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乘無量壽經》(第四冊) 釋凈空法師 譯述
【卷二】
容容虛空。
此句兩個「容」字,一是名詞,一是動詞。這是說「心量」,能容納,能包容。菩薩容量就像太虛空一樣,無所不容。經說,「西方世界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何以稱為「上善」之人,就是彼此能包容。這一句就是「六和敬」,的究竟圓滿,圓滿之相就是像虛空自然包容萬物一樣,沒有絲毫勉強,沒有作意要容忍。法爾如是,自然包容。我們与人相處若有爭執、有意見時,想想這「句,菩薩心量是『容容虛空』,應當修學。
適得其中。
「中」是中道。從容中道,恰到好處,就契合於中道。這個境界《華嚴經》上所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在這個境界里,萬法皆如,法法圓融,法法無礙。這是意解心開真正得大自在,所以才能契入中道。這個境界在念佛的功夫來說,是「理一心不亂」的境界,事一心還到不了。至此,則包容法界,表里一如。
中表相應。
「中」指自性。「表」指萬象。性相一如,理事不二,謂之「相應」。在此境界里,盡虛空遍法界實際就是一個自己。
自然嚴整。
「嚴」是莊嚴。「整」是整齊,有條不紊。雖然萬法繽紛,但是絲毫不亂,這是一真法界的現象。如大宇宙,無量無邊的星球在太空中運行,皆有一定的軌道,它不亂。小至「微塵」,在顯微鏡下觀察,也有許多電子繞著它的中心,它也不亂。從極小的宇宙到極大的宇宙,皆是『自然嚴整』。
我們身體也是一個宇宙,有沒有做到「自然嚴整」?假如做到這四個字,我們健康無比,自然嚴整。為什麼身體不健康,有毛病,就是不「自然」,失「嚴整」,身體里面亂了。怎麼會亂的,心里有妄想,現象運行的軌道就不非禮勿自然,不嚴整了。可見妄想是大害,不但障礙見性,現前還障礙我們的身心健康,這是眼前受的害。果能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我們的身心也達到自然嚴整的報身,這樣才得到真正的健康而金剛不坏身。
這一段是說菩薩平常修學的要領。極樂世界的菩薩到底修的是什麼,實在不是我們能想像得到的佛在此地告訴我們,西方極樂菩薩還要修,我們現在就不能不特別留意學習。
檢斂端直。身心潔凈。無有愛貪。
「檢」是檢點「斂」是收斂;「端」是端正;「直」是正直。「端直」往後經文還要我們細說,不但心要端正,耳、目、口、鼻,樣樣都要端正。「端」就是正的意思。心要正、眼要正、耳要正、鼻樣樣都要端正。這個意義与孔夫子所講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意義是相同的。佛法講的標準,比孔夫子更高。孔夫子說禮的標準是人与人之間的往來;佛法教誡標準是大乘菩薩應化九界。如我常說經文中的善男子、善女人的標準,有天人標準的善,有二乘標準的善,有菩薩標準的善,此處講的是菩薩標準。我們距離菩薩標準太遠了,太高了,最低限度作人的標準做到。若這個標準做不到,念佛往生。常言說得好,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在那里?雖念佛,而心行達不到標準。這三句經文非常重要,我們不能不檢點自己。「檢斂」以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真正的懺悔法。
我常說,早晚課誦的意義,早課是提醒自己,今天一天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要遵守佛的教誨。晚課就是檢點、反省,今天一天有沒有將佛的教誨做到,有那些沒有做到的,明天要努力把它改正過來。這樣做早晚課就有功夫,就得力。早晚課決不是念給佛菩薩聽的。現在寺院里最簡單的旱晚課是「打三皈」。三皈怎麼個打法,這很要緊的。下文非常明顯的打標準告訴我們。
『身心潔凈』,雖然講「身心」,心是主,身是賓,賓主要分清楚。心清凈,身沒有不清凈的。身清凈了,心未必清凈,這是真的。真正修道的人,凡夫是沒有法子跟他比的。我聽從前親近虛雲和尚的人說,虛雲老和尚身上有一股清香。我們知道老和尚一年洗一次澡,剃一次頭,他身上有清香。我們三天不洗澡,身上都臭了,氣味很難聞。
虛老的心清凈,所以他雖然不洗澡,不剃頭,依然保持身心潔凈。我們回想自己天天洗澡,洗得乾乾凈凈的,我們身上除非用香水,否則還是比不上老和尚身上的清香。這是我們的心不如人家心清凈。
『無有愛貪』,此即說明心要怎樣才得清凈,必須將「愛貪」斷除才得清凈。只有愛、有貪,心就不清凈。貪愛世間法,心不清凈;貪愛佛法,心也是不清凈。世出世間法都不能貪愛。此處「貪愛」是煩惱的總代表詞。愛貪在貪瞋痴慢煩惱里排第一位、說第一個,不要以為愛貪可以不要,其他的瞋恚、嫉妒大概沒有關係,那就錯了!都不能有。所有一切煩惱習氣,都要把它斷除,心才會清凈。
用什麼方法把煩惱捨掉?那一個人不想捨!都捨不掉。為什麼捨不掉?因為這是無始以來的習氣,習慣成自然,想丟也丟不掉,不得不用「對治」的法門。所有一切法門里,對治煩惱最方便最有效的法門無過於「念佛」。
大勢至菩薩教我們「憶佛、念佛」。「憶」是心里想念。心里想佛是心清凈,口里念佛是身清凈。就是用這一句佛號把煩惱習氣分別執著都念掉。這一句佛號是什麼?這部經講得很清楚透徹,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自性本具的性德。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念佛成佛的。用這個方法才能真正做到「檢斂端直,身心潔淨」。
志願安定。無增缺減。
這兩句話對修行人來講,是用功成敗的關鍵。凡是成功的人,一定是『志願安定』。心安心定,堅守一個法門,絕不動搖。這個人來勸你參禪,那個人來勸你學密,你還是老實念佛。當知世尊講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讚歎;說這個法門不好,佛講它幹什麼!講那個法門,就讚歎那個法門,這是一定的道理。可是諸位要知道,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故『無增缺減』,尤是念佛法門。佛為什麼說那麼多法門?為的是要契合各種不同的根性。佛在世時應機說法,並無定法可說。我們去求佛,請佛教我們一個法門,我們認真修學,即得成就。今天佛不在世,沒地方問,到底那個法門适合自己。
佛告訴我們,「念佛法門」遍及一切機宜,上至等覺菩薩,像文殊、普賢都發願求生;下至地獄眾生,地獄池前,臨終一念,十念也能往生。念佛法門普被眾機,當我們沒有能力選擇,設有机緣選擇,修學這個法門就決定沒錯。所以十方諸佛遍讚,沒有一尊佛不讚歎,選擇這個法門就一點都不錯。十方諸佛看到,都歡喜讚歎我們選對了。
『無增缺減』是不增不減。守定這個法門,一門深入,就象太勢至菩薩所說的「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前面經文云『念道之自然』,這句話說得太好了!即是後來祖師大德們常講的「老實念佛」。這一句佛號,只要老老實實念下去,自自然然功夫成片,自自然然心開意解。這就是「念道之自然」,不加絲毫勉強。我在講席中也曾經向諸位報告過,上上根人,一生受持一部經足夠了。
有人說一部經太少,恐怕不夠。在台灣這四十年中,有不少老阿公,老太婆,一個字也不認識,就是一句阿彌陀佛,站著往生、坐著往生,預知時至的,時有所聞。一句佛號都夠了,何況是一部經!最要信得過,要能把心安在這上面,定在這上面,一部經就夠了,一生受用不盡。自己依照這個法門,勸別人也就是這個法門,自行化他,夠了。若是實在忍不過,還想多念一點,我就介紹「凈土五經」,這是中等根性的人。若還嫌不夠,可以再加上《凈土十要》、《印光大師文鈔》這些古大德凈宗的著作,那就是下等根性的人。假使還要再添加一些,恐怕往生沒指望,因為心分散了。
古人常說「貪多嚼不爛」,總不如專精一門。如果在這一部經用上十年的功夫,鍥而不舍;十年之後,大家都會稱你「無量壽佛」,你就是活的無量壽佛。而且這一門真正貫通,不但三藏十二部經典都通,世間法也都通,就怕一部經不通,一經通一切經都通。到一切經通的時侯,你必定也是大慈大悲,還是示現一門深入。這樣「示現」是做給初學的人看,做個榜樣給人看,教導眾生,這個方法快速。特別在這個時代,「志願安定,無增缺減」是我們修行成敗的關鍵。
求道和正。不誤傾邪。
「和」是和平。「正」是中正。用功不能急躁,躁進往往會失敗;也不能遲緩,遲緩就懈怠,功夫不能得力。必要懂得「和正」。『不誤傾邪』。世法岔路很多,現在正道已經失掉,都是岔路。岔路是邪道,所以今天世界大亂,人心沒有依歸,沒有歸宿,沒有依靠,善惡利害沒有標準,這怎麼得了!這是天下大亂之相。
我們只要冷靜觀察現在的社會,真是危机重重,非常可怕!回頭看佛門,也不例外,今天佛法也是傾邪,邪得不像樣子;好在這部經把邪正的標準說得清清楚楚。什麼是正?「清凈」是正,「平等」是正,「覺」是正。心不清凈就是邪,心不平等就是邪,心不覺悟就是邪。標準就在經題上。我們修道要盡心盡力,就像菩薩的態度一樣,「外若遲緩,內獨駛急」,這是「和正」之相。怎樣做到和正,怎樣不會有偏差,下文具體落實的教導我們。
隨經約令。
「經」就是指這一部經。「約」是約束。「令」是教誡、教誨。彌陀在這一部經里怎麼樣教誨,怎樣約法的,我們必須依教奉行。
不敢蹉跌。
「蹉跌」喻違背教訓,就是跌倒,摔跟頭。為什麼會跌倒,摔跟頭?因為不依教奉行,不遵教誨,就會用錯心,做錯事,走錯路。
若於繩墨。
『若於繩墨』是對「和正」而言,就是絕對要遵從佛在經中所說的教誨,不能有絲毫違背。「繩墨」是古代(現在沒有了)木匠用的墨斗,用一根繩子,把線拉得很直,彈一條黑線,用鋸按照這條線鋸,這樣就鋸得很平。現在用電鋸,繩墨已經淘汰了。這是比喻「規矩方圓」,不依規矩,不成方圓。「經典」就是繩墨,繩墨就是標準,一定要遵守這個標準。
什麼心才是正,什麼樣的行為才是正?經典是標準。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不能違背經典的教訓。就是「和正」;違背教訓的就是「傾邪」,傾邪就是「蹉跌」。所以,經的好處不是空談,不是談玄說妙,句句落實在生活上。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那些菩薩在極樂世界修行,遊化十方世界修行,也都遵守這個原則。這部經是不可思議經,古德讚歎它是「《華嚴》奧藏,《法華》祕髓」,一乘圓教精華都在這部經里。雖然是諸大菩薩修學的標準,我們初學的人也能用得上。這是非常難得,也顯示念佛法門為什麼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就是它的這些原理原則,從下下根到上上根都很適用。
咸為道慕。曠無他念。無有憂思。
這三句是講真正念佛人的心態,即現在講的「意識形態」真正念佛人,就是「道慕」,仰慕佛陀、仰慕阿彌陀佛,心里沒有其他的念頭。『曠無他念』。「曠」是心里空空的,什麼都沒有。沒有第二個念頭,只知道念佛,只知道想佛。憶佛、念佛之外,別無二念。
『無有憂思』就是沒有牽掛、沒有憂慮、沒有煩惱。有不少同修,常常來找我,講的都是一大堆廢話,來訴苦。訴什麼苦?妄想太多,丟都丟不掉。他講的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丟不掉?喜歡想,愈想愈多,怎麼能丟得掉!想想前年華盛頓的周居士,念佛三天三夜,就把西方三聖念來接引他往生。人家為什麼能丟掉?三天就要死了,不丟也不行。我們為什麼丟不掉?還沒死,自以為往後的日子還長遠得很,所以丟不掉。
印光大師常講,念佛人應當把「死」字貼在額頭上,常常想到,我就要死了,還有什麼放不下的?放不下也得要放下。這是個好方法。我也常教人,每天晚上睡覺,躺在床上就想,我就要死了!想佛、念佛。這樣有個好處,到臨命終時沒有恐怖。有多少念佛人,平常一心要求生凈土,真的死到臨頭,阿彌陀佛來,他反而害怕,驚慌恐怖,快要死了,這還得了!於是這一嚇,就墮落到六道輪迴,西方世界沒分了。「貪生怕死」,所以妄想能斷。
念佛人對世間事要看淡,一切都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要覺悟。放不下,就是看不破。看不破,就想到自己還有明天,還有明年,往後還有多少多少年,這事情麻煩大了!所以功夫不得力。真正放下,功夫得力,念佛念到自在,生死伺在。那個時侯,想住世間多少年就信多少年,不礙事;想什麼時侯走,就什麼時侯走,這多自在!這才是聰明人。別人能做到,我為什麼做不到?人家能做到,我也能做到。只要依照此經的理論方法去做,沒有做不到的。所以,我們必須培養這樣的意識型態。
「咸為慕道,曠無他念,無有憂思」。即使是家親眷屬,親戚朋友都不可牽掛,乃至自己事也不牽掛。所有一切憂慮、世出世法一切牽掛都放下,因為那些憂慮、牽掛解決不了問題。真能解決問題,憂慮、牽掛還值得。解決不了問題,豈不是冤枉嗎!什麼能解決問題?「心地清凈,智慧現前」,什麼問題都能解決。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下面經文有很深的意義,世尊連著講了八個「自然」。
自然無為。虛空無立。淡安無欲。作得善願。盡心求索。含哀慈愍。禮義都合。苞羅表里。過度解脫。
這一段形容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們,他們的心情跟我們凡夫迥然不同。我們想到極樂世界去,也要把我們的心情真正徹底改變、改換。一定要与他們相應,跟他們相彷彿,這樣往生就方便,才真正有把握,也就是「感應道交」。
『自然無為』。「自」是自性;「然」就像《楞嚴經》上講的「清凈本然」,完全是真性的顯露。「為」是作為,是造作;「無為」是沒有絲毫造作。我們心里動個念頭都是造作,心在造作,念頭有生有滅。這個生滅的妄念斷了,就是六祖大師講的「本來無一物」。真常顯露,是真如本性,常住真心,自然的心。無有為、亦無無為,才是「自然無為」。
『虛空無立』比喻心像太虛空一樣。虛空中一法不立,心就像這樣,心里真是一念不生。既不生,當然就不滅。這是純正「理一心」的境界,而是理一心之中很深的功夫,不是淺功夫,我們應當學習。我們今天的心態跟他們完全相反,妄念太多,牽掛憂慮無量無邊。
『淡安無欲』。淡泊安然,沒有欲望。我們要問,佛菩薩發願度眾生,算不算欲望?四弘誓願說「眾生無邊誓願度」,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要度無邊的眾生,這是不是欲望?不是,那是願望,不是欲望。「欲望」是有心希求的;「願望」沒有希求心,這兩者不一樣。我們現在生活得很苦,佛為什麼不著急來度我們?因為佛沒有欲望,佛在冷眼旁觀,我們現在還不想得度,口里說想,心里不想。
如果佛現前來接引往生,我們一定會被嚇倒,現在還不想死,可見是口是心非。佛菩薩看得很清楚,你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佛菩薩不來。如果是真的,佛菩薩就來了。這是我們要分清楚,要辨別清楚。
在這個世間,我們的欲望愈低,日子就過得愈快樂、愈幸福、愈充實。特別是物質上的欲望,我們在這個世間能吃得飽,穿的暖,有個房子避風雨就夠了,不要去跟人爭排場,爭物慾上的享受,那就太辛苦了!能不追求物質欲望,台灣的日子是非常好過的。要用充分的時間去念佛、憶佛,真正用功,功夫會得力的。「淡安無欲」就是佛菩薩的生活真相,應當學。
『作得善願,盡心求索』。每一個學佛的人在因地所發的願,這個願是真實的,不是假的,不會落空的。願要有机緣,緣成熟,願一定兌現;緣不成熟,也不勉強,勉強就有業障。發什麼願?度眾生的大願。「作得善願」是幫助佛接引眾生,幫助佛教化一切眾生。怎樣幫助?將念佛法門普遍廣泛的,隨時隨地介紹給一切眾生,推薦給一切眾生,這就是「作得善願」。
「盡心求索」是要我們盡心盡力去做,盡心盡力就圓滿,不要勉強。盡心盡力就是善巧方便。有些人沒有這個力量,勉強去做,這是錯誤的。我初學佛看到經上講,中國古代佛弟子不化緣。化緣是很晚的事。古代寺院叢林,都是國王、大臣護持的,也有大富長者捐造的,出家人沒有化小緣來建道場的。我覺得佛陀這個開示,對我們修道的人很有幫助,這是正確的、凡是化緣、募捐,做的事就已經很勉強,就不如法。雖然是好事,但心里很煩,心里有牽掛、有憂慮,道心退失了,得不償失。
世尊在此經說「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講得多好,多明白!再好的事,也不應該用不正當手段去做。募化的弊病很多,流弊很多,令人造業的机會很多。所以,真正有道行的人,不忍心看到眾生造罪業,不忍心看到眾生從這個地方墮落。募化不是好方法。雖然佛在經上也講,自己一個人有的時侯力量不足,由大家來助緣成就;須知那是大家伺動發心,歡喜來助緣,不是勸去募捐的,是自動發心的。如果勉強或是固定一個月要派多少錢的,人家心里就有負擔。即使他本人樂意,他的家人未必樂意。好像是好事,但是惹得那「家人有時反感,毀謗佛法。謗法就是毀謗三寶,造的業就重。這些業因果報,學佛的人必須知道。
我們這幾處的道場建立都是相當如法,沒有去化緣,沒有去募捐,大家自動自發,三寶護持。只有善心、善願,必定有三寶護持。這實在是我最初學佛時得力於章嘉大師的教導,他當時教我,即使是善事也不要去求人。求人,人家不答應,會生煩惱。他說,你求佛菩薩。求佛菩薩沒有感應,是有業障;消除業障,待機緣成熟時必定感應道交。這實在是老師的真實教誨。
『含哀慈愍』。「含哀」是大悲心,憐憫一切苦難眾生的心。「慈愍」是大慈。這句就是「大慈大悲」。慈悲加上一個「大」字,就是清凈平等的「大慈悲心」。如果心不清凈,有好惡之分,這個人我喜歡,對他狠慈悲;那個人我討厭,對他就不慈悲。因為愛他才慈悲他,不愛他就不慈悲,這在佛門稱作「愛緣慈悲」,不能稱「大慈大悲」。大慈悲心,實在是法身大士才稱得上。大士的心真正清凈平等,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好惡之分。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禮義都合』。「禮義」是隨著時代有不同的標準,隨著地區有不同的標準。中國三代之禮就不一樣,古禮跟今禮不相同;中國人的禮跟外國人的禮也不相同。這句話的含義很深廣。佛法必須做到現代化、本土化,在台灣跟台灣的禮義合;在日本跟日本的禮義合;在美國跟美國的禮義合。到那個地區,那個時代,它的「禮義都合」,這就現代化、本土化。它能适合於一切眾生不同的生活習慣,這樣佛法才能普度眾生。因此,才有下文所說殊勝效果。
『苞羅表里,過度解脫』。「表」是事相、現象;「里」是道理。一切「事理」在佛法里稱作「性相」,性相事理都「苞羅」即是《華嚴》講的「事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的法界才是真正究竟的幸福圓滿。世間人常講的美滿,那是有名無實,這才真正是真善美慧達到究竟圓滿。
「過」是超過。「度」是度脫。這就是超越六道,超越生死,得到究竟圓滿的「解脫」;而且究竟圓滿的解脫就在日常生活之中,沒有離開現實生活。這樣生活才是真正的美滿,才有真實的利益,前面講的「惠以真實之利」。如果究竟圓滿的解脫不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這不能稱「究竟圓滿」。所以,這一段經文含義非常深廣,必須細心體會。
自然保守。真真潔白。志願無上。凈定安樂。
我們看到很多「自然」,自然的意思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是自然清凈本然。這里所含藏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無有窮盡,這是自性本來具足的。佛法教我們最後的目的,就是恢復性德。經上所講的一切,到最後都變成我們自己現量的境界,真實的受用。
『自然保守,真真潔白』這是講自性本來清凈。六祖大師開悟的時侯,第一句話說:「何其自性,本自清凈」。本來清凈,現在不清凈,自性被污染。如果自性真的會被污染,就不能稱「真性」;因為永遠不變的,才是真。會被污染,就變了,那里能叫做真?所以我們講污染,是不得已用的名詞,不是自性真正被污染。雖不是真正被污染,但確實有障礙自性的清凈心之事。我們有沒有妄想,我們有沒有執著?有妄想、有執著,就是自性起用的障礙。我們要想保守自性清凈本然,就決定消除障礙,不能有妄想執著。
「真真潔白」此說性德。性德一定要靠修德,才能彰顯。離開修德,性德雖然本具而不彰。這就是為什麼在《華嚴經》上不把文殊菩薩排在第一,而將普賢排在第一,道理就在此。文殊表智慧第一,普賢表修行第一,修行重過智慧。沒有智慧的人只要老實念佛,會開智慧,會證果。有智慧的人不肯修行,照樣墮落還是搞六道輪迴。由此可知,智与行,還是行重要。有智慧肯修行,這是真修。有智慧不肯修荇,即是狂妄,他的智慧也不是真智慧。真智慧的人一定真修行。
此處「真真潔白」,正是經題上講的「清凈」,要修清凈心。清凈心是在起心動念之處修行。不是說,我念佛的時侯心清凈,讀經的時侯心也很清凈,拜佛心也很清凈,對人對事就不清凈,這樣修行不管用。到臨命終時佛菩薩沒有來,你看到的都是人与事,不是清凈心作主,你依然六道輪迴。所以諸位一定要記住,處世、待人接物就用一個心,不用兩個心我們念佛是什麼心,拜佛是什麼心,我處世對人都用這個心。
也許有人說,我用這個心,今天在這個社會上,處處要吃虧上當。沒錯!也許是吃一點虧,是要上當,試問你能吃多少年虧?你能上多少年當?算你活一百歲,你這幾十年的吃虧上當,將來作佛、作菩薩。要是這幾十年不肯吃虧、不肯上當,將來生生世世在三惡道。為什麼不肯多想想,到底那個吃虧?那個上當?眼光要放遠看,不要看得太近,看得太近的人不會有成就的。眼光要深處看,吃再大的虧,上再大的當,也甘心情願。保持清凈潔白,決定不受污染,這個重要。
『志願無上』,這一句勸你發願,也就是勸你發無上菩提心。無上的志願是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如果我們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志願無上,那是常寂光土的上上品往生,這就真的是無上。這一生要把目標定在這里,就完全正確,絲毫也沒有錯誤。
『凈定安樂』,現前就得到受用。一直到成佛,「凈定安樂」的程度愈來愈深,境界愈來愈廣,這是學佛人跟世間人講求享受不相同的地方。「凈定安樂」,世間人享受的是物欲,五欲六塵,他不懂得凈定安樂。「凈定」就是如如不動。不但在世法不會被誘惑,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不起心不動念!在世出世間法,無量的法門擺在前面,我今天已經選定了《無量壽經》,選定了持名念佛,其他的法門、經論,我也不起心不動念,一切放下。
有人疑惑,就依一部經行嗎?靠得住嗎?還是多學幾部比較可靠!應知不是不能多學,四弘誓願里教我們「法門無量誓願學」,我在講席里講得很多,也講得很明白,廣學法門在什麼時侯?必是在煩惱斷了以後才學。煩惱沒有斷,智慧就不開;沒有開智慧,學許多法門,學的都是邪知邪見。經上講的還是邪知邪見嗎?經上是正知正見,你學了就變成邪知邪見。為什麼?好像醍醐,醍醐是好的;你的杯子是盛過毒酒的,不乾凈,有毒;醍醐裝到你的杯子里就變成毒藥。不是佛法有毒;煩惱是毒。貪、瞋、痴是「三毒」。一定要先斷煩惱,然後再接受佛法。煩惱斷了,佛門稱之為「法器」。你是法器,才有資格接受如來大法。我的杯子洗得很乾凈,確實是消過毒了,我現在來盛醍醐,即能得到醍醐的受用,才真的是好東西。道理在此。
我們今天選擇一部經,一個法門,主要是斷煩惱。斷煩惱是修功,愈簡單愈好,愈精純愈好,功夫容易得力。因此,根性利的同修,三年五年、十年八載煩惱輕,智慧長,這一生中就可以涉獵一些大乘經典。我們自己根性利不利,不要去問別人,自己仔細反省就知道。人貴自知,自己要知道自己,要認識自己。如果根性差一點,妄想多,煩惱習氣很重,就必須一門深入。廣學多聞,等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再來學習也不遲。當知有生之年歲月甚短,把力量集中起來斷煩惱,專修一心不亂,這就對了。一心不亂修不到,至少也要修到「功夫成片」,這個目標,可以說是人人都做得到。
所以,古人以這個目標來衡量,稱念佛法門為萬修萬人去,就是「功夫成片」是人人可以得到的。為什麼我們得不到?我們念佛念了這麼多年都得不到,這不是你的根性問題,而是你在方法上出了差錯,你沒有把萬緣放下你要想真正做到「功夫成片」,必須把世緣看淡,必須把它放下,你就會得到。世緣放下,不是事上放下。事上放下,心里放不下,一點用都沒有。是要你心上放下,事上不放下沒有關係,事不妨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最怕的是心上放不下。事放下是錯的,反而給人毀謗佛法的機會。
所以,佛弟子做事比一般人更認真,更負責;事情做完了,心里決定沒有牽掛,一心一意專念阿彌陀佛,這個就對了。這是講真正的修行,即是「志願無上,凈定安樂」。「樂」是法喜喜充滿,喜樂是滋養身體最好的養分。俗話說,人逢喜事精神爽。人有喜事,精神格外的好,很興旺的樣子。法喜充滿,精神就飽滿,所以「凈定安樂」,我們現前就應當得到。
這四個字,前一是因,後一是果。心不清凈,就得不到定。你看經題清凈、平等,「定」是平等,心不平等怎麼可能有定?對於一切萬法,皆能平等看待,心就定。心定之後才安,心安,身也安,才有快樂。
所以,你想要得到真正的快樂,要從清凈心做起,這是講功夫。是發菩提心,「凈定安樂」,是真實的功夫,真實的受用。功夫純熟就開悟,就像大勢至菩薩講的「不假方便,自得開心」。
『一旦開達明徹』即是禪宗的「豁然大悟」,凈宗的「理一心不亂」。「凈定安樂」是功夫成片以後的享受,直到事一心都是這樣的境界。開悟就入理一心不亂。「達」是通達,「明」是明瞭,心開悟之後就一切都明瞭通達。「徹」字用得好,有了這個字,「悟」才是究竟圓滿的覺悟。「圓覺」就是經上講的「無上正等正覺」。通常是正等正覺,有「明徹」就決定是無上正等正覺。這個時侯,宇宙人生的真相才完全通達明徹。
自然中自然相。
『自然』是自性本然中,自自然然流露出無量無邊的事相。一真法界、十法界依臣莊嚴,這些現象從那里來的?是自性自然變現的,現象原來就是自性,性相不二,理事一如。古人所謂「當相即道」,「相」是法界依正森羅萬象,「道」是自性。性在那里?相即是性,性即是相是禪家講的「明心見性」。即事而真,事就是理,那一法不是?法法皆是!所謂「頭頭是道,左右逢源」。可是要真正悟入這個境界才是;不入這個境界,你迷在里面,十法界苦樂情形完全不同。悟入這個境界之後,十法界還有沒有?有。苦樂有沒有?沒有,就是五種受,苦、樂、憂、喜、捨,都沒有。
菩薩契入此境界時,十法界的感受是平等的,稱「正受」。由此可知,沒有入這個境界,你的一切感受是不正常的。正常的感受里面沒有苦、樂、憂、棄、捨,連捨受都沒有,這才是「正受」。這個時侯,菩薩法界里稱「一真法界」,而凡夫眼里則是「十法界」。澈悟的人看是一真法界。十法界跟一真法界不是兩樣的,是一樣的。
我們覺得十法界是十種不同的感受,苦樂相差很大。菩薩一真法界是平等的感受,沒有苦、樂、憂、喜、捨的時侯,才是平等的。此是迷、悟不相同。
所以,迷悟在心,不在境界,境界沒有迷悟。「自性」沒有迷悟,「現象」也沒有迷悟;「理」沒有迷悟,「事」也沒有迷悟。迷悟在我們一念之間。這是看出「自然之自然相」,看出這一切萬物,十法界依正莊嚴自性的關係。此是世尊為我們一語道破事實真相。
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參迴。轉變最勝。
這兩句就是現代科學家所研究探討的宇宙來源。萬法從那里來的?人到底是不是猴子變的?科學家研究這麼多年,還沒有結論;而佛法里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然」是講宇宙萬象;「根本」是講真性本體。萬法講自然,不是外道講的自然。佛法講因緣生法;外道說一切法是自然生的。佛法不講自然,講因緣生的,因緣生法。因緣是破自然執著。因緣生法正不正確?也不是真正的正確,佛法不得已用它作為破執的。
從近處看,因緣好像很有道理,但是從深遠一層觀察,因緣也不能成立,因緣也講不通。《楞嚴經》說到真相「非因緣非自然」。《中觀論》講「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這些皆是講真話,就是此處「自然之有根本」。你了解事理的真相,才知道「全妄即真,全真即妄」,就在妄相上,就在一切世法里,就能證得清凈的本性。「根本」就是宇宙萬象的本體真如本性,就是自性。
禪宗里(禪宗根性是真正上根利智)所契入的境界,往往就是即事而真,就在大自然現象里澈見真心,見到自己本來面目;正是《楞嚴經》里講的「常住真心」。
『自然光色參迴,轉變最勝』。前「自然之有根本」,是講萬象必有能現的性體。所現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隨順有情的業力(妄想執著)生起變化,千變萬化,這就是「自然光色參迴,轉變最勝」。了好像我們電視的螢幕一樣,能現相的是一種能力,現相生起變化的又是一種能力,這兩種能力都屬於本能。明瞭通達這個道理,才知道佛法修學用功有真實的理論基礎;這個理論基礎就是此地講的「轉變最勝」。所以,佛在金剛般若會上教人「應無所住」之後,仍要教人「而生其心」,理即在此句。
什麼動力讓他轉變?「念頭」,所以大乘經上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明白這個事實真相,這個原理,即知若天天想佛,必定成佛。轉變最勝,就變成佛境界。你想菩薩,就變菩薩。想什麼,變什麼。這不是諸佛菩薩主宰的,也不是上帝主宰的,更不閻羅王主宰的,是你自己念頭在主宰。
六道輪迴,十法界從那里來的?從心想生。佛心清凈,沒有雜念,所以他看十法界都是佛法界。宇宙萬眾隨眾生心變,凡夫妄想紛飛,看到諸佛菩薩也是凡夫。一個心地純善的人,看到這個世界的人,個個都是善人,沒有一個不是善人。心胸險惡的人,看這個世間沒有一個好人,是同樣的道理。
佛教我們修行,理論的基礎就建立在此,所以教你「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為什麼不想佛,為什麼不念佛!想人的好處,這個人將來一定生「三善道」;常常看到別人的坏處,這個人將來一定墮「三惡道」。善惡兩道皆從心想生。你明白事實真相,善惡兩道都不要,就一個目標想成佛,志願無上。勸你念佛好,人人做得到;你也不知道怎麼好,也未必能相信。什麼原因?不明瞭宇宙人生的道理与事實真相。真正清楚明白,沒有怀疑,斷疑生信,信心才能建立。
這段經文不但包括外面自然事相的千變萬化,也包括一切有情眾生的心念變化。轉變更不可思議,佛經上常講「依報隨著正報轉」。「依報」是外面的事相環境;「正報」即是人心。今天我們曉得這個世界人心在變,尤其是這幾年,變化太大。不是向善方面變,是向惡方面變,後果實在不堪設想!為什麼有這種情形?這是教育的宗旨方向出了問題。世間這幾十年的教育,把德行、人文、人本疏忽了。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不知道是來做什麼的,人与人之間的關係不曉得,造成這個社會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天下大亂,人民要受苦難。如果要恢復孔孟的教育,我們從今天做起,要能收到教育的效果,至少也要三十年之後,不是眼前而能見效的。而效果最快速的,最有效的,則無過於佛法。
所以,佛弟子真正明白這個道理,曉得現實狀況,自己努力修行,再把佛法介紹給你的親戚朋友,普遍的推廣,就能挽救一個地區的劫難。在一切法門里,效果殊勝的,最快的速的無過於《無量壽經》。我們今天讀的這經本,因為字數不多,分量上來講非常适中,不太長,也不算短,經六里面對於性相、事理、因果,都說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這是難得的一部好經!所以,古德讚歎這部經是「《華嚴》奧藏,《法華》祕髓」,這是大乘經,一乘經的精華、精髓。我們這一生能得到,是真有福。沒有遇到這個法寶,大的劫難都過不去!
鬱單成七寶。橫覽成萬物。光精明俱出。善好殊無比。著於無上下。洞達無邊際。
這是講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真正圓滿達到止至善。它的道理能貫穿一切法,盡虛空遍洪界都不出這個理論。這兩句講述萬物都從自然性德里流出來的。
『鬱單成七寶』。「鬱單」是北俱盧洲的別名。佛講我們這個世界,中央是須彌山,須彌山的四周各有一大洲,鬱單池越又名北俱盧,北方大洲名,其中人的福報很大,衣食自然,所以他們很幸福,而且壽命很長,不生病,沒有短命夭折的。那個地方七寶是自然生的。經上舉這個例子,說明極樂世界一切萬物成就的自然,就像北俱盧洲一樣。我們此間的生活,要很勤苦的耕耘,吃得五穀雜糧要去種,祀食住行都要艱苦經營。北俱盧洲則不需要,甚至於樹上都結麵包,拿下來就可以吃,用不著去處理。他們的福報有多大?幾乎跟西方極樂世界一樣。
西方極樂世界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想吃什麼,東西都擺在面前,不需要經營,不需要造作。北俱盧洲人的福報也是如此,當然比起西方極樂世界還差得很遠。這是佛存此就近舉喻。
『橫覽成萬物』這就是說一切萬物依正莊嚴,都是從自性里流露出來的。『光精明俱出』。「光」是光明;「精」是精美;「明」是明凈。我們常講真善美,到底有沒有?有,真有!但是在我們這個世間是有名無實,沒有真善美之實。西方極樂世界確實是真善美。「光、精、明」三個字,可以用精善美來解釋。
『善好殊無比』。「殊」是殊勝。十方世界都不能為比,極讚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之樂。此品題為「壽樂無極」。
『著於無上下,洞達無邊際』,這兩句是說所證之理,与能證之智。前句是如如之理,理是自性體;後句是能證之智,智是自性起用。「著」是明顯之意;「無上下」是指法平等,無有高下;「無邊際」是指佛之智照深廣無邊。「著於無上下,洞達無邊際」二句,也就是超越時空,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無古今,無來去。「洞達」即窮盡心源,識心達本,證入究竟圓滿,是六根的能力都圓滿恢復。我們一般講「六通」,六種神通恢復到圓圓滿滿,一點欠缺都沒有。天眼洞視,天耳徹聽,沒有邊際。此地講的都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雖然講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實在就是說我們自己個個都有分。你想不想去?你要想去,你就有分。
西方極樂世界究竟有多好?你能把這一品經,給人家介紹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就差不多了。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分,經上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即使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契入這個境界,這是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大經上常講「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究竟是什麼樣子,講也講不清楚。此一大段經文講得清楚,這是一真法界的樣子。到這個地方,把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們自在快樂的享受、受用,大致介紹了。下面是世尊勸勉我們。
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絕去。往生無量清凈阿彌陀佛國。
世尊在此苦口婆心勸導我們要求生凈土。為什麼?凈土太好了,我們這個世界怎麼能比!何必在這個世界受罪,為什麼不發心旱去呢?
「宜」是應該;「各」是各人。每一個人都應該勤奮精進。『努力求之』,求得到嗎?下句佛為我們作保證,『必得超絕去』。你看這個語氣多麼肯定,讓你聽了絲毫的疑惑都沒有。只要你努力自求,必定得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跟大菩薩一樣的享受,同等待遇。我們知道念佛法門,即使一個人也要勸他。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不要以為人很多,我出錢出力很值得,一兩個人不值得。一兩個人要是能往生,就一兩個人成佛,那還得了!一個、兩個也要認真的勸請,也不能捨棄。這是勸勉我們往生。下文為我們說明,往生最殊勝的功德利益。
橫截於五趣。惡道自閉塞。
這兩句話很重要。「五趣」就是六道輪迴。通常講五趣,就不講阿修羅。天、人、畜生、餓鬼、地獄,稱五趣。講六道,加上阿修羅。阿修羅加不加無所謂,因為除了地獄道沒有之外,其他四道都有阿修羅。天上有阿修羅,人間有阿修羅,畜生有阿修羅,餓鬼也有阿修羅。六道里,單講阿修羅是專指阿修羅,其他幾道不講。所以,五趣跟六道是一個意思。
如果你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是六道輪迴,你逃不過的。而六道輪迴,再說一句老實話,墮三惡道机會比生三善道的机會大得太多。何以見得?只要我們冷靜想一想就知道。不要想很遠,就想今天早晨到現在,我自己起心動念是惡念多還是善念多,這兩個作比較就曉得。如果是惡念多過善念,惡念力量強,善念力量弱,強者先牽,你就一定到惡道去。
所以,古聖先賢典籍里皆勸我們多做善事,存好心,做好事。養成好善的習慣,就是我們的善念、善行比惡念、惡行多,來生不墮三惡道。如果不在這里認真下功夫,我們惡念多過善念,惡的力量超過善的力量,準墮惡道無疑。這不得了!
有很多人常常問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信心生不起來,願心生不起來,怎麼辦?他不曉得事實狀況,如果曉得事實狀況,深恐怖畏,信心油然而生。前途只有兩條路:一是西方極樂世界,一是三途地獄,你要走那一條?擺在你面前,這是事實,而且很快就到了。不要以為時間還很長,我現在很年輕。沒那回事,年輕短命的人太多了。
台北善導寺大殿底下放的是骨灰,你看看多少年輕人?一半以上都是年輕人。人命無常!要時時刻刻提醒警覺,生死輪迴可怕,只要想到這一點,我們的信心願心就能建立。
只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永遠不會再墮到三惡道,永遠不會墮落六道輪迴。你再到這個世間來,是菩薩乘願再來的,是來演戲的,演給別人看的。那完全不一樣!不能往生西方世界,那你是五趣輪迴,惡道是決定不能避免的。佛在此特別提醒我們,這是實。
無極之勝道。易往而無人。
「無極」是讚歎到了極處。「勝」是殊勝。「道」就是指念佛往生的大道。念佛往生的這個法門,在無量法門,無量佛道里,真的是第一殊勝,所以一切諸佛讚歎。可惜的是,很容易往生,萬修萬人去,卻沒有人想去。釋迦牟尼佛講這個話,很感歎。不知道的人,他不去,不能怪他。此話是對什麼人講的?對念佛人講的。你們有福,今生能遇到這個法門,而且還修學,到最後還不想志,真是可惜!
那麼要問,為什麼到最後反而不想去?是對於這個世界貪戀,捨不得,放不下,所以他們去不了。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佛感歎的就是這一樁事。
其國不逆違。自然所牽隨。
這句經義是相關的。「其國」是極樂世界,「不違逆」是說很容易去,很容易往生,因為与我們的心意並不違背,我們也很希望到那里去,稱心如願!而且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接引眾生,是沒有任何條件的。造作五逆惡業將墮地獄,只要肯回頭,臨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可見此事真的不難。為什麼又「易往而無人?」「自然所牽隨」。
此地「自然」又是一個講法。這品經上出現許多「自然」,意義都不同。此處自然是指「習氣」。你的習氣成自然,你對你的家人、對你的親人、對你的兒孫放不下,貪戀,捨不得分開。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保在此時還是難分難捨,阿彌陀佛看這樣子,只好走了。這是障礙,念佛到臨終不能往生。這是一個意義。
另外一個說法跟這個恰恰相反。到臨命終時,「自然所牽隨」,你的願力自然成就了,阿彌陀佛來接引你,自自然然跟阿彌陀佛去。這又是一個講法。所以,這段經文是相關語,都能講得通。隨念如願,佛來接引,所以我們念佛決定不要怀疑。經上講西方,你就想西方,你不要去找西方在那里。為什麼不要去找?到時侯阿彌陀佛來接引你。所以我們不需要認識方向,也不需要認識路,有佛來接引。
我常到國外去旅遊,走過許多國家地區,走了十幾年。你問我那個地方、方向、街道我都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都有人來接送,我用不著志記方向,也用不著去記街道。我們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態度很好。不要管,到時侯阿彌陀佛就來迎接我去。方向、目標,他知道就好,我不需要知道。只要一心一意去念,念到功夫成片,就決定有把握往生。
平時念佛要注意一點,就是要把習氣念掉。這就是古人講的一個秘訣:「生處轉熟,熟處轉生」。什麼是生處?念佛很生疏,念佛,念著就忘了、跑了。妄想很熟,不要刻意去打妄想,妄想就來。視在祖師教我們方法,把妄想習氣變生;念佛生疏,想辦法把它變熟。你要想辦法變熟,你就天天念,加緊念,不斷的念,把這一句佛號念熟,熟到就跟打妄想一樣,隨隨地佛號都冒出來,這樣就好了。妄想漸漸生疏,漸漸減少,漸漸放下了,功夫就得力。能真正這樣轉變,就是功夫成片。下面世尊對我們勉勵的話非常重要,句句都抓到我們的病根。
捐志若虛空。勤行求道德。
「志」是對於世間的願望。世間人有立志作大官的,有立志發大財的。佛在此地教我們都要捨棄,捨的乾乾凈凈。像虛空一樣,一法不立,一法不存,捨得乾乾凈凈,所謂「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即使在佛門里,弘法利生的事也不可執著。真的立志弘法利生,你也決定不能往生,你也得不到清凈心,麻煩大了!
弘法利生要不要做?要做,要隨緣做,不可攀緣做。所以說,有机會就做;沒有机會,不去找著做。這就對了!做就等於沒有做一樣。若要居功,我做了多少好事,則是著相修福,並無功德。要三輪體空,心里一心一意念佛。
『勤行求道德』。「道」是指你修行的方法、功夫;「德」是收獲。在此「道德」二字跟普通道德又不是一個講法。這個地方的「道」是指念佛;「德」是指往生不退。我們得到的是往生不退。「德」跟得失的「得」是一樣的意思。你修道,一定就有功德。我們今天修的是持名念佛之道,必得往生不退之果。佛是要我們這樣去用功,去精進,去努力。
可得極長生。
世間人最大的欲望就是求長壽。長壽好不好?未必好。長壽的人身體健康就好;身體若不健康需要人照顧,那就不好。長壽又健康的,這世間有幾個人?像李炳南老居士那樣長壽就很好。九十五歲,還不需要人照顧,自己燒飯,自己洗衣服,那才是真的健康。他體力不衰,跟年輕人一樣。如果體力衰退,樣樣都要依賴別人,走路還要人扶著,那就不如早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好。說老實話,愈早去愈好,這里有什麼可值得留戀的?早去早享福!生到西方即同彌陀無量壽命。
壽樂無有極。
佛在這部經上為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真正是億萬分才說了其中一分而已。西方真實的狀況,諸佛菩薩窮劫也說不盡,是真的說不盡。這里不過是略舉幾個例子來講而已。
極樂世界無量壽。無量壽最大的好處是人不老,這樣的無量壽就好。我們這邊長壽不免老病。他們不老,他們不生病。生、老、病、死苦,三苦、八苦,那邊都沒有,連名字都聽不到,所以稱之為極樂世界。
這些話都是佛極力勸導我們,要我們發願認真求生極樂世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我們自己得到好處,不是釋迦牟尼佛得到好處,這個要知道。決不要說是釋迦牟尼佛多勸幾個人往生,他就有很大的功勞。那個地方沒有人記功,也沒有人記過。佛憐憫我們在三途六道生生世世受無量苦,佛看到這個狀況,生起大憐憫心,指出我們一條生路,指出我們一條無限光明的大道,使我們在一生中確實可以得到,可以完成。末後兩句是警策,也是勸勉。
何為著世事。譊譊憂無常。
「何為」是問話。為什麼你還貪著世間事?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你為什麼仍貪著這些?『譊譊憂無常』。這兩句話把六道里的眾生心情一語說破。六道眾生就是幹這種事,患得患失。這兩句話在此地提出一個綱領。
那些是世事,那些是無常,讓你一天到晚操心、憂慮?佛在下一品經里就講得很詳細,把世事、無常跟我們做一個詳盡的分析。勸告我們,搞這些東西就搞六道輪迴,就是製造六道、製造三途,自作自受。
記著前面所講的原理、理論,真實的基礎就是「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參迴,轉變最勝」。這幾句話跟《楞嚴經》上所講的「原是菩提步凈明體」,意義完全相同。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從自性自然流露出來的,也就是佛在唯識經論里講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一切法不離心識,心是本體,我們要控制識,識是能變,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
所以,佛在此地極力勸勉我們,不要去想世間事,不要把世間事放在心裡;要把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放在心里,這就正確,你一生就可以圓滿成就。佛度眾生,真正圓滿了。你到不了西方,佛對你無盡的悲憫,不管你在那一道,還是常常來勸你。佛對一切眾生的恩德,真是無有窮極!
【勸諭策進第三十三】
世尊在這一品經中為我們說明這個世間,特別是現前的社會,幾乎每個地匢都存在嚴重的污染、穢污、迷邪,令眾生苦報無盡。佛教我們認清事實,勸勉或們求生凈土。前品末後曾說何為著世事,譊譊憂無常」,至此才把這樁事詳細說出。
世人共爭不急之務。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尊卑。貧富。少長。男女。累念積慮。為心走使。
這一段是總說。總而言之,世間人由於迷惑,不能認清自己以及生活的環境,所以應該要做的事往往疏忽了;不應該做的事卻拚命在做。真是顛倒!佛在此品開端就說出。佛要是不說,我們確實不能辨別真妄、邪正、是非。
什麼是『不急之務』?「不急」就是不要緊的事。世間人都在競爭,爭一些不要緊的事;而這些事,世間人覺得很重要。什麼事?名利,爭名奪利,貪著五欲六塵。當知捨離欲貪,日子會過得更自在;拚命爭奪,就製造六道輪迴。輪迴是自己造的,下句即是具體說明。
『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劇惡」指造作十惡業,這是凡夫眾生共同迷執爭取的。身造作殺、盜、婬,口造作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意造作貪、瞋、痴。十惡現前的社會普遍存在,這個事情很麻煩,非常嚴重。每個人都爭名奪利,造十惡業,無論有沒有爭取到,都苦。「求不得苦」;得到之後也不樂,也苦。「極苦之中」造罪業,心神不安,這是今天社會的狀況。
在台灣這個小島,從都市到鄉村沒有兩學佛的人,頭腦總是稍微冷靜一些,冷靜就能看出事態的嚴重。有許多人見到,我也提到。
美國也不是個好地方,造作惡業也非常嚴重。沒錯!但美國造業的嚴重,只限於幾個大都市。就好像得了癌症,癌細胞只存在某幾處,並沒有擴散,還沒有到要命的時侯,也就是說美國的農村好。到美國鄉下去看,農村老百姓安分守巳,沒有貪、瞋、癡。他們沒有貪心,覺得日子能過得去,平平安安就非常滿足,一個月的收入夠用就行了,這很難得!幾個都市里造作罪業還不足以影響他的根本。看看我們台灣,都市跟農村幾乎一樣,這就可怕,這是眾生的共業。
共業能不能化解?能!學佛的人愈多,真正用功的人愈多,大的劫難就能化成小的劫難,小的劫難就能消除。這是要靠同修們真正明理,真正修行,不但救自己也救我們附近的人。所以,這個社會造作罪業這麼嚴重,還沒有崩潰,幸好是台灣念佛的人多,特別是念《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的功德無与倫比,一切經咒都不不能跟它相比,真是「如來所說第一經」。
《無量壽經》經這些年的提倡,在台灣全省從北到南每個地方,普遍都有人在認真念、認真修學,這是台灣安定的力量。這個力量一般人看不出來,我們自己也不必說。說了人家笑話我們;台灣安定是你們的功勞?實在不假,確實讀誦本經得三寶加持,龍天擁護。本經是「如來唯一真傳」,一切諸佛普度眾生之真實法寶。
「劇惡」是極大的惡因,感得極苦之果報,可是大家還不覺悟,還是『勤身營務』。「勤」是非常勤勞在造惡業;「營」是經營;「務」就是在製造,造作。『以自給濟』指不擇手段爭取名利。『尊卑,貧富,少長,男女』,這八個字把社會各階層的人物全都包括盡了,幾乎無不造作惡業,爭取名聞利養,貪圖五欲六塵。『累念積慮,為心走使』。「累念積慮」即是俗話講的「處心積慮」,起心動念所想的多半都是損人利己,不顧別人的利害,不顧社會的安全,只求自利。現在就是這樣的社會。「為心走使」。心是妄心。妄念不息,天天打妄想,身、口都被妄念支配、指揮,為妄念驅使在造業。
無田憂田。無宅憂宅。
這些是今天講的不動產,土地旁屋,愈多愈好,貪而無厭。
眷屬財物。有無同憂。有一少一。
「眷屬」指父母、妻子兒女。「財物」除土地房屋之外,所有一切財物都包括在這一句里。
沒有得到的,想得到,想盡方法去爭取;得到之後又怕失掉,錢多了又怕錢會貶值。操心的事永無止息!患得患失的妄念無法安靜下來,牽掛憂慮的事太多。
有了這一樣,想到那一樣還沒有。天天跟人比賽。已經有了房子,看到別人的房子比我大,心里很難過。已經有車,看到別人開的是外國名牌車,心里又難過。天天在物欲上競賽,這怎麼得了,日子還能好過嗎!台北市買車容易,卻找不到停車位。車開出去,又提心吊膽,怕出車禍,怕出人命。知足的人有福,出門坐計程車就好,一招呼就來,坐到目的地,一點也不操心。養一部車的開銷,比一個月坐計程車的開銷高出多倍,所以不買車,不買就不操心,沒有憂慮,沒有牽掛。
什麼是真正的幸福?心安理得,一天到晚沒有操心,沒有憂慮、沒有牽掛,這個人才是最有福報。絕對不是有財富的有福,有勢力的有福,這些才沒有福報。富而苦,不如貧而樂。
心里沒有事才好,真正幸福,不要有事。「老實念佛」是真正要緊的事,其他的都不要緊。老實讀經、念佛,才是覺悟的人唯一的大事。『有一少一』是世間愚迷人的通病。
思欲齊等。
凡事都想要跟人家一樣,這是不可能的,決定做不到的。世間人種因不同,果報如何能同。人各有福報,現在人把中國古書捨棄不念,因果報應的教訓也不相信,這就是天下大亂的根源。古聖先賢的教訓是真理,是幾千年累積的經驗,智慧的結晶,不同於現代人的言論,著作都是胡思亂想。多讀古書,如《了凡四訓》、《感應篇》,書上說得都是事實。古聖先賢所說的,世間功名富貴是命,是自己的叢因与祖先多少世修善、積功累德的善緣,才感得完孫發達。善因与善緣感應才到一家,世間決沒有僥倖的事。
正是《于凡四訓》講的「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中國孔夫子就是一例。夫子一生做些什麼事?夫子年歲並不大,他過世的時侯才七十三歲,一生只以真誠清凈之心教化眾生,終身從事於教學,勸善規過,教人明瞭人倫之大道,做一個安分守己之人。人人安分守己,則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他一生做的就是這些事。傳到今天,孔德成先生是第七十多代,這是積百世之福。孔先生到國外,人家聽說是孔夫子的後裔都特別禮遇,此是祖宗積德之光。
「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孫保之」。在中國,歷代的帝王建立政權,能享幾百年,能傳十幾世,也是他祖先所積的德。不積德的,縱然打下天下,沒過幾年就完了。歷史上楚漢相爭,項羽之流就是例子。他沒有修善積德,跟漢高祖就不一樣,可見不是武力能奪取名位,而是福德。每個朝代變更,群雄割據,到最後成功的都是祖宗積德,自己有德行,才能成大功建大業。
大至一個國家,小至縣市、鄰長、里長,也要修善積德,不是僥倖的事。古代考功名,考秀才、舉人也要積功累德,並非憑才學能考取的,所謂陰德。這種例子太多,不勝枚舉。我們要仔細想想,它有道理,要深信不疑;不要跟人家在名聞利養上比賽,那是自討苦吃。佛教我們要知足常樂,於人無爭,於世無求。知足是第一富,住此世間已達無需求之境。不知足的人,貪求無厭,永不滿足,所求甚苦。
適小具有。又憂非常。水火盜賊。怨家債主。
『適小具有』指辛苦經營,求到一些,生活能過得去了;但是『又憂非常』此是既得不免患失。那些是「非常」『水火盜賊,怨家債主』。凡夫之人得失心很重,惴惴不安,確實如此。我們在社會上處處皆能見到水火無情。盜賊的目標都在富有之人,是他們搶劫們,一般平民不是他們的對象。所以說:
焚漂劫奪。消散磨滅。
此乃指非常的災難,今天所謂的「意外災難」,很難避免。佛教我們捨財修福,唯有真正有福的人,無論在什麼災難之中都能平安度過,因為他有福報。所以,錢財存在銀行不可靠,存在那里最可靠?多做善事最可靠。可是修善也不容易,因為很難辨別什麼是真善,什麼是假善。
《了凡四訓》里說,善有真假、有偏正、有大小,要有能力辨別。在佛門積功修盡是第一大德,但是現在佛門也有真假、也有偏正,有真佛、有假佛,不能不辨別。如果把福種在假佛身上,不但將來得不到福,還造罪業,這問題就嚴重。
我常勸人修福只做三樁事,決定是真的,沒有過失。第一、布施佛法。印送佛經、錄影帶、CD光碟,傳播布施佛法,決定是正法,不是假的。我把佛經送給他們,他們拿去賣錢也沒有關係,只要有人買,買的人也看,不怕人家拿去賣。這是真正的善。
第二、放生。放生是真善,但不要刻意去做,不要定了日子刻意去放生。因為人家聽說那一天佛教要放生,就特別去捕捉鳥獸,這是令人殘害眾生,造作罪業。不放生,他不捕捉;聽說這一天廟會要放生,反而特別捕捉。你們造的罪業有多重!所以不可刻意放生。譬如,家庭主婦每天早晨上街去買菜,看到活活潑潑的小動物,判斷牠確實還能活得下去,即可買來放生,絕不刻意。
隨時遇到隨時放生,不要定日子;定日放生等於過失,弊病很多。第三、救濟病苦。真正缺少醫藥,很苦的病人,要照顧幫助他們。這三樁事決定沒有過失。在一切善法里,以布施佛法的功德利益最殊勝。
現代人布施佛法,除了印送經書之外,隨時自己可以拷貝錄影帶,錄音帶、CD光碟,与需要的人短結緣。我們在家里可以一面聽講一面拷貝,贈送給親戚朋友,廣為流通,這是財法二施。像這樣布施佛法,花的錢不多,做的功德是真實的。如果再有能力,想多做一點好事,我們有一些錄音帶,可以送到廣播電台播放,聽的人就更多,布施的範圍效果就更大。
我不主張建廟。廟建大了就有人爭,有人想霸佔,想爭奪廟產,反而造罪業。不如印送經書布施佛法,決不造罪業。能把錢財捨了,從這方面去修積功德。功德里一定有福德,不管是在什麼劫難的時侯,都有福報,都不會遭到苦難。這是真實的保福保富法。
心慳意固。無能縱捨。命終棄捐。莫誰隨者。貧富同然。憂苦萬端。
「慳」是慳貪,吝嗇,捨不得。「固」是固執,非常固執。『無能縱捨』就是放不下,不肯捨,可是死了以後一樣都帶不走。
『命終棄捐,莫誰隨者』,古人常講「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我們以往昔業緣,生到這個世間來。生,什麼都沒有帶來;死,什麼也都帶不去。既然曉得什麼都帶不去,為什麼不修福?「唯有業隨身」,業有善業、惡業、凈業,這是帶得走的。明白道理,明瞭事實真相,自然會以全副的精神力量,修福、修善業、修凈業。
在佛法里修學,著相修的就是「善業」;不著相修的就是「凈業」。捨財修福,儘量去做;決不要以為財捨盡了,沒有了怎麼辦。不應有此妄想,要曉得財富從那里來的,是過去修財布施所得的果報。布施得愈多,所得的財富就愈多。聰明智慧是法布施的果報。健康長壽是無畏施的果報。佛說,修這三種因者,必得此三種果報。所以,財物愈捨愈多;愈多要愈捨。利益眾生即是自利,不可起貪心。應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不只死了帶不去,現前又何嘗得到;唯是妄想而已,所帶去的是罪業。
兒孫要教養,好好扶養他,但不要留財物給他;要為他們修福,為他們積德,他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留財物給他,他認為財富得來太容易,反而容易墮落与造業。古今中外,歷史上的人物,英雄豪傑、出人頭地的大多是清寒出身;富有人家出人頭地的兒女很少,太少了。清寒之士知道發憤努力,加以祖宗父母有陰德,這對他的加持就很大,必定能發達。
學佛的人一定要深深明白這個道理,知什麼都帶不去,有力量就做好事。不要認為視在力量小,等過幾年多積一點錢,再來做好事。這個念頭是錯誤的。有一分錢的好事,念念功德圓滿。一定要把握机會,不要把修福的机念失掉。
『貧富同然,憂苦萬端』。世間人不明理,造極惡業,受極苦報,死了之後多半是墮三途。下文是世尊勸勉我們,人与人相處,特別是家庭和睦,要明瞭敦倫盡分。
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或時心諍。有所恚怒。後世事轉劇。至成大怨。
世尊這段開示跟儒家講的倫常完全相同。中國社會是倫理的社會。倫理的教育是孔子提倡的,孔子的大德就是提倡倫常教育。中華民族三千年來依然長存於黃河長江流域而從未滅亡,乃得力於夫子的教化。但是,現在倫常觀被破坏了。
倫常本身就是堅強的組織,堅固的團結。從夫婦開始,夫婦共處一個房間稱「室」。室再擴大就是家。家有父子、兄弟,這是一個家族。家族之外是社會、國家,有君臣、朋友。「君臣」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社會上的領導与被領導的關係。
領導的是君,被領導是臣。同僚、同事是朋友的關係。所以「五倫」本身是一個堅強的團結關係(現代才稱團結,古代沒有團結的名稱)。
「五倫十義」。我們每個人在五倫組織里,都具有十種不同的身份。譬如在家庭里,對父親,你是兒子的身分;對兒子,是父親的身分;對太太,是丈夫的身分;對哥哥,是弟弟的身分;對弟弟,你是哥哥的身分;在社會上,對於領導者,你是被領導的身分;對部屬,是領導的身分。所以,人的身分在社會上每個角落,時時在變化。
《華嚴經》講「十身」。我們每個人都有「十身」,我們的每個人都有十身,就是這個意思。每一種身分都有應盡的義務,十種義務都能盡到,這才是「盡分」。盡到自己的本分義務,這個家總能不和睦,國怎能不興旺。
人人都能盡責,則社會和諧,世界太平。把五倫從一個室推展到社會、國家,推展到世界,「世界大同」。儒、佛教學的目標,從這一方面來看,完全相同的。所以,佛在此地教我們,家族、家庭里,『父子兄弟夫婦親屬,當相敬愛』,應當互相地尊敬,互相愛護。
『無相憎嫉』。不可以互相嫉妒,互相憎恨,那是造作極重的罪業。『有無相通』。「有無」包括物質与精神的生活。物質上,當然一家兄弟姊妹很多,各人業報不相同,有發達的,有生活比較清寒的。環境好的,應當照顧環境比較差的,這是有無相通。
在學術才藝上,每個人資質也不相同,願意學習的,也應當盡心盡力教導他、幫助他。無論在物質上、精神上都要做到有無相通,要時常關怀,互相提攜、互相幫助。
『無得貪惜』,決定不可以有貪心、慳惜。「慳惜」就是吝嗇。一個家庭就是自己的一身,不要認為父母兄弟都与我不相干,那是錯誤的。
《地藏經》里講孝道,諸位聽了之後要覺悟。什麼是「孝」?能把一切眾生看作是自己,才真正懂得孝道。現在不談一切眾生,單論一家,能把一家看成自己一身,跟關心自己一樣,這是盡孝道。不操心、沒有憂慮,看到兒孫相處和睦,互相敬愛,父母真歡喜。孝道不只是對父母物質生活的供養,更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兄弟不和,父母憂心;子孫不賢,父母憂心;子孫書念不好,功課不好,他也憂心,沒有一樣不令父母憂慮操心的。若人人明孝,家族樣樣圓滿時,老人多開心,這才是「孝敬」。若非良好的倫常教育,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世尊在此苦口婆心勸勉我們要『言色常和』,互相包容,要能忍耐。『莫相違戾』,彼此都能忍讓,就不會有違戾。『或時心諍』,或彼此意見不同時,須知調和。如果家族不和,一家人就變成冤家,所謂「不是冤家不聚頭」。如何把冤家變為親家,全靠倫理教育;這是世出世間聖人對我們的期望。一家人若不懂這個道理,那真是冤家聚會。
佛在經上講的,妻子、兒女、父母、眷屬,沒有四種關係決不會變成一家人。這四種關係:第一、報恩的。前世彼此有恩,報恩來的決定是孝子賢孫。這種很少。想想我們對一切眾生,甚至於自己的親戚朋友,對那幾個人真正有恩。我們施恩太少,故報恩的不多。
第二、報怨的。我們對那些人不滿,有所恚怒,這是与眾生結怨。怨恨若多,自己冤家就多。報怨的來了,麻煩就大了!敗家仔就是來報怨的,來找麻的,搞得一家不寧,甚致家敗人亡。
第三、討債的。一般稱作「討債鬼」。討債兒女都很讓人喜歡,他討完就走了。如果欠得少,兩三歲就死了;欠得多,十幾、二十歲才走。剛剛供他到大學畢業,博士學位拿到,他走了,這一筆債他討完了。
第四、還債的,是他欠你的,看欠的多少。欠得多,他對你物質生活供養很厚;欠得少,他看你的生活能過得去就算了,沒有恭敬心,沒有孝順心。
在此世間,人与人之間總不外此四種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所以『或時心諍,有所恚怒,後世事轉劇,至成大怨』。這些事情如何能免唯有接受聖賢教育,正覺教育,才能化解。
以上佛在此特別警惕我們,為什麼要接受聖賢教育,為什麼要接受大乘佛陀的教育,就是為了如何能使冤家變成親家,把眷屬變成同參道友。教育的功能就在此,應當把生生世世的怨恨化解,彼此永恆和睦相處。
「或」是偶爾。有的時侯心里痛快,有點怨恨心,千萬不要把它看小了,久而久之就積成「大怨」。「後世轉劇」就變成大怨了,這是我們要防範的。心上有小小過不去的地方,就要加以防範。
學佛的人一定要記住,不与任何一個人結冤仇,這是真聰明的人,真正有智慧的人。對於冤家債主要極力忍讓,忍一輩子就還清了。所以,要學忍讓,不要怕吃虧,不要怕上當。吃虧是福,不是禍害,往往消災滅罪。忍讓決定是正確的。
世間之事。更相患害。
世間人沒有智慧,不明事理,所以世間人總是冤冤相報,這就麻煩。每一次報復也不會報復的恰好,總是要超過一些,每次反覆報復都要超過,這還得了!於是後果不堪設想,後患無窮,沒完沒了,最極恐怖。
雖不臨時。應急想破。
雖然現前造作怨恨,眼前未見果報。你應當將此事理真相看破,不可与人結冤仇。古人常說「口為禍福之門」,佛在經上把舌頭比喻成斧頭,在我們口中造業,故稱「禍福之門」。意業顯不出來,身業也造得少,沒有口業造得多。說話必須小心謹慎,切莫傷人,無根的謠言決定不傳。中國古人常講「謠言止於智者」,一個有智慧的人聽到謠言就止住,決不傳給第二人。傳播謠言造大口業,是造惡業。下文是佛教訓我們要斷惡修善。
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往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
這些是事實真相,人与人相聚的時間很短促,死了之後各人有各人的果報,都被業力牽著走。縱然相遇也不認識!如果沒有愛欲,決定不會有六道輪迴。佛在經論中講的很多,為什麼會在欲界投胎?就是因為有「愛欲」。「愛不重,不生娑婆」。人到娑婆世界來出生,就是因為愛欲太重。
「念不一,不生凈土」。往生凈土要靠阿彌陀佛,關鍵在念頭要專一,只有一句阿彌陀佛,決沒有第二個雜念,就決定生凈土。若念阿彌陀佛時還夾雜其他的妄念,西方凈土今生就沒分,就去不了。還是「愛欲」在作祟。
學佛的同修有許多不了解事實真相。念佛人,若生病,以為病是藥師佛的事,趕緊改念藥師佛,求佛給我治病;阿彌陀佛暫時放在旁邊。若遇災難,赶緊念觀音菩薩,求菩薩救苦救難;這也不是阿彌陀佛的事。把一切菩薩各個職責分得很清楚,若發生什麼事情就去找那一位。找的人既多,結果佛菩薩都不靈,皆不負責任,沒有一個來照顧你,你就吃虧上當了。
一定要曉得,「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你要是喜歡念觀世音菩薩,就一心念觀世音菩薩,以此功德迴向求生凈土也能往生,因為往生的條件是要念專一,念到「一心不亂」。念觀世音菩薩可以念到一心不亂,念藥師如來也念到一心不亂。「三輩往生第二十四」,經上講得很清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一定要念阿彌陀佛,念任何佛菩薩都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要記住一個原則:「專一」。
要念到「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以此持念功德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即得往生。念到功夫成片,往生「凡聖同居土」;念到事一心不亂,往生「方便有餘土」;念到理一心不亂,往生「實報莊嚴土」。所以,不論念什麼經,不論念那一尊佛菩薩,都可以往生。
但是,如果不是念《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一定要發願迴向才能往生,念念希望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本經「三輩往生」末後一段經文所說的,就是一切修學大乘法門的人往生凈土。所以,西方凈土法門非常廣大,不是專念阿彌陀佛也能往生。這是阿彌陀佛慈悲到極處。可是三心兩意,就不能往生。一定要念到「一心」,要專一。「一」才可貴,二就糟了,落到二、三,功夫就破坏了。
「愛欲」要淡薄,對修行人來講這是很大的障礙。不但對於世間一切法的愛欲要淡薄,對於佛法也不能貪著,不可以在佛法里生愛欲之想,我們的心才容易得清凈。這個修行的原則,經題上都告訴我們:「清凈、平等、覺」。
『獨生獨死,獨去獨來』。人在六道輪迴,真的是孤獨,人死之後,實在非常孤獨。人在臨命終時,還沒有斷氣,見到許多鬼魂,都是他的家親眷屬,他所說的都是已經過世的人。看到那一個人在門口,或者幾個人一道來看他,其實來的並不是家親眷屬,是他的冤親債主變化成家親眷屬的樣子來誘惑他,他就跟著去了。跟去之後,他一變臉,就對你報復。這種境界在《地藏經》上講得很清楚。
同樣的道理,念佛人無論念那一尊佛,無論念那一尊菩薩,臨命終時往生凈土,一定是阿彌陀佛來接引。平常念藥師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臨命終時藥師佛來接引,決定不能去!因為你的目標是西方極樂世界,藥師佛視前与願心不相應,一定要阿彌陀佛來,才可跟他去。念觀音菩薩,觀音菩薩來接引可以,因為觀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觀音、勢至都沒有問題,其他菩薩來接引也不相應。
華府的周廣大居士,他念了一天一夜,地藏菩薩出現了,不能跟他去。這就是我們求那個法門,与那個法門一定要相應;不相應的不能跟他走。臨命終時家親眷屬來接引,都是非常危險的,不是真的,是假的!這要特別留意。
要曉得除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外,在六道里始終是孤獨的。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不孤獨,因為家親眷屬、朋友太多了。過去生中的父母、師長、同學、道友、家親眷屬念佛已經往生在西方,他們跟阿彌陀佛同來接引你。凡是跟阿彌陀佛同來接引你的諸上善人,都是与你有關係的,沒有關係的不會跟佛來接引你。
一見面紒紹,我是你那一生那一世的夫婦、兄弟、姊妹、好朋友、同參道友。一說,宿命、天眼種種本能一時恢復,想起來都認識。原來在淨土中,親戚朋友這麼多,應接不暇!要不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六道里真正是孤獨。淨土中那些諸上善人,是先我往生的。
我們是不老實,不肯依教修行,所以搞到現在還墮落輪迴。這一生能往生,先往生的親友都來接引你,一見面都認識。不論是那一生,不論是那一道的,都認識。這才曉得,西方極樂世界是非去不可,那個地方等著歡迎我們的人很多。
『苦樂自當,無有代者』。遣是事實,各人造的業自己要受果報,什麼人都不能代替。譬如楞嚴會上阿難遭受的劫難。阿難本來就想得很天真,他是釋迦牟尼佛最小的堂弟(釋迦牟尼佛是大哥,最喜歡他的),以為自己有一點業障沒有什麼關係,將來大哥一定替他承當;那里曉得自己還要遭難。這才知道苦樂自受,佛也沒有辦法代他承受。各人造各人受,誰都代替不了。如果罪福是能代替的,我們就不需要自己修福,造作罪業也沒有關係。
佛菩薩要是不代替我們承受,把一切眾生的罪業都承當過去,就不是大慈大悲。這實在是眾生的妄想,事實是沒有辦法代替!經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不能代我們受苦,我們怎能代替別人?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的。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自己必須負責。不能不謹慎,不能不小心。
善惡變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會見無期。
六道眾生起惑、造業、受報,『善惡變化』太快,太大,而且這個變化往往是自己不能控制,不能覺察。正因為如此,佛教誡我們,人在臨終後八小時不要去碰他,就是因為「善惡變化,追逐所生」的道理。
一生念佛的人,如果念佛功夫真正得力,決定往生,自然無所謂。因為「往生」是見佛隨佛去而捨棄此身,沒有中陰。經云,若生天也沒有中陰,這是福報很大,一斷氣就生到天上去了。墮阿鼻地獄、五無間地獄,也沒有中陰,一斷氣就墮入地獄。除這三種人之外,都有中陰。
「中陰」是雖然斷氣,他的神識(中國人講靈魂)還沒有走,在這個時侯碰他,他會生煩惱,他感覺非常疼痛。假如他此時生起瞋恚,就會墮惡道。諸位曉得,貪愛墮餓鬼;瞋恚墮地獄;愚癡墮畜生。
所以,人在臨命終時最好是為他助念,不要動他,不要碰他,這是最安全的方法。因為在這個時侯「善惡變化」最大,不是他自己控制得了的,這是最危險的時侯。六道輪迴,到那一道去,就看這一剎那的念頭。
學佛的人過世時,最好与家親眷屬隔離,因為怕他生起貪愛之心,怕他見到自己家親眷屬生起愛戀,那就麻煩了!所以隔離,找一些學佛的同修來幫他助念,至少等到八個小時之後,家親眷屬再進來。這是妥善的方法。但是世間許多人不懂,覺得這樣作法不近人情,皆是不曉得事實真相,也是很為難的一樁事。必須家人都懂一點佛法的道理,彼此能合作,這才好。
『道路不同,會見無期』,就是六道輪迴。一入輪迴,改頭換面,再遇到不容易。縱然遇到,都不認識了,所以,佛在此地勸勉我們:
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我們現在身體很健康、很強壯的時侯,應該努力斷惡修善,不要再等待。有些人說,學佛是老年退休以後的事,現在正是年輕有為,學什麼佛!等到退休後再來學佛。但是很多人還沒等到退休就死了。跟他提學佛,他也說學佛好,並不反對,自以為時侯還沒到,有很多事情還沒了。實在講,事情還沒了,他的壽命已經沒了。
佛在此勸勉我們,今天有健康的身體,就應當努力修學。一定要把握机會,決定不能讓光陰空過。這是非常重要的!佛在本經苦口婆心勸導眾生,真是一而再,再而三,一再重複勸導我們,真慈悲到了極處。
(下轉卷三)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