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華集卷三》濟公活佛主講
《目錄》
1【大乘四德】2【無為】3【化境】4【願力与業力】5【与水為緣】6【光】7【冷】8【道】9【彼岸与此岸】10【去佛不遠】11【蓮】12【如來】13【十波羅蜜】14【佛法之因果連環性】【前言】15【心性】16【心念】17【意志】18【誌時】19【無明】20【性覺體】21【善惡】22【相与形】23【攝根塵】24【寂然】25【柔者不摧】26【春回法生】27【自然】28【四大】29【帆】30【種子】31【葉】32【道路】33【雷】34【禪心如水】35【漏】36【眼】37【晴雨】38【幻真】39【心蓮心月】40【法門之選擇】41【体真止】42【隨緣法門】43【執】44【時代進展与修持】45【顛倒法】46【禪定】47【靜慮法門】48【通智】49【佛門堡壘】50【機与緣】51【憶念因緣】52【從果尋因】53【障】54【我慢】55【死】56【玄与幻】57【禪音】58【獅象龍蛇】59【八破法】60【有限与盡】61【恆順眾生】62【清淨布施】63【佛教最究竟】64【濟佛成道之秘】65【雨華語花】66
【前言】
風雨栽花四十餘載矣,本社溯自與濟公活佛締結壇緣以來,始自東官,繼遷羊城,而鏡湖,而香江,歷經四十多年,其中風風雨雨,雖受飄搖,惟憑各同門之信志堅定,壇事始終如一,未嘗稍衰,四十年如一日精神,苟非濟世聖師法力無边,具點頑啓靈之力,曷能至此!
活佛每次臨壇,不獨言休卜咎,治疾問疑,固皆語無虛發,靈驗非常。尤其啓示佛理,句句珠璣,語語金玉,令人在潜移默化中漸悟漸見,其所說世間諸法,更能振發世道人心,出愚入智,去惡從善,故對初基者受益甚大,歷年來所開示乩文積存盈櫝,因將其選集成編,先後印成雨花集及雨花再集,供諸同好,一紙風行,頗受歡迎。
歲月如流、今又歷有年,乩文又累積甚多,同門等僉以大好珠玉,恐日久毁之於櫝,復倡議醵資印行雨花三集,而曾讀初集再集之近佛人士,多來詢問,盼能再覩其餘,是則三集之刋印,實有其必要也。
【大乘四德】
大乘四德,就是常、樂、我、淨。根据涅槃的解釋:不遷名常,安穩名樂,自在名我,無我名淨。再從燃灯錄之解釋:常者就是涅槃之体恆而不变,無有生滅,運化常用而不絕,就叫做常。与涅槃經所云不遷,同一解釋。信士到了大乘之時,當然免去遷移流轉,永恆不變。与初基者不同,就是此一点。大凡人的任可事物,總逃不了遷移流轉,日日变化。無常經之「紅顏变白髮,富貴变貧賤」。就是指此。因為小乘中不能打破生滅,一有生滅,自然要遷移。沒有遷移,怎能生滅?到了大乘,已經無有生滅。因此可以稱得永恆,永恆就是常。
樂就是涅槃之体永寂而安,所為适心,未嘗有碍。意思就是說,人到了大乘,涅槃之体經已休止永寂。寂就是指一切想維妄念,完全寂然不动,如此大圓鏡智必顯,故所作所為、即是適其心而無所碍。便叫樂。
我者,自實之名,自在之体。我不過是一個名稱為眾生服務之一種体素,而其名為我。但應有自在之性,乃得稱我。淨,就是除去一切污垢,隨緣共處而不染謂之淨。一個人很難不近污穢,不近邪惡,但能夠隨緣共處而不為所染,就是淨。
【無為】
佛法中有一句偈:「無為而有成」。初基者每多誤会,為什么不做而能有成?其實此一為字,不作动詞用,應作目的解。就是不為自己而幹之事,就叫無為。
照佛說來研究,佛法中一切祈求福田之事。不能私自求得,一切只許以眾生為前提,求眾生得福。自己亦是眾生之一,當能佔得一份光而已。只求自己得福,當然不能有成。觀乎此,無為而有成之一句偈,可思過半矣。
無為二字,就是作無我解,而且無為比無我更深一層,更積極一点。因為無我是作私人想,不為自己利益想。而無為獨不作自己想,更要為別人而工作,是否更深更積極呢?
【化境】
大乘論中,有二句偈:「空而不空,謂之真空;法而不法,謂之正法。」初基者,以為能知空知法,固執一法以求究竟,固執一空以為得道。此皆未入化境。因為佛法如鐵碗磨砂,必要研,愈研愈得精細,不研始終為砂而已。故研究佛法,決不能執一不变,持一不研,否則難入化境。
如何能達化境?心平二字是良方。何謂心平?心平者,心內一切平等,不分貴賤,不問精粗,自無得心,便可入化。六祖有「心平何勞持戒」之偈,試想,持戒是佛門第一要事,何以只要心平,就連持戒都可以不理?此即化境。因為只能持戒不能心平,的而且確不必持戒。因為持戒目的是使你心平,既能心平,那又何用去戒?「佛法不是佛法」,就作此解。如果不化,以為持戒不可缺少,只知死守持戒一關,寸步不行,則僅止於此而已。
【願力与業力】
俗語有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如此豈不是道不如魔?照佛學之解釋,此乃願力与業力之争衡而已。因為人心堅,願是出於己心,當然会臨機生变,而業力乃出於夙世,前緣既定自無改变之理。所以一為有变,一為無变,當以無变為堅。所以業力勝願力。雖然亦有虔誠發願者,有不变之心,則業力亦莫奈伊何也。
或有人以為道為正,魔為邪,邪當不能勝正,何以居然道為魔弄?此現未免過於執法,其實道也魔也,皆為心聲原出於心,善歹不同而已。因為魔乃破坏,道乃建設。試看拆屋容易抑建屋容易?就明白一切了。
【與水為緣】
水在表面看來,似乎柔弱不堪,而個性又能遷就一切,置於圓則圓,置於方則方了任人安排。因此人皆以其為弱質,殊不知水之潛質,有無窮之力量。一江之水,能浮載萬噸之船、一鍊之水,涓涓而下,石為之穿。此又豈弱質耶?
而水之為物,能救人能殺人,其能轉性甚高。佛國中奉水為師者甚眾,施法而靠水者亦比比皆是。觀世音、大勢至楊枝甘露,亦用冷泉,可見水之難能可貴。佛國以水為師意義,亦不過因水之柔,因水之力。所謂潛力,見而不見,用之則出。再以淨土之淨字去看,從水從争,争者搏也,見物能經過水之搏,水之研,則萬污可除,可变為淨,水之潛力可見矣。佛徒應的水為緣,從而效之,方圓由人可也。
【光】
光是黑之反面,任何黑暗,給光一照,就立刻消除。故人皆喜光,就花草樹木,若無陽光,亦不能生長。有成就之佛徒,身首有佛光發出,此亦光之所以為貴。光之本身,如如若佛法,既不能觸,亦不能留,其產生係從他身所得,而不是本身所生。
例如月亮,月本無光,係從他身反射而得。但首先條件必須本身有清明淨潔之本体,然後才有反射之資格,非任何物体能有此優越條件。如鏡可產生光綫,可照耀任可角落。但以他物向着太陽,就不能有光发出。因鏡有淨潔純清之本体,故能反照而發光。佛徒之有光,亦此理也。
佛徒之有佛光者,就是由佛身反射而來。但亦必須其本人具有純潔清淨之心去向佛,然後始得有佛光發出。因此第一要有淨心,第二要有心向佛,始可得光。如雖有明鏡而不向太陽,何來發光?學佛者之要淨心而又常近佛,明矣。
【冷】
許多人很怕寒冷,所謂冷氣迫人。但佛家對於冷字,就覺得很矜貴。「心如止水意若寒冰」。就是小乘之最終功課-----靜心止念。水本來是最活动的,其动力之發揮,可以摧枯折朽,攻堅破固。可是遇冷之後,就靜止成冰。但是不可不知,冰遇熱亦可還原為水。
此即暗示魔障煩惱,雖然在靜心之時,可以冷藏不动,假使稍有不察,慾念再燃,魔障立可復活。因此,意若寒冰,更比心如止水為重要。
佛徒修持,能達到修心養性之境界時,便要認真珍惜成果,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繼續精進去修攝心之法,才不致前功盡廢。
【道】
學佛不外是求道,求一條直通佛國之道路。所以佛法能只憑領略,知而不行,等於不知,絕對不能到達佛國。例如知道怎样可以消除煩惱,怎样可以去了業障。但决不能以一個知字,就可以把煩惱和業障去掉。一定要行,始可收效。否則僅以佛徒二字終其身,白白又耗了一次人身机會。須知人身難得、下一世能否再有機会去修行,尚在未知之數。
導師只能指導正途,而不能駝着你行。既知其道,一定要自已開步走,依路而行,此乃必然之理。縱使能行,亦未必一定成功。原因是佛道亦有歧途,當走到分岔路口時,或受道外幻影所誘,就会誤入歧途。因此行的時候,必要一心一意,步步生機,眼眼向前,心心相扣,始能行不差,踏不錯,終可到達佛國也。
【彼岸此岸】
佛經中,波羅蜜多之意義,就是到彼岸。煩惱世界是此岸,學佛不外想消滅煩惱根源,而到達彼岸。彼岸是究竟涅槃。所謂彼岸此岸,都假想的,虛設的。有些人以為彼岸就是對岸,抵達彼岸就認為是乘船過海一般的去到對岸。假使如此想法,就不能謂之明白真意。有一句「回頭是岸」,既然回頭,那當然是此岸,何以教人抵達彼岸?
此一問題,每令初基者有所迷惑。須知佛法中,無男無女,無人無我,無彼無此,又何此岸彼岸之別?由此可見,彼岸此岸係一種假托之詞,萬勿執著。然則到底佛經中之彼岸,在於何處?怎样才能達到?世尊初時也執迷於彼岸,後來才得悟道。
原來彼岸此岸,不離方寸。彼岸此岸就在眼前。所謂學佛求法,簡單非常,一念識得,不需煉,百千三昧,不離方寸,所謂方寸者,心也。當時世尊也有誤會,以為方寸之外,尚有三昧,拼命去求,六年苦修,骨瘦如柴,仍不肯信自己方寸,仍以為方寸之外有千百萬法門,遂至南轅北轍,愈走愈遠。後來來見星曜之光,突然領悟,認定方寸之外並無三昧。從此教人尋求本性。本性既得,再求本知本能。因此,心外無法,何需去求?故般若波羅蜜多而稱心經,不外叫人以自己智慧去到彼岸之謂。
【去佛不遠】
佛是住在極樂園,根据阿彌陀經所說,距此十億八千萬里,只憑這個數字看來,可知佛離我們是多么的遙遠。但何以經書又謂有善根的人,去佛不遠?其實這個遠字定假體實例,在事体而言,是十億八千萬里,在心境而言,就不同說法,心境一專一誠,就可以轉瞬即達。憶佛念佛,佛就可以立刻在你跟前,此就是互念相親的道理。孫悟空一個跟斗,可以打到十萬八千里,此亦是心境奔馳,并非實体奔馳也。
由此可知,專心誠意,就不管十亿百亿里路之遙,亦如近在眼前。學佛者,若將學只當一種課研究,只求一個知字,总不肯去行,則不但談不到專誠,更談不到精進。如此一來,去佛確遠也。
【蓮】
佛以蓮花為座,到底何故?因為:1、蓮之品質清高,出汚泥而不染。所謂雖處娑婆而不受慾塵所染。2、中通外直有智慧的性,有正直的心腸。3、不蔓不枝、就是無是非妄想,修行路綫直上雲霄,無枝無節、不入歧途。
此外,蓮与佛理,多有相同。蓮根清淨,雖在土而蔃不入土,不留戀本生,合乎佛理。又蓮花後成蓬,子居蓬內,各佔靜室,在靜室中苦心修煉(蓮心苦)。而最有佛味者,蓮雖有子,而子不蕃殖,表示不生。蓮根雖藏土中,久埋不坏,表示不滅。又蓮与根莖,都有絲連,所謂蓮花梗斷亦絲連,此表示不忘本,不離宗。此乃佛律。有此種種蓮座之義可以明矣。
【如來】
佛號稱如來。如如者空虛無碍也。如來就是指人之一生不知所自來,到底何處來?誰也不能答出。又所謂如如其來,如如其去。即不知所來,亦不知所去。因此佛家道理,既然認為人來,不知其處。但去就要有一定地方。
所謂修持,以小乘之法,不外乎修在世之方便覓除煩惱。到了大乘境界,就是修往生之事。因此佛徒可以說得是如如其來,靜靜而修。可以說得是去而知其地,此地就是佛國淨土。
又信佛之人叫做皈依。依就是依照佛祖所行過之路去走,依照佛祖所說過之話去做。皈即是歸,歸宿之謂。一個人既然如如其,就不要如如其去、而無棲止之所,而不能向重知之前路而行。應該知到歸宿之地,有目的地而去。試想世人無家可歸之慘狀,無地可宿之彷徨。因此未雨綢繆,而求歸所。「如來非實体」之一句偈,并非指佛祖而言,而是指人究竟而言,明矣。
【十波羅蜜】
修大乘法者,須實修十波羅蜜為成就之途。波羅蜜為梵語,意即到彼岸。十波羅蜜為通往佛國之捷徑。茲概述如次:
(1)布施------以己財物分給与人,謂之布施。布施不限於布施財帛,更須佈施法力(說法),布施有情(予人以同情心),其功德甚大。
(2)持戒------受持戒律永不觸犯,謂之持戒。戒之意義防止作惡,積極行善。如應行善而不行,是犯不行善戒。
(3)忍辱-----內心能忍受外來悔辱及惱害而不生恚恨,謂之忍辱。忍辱亦求避免犯嗔而已。小不忍則动怒,动怒犯嗔。因此在任何受辱之下,只許閉其眼耳,靜其心靈,則可渡此一關也。
(4)精進----即勤進不懈。亦即求成之誠,不以成為滿意,成上之成,才契禪機。
(5)禪定----亦稱靜慮。一心不动,萬念不起,謂之禪定。此亦不過攝心之法,因此不必計較於定時定地,心亂即修。
(6)智慧----通曉一切諸法為智,斷惑證理為慧。以明智破諸惑念,謂之智慧,智慧所以度愚痴,無智慧不能證空明理。
(7)慈------給人快樂,恕人之過不起害念,謂之慈。
(8)悲-----為人拔苦,謂之悲。悲即同情心,他人之苦,即等於自己之苦。等同身受,為他人拔除。
(9)方便-----予人便利,有時知其不可為,而善言勸解之亦是方便一門。
(10)不退----勇猛加行,策勵身心,永不退轉,即所謂大雄。
學佛者,「%能依十波羅蜜修持,當能脫離生死苦海而度究竟涅槃之彼岸也。
【佛法之因果連環性】
佛法所說一切、都有联繫的關係。一般人只知道是因果,但因亦有連環性之存在。譬如佛學教人要了無明,滅惑念,然後可以消除煩惱。這是從因及果的想法。假使我心里能夠拼除煩惱,就自然而然,無明一定了,惑念一定除,這是從果溯因的想法,亦可稱為因果連環性。
學佛不像其他學術,學佛沒有階段的限制,不必小學而中學而大學。你可以之去自己初基,頓悟起來,可達大乘境界。問題是你肯不肯去精進,能不能去領悟,否則談不到究竟。好像除三毒,盡人皆知是佛學必修之門,如果你心地光明根本沒有此三毒之存在,那么又何必費時失事去多行一步呢?
所以佛學是廣大的,寬闊的,也不是限於儀式的。日日誦經是限制妄念叢生之人好去控到自己的惑念,以淨其心。但如果你能做到心無宿物之時,縱使身不坐禪,心仍清淨。那又何必斤斤於誦經坐禪呢?六祖無時無刻不在樁米,又有何時間去參禪坐佛,而一悟之下,便可成佛。就是一個例。
佛學連環性中,尚有一點講及身在佛,心不在境,在境生境,生境則生心。所以學佛要抱着只問耕耘,不問收獲之心情,勤力去做便得。切不可做一日和尚問一日前程,則生境生心,阻碍前進。例如常問我有無進步?我修持幾年有無功效?存此一心,便惹起了生境生心之弊。又如問我之修持,方法無錯誤?須知佛法是一面大圓鏡,左推亦合,右移亦無不可。只要重心不变,使無大碍。以前有一丫環學主婦念經而不識字,求教於厨娘,厨娘与她開玩笑,因其手中正在切蘿白,遂以切蘿白三字作為經文以哄之。而此丫環誠心一片,以切蘿白三字長誦而成佛。此又是例。
總之,明白佛之連環性,就不必拘泥於階。因果有時亦可以由果而因不一定有因然後有果。此句話望細味之,也許有頓悟之效。
《雨華三集》第一章明心見性
【心性】
心,不是心臟之心,是心思思之心,所以心是思維。心念如瀑布,湍流不息,無時或停。性是性格,性是有俱來,含藏不動。心与性是二而一,一而二,其分別只在於一動一靜。猶如水之与波,水平如鏡,清澈可照。然因風起浪,則波濤起伏,洶湧不停。性猶止水也,如春水一池,寂然無動。心猶波也,從念生風,由欲起浪。所謂心猿意馬,动蕩不停就是指此。
學佛人士首要修心,要使心中妄念止息,一心不動。能修到不動心,即能回復本來之性。猶如風止波平,即能回復水之靜態也。學佛求明心見性,就是此理。
【心念】
心隨念轉,念可縛心。可知心是常受外境之影响,被動而不能自主。正心篇云:「住則心生」。住者住著。念秧住著在心中,生根茁芽,妄念頻生。所謂心有掛礙,其心必生。則心不能清靜,不靜即惑,有惑即迷。
心最好無念,但即使有念,能不住,就可還原。故無論發生任何念頭,切不可把念秧住著心內。來者自來,去者自去,空無所住則心可回復清靜。
儆修篇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凡夫有七情六欲,實在不易不起念。如能有念即覺,就能有念即覺,就可不住生心。覺者醒覺。對念頭想一想,想通想透,研究後果,後果一明,其心自覺。故覺乃止念良方。
【意志】
意就是意念,由念所生之一種希望,是非常空泛之一種企圖。佛家叫做妄念,道家叫做虛無,儒家叫做幻覺。意是煩惱根源。因為意從六根六塵之感染,加以業力之作祟而起。故意念是由外誘而生。如不能控制,必起得心。欲得不達,則後果不堪設想。所以佛家要止念滅念。
志就是心中决定不移之一種方針。既定此志,無論任何環境亦不放棄。佛家叫做願,亦叫誓,道家叫做向,儒家叫做堅持。志是志願,願從心起。只要一心一德,依循正軌,毅力實行,必有成果。故有意不如立志,立志一心向佛,必可究竟。
【誌時】
上古無所謂時,只知日出而作,日八而息,一片寧靜,煩惱不生。後來以日影定時,所謂日上三竿。此一時代,叫時間做影,一影等於現在三時。但以日影定時,如遇陰雨則失效,故進而改用水。以管滴水,於漸盈而浮簽漸上,便知其刻。此時稱時間做牌,佛家則稱為鑷。因水從管出,由內氣鑷而有度,不急不緩,故稱為鑷。再進而以時鐘計時,稱為鐘点,而佛家則稱為揆。因時鐘是靠齿輪相制而定輪速,齿与齿揆合,故稱為揆。現以鑷揆二學,一談佛理。
佛徒之修持,亦猶之時鐘之運行無異。學佛亦必有鑷以制無明之動。水無鑷則不能制水之流速,時不準也。鐘無揆亦不能制行之有定,時亦不準也。人之學佛,無鑷不能制無明之顯,無揆不能平心之瞋,則修行不準。欲作標準佛徒,就要鑷無明,止妄念,揆心平之恬靜,益智慧之增長,庶幾近矣。
【無明】
世事萬物,種類繁複。未見未聞者,則不知其所以然。不明則疑惑不定,幻影重重,因而誤信誤猜,必入歧路。佛家語有云:「明則智生,無明則惑起」。佛經要我無無明,無明等於不明白,無無明就等於萬事皆知。能知就不惑。
所謂明,不僅是知其大概,要深入清楚其寓意,然後才叫明。凡物明則透光,透光則內外皆見。佛法亦猶如是,若僅知其皮毛,而不深入精進,明則等於無明,惑則不能斷滅。研究佛理,必先行了解此點,方可光來路通也。
【性覺体】
性覺体,在佛家語中,稱為靈性,或稱為覺性。人人都有性,原來之性,純潔無疵,就是本性。凡是本性都是善而不邪。因此只要保持原質,便是善人。人有本性,故能產生感覺。由性而覺,覺是被動。如天寒便知冷,肚餓便知飢。此就亦覺。覺是由性轉,學佛人士,其主要功課就是見性。保時原本之性,勿為汚染。可惜人性如脫韁之馬,不易收拾。有些人從性覺中想到什么便去做什么,亦即所謂任性。如此情况,不要說成佛、成聖亦難。
性覺有二:一曰善覺,二曰邪覺。總而言之,性如弱水,輕若鴻毛,容易隨風飄蕩。尤其是性所產生之覺,覺善覺惡,往往發生在一瞬之間。所以覺中所得,務必包審慎考慮其善惡,然後擇善而行。慎之!慎之!
【善惡】
善就是無損於人,以利他為主去行事,叫做善事。心無害人之念,不存利己之私,有悲天憫人之志,就叫做善心。 惡是善之家面,害人利己,殘忍不仁,就叫做惡。
善有真善、偽善、深善、愚善。惡亦有真惡、極惡、淺惡、無意之惡、無奈之惡等。姑無論善也惡也,一經行之,在本人第八識中,已留下不能泯滅之紀錄。其紀錄乃分項留記,善則善,惡則惡,各有總數登錄。所謂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絕無苟且相消。
世人往見宅心慈祥善因昭彰之善翁,亦往往受到不良遭遇,而為他抱不平。「点解某人咁好,都会得咁坏嘅報應?真係天冇眼咯」。殊不知此乃前世惡因未了,今生要自食其果。然後才再來享善果。可知善惡不能抵銷。
善惡雖不能抵銷,但善惡可以相制。如以前之惡少,現行之善大,加以一懺一悔,惡不再滋生,善則日漸增長,則善可以遮蓋惡。而此種惡果將來可受之安然。因善果深者智慧必高,明知應受之惡果,當然甘于接受,所以安然易受也。
進一步研究,為善務必出自真誠,行善事前,不應使行善預念。此為正善。如果立心為行善而行善,則是偽善,属沽名釣譽之流。為名為利而去行善,不特不算善,簡直是惡。佛法中,根本不存善惡之念。祇求助人,不問為善。做了善事亦不存善事之念,連善惡之念也不存心中,真是佛徒也。
【相与形】
佛祖有言:「有声非覺体,無相乃真形」。相是外貌,外貌千变萬化,不能長遠保持。今日為美貌如花之少女,他日則為雞皮鶴髮之婆婆,早相晚相,差別甚大,此所以相之不可有。
形乃在內,形不能以肉眼見。所謂形,乃發之於內,內靜而形肅,內燥而形浮。有好形者必有好修養。形字与風度二字頗為相近。
形之為形,並非有生俱來,必先覺而後有形,形字發於內心,能覺無相,真形乃現。
說到覺字,當然以悟字來解釋。但覺与悟仍有分野。覺就是知道,亦可謂知其然。悟則較覺更深入,乃是澈底明白。怎样去求覺?人生最大之阻碍就是念生。姑無論好念惡念,有念就不能靜心。所以必須去念。念來時要用無相去抵擋,無相就是覺。無相之淺解,可用「不外如是」四個字。心中有念,念乃想財,用不外如是四個字想透一下,便可不想要財,此乃覺來念自消也。
【攝根塵】
凡夫俗子,慣於妄念遐想,一旦要靜心停想,非一般所能做到。即使稍具慧根者,亦只能攝於一時,不久妄念又生。等於行路之人,行慣某一條路,就算教你另行一條捷徑,第一次可能記蓍去走,可是時间一久,不知不覺又可能走回舊路。攝六根亦不外如是。凡人靜極必生遐想,習慣成了自然。要收攝六根,極之不易。
佛祖教我們:「能所双忘,心佛一至」。"能"是指六根之能知能覺,"所"是指六塵所知所覺。能所双忘就是要收攝六根六塵,使靜心不受引誘。靜時念佛,心亂憶佛,便可制心使妄念不生。
再進一步,要「生處轉熟,熟處轉生」。攝根塵本是生,好像上文之改行生路。初行時,因從未經歷過,故要熟悉其環境洞察其底蘊,則不致誤入歧路,由生轉熟也。妄想原是熟,已成習慣。但因收攝根塵之工夫漸漸成熟,故打妄想之舊習,已变成生疏了。
【寂然】
何謂寂然?在佛家語叫做心不動,寂然無所用心。修寂然之途徑非常簡單,就是一切不著於感受。冷也好,熱也好,無所动於中。得也好,失也好,無所著於悲喜如此做法,可謂簡單易做。所謂冷暖自知,是從無著於感受而得。人能做到寂然境界,自然心如止水,心淨神清,何來煩惱。
從前有一居士,吟過一句詩:「九月寒衣未剪裁」。本來他的佛緣甚深,大可成道。就因為這一句詩,而迷惑真智。他不能了著於感受,不能寂然於中,故阻碍精進。望各修士能從寂然下一点功夫,對於成道有莫大之助力也。
第二章 翠竹黃花皆佛法
【柔者不摧】
風災過後,路傍之英雄樹,雖堅強壯碩,竟為大風所折。而樹傍之翠竹,反安然無恙。此乃強者勿折,柔者不摧之理。竹之不摧,其最大原因,就是心空。竹能虛心,就是柔之成就。試看風之吹竹也,竹能俯順其勢而不与風逆,風過之後再還原升直。風雖烈而不為其勢所折。英雄樹雖壯碩,但主觀太強,不肯順勢,故易折斷。此一道理,佛法叫隨緣。
【春回法生】
佛門有句話:「春回法生,靜來境穩」。寺院多數在深山幽谷,遠離市區。因郊區幽靜,環境安閒,無外邪之引惑。其更重要者,是藉賴山水之助,及花木之指示,而能幫助對禪機之領悟。
佛門中有閒修、淨修、悟修之種種法門。閒修最合一般居士,在幽靜場所,寄情於山水之間。早看日出晚觀彩霞之秘,閒看花木之榮枯,落葉敗枝,都含哲理。從花木、日日、朝夕、晴雨之中,可以悟出少佛義。故春天一來,更多美景良辰,供人欣賞与領悟。如此修持,值得各位効法。
【自然】
天地萬物,有其自然定律。如人之生老病死,如木之茁葉花果,均依著自然定律而生滅。如人先有生,然後有老病死。决不能死老病生。木亦不能果花葉茁。
以佛義解釋,自然之行序,第一就是初緣。初緣是胚胎,然後經過大化之轉变。所謂大化,就是遷移流轉。其轉变有規有律,决不違反定律而行。所謂自然,就是如此。
人是來也自然,去也自然。而其中既來未去之一段時间,當然亦要順其自然,方得如如之理。若違反自然,等於緣木求魚,逆水行舟,必也吃力不討好。世間富貴貧賤,亦不能超出自然定律。安於自然,心境坦蕩,無物可宿。人生如此,煩惱何來?
【四大】
天演過程,是用春夏秋冬四季來推行遷移流轉之变化。而人則用童壯老衰四律而進行人生過程。此乃叫四大。佛法中亦有四大之演变,在不知不覺中,由四大而轉入究竟。四大遷移,最難為第二轉。年歷之第二轉為夏,故比較其他三季為艱苦,要從動字做工夫。所謂夏不動,則秋不收,冬無藏。
佛法之四大,叫做信行精化。其第二轉為行。知而不行,等於無知。不行則不精,不精又怎能化?故行字為主要的一環。說到行字,其中包含知字在內,因為知而後行。知似乎容易,但最易犯之毛病為求知而濫。到处去求知,令到自己陷於惑境。猶如人之食也,食前方丈,珍饈滿桌,何佳何劣?因過飽而不知辨。故善於食者,不求多味;善於修者,不入多門。學佛人士,法門遍虛空,要走之路,多如恒河沙數。只要立定宗旨走一路,自能避開其中不少岔口。不入旁途,終可達到精化之境也。
【帆】
帆是舟之用以乘風而進,一帆風順是祝前途順利。其實帆只是舟之附件,舟才是主體。學佛是要靠慈航指引,故慈航是主體。帆是學佛者本身。有帆無風,則白張帆;有風不揚帆,則帆亦白設。
等於學佛者既登慈航,有尊者指引,本來彼岸在望,但自己不思前進,不肯依從,唯唯可可,等於舟之有風不揚帆,難於前進。
如此則与慈航無關,与風力無涉。既不能怪舟,亦不能怪風,祇怨自己不張帆。所以一帆風順,仍須靠自己之努力。倘終日沉迷,營營役役,只在錢孔里打轉,即使腰纏萬金,最後亦不是你之所有,何苦來?
【種子】
植樹栽花,必先有種子。有良好的種子,埋藏於肥美的土壤,方能栽成一棵好樹。種子埋在泥土中,一定要經過一段苦悶的日子,忍受得被埋藏的一段黑暗時光,才能茁芽生長。若非有此耐力,則必腐爛於土中,不能茁芽。如此雖有種子,又有何用?
學佛人土具有夙世慧根,本可開出善果。若不能忍受埋藏未茁時之苦悶,慧根何用?美好種子又歸於何处?忍辱波羅蜜就是使慧根脫凡茁長妙方。
【葉】
在世俗眼光,花与葉两者之間,只有讚花美,沒有人欣賞到花底下的葉。可是葉對於樹所負之工作,實在很重大。從萌芽開始,葉就是一股尖兵,負起吸故雨露陽光的工作、去營養整棵樹的生長。等到開花結子後,葉的本身已歷盡艱苦,由翠綠而变我深綠,老態畢呈,更遭受奚落。
人們只知採花摘果,把葉棄於一旁,而葉絕無怨言。深秋里,葉的一生已盡悴体衰,不能再受嚴寒所迫。於是老盡枝頭,飄飄下墜。還是死心不息,落葉化作春泥,更為下就營養而努力。其偉大处確使人有敬葉而捨花之感
佛徒應以葉為榜样。不居功,不受獎,一心護枝,至死不休,仍作春坭之護。所謂花雖好,仍要綠葉扶持也。
【道路】
道路是貫通彼此必經之行程。假使沒有道路,就不能到達所欲去的終点。可知道路對人生關係之密切。人生道路,本來正路一條,并無所繁雜。但由於人心不定,遂產性很多歧路。稍不專一,即入歧途。做成許多煩惱。
佛經有云:「不偏不移,前望不後顧,直行不轉向,謂之正道」。又云:「大道之行也,只瞻勿顧」。瞻是前瞻 ,顧是後顧。意就是在途中,只可前瞻望,切不回頭顧過去。因為一思過去,煩惱諸多。
任何道路皆有崎嶇,只要前瞻直撞,便可到達終点。勿因眼前崎嶇難行,便幻想歧途。歧途雖有一片風光,或繁花滿地,但都是海市蜃摟。只有正途才是大道。走佛門之路,更應如是。專心一徑,無往不利,定可到達究竟也。
【雷】
天空盪然無物,所有者淡雲薄霧而已。但何以有雷?雷從何生?皆因氣之不舒,蘊之不散而成。郁郁之氣,所謂戾雲,不平而爆发為雷。等於人生,亦与天空盪然。本來虛其中,蒙其外,清其心,寡其慾,定必明亮朗然。但人若專從細事着眼,心胸狹窄,每多見逆而起瞋念。不能平心定氣,久必成戾。有如天空之雷,一爆而不可收拾。云何成就?云何得道?
【禪心如水】
佛家語云:「禪心如水」。禪心如水之靜,如水之清。其尤要者,為如水之柔。水性柔軟,要方則方要圓則圓。能遷就容器,能順乎遭遇。此乃主要含義。
禪學三毒貪嗔痴,三者都能激发水之質变。好像水平無波,但一有瞋之加入,定然興波作浪,怒潮汹湧。
又如有貪念加入則器不能容,氾濫外溢,堤圯坡崩。倘加入痴,痴者妄想,明知其不能而幻,以為能。等於用漿潑水,使水不動而動,如何能靜?能斷除貪嗔痴三毒,必能做到禪心如水也。
【漏】
俗語有落花流水之句,形容人生最為貼切。花開花落,表現了人之生生死死。流水奔馳不定,隱藏了遷移流轉之無定人生。所以學佛人士,不斷追求一個定字,以定來對付不定的流轉。
說到流水,可引入漏字來研究。流水可見,漏水則易被人忽略。但涓涓之漏,為患甚大,所以佛祖曾大声疾呼的說:「人生五漏,甚於洪水猛獸,定要除之」。又說:「汝等務宜制五漏,勿使变入五根,永無成就」。
欲制五根,有一德門叫「律制儀」。律制儀就是不起二念。譬如眼见色,不作二念,自然眼根清淨,無漏不生根。耳聞声,不作二念,心乃止息,自然耳根清淨。如此叫制。能制則漏盡,漏盡者止漏之意。從漏盡而修定,可得阿羅漢果。望各勉之。
【眼】
眼為人体五官之一,用以视物。可是因眼之感染,對所视之物,各有不同之認識。俗眼所見,分別諸多;慧眼所視,了無分別。所以佛家稱俗眼為煩惱眼,稱慧眼下為清淨眼。其實同是一眼,心收心放,認識不同而已。
慧眼所見,無美惡、大小、多小、高低、之別。一就是一,億就是億,何謂多?何謂少?了無意見,則心自平,煩惱自去。其實如何才算多?如何才算少?頗難作答。俗以恒河沙數為多,殊不知恒河之沙,或往或來,怎能作準?且除了恆河沙之外,更有成億成萬的物体比恆河沙更多。所以多多少少,有有無無,根本不能有所分別。佛家語云:「多不為多,少不為少,無即有,有即無」。何必要作此分別,而生煩惱?
【晴雨】
天有陰晴、月有圓缺,人有旺衰。此乃遷移流轉的循環。故出家人根本不以為意。似凡俗人之藉雨興悲,花落神傷。須知人生一直無波無浪,試想怎会精進?見過逆境才知順境之甜。經過甜才会避逆。學佛者,必先看輕順逆,任何環境都能处之泰然。一心修持,定可有成也。
【幻真】
水中月、鏡中花。此乃形容虛浮之意,与佛經所說之幻真哲理無異。人類每存幻真之念。所謂幻真,就是明知其非真,自己偏從幻覺中自以為真。等於水中之月,鏡中之花,明知非真,幻以為真。到頭來落得空空洞洞,煩惱隨來,誠愚不可及也。
眼觀世俗之聰明人士,知識份子,對於個中哲理,不知消化,抱偽為真。今日登朝為高官,明朝变作階下囚者,比比皆是。學佛人士,對水月鏡花之幻相,切莫自縛。應以「來也如如,去也如如」之法寶,以對治之。
【心蓮心月】
佛像多坐蓮,觀世音不獨坐蓮,而且持蓮,到底蓮花表示什么?蓮花是代表胎藏界之心,胎藏界之心團乃八瓣所成。表示具足八戒之意。又以蓮出汚泥而不染,表示心不汚染,此乃胎藏界之以蓮為心。但金剛界則以月為心。因心如月輪,光明皎潔,清凉乾淨。故佛經中有心蓮、心月两種名詞。
經云:「佛祖開覺,聽者蓮辨則開」。由此可即以心為蓮,總是含苞未放。一經開示,蓮即微開,便可承露。故以心為蓮,甚為切合。金剛界以心為月。因月之清凉,表示離瞋別怒;月之皎潔,表示離貪滅欲;月之圓滿,表示智慧無缺。故以心為月,比較更進一步,無瑕可指。
其實觀蓮觀月,不外二而一,一而二。大藏經云:「凡身觀八葉,金剛觀滿月」。証明花月不外一體。其最高境界,就叫做「心處心」。何謂心處心?就是乾淨無物,不似蓮,不似月。達到心處之心境界,就可有成。
第三章 法門
【法門之選擇】
法門有八萬四千個,學佛人士若想了生死成正果,那么就一定要選擇一個法門堅修謹守,定必成功。
初學佛者,以法門如此之多,到底那一法門易學易修?胡疑不决。即使决定了,又因親朋戚友之言,從此一法門又轉修另一法門。弄到非驢非馬,誤了大好人身,殊為可惜!其實個個法門都是好的,每個法門都可以成佛,不成佛的就不叫法門。法門都是根据前人所修成正果的舊路,故條條大道通佛國。只要合適你本人修的法門,就是好法門。因為人性有別,環境各殊,兴趣有異,因此有種種法門之別。
在選擇法門之前,一定要先明白該法門之方便法。每一宗派都有其名便門;如淨土宗之念佛方便,法胡宗之五重唯識,天台宗之三觀三智,密宗之持咒真言,宗宗都有方便。初學者見揆机揆緣以選擇。不能說某一宗法門好,某一法門坏。总之,適合你個人口味你就選這一法門。切不可今日法相,明日天台,忽顯忽密,如此則非驢非馬,而至終無所成也。
【體真止】
体者体察,真是真如,止是止息一切扳緣妄念。体真止就是體察真空之理而不动心之意。人誰不想了生死?欲達目的,必須選一法門去真修實修,方能成功。倘若時時換法門,徒得一個走字,無所有成。
体真止就是最方便法門。只要你明白真如含義,非空有空,法實無法,能從止於一切扳緣。不要見緣入緣,不可希冀種種空空泛泛阻阻碍得的路上走。要真真實實,止息一切妄念幻覺,則可成就一切功德。
學佛修行,不要只看佛經就算了事,務必細味經中奧妙。徒看而不觀想,只能說是文字緣功德,於修行無補於事。所以体字就是要你細加体察觀想真空之理,然後才到真正止念。
【隨緣法門】
隨緣就是隨環境順勢而行,不与之違逆。如前章所述之翠竹,虛心俯順風勢不風逆。風過之後才回復原態,因而風雖烈竹仍可不摧也。
有人怀疑,他人叫你犯罪違規,亦要隨緣耶?总之任何事,非出本心,而又為名利所關者,亦不妨隨緣心默,以伺機点醒迷者。例如六祖之受獵人看網,在表面看,出家人已犯子殺戒,助獵則捕獸,應乎?但六祖候機默默,以網開一面而縱獸,此非功德耶?最妙者只是網開一面而不開四面,因為開四面則對獵者不忠,僅開一面則成中庸之道。而口說﹕「智者從此門出,生者生,殁者殁,任天演之。」
如此做法,恰到好处。
又在獵人隊中,以獸肉為食,而他祇吃肉边菜。此又何妨?不滿現實不能隨緣,就是佛法之絆脚石。故對事對法,不能因執,一有執著,便失活力,難以精進也。
【執】
在小乘佛法中,對於如來各戒,都要謹守不渝。反之,到了大乘,便不注意。譬如茹素,其意義有三:第一戒殺,第二恐誤食前生父母肉,第三食肉可以动慾。但到必要時,不必執著,亦無碍於佛法。現在舉第二個故事,以供参考。
張献忠時代,屠城七日,死人無算,破山和尚為民請命,要求張定國不要再殺人。張命人把猪牛之肉推出,對破山和尚說﹕「你能把各肉食完,我就依你所求,不再屠城」。破山和尚初以不能破戒而不允。旁有一從者對和尚暗示:「為百萬生靈活命,何惜如來一戒」?破山一聞此語,便知自惑於執。遂盡食各肉,而定國盜亦有道,停止再殺。
五代時,後周大臣柴榮,是一虔誠佛徒,當時朝窮困,百姓無以為生,柴榮建議將全國銅鑄佛象盡燬,以铜鑄幣。全國佛徒加以非議。柴榮說:「佛是不重自身,苟能救人,真身亦可捐献,况铜鑄假身耶」?
觀乎破山柴榮之深明大乘之秘,為萬民蒼生計,雖破戒亦無妨。為自身利益計,則萬萬不可。此乃執与不執之抉擇要點也。
【時代進展与修持】
世界越繁榮,罪惡愈複雜,而思想當然愈來愈偏激。對於修持著亦愈來。愈受影响,因環境之繁雜,物慾之引誘,定会影响修持之定力。尤其出家之戒律,有時亦難以堅持。時代轉移,現在環境与以前許多不同,故不必固執於一面。佛陀早知此点,故提示如可去應對時代之遷移流轉而不違背佛教宗旨之辦法。
「見緣隨緣,見境就境,不即不憶,過眼如烟」。此一段偈,就是應付時代轉变而不影响佛教宗旨之最佳辦法。見緣不隨緣,令人格格不入,難以度人。見境不就境,等於出世而未入世,如何可以救人?總之不即不憶。如此,無所动於中,雖隨緣就境,又何有害?
【顛倒法】
佛法對於初基人士而設,在小乘法中,叫你守戒,除三毒,遠離顛倒夢想。但到了大乘,就不同講法。佛法等於一艘船,在你未證被岸之前,無論如何总要有一艘船渡你過去。但一達彼岸,這艘船就無所用處,而且必要捨去,才能登岸前行。
大乘法中有一個法門,叫做顛倒法。在初基要遠離顛倒,但到了菩薩戒以後,又要你入顛倒門。看起來似乎很矛循,其實非常簡單。現在我舉一個譬喻來釋這個理由。
一個人要戒烟,初時一定要他与烟絕緣,甚或用強迫性去要他戒。如此一定可以戒除。不過這種戒是否能夠永遠?是否能夠心不存烟?看起來誰也不敢保証。因此,顛倒法門就是要戒了烟之人,常常与烟接近,而能無动於中。這样才算永遠戒除。
老衲得道後,已經對於一切戒都不起念。所以肉边菜,酒中色,我也有胆去顛倒。可是,一切如夢如幻,如真如假,半絲半毫亦無染於老衲之淨心。到此方可說是究竟。
【禪定】
人之思潮如瀑布,洶湧而下,湍流不息。佛徒之修禪定,就是要將如瀑布之思潮降伏,使心定而不動。修禪有三個階段:初階時,思潮起伏,心情繁雜,煩惱如潮湧。修士此時以為不對,其實此乃進步之現象。何以故?試以瀑布為証:瀑布之水等於人之思潮,奔流不息。坐禪想入定,等於阻瀑布之水不流,用石阻其上流,以為可以阻斷。殊不知一阻之下,水流橫溢,成為支流。等於初坐禪雜念更多一样道理。
第二階段名為幻想。坐禪到第二階段,常見各種形像,或神或佛或野獸等。各人以為進步,其實此乃幻想,不要信以為真,一切幻像都是自己心魔作祟。如果信以為真,便成了著魔。當修持者未入定境之時,心魔等於瀑布之支流,散而出殁,一切為幻。以前有一居士,坐禪數月,忽見猛虎一頭,由小而大,大到撲向居士之身,把他嚇醒,不敢再坐。求救於其師。其師不直接解釋原因,只叫他繼續坐禪,如猛虎再現時,用筆向其肚上寫一個佛字便得。
於是居士翌日坐禪,再見猛虎。立刻用筆在虎肚寫上佛字,虎即逸去無踪。遂將情形稟告其師。師笑曰:「你看看你的肚皮如何」?居士如命脫衣,見自己肚上有個佛字。於是明白猛虎就是本人。由此証明,猛虎之幻像原是自己。若信幻像為真,便有着魔之害。
第三階段,坐到耳不聞目不見,心如止水,漫漫入定,定必生慧,方算成功。坐禪之法,以己身為目標。或以鼻前立十指處注視一点,或以佛像觀想等,统外求集中视力,以攝其心。
修定并非一定靜而不动,密宗之拳修,達摩之易筋經等,都是以动而修定。定者定其心,定其神,而非定其体也。总之,專心寄托於某一物或某一動作中,神存於內,便可入定。
【靜慮法門】
人之心境,本如一片平湖,靜如明鏡,水波不興,湖水如鏡時,不獨光可鑑人,整個天外環境,亦可照於湖中,星光月亮,滿湖皆是。但偶或因風吹縐,就混濁不清,一無所見。人心亦如是,心不正則慮生,欲求靜慮,可作如大之修持:
1、「離欲、離惡、離不善,有尋有伺」。如此,自然離苦得樂。但有樂仍然未能覺竟。
2、「內正心平無尋無伺」。尋者尋覓,伺者等待。有尋有伺仍然尚有牽掛,故不能澈底,因而要內正。內者心也,正者平也。不去尋不去伺,簡直連一個離字都不在心,然後才是真樂。到達此境仍未究竟。因仍有一個樂字縈繞胸前,心中仍有物存在。學佛最忌有所住,雖有真樂,仍嫌住心不捨。
3、「離樂等靜」。等者一切也,此時便入正樂。雖入正樂,仍未成就。
4、「離樂方正」。此時也,自然而然,不知善惡,不明憂樂,一切無所住於心。如此方達到靜境。
【通智】
修靜慮法門,可達菩薩境界,如繼續進修,便可入通智境界。因靜慮進修,心地清淨,無阻無碍。等於耳內穢垢盡除,了無阻隔,當然聽覺靈敏。故靜慮進修,即能成就五通。五通者: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住通、如意足通。
何謂通?就是了知眾生前後际之一切。能通當然前無阻碍,心清無識。猶如無雲天氣,遠望群山如在目前。
有通仍然未足,必須有智。何謂智?就是了知世間一切而不著於一切。亦不著於眼前形相,不留一点形象於眼內。否則眼留有塵沙,還能天眼通嗎?天眼通了以後,能了見諸佛聖行;天耳通了之後,能了聞佛說音語;他心通了之後,能依照眾生心性或眼前之形象,加以提施,始能達如意足通也。
第四章 佛教之特色
【佛門堡壘】
俗世間,用以防止外侵,保衛鄉土,每多設置堡壘,分佈於東南西北四方。俗世堡壘有形有相,佛門堡壘設在心中,無形無相,但亦有四門,此四門:信、滅、忍、定。
「信」是既信佛之後」無論如何不改初衷,無疑無惑,無改無变,無謗無怨,才算真信。何以信字稱得起為堡壘?就是既信之後,任何閒言雜語,任何际遇,任可環境,均不能攻破信念,如堡壘之可防守也。
「滅」就是要滅苦滅惑,把塵世中一切苦厄煩惱,要自動自覺去消除。
「忍」就是要得一切事情,包括喜怒哀樂,都不可著意,則事可寢息,不忍則節外生枝。忍為柔,以柔制剛,無事不克。勿因一時之氣,而被人攻破此堡。
「定」乃信滅三門之成果。能守三門,定門必穩。一入定門,智慧隨來,五通皆備,則佛門堡壘,固若金湯。只憑堡壘仍防不能抵禦邪魔,還有一圄。圄就是城內內門。此圄為何?就是行。知而不行,等於有堡無圄,仍不算堅固。行、行、行,望各勉之!
【機与緣】
在世人「中,有時用機緣二字來比喻事之巧合。所謂有緣千里能相会,其實緣字中包含了很多因素,且種類繁多,如姻緣、業緣、惡緣、情緣、佛緣等等。到底緣是什么?根据佛學理論,緣是人与人之間的一種磁力。因人之嗜好不同,心理各異。其同嗜同好者,磁因相接,所謂如磁吸鐵,亦所謂臭味相投。故緣是一種本質,緣是可遇而不可求。有緣千里能相会之說,亦不過是磁系相吸,遠近能就而已。
機是機会。可以人為而造,可以巧合而成。所謂製造機会,就是指此。
緣是必有夙因成分存在,非人力可求,亦不是天命註定。所以有前緣之稱。此是宿世未了之因,留待今生清償。
機則不存因果,是時巧合。有緣無機,可以期待;有机無緣,只得鏡花水月而已。譬如訪友,是有機可見。假若無緣,則你未到其門,他已先你一步而出,終不得見。有緣則不同,無意中亦可在街上巧遇。
佛學人士,得与佛近,又能与異姓結同門手足,此種機緣,實属難得。望各珍惜,同登無極。善哉!善哉!
【憶念因緣】
佛說:「人之相憶,二憶甚深,由此從生至生,两不分離,如影隨形,永合為一」。由此一偈,可知因緣不是俯拾可得,必須相憶相念、而且一定要互憶,始可神叙。神叙則貌合,天國雖彌,亦可合而不分,因緣從此而定。
學佛者不能只靠一信字,便可得佛力助。必須与佛互相憶念,心中常与佛憶,方能達到因緣巧合之妙。佛是常憶眾生,如果眾生不憶佛,佛又如可能与你巧合?
佛經有云﹕「佛心如雨,遍洒蒼生」。可知佛心無分彼此,無分貴賤,遍洒不缺。只因各人就聚器皿之大小而得果不同。譬如佛心就是雨,一場大雨、無論大樹幼草,皆蒙沾潤。問題是大樹沾雨多些,幼草沾雨少些而已。成就不成就,就要看你本身,要看你根幹。若無根幹,雖雨露頻頻,稱亦不能吸收。雖有根幹,亦要時時檢查根幹是否健康。腐根敗幹,有等於無。學佛先查根,就是此理。人之能不能成佛,全在乎自己,不能怪佛之不庇佑也。
【從果尋因】
人身從何而來?依何而生?此皆由業力所成。所謂業,包括所作所為,所想所念成業。業重則力生,故叫業力。
人之寿夭窮通,成功失敗,全是依据業力而斷定一生。甚至一國盛衰,都非出於偶然,也是依据該國之共業而定。因此業力与因果是相連相關。換言之,業力就是因果之形我。做善做惡,就要憑你個人之業力,任誰都帮不了你忙。「因由業成,但果必完」。有此因心有此果。
由此可知,當果報來時,絕不應有怨天尤人之心,所謂果報來順受。且更應從果尋因,俾能知自己今日所受者為應有。且得有所悔改。如此心易平,苦易過。能領悟到其中奧義,修持可邁進萬里也。
【障】
障是障碍,障碍見性之路。有障未除,甚難成道。所以信佛不知除障,實是狂費工夫。障有煩惱障、業障、報障、三類。煩惱障就是無明,業障就是五逆十惡,報障就是因果應得之報。
三障之中,業障最重,故首除業障。煩惱可以後去,報障因果已定,無法消除。譬如煩惱障為樹身,業障為坭土,報障果實。假使去其坭土,則樹無以生,果更不会有。故能除業障,便已足夠。
世人通病,怕果不怕因。做了惡事,等到果報臨身,方生悔意,為時已晚。早知此果,何不當日不種因?俗語有云:「不見棺材不流淚」。既見棺材,流淚又有何用?因此,佛亦怕種因,就算善因亦不思種,以免以後受福報。佛怕種因,凡夫怕受果。就是此理。
【我慢】
慢就是傲慢。俗語所謂好勝。明知己不如人,偏偏說勝過人。此種慢性係從人我之執而產生。因有我執。故有慢執。所以稱為我慢。
最輕的慢叫單慢。是一種自傲的心理。己雖不如人,但他認為人能,我何嘗不能。不肯虛心學習,更不肯取他人之長。此種慢性,治之不難。
最重的叫慢上慢,明知己如人,硬說已勝過人,甚至強詞奪理挑惕他人之長短,反揚己短為長。此一種人,人我之執根來蒂固,治之不易。燃燈錄云:「無人無我,知己知彼,你勝我勝,豈有差池」?此幾句偈,就是對治我慢之良方,可細味之,當得其奧。
【死】
提起死字,世人都怕怕。其實人生歸去,有什公值得怕呢?其怕者不外六情未盡,捨不得一切俗世情欲而已。不過還是要去,又何必耿耿於怀?佛門中人,而等閒視之,所謂視死而歸也。
但是,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佛門子弟,在世時得道而去,種佈善果於人間,就是重於泰山之死。若積錢於私,敗德於世,修持未成。這样一死,失了人身,來世再沒機会學佛,此乃輕於鴻毛之死,良可怕也。
人身難得今生得,佛法難遇今世遇。安可不把握此機会努力進修哉!
【玄与幻】
玄就是似是似非,深不可測。幻就是幻想,無端生有,空洞無憑。所以玄是有憑有理,絕非無中生有之說。只是其中奧妙過於深睿,今未明奥秘之人,難以盡解。故產生疑惑而不能察其高深。
佛學有人稱為玄學,研究佛學的人,能集中精点去探討,僅而走支路多於正途,迷失了方向。倘能從一法門堅守幹綫,便可直達究竟。比之幻想之無此無憑,只由妄想中產生了期望。縱使從幻想中想一世數世,亦不会得到实現。由此看來,玄与幻之分別,顯而易明。
學佛要有中心,最重要就是只問耕耘,莫問收獲。切不可學得一點皮毛,便以為自己已成了佛。如此跡近於幻。因此,玄切不可入幻。學佛中有一的法宝叫「以玄止幻」,意思是幻想妄念來臨之時,就以玄學之靜修止之,則幻可滅矣。
【禪音】
學佛人士,注重看經聽經、希望在佛經中尋求法門去修行。此乃必行之路。但修法必須靠悟性悟理。書中所載,是記錄性之文字,不外是前人所經過修行之道路。其所載內容,失不能以直覺去研究,一定要從悟從思,然後才見真理。所以前人學佛,除看經之外,常常去聽禪音。聽禪音就是拜訪名師大德,在他言談之中,注意其話中含義。
聽禪音亦不能由直覺去想,因為禪師說話,往往意在言外。明白指出便不是佛法。舉一例:五祖傳授衣砵給六祖,他不用直傳。因他知道直傳必惹起門徒奪權,故先使其舂米。而六祖悟性驕人,一見叫他舂米,經已明白想叫他做傳人。因為米是谷精華,舂米就是去売在精。意思六祖功夫雖足,但仍有蕪在,要去蕪在精,方得成道。
六祖悟此意,故有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之偈。五祖一見此偈,便認定時机已至。某日去見六祖,祇問一句:「惠能,米熟未?」意思便問他修持功夫已足未?然後用杖輕敲碓三下。六祖便知叫他三更去見,把衣砵傳受。由此可見禪音之可貴。
再說一例:有一個屠夫,其妻作紅吉出牆,屠夫欲殺之以洩忿。走叩於禪師之門而問曰:「妻乃淫婦,余欲殺之,於法合乎」?禪師曰:「地獄門開了」。屠夫思索遍,初以為殺妻之後,地獄門開,以收其妻魂。繼再思維,妻就罪完,如何仍入地獄?定必己身殺人而入地獄無疑。遂改口再問:「妻乃淫婦,我欲釋之,以成全其志,如何」?禪師曰:「佛國門開了」。屠夫泣拜而去。
因此釋音不在多,一語可救一命。
【獅象龍蛇】
獅象龍蛇,佛門稱為四德。此是何意?◎獅性勇而仁,雖為萬獸之王,其勇并非冠於萬獸,但其仁則感动同儕。獅雖勇而不殘暴,不特不濫殺,尤能助弱小。故以仁而攝於群獸,所以獅代表仁。
◎象之眼,傳靈甚豐,閃閃生光,靈性穩定。故以象代表靈。◎龍有佛龍之稱,具有增進之義。騰則升,不居俗。故龍以增進為用。◎蛇活躍而潜,冬眠一季,潜修不懈。故代表潜修。四德者:仁、靈、增進、潜修。
同時,佛教圖書中,常見有尊者騎象跨師者。以獅為侶,不外取獅之勇猛,有當機立斷之意。取象之負重任遠,有審真想耐之意而已。
【八破法】
何謂八破法?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就是八破。八破之中,內蘊連環性。既然不生,自然無滅。不生則常斷自然不存在,至於滅字,既生於世間,自然有一日要滅。滅字不是指滅於塵世,而是指滅於佛土。假使有日能登佛國,或即使生於天道,亦要保持自覺体于不滅。
不常是指世間一切事物,定不会保持常態。富变貧,貴变賤,何來有常?因此對於眼前事物等閒視之。無分美醜,不較貧富,所謂遷移流轉,常字實應有。既明不常,當知不斷。勿存既不常若斷而不取。則為誤解。
世間事物,林林总总,物物不同。但勿存有同異之念,亦不可強求於一。無彼此心,無分別意。故曰不一不異。來不出与不生不滅有異曲同工之妙。既不欲求,自然無出。細味八破之義,當得真空無相之真諦。
【有限与無盡】
有限与無盡相對的,前者属於有形相,後者属於無形相。人之年寿乃属於有限,任你怎样都不能逃出有限之關。金錢財帛也是不能超越因果定數之限。其他眾生萬物,莫不如是。一果一樹、一花一木、一犬一貓,都受有限之關管束着。
至于無盡,就是不論用何尺度都難以衡量其究竟。如天之高,如佛之光,如如來之胸怀,如大勢至之慈悲,到底有多高多大?難以衡量,是謂之無盡。
佛陀稱為無盡燈,就是因為他的光普照塵世之任何一角落,而且光照不知萬千百年,永恆不熄。佛最終目的,就是捨有限而就無盡。有關﹕無常、無我、無相等等佛理,不外是教我們捨有限而就無盡而已。
【恆順眾生】
佛祖說過,他好像一株大樹,雖然受著菩提甘露之滋養,能夠開花結果。但若沒有眾生,他就不会成就。因為沒有眾生,不知眾生之苦,慈悲心就不能發現。沒有眾生,就不知煩惱之何從,正覺心就不能發展。試問沒有慈悲心,不有正覺念,又如何修成佛?因此佛祖認為眾生就是大樹之根。樹無根怎能開花結果?
佛祖叫信佛人士要恆順眾生。可見佛祖愛護眾生甚於己身。叫人迴向眾生,一切美好均不敢自承,迴向於眾生,其慈可見。吾輩佛徒應遵循佛祖之指示,發揮慈悲喜捨之四大無量心,恆順眾生,迴向眾生,以報佛恩。
【清淨布施】
布施是恒順眾生之最有効法寶,故六波羅蜜及四攝,均以布施為首。清淨布施是依照十種戒條而行施,其內容如下:
1、不留滯-----有人向我求求施,以最迅速之時間立刻施予,此之謂不留滯。若果緩慢,則西江之水,亦不能救固澈之魚。
2、不執取------不以自己的妄見而加以考慮。不必研究求施者是否應施。
3、不高舉------不存自己有助人之德而生傲慢之念。
4、不積聚------不將錢財積聚至某一數量然後布施。身边有一分力量,有人求助,應盡予之。不論多寡,有則施之。
5、不求報------布施事了,不留記憶,自可心平無掛。如有望報之心,即生住心,何能清淨?
6,不希異熟-----施予後,不要存有異熟果之心,勿以為福澤盈、施一而望得百。
7,不所依------不要因名利而施,不因種種依名依和而始發心布施。
8、不退弱------對求施之事,雖属難行,亦不要存有恐懼之念,即使粉身碎骨,亦不退而示弱。
9、不向背-----不要以親疏恩怨而起分別心。應施則施,無分親疏愛仇。
10、不下劣----施予之物,不要以最下劣有予人,應以最妙最勝者施予。
行清淨布施,可得恆順眾生之真正効果与成就。
【佛教最究竟】
佛學是從因果而定其基以大同無我而為其礎。佛陀只是以其所得經险來指導眾生去成佛,并無負責保証你升佛國之義務。亦絕無貶你下地獄之心。只要你依循他的指導,而去自覺自悟,便可成佛。其他宗教則有所謂萬能之神,信他的可上天堂,不信的要下地獄,甚至一人信教,可全家得救。
佛陀是以理智大意去完成最高人格。所謂人格,就是佛性。佛陀自己成佛,又指導人去成佛,要眾生都能成佛。其他宗教只可以得到親近上帝,但永遠不能成為第二個上帝。
佛陀乃眾生導師,此之謂大同。不以外教為不是,此之謂大智。人人可以成佛,此之謂大乘。其他宗教則無此度量。佛教只要你明白自性所在。迷失自尋,汚染者自洗,一切要靠自己。其他宗教要求救於上帝,不能自拔。
佛經句句都是引導人如何去成佛。其他宗教之聖經,尋不出一句教稱如何去成為上帝。學者自學,尊者自尊。此又佛教与其他宗教之不同處也。
其實人生如一湖秋水,水光如鏡,照澈一切。但為微風吹动,蕩漾生波。則明鏡起了縐紋,產生種種煩惱。倘水不興波,大圓鏡智永遠生光,則成佛可期。
【濟佛成道之秘】
濟佛師尊邀請其因位時之指導師曇雲禪師到壇,介經真修持經過,俾作同門之借鏡。特將原文錄下:
濟佛師尊:「今夕特蒙老衲指導師曇雲禪師到壇,真是難得難得。希各徒細心領悟禪師之開示,對於修持有莫大之助力。」
曇雲禪師:「今夕特承好同門老濟之約,囑余与壇中高足對話。兹將老濟成功幾点奉告,以作借鏡。余對老濟同修共度,如影隨形,互相切磋,各不客氣。現在雖各有所成,不過余則獨善其身,老濟則弘渡無算,此余之不如老濟者多矣。
對於老濟,余知之甚詳,余雖忝居兄位,但修持之法,遠不及貴師之速。今將貴師成道之秘。略為各大德述之:
貴師修持之法,頗值得讚歎。法門遍虛空,但貴師專而不泛,謹守一法,只憑「六字真言」便可成道。其時速,真效弘,前無來者。
第二点:貴師常掛笑容,有無愁頭陀之雅稱。每每事事絲毫不住其心,能澈底如此者,能有幾人?以上两点,專而不泛,絕不住心。如此自然滅瞋滅怨,歡喜隨緣,有時更洒脫不覊,狀若瘋顛,此便可超然化外,煩惱自滅也。滅除煩惱也算一法門,但貴師想滅煩惱也無從而滅。因為根本上貴師知煩惱為何物,省却許多工夫,其成功之速在於此。
尤足道者'貴師善于自解,雖阻力重重,無論受任何委屈,亦能自但慰。「我不對」三個字,又变成的真言。明明無錯,他人加以莫須有罪名,無不坦然承之。我不對我不對,心中自平。還有人家呼之為顛則顛,甚而說他好葷,亦一笑置之。其忍力有如此者,確難得。能學貴師萬一否?
猶憶當年每貴師切磋時余一語知其器宇。他說:「我生于世到底為做而來?我知之矣,一定使我來此為眾生而作事。假如為我自己而生,則早歸故址,不願多留」。因此貴師無我工夫,做到徹底。簡直不知我是什么。一襲破衲,盡人皆可穿之,確能無人我之別。以上各点,望各大德採納效德為幸。
濟佛師尊:「各徒!老兄長過甚其辭。請他來指示你們,他好像受了老衲宣傳費一样,大擂大托。老衲面紅了!不過,瞋怨二字,確實阻碍精進,老兄長言中有物,希各徒領之」!
【雨華語花】
每年濟佛師尊寶誕,各仙佛多到祝賀。師尊恭請其對壇前各徒開示修持要旨。兹將詩偈選錄如下:
『燃燈佛』:
修持無二法 一意向前行旁路非我注 遠近莫留神 双耳不知聽 双目向低伸
心如古井水 意若秋湖證知曉如不曉 既明亦不明 明時深究竟 銳意永不停
莫向前程路 回首實堪驚佛佛隨時有 僧僧在我心 法門無二至 明此必有成
『藥師佛』:
災難何時了 一波去又來 今年能度過 明夏怕多多
消除心里念 靜止妄胡思 自可長生永 不待藥來医
『阿彌陀佛』:
我叫阿彌陀 人人都識我 記得當年事 送你過恆河 如今相隔久 相見祇呵呵修持卅許載 所得有幾何 莫作三身意 莫學罷煞羅 五蘊隨緣起 六根斷娑婆
一心一淨業 不再起風波
『迦葉尊者』:
隨緣作為好 不避善惡途 因本能成佛 捨身為別人 虎欲食我肉 食畢令他成我可隨緣作 給身吻虎口 如此大方便 隨緣正為先 成敗坏空上 一切皆自然
無常乃正理 做事有憎瞋
『燃燈佛』:
修持復修持 不修悔恨遲 人身一失後 希望更加微 修持何處起 空想又形離
勿謂夢中事 猶如身在池 如何能解脫 縛心不任馳 時時勤憶佛 專心不可移
『秋雲鶴仙』:
今年九百歲 皆因笑口開 金無半點火 有事任他來 半飽不求味
身心自快哉 胸中無一物 不惹此塵埃 夜眠常快樂 千歲實應該
『長眉道人』:
菩提何处覓 般若那方尋 靜处常見錯 閒時細味歌 心牢不放走
慾海莫興波 靜中般若在 閒時有殺羅 個中無甚秘 可必到处摩
『達摩禪師』:
不拘乎定義 靈篇乎繩墨 願來而行 念至而退
不斤斤乎成績 不凜凜乎將來 此其所謂聖
『延壽佛』: 今載繁華一半消 如今初聽唱漁樵
桂花十里托明月 苦煞高樓一鷯
『燃燈佛』:
法法法 無边無际從何發 自律自修兼自格 勿厭憚煩勿怕煞 一心一志必成客修持回首路途窄 開明大道心中滑 舉一反三真夠辣 佛前燈火宜常抹
『達摩禪師』:
又是壽壽壽 一片祥雲依舊 願把世情看透 無明無相更無漏 說得無時不可有佛前一杯酒 就是證岸一隻手 點點滴滴勿或忘 且將煩惱放後頭。
『長髯客大仙』:
一撮予思掛口旁 捱盡人間飽与寒 双足踏殘因与果 两肩担盡是和非
明眸一轉靈機動 誠心叩首向阿彌 半歲閒情窗外雨 十年雲海了前生
我今長對青燈好 不理煩塵一枕休。
(下轉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