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大学卷下(呂祖淺言新註)
詩云:「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
以沒世不忘也。
字觧:於戲音嗚呼。樂音洛詩周頌烈文之篇。於戲嘆辭前王謂文武也。利者士農エ商所求應份之利也。
節解:文王至德。武王大德。文王承道。武王行道。故孔聖云。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先王承天之明命。負大任於兩間。繼天立極以化萬世。然雖有先王之純德。必有後王之繼德。始能德昭萬古而不殁焉。
故奉親奉心。繼親繼志。先王所賢。我亦其賢。我所賢。正先王之德志也。先王所親。我亦其親。我所親。正親先王之德也。繼先王之至德。普化萬民。人人咸知復性。人人咸知自正。人即各知自修。則萬民樂先王之所樂。憂先王之所憂。憂樂皆受之先王也。先王教之利而我自教自利。自教自利者。
正所受先王之教利也。先王雖殁。而其大道大德。可以与天地同齊。日月同明。萬古常昭。然先王之至德曰理。雖天地日月傾陷。而先王之德仍在。蓋天地日月亦弗及先王之至德歟。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字解:猶人不異於人也。情實也。
節解:聖人之大化。由此可見一班矣。以無為化世。不言教民。大化普及。萬民自治焉。在未普及大化 前。縱有争訟。聖人明德昭著。如日月經天。照臨萬物。無微不至。無微不察。如天地之賞罰。善惡絲毫不爽。無情實者。安能盡其辭乎。是非判清。曲直分明。使争訟者咸知聖人之威。感戴聖人之德。雖始為争訟。終歸於無訟也。故施教於魯國。三月遂大治焉。安月善於折訟而治民乎。此乃聖人親民之初功也。
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所謂致其知在格其物者,心有所貪慾而性辟焉,心有所嗔忿而性塞焉,心有所癡奢而性蕩焉,心有所愛妄而性遷焉。
字解:貪 嗔 癡 愛。四心物也。慾近私也。岔近恨也。奢過度也。妄非份之思也。辟偏倚也。塞帶結也。蕩流動也。遷更移也。
節解:是以欲將良知良能。推廣行遠。必須格心物也。心之源出自性。心乃性之靈苗也。心物之障亦即性物之障矣。心物變化瞬息萬千。總結不外貪 嗔 癡 愛耳。貪中主慾。慾本私情。以後天私情。遂昧先天公理矣。至性安能不受其牽址。而偏僻於一隅也。
嗔中生忿。忿極生恨也。須知世間之事。不如人願者。十有八九。遇逆境而不容忍。則怨天尤人之心起矣。此心以起。一恨天之不平。二恨人心不公也。則自性安能不受其牽址。而閉塞乎。
癡者相因生奢。癡心於功名。癡心於富貴。癡心者高望也。癡想不能如願。則生苦惱。由是遂驕己而傲人。
縱心猿意馬。放蕩無蹤。莫能遏已。如是則自性安能不受其牽扯。而流蕩也。妄靡不生於愛焉。
此愛非仁人博愛之愛。乃 血心愛 声色貨利之愛也。然愛者妄也。命中無應份之声色。運中無意中之貨財。空愛而無實享。則妄念熾矣。
如是則妄念安能不受其牽扯。而遷移哉。故貪 嗔 癡 愛。相因而生。慾、忿、蕩、遷。隨波而至,是以欲將良知良能復初推廣行遠。非澈底將此心之四物。剷除不可。
是以欲格其心物者,必戒貪慾,則扶性辟為正矣。息嗔忿,則闢性塞為揚矣。消癡奢,則收性蕩為定矣!剷愛妄,則挽性遷為止矣!
字解:戒者除也。扶者匡也。正大中也。息容忍也。闢揭也。揚放大也。消者滅也。收者回也。定近靜也。剷斬斷也。挽旋扭也。止者有定處也。
節解:此節緊承上意而言。心物所生。貪慾。嗔忿。愛妄。則性受其牽扯。故相因而生。性辟塞蕩遷焉。本然之性。遂受傳染之性所蔽矣。故欲致其良知。覺性之初。
當何如也。其良方下備載焉。性本 大 中 至 正。落於後天。遂受貪慾牽扯。而偏辟焉。覺貪慾之非。有傷性正。戒貪除慾。則匡扶偏辟。復性本旨之正矣。性本能大能小。放之則彌於六合。卷之則藏於密。落於後天。遂受 嗔 忿 牽扯。而閉塞焉。
覺嗔忿之非。有傷性揚。息嗔忍忿。則闢破閉塞。復性本旨之揚矣。性本宁靜者也。落於後天。才受 癡 奢 牽扯而流蕩焉。覺癡奢之非。有傷性定。消癡去奢。則收復流蕩。復性本旨之定矣。
性本知其所止。落於後天。遂受愛妄牽扯而受遷移焉。覺愛妄之非。有傷性止。剷愛斬妄。則挽轉遷移。復性本旨之止矣。性正則不失其中和位育。性揚則不失其推廣行遠。性定則不失其幽靜穩固。性止則不失其登峯造極。如是則性中全體大用完備矣。
是故君子慎心物於隱微,遏意惡於動機。
字解:慎小心翼翼也。隱微欲動未動之處也。遏止也。動機心浪之微波也。
節解:三期時代。造劫彌漫。究其劫源。乃起於心物於隱微耳。如貪慾。嗔忿。癡奢。愛妄。皆由心物之不慎於隱微。隨相因而生焉。故心為大同之先導。心為浩劫之動机焉。聖人無他技。其心休休焉。無非 慎隱微。遏動机 也。然心可敬亦可畏。可敬者 希 聖 希 賢 心也。可畏者 作 奸 作 惡 亦心也。噫。故欲致其良知。慎心物遏意惡。
乃為當前之急務矣。捨格物而欲邁上七條。猶溉樹不潤其本。而灑其末。為求其荣。即返枯矣。是故格物者。乃聖功之要領。願有志於道者。幸照吾言躬行實踐。則心物可格。性體圓明。而至道凝矣。
故心物自蔽,身物自染。格心物者,復性初也;驅身物者,覺心源也;性心身者,一貫也,三者之不可離,猶植根本之不可分矣!性心居內曰自覺焉。身行著外曰覺人焉。故內聖外王之功,豈可缺一哉。
字解:蔽者遮蔽也。染薰陶也。初本來面目也。驅逐也。覺者明也。源者源遠流長。孳孳不息。而不染塵也。植樹木類也。
節解:性源者理也。本旨皓亮。落於後天。遂被氣象拘蔽。而心物遂起。心物遂起。猶雲霧之蔽青天矣。
何謂心物。前章註之詳矣。無容重述。何謂身物。因其心物未慎於隱微。貪 嗔 癡 愛。遂滋蔓焉。行於身發於外是也。故 慎心物於隱微者。至性本來面目也。驅身物於昭著者。清心台之源流也。
故至性在天曰理。賦人曰性。性主體骸曰心。心發而昭著曰身。名雖三其實一貫也。理者根也。性者本也。心者幹也。身者枝也。根衰則葉萎。性明則身正。性。心。身。三者之不可離。猶植物根本幹枝之不可分矣。故溉植須潤根。修身先覺性。性復其初。心有所依。則曰自覺焉。復加兼善之功。化萬民各復自性。曰覺人焉。故內聖外王之道。乃缺一不可也。至於心物身物幾希之分。下文備載焉。
心物滋蔓,莫不自蔽己性焉。故聖人慎心物於隱微之間者,心物未動也。雖未動而持之一慎,則心物終無矣!心物終無,則至性常皓,至性常皓則即復性初也。
字解:滋者生也。蔓者延也。皓者亮也。
節解:心物者貪慾。嗔忿。癡 奢。愛妄。是也。心之四物以生。則蔓延繁殖。莫能遏已。遂將皓亮之至性蒙蔽耳。故聖人所謹慎者。隱蔽之處也。隱蔽之處者。心中物未動矣。雖未動而不宜忽略焉。更須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兢兢持慎。以匡不逮。
慎隱微更甚於昭著也。如是心物何由而生。心物不生則終無 滋蔓之時矣。性空心逸。如撥濃厚之雲霧。而重睹蔚藍之青天。至性本體。磊落光明。乃常而不变。此至性之本來面目也。
身物昭著,莫不自染己心焉,故賢人驅身物於昭著者,以其心物未慎於隱微也,心物弗慎於未動之間,貪嗔癡愛遂炽焉,而現於言行矣!此謂之身物昭著者也。故驅身物者,即曰覺心源也,心者易動,深恐始勤
後懈,是病焉,則身物復昭著矣。如能始終覺心則亦漸趨於覺性矣!及其成功也。
字解:昭著者顯明也。炽者猶火之燃物。始微而勢大也。趨者入也。餘見前。
節解:身物者心中四物。已經動而顯明行於身矣。心物生於心。顯於身。則薰陶漸染。而心源遂被湮沒矣。故賢人只知有人心。而不知有道心。只知驅身物於昭著。而不知慎心物於隱微也。此何故。造詣不同也。身物昭著者。其弊在未慎心物於隱微未動之間耳。因其心物未動之時。不加謹慎。則貪嗔癡愛。遂如火燃物。其勢由微及顯矣。而現於言行也。身者心之役。心物滋蔓。發於身。身安敢不惟命是從乎。
賢人造詣。雖不及聖。然能覺查身物之非。澈底驅逐。則即賢人覺心源也。無心者流動遷搖。 心何流動遷搖。以其不知所歸耳。心藏何處。曰至性也。賢人未復己性。而心安所歸乎。此心流動遷搖之由也。深恐驅身物覺心源之事。不能始終如一。仍被流動之心。而移其志。則身物如故矣。
如誠恆堅 三字抱定。此心如矢。此意如刃。驅身物於荒夷。則亦能漸由覺心。而邁向覺性之徑矣。由賢入聖。及其登峯造極一也。
此謂物不格,不可以致其知。
節解:是以心物不格。身物不驅,何能致其良知乎。
所謂誠其意,在致其知者,故心物未發謂中和。良知性也,心物既發謂動机,紛乘意也,是以慎心物於隱微,遏意惡於动機,以復其良知,而臻於至理矣。
字解:紛乘繞冗也。臻至也。餘見前。
節解:物格而後致知良然。內聖之功。挌致本也。誠正未也。故慎心物於欲動未動之間。以復其良知。以求主乎其極也。格致二部。已時內聖道盡無遺。內聖功足。則誠意不行而至者矣。猶植本直而末自立焉。
故心者性意之中也。心之上則性。心之下則意矣。
心物未發。即大中良知焉。心物既發。即意惡动機焉。是以慎心物於隱微。遏意惡於动機者。則性復矣。性本至大者。与理係一體也。良知良能。致廣推遠。以造無極而後已焉。
故格其心物。以致其良知者,內聖功也。聖足而後,則意不誠而誠矣,心不正而正矣,雖序有四,實則二焉,以其心意儲諸一身,故亦列內聖之功矣!
字解:儲者藏也。
節解:故格致之功。內聖之大本也。格心物以致其良知。致其良知。以極其致理也。心意者性役也。性復而後。則誠正不行而至矣。故聖功序有四焉。曰格致誠正是也。其实即格致耳。聖人以其心意儲諸一身。故亦列內聖之功哉。故格致本也。誠正末也。立本而心意自誠正矣。
此謂知不致,不可以誠其意。
節解:故良知得復。以求至乎其極。而臻於理。則意不誠而誠矣。
間嘗竊取程子之意以補之曰: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至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知之至也。
節解:朱子名熹。有名先儒者也。格物是章。其言格物者。非萬事萬物之格也。朱子深得孔門之奧。以其未受心法之傳。故未造乎其極也。其言格事物者象也。身中機構。人莫測焉。身中小天地。窮其源理。則大天也暸若指掌矣。故格物之物者。不宜向身外覓焉。以其身外無道也。誠哉。賢人之覺心源。而驅身物於昭著者矣。
所謂「誠其意」者,母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其獨也。
字解:惡好上字皆去声。謙讀為慊。苦刼反。母禁也。欺瞞昧也。惡臭穢氣也。謙虛心。慎獨者。慎其所獨知之地。不欺自心。不欺自天。
節解:大学一書乃一氣連貫。不可思議焉。所謂誠其意者。母自欺也一語。即不自欺心也。如欲不自欺心。必須將真信立定。真信立定。母欺自心。即無欺於天矣。
空洞至靜之理天。念念居於我性天也。如惡惡臭者。理慾本不能融合。冰炭又安能相濟乎。理存慾亡。慾生理殁。两視為仇矣。然我大中之真信立定。不欺自心。
不欺自天。則欲念無隙可乘也。如是則厭慾如臭。離我自遠矣。私慾淨盡。天理流行。性若懸珠。群魔潜伏五常之德。性體本具。率性中所具之五常。而實踐之。力行怠。猶好好色之篤也。
謙者虛也。性本空虛。如滄海焉。無細流而不納。惟廣行遠。則臻於至理矣。是故成德之君子。必慎其獨者何也。君子以虛為实。小人以質為實耳。故君子修不睹不聞之性。
小人争有形有質之財。終結虛無常在。形質消殁。是以君子處於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則儼若鬼神在側。未敢少萌思念也。此以虛為實者矣。
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字解:閒音閑。厭鄭氏讀作黶。閒居獨處也。厭然消沮閉藏之貌。揜藏也。著彰也。肺肝皆五藏之一。肺管呼吸。肝管藏血。
節解:這一節不宜向身外而言。須向身中自覓。人身亦有君子小人之別大中至正之性天。乃君子。奸詐邪宄之私慾。乃小人。往往理不勝慾。然私慾之小人。終難欺其原性之君子也。
故孟子曰。胸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自欺自佛。必形於色。故人在閒居。私慾之小人。紛紛繞繞。所思所念。無一善者。思念一起。頃刻千里心思某處之声色貨財縱相隔迢遞。可想即一至。寰班雖大。思念欲窮其境。只頃刻耳。但自佛自天。有睦昭著。則慾念失神。
推其不善。而著其善偽也。而我自佛以真視偽。如秋風捲落葉之速。肺肝歷然。絲毫難昧。則私慾之小人。有何量處。所謂誠其意者。須將己身心猿意馬牢牢拴穩。立真誠真信。則乘隙紛繞身中之小人束手受擒矣。如是縱獨處於室如對青天也。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
字解:威嚴嚴也。
節解:十目非十方之目也。十手非十方之手也。試觀十字。通天澈地。橫貫四方。大無不包。微無入。十目十手。安得向外覓乎。人心血心。乘机萌動。則我自性。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威嚴無私。安可得欺也。至於深解。老仙不敢洩焉。速求天道。則自明瞭。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字解:胖步丹反。富是也。潤光澤也。胖安舒也。
節解:此節非從皮面來論。須先的心性稱討。富者人人皆富。或問曰。是何言歟。人皆富則無窮乎。吾曰非然。人人性中各具五常之德。在聖不增。在凡不减。有何富貴之別。然落於後天。被声色湮沒。雖富而不知其富。聖人覺性故富。凡人迷性故窮。富窮之分。在覺与迷耳。如吾人能將原性復明。亦則聖人之富矣。富者性圓明也。
屋者體也。性光圓明。流溢蓋外。豈不潤我體乎。德潤身之德。即性中之五德。率五德实踐カ行。而親民渡眾。則我菩提之身。枝葉丰荣。花蕊怒放。菩提者。身中五炁三花耳。
此所謂外功圓滿。五炁不煉自朝元。三花不修自聚頂也。內外之功具足。則我心台廣大。性體安舒矣。故心廣者心止性耳。體胖者性體圓明也。故君子欲心廣體胖。必須先誠其意。意皈心。心止性。始覓其本矣。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字解:程子曰。身有之身當作心。忿弗粉反懥敕值反好樂並去声。忿懥者怒也。
節解:凡心台有忿懥。恐懼。好樂。憂患。均係氣障。氣障萌生。則心台不潔。心台不潔。則物慾滋蔓。其心則難正矣。心生 忿懥 則近嗔。生嗔則性塞而失其揚。
心生 恐懼 則近其 妄。妄心妄行。自惹災害則生恐懼。生恐懼則性遷而失其正。心生 好樂則近貪。生貪則性辟失其正。心生憂患則近癡。癡心於功名。癡心於富貴。營營癡心即憂患中人。
生憂患則性蕩而失其定。故欲修性者。先修其心。心正即不生忿懥。恐懼。憂患則性不辟不塞。不蕩不遷。而得中和之道也。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字解:視目神注也。聞者耳聰注也。味性天清靜無為之意。
節解:心者身之主。心者性之役。我心不与原性相通。則性天天聞之理。心不得聞。性天清靜之味。心不得嘗矣。心性不合一者。凡俗也。即當前之事未至。我心亦弗明曉。心性合一者。聖賢仙佛也。
縱百世之事。瞭如指掌。此非蓍占也。乃我自性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心与性合。則性視。心已得視。性聞。心已得聞。性中清靜無為之味。心已得嘗矣。故凝至道之人。覺性之初。禍福預知。即此理也。安用卦爻占ト乎。
謂「修身此在正其心」。
節解:是以欲修其身。必先慎心物。心正後与性天合而為一也。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者,天下鮮矣。
字解:辟讀為僻。惡而之惡敖好並去声。鮮上声。辟猶僻也。矜者憐也。敖者驕敖也。惰者慢待也。鮮者少也。
節解:中者天下之大本。在天曰理。賦於人曰性。性發於心。心支配一身。由是窮究大中至正之理。身中本具焉。然人落於後天。心遂波羅。善惡之念頻起。它非之思繁續。大中之心。
遂被後天情慾所遷搖矣。是以欲修我之色身。必須先覺我之靈身。靈身者主也。色身者役也。故親愛。賤惡。畏敬。哀矜。敖惰者。情也。勿以後天之情。而遷搖其先天之性。性情不分。安能修己身哉。
故欲修後天之色身。先須覺先天之靈身。靈身居中。則色身居正矣。如是則無親愛之人。賤惡之人。畏敬之人。哀矜之人。敖惰之人。身居一家之主。一律看待。則無偏辟。無偏辟則家有千口。心只一心也。如是未有不家齐者。
如居子弟者。欲齐其家則其然也。親愛敬畏者父母也。如兄弟有不肖者。而我变賤惡之心。為哀矜之心。哀矜者憐其失足為惡也。感之化之。以盡己任。久之自能挽回其心。萬不因兄弟之不肖。而我露出敖情之態度。須知世間無不可化之人。如人不受我之所化。須反躬觀察己性覺耶迷耶。己心正耶辟耶。如己性覺。己心正。相信無不被其化者。
故我所好之人。此人純善歟。如言行有一點不善。則我知其善中之惡。勿以所善而蔽其惡也。我之所惡之人。此人純惡歟。如言行有點善者。則我須知其惡中之美。勿以所惡而蔽其美也。总言化善中之小惡。歸於純善。化惡中之小善。亦歸於純善。而後已焉。
聖人与天一體。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此知非後天之知。乃復自性之良知也。如是始能齐其家。然到此步。非良知復初者不可。良知復初者。天下能有幾人哉。
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
字解:諺音彥。碩叶韻時若反諺者俗語也。碩者大也。
節解:善哉言乎。惡者血心之混濁也。苗者道心之靈苗也。換而言之。即人莫知其血心之惡。莫知其道心之碩。血心者物慾之心也。如人之逆子耳。然人雖知逆子之惡。而縱之以行。
久必受其連累。血心陷我。比逆子更猶甚焉。知其惡澈底消之。然後血心轉人心。人心轉道心。然道心本至大。而人莫知其大。以血心蒙蔽道心。猶濃雲遮日。而失其大也。人須知我血心之惡。澈底清掃。知我道心之碩。愈發其磊落光明。如是如道心与無極相合矣。
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節解:自己之血心。知其惡而不清除。自己之道心。知其大而不復初。空知而不實行。安望其修身。身不修鮮有齊其家者。故我披肝瀝胆以註学庸者。非令人空知学庸之意耳,深願天下同胞。知之而躬行實踐也。
所謂「治國必先齐其眾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
節解:格致誠正內聖也。修齊治平外王也。前已註矣。故君子先修內聖之功。體也。後踐外王之道。用也。孝弟慈三者。本天性所獨具。故君子不出家門。而成教於國。乃言一身即國也。身中之國。存理遏慾。性攝政權。身心共役。遂大治焉。
而後推於家庭。孝親友弟。慈愛子姪。如是則家齐。家齐而後。由家推外。可以治國矣。故治身內國。与治身外國一貫也。能盡孝父母。未有不忠其君者。能盡悌道以事兄長。未有不恭其上者。以慈幼之道以使民。未有不得眾心也。吾註至此。心有所感焉。我以為天地与人極有情者。
亦与人極無情者。或問何也。吾曰。人能誠恆堅三字抱定。存理遏慾。覺性之初。盡孝悌慈於家。推孝弟慈於國。終於道成天上。名留人間。此非天地之極有情乎。
如果存慾遏理。迷性之本。不盡孝弟慈於家。不能推孝弟慈於國。自蔽自天。終則墜於萬劫。永在輪迴。白王之白。变為污穢之濁矣。此非天地之無情乎。噫。有情無情。惟人自去取焉。
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学養子而后嫁也。
字解:中去声。赤子即性別名。嫁處子于歸也。
節解:凡是天地間之人。身中皆賦赤子之性。落塵寰即被氣物蒙蔽。失其靈明。如誠心向道。反躬自求。以復赤子則大中顯露。在進行覓求赤子。而未復赤子之間。雖未中理。然相距真理不遠矣。故我自先天以來。未有先学其保養赤子之性。而後落後天也。
一家仁,一國兴仁;一家讓,一家兴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机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
字解:僨音奮。貪份外也。戾暴也。機主動也。僨坏也。
節解:性弗明。心弗定。則意識紛紜。性明心定。意則不妄动。而一身之國大治也。故天子一家仁讓。則一國仁義謙讓。天子一人貪慾暴戾。則一國貪橫作亂。故君有道。則一國兴仁。君失道。則一國敗度。一國兴仁。一國敗度。其机在何。在君之有道無道耳。何謂有道。性明心定。意識則不妄动。一身有道。而治其國遂有道矣。
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
字解:好去声。堯舜古之聖君也。桀紂古之暴君也。恕即推己及人。喻明瞭。
節解:堯舜明己明德以仁道帥天下萬民。咸使萬民各復其具有之明德。而民安得不誠悅而從之者也。桀紂蒙蔽天良。縱慾肆虐。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者。非心從也。迫於勢下耳。自昧性天。而欲復萬民性天。而民故不從。是故聖君治國。必由一身之國得治。而我所領導之國。鮮有不治者。君子必先克己。而後克人。不克己。鮮有能克人者。忠者體也。恕者用也。忠者中心。恕者如心。自己中心不立。而欲如人之心。未之有也。
故治國在齐其家。
節解:所以欲治其國。必先施恕道於家庭。家齐則國始能治也。
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國人。
字解:詩周南桃夭篇也。夭平声蓁音臻。夭夭少好貌蓁蓁盛貌。之子即言處子。于歸即嫁夫也。
節解:一個如桃輕嫩。而美盛之原性。人人所具。換而言之。即赤子也。于歸者。換而言之。即性由先天落於後天也。落後則蔽其皓矣。如欲克己復禮。首將心意繫牢物慾淨盡後
。天理自然流行。方能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性比桃夭。寓意大哉。桃夭者。始萌桃仁也。此仁東方属木。其氣秉温。其德曰生。桃夭萌於桃仁。而終歸挑仁。人性賦自於天。而終歸於理也。
詩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
字解:詩小雅蓼蕭篇。
節解:身心性三者兄弟也。兄弟分岐。則蕭牆干戈。即曰凡夫。兄弟怡怡。一字連貫。即曰聖礼。身心性兄弟各盡其道。方能實踐親民之功。施教於國人。
詩云:「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字解:詩曹風鳲鳩篇。忒差也。
節解:君子覺性於內。礼儀於外。發而中節。安有差錯之理。抱親民之道。以匡正國心之洪願。首須孝父母。友兄弟。慈其子。自己父子兄弟足法。而後萬民始能效也。親民化眾之洪願。始能由漸達到。
此謂治國,在齐其家。
節解:所以欲治其國者。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先齐其心。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長長,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字解:長上声。弟去声。倍与背同。絜胡結反。老老所謂老吾之老也。長長所謂長吾之長也。兴謂有所感發而兴起也。孤者幼而無父之稱。絜度也。矩所以為方也。
節解:故為民父母者。必須先修其身。以立杆見影焉。吾孝吾老。順其心。養其身。盡其子道。古云上行下效。則一國民眾。咸以老老之道以孝其親也。
吾敬吾長。謙恭忍讓。以盡悌道。則一國民眾。咸以長長之道以敬其兄也。如是復怀悲天憫人之宏慈。以恤孤寡。而民亦孝其慈愛之道。而不倍矣。
然我孝高堂二老。復能以孝化民。使萬民咸孝其二老。此乃盡孝於先天也。夫何理。先天視萬民皆子。萬民各盡孝於後天二老。則民上者。始能盡孝於先天聖母也。天下有一人未孝其老者。則先天。聖母猶未足孝也。所以君子欲令天下萬民。老其老。長其長。必有一身作則焉。
所惡於上,母以使下;所惡於下,母以事上;所惡於前,母以先後;所惡於後,母以從前;所無於右,母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母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
字解:惡先並去声。
節解:此復解上文絜矩二字之意。如不欲上之無禮於我。則必以此度下之心。而亦不敢以此無礼使之。不欲下之不忠於我。則必以此度上之心。而亦不敢以此不忠事之。至於前後左右。無不皆然。
故君子以天下之心為心。不恃己心為心也。何云。為心發於性。性賦自天。天下之人。莫不皆然。至理乃天下萬民賦性之源也。人人覓源。則君子絜矩之道。不勉而中矣。
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
字解:樂音洛。只音紙好惡並去声下並同誇小雅南山有台之篇。只者語助辭。
節解:君子修其自性。啓諸群性。使群性各覺其自性。以群性之覺。為己性之樂。故成德君子。以群性之所好。為自性之所好。群性之所惡。為自性之所惡。夫群性者天也。天之所好。敢不好之乎。天之所惡。敢不惡之乎。好惡皆之於天。始足為萬民父母。
詩云:「節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僇矣!
字解:節讀為截。辟讀僻。僇与戮同。詩小雅節山之篇。節截然高大貌。師尹周太師尹氏也。具俱也。辟偏也。
節解:萬民者天也。順天之道。執天之行。始足為民上矣。如周太師。赫赫然有威。鮮德。萬民鑽視。即天視也。所以民為國天。良然。天视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為民上者天役也。如懷一念之私。天必鑒之。有國者豈可不慎歟。是以好惡不公。即不得天心矣。天下所戮者。即天假手以戮之也。
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于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
字解:喪去声儀詩作宜峻詩作駿。易去声。詩大雅文王篇。師眾や配對也監視也。峻大也。
節解:先亡民心繼亡國。首得眾心遂得國。在未失萬民之心時。先帝遺德可以於上帝之心相合。且看殷失天下之由。才不能保守天下之明命也。天既降大任於我。作萬民之先覺。而我迷昧性天五常。自覺猶未能。况作萬民先覺乎。
故合民心即合天心。天之明命。即萬民之視聽也。復己性之五常。施於萬民。使萬民視我聽我。若神明焉。如是方足為萬民之覺也。故失民心。則天之明命。我不能保。我不能保。則上帝明命。必將轉移於有德之人矣。是以先失己心。繼失民心。失民心隨民而失也。殷鍳不遠。有國者可不警歟。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
節解:古之成德君子。內聖之功具足。戰兢自持。性珠廓落。言行悉性中所發。鮮有不合德者。此慎者何。懼外魔乘隙入內也。德行外溢。則親民化眾。啓群性使各明自性。安能不得人心乎。群性者与己性一也。使萬民各耕性田。各守寸土。
而我在世曰聖賢。出世曰仙佛。以先天佛果為財。永居極樂不生不滅垢不淨。享受先天清福。則財受之不盡也。有先天之財。抱濟世之心。以神道設教有感悉通。以化黎庶為用也。
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争民施奪。
節解:前章解之詳矣。不先向內聖入手。而空懷證果之心。則捨本而逐末矣。然欲化萬民各復其本。而己猶用末。如淨取民利而施奪矣。不為無益而又害之。
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
節解:財聚者獨善其身也。自己覺性居見覺之民。不以先覺覺後覺。則民心莫知自性。鮮有心不散亂者。是以自性圓明。而實踐親民化眾之功。盡性能事。以化萬民。則財散也。而民鮮有不聚為一者。萬民聚為一心。則即整個之無極耳。
是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字解:悖布內反悖逆也。
節解:此天地間循環至理。故古之君子。不以己心為心。而以眾心為心也。我之不欲。即萬民之不欲。有一因必結一果。有一形必映一影。我言悖理而出。則人亦以悖理之言而入我也。我貨悖理而入。則子孫不能保之。亦必悖理而出於人也。我能不悖而出。而人亦不悖而入。噫。因因果果如影隨形焉。
康誥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
節解:大哉言乎。聖与凡一也。惟在悟与迷耳。凡是一人。千萬不可自暴自棄。如能恪奉格致誠正。循序不紊功夫。矢志前邁。內聖功足。天必命之以教民之任。故先修至德。至道必凝。天之明命必得之。
此狂可作聖也。如聖趨狂。由喬ホ而遷於幽谷。則上天偉任必將移焉。故聖若非至蓋棺之時。不可論定曰聖。狂者不至蓋棺之時。不可論定曰狂。人在生時身份不可確定也。
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宝惟善以為寶。」
字解:楚書楚語。宝貴重物也。
節解:為人君者。內聖功足。性體圓明。以至善無極至道。以為至寶。化民教民。鮮有其國不治者。
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
字解:舅犯晋文公舅狐偃。字子犯。亡人文公時為公子。出亡在外也。
節解:天也之大仁。曰生物。天也之大德。曰好生。故為民上者本乎天也之仁親。以化眾民。以此為國寶。勝璽寶多矣。
秦誓曰:「若有一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
字解:個古賀反。書作介。斷丁亂反。媢音冒。秦誓周書。斷斷誠一之貌。彥美士也。聖通明也。尚庶幾也。媢忌也。違拂戾也。殆危也。
節解:千言萬語。不外一性。性本無能無技。惟以至誠不息。包容萬象。運用百體。性雖無技。而心之休休若有技者。乃發於無技性也。
心之有技。亦若性之有技也。心之聰睿通明。而性亦希其歸於純善也。性以至誠。包容萬物。非心之所能口白也。性光皓皓。如赤日當空照澈萬里。則大中流露於外焉。如是則在世曰聖賢。出世曰仙佛矣。遺教於子孫黎民。則聖道綿綿延久也。
如性天被氣物蒙蔽。血心主身。則人相我相。由是分矣。视人之性體圓陀。而我不羨。反生媢嫉以惡之。人之心台聰睿通明。而我反不相容。如是不但不能保我子孫黎民。而己性亦深沉萬丈矣。
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与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
字解:迸讀屏古字通用。放安置也。流徒刑也。迸者隔絕也。夷者边荒處也。
節解:由一身而推及於外。原無二理。我之自性。猶仁人也。血心之惡者慾也。故理慾相仇。争端頻起。如理勝之。迸慾於四處边荒。
不与同居。如慾勝之。迸理亦然。故性之愛人欲群性覺其自性矣。性之惡人。惡群性咸迷其自性矣。性之愛惡。与天地之愛惡一也。
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
字解:遠去声命怠慢也。
節解:賢莫過於性。不善莫過於慾。本然之性。乃純善無惡。落於後天。遂受氣拘物蔽矣。然或有知其性善者。而不能舉之主身。縱舉性而不能消慾。則天理仍未純全。是怠慢性天也。故無真知之人。即不能真行。心無果决。幽柔寡斷。見不善之慾。而不能退去。縱退亦不能離遠。慾仍能乘隙而入。則過莫大焉。
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字解:菑古災字。夫音扶。拂逆也。
節解:人身只所以招災惹禍者。心慾也。性之所好。心慾必惡之。性之所惡。心慾必好之。如果不抱定决心。澈底剷除心慾。則是謂拂仁人之性矣。仁人者身中性天也。拂我性天即逆天矣。逆天之行必受天災也。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字解:忠盡己也。信無偽也。驕矜高也。泰侈肆也。
節解:道田身內而覓。無不圓通。君子者指性而言。性中本具五常。率性五常而作。即曰道。以道教人。必忠必信。則得人心矣。違此則萌驕泰之意。如樹偏影斜。安望得其人心哉。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
字解:恆胡登反。疾迅也。舒足也。恆常也。
節解:故之成德君子。內聖之功具足。由內推外。实踐外王之道。化人人各盡天職。國無遊民。則者眾矣。朝無幸位。則食者寡矣。不奪農時。則為之疾矣。量入為出。則用之舒矣。從身內言國。無遊民者。我一身之國大治。百體盡職。性天磊落。其道不窮也。
朝無幸位者。一身之國。性君垂拱而治。消內清平。念不熾。慾不萌。君聖臣賢。安有幸位之慾念乎。如是刨精神所耗寡矣。不奪農時者。性天發楊。不宜以慾念。而阻自性發揚之時也。即不阻時則臻至理疾矣。量入為出者。量我之德。盡性能事。以化萬民化萬民覺性。性舒心足則身立道矣。如是則先天證果。必由後天四項入徑也。
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節解:仁人君子。以真功實善。而發揚我菩提之身。不仁者。以四大假合之身。
鈎心鬥角。而求有為之財。仁者真功實善之財。萬古常昭。不仁者。有為之財。則身在財在。人殁則財魔隨之耳。何勝浩嘆。世人何不識真偽歟。
末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之所也。
字解:府庫存財之所也。
節解:民本風中之草。順其風性耳。如在上者性體圓明。博愛萬民。則下未有不好義以忠其上者。民心者天心也。得民心。則天心效順矣。故為民上者。存天地大仁以恆久不变。則下者好義忠上之心。安得不終乎。民心歸。府庫之財。雖曰國有。實民有也。如是一國。安有不富强永樂乎。
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与其有聚斂之臣,寧有一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字解:畜許六反。斂乘並去声。孟獻子魯之賢大夫。仲孫蔑也。畜馬乘士初試為大夫者也。伐冰之家。卿大夫以上喪祭用冰者也。百乘之家有釆地者。斂聚斂也。
節解:為民上者盡性知天。即知天則知民矣。以仁化民。以義導民。寧捨己利。而不傷民カ。故寧有盜臣。而不畜聚斂之臣。使民覺性。各盡性中之能事。治國以仁為體。使民以義為利。安得不望其治哉。
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菑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字解:長上声。務者專辦也。彼者指民上也。長者萬民之長。
節解:夫天授大任於萬民之長者。上帝授命於一人。乃使一而化萬民。各盡其道也。如上不以此為教民之本。利慾薰心。專事財貨。雖為萬民之一猶不足。况為萬民之長上者乎。
此為萬民之小人矣。如使其治國。天災人禍。必頻至矣。如桀紂焉。雖有忠者善者匡扶亦無如之何矣。此所謂治國之道。化萬民各盡其性。惟一之良策也。盡性而後。則以仁居心。以義為利矣。
總 論
大学一書。乃致大同之道也。由何點見來。現在浩刼弥漫。黎民倒懸。究其劫源。皆係蒙蔽己性。利用己情耳。久之則己性益塞。氣質日深。嗜慾日甚。將天地生我之大用。己身應盡之天職。盡置於腦後矣。故心為大同之先覺。心偽浩劫之淵源。意嘻。心乃造刼弭劫之樞紐耳。致大同之心。乃天賦明德え道心也。
造浩劫之心。乃物慾所染之血心也。此二心原有辯焉。人人皆具明德真性賦自理域。純善無惡者。在我運於一身。活潑自如。然明德之道心。在先天白玉無瑕。着氣象遂為四相所糾紛。物交物引之基已矣。本通天澈地之心。隨化為後天之心也。
聖人立教主要點在何。不外令人人由後天物慾之血心格除。以復回先天純然之道心而已。人人此心以復。世界大同立現。所以欲趨大同境界。非人人遵從聖經之道不可。然前賢註解。不乏其人。皆言簡理明。吾心深佩。然有美中不足者。不尚篤行也。
許知聖人立教。垂書萬古。非令後世作富貴之憑藉。功名之階梯也。乃化人人覺性。個個覓心。以止於至善。共臻於至理。此其聖人之本心也。 吾有見於此。故不揣駑鈍。淺言註解。詞簡易明。無論何節何句。皆不離性心身三字。此其根本解决。
如性心身分岐。則為凡夫。性心身合一。則即曰聖德。而所專重者。在力行二字耳。行之以力。至誠不息。聖域賢關。人人可登。至於如何入德。性心身如何融合。前以註之詳矣。無容重贅。願天下同胞。將以迴光返照歟。
( 大學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