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劫收圓上理天
恭接玉旨開著新書
本堂主席關恩師 登台
聖示:今夜恭接 玉旨,命本堂城隍五里外接駕,命本寶福神十里名接駕,其如神人排班侯駕。
欽差太白仙翁 降
詩曰: 賚詔豐原降聖堂 著書大命永流長
普度蒼生登覺岸 理天極樂沐恩光
聖示:今夜吾乃頒賜 昊天玉旨降爾道場。玉旨宣讀,神人俯伏
欽奉
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詔曰:
朕居凌霄,統轄萬靈,無時不以蒼生是念。浩嘆世道之日愈沈淪,慨悲人心之日愈
惡化;雖道場普度,有識之士無不自勉而致力於代天宣化,差堪告慰也。茲
查爾台彊丰原懿敕拱衡堂領命設道場普化,神人用命,迭有佳績,以勸善人
心,匡正世風。今日了再特加昇命,敕旨一道,命由南海古佛,孚佑帝君兩
位賢卿為主著仙師,命由勇筆為主著正鸞生,開著天書一部題其顏曰:「末劫收圓上理天」。由辛未年四月十八日起,期期降鸞開著,為期一年完書繳旨。
此書之著乃應時運,普渡天下修子,道中疑惑,並勸免眾生體認修道之真諦,乃為理天寶典,應運降世,殷望爾神人同勉,書成之日,論功行賞。欽哉勿忽,叩旨謝恩。
恭接無極懿旨
本堂主席關恩師 登台
聖示:恭接無極懿旨命本堂副主席觀音菩薩五里外接駕,命本堂城隍十星外接駕,其餘神人排班侯駕。
瑤池駕前董雙成仙姑 降
詩曰: 母心眷顧到丰原 頒命著書畀聖門
靈筆通天揚譽早 從茲普化沐慈恩
聖示:吾今夜乃頒賜 無極懿旨降爾貴堂
懿旨開宣,神人俯伏。
欽奉
無極老母天母至尊懿旨曰:
母居無極,不計數之會元中,望穿秋水,盼望眾靈兒早歸無極理天。孰料,沈淪輪迴中,難以計數之靈兒,日愈沈墜孽海,難以自拔。今爾懿敕拱衡堂勇筆賢兒,領承無極懿命,建設「懿敕道場」,大開普化之門,三年中迭有建樹,令再顯命開著應運之無極天書一部,旨在點悟修子道心,並開示眾生道諦真議。
母心一視同仁,深盼眾靈兒得早日啟悟,並生向道之心,能於閱書之中,得其精髓,啟慧覺而堅道心,共返理天,以慰
母心慈怀,是所盼望。
併為勉眾生助道發心,以期是書得能廣播流傳,普天之下眾靈兒均能有幸閱書,而有助益;凡有閱書流通,或講解成全,助印廣佈不斷,均准呈疏無極,以達慈怀,有所叩求而予感應。以比為勉,深願眾靈兒逢此良机,自宜把握,借假修真,以行功德助道之普及也。
懿旨勿忽,叩首謝恩。
濟佛 降序
聖示:吾濟顛降道場,乃為「末劫修圓上理天」一書為序。時值三期末劫,各
宗教致力於推展普化道務;有以覺世牖民。有以恩彼德澤。真弘法利生,在在均為法輪推轉,共沐法雨,而至普天之下,法喜充滿也。其中以天道修子、佛門正教、聖門賢生等,儒釋道三教之為普化,尤為有力也。今日,台疆道脈,弘法利生之聖業,可謂蓬勃發展,不愧道源之地。
今有「懿敕道場」之懿敕拱衡堂領旨開著無極寶典,「末劫收圓上理天」一書,尤為可貴也。蓋本書乃為一析解道程真諦之書,以常識解惑,不以教條為著書內容,其主旨乃在講解道中許多修子不易明瞭,或為最易疏忽之真理,閱書大有頓開茅塞,智慧叢生之勢也。
為因際值末劫,應運而降,書能得閱則何異置身理天,恭命大仙說法,如沐春風,受益不淺也。值此書之初薯,濟顛在此為眾生期勉,研閱能用心,勝似盲修苦練數十年也。謹此數語以為序。
濟佛降序於丰原懿敕拱衡堂
天運辛未年四月十五日
孚佑帝君 降
聖示:前二期貴堂恭接 玉旨,及 濟佛為序,使本書生色少,今為著書第一期,爾後吾与賢生等將有頗多本處之机緣也。
一、何為末劫收圓?
所謂末劫,乃為天地會元說中之名詞,其意乃為此時際值午未交會,將有浩劫降臨,以此共勉眾生向道而修。蓋修道可救靈,受假體所束縛而曰愈沉淪蒙蔽之靈性甦醒,靈性甦醒則不再造罪惡之因,當浩劫來臨時,即可避受到波及毀滅,換言之,即是善惡之清算。
而浩劫又是什么呢?水、火、風三大災劫也,此說不無根據;水劫而言,人心善,道德日愈淪喪,私心尤重,有為圖己利,濫砍濫伐,水患增大也。另有一說,乃為一般道德家、學者所倡:言人心受物質文明之腐化,已理智不再,因而人際關係已失親善之和諧,國際間紛爭不已,終將導致毀滅性之戰禍,乃成浩劫為刀兵、飢饉、瘟疫。
此二說均屬各有擁護支持之基礎;前者以宗教學為立論基礎,後者為現實科學邏輯為立論基礎。爾等世人可仔細回思觀察,目前世間之生態,是否多有符合!
所謂收圓,既有浩劫而勉眾生修道,而修道之結果在那理呢?即是不要受到浩劫之波及与毀滅。而欲求不受毀滅,即須返回無極理天,始得脫劫。但並非每個有者都可達此境界,故在修道及至返回理天之前,此一段修道過程,就有個使命,即是要修道子能夠在道程中,任考不倒,受挫褪,道程終始以達超脫輪迴之境界,則為收圓之目的。有者將收圓一詞,局限於某一教門上,乃因而產生許多爭議,吾等下回再談可也。
孚佑帝君 降
聖示:前期談到爭議,這一期我們接著談論的主題就由它開始。
二、爭議是什么?
在道場中或者各宗教之間,常存有一個正統法門的爭議。昔日有某新成立之宗教,高呼 玉帝不可能退位,堅持 玉皇大天尊乃第十七代玄穹高上帝,而 所謂第十八代 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乃為中天玉皇而已。如此,在宗教界引起一番爭執的軒然大波。時至今日,鸞門所尊仰之第十八代 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經時間之印證考驗,果然無誤,由此可見,真理終能流傳不斷,爭議僅乃一時之間假象遮蔽而已。
目前中外之各宗教間,多有爭議存在。諸如耶教有所謂天主教會、基督長老教會、浸信教會等等。佛教間亦十餘宗之別支,而真言宗更將佛教判成顯密二教。而存在此間有各自吹捧自己所信仰之宗教為正教,而將不同信仰者斥為異教徒,有如是觀者不乏其人。而一貫道之天道道子中,存著爭議更大。
有自立為接金線為祖師,有自立門戶為另一宗,更有道子為所求之道是否金線大道而存疑爭議。以上吾作舉例而列舉爭議之存在於各宗教道場之間。而其爭議,孰對熟錯,雖必須等待時間之考驗与印澄;是真理者恆流傳。但道子間,卻有可能因此而喪失道志,毀卻靈根。故吾今日乃要直指爭議之不當所在。
天道道子對於最常爭議之問題,乃在「金線道脈降在何方?」「真祖師何在?」「而己身求是否金線道脈?」吾乃為天道法律主,今日明告道子而言:接金線,乃 老母慈悲,維道脈一緣傳承不斷,而賦予道中智慧前人之傳道諭旨。
一般道子常有一個疑問;是跟前人走?或是跟道理走?因此,才有所謂智慧考!今日大道普傳非止於先天大道之流佈,而各教門亦有大力推廣教義者,是以:「時運變遷法亦遷」。各前人之承師範祖,廣傳大道,理念自無不當;換言之,乃各求道道子之智慧體認。
唯諸天仙佛無不強調認理不認人,此即以「真理至上」。是以故,金綜道脈乃為傳承宗脈之所屬;而修道乃為認理歸真為至上。至於真祖師何在?佛曰:佛在心頭莫遠求。道子當亦可如是想:祖師在心無須求。真祖師即在爾心頭;即曰理,則誰是祖師,無關宏旨,爾得道而修,認理歸真而行,則祖師之爭議,僅乃鏡花水月,身外物議而已。
當前道子在道程中,必須有此體認,爭議是錯誤,而一味縈繞於爭議的問題,不但對修道無益,對返回理天的道程更是一大阻障,而唯有真理,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以及事實的印證,換言之,真理才能讓人信仰。
南海古佛 降
三、佛堂道子的困擾
何謂佛堂的道子,即為已經明師一指點玄關,得大道,獲三寶的道子是也。既得大道,何來困擾?目前道子中普遍存有一種不正確的愩高心理,即為我求先天大道,並經一指得道,心理上劃分先後天,著皮相,生我執,靈心蔽障矣!
先天大道普傳奧義,固然不錯,解脫靈性於無邊苦海,然則,道之為道,人人平等,人人可修,修道人首在平心,若執象則易入迷,縱然得至上可貴之真道,亦不能返回無極理天也。其理安在?蓋,既生分別心,便有迷幻相,對道體悟就不能透徹,雖然,置身於先天大道的佛堂中,卻不能精修明悟,就如瞎子進寶庫無視珍貴物,此為道子困擾之一。
再有求道道子,存有一種似是而非的觀念,常謂:我入先天大道,則見氣天神不拜。如此錯誤觀念,源於道中先進者,傳道錯誤,致使後學者產生偏差心理。須知,道如明師,授業、解惑,修道子須知尊師重道,雖曰氣天神但已經證道成果,殆無疑義,生為人身,即屬尚在學習中,至於以後成就,目前尚在未知數,尚要勤修始有正果之成;對於先進前輩,不知尊敬參拜,則基本禮節已失,遑論行為之動机觀念錯誤。吾奉勸道子須去除不正碓觀念始能對於道程有助益,此為困擾之二也。
然則,佛堂中先進者,更須謹慎,雖然佛規有不亂系統,有見及此而為防止中執事及辦道人員,挖角人才,始明定此一佛規。但傳道者,為恐道親囿於某種因素而投向另一道場中,竟於傳道之初灌輸佛堂乃先天大道,既入先天大道,則可不同參拜後天神廟,或不許与其它道場作接觸之不正碓觀念。此乃道程中,返回理天之一大絆腳石,道子慎而深思之。
下期吾再續談道子与其它道場接觸之損益觀,題目為先得而後修也。
南海古佛 降
四、先得而後修
天道傳道中、常可聽聞:受明師一指,即為天榜掛名,地府抽丁;已經得到大道。此乃曠世奇緣,亦僅天道得如此而已。此中所謂「先得」,即如 無極老母賜下一個珍貴無比之禮物,作每個求道的道子→即為得道。但如此奇緣,並非表面意義而已,此乃 老母慈悲,盼望每一個原靈子俱有緣求得大道,而賜法門。故天道傳道者,均能以此引度眾生向道。
唯在「先得」之後,卻有一個更為實際而重要之工夫行持→即為後修;亦即已得 老母所賜珍貴無比之禮物,尚要勤加愛惜始能永遠獲得。若不知愛惜,使之破損,最終仍無所得。是以故,得道之後,必須時時行持,日日精進,此為先得而後修之意義。
在此末劫之時,有此方便法門,實為眾生之幸。但世人切宜明悟,得而不修,則如不知愛惜禮物,終致破損,空無所得也。
職是故,道中亦因此衍生一個「道子是否可与其它道場接觸的疑惑?」吾在論斷它的可行与否之前,先分析它的損益觀。
「損」的方面來講:怕道子受迷紛歧。因為「萬教普度」,良莠不齊,天魔考道,時有所聞,怕道子作不起外道考而退志。再怕道子与他組他宗接觸後,而囿其此因素,如環境、認知等因素斷了線,則不能終始以竟度眾之功。而人才流失,乃為辦道主事者首為憂心之事,固無可厚非,唯道場自有賢能才輔佐,實無須顧慮,以整體道脈考量,始為正確也。
「益」方面來講:道子与其它道場接觸,可融匯各家之長,而增智慧,此 亦無可否定。即如鸞門力倡五教合一論,而造就頗多向道人才,即屬一例,再者,
道子行持,除內性之修,尚有外行之功。一般道子力行三佈施,即財施、法施、無畏施,行功立德,以為了愿,或發財施,或發法施、或發無畏施,以此而与一切弘法道場結緣;助道弘法,亦為修持之中之一環。現今鸞門弘法之助道力重,頗多源自道子,即為一例。雖然,此乃為道子受冤業之討報,或身體事業等人生運之不順,而發愿助道,以此功德消業。但為何道中救靈未有救苦,以鸞門道場救苦而弘道,吾往後再專文討論。
析解損益觀後,吾明告道子,在先得而後修的道程中,与其它道場接觸,乃為不可避見,亦可無須避免。但道子必須有個健全心防,即是在行持助道方面,必須明確認識,所接觸之道場乃為代天宣化之普化道場而推行道務。並確切建立體認,行持助道,不背本源,即為佛規中不欺師背祖之戒也。換言之,道子可自以量力助道,選擇道場作行功了愿之實踐,但本源道脈不可廢。
在智慧及心防均屬成熟而正確之下,行持助道則更容易達到返歸理天的境界。反之。能有成熟之智慧以及心防未建立之前,道程中道障宜克服。綜此而言,道子之智慧,為道程一大關鍵,修道子宜深加體會。
南海古佛 降
五、求道篇
目前在東土台疆所傳大道,以佛門正宗,最為廣乏之外,則以佛道合義之先天大道頗為深入各階層,以及鸞門善書之普化,亦無遠弗屆,可謂當今道脈之主導也。是以故,台疆一地眾生福緣特深,有幸處處可聞道,可處處修道。並且,推及於海外,先由華人社會,以迄當地社會,弘道之盛,可謂群賢濟濟也。
在此,吾舉先天大道道旨而言;受引保師引進佛堂,接受明師一指,獲傳三寶,可謂得大道矣!此即為:耶教之洗禮,佛門之皈依,鸞門之入鸞同也。在得道的過程中有許多道子驟然感覺,道程中有許多挫折,亦即魔考也。因而有人說:不修道即無受魔考,亦有人說:我修道,都沒有受到魔考。
吾明告道子,修道絕不可能沒有受到魔考;因為無考不成道,會說出修道過程中未有受魔考者,就是他沒有真心的在行道。
眾生曾幾何時聞見有未受考而成道者?但是眾生不要誤會也不要怕,因為修道受考,是有益無害,而且也是很重要的一關;就則同學子讀書,有期中大中小考試一般,才能知道他學了多少,而道子受考,也才能明白自己在道程上精進或退步。但是,有很多道子在道程上受考,考得東倒西歪,難道是 上天故意要刁難道子嗎?非也。除了每一修道子的夙累牽纏所注定的命象外,尚有冤欠的討報。
這些因素,形成了修道子的坎坷路程,這些難關,必須道子自己去面對它、克服它,以堅定意志,毅力忍耐的磨練而克服。道子返回理天的障礙,在道子的修道過程,除了研悟真理(內性) 的修持,尚有三佈施的了愿(外功) ,而造就了道程的無上成就也。
此即修道子「內聖外王」之工,在修道的過程,乃屬奠基後更深一層的精進。吾等再在下一期作更詳細的探討著述。
南海古佛 降
六、修什么
吾等今夜接續前期所論內聖外王之旨,而續談什么?修子既已先得,而道程中必須恆修不怠,始克有成。所以,要修,而修什么呢?就是每一個道子都必須有確切的體認;這也是今夜要強調的主題。
不論任何一個宗教之在家修眾,佛道兩門以及鸞堂等修眾,在道程上,內聖外王之修持,是不可免,亦是終身唯一之奉行之課目也。
佛堂道子在明理班中,大多有講述到何謂內聖外王,但是,卻非每一個道子均能明悟而行,故吾今夜特別強調,並加以解釋之。
內聖外王之義,則知行合一,體用兼備。體為其形會於內,用為其行發之在外;證諸佛家有未親證,真理則為凡夫之義。體內則為研悟真理達智慧圓明;行外即為實踐,以智慧為本,作聖業之貢獻。如三佈施,無畏施四處助道弘法利生,法施勸度眾生向善向道,財施助道難及普化。亦即儒家之誠於中,形於外,先正己而後化人,以律己之善而兼善天下。
夫子之道一脈傳延於先天大道道統之中,故,佛堂精修之士,明悟其理,借喻而啟後進者,以此勉勵後學者,自我涵養之工,必須勤學、窮理、致性也。何謂勤學?俗謂活到老學到老,由此可見人之生也,學無止境。勤學而廣知也,廣知而窮理,所謂窮理即是要把道理研究明徹,智慧始能大開。
至此,顯見自我之天性,而天性為至善,回復至善,返登理天不難矣!此即內聖之修也。外王之功又何在,顧名思義,外即為行於外也,簡而言之即為行功了愿之實踐也。
修道子須明悟一句話,所謂三千功八百果,功圓果滿即是指內修至性,外行功德,內外雙修,亦即內聖外王之體周兼備也。今日談論此一主題,無非點明道子在內聖之道,必須以勤學為基礎,奠定道基,而以智慧為用,以備行持大道之實踐。須知,道魔並降,修道子若不能深具智慧,則易受惑而偏離、紛歧,枉費進道一片善因緣也。因此吾特別述明而強調於此,修眾得一具體之目標,知要修道,而可知修什么,不會朦朧不清也。
呂仙祖 降
七、心法概論
何謂心法?佛曰:正法眼藏。道曰:玄牝之門。儒曰:至善之地。耶曰:天堂。回曰:清真。耶回兩教,均以聖經,可蘭經為本,而儒道釋三教,則衍繹流傳較為廣泛而紊雜矣。
佛家之傳教,或未盡真詮神髓,或曲解錯誤,乃有後世流傳僅得一麟半爪而已。此亦所以佛滅度後,生前弘法得諸般經典傳世,而實得心印得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超生了死者無多也。佛有正覺大智慧,焉有不察及此而未將法傳授耶?此在佛在靈鷲山中,大梵天王以金色波羅花持以獻佛。世尊拈花示眾,人天百萬悉皆莫知所以,唯有摩訶迦葉會心而笑。是以,始有佛云:吾一切無上正法,悉以付迦葉。自古以來,佛之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本此,佛門禪宗尊迦葉為初祖,而有教外別傳之心法也。
儒家至聖,終曰成聖成賢,但儒門賢哲配祀,盡傳儒家心法,唯顏子曾子而已,此書中明載: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門人有問曰:何謂?曾子回曰:天子之道忠恕而已。此乃曾參得體夫子心法之情形。非為夫子不傳心法,實乃示眾而所得各異。
道家玄牝之門,乃為黃庭心法,則為人之樞紐,靈性居存之竅,天人交接之地,日月相合之所。為性命之修學,養生練氣之詮訣,以性命成就道體,白日飛升之修持也。
今,時運變遷法亦遷,人天大道,心法普傳,已不再如上古傳道,本師相傳心印口授。末法時期,心法人人可得,不須大智慧始有正覺,僅在是否世人得心法而知勤修。否則心法之傳授,無異空得寶物,如瞎人入金山不知其珍貴也。
此在道家黃庭心法,乃由古來之本師相傳,而至今時密本淺譯頒行。興盛鸞門,心法傳正鸞,以此弘法利生,助道弘道,在在均可明證末法時期,心法普傳可得及重要也。
解釋至此,眾生應知明悟,修道子均有,亦均須得心法,始得具道體。如道門之三千功八百果,佛門之了因斷業,無所罣礙之境界,則心法不可不恆修也。
是時佛涅槃、心法付迦葉,斯時,佛以娑圍,而指迦葉,後曰:爾為第一祖。因而,佛門禪宗有教外別傳之旨。今有天道子,求道得明師一指,即為得人天大道心法。明師一指雖為啟開生死門,但修道子卻有因此而誤解,生死之門雖開,生死之路尚漫漫,須勤修行,始能完全超生死也。
眾生明悟心法之重要,更須明悟得心法後之修持工夫也。下期吾等再繼續探討。
呂仙祖 降
八、心法之衍釋
心法者,乃其神髓也,事務均有之。如一種食品,其色香味之造就,乃有其獨特手藝,且其佐料,更有其特殊調配,才能夠成為獨家口味。修道亦同,有心法所宗,庶有道程遵循漸道之軌跡也。許多的有一個朦朧不清的理念,常聽到修道、求道,也常在善書、經典中看了道的字眼,但是,什么是道,卻無法具體闡述。雖然,老子有云:道本無名,強之曰道。但是,道加上心法,即如畫龍點睛,可以徒然增加生氣,栩栩如生。
何以故?道既無名、無相,摸不著,視不見,但以一個準則可以規範,使之遵循,則如撥雲見日,豁朗可見矣!由此可見,心法頗為重要,幾乎已是修道者成道与否之關鍵也。但是,古來密付心法,雖突顯大道之可貴,非輕易可得,但弊在道之難行也。
際值末法時期,時運變遷法亦遷;更由於金闕權摳之轉移,玄靈高上帝力主普化,以勸度黎民向善向道之心志。仰體天心至仁至正,五教仙佛聖神,有方方闡教,處處開堂,以為勸化法門。有弘宣教義,慶度有緣助道。更有倒裝下凡,以為辦道普化。均足以證明,末法時期,大道普降,心法弘傳之道降火宅也。
是以故,世人應知眾生平等,不論出家出世,在家入世之修眾,均須明悟道體,虔求心法,恆持不怠,始為返回理天之正確途徑也。
吾強調至此,眾生應已對心法有所認知。試看張天師道法一脈傳承,其術不斷,則代代師傳承心法之功不可沒。而道家因心法深奧,多為坎離水火,龍虎鉛汞之學,文深意澀,是以道家心法,幾於不振也。佛門以道僧,而入世為眾生護持,此在遠代以來,尤為明顯也。故,心法相傳,非但不虞斷續,相反普及各地,因而造就許多真正得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正覺心法也。
此中興衰之含蘊,道子應深加体悟,以既得之心法,廣傳普及,不止於己身之精進修持更護持道脈於千秋萬世不墜也。
呂仙祖 降
九、何謂心法
心法,自古以來,既已有之。儒道釋三門各有其義。儒以心法為義,曾子謂孔門乃以中庸為心法,佛門法相宗以八識為心法,俱舍論四念處云:心者心王,異乎木石。又,達摩西來不立文字,單傳心印,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六祖壇經有:吾得佛心印,安故違佛經典。故,佛門乃在心印為心法也。取心為八識之主,資可印定之義也。道門心法,乃在老子玄妙之門,所謂:眾妙以窺堂奧,入道門以得其神髓也。
而三教有:儒以執中貫一,存心養性,窮理盡性以呈於命。道以抱元守一,修心煉性,性命一一皈根。釋以萬法歸一,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以一為衍生萬眾,則為生死竅之論,亦為心法之始也。但,吾以為,此乃修持之原則,故可傳顯明白者也。
今日道中諸子,有博覽群籍,貫道敷理論之賢哲,以三教義理相互印證,得一總論為萬法惟心。故近世以來,一貫道之弘揚傳佈,即是應時應運也。但是,道子身在其中,難免貢高心態,未能把握心法之修持,實為可惜。道子既已入佛堂,則心法已得,此在三教俱同也。鷥門皈依,勤修人倫大道,以外行功德,內修本性,即為至上真理也。道子得其心法,而不能勤加修持,則如明鏡塵埃,可惜哉!
今日闡明至此,道子宜明悟,修道怎樣去修?就是在修心而已。但怎樣能將心法修持至精至純,而達到返歸理天的境界,就要看修子怎樣去下苦工了。
在前幾期中,有述及道子在道程中,時時受到業考魔考,而致凡事有所不順之時,而佛堂救靈無以救苦,乃為苦工之一環,行持大道,有所挫考,乃以後天事端最為明顯,及可切中害處。故在心法修持過程中乃屬融入至高境界的靈性修持。道子以後天身考,始能顯現道心的堅定。深願道子,心法雖得修持,過程仍須恆毅不退也。
呂仙祖 降
十、心障
心為六識之主,故可為一身言行之關鍵,頗多修道子就是敗在心障之中。心障大致可劃分三大類:
一、心魔:所謂心魔,即為內魔,亦即自性之中与生所俱之魔性。此魔性後天環境之汙染掩蔽下不易發現,反而是修道子靈性較清純的時侯經魔性時常顯現。試看丹道修持靜坐、佛門的參禪打坐、鸞門的修持、欲求神通之修持,魔性顯現干擾靈心,以致走火入魔,此為心魔所致也。
二、心執:執為意念頑固冥頑不化。眾所周知,意念凝聚之中可產生巨大力量,所以心執也將心法牽離正道。
三、心相:所謂心相,乃与心猿意馬有大同小之義。心不能自主,常受囿於某此因素,如貪、嗔、痴、愛、欲、恨等情緒的波動而形成,因此而衍生之心結即為心相也。相也者,隨模定其形,不能自主之。
心障以此三項對道子影響甚大,心魔亂性,心執成偏,心相則失道氣,在在均為阻礙道子道程的精進,不可不慎也。
但是心既為人身主宰,六識之王,如何如克達成不受心障之累?此中端賴道子苦行而克其功。是以,修道過程中苦行乃是門不可廢的工夫;雖然時運變遷,但是苦行之工仍不可棄。吾舉例而言:「修道者,佛門茹素除斷殺業外,即是茹素而修心也。道家以無為,乃將心之所主,玄虛轉化,使心無所入於相,而可不迷心。儒家淡泊明志,即是使心不虛榮起伏,使其無以蠢動而達到靜心。」
目前修道子當須明悟,抵礪磨心,使障不生,以達去心障而心證之境界,始有助於道程之精進無礙也。心證即是比与真理相應而印證,与心障恰是正反兩極,亦是由迷入悟之境界。
、心既為一切意識之王,則善与不善皆攝藏其中而產生心相,在意識有無之中均在日常流露,而成罣礙;故必須在日常中即對「心」之修持多工夫,如明理、制欲、苦行等之工夫,始可磨礪心,而達到無所罣礙心證之境界。
南海古佛 降
十一、八識
所謂象八識,即為世傳之 眼 耳 鼻 舌 身 意等小乘說中之六識,再加上大乘中第七識 末那識,第八識 阿賴耶識合為八識。世所傳均多以小乘之六識,六識又謂六根、六賊。根為能生之義,以對色聲香味觸法等生意識之了別作用者也。佛家所傳去六賊,而生慧根是也。
大乘前六識,人多知之,但甚少開演八識,今日吾在此討論之,從使眾生明白八識之累。六識已是耳熟能詳,不再贅言,從第七識講起;第七誤名末那識,梵語即謂「意」也,意謂思量,此識以思量為自性,与他識以了別為自性不同。
此識雖与第六識同名,但實有異,此名為意識,意 即識之意,恆緣於第八識而執以為我;第六識名意識,即以意字面依託之義也。第八識名阿賴耶識,梵語亦作阿梨耶,意謂藏也,有能感、所藏、執藏三義:言能藏者,以能藏一切法種子;言所藏者,以是雜染法相所熏所依;言執藏者,以有情執為自我也。是以阿賴耶識即以攝藏法種子、受薰,持種為自相,亦即以是為業所用也。人在三界六道中輪迥,夙世業所牽連,此識實為業報主,人之將死此識即行消散。
故此識為佛家心法之一,亦名心,亦名藏識、本識、現識、無沒識、種子識等。此識體相甚深,作用極廣、佛在世演示即少,二乘聖者猶不甚了悉,故對凡愚絕不開演,餘諸外道,更遑論可得。但此識,於人為業報主,須得人之將死始離去,可謂在人之一生中牽掣最重,亦為最難克服之關。
既如是,為何佛在世不能開演以示眾生,此乃阿賴耶識作用深廣,以現身串連夙世以來之識見業累,而其義深,非般眾生得能輕易了悟,故少開示;並為佛傳無上心法之一。
際值末法時期,大道心法普傳於世,眾生實比佛在生,涅槃等二個時期幸福多矣。
阿賴耶識有一特殊作用,比喻作電惱儲存體,可儲存許多記憶 (即為夙世以來無數業識) ,亦可顯現許多資料之輸送。人之靈識,平素受假體所保護,亦即東縛,則如在密室之中与外界幾如隔絕;但當假體進入放鬆狀態,靈識所受壓力減少,而阿賴耶識即於此時產生作用,蓋此識本身即為業報主,故累世冤怨罪業均有收入,一旦人之靈識稍甦,同時亦產生作用而有異象。
此識又在「生無」「夢有」兩种現象所區分,亦可謂動靜。所謂「生有」,即乃起一切眾生有情所產生之動力,牽掣它不能產生作用,此亦即人於白日之中不易接受到第三空間靈訊之道理也。所謂「夢有」,即假體在放鬆,比如:靜坐、睡覺、或生病時,外間一切有情因個人本身之隔絕而無力,因此本身阿賴耶識則起作用,將過去所种業累,再一一輸送顯現,而成夙世業累所牽掣纏擾之現象,亦即一般所謂之受外靈干擾;亦是一般人在上述情形下,容易接受到第三空間之靈訊,比如:夢到去世之親友,或受陰靈之干擾。
以上說明了八識的作用,及對人身之牽礙,亦即對道程有所阻障,乃要眾生明悟,識業在道程修持中,不可輕忽。唯有了解它的本質後,才能在它的顯現作用時加以克服,精修實練而期從中生出大智慧,唯有大定正覺的智慧心,始可克服八識之作用,以免在道程中,受到其罣礙,而徒生無數波折之難關;道程中無以順利精修,則終成返回理天之一大障凝也。
南海古佛 降
十二、性命
中庸:天命之謂性。性字從生,合而言之為性,性命之不可分,命亡性失也。命之存乃為生,性之行,乃為數,此存行之間,即為大道之所在也。修道子知命,必能珍之、體之而修之。而其性所行之數,則為人生運數之所行,產生其變化遇合,故在人生過程中,自有諸般挫折,即乃行數之變化而組合命運之契机也。修子切莫以為人皆有命,力所難抗,須知,命中從有定,但行數之變化,仍為莫測之机也。故,修道子在道程中,以知命為本,漸進修持,在真理的領悟中,打開智慧的領域進而從生命的行數中,剋制其詭譎(音決)的變化。
性命,於人不可失,於道不可消極。道雖無名無形,但其軌跡仍在,始能謂之為道;而道之軌跡,亦即人之性命所繫也。如前述,人生運數之衍化,各自不同,但此中雖有異,實則仍有共通之處,即為行數与命運任何一個環節之中所產生之波折,在日常間即為劫厄、業障等之干擾。既曰修,道子即要了因完劫。蓋,因劫俱屬天地五行与人身五行及性命行存之數而變化者,如不予消除圓滿,即如數學用錯公式,百算不對,如果用對公式,則進退自如,修道子在因劫中亦復如是,唯有圓滿因劫,性命才能圓滿;性命無所罣礙,始能成大道。
吾轉了一個大圈子,實際上乃在直指修道子在道程中性命的修為,乃最基本課程,亦則最重要之關鏈,淺言之,一個人性命受到飢餓貧病的侵蝕,又如何去圓滿它呢?
所以,為一個修道道子,必須從知命去領悟生命的智慧,而從生命過程的行數中,去了因完劫,才能使性命無所罣礙也。此即為性命在修道中,不光只是生命的形象而已,還必須藉著修圓性命,以達到修道的結果。
南海古佛 降
十三、理性篇
天命既謂性,故性乃凜承於天也,所謂物各有其質,有其生者,各隨其性而具特質,謂之性也。理乃智慧也,能夠事物窮其意理,則可不受蒙蔽,乃智珠朗現也。此為性理之義解也,然則,修道子為何必須具備性理呢?因為物各有其性,人為萬物之靈,亦乃生物,故亦有其性也,既有其性,不免有所紛歧。
戰國周時,有將性理之學,衍成三大家之說:一為孟子所主張之性本善論;二為告子所主張之性無善不善論;三為荀子所主張之性本惡論。此乃各家理論,以先天凜承,後天習染為基礎,而所衍申之理論。而且更有許多言論主張,性隨人轉,或附物改變等,一時百家爭鳴,紛論異陳,唯均未得作傳世之理也。
以中庸:天命之謂性而言,乃為傳世不斷而甚受肯定之論,可以明證人性受之於天,既曰覺之於天,則人性當為至善,殆無疑義也。
眾生須明乎此理,始有復我真如之原力,蓋因先天至性,受後天污染蔽惑所偏離之人性,必須加以修涵亦即去除後天所附加的不良嗜好,而圓相的回復真如的天性。修道子必須悟理,此乃智慧与否的真正關鍵也。
吾淺舉一例,當個道子在道程的修行之中,如果接觸到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論,怎樣才能去辨判它的理論似是而非?這就是智慧了。佛堂佛規中,有規戒盲從瞎練,在諸道場中,各前輩道子,亦均努力去糾正這個缺失,正是表明理解這個課目過程,是何其重要。假設說一個道子,在道程中受到波折、挫考,如果有人給予智慧而明確的開導,那麼他將能夠堅定道心;
比如說道子受因果報之業考,而有前輩者給予明確的開示,或者引導向正確解開果報的枷鎖,那么,不但有助於各個道子的道心,更因此加倍對道的體認,而益加至誠弘道、修道。反之,沒有人給予正確的開導,則當事人可能因此認為修道的辛苦及劫難,恐怕因此而退道心;這就是智慧的重要了。
理性,包涵了知所由來的天性,及後天的智慧;能所知性,即所謂孟了盡心篇所云: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以知性而知天,即為明其所本,而以此行也。眾生能知本性之由來,而可發揮其至善;縱然落於後天,受諸識相之染化,亦能盡之以心修涵、抑制而遵循,以至達到性理融成,則大有助益於修道子之道程精進也。
南海古佛 降
十四、三寶与明師一指
三寶在每一個道場均有之,故當今眾生中有因三寶之爭端,實為不值。佛有三寶,佛法僧;道有三寶,与人同以精氣神;而鸞堂以傳真聖訓、代天宣化以啟迪眾生,故天地人三才亦為鸞堂三寶也;一貫道之關訣印,為傳道三寶。此乃因應制宜之普化,何致眾生起爭端耶?姑不論何教門、道場、傳道之普度,各有其宗,即為代天宣化推行大道之旨也。
再者,一貫道中力倡明師一指點玄關,這真的這么重要嗎?要來肯定這個問題之前,吾先分折一些必要的關鍵。所謂玄關,乃人身之靈竅,亦真靈之所居,屬純陽之聚。至聖孔夫子曾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以此藉言人欲起脫此生死輪迴之門戶,有此大道真傳也。而明師一指,在一貫道中是為一種入道的儀式,廣泛的運用,可將之視為与佛家之皈依,耶教之洗禮,鸞門之入鸞,其意義相同,乃為一宗教儀式也。但其中所含蘊,有「得道的印證」,頗有玄妙作用;玄關既為純陽之聚,真靈所居,乃為超脫生死輪迴之門,則經明師一指以啟開靈竅,可謂打開門戶,讓人身中之真神可從此靈竅中出入。吾再試舉一例:聖像本來由木頭彫刻,或者制作而成,凡欲奉祀,均有舉行開光儀式,這是一種宗教儀式,表面上以隆重尊敬,但實質上卻是藉開光的儀式而啟開聖像的靈脈,以佐神靈出入聖像,則所謂入神也;得有眼通者,一見聖像即可斷是是否入神,所本者即在此也。
解析至此,眾生可明白,這個開光儀式作一貫道之明師一指,則其義理相同,關鍵只在於明師一指之明師是否確實領有天命,則其可使求道靈竅啟開,智慧之門不塞,修持不怠者,終可起生了死;而聖像開光者是否具備大德及明悉開光儀式諸般法則,即為關鍵聖像是否入神。
分析至此,可下一個結論,明師一指有其正面之意義与功用,眾生須明悟,凡有所得者好自珍惜。但是,為什么佛教徒卻對此大加攻訐呢?此中,首要源於佛教中人,大都認為一貫道剽竊佛教經典教義。此實為人人各自不同理念下的誤執,一貫道之傳教,乃以孔孟聖學之精髓為立身之本,而兼及佛道兩門之修持,而最終之主旨,乃在傳佈大道之真理;言論間涉及佛學,是有以之。唯,大道普傳,各道場弘法利生,吾深願眾生善體道旨,內修己身而兼善天下,各將己修心得廣為眾生之引渡也。
吾在本篇雖肯定明師一指之意義及功用,但對於頗多道子,動輒以其他未經明師一指之修子,予以灌輸必須去接受明師一指始為之修道,才可成就大道的立論觀點,亦頗為不以為然,在此,一併分析探討之。
前面已所述,明師一指在宗教儀式中,与其他各宗教之儀式均同,不論修道者歸屬於任何相道場,只要精修於本身所皈依之宗教教理,即可達到智慧大開而修持至超生了死的境界。其中所分判者,乃是一貫道中有,老母慈悲,以明師一指之法門,藉由明師之助力,而縮短自已苦修的歷程而已。
明師一指,謂之得道,乃以一指開生死門,但生死門雖開,如若不能再為精修,終亦無用。得,始初得道而已,但其成果尚有一段漫漫修持歷程也。
吾深願眾生明白,修道的路程,就像西諺所云:條條大路通羅馬,每個宗教的修持,均有最高境界,不是比較誰的「道」比較好,而是每個修子個人的精修与否,才是道程結果的關鍵所在。人為傳教的紛爭,對道沒有好處,只有傷害而已。而不能達到「道」的最高境界,不是道有高下,而是自己的誤執阻礙。
呂仙祖 降
十五、了劫
所謂劫,在命運的過程中,就是一種變數產生的破坏,或者傷害的力量。每一個人,甚至包括動植物,在其生長的過程中,均會存在劫數,而每一個修道子,不論任何教門的出家眾,或是在家眾,更不能避免劫數。古來修道人常有句話謂之兵解。即是修道到了某种境界,而讓刀兵劫數以求解脫皮囊的束縛,此即為刀兵劫。而修道子所會遇上的劫數有:情劫,即一般家庭親情考;男女之情愛考;魔考,以人生順逆,以考心志;名利考,以明悟道心;病考,以磨毅志,而諸般考又可以形成劫數也。
劫數与考,只是名詞罷了,一般眾生謂之劫數,修道人謂之考;形成原因有二: 其一,乃為本身之因果業報所形成,因果業乃為八識中第七識意識之作用,以自身之他識而牽引累世業障而形成一波波起伏不定之命運,因而亦產生諸般劫數。
吾淺舉一例而言:某一修子在道中頗有堅誠恆修,勤持無懈無怠,此時其所具六識均有日漸淨化傾向,亦即靈性日愈圓明,但此六識乃為自我意念所可自主。而主掌業報的第七識、即本此而將宿現世業障亦一併顯現於意識之中,故成為牽引更多的業障。
於是修子會更加艱辛的面對道程,必須一關又一關的祛除,比如說:今年遇上了家庭劫,好不容易的突破它,旋即又踫上病劫,一磨考幾年中,幾乎將道心動搖;好不容易的一一見服,又有事業、旁道的智慧考,好似整個道程中就是一連串的考關、劫數所組成。
但是,修子必須明悟,在道程中愈精修,則靈性愈圓明,業力則愈緊逼,直至修道子清除它,始能順利過關,這也就是修子時常會遇上考劫的原理。因而,道中人除了潛修內性之果須勤,以大啟智慧之門外,更要兼行功德,以消除業障,減輕壓力,也才能不被業考所挫,而能完全了因是而超生了死。
其二、劫數由因緣之所交織而成;紫微斗數中會和刑衝之立論即可為因緣交織之明證。比如說:橫禍起於不測,戲水滅頂,疏忽火災,天禍風火水災,車厄血光,病磨劫厄等,幸与不幸之別,則在事故之發生,是否得有助力而消弭;換言之,可得助而脫難關,則有驚無險,否則難關不脫而成厄,則成劫也。凡事均有起始,而在過程中,在週遭事務,人際關係,甚至人、事、物均為左右劫數与否。故人一入輪迴,命中即有注定,將於何時產生何種事端,然後在人生過程中,因緣牽連之會合刑衝而形成也。
所以眾生須有明悟,在人生過程中,劫數隨附著輪迴果報而等侯著因緣成熟而產生。修道子同樣亦在劫因公式之中,只是,因為修道者一旦有劫數,容易讓人產生「拜神那么虔誠,也是受那么多人生苦磨」的錯覺罷了。因而,吾奉勸眾生,了劫,在人生過程中實為重要之過程,只要能將劫數清除,則可謂有望縮短修持過程,而證得大道超生了死,回歸理天無難也;由此亦可見,劫,阻礙之大也。
呂仙祖 降
十六、劫与道
人生在世乃由累世中善惡因緣而成輪迴之關,因此夙世慧根有助於此世道程中的智慧,即為佛家所謂,十世修成一世果。其意乃為累世之中均積有善慧之根,而在累世積成之佛果也。換言之,佛果之成就,在此世之因緣,乃由好幾世的慧根所累積,才形成此世之因緣。相對的,累世能積善慧果,則累世之中亦有可能累積惡因緣,則此惡因緣在累世輪迴之孕育下,可能演變成此世註定的劫數,那么,在此世的修道過程中就必須受到侵擾。因而,渡劫与修道,可是一體兩面的重要事情了。
當今修子之中,有許多困擾存在,不可否認,其中尤以受劫枉死,而枉費修道前功之困擾,尤為存在已久之普遍。常有修子,因先人已求道,但道理未盡全功之際罹劫受難,乃心存疑惑,在劫者,是否因有求道就可以免除枉死之禁,尚可有地府抽丁,天榜掛名,而可超入天道三院再修道果?此點絕無可能。蓋因劫數之形成,乃由累世因緣所積,亦即修成佛果,仍須是累世積善慧果一般,故受劫未能安渡,即為道程未盡圓滿,塵緣之因果未了,焉能超入理天聖境,此為劫數之阻礙道子返歸理天,一大重要因素,亦為修道子不可不慎之處。
然則,人生於世雖知行善,但總在七情六欲未斷之中,焉能無過,而造過即有產生因緣,因緣輪迴中,則形成劫數,如何能避免呢?在道程中了劫可謂一道很重要手續,亦為人人無可避免,僅為或多或少、或輕或重之分判而已。所以,必須先了解劫之由來,而在人生過程中,必須實踐去面對劫數。
比如說,某人在修道中,為了辦聖事而出遠門,卻因而受到無妄之災,如住宿發生火災,或車禍出事,差幸命大脫過劫數,但身身體之創傷,可謂嚴重,這就是劫數。但是,很重要的一點,即是要明理,不可因而妄生謗道口業或退志,才算是圓滿度過一劫。否則,謗道口業,或者退志,則不但不算渡劫,相反的,因此再造業,有可能再產生新劫數。
另外,在日常間亦有頗多之不順,此如說身體病痛,事業運途,家庭親緣,甚至朋友事務等,均可能漸進的折磨,此均在消除累世之業障,示是間接在弭阻劫數的產生。所以,修道子必須明悟,欲證無上果,必須有累世善慧根之累積;而劫數正是阻礙修積善慧的殺手。因而,對道程中諸般突發的事件,均須謹慎處理,並且,智慧冷靜,堅毅的去面對它。
昔時修道者,內修八百果,而要外行三千功,因內果潛修,而外功不行,即要去面對劫數,一個應付不好,恐將沉淪於萬劫不復之境況。其理所及,則是修道之中,內外兼修,則是修道子了劫供行,則可望順利達成最高之修道境界,免除在過程中許多波折。今時修道者,有幸躬逢大道普傳之際,能夠明悟「了劫」乃為修道不可或缺,更因道場遍佈,行功了愿,亦易如反掌。故,三期末法之時,道子能得修成正覺而證無上果者,比前二期易而宏也。
呂仙祖 降
十七、三仟功八佰果
佛家主因果輪迴論,以種因必得果,三世之中過去、現今、未來而形成一個輪迴。故果報中有三時業之牽連,及過去世所種之業因,在今世來世之中,形成輪迴之謂也。
道家主修內性再行外功,則為自修得道,再入世行道之謂也。
儒家主天理昭昭,報應不爽,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如若未報,時辰未到也。以尊天法人之道德規範,為中庸人道以警世
這些理論印證了一個人,甚或修道之士,泛言於一切眾生,在因果之中而生死輪迴,欲超脫生死,必須了斷因果。所謂三千功,八百果,即是在了斷因果的行持。三千功,屬外行之功德,依据天律所載,一道功為一千功,是以三千功即為三道功,在此行功立德之間,各道場均有依据天律而明示功德。唯修行三千功之間,並非只記所得而已,尤在行持之中,功過均須綜評,而前功不可補後過,後功必須補前過,累積而達三千功之圓滿也。
八百果,乃謂內性之自修;但何謂一果?大體上以心性修持中,除一雜念,一惡念,以至克制浮動心相,火性、執著,愎意等均皆屬於一果。換言之,八百果亦即是必須將內性的修持,由日常間的人性習慣,糾正而凝聚,使其從後天的污染蒙蔽中,再回復到先天所具的真善美境界。在佛家有八正道,八齋戒;在道家有五時心,儒家之定靜安慮得等,均為內修八百果之修持心得也。
內修外行圓滿,即為證道,可受天封,頒授道果神職也;在此基本既論下,如若一個修子,在一生一世之中,無法修行圓滿三千功八百果,則是否前功盡棄?當然不是。因為,修道並無時空之分隔,亦即如業因成果,不受時空限制。
一般而言,一世修成多少功多少果,均可世世生生加以累積而至三千功八百果圓滿修成,亦即佛家所開示之十世修成一世佛之謂也。問題關鍵在於生生世世可累積功果,但相同的亦將受業識因果的牽擾;有時業識重於善慧,則生生世世善功果不但沒有精進,反而因受業識的牽掣干擾,而愈墜念深,終致墮落三塗六苦之孽海,難以自拔。
是以故,一旦能夠進入道中修持,就應盡可能立志精修,以期完全了斷因果,而達到修行圓滿三千功八百果的境界。在行持三千功八百果圓滿之際,則達證道之境界,可不受因果輪迴的干擾,再道修更深層次的道果,未始不是修道的一條捷徑,世之眾生明乎此理也。
轉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