 

地藏。是大鬼王。其事如是不可思議。所度天人亦不可限量

世尊告訴地藏菩薩,「是大鬼王」指主命鬼王,廣義是指地獄、餓鬼道所有的鬼王,都是佛菩薩的示現的。科註云:「其事不可思議者,約本而歎跡。」鬼王的本來面目是佛菩薩、法身大士。又云:「又復應知,一切皆是浮塵諸幻化相,當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若了此意,則於諸聖權實化門,思過半矣。」以《楞嚴經》的話做總結,結得好!確實如是。諸佛菩薩應他在世間,其實比世間凡夫的數量還多,化現在我們周邊,天天跟我們接觸,很可惜我們不認識。佛教化眾生有一個成規,決定不露身分,身分一暴露立即就走。露了身分,還住在世間,那是妖魔鬼怪藉此方式來欺騙眾生,造無量無邊的罪業。

【稱佛名號品第九】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為未來眾生演利益事。於生死中得大利益。唯願世尊聽我說之

 

地藏菩薩為我們說了脫生死的大利益。末法時期眾生物質生活富裕,身心卻不安,原因何在?貪瞋痴慢沒有止境。世出世間聖賢人苦口婆心教導一切眾生,斷惡修善,「息滅貪瞋痴,勤修戒定慧」。

 

佛告地藏菩薩。汝今欲興慈悲。救拔一切罪苦六道眾生。演不思議事。今正是時。唯當速說

「今正是時」,現在正是其時侯。佛催促地藏菩薩快說,因為這對一切眾生太重要了。眾生無論今世或過去生造作無量無邊極重的罪業,只要肯回頭,真正懺悔改過自新,依然能得救。我們要學地藏菩薩,發真誠、清凈、平等、慈悲心,講經說法勸導一切眾生回頭是岸。無論是臨時或是永久的道場,聽經聞法的聽眾只要有一個覺悟,念佛往生,這個道場就有無量功德。

 

佛在本經勸建道場、塑佛像、修供養,道理在此地,只要有一個人得度,功德不可思議!何況有更多的人在這個地方覺悟、回頭,這就是真正救拔一切罪苦眾生。造作罪業的眾生必墮惡道。「苦」是惡道,「罪」是現前的造作,罪是因,苦是果;因果都救,他在生的時侯我們才有辦法,如果他死了墮惡道,我們就無能為力,只有佛菩薩有能力在惡道示現同類身去救度。

 

吾即涅槃。使汝早畢是願。吾亦無憂現在未來一切眾生

這句經文我們讀了感觸恨深!我們學佛,要學佛的存心。釋迦佛心中只有現在、未來一切眾生,沒有自己,這就是佛心。佛念念為眾生服務,救拔一切罪苦眾生。本經是釋迦佛即將滅度之前所說,是最後遺教。「吾即涅槃」,涅槃是梵語音譯,譯作滅度、圓寂,圓是圓滿,功德圓滿,寂是寂滅。「德無不備稱完」,功德圓滿,無絲毫欠缺,「障無不盡稱寂」,二障是煩惱障、所知障,三障是惑、業、苦,障斷盡稱為寂。由此可知,涅槃、圓寂是活著時證得,而不是死的代名詞。教化眾生的緣盡了,功德圓滿,佛入涅槃,示現離開這個世間。

 

該得度的眾生都已得度,未得度者已經種了佛法的種子,只是種子現在還無法成熟,當然要離開。「使汝早畢是願」,你發心繼續做這個工作,好!佛不住世,彌勒菩薩未示現成佛之前,有很長一段時間是由地藏菩薩代佛教化。

深信因果、孝親尊師,這是《地藏經》的綱領。凈宗修學的基礎是「凈業三福」,《地藏經》就是凈業三福的詳細說明。《地藏經》不僅是凈宗修學的基礎,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都建立在這個基礎上。今天佛不在世,我們維護這個基礎就能救拔一切罪苦六道眾生。末法時期,奠定這個基礎,勸人老實念佛求生凈土,決定成功。

 

科註云:「此法之妙,縱吾即入涅槃,縱使汝早畢是願,吾亦不憂現在未來一切眾生矣。何也,有此稱名之法,人人可不墮苦,迸趣人天修行,終至成佛無疑。能體佛心而達佛意,善繼志而述事者,莫過我地藏慈尊矣,故許令速說而讚慰之也。」此法,就是稱佛名號這個法門、念佛法門。地藏菩薩在此地說于十尊佛的名號,次弟是由近而遠,時間上靠近我們現代的先說,愈說愈遠。

 

地藏菩薩白佛言。世尊。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號無邊身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暫生恭敬。即得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何況塑畫形像,恭養讚歎。其人獲福無量無邊

 

我們讀這段經文是否能信得過?眾生依教奉行是否真的滅罪得福?未必。是不是地藏菩薩說錯?沒有。是我們自己看錯、聽錯,聞是佛名,暫生恭敬」,這兩句話的意思沒搞清楚。「聞思修」三慧,說一個聞字,必定包括另外兩個。何以知道?若無思、修,怎能暫生恭敬?恭敬就是思修。「思」是心中真有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對佛像禮拜恭養,那個恭敬是形式,那是假的,不管用。

念相應,行當然相應;心行相應,口當然相應;身口意三業都相應,時間最短,只要相應,功德就不可思議!這就是一念覺,才得這樣殊勝的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

 

科註:「無邊身者,三身皆有此意」,三身是法身、報身、應化身。法身就是自性,法身沒有形相,法身是理不是事相,理遍一切處,這是無邊身。《華嚴經》上「毘盧遮那」,這是梵語,意思是「遍一切處」,這是本體、理體,在《華嚴》稱為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法身,在凈土稱為寂光土。

西方極樂世界的四土,常寂光土就是法身,實報土就是報身,方便土、同居土是應化身。應化身是隨類化身,眾生有感,立刻就現相,也是無量無邊。明白這個意思,我們要問:釋迦佛有沒有入涅槃?沒有!不僅理上沒有,事上也沒有。何以說事上也沒有?釋迦佛入滅,換個身分出現,不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個身相。為什麼?眾生福薄,佛就現另外的身相。釋迦佛在這個世間可以現無量無邊的身相,示現男女老少,各行各業。

 

每一尊佛都能現無邊身相,特別是眾生有大災難,受大苦、造大罪業的時侯,佛菩薩慈悲心愈重。我們要認識、要明瞭。怎樣才認識、才能接觸到?把一切眾生當作自己的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你就接觸到,你就感受到諸佛菩薩在我們這個世界,沒有離開罪苦眾生,這個時侯我們一念相應就得救、就得度。然後才曉得經上講的果報是真的不是假的,恭敬心才能生得起來。恭敬心絕不在形式,恭敬是理解、明白、覺悟、依教奉行。形式是表演給善根薄弱,他們覺得奇怪,你為什麼對這個像做這些動作?來問你,你給他說法,功德在這個地方,這就是機會教育。

「暫生恭敬」,暫時就是一念相應,真的一念相應了,就能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何況塑畫形像,供養讚歎」,已經入門、入境界的七種供養,第一是「如說修行供養」,佛所教導的,我們一定照做,這才是供養。淺而言之,佛教導我們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我們照做,這就是供養。讚歎就是為人演說,把佛法介紹給大眾。讚歎是弘法利生,供養是自己依教奉行,能這樣,福報當然大,「其人福無量無邊」。

 

又於過去恆河沙劫。有佛出世。號寶性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一彈指頃。發心歸依。是人於無上道永不退轉

 

「寶性如來」,《蓮華面經》云:「諸佛如來,是眾生寶」。科註云:「法身常凈我樂四德,乃性寶。」四凈德是自性本具。迷失自性,四德就沒有了;見性了,見性就是我們的思想、見「常」是不生不滅;無量壽就是常的意思。「凈」是清凈無染,染凈二邊不立。「我」是自在是主宰,宇宙的主宰,法界的主宰,真實的主宰。「樂」是真樂,離苦樂二邊才是真樂。寶性如來是誰?是我們自己,是自己的清凈法身。無邊身如來是自己的三身,与佛相應就是与自性三身相應。念寶性如來的名號,一念相應就与自性的性德相應解、行為与自性相應,四德就現前。

 

「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一彈指頃」,這是講時間之短,顯示功德不可思議,「發心歸依」,歸是回頭,依是依靠,依寶性如來,就是依自性的性德,他獲得利益,是人於無上道永不退轉」,無上道是成佛之道。

凡夫學佛,為什麼要經歷無數劫?原因就是退轉。我們在六道流轉,得人身機會少,聞佛法的機緣更少,不得人身,不聞佛法就退轉,念念与貪瞋痴相應就落到三惡道。

 

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波頭摩勝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歷於耳根。是人當得千返生於六欲天中。何況志心稱念

「波頭摩勝如來」,波頭摩是梵語,意思是紅色蓮花。聞,不是我們聽到人家念佛,就有殊勝的利益,不是的;這種聞行只可以說「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只是在阿賴耶識種下一個佛種,所謂「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功德非常殊勝,但是要得一千次往返六欲天中受福報,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聞」是三慧當中的聞,千次往返六欲天這個果報就會現前。聞名解義,紅蓮花,蓮花出污泥而不染,這個地方省悟過來,自己生活在紅塵六道之中,特別是欲界,不染五欲六塵,功德就大了。能把五欲六塵放下,果報不止欲界天,還能證聖果。對於世間五欲六塵淡了。輕了、不像過去那樣分別執著,他能徙人道超生到天道,道理在這個地方。「歷於耳根」就是他記在心上,聽到這個名號,心里有所領悟。

科註云:「表聞名者,雖生欲天,實不著粗弊五塵」,雖生在欲界天,妓粗俗的五欲六塵已不執著,「以解離聞性本空,生天亦寂。以空處即假,權示天身,以度實生著之者」,一聽就開悟,有能力超越,然慈悲心很重,還留在欲界天度貪著五欲享受的眾生。又云:「閱名尚爾,況志心稱念者乎。」志心稱念,迴向凈土必得往生。志心是一心稱念,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了;縱然斷不盡,一定也很淡薄。「佛蓮千瓣,表千法明門,故云千返。」千返不是指一千次,是表法的。

又於過去不可說不可說阿僧祇劫。有佛出世。號師子吼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一念歸依。是人得遇無量諸佛摩頂授記

 

「師子吼」是比喻佛說法的威德。佛說法面面俱到,理事圓融,能令世間一切魔外種種辯才都屈服於佛說法之中,比作獅子吼,這是取佛說法的狀況來立名號。「男子女人聞是佛名」,聞佛名就想到佛說法的威德,所以是「一念歸依」,從一切邪知邪見回頭,依佛所說的正知正見,這就相應,這是真正的佛弟子。「佛氏門中,不捨一人」。只要心行相應,就得諸佛如來加持、保佑,這就是「摩頂授記」的意思。

諸佛如來應化的目的是廣度有情,我們能發心廣度有情,佛當然加持。若起心動念只顧自己,佛想加持都加持不上。度眾生從哪里下手?從這部《地藏經》下手,《地藏經》確實可以度末法九千年的眾生;這部經的內容深明因果,果然能依教奉行,必得一切諸佛摩頂授記。

 

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拘留孫佛。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志心瞻禮。或復讚歎。是人於賢劫千佛會中。為大梵王。得授上記

同名的佛菩薩很多,此佛確定不是賢劫的拘留孫佛。拘留孫是梵語,翻作「所應斷」,也翻作「作用莊嚴」。煩惱應斷、生死應斷,佛的名號從此建立。大乘常說,見思、塵沙、無明是應當要斷的。斷見思,證小乘阿羅漢,出六道。再斷塵沙,破一品無明,就出十法界,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還有四十一品無明,四十一品無明斷盡就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聽到這尊佛名,就知道要認真斷煩惱。

煩惱在哪里斷?在生活里面,善緣順境不生貪愛,惡緣逆境不生瞋恚,煩惱就斷了。真正會斷煩惱的人,對於一切人事物常存一個感恩之心,沒有這些竟界現前,煩惱怎能斷得了?天天在這個環境里面,先斷瞋恚,再斷貪愛。佛說「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只要心里有絲毫不高興,就會火燒功德林,功德全燒掉。外面任何力量不能毀坏我們的功德,是自己毀坏的。外面惡緣逆境前,你要是生瞋恚,心被境界轉,過失在自己。

 

修行就是在這里練功夫,練到心不為外境所轉,自己在境界里面做得了主宰,功德就保住。布施、持戒是積功累德,忍辱波羅蜜能使功德保持而不坏失。不能忍辱,布施、持戒的功德全部毀掉,只得福德。以清凈心修一切善法、斷一切惡法是功德,以雜染心斷惡修善是福德。脾氣大,性情不好,你修大福報,將來到阿修羅道享福。

我們一定要學佛菩薩,在一切境緣中修「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金剛經》這兩句話是大乘菩薩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的修行祕訣。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与眾生和光同塵,成就自己的道業,也成就度眾生的事業,能度化一切眾生。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才是真修行,而不是你每天讀多少部經、念多少聲佛號。

《無量壽經》一天念十遍有什麼用處?還造罪業。真正修行功夫得力是一念回心,把輪迴心轉成菩提心,輪迴業轉成菩薩業;換句話說,未學佛之前我們過得是六道輪迴的生活,學佛之後過的是諸佛菩薩的生活,這就對了。諸佛菩薩在一切境界里,有沒有歡喜?有沒有懊惱?決定沒有。

諸佛菩薩示現的相,有歡喜也有煩惱,那是教化眾生的手段,舞台上的表演給舞台下的人看,不是自己真的歡喜、真的煩惱。種種表演幫助眾生覺悟,心里確實一塵不染,外不著相內不動心。我們要學佛,斷盡一切煩惱習氣,從這里做起。聞名,「志心瞻禮」,真誠心瞻禮,「或復讚歎」,讚歎是利他,自行化他,「是人於賢劫千佛會中為大梵王」。這個福報就大了,為什麼?他能斷惡修善。一念轉過來了,他是菩薩。菩薩為什麼去當大梵天王?以大梵天王的身分幫助天人斷煩惱,天人的煩惱習氣沒有斷盡,出不了三界他能斷,再現身說法為別人斷。「得授上記」,上記是成佛之記。

 

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毘婆尸。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永不墮惡道。常生人天。受勝妙樂

「毘婆尸」是梵語,意思是「勝觀」,勝是殊勝,觀是觀察。凡夫對一切萬物往往看偏差,看錯,不殊勝。對一切諸法的真相看得清楚明白,就是勝觀。簡單講,「觀」就是你的觀念。捨識用根,不用意識,根是根中之性,也就是用見性見色法,這個觀就殊勝。觀世音菩薩所修的法門是「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就是用根中之性,根中之性是真心。換句話說,用真心,不是用妄心,用見性見,見到的是色性而不是色塵;用眼識見色,見到的是色塵,塵是染污。

見到色性,就是禪宗講的明心見性。用「聞性」聞聲性,用「嗅性」嗅香性,用「嘗性」嘗味性,明心見性。見性之後,「頭頭是道,左右逢源」六根所接觸的都是真如本性,見性成佛(圓教初住菩薩)。

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第一念是用見性。睜開眼睛看外面境界,還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的時侯,這是第一念,這一念是佛知佛見,這一念是見性。可是凡夫無法保持,第二念就起分別執著,就落到意識里。能永遠保持第一念,你不就成佛了嗎?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眼睛睜開看得清楚明白,這時侯是見性見色性,你的見是真實的,外面色也是真實的,就是一真法界。

第二念起來,他就有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無量無邊的法界。佛菩薩,為什麼他們住一真法界?因為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時空是一不是二,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沒有十方,是在這個境界里。

宗門、教下都修止觀,所以修觀是佛法修行的總綱領。不會修觀的,才教你老實念佛求生凈土,帶業往生。會修觀就可以不帶業,因為念念是清凈平等覺。這就是佛家常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与什麼相應?清凈平等覺。不執著就清凈,不分別就平等,沒有妄想就覺。清凈平等覺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斷除了,那當然成佛了。佛就是清凈平等覺,清凈平等覺就是自己的自性。

所以,一個念頭起來就坏了,快速的在變化。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是迷邪的接觸,諸佛菩薩的接觸是大覺的接觸。輪變在自己,修行在個人,佛菩薩再慈悲,也無法幫助我們轉變。「聞是佛名」,明白道理,立即回頭,認真學習,他當然「永不墮於惡道」。「常生人天,受勝妙樂」。勝妙樂,絕不是世間五欲六塵名聞利養之樂,勝妙樂是真樂。

 

《大莊嚴論》云:「無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親,涅槃第一樂。」沒有病,這是真實利益;過去佛弟子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這是第一富,知足;諸佛菩薩是我們的善友;涅槃,功德圓滿、清凈寂滅,這是第一樂。「受即不受,無受即受」,這才是真正的勝妙樂。

 

又於過去無量無數恆河沙劫。有佛出世。號寶勝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畢竟不墮惡道。常在天上。受勝妙樂

「寶勝如來」,寶是珍寶。世間人重視七寶,有了寶物,物質生活富裕而不缺乏。佛法有四寶常、樂、我、凈;這是出世間的四寶,也是我們希望得到的。實際上,佛湛僧三寶里才有常樂我凈;離開三寶,常樂我凈求不到。「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聞名就皈依,聞名就回頭,「畢竟不墮惡道」,他的生活行為能与自性覺正凈三寶相應,怎會墮惡道?縱然造作惡道的因,惡道的緣斷了,所以不墮惡道。「常在天上,受勝妙樂」。

 

三寶真正的深義,知道的人不多。許多人皈依三寶,是不是真的皈依?沒有,做一個儀式,沒有實質內容。真正皈依是回歸自性。《壇經》云:佛寶是自性覺,法寶是自性正,僧寶是自性凈。皈是回頭,從迷邪染回頭,依是依靠,依自性覺正凈,這是真皈依,這是真佛弟子。自性覺正凈才是三寶,這是佛法修行證果的總綱領。入佛門第一堂課,就把修行證果的總綱領傳授給你,這叫做傳授三皈,讓你這一生、生生世世,向著這個方向目標努力邁進,就能成菩薩、成佛。

皈依是皈依覺正凈三寶,而不是皈依某法師,這個要記住。釋迦佛沒有教我們皈依他,而是教我們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覺正凈是寶,是最殊勝之寶。三寶都是屬於自性。懂得自性覺正凈是自性三寶,然而對於形相上的三寶也要尊重,因為形相三寶(即住持三寶)的作用是時常啟發、誘導,讓我們時時回歸自性三寶。我們見到佛像,聞到佛名,立刻回歸自性覺;看到經書,法物,立刻回歸自性正;看到出家人形相,立刻回到自性凈。所以形相的功德無量無邊。沒有形相三寶,我們就很容易迷惑顛倒,繼續做業,受苦報。

 

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寶相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生恭敬心。是人不久得阿羅漢

「寶相」,完全從形相上說。說到相,就要想到性,因為相是性變現的;性是能現能變,相是所現所變。佛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聞佛名我們就體會到寶相。佛的寶相,是修因所得的果報。身體?健康長壽、容貌好醜都是果報,修什麼因得什麼果。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果,要修十麼因?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有說明。譬如佛的廣長舌相是果,生生世世不妄語是因。修善因,得寶相。

不修善因,相貌就不圓滿。世間也有一些人是福相,但不是寶相,寶相里有真善美,福相里只有美,沒有真善;跟這些人接觸,磁場不好,不會感到很歡喜。真正修行人沒有地位、財富,長得也不美,跟他接觸,感覺得很舒適,他的相貌就是寶相。「寶相如來」表種善因得善果。聽到這個名號,立刻就懂得要修因證果;就能斷惡修善,斷見思煩惱、斷十惡,修十善,這是修行證果的基礎。

 

「聞是佛名,生恭敬心,是人不久得阿羅漢果。」《地藏經》是大乘經,所以此地阿羅漢果不是指小乘阿羅漢,而是圓教七信位的菩薩;這是用小乘果位比喻他斷煩惱的層次。見思煩惱斷,才得寶相莊嚴。

 

又於過去無量阿僧衹劫有佛出世。號袈裟幢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者。超一百大劫生死之罪

「袈裟幢如來」,科註云:「此約莊嚴標相,以彰佛德洪名。」袈裟是梵語,意思是坏色、染色。出家人穿染色衣,而非紅黃藍白黑五種正色衣。古時資源缺乏,將家人丟棄的破舊衣服拼湊成衣,布料、顏色不一,縫製後再染色,這叫袈裟。袈裟真正的意義是隨緣而不著相,衣食住行都隨緣,沒有挑剔。「幢」是高顯之意,這是表法。

佛家的生活態度,這樣明顯告訴世間一切眾生,這就是自行化他,教大家在生活上不要過分的執著,不要過分的貪圖享受,一切都能隨緣,你的心多清凈、多自在,真正快樂!一切要是過分講求,過分是苦日子,再富貴也是過苦日子;知足的人,一切不講求,一切隨緣,再貧窮他也快樂。

所以,這件袈裟用意就很深!古人懂得,一看到袈裟,他覺悟,世間一切貪染之心就能降伏住。「聞是佛名者,超一百大劫生死之罪」,自行化他,無量功德。

 

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大通山王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者。是人得遇恆河沙佛廣為說法。必成菩提。

「山王」是指須彌山,這個世界、地區最高的一座山。科註云:「大通是般若因,山王是報身果,四智究竟莊嚴也」,這是從表法上說。佛經講須彌山是四寶合成,用四寶比四智,四智就是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四智合成的,那就是般若,「轉入八識成四智」。四智是須彌山,是大、是通、是無障礙。成就的是四智菩提,四智菩提就是般若波羅蜜多。

山王是果報,比喻佛的報身。佛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即是一身,一身即是三身。由此可知「大通山王如來」之德號是講修因證果,修四智之因,證報身之果。報身是智慧成就的,法身是自性本具。「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那就「遇恒河沙佛廣為說法」,与這個意思就相應了。

 

又於過去有凈月佛。山王佛。智勝佛。凈名王佛。智成就佛。無上佛。妙聲佛。滿月佛。月面佛。有如是等不可說佛

地藏菩薩介紹十尊佛之後,又說出九尊。末後告訴我們,他所說的這些佛,數量無量無邊,不可稱說這是教我們要稱念諸佛名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通常我們偏讚阿彌陀佛,彌陀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其實每「一尊佛的功德都是不可思議,跟阿彌陀佛沒有兩樣,「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稱念任何一尊佛的名號,都有同樣的成就。世尊特別為我們介紹阿彌陀佛,因為阿彌陀佛与娑婆世界的緣深。

「淨月佛」,淨是清淨,月是月光,比喻佛的法身光明遍照。法身遍一切處!由此可知,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法身。經上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能體會共同一法身,才知道盡虛空遍法界確實是一個自己,是一個整體,這個境界大乘法中叫圓滿大覺,他確實明瞭、體會得虛空法界是自己,天地萬物也是自己,是自己的相分,法身、法界是自己的本體。光明遍照就是智慧的遍照,身相的廣遍,作用的廣遍,入這個境界之後,在過去現在未來的虛空法界,無處不現身,隨類現身。

「山王佛」,山王是形容佛的報身如大山一樣。讚佛偈云:「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白毫是眉毛,中間的兩根毫毛旋轉在一起,有五座須彌山那麼大。可見佛的身相之大!地球在佛的法相莊嚴中,恐怕只像是一微塵而已。佛能現大身,稱之為山王佛。這是對佛的讚歎,也顯示佛神通能力的殊勝,能現這麼大的身。

 

「智勝佛」,智是一切種智。佛法講智慧有三種,「一切智」是二乘人的智慧,聲聞緣覺所證得的。一切智是知空,萬法皆空,小乘人懂這個道理。於是他住在偏真涅槃,他住空,這是一切法之理,理是空的,一切法是因緣所生,了不可得。所以二乘人心地很清淨,就是知道一切法的理上的真相。道種智」是菩薩智,「道」道是理,「種」是種種萬物、萬法,種種萬法是什麼道理來的,怎麼形成的,這樣的智慧是道種智,徹底了解宇宙萬有的現象。

 

也能用諸佛一切道法,發起眾生一切善種。菩薩比二乘境界高!二乘做到理無礙,但是他理事不能圓融,做到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在四無礙中得到三個。「一切種智」,「一切」就是一切智,「種智」就是道種智,一切智与道種智融合在一起稱為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是四無礙全部圓滿證得,不僅理事無礙,事事都無礙。一切種智是如來果地所證得,這個智殊勝,超過二乘、菩薩,故稱智勝佛。

「淨名王佛」,淨是清淨,王比喻自在、自己做主。這個名號,完全自利,從斷煩惱,斷證上建立的。「淨」是清淨,煩惱斷了,生死了脫,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經上講「五住二死盡淨無餘」,是圓滿清淨。五住是說煩惱,二死是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分段生死是從相上說,粗顯而言,譬言我們的身體,從出生到死亡是一個階段,這個個階段稱分段生死。其實,一年也是一個階段,前一年過去了,這一年等於死了,來年等於生,再往微細觀察,月月有生死,天天有生死,都是分段生死的現象;

 

講到極處,剎那生滅是分段生死。變易生死不是從相上說,其實變易沒有生死。為什麼把變易稱為生死?變易有苦,生死是苦的意思。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是無量壽,都得金剛不坏身,可是他還有變易生死;西土三輩九品,從下品轉到中品,從中品轉到上品,境界不斷向上升,這就是變易。

華藏世界的法身大士,分段生死沒有了,但是有四十一個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每提升一個位次就是一次變易。變易需自己用功修,修學是一件辛苦的事情,把它比喻作生死。兩種生死斷盡,就是圓教究竟的佛果。淨名王佛,圓教究竟圓滿的佛果才當得起這個名號。

「智成就佛」,這個名號的意思是利益眾生,就度化眾生而建立的。「智成就」,權實二智悉成就。《般若經》說「般若無知」,無知是根本智。無知是真實智慧,他對於萬事萬法的性相、理事、因果,沒有一樣不明瞭,但是內心如如不動,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狀況稱為無知。如果智慧起作用而教化眾生,答覆眾生的疑難,展現出的是「無所不知」,無所不知是權智,就是善巧方便。智慧應用時無所不知,無所不知就是無知的表現。無知是自受用,無所不知是他受用。

佛沒有身相,佛菩薩度化一切眾生都是隨類化現。應化身、報身都是隨類化現。在虛空法界里,佛的名號說不盡,釋迦佛天天說,說一劫也說不完。這說明佛的報身不止一個,隨著各個世界差別的狀況,為法身大士所現的;為方便土、同居土這些凡夫所現的就是應化身。

 

「無上佛」,「無上」是尊稱到極處。科註云:「有所斷者,名有上士。既無所斷,名無上矣。」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需要斷,是上士,不能稱無上。到如來果地,應當斷的統統斷乾凈,稱無上。無上也是對究竟佛果的尊稱。

「妙聲佛」,是讚歎佛的音聲圓滿微妙。「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各類得解」是微妙,佛說法的音聲悅耳那是美妙,這美妙、微妙是從心性自然流露。古人說「誠於中而形於外」,心微妙,你的相貌音聲也就微妙,心是真善美,你的容貌、聲音也顯出善美。心好,相才好,怎樣修飾也枉然!佛說「相隨心轉」,身體容貌隨心轉,山河大地也隨心轉。心好,不但你相貌好,有福相,居住的地方也有福。心邪惡,不但相貌邪惡,居住的環境也邪惡。

 

「滿月佛」、「月面佛」這兩尊佛大意相同,滿月是十五的月亮。讚佛偈云「佛面清淨如滿月」,比喻佛的相好圓滿沒有欠缺。佛證得圓滿的自性,所以展現出來的是大圓滿。本經一開端就給我們講大圓滿,「是時如來含笑,放百千萬億大光明雲」,這一句是總說,然後講了十種,十是表法,「圓滿、慈悲、智慧、般若、三昧、吉祥、福德、皈依、讚歎」,無盡的法門,包括我們生活當中點點滴滴,沒有一樣不美好,沒有一樣有欠缺,才是大圓滿。我們的生活工作,接觸一切人事物,都是圓圓滿滿的在真善美慧之中,才是大圓滿。我們向往佛菩薩的生活,能不能做得到?能,只要從心地做起,將這十種圓滿落實到心地就行。

 

淨宗修學也提出十條,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個心。如果我們起心動念与這五條違背,赶緊把它修正過來,修心,這叫從根本修,要在這個地方用功夫。在生活中跟廣大群眾接觸,也就是在事上修、在相上修,我們把握住「看破、放下、自在、隨緣」這四個原則,以「念佛」做究竟的皈依。這樣才能改善生活,將凡夫的生活提升到佛菩薩的生活、

所謂提升,並不是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也不是發財、升官,貧賤依舊過貧賤生活,富貴還是過富貴的生活,只是心理上,觀念上改變。改變之後,跟一般人的想法看法完全不一樣,你真正懂得貴賤不二、貧富不二,乃至生死不二、理事不二,性相不二,你入不二法門。入不二法門是什麼境界?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諸佛如來的生活。

 

菩薩在人間並不是都示現大富大貴,有很多佛菩薩示現乞丐、小工,他們是入不二法門,自在得不得了!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菩薩的化身來的,他們邋遢不堪,瘋瘋癲癲,一般人看那是乞丐,他們過的是佛菩薩的生活,他們過一真法界的生活。民國初乎有一位金山活佛(妙善法師)也是瘋瘋癲癲,他一年到頭就穿一件破大褂,夏天也不熱,冬天也不冷,他就一伴衣服,什麼都沒有,他過得自在!

他有特異功能,骯髒的東西他都吃,也不生病,供養他的鈔票都把它吃掉。他一生不洗澡,也不換衣服,可是他身上有香氣。所以,修心重要!心好就相好,心好身體就好。好心為眾生、為社會就好,為自己就不好。修行沒有別的,就是修一個好心,修一個真誠。

 

世尊。現在未來一切眾生。若天若人。若男若女。但念得一佛名號。功德無量。何況名

「現在」,指當時法會之時。「未來」,包括我們現在、「現在未來一切眾生」,包括我們,所有一切眾生都在其中。「若天若人,若男若女」,總括六道一切眾生。「但念得一佛名號,功德無量,何況多名」,若有機緣遇到佛法,一生中能念一句名號,功德就不可思議。《法華經》云:「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一生中只念一聲南無佛,多生多劫之後,這句佛號起作用,就能遇佛修行證果。一句佛號的種子,種在阿賴耶識里是金剛種子,何時遇緣起現行,各人因緣不一樣。好善好德之人容易遇到機緣。對於善根深厚的人,佛菩薩常觀察、關怀你,善根成熟時,佛菩薩就來度化。

你念多佛名,善根就更深厚,將來得度的機緣就更多。在台灣,農曆過年每個寺院都拜萬佛懺,當然有好處,好處正如此地所說。然而,世尊特別勉勵我們,善根成熟的人要專念阿彌陀佛。拜萬佛懺是對剛剛接觸佛法,對佛法還一無所知,信根漂浮不定,讓他多念幾聲佛號有好處。已經有信仰,就要專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一切諸佛的總名號,念一句阿彌陀佛,所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名號都念到了。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地藏菩薩在此地苦口婆心,是對罪業極重、平常對佛法不能接受、毫無信仰的眾生講的。縱觀全經,地藏菩薩度他們的目的都是生人天,不是度他們成佛。為什麼?他們距離成佛還有一大段距離,能從三惡道到人天來受報,已經是很大的成就。到人天之後,加功用行,這才勸他念佛,勸他專修淨土求願往生,功德就圓滿。菩薩在此地勸勉我們,就像《楞嚴經》所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他在此地教導一切天人大眾是當來必定見佛,現前有困難,當來決定會見佛。

 

是眾生等。生時死時。自得大利。終不墮惡道

「是眾生等」,是指念佛名號的這些眾生。一身的罪業,念几尊佛的名號,就能不墮惡道嗎?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地藏門前僧道多」,那些僧人難道他一生沒念過佛嗎?為什麼還墮地獄?不是与「終不墮惡道」相背了嗎?關鍵在「念」字。念是「今心」,今是現在,現在心中有佛。口念佛,心沒有佛,喊破喉嚨也枉然。心里真有佛,就起作用,真的「生時死時,自得大利,終不墮惡道」,現前就得利益。

念佛不是指口念,是心中真有佛。大勢至菩薩教我們憶佛念佛,「憶」是常想常思惟,「念」是掛念,常把佛掛在心上。想佛的相好,功德、存心,能向佛學習一分二分,那就是大利益,不墮惡道。佛行表現在外就是波羅蜜。佛喜歡布施,我們喜歡慳貪;常存布施的心就是真正念佛。口念彌陀,心還留戀娑婆世界,還有深重的情執,這就是大錯特錯。

 

若有臨命終人。家中眷屬。乃至一人。為是病人高聲念一佛名。是命終人。除五無間罪。餘業報等悉得消滅

這是臨命終念佛的利益。家中眷屬,或是遇到一個信佛的人,提醒臨命終人念佛,病人聽到佛號要能覺悟、懺悔,才能除五無間罪。病人聽到佛號沒有懺悔之意,利益只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而已,他要是造五無間罪業,還是要墮無間地獄;念佛對他大有好處,大有好處不是在這一生起作用,而是他地獄受滿之後,再遇到這個殊勝的法緣起作用,好處在後面。如果病人懂得佛湛,造極重的罪業,臨終有人提醒,他真正生懺悔心,斷惡修善(一念懺悔就是善),確實可除五無間罪。若懺悔能力強,可生到人天享福。

 

《天台十疑論》:「初生菩薩,未得無生忍,要須常不離佛。」初發心的菩薩,通指大乘圓教初信到十信位,這句其實講別教三賢位(十住、十行、十迴向)的菩薩,都沒有得無生法忍,要常常親近佛陀。這是天台大師勸勉我們一定要求生西方淨土,親近阿彌陀佛,才能不退轉,才能保住常精進。

我們福薄,生在釋迦佛之後、彌勒佛未出世之前,見不到佛,幸而世間還有佛弟子這些善知識可以親近。善知識可遇不可求,有緣遇到要常不離,這很重要,除非已經開悟,如永嘉大師那樣,才能離開老師。有許多人親近惠能大師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有的親近一輩子,一直到大師圓寂,這不是普通人,也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常不離師的,那是示現,有能力度化眾生,教化眾生要緊。常不離師的,也是示現,勸我們要常常親近善知識,已經大徹大悟還要親近,何況我們沒有見性!

如果有度眾生的緣分,應當度眾;沒有度生的緣分,不能離開老師,要在老師面前幫助初學。《大智度論》云:「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頤生惡世救苦眾生,無有是處。」具縛凡夫,煩惱沒斷,還有見思煩惱、是非人我、貪瞋痴慢,雖然有大慈悲心,發願要生在五濁惡世救度苦難眾生,不行!沒有這個道理。你度自己都度不了,還有什麼能力度別人?有些出家人不發心求生凈土,發願來生還當法師度眾生,我們細細觀察,名聞利養樣樣都放不下,來生能不能生到人道還大有問題。

大智律師「自是盡棄平生所學,專尋凈土教門,十餘年來未嘗暫捨。」平生廣學多聞,這時真正明白了,曉得所修學的那些法門到臨命終時都派不上用場,於是捨棄平生所學,專修凈土求願往生。

 

是五無間罪。雖至極重。動經億劫。了不得出。承斯臨命終時。他人為其稱念佛名。於是罪中。亦漸消滅

科註:「疑云:無間業重,何得一人稱一佛名,即得消滅耶?」能夠滅罪,必須將念頭轉變過來才行,念頭不轉,僅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華嚴經云:設聞如來名,及与所說法,不生信解,亦能成種。」利益在此地。善知識提醒我們,自己要覺悟,跟著善知識一心稱念,這是真懺悔。臨終最後一念是佛,萬緣放下,一心稱念,就能滅罪。為什麼一生造極重的罪業,臨終念阿彌陀佛還能往生?

因為人死後投胎是業力在主宰,阿賴耶識里有無量無邊的業習種子,哪個種子力量最強,強者先牽,牽著去投生,臨終關鍵時侯念阿彌陀佛的力量最強,當然就先到極樂世界投生!善友來幫你念佛,你不理會,還是貪圖世間享受,放不下恩怨,就到惡道去了。

人死後到哪一道投生,關鍵在最後一念,這是真正的大事。佛教導我們要一生修善修福,積功累德,為的是臨終時有福報,不迷惑、神智清醒,有善知識幫助。若無福報,臨終時迷惑顛倒神智不清,遇到善知識也不行,決定墮惡道。

 

何況眾生。自稱自念。獲福無量。滅罪無量。

「自稱自念」,這是為自己修,不是為別人,在自己身體健康強壯時,要為自己修福,積功累德。「念」是今心,心里真正有佛;亂想,有稱無念,這個不行。稱念合一就是心口合一,那就「獲福無量,滅罪無量」。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名號功德在哪里?全部的經文,名號是題目。念這個題目,念這個名號,心里就要想到這部經的教誨,佛教導我們怎樣生活、處事待人接物,一句名號統統想起來,這才管用。如果單念這個名號,跟自己生活言行毫不相關,這個名號就沒有用處。你念這句阿彌陀佛,跟《彌陀經》經義相應,跟《無量壽經》經義相應,這叫真念佛,就真的無量福、滅無量罪。

 

世尊在本經舉婆羅門女、光目女兩個例子。她們的先人都是造作極重的罪業墮落在地獄,承蒙孝順的女兒用念佛法門來幫助。像我們平常這樣念佛,就可以滅他的罪,讓他從地獄超生?不可能的。怎樣念佛才真有效果?要像婆羅門女、光目女那樣念佛才管用。我們去助念,有口無心,沒效!

助念的人在助念中能得功夫成片,能得一心不亂,亡者被超度了。如果這個人不造業、不墮落,幫他念佛的人就沒有那麼虔誠。因為看到他造業、墮落,以極虔誠的心來念佛給他迴向,來幫助他,這樣自己把自己境界提升,自己原本是個凡夫,現在做了菩薩。你為什麼作菩薩?是因為造作罪業的人幫助你,給你做增上緣,他的功德大!因此他才能脫離惡道超生。如果我們跟臨終的人並不熟悉,要把臨終的人當作自己的親人,以極真誠的心助念,才能存亡兩利。

 

如果敷衍了事,自他都得不到利益。超度的佛事有沒有效果,要看主持超度的人有沒有真誠恭敬心,果然有真誠,把亡人看作自己的父母,看作自己的眷屬,以這種心態去超度,有利益;如果把他看作別人,与自己不相關,利益很薄。

人生到這個世界,佛說「酬償果報」,過去生中造善業你來享福,造惡業來受報。佛經上常講「生死疲勞」,真正是可憐憫。覺悟的人曉得業報之身,做超凡入聖的大事,做人生徹底的解決,這就有意義有價值。

《地藏經》講六道輪迴真相,地獄、餓鬼道真相,業因果報、理事性相都有說明,明瞭之後我們就有辦法超越,這是我們人生第一樁大事,算是你學佛真正成就了。在無量法門里,《地藏經》提倡的念佛法門,是最有效、穩當、快速、方便,前提是要真念。

 

一切時、一切處心中有佛,才是真念,真念不一定掛在口上。心如佛心,佛的心是什麼樣子?無住生心,那就是佛心,「無住」是清凈,一塵不染,「生心」是生大慈悲心,關怀、愛護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生心与無住同時,無住不礙生心,生心不礙無住。這是《華嚴經》所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關怀別人,心又清凈,這是我們要認真學習的。事做得很圓滿,心里一塵不染,因為我們徹底明瞭「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現象怎麼現起?「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識都是自己,離開心識之外無有一法可得。這個理透徹,就能在塵不染,才能契入事事無礙。這要功夫,要在日常生活中鍛鍊,進進退退,進的時侯是鍛鍊,發現自己還有染著就趕快退回來,退到無住;心定下來再試一試,試試不成功就退回來,慢慢在這里求進步。

菩薩三大阿僧祇劫修成圓滿就是這個方法。到真正有把握保持清凈心不被污染,才可以放手去幫助一切眾生,這通常是圓教初住以上的境界,十法界的菩薩還不行,還要常常照顧自己的清凈心。自己實在沒有這個本事,老實念佛求生凈土,到西方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再回來幫助眾生不遲,這是智慧的選擇。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

聖一法師將此經最歸結到三寶,「稱佛名號品」是佛寶,「校量布施功德緣品」是法寶,講修行的方法,「見聞利益品」是僧寶。大乘佛法修行總綱領就是教我們布施,用這種方法能成無上道。佛法修學提升自己的境界,最重要的是破除--妄想、分別、執著--,而布施就是最好的方法。布施是捨,把妄想分別執著捨掉。

不僅理念如此,一定要在事實上真正去做,空洞的談理無法提升自己的境界,也無法斷煩惱。佛講「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

 

不布施,你怎麼能得到?但布施後面有果報,果報來了怕你起貪心,佛教我們「捨得」你得到的東西趕快捨不要留!如果你施,得來的東西不肯捨,又迷了,又墮落;永遠去施,愈施愈多。阿彌陀佛大布施,成就了極樂世界,自己不受用,供養十方世界喜歡念佛修學的人。你得到的趕快捨,捨之後它又來,來了之後趕快捨,像水一樣它是活的、流動的,不可以把它止在那個地方

明白這個道理,你敢捨,知道愈捨愈多,源源不斷而來。諺語講:命里有的決定有,命里沒有的求也求不到,保也保不住。許多人用盡心機發了大財,積蓄億萬的財富,一個經濟風暴之後倒閉,跳樓自殺。

如果這些人有智慧,用他的財富做社會慈善事業,他怎麼會失敗?因此學佛的同修,不管那個行業都是為社會、為眾生,以服務的態度去做,會做得非常興旺,會做出殊勝的成就;你的事業愈做愈發達,愈發達愈要幫助別人,愈要幫助社會。自己生活節儉,決定健康長壽,不可以享福;

如果自己富裕,天天進補,把身體補坏了。健康的身體不需要補!世出世間最殊勝、最大的利益布施,所以把它列在菩薩行(六波羅蜜)第一條,在本經也特別提出來教導我們。在一切大乘經中,世尊講布施講得最多。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承佛威神。從座而起。胡跪合掌

「承佛威神」,是菩薩教我們要謙虛誠敬。菩薩雖然入不思議境界,也不敢說自己有能力,為大眾講經說法是承佛威神加持才能做到。

 

白佛言。世尊。我觀業道眾生。校量布施有輕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是事云何。唯願世尊為我說之

菩薩与佛一問一答,目的是讓我們覺悟。「業道眾生」就是指六道眾生,特別是指人、天兩道,又專指人道。「校量」是比較、衡量,比較衡量布施有輕有重。一生受福,這是布施輕的;十生受福,這是布施比較重的;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布施很重(輕重是從受福時間長短或福報的大小來分別的)。什麼原因?請佛為我們說明。

 

布施有三類: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外財是身外之物,內財是我們的身體,我們用智慧、勞力、技能為社會大眾服務是內財布施。內財布施的功德勝於外財。譬如在道場發心做義工,洗菜洗碗,做得認真負責,供養大眾,這是內布施。其福報絕對不是一生受福。佛說:以一缽飯供養一尊辟支佛,得九十一劫不受貧窮之果報。念佛堂若有人真正往生不退作佛,義工們得到的福報超越供養辟支佛。念佛堂里面,義工們服務大眾是內財布施,晚上又提供點心飲料給大家享用是外財布施,這是修福。

佛說,財布施比不上法布施,法布施的功德太大了。佛門里面,財法無畏三種布施是分不開的,財里面有法,法里面有無畏。他供養大家,大家天天在這個地方研經、念佛是法,佛法的修學、契入,使人了生死,脫三界,斷煩惱,成佛道,這是大無畏的布施。所以這個布施利益就大了。

「受福」就是享福,這是一切眾生都希望得到的。這些義工們,把義工當作他的享福,修福跟享福合在一起,修福就是享福,享福就是修福,他的福報綿延不斷,就不是一生了。一生受福的人,大多是前生修福,這一生享福不肯再修福。

世間大富大貴之人,絕大多數都是前生在佛門修福,今生享福不肯再修福,福報一生就享完。福報大的,可享受一生,到死還有福報;福報差一點的,晚年福報就享盡,沒人照顧,苦不堪言!人一生中沒有病苦老苦,這是福報修得不錯,一生受福。死時瑞相很好,走得安祥自在,一點都不迷惑,來生還是得人天福報,福報就不止一生。

 

「百生千生受福」,必定是對社會、對一切眾生修大布施,才有這麼大的福報。如孔子,他布施教學,用真誠心教化眾生,真的是百生大福,傳到現在七十多代,他的後人還受到舉世之人尊敬。諸佛菩薩所修的法布施,是百生千生無量無邊的大福報。釋迦佛四十九年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貢獻自己的精神体體力,是內財布施;教導一切眾生,是法布施;令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是無畏施。一生誠心誠意從事教學,佛所得的福報就是百生千生受大福利。

 

布施是種福,先要認識福田,在福田種福,福報就無量無邊,永遠享受不盡。今天無比殊勝的福田是建彌陀村、建念佛堂,幫助一切眾生成佛,這是無上的福田。建念佛堂,確實可以為社會為世間、為一切眾生消除災難,帶來的是安定、和平与興旺。這種布施,果報真正是百生千生受大福利。真正的福田是利益眾生,往年我勸人修福都是勸人發心流通佛法,印經是財法無畏三種布施具足;

其次布施醫藥,救濟貧困;第三,放生,這是無畏布施。我不勸人建道場,建道場未必真正的福田,若道場不是弘揚正法,福就種錯了。正法道場可遇不可求,遇到正法道場要極力修布施供養,而布施供養一定要如法。印經之外,流通光碟,護持衛星電視、網際網路,財、法、無畏三種布施具足。這樣修福,那就百生千生受大福利。此地所講「大福利」不是人天福利,人天福利並不大,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作佛才是大福利。

 

爾時佛告地藏菩薩。吾今於忉利天宮一切眾會。說閻浮提布施。校量功德輕重。汝當諦聽。吾為汝說

「一切眾會」包括十法界的大眾,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參与這個法會,都是諸佛菩薩應化在大會中。「說閻浮提布施校量功德輕重」,說地球上這些人修福得報的輕重。「諦聽」是仔細的聽。

 

地藏白佛言。或疑是事。願樂欲聞

我對這個事情很疑惑,非常歡喜希求世尊為我們說明事實真相。科註云:「以閻浮提人能行布施者,必報生天上」。其正如理如法的布施修福,福報大的到天上享福;世尊在天宮說布施功德輕重,不在人間說,這是把這個意思給我們點出來。「當諦聽者,夫布施之業,乃眾行之源。且財物無常,五家爭奪,凡愚吝惜,靡有捨心,祉使妻兒角目,兄弟閱牆,眷屬乖離,親朋隔絕。故須諦實聽宣施福也。」

 

佛告地藏菩薩。南閻浮提。有諸國王。宰輔大臣。大長者。大剎利。大婆羅門等

這都是在社會上有地位、有財富,能布施的人。

 

若遇最下貧窮。乃至癃殘暗啞。聾痴無目。如是種種不完具者

這是所布施的對象。「不完具者」,殘障之人。福田有三類,這一類是「悲田」,是世間最可憐的。這些人過去生中沒有修福,雖得人身,生活非常困苦。有力量的人看到這些眾生,應以大慈悲心,盡心盡力幫助他們。經云:「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福報如影響,不可不知也。」種福得福,如影隨形。

 

是大國王等欲布施時。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笑。親手遍布施。或使人施。軟言慰喻。是國王所獲福利。如布施百恆河沙佛功德之利

 

這是世尊教我們應當用什麼樣的心態修布施。「等」是指宰輔大臣、長者、剎利、婆羅門等,在社會有地位、有能力,應當要修布施。佛說,有福報應當与一切眾生共享,這個福報就大,永遠享受不盡。貪財慳吝,只供給個人享受,縱然福報很大,這一生受用完後,來生就沒福。沒有福報,即使不墮惡道,在人間也是貧窮、諸根不具。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應當要修福。富貴人能修福,貧賤人也能修福,將來得到的果報是平等的,只要盡心盡力修福,果報都是圓滿的。「欲布施時」,行布施之時。實在講布施是一切時、一切處不可間斷,重要的是用什麼樣的心幫助別人。

 

「大慈悲」是平等心、清凈心,沒有分別執著,對一切眾生同樣的一個愛心。「下心」是謙虛,對人尊重,沒有絲毫傲慢的習氣,更不可能有傲慢的態度。「親手遍布施」,這個事情親手去做。「或使人施」,自己無法親自到那個地方行布施,就派遣代表。「軟言慰喻」,和顏愛語安慰接受布施的人。「是國王等所獲福利如布施百恆沙佛功德之利」。

 

大家都知道布施供養佛的功德最大,都喜歡供養佛,而疏忽供養貧窮殘障之人,對他們的布施,你獲福報跟布施諸佛如來沒有兩樣。我們對諸佛如來布施是極其虔誠恭敬,以這種心態對貧賤人布施,福報就一樣。為什麼?因為你是平等心,你得到之福是平等福,真的是境隨心轉。

真正學佛,要想在這一生作佛,一定要把一切眾生看作是自己的過去父母、未來諸佛。眾生當中有貧賤的,過去生中沒修福,也是我們過去父母,我們以同樣真誠、清凈、平等心來孝順,布施供養是孝養父母,奉事諸佛。

 

何以故。緣是國王等。於是最貧賤輩及不完具者。發大慈心。是故福利有如此報。百千生中。常得七寶具足。何況衣食受用

「何以故」,世尊為我們解釋這個道理。「發大慈心」,這是最重要的條件,修布施的人發大慈悲心,跟佛心相同。慈悲有四種:「愛緣慈悲」,世間一般人,愛你,對你慈悲,關怀愛護幫助你,不愛你,對你就沒有慈悲;「眾生緣慈悲」,世間有智慧、福德的人,懂得愛護自己、愛家人、愛國家、愛護世界一切眾生;「法緣慈悲」,這是菩薩的慈悲心,把一切眾生當作自己過去父母、未來諸佛,這樣修孝敬供養屬於法緣慈悲;「無緣慈悲」,這是如來果地上大慈悲心,是無條件、無分別執著,完全是自自然然的,這才叫做大慈悲,這個果報無量無邊。

 

我沒有財富,一個月只賺二千元,我能把二千元全部布施,我的功德是圓滿的。他一個月賺幾十萬、幾百萬,布施幾萬,他的功德不圓滿,是他力量里面的幾分之幾。我福報小的全部拿出來,以比例來說,我的布施供養是百分之百,心是百分之百,事也是百分之百,得來的果報就百分之百,佛法這才叫平等法。

絕不是有勢力、有財富的人才能修布施,貧窮人就不能修布施,這樣一來,貧窮的人生生世世都貧窮,富貴的人生生世世都富貴,哪有這種道理?因此,往往貧賤之人來生是大富大貴,這一生大富大貴的人來生富貴降等,因為他享受富貴時布施很難做到圓滿,這才叫天道公平。貧賤之人能修大福報!佛曾經舉例,有一個討飯的女人,貧賤至極,有人布施她一文錢,正好遇到佛在托缽,她想到自己身世悽慘是過去生中沒修福報,就將這一文餞恭恭敬敬供養佛,七天後這個貧女死了,因為種這個福,投生在大富長者之家享福,長大後做了皇后

 

一文錢布施,為什麼得這樣大的福報?她發的是大慈心、真誠恭敬心。果報得福利的大小全在你的用心,不在你布施財物多寡。國王財富多,布施、養育教導人民,如果不是以大慈悲心謙虛卑下,他的福報就修得不完全,這一生作國王,來生就作大臣,再過一生官就愈做愈小。佛經論里把這個道理說得很詳細,我們要細心去体體會,一切時一切處,處事待人接物要謙虛恭敬對待一切人,全心全力幫助一切人。幫助一切人就是幫助自己的父母、幫助諸佛如來,這個心多歡喜、多快樂!

「是故福利,有如此報」,所得的福報、利益,等於布施一百個恒河沙數那麼多的諸佛如來。我們沒有機會供養一百恆河沙諸佛如來,可是有等同的,能以大慈悲心、真誠恭敬心布施貧窮下賤的人,就得這麼大的福報。佛講的是真話,事吳確是這樣。我們凡夫迷失自性,看不到宇宙人生真相,周邊到處是福田,不知道種福,反而造罪業,真是可憐憫者。懂得布施,這個人就是菩薩。我這個工作是為一切眾生服務,有這麼一個心態是布施供養。

 

我這個工作是為賺錢,為我家庭、兒孫著想,這個福田就當面錯過。同樣做一樁事情,一念就是凡夫,就造業,一念為眾生、社會就是佛菩薩,一念之間。念頭轉過來超凡入聖,你所得的福利無量無邊,如同諸佛如來果地上一樣。我們在《華嚴經》看到毘盧遮那佛,在《無量壽經》看到阿彌陀佛,他們所得到的福利我們也能得到,他們會修,我們如果知道這些事實真相,我們也會修,福利等同諸佛如來。

「百千生中常得七寶具足,何況衣食受用。」這個福報生生世世永享不盡,就看我們的念頭能不能轉過來。人有福報,心思也靈敏了,智慧就現前。從今而後念念為眾生、社會,不再有絲毫私心,智慧開了。在日常生活中,從早到晚,從年初一到臘月三十,無一不是布施供養,這個福報大!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至婆羅門等。遇佛塔寺。或大梵天王

布施心態不同,福報就不一樣。迴向是拓開自己的心量,心大福就大,心小福就小。「回向法界」,願意把自己布施的福報,供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享受,心量与法界等齊,福報更大!十大劫中「常為大梵天王」,這是色界初禪天之天王。愈捨愈多,愈捨愈有大。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至婆羅門等。遇先佛塔廟。或至經像。毀坏破落。乃能發心修補

「等」,是說能布施之人,包括我們。「先佛塔廟」,過去佛的塔廟或祖師的道場。這是教我們修補舊的塔寺,功德超過新建的,其中有甚深廣的道理;第一「表人勝」,過去有很多人在此修行證果,走進道場自然生起見賢思齊之心,例如到盧山東林寺,就想到慧遠大師當年在這里念佛成就,尊敬、效法之心油然而生;第二「令他信」,這個道場源遠流長,代代不絕,到新道場參訪,信心總不如舊道場的信心堅固;第三「為報恩」,報祖師大德之恩,祖師大德的道場要維護,例如見到蘇州靈巖山道場孰會緬怀印光大師的德行

 

「或至經像」,舊經書珍貴、價值高,因為它傳得久遠,有歷史的價值,有很強的攝受力。舊的佛像,多少人禮拜供養過。所以,發心修補舊的經書、佛像,比造新的功德大得多!

 

是國王等。或自營辦。或勸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結緣

遇到舊的寺廟、佛菩薩像、經典,要發心修補。有能力就自己做,自己沒有力量,勸親朋好友,乃至勸百人、千人,集合群眾的力量一起做。舊的道場修復,一定要禮請法師來住持,弘法利生。

 

是國王等。百千生中常為轉輪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為小國王身

帶領大眾修布施的福報最大,而跟隨一起修布施的,同樣結這個緣分,將來果報還在一起。「轉輪王」,有金銀銅鐵四種轉輪王。金輪王,身具三十二相,轉其輪寶而降伏四方,為世間第一有福之人,輪轄四天下。我們人世間超級大國領袖、美國總統就類似轉輪王,能影響其他小國家。但是美國總統沒有轉輪聖王福報那麼大,他們任期只有四年,而且還受國會種種約束。「小國王身」是古代諸侯,現代的部長、省長、縣市長,大國王好比總統。

 

科註云:「國王等行施」,行布施的意思是廣義的,為群眾服務就是布施,真正是以慈悲心、清凈心、恭敬心為社會大眾,福報就很大,「自合上昇,何復報為人王耶?」為什麼他的果報是轉輪聖王,沒有生天?「如《五道罪福經》云:人而豪貴,國王長者,從禮事三寶中來」,全世界都不例外,政治上的領袖,任何行業的領袖,都是從禮事三寶中來的,這說明他的業因。「為人大富,財物無限,從布施中來」,世界上確實有很多富貴人家,財富以美金幾十億、幾百億來算的,這是他過去生中修大布施得來的。可是這些人多數過去生中修福不修慧,今生得大富不知道再修福,回饋社會很少;如果他有智慧,拿他的財富幫助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將來一定是這個國家的國王、這個地區的首領,他修得福報大。「故知若不於佛法中修行布施,終不能獲殊勝報。」我們只要如理如法修學,一定能得到殊勝的果報。

 

人間富貴最大的就是轉輪聖王。《法華經玄義》云:「散心持戒,兼以慈心勸他為福」,這是轉輪聖王所造的業因,自己持戒不專心,但心地善良,自己修福還帶動許多人修福。福報現前時,自己作帝王,跟他一起修福的人就是大臣部屬。《法華玄義釋籤》云:「夫輪王者,先行七法,一、給施貧乏,二、敬民孝養,三、四時八節以祭四海,四、時修忍辱,五六七,除三毒。」第一施貧乏,熱心照顧貧困的眾生,果報感得許多人擁護報恩。

第二、敬民孝養,尊敬孝養父母尊長。第三、四時八節以祭四海,人生在世与天地鬼神息息相關,祭祀就跟天地鬼神辦好外交關係。所以祭祖先、祭天地鬼神要重視。第四、時修忍辱,福報才能保得住,在百千生中享受;不能忍辱,福報很快報盡。後面三條是斷貪瞋痴三毒煩惱。一生行善修這七種殊勝的善因,又發心為大眾服務,才得到這個殊勝的感應和果報。

 

布施就是服務,為人民、為社會服務,為十法界眾生服務,這是菩薩道、佛道。一般人以為在佛門里捐獻一點財物就是布施,那就把布施看得太狹義。六度是菩薩行的六個原則,「布施」包括財、法、無畏布施,「持戒」和「忍辱」屬於無畏布施,精進、禪定、般若」屬於法布施。菩薩行,總歸納就是「布施」兩個字。布施,就是為一切大眾服務。無論你是什麼身分、從事哪個行業,一切為眾生、社會,那就是修布施。

 

一個人在世間心地好、行為好,給社會做一個好榜樣,身心都在修布施。貧賤之人守本分,安貧樂道,這就是布施;富貴人做富貴人的好榜樣,多餘的財物能周濟貧窮,有福与一切眾生共享。從政為人民服務,經商、做工也是為人民服務。出家人把佛法經教研究透徹,為一切眾生詳細的講解,幫助大家破迷開悟,幫助大家提升生活水平,也是為人民服務。

整個佛法沒有別的,為一切眾生服務而已。我們自己發心為眾生服務,也勸導一切眾生都要為眾生服務。真正能犧牲自己,捨己為人,這個人就叫菩薩。所以,他有這麼大的福報,這個福報其來有自,我們明白。

 

更能於塔廟前。發迴向心。如是國王乃及諸人。盡成佛道。以此果報無量無邊

把服務的心量擴大,福報就更大。「迴向心」,我們今天服務的是一個地區,這是在事上能做得到。再擴大到一個國家,一個世界,這在事上雖然達不到,心願要達到。而且我們服務的心願是盡虛空遍法界,不限於這個地球,可惜我們現在沒有這個能力,哪一天要是得神通,飛行變化自在,我們樂意幫助十方世界一切眾生,就像諸佛菩薩一樣,在盡虛空遍法界隨類化身,隨機說法。

心量一拓開,果報就不止百千生中得轉輪王身,「如是國王乃及諸人盡成佛道」。為什麼一迴向就成佛?因為回向心是佛心,這個慈悲是大慈大悲,沒有條件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決定成佛道。發回向很重要!世尊在《觀經》講菩薩心,「至誠心」是菩提心之本體,心真誠到極處,不但沒有私心,連一個妄想都沒有。有體當然有用分為自受用和他受用用什麼心對自己,用什麼對別人,對自己是自受用,對他人是他受用。對自己是「深心」,好善好德。對別人是「發願迴向心」,這是大慈大悲,發願為一切眾生服務。無論何時何地,全心全力義務為大眾服務,不求絲毫報酬。大慈大悲,做義務工作,連義務的念頭都沒有,才是真正的佛菩薩。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見諸老病及生產婦女。若一念間。具太慈心。布施醫藥飲食臥具。使令安樂。如是福利最不思議。一百劫中常為凈居天主。二百劫中常為六欲天主。畢竟成佛。永不墮惡道。乃至百千生中。耳不聞苦聲

這一段是講布施老年人、產婦所得的福報。「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能布施的人。布施所得的福報大小,与他的地位高下、財力不相干,關鍵在他發的是不是真誠心,是不是盡心盡力。可見得修無量無邊的福報,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生產婦女」,古時婦女生產是生死攸關的大事,最需要人幫助。「大慈心」是佛心,是無條件的,看到一定幫助。「布施醫藥、飲食,臥具」,佛在此地勸勉我們對苦難、迫切需要幫助的眾生,要布施醫藥、飲食、臥具,「使令安樂」,使他們身心平安、離苦得樂。這樣修布施,果報是「一百劫中常為凈居天主」,凈居天是色界四禪的五凈居天,證不還果的聖者所居住的地方。「二百劫中常為六欲天主」,在欲界天享福。「畢竟成佛」,阿賴耶識種下的金剛種子不會坏,遇到大乘佛法、凈土法門,他的善根福德再加上因緣,決定往生不退成佛,那就「永不墮惡道」,生到西方世界當然「不聞苦聲」。

 

布施是福德之因,身口意要修布施。念念有服務眾生的心願,這是心布施;時常以言詞勸導別人服務社會、人民,口布施;在日常生活中,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做出利益社會、眾生,這是身布施。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以我的智慧、技術能力幫助別人,果報是聰明智慧;無畏布施,讓大眾身心安穩,離開恐怖、憂慮煩惱,果報健康長壽。

我們今天看到這個世間有財富的人,沒有智慧、愚痴,這是前生沒修法布施又看到有智慧的人身體不好,多災多病,這是他前生沒修無畏布施,常常傷害一切眾生,得多災多病的果報。他說「我沒有害眾生」,沒有害眾生,每天吃眾生肉,這個事情就麻煩。戒經雖然沒有禁止大家吃肉,佛勸人吃「三凈肉」,沒有看到殺生、沒有聽到殺生的聲音、不是為自己殺的,這叫三凈肉。可是有些人喜歡吃活的,親眼看到牠被宰殺,親自命令廚師殺生,造業就重。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中。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能作如是布施。獲福無量。更能迴向。不問多少。畢竟成佛。何況釋梵轉輪之報

這是總結,結向成佛。經文前一段是總結布施福,後一段總結迴向福。我們了解事實的真相之後,應認真努力為社會,為大眾服務,修布施。為社會大眾服務,最重要的是用真誠心,清凈心,盡義務不求報酬。自己的生活衣食足夠了,絕不貪圖奢侈享受,否則所修的福就報掉。不貪圖享受,福報就愈來愈厚,變成不可思議的大福報。大福報自己也不享受,供養一切眾生,成就自己無量無邊的福報。無量無邊的福報還是不享受,供養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多快樂!這是人生第一大樂事。

 

我們住小房子,過簡單的生活,多自在!當富貴人家住豪宅,外出帶保鏢,行動不自由,家里怕人搶劫,還要請保安人員來保護,這是無形的把自己囚禁起來,得不到自由自在的生活。你有財富,為什麼不捨?捨了之後才真正得自由自在,佛經常講「解脫的生活」,那是最美滿的,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我們肯修布施,奉獻我們的身心、智慧能力為大家造福,不要享福,就獲無福量。

「更能迴向,不問多少,畢竟成佛」,這是總結迴向之福。你是大慈心,大慈心是佛心,不問你修的功德多少都會成佛,因為你是用佛心來服務大眾。何況釋梵轉輪之報」,作佛都能辦得到,何況小小的人天福報。「釋」,帝釋是欲界天主,「梵」,大梵天王是色界天主,「轉輪」,轉輪聖王是人間最大的福報,這四個字是說六道里面的大福報。作佛是世出世間究竟圓滿的福報,究竟圓滿的福報都能得到,何況六道里面的福報,當然可以得到。

 

我們這才知布施不能不修,對自己有真實的利益。「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在這個世間,哪樣東西能帶走?得人身,懂得修福,為一切眾生服務,那麼你這一生過得有意義、有價值;你得永恒之福報,生生世世享受不盡的福報,意義價值在此地。《五道罪福經》云:「賢者好布施,天神自扶將,施一得萬倍,安樂壽命長。今日大布施,其福不可量,皆當得佛道,度脫於十方。」

我們要從往昔迷惑顛倒、慳貪吝惜中省悟過來,將錯誤的想法、做法捨棄,跟隨佛學,聽從佛的教誨,改變自己的思想、作風。從今而後,起心動念要念念為社會大眾著想,於社會大眾不利的,決定不能做,不但不能做,想都不能想,凡有益於社會大眾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貪財把社會大眾的財據為己有,特別救難之財,起惡念侵奪,果報都在地獄。佛法是救度一切苦難眾生的教學,障礙佛法流通就是斷一切眾生法身慧命,果報在阿鼻地獄。

 

是故地藏。普勸眾生當如是學

這一句總結前面這一段。種善因得善果,這樣染勝的果報哪個不希求?眾生所修不如理如法,得福有限,如理如法修學得福無量無邊;而理論跟方法,一定要讀經、研究教理,才懂得。所以祖師大德常勸勉我們,經書不可不讀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種少善根毛髮沙塵等許。所受福利不可為喻

這句經文常引起大眾的疑惑,許多人在佛門種福修善很大,為什麼不得福?梁武帝一生建造四百八十座寺院,造的佛像、菩薩像不計其數,布施供養幾十萬出家人,這個福報多大!他晚年遭遇種種不幸,好像跟經上講的不一樣。福報是決定是有,他的業力沒能轉得過來,因為他心量不大,沒有智慧,修福不修慧梁武帝向達摩祖師誇耀自己所做的布施,問:「我的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說:「並無功德。」有驕傲的態度,功德就沒有了,火燒功德林,即使做許多善事,得福依然很小。

這句經文的關鍵是「善」字。凈業三福十一句統統做到,才是善男子善女人。量大福大!人家發菩提心,菩提心就量大。菩提心,決定沒有為我的心,沒有自私自利,念念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這樣的人在佛法里面「種少善根」,少到什麼程度?「毛髮沙塵」,一根汗毛、一粒沙、一粒微塵,種的善根少到極處,「所受福利不可為喻」,你所受福、所得利益沒法子說得出來,佛都說不出來,可見得這個福報之大。大家要曉得,三寶是十法界里面第一福田。用「真誠、恭敬、清凈、平等、慈悲」心來布施供養修福,就跟經上所講的果報一樣。清凈心沒有污染,平等心沒有分別,沒有污染、分別,這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他得福就大。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形像。菩薩形像。辟支佛形像。轉輪王形像。布施供養。得無量福。常在人天。受勝妙樂

 

造像福報大!經上講「常在人天」,那就是不會墮三惡道。但是,用地獄心(貪瞋痴)修福,果報在地獄。看到布施供養佛菩薩形像的利益大,一本萬利,這非做不可,他不是善心,用做生意貪圖利潤的心,這怎麼行!科註:「以佛菩薩等,教人出苦,是眾生敬田。輪王雖生死未出,其以十善化世,兼有水土,乃黎民恩田故有布施供養,均得無量之福。」

《大智度論》云:「財為惡心因緣,常應自捨,何況施得大福,而不布施。慳為凶衰相,為之生憂畏,洗之以施水,則為生福利。故得福無量也。」財常引起人的貪心,無量無邊的煩惱從貪心而生,貪是惡心因緣。一個聰明有智慧的人,知道貪的禍害,能常常捨,能把貪心放下。貪是禍害,施是大福。布施,遠離禍害,又得福利,有智慧的人當然會做。慳吝是捨不得布施,不肯做好事,這是凶衰之相,帶給人憂患恐怖。有錢?的人唯恐財富失掉,天天患得患失。商場的大老闆,每天晚上不吃安眠藥就不能睡覺,什麼原因?憂慮過度這不是財害了他嗎?安眠藥吃多了,它起副作用。

用什麼方法把憂畏洗刷掉?布施。布施可以為你生大福大利,得無量福,為什麼不肯布施?「人修布施者,名聞滿十方,智者所愛敬,入眾無所畏,命終生天上,不久得涅槃。」菩薩修六波羅蜜,第一條就是布施,布施就是捨、放下,放下就得清涼自在,就開智慧。

 

若能迴向法界。是人福利不可為喻

「迴向法界」,迴向就是服務,自己成就之後,為大眾服務,將智慧德能貢獻給一切眾生。法界是範圍,這範圍太大!他的福德無量無邊,与諸佛如來果地無二無別。《大智度論》云:「佛說二種施中,法施為第一,以財施果報有量,法施果報無量。財施欲界報,法施三界報,亦出三界報。若不求名聞財利力勢,但為學佛道,弘大慈悲心,度眾生老病死苦,是名清凈法施。」你布施不是為求名、求財、求權力地位,什麼都不求。佛道是什麼?真實智慧,真實解脫。只為斷煩惱,只為斷憂慮,得清凈自在快樂,這是佛道。

 

以清凈心,無所希求心幫助一切苦難的眾生,這是清凈法施。「若不爾者,為市易法。」聽說佛門布施一本萬利,趕緊來布施,存這種心就是市易法。「復次菩薩,知諸法實相,如涅槃不盡,福德入諸法實相故而亦不盡,故福利不可為喻也。」菩薩有智慧,了解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真相。怎麼入?与諸法實相應。怎麼相應?心相應,你布施時起心動念与諸法實相相應。相應的現象是清凈不染、平等,雖行布施而不染著布施;布施是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無論修哪一種布施,都以清凈心、真誠心,服務一切眾生,而不求利益。佛是義務智慧教育的工作者,佛的學生亦復如是,這是智慧的教學,義務的教學,所以得福不可思議,這就入諸法實相。福利不可為喻,這是真實的福報、真實的利益,沒有法子比喻。

(下轉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