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祖師詩曰:
不與人間論長短 閒來詩酒水雲鄉 自憐心事無從了 普度群生願最長。
呂祖師詩曰:
仙訪人賢人訪仙 編經妙奧妙經編 有緣千里千緣有 堅心試立試心堅。
呂祖師詩曰:
但患去針心(呂) 。 真銅水換金(洞) 。鬢中無白髮(賓) 。騋去馬無蹤(如來) 。
詩曰:(呂祖師)
今夜壇前盡貴人 惘羅名利兩難分 天中月色明如鏡 又恐橫遮一片雲
眾生留戀在紅塵 誰把真身悟幻身 試問一靈何處始 愛河慾海盡迷魂。
純陽祖師 〔蘭題〕詩曰:
幽谷生春放異香 一枝常占百花強 未許牡丹稱富貴 居然主有獲禎祥
菊竹和音冷淡情 眾香國里獨存貞 幽谷早沾春雨露 稱王依舊享高名。
〔 鸞 台 聯 話 〕
達摩祖師示: 現成如是波羅蜜 分出玄明自在心。
純陽祖師示: 心心印就純陽懺 口口傳來至寶經。
玄憲大仙示: 盈餘道滿乾坤內 山海經通宇宙明。
宋湘先師示: 日月兩輪天地眼 詩書萬卷聖賢心。
純陽祖師示: 眼懸日月照天地 量載山河歷古今。
關聖天皇詩曰:
一道存千古 萬代亦流芳 精忠和道義 代代有名揚 道中多至寶 得者得其昌 信道真悟道 忠誠日月長 經本多善用 真理自然揚學道無他法 一心存善良 有善能立德 自可卻災殃 善惡能分別忠奸歹良
大德能延壽 小德魔不侵 所讀聖賢書 般般要入心行道勿驕奢 作善勿揚聲 尤以神職者 應虛自己心
勿時多私念勿作誇大張 人道兩相立 學道最為良 身為一道子 秉性要善良多參多行學 自可見其昌
今日般般語 導善去從良 壇前諸仙聖感謝道無疆 吾願諸道子 淬礪發真揚。
關聖天皇詩曰:
闡教開壇真任在 莫因風雨覺艱難 行道原本樣樣空
玄機妙諦在其中 砥於中流能力任 終南有路一貫通。
關聖天皇詩曰:
欲求得正道 忠孝節義先 五常和八德 著著要佔先 七情与六慾
拋棄最為宜 三毒与四關 勿思勿迷痴 學道應真意 行道力維持
修道應明性 煉道不斷絕 真心和真行 不著意迷痴 人生皆苦短
習道勿遲疑 肉身修來福 富貴如幻煙 海市蜃樓樣 真覺日已遲
復古終有日 禮義重復施 三期末劫盡 自可待時機 奉勸世人者
真願真行之。
濟佛詩曰: 老子西化駕青牛 我佛東來泛聖舟 孔子週遊推匹馬 耶回沙漠駱修修。
濟佛曰詩: 閒時莫論人非 靜善常思己過 發財原是果報 真因皆由布施。
詩曰: 一夢南柯覺蹉跎 醒來仍是夢魂初 百年歲月崔人老 幾見凡夫念彌陀。
桃源古佛 詩曰: 一炁成真萬事非 初心回復是無為 唯有真誠來從道 師命如天不敢違。
柳天尊詩曰:輕重難一評分。一道焉可行。靈之達道者。無著尚為先。(
柳天尊詩曰: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道理。一堅持。人生無常。常變人生。律已真心。道行(音杏) 行。
太乙真人 詩曰: 父母生前一點靈 不靈只為結成形 成形罩卻光明種 放下依然徹底清。
湖廣總督張芝洞 詩曰: 持三寸帖,見一品官。書生安敢稱兄弟。
(湖廣總督張芝洞)
孫中生詩曰: 行千里路,讀萬卷書。布衣亦可傲王侯。
〔孫文求見張芝洞兄〕
孫文詩曰:
打倒滿清救國民 魂歸天國作靈臣 彭顏不二同回去 留得清芳報萬民。
(彭祖年壽800) (顏回年壽31) 。
混元聖祖即鴻鈞老祖(上帝)曰:眾生由吾所化,萬類由吾所生,故有詩曰:
鴻濛未闢道含英 無數星球氣化成 甲子難稽千萬億 虛空隱我不知名
虛空久蘊氣玄玄 未判鴻濛有我先 一點真靈長不滅 生來佛聖与神仙。
元始天尊 詩曰:
九幽考對無閒日 晝夜常聞受苦聲 皆由前生不念善 死後相牽入鐵城
牛頭本自無情者 獄卒何能有慈行 鐵丸炎炎充飢餒 銅鳥飛來啄眼睛
冤家債主無頭數 一一酬還業報明 生時不肯親三寶 死後何能免九幽
一墮無明長夜獄 千年不悟死生由 鐵床晝夜常如火 劍樹枝條不識秋
啼哭眾生並餓鬼 怨憎獄卒与牛頭 刀山冷冷傷手足 爐炭炎炎持酷人
萬八千劫無歸日 縱出還生狗豬身 為人不肯行方便 作鬼何緣有善因
此是三途八難處 憂悲苦惱向誰陳 一念幻身並虛假 四大五體本非真
三百六十碎骨節 皮肉合成膿血身 念念無常恆不住 朝夕煩惱亂心神
父母妻子權相寄 兄弟姊妹少時因 一朝氣斷歸空去 百骸爛坏總成塵
縱有男女頭邊哭 終難救拔免沉淪 各自勤修今日善 慎勿留財付後人
濟佛詩曰:
枯木坐堂中 禪心去六塵 細參無有相 了悟去來因 妙法隨机露
靈机入妙亙 色空空即色 何必現金身 一入深山里 仙源仔細尋
聽泉清俗耳 掃塔淨凡心。
詩曰: 極品上乘道德經。 多研多讀多留心。爭取教義廣宣揚。
教導青年少伙子。 不忘國家不忘宗。世代相傳應知禮。
靜心修悟國教揚。 (元始天尊)
阿彌陀佛詩曰:
五濁輪迴沒了期 眾生可憫是迷痴 既是本來光發現 勇猛修行莫再遲
要知塵世亦花花 斷慾離迷學佛家 無量劫前真種子 祗存佛性別無他
染苦為甜不自知 好將淨土訓徒兒 妄語從來頭戒律 佛門靈偈不人欺。
又謁曰:無生亦無滅 虛空合長明 為求真實義 一以貫通靈。
如來佛祖詩曰:
大千世界 流雲一瞥 淵藪無窮 住空成坏 富貴貧賤 四眾一例
如是流轉 泡影同歸 須彌大海 剎即止棲 了空明性 覺者有為
阿彌陀佛 吾乃如來。
濟佛詩曰: 佛法本無邊 儼然雲擁山頭 行到山頭雲又遠
禪机原有定 恰似月浮水面 撥開水面月還深。
純陽祖師撰示雲泉仙館駐粵長聯:
雲山疊疊 廟貌巍巍 仙跡來自西樵 地似岳陽留鶴駕。
泉水悠悠 派流浩浩 法源播乎東粵 人居珠海仰鴻慈。
純陽祖師撰示駐粵雲泉仙館分館長聯:
雲泉百尺 源遠流長 道脈分明 口口真傳為一善。
仙館千間 地靈人傑 玄机奧妙 心心相印化群生。
又聯曰: 雲騰雨澤成甘露 泉湧江河蕩劫灰。
大成至聖孔夫子詩曰:「一善配天」
春秋褒貶筆無偏,中庸大道配乎天。萬世師資人景仰,尼山行略說從前。
聲名文物法唐虞,道德中庸不是虛。奈何末世無知識,古訓淪亡獸不如!
大成至聖昊天恩,麟吐玉書我生辰。闡教杏壇儒學始,三千學子四名聞。
法立綱常昭宇宙,書行萬世永流芳。四庫寶珍文顯達,五刪經籍救文盲。
可恨春秋未脫稿,麒麟一現到天曹。爾等為人應復古,無古何曾有日今?
古人自有明明眼,眼見世情顛倒顛。故有著書立論說,立說因由在救愚。
愚人自有儒可教,囂薄無書可授修。初生自可明真性,長大變成色色投。
故此奸淫盜風起,干戈凌亂倒行讎。西歐不同中國腦,先知見覺有來由。
中國豈無卓卓者,虛心禮接盡能收。神通將与儒學起,宜人景物復春秋。
春秋秉直丈夫志,志向心頭善道修,著爾四維八德去,五常忍讓切身為。
任苦任勞終任福,善人善己善中棲,作惡絲亳天發現,報應不離三代齊。
試看嫣笑瘋狂蝶,忽然變作螞坭兮。有暇時時看經卷,無事刻刻道中宣。
量狹小之當大對,勿留賤跡被人喧。自古聖賢為量廣,奸婪險悛狹乖傳。
語簡言深分別囑,母負叮嚀至語言!永遠心頭刻刻勵,熊羆自葉福攸歸。
道中深曉道中奧,同群大眾樂園棲,達己達人達忠孝,統籌統算統仁心。
顯顯神靈心正大,修行及早仰星茜;達到公平盛世日,謙謙忍讓事能為。
通瞰世情新舊福,真持苦志望秋帷,蓁蕪棘樹傍野道,真經真籍步禪宗。
無極老母詩曰: 慈母手中線 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
無極老母詩曰:
青鸞降世度原靈 聖筆揮書道德經 地獄天堂無二路 心分善惡影隨形
千秋典史今猶在 萬古記遊翰墨馨 苦海洪波從此息 蟠桃食罷享遐齡。
金仙曰:修道是終身事業,不可一日終止,如行棋不進即退,楚河漢界四邊埋伏,危机四起,不管輸贏,定要跳出棋盤,才能脫離提之吊膽凡塵生活。
呂袒師詩曰:
為崇教主重千秋。撥雪排雲降寶樓。酌酒稱觴來敬祝。儒門太道与天儔。
復聖顏子詩曰:
樂道何關富与貧。總求一善配天真。簞食壺漿仍不倦。笑殺肥腸腦滿人。
廉隅砥礪重圭章。半點塵污不可傷!奉勸世人廉潔己。貪泉洗淨住廉鄉。
東華帝君詩曰:
學運勤修一顆心。玄元無極細求尋。填離採次降龍虎。熟讀黃道妙法音。
太古羲王詩曰:
太極已開成混沌。兩儀立判辨陰陽。八卦組成包萬象。離虛坎滿辨青黃。
宿命天尊詩曰:
一法通時萬法通。宇宙乾坤在數中。升沉日月循環理。持修豁達沛虛空。
凝陽祖師詩曰:
奉勸痴心男女等。莫貪財色悞終身。籠雞有食湯鍋近。野鶴無糧任展伸。
張果老大仙詩曰:
跨鶴乘鸞遍大千。千萬人中結善緣。緣因絮果皆前定。定存智慧悟飛仙。
觀音菩薩詩曰:
一日清閒一日仙。六種和合自安然。丹田有寶須尋道。對鏡無心莫問禪。
紫竹林中悟道深。弘施誓海度原人。百煉千磨式舍利,楊枝輕拂濟群生。
呂祖師詩曰:
大道玄緣理不窮 四維六合也相逢 身心檢點分邪正 天地氤氳育大空
苦海回頭登覺岸 迷津援手上瑤宮 南針真指成真路 普願群生樂信從。
劉雙卿仙姑詩曰:
人生役役世途中 錯認迷津是樂宮 桎梏滿身皆孽障 此書釋放網羅空
萬典千經一善心 此編新作指南針 世人若肯從頭看 跳出牢籠把道尋。
劉雙卿仙姑又詩曰:
經文印就醒癡聾 一片慈悲立世功 士德名留題玉律 迷魂夢醒等晨鐘
天人共仰君心志 道義同明我本衷 洞理修持憑矩範 滿門喜氣樂春風。
濟世聖佛頌詞:
蒼松古柏道雙聯 鶴子千千听法宣 鴻禧助爾身康健 千秋佳話薄雲天半醉洒,步蹣跚,芒鞋破衲到人間。忽接靈符召,半島有靈山。祥光沖上界,喜氣遍是寰!誰是這?濟盧社里集仙班。銀燭雙輝耀醉顏!門不關,戶不關,往來盡是神仙客,瀟灑清高以芝蘭。有緣相遇合,得道又何難!濟世渡人宏志願,興隆道運盼斯壇!
多杯酒,復加餐,香齋美酒皆嘗遍,頌祝濟盧有幾番。齊勉力!莫畏難!度即度己,悟道啟玄關。三教同源無著相,同取蓬萊不老丹。滿門桃李留佳話,長舂快樂盡開顏!
濟佛詩:〔論修行夙因〕
靈山不遠有仙山 山在虛無飄渺間 我佛有緣能渡眾 仙緣有份又復還
可知一道原佛體 釋道同源亦一家 修仙修佛同一樣 最難明性得心開
三世夙緣隨處在 幾人能越渡三關 修行本定艱辛苦 百年勤道亦等閒
三世輪迴三世在 到頭難得再回來 幾多仙聖三千劫 修到無邊自在行
世人參道和參禪 略參經典自證仙 世間修具智慧者 自覺他朝可證仙
豈知釋道勤修外 再察夙因岸有邊 可知修真原不易 內外雙修福無邊
我願眾生心存道 也可一生福綿綿。
中華帝君詩曰:花開枝頭上 子落足下生 生滅無常景 脫殼出真靈。
惠能大師詩偈:吾本來茲土 傳法度迷情 一花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
六祖惠能詩偈:心地含諸種 普雨悉皆萌 頓悟華精已 菩提果自成。
惠能大師曰:「空中妙有。有無本一。色空不二。」不執兩端。則為中道。」
神秀偈曰:「身是菩書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惠能偈曰:「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有僧舉臥輪禪師偈曰:
「臥輪有技倆 能斷百思想 對境心不起 菩提日日長」
惠能大師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此而行是加繫縛。
故示偈曰:惠能沒技倆 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起 菩提怎么長?
黃梅祖師詩偈:有情來下種 因地果還生 無情亦無種 無性亦無生。
又詩: 太平山下樓外樓 慾清浮沉幾時休
歪風吹得港人醉 聖賢仙佛為君憂。
詩曰: 江山也要偉人扶 神化丹青即畫圖
賴有于岳雙小保 人間始覺重西湖。(清、袁枚)
詩曰: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明、于謙)
詩曰: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
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以後。庶幾無愧。(文天祥、國魂)
詩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詩曰: 獨憐幽草澗邊生 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 野渡無人舟自橫。(唐、韋應物)
又詩曰: 綠水本無波。因風而皺面。青山不老。為雪白頭。
惠能大師無相偈曰:
「說通及心通 如日處虛空 唯傳見性法 出世破邪宗 法即無頓漸
迷悟有遲疾 只此見性門 愚人不可悉 說即雖萬般 合理還歸一
煩惱暗宅中 常須生慧日 邪來煩惱至 正來煩惱除 邪正俱不用
清淨至無餘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淨心在妄中 但正無三障世人若修道 一切盡不妨 常自見己過 与道即相當 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 離道別覓道 終身不見道 波波度一生 到頭還自懊
欲得見真道 行正即是道 自若無道心 闇行不見道 若真修道人
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 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過但自却非心 打除煩惱破 憎愛不關心 長伸两腳卧 欲擬化他人
自須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 即是自性現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 恰如求兔角 正見名出世 邪見名世間 邪正盡打却
菩提性宛然 此頌是頓教 亦名大法船 迷聞經累劫 悟則剖那間」
惠能大師無相頌:(但依此修,常与吾同處無別,否則剃髮出家,於道何益?)
心平何勞持戒 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孝養父母 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
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鑽木取火 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 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 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 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
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 天堂只在目前」。
孔明出師表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誠宜開帳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宏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夫義,以塞思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後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詔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褘、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每与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定死節之臣也,願階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名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蘆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來,夙夜憂勤,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水,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巴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姦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以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階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褘、允之任也。願階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戮攸之,褘、允等,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課,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究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臣表涕泣,不知所云。」
呂日如天尊詩曰: (呂祖仙師曰:呂日如真仙為近世成道之表表者)
庸才自愧俗塵中 只知一道在中庸 少小曾隨儒宗學 中年慕仰道之風
一生好善嫌邪惡 半世功名未得通 俗世每多情慾客 日如偏重古人風
清初入漢施殘暴 幾許公卿又鑽逢 多財又好沽名釣 顯貴又偏博孔通
富貴雙收防命短 又向南山邀壽功 富者日進千萬斗 貧窮餓殍輾道中
金陵粉黛天不夜 幾多貧病怨蒼窮 我志未成人亦懶 盡觀情慾俗塵中
心境了然忘我體 丹心只付一玄宗 立志願為天地溺 無傲愚頑振道風
修行矢志真煆煉 日須三省在吾躬 一願真誠通上格 蒙師指點脫塵紅
末世澆漓多變幻 帝恩深重在玉宮 若問真修功幾許 我覺毫厘未盡通
外內兩門多恍惚 只憑一氣達蒼穹 所謂得一一真在 奚分俗世論勳功
諸生均屬玉門子 理應明瞭妙玄蹤 既感諸生今祝我 我祝諸生到蓬萊
修真雖是般般苦 苦盡還來始見功 受苦不覺真自覺 真元不讓苦來磨
一智一慧由已出 千錘千煉不生魔 寂至無甘亦無苦 至此般般不用磨
璞玉已成真器在 反璞歸真又如何 奉勸玉門先後子 慢從一道細推摩。
太上道祖詩曰:
吾是李道君 三載再降塵 只為除大劫 救世者救民 去歲群仙會
悲慈拯世人 幸得諸聖助 力力行真真 俗世諸道子 學道勉力行
未研道之理 忠孝刻刻親 既相人道範 始可學玄真 玄門分內外
大道稱層層 先從外修煉 再向內中尋 外者憑功德 內煉精氣神
功德無大小 善願善中行 善乃從心發 願憑身心行 光陰雖似箭
勿論苦与甘 間有為善者 境況苦不堪 亦有無知客 身心兩優遊
勿謂天不公 祖蔭有由來 勿謂目前困 有道自從頭 學道如耕耘
何計收獲後 立願堅且定 從善亦如流 年年復年年 玄真乃可求
積得三千勳 天庭有位留 再言內修者 心性兩堅修 先從神煉起
再將氣潛收 漸至無火炁 潛移一性留 性能漸如鏡 精華一蓄收
若問如何煉 按部就班尋 內外二修課 分門別類求 後天性和命
入世如浮蝣 能借短時光 性命兩雙修 固性即葆命 養命玄中求
勿謂事易作 煆煉要潛修 道雖在坦途 荊棘隨處流 倘不明真理
中道霎時休 山林雖清靜 紅塵也可修 外門應謹記 行道不回頭
內旨應緊守 切不可強求 細則如何範 詳參內外修 古往聖賢者
進道由此尋 內外二修課 不久亦完吟 一字一至理 一玄一妙參
細觀玉清子 有願可尋求 倘外功多積 也可助內修 吾門遍天下
學道有參差 惟願道中子 戮力進功深。 (道祖寶誕賜訓示6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