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4) 点击次数(74
《無量壽經》卷九 凈空 譯述

無量壽經》卷九 凈空 譯述

《佛說大乘無量壽經》四冊瀾凈空法師 譯述

【卷九】

當知此人非是小乘

佛為什麼說這句話?因為在形式上看,他沒有修大乘。大乘要修「六度」。他沒有修「六度」,只是在家里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甚至戒律也疏忽了。這几天有同學來問我,在目前的環境里,要怎樣修行,功夫才能得力?他問得好!要想功夫得力,還佛祖的一句老實話,「持戒念佛」。持什麼戒?我也說得很清楚,要知道自己的業障很重。不但是業障,應該講「罪業深重」。這些障礙我們的戒體,障礙我們的戒行。所以,一定要認清自己是什麼人,要怎樣修法。在家同修能把「五戒十善」學好,就是現代世間的真善之人。出家人把《沙彌律儀》都做到,就是出家人的大善知識;其他的做不到,雖然受戒,那是形式,是舞台上表演,不是真的。

明末的蕅益大師是淨宗第九代祖師,是淨宗非常了不起的大德。他對於戒律下了很大的功夫,他研究,通達,當時有人稱他為律師(就像民國初年的弘一大師一樣,對戒律很有研究)。他說,中國從南宋以來就沒有比丘了。沒有比丘,比丘戒就沒有。因為比丘戒律規定,至少要有五個比丘才能成戒。若一個比丘都沒有,怎能傳比丘戒。外表上看,現在比丘很多,但非真實,名字比丘,比丘戒沒人做到。蕅益大師自己不敢稱比丘,因畏僧越之罪,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仿冒之罪,冒牌的。

因此,他受了比丘戒之後,在佛菩薩面前退戒,一生自稱為「菩薩沙彌」。他的徒弟成時法師,也是他的侍者。大師往生之後,所有的著作,都是成時替他整理流通的,就是《蕅益大師全集》。成時因為老師稱沙彌,他連沙彌也不敢稱。我們在《蕅益大師全集》里看到成時寫的序文、跋文,具名為「出家優婆塞」,不敢稱沙彌。優婆塞是在家居士。他是出家居士。民國初年,弘一大師也自稱出家優婆塞。這一些老實人,自己做到多少,說多少;做不到的,決定不敢稱說,這是「老實」。

我們想想自己,有沒有覺資格稱出家優婆塞?我們這些出家人,五戒有沒有做到?認真一反省、一檢點,真的寒毛直豎,才知道問題嚴重,一定要「改過自新」。改過自新就是真正的懺悔,把毛病習氣都改掉。「老實念佛」,依信、願、行修學凈土法門,此人就不是小乘。不但非是小乘,佛說:

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因此,首先我們要知道自己的過失;其次要真正把毛病習氣徹底改正。依照經典中的教訓修行,念念求生凈土,這是佛的第一弟子。此与本經序分中,僑陳如尊者排名第一位,是前後呼應。這部經當然就是諸佛如來度眾生的第一經。持名念佛的法門,當然就是諸佛如來所傳授的第一法門。因此,古大德說過,念佛法門是大乘中之大乘,一乘中之一乘,至高無上的法門。它樣樣第一,經是第一;依照這個法門修學的弟子是第一。這是值得我們特別珍惜的。真正明瞭,再學其他的法門,就變成第二、第三,就不是第一。第一決定不夾雜。能真正認識的人實在不多,正是夏蓮居士說的「萬億人中一二知」。

是故告汝天人世間阿修羅等

世尊告訴當時与會大眾。与會大眾里有聲聞、緣覺、菩薩,這些人不必勸,因為他們都知道,沒有怀疑。聽佛說法,起疑心的是天人阿修羅等。佛說此經,是不是說得太過分;是不是為了勸我們故意這樣說,故意把它抬高的;實際上可能沒有這麼高,是勸勉我們的話,不是真的!於是就生起了疑心。佛特別叫著這些人,告訴他們:

應當愛樂修習

「應當」是非常肯定的語氣。這是教我們對這部經,對這個法門,應當要歡喜,要愛好。「愛」就是喜歡;「樂」是愛好。要喜歡,要愛好這部經典、這個法門,要認真的修,要認真學習。「修」是依照經典理論、方法、標準來修正。修正我們的錯誤觀念,思想、言行。「習」是實習。一定要落實在生活中做到,要把經典的教訓變成實際的生活,這就是習。果然變成實際的生活,無論修習經典多寡,都是彌陀的化身。能百分百做到,就是佛的圓滿化身。能做到百分之一、二,就如天臺大師所講的,即是分證佛的化身。因為它是第一法,是純真法,這也顯示前面所講的,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

生希有心

此經實在「希有」,所有一切經論都不能与它相比。諸位同修,你若能多看几部經,多想想自然能領會,確實是一切經不能為比的。從什麼地方能很明顯地看出來?其他經典,我們不容易做到,不容易應用在日常生活之中;這部經典与自己的生活很容易相應。從這一點體會,其他的經論再好,做不到也是枉然。理懂得有什麼用處,事上做不到。這部經理論明白,可以做到;不明白也能做到。這就妙!所以一定要『生希有心』。

於此經中。生導師想

「導師」就是佛。這就是告訴我們,這一部經就是阿彌陀佛。皈依這部經典,依靠這部經典,就是依靠阿彌陀佛。我們供養阿彌陀佛的形像,一定要明經義,要明道理。見聞阿彌陀佛,就想起阿彌陀佛在經典里教我們這麼多的寶貴教訓,這樣瞻仰阿彌陀佛就有無量功德。否則,見到佛像,心里什麼都不知道,拜阿彌陀佛的像,就白拜了。供養佛像的作用,就是讓他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經典里字字句句的教訓,見到佛像,立刻就記起來,這才是「學佛」。經典就是佛,經典所在之處,即阿彌陀佛所在之處。

欲令無量眾生。速疾安住不退轉

這是法門真實的效果。不但是我們這個世界,十方世界無不如是。「速疾」是很快。能讓一切眾生很快、很安穩的就證到圓滿三不退的地位。這是多麼難得!圓滿的三不退是「等覺菩薩」。如是我們把標準放寬一點也是「八地以上」。換句話說,能令一切眾生,甚至一切五逆十惡的眾生,都能快速平等得到圓滿三不退。這個利益,到那里找!要是跟菩薩說,菩薩聽了都搖頭,認為還有這個道理,在念佛法門卻是事實。

及欲見彼廣大莊嚴

這句是到達西方極樂世界所受的果報,極樂世界「廣大莊嚴」。

聶受殊勝佛剎

這句經文更不可思議!前面廣大莊嚴,我們不貪圖這個享受,好像跟我們沒有很親切的關係。但這一句關係就大,是我們夢寐以求的,就是希望見到一切諸佛如來。世尊告訴我們,只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得到彌陀本願威神加持,就能天天,時時刻刻親近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就有能力上供養諸佛,下化眾生。

無量無邊的世界,跟我們都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我們過去生中曾經住過那些地方,那里有許多我們認識的人,父母、兄弟、親朋好友。我們現在迷惑顛倒,過去的事都忘了,但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劫以前的事,都清楚,都記起來,都明瞭。生生世世,這一生在那個世界,那一生在那世界,還不都想去看看。所以,那個世界有佛,先去供養佛,然後去度有緣的眾生,把最殊勝的法問告訴他們,勸導他們。因此,「乘願再來」不只是來此娑婆世界,而是乘願再回到十方世界。

圓滿功德者。當起精進。聽此法門

密宗里有「大圓滿法,究竟能不能得到大圓滿,實在很有問題。黃念祖居士說過,現在這個時代,真正密宗根器的人已經沒有。他晚年不再傳密,因為沒有密宗的根器。自己專修凈土,于弘凈土。對於學密的人,他也再三勸導,要兼修《無量壽經》、《彌陀要解》、《普賢行願品》,發願求生淨土。

真是慈悲到極處!如果學密的人,不依照這個方法去修,結果還是落空,就太可惜。所以,真正的大圓滿,就是念佛往生法門。我們應當精進『聽此法門』。實在講,這部經要常講,要不斷講。我們過去講過不少經,一切經中,以聽眾的感受來說,聽這部經能生起真正的歡喜心,是其他經論比不上的。

聽經的人數之多,其他經典也不如這部經。我們這次從由中國大陸回來,了解中國大陸的狀況,大陸同胞聽《無量壽經》的錄音帶。錄音帶差不多流通全國,是他們自己拷貝流通的,一個傳一個,這樣傳出去的。對於凈土法門都深信不疑,專修、專讀,效果非常顯著。我們看了,真的生起無限的歡喜心。

介紹學佛,人家問我們初學從那里學起,我就介紹他從《無量壽經》學起。老修行的人,經論已經瀆得很多的人,問我們要從那里修起,我也告訴他旋《無量壽經》學起,決定不錯。

為求法故。不生退屈諂偽之心。設入大火。不應疑悔

佛在此苦口婆心勸勉我們,對此無上法門決定不能怀疑,決定不能退轉。這種利益是無量劫中,不容易遇到的,開經偈上說「百千萬劫難遭遇」。遇到了,輕易把它捨棄,是什麼原因?善根薄,對這個法門有疑,或者修學之後後悔,還要修學別的法門,這就大錯特錯。所以,佛在此苦口婆心勸勉我們。

何以故。彼無量億諸菩薩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門。尊重聽聞。不生違背

我們前面看到的,正宗分最後一品,十方無量無邊世界,每一個世界往生的菩薩,數量都不可思議。這麼多的菩薩,那一個不求這個法門。有的人求,求不到,因為有障礙,有業障,有罪障,這一生當中沒有機會聽到。障礙輕的人,都想求念佛法門,對這個法門沒有不尊重的。『尊重聽聞,不生違背』,就是「信心不逆」,依教修行的菩薩皆已往生。這就是經上講的,已往生的、現往生的、將來當生的這一類人。

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

此句經文十分難得,一切寶施、法施,皆不足為喻。十方世界不知有多少菩薩們,思得一成佛捷徑。他想聽這部經,為什麼不能得?不知道此經正是成佛捷徑。他心想最好有部經教我們趕快成佛,但不曉得是什麼經。菩薩希望有一個法門、有一部經典,能令一切眾生成佛。每一個菩薩都有這個意念,希望自己很順利地成就,都想找這個法門,卻找不到。有人將法介紹給他,他還不相信,這是自身有障礙。實在這個法門就在眼前,他不認識,他怀疑,不肯接受,不肯相信,當面錯過。

冷靜觀察現前社會,學禪的也好,不管學那一宗,修那一派的,門口都寫著「南無阿彌陀佛」,甚至晚課也念《阿彌陀經》。你問他,要不要求生凈土?他說不要。這種人很多,他勸人家念阿彌陀佛,勸人求生凈土,但他自己不願求生。

因為他認為這是很低的法門,是給沒有知識的人修的。他自以為了不起,是上上根人,要修上上法門,不修這個法門。殊不知,他心目中想找的最上法門,就是念佛法門,可惜他不認識。由此可知,佛講這句話沒有錯,很有道理。『多有菩薩』,比前面說的多得多,不曉得多了多少倍!想找一個一生成就,快速穩當成就的法門,找不到,『而不能得』。回頭看自己,我們很幸運,今天就遇到,所以,佛在此鄭重地勸告我們:

是故汝等。應求此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無量劫來希有難逢」,我們今天遇到,應當一心一意專求此法。不要再怀疑。這實在是難中之難,真是「難信之法」。那有不成就的道理。此句經文看起來很顯淺,意義實在深廣無比。我們要細心體會,才能看出世尊對我們的一番苦心。我們要怎樣報答?不能往生就不能報答佛恩;報佛恩就決定要求往生。

【受菩提記第四十四

這一品經文接前「非是小乘」,還是屬於「勸信流通」。勸信之所以分為兩品,在經文里明白顯示,此一品經是說明末世眾生得佛加威,受持獲解,不退決證決生。勸告專修,顯示法門殊勝。

若於來世。乃至正法滅時。當有眾生。植諸善本。已曾供養無量諸佛。由彼如來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廣大法門

此段經文,字字句句含有很深的義理,千萬不能疏忽。世尊告訴我們『若於來世』,指未來世。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皆稱「來世」。我們曉得每一尊佛出現在世間,他的教化都可以分三個時期,這三個時期總稱「法運」。人有命運,家庭也有命運---家的興衰。國有命運,國家的興亡也是有命運。世界也有命運,世界大運有成住坏空,小運有滄海桑田。釋迦牟尼佛及一切諸佛示現在世間教化眾生,還是脫離不了命運。

釋迦牟尼佛的法運共有一萬二千年。「正法」一千年,此時佛此時佛滅度之後不久,所留下來的教學以及修學的方法都沒有變質,非常純正,稱為正法。第二個一千年,去正法愈來愈遠,傳法的人不免錯誤,愈傳愈訛。雖有錯誤,還不算太大,依之修行,尚能成就。雖有錯誤,大致上還過得去,故稱「像法時期」。「像」是相似之意,相似即不純正。到第三個一千年之後,往下有一萬年,稱為「末法時期」。正法、像法過去之後,就是末法時期。依照經文,正法滅時,該是像法。

像法過去,末法一萬年。我們正是生在末法一千年之後,依中國古人的算法,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今年是三千零十九年。我們是在末法第二個一千年的初期,往後還有九千年的法運。

佛在此處現出這個事實,過去生中『植諸善本』。「善」是善根;「本」是根本。善根的根本就是「念佛」,就是憶念這一句萬德洪名。

由此可知,我們在過去生中,久遠劫之前就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也念几句。若不念几句,那來的善根。不但念了几句,植此善本,跟阿彌陀佛結下這個緣,還曾經修大福報,就是《阿彌陀經》上講的「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植諸善本」就是具足善根,又曾供養無量諸佛,就是具足福德。善根、福德具足,就看你今生有沒有緣分。在這一生中是不是遇得到這一部經典、這個法門,這屬因緣。假如這三個條件都貝足,這一生中就有可能永脫輪迴,往生不退成佛。

我們今生具足此三條件,因緣得來不容易,因為『由彼如來加威力故』。我等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無量諸佛今時都加持我們,都保佑我們,使我們在這一生中聽到念佛法門,這因緣不是偶然的。假如善根福德不具足,縱然遇到這個法門,也不能接受,也不能認真修行。這一生又空過了,也是種一點善根,培一點福報而已。此即是善根福德尚不具足,還達不到往生的程度,才會有此現象。

善根福德達到往生的標準,聽到這個法門,必定生歡喜心,必定信受奉行,所以『能得如是廣大法門』。「如是」就是指這一部經、這個法門。這個法門之廣大,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都是他度脫的對象,這就「廣大」,不像其他法門只度一部分眾生。達摩祖師傳到中國來的禪宗,只适合上上根人,不是上上根人就沒分。我們看看現前世間有幾個上上根人?一個也沒見到。不是法門不好,而是藥不對症,總沒有淨土法門普遍,平等廣度一切眾生。

攝取受持。當獲廣大一切智智。於彼法中。廣大勝解。獲大歡喜。廣為他說。常樂修行

此處我們要學習,隨分隨力,認真去做。我們得到這個法門之後,最可貴的就是『攝取受持』。不能攝取受持,一生空過,實在可惜。「攝取」就是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我們都應放下,都應捨棄,只取這個法門。

這就是經攝受我,我也攝受經,互攝互容,完全接受。經中字字句句所說的道理,所講的方法、境界完全接受,決定不怀疑,依教修行,把它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行持,這是「受持」。做到什麼程度?整個《無量壽經》就是自己,自己就是一部活潑潑的《無量壽經》,如此可以保證你上上品往生,因為你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這部經所講的就是阿彌陀佛,你全做到,你也成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那有不到西方世界的道理!若我們只做到一部分,就是學到阿彌陀佛的少分;若全部做到,就是圓滿學到阿彌陀佛。

我曾經跟諸位說過,古人講四土三輩九品的說法,跟我講法不一樣。但我講得好懂,也不違背經義;違背經義就錯了。我跟同修們說過,三輩九品從那里來?若能將此經完全做到,上上品往生。做到百分之九十,還有百分之十做不到,品位就低一點,上品中生。做不到百分之九十,能做到百分之八十,上品下生。依此順序遞減,減至下品下生,也要做到百分之二十。能做到百分之二十,就決定往生。若百分之二十都做不到,則今生只能跟阿彌陀佛結法緣,這一生往生沒有指望。

我勸同修們要熟讀,先把經文念熟,不念熟就沒有辦法做到。念熟之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起心動念,對人,對事,對物,念頭才動就會想到,我這個念頭合不合《無量壽經》的教訓。佛教我們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教我們不可以做,我們就不敢做,這才是「攝取受持」,即是解行相應,解行並進。

『當獲廣大一切智智』,能獲得廣大一切智智。經文「當」字非常肯定,當然獲得。「廣大」就是圓滿的意思。你必能獲得廣大圓滿的智慧,也許你覺得未必,我那有這麼大的智慧。不錯,你的智慧是那麼大,而佛在此處講你將會獲得「廣大一切智慧」,有沒有錯?沒錯!因為十方等覺菩薩,就是依此法門攝取受持,你我也攝取受持,就單從這一點看,你我与文殊、普賢、勢至已是無二無別。他們是圓滿的智慧才選擇這個法門,我們現在也選擇這個法門,与他們的圓滿智慧沒有兩樣。

所以,除這樁事之外,我們的智慧比不上文殊、普賢;但這樁事,我們絕對不在他們之下。他選對了,我們也選對了,因此是真實圓滿的智慧。若非真實圓滿的智慧,不會選擇這個法門。

『於彼法中』。「彼」就是指這一部經典,『廣大勝解』。「騰」是殊勝;「解」是對經典所說的都能理解。有什麼能力獲得這樣圓滿的智慧?這是因為過去、現在一切諸佛威神加持。我曾經跟同修們說過多次,這樣的經典,我們能講嗎?講不出來!能講一點,是諸佛如來的加持。我講,你們能聽,也能聽懂,聽得很歡喜,這個能力從那兒來的?還是諸佛如來加持,所以才『獲大歡喜』。

生大歡喜,即是受用。現前所得到的大歡喜是法喜充滿。若無一切諸佛如來現前加持,說、聽都辦不到。世人常說「快樂幸福」,從那里來?從此經中來的。離開這個法門,一切大乘經典也有法喜,但是設有那麼殊勝。你若不相信,可以去讀讀其他經典,沒有這麼殊勝,因為得不到一切諸佛的加持。

假如我們自己真有智慧,真有能力,應該讀所有大乘經,法喜都是一樣,是平等的。為什麼讀這部經歡喜,讀其他經不生歡喜?原來這部經有諸佛如來加持,其他的經設有如來加持。沒有諸佛加持,憑我們自己的能力就不能理解,歡喜心生不起來。這部經不管你懂得多少,甚至不懂,你去念都生歡喜心,這是諸佛如來威神加持的現象。否則,在其他經典為何生不起歡喜心。老同修都有深刻的體驗,由於自己的無量歡喜,自自然然就喜歡把這個湛門介紹給別人。

『廣為他說』,就是把這個法門、這部經典廣泛地推薦介紹給別人。我們現在不但印經,而且大量的印送;另外將錄音帶普遍介紹給人,也是好方法。此次講這部經總共講一百零七次(一百六十小時),比以往每一次都講得詳細,這也是道場法緣殊勝,三寶龍天的庇佑。『常樂修行』「常」是長遠心,永不間斷;「樂」是愛好,歡喜遵依經教方法修行。下文是諸佛為這些依此法門修學的人授記,確實是無量功德。

諸善男子。及善女人。能於是法。若已求。現求。當求者。皆獲善利

「是法」指這部經。『若已求』是現在已經得到。我們是屬於這一類的。『現求』是現在渴望得到,還沒有得到的。『當求者』是指未來的眾生。這是這個法門在機緣上的三個階段。『皆獲善利』。只要有這個願心,也都能得善根利益,或說為最善的利益。世出世間沒有比這個利益更善、更真實的。

汝等應當安住無疑

佛在此處苦口婆心勸導我們,一心要安住在這部經典、這個法門上,必須信心不逆,依教奉行。不可怀疑,否則損失就太大了。

種諸善本。應常修習。使無疑滯。不入一切種類珍寶成就牢獄

怎樣『種諸善本』?「老實念佛」就是種諸善本。「諸善」就是一切善。世出世間一切眾善的大根大本,就是這句名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我勸初學同修,第一個階段修學目標在建立信願,用讀經解義助成。對此經典讀誦理解,信願才能堅定,才能精進。信願堅定之後,接著就要認真實行。

「行」就是「執持名號」。第二個階段修學目標在功夫得力,讀經不重要,早晚讀誦一遍即可,或者早晚各念半部,用意在提醒自己。現在要你一天念三遍、五遍、十遍,用意在熟記求解,堅定你的信、願。這樣三資糧才具足。

這法門,佛在《觀無量壽經》中告訴我們,正、助雙修。執持名號是正行。助行是以「五德」作基礎,從五德的基礎上建立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所以我們的助行有五個科目。這五個科目就是教導我們,自己身體現在世間面對社會,面對廣大的群眾,要用什麼樣的心態,用什麼樣的態度生活。依照這五大科目就行了,這是助行。正、助相修,沒有一個不往生,萬修萬人去。

『應常修習』。「修」是修正。我們見思言行有錯誤,與正、助的理論教誨不相應的,都要依教修正過來。「習」是習慣。要把經中的教誨變成自己生活的習慣,使我們起心動念都能与此五大科目相應,一切時一切處都不違背五科,我們助行才圓滿。『使無疑滯』即不怀疑。「滯」是障礙、阻礙。其他的法門阻礙的緣很多,念佛法門障緣少。他的障緣不在外面,外面沒有力量能障礙;障緣在自己,自己若不障礙自己,別人障礙不了。

譬如念佛,有人討厭我們念佛,我就在心里念,不出聲,功夫還是不間斷,這就是外人障礙不了。這句佛號坐著念也行,走著念也行,站著念也行,躺在床上默念也行,多自在。所以,不像其他法門有一定儀軌,就有障礙。

譬如,坐禪一定要在禪堂,修行的方法一定要打坐,站著、走著都不行。念佛法門方使,行、住、坐、臥,一切時、一切處,即使在工作中,功夫都可以不間斷。所以,念佛是障礙最少的法門。

下句經文褪重要,『不入一切種類』。「種類」是指世出世間一切法。『珍寶成就牢獄』。「牢獄」通指三界。三界之內有許多神通及奇怪的事,不要受他騙;要是受騙,就出不了三界。要曉得人間功名富貴、五欲六塵是牢獄。天上享天福,比我們人間福報大太多,壽命之長,享受自在,非常令人向往,令人羨慕。要覺悟,那是珍寶牢獄,福報享盡,還要墮落,不究竟、不圓滿。究竟圓滿一定要超越三界。

天人的富貴,如何能比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世間的大自在天王,富貴至極,比起西方極樂世界下下品往生的人,他們那種快樂自在就像是國王,而大自在天王就像乞丐一樣,不能相比,如此經十八品所說。

我們一定要把這些環境事實認識清楚,不要被世間名利欺騙。這非常重要,一定要覺悟,世間壽命短促,所有金銀財寶,擺在面前給你看看而已,不要以為自己可以得到的。我們連「身」都得不到,何況「身外」之物。一定要記覺悟,沒有一樣東西是自己的,什麼也得不到。一切諸法當體皆空,了不可得。

諸法像流水一樣,流過我們面前。如果有智慧,有機緣用它來修福、積德,這是真聰明。若想把它取為己有,那就上當,就被欺騙了。所以,機會來的時侯,當做善事,做好事,積功累德,則所修的福德,決不會失掉。有福的人不管是在什麼艱難處所,還是有福報。聰明人要福德,不要財富。福德里自然有財富,財富里不一定有福德。聰明人決定不為世出世間一切法門欺騙。此句經文深義在此。

阿逸多。如是等類大威德者。能生佛法廣大異門

『阿逸多』是佛叫彌勒菩薩的名字。凡是經典法中,佛叫著當機者的名字,下文的開示非常重要,故特別提醒注意。『如是等類大威德者』指對此法門深解不疑者。也就是修學不怀疑,不夾雜,不間斷,這樣的人就是「大威德者」。

    『能生佛法廣大異門』。「生」是生起。「廣大異門」就是特別法門,不是普通法門。特別法門就是指這部經典,是佛法的廣大異門,即古德所講的「門餘大道」。八萬四千法門以外的特別法門,他能生起來,這話意義很深。這一部經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廣大異門,我們讀了之後,從心里生起如是法門,這才「相應」。心里生起這個法門,你讀這部經就不是釋迦牟尼佛的經。此經從那里來?是從自性流露出來的真經。此經是釋迦牟尼佛自性流露出來的,今天講的也是我們從自性流露出來的。本經是釋迦牟尼佛的經,還是自性真經?是一不是二。這是「能生」大義。

什麼人能生?不怀疑、不夾雜、不間斷,這個人的心行,不但与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与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皆心行相應,心行交融。就像燈光一樣,光光互照,彼此不分。入此境界,明白此事實相,我們聽古人講的話,才晃然大悟,「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你這就一念成佛,念念就是念念成佛。

沒錯,沒沒有欺騙我們,這是事實。平常我們念這句話,體驗不深,不知道是怎麼回事;讀這段經文,才真正明瞭這句話真正的義趣。

由於此法不聽聞故。有一億菩薩。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一億菩薩」就是指我們現在這些學佛的人。本經前面講,小行菩薩沒聽過這部經,學佛幾年即退轉,道心沒有了。怎麼沒有了?墮入「一切種類珍寶成就牢獄」。

細觀現代社會的佛效界,墳入一切珍寶種類牢獄里的人有多少!他為什麼投入?因為沒聞到這個法門。所以,這「一億菩薩」不是指別人,是指現前世界上學佛之人,沒有遇上這個法門就退轉。

退轉有三個因素:第一、自己業障重。第二、外魔誘惑的力量強。魔是什麼?財、色、名、食睡都是魔。你到百貨公司看看,琳琅滿目都是魔。因為你看到之後,心就動,就被它轉,作不了主;辛辛苦苦賺來的錢,魔一誘惑,錢就飛了!經不起誘惑。第三、沒有諸佛如來威神的加持,故有退轉。

九界眾生若得《無量壽經》,則得一切諸佛如來護念加持,魔就不得其便。換句話說,你的心就比較安定,心定,就不會受外面境界動搖。所以此地講的「一億菩薩」是指現前的學人。『退轉無上菩提』。初發心時皆是真誠修學無上菩薩,時久則為魔誘,墮入名聞利養,即是「退轉」。這是值得我們高度警惕的。我們看到別人退轉,想想自己有沒有退轉;別人迷失,自己有沒有迷失,這是非常重要的。

若有眾生於此經典。書寫。供養、受持。讀誦。於須臾頃為他演說。勸令聽聞。不生憂惱。乃至晝夜思惟彼剎。及佛功德。於無上道。終不退轉

前段說明沒有聽到這部經,未能受持凈土法門的小行菩薩皆退心,皆迷失;依舊搞六道輪迴,甚至墮得更慘,落到三惡道中,真是比比皆是。此一段經文說善根、福德、因緣深厚的人,遇到這一部經典的狀況。

『於此經典』,遇到此經典生大歡喜心。『書寫』就是今天講的「流通」。從前流通經書靠手寫,因為經本都是手沙本。現代則以印刷術取代手抄。現代科技發達,更進步的可輸入電腦,磁碟片不易損壞,可以永久保存。放在電腦里,可以隨時複印出來,要多少就印多少,實在方便!經書、錄音帶、錄影帶皆是流通的工具,電腦的磁片、雷射激光碟也是流通的工具。現在流通法寶的方法工具多,比從前多得太多,像這些科技的工具,我們都應當採取。

『供養』是奉獻。別人不知道淨宗法門,我們介紹給他,奉送給他,這是供養。這種供養,比世間一切珍寶供養都尊貴。供養人黃金財寶,供養人田地房屋,他得到的受用很有限,不能了生死出三界。若將淨宗法寶供養他,他若能信解受持,必獲不可思議無量無邊大利益,他這一生即得永脫輪迴,念佛往生不退成佛。無量劫來沒有辦法脫離輪迴,這一生得到機會,是你奉獻給他的機會。我們應當將此無上法門供養一切眾生,修「普供養」,就是將此經典法門,普遍的推薦介紹給一切大眾。

『受持』是自己接受,依照這個法門修行。『讀誦』有個人讀誦,有團體讀誦。個人讀誦訂在早晚課中。如果有時間,早晚讀誦一遍。念熟了,這一部經大概只需四十分鐘即可念一遍。如果沒有時間,或時間不夠,早課念上半部,晚課念下半部,也很好。再要沒有時間的話,早課念第六品,即是念四十八願。

晚課念三十二至三十七品,這樣就很好。看自己的時間訂定課程,空下來的時間就念佛,有工作就做工作,工作放下,佛號就提起,這是「受持」。

團體讀誦是自利利他。我們此地的道場,我在此的時侯,講經的時間多;我出國弘法時,此地的時間就可以改作共修。大家商量研究,是不是可以利用一個晚上,大家都來讀《無量壽經》,把這部經從頭到尾念一遍。敲著木魚,一個字一個字的念,慢慢帶領初學的同修,這樣念一遍大約一個半小時,不要念得很快。念完經之後,念佛迴向,這樣非常好。團體在一起讀誦,效果之大,不可思議!將此功德迴向世界,祈求世界和平,祈求社會安定。在此時局動亂之中,消災免難,不但消除個人災難,也消除台灣兩千萬同胞的共業。要有這樣的心願,來道場參加讀經迴向。

『演說』就是把這部經介紹給別人。能有機緣將這部經詳細講一遍,當然最好;沒有機會,沒有這麼多的時間,講幾句也很好。不一定要講完全,揀幾句來講也一樣,如《金剛經》上說「為人說四句偈」。『須臾頃』就是時間短暫。很短的時間,為別人演說。『勸令聽聞』就是弘揚這部經典,勸別人。『不生憂惱』,這句話的含義是自己不怀疑、不後悔。那個人參禪,那個人學密,那個人有神通,那人放光;學這個法門,什麼也沒有,絕不後悔,信心清淨,願心堅定,沒有憂惱,沒有煩惱。

『乃至晝夜思惟彼剎』,這就是念佛。我們一天到晚只是想佛、拜佛、念佛,我們整個目標都集中在阿彌陀佛身上。『及佛功德』。本經所說的,阿彌陀佛從初發心、修行,直至他建立西方極樂世界,接引無量無邊的眾生,幫助他們成就,這是阿彌陀佛的功德。

『於無上道』。「無上道」就是念佛往生不退成佛。此處講的無上道,我們決定不會退心,而且自己的信心,一天天增長,直到這一生中決定往生不退成佛。要有堅定的信念!

彼人臨終

末後,佛在此地舉一個比愉說,一個人臨終是最緊要的關頭。這是假設的,臨命終時業障現前不怕,信心願心更要堅定,決定不可怀疑。

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亦能超過。生彼國土

此處『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略而言之,即使大三災變。原子彈爆炸的時侯也不驚不怖,決定往生。念佛心定,無論在什麼災難里,沒有恐怖,絕不貪生怕死,隨時往生。有這個信心,有這個信念,我們在這個世間怎麼會不自在,不快樂。

是人已曾值過去佛。受菩提記。一切如來。同所稱讚

我們是不是這類人,不必問別人,問自己就會知道。對於這一部經、這個法門,真正認識,有堅定的信念,依教奉行,你就是此類人,就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現前諸佛冥冥中加持你,為你授記。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不讚歎你的。諸佛讚歎,護法神決定保佑。這個利益多大!

我們求佛保佑,求神保佑,未必求得到。要是依照這個方法修學,諸佛如來保佑你,加持你。末後,佛說此言,更當細心體會他的大慈大悲的苦言勸導。

是故應當專心信受。持誦。說行

因為上面所講的這些事實与利益,我們『應當專心信受』,受持,讀誦,要為人演說,要認真實行,這樣才不辜負佛的苦口婆心的教誨。

下面是流通分的第二段。前說是勸信,次是「留經流通」。

【獨留此經第四十五】

吾今為諸眾生說此經法。令見無量壽佛。及其國土一切所有。所當為者。皆可求之。無得以我滅度之後。復生疑惑

「吾」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自稱。佛當時說,「我今天為一切眾生說這部經,說此念佛成佛法門」。不但我們講經說法,在此法會中,阿彌陀佛与十方世界諸佛皆現身。阿難与當時參加法會的大眾都見到阿彌陀佛,見到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不僅如此,還見到十方無量無邊諸佛,以及他們的佛土。『一切所有』指佛國土的依正莊嚴。『所當為者』指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我們心里所求的沒有一樣得不到,真正是有求必應。幫助一切眾生要具足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善巧与能力。幫助一切眾生要具足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善巧与能力。幫助一切眾生是學佛人「所當為者,皆可求之」。

世尊又囑咐,不要等到我滅度之後(釋迦牟尼佛入般涅盤,離開世間,佛不在世時),對此法門,對這一部經典又生怀疑,又起迷惑,那就錯了。我們今天面對此經,應當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我們講經的盛況一樣,決定沒有疑惑。這就對了!這一會与佛當年的一會,無二無別。

當來之世。經道滅盡

這是釋迦牟尼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終了之時,佛法在此世間完全消失,所有一切經典都在這個世間消滅。時在九千年之後,距離我們現在還相當遙遠。怎樣消失的?我們現在不要打妄想,因為想也想不出來。佛告訴我們的,當然是事實真相。佛經、佛的教學,在這個世間消失了。

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只住百歲

佛以他的威神加持,使這一部經還可以繼續在世間流通一百年。換句話說,這一部經是最後消滅的。我們要從這段經文上體會這一部經典的價值,才能領略到它的確是無比的殊勝。經法怎麼會消失?就像大夫用藥,很多種藥都是治病的;假如藥用下去卻不見效,諸位想想,還要這個藥嗎?當然不要。

若是病很重,一切法門的治療都失效了,由此可知末法的最後階段,九千年以後眾生的業障有多重。所有的法門都治不了,這句「阿彌陀佛還能對治,所以它管用,還留住世一百年。一百年之後,不是這個法門沒有效,是眾生連這個法門也不相信;佛雖慈悲亦無法救度,無可奈何。現前我們已經看到這個跡象。現在法門眾多,經論眾多,若依照那些經論方法修行,的確得不到效果,這是我們已經看到的。因為我們病得太重,從前用的醫藥都失效了。

大約十幾年前,我在東方佛學院教書的時侯,會性法師也在那里,他很喜歡開玩笑。有一天,他跟我們大家說,現在人的病重,藥方分量失效了。從前用藥的分量幾錢幾分,現在那些藥方必須加倍才能治病。藥的分量不夠沒有效果,因為病得太重。

他說這番話很有味道,我們的心病、身病從那里來的?從污染來的,精神的污染、物質的污染。奇奇怪怪的病,一年比一年多,研究醫藥都來不及。佛法這帖藥非常了不起,萬病通治,而且決定有效。你要是不信,不接受,吃虧的是自己,不是別人。下面經文講得非常肯定。

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經文辭句,字字肯定!這是講有緣眾生遇到這一部經典,能歡喜受持,依教奉行。每個人的願望不同,有人想得到人天福報,他一定得到;想修行證果的,也一定得到;想證阿羅漢,得阿羅漢;想成菩薩,得菩薩;想往生成佛,就成佛。『隨意所願,皆可得度』。淨土法門殊勝,不可思議,依照這個法門修學,真的有求必應。

假如我們冷靜想想,應當相信。世間法里,《了凡四訓》是改造命運,轉移命運的好範例。其所講的原理、原則、方法,跟這部經典比較,則此經典超過它太多。那些小方法都能改變命運,都能在世間法里有求必應,何況如此大法!

用《了凡四訓》來證實,佛在此講的這幾句話就千真萬確;怕的是你不相信。你不相信,就當面錯過。這要怪自己,不能怪佛菩薩。佛菩薩對得起我們,是我們不相信、不願受持,是我們對不起佛菩薩。

如來興世。難值難見。諸佛經典。難得難聞。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此一段經文不是釋迦牟尼佛一人說的,乃是一切諸佛都這麼說,凈土法門是難信之法。容易修習,難信易行。這個「難信」不是指普通人難信,是指聲聞菩薩們都難以相信。包括我們世間所謂的知識分子,尤其是高級知識分子更難信。所以,不要認為他們知識水準高高在上,其實他們的福德因緣反而不及我們。我們在學問方面比不上他,但是對於諸佛如來度生的第一法門,我們能接受,能相信。我們這一生能出三界,能成佛,而他沒分,他還是搞六道輪迴。這几句,全是事實真相。

如來示現在世間,『難值難見』。「值」是遇到。不容易遇到,不容易見到。因為必須在這個世間,一個地區有多數人的因緣成熟,才能感得佛菩薩應化。這是一切緣中最殊勝的緣,積德修善的緣。中國古代,差不多与釋迦牟尼佛相去不遠的時代,中國人的本性仁慈孝悌,所感得孔子、老子、孟子出現在中國。這些大聖人的降臨,亦是感應道交。然而佛為什麼不出現在中國,而出現在印度?

同一個時代、而不同地區,中國地區的人,善根福德沒有印度人深厚。從經典上看,印度在當時是宗教之國。他們當時學術自由發達,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猶如中國春秋戰國時代,而他們比中國早了五、六百年。印度人在學術上的成就,超過我們。我們的成就只限於人道,沒有涉及天道。

但是印度這些宗教,在佛出世的時侯已經有九十六種,這是大派別。他們大多數人都修「定」,定功高的,能達到非想非非想天。所以,天道、餓鬼、地獄、畜生,在他們眼里看得清清楚楚,這是學問、能力超過中國人。當時中國人沒有達到這個境界,故佛出現在印度,而不出現在中國。這些人把六道輪迴的事實真相看得清楚明白,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是什麼原因有六道,什麼原因墮六道,是什麼原因能超越六道,他們始終找不出答案,沒有辦法解釋。但是他們有心願,希望解決這個問題,卻沒有辦法解決,沒有人能解決。佛看到這些人這樣殷切的希望,才降生來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故出現在印度。這些機會非常難得,不容易遇到,所以第一難是「難值難見」。

『諸佛經道,難得難聞』,這是第=難。縱然見到佛,遇到佛出世,而佛講經說法,你有沒有去聽?很難!就像我們這個講堂,在這棟大樓上,天天講經說法,可是住在隔壁的人都不來聽。他是「值」了,也「見」了,但是都不來聽。他沒有第一個難,卻有第二個難。不容易!佛出現在當時的印度,也是天天講經說法,都市的人不見得都來聽。來聽的人少,不來聽的人多。所以,能聽到經法的很不容易,尤其是聽到這個法門。其他的經論還容易遇到,這一部經就很難聞到,機緣很少。

我們這几年提倡,是得到諸佛如來的加持,眾生善根成熟。在台湾普遍了,從南到北到處有人讀誦,有人講演。從前沒有人講,現在講的人多。早些年國內國外只有我一個人講,好不容易遇到黃念祖居士也講此經。我們見面歡喜的不得了!他一生也是一個人講,沒有遇到第二個。這麼遇在一起,至少有兩個人講這部經。不容易,相當不容易。現在風氣逐漸開了,在國內外,在中國大陸已經非常普遍。這是很好的現象,非常難能可貴的現象。

第三難是「遇善知識」。學佛修道很難遇到一位真正的善知識,他的見解、思想,教學方式都正確而沒有錯誤。要是遇到一位老師把路指错,可就冤枉了一生。善知識就是我們的「老師」。老師可遇不可求,到那里找?这要靠緣分,也是福报。遇到是福报!遇到真正的好老師,一生不走冤枉路。遇到的老師不善,則不憲走冤枉路,耽誤很多時間、精力,最怕的是一去不回頭,一錯到底。

第四難是『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聽了老師教導,能不能深解義趣,依教奉行。若不能完全依教奉行,遇到亦等於沒遇到。一定要認真照做,這已經非常難了,『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如此一層層比較,這是第五難。所以,你遇到這部經,得到這個法門,依教奉行,這五重難關就都越過,確是非常希有。須知每一重難關淘汰多少人,淘汰到最後,沒剩几個。我們就是層層淘汰下,前四重難關都超越了,現在剩下最後一關,就是能不能「信樂受持」。若於此經能做到信樂受持,就恭喜你,你這一生成佛了!

若有眾生得聞佛聲。慈心清凈。踴躍歡喜。衣毛為起或淚出者。皆由前世曾作佛道。故非凡人

這是世尊在大會中告訴我們,若有眾生聞此法門,深信不疑且受到很大感動的,就不是普通人。這種情形,在同修中亦時有所聞。如果沒有讀過此經,見聞此事,我們會感到很詫異,覺得他的態度不正常,及至讀到這段經文之後才曉得此事真正原因。他不是不正常,他之有所感動是有原因的。

可是這種感動心態一定要与經文相應,就沒有錯誤。『慈心清淨』。聽到阿彌陀佛、聽到《無量壽經》,確實生起慈悲心,生起清淨心。平常心思很亂,妄念很多,聽到念佛法門之後,依教修行,妄想、雜念少了。雖然沒有完全斷除,覺得自己身心清淨多了,這就与經文相應。『踴躍歡喜』就是生大歡喜心,法喜充满。

『衣毛為起或淚出者』。「衣毛為起」就是寒毛直豎。感覺非常驚訝,歡喜中帶有驚訝,「驚喜」,甚至感動得歡喜流涕。初聞佛法時有此現象,若天天有,常常有,就是魔境現前。初聽到的時侯,偶爾有一、兩次是正常的,這種感覺不能常有。為什麼會有此現象?是他在過去生中,曾經修學這法門,也很用功,也很努力,但是沒能往生。這是值得我們深深警惕的。我們這一生不能往生要看過去生中所犯的過失,現前決定不重犯,這一生中如教修行則能往生。如果再犯老毛病,這一生就不能往生。什麼老毛病?即是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還貪戀,不肯放下,就不能往生。

真正求.往生的人,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心里只有阿彌陀佛,只想阿彌陀佛,只念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不想,也不念萬緣都放下。這樣的人一定往生,真正做到大勢至菩薩講的「凈念相繼」,覺明妙行菩薩講的「不怀疑、不夾雜、不間斷」,則決定往生不退成佛。這才是萬修萬人去。由此可知,淨土法門正如覺明妙行菩薩在《西方確指》所說,最忌諱的是「夾雜」。夾雜世法不能往生,夾雜佛法也不能往生

祕訣就是「專修」,其實無論那一個湛門都要專,不可以雜修,不可以學得很多。愈簡單、愈專、愈好,因為「專」才能得到「慈心清凈」。清凈心、平等心為什麼得不到?不專,這也想,那也想。不是大乘佛法不好,一切經法都好。都好,都想學,就是夾雜。這一生沒有這麼多時間与精力,怎麼能成功?

有很多人問我,學佛從那里下手?八萬四千法門,你喜歡從那里下手,就從那里下手,這是佛陀教化的方便。可是,無量的經典、無量的法門,你只能學一門。這點狠重要,因為一門才能成「三昧」,才能得定,才能把妄想,雜念、煩惱消除。以清淨心迴向求生凈土,沒有不得生的。不一定要念阿彌陀佛,也不一定要念《無量壽經》;念《金剛經》、念《地藏經》、念地藏王菩薩都可以往生。條件是要念到「心清淨」心清淨則國土淨。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重要的條件是「心淨則土淨],這是我們在本經里見到的。不只是專修淨土法門,專念阿彌陀佛,專念《無量壽經》与《阿彌陀經》,念其他大乘經典皆能往生,只要你肯迴向。不迴向,就不能往生;可是專修這個法門、專念阿彌陀佛、念《無量壽經》,不迴向也能往生。

因為此一法門就是專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其他法門不一定以往生極樂世界為目標,故要迴向求生西方世界才行。這才顯示出淨宗法門廣大無邊。過去生中曾經修學,對於世出世間法還有貪念,還放不下,所以未能往生。

這一生中,有機緣又遇到了,雖然前生的事情想不起來,在你意識里自自然然有感應,所以才感動得「衣毛為起」,感動得流淚,皆是『前世曾作佛道,故非凡人』。「凡人」不是普通人。是你過去曾經修學過,現在又遇著;要緊的是這一生不能再錯過,不能再犯老毛病。

若聞佛號。心中狐疑

若聽到阿彌陀佛名號,聽到念佛聲,狐疑不信,很不歡喜。

於佛經語。都無所信。皆從惡道中來。宿殃未盡。未當度脫。故心狐疑。不信向耳

佛經上講的話,他不相信,認為這是勸善的,是騙人的,不是真的。你跟他講極樂世界,他不能相信,說是釋迦牟尼佛的理想國,不是真的。遇到這些人,佛在此說:『皆從惡道中來』。他前生在三惡道,從惡道來到人間,『宿殃未盡』。在惡道中的時間長久,惡道的習氣都帶著,所以為他說善法,他不能接受;若講惡法,他聽了歡喜。佛說這一類人『未當度脫』。他們這一生中,沒辦法超越三界。淨土法門雖是當生成就的佛法,就在這一生中超越生死輪迴,可惜他沒有這緣分。

『故心狐疑,不信向耳』。因為這緣故,所以對於凈土法門,不能生信心,不能接受,心存怀疑。這也是時常遇到之事。遇到之後,我們心里明白,那些人有善根,那些人沒有善根。有善根与沒有善根,与過去生中皆有關聯,不是一生中的事情。還有一些同修很慈悲,看到眾生受苦受難,巴不得趕快度他,這是好心。其實度自己都度不了,那有能力度別人。真慈悲、真有智慧,是先度自己。

自己度脫之後,有能力才幫助別人,才能廣度眾生。怎样度自己?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度自己。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是逃避現實,不是這個世界太可怕、太苦,更不是找個安全地方躲避。

西方極樂世界是學校,往生到那里去,不為別的事情,是去留學,充實自己的智慧德能,然後回來幫助這些苦難眾生。如果這個世界不好,聽說那個世界快樂,這下可好,我去享樂了。存這種心態是去不了的,一天十萬聲佛號也然;因為跟西方世界的宗旨不相應。西方世界的宗旨是培訓佛菩薩。佛菩薩訓練出來,是要到十方世界去度眾生的,不是在西方世界享樂的。所以,淨土法門不消極,西方世界也決不是我們避難所。

經文至此是流通分第二段,佛教我們認識此經。所有一切經論、所有一切法門都救不了的罪業眾生,這部經能救。於是始知凈土法門殊勝,才知道淨土法門的不可思議。古來大德無不讚歎此經此法,是十方諸佛如來度眾生的第一經。從第一段經文,我們就證實這句話是有根據的,不是隨便說的。

【勤修功德第四十六

此一品是「附囑流通」。猶如一個家庭,老人家即將過世給子孫所留下的遺囑,非常重要,佛在此講的經將要圓滿,對所有的菩薩,所有發願持修學這個法門的弟子,殷勤囑咐。

佛告彌勒。諸佛如來無上之法。十力無畏。無礙無著。甚深之法。及波羅蜜等菩薩之法

    世尊於此,將此念佛往生成佛之法門,作了三番讚歎。這一部經持名念佛,究竟是什麼法門?這不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的法,也不是阿彌陀佛一個人的法。而是『諸佛如來無上之法』,就是指這部經,就是持名念佛往生淨土。善導大師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大師沒有誇大,這句話在此文中找到根據的確是如來無上之法,所以說是諸佛如來教化眾生的第一法門。這是第一番讚歎。

  

佛告彌勒。諸佛如來無上之法。十力無畏。無礙無著。甚深之法。及波羅蜜等菩薩之法

第二、『十力無畏,無礙無著,甚深之法』。「十力無畏,無礙無著」是什麼法?祖師大德判教稱之「一乘法」。唯獨《華嚴》、《法華》,才當得「十力無畏,無礙無著」。今此經法是一乘圓滿大法。黃念祖老居士註解里,引用古來祖師之看法,說《華嚴》、《法華》皆是本經導引而已。由是體會得,此經是《華嚴》中的《華嚴》,一乘中的一乘法。將這個法門、這一部經,在整個佛法里的地位,體會到,認清楚,正是夏老居士所講的「萬億人中一二知」。清清楚楚理解這件事的,真的不多。

『及波羅蜜等菩薩之法』,這是大乘法。本經是一乘中的一乘,是大乘中的大乘。世尊三番讚歎,第一番是說一切諸佛如來無上之法。一乘法、大乘法,至說此《無量壽經》時才登峰造極。依照此經方法修學,那有不成的道理。

將《無量壽經》從頭到尾念一遍,即是諸佛如來為你灌頂一次。你自己不知道。這種加持是冥加,冥冥中為你加持,你自己沒有感覺。等到那一天有感覺的時侯,真是感應道交,法喜充满。

我們講此經,大家聽了都生歡喜心,此乃諸佛如來加持現前道場,我們每個人都感受到。一切諸佛如來的「光明注照」,所以人人皆心生歡喜心。一座講竟,散出講堂,尚有餘味,才知道法門的不可思議。我講的是真話,我們正在讀誦、莓名的時侯;依照經典的修行,憶佛、念佛的時侯;心里想佛,思念經義,只要是在這些時侯,就是一切諸佛如來佛光注照、威神加持之時。你要是真正知道這些事實。我相信,你會一有空立刻就想念佛,接受的加持。真正曉得之後,這種加持,感覺愈來愈明顯。最初不怎感覺,到後來真的常常感覺到,這是諸佛如來与我們同在。

這三句讚歎,真正不可思議,讚歎到極處,見聞若是不相信,就如前面所講,「從惡道中來」,沒有法子,你不能讓他勉强相信,他從惡道中來的,惡習太深,不能接受;只有用憐憫心來同情他,沒有辦法幫助他。特別要留意的,自己是不是從惡道中來的。

非遇可易。能說法人。亦難開示

此經不容易遇到,在台湾的同修們聽了這句話沒有什麼感觸,因為太容易遇到。但是在十年前,台湾想找本經也找不到。那時《無量壽經》有多少本?大概只有五千本。這五千本中我印了三千本,台中瑞成書局印過二千本,是一九五零年印的。二十多年前,韓館長五十歲生日,印了三千本祝壽。那一年印這部經,曾發心在台北啟講一會。

當時,我有大事,必定請示老師。師說:機緣沒有成熟,現在不要講這部經。所以在十年前,你想遇到這個法門也不容易。不像這幾年,我們提倡這一本經,最保守的估計,各地印送在一百萬本以上,流通全世界。今在台湾,隨時隨地可以看到《無量壽經》。現代人有福,台湾人特别有福,這是三寶加持。

『能說法人,亦難開示』,這是真的。「能說法人」就是指講經的法師大德。他講其他的經容易,講此經不容易。因緣若不成熟,這本經沒辦法講。即使因緣成熟,還要諸佛如來威神加持。講經的人,蒙諸佛如來加持;聽的人,也得到諸佛加持,法會才能完滿。絕對不是講經人有能力宣講,也不是業力深重的人皆能聽得清楚,聽得明瞭,都是要得佛力加持。當然,佛力加持也有緣分。即是「皆由前世曾經佛道」,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現在得到因緣,三個條件具足,就是《阿彌陀經》上說的「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三個條件都具足,這一生中就有可能往生。到底可不可能,這要問自己,不可以問別人。自己可以作主,因為外在條件都具足,現在的問題是,我們想不想去?想去,這邊要放下,不能帶著去。我很想去,這里還有不少我喜歡的東西,是不是都可以帶去?不行,不能帶去。這邊樣樣都能放下,就去得成,就沒有障礙。這一邊只要有一樁事放不下,就有障礙,這事很麻煩。產生障礙若在臨命終時最後一念,決定不能往生。若想現在我還年輕,不要緊,臨終最後一念再放下也不遲。

理論上講是沒錯,絕對正確。問題是臨終最後一念,你會不會放下,有沒有把握那時放下。那個時侯,假如兒孫叫你,哭泣難捨,你的貪戀之心生起,就去不成,這一生又白過了。那是關鍵的時刻。若聰明的人,現在就要放下,愈早愈好。我們把貪心沖淡,愈淡愈好,到臨終愈能放得下。

預備的功夫不能不早做,古德常講「練兵千日,用兵一朝」,我們用在往生,就是臨終最後一念。現在天天努力,就是訓練、練兵,就是希望在那一剎那勝利,把無妮始劫的妄想習氣戰勝。平時辛苦勤修,就是為臨終時心不顛倒,正念分明,求生淨土。

平時一定要看破世界,不要對這個世界有絲毫的留戀,絲毫的貪婪,心一定要清淨。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心轉境界,神識往生,不是身體去,身體不要了。這就曉得,我們修行重要的是在心,不在身

今天有遠道的同修到這兒來,說修行障礙很多,他念佛修行,家人不答應,聽到念佛就不高興。我說,你就不要念。不念怎麼行?不要出聲念,心里念,口不要念,家里就沒事了。學佛吃素,家里人一定要你吃肉,你就大塊吃,不要讓家人生煩惱。我身不清凈,心清淨,不是貪吃。

如果貪吃,就破齋,破戒。我是慈悲方便,希望家人和睦,不生煩惱,此是「開緣」,是開戒,不是破戒。戒有開緣,這不是破戒。如果你說,「這樣不錯,我天天有肉吃!」那就完全破戒了,就有罪過。

由此可知,罪福、染凈,皆在一念之心。一念心凈,沒有一樣不清凈。念佛法門的殊勝就在於不拘形式,在家里、在工作時,都可以念佛,心里念,不出聲音。無論做什麼工作,佛號都可以不間斷。如果工作需要思考時,就暫時把佛號放下。工作做完之後,放下工作,又提起佛號來。

這個法門確實殊勝方便,無論在什麼環境,順境也好,逆境也好,都能令功夫不間斷,這是其他法門做不到的。其他法門多少要受限制,只有這個法門自在無礙,沒有限制,說,聽、修持,必得諸佛如來無上加持。

堅固深信。時亦難遭

諸佛如來度生第一法門難遭遇。遇到之後,要有真正的善知識开导,此事更难。遇到善知識开導,你肯不肯堅定相信,真正發願老實修行。這些難關要是突破,就恭喜你,你這一生「圓成佛道」。真正了不起!這不是別的成就,這是成佛。成阿羅漢、成菩薩都不算最殊勝,成就的人,諸佛護念,龍天擁護。

我今如理宣說如是廣大微妙法門

釋迦牟尼佛在這一會為我們宣說這一部經,他所講的字字句句都是真實的。無論理論、方法、境界,都說得恰到好處,不增不減,『如理宣說』。念佛成佛是真正廣大微妙的法門。

一切諸佛之所稱讚

諸佛怎樣稱讚?就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常常為大眾宣說,即是稱讚。一切諸佛都為眾生講這部《無量壽經》,就是諸佛稱讚。稱讚西方世界依正莊嚴,稱讚阿彌陀佛自行化他,不可思議的功德。「稱讚」就是講經。

付囑汝等。作大守護

与會的菩薩、阿羅漢、辟支佛,佛將此部經付託給他們,讓他們來護持。現在社會很不好,妖魔鬼怪非常多,常常有奇奇怪怪的事發生。要怎樣才能保平安?家里有這樣一部經典,家里供養阿彌陀佛聖像,或是供西方三聖像;你對淨土法門、對於經、對於法,深信不疑,妖魔鬼怪自然迴避。你雖有供養,但是還有怀疑,妖魔鬼怪不怕你。家里供奉的佛像,須有真實修持才有感應。若一念心清淨,立即感應道交。

家里供養佛像靈不靈,是看你的心誠不誠。「誠」不是普通的誠,你要真信佛,真信法,這就「靈」。半信半疑就不靈,或者信這法門,還信其他法門,又參禪、又念咒,又搞別的法門,搞多了就不靈。妖魔鬼怪不怕你,你嚇不了他。你要是一念清淨心,魔鬼再也不敢惹你。這是我傳給諸位保平安的祕方,你們試試看,很有效。這就是中國古人講的「誠則靈」。

我們往往不懂什麼是「誠」供佛應是深信不疑,依教奉行,這就是誠。因有這麼多的諸佛菩薩護念,釋迦牟尼佛講的『付囑汝等』,与會的是佛三乘弟子,還有十方來的菩薩。我們在經文第二品里看到「賢護等十六正士」這十六等覺菩薩,除了「賢護」是我們娑婆世界的菩薩,出生在印度,是釋迦牟尼佛在世的學生,其餘的十五個人,皆是他方世界來的菩薩,是他方世界的代表。

這個「付囑」就了不起,不僅是釋迦牟尼佛所有的三乘弟子,還包括十方無量無邊世界的諸佛菩薩,都接受釋迦牟尼佛的囑咐,要為這個法門、這部經典『作大守護』。這還得了!想想看,什麼樣的妖魔鬼怪敢來侵犯?確實是不敢,問題是你若不真信,魔就來了,他也不怕你。

為諸有情長夜利益。莫令眾生淪墮五趣。備受危苦。應勤修行。隨順我教

佛真慈悲,苦口婆心到達極處。為什麼要咐囑菩薩護持正法?為了無量無邊有情眾生。我們了解真相會感動流淚。「長夜」是黑暗,是指六道輪迴里,沒有辦法脫離。凈土法門是一切眾生的真實利益,可以幫助他們永脫輪迴。其他法門有沒有能力?有能力,但局限於特定的根性,不能普遍,如達摩祖師傳到中國來的禪宗。一直到今天,禪在世界上還興盛。禪度什麼人?

六祖大師在《壇經》講得很清楚,他度的是上上根人。換句話說,中上根人都不度,上中根以下沒分,必須上上根人才有分。淨土法門普及從上上根到下下根皆度,這就不一樣,只要你肯信,肯願,肯行,沒有一個不得度。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定要具備三個條件:「信、願、行」。信西方極樂世界真有,不是假想;真有阿彌陀佛,一定要見他,一定會見到他;相信娑婆世界輪迴是苦,下定決心一定要脫離;要真信,要有真實的願心。怎麼行法?

我們在講席中常常提到,正行就是「執持名號」;助行就是「讀經、斷惡修善」。為什麼說「讀經」也是助行?讀經是幫助建立信願的。真正的信願堅固,經念不念沒有關係,那不重要。一句「阿彌陀佛」重要,因為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全部的經教

你想想看,念那個方便?這部經從頭到尾,念得最快也要半個鐘小時才念完;我念一句「阿彌陀佛」不用一秒鐘,已經念完。誰來得快?「阿彌陀佛」就是本經的題目,就是此經的綱領。這一部經所說的就是解釋「阿彌陀佛」四個字,才曉得念一句「阿彌陀佛」与念一部《無量壽經》沒有兩樣,無二無別。

你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就念了十萬部《無量壽經》,確實是這個意思。這一句佛號提起,全部教義都湧現在心頭,這是「相應」。佛的教訓都記起來,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行都能与佛的教訓相應,這是「修行」。我們從這個地方,才真正體會這一部經典真實的功德利益。

『莫令眾生淪墮五趣』。「五趣」就是六道。天道、阿修羅、人道稱為三善道;地獄、餓鬼、畜生,稱為「三惡道」,合起來是「六道」。說五趣,就不說阿修羅。天、人、畜生、餓鬼、地獄是五趣。阿修羅到那兒去?阿修羅在天道就歸到天一類。《楞嚴經》上講得很清楚,除了地獄道之外,其他的四道都有阿修羅。天上有阿修羅,人間有阿修羅,餓鬼道有阿修羅,畜生道有阿修羅,只有地獄沒有。其餘的阿修羅,都歸到各道。天阿修羅福報很大,也算他是一道。所以,六道与五趣是一樣的意義,這就是三界六道輪迴。

佛付囑這些菩薩們要守護這部經典,在六道里度這些受苦的眾生,幫助他們。怎樣度?就是弘揚這部經典,把這部經典、法門普遍介紹給眾生,推薦給眾生,這是我們要盡心盡力去做的。我們得到念佛的好處,得到念佛的利益,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得到。用什麼方法?方法實在太多。經典我們大量印送。現在有人重新製版,全部加語音符號,小朋友會念注音符號就會念。普遍的介紹,印送經書,印送佛像,有時侯用錄音帶。

如果有藝術天才的人,我非常期盼他們能將經中的好經文、偈頌譜上曲,可以歌唱,可以演奏,這都是宣揚。把它畫成連環圖畫,畫成畫冊,《無量壽經》變像圖。古時侯就有,如我們曾經看過《阿彌陀經》的畫冊,《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畫冊,《觀無量壽經》的畫冊。希望有此天賦的人能為《無量壽經》作一畫冊。這都是廣泛普遍的流通。

錄音帶、錄影帶保存的時間有限。現代雷射激光碟可以保存長久,但成本比較高。今天台湾人有錢,是世界首富,我們不妨多做些功德,拿出一點力量,好的東西值得永遠保留。我們製作磁碟片,用此方法永遠保存經教。所以,現在我們開始製作第一片,是談虛老法師在香港佛七的開示,九十分鐘的錄音帶,其中講了几個故事。淡老往生已二十年,這一卷錄音帶非常寶貴,轉錄的效果愈來愈差,所以現在趕緊把它做成磁碟。估價一片大概是台幣八十元,最低限度做一千片,這樣就可以永久保留。這都是傳播佛法的方式。錄音帶、錄影帶,現代片播;製作磁碟可傳到後代,橫豎我們都顧及到。能這樣做,我們也變成無量壽會上接受世尊付囑的菩薩。

現在你願不願作菩薩,你要是願作菩薩,就應該接受釋迦牟尼佛的付託,我們就真正發心做。這是大慈悲心,因為三界眾生『備受危苦』。「備」就是具足。凡夫什麼苦都要受,那一樣也避免不了。不要以為我現在作人不錯,很快樂,地獄苦,我沒分;應當覺悟,現在沒分,過几年就有分。『應勤修行,隨順我教』。自己要接受佛的教誨,依教奉行,也應當盡心盡力幫助一切眾生。

當孝於佛。常念師恩。當令是法久住不滅。當堅持之。無得毀失。無得為妄。增減經法

這一段經文是佛具體囑咐我們,在佛滅度之後,後世的弟子徐了自己修持之外,應該怎樣幫助佛法長存世間,這是四眾弟子的責任。怎樣助佛法弘傳久遠,就要記住佛在此處之教訓。看看佛在池怎麼教我門的,有沒有看出來?不能蔬忽,不能有大意,不能馬虎看過去,就是兩個字,「孝」、「敬」。『當孝於佛,常念師恩』。如果把這兩句做到,護持正法,弘揚久遠,自自然然就做到。這是弘傳的根本法。一個孝親的人會常常念親恩,決不會使自己的親人蒙羞。《孝經》上講,我要做一樁對不起人家的事,我的父母面子上沒有光彩。這不是以自身利害作標準,而是以父母的榮辱作標準。

今天我們孝順於佛,一切以佛的光榮為標準。我們起心動念,一切造作,對得起佛、對不起佛,要以此作標準。佛不在世,距我們遠了。我們今天接受佛法,是祖師代代相傳,一代傳一代,對這些老師,應當要「常念師恩」。我們能不能對得起老師?做一樁不可告人的事,我們就對不起佛,對不起老師。常常有這種標準存心,你在世間決定是好人,在佛法里決定是善人;你自修一定成就,利生決定真實。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擔當下面的任務。

第一個任務是令佛法「久住不滅」。能令佛法久住要靠「守法」。若是不守規矩,佛法就不能永住。守法在佛門里稱為「持戒」。佛給我們制定的基本法,決定不能違背。基本法有多少?出家、在家都是「五戒」。五戒是基本法,沙彌戒前面是五戒;比丘戒前面也是這五條;菩薩戒前面還是這五條。

我對近代人不敢有過高的要求,因為我本身做不到。自己做不到,要求別人做到,人家不服。因此,我們把標準降到最低限度,出家遵守沙彌十戒就好;把沙彌律儀,十戒二十四門威儀都做到,決定能擔當護持正法久住不滅。

『當堅持之,無得毀失』。對於佛的教誡,一定要堅持」,決定不能違犯。「毀失」就是違犯。『無得為妄,增減經法』,這兩句經文,我今天讀起來感受很深。我覺得佛這兩句話,特別是對王龍舒、彭際清、魏源、夏蓮居講的,當然還有類似的。會集經本,隨意增減經文,所以王龍舒、彭際清、魏源的本子,印光大師都有批評。

他仍雖然會集,卻不能流通,原因就是他們會集本的經文,把原譯本的字改了。改得好不好?改得是好。為什麼不能改?不可以開這個端。隨意改經,則經傳到後世就會變質,經法就消滅。讀者縱然有怀疑,可以加註在經文旁邊,原文決定不能更動。明知道它錯,也不能動。古人讀書都有這樣謹嚴的習慣,使他的本來面目能傳達給後世。

夏蓮居居士會集的本子(我們現在念的經本)若將五種原譯本拿來對照,確實沒有改動一個字。印光大師沒有見到這本子,他要是見到這本子,也許點頭讚歎:這個本子可以流通。所以,我讀到這兩句經文,就想到這些人自古以來會集經典,也讓我們將來在弘法利生時,特別注意不可以改動經文。弘扬正法,一定要按照規矩,不可以隨意。弘法要有弘法的目標,為了達到特定的木目標,可以用非常的手段這就是佛法里講的「通權達變」。

我教同修們自己修行,一部經、一句佛號,決定不夾雜。我們幫助別人,「別人」可以分為兩大類:一大類已經覺悟的人,他一心一意求生凈土。那就是把我們自己修學的法門,毫無保留的告訴他。

還有一類是不相信佛法的人。不相信佛法,就障礙佛法的流通,就是阻礙世界和平,障礙社會安定。這問題嚴重不嚴重!對這一類的人,我們要把佛法介紹給他,就不是跟修行人一樣的方法,要講他心目中所要求的。你想不想在這一生中幸福快樂,想不想家庭美滿,社會和諧?這些都想,好!我就把佛法介紹給你。了生死出三界、念佛往生不退,這些不必說,因為你不接受,你不相信。

因此我就想了一個方法,把佛法介紹給全世界的知識分子。只要大家的想法、看法接近,建立共識,世界就和平,我們每個人的日子都過得好。怎麼辦?如果送《大藏經》給他,他回家就擺在書架上,充充場面,沒有人看。因此我就想,怎樣把《大藏經》濃縮成小冊,他讀誦的興趣就生起來。

若是百巨冊,誰都不想翻閱。要是將一百巨冊濃縮成一小本,節錄經文的精華,凡是對現代人生活、事業与社會安全、家庭幸福的教訓,分門別類抄錄下來,彙偏成一冊,全部《大藏經》就變成一本。這一本即是佛典格言,讀了,對自己的身心真正得到好處,今人就很容易接受,才知道佛法不是迷信。

佛法對於社會確實有很大的貢獻,使大眾對佛法有新的認識,弘揚佛法障礙消除,這是救度現代人的法門。下一代,也許他們的想法、需求跟這一代不一樣,但是原始資料在,再去採摘,圓滿都在《大藏經》里。不僅《大藏經》要這樣做,中國的古籍,像《四庫全書》,也應該這樣做。《四庫全書》一千五百冊,假如能濃縮成十五冊,我相信讀誦的人就很多。我讀到這經文,想到弘法利生的責任沉重,態度要謹嚴,方法要善巧。

常念不絕。則得道捷。我法如是。作如是說。如來所行。亦應隨行。種修福善。求生凈剎

這一小段文即是全經的總結,也可以看作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的總結。因此,其中意義非常深廣,我們要細心體會。

前面兩句,佛教導我們『常念不絕』。「不絕」就是不間斷。《愣嚴經》云「都囁六根,淨念相繼,以及我們在講席中常常提醒同修「不怀疑、不夾雜、不間斷」的意義相同。我們在這一生中必定往生。既生凈土,即使凡聖同居下下品往生,也是一生圓滿成佛。「得道」就是成佛,成圓滿的佛果。「捷」是快捷。佛為我們宣說的無量法門中,那一個法門成佛最快?凈土法門成佛最快,可是得「老實念佛」。

未來兩句說絕了,真正要我們把所有一切疑惑都斷乾凈。『我法如是,作如是說』。不但釋迦牟尼佛修學證果如是,即使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如來,從凡夫修成佛道也如是。善導大師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部經典、這個法門,是一切諸佛如來度一切眾生成佛的第一法門。我們看這兩句也證實了,可以把自己的疑惑斷盡,應當盡形壽信受奉行,才是如來的第一弟子。

『如來所行,亦應隨行』。諸佛如來在這世間,或者應化在九法界,佛是存在的是什麼樣的心,我們要體會,要能學習。怎樣處世、待人、接物,怎樣教化眾生,怎樣完成佛道,都是我們應當學習的。究竟我們要到那里學習?一切經論全是我們學習處。一切經論浩如煙海,分量太多,我們無從下手。楞嚴會上,佛教我們一定要求「最初方便」。最初方便是什麼?楞嚴會上是觀音、勢至作代表。

觀音代表的是「禪觀」,大勢至代表的是「念佛」。禪,只能接引上上根人;念佛法門,則九法界眾生平等得度。這就是「最初方便」,尤其是念佛,真是方便到極處,我們要認清楚,要努力學習,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曉得,世尊四十九年說的方便法門、綱領的法門,就是這一部經。依照這部經修行,就得方便,就足夠了。如果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可以遍涉大乘經論。如果覺得時間不夠用,精力,精神都有限,來不及,則這一部就行了。

『種修福善,求生凈剎』,這兩句非常重要。「凈剎」就是指西方極樂世界,要以此為目標。什麼樣的心?經題上說得很清楚,用「三心」種福,「清淨心、平等心、大慈悲心」。覺悟就是慈悲;迷惑就是不慈悲。「修善」,當然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善惡,本經就是最好的標準,尤其是三十二品至三十七品,佛教我種福修善的標準,詳細為我們說明。諸佛如來自行化他的能事,至此皆究竟圓滿。

下一品是「重頌」,就是重複前面的意義,標明是非善惡,也就是「種修福善,求生淨剎」,再一次開導。世尊對我們真正慈悲到了極處。

【福善始聞第四十七】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此品是歎德流通,文是七言頌,總共八首,可分三段。第一、受持的人決定得生凈土。第二、感歎佛法之難聞。第三、重勸信受的人即得度。

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已曾供養諸如來。則能歡喜信此事

首偈說明夙根今聞。可见有緣分得到這部經典,聽到這個法門,決非偶然。佛的言語,就如《金剛經》上說的「真語、實語、不誑語、不異語」佛講的話句句真實,我們有緣遇到這希有第一無上法門,遇到這一部經典,都是過去生中,善根福德非常深厚。所以,經文開端佛就講,如果過去生中不是修積深厚的善根福德,這個法門即使在你面前,你也不會接受。不但不會接受,還會排斥。

我們回憶此經在台湾流通的因緣,就顯然證明佛語真實。一九九四年,律航法師由大陸攜此《無量壽經》會集本初到台湾。一九五零年,他將此經送給李老師,李老師即在台湾法華寺講過一遍。從此之後,直至李老師往生,此經在台就沒再講過。我在台中得到老師講述筆記,也就是他的註解。

李老師往生之後,我將他的眉註印送一萬本,作為紀念,也是我們對老師表達一點敬意,迴向与他增高品位。經本印出來以後,就是講的「大眾因緣成熟」,每個人看見這個本子皆生歡喜心,於是來找我,要求我講。

要我講的人多了,可见緣成熟,於是就開講。這是在李老師之後,第一次講這部經。同時在海外,我到每一個地方介紹這部經典,都受到熱烈的歡迎,大家聽了真正歡喜,證明經上所說的緣成熟了。

這一代大眾都是過去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所以接觸到這經本,念佛往生法門,皆能生無量的歡喜。正是此偈所說,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所以,我們講這部經典,得到十方諸佛加持,生大歡喜心,這就是本經的當機者,就是受持本經的對象。

第二首說明那些人非當機者。

惡驕懈怠及邪見。難信如來微妙法

「惡」是指十惡。造作十惡之人、貢高我慢的人、懈怠懶惰的人、邪知邪見的人,佛在此說,這四種人的習氣皆是業障,障礙了他今生修學無上法門。

譬如盲人恒處暗。不能開導於他路

有如是惡習的人,譬如眼瞎,不見佛的大光明藏,永遠生活在黑暗之中。盲人自己都看不到路,如何能為別人指路。此話含義很深,諸位要細心體會。古來祖師大德所謂「以盲引盲」,盲人引導一群盲人,相牽入火坑。比喻什麼?《楞嚴經》云:「邪師說法如恒河沙」。自己沒有找到真正超越三界的路,卻帶領別人,令許多發心求正法者冤枉墮落,這樣的因果可背大了。也就是說,由於自己沒有正慧,誤導眾生障礙第一大法,障礙生這一生得度的機緣,障礙生這一生成佛的機會,罪過極其深重。

唯曾於佛植眾善。救世之行方能修。聞已受持及書寫。讀誦讚演并供養。如是一心求凈方。決定往生極樂國。假使大火滿三千。乘佛威德悉能超

此二偈說明受持、往生要具備那些條件。第一條件是過去生中,曾經於無量無邊諸佛如來處種植善根。這一條,現前在座的同修,人人皆已具足,沒有問題。

『救世之行』。「行」是現行。你現在真的有一片慈悲心,真發心續佛慧命,救助這些苦難的眾生。也許心是有,可是能力做不到。佛說,只要你有真心,功德就圓滿。你沒有能力,我也沒有能力,能力從那里來?要依佛菩薩的加持。

佛菩薩加持多少,就看你的發心量大小、真假而異。你發的心真,發的心大,諸佛菩薩加持亦大。你發的心小,發的心偏,諸佛菩薩也加持,加持的力也小。此乃「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佛就有應。你的感真不真?大不大?一心一意幫助苦難的眾生,能聞到正法,能在這一生得度,就是發無上菩提心。

此心可貴,此心一發,就得諸佛護念,龍天擁護。發心之後,我們應該做些什麼,怎麼去做?「聞已」是你聽到這部經。你能相信,能接受。「相信」是完全不怀疑。「受持」是完全接受。「持」是保持,念念都不離開佛的教誨。「依教奉行」,依此經典的宗標準,修正自己的思想、見解、言行,与經相應,才是佛的好弟子。

我們幫助別人,第一即是流通經典現代不需要『書寫』,是大量印送經書。經書要印得精美,使不信的人看到經書都生歡喜心,也很珍惜、愛惜,助人的目標才達到。若印些普通的本子,人家沒瞧在眼里,不董重視,不生歡喜心。雖然成本高,數量少一點無妨,一定要印得珍美,紙張,印刷、裝訂都要考究。經本是藝術,不能草率。我們以草率的心去做,已失恭敬心。這是教我們流通。

現在不但有經本,還有錄音帶、錄影帶。我昨天跟同修們提出雷射磁碟片,今天就有同修來跟我說,他仍樂意發心來做。我說,如果你們做,我有一句話說在先,我所講的,寫的,皆無版權;如果你們印上「版權所有,翻印必究」此事的因果就背大了;最好能印上「歡迎翻印,功德無量」。

誰的功德無量?你自己的功德無量。因為你幫助諸佛流通正法,沒有障礙正法,功德就無量。決不可印上「版權所有」。今天世界有許多國家都講智慧財產權;佛法沒有,佛法的智慧財產權是屬於一切眾生的。除此之外,天天要讀。「讀」是對著經本念。這是指早晚課誦要讀經。「誦」是背誦。不只是早晚課誦,只要有時間,就將經文熟誦,常常回味,反省奉行。

『讚演』。「讚」是讚歎;「演」是演說。兩種都屬於弘揚,都是把這部經典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別人,講解給別人聽。你講全部經或講當中一品都很好,甚至講其中一句、兩句,都屬於「讚演」。特別是演,演里有讚;讚里沒有演。演是要做到,即表演。怎麼表演?要把經義完全用在生活中,生活就是一部活的《無量壽經》,把《無量壽經》做出來給大家看。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一樣,他与五十三位善知識一起表演,演的即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表演在日常參學生活之中。我們也要把《無量壽經》演變成自己的生活。「弘法」,除了講經之外,也可以把經文、偈頌譜成樂曲來演奏,演奏也可以,交響樂也可以。不但可以把它編成歌來唱,也可以偏成劇本在舞台上表演,編成電視劇在電視台上廣播,此皆是「讚演」。

『供養』是我們講這部經典,講這個法門,奉送給別人作為禮物。譬如,我們每天讀誦,念佛迴向。「迴向」就是供養。把我修學的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就是供養一切眾生。不為自己,念念都為一切眾生。我們眼前看不見的眾生,都這樣愛護,都這樣尊敬,都這樣念念不忘;則眼前所接触到的眾生,那有不愛護的道理,那有不尊重的道理。每天真誠的回向,即是修菩薩行。

如果眼前看這也不順眼,看那也不順眼,則迴向都是騙人的,不是真的。必須要從自己起心動念,處世待人接物處改過自新,才是真修。最重要的是自己反省,要檢點自己是不是真修,這才重要。別人修不修,与我們畢竟不相干。

『如是』,像前面所說的『一心求淨方』,一心一意專求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一生只有一個目標,只有一個願望。下文是佛給我們證明,依教奉行者,決定往生極樂國。從「唯曾於佛植眾善」下五句都能做到,就決定往生極樂國。

『假使大火滿三千』。「三千」是三千大千世界。假設萬一遇到大災難來了怎麼辦?不要緊,『乘佛威德必能超』。此時還是決定得生凈土,不必憂慮,在大劫難的時侯,佛會現身接引你。一定要有信心,要真正相信佛所現的,無論遇到什麼樣的災難,隨時都可以往生。

這是佛為我們授記,真的給我們念佛人的一個定心丸,再也不怀疑。碰到什麼劫難,都不慌張,都不要恐怖,一心念佛。這是佛在《無量壽經》第四十七品中說的,佛無妄語,接引定不失時。下兩偈是歎佛的智慧難聞。

如來深廣智慧海。唯佛与佛乃能知

世尊為什麼說這些話,實在因為淨土法門是「難信之法」。我們沒有智慧,若用我們的意思來推測,就錯了。不但我們不能推測佛的智慧,聲聞、緣覺、乃至等覺菩薩都沒有能力。佛的智慧只有諸佛知道,佛為我們現出此經,是由他圓滿智慧所流出來的,所以等覺菩薩也不知道。等覺菩薩的智慧与佛比,還差甚多。所以,諸佛圓滿智慧現前,等覺菩薩也不能完全明瞭。不像說其他的經典,乃佛圓智之中只流出少分,阿羅漢、菩薩們能完全理解;此經則非其自己能力能解。

聲聞億劫思佛智

小乘聖者證得阿羅漢果、辟支佛果。「億劫」是極長時間,不是短時間。如是思量佛的智慧。

盡其神力莫能測

盡其神通智力亦不能知佛智。此亦現明修學其它宗、其它法門、其它經論,都無法了解,所以才是「難信之法」。

如來功德佛自知。唯有世尊能開示

這樣的經典,這樣的法門,只有佛才能開示,才能完全理解。所以,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中,將十方佛讚判入流通分,非常有道理,与此處講的是一個意思。凈土法門,誰有資格承當流通的責任?只有諸佛,除佛之外,菩薩都沒有資格承擔流通大法。蕅益大師判得很有道理,我們在這本經也看到十方諸佛的讚歎。所以,所以,這部經与其他的大乘經典不一樣。其他經典,佛在經論上常講,有五種人說經,佛弟子、天人、仙人都可以說,菩薩說經當然沒有問題。只要符合佛的宗旨,不違背佛的旨意,佛都承認它是經典。

佛的宗旨是什麼?「大乘法以實相為宗旨」。若說的是人生宇宙的真相,佛就承認此是「經」,跟佛說的沒有兩樣。小乘經論,只要符合三法印「無常、無我、涅槃」之宗旨,佛也承認。

唯此經,除佛之外,另外四種人都說不出來。因為他沒有圓滿的智慧,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只看到局部,沒有看到全部。所以他只能說局部,不能說圓滿的。因此,凈土法門只有佛才有能力說。

『唯有世尊能開示』。如果不是諸佛如來威神加持,憑我們自己修學的這點功夫,決定不能理解。所以,一定要求感應,「至誠感通」。求佛加持,不是加持我一個人,加持大眾,使人人都能明瞭真實事理,人人都能覺悟此成佛之方法,都能信受奉行,求生凈土。眾生沒有覺悟,不知道求,我們發心代他求。先是我代他求,慢慢他自己也會求,這樣才能得佛威神加持。如果不是佛加持,縱然是會說法的人,也沒辦法說。

人身難得佛難值。信慧聞法難中難

這兩句是佛勸勉我們,希望我們珍惜這無比殊勝的機緣,不可空過。機緣非常難得,武則天作的開經偈云「百千萬劫難遭遇」,是她為《華嚴經》作的。這一部經是百千劫又百千劫也未必能遇到,比《華嚴經》難多了!所以這種機緣既遇到,就是遇到一生成佛的機會。這種機緣到那兒去找?

若遇到其他的機會,不過成阿羅漢、成菩薩而已,成不了佛。現前遇到的是成佛的機會,而且成的是究竟圓滿佛,不是藏通佛。要曉得「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既得人身、聞佛法,而且聞到一切諸佛所說的第一法,焉能不格外珍惜。

若諸有情當作佛。行超普賢登彼岸

有不少人見到這句經文又生疑惑,認為釋迦牟尼佛講經,是不是講得太過分?普賢菩薩是華嚴會上的等覺菩薩,毘盧遮那佛下的第一人;本經在第二品教我們要「德尊普賢」,我們遵守普賢十太願的標準修行,如何能超過普賢?從此經開端即學普賢,現在超過了。是不是真超過?真正超過。你們自己不覺得,因為未能真修。如果真修,依照經文天天進步,天天提升,真的超過普賢。佛沒有一句假話,沒有一句妄語,跟我們講的句句真實。

『若諸有情當作佛』。那一個人當作佛?信受奉行的人當作佛。他在這一生中應當作佛,完全依照本經的教誨修行。由此可知,普賢菩薩是累劫的修持才到此境界,而他們只在短短几年、几個月的時間,完成了念佛往生不退成佛的功夫,普賢菩薩见了也甘拜下風。文殊、普賢看到你,佩服到極處。

他們修了無量劫才有此成果,你一生就成功。什麼原因令普賢菩薩自歎不如?普賢菩薩累劫中沒有遇到這個法門,所以苦頭吃多了,時間拖很長。這是他沒有你好運。我們的運氣太好,一下子就遇上這個法門,我們應當珍惜!

是故博聞諸志士。應信我教如實言

佛陀苦口婆心慈悲到極處。因為這個緣故,因為這個理由,也因為這個事實,所以廣學多聞、真正有智慧的人肯接受。「士」就是知識分子。不是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聽了佛的話,總認為佛講的太過分,或者以為佛講的這些都是勸人為善的話,那里是真的。起種種疑惑,就是前面所講的「邪見」。邪見之人得不到利益,所以應當相信佛在本經所教的『如實言』。佛所講的与事實真相完全相符,沒有加一點,也沒有減一點,這是「如語」。「實」是真實,決定不假。

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

末後四句,真正難得。『如是妙法』就是指這一部經典。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無量壽經》是妙中之妙。今天我們有幸、有緣聽到,『應常念佛而生喜』,常念佛,依教修行。

受持廣度生死流。佛說此人真善友

自己受接持,又以此經法勸化一切眾生,佛說此人是真正善友。「善友」就是善知識。這是真正的善知識,真實的善知識。一定要受持,一定要記住佛在這里教我們書寫流通、讀誦、讚演、哄養,都要盡心盡力去做,將來決定了脫生死輪迴,往生不退成佛,就在這一生中得大圓滿成就。

【聞經獲益第四十八

爾時世尊說此經法。天人世間有萬二千那由他億眾生。遠離塵垢。得法眼淨

此品是舉益流通,列舉修學的真正利益,普為勸勉。先介紹得小乘利益部分,天上人間共有「一萬二千那由他億」。這個數字是講娑婆世界的六道眾生,不是講地球上的人,地球上的人沒有這麼多。娑婆世界六道眾生聽到這個法門,證小乘果的,『得法眼淨』,有這麼多的眾生。什麼是「法眼凈」?能辨別是非,辨别真妄。修行證果利益愈大的,人數就愈來愈少。

二十億眾生。得阿那含果。六千八百比丘。諸漏已盡。心得解脫

這是得「解脫」的利益。什麼是解脫?業障消除,煩惱輕了。當然煩惱須斷至一定的程度,並沒有完全斷滅,大概煩惱已經斷了一大半。「阿那含果」是小乘的三果。證得阿那含果,不會再到欲界來。雖然沒有出三界,他住在四禪的五不還天,在那里修行;將來證得四果,就超越三界,所以他不會墮落。「漏盡」指見思煩惱斷盡,即是四果阿羅漢,永脫三界,故說『心得解脫』。

四十億菩薩。於無上菩提住不退轉。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

這是講大乘人所得的利益。大乘人根性聞經則得大利益,小乘人根性得的小乘利益,所以聽經得什麼利益,与自己的根性有關係。比較明顯的,如我在外講凈土經,遇到有些法師對我非常讚歎,對凈土法門也很讚歎,但是他不修淨土法門,因為根器不同。這樣的法師值得尊敬,因為他不誹謗。如果讚歎自己,誹謗其他法門,即是屬於邪見,就不是根性不同。若只是根性不同,雖修其他法門,他也是正知正見。

大乘菩薩『於無上菩提住不退轉』,這是什麼菩薩?以通途法門來講,圓教初住菩薩,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這是不退轉菩薩。可是修學念佛法門,只要對於這一部經典,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堅定信心,絕不動搖,現在雖然還是凡夫,講到功行就等於圓教初住菩薩。圓教初住菩薩不退心,不為外面環境動搖,我也不退心,也不為外面環境所動搖,由這一事而論,与圓初住菩薩沒有兩樣。所以,修此法門成就不退轉的菩薩有四十億之多。

二十五億眾生。得不退忍

此句所說境界比前更高。「不退忍」是無生法忍。我們把標準降低一點,佛在《仁王經》所講的,五忍位菩薩始為「信忍」。信

〔無量壽經第四冊,凈空法師精講〕可能印刷遺漏,至此為   (卷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