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中庸 卷上(呂祖淺言新註)
自序
中庸一書。乃不偏不易三道也。人人終朝由之。而弗能達於至善之地。此所謂失其本矣。夫中者天之理。地之樞。人之主也。故天無中理。則星斗錯亂四季失序。地無中摳。則山崩海涸。萬物失常。人無中主。則心意無束。四相失度。故 天。地。人。必見各得其真理。而後立焉。人列三オ之一。為萬物之靈。立天地之中。通四端。兼萬善。此所以各得其真理也。苟失其理此形雖仔此理則亡矣。降及末運。人心不古。世風頹敗。
追其因。係五倫不重。八德弗振所致。故 皇天 震怒。頻仍諸劫。以驚愚頑。復垂聖道。匡正人心。整飭倫常。道劫之所以並降。上帝 妙用大哉。劫驚愚頑。期其心歸善。以達賢關。道渡群真。期其心歸理。以造聖域。嗟乎
上帝 妙用正其宏慈耳。世人弗識。何勝浩嘆。斯時也。萬路弗通。惟一金線。捨金線而弗蹈。則自罹浩劫矣。故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良不誣也。
然聖人教民之道。原無矜奇。即在日用倫常間。是以不偏之謂中者。即無過与不及執其两端用其中也。不易之謂庸者。即一定而不可移。日常應用之定理也。定理者何。乃君敬。臣忠。父慈。子孝。夫婦和順。兄友弟恭。文友以信而已。此不易日常應用之真道。復何難哉。曰言則易而行則難矣。聖人無大過人者。不過擇乎中庸。朝斯夕斯。念兹在玆。カ行不怠。此所以為聖人也。
明知中庸之道。為無上大法。言則有餘。而行則不篤。此所為凡夫也聖凡之殊在此點。我因有見於此。極表反對空談而弗行者。所以欲挽此浩劫。扶此狂瀾。別無奇方以營時急。惟有淺言解註中庸。作根本解决。以其人人信守奉行。人心化轉。則天心效應矣。所以希聖希賢者。己心也。隨波逐浪趨於下流者。己心也。弭浩劫於無形者。己心也。釀劫於彌漫者。己心也。心之主權大矣哉。惟望億兆同胞。深識吾言而实踐之。則吾所著淺言中庸。庶幾於社會人心。有所補者云爾。
歲在
民國三十六年歲次丁亥
孚佑帝君序西京乾元堂
中庸之我見
中不偏庸不易。子程子言之詳矣。中者大中至性。不易謂其常而不变也然不易至性。默藏我身。人人有而不知其有。乃以血心主身。而陷性於萬劫矣。斯時也。如能覺察血心之非。幡然覺悟。恪奉格致之道。矢志作去。則不易之真性復明而我一身有良主矣。如是則可代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共参贊也。
故聖人立教。以日用倫常為立身之本。格致之道為覺性之基。是以中庸大道。不尚矜奇。本係平庸抱我大中至正之真性。發乎致誠。將忠孝節義。無過無不及。完全作到。則人道全備。人道全備。而天道有階可升矣。所以欲修天道者。必由人道為始。人道天道一也。世人豈可誤解乎。或問曰一而已矣。何有天人之別。吾曰在カ行中庸之道時。為人道。全乎中庸之道。則即為天道矣。
中庸之定義
中庸定義者何。尚篤行也。行之不篤。乃信之未堅矣。觀中庸一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放之則弥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味無窮皆實学也。是以首章。先令人明瞭。天之明今於我者是何物。曰性。性具五德。率而行之實說於外。盡其美善。則凝至道矣。故聖人覺性。凡夫迷性。在覺与迷之別。
聖者先覺者也。時自性能事不遺盡備。善於中庸垂法萬世。蓋中庸所載。皆孔聖當年之实学也。故人能奉中庸之道而作。一者。為聖教之实踐人。二者。亦即我自性之實踐人也。力行聖人之中庸。正所以盡自性之能事矣。故先覺者。覺自性也。曰立道立教。後覺者。受先覺之覺啓自性也。曰修道受教。是以初入德者。末覺其性。乃修聖人之道。受堊人之教。及覺自性。乃修自性之道。受自性之教也。故我定義主要。不尚空談。而重力行。始終不渝焉。
中庸之源流
朱熹先生序曰。中庸何為而作也。子思子憂道學え失其傳而作也。誠然蓋人人各有一部中庸。身中藏之久矣。從寅會生人。以至於今。凡為人者。莫不皆有。嘻嘻。落於後天。受氣拘物蔽。則有而不知其有矣。吾謂此部中庸。即人人身中所藏之中庸。聖人能將己身密藏之中庸。啓封質人。以教萬世。化人人各將身中密藏之中庸。啓封行諸於世。盡其全道以呈献於天矣。嗚呼。此鑰聖人受之於天。以啓萬民之鎖。令各探討己身之中庸也。由是觀之。其中庸源流。必發自於天矣。
中庸淺言新註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字解:天乃理天也。命猶令也。性者理化萬殊之一也。率循也。道乃自性中所具王常之道也。修乃盡性之能事也。教者化也。
節解:道自天理所出佛心普渡萬緣。自性大源。賦自理天也。天者非氣象之天。乃真空至靜無極理天也。在天未命我之前曰理。既命我之後曰性耳。理与性無別也。性本至靜。萬物皆備。五常具焉。落後遂蔽其真矣。如悟之覺之。克念除德復性本來面目率性中所具之五常。而實踐之。則入世曰人道。人道大備。出世則自合天道矣。
然覺性率性。初入德時。乃受聖人之教。及覺性後。率性時。則受自性え自教矣。或問此何理。吾曰人人自性中。各具一部中庸。聖人先覺。探討自性之中庸。以盡其能事。載諸書面。以啓人人自性之中庸也。故修自性之中庸。乃初受聖人中庸之啓示。及自性圓明後。仍須力行自性之中庸也。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启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字解:離去声。須臾者。頃刻之間也。睹視也。聞多聽也。
節解:所謂道者。即性中所貝五常之德也。身離五常之德。則心性相悖。心性相悖。人道尚不能容。况天道益深嚴乎。是以覺性率性。為人生當前惟一要務。不宜忽作忽輟。以自干墮落也。應以虛無之性。自耕自耨。戰兢自持。慎心物於隱微。遏意惡於動机。原性無瑕。則与真理可通耳。
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者。非懼人睹也。恐懼乎其所不聞者。非懼人聞也。懼理聞也。君子所修者理也。所以戒慎恐懼者亦理也。小人所戒定恐懼者。人睹人聞也。而不戒慎恐懼。理睹理聞焉。君子小人由此辨矣。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启子慎其獨也。
字解:見者現。見表面也隱暗處也。顯昭著也。微細事也。獨者人所不知。百己所獨知之地也。
節解:性落後天。被氣間物蔽。而失權衡。主自心台焉。心者念善念惡。念一起則流浪四播。如湍水之中。驟激微石。則水紋波波羅羅。層層外出。達至四週之極而後已焉。心者湍水中ぇ微石也。一念善一念惡莫不波羅外現。天地鬼神悉共鑒之。隱微者。心物欲動未動之間也。
見顯者。波羅四週之歡大也。是故修性之君子所慎者。心物欲動未動え間也。所懼者心浪見顯。波羅四週之寬大也。嗟呼。埾人之所以為聖人。其初入德時。立志於隱念。而後修其至德。以凝至道。化民教民。功同天齐。見於两大。其所見於道者。莫不始於隱念之立志也。
愚人之所以為愚人者。其初入德時。失志於微念。而後逐波逐浪。趨於下流。心物之發。身物之行。叠罪如山变愚人而為惡人矣。其所顯其惡者。莫不始於微念之立志也。是故君子慎其獨者。乃慎隱隱微微心念也。
喜怒哀樂羑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字解:樂音洛。中節之中去声。節即節度也。
節解:無極一動。生出太極。太極判分两儀。两儀生四相。四相生八卦。八卦变化而生萬事萬物。追本探源。係無中生有焉。喜怒哀樂既發之後。曰身中太極也。未發之前曰大中性也。既發之後。曰变象情也。故修道者。必須克情復性。
自性与理無殊。天之所喜者。喜善也。天之所怒者。怒惡也天之所哀者。哀群生性迷也。天之所樂者。樂群生修道以覺自性。歸根還本源也。我自之喜怒哀樂。与天相同。則無不中節矣。所以中者天之理。地之樞人之主也。自性所發。喜怒哀樂。皆合天地之中理。則內含太和矣。抱此道以啓群性之迷。
則我一身。即天下之大本也。試觀末運浩劫。厲氣彌空。皆人人失其中和之道。所致焉。我抱性中之太和。匡正人心。以期化轉末運之厲氣。易風移俗。復轉古風。達性中太和於天下。猶春風靄靄。所到之處。動植潑均沾恩沾惠。此所謂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字解:致推而極之也。位者。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也。
節解:此一節將我性天中和之道。推廣行遠。以造乎其極之徵驗也。故先好我己身之天地。正其位。己身之萬物遂其育。則己身中之天地。遂蹈中履和矣。然已蹈中履和。何能化轉乾坤之厲氣。宇宙之教機。
必須極カ將我性天中和之道。推廣行遠。使人人身中天地。各正其位。人人身中萬物。今遂其育。則整個大天地豈不轉災殺為古祥乎。蓋群生身中天地萬物。与整個之木天也大為。一體連貫焉。群生身中之天地萬物。各得其位育。則整個天也萬物。安能不得其信育乎。蓋其反求諸身也。
總論:
中庸一書。首言天命之謂性。何謂天命。天者理天。命者一理散萬殊。賦於人人身中故曰命。由是觀之。理乃性之大源也。在未賦性於人前。乃真空至理。無在無不在。大無不包。復無不入。渾渾噩噩。圓陀自如也。既賦性於人後。散則支配全體。聚則歸於微渺。然人但知性之用。曰知覺運勤。及其性之體何在。則即弗知。此人人迷本之故也。
天之所命至善純潔之性。寄托人身何處。必須得聞至道之人方知。或問曰。至道何處覓也。 吾應曰。至道已降塵寰。普渡大開。希各善男信女。迅訪速求。勿失良辰焉。至道者何。曰修性也。修性歸理曰聖。由性入情曰凡。
故聖人先知一身自性之所在地。復達於知覺運動週身之用。由己身小無極。而通大無極矣。是以聖人所治者慎獨。慎獨者何。即畏身中之小無極也。由這一點看來。人須先修至德以凝至道。則聖域賢關。咫尺眼前矣。
故聖人以至道化民。先使人人明曉性源之所在。曰係自理天而賦。然後教人之以格。致。誠。正。功夫。時自性復初。率或自性之能事。實踐於外。此乃聖人化行俗美之道也。
是以中庸首節。曰天命。曰性。曰道。曰教。經旨奧意。已言盡無遺矣。其下係其用也。乃言欲明曉性之大源。性之所具。首先戒慎恐懼。戒慎者何。慎己所獨知之地也。恐懼者何。懼己心流浪播四週也。由是觀之。我之一身。即天地之大本。我之心即天地之中耳。
能進行到此步功夫。身中之至道。是不可須臾離也。以我自性之中和正氣。以化轉天地之厲氣。由我身外推。盡性之所知。發性之所能。以化人人咸令覓其自性也。如人人身中天地得位。人人身中萬物得育。則整個大乾坤可不整而安矣。何也。天地者。人人逆旅也。群性之自天。亦即無極真之天也。群性自天各得其位育。則乾坤安得不效順乎。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字解:中者不偏之謂。庸者不易之謂。
節解:中庸二字前註已詳矣。無容重述焉。君子覺性故行中庸之道。小人迷性故反中庸之道也。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時而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字解:王蕭本作小人之反中庸也。程子以為然。今從之。忌者禁也。憚者懼也。
節解:我本五德悉備。念念在我性中。君子而時中者。不偏之中不易之庸。朝省夕惕。營營在抱也。
若夫小人則非然。任四相以放縱。馳心意而無束。自認作事嚴密。謂人弗知。是以先自欺而後欺人。故無所忌憚以縱慾也。結果氣象之質。自性於萬劫矣。良可嘆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字解:鮮上声。下同鮮者少也。
節解:溯自青陽時代。萬民迷性未深。其心渾渾其身樸樸。自性靈明。邪意遁跡。斯時也。人心猶存無極之真理焉。降及紅陽。人心漸放。殺機頻動。故聖賢奉天承運。創始文化。提倡道德。治人倫理禮樂。人道遂稱大備。故將乾坤萬物之之中庸。載諸於書。以啓人自性之中庸也。
在斯時。人人雖不能盡其中庸全道。而悖乎中庸之大體者尚鮮。降及白陽。人心奸詐。利慾薰蒙。頹風厲氣。彌漫乾坤。雖人人各具無上靈性。密藏至尊之中庸。而鮮有探討者也。故聖人此言。預知白陽時代。人心無恆。鮮有遵乎自性之中庸。而實踐於外者。是以聖人預知白陽之氣象。因而感嘆焉。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字解:知者之知。去声。
節解:難乎中庸之道。至聖深知內弊焉。聖人所謂知過之。此知非者復良知之人。乃揩認氣為理之人也。雖自己執氣質之知。而理想認為已復良知矣。然既復其良知。性之所發。皆不偏之中不易之庸也。又安能過之乎。
故過者猶不及也。及其愚者。自性濃染。氣慾悖悖自身五恩。尚不能報達。何能覺自性以行道也。道之不明。至聖深曉內弊焉。自己居賢之人。与前边認為理之人。大同小異。而不肖与愚者。內中少有分殊。不肖者。氣慾蒙之尚淺。易於格除。而愚者氣慾固蔽深矣。
如能立無畏大志。始終不渝。以覺自性。亦可以說以前種種。如同昨日死。以後種種。如同今日生也。然至聖既稱知者賢者。而知者賢者。不边加一過字。由過字上注目。即非真知真賢也。我敢大胆加句斷語。知者過之。賢者過之。乃与愚者不及。不肖者不及同也。希各注意此點為要焉。
人莫不飲食也,觧能知味也。」
字解:如前。
節解:天生一民。必具一性。在聖不增。在凡不减。不過迷悟之分。即聖凡之別。吾問世人曰。一身知覺運動。誰之力也。世必對曰。一氣運之耳。不但不覺自性。猶未知身中有自性也。猶人莫不飲食。而鮮有知其飲食之理者。
夫飲者水也。飲水必須思源。水尚有源流。而支配我身者。豈無源流乎。身之支配源流者性也。性之源者理也。覓一身之源流曰覺自性。追性之源流曰知理。知理而後。真知真行。則自臻於道矣。由飲水之微事。可悟出理性之大源。食物必須思本。如黍穀類。其生長繁殖之源何在。在其初植之粒種里。一粒植地。萬粒生焉。人類之繁殖恆訶沙數。化育無窮。究其源在一理也。故一理而分萬性。萬性而賦萬民。是以覺性。盡性。備其中庸全道。可至臻理焉。
換而言之曰。人莫不飲食。鮮能知飲食之源也。聖人以日常飲食之細事。內寓奥理。以期人人窮究飲食之源理。而窮漸性理之大源也。循循善誘引人入聖之苦心。由此可見矣。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字解:夫音扶。
節解:夫子在列國時代。一車两馬。週遊列國。講道德。說仁義。撲樸風塵四十餘載。力竭声嘶。鞠躬盡瘁。而當時諸侯利德薰蒙。不尚孔子內聖外王之道。以强兵利國之心為抱。
夫子見大道不能行諸於世。乃回魯焉。删詩書。訂禮樂。秉天也至公。作春秋以權行天子事。而亂臣賊子懼焉。道其不行矣夫。此一句乃孔聖萬難之語。不得已之詞也。 吾註至此。如現聆其衷腸。如親聞其聖嘆。不由我心戚戚然。柔腸一轉。為天下蒼生不禁潛潛落淚也。聖人憫世之苦心矣。芸芸眾生誰識聖意哉。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两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字解:知去声。与平声。好去声。察是考察。揚是稱揚。两端乃两頭。邇近也。
節解:大哉舜乎孝弟全備仁德具備。自天子壹至於庶人。皆可以舜作莫範也。然舜え聖德如此偉大。其性蓋与我同。而舜之所以為聖者。乃克念作聖。畢露天真。發揚自性之廣大。以求至乎其極。舜之所以好問者。蓋与天同。天者至虛至靈。人抱謙德。則受益無窮矣。而好蔡邇言者。
凡世俗之淺言俚語。內中旨密真理。不以淺近俚語。而弗考察。然入聖之經。乃由淺入深者也。隱惡而揚善者天道似乎順人情也。人皆善美譽惡道言。隱其惡而沸諫。則悛改無期矣。揚其善而心喜。其善即止於此而不益耶。舜之所以隱惡揚善。雖曰順乎人情。
以吾觀之。正戒世矣。我雖以彼隱惡。而作惡者應知悔。我雖与彼揚善。而作善者應知懼。此何理。曰人作善作惡。天公不言不語。希惡者知悔。善士益修。此其天公之本意矣。及其惡子不知悔。而惡盈不得不罰。善士益加修。而功圓安得不賞乎。舜之所以隱惡揚善之意。正与天公一體焉。執其两端用其中於民者。大中至正之道也。試觀春風到處。萬物發萌。啇飈起時。萬物殄滅。此乃天地至公之定理也。法。而萬民守法而不越法。噫。蓋舜即天也。舜之行与天殊無二焉。
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字解:予知之知去声。罟音古。擭胡化反。阱才性反。辟与避反。期居之反。罟網也。擭機檻也。陷阱坑坎也。
節解:痛哉聖人之言也。人人各具圓明之性。落与氣象。被世俗一切薰淘冶染。遂認逆旅為家鄉。執血心為吾主矣。而猶持聰明自謂予知。豈知已將具體之性。驅於罟擭陷阱之中。而己猶未知也。
人人皆自謂聰明。擇乎中庸。期月尚不能自守。况恆久乎。由是觀之。世人自持聰明者。鈎心鬥角。争名奪利。為己聰明也。如是愈聰明。則自性愈迷深矣。若夫人大聰明者。修自性以期光朋磊落。養浩然之氣以期充塞两大。此謂先天真聰明矣。蓋中庸者。終身不可須臾離之道也。擇乎其一。期月尚不能自守。安得謂知乎。
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字解:回孔子弟子。名顏淵。拳拳奉持之貌。服猶若也膺胸也。
節解:復聖擇乎中庸得一善者。非擇乎中庸之一也。所謂一善得。而萬善備。了一而萬善矣。復聖受至聖心法。明徹萬事萬物。以一貫之至理。擇乎中庸之至道者。正盡中庸之全道也。是以拳拳服膺。念兹在茲。而戒慎恐懼焉。夫一善之一者。深而解之。一即無極別名。無極本無一字。至虛至靈。此一字不過强名之。復聖明徹天也萬物。不出一理。事事物物以一貫之。一善者即一理。由一理而兼萬善也。
蓋中庸之首章。已盡其詳。萬善之融合曰道。道乃一理之用。復聖悟徹至道。知一乃有象。未造極峯。須了一始能臻於至理。復聖樂道。蓋明洞一え歸宿。所以為樂也。此係從天道來論。然カ行中庸之道者。初步入手。能以擇乎中庸一章カ行不怠。由人道而邁進天道。亦甚可嘉焉。
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字解:均平治也即平人心以平治國也。爵係官爵。祿係俸祿。辭乃不受也。刃係刀刃。蹈踏也。
節解:大哉中庸之道。有難易之別。何難之有。性天未復。根本末决。欲行中庸之道則難矣。何易之有。用以格教之功。自性圓明。力行中庸之道。則易矣。然天下國家可均。爵祿可辭。白刃可蹈。聖人所言此三事。善則善矣。然未造聖功至極。而偏於一隅也。聖人自性圓明。守乎中庸之道。則國家可均。爵祿可辭白刃可蹈。此三事适於中理。可不勉而行也。三者亦知仁勇之事。
然聖人所行。乃大知大仁大勇焉。故至聖相魯三月。而魯國大治。路不拾遺。至齐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此非爵祿可辭乎。此非聖人之大知乎。至聖樸樸風塵。周遊列國。講道德說仁義。四十餘載而屢被人辱。削跡伐木檀。陳蔡絕粮。而悲天憫世之心。絲毫不减。愈挫愈銳。此非白刃可蹈乎。此非聖人之大勇乎。
然聖人內聖之功具足。三事可免而中。如內聖之功未足者。縱免强行此三事。亦未見其全道也。總之千言萬語。復性為始。性復而後。萬事萬物。無合中矣。噫。中庸難易者。在性之覺与迷耳。
子路問「强。」
字解:子路乃孔子弟子仲由也。强作勇解。
節解:子路未得聖門心法。氣質未掃盡。真理未窮極。然子路之好勇。固非性中之大勇。而勇於道勇於学。其勇已近之矣。如其私慾淨盡。天理流行明覺善惡。報應不爽。賞罰禍福。有昭有隱。此天之大知。而我亦如之。
長養萬物。功不自居。此天之大仁。而我亦如之。善者魔之。惡者順之。結果善足以揚名。惡盈誅身。誅身續以誅性。遂墮萬劫矣。
善者多魔。皇天無絲亳之寬貸。如關岳精忠。天公逆之魔之。結果道成天上。名留人間。惡者多利。皇天無絲亳之寬貸。如操莾奸宄。天公縱之順之。結果誅身誅性。以陷於萬动。密若瞶若聾。終結善惡。各得其果。此天公之大勇也。而我亦如之。
人如能復性天之光明。与天合一。知仁勇。係理中所發。安得不廣大者乎。蓋至聖之知仁勇也。与天公之知仁勇。合而為一焉。子路聖門之大賢也。不過知仁勇未若至聖之造極。然天相距不遠矣。總言復性為體。則一切不勉而中矣。
子曰:「南方之强與?北方之强與?抑而强與?
字解:與平声。抑語辭。而汝也。
節解:性中之强。本無分南北。蓋至聖因オ設教。以指南北。然南者先天八卦之乾也。北者先天八卦之北者。先天八卦之坤也。乾坤之强。亦即性中之强。不過換湯不換藥耳。如窮理盡性。則無分南北之畛域矣。
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字解:寬量廣也。柔和順也。報往復也。
節解:南北者。在先天八卦。即乾坤正體也。寬柔以教。謂合道巽順。以誨人之不及。不報無道。謂橫逆之來。直受之而不報。此乃大仁大量。与性中之能事。復有何殊換言之。此性中真强也。自性由先落後。則先天乾坤。变為後天坎離矣。故欲復回先天乾坤。必須抽坎添離。抽坎添離。常何功。即大學格致之功是也。
至聖言南北之强。非有南北之畛域。其南北者。內寓乾坤之真强也。人能復其先天乾坤正體。則何分南北乎。聖人所言。深者見深。淺者見淺。在人学識之造詣矣。如若强分南北。則至聖係北方人。何具南方之君子强乎。以此理推之。非有畛域之別。乃至聖因オ設教。因人而制宜焉。
袵金革,死而不壓;北方之強也,而强者居之。
字解:袵席也。金戈兵之属。革甲胄之属。厭悔也。
節解:前節註之已詳。無許重述矣。蓋先天乾坤之大强。不分南北。惟復性者能之。如袵金革死而不厭。誠忠烈士之為。然聖人之袵金革死而不厭者。則与此不同也。不同之處何在。聖人以至道為己身金革。
方方闡道。處處施教。以至道戰敗萬民私慾。縱道運不兴。盡我天職。死亦得其正命也。此乃性中之大强。正先天乾坤之所獨具。人能復性。即由坎離变為乾坤。由乾坤仍歸無極。以造其極而已焉。
古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强哉矯!國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强哉矯!」
字解:流者動也。矯强貌。倚偏著也。塞未達也。
節解:此節承前義。君子覺性。以復先天乾坤之强。處中和而心不倚。內方外圓。和光以混俗世也。是以視名利若網。觀富貴如雲。不以俗冗糾紛。而遣搖自性也。中立而不倚者。我性本大中至正。無絲亳之偏倚。致其良知。立身行道。以順天執天也。
國有道。如舜之相堯。禹之相舜。秉天地之至公。以道化民啓民自性。以教施民使盡倫常。如國無道。如殷之三仁。微子。比干。箕子。忠心耿耿至死不变初志。然此數項。非窮理盡性。復轉先天之强之人。不能力行至此。人須識性為
曰:「素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
字解:素。按漢書當作索。蓋字之誤也。素索求也。怪奇也。述傳遞也。
節解:性本磊落。一塵不染潔若蓮。白似玉。安有隱僻詭異云舉動。聖人負先覺覺後覺之偉任。作萬世之導師。皇天降衷之真性。雖落氣象之體。真性為之一蔽。然聖人覺之。毅然用格致之功。時氣秉物意格除無餘。
自性圓明光潤。与真空至理合為一片。順天之道。執天之行。以覺後覺。使自覺也。至於隱僻詭異之行。乃人心所萌生。聖人自性磊落。安用人心所為。仍化隱僻詭異之人心。歸於聖化。此聖人所以關人人心。覺人道心也。
君子遵道而行,半塗而廢,吾弗能已矣。
字解:遵者順從也。塗道也。廢者棄也。已止也。
節解:真知始能真行。誠然。聖人与凡夫無他異點。惟在真知真行。偽知偽行之分別。世俗之人。皆知五常之德。為盡善盡美之大道。所以不能力行者。咎在知之未真也。
聖人覺性。知性大源。係由理賦。理者真理也。真明其理。必具真實力行。故首用格致誠正之功。自渡自性。率性中五德。朝省夕惕。孳孳前邁。視聽言動。皆範以禮。處世適中。人相我相。蕩然清掃。一視同仁。以天地之心為心。蒼生之迷為憂。
故至聖一車两馬。週遊列國。講道德說仁義。愈挫愈銳。必堅鐵石。抱老安少懷之大同目的。樸樸風塵四十餘年。非其行而何。
所謂半途而廢者。乃心無真知。故行無真行。縱行之亦不免半途而廢矣。聖人具真知。踐真行。安能半途而廢乎。此聖人所以警世也。凡遵道而行者。皆不能半途而廢也。凡半途而廢者。皆不能遵道而行也。
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
字解:遯不求人也。唯獨也。
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
字解:遯不求人也。唯獨也。
節解:力行中庸之道。本不求人知焉。如為君者止於仁。此仁乃為人君者天職。盡其天職。何求人知。為人臣若止於敬。此敬乃為臣之天職。何求人知。其下為人父止於慈。為人子止於孝。与國人交止於信亦然。汝盡天職者。乃自修自性。以求造乎其極。而臻於至理矣。即係自修人之知与不知我何碍。故至聖在當世カ行天道時。非希其後世遵我為聖也。自覺力行中庸之道。本不求人知焉。如為君者止於仁。此仁乃為人君者天職。盡其天職。何求人知。為人臣若止於敬。此敬乃為臣之天職。
何求人知。其下為人父止於慈。為人子止於孝。与國人交止於信亦然。汝盡天職者。乃自修自性。以求造乎其極。而臻於至理矣。即係自修人之知与不知我何碍。故至聖在當世カ行天道時。非希其後世遵我為聖也。自覺過盡天職耳。天子達至德以凝至道。德遵道大。而天下後世。自天子壹至於庶人。莫不遵之師之。不求人知。而人自知也。傱一世不見知於世人。而亦毫無悔意。此謂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此君子即聖人也。如空求人知。則君之仁。臣之敬。父之慈。子之孝。交國人之信。則非真矣。乃沽名也曰有失天地之心矣。天地長養萬物。鬼神賞善罰惡。何嘗求人知也。聖人以天地之心為心。群性之性為性。与天地同體。不見知於世人。而後人自仰其聖德也。
子之道君,費而隱。
字解:費符未反。費用之廣也。隱僻之微也。
節解:君子之道費而隱。蓋与天道費隱一样也。道生天地。道育萬物。天地萬物數盡。仍歸於道。道復生之。循環週流不息也。天道本自然之運。大則彌淪六合。小則退藏芥子。費則普傳。隱則單傳。人身自有天道曰性。費而隱聖凡有辨焉。聖人以道包身曰費。凡夫以身包道曰隱。曰同係一人。何有費隱之判歟。在覺性迷性之所析也。降及末運。皇天開恩。垂道於人間。匡正人心。整飭倫常。以期愚希賢。賢希聖。聖臻至理。抱老安少怀大同目的。願有緣佛子。識破塵緣虛幻。早悟天道修真。捷足登岸。指破身中天道。了除身心萬緣。以天心印我之心。心心相印。復初自性。与理合一。真空前未有之良期也。願佛性不昧之士。曷興乎來。
「夫婦之愚,可以与之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
字解:与去声。憾恨也。語說也。載者裝載。破者破開。
節解:性自理賦人人皆具。縱夫婦之愚性与至聖無異。愚者非性愚也性本皓亮。何有聖愚之別愚者乃見後天傳染所蔽則愚矣。如夫婦え愚能從格致之功入手。性復則不分聖凡。極其至理中大化無窮变象。聖人或有不曉之處歟。吾曰非然。何知其非然也。聖人与天一體。性理合一。頭頭是道。方方圓通何有不知之理哉。聖人所謂不知者。鼓勵當世後世之人也。
人人理想中。皆曰聖人者生而知之者也。凡子安可及聖哉。聖人恐人具此理想畫繩自阻。故極力破除天生聖人之疑案。以期人人皆造聖域也。至於夫婦之愚。可以与知焉。極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由此觀之。聖人所知亦不多於夫婦之愚え所知。不過聖人所知乃發揚自性也。夫婦之愚所知乃固蔽自性也。愚夫婦如能依照格致之功。躬行實踐。則亦可希聖矣。
試將皇極之皇字拆看乃白王也。由此推え此皇非皇帝之指。乃指聖人焉。以其聖人。復其性王之白。盡性王之能事。故曰素王。是以人人皆有希聖之資。而惜無希聖之行。古云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信然。
及其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不能焉。此句与前大同小異。言聖人所能。夫婦之愚非不能也。在行之力与不力之殊耳。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之語。至聖亦鼓勵當世後世之人也。謂聖人非天生即聖人。乃人立志以希聖也。極其聖德之大。如天覆也載長養萬物而功不自居。其德大極矣。而人猶有所憾。況未修其至德乎。
君子者指聖人之德如天。而尚未能盡如人願。故人有所憾。雖人有所憾。但聖人如滄海之量無細流之不納也。語大者言天地之未生。天地在道。道之廣大。故天下莫能載焉。語小者言天也既生。道在天地。理之微渺。故天下莫能破焉。
詩云:「鳶飛戾天,魚躍于淵。」言其上下察也。
字解:鳶余專反。詩大雅早麓之篇。鳶鴟類。戾至也。淵深水也。察明著也。
節解:此節乃言道費隱。理之彌藏也。天地未生。天地在道。天也既生道在天地。道脈源淵。有費有隱自羲皇一畫開天。道宗嫡脈。歷代君主。遂繼承焉。
至列國時代。孔了繼往開來。總集大成。道宗嫡脈。師儒遂繼承焉。以上皆單傳獨授。道所以為隱也。時届三期。皇天開恩。道降庶民。婦人孺子。咸能得其至道。道所以費也。
道費如鳶飛戾天。顯相昭乘。道隱似魚躍於淵。莫可窺跡理之彌藏。与道之費隱一也。言其上下察者。言道之費理之彌。四方上下。無不昭著。道之隱理之藏。瞻前忽後。莫可測度猶神龍变化。天淵两在也。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字解:造端開始也。餘見也。
節解:此節緊承上意而言。君子之道。開始即在夫婦之愚。所知所能之日用倫常上。及其漸覺自性。性復圓明。推廣行遠。以实現親民之道。造乎其極。則臻至理矣。故窮理大源。則明察天地萬物。莫非皆道也。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字解:見前。
節解:大哉聖人之言。夫道者理也。理賦人身曰性。性百體曰心。人人各具一性。大道何當遠人哉。所謂遠人者。乃人失五常之德。自遠道也。非道遠人也。所謂修天道者。須由人道開始焉。人道備。則天道不遠矣。故行天道以遠人道。則不可以為天道矣。
詩云:「伐柯伐柯,其剁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字解:睨研計反。詩豳風伐柯之篇。柯斧柄。則法也。睨斜视也。
節解:此聖人引詩以戒人也。伐柯伐柯者。深而言之則剷欲也。自巳剷欲離法即不遠。及其入法。漸以入性抱性中五德。推廣行遠。以實踐親民之功。而克伐萬民之心慾也。以我自性。戰敗萬民心慾後。則天道之行。天下為公矣。如不由一身作起。而空睨視萬民。欲使萬民各復其性。則己猶離道甚遠。安望萬民以歸其道乎。所謂以人治人改而止者。先須自己去消人心之偏。復回道心之正。始能轉人心之偏。復回人道心之正也。人人能將人心消除。則知止也。知其所止。則身有所循。心有所歸。而性有所安矣。性歸至靜。則臻於理也。
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字解:忠者盡己之心也。恕者推巳之心也。
節解:忠恕儒教之宗旨也。盡己之心之為忠。推己及人之心為恕。忠者中心。己心居中。則不偏不倚。大中至正矣。如是圓明之性流露焉。此係儒教內聖之功。恕者推己中心。以及人也。天下士庶。性皆同胞。我所不願者。加諸於人。其心願乎。曰不所也。須知人与我同耳。我与人亦無異也。如此則好惡秉公。即外之用矣。自己中心立定。推恕於人。則天下士庶皆一視同仁耳。如此則有所感覺。何感覺。我以中心待人。人將返我以中心。我以仇視待人。即人將返我仇視也。、循環對待。係亳不爽。故忠恕二字。乃人人日常應用。不可臾離之道也。離則倫常乖舛矣。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字解:子。臣。弟。友。四字絕句。求猶責也。庸平常也。謹者小心翼翼也。胡何解。慥慥篤實貌。
節解:子臣弟友人倫之大端也。子者天性之親。故為人子者。應思身從何來。性由何賦。先後雙孝。如何報達。不思報真雙孝。則不足為一人矣。
故孝者。始以後天之孝入經。後天之孝當如何也。奉親甘旨。未足為孝。克諧六親。順親之心。孝之大也。後天之孝盡備。以我孝親之心普化天下為子者。使各盡其孝親之道。如此之行。則謂之先天孝矣。
猶大舜然心存子道以視親。此謂後天孝也。及為天子。化育萬民。此謂先天孝也。故後天之孝盡備上天必畀以重任使汝行先天之孝。夫大舜為人子事親え規範也。
弟者。同父母。連枝葉。諺曰。世間難得者兄弟。弟者悌也。悌道者何。兄友弟恭已矣。如王祥王覽焉。雖非一母如同一身覽扶祥難。祥體覽意。終以見弟之悌道而化轉高堂慈心。萬古垂名。此為見弟之規範矣。
兄弟如植之同枝光弟乖舛。猶同枝分矣。分則枝枯。合則葉榮。故處兄弟者可不鑒焉。
友者。人人皆友也。知心者為友。虛宣者為非友。故交益友。絕損友。聖人曰無友不如己者夫友道以信為主體。我應先施以信。以結友心。彼此往來信義重焉。夫交友交心不交身。
故君子之交。淡淡如水。小人之交。如膠如漆。淡淡如水者長。如膠如漆者暫。如劉、關、張。伯桃角哀者。名雖兄弟實則友也。故義勉始終。信昭久有。此為交友之規範矣。
庸德庸言。乃指子臣弟友也。子臣弟左之道。雖係平庸之事。即平常人亦可言其子臣弟友之道。啓示於人。作親民之外功以盡天職。所謂有餘不敢盡者。雖己有餘カ。以盡心化眾。而實不敢稱盡心也。盡心乃我應盡之天職耳。
故以上已行子臣弟友之道外。及有餘力。實現親民之道。非空言也。主在力行耳。言顧行。行顧言。言行必合一焉。故未成德之君子應以警惕而篤實力行也。至聖盡其子臣弟友之道。自謂不能者。乃覺猶未道乎其極也。其实夫子之子臣弟友之道。已盡其全而登峯備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