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6-2) 点击次数(1293
「內外修篇」太上道、祖呂祖先師 主講


內修篇

太上道祖主講:

內修總論

   夫道者真修之途徑也,萬物生育於宇宙之中,其一生一滅,均從道中孕之。道育萬物,道含生意,天地間一切生物,以至於無生物體,得道之培育,亦可合靈以見真諦。一木之小,一石之微,均可成真道,綜合以言一道之妙,一炁之得,一靈之聚,一性之明耳。


   道須養始可有成,養道之法,除善願行外法門之外,則著重內修。內修者,煉性之謂也。凡人入後天,其性必蔽,神必散,氣必洩,精必敗。在三者皆為人性所傷。人生在世,逃不了情慾之縱,四關之困,三毒之擾,終至陰盛極而陽衰頹,此後天必經人道過程也。如是人生,有生有滅,生滅有定,此消長循環,六道輪轉而已。


    欲求不生不滅,脫凡留真,越凡關而登聖域者,非從養性葆命著實內修之功不可。古之煉道之士,有面壁而修,有丹符辟穀之煉,更有茫然循世,終老山林。既無門可往,又無法可尋,以一念之堅,以一心之至誠,苦煉苦習,習至智慧開而澈見,乃告功成。

間有中道不守,苦行錯覺,不耐於煉,貪圖捷徑,一念之差,中道而廢者,亦大不乏人。此盲修瞎煉,非真修之路途也。


    晚近科學日昌,玄學已漸現於社會,其奧妙雖未盡示於人,修其玄真,已漸使世人響往,兼以釋家禪宗普度,更使俗世之士,悠然而生興感。吾道不孤,先有玄功悟真之旨,近有迴龍之內秘遍傳火宅。更復釋道合參二法同聯之三寶內法,妙法各異,玄理均同,每因人之體各異而生不同的感覺。


   更有習煉未久,又易他法以行之,有不耐於間斷之。更有偶得一、二門徑,便以為真諦已得,傲視同群,心滿意止,不特不進,更敗於中途也。遍觀今日火宅丹成之士,只得寥寥耳。數載以前,曾允

孚佑之邀,在宏壇實施內化之法,後以天運所限,數載中斷。今日圓玄闡教,又重邀請,闡述內修之門,為眾生之助外修研內法。


    故特將1「全真」內現之門,詮合二教易修之法,綜合分章詳為記述。先使眾生明道理,悟玄功,再進為靜坐修法之旨。將來全部述畢,有志內修者,按步而行,深功自見也。內修本無秘,其所秘者,顧存統系耳。尚冀修真者,勿得內而弗外也。


內修篇  第一章   靜与定


         真元一氣化三清               養氣須憑神与精

         煉到本來無一物               便知見性与心明

   

內煉之門,今示秘要。

    人為萬物之靈,性本清靜,先天之真,已具無限玄妙者,奈何世人不明真性,遭遇後天之眾慾所侵,遂故蔽其玄真耳。為挽救先天之真,除外修外,內煉亦為重要之門。古之聖賢,皆能內外雙修,以入聖域。


    至內修之法,首先以清靜為主,次要氣血之聚散,又次為三品之結,如能七竅相通。言者易,行者難,能行之者,須具有百折不撓之志,堅定忍耐之心,始可有成。

又視乎先天之慧根,後天之夙因,兩者而定之,或若先天強而後天弱,或後天強而先天弱者,兩者或缺其一,則內煉當較遜色也。倘先後皆強,則較易為之。

又視乎煆煉之人,其心堅否,其俗塵之務,能否真正解除,是否六慾七情盡皆除法。凡此種種,均為內煉之條件也。


內煉第一法門,先求清靜。蓋內修者,必先靜而後能定。靜既不可,焉能言定。既不能定,自不能靜也。所謂靜,心之靜,身之靜,五官七竅處處皆靜。須達到焚香而不能嗅,鳴鐘而不能聞,諸色而不能視,諸意而不由心,諸念而不能動於身,諸慾而不能動於口,使六賊閉而六真現,此清靜之由來也。能靜始能定,此乃初步之法門。欲內修者,常讀「清靜經」,亦可助一臂也。


第二章   神氣精之運用

內修之法門,首重清靜,次宜為定,已在第一章闡述矣。茲篇所述乃神氣精之運用。

神為人身之主,氣為人身之活,精為人身之靈。三者又曰三品,三品亦即三清也。三品存於人身,缺一不可。在常人而言,精氣神雖附於人身而能聚結,肉身歿後,此三者隨軀殼而離去。


若有道之士,則能將三者由散向合,由合而結,此乃內煉之所得,亦非天地之間可能成功者。神之位,在於人身之中央,精在左,氣在右,內煉者必先養其神,再提氣与精,神如何能養,則必須靜,再而定,始能養其神者。神能養,則精氣自能凝結也。


如能運用此三者,須是內煉之人是否定靜耳。至若坐禪之法,釋道各有不同,日前言之未免過早也。是章所示,乃三品之元,倘三品不能運用,雖生百年,向無所得也。


第三章   煉氣煉精培養元神之道


煉精化炁養元神                       三清合一聚於身

清靜無為乘鶴去                       蓮花萬朵映慈雲

   

是篇所述,乃煉氣煉精,化精為氣,化氣培神之道。

所能生存者,確此三者而養之。三者缺一,其命即絕,是故三者不可失。以常人言,三者缺一,性命皆缺,若未經煆煉之人,壽緣有定。正如樹木,枝幹枯,根必萎。壽數既盡,雖天地亦不能挽回人之終也。神先出,氣即絕,精始散者。

是篇所述,乃能生存者,確此三者而養之。三者缺一,其命即絕,是故三者何失。以常人言,三者缺一,性命皆缺,若未經煆煉之人,壽緣有定。正如樹木,枝幹枯,根必萎。壽數既盡,雖天也亦不能挽回人之終也。神先出,氣即絕,精始散者。


諸子未修禪功,當未明其奧。倘將來用功之日,不悟自悟也。世所謂出神入化,只知其表而不明其因,是章闡述三品暴露無遺也。


第四章  內丹之運用

   上通中結下虛空                            身在飄遙宇宙中

   魂魄兩相成一炁                            丹田出入妙無窮

三品之理,前已言之矣,玆篇所述,乃內丹運用。人有魂魄,魂者屬於先天,魄者屬於後天。先天混元,後天胎元,所結而成者魂与魄也。

人之生也,魄先結於胎,魂附於其後。人之死者,魂先離去,魄始腐坏,如是則魂魄相離,六神無主。

是故內修之主旨,先使魂魄堅定,兩者聚而為一,結於黃庭,出入丹田,可貫泥丸,可通上下,常人之丹田,並無奧妙,若經煉則不同矣。人之入世也,賴魂魄以存形。

人之出世也,憑精以無形,魂者魂魄之謂,精者三品之謂,是故有形,仙佛則無形也。丹田之動也憑一炁,丹田之靜也憑一神,丹田之出入也憑一精。禪功既得,三品自合,魂魄亦自堅,始能有玄妙在於其中,二者不得功虧一簣。內煉之士勿遺忘也。


第五章   三品運用之自如

三品之妙用,前已說明矣,三品之運用,亦說乎其微妙,玆篇所述,乃運用之自如。觀乎神与氣,氣与精,三者乃為一體。氣存於中,精結於下,神居其首。凡未內煉者,三者分離,永無結聚之日。


倘經鍛煉,則三者集中,而結為胎,更得五行之助,水火相濟,金木相兙,始能通七竅,破黃庭,越丹田,過泥丸,而活動於虛無縹緲之間者。如是則神出於舍,出入自如,安守能定,動則處於太虛,靜則三昧合一。能動能靜,始見三清。三清既現,則入化出神,則飄飄然而為仙聖之域,如是始能超凡入聖。


至如何運用,則視鍛煉所修之法門如何而已。內修之道,不貴乎速,而貴乎堅,又需視修道者先後天之智力以為斷。盲修既不可,苦修又不易,最易者按圖索驥,依章行之。倘只用苦功,小則功效微,大者傷肉體。若盲修更不知其功成之所至也。


現所示出者,乃內煉法門之奧理,至若如何坐法,則應視諸子全都明白後,始能示知。外功既不易,內功亦甚難,倘能內外同修,則近道矣。


第六章   靜坐之主要法門

    一點精神可格天                   煉精修性養殘年

    三清凝結為一體                   入聖超凡便是仙


精氣神之修養也,前文屢述之矣。所謂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三者合一,得其純陽,人之生也,陰陽俱備,此先天之所定。既入後天,俗世之士,縱慾養生,遂至陰多陽少,陰盛陽衰,性命由此而失,此後天之化也。


天地造物,有造有化,能造而能化,理屬循環,由造化而生幻覺,能真覺者,便是真幻。幻覺無常,則如身在太虛而入聖域。先天生人,後天育人,者而能養,養而能修,修而能煉,則真諦自現。


不修不養,不育不煉者,只入輪迴之域,受盡死死生生之造化所支配耳。

欲修三品,先求其靜,再求其定。定而六慾除,靜而七情淨,定靜既得,其氣自留,其神自足,其精自固也。


天地之大,雖一草一木亦含靈慧。是故萬物皆可養其生,皆可煉其精,固氣養種而得其道。釋家云:「靜觀萬物一切了然。」道家云:「寂無所寂,無為之境立現矣。」可見釋道之旨,不外乎同一定靜耳。


俗世之士,羈於三毒所纏,六慾所擾,七情所蔽,故難得如而致定耳。倘明其旨,能清其心,能制其慾,則瞬息之間,可達靜定。倘能定既靜,一念之起,又回復物慾之境界,意馬心猿,一念之念,為有著与無著,有為与無為而已。

是篇所記,乃靜坐之主要法門也。


第七章   除妄歸定

               動靜由來是主賓               一著塵心起風雲

                     靜主動賓同一氣               真除無妄是為君      


   人主元神,能否歸納於一氣者,全視動靜能否自如,動則變幻,靜則止一。天地動而風雲變,天地靜,萬物自如,此動靜之道也。

   

內修之士,每有鍛煉多時,虛度春秋,仍未見其門者,此無他,動靜不宜喧賓奪主,遂使人之身風雲遂處,動時妄念隨之而生,靜時知止於定,人之性也,既為後天物慾所染,六根覺幻,處處沾塵。且六賊乃人之賓,常動於人心,人心欲靜而六賊擾之,性為所困,情亦隨生。譬之濁水一杯,水動濁現,水靜見清,水猶心也。心動念動,心靜念寂。


除妄之法,遠六賊而塵不沾,無所覺而幻不生,意欲起而心制之,心欲動而神守之,神欲離而氣固之,氣欲散時精之。能如此,妄念雖起,隨起隨落,意識雖動,動更不久也。


不定不入虛實之門,若能歸定,當知似實亦虛,進至虛無又是一番境界。故凡內修者應先真除一切妄念,始可入定之門。能入斯門,方可有進也。所述之法,細參之,自能運用領會矣。


第八章   凝神運氣

          出神入化緲無蹤             運氣黃庭一貫通

          運用自如無我體             得丹成處妙無窮

神為人之主,神居之體,朝夕不離,神存則形在,神去則形亡。神有識,即佛家所謂職神也。道家所謂元神,元神乃先天一炁之真,眾生均具,元神一起,一切過去未來先後天之智理,均能現睹於剎那之間,獨惜眾生後天之慾,常閉此神,故甚難常覺真妙。


內修之士,所謂煉神還虛者,實即凝此元神,常現於身中耳。此神若有若無,亦實亦虛,覺可悟,以非悟,剎那一現,迅即失其所在。欲留之常住,非以靜如水,明如鏡,意不動,覺不覺以留之,此凝神之法也。


氣在人身,靜如處子,動若風雲,能隨情慾以奔騰,能受七情之驅使,內修者若不能運用之,則功滿十載,仍難見效也。先天之炁,一入後天,頓成火氣,人火之助,氣則倒行,欲修真者,先平此氣以制火,火不揚,氣則順,凡內煉者,應自運其氣。


運氣之法,氣一動,以神培之,在此時間,意不生,妄不起,氣欲揚,神斂之,氣欲隱,神串之。若氣如野馬奔放,神亦不能制其妄,則應求之於寂寂無聞之境界,能如是氣廣斜發,直抵黃庭,此乃真內氣也。


倘若溢揚於內,縱橫四出,突兀不定,此內氣外揚,非真發也。凡屬內修,應先明氣之用,方不致虛發時光而無所得也。


第九章   元關竅運

       一炁沖開達元關           大小乾坤自我還

       爐鼎功成火侯至           密梨丹灶可常餐

凡內煉者,不透元關例不還,元与玄同一妙用,世稱玄妙之門者,亦即此元關一禁也。蓋此關常禁,常人不得,出入自如,能透此關,便入聖域。此門一開,又是一番天地。


欲破此門,先從竅轉,竅為天地之穴,子母混沌而成者。扼元關之鎖鑰,竅能開能合,始可破元關之門。竅常主靜,不易妄動,欲竅揭開,不動焉求之,朱衣之神,乃中竅守舍,以元陽之真炁貫於黃庭,驅使朱衣之神以為動,動發乎中,藉元神隨之以應,氣離中位,於是左右上下忽而前忽而後,高低奔放,在小天地中。


疾時恍如流星追月,其緩也又如逆水行舟任其自如突兀,神不截其氣,則竅穴之應隨之而生,迨至神氣均寂,斯時也,竅納神氣於中,竅穴大開,光明頓見,神在竅中,得氣之助,遂使穴穴透明。竅運復始,始而可復週,週而復始,頓叩元禁之門。


若於斯時偶爾妄思一動,則神氣之瀉,又如瀑布,一瀉萬千也。則又以神為主,氣為賓也。


發則氣主,入舍守位則神主,倘能守位不動,竅穴漸合而元關漸開也。此法各為竅叩元關之道,熟習修者,應明此道也。


第十章  精氣互煉

         虛無縹緲不知聞                 胎結還須煉修真

         聖道無為修內體                 煉精固氣出元神


人之精英,養內而固外,人之元氣,保於正中,精氣存,人則生,精氣敗,人則滅。凡人之體,二者不同處,亦不同謀。人生之初,精氣神三位分別附於人體,人之滅,三位亦先後而離。精還於乾,氣回於巽,神返於離,是謂三回初服。


一生一滅,一來一去,來時不見,去時不覺,此人道之道也。至若修真之士,欲返先天之門,欲尋聖域之路,非固本養元,培就聖胎,不為真功。神既為三者之主,精氣為附,欲神見性,則非精与氣互相交就,互成凝結,則難見性者。


二者各居一位,雖動靜同流,若不使同合,胎元難結也。育培之法,動則靜止,靜極則生,太虛旡妄,不上不下,不高不低,若恍若惚,使之動靜咸宜,此培精也。氣屬於虛無,動則生,寂則止,處於人身黃庭中穴。


舉凡動、念、妄、邪、思、意及諸般情慾,均可使氣越黃庭,離位則旋轉於小天地之中,若不納之回舍,則雖乾坤之法,不足以為者。欲回其位,以精串之,精力既足,串力當大,精合氣合,其位自回也。二者既合,亦即附胎以凝也。再而求諸元神之門,則聖結之道,自在其中矣。


第十一章   從定入虛

        萬籟俱寂性當通                 真元我自現虛空

        歸元抱一超三界                 緊扭玄机自照空


習定之法,已闡述亡矣。凡習煉者,參之至定,倘不入虛境,則胎元永無凝結。古之禪功,類多擇僻靜之地以行之。蓋取自然之清靜,以助修法之效。人身之天地,亦如宇宙天地一般,天動地靜,其理如一。大自然之境界,動者動,靜者靜,動靜至均衡之界,則定在焉。


故求定者,多藉荒幽,憑天地之自然律,以增定境。定之論義,已見除妄歸定一章矣。今須闡述者,乃入定之門而證於虛。故對於定之運用,應更述之。未有定境者,除了無妄念及身心俱寂外,仍常覺幻境般般。此種幻境,似由心生,實非心生,恍覺意念,實非意念,身似浮動,實非浮動,此何故哉,曰外幻覺也。


不入定門,當有此覺也。何有此覺,此乃天地之動靜,無形配於人身動靜,而起此覺耳。若定門一入,憑定力自然消滅諸般幻覺也。虛者覺無也。世間一切所有,若入虛境,則物非是物,有有俱無。


如何入虛,定力生智慧,智与神會,慧与氣通,神氣合通,自如揭發。佛說定慧之智力,為無量佛力,即此故也。入虛之途徑,初感有無之間,再覺縹緲之煙雲,三覺之際,自覺內體空無所有,亦恍亦惚,有我無我。又如四肢不全,五臟均虛。


此時也,萬念俱寂,一點靈犀上下通。但習煉者,習至斯境,切勿恐懼或喜欣,倘此動靜回原,虛境立即而消逝,退虛出定,萬覺如常也。道偈曰:「若欲留真在,見空不覺空。」此留虛道也。習修者,細研之。


第十二章   培乾定神

      乾天保育到爐峰            越過難關几萬重

      元神入竅退出竅            都在鼎爐一孔中

乾者元陽也,陽主健,能元有利,利在培育之中,元神不定難取鼎,鼎汞之功,能定而神不守,亦難收穴竅之通。凡習內修者,理宜培育健元,以固乾位,定神不墮以攝真元。育陽之法,外守其竅,內藏其精,氣不動,竅不離,內不溢,精自固。欲其守固,除斷念外,以神化之,神若不足,以氣調之。培者溫暖也,育者保全也。


乾為人身養育之主,能善培之,能善育之,則培之道,刻即可現。神不定難超入定門,既入定境,境中生形,形若虛又若實,若遇此境,其神必動,神動也氣必散,精必墜,斯際霎時間有如騰空而瀉,突退定境矣。此無他,神未堅,精未足,氣未沛耳。


內修之士,每多入定境而未能留連三匝者,即此故也。見定門可即進,須待神全氣足,方可行之。如何神全氣足,內體溫而不燥,外感覺覺而非覺,修者於斯際必有自覺也,此定神之道矣。培乾以定神,神定而入定,則法法相連,自見其妙也。

         

第十三章   火候調節

   

          燐串燃燈燈即明               火燄漸漸向高昇

          進退有序憑一炁               內外通明性亦清

內修者一氣之用,自發其爐,爐火升降,即內丹之上下運行也。初習者多不明,勤習者亦難罄(空也)。人體之中,氣動則風生,風既生,火即燃,初發之火,不文不武,有如處於季舂不寒不熱,溫曖以待者。


進而氣更動而風更盛,則火當漸揚,斯際之火,正如夏初之間,炎熱之中,略帶薰風耳,此為文火也。再進巽愈動而火更張,當此之時有如炎日當頭,赤帝迫人之威,此武火也。其退也,由武而文,由文而溫,進如四季之順序,其退也如步出台階,按次回復,如此火侯,乃屬正常。


但修道者受未調節,有一觸即升,武功先而文功後,亦有由起至止,全發文功或武功,或有丹爐常暖而不生文武之功者,若如是,雖坐一生,難見真性。


調節之法,若只生溫而火不進者,應提其氣以促之,但勿促之過急,務使徐修而上。若一觸即生武功,可以氣按之,漸按漸降,降至不熱不溫,而成文火。但有火既發而不上不下,常盤旋於黃庭之下,若此則須運氣以扇風,風轉而上升,能升能降,行此法時,神當凝會,勿使氣墮也。


火侯不足或不節調,正恰如冷火燒炊,其結果不生不熟耳。內煉亦然,修者勿以潛心待之之象行也。


第十四章   清陰長陽

 凡人之體,陰陽俱在,此生与俱來之先天所賦也。陽主健,陰主虧。人生之初,陽則盛,陰即弱,及其長也,受後天萬慾之摧殘,常在七情困擾之下。於是陽之健者,逐漸消失。而陰之虧,隨之而長。及其老也,陽盡退而陰盡生。斯際也,人之體,恰如明燈油盡乾枯以滅。


修道之士,若不明此因,雖有萬玄真諦,亦不能逃此生滅之路。欲培其陽,必先棄慾,欲除百慾,先淨其心,欲淨此心,先無厘妄,此長陽之法也。

消陰之道,固三品以養其身,提自性而格諸念,真修真煉以證真功,摒除內外諸慾,以葆乾元。則陰漸退而陽漸長也。內修之士,明而行之。


第十五章   丹田凝氣

      太虛一點露霜凝                      一炁沖天掃穴庭

      緊將無情從空納                      般般都付在丹田

人之體也,有如一天地。天地之有晝夜四時風雲,雨露日月之明,人體亦如一也。常人之體,順次序,就五行,隨陰陽而生於宇宙之中。惟內修者則不然,一切皆逆行其道,始可返於先天之中。


故凡人皆有老死疾病,此無他,順序以行有以致之。但逆之者,逆机何處,首在丹田,丹田在黃庭之下,為氣机樞紐。動靜起伏,反覆變化,皆由此而生作用。順之者,諸位不動,常次常序。


逆之者竅竅相動,穴穴相通,位皆變而反常。當此時也,有如晴日之中,風雲陡變,晝可變夕,寒可生暖,此逆之道也。田中有一穴,穴即机之竅,竅透穴而上昇,若不下降,徐徐入黃庭之穴,此際聞昇而不昇,似覺而不覺,亦上亦下,凝成一炁,則庭關不禁,太虛自如,但氣之凝,憑神以輔,始可持久而不脫也。若神不輔之,雖一氣之動,難衝庭竅也。習者宜慎之。


第十六章  玄牝之門

             一炁沖開玄牝門              後天突与先天聯

             透過竅關真自在              天清地靜好週旋

     玄牝之門,為先後天之分界線,人之入世,難以先天恆接者,因有此門之隔,故不能通。生死之道亦為此門所握。舉凡內修者,若不能透過斯門,則終日枯守黃庭,無法上達,周天不轉,難了大還,故世稱此門為督脈也。


    顧名思義,自可見之。此門位於不三庭間,握人主脈,常靜不動。若以禪功行之,因氣之回環,必經此門之戶。氣弱則旋轉,氣足則突兀。此關之難越,有如竅關之難過者。


   若氣衝動時,此門必動,動時,人之感覺,為之特異,愈動愈異,氣若稍平,動亦稍輒,欲其透過,必憑不斷之元氣而破之。欲維持元氣之彌堅,則需眾精以結,以合元神。二者為之助,則氣愈動愈堅,氣愈堅而精更結。


    精能結而不散,神守中位而不移,如此,氣必能豁然而破。但在此一剎那間,人之感覺似生非生,似死非死,斯際也,持修者切勿因此而有所怀疑恐懼。能越斯門,黃庭之位,必自大開,九轉庭穴,竅關不閉。修者若能堅定,守神聚氣,則丹田一動,真搗泥丸,相机以為修者自覺也。


第十七章   出入玄牝

             調燮陰陽天地體              五行變化互相交

             頃刻存亡參化造              聖胎未結已生花

    前章曾述玄牝之門,門能頓開,仍須出入自如,初發時蠕蠕而動,再發時忽上忽下,未得循序者,火侯之不調也,過文過武,不得其道,若此應抱元神,守一以輔其氣。

    氣定則平,平則格格而迴復,週天旋轉而運行,一復二,二復四,斯時也,人身之五行,即隨其變化,水培於土,土生於木,木借火助以煉金,互相配求,若配信得宜,即離五行而出小天地。


    斯際也,恍恍惚惚,似有若無,有所覺而無所覺,若存若之,迨迴復之時,九還俱轉,從無極而運迴太極,再進玄關,精一化合,有復於小天地之中,如是生生不息,循環不已。

 

  出入無禁,則聖樹之花已開,有待千年之果結,在出入之過程中,倘或火侯不調,或氣不澈貫,或精離守位,即應抱元神以守一,則氣平精合,又是一番天地矣,習之者應明之。

                       

第十八章   直叩玄關

               先天一炁旋              後天性命聯

               中央一突破              牢鎖任匙穿

神与氣合,氣与精結,丹田上下,非生非滅,此際狂潮洶湧,火侯中和,若謂之以正,閉關不納,則三清之炁,上下奔騰,可發至無可收拾之境,關中一竅,必微放以待,惟是神強於首,或氣沖關外,二者之中,難全其道,斯會也,神必与氣合,氣必与精結,納於三合皈一,則玄關直叩也,叩得玄關,週天必復,欲長持之久,念勿急,氣不動,神守舍,精止一,則三復週天,仍有餘也,細悟斯篇,篤行之可。


第十九章   龜息吐納

             後天吐納不平均            情欲高漲更不勻

             內煉氣絲如龜息            眼前大道見真真

   氣為人性命之源,氣在則生,氣絕則滅,凡人之氣也,隨自身五行而旋轉,常有起伏不平之狀,此後天之氣也,修真之士,以煉氣為主,但氣不平均,不得調元養息,雖守則而煉之,其進境未見佳也,胎元未結,憑三品以養之。


    氣若不勻,難越丹田之竅,三品不聚,氣則游離,三品漸合,息息全無也,此際之時,似有氣,若無氣,覺無氣,實有氣,如斯情況,即曰龜息,氣守於中,神助之入,氣入丹田,精則固之,此際煉道者其自覺之道,不可以言喻也。


    龜能長壽,實行其吐納之息,終歲平勻,無起無伏,不高不低,可以喻之曰:「神氣週結,其壽必長」,道經曰:「鶴形龜息,為不老之梯航。」即此意也,煉道之士,必先養性葆命,欲求葆命,必求壽長,能長壽者,內功必厚,功能厚,道亦自得也。


   欲求龜息,先從一靜,靜必定,靜則情欲不生,諸孽不臨,吐納自平也,行之者當自覺矣。


第二十章   心法兙魔

   內丹未結胎,魔從道中來,心無二念,法相在靈台,內煉之過程也,三品一炁,合而歸一,循環不斷,以達周天,惟是玄關在望,障礙重重,可望而不可即者,習者均有此感。


    有等欲速其成,間亦偶受外來突變衝擊,遂乃火入魔門焚燒真我,重者身軀受創,再難重入內煉之門,而輕者亦需調攝時日,始可復元,是故習之者,引為大戒也。


    倘不慎而遇之,唯一之法,以心法兙之,何謂心法,一心之中,心無二心,一法之內,法無二法,萬象不覺,諸形不觸,不動不垢,不知不聞,無色無慾,如是,真如清淨,還我初服,天地一炁,悠然復生,再後蠕蠕而動,則繼續循環不息,九轉周天矣,習者宜慎之。


                           (內修完結篇)

(外修篇呂祖師主講)


外 修 篇

呂祖先師主講: 論道

  大道之行也沛乎天地之間,道無形而運行日月,道無體存於眾生之中,道無量可載萬物,道無窮可燮陰陽,一道之微,超然於宇宙之間,一道之妙,配合三才之主,先聖云,「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先哲又云:「朝聞道,夕死可矣。」可知一道之大,萬物均不可離,更如一道之得,死而無憾,生不見道,歿而見之,謂之曰證道,生而有道,化而成道,謂之曰果證真道。


生為因,滅為果,因果同證,故見真道,道之微妙,既不見,亦不聞,更無色,亦無觸,五蘊不沾,七情不染,又如雷電風馳,瞬息失其所在,若有若無,似實還虛,靜若處子動似風雲,降本源於微末,發自性於天心,天心有道,人心好之,此道之合因也,天心向道,人心惡之,此離果也。

 

道居何處,住在人心,道行何處,繞日月而隨五行,人心住道,天地行道,此道之源也,人能行道,天地得常,此道之本也,源本匯合,能見真道,道既在人心,心念道動,心寂道靜,此道之皈止也。

   

道可有亦可無,道可生不可滅,天生斯道而配於人心,行諸人身,合諸人體,身心兩正,道不離行,了源皈一,天人同合,道始可見。溯自  道祖創道以來,所歷寒暑,已見經史,但中道患得而患失,屢興亦屢敗,或有行而不全,或斷而不續,此雖曰道運之所致,實乃由人之所為也。

   

   吾道自創教以來,混元一炁,不設支流,三位一體,以傳道真,故謂之全真聖道。此道以天地正氣,配於人而證斯道,養三才之浩然,了陰陽順逆,透五行而出四關,使眾生見性皈源,明心自抱,此為吾道之主旨者。


豈料世代相傳,中途化道,遂至一脈之來,分途而往,遂成虎犬不分,龍蛇相混,名堂各異,正道左傳,遂使道法不勻,執法亦異,統系既雜,道義不均,由此而生多神之道,傳至晚近,左右之道更多,法門從此亦生變幻,故近百年,教義不振,道學衰頹,實由此而致之。

   

欲興吾道,非一貫實錢全真行於正道,不為真功,倘入旁門,錯行異道,其道偶或得之,亦難皈正統,世人不察,誤入歧途,道在前,進可尋之,尋而見其真,始覺道之真理,不進則退,退則不現,而生無有之著也,故一道乃人生之康莊坦途,莫貪小徑之捷而誤入迷途也。道亦佛耳,佛道均在人心,心即是佛,心亦是道。

   老君無為道,如來說色空,二者同一理耳,習道貴專,學道貴誠,行道貴真,篤道貴虔,修道貴養,養道貴煉,信念彌,身心正,則能悟還源,自證歸一也。


第一章   陰陽造化(呂祖師主講外修篇)

   萬物之生長,取和合以得生,其生机有賴於陰陽配合而成育,萬物之滅,失其養,缺其培,陰陽失序而消失也。獨陽不生,孤陰不長,育而不培,雖造亦化,日月足以觀陰陽,晝夜足以表陰陽,萬物之生長循環,莫不賴二者之調攝也,正如一草一木,倘以純陽育之,或以純陰培之,花木豈能得養耶,又譬之曰,終年得晝而不得其夜,人有勞作而無安息,人焉可以養生耶。

 

   造物有時,化物有定,正如蜉蝣朝生而暮死,其順時而生,定時而滅而已,人生於宇宙之中,數十寒暑,雖曰物換星移,春秋幾度,其實正如蜉蝣一樣,百年亦如朝夕耳,造物化物,化了又造,此消長循環之理,陰陽和而草木興,不觀乎旱亢成災,或暴雨成潦,此無他,陰陽不和耳,人之體亦如是,外屬陽,內屬陰,人之有疾病,其本體之陰陽,必因不攝不調而有以致之。

   陰陽為五行之主,為萬物之父母,生滅化造,皆從二者而得失之也,欲習道者,先明是理。


第二章   先後天和性命

   大道運行宇宙,混元得配人身,此人道之來由也,應感得配,來自先天,因緣數滿,去返後天,來則自如,去不由我,此道之順陰陽而出於俗世也。

   

   先天混元,後天胎元,先天無形,後天有形,先天為性,後天為命,性命兩全,得成人道,人未生也,先天之性,處於虛無縹渺之間,性之靈,与道合一,道行何處,性靈附之,不見不聞,与仙佛同體,故稱之曰混元。

 

   迨至三身會合,得成我身,身從胎結,故曰胎元,胎元既結,乃有後天之命,性靈一入後天之途,復有我身形象,斯時也,遂与道離,從虛無之境,而入著實之界,此先後天与性命之所由來也。

 

   欲存性命,重合道真,欲修凡體,以保天真,則非從養性葆命不可,命有定,性無為,能修性,即修命,性命雙修,修至重會混元,亦即由人道而證仙聖之道耳,欲窮性命,欲了凡塵,一道可能了悟也,所謂歸真返樸,即從後天轉返先天耳。


第三章   入世出世

  人生於天地間,憑陰陽以造化,數十春秋,等於夢幻泡形,入世還諸出世,正如四時有序,序時而生,應時而歿,等於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天時之有序,正如人之了於生滅而已。


數十人生,轉瞬即逝,光陰既如白馬過隙,老死少長,混沌一生,了卻生死,順陰陽而歸六道,此凡夫也,譬之蜉蝣,朝生暮死,死死生生,無期無盡,是故先哲教人以修身,此入世間法也,仙聖教人煉性歸原,此出世間法也。


人之生,其來也靜,其意也善,其念也清,一點真元,抱怀不散,及長,外受萬物之欲,內遭七情困,遂使清靜之體,蒙受污濁之沾,本有真元,頓覺陽衰陰盛,及其老也,情慾之縱更深,陽盡退而陰盡生,遂致人生了卻,到頭來贏得一坏黃土,生既不知其生,死亦不明死所。


玄妙篇有云:「我雖不明其生,我應知了死之原。」釋家曰:「來自東土,去自西方。」明來明去,是大智慧,今世修道之士,雖不明來,應知其去,欲明其去,自應修法以求真,天地既生我,而能自我不滅者,此上乘造化也,如何不滅,遠情欲,棄三毒,培元陽,返初服,智慧頓開,自明生死,慈悲自現,了了坦途,不生不滅,而離天地造化所拘束,遂使還入世而出世也,學道者明斯理焉。


第四章   虛實之道

    道之所貴者,貴乎虛無而無實相,實者虛之始也,虛者實之終也,實則滿,虛則謙,古哲有云,滿則損,謙受益,此雖儒者道,實亦道之道耳。

   

天地未生我,而我已存於天地之中,名雖曰我,實無所我,我既生於人間世,名曰有我,不見虛我,既有我體,即為實相,實相所受,為一切有情所累,萬欲所繫,舉凡一切受想行識,諸念所生,皆能實相之後覺後識所縱者。


虛相則不然,我體不在天地間,既不受情欲之縱,諸識之累,舉凡後天般般事物,皆能先覺先知先明先悟,故能來去自如,既無五蘊之沾,更無七情之觸,實為有,虛為無,宇宙萬物,從無中生有,再由有而化為無,此亦即虛實之相因而生滅耳。


欲得其道,先從煉實還虛,實相不除,虛無不現。譬之一潛心煉道者,心堅意定,行藏法固,而實相刻刻存諸於無形,仍成實相存心,故雖多年道行,亦難乎果證抱運,所得之道功,只證於神道耳。


君不見於大菩薩,能化億萬千法身者,此無他,虛空之變幻耳,倘以實相而化法,所化者亦只一實相耳,至還虛之道如何,容待後闡述之。


第五章   順逆之理

大道行於天地之中,天道至聖,大道至公,舉凡一切眾生,順天道者則存,逆天道者則亡,此天理也。惟修道者,對於陰陽調燮,則順逆之理恰為相反,道書曾言:「逆陰陽之謂聖,順陰陽之謂凡。」此何故哉?陰陽之道,即生滅之循環,萬物化育,不離生滅,亦不離於陰陽五行之道。


修道之士,若任造化循其自然,順四時,順陰陽,隨五行之變化,其結果難離六道,故曰此凡胎也。欲求真道,必先逆陰陽而弄五行,不受時所限,能修至寒熱不知,朝夕不覺,水火不侵,遇金而不傷,遇土而不掩,逢木而不枯,天地之體,配於我體,自我之體,混元天體。


能如是,則離生滅,進而不生不滅,天地造化,縛束萬物,能進是境,則造化由我,而不由天地所拘束矣。入斯境界,聖道已得,微妙之玄,頓有所覺也。


第六章   善惡与因果

天地有道,道在虛無,人有善惡,正如太極之圖,一善之格,黑白分清,然黑者中有一白,白者之中有一黑,此何徵也?天地未生人之始,先付以善惡,白者有黑,蓋表善中有惡,黑者有白,亦表惡者有善焉。


人海之中,萬象俱備,倘人間世,只見其善,不見其惡,或見惡而不見善,則芸芸眾生,無分善惡,則無復皈止之期,如此無形中,已無慾界之存在。人生於世,起止均在慾界之中,人之入世,本性明,性亦善,及其長也,為慾界之諸慾所累,諸情所擾,性亦隨之而變遷,善已見其本源,而惡者朝夕環繞其身心,是故去善近惡。


然惡者亦有其良知,良知者,性之蒂也,善者雖善,仍存意識,意識者,萬慾之芽也,能全善即為完人。今日之世,除真修之士,養性至純清者,可稱為一完人,餘不多睹也。


因者起也,果者終也,俗諺云:「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此即謂如是之因,收如是之果,欲明前因,今受者是,來世如何,今作者是,此釋家因果論也。因果之道,例必循環,正如四時有序,一舂已去,明歲復來,因果之相因相乘,其事績已多顯露於人間,奈世人每得因果例證,作為偶爾之逢,此實世人未明其真道耳。


一心之念,亦有其因果之理存在者,此為無為因果論,因念乃屬心生,心中之像,外人不知者,故一善一惡,亦生因果之道,是故一念之微,亦不可隨意識而種惡因也。舉凡修真之士,除應明善惡,養身心外,以至一心之微,亦不可常妄也。


第七章   養性葆命

凡修道者,必先了性命之源,始可有得。性者先天之始也,命者後天之源也,始源相合,此謂雙修,天性重,人性敏,天性輕,人性愚,入世者,在有賢愚俊肖之分者,莫不以先天之元性為皈止。命既為後天之源,則有分富貴貧賤之別,命乃夙道源泉所結,根源深厚,善因深重者,則成富貴,若器小因薄,則納貧賤之門,此乃性命之異途而歸一也。


但修道之士,既以一道為出世之依,則勿論賢愚俊肖,富貴貧賤,均應以一道之所在而尋求道之本源,欲證本而歸源,則非先養性後葆命不可。

性既附於人體,如何可養?養者培育也,人之性与道之源恰成相反,譬之曰,道好靜,而人好鬥勝,道主清,人主濁;道無妄,人有念;道不沾七情六慾,而人之性遍愛之;道無量,人性有量;道重三清,而人則千千萬萬自趨於俗海污泥而不自覺。


欲養其性,与道合途,同途則同路,同路即合道也。道之所惡者,人必喜之,道之所喜者,人必惡之。養性之士,其能明与道合真之旨者,即明養性之道也。

葆命之法,命既為後天所有所定所繫,則命必有其時以應生滅,守四關,慎行藏,遠三毒,棄六慾,得陰陽之調燮,則命當能持久,的煉道之机當較為大。


俗世之士,每多自我遺棄者而不覺,如是雖智亦愚也。道偈云:「萬般了了性自通,一了尚存在心胸,如是修真難見諦,最難得到見真功。」又云:「命門已立見玄宗,隨命修持下苦功,命了了時性未了,道不窮時我自窮。」觀此二偈,可知性命之道也。


第八章  了性歸源

天地之內,既有一道以運行,則道之來去,亦如日月之轉移而已,俗世修道者,應先聞一道之來去,一性之所賦,進而修之,始可證道者,性不了則蔽,源不歸則墮,世人每多自蔽其性,遂致墮於鴻溝之中,慾海無邊,輪迴六道而不自覺也。


性既為先天所付,原性清白,不染不垢,無物所羈,既入人體,七情繫之,六慾蔽之,三毒擾之,四關束之,五蘊迷,聲色困,遂使真性失常,不知亦不覺,一道之源,正如水有出處,山有原脈,其來也出自本源,其歸也復其來源。


源在何處?俗世之士,不見亦不聞,尋之既不可,探之更無可,一道之源,結於天地之中正,人身之當中,此為道胎源,經常來去自如,其去也散於清虛,其來也聚於三界,人未生也,一點原源,常清常靜,既生人也,常動常應。


欲自了性,先使性情,清而靜,靜自明,明如鏡光,自見本性,欲自歸原,先知來去,來去既知,一覺追源,既明源在,自我返璞。道偈曰:「不了性,難分明,既了性,虛且清,不悟源,隨全,萬千澈,尋本源,明源圓處,一串菩提任爾穿。」欲了性而歸源,先養自性以葆命,則性能了源自歸也。


第九章   生与滅

天也萬物,莫不在消長循環之中,眾性含靈,不離生滅,眾靈在世,難化有情,萬物應運而生,亦應數而滅,蜉蝣馬(  )朝生而暮滅,時光瞬息,正如九十之春花,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此可證草木之生机,人靈之短促,有生必有滅,此循環之道也。


滅後再生,此消長之理也,萬物既不離於此道,此道為何?六道耳,欲離六道而不沾塵,欲入聖域而為仙神,則非不生不滅,而至無生無滅之境,始可為聖為賢者也。生於道而證仙神之道,此謂之生而不滅。既入聖域,不再輪迴於道者,謂之不滅不生。


生而知之者,性靈之知也。滅而後知者,性靈之反覺也。生而有道,道在性靈中,能揭其道而修養之,以善育之,培其本而降其微,盡化一切有情而為無情,用其道以納於玄妙之門,探其途而覓真諦之所在,以無形之道,而證於無形之境,形無而真在,一真抱道中,能證如斯境界,則納不滅之地。


若不然,天地生我,我隨天地轉,受一切有情,納一切世間法,順陰陽之序,隨五行之變,如是則性靈閉昧,道發無由,到盡頭難逃滅境,人生如是,恰如花開花落,了無盡期,佛曰:「了了無色相,更無生滅象,一切有情者,化盡真色相。」如此可觀一生一滅之道矣。


第十章  奧妙之道

   凡物不知其源者曰奧,凡事之只見其相,而不聞其來去者曰妙,此奧妙之理也。一奧之所藏,納五行而生陰陽,一妙之所在,取兩儀而超太極者,二者均在一道之中,道育萬物,必含奧妙之道焉。


   譬若人生,因何而生,眾皆曰,父母之體配合而成,但何時而生,何時而滅,來去之期,則眾生均不明耳。又如天地風雲,起伏無定,今日雖有儀器從蠡測,但何以仍未能一知全豹,此奧之至理也。


   更曰,今古之聖賢仙佛,人皆知其為有也,歷代之神靈顯赫示現者,在所多有,有既為眾生之所認,事跡昭然,既不可抹,然有無之間,又紛爭論,既為事實,似非事實,在無有之間而生一妙耳,此妙之道焉。


   欲明其奧,先知妙義,欲知妙義,先向道尋,尋其所在而探之,則虛實無有,智覺行圓,均可得之也,此奧妙之附於一道,而一道亦含二者之真理也。


第十一章   覺悟

   覺者明也,悟者通也,覺有感,如能覺,悟無感,頓會則悟。人之原性,對於覺悟之道,刻刻皆能,一入世間,為萬慾所繞,遂使原性之通明,盡蔽於情慾之中。欲使通明回復,頓悟圓覺,非修養莫能教之。


   凡修道者,欲明其真,欲了其性,若非大覺大悟,難見真全。古今修道之士,每有修行數十載而不自覺自悟,遂使終老而無一物之得,間有終年累月修持,較佳者而達至小覺悟,亦有一覺開來,頓成會悟而證大道者亦不乏人。


   六祖禪師其得道之所在,為圓覺至性,頓悟禪机,此八字而已。欲成其道,非真煉真修不為功,將性修持以養命,煉性歸原以葆真。修養之道,言之至易,行之最難,未經修養之凡體,難於覺悟者,修持之法,先修身心,使意行俱靜,再修其體,使其延續以啟覺悟。


萬物之明,均從靜處得來,机微之會悟,全憑智慧以貫通,故修持以養生,煉性以續命,此修真之道也。即以吾言之,黃粱一夢者,覺云開端也。


老君化鶴玄机指引者,頓悟之見也。一覺一悟,證道終南,人能大覺,圓頓攝机,人能大悟,超然造化也,此覺悟所由來,修持之所得也。


第十二章   業与障

小惡而成大惡,積大惡而為孽,聚小惡而不悔,知惡而不改,即成為障。孽有先後天之孽,障則無先天而獨為後天之障,人在世間,難逃二者之侵,後天之孽,或可自明,惟屬先天者,則難於自覺也。


天道之道,至妙至微,乃有宗祖之餘孽未除,而加於後人者。君不見世間多有純善之士,而每遭大孽臨其身,世人不察,每以為種善者得惡報,間有為惡而吉祥,行諸惡而發揚,不明者,又以為天道不常,倒施果報,每有因此而反道以行,豈知為善不祥者,承祖先餘孽,應於現世,作惡未殃者,得宗祖之善根餘陰未盡耳。


此均先天之孽,人能明此理,卻孽之法,善因惡果,逆來順受,既知其非己之罪孽,坦然受之,並以善道以培補之,勿尤勿怨,釋心以應,知罪戾之實深,由於先天,當從後天之善德以化。


若積惡因而得善果,更應速醒回頭,痛澈覺悟,明此善因由於先天非由我,當應更勵來玆,若非如是,則昌盡乃殃,餘殃盡亦得昌也。若明此理,自我化之,平其孽而消其障也。


至於後天之障,較為間化,人行惡,行時不察,過後必察,能自察者,刻即自悔,每事必三省而後行,孔聖云:「吾日三省其身。」又曰:「知惡必改,善莫大焉。」可知一善之餘,可化障礙,一德之行,可卻孽殃也,世人明此,亦近道矣。


第十三章   彌篤堅定

彌篤者,耐久而不斷,真誠信也。堅定者,百折不撓,不移其志也。欲求真道,必具此志,始可得之。入世之士,每以一道之行而生錯雜之徑,雖有正信之念,而行途不一,亦足誤道於途也。一道之大,萬千途徑附之,途雖有別,終歸至善之門,法語有云:「異途同歸。」法止於善。


但宇宙之大,一道處於其間,千道萬途,難使入世者以何為道,此非足具雙修智慧,難得一履坦途,更有研道者,初行一途,行之不久,有感困頓,又因道玄未見,遂生異途之感,更有以行道已久,而未獲道之奧,不怪己之智慧未開,以為道之難覺,又捨其道而行他途。如此行道,忽而斯路,再而此道,若此以為,半生為道者,始終在於道之途而已。


人生幾何,百年瞬息,空擲韶光於一道之途,難見道之真而廢韶華也。入世修士,欲得出世之門,勿論所行何徑,欲求真效,非彌篤不足以顯真,欲歸止境,非堅定難獲全功。


道法有云:「不明來處,應知去處,來去不明,落花處處,真我不知,空言真處,真在何處,身心二處,欲窮玄奧,就在這處。」此乃道之至理也。


第十四章   了明了性

明性之道,貴乎煉真,真修之方,在於真學,了了者,萬法歸源之道也,人生世上,一入世間法,諸般染習,均從於俗。俗也者,如水混濁也,人之本性,在未入世前,了了澄清,恰如水之不動不移,無渣無滓,有如明鏡無垢,用以照萬物,萬物之本來,一一清清,切切明明,若鏡為塵所封,若水動而自濁,則所照之物,物非本形,物更非物也。


性本清靜,先天之所賦,混元一炁,上可觀太虛,下可照幽冥,洞澈無遺,但一入於人海,常動而不靜,性不動而情慾動之,性本明而污垢蔽之。


欲求明心,欲見真性,應從動中逐漸回靜寂之境,欲求寂境,非真修難見真功,明性之方,固非朝夕可能達到,正如一缸之水,屢動而成濁,欲其回復澄清,亦須待以相當時日。


修道者,欲明真性,亦如澄水一般,若漸見其清,而無形一動於中,則混濁之象又成矣。萬物之本,本乎微;萬物之行,行真覺,般般自在,一切皆明,了了真如,自現真性,此為明性之方,真正之法也。


第十五章   循環之道

一道運行於天地中,循環之理在焉,一物之成,一物之敗,雖在數中,而不能離消長循環之道者,宇宙之內,一切生物,莫不循此途經以應斯理,試月有陰晴圓缺,令有四季次序,晝与夜週而復始,此天地造物,早已定其循環耳。


人道亦如是,人無百年富貴,亦無百年貧賤,事物之興与敗,亦無千年不易者,相消相長,此生彼滅,無時不在五行之循環而週旋。六道之中,亦含是理,循於何道者,覺看真因之種於何道而已,人之成敗,應究其始因之端,而定其所得之果耳。


俗諺有云:「人無千年壽,花無百日紅」,斯言成理。三界內外,乾坤時轉,天地日月,暗而復明,亦此道也。外修之士,常悟此理,當可助於修行之路也。


第十六章   忠恕之道

忠者,心無二心,意無二意之謂。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終之意。先哲常言,處世立忠,待人以恕,能如是,品德兩立,可稱完人。今日之世,人心離亂,兼以人道不常,每多悖行斯旨,嘆人心之飄落,嗟末世之歧途,遂使災害頻仍,天禍隨處,若以立教而言,忠恕二字,應為教者之標,慕道者,更應瞭此以為之。


不忠則不敬,不恕則不成,忠之得,可以留名萬古,可以撼河嶽,忠之失也,可以道不成,貽害於萬劫不復。能恕者,惠己惠人,不能恕者,累己累人。

                                                                                                           

古訓又曰:「容大奸,則足以亂國,不容小過,必無完人。」即曰大奸不可恕,小失可優容耳。若以處世之方,其理至明,若以立教而行教德,則大奸可恕,小過必諒,尤以修道者,先自明察,然後察人,先忠於教,乃可忠於人,恕亦然也。


事事能己恕,再及恕於人,人之可恕者,天必恕之也。修道之士,每多中道自惑其心,一意之餘,而生二念者,殆不明忠恕之道耳。間有能恕己,而不能恕人,此無他,未明真念耳,篤修之士,欲成其道,自應先修此門,始能抱運果證,惟般般易言難行,最高妙法,惟心是煉耳。


第十七章   智慧雙修

凡人後天之性,通明不易,是謂智,先天所賦予之元性不脫謂之慧,慧從先天生,智在後天啟,二者均共存人之靈感中。人為萬物之最靈,萬物之中,最賦於感者,亦為人也,是故萬物之修養,獨人能優而修之,善而養之,智慧既在,若能用之,更能善用,則聖賢之域,在在可期。若失而用之,或誤用其要,則深坑一墮,萬劫無期也。


慧既為人之根,智亦為人之本,根本相固,則含靈必聚,百感為一炁,若失之,則根露外,而本不歸源,如斯者,則性已失,道亦亡矣,智慧常存於人體之中,內外不惑,諸念常寂之際,則智通而明,慧生光而潔,此時也,光之所照,萬物俱現,明之所覺,七情均寂。


   若以一動之,智則藏於本,慧則慝於根,隱而不見,斯際也,情浮於上,慾聚於中,五蘊不常,縱後天之萬慾,而為一身也。


    智慧雖有,若不修不養,空付東流,間有具備慧根,而終無成就者,棄修養之路,而甘自暴棄耳,可知智慧之雙修,實為道者之必經途徑也。


第十八章   養与煉

   夫道之所得者,非真修真煉,難登彼岸之途,修之所貴在於養,凡人之生於天地間,受後天一切所累,自蒙自蔽,自欺自棄,而不自覺者,此所謂凡夫也。


   學道則不然,可棄後天一切,而返先之至真,正如先天者,清淨之水也,後天者,混濁之水也,濁水澄則清,人性靜則潔,水可清可濁,人之性可穢可潔。


   是故人之修道,亦如水之澄清,澄清無渣滓,本性自然還於先天之途,但道途遙遠,若非堅忍而行之,虛空而為之,則中途必自餒矣。養者,養性、養命、養身、養心,猶以後天一氣,更應培養。


    氣為人身中之意馬,一動則上沖霄漢,四時含火,刻刻燒燃,氣動則七情動,六慾升,故道家之修養,先平抑其氣,以葆性命之源,若養一氣之無形,則性命身心,較易養之,迨養育培補,於身心性命皆臻固境。


    則應從一煉字而為之,煉者,煉氣、煉神、煉精,為三位一體,此乃主要之門,若至神為之定,氣為之沛,精為之固,能如是,則陰退而陽生,化精氣而存於神,漸入聖途,而起化造,順逆不凡,盡棄後天之渣滓,而返先天之坦途大道也。


第十九章   棄假留真

   世間各物,真假俱備,其來外出自於純然者,謂之曰真,模仿而複製者,謂之曰假,人性亦然,故我亦有真我假我之別,先天之元性者為真我,後天父母生我之性者,則謂假我。


   元性純潔,一入後天,情慾蔽之,轉為人之常性,故曰假我,元性清,人性濁,塵海般般,複雜隨之,一切眾生,處於人与事之中,每多重偽應之,蓋因事以應物,時刻違心而行,人之原意,本非如是,奈何偽世之中,每因名利之所趨,富貴之所移,心知非是而強形於行者,近世學說曰此「違心論也」,既非元性之念,此即為偽我。


   凡一事一物,俱從正道而行,不偏於私,至大至公,博天地之愛以愛眾生,攝天地之正以正己正人者,如是之念,即真我之性。真假之道,雖發乎於一心,付於行止,究其動念,取之先天或後天耳,真假既分明。


凡學道之士,倘不棄假留真,難登於一道,惟道混沌人海,一刻之間,斷難作眾皆醉我獨醒之矜持氣節,倘如是以為,又恐遭離群之雁,而受他人遠避譏諷矣。

既明其理,行之覺難,如何可行,先從身心做起,古聖所云:「吾日三省其身」,每事細思始行,心不妄念,身不逾範,勿論何事,進則思止,勿論何言,言則簡潔,處事忠而有信,行必正光明,學而習之,則偽漸退而真漸現也。勿懼世人譏,勿嫌修功苦,則年事漸高,純真之我,當在一道見之,修真者,應明斯理。

第二十章   培浩然之炁

天地之正氣曰浩然,浩然也者,堅剛不絕,銳氣不沉,乃天地純真之象,沛乎於人心,進則可格天地而泣鬼神,藏則凜然而不可犯者,凡人先天之性,此一氣均具於元性之中。


後天既入,遭遇情慾之蔽,起落失常,遂使純剛變化無定,良知現則現,為時不暫,原氣便失,更遇後天之六慾圍繞,變而為嗔火之氣,人之體也,既受情慾之侵,當隨情慾進退,時日既久,又無煆煉以還初服,則深淵一墜,萬劫不復矣。


人之性也,可正可邪者,執中則正,偏倚則邪,因缺堅毅之勇,從而致之,古聖云:「慷慨赴死易」,而人性之間,瞬息浩氣一起,無生死之念,無愛惡之慾,一念堅貞,慷慨赴死,此忠之現也。又云:「從容就義難」,若人能此,則非具有浩然之氣,沛而格之,絕難成仁也。


如漢之   關聖帝,宋之   岳鄂王   文丞相天祥等,其能成聖賢者,俱備浩然之氣,有以致之。舉凡學道之士,應明斯理,如何培育,須知氣氣不同,衝冠怒者,嗔火之氣也,臨難母苟免者,浩然之氣也。


欲修浩氣,先別正邪,即扶正,德合天心,天人之心合一,則浩氣常存,由及身而至塞乎天地之間也,正邪既明,善惡當自別,進而煉道修真,則通天達地,無往而不利也。

第廿一章   道心与人心

一道行於宇宙之中,既無形又無體,萬物皆可格其真理,凡屬含靈者,得一道之感,亦可超越五行,故雖一草木,得其道者,亦得真理,道之為物,聚則凝於人心,散之則瀰於六合,道心即天心,發乎於靈性之體,心能常覺,覺至無覺,覺遍於空,心能常悟,悟至圓明,則盡達虛空,能聚能散,,此道心也。


人為萬物之靈,性原清,迨入後天,遭受七情之擾,六慾之蔽,墮諸惡趣,迷己迷人,遂使必作主,百毒乃生,既不知本來面目,復不明來去之基,更不知修持以葆真,煉性以養命,如是疴一再,覺迷而不自返者,此人心也。


道心惟微,人心惟危,若能大悟大澈,返本歸原,常維一道之心,則道心生,人滅,能常信道心,則与仙佛同一體矣。


( 外修完結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