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卷五 凈空 譯述
《佛說大乘無量壽經》四冊瀾凈空法師 譯述
【卷五】
富有慳惜。不肯施与。愛保貪重。心勞身苦。如是至竟。無一隨者。善惡禍福。追命所生。或在樂處。或入苦毒。
「富」是有財富,多財寶。財是命中所有的,命里沒有,不可能發財。如果命里沒有財,而你有方法發財,釋迦牟尼佛也會拜你為老師。因為他沒有辦法做到,你卻能做到,你就超越因果,把因果定律推翻、打破。世出世間法都不出因果定律,這事我們一定要知道,真的是「一食一啄,莫非前定」。誰定的?自己定的。這一生多財,是因為過去多修財布施。這一生聰明智慧,是過去生中多修法布施。這些是這一生得的果報。佛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玆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想知道前世做了些什麼,這一生所享受的果報即是;想知道來世果報怎樣,今生作了些什麼就是來生果報因。
既然知道財富是命中所有,求它幹什麼!所以我常常勸初學同修讀《了凡四訓》,要認真念三百遍。念了有什麼好處?知道因果報應,然後才能安分守己。否則,用種種不正當的心思手段得來的財富,佛法稱之為「不凈之財」,還是命里有的,則一切造作是錯用了心,冤枉不冤枉。用清凈心,它自然也還會來,何必起那些惡念,造那些惡業。起惡念、造惡業,把別人的財騙到手,其實還是自己命里有的,冤枉造了罪業。了凡先生知道自己的命運,所以他曉得自己一年有多少收入,求功名,得幾名都是命里注定的。他的心定了,再也不妄求了,到時侯自然會來,才真正心安理得。
富有的人,錢財很多,禍福机會在你面前溜過,要把它抓住,再造善因,不要吝惜,不要保有;要施捨,愈施愈多,要學范蠡。春秋戰國時代,越王勾踐的大夫范蠡。中國古代供奉為財神,供他作財神很有道理,大富之人應以他為榜樣,要向他學習。他發了大財之後就散財,以他的財富救濟貧苦的人。財散掉之後,再從小生意、小買賣做起,做了幾年又發了大財。他命里有財,丟也丟不掉,真的散掉,財又來了,而且來的必定比前面還多。因為又種了善因,再加上利息,決定比以前來得多。范蠡聰明,財來了,再散!歷史上記載他「三聚三散」。這是真聰明,真正有智慧的人。
諸位要曉得,得財是福報,用財是智慧,財富用得非常恰當,成就無量功德,使財富生生世世都保持,不會享一世就完了,甚至於還有多享不到一世。我們在社會上看到很多,年輕的時候發達,老年的時侯衰了,錢財散失,貧病困苦。要知道布施,不要不肯施。要以清淨心,以平等心,修廣大的布施。
布施有高度的智慧,錢財使用得非常恰當,即是福利一切眾生。當知此時錢財輪到我們分配,而不是自己可以擁有的,只在眼前溜過,現在有權支配它,就看自己怎麼分配。分配得恰當,有無量的功德。
現代社會,工商業普遍發達,物質缺乏的地方固然有。在已開發的國家、正在開發的地區,人民的物質生活都過得去。這些地區,我們真想做一點好事,修行布施,就布施佛法,以佛法為主,幫助他們清醒過來,破迷開悟,這個功德大。
在歷史上,孔夫子一生修的是法布施,孔夫子沒有錢也沒有權勢。他在官場上雖有認識的人,沒有什麼往來;官場這些人也不太理會他,不願意跟他打交道、他辦教育,修法布施。他的恩德,一直到今天,提起來,就是外國人都仰慕、都尊敬。中國人頭腦稍微清醒一點的,對夫子沒有不仰慕的。
印度釋迦牟尼佛一生跟孔夫子一樣,也是修法布施。釋迦牟尼佛雖然有地位,他捨棄了,財富也捨棄了,每天托缽,為一切眾生講徑說法,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這兩位都從事於教育工作,修法布施的好榜樣。我們看到這兩人的例子,想到《華嚴經》上「廣修供養」,普賢菩薩說「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就很清楚。
我們看到釋迦、孔子為我們作證明。沒有開發的地區,落後的地區,財、法兩種布施都要具足。財布施幫助他維持最低的生活,以免飢寒之苦;法布施幫助他覺悟,能改善他的生活環境。所以,布施是有高度的智慧的。沒有智慧,修布施好像種植物一樣,找不到肥沃的土地,把它種在砂石里,幾天就枯死。所以,要知道那是真實利益,對眾生有利益,那是相似的利益,好像對眾生有利,實際上將來是有害的。我們要把它看清楚,要認識清楚,要善於選擇。世間只有愚人,才吝嗇不肯布施。
『愛保貪重』。「愛」是愛惜;「保」是保護。保護自己的利益,把自己的利益看得太重,結果是『心勞身苦』。心里牽掛很多失掉。殊不知,縱然心勞身苦到極處,也未必能保得住。『如是至竟,無一隨者』。「至竟」就是一直心勞身苦到老死,還是一樣帶不去,真是「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一生許多的罪業,罪業帶去了,除罪業之外,一樣也帶不走。『善惡禍福,追命所生』,所得的結果就是這樣。
修善,帶走善業。造惡,帶走惡業。惡,將來感果就是禍害;善,將來感果就是福德。由此可知,「禍福無門,唯人自召」。禍福在那里?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別人加給我們的,自作自受。『或在樂處』。「樂處」指人天善道。『或入苦毒』。「苦毒」就是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
經文講到此,都是敘述人世間的真相、我們讀了之後,深深反省自己是不是佛在此處所說的人,這才重要。如果自己是佛所講的這一類人,就從今天起痛改前非,把自己這些毛病習氣努力斷除。佛說,要放下!為什麼放下?放不下的原因,是我們對於事實真相沒有看破,不了解現在的生活狀況,不知道來生六道輪迴的實況。眼前明瞭,將來也明瞭,路應該怎麼走,應該怎麼做,自然就白,心里就有分寸。
又或見善憎謗。不思慕及。常怀盜心。悕望他利。用自供給。消散復取。
前面說出許多因素,就是很複雜的不正常的心思,影響身口的造業。當然善惡範圍無量無邊,要是細說,說之不盡。這兒舉一個例子,『見善憎謗』。「善」包括善人、善事。見到別人,無論是德行上比自己好的,或者學術比自己好的,地位比自己高的,財富比自己多的,都放不下,起了憎恨之心,及誹謗的行為。「憎謗」,一是心憎,一是誹謗,這就造業。『不思慕及』不知道對別人的善好生起仰慕之心,效法之心。別人有好處,我們應當讚歎、學習。如果別人的善行、善心能利益社會,我們更應當盡心盡力幫助,成人之美,造福一方。別人的善行有多大,我們也跟著沾光,功德也一樣大。這是正確的。可是有些人這種善念生不起來,反而嫉妒、憎恨,因此造成大惡。
『常怀盜心』就是不正當的手段,把別人利益据為己有,這就是盜心,就是盜行。手段、方式說之不盡。「盜」不一定指偷盜,那是許多盜的方法之一而已。用任何的方式逼迫人,使人不得不對他效忠,不能不對他貢獻,全是盜取。雖然人家恭恭敬敬的,但不是心甘情願,是不逼不得已的。我們現有社會所講的「賄賂」,送禮的人是甘心情願的嗎?不是,是逼不得已的,要求他幫助,不能不這樣做。這在佛法里就是盜心、盜行,犯盜戒。不能說,我沒有要,是他伺己送來的。他為何不送給別人!
凡是在世間以不正常的手段,佔人家一點點小便宜都是盜;佔國家一點小便宜,也是盜。若是犯罪就更麻煩,結罪更重大。盜一個人的,將來還債只還一個人。欠錢的一定要還錢。明瞭三世因果,才曉得世界上沒有能佔人便宜的,也沒有吃虧的事。冤冤相報!生生世世互相酬償,報來報去,
六道的真相就是如此。這是多麼悽慘,多麼悲痛的事。明瞭這是果報相讀的幻象,這一生縱然吃虧上當,肯作償還債想,積欠還清了;別人欠我的,我布。施捨掉,也不要了。我們的心清凈,清淨心開智慧,這樣修行必定能證果。凡是修行還不能開悟,不能證果,都是有障礙,總名稱「業障」。
何謂業障?過去、現前所造的業,障礙清凈心,障礙智慧。障礙智慧不能開悟;障礙清凈心不能證果。因此,我們起心動念不能不謹慎,寧可吃虧,不要佔人便宜,萬萬不可!說明世間因果,確實存在。世間貪而無厭的人,把別人的利益佔為己有,自己來享受;享受完了,再取,再用方法謀取別人的。他是不是真的把別人的利益拿來自己享用?如果是真的,釋迦牟尼佛也要拜他為師。
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若能把別人的利益據為己有,「因果律」不就推翻了嗎?要曉得,強奪別人的,還是自己命里有的,這才是真冤枉。不奪別人的,自己也有那麼多。被人家損害的那個人,是他命里沒有的,不被別人拿去,也會消耗掉,這才符識因果定律。事實真是如此,所以古人講,「君子樂得為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就是作小偷偷來的,還是命里所有的;命里沒有,偷也偷不到。不知道用正當的方法取得,用巧詐的方法謀取,皆是命里有的。冤枉造業!明瞭事實真相之後,我們才知道以什麼樣的心態處世,自求多福。不了解明瞭事實真相,往往胡作妄為,造下深重的罪業。
神明剋識。
「識」是破音字,念ㄓ。「識」就是記錄。「神明」是鬼神。凡人造作的罪業,天上、人間与幽冥界都有鬼神,把我們的起心動念、造作行為都已登記。「剋」是一定的意思。必定把它記載,列入檔案,這是一個講法。另外一個講法,祌明就是「神識」,阿賴耶識里落下種子。這個講法非常真實。
世間有沒有這些神明?有天神、有鬼神。鬼神不是人的主宰,他們主宰不了我們。正如這個世間,你犯了法,被審判過,這個案就列入檔案;你不犯過,他不敢侵犯你,沒有權侵犯你。天地鬼神也是如此,你犯了過,他就如同警察,如司法機關一樣,把你登記起來;你不犯過,他不敢對你輕舉妄動。鬼神之能事也只是如此。
終入惡道。
造作極重惡業之人,果報必定墮三惡道。
自有三途。無量苦惱。
『自 」是自然。三途從那里來的?是自性因三毒自然變現出來的現象。自性以有惡業因緣,即變一真法界為三惡道,自己在里面受罪。我們修善業,心念念是善,就「自有」三善道。三善道也是自性變現出來的,就是六祖說的「何其自性,能生萬法」。六道是自性變現的。「生」就是變現的意思。不但六道是自性變現的,聲聞、緣覺、菩薩、佛也是自性變現的。換句話說,存的是什麼心,處世、待人、接物是什麼樣的行止,就是造作,造作因緣,自性就變現出境界。境界隨心所變。
唯識論中講「唯識所變」,《楞嚴經》說「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隨」即自然,「眾生心」是造作,「應」即現象。果報自然應現出來。事實真相如此,知此,我們何必造惡業,自性隨惡因緣即變現三途境界現象。眾生一入其中,必定愈迷愈深,境界現象愈變愈惡。那一個受惡報的人甘心情願,明瞭自造罪業,自作自受,沒有話說。如果這麼想,罪報很快就受完,就有出頭的日子。
不服氣的人,總自認為自己是個好人,做這麼多好事,我真被冤枉。愈以為冤枉,罪業愈重,業習愈深,苦報愈烈。經云:
輾轉其中。累劫難出。痛不可言。
此是世尊感慨,總結此一大段盜惡的因緣苦報『痛不可言』
其三者。世間人民。相因寄生。壽命幾何。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常怀邪惡。常念淫泆。煩滿胸中。邪態外逸。費損家財。事為非法。所當求者。而不肯為。
第三大段是講淫惡,意思非常明顯,要細說的就是前面兩句。能覺悟這兩句的人很少。『世間人民』專講六道里的人道。佛在人間講經說法,對象就是度人,而不是度其他眾生。『相因寄生』,用現代的話說,人不能離開社會單獨生存,不能離開人群獨立的生活。「相因」就是彼此互相依賴。
所以,在這個社會上有各行各業,少一行都不行;少一行,我們的生活就不方便,就有困難。農夫種稻,我們才有米飯吃。紡織業織布,我們才有衣服穿。大家都種田,沒人學紡織,我們有得吃,就沒得穿。這才曉得社會上每一個行業,都是為了便利我們的生活,互相依賴,不能獨立生存。
迴向偈里的「上報四重恩」,四重恩第四就是「眾生恩」。一切眾生於我都有恩,無論他是學什麼的,無論從事那一種行業,我們都依賴他們,都不能缺少。所以,一切眾生於我仍都有恩德。「四重恩」:第一父母之恩。身命得之於父母,父母有養育之恩,要報父母之恩。
第二、佛恩,即師恩。我們的法身慧命,我們的智慧,使我們能明達宇宙人生的真相,是老師教導的。沒有老師教導,我們怎能明瞭。
第三、國家之恩,古代即是皇帝之恩。一位好皇帝,保護國家人民,使人民安居樂業。現代已從君主發展到民主,民主就是政府。政府保護國土,照顧人民,才算盡到職責。老百姓靠政府的保護,才能安居,才能發展自己的事業。
第四、眾生之恩。今天大家都會念迴向偈,可是不少人有口無心,念是念了,心里有沒有報恩之念?如果沒有,念也是白念。怎樣念才相應?認真學佛修行,就相應。不認真修學,拿什麼報恩?相應是以修行的「功德」來報恩,真正有功夫,真正有德學。「德」是清凈心,是斷煩惱,開智慧。以戒定慧三學來講,「功德」二字意義意義就非常明顯。
「持戒」是功;「禪定」是德。因戒生定。「修定」是功;「開智慧」是德。「開智慧」是功;「生活圓滿」是德。不開智慧,生活無法圓滿,日子過得很苦惱;智慧開了,生活就快樂。所以,修功而後就有德,以此功德迴向報恩。人生活在社會上,彼此互相依靠,決不能獨立生活。彼此有深厚之恩情,當時存有感恩之心,此即是真心流露。
『壽命幾何』。誰能知道自己的壽命?年歲大了,風燭殘年;年輕的也不能保證長命。要真的覺悟,台灣許多寺院都有骨灰塔,到骨灰塔里看看,年輕的人不少。所謂「黃泉路上無老少」,一定要提高警覺。趁此身尚健壯時,力行善事,積功累德可以延年益壽;如或迷惑顛倒,胡作非為,是折損自己的壽命。造業的人不知道人生的真相;如果曉得真相,就會愛惜光陰愛惜自己的精神。世間就這兩項寶貴,其他的都不重要。
今天下午有一位老居士來看我,他住在西班牙,學佛沒有多久。他問我修什麼好?我教他修清凈心。他說這很難,心怎麼可能清凈?我說修清凈心,要把妄念去掉,把妄想執著去掉。他說,這些去不掉,每天都想,每個月要多少收入才能生活;這不能不想,是現實問題。所以,我勸他念《了凡四訓》,先把《了凡四訓》念三百遍。念明白了,就真的可以放下,不要想。不想,收支是那麼多;想它,還是那麼多。何必打妄想,何必想明天的事,了凡先生為什麼不想。
世人不明真理,不明事實的真相,不明因果,所以他不能不想。若一切事理因果明白了,叫他想,他也不想。事實真相搞清楚,才能真正回心轉意,一心修善。因此,學佛首先就是把事實真相搞清楚,這就是「看破」;看破之後自然會「放下」,放下惡念,放下惡行,不再造惡。沒有搞清楚,就看不破;看不破決定放不下,還繼續不斷造惡業,那里會有好結果。這就是『不良之人』。「不良」就是不善。
『身心不正』的含義非常深廣,下面舉『常怀邪惡』為例。「邪惡」是指邪淫。『常念淫泆』,就是指邪淫。『煩滿胸中』,「煩滿」是指慾火,慾火在燒,『邪態外逸』。凡是邪淫,必然像佛在此講的『費損家財』,家庭怎麼會和睦,怎麼會美滿?家庭要興旺,父兄要作子弟的模範,作榜樣。兒女看到這樣的行為,不要以為他年紀小不懂事,那是自欺欺人。他是有力量反抗你,心里決定不服,不服就不孝。現在年輕,不覺得;老的時侯,兒女不孝,到那個時侯,現世報就現前,不要等來世。轉眼之間,自己衰老了,兒女又不孝。兒女想想你從前所作的行為,對你不會尊敬。
自己真正接受佛菩薩的教訓,心正、行正的利益之大,老人年歲老了就曉得,兒孫賢孝,事事稱心。因為有好的榜樣在,鄰里党、親戚朋友都對你尊敬。德行不是一天樹立的,是幾十年樹立起來的,晚年就收穫果實。年輕放逸,如果不是短命,晚年必定受苦報。所以,不要以為社會上發財的人很多。
要看他的行持,財富能持多久。能保持到晚年嗎?靠不住。在這個社會上,國內、國外大家看得太多。有的中年衰敗了,有的五十、六十歲就衰敗了。好運走完了,想再起來,很不容易。三十、四十失敗的,也許還有機會再起來。五、六十歲衰敗的,精神、體力也都衰退,晚年的景象就看出來。這樣的人在社會上很多。作大官、顯赫的,在位時,不可一世;下台時,沒人理他。
特別現在這個社會,人都很現實,跟你往來是有利可圖,利害之交。你的地位失掉、退休了,對我沒有好處,交情也就一刀兩斷,再不往來。人情之冷淡,比比皆是,沒有好處利用價值的時侯就不往來。不像古人講道義,不是利害之交;現在很少講道義了,多半是利害之交。『所當求者,而不肯為』。當求的是道德,是學問。覺悟的人應當求的是斷煩惱,是超越三界,這是理當求的。出世間法,應當求的,他不求;不應當求的,他天天求,這是顛倒。
又或交結聚會。
儒家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孔子說「觀友知其人」,要想了解一個人,看他交的是那些朋友,就知道他是那一類人。「人以群分」,作惡的人,他的朋友都是作惡的。如果不是一類的,絕對不會聚集在一起。惡友聚集在一起,互相交換作惡的經驗,作奸犯科,自然愈來愈嚴重。
興兵相伐。攻劫殺戮。強奪迫脅。歸給妻子。
在中國歷史上,昏君為了貪愛女色而亡國的例子很多,殷紂王、周幽王、夏桀都是。歷史上最近的,大家最清楚的吳三桂也是。吳三桂為什麼打開山海關引進清兵,就是為了陳圓圓,國家人民全不顧了。經文就是描這一類的事情。中國有,外國也不例外。外國歷史上,這種例子也很多。這種作惡極大,因迷惑貪愛,多少人犧牲生命財產,造這麼重的業,實在不應該。
極身作樂。眾共憎厭。還而苦之。
在位迷於權勢,只顧個人物欲的享受,不顧人民的死活,怎麼能得人心。等到人民厭惡、憎恨的時侯,國怎麼會不亡!只要有一些豪傑起義,百姓就會附和,社會動亂不安,最後國破家亡,自此人民皆受苦難。
如是之惡。著於人鬼。神明記識。自入三途。無量苦惱。輾轉其中。累劫難出。痛不可言。
這一大段的經文,与前段類似。所作惡業,『著於人鬼』,後人把它寫在歷史上,這是著於人;鬼神也把它記在生死簿上。『神明記識』,阿賴耶識里落下了種子。這個惡的種,將來遇到惡緣,一定有報應,即是『自入三途,無量苦惱,輾轉其中,累劫難出』。他造的罪業極重大,果報就非常慘。地獄罪報不曉得什麼時侯才受完;然後再變畜牲來還債。要是受害的眾生多,這個債要到那一年那一劫才能還完。何況還債,他並非甘心情願,還是造業,這就是「輾轉其中,累劫難出」。
佛講這些話,慈悲到極處。三惡道眾生確實是輾轉在三道里輪迴,很難出離。如果不是佛菩薩大慈大悲,在惡道里勸化,我們這些人想得人身,談何容易,沒有出頭的機會。畜生道有佛菩薩,餓鬼道也有佛菩薩,地獄道里還是有佛菩薩在那里教化眾生。惡道眾生能接受佛菩薩教誨的人太少,不相信的人太多。
人間是善道,今天「正法」有幾個人能聽得進去,可知教化之難。佛教惡道眾生,不曉得比教我們難多少倍!我們很幸運,在惡道里遇到佛菩薩說法,一點頭,一相信,就出離惡道。人生短短幾十年,如果不再遇到正法,趕快超越,一轉眼又回去三惡道。來生想再得到人身,很不容易。
自己冷靜想想,我們起心動念,對人、對事、對物有沒有做到五戒十善。如果真正做到,來生能得人身;做不到,來生必定墮三惡道。佛門廣大是不錯,但是修學任何一個法門,想一生成就,確實很難。若不成就,難免墮入三惡道。一墮惡道,要到那一生那一世再出頭來作人?時間是以「劫」計算的,不是算年數的,是講多少劫、多少劫、多少劫以後。所以,想想事實真相,才知道此事真正可怕,才知道佛的恩德之大。否則,講佛恩之大,沒人相信,無法體會。
能超越六道的,無量法門中,只有念佛往生一個法門。我想這部經講完之後,我再把《觀無量壽經》細說一遍,讓大家對事實真相更清楚,更理解。清楚了,自然就會用功,就能體會念佛往生才是這一生中唯一大事,才明瞭精神、光陰之可貴,不敢浪費,不敢空過。現在因為不知道,不明瞭,一天到晚糊里糊塗過日子。《觀經》下三品往生說得很詳細,都是造作惡業的眾生,指的就是我們自己。經上講得清清楚楚,如果不往生,一定墮在三途,輾轉其中,累劫難出,痛不可言。這件事情多可怕!
其四者。世間人民。不念修善。兩舌惡口。妄言綺語。
第四大段說妄語惡言的業果。這幾句經文雖然好懂,我們的警覺心依然不夠。因為在處世待人時常犯,常常犯就是警覺心不夠。『兩舌』是挑撥是非,鬥亂兩頭,是要這兩個人不和,讓這兩個人鬥爭。小則使兩個人變成冤家對頭,這是你從中製造的,這個罪過很大;大則挑撥兩國交戰。所以,辦外交要謹慎,好的外交官顧全兩國人民的福祉,化解情結。用心不善的,只顧自己的利益,不顧別人。
換句話說,很容易產生外交的磨擦,嚴重的磨擦就會引起戰爭,罪過極大。『惡口』是說話粗魯,很難聽是騙人,自欺欺人。『綺語』是花言巧語,損人利己。《地藏經》上講,造這種罪業,死了以後墮入拔舌地獄。這是「口業」之惡。
憎嫉善人。敗坏賢明。
對於好人好事,他看了難過、嫉妒、憎恨,想方法破壞,想方法障礙。對於有德行有學問,有修有證之聖賢人,居此一方,自能移風易俗化導一方,為地方國家之寶。不能親近護持,反加障礙、破坏,是五逆重罪之一,死墮阿鼻地獄,報得累劫愚癡,痛不可言。
不孝父母。輕慢師長。
為人子弟,孝親尊師,尊崇道德,決不會造惡業。凡是造惡業的眾生,心里決定沒有「孝敬」。由此亦能深深體會到佛陀的教學,教的就是「孝敬」,孝敬擴充到圓滿,就成佛。由此可知,「孝敬」才是世出世間聖賢之大道。聖賢功夫從這里開始還在這里圓滿。所以,佛在大經上講,初發心便成正覺。就孝敬之道,方能體會佛講這句話的意義。初發心,即是圓滿;到成佛,依舊是圓滿的。初發心的時侯,心圓滿;成佛的時侯,心行都圓滿。此乃聖賢的大總持法門。不考父母,不敬師長,自然是犯五逆重罪。
朋友無信。難得誠實。
我們自己要好好的想想以上四句經義,要多念幾遍。若犯了其中任何一條,四句就全都犯了;果報就在三惡道,來生人天沒分。學佛當然沒成就,因為這種惡業障礙清凈心。心不清凈,念佛就不能得一心;不但「一心」得不到,「功夫成片」都得不到。功夫成片得不到,這一生就決定不能往生,与西方極樂世界只結個善緣而已,不曉得到那一生那一世再遇到善緣,還是要把惡業斷掉,才有機會往生。
根據佛在大乘經論講的這些事實,我們每一位同修在過去生中,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都在念佛、修行,与凈土緣深。若不深,每一次講經,你不一定喜歡來聽;喜歡聽經,平常肯念佛,即表示与凈土緣深。既然緣深,為什麼沒能往生?因為四種惡業沒有洗刷乾凈,被它障礙。由此可知,我們在這一生中,若不能斷惡修善,積累功德,還与過去生一樣,還是去不成,依舊六道輪迴。既然六道輪迴,就決定勉不了三惡道,而且在三惡道的時間就很長,在人間的時間決定很短。
人間壽命短,惡道壽命長。佛說人間一個月是餓鬼道的一天,我們人間過一年,餓鬼道才十二天。鬼的壽命多長?假設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鬼的壽命差不多皆是千歲。地獄道就更可怕!李老師偏的《佛學概要十四講》說,地獄道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二千七百多年。中國號稱五千年歷史,在地獄才二天。地獄的壽命多長?短命的萬歲,長命的萬萬歲,實在可怕。佛在一切經典里講地獄,總是講得很詳細,用意就是勸告我們去不得。為什麼還要造業,偏偏要去,這怎麼得了!畜生愚癡,也很難脫離畜生道這是說明三惡道真正可怕。
不是針對於事實真相徹底搞清楚的,警覺心提不起來,起心動念還是被妄想、習氣所主宰,就是經典里常講的,「可憐愍者」。真可憐!「可憐」不是指世間孤苦伶仃的人,是指世間不知道事實真相,起心動念都在造惡的那些人,真正是可憐者。明白這個道理,真正要回頭,從那里回頭?就從佛的教誨回頭,決定不造口業,認真修持五戒十善。這是佛法修學的最低標準,五戒十善只得人身。來生要得人身,認真的修五戒十善,絕對不嫉妒人,絕對不破坏別人我行我素。這就是「一闡提」的詮譯。
難可降化。常怀驕慢。賴其前世。福德營護。
這種人無惡不作,在社會上也可能是大富大貴。為什麼沒有報應,為什麼不折損他的壽命?其實是真的折損,他本來可以活到一百歲,現在七十歲就死了,已經折損三十年。這種富貴是他前生修積得多,雖然浪費得很快,因為前世修的福多,前世修善積福;這一生縱然作大惡,尚未享盡,雖經消損,餘福尚多。如果前生修積福少,造大惡者,報應立刻就現前,因為福報享盡了。惡報立刻現前。
今世為惡。福德盡滅。
此即現前的果報。雖然過去世積德修福,但是這一生迷惑顛倒作惡太多,他的福德逐漸都消耗盡。看他過去生中積的善德多少,積得多,還要好多年才能消耗得盡;積得少,很快就耗盡。
壽命終盡諸惡繞歸。
善福之報耗盡時,冤家債主都來了,這個時侯,討命的討命,討債的討債。這種現象,如果稍微留意,不難發現。特別是在醫院里,看那些病重垂危的人,聽聽他說話,他說看到某某人來了,某某人來了••••,所說的皆是已經過世的人。他看到很多鬼魂來了,這些鬼魂是真的還是假的?確是真的。是不是他的親人?不是的。
《地藏經》上說得很清楚,這是冤親債主變成他的家親眷屬來誘惑他。如果現的是本人的面貌,他看到,決不會跟著冤家債主走。所以,這些冤親債主戴著一副假面具來騙他,他很容易就跟他們走了;走了之後,面孔一轉變,就跟他討債,就要報復。家親眷屬不會再見面,經上講得很清楚,死了以後各奔前程,各人造的業不同,縱然再見面,也不認識。再見面,已經改頭換面,怎麼會認識,何況還有隔陰之迷。這是冤親債主來報復,「諸惡繞歸」,後悔莫及。
又其名籍。記在神明。
此二句与前面的意思一樣。阿賴耶識里落下惡的種子,天地鬼神沒有不知道的。《太上感應篇》講得很好,「舉頭三尺有神明」,不要以為自己起心動念沒有人知道,天地鬼神確實都看到。天地鬼神的神通還小,你看《無量壽經》上講的西方極樂世界,凡是往生的人皆是天眼洞視,天耳徹聽。十方世界所有一切眾生起心動念,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沒有一個不知道,沒有一個不看見。你騙誰?騙愚癡的眾生可以,騙諸佛菩薩,就大錯了!正是自欺欺人。
所以,這一部經若真正能體會,真正明瞭,則起心動念自然正大光明。我們可以跟西方極樂世界的諸佛菩薩相比,你心清凈,我也不輸你,這樣的人才能往生。如果相差懸殊太大,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古德常說「喊破喉嚨也枉然」。因為心里還有惡念,身口還造惡業,所以念佛不能往生。
殃咎牽引。無從捨離。
「殃」是災殃;「咎」是罪過,自己造作的罪業在引導自己這就是「業力」。業力引導趨向惡道。六道凡夫是惡業牽引著。念佛的人是願力在引導著。有願力,業力一定伏住。不可能業力与願力同時起來,沒有這個道理。比如明与暗,房間里不可能一半明,一半暗。有明就沒有暗,有暗就沒有明,這是一定的道理。願力是光明的;業力是黑暗的。
所以,佛教我們要有堅定的信心,深切的願力,就可以把業力伏住。願力起作用,才能往生,否則還是惡業在前引導,就有下列這些果報。
但得前行。入于火鑊。
「火鑊」是油鼎。地獄里的刑具,詳見《地藏經》。
身心摧碎。神形苦極。
「神」是神識。中國人俗稱為「靈魂」。「形」是形狀。餓鬼道有餓鬼道的形狀;地獄道也有地獄道的形狀。雖然是「化身」,還是有個身形。他身形是什麼樣子?我們每天晚上睡覺作夢,夢中的身形就是化身,不是胎生,也不是卵生,是化生。所以,在地獄道的身形,就跟作夢一樣。作夢的身在夢中,要是有人打你,有人傷害你,你害怕不害怕,恐怖不恐怖,痛苦不痛苦?同樣有感受。此是作不善業,死墮火鑊大地獄中,受報之時,『身心摧碎。神形苦極』。地獄里的身形感受就像夢中一樣,因為地獄眾生是化身。餓鬼道則胎、卵、濕、化四生都有。
當斯之時。悔復何及。
墮入地獄受極苦果報,此時後悔莫及,所以現前就要覺悟。如等到果報現前的時侯才覺悟,就來不及!如果不得往生,必墮地獄的這一類眾生,趁現在果報還沒有成熟,此時覺悟回頭還來得及。有這麼殊勝的因緣,遇到念佛往生的法門,縱然造極惡的罪業,只要一念回頭還有救,不回頭就沒有辦法。可貴的是真正的悔過回頭。
其五者。世間人民。徙倚懈怠。不肯作善。治身修業。父母教誨。違戾反逆。譬如冤家。不如無子。負恩違義。無有報償。
第五段經文依前面例子來看,前面講殺、盜、淫、妄四種惡,第五自然是飲酒惡。這是依五戒的講法,但是經文很明顯的說出「五戒意三惡」,就是貪、瞋、癡。合起來看,這一品經圓滿包括「五戒十善」,也是《觀經》三福里第一福的具體開示。因此我們特別要注意,「修行」要從那里下手?如果依照本經,真正修行就在此處著手。「行」是眾生的生活行為。行為有了錯誤,把它修正過來,這就是修行。
行為的邪正、是非標準在那里?這一品經就是最好的標準。特別是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看到經文字字句句所說的,都是自己的真實弊病;句句開示,都與我們有切身的關係。這一小段是講業因。『世間人民』,就是指我們眼前這個時代,作惡到了極處。這個現象普遍存在,也許就是我們自己本身。
『徙倚懈怠』。「徙倚」義為不定。不但心不定,身也不定。心里有憂慮,尤其是生在亂世,無所適從,身心不定。選擇一個居住的地方,這里不安全,移民到別的地方去,那個地方是不是安全,全世界到底那個地方是安全的?這句話,今天讀起來,格外令人感慨。身心不安,憂慮怀疑,當然就障礙前進。精進的反面是「懈怠」。有些人很用功,很努力,學的法門很多,依照此經的標準來看,還是算懈怠。因為他的功夫不得力,盲修瞎練。這不是精進,是亂進雜進。
一亂一雜,就是懈怠。須知佛所說的無量法門,是度無量不同根性的眾生。所以,每一個法門都好,門門都第一,門門都殊勝,但是修學的人一定要「一門深入」。若同時學幾個法門,決定有障礙。眼前許多例子可以證明,我們時刻記在心里。
民國以來,在大陸、在臺灣、在南洋,多少人就是依一句佛號成就的,往往預知時至。有站著往生的、坐著往生的、不生病的,這都是最好的證明。一句佛號就能成功,憑《無量壽經》四十八願的第十八願:臨命終時,一念十念,皆得往生。臨命終時,有兩種情況,一是臨終時侯才遇到佛法。新加坡有一老居士生病,他一生沒有遇過佛法,臨終前三天有人勸他念佛號,他居然就肯念。念到第三天,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他往生。
三年前,在美國華府我們看到周廣大居士臨終前念佛往生,沒想到在新加坡又遇到一位念佛三天往生。一生沒有遇到過佛法,於臨終前才遇到,證明經典上講的是真的,不題是假的。還有一位老太太,沒有生病,預知時至往生的。她是晚年才遇到佛法,難得他肯老實念佛,念了半年之後,她預知時至往生。這都是最近在新加坡的事。站著往生。死了以後還站三天,等他師父替他辦後事。這是自古以來沒見過的。我們知道有站著往生的,但往生之後還站了三天,沒聽說過。這些人表演的是真的,我們看了之後,再要不覺悟,就沒法子。
一念十念往生,一種說法是臨終十念;另一種說法就是平時早晚十念,即是「定課」。這是簡單的早晚課,而且是最得力的早晚課。有人早課做一兩個小時,他雖然只是十念,十念的功夫,決不亞於一兩個小時。如果十念真誠清凈,十念一個妄想都沒有,就很有受用;若念兩個鐘點,夾雜妄念,反而不如他。雖然十念少,心地清凈,一心只記掛西方世界,唯一的願望就是想見阿彌陀佛。
由此可知,念佛法門確實是心法,不是口法。口里念,心里沒有佛,還打妄想,還分別執著,這樣念佛不相應。「心凈則國土凈」,要以清凈心念佛,念到清凈心現前,就決定往生。
若於世間一切法有牽掛、有疑慮,心就不清凈;於佛法有分別、有執著,心還是不清凈。這是真正的障礙。自古以來,弘經的法師,乃至祖師大德都不例外。如果清凈心現前,即教下講的「,大開圓解」宗門講的大澈大悟,「明心見性」,凈宗講的「理一心不亂」。到這個境界,所有世出世間一切的分別、執著、疑慮,都沒有了,六祖惠能大師講「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真到這個境界,一切法門就是一個法門。那「一個」法門?「任一」而非獨一,故法門平等,無有高下。
一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門。若說這「一門」大概是念怫法門,或是參禪法門,參禪与念佛就是二,不是一。無量無邊法門,隨便拈一個法門,就是一切法門,還有什麼分別執著。這些念佛往生的,預知時至,不生病的,站著走、坐著走的,到底是什麼境界?他們還有沒有分別執著?對一切法還有沒有見解?這些都沒有了。如果有,就不可能有這些瑞相。所以,我們千萬不要瞧不起這些老公公、老太太,往往他們修的功夫比我們得力,比我們殊勝。他們契入一心境界,我們入不了這個境界,原因在那里?他什麼都不管,都放下,他的心清凈。弘法利生的人還不如他們。
弘法利生是什麼?天天讀經典,天天要接觸大眾,天天有許多复雜問題來問你,要為大眾排解,你的心不如老實念佛的人清凈。這麼說,倒不如把弘法的事放下不做,我們念佛去,好不好?好是好,但是自私自利,對不起佛菩薩,完全為了自己,沒有為眾生,依舊落在一邊,不契中道。老阿公、老阿婆自己念,能成功,他也沒度眾生,這是「緣分」。他沒有這個緣分,先成就自己。你有緣分,就得照顧別人;不照顧別人,學老阿公、阿婆是自私自利。
因此,一切時、一切處,無論從事那一種行業(弘法利生也是一種行業),要兩面都顧到。對自己,要保持心地清凈;對大眾,要慈悲平等,廣利眾生。這樣做就對了,弘法不妨礙自己的清凈心。菩薩修行与一般人修行不一樣,是在極不清凈的境界中,修練自己的清凈心。如果心為境轉,隨波逐流,就錯了。
現前這個時代,無論自行化他,這一部《無量壽經》很夠用。真正功夫得力,再涉獵其他的經論也不妨礙,對自己有好處,沒有害處。如果涉獵得多,自己分別執著,就錯了。所以,一定要離開一切分別執著,信心清凈則生實相,才可涉獵其他法門,那時有利無害。如果還有分別執著,廣學多聞恐有害無益。
『不肯作善』,就是「不務正業」,特別是這個時代。現代人很可悲,什麼是「邪」,什麼是「正」,搞不清楚,往往把邪當正,把正法當邪法,這個問題很嚴重。古時侯對於辨別邪正有一個標準,世法里,「儒家」是標準,以孔子的教學,作為我們分辨邪正是非善惡的標準。以後佛法流傳到中國,又以「大乘佛法」作為標準。佛法与儒家的標準恰好是相同的,沒有抵觸、儒、佛,相輔相成,在中國教化將近二千年。過去這樣好的標準,現在儒也不要,佛也不要,標準就沒有了。縱然展開佛經,往往還把經典的意思錯解。
「正業」是八正道之一,以儒家解釋就是「五倫十義」。五倫是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說明人与人之間的關係,我們在什麼身分,應盡什麼義務,就是正業。夫子在《論語》里說得好,「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就是倫常道義。道義建立在日常生活里,「本立」就是五倫;「道生」即是十義」。在家庭是什麼身分,在社會是什麼職位,能盡職盡分,就是正業。佛弟子,尤其是出家佛弟子,正業就是弘護正法。「弘護」都是雙關語,對自己、對別人、對眾生,要護持自己,要護持佛法,要護持一切眾生。弘法不盡舔靠言語,「言語弘法」只是方法手段的一種,應知三業悉盡弘護之道。
極樂寺往生的修無師,一生沒有講經說法,最後往生示現瑞相,多少人讚歎,多少人感動,多少人從見聞里生起信心,這就是弘法。諦閑老法師那個學生,往生站了三天之後,老和尚才替他辦後事。這個人不認識字,也沒有講經說法。他有沒有弘法?他的行持就是宏法。他現身說法,這是臨終的一招。沒走之前,所有一切的行誼都是弘法,作樣子給別人看;別人看到他這個樣子,照這個樣子學習,就行了,不必用口。諦老的弟子往生之後,給我們很大的教訓,原來念佛這麼容易,「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他作榜樣給我們看。
我們能把這一點學會,就好比讀《大藏經》的效果還殊勝,利益還要大。讀《大藏經》未必能往生,你用他這個方法,果真有效。讀《大藏經》,也許里面還有很多字不認識,沒有那麼高的程度。學諦老法師這位學生的樣子,不認識字也可以,什麼都不會也可以,都能成就,這是「善」。妙果自己還有緣分,還有力量,要幫助別人學佛,這是我們的責任。
現在這個時代,親眼所見,親耳所聽,才真正相信《楞嚴經》中文殊菩薩所說的「此方真教體,清凈在聲聞」。許多同修跟我說,經典印得很多,倒不如錄音帶。看經的人少,聽錄音帶的人多,所以錄音帶在大陸流通非常廣泛,幾乎流通全國。前天晚上我在上海旅館,差不多夜晚十點鐘,來了五十多個人,還有幾個人到十二點鐘才離開。他們從那里來的?有從新疆來的,從寧下、山東、夏門,許多地方來的。
這些人都來聽經,所以,我們有力量幫助他們,採取的方法是印送經書。在內地印送,節省不少運費。雖然不夠精美,但是價格便宜。《無量壽經》要普遍流通,大陸十二億人,我們送去的經書太少,差得太遠。大陸同胞渴望佛法,我們有力量要幫助他們,這是「作善」,真正的行善。
『治身修業』,這是連著上一句,不肯「作善」,不肯「治身」,不肯「修業」。「治身」就是修身。佛門講「修行」,是指行為,身體的造作,用什麼來對治?用戒律。不肯治身,簡單講,就是不肯守法。持戒就是守法、守規矩。大家都要享受特權,不肯守規矩,這就錯了。「修業」是什麼?業有兩種,一是學業;一是事業。年輕時在學校讀書是學業,要把所學的功課修好。離開學校,踏入社會,無論從事那一種行業,一定要認真,盡心盡力把事業做好。所以,這一句是講三樁事。我們對這三樁事都不肯認真,佛門弟子,比較好一點,但是有沒有盡心盡力的做自行化他的事業。讀這些經文,想想自己是不是認真做好這三樁事。
身為弟子的人,若不肯聽,不肯接受「父母教誨。不但違背父母的教訓,還要反叛,這就『譬如怨家』。佛在經論中講得很清楚,父子有四種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現前社會里報恩的子女少,為什麼少?想想我們這一生曾經對幾個人真正施恩施惠。若不種因,那來的果報,常常布施恩惠於人,報恩的子孫就多。對人沒有恩惠可言,念念都是自私自利,那來報恩的,都是來報怨的,來討債的。費了多少心血培養他,期望他,到最後令你失望,亦即『負恩忘義,無有報償』
前面這一句『違戾反逆,譬如怨家』,是過去的因果,報怨的、討債的兒女來了。後隅這兩句『負恩違義,無有報償』,是現在又造惡業,來生的果報更差。來生不如今生,因果循環。佛教導我們,就在這些地方修正我們錯誤的思想,修正我們的錯誤觀念。要曉得,父母養育我們,費了不少苦心,費了不少精神。過去生是過去生,這一生真正是有恩德。能想到這一生的恩德,應該要照顧父母,孝順父母,這樣才對。如果把這一樁事忘了,將來自己的子孫多半是報怨的、是來討債的。想起這些事就覺得可怕,就感到恐怖。要想不再受惡報,唯一的方法就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須從這里修起。
說到父母的教誨,古代的父母對子女的期望与現代人不同。古人期望兒女有德行、有學問,能為社會造福,光耀門楣。縱然為官,作父母的仍是千叮嚀、萬叮嚀,要廉潔不要貪財,要公正不要冤枉人,真積德。現在有少數的父母不是這樣的想法,教導兒女賺錢第一,利己損人不要緊。這種教誨那能接受?所以要知道父母的教誨是善,還是不善的。善的應當接受,不善的也不要得罪父母,陽奉陰違就可以。表面上順從,實際上決定不做,這樣就好。所以菩薩決定是有智慧的。
放恣。遊散。耽酒。嗜美。魯扈。抵突。不識人情。無義無禮。不可諫曉。六親眷屬。資用有無。不能憂念。不惟父母之恩。不苗師友之義。意念身口。曾無一善。
「貪」的行為,現在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甚至佛門的出家人也有。佛弟子不能不知道;不知是愚癡。心里一定,要明白,才曉得應該怎樣做,才不違背佛的教誨。『放恣』,就是放逸。『遊散』,「散」是散慢,精神意志不能集中。六度中的「禪定」度散亂。放恣、遊散,心定即無此病。三學的中心就是定。若有放恣、遊散,念佛不但不能得「一心」,「功夫成片」也得不到。這是障礙,也是業障。「放恣」、「遊散」也是世人講的好吃懶做。
『耽酒,嗜美』,「美」是美食,不指別的,這是飲食上的貪圖。放恣、遊散是生活上貪圖享受。『魯扈、抵突』。「魯」是魯莽;「扈」是跋扈;「抵突」就是不能隨順。普賢菩薩教我們「恒順眾生,隨喜功德」,這種人決定做不到;稍微不合自己意思的,就生瞋恚心,對人事就有衝突。『不識人情』。「識」是認識。這句話是指學問,不識人情就是沒有學問。學問是通達人情世故,包括道德、風俗習慣、典章制度。他不了解,當然就不願意遵守,認為這些是約束人的,帶給人很多不方便。為所欲為,這還得了!
『無義無禮』。「無禮」是不守法;「無義」是不講道理。不講理,不守法,而且『不可諫曉』,就是不聽勸告。這樣的人,佛都沒法子教。佛經里稱為「一闡提」,沒有善根。這些人現在現前社會確實存在,仔細觀察,隨時隨處都見得到。可是我們真正念佛人遇到這些事,要常常反省自己有沒有犯過。
社會是一面鏡子,有善有惡。見到善,想想自己有沒有?若沒有,趕快向他學習。見到惡,想想自己有沒有?如果有,立刻改過自新。所以,這個大社會的善人、惡人,對修行人而言,都是善知識,都是善友,儒家也這麼說,「三人行,必有我師」。三人就是一個惡人,一個善人,一個自己。善人惡人都是老師,我們在他身上都能學到很多教訓。
『六親眷屬,資念有無,不能憂念』,這是他自私自利,不顧家人。家人今天有沒有飯吃,有沒有衣服穿,他都不憂慮。『不惟父母之恩』。「惟」是思惟。他從來沒有想到父母對他有恩德?『不存師友之義』。「存」是存念、存心。心里也沒有師友之道義,確實是經上講的「一闡提」。『意念身口』,身口意三業『曾無一善』。這樣的人,如果臨終遇不到善知識勸他念佛往生,必定墮地獄。
我們今天學佛,不僅是自己的成就,還要勸化眾生。勸化眾生單靠口說是不夠的,要認真去做。我們認真做,對自己來講,是本分,應該的;對社會而言,是為別人作好樣子。對父母要孝順,要勸告父母念佛求生凈土,要幫助他們,把西方極樂世界的好處告訴父母,把許多往生的例子告訴父母。父母年紀都大了,跟年輕人的想法不一樣,他會想:我將來死了怎麼辦?年輕人沒想到這個問題。
大概七十歲以後,這個問題是老人心中最重要的一樁大事。他們常常想,我年老了,要怎樣走法;走了以後到那里去?這是他們非常關心的問題,尤其年老體衰,體弱多病,種種不方便。你可以勸他,念佛的人身體健康不生病。這是他最愛聽的,最喜歡聽到的。老年人第一福報就是健康;財富沒有用處,有財富不健康,仍是苦不堪言。如何得到健康的身體?念佛,心清凈,身就清凈,就能得到健康長壽。什麼都放下,什麼都不想,跟他講講現代國內這些念佛往生的故事;不必聽講經,他不耐煩。講這些故事給他聽,他能明白,接受了,也照這樣學,就成功了。這是真正報父母之恩。
對老師,要跟對父母一樣,念念不忘教誨之恩,做給社會大眾看。這是給在學校教書的老師莫大的鼓勵---學生不忘本,學生還常常念著老師。這就是教育。特別是曾經教導過我們的老師,像我這個年齡,好多老師都過世了。周邦道老居士是我過去的校長,他寫的幾個字,我把它放大,作了一副對聯。現在大陸還有一位老師,八十多歲,是我初中的級任老師(現在稱導師)。
這位老師最接近我們,因為我們的生活行為他都管教。我知道了他的住所,前年到南京特別去看他。他在醫院里,眼睛白內障,動手術。我看到他,他看不到我,剛動完手術,兩眼都矇著。我不能忘記老師,我們雖然在國外,不能常常去看他,逢年過節,我們也要送點小禮物,送點供養,否則我們佛法就白學了。所以,父母之恩、老師之德,須念念不忘。
我從美國回來之後跟大家講《地藏經》,提醒同學們,特別強調「孝敬」。整個佛法的教育,無非「孝敬」二字的發揚光大,達到究竟圓滿而已。所以,佛教始從「孝親」做起,到最後圓滿還是「孝親」。前面講的是貪之惡,正是中國人所講的「利令智昏」,只求滿足個人的利益欲望,智慧喪失殆盡。
不信諸佛經法。不信生死善惡。
這兩句是一小段,說的是「愚癡」。世出世間最圓滿的教育,就是佛陀教育。他不相信,不能接受,是真正的愚癡。『不信生死善惡』就是不相信因果輪迴的事實。六道十界是世間事實真相,誰都無法逃避。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度眾生成佛道,最有效果的方法,最圓滿究竟的方法,就是教人念佛求生淨土。因為這個方法,只怕不相信,不接受;如果相信,接受,決定生效,決定成功。
其他法門,雖然理論方法非常圓滿,但學起來,不一定這一生能成功,不能保證。念佛往生是可以保證的。『不信諸佛經法』特別是指這部經,不相信這部經所講的理論方法,實在太可惜!你要真正能相信,依教奉行,就恭喜你,這一生永脫輪迴,作佛、作菩薩,身分換了,不是凡夫。這是值得慶幸的一樁大事。
要知道生死輪迴是極恐怖的事,確實有因果報應,確實有六道輪迴,確實有地獄、餓鬼。千真萬確的事實,非常可怕!我們想想自己這一生所想的、所做的,在六道里與那一道相應?這件事不要問別人,自已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善導大師在《觀經》里說,「我們都是作惡的眾生,如果不能往生,是決定墮三途」。我們實在是這一類人,一點都不假。不要說大善,小善我們都沒做到。
小善之人是獨善其身,自己不做罪業。一般講,戒律謹嚴是小善的眾生;大善的眾生,念念利益一切眾生。雖是眾生,不是菩薩,可是他慈悲心大,會替別人著想,不專為自己。大善、小善眾生不往生的話,來生依舊在六道。求生凈土,對我們來講,比大善、小善更迫切需要,因為他不往生還沒關係,來生還在人天道;我們不往生,就墮地獄、餓鬼道。所以,我們念佛要比他更認真。
諸位同修看看《觀經》三輩九品,就知道非念佛不可,非往生不可。去得成,去不成?決定去得成。如果去不成,佛就打妄語。佛那有妄語,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修行,那有不成功的。古德說「萬修萬人去」,永明延壽、善導大師都是這樣說的,決定不假。所以,自己對念佛要充滿信心,絲毫怀疑都沒有,決定往生。經典這些教訓,我們讀了之後要常常反省,有則改之,無則嘉勉。而今而後,曉得這一生中應該做些什麼事;我們這一生的生活就有意義,就非常充實,不會感覺空虛。
我們見到社會上有一些年老退休的人,生活無聊。有工作的時侯,生活覺得充實,還有點意義;一旦沒有工作,就有失落感,產生不好的念頭。什麼念頭?「坐吃等死」。這多消極,多悲觀!每日在想「坐吃等死」,就死得很快。因為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一切法從心想生」。他沒有工作,想著等死,天天想死,死就很快來臨。這是一種非常不健康的心態,影響生理的健康。學佛的人知道,從今以後,縱然退休,生活會更美滿,更充實。
因為從前有工作的時侯很夾雜,如今世間事務離開了,功行成熟,不夾雜、不聞斷,完全做自己心里想做的事。在社會上,有許多事不想做也不行,不是自己心里願意做的,所以做得不開心。退休之後,所做的工作是心里樂意做的,期望做的,這樣的生活就很美滿很充實。所以,這兩個「不信」,一是不信聖人的教誨;一是不信因果輪迴。這是「愚癡」,是極重的障礙。
欲害真人。鬥亂僧眾。愚癡蒙昧。自為智慧。不知生所從來。死所趣向。不仁不順。希望長生。
這一節經文,李老師說是「魔眷屬」。其人內怀三毒邪見,外遇惡友為緣,廣造諸惡,可憐可憫。他們不知道事實真相,不知道邪正是非,不知道利害得失,便胡作妄為。這是貪毒。「貪」是永無止境,永無厭足。永遠不能滿足自己物質、精神生活的貪求,於是瞋恚心就從這里生起。我們看到今天世界上許多地方,社會動盪不安,就是這個現象。
佛在此舉末世僧團為例,教誡眾生。『欲害僧人,鬥亂僧眾』。他們自己不能依教奉行,也看不順眼真正修行、修善的人,因為与他所想的、所說的、所做的恰恰相反。如果這位善人再得到社會大眾的讚歎,他心里就更難過,嫉妒、怨恨都生起來,就起惡念要害人,要破坏僧眾,「僧眾」,狹義的是佛門的六和僧團,廣義就是社會一切善良的團體。惡人是容納不下他們的。所以,此處也有兩重雙關的意思。
佛家講的「僧眾」、「僧團」,不限於出家人;任何團體只要遵修六和敬,皆稱「僧團」。因為「僧」是梵語「僧伽」翻譯過來的,它的本義是「和合眾」。和合眾不一定指出家人,出家人當然要和合;不出家,世間一般團體要是和合,也是和合眾,所以這個意思非常廣泛。一家人,妻子完女、父母兄弟姊妹真正團結和睦,這個家庭就是和合眾。社會上的公司行號,從老闆到員工,一心一德,相敬相愛,互助合作,也是和合眾。大至一個地區、一個國家都是和合團體。
這些為非作歹的入破坏僧團,破坏團體,不願意為團體約束,甚至享受特權,這都是破坏團體,破坏公共秩序的惡行。這一句經文可以用這句話來解釋;破坏公共秩序,破壞社會賢能的不良分子。
『愚痴蒙昧,自為智慧』。這些不良之人,為什麼造這樣的罪業?這個罪業造的大,不是小罪,這是決定墮地獄之罪。害一個人罪小。一個善人影響一方,所謂「人天眼目」。你害他一個人,不是只跟這一個人結怨,而是令這一個地方的人民得不到善良的教化,這個罪業就重!你破坏公共秩序,使許多人身心不能安寧,這個罪也重。所以,一個頭腦清楚的人決定不敢做這件事。佛常常教誡我們,對於任何一個眾生都不敢存傷害之心,何況那麼的眾生,怎麼敢造這種罪業。這正是佛家常講的「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眾生見到果報現前的時侯才害怕;此時害怕也無法避免惡報。
造了因,必定受果報。菩薩知道,因必定有效果,所以起心動念都小心謹慎,不傷害人,更不會傷害團體,所得的果報清凈、圓滿。因此,萬萬不可以為這樣做是自己有智慧,還以為自己做得很對,別人不敢做,自己敢做。那就錯了,此乃是非黑白顛倒,愚癡暗昧,可憐愍者。
『不知生所從來,死所趣向』。這是很深的學問,一切眾生,生從那里來,死往那里去。世間許多宗教家、哲學家、科學家都還在探索追究。就近而論,父母所生,生死事大,死了以後又歸六道輪迴。能想到這些問題,自然起心動念就會收歛,就會約束自己。了解今世,來生距離很近,才會產生高度的警覺,自然會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因為知道有來生來世,這是一個覺悟的人。
迷人不知道事實真相,不識生死是大。『不仁不順』。「仁」是仁慈;「不仁」是沒有仁慈之心。「不順」是不順人情,不順法度;而且還有妄念,『希望長生』。能得到嗎?決定得不到。「長生」是積善的果報,不是作惡所得到。一個人作惡而長壽,乃是前生積了大善,雖然作惡,其福未盡,尚有餘壽。決不是作惡的人都長壽,作善的人都短命。世間為許多人有這種錯誤的見解,這是不順理的。
慈心教誨。而不肯信。苦口与語。無益其人。心中閉塞。意不開解。
這一段說「貪、瞋、癡」三毒決定連帶生起,不會單一存在,有一就有三。『慈心教誨』。世間如果不是對你非常關心之人,決定不會說你的過失。說過失往往會得罪人,誰願意幹這種傻事。最關心自己的人是父母師長,他們苦心勸告,作善惡之人聽了也不相信。這種現象在現代社會,無論中國外國常常見到。因此,能體會佛說這部經的宗旨,特別是這一品說的,幾乎全是現前社會的狀況。三十五品所講的「濁世惡苦」,在古代這種現象稀少,沒有現在這樣普遍。
『苦口与語』是講誠實話。包括一般知心的朋友,真正的好朋友,都有勸善規過的責任。不是親朋好友,不會這麼關心,可是說了對他也沒有益,因為他不能接受。為什麼不能接受?在佛法講,是「業障」太重,『心中閉塞,意不開解』,所以聽不懂,不了解勸告的真實義。「心中閉塞」是什麼東西塞住?第一、錯誤的知見;第二、貪瞋煩惱;第三、外在誘惑,這三樣把人的心智閉塞住。以上這一大段「世間人民,徙依懈怠」,一直到此處皆是講造因。造作業因,後來當然有果報。
「因緣果報」是世出世間的真理定律,任何一個人都不能否定,也沒有辦法改變;縱然是諸佛如來,也沒有辦法改變因果。這是事實,所以菩薩「畏因」。菩薩是個覺悟的人,起心動念小心謹慎,因為知道造作惡業必定有惡報。如果不想受惡報,就不要造惡因。此義精深,不可不知。
大命將終。悔懼交至。
臨命終時,地獄相現前,這時害怕、已經來不及了。這是第五段,十惡業都在這段經文里。惡業從什麼地方造?不外乎「身、語、意」,且以意業為主。「意」是起心動念。一個人不起心動念,身口就不會造業。身口所造的,依佛法講是「無記業」。業為什麼變成善惡,就在起心動念。一念善,造的就是善業;一念惡,造的就是惡業。由此可知,主要的是心念。我們生在這個社會,想不造惡業,不容易,太難了。難在那里?就是我們眼所見的、耳所聽的、身所接觸的,都是惡緣。
現在的社會与生活環境,有意無中都造惡業,這是我們要警惕、要覺悟的,「不生西方,必墮地獄」。善導大師在《觀經》中註解所講的話一點都不錯,「念佛求生凈土,是我們唯一的生路」。
不豫修善。臨時乃悔。悔之於後。將何及乎。
「豫」是預先。我們現在很幸運聞到佛法,聞到之後,道理聽清楚,方法聽明白,從現在起就要認真修學。什麼是「善」?「念佛第一善」,莫夾雜,即此一生往生不退成佛,故知念佛第一善。學佛的同修都知道,自己的業障很重,念念想要懺除業障。誦經、拜佛、懺悔,目的都是懺除業障。業障果然懺除了嗎?不見得。不但業障沒有懺除,業障每天還在增加,還在增長。
所以,我常常提醒同修,一定要認識什麼是「業障」。業障從那里生的,從那里來的?佛在《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本來成佛,我們現在怎麼會變成這樣,淪落到這種狀況?佛說「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句話就把「業障」的根源找出來了。「業」是造作;「障」是障礙。障礙自己心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妄想」發展成「所知障」,變成知見,即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想法、看法都錯。「執著」發展就變成「煩惱障」,貪、瞋、癡、慢、疑,就變成這些毒素。業障消除的現象,就是心清凈。煩惱沒有了,妄想沒有了,業障消除。
同修們自己想想,什麼樣的修行方法能教我們心地清凈。妄想少、煩惱少,就是業障消除。諸佛如來、高僧大德教我們念一句「阿彌陀佛」,所有經論、法門消不了的業障,念佛能消。果然相信,我們精神意志集中在一句佛號上,這句佛號念念相續,既沒有煩惱,也沒有知見,確實一句佛號把妄想執著都打掉。這是消業障不可思議的法門。此處的修善,就是「念佛」,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就決定成就。沒有機會幫助別人,不是坏事,不要找事。在佛門的確如此,隨緣而不攀緣。
有機會隨緣幫助眾生,隨緣也要盡心盡力,事情做的圓滿;沒有機會就自己老實念佛。真正老實念佛,就會站著往生,坐著往生,預知時至,臨終沒有痛苦。過去、現在、中國、外國,這些年來我們看到的,都不是假的。這些往生的人只憑一句佛號,臨終能這樣瀟灑,捨離六道輪迴。業障要是不消,怎麼去得了。
由此可知,消業障靠一句佛號,往生不退成佛也是這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功德不可思議。這些老實人,一句佛號就成就,往往比那些通宗通教、大開圓解的,臨命終時還要示現一點病苦的善知識,看來總不如老實念佛的人那麼自在。這些祖師大德弘法利生,這麼大功德,難道是比不上老太婆嗎?真的比不上。在教化眾生方面,老太婆不如法師;在消除業障方面,法師比不上老太太。
因為老太太一天到晚除了念阿彌陀佛,心里一個妄想都沒有,業障都消除了。法師講經說法,腦子里還有知見,還有胡思亂想,還要應付廣大群眾,所以他的清凈心實在比不上老太太。道理在此。
這兩條路,願意走那一條都行,由自己選擇。憑什麼選擇?憑因緣選擇。這是正確的。如果不顧因緣,只圖自己趕快走,走得瀟灑,這是自私自利,與阿彌陀佛廣度大願不相應。古人講,有緣廣度眾生,無緣就獨善其身。儒家也說,「貧者獨善其身,達者兼善天下」。幫助別人,自己、他人都得到利益;沒有這個機緣,就專門度自己,這最重要。往往在家人的成就比出家人殊勝,原因何在?
在家單純。單純到什麼程度?簡單的說,接觸面小,知道的事情少,接觸的人少;因此他煩惱少、是非少,容易成就。出家人層面大,接觸面大,知道的事情多,是非也多譬如,我們看電視,也不看報紙,還是有很多事情都知道、怎麼知道?這個人來說,那個人來說,也不能不聽。來說的人太多了,好心專程來看你,你也不能不許他說。知道的事情多,煩惱就多;認識的人多,是非就多。現在出家修行環境不如在家眾。
古代的道場大多建在深山里。現在我們到大陸觀光,交通便利,汽車可以開到寺門口,從前都要走路。到寺院里燒香拜佛要走三四天,遠道的要走十天半個月。我是安徽人,從我家鄉步行到九華山要走一個星期。我家住在江北,朝九華山拜地藏菩薩,已成民間重要的活動,但往返需要許多時日。
所以,到寺院燒香拜佛,一年至多不過一、兩次而已,不會常常去。因此,寺院非常清凈,沒有人來,只有在法會期間才有各方人來,這樣修行比在家容易。現在寺院的遊客,一天到晚川流不息,出家修行反而不如在家人了。
今天有兩位居士發心想出家。我問他,為什麼要出家,出家不容易。若為了修行而出家,則在家比出家好。甚至想為弘法而出家,現代以居士身分弘法,也不比出家人差。現在出家的道場難求,一個清凈、真正修行的道場,不容易遇到。今天的道場都要靠法會,靠信徒供養,這就很苦。
中國古代的道場皆有寺產、有山、有田地,租給農夫耕種,每年收租,以租金作道糧。因此,出家人生活不依賴信徒,不需要作佛事,沒有這個條件。所以,一定要把事實真相認清楚,特別是念佛法門,是佛為在家同修們說的。
此經開端,我們看到「賢護等十六正士」,這十六位大德都是在家的等覺菩薩。由此可知,這個法門殊勝無比。一念回心,即是至善;一念回心,就是念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念佛的秘訣是「都攝六根,凈念相繼」。有人問我:「六根怎樣都攝?」你的心里只有一個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外,什麼都沒有,即六根都攝。一句阿彌陀佛就已經「都攝六根」。
不要再問,不要再打妄想;一打妄想,則一根也沒攝。老實念佛,一個妄想也沒有,六根就都攝,此念就是「凈念」。「相繼」是凈念不斷。諦閑法師說得好,「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大家有工作,工作的時侯認真工作,不要念佛,把佛號放下;工作完了,佛號立刻堤起來。如是佛念好了,工作也做好了,這就是修善。「凈念相繼」是正修,專修西方凈土法門。
三福是教我們在沒有到西方世界之前,我們這個身體還在世間,既然在世間,就不能離開社會,不能脫離人群,佛弟子要用什麼樣的態度對人、對事、對物。我們從這部經典里學會,念這句阿彌陀佛是修行。處世、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是修凈業,這樣凈業才能圓滿成就。所以,回頭要快,要知道怎樣修善。什麼是善,要辨別的清清楚楚。造作惡業的,普通人有,學佛的人也有。
有些學佛的人盲修瞎練,特別是在近代,無論中國、外國,妖魔鬼怪很多,到處都聽說有神通的,有再來的•••,這些人都自以為是,不能信受正法;等到臨命終時,地獄相現前,那時後悔已經來不及。這一段是講果報。末後一段,佛真正是苦口婆心教誡世人。這些年來,我從此經稍能體會。
天地之間。五道分明。
天地之間就是指世間。『五道』即是指六道,指天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通常將阿修羅省略。佛在《楞嚴經》上告訴我們,天上有阿修羅,人間有阿修羅,畜生有阿修羅,餓鬼道也有阿修羅,只有地獄沒有。阿修羅在那一道就算那一道,所以五道就很圓滿。通常經上講「六道」,是單獨把天阿修羅算一道。人阿修羅歸人道,畜生歸畜生,餓鬼歸餓鬼,這樣就變成六道。講五道、五趣,就把天阿修羅歸入天道。所以五道与六道意思完全相同。
「分明」就是清清楚楚。五道是怎麼來的,我們不能不知道。佛在大乘經上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五道是從心想生的。五道之外還有聲聞、緣覺、菩薩、佛,我們稱法界,加上天阿修羅,就是十法界。十法界也是從心想生,只要你動念,有想,就落在十法界。必須到心想都無,才能超越十法界,而入一真法界。換句話說,只要有念、有想,都不出十法界。
十法界的因行,簡單的說,佛心平等。對人、對事、對物,對一切平等,完全沒有分別執著,這是佛」。一有分別執著,就不是佛。「菩薩」是六度心,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菩薩自利利他,能捨己為人。「緣覺」心是十二因緣。「聲聞」心是四諦,苦、集、滅、道。他知苦,斷集,證滅,修道。以上是三界之外的聖人。
再下來就是三界內的五道。「天人」的心是十善,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以慈悲喜捨修十善業,生天之業因。「人道」是修五戒十善,得人身。「畜生」心愚癡,是非善惡顛倒。「餓鬼」心是貪欲。「地獄」心是瞋恚。餓鬼、地獄都有很重的嫉妒。知道十界五道業因,想想自己,從早到晚,從年初一到腊月三十,我們起心動念是什麼心;我們對人,對事,對粅是什麼心態。自己冷靜想一想,就曉得將來會生到那一道。此即『五道分明』。
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
六道之中,佛講的事實真相是自作自受,沒有人能代替的,也沒有人能力赦免的。在理上決定自作自受,因此不能不小心,不能不謹慎。造惡因,必定有惡報;造善因,一定有善果,果報分明。『禍福相承』。中國人造字,禍、福這兩個字差不多,意義是邪正、是非、善惡很不容易分辨。禍、福就在一念用心。一念善,就是福報;一念惡,就是災禍。福里有禍害,享福的時侯忘了造福,而容易造罪業。
福享盡,災禍就現前。在受苦受難的時侯,禍害現前,往往在此時生起懺悔之心,能生一念善念;等到惡報受完,這一念善報就現前。由此可知,「禍福相承」即是善、惡念頭的轉變,禍、福果報的轉換。
『身自當之,無誰代者』。世間有一些孝子孝女,不曉得父母過世有沒有往生凈土,著急得不得了。急有什麼用?你著急,他就能往生嗎?那有這種道理。能不能往生,佛也幫不上忙,我們凡夫怎能幫上忙。真正能幫上忙,就要像地藏菩薩一樣《地藏經》上,婆羅門女、光目女是個好榜樣。我們能學他,做到那種功夫境界,對亡人能幫多大的忙?也只幫他往生忉利天;夜摩天以上,就幫不上忙。
因為夜摩天以上要靠自己修行的功夫,不是單靠修福德能幫的。我們自己修行真實的福德,幫父母祖先的亡靈,只能幫他生忉利天。生到忉利天,自然不是究竟,將來還是免不了輪迴。要想究竟幫他忙,唯一的辦法是自己往生凈土。家親眷屬若生到忉利天,天人壽命很長,你可能化身到天上去跟他講經說法,勸他念佛往生,這才是真的幫助他們。這是真實的功德利益。
善人行善。從樂入樂。從明入明。
「善人」是真正覺悟的人,身口意皆善,所以他的心行善。『從樂入樂』是說在十法界節節提升。佛法教學目標確實在此,教我們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一定是一天比一天快樂,一天比一天自在。這是我們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明」是開智慧。智慧天天增長,對宇宙人生的真相,因果報應的事實,愈來愈清楚,愈來愈明瞭,所以他快樂。這是學佛的好處,學佛的利益。反過來,不學佛,違背佛菩薩教誡的。
惡人行惡。從苦入苦。從冥入冥。
果報恰恰相反,三業不善,自作聰明,所以他前途愈來愈艱難,在十法界節節下墜。愈來愈苦,心智愈來愈糊塗,愈來愈顛倒。這些事,我們冷靜的觀察,不難理解,就擺在我們眼前。特別是上了年紀的人,有多少人神智非常清楚,不迷惑,不顛倒的。讀這段經文可以對照一下,就能理解。因此,我們少壯的時侯,確實三業要清凈。若不清凈,到年歲大的時侯,就難免『從苦入苦,從冥入冥』。那個時侯,後悔就來不及。
誰能知者。獨佛知耳。
這些事實真相,什麼人最明瞭?佛知道,佛最清楚,佛最明瞭。這兩句是前面「五濁惡世」的總結。所以,佛講得這麼清楚、明白,這不是他的理想,不是他的假設,皆是事實真相。正因為佛見到,所以佛不忍心看大家在這里迷惑,造業,受苦。他以大慈悲心憐憫眾生,為了幫助我們脫離苦海,才不辭辛勞來教導我們。
教語開示。信行者少。
佛真的是苦口婆心教導我們。「開」是開啟我們的智慧;「示」是指示事實的真相。可是相信的人少,不相信的人多。相信的人少到什麼程度,一般同修們很少知道。不要看臺灣佛教這麼興盛,信佛的人這麼多,還是『信行者少』。因為迷信的人多,真正曉得佛法真相的人不多,把佛菩薩當神明看待的人多。問他為什麼學佛?求升官、求發財、求長壽,燒香拜佛求的是這些。這些人是佔學佛人的大多數,幾個人明白經典的道理!
誦經的人多,告訴他這部經有什麼好處,他就念,以為自己能得到些什麼。明白教義,依照經典教訓去做的人很少,幾番淘汰下來,剩下沒幾個人,可以數得出。「信行」著重在實行。「行」是造作。相信佛的教誨,依照佛的教訓去做,方是信行者。不明教理,不肯依教修行,還希求長生,希求福報,這是迷信,這些希望往往是落空的。
生死不休。惡道不絕。
這兩句經文正是照應前面兩句。如果大家都相信佛,都依照佛的話去做,一個個都了生死出三界,都成佛、成菩薩。正因為許多人不相信,不肯照做,還是照樣輪迴。既然不能超越六道,惡道地獄決定有分。特別是在這個時代,外在的環境實在非常不好,物質環境的污染,是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讀歷史,中國、外國什麼時侯聽說過環保?沒聽說過,到最近幾年才有,才知道環境污染的嚴重性。
可是再仔細想想,現在這個社會對我們精神的染污、思想的染污、見解的染污,比物質環境的染污還要嚴重。現在大家還沒有想到怎樣保護心地的污染。保護外在物質環境是知道,想到了,心地的污染還沒有注意到,這怎麼得了。環保能不能做好?決定做不好。雖然大家都在做,到最後還是無濟於事。原因何在?
佛說得好,「依報隨著正報轉」,環境是從人心轉變的。若此世間人人心地善良,皆知斷惡修善,外面環境自然就起變化,風調雨順,四季丰收;人心不善,整個大環境也就失調。環境与人心息息相關,這個事實、這個道理,世間人還不懂。世間人總是把精神与物質當兩樁事。說是一樁事的,只有大乘佛法,奈何世人不信,不能接受,因此才『惡道不絕』。
如是世人。難可具盡。
我們現在看惡道不但不絕,而且愈來愈增長,也就是作惡的人一天比一天多。其業因果報循環輾轉,言說不盡。
故有自然三塗。無量苦惱。輾轉其中。
「三途」不是人造的,不是鬼神造的,也不是佛菩薩建立的。不但三途与諸佛菩薩、上帝鬼神毫無關係。三善道,乃至四聖法界純是自然的。自然三途、自然六道、自然十法界,是從人心想變現的。大家不知道事實真相,胡作妄為,才產生無量的苦惱。佛為我們說法四十九年,後人整理成一部《大藏經》。這部《大藏經》也就遇佛為一切眾生,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們的生活環境;「人生」就是我們自己。
佛一生就是講我們自己,與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而已,這才知道佛法与我仍有什麼關係,我們為什麼要學佛。不知道自己,不曉得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必定胡作妄為,造作無量的罪業。由於我們的想法、看法、作法都錯誤,才變現六道;變現三惡道就更錯了;再變現地獄,就大錯特錯。幾時能回頭?這就是『無量苦惱,輾轉其中』。
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
這是佛看到的真相,佛看到的事實。實在講,就是自己的本人,每天依舊迷惑造業,現在還像個人樣子,再過幾年就不是這個樣子。時間過得很快,世間沒有一樣是自己的。我的感觸比你們深,原因就是這十幾年常常旅行,所以人家問我住那里?我說,我沒有地方住。雖然有幾個道場,也跟旅館一樣,住幾天就走了,沒有一樣是自己的。住一般旅館,有一些書籍資料不讓我們存放;這個旅館比較長期一點,有些經書可以放在此地,就這麼一點差別而已,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兩樣。
所以,對於佛法所講的,比較有深刻的體會。人生確實是「過客」,這個世間是個旅館,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這是講真話,人在這個世間只是暫時有使用權,決定沒有所有權。政府給你發的所有權狀是假的,是騙你的。死了帶不去,那有所有權?既然有使用權,明白在這段時間可以使用,就盡量利用它。利用它多作善事,多多便利眾生,這就有智慧。如果利用它供給自己享受,不顧別人,則福報享盡,就沒有了。
眼前所擁有的,這是福報;如何運用,則是智慧。有智慧的人,以財富而論,他能把財富的作用發揮到無量無邊;他的財富能達盡未來際,生生世世永遠享不盡。不會用的,雖有無量的財富,在這一生短短幾十年就用得乾乾凈凈,來生墮三惡道變畜生、變餓鬼、墮地獄,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
這是愚癡作惡的結果。所以,真正覺悟的人起心動念,不要說是身外之物肯用來幫助一切眾生,就連身體,身語意三業,無一不是為一切眾生服務,做利益眾生的事業。能這樣發心去做,縱然不能往生,來世也得人天大福報。這是修善之人,善有善果。
如是五惡五痛五燒。
前面所講的『五惡』是因。『五痛』是指現世的苦報。『五燒』指來世三途的惡報。
譬如大火。焚燒人身。
這是比喻惡因、惡報就像大火一樣。自己玩火還燒自身,沒有燒到別人。所以學佛的同修不能不認真讀《了凡四訓》,讀《感應篇》。要認真讀,才真正知道因果報應的可怕;才曉得在這個世間應該怎樣待人接物,知道怎樣斷惡,怎樣修善。末後這段,是佛教導我們如何離苦得樂的方法。
(下事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