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4-10) 点击次数(2535
淨土宗略要文

【淨土宗略要文】

【善導大師略傳】

善導大師相傳為阿彌陀佛示現於隋唐時代,專弘念佛,受他教化而念佛往生者不可知數。今是末法,徬徨無依,修行不得力的念佛人,去疑生信,消畏發願,重新找回信願行的大依靠。多位淨土宗師及印光大師等皆讚善導和尚,係彌陀化身。有大神通,大智慧,其宏闡淨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實處教人修持。大師博通經教,嚴持戒律,每念一声「阿彌陀佛」,即有一道光明從其口出。因此唐朝皇帝特尊稱大師為「光明和尚」。

 

他所所著作的五部九卷鉅作,包括「觀四帖疏」、「觀念法門」一卷、「法事讚」二卷,「般舟讚」一卷,「往生禮讚」一卷,正是淨土的真諦,非是一般法師、甚至達菩薩智慧所能啟示。不同見解,常以大師指示為高見。

 

一大部「善導大師全集」,現今幾人發心研讀?今有緣得此小冊子,恭錄大師在全集中最情要之處,加以淺解,若不精心細研、真是如入寶山空手回。

(開創日本淨土宗之法然上人,亦是以善導大師的教理為依歸。)葉居土述。

 

【前言】

<淨土宗略要文>開創日本淨土宗之法然上人所集,乃略取有關淨土宗最重要的法語,共十七條,巧妙組织,以建立淨土一宗之系統教理﹔含淨土宗之教判、行判,淨土正依三經要文及釋文等,包括了淨土宗開宗立教之所有要素。

 

此<略要文>有两個特點:一、專宗本願,即每文皆以彌陀本願為核心。二、偏依善導,总十七文中,善導大師釋文占十五文多,正反映出法然上人「偏依善導開宗」之意,後來被為法然上人開宗本典的<選擇本願念佛集>即脫胎於此。

附錄淨宗法師<淨土宗略要文講>。淨土宗篇輯部。

 

、【道綽禪師立聖道淨土二門,判一代聖教,而捨聖道正歸淨土之文。】

<安樂集>云﹕問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遠劫以來,應值多佛,何因至今,仍自輪迴生死,不出火宅?答日﹕依大乘聖教,良由不得二種勝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為二?一謂聖道,二謂往生淨土。其聖道一種,今時難證,一由去大聖遙遠,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經>云﹕「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

 

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是故<大經>云﹕「若有眾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又復一切眾生,都不自量:若据大乘,真如實相,第一義空,曾未措心。

 

若論小乘,修入見諦修道,乃至那含、羅漢,斷五下、除五上,無問道俗,未有其分。縱有人天果報,皆為五戒十善,能招此報,然得者甚稀。若論起惡造罪,何異暴風駛雨。是以諸佛大慈,勸歸淨土。縱使一形造惡,但能繫意專精,常能念佛,一切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何不思量,都無去心也!

 

二、【善導和尚意:釋尊出世本意,唯說念佛往生之文。】

<法事讚>云:

如來出現於五濁  隨宜方便化群萌  或說多聞而得道  或說少解證三明

或教福慧双除障  或教禪念坐思量  種種法門皆解脫  無過念佛往西方

上盡一形至十念  三念五念佛來迎  直為彌陀弘誓重  致使凡夫念即生

 

三、【善導和尚立正雜二行,捨雜行歸正行之文。】

<觀經疏」第四卷、釋三心中「深心」云﹕就行立經者,然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何如是也?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寿經>等。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

 

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若口稱,即專稱彼佛。若讚歎供養,即一心專讚歎供養。是名為正。又就此正中,復有二種: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卧,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若依礼誦等,即名為「助業」。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餘諸善,悉名「雜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怀念不斷,名為無間也。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回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也。

 

四、【善導和尚判正雜二行得失之文。】

<往生礼讚>云:若能如上,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与佛本願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

 

若欲捨專修雜業者,百時稀得一二,千時稀得五三。何以故?乃由雜緣亂动失正念故;与佛本願不相應故;古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繫念不相續故;憶想間斷故;迴願不慇重真實故;貪瞋諸見煩惱來间斷故;無慚愧懺悔心故。

又云:余」比日自見聞:諸方道俗,解行不同,專雜有異。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修雜不至心在,千中無一。

 

()【善導和尚意:三部經共唯明念佛往生之文】

<觀經疏>第三云: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是故諸經中,處處廣讚,念佛功能。如<無量寿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如<彌陀經>中,一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十方恆河沙諸佛證誠不虛也。又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此例非一也。

 

()【彌陀如來唯以名號為往生本願之文】

 

<往生禮讚>与<無量壽經>云: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念佛利益之文】

<無量寿>云:佛語彌勒: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善導<往生禮讚>云:其有得彼,彌陀佛名號;歡喜至一念,皆常得生彼。稱云:一念既得無上功﹔當知十念即十無上功德,百念即百無上功德也。應知。

 

()【末法萬年後,餘行悉滅時,釋迦如來以慈悲,特留念佛之文。】

<無量寿經>云: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往生礼讚>云:萬年三寶滅,此經住百年;爾時聞一念,皆當得生彼。

 

()【以念佛為多善根,以諸行為小善根之文。】

<阿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与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極樂無為涅槃界    随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    教念彌陀專復專

七日七夜心無間    長時起行倍皆然    臨終聖眾持花現    身心踴躍坐金蓮

 

()【十方諸佛等,護念念佛行者之文。】

<觀念法門云:<彌陀經>說,若有男子女人,七日七夜及盡一生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此人常得六方恆河沙等佛,共來護念,故名「護念經」。護念經意者亦不令諸惡鬼神行便,亦無橫病、橫死、橫生厄難,一切災障,自然消散,除不至心。

 

<往生禮讚>云﹕<十往生經>云﹕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隡,擁護行者;若行善,若住、若坐、若卧、若晝、若夜,一切時,一切處,不論惡鬼惡神,得其便也。又如<觀經>云:若稱禮念阿彌陀佛,願往生彼國者,彼佛即遣無數化佛,無數化觀音、勢至菩隡,護念行者,復与前二十五菩隡等,百重千重圍繞行者,不論行住坐卧,一切處,若晝若夜,常不離行者。今既有斯勝益可憑,願諸行者,各須至心求往。

 

(十一 釋尊以彌陀名號,殷勤咐囑舍利弗之文】

<彌陀經>云: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而去。

 

善尋<法事讚>釋此文云:

 

世尊說法時將了  殷勤付囑彌陀名  五濁增時多疑謗  道俗相嫌不用聞

見有修行起瞋毒  方便破坏競生怨  如此生盲闡提輩  毁滅頓教永沈淪

超過大地微塵劫  未可得離三途身  大眾同心皆懺悔  所有破法罪因緣

 

(十二【彌陀光明不照餘行者,唯照念佛行者之文】

<觀無量壽經>云: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隨形好,一一好中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往生禮讚>云:  

彌陀身色如金山   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照   當知本願最為強

 

(十三讚雜善唯歎念佛行者文】

<觀無量壽經>云: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觀世音菩隡、大勢至菩隡,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彼經<疏>云:從「若念佛」者,下至「生諸佛家」以來,正顯念佛三昧功能超絕,實非雜善得為比類,即有其五:

 

一明專念彌陀名。二明指讚能念之人。三明若能相續念佛者,此人甚為稀有,更無物可以方之,故引芬陀利為喻。言「芬陀利」者,名人中「好華」,亦名「稀有華」,亦名人中「上上華」,亦名人中「妙好華」;此華相傳名蔡華是。

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勝人」也

 

(十四) 【釋迦如來不付囑餘行,唯以念佛付囑付囑阿難之文】

 

觀無量壽經>:佛告苦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彼經<疏>釋此文云:從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已下,正明付囑彌陀名號,流通於遐代。上來雖說定散两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詩云:此中定者,始自日想觀以來十三觀是也。散者,初三福業後九品業是也。此定散二善中雖說諸往生行,佛本願者,唯在名號,故釋迦如來唯以名號討囑阿難尊者也。

 

(十五)【念佛行者,必當具足三心之文】

<往生禮讚>云:必欲生彼國土者如<觀經>說者,具三心必得往生。何等為三?

一者,「至誠心」:所謂身業禮拜彼佛,口業讚歎稱揚彼佛,意業專念觀察彼佛。凡起三業,必須真實,故名至誠心。

 

二者「深心」:即是真實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煩惱凡夫,善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號,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無有疑心,故名深心。

三者「迴向發願心」:所作一切善根,悉皆迴願往生,故名迴向發願心。具此三心,必得生也;若少一心,即不得生。

 

(十六)【不簡下智破戒等,依彌陀本願,唯念名號,即得往生之文】

法照禪師<五會法事讚>云:

彼佛因中立弘誓  聞名念我總迎來  不簡貧窮將富貴  不簡下皆與高才

不簡多聞持淨戒  不簡破戒罪根心  但使回心多念佛  能令瓦礫变成金

 

(十七)【修行淨業時節延促之文】

<觀經疏>第四云:上盡一形,下至一日、一時、一念等;或從一念十念,至一時、一日、一形。大意者:一發心以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

 

【總結十七條文淨宗法師<淨土宗略要文>節講】

 

(第一文)道綽禪師立聖道、淨土二門,判一代聖教,而捨聖道正歸淨土之文。把一代佛法大判為聖道門、淨土門,淨土法門以外的所有法門,禪、密、天台、華嚴等通通属於聖道法門。聖道法門難修難證,淨土法門易修易往。所以勸導大家暫捨聖道法門,選入淨土法門。這是第一文的大意。

 

(第二文),善導和尚意,釋尊出世本意,唯說念佛往生之文。雖然聖道、淨土都是釋迦牟尼佛所說之教法,然釋迦牟尼佛以聖道法門為方便,雖說種種法門皆解脫,「隨宜方便化群萌」,而以念佛為釋迦牟尼佛興出此世的唯一目的。

 

所以說「釋尊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文中講:「種種法門皆解脫,無過念佛往西方。」聖道、淨土两相比較,淨土法門是釋尊出世之本意,勸導我們應當信入門。這前面第一、第二文是淨土宗的教判。所謂教判,即是把佛教做一種分判。各宗有各宗的教判,淨土宗判為两類:聖道、淨土。

聖道門是難行道,是自力,難修難證;淨土是易行道,是他力,易乘易往

 

(第三文),善導和尚立正雜二行,捨雜歸正行之文。進入淨土門,淨土門的修行方法有二種:一是行正行,一是行雜行。種種修行,原來修聖道法門的人轉入淨土門,而對聖道法門的修行方法、修行功德不願意放棄,所以,勸導他們以原來聖道修行的方法,迴向求生淨土,這叫雜行。那么,把聖道修行的方法都放在一边,完全依据淨土經典的宗旨來修行,就叫做正行。

 

正行分或五種:讀誦、觀察、禮拜、稱名、讚歎供養。五種正行中,第四種是正定之業,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是决定往生之業,為什么?順彼佛願故。其它四種是助成正定之業,稱為助業。這样的目的,是讓我做選入正行,正行當中,真入正定業。

 

第四文,善導和尚判正雜二行得失之文。若正行之人,專修念佛,十即十生百即百生。若雜行之人,百時稀得一二,千時稀得五三。我們願求生極樂,當然都希望行即十生、百即百生的專修念佛,而把千中難得五三的雜行暫時放一边。為什么雜行難得往性?舉出十三點理由'這里說了九點。專行念佛百即百生,說了四點:無外雜緣得正念故;与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

 

第三、第四文是淨土宗的行判。我們入淨土宗,應該怎样修行呢?把修行大判為二種:正行与雜行,而勸我們應當選入正行。正行當中,有助業与正定業,而應當進入前面四文是祖師的教判,底下第五到第十五文,是解釋淨土三部經的宗義。

 

第五文,總說三部經。淨土三部經在一起,總体的說明,是選用善導和尚之意。「<無量壽經>四十八願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這是<無量寿經>的宗旨;「<阿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這是<彌陀經>的宗旨;「<觀經>定散文中」唯標榜專念名號得生」,這是<觀經>的宗旨。這样,三經宗旨完全一致。

 

不僅如此,這里說到「諸經之中,處處廣讚念佛功能」,念佛不光是淨土三部經的宗皆,也是釋迦牟尼佛一代教法當中經常提到、經常讚歎、也是一切經的宗旨。不僅如此,現是釋迦牟尼佛一佛讚歎,十方恆河沙諸佛也證實不虛,那么也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的本心、本意。所以,第五文說到三經宗旨完全一致。

 

第六文,第七文、第八文是特別就<無量壽經>來說明,它的宗旨是在專念彌陀名號。第六文,彌陀如來唯以名號為往生本願之文。四十八願雖然廣博,其中第十八「念佛往生願」作為阿彌陀佛因地所发之本願。所以四十八願歸宗,核心就在這倏願上。如果沒有這第十八「念佛往生願」,這四十八願完全落空。如果有這一願,這四十八願就完全能夠得到。所以,最重要的是往生淨土,而法藏菩薩建立極樂淨土,有種種的莊嚴成就無量光明、無量壽命,他唯一的目的在於要我們眾生念佛去往生,所以稱為「往生本願」。

 

那<無量壽經>所說不過是四十八願,而四十八願所說的,都指向這第十八願----念佛往生之本願。所以這就作為<無量壽經>的宗旨。而這四十八個字是善導師解釋彌陀的第十八願,非常的珍貴,也非常的簡潔。

 

第七文,念佛利益之文,是在<無量壽經>卷下說念佛之人:「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在<無量壽經>當中,雖然說到念佛,在三輩文當中,也說到發菩提心,捨家棄俗、行作沙門等等,可是,來到經的結尾,不讚歎其他法門,不說其他修行的利益,唯說念佛利益是無上功德,比較起來,修行其他法門為小利,功德為有上,而顯示念佛才是釋迦牟尼怫說<無量壽經>的宗旨。

 

第八文,末法萬年之後,餘行悉滅時,釋迦牟尼佛以慈悲特留此念佛此文。也顯示釋迦牟尼佛講這部<無量壽經>是他整個出世的本懷,特別留這部<無量壽經>、念佛法門。那么,我們也就知道,念佛外的種種修行,是隨順眾生的根機講的。比如說,法滅時代,其它法門修行的根機一個也沒有了,當然不能再有了,也不能留下來了、可是念佛法門是適合一切時代、一切眾生的根機。所以又選第六、七、八三條文,進一步解釋和佐證上面第五文中「<無量壽經>四十八願,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第九、十、十一文是說<阿彌陀經>的宗旨。

 

第九文,以念佛為多善根,以諸行為小善根之文。文義非常明顯,念佛之外其他一切諸行,若比念佛,全非比較,都是小善根福德因緣,不能往生極樂無為涅槃境界,由是勸導我們應該捨棄少善根福德因緣的雜行雜修,而應當執持多善根、大善根、殊勝的善根、無上功德的六字洪名,作為往生之正行正業。

 

第十文,十方諸佛護念念佛行者之文。說念佛不僅得往生之利益,也得現世種種之利益,得十方諸佛所護念,而不說是護念雜行之人,十方諸佛在<阿彌陀經>當中出廣長舌相,來證誠念佛者故必然往生。有人問說:「<無量壽經><觀經>十方諸佛為何不出廣長舌相證誠念佛者呢?」有两点:第一說到<無量壽經>的時候,還說到三輩,如捨家棄俗、行作沙門。說到<觀經>的時候,也說到觀佛三昧,說到三福之業、九品之行,如果出長舌證誠,到底證那一個呢?故而沒有。

 

而<阿彌陀經>中說其它的所有餘行、餘善都是小善根福德因緣,不能往生,唯有念佛法門。這样十方諸佛證誠就非常清楚了。第二既然十方諸佛在<阿彌陀經>中出廣長舌相來證誠念佛,也等於是在證明<觀經>和<無量壽經>里所說之念佛。本來在佛法當中,如果有佛出來證明,這就是講大乘了義之教。如果是不了義之教,則沒有佛來證誠。而在這部<阿彌陀經>中,十方恆河沙諸佛都出來證誠,這是一切佛經中所沒有的,只有這部經才有,可見這部經的重要地位,念佛法門的重要,勸導我們應當專門念佛。

 

第十一文,釋尊以彌陀名號殷勤付囑舍利弗之文。這也是選擇名號來付囑舍利弗,也是付囑我等罪苦眾生、殷勤勸告:應當專修念佛。此三文可知<阿彌陀經>的宗旨:在於專念彌陀名號得生。第十至第十四,說<觀經>的要點。<觀經>很長,選用三條文把它的宗旨點化出來。

 

第十二文彌陀光明不照餘行者唯照念佛行者之文。雖然有種種觀想,雖然有種種三福之業,然而,此等行業非彌陀之本願,所以,彌陀佛光明不照攝,唯照攝專修念佛之行者,所以善導和尚解釋說:「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顯示釋迦牟尼佛講這部<觀經>的要點,是在引導觀佛和散善之人進入念佛,也勸導早行專修之念佛,速獲彌陀光明攝取。

 

第十三文,不讚歎雜善、唯讚歎念佛行者之文。雖然<觀經>當中說到十三定觀,又說三福之業,然而,來到結尾,不讚歎觀佛之人,也不讚歎行三福之人,當然這此本來都值得讚歎,可是若与念佛來比,唯讚念佛之人,因為念佛是阿彌陀佛本願之行,念佛是無上功德、殊勝善功德之行,所以說是念佛之人是人中芬陀利花。目的是勸導我們應當專修念佛,蒙受釋尊的讚歎,蒙受彌陀光明攝取。

 

第十四文,釋迦如來不付囑餘行,唯以念佛付囑阿難之文。雖然<觀經>當中講到種種修行,然而在<觀經>結尾,並不把其它的定善,散善付囑給阿難尊者,而唯以無量壽佛名號付囑阿難尊者,亦能釋迦牟尼佛是由定善、散善種種修行,暫時引導各種不同根機的眾生,而最後的意圖是引導進入專稱無量壽佛名號,故而善導和尚解釋說﹕「上來雖說定散两門之益,望彿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以此可知,釋尊說定善、散善是誘導之方便,說念佛往生才是他的真實本意。

 

那么,從十二到十四文,明顯可知<觀經>的宗旨,不在講觀佛三昧和三福之業,是在講稱念佛名號的念佛三昧。所以,善導和尚才說:「<觀經>定散文中,唯標榜專念彌陀名號得生。」這是<觀經>的要點。

 

第十五文,念佛行者必當具備三心之文,是勸進我們念佛之人應當有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雖說是三心,其實只有一個心:深信不疑的心,知道念佛一定往生;也是真實願生淨土的心。所以,這三心容易具足:口稱佛名,心思往生,自然具足三心。

 

第十六文,法照禪師的讚偈,解釋阿彌陀佛的誓願,是無論任何根機,貧窮、富貴、下智、高才、多聞、持戒、破戒、罪深,若念佛者,無一不得往生,「能令瓦礫变成金」。這一首讚偈,再一次点示出淨土宗的宗源所在---第十八願。

 

第十七文,修行淨業時節延促之文。明確說明修行淨土宗之人,應該怎样來念佛。念佛是一生的,不是一天一夜的、不是修到悟暫時間就放棄的。是我們一遇到這個法門,就一生中不改变,這才叫一向專稱。一切回歸於佛,這是<略要文>的宗旨,也是淨土三部經的宗旨,也是善導大師宗義心髓所在,畢竟種種的教說都是為了落實這一件事。

 

圍繞本願

我們再來疏理一遍。這十七文的核心,宗要在那里呢?第一文,立聖道淨土二門,歸入淨土門。而淨門當中、道綽禪師引用<無量壽經>第十八願:「若有眾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若不生者,取正覺。」這就是淨土門的基礎和依据,所以,入淨土門,就是入第十八「念佛往生」之本願。

 

第二文,善導和尚意:「釋尊出世本意,唯說念佛往生之文。說到至盡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來迎,直為彌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歸結点也在彌陀的弘誓。

第三文,立正行雜行,以第四稱名為正定之業,然後解釋說,為什么定正定之業呢?順彼佛願故。所以、淨土宗的正定之業,也是因為阿彌陀佛誓願的緣故。

 

第四文,正雜二行得失之文。說正行之人十即十生、百即百生,雜行之人千中難得一二往生,為什么?因為專修念佛之人是「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也點示本宗之要点在於阿彌陀佛之本願:念佛往生,决定不虛。雜行之人,雖然說了種種决點,但主要是与佛本願不相應故,所以,雖然如何努力地修行,因為不順彼佛之本願,故難得往生。要點就在阿彌陀佛念佛往生之本願。

 

第五文,善導和尚意:三部經共明念佛往生之文。<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經>,這三部經以<無量壽經>為根本,<無量壽經>以四十八願為根本,四十八願只說了一件事:「唯明專念彌陀名號」,而這條願正是第十八念佛往生願的內涵,所以也是歸結在第十八念佛往生願。

 

第六文,彌陀如來唯以名號為往生本願之文。意義最明瞭不過了,我們稱念彌陀名號能夠往生,這是阿彌陀佛因地所選擇之本願,果上度眾生,是自然的功效。這是整個淨土門的核心所在。

 

第七文念佛利益之文。此人念佛,一念得大利,具足無上功德,完全來自阿彌陀佛的回施,「以我的名號,賜於十方一切眾生,具足無上功德。」名號与本願是一件事情,因地所發的誓願稱為本願,果上所成就的六字,叫做名號,這是一件事,本願和名號是一回事。比如說一個船舶設計師,當初有圖紙,作種種設計,然後建造,到最後把船造出來了,他當初的設計圖紙和他種種建造的辛勞都濃縮在這條船當中,當初沒有成船以前,叫做他的設計,也叫做他的願望;船造了以後,願望就濃縮在船當中了。

 

法藏菩薩因地發願,叫做本願,果上成就了六字名號,所有因地的誓願、種種的修行都包括在六字當中,所以,果上叫做名號。你念「南無阿彌陀佛」,當然是順著本願來的。

 

第八文,末法萬年,餘行悉滅,釋迦如來慈悲,特留此念佛之文。也是因為念佛是阿彌陀佛本願之行,不在眾生斷貪瞋痴,不在眾生能修戒定慧開悟,但以彌陀本願不思議之力,眾生稱念名號,必然往生。所以遺留當來法滅萬年之後,以顯示法滅眾生皆可往生,何况現在念佛?更能往生!

 

第九文,念佛是多善根、諸行是小善根之文。其他諸行有為漏,是少善根福德因緣,不能成為往生因行,因為不順彌陀本願;念佛是多善根,因為順了彌陀本願。第十文,十方諸佛護念念佛行者,而不護念雜行行者之文。因為念佛是阿彌陀佛本願之行,稱念彌陀名號,順了彌陀之本願,而這尊佛發了一條誓願,第十七願說:「我成佛時,十方諸佛,皆稱揚讚歎我的名號。」果然,在<阿彌陀經>當中,釋迦牟尼佛講此法門,而十方諸佛都出廣長舌相,出來讚歎、證明:念佛必定往生,彼佛名號功德可思議。這也是順了阿彌陀佛誓願的緣故。這也歸結在阿彌陀佛本願之名號。

 

第十一文,釋尊以彌陀名號付囑舍利弗之文。同样道理,彌陀名號乃是符合阿彌陀佛因地所修行之本願。第十二文,彌陀光明不照餘行者,唯照念佛行者之文。善導和尚解釋得非常清楚,為什么不照餘行者、唯照念佛行者?因為念佛行者是阿彌陀佛本願之行,隨順他的本願,自然度眾生,彼光明照耀、引導、攝取念佛之人。所以說:「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

 

第十三文,不讚護雜念,唯歎念佛行者之文。也是因為雜善非阿彌陀佛之本願,乃少善根。念佛是阿彌陀佛之本願,具足無上功德,故而讚歎之。第十四文,釋迦如來不付囑餘行,唯以念佛付囑阿難之文。善導和尚說的很清楚:「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因為念「南無阿彌陀佛」是彼佛之本願,所以釋迦牟尼佛講此一部<觀經>,心中望著阿彌陀佛之本願,勸導我們應該專修念佛。

第十五文,念佛行者必當具足三心之文。勸導我們應當完全仰靠這佛的誓願,不可懷疑。第十六文,也是解釋彼阿彌陀佛之本願,不論下智、破戒,若稱念彼佛名號,乘彼佛不可思議之本願力,決定往生淨土。

 

第十七文,是解釋阿彌陀佛本願之念佛,「乃至十念」是一輩子的念佛,並不是一聲、十聲,然後就不念了。這十七條文,它的根本核心,都是圍繞著阿彌陀佛本願而展開的,就好像我們劃圓心,而周圍圓圈都圍繞著圓心而旋轉。又好像地球圍繞著大陽旋轉一样。

 

所有一切淨土法義,都圍繞著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圍繞著第十八願圍繞著念佛往生而旋轉,而展開一切宗義。所以,擴充就是四十八願,再擴充就是淨土三部經,再擴充就是一切經典,再擴充就是十方諸佛共同的教法。那我們現在,能夠專修念佛,就是進入佛法的核心、佛法的頂點。所以,無有不足,勸導大家應當專修念佛。

 

回歸善導

這部<淨土宗略要文>可以說是萬里挑一,在無數的淨土經論、章疏、注解、講義當中,在種種解釋中,唯選擇這十七條文,這要有相當的智慧。如果我們看,我們都不知道宗旨在哪里,叫我選,都不知道要選哪一個。

這是誰所選的呢?這是法然上人所選。法然上人是什么样的人物?法然上人是大勢至菩薩化身。大勢至菩薩是代表阿彌陀佛的智慧,稱為智慧第一。法然上人涅槃的時候念了四句話:「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弟子們問:「師父圓寂了,是不是請尊佛像?」(像我們現在助念一样)上人說:「我那里用得上那個!我本極樂之人,現回極樂而去,用不著這些了,阿彌陀佛、觀音、勢至已經在空中了,報佛出來了,你們都看不見?」瑞相特別多。

他念佛的時候,別人看見房間一片光明(房間沒點燈)大勢至叫無边光。在道場念佛的時候,法然上人頭頂上放出圓光,夫眾在旁边頂禮膜拜。

 

上人的智慧可思議,他讀<大藏經>,讀破五遍(我們讀了幾部經?)世稱智慧第一。最有名的一次叫「大原談義」。法然上人堅持依善導大師的思想弘揚念佛,可是有的人覺得:上人雖然智慧高,但是宗義有点偏頗,這样強調念佛,而我們各宗各派怎么辦?大家都有点意見,於是約好了,雲集大原龍禪寺。天台宗座主致書法然上人:「我對淨土宗略有瞭解,委屈上人,我們共同討論。」

 

上人就很高興地答應了。各宗各派的人聽到這消息,大家都來了,共有三百多位,這三百多位不是一般的人物,都是當時各宗各派最有名的高人。關於念佛,問子很多問題。法然上人一個人去,談論了一天一夜,在座大眾沒有一個不信服,大家都感動了,都來念佛,三天三夜,念佛不斷。天台宗座主當時就給法然上人頂禮,說:「我從今天開始,要專修念佛。」在自己的寺院里設立一個專修念佛院。可見得上人當時的教化,從朝廷,到鄉間,各宗各派,大家都來念佛。

 

上人在四十三歲的時候,第八次拜讀善導大師的<觀經疏>,讀到「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卧,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讀到這里,恍然大悟,對整個淨土宗的宗義完全明瞭,知道淨土宗的核心就在這個地方:一切造罪凡夫,他的解脫之道、成佛之道,原來在阿彌陀佛因地法藏菩薩的時候,已經為我們設定好了,就定:順彼佛之本願,稱彼佛名號,决定往生成佛。

 

以法然上人的智慧讀到第八遍才開悟。法然上人自己說:「任何經典,我不超過三遍,一切都會自然明瞭。」他雖然瞭解了淨土宗義,但是不著急弘揚,善觀機緣。有一天,他夢見善導大師。在一片茂密的山林當中,從山的西边有一片彩雲飛起來,上面有很多白鶴、孔雀,彩色的鳥,雲彩放出光明,眾鳥飛到河里嬉戲。法然上人正在合掌觀看,彩雲越擴越大,上面立一位高僧,半截身是金色佛體,半截身是普道僧人形象,法然上人恭敬合掌說:「這是哪一位大德?」

 

雲中的僧人說:「我是唐代善導和尚。」「两國相隔千萬里,時代相差四百多年,不知和尚來此有何指教?」善導和尚說:「你專修念佛,專弘念佛,甚合我意,將來弘化,無有限礙。」這样出來證明。

法然上人知道機緣已經成熟,就展開教化。全國各地的人都向他請教宗義。現在日本的淨土宗-----黃念祖老居士作<大經解>的時候,很多地方都引用日本淨土宗古德著作,日本淨土宗的各派,都是從法然上人門下派生出來的(象中國的禪宗,六祖之下花開五葉),法然上人之後,淨土宗特別發達。當然,這些思想不可能超越法然上人的智慧,所以,還是回歸到法然上人

 

法然上人是偏依善導,你看,這十七文里,善導和尚占了十五條文,可見上人是怎样完全依据善導和尚,這就千萬的穩當了。善導大師不光是中國淨土宗的祖師,日本、韓國的念佛人都尊其為祖師,沒有人能与他相提並論。雖然中國淨土宗有十三位祖師,但是,比較起來,善導大師可以說是祖師中的祖師,這話一點也不為過。

 

淨土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師讚言:「善導和尚係彌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所說:「專修念佛,所謂身業手專禮,口業專稱,意業專念,是千古不易之定理。」所以其所說當作佛說看。

淨土第八宗蓮池大師說:「善導和尚,世傳彌陀化身。觀其自行精嚴,利生之廣博,萬代而下,猶能感發人之信心。你看善導大師所講的話,我們這两天來學習,感動不感動?就是感動啊!「萬代而下,猶能感發人之信心。」

 

其他的祖師,很少說是彌陀示現的,也沒有那一位祖師念一聲佛口中出一道光,極樂世界種種莊嚴景象,他經常看到。依這样祖師所建立的教法,决定沒有偏差。如果別人所說和善導大師所說有所不同,難免別解別行,那些僅供参考,而以善導和尚為標準,决不會走偏,决不會失誤。(以上摘自<唯說念佛>380--401頁)

                  (完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