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3-15) 点击次数(2649
關帝明聖經(白話淺解)卷下

帝明聖經(白話淺解)卷下

 

草木果花休折採,嚴冬零落發陽春,萬物悉含天地化,依時生長与人靈,汝能遵守惜萬物,福有攸歸禍不侵。

 

物我一元,不要任意採折花草果木。萬物皆是天地之造化,望君珍惜福有攸歸。

 

勿謂善小而不做,勿謂惡小而可行,天網恢恢分曲折,神靈赫赫定虧盈。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道德經有云:「天之道不争而善勝,不言善應,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人間私語,天聞如雷,赫赫之神靈,定分曲直,知因明果行善無窮,才是上策。

 

孝弟忠信人之本,礼義亷恥人之根,尔能聽帝行善事,定有祥雲足下騰,帝受三天門掌握,萬神啓奏帝先聞,善者紀錄加功爵,惡者遭殃絕子孫,報應遲速時未到,昭彰早晚福終臨。

 

人能行八德「禮義廉恥、孝弟忠信」,此乃人道之根本,本由道之所生,在世有福可享,離世後文可名列仙班,如祥雲擁護足下,騰空而往來。帝君掌管天庭,當時東西南三門,神祇鑑察凡間善惡功過啓奏玉帝,必頭過天門,因此帝君對人間之事,先得訊息,賞罰善惡之權,均由帝君掌握,報應因果,全無差漏,是以「福由心作禍乃心為」不可不慎。

 

休道天高無耳目,虧心暗室有遊神,敬神如在須誠敬,不可狂言褻聖明,萬國九州皆敬服,道帝忠義獨稱尊,塑形畫象乾坤內,如我英雄有幾人。又奉玉帝加御敕,掌握凡間善惡人,精忠冲日月,義氣貫乾坤,面赤心尢赤,頭長義更長。

 

不要說,天那么高,怎会知人間事,眾生應明白,家宅神,值年、月、日、時功曹等諸神,都是上天的耳目,時常巡視人間,雖然在黑暗的地方,造的罪業,皆難逃過諸神的法眼。敬神須誠敬,不可出言褻瀆,天下人敬服帝君,忠義双全,因此都有塑金身畫像來敬拜,帝君於忠義上稱英雄,不於權威上逞英雄,求之於天地,能有幾人?

帝君寫明聖經時,又奉玉帝聖旨,主管人间善惡,禍福報應,帝君精忠大義,充滿天地。

 

英雄氣蓋世,燭殘刀破壁。

 

帝君幼讀孔孟,得孟子浩氣長存之養心法,故此「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譬如說:「昔日暫居曹營,蜡燭不夠用,光線黑暗,為了保護两位皇嫂的名節,避免閒言,帝君當机立斷,用刀斬破牆壁,引光入內,帝君在外夜看春秋」。

 

封庫印懸樑,爵祿辭不受,偃月刀磨仍快,歎兄弟不再,卧蚕眉鎖未開,恨江山幾改,亘古功名難比並,三天門下封元帥。稽首頓首,上帝勅令,各部將帥,經傳下界,抄錄諷誦。

 

庫中財帛,操所賜也,漢壽亭候印,操所賜也,高爵厚祿,操所假而与之,帝知兄去處,帝封財於庫懸印於樑,並辭官位不受。真是:「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到如今,偃月刀,仍磨得鋒利,感嘆兄弟三人,已無法時時團聚,世事無常。但帝君歷劫下凡救世,所立功德,正是功德留天地,風範在世間」。因此玉帝勅封帝君為三天門大元帥」。帝君跪拜叩謝。

 

如世人能遵行,繫玉腰金,官居千載,能全一事,峥嶸三代,欽承法旨,會集諸神施行,於是救苦大仙,太上真君,太白金星,公同註解,覆奏明章,母容議改,行於四海,皇圖鞏固,萬民永賴。

 

世人如能遵經義而行,定有功名富貴,能行其中一事者褒封三代,彪炳一時,足見皇天不負有心人。眾神明領旨而施行,救苦大仙,(太乙金仙)太上真君(即道祖)太白金星(即啟明星),三聖合註解釋明聖經,以釋大旨教化萬民再奏玉皇上帝,確認文章真理不容任何人擅自更改,「明聖經」真理行於四海,國家根基鞏固。萬民要信賴而行,此才可達致國泰民安。

 

著忠良竭力匡衡,孝順無改,廉潔不亂心田,節義臨危不敗,忠孝廉節之章聽解。

 

明聖經言言金玉,而尤其著意者,則在乎「忠孝廉節」令人忠於自己的良知,忠於國家,盡力匡正時局,至死不变,孝順父母首要誠要敬,廉潔操守,不起貪念,守義臨危受命,時窮節見,寧死不屈,毋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修者要守此「忠孝廉節」。帝君寶誥有云:「掌儒釋道三教之權」。若違此理,未合帝心難以道成。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日用朝廷祿,當思補報功,報國臣之本,惜卒將之宗,不飾文臣過,不滅武將功。

 

君臣重禮,互相尊敬,為國為民,國泰民安,(今即可比似上司与下属)為將者要關怀士兵,賞罰公平,恩威並施,感服人心不要粉飾文官朝臣的過錯,也不要抹摋去武將的功勞。歷朝興亡,皆因經党營私,功利相争,任用不當。帝君告誡警言,發人心省。

 

記錄文華殿,舉劾建章宮,丹心如赤日,位必至三公。

 

文華殿和建章宮,皆是明清朝代的宮殿,文華殿,記錄文臣武將的地方,建章宮,是舉发文臣武將的地方。忠心耿耿的臣子天必庇佑,受明君所器重,必是升至位列三公。太尉(管軍事)司徒(管教化)司空(管工程建設。)

 

秦檜世為犬,武穆四帥中。

 

宋奸相秦檜,私通金人力主和議,忌岳飛之戰功,下十二道金牌,以莫須有三字冤之,殘害忠良。幽冥惡檜之奸邪,罰世代為犬。後人有詩云「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無辜鑄佞臣。」岳武穆,忠孝双全,忠心貫日,沉冤終得昭雪,於宗淳熙五年追諡為「武穆」表彰其「精忠報國、布德執義」精神,永留人間。岳武穆升天後,玉皇上帝累次提昇,任命為天曹大元帥统領「雷、火、風、雨」四大部。布施恩澤人間。

 

為人子,孝為先,孝順两字緊相联,勿惱怒,常使歡,煖衣飽食無飢寒,病医药,必自煎,即頭嚐過献親前。

 

父母生我,養我,育我,恩深似海,是以百行以孝為先,要使父母寬怀喜悅,照顧父母飲食起居,昔漢文帝,事母最孝,母病三年,湯藥必躬自烹煎,以仁孝聞於天下後世。

 

夜不解衣朝不食,時時刻刻在身边,尔能孝順尔子孝,點點滴滴看簷前,大舜孝,帝位傳,二十四孝極周全。

 

昔日周文王,晚上顧不得寬衣休息,早上也顧不得用早餐,心中掛念是父母的病情,時時陪伴父母。孝順還之孝順子,忤逆多出反叛兒,此因果循環,往昔舜未為帝時,侍奉後母至孝,雖然後母屢次加害,都能脫险,但总是和顏悅色,堯帝後來將帝位禪讓給他,並將两女兒許配他為妻,類似孝行感动天人,留下千古美談。

 

在生不供養,死後祭靈前,不孝子,惹災愆,虎唸蛇咬病相纏,官刑牢獄遭充配,水火三災實可憐,或自懸樑刀毒死。

 

「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這句古語,勸為人之孝者,當下要及時盡孝,失時机者,追悔莫及矣。在生不孝敬,死後厚禮何用,孝道要從心里做起,昔日子游問孝:孔子答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人子女應當盡孝,不孝之人必招惹多災多患,倫理必不和諧,天地神靈不悅,怎会護佑你呢?

 

不孝之人苦萬千,速速改,莫返延,世人孰無過,改為聖賢,人無過,篤行全。

 

不孝之人,應立即改過,一個人眾實踐孝行,而毫無差錯,即是有德行之聖賢,呂祖師有云:「踐行忠孝,可作神仙。」

感动天地,筆者在此引述一個故事,「孝格盜走」,与君共参。「後汉趙咨字文楚,東郡燕人,助年喪父,事母至孝,晨昏定省,供養不缺,鄰里稱讚。趙咨出身貧窮,苦学有成,官至太守,後因病辭官,回鄉務農,以維生計。一夜深更,盜賊前來搶劫,趙咨恐母親驚懼,乃先至門口,迎賊入屋,設宴殷勤款待,席間向群賊稱:「老母年屆八十,身弱多病,須靜養,請勿喧嘩,以免驚动我母,錢財身外物,我將取錢出來給你們。」

群賊大為感动,跪地叩頭嘆曰:「敢犯孝子,定無善報。」說畢奪門而出。事傳四方群相譽曰,至孝退賊。明聖經表忠孝,今特引一詩讚美忠孝。「自古賢臣出孝門,精忠報國史留傳,岳王武穆丹心在,萬古流芳眾所尊。」孝有五大美德,「誠、敬、順、養、悅」。

 

廉生畏,潔生嚴,細檢点,避疑嫌,希賢希聖由天命,学禮学詩聽自然,卻周粟,隱山川,為人似玉無瑕玷,立志如同铁石堅,守己祿,莫徇偏,損人利己子孫冤。

 

明聖經言及「忠孝」之重要,無論是世人或是修道之士,都要遵守踐行,違此天理,沒好收場。今帝再闡述「廉節」之義理。廉潔之士,心存畏懼,慎獨及反省,不義之財毋苟得,嚴守戒貪,光明磊落,避疑嫌,所謂「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勉勵大眾立願学效聖賢,学習禮儀詩書,涵養廉潔品行,君子安貧,達人知命,將來富貴貧賤,順其自然,由天而定。

昔日伯夷叔齊两兄弟乃孤竹國君之子,互讓帝位,後隱居山林,勸諫周武王不可出兵伐紂,武王统一天下後,他們隱居首陽山,拒食周朝的糧食,採薇蕨而食。他們的貞廉,如美玉無缺点,所立之志如铁石之堅定。

 

廉者不受嗟來食

 

清廉之人,不会接受不尊重的施予。戰國時代齊國飢荒,富翁黔敖施济糧食,有一災民,認為他態度傲慢,寧可餓死也不吃。

 

志士不飲盜之泉

 

惡名遠播的大賊,名叫盜跖(音隻),貪財貪利,在山東泗水,掘了一口井,時人稱之為「貪泉」。昔日孔子日暮時分,來到此地,口喝時,也不取此井水而飲,避免与此貪泉有任何牽連。

更有人說,為官者若飲此泉,可变貪官,昔日吳隱之,為官清廉正直,昔來廣東主政,愛民如子,两袖清風,畏此泉,取而飲之,賦詩曰:「古人云此水,一掬怀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

他任滿離職,人民感真德政,各自致送紀念品,吳大人逐一婉拒。誰料官船在珠江河上行駛時,突然風波大作,吳大人連忙問,隨從來沒有收受任何利益,大家都說沒有。最後有人指出,吳夫人手上拿著名貴的沉香墜,乃一父老所送,吳大人马上焚香向上蒼祈禱,然後把論香墜投入江中,一如所料,風平浪靜,江上卻浮起了一個小島,土人稱之為「沉香浦」,以見此事。黄大仙靈簽第五十五籤,有說:「浦號沉香遺舊恨,渡江猶憶古人心,可憐當日辭官去,雖有馨香不易尋。」

 

辭俸原憲潔

 

昔日孔子任魯國司寇時,任用原憲助政,他兼於財,辭孔子為他準備的俸祿,孔子建議他轉送給鄰里貧困的人,讓那此貪位慕祿的人,有所学習,今之公務員見政府財政有困難,莫說减薪,還堅拒凍薪,還要求加薪幅度跟通漲掛鈎,如見帝君此言,能無愧乎?

 

畏金楊震廉

 

楊震,東汉時人学識淵博,為人光明正大。在朝為官,喜為國家,舉用有才能之人,适他管轄的地區,有昌邑縣令空缺,他知道王密有才幹,乃保舉他為縣令。有一次楊震因有公事而到昌邑,王密知道,想賄賂楊震,便帶黃金十斤給楊震。為答謝佛過去提拔之恩,並請求多栽培。楊震知道王密來意,他堅定不肯接受賄賂。王密說:「我趁著天晚送來,路上無人看見,亦無第三者知道,你收了有什么關係呢?」

楊震正色對王密說:「你送黃金給我事,天知道、地知道、你知道、我知道,此乃四知,為什么說沒有人如道呢?」王密聽了此話,極之慚愧,帶著黃金回家去。楊震在官場,留下典範,是以帝君褒揚之。

 

坐怀不亂柳下惠

 

柳下惠,乃春秋戰國時代魯國人,是一個美男子。有一天晚上,一個暗戀柳下惠美麗的女子,終於找到機会接近他了,向他傾訴思慕之情,後來竟不由分說,硬要投怀擁抱著他,柳下惠沒辦法,請她走,她不走,要动氣,又覺得自己無礼便閉起眼睛來端坐著,那女子便衣偎在柳下惠的怀里,直到天明才走了,柳下惠坐怀不亂的故事,自古傳今,可見柳下惠重禮而廉色。

 

閉户無容魯仲連

 

魯仲連,燕人戰國時代之高士,為人敬重,秦圍攻趙國時,群議和而尊秦君為帝,适魯仲連在趙國之京城,極陳利害,議不帝秦,寧蹈東海而死,於是帝秦之議乃止,秦知城中有高人,不敢輕视,徹兵而去。趙王感恩,欲重用魯仲連,他拒絕所請,趙王再使人送金帛給他,仲連高潔廉於財,閉門不接受。

 

鶃食曾如螬李美

 

(鶃食乃吃鵝之肉,猶不如,螬李,乃是金龟子的幼虫,(螬)李指李子,螬食過之李子)即廉於食,鵝肉那会比金龟子幼虫吃過的李子來的好吃?(淡泊自甘)。

 

瓜祭何勝榮羹甜

 

古人在瓜熟時,摘瓜祭祀祖先,不敢數典忘祖,令人感动,廉於食的人,不貪口腹之欲,用山珍海快祭祖之会九菜湯甘美呢?(今之敬神者,宜用齋果。)

 

俸祿止堪供禮儀,舉家食費僅盤桓,百篢抬迴失節物,滿箱裝裹昧心錢。

 

官吏俸祿,只要足夠支付官場上禮尚往來的花費,和全家生活開銷就好了,不能給得太豐厚,而有損官員廉潔的心志。為何官吏有一箱箱的金銀錢財抬回家中,必定有損廉潔,收受賄賂,這些都是埋沒良知的昧心錢。

 

笞杖徒流誰不怕,勸尔抬頭看上天,縱容男僕如狼虎,謀佔軍民地与田,勢敗運衰參訐告拔塚平房冤報冤,婦男窮極如娼盜,恨殺當初惡要錢。

 

國有法規,誰不怕受鞭打、杖打,發配於边地受勞役。官員若不守法,假公濟私,污貪舞弊,欺壓百姓,謀人田地,平人祖墳,世代成仇。帝君告知他們的劣行,上天已經紀錄,若然未報,時辰未到,因果終会來臨,女的淪為娼妓,男的毫無廉恥淪落為盜賊,至此才悔恨當初,真不應那样的貪錢犯法。

 

人之節,如竹又如月,廣大与高明,圓容更清潔,一生直不彎,挺挺欺霜雪。一勁参天秀,無風弄明月。

 

帝君教人忠孝廉節,最後論及節義的問題,人之節義如竹又如月,高風亮節的人,有如霜雪的竹子,不畏嚴寒,挺立而不彎曲,堅貞節義的人,有如明月當空,普照山河大地,此乃比喻人應学「歲寒三友,松、竹、梅」能傲風雪,在逆境力保節義。

 

娥英泣竹林,點點斑皆血。

 

娥皇女英,帝堯二女,大舜帝之妃子,舜帝高年巡察國情至廣西,崩逝於湘境,娥皇女英,悲哀痛哭,淚灑竹林,最後盡節投湘江而終,今日所見湘靈竹的斑痕,點點都是她們的血淚所成,其貞節可感天地。

 

即如蘇武杖,數有十二節

 

為政的人應該為國為民盡民族的氣節,當以汉朝蘇武為榜样。勿学吳三桂引外人入關,未知恥所謂「慟哭六軍皆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蘇武字子卿,汉朝時代,杜陵人,考中狀元,未幾受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國,匈奴皇帝單于,以為汉朝力弱,驕傲起來,招留蘇武和他的隨從,力迫歸降,以顯声威。

在匈奴國內,有一個投敵的汉奸,名叫衛律,他是汉人,無恥的他投降匈奴,做上了大官,匈奴皇帝命他來迫降蘇武,威迫利誘,最後施殺著,衛律持劍對着蘇武的頸,大声喝道投降可免一死,否則難活,蘇武全無畏懼,厲聲地說:「衛律,你本是漢人卻叛國投敵,不要自已國家的國藉,全不知恥,你還有什么資格和我說話,你的理論只可欺騙無知群眾,一時的富貴,違背良知,難逃歷史批判,枉生世上,何有忠義可言」。

衛律滿面通紅,無言可答。匈奴要迫降蘇武,以顯君威,蘇武的處境更加艱苦,起初他被囚禁在一個大地窖,匈奴王故意不給他飲食,那時候天正下著大雪,蘇武一連餓了幾天,口渴得忍不住就抓一把雪放到口中,吃了止渴,肚子餓得發慌,就撕下毯子的毛,放在口中又嚼雪以充飢,這样又過了數天匈奴王见他還活著,覺得奇怪,認為必有神助,不敢殺害,但又不釋放他。

不久蘇武被匈奴人帶到一處冰天雪地,人跡不到的北海,(今貝爾湖)交給他一群公羊,並對他說:「皇帝的命令,要你好好看管這群羊,等到公羊養出孩子來,你就可以回國了。」公羊怎可養出孩子?能蘇武决不屈服,也不灰心,沒有吃的東西,他掘草來吃,頑強地活下去,他很愛与他一起共患難的那群羊,雖然餓了也不肯起一個傷害牠們的念頭。他更愛手持代表漢朝使節的竹製符杖,竹節有十二節,認為「節」乃是民族氣節緣徵。就這样蘇武在北海边度過了五六年的時光。

有一天蘇武驚奇地看見昔日故友李陵來找他,原來李陵是個有名的漢將,因為和匈奴打仗,戰敗而投降,匈奴王給了他大官,如今他受了匈奴皇帝的命令,前來勸降蘇武,李陵用盡口舌,勸他歸順匈奴,可是蘇武意志十分堅定,談到最後,蘇武嚴正地說:「你不要再說,我所要求的只是為大汉而死。」李陵慚愧得無說可說,並且大哭起來。再過了幾年,汉朝与匈奴和親,他才獲准返鄉。蘇武堅持不屈守節,渡過了漫長的十九年艱苦歲月,他出使時是一個年青的狀元,回國時頭髮全白,他的民族節義受天下人敬仰。

回汉朝後,官拜典属國,賜封關內候,他的凜然氣節,青史留名,萬古流芳。後有聖者賦詩讚美曰:

蘇武留胡十九年   屈居雪地与冰天   堪誇汉使存貞節   萬古共尊一聖賢。

 

李陵污其奸,蘇武敬其烈。

 

李陵身陷匈奴,因失節而降,才被人污辱為叛將,漢朝大將李陵,領兵五千孤軍深八匈奴,為匈奴所擒。司馬遷為李陵力辯,認為李陵必然候機為國立功。一年後,傳回消息,李陵為匈奴練兵,漢武帝大怒,將李陵滿門抄斬,司馬遷也波及,處以宮刑及拘禁两年。司馬遷出獄後不問朝事,轉而治史,完成了中國第一本通史「史記」。

 

仲升使西域,三十六國卻,節義全,神聖悅。

 

班超字仲升,家中貧窮,職任文員,終日來牘勞形,有一日投筆在地嘆曰:「大丈夫當学效昔日張騫,宣揚中華文化,立功異域封候萬里,」在漢明帝時,為軍司馬領隊出使西域三十一年在西域招降了三十六國,汉朝聲威遠播,鞏固了西域边陲安全以及絲綢貿易之路得以暢通。(卻同隙,間隙也,言西域,深服仲升節義,不与漢相争)投筆從戎乃指此事。為人若有節義,不懼生死,聖神仙佛,也感喜悅。

 

或掌天曹事,或補城隍缺,或生公与候,富貴千年業,亂臣並賊子,每把忠良滅,一見虛歡喜,心口各相別,心藏丈以矛,意存三尺铁,舌下有龍泉,殺人不見血,貪酷剋奸讒,自殞兒孫絕。

 

實踐忠孝廉節的人,去世後或領任天曹的職位,或委任為城隍的神職,或生為公候享富貴千年,亂臣賊子自私自利,往往暗髑害忠良,見到忠誠的人,口是心非,用心狠毒,心中暗藏長矛利劍,面慈心惡之人,舌頭就像古時的龍泉劍,造謠加害,殺人於無形,而人之不覺。失節喪義的人,貪得無厭,殘忍狠毒,刻薄寡恩,奸詐陰险,巧言令色,毁謗他人,這種人惡貫滿盈,何止沒好下場,還必会禍延子孫。

 

帝不喫長齋

 

帝君護國佑民,征戰沙場,無法持齋茹素,持心忠義可說是持心齋,世人莫因持齋而忽略了修道踐德,修道者並不是實要素食,請看許多古聖賢如堯、舜、禹、湯,文,武,周公,老子、孔子,為神為聖,未聞其修道為食素也。不過,為發大慈心起見,素食當可事半功倍,且有益健康。

 

帝不信異說

 

帝不信異端邪說,凡事不離因果,豈有不勞而獲之理,異端邪說,乃受人迷惑陷入迷信,即不了解真理,若明理而行之是謂正信,今特將道之真正宗旨,淺說藉此撥亂返正。「敬天地、禮神明、愛國忠事,孝父母,重師尊,信朋友、和鄉鄰、改惡揚善,闡揚三教聖人之奥旨,啓發良知良能之至善,己立立人,己達達人,挽世界為清平也。

 

地獄即城隍,三寶星日月

 

世人若行節義,城隍爺爺地会紀錄你的善行,也不必害怕被地獄閻王抓去審判,有節義的人,內修精氣神三寶合一,自可由內聖推致外王之德行完滿,与天上日月同光,所謂天人合一也。

 

救济急難人,就是解冤結,此四節忠孝廉節,詳明甚切。

 

在精神和經济上,相助急難人,渡過危關,濟助者因也能化人之難同時也可解自本人業障。忠孝廉節,四美德在本經文中說明得非常詳細確切。

 

後列二十四劫:(即廿四位神將,乃帝君廣遺諸神為誦明聖經善德者而賜之以福)

 

擎天頂地猛勇神、捧日捧月普照神、列宿張星明朗神、騰雲駕霧飛度星、驅雷掣電威烈神、呼風喚雨擾攘星、降霜落雪变通星、賞善罰惡正直神、輔德討罪忠義神、覺頑化迷感應神、延生逐疫慈祥神、飛沙走石截路神、翻江遶海五湖神、崩山頹嶺铁甲神、凍水開冰結化星、抽芽綻葉發育星、開花結果嬌媚星、長禾秀谷益惠星、走獸飛禽捕捉星、魚虾蟹龟踴躍星、飛跳諸虫纏擾星、作文制字文昌星、興兵布陣武曲星、造作工艺巧作神。

眾星听令,各回本部,变化發生,稽首神明,無極聖眾,不可思議功德。

 

眾星神听帝君之令,各自回到自己的職位,变化發生萬事萬物以因應世人的需求,並請眾善人向眾神明敬礼拜謝,以上二十四神明法力無边,具有難以想的功德,眾善人勤誦明聖經,明理而身体力行,定必獲福不淺。

 

 

斗口王天君欽奉,漢室壽亭候關聖大帝勅令。大帝曰:帝曾言日在天上,心在人中。心者萬事之根本,儒家五常,道釋三寶,皆從心上生來,仁莫大於忠孝,義莫於廉節。

 

大靈官王天君,(太乙雷聲應化天尊)於清嘉庆十五年正日二十四日(公元一八零八年)奉漢朝壽亭候、關聖帝君的皆意,降乩解釋經義。關聖帝君說:「我曾說人心在身中,當如日在天上。」萬法唯心,人之心靈本性,是萬事萬物成敗得失之本源,心可為天堂亦可為地獄,心可為魔、心可成佛,端在一念之善与惡。儒家五常(仁、義、禮、智、信),或是道家三宝(道、經、師)与佛家三宝(佛法僧),都是從「心」而生,「仁義」忠孝廉節之理,人人都要遵行。

 

二者五常之首,聖人参贊化育者此而已,仙佛超神入化者此而已,自有天地以來,這個無極太極之理,渾然包羅,古今長懸,諸帝王聖賢仙佛,萬經千典,只是明此理,成此事而已。

 

古今聖賢,帝王,能成仙成佛,及教化眾生,所憑指都是行仁行義之理。帝君掌儒釋道三教之權,修者離此二字真言,何有好結果?勢難過得帝君此關也。济公活佛有言:「仁不離義,義不離仁」。孔聖曰「成仁」,孟夫子曰「取義」,仁乃慈悲為怀矜孤恤寡、敬老憐貧、济物利人。而義者公正無私、無諂無驕、不淫不佚,輕財樂施,見危必救、羞惡之心。帝君言千經萬典皆是望世人明白此入世、出世千古不變之理也。

 

帝係紫微垣中,火之正氣,火離明象也,故主文昌,火又烈性也,故主武曲,文主仁,仁首忠孝,武主義,義首廉節,惟是舉天下萬世,皆為聖賢仙佛,此有晝無夜,有陽無陰,絕無此理也。

 

帝君是天上紫微垣中的朱衣神,係中天星主,文武俱備,正氣凜然,在今三期末劫,帝君之正氣乾坤,執掌大道權柄,世人敬奉,定必能退邪魔而重整光明世界。

為文士者首要忠孝,忠者於事,執忠用中不偏不倚,忠信天地神靈不昧良知。孝敬天地父母,聖賢仙佛。為武科之人要首清廉守節,公正廉明。不要辜負帝君教導。普天之下萬世聖賢仙佛雖處無極之天境,但仍無分晝夜、都会為天下萬世蒼生之不知自處悖逆之行渾濁其心。

 

自戰國以來,帝出身匡君救民得已以公善之心望世此「桃園經」之所以現身說法也,奈何世之人,真性不密,偏僻用心。

 

自春秋戰國以來,帝君歷劫下凡,輔助國君,救民於苦海,眼見世人昧於真理,作惡招禍,不得不以「明聖經」教化世人。無可奈人性被物慾所蔽,居心不正。

 

見帝平常之言,不曰聖人,不出此驕矜語,則曰聖人,不出此淺近語,嗚呼!是必欲帝重作五經,待世之智,愚賢不肖,皆盡讀之乎?

 

帝君之經,淺白實用,已包括五經要理(周易、尚書、詩經、禮記、舂秋),明聖經所言皆進道之確理,皆可為出世之階梯也,上智之賢士,下至愚不肖者,皆應研讀深悟,不可輕视而忽略也。

 

不獨此也,現在身列文儒,亦妄得指駁,帝因周子懍懍,持誦多年,只得正解明白,如再在擅行詆毀者,輕則令瘟火滅之,重則命周倉斬之,毋悔!帝君曰:「天地無私,善惡昭彰,順天者存,逆天者亡,神道設教,借此以傳。」

 

現今還有一些讀書人任意批評「明聖經」,清朝嘉庆年間有位名叫同宰官的人,誦經多年,虔誠求解,是以帝勅令王天君降筆,正解明白。如再有人擅自毀謗「明聖經」,要受因果處罰,順天者昌,逆天者亡,本經典是淨化人心,明道立德,移風易俗。

 

帝當言「明聖經」三字,「經」者,常也,所言無非人生日用常行道理,可以常傳萬古,人能恭敬身心,時時不忘根本,刻刻常存乎孝弟,謹敬這箇心田也,「聖」者,昭然也,参天地化育,千古忠肝義胆,萬載聖神,先聖後聖,其揆一也。「明」者,如同日月,普照乾坤,無物不到,使帝心性,常怀不昧,靈台潔淨,打掃如同寶鏡一般,明心鑑性,故曰「明聖經」。

 

帝君將「明聖經」三字解釋得淋漓盡致。明者---乃光如日月之輝,普照乾坤大地,亦即直指我等心性,應光明潔淨回復本來,如宝鏡一样靈台不昧,常明常淨。

聖者----昭然於物外,参天地之化育,千古萬載品德高尚,体悟大道,慈悲救世,功德留天地,永恆不滅。萬世景仰。

經者----常也,永恆之真理,無過於平常人生活之五常八德於倫理實踐,恭敬身心,時時不昧良知,不忘根本,常存孝道,勿貪財色起淫念也。故此帝君叮囑宣明世人靈台潔淨,即當要使此心常怀不昧,方可如寶鏡一般明心鑑性。所以稱曰「明聖經」。

 

此經帝奉玉帝勅令,示夢与玉泉寺僧,僧醒而傳述焉,首句漢漢,上一漢字乃代名,即大漢也,漢壽亭係地名也,其先囑咐人人誦此經者,是以效驗歆动人心也。

 

帝託夢僧人,僧醒而記述之,此乃真事。(日前筆者拜訪一間道壇,感恩關聖帝君當日臨壇降乩,證述此事。)其訓示曰:

千年古道論漢臣    桃園恩義史留痕

朝事得失徒争逐    汉去魏來司馬親

碑勳堪可垂永教    今時誰識薄碧雲

明聖經傳都夢白    誠告愚生的善勤

 

中言:「精之冲日月,義氣貫乾坤」即孟子所謂塞乎天地也。曰:「面赤鬚長」者,即「大学」所謂心廣体胖。

 

帝君忠心直冲雲霄,与日月並光,浩氣凜然充滿宇宙天地。孟子所說浩氣長存,帝君面色紅潤,鬍鬚綿長,正符合「大学」所說:「富潤屋、德潤身,心廣体胖」。君子心性朗然,自必舒泰。

 

「孟子」所謂睟面盎背也,至投胎轉劫之說,儒者不言,不知釋、道两門並非無据,試歷查古今,借屍還魂,靈殼轉寄,異物入胎,豈少有哉?

 

孟子說:「仁義禮智根於心,睟然見於面,盎於背。」帝君德性形於外貌,呈現臉色光澤,体態厚實。釋道两门對於輪迴,借屍還魂寄靈別殼,並非無根据,世人勿可否定。

 

帝言在列國,在漢,与在唐、宋之言,實非誑也,諸君試對核之,再四章,言忠文武臣僚皆當敬體,則是三代以上之臣也,夔龍伊皋其也。

 

帝君自述,在戰國時降生為五子胥,在汉降生為關羽,至於諸葛武候在宋轉生為朱熹,張桓候在唐代轉生為張巡,宋代降生為岳飛。此乃事實。佛陀述及六道輪迴,聖賢亦是歷劫修行救世,才成聖賢之位。後四章,言忠之事,文武官員皆應敬仰体行,盡忠守職,就像夏商周三代的賢臣。舜的樂官夔和諫官龍,啇湯的賢相伊尹,舜的獄官皋陶。

 

言孝則曰,不解衣不食,則侍善寢門,文王其人也,滴水還源,孫又效子,則子孫保之,大舜其人也,說到二十四孝,古今昭如日月,格天地,动鬼神,豈非難然可据者哉。

 

言孝,舉例昔日周文王之事,又舉大舜孝而得帝位,二十四孝事蹟,感格天地而动鬼神,確然真實。

 

廉者在「周禮」,以六計為定,實從義字中生,故為愚昧者痛斥,而廉泉盜水,舉一二而括之也。

 

廉者、「周禮、天官」以「六計」為考察官吏功過的準則,1、廉善。2、廉能。3、廉敬。4、廉正。5、廉法。6、廉辨。其實皆從「義」的真理衍生而來,而無知分子竟然痛批這些準則,經文述及孔子因廉潔而不飲盜泉,乃舉例而概括說明也。

 

節如竹,竹有筠也,如月月有度也,非筠則溷,非度則昏,古今大節不踰者,於義殆盡,後遣諸神鑒察,以使速應。

 

節如竹子,有堅韌的竹皮為界,節節分明,才能挺立於風雪之中,節操又像月亮,光明皎潔。古往今來,若有不踰節操者,盡心力行義理,帝定派神明察,然後以使快速得到感應。

 

帝亦大費婆心,以帝為驕,帝固不辭,以帝為淺,帝亦不辭,但願人人,從此驕言淺言做去,一一果自信於心中,然後探元妙之理,入上聖之班,帝亦不怪,而且快然也。

 

聖帝慈悲,費盡了種種一切方法,目的想令眾生得以教化,明理修行,如認為帝君所言未免有天之驕子之感難以做到、或是認為帝君之言什分之顯淺而不必用多少力度就能做得到。帝君亦不作議論,只要眾生有信心,堅志,一步一步深入探討力行,自可得玄機妙理,超凡入聖,列位仙班,帝豈会責怪批評?反而樂見其成也。

 

將此語著靈官傳世知之,為此述告周宰人等,一心体此,以心印心,心在人中日在天上,欽哉勿忽!

 

關帝請靈官王天君,將祂的話傳与世人知之,又轉告周宰官等信眾,要用心靈、深深体認「明聖經」箇中真理,尔心自能心心相印帝心。与帝感應道交,心地必光明如日月,聖帝如日雖在天上,但心無時不為蒼生是念,光輝照遍天下,照在人中,望世人欽仰恭敬,不可忽視。

 

蓋天古佛,昭明翊漢天尊  (三稱)

 

                 (收經讚)

慈意悲救世,忠義匡君,演教說法度群生,正氣滿乾坤,無量度人,受持利益亨。

 

 

大聖伏魔蕩寇,救苦救難大天尊 (三稱)

 

                                                                         (完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