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華集卷四》------濟公活佛主講-------
『前言』
本壇成立肇自東官,經時移地易,而廣州、而濠江,以迄今日之香港,數十年如一日,屈指寒暑,凡五十有年。為供奉道濟活佛師尊,每逢師尊降乩、所說佛法,皆言淺意深,多用縮龍成寸方法,依理直說,諄諄善導,字字珠璣,使智深者頓悟,而初机者漸明、誠修禪之圭臬,度世之金針也。
至於有問休咎者,輒得應驗、問病求医者滅蒙謬痊,尤其於月白風清之夜,春秋佳日之辰,砂盤妙筆生花、談詩論道,說古証今、文彩秀雅,時而莊嚴、諧趣兼而有之,濟師風雅令人仰歎,難怪地藏王菩薩都讚濟世聖佛風趣。
昔年既已將濟師所說佛理刊即,名曰雨華集其後又刊再集及三集,皆已公諸於世,以請閱者甚眾,有見遺之憾,今又刋印之雨華四集,亦濟師降乩說法之文錄,又凡五年之累積,同門等,恐或散失、故倡議付刋,以廣流傳,並由各同門具資印成流行。
一九八九年一月悟靈於香江
『雨華四卷目錄』
1【學佛三要】2【無常】3【了生死】4【如來十力】5【四相】6【五因六欲】7【因果循環】8【坐禪与靜坐】9【觀止法門】10【六字真言】11【菩提心量】12【即心即彿】13【明心見性】14【中道】15【真空妙有】16【菩提自性】17【佛乘大意】18【菩薩戒】
【佛學三要】
學佛之道,簡單非常。有所謂頓漸二法,其實法無頓漸。智者一聽便悟,故曰頓。愚者要多次提示,始能入心,名為漸。其實是二而一、一而二。照老衲之見,學佛有三要。如欲明心,提要依此三要行事:
1要無念,2要無住,3要無相。所謂無,并是要你捨棄,而是要你作不存之想。故應以無念為本,無相為体,無住為根。
有念來時但作幻念,不存於心,心便乾淨,就可明心。到於無相,無相實体,变幻無常,不放在心內,而生非非之想。又無住就是前念不思,後念莫量,如此就可空其一切。否則前念今念後念,念念不忘,心中一定成了死結,一定念念貪瞋痴。試問如可了結這評多煩惱緣!
至於相字,更多煩惱。如果對相字不能打破,起了分別心,自己便思量分別。此乃善人、彼乃惡人。就憑此点作了種種念頭,則煩惱隨來。須知為善為惡,事前實難鑑定。或者把善人看作惡人,被誣者當有怀恨之處,後果不堪設想。又譬如見著一個橙,你起了分別心,這個甜,那個酸,日夕念念不忘,生起妄心,便如何得安?心如何修得淨?此怎能明心?更如何見性?
【無常】
『一、諸行無常』宇宙是靠運行不息,來維持其本體。因此遷移流轉,永不停頓。
可知世上一切事物,都是時時刻刻在变动中。所以佛說:「諸行無常」。學佛人士必先透澈無常之理,方可啓發智慧。深知世上一切無常,無一可戀,然後才可免除一切慾念。
人生數十年,經歷幾許事物变遷,看過多少陰晴圓缺,見過幾許盛衰離合,本該早悟無常。明白世间無一永遠不变的事物,就可很清楚知道,什么財物,什么環境,都要順受順行,故無爭取之心。樂得一個心平無礙之境界,久之自可入空門,何來瞋怨?正所謂世局如棋,又何必斤斤計較?金剛經的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信然!
『二、無常經』佛祖曾就無常意義,講述無常經,指出俗世諸子,對塵世事物,莫不愛戀,只有三法為世所厭。此三法就是老、病、死。但厭者自厭、总無法避得過老病死之階段。佛祖特就此點激勵學佛人士,俾知無常意義。世事不足戀,不足争,更不足留。得來如是,捨去如是,無縈於心,無掛于怀,如此則可達心平境界。無常經之偈頌,應經常誦念,今時修無常,勝過往生受經萬場也。偈誦如下:
生者皆歸死 容顏盡变衰 強力病所侵 無能免斯者 假使妙高山
劫盡皆坏散 大海深無底 亦復皆枯竭 大地及日月 時至歸於盡 未曾有一事
不被無常上 至非想處 下至轉輪王 七寶鎮隨身 千子常圍繞 如其寿命盡
須臾不暫停 還漂死海中 隨緣受眾苦 循環三界內 猶如汲井輪 亦如蚕作繭
吐絲還自纏 無上諸世尊 獨覺声聞眾 尚捨無常身 何况于凡夫 父母及妻子
兄弟并眷属 目觀生死隔 云何不愁歎 是故勸諸人 諦聽真實法 共捨無常处
除熱得清凉 一心應善聽 能滅諸煩惱。
【了生死】
『一、生從何來死從何去』
了生死者,就是了了分明,生從何來?了了分明死從何去?生從慾來。人仍之慾身所成,故有所謂「無慾不成俗」之說。至於死從何去?則一定要自己主宰。
首求不入輪迴,不再受生。如不能逃避輪迴,則要自己選擇再投生人道,選擇生於有修法可聞之世界,選擇積善之家,選擇來生父母。如此則可望在來世再勤修佛法。此乃謂之了生死。
世人欲不入輪迴,必先斷除見、思二惑,使內無執著,外無執相,空其所空,不著不執。然後始能順理成章,在中陰身二階段逃避輪迴。所謂空其所空、忘其有相,以空應空,以無應無。方能將自性尋回,來去自由,不執不破。語云:「來者自來,去者自去,無相無執,心無宿物,自可如如」。如此自能逃出輪迴之一關。苟無此成就‧則難成正果。死後必再在三界中輪迴受生。
『中陰身』
人死之後,因生前所作善業或惡業,在第八識(阿賴耶識)中,依其業力之牽引,又再在六道輪迴受生。在死後至受生前之一階段,這就叫中陰身。
中陰身分三個時期:1終命中有,2实相中有,3投胎中有。一個人在臨終之一剎那,就叫「終命中有」。此時神魂飄蕩,不由自主,五官似閉塞,不聞見。但又非失去知覺,似知而不知,似覺而不覺。在靜靜感覺中,身体如浸在冷水內又如自身為水所溶解,但並不覺痛苦。此時像空無所有,而感覺風力很大,吹著自己忽東忽西,忽上忽落,雖出盡氣力亦不能持。如是者經過三日,忽見一人、十足自己一样,卧在床上,然後始知自己辭世,耳畔亦聞哭聲。此時意欲還陽,但不可能。在遑惑中又過了四日,合共七天。忽見諸神諸聖都來向自己出現。此時已到「實相中有」。
在實相中有時期,切要注意,所有善相化身,惡相化身,甚而冥王夜差,地獄刑具等審判形象,一切皆是化相,勿當其有,勿生恐怖。一心觀想任何一佛,絲豪不可做放鬆,發揮自己定力。因為在實相中有時,一切化相,並非諸神尊之化相,乃是本人自心唯識之幻化,一切都是幻相。明白其中究竟,當可不生恐怖,有助定力之產生。在此時期最難支持者,就是審判。
所謂審判,在表面則是冥王之審判,其實就是自我審判,唯識之審判。生前善惡,無一漏網,而自己審自己,最公平最清楚。如果生前作惡,到了此時,自生於心,所謂問心有愧,如何能支持自己不生恐怖?此時唯有應自知其過,立願悔改,刑具在前如有不見,勿生恐怖。一心觀想諸佛,自能出此審判之魔境。
審判過後,有善相諸尊,惡相諸尊向你招引,或作獸身,或作怒容,更有作恐怖現相來接引亡者。此時你如果智力定足,不生疑慮,奔向強光,便可得度。如定力不足,業力深重者,見光生畏,不肯投入。反而歡喜暗處。如是誤投,必再輪迴。此時已到「投胎中有」。
在七七四十九日過後,如未得度,必須入胎,此時要懂得「閉胎門」之法。在將入胎時,必先見有双身佛相,作男女交合狀。此時偶一動念,便即入胎。所以人乃慾身所成,就是此理。生從何來?乃由慾來,當可了了。故一見双身佛相,切不可動念,更不可生瞋。祇要明白此乃幻相,一心觀想任何一佛,或觀想觀自在菩薩,則胎門必閉,可以得度而不入輪迴。
萬一在緊急關頭,身已入胎,則輪迴難免。此時惟有施行「擇胎法」。因既定輪迴,必先明白各道種種境象,然後才能擇道而行。但最主要者,心中時時觀想佛尊,方有定力去選擇也。六道之境象概如下述:
(一)前面有金殿,鮮花如錦,微香入鼻,此乃天道。此間不知佛法,福報一盡,
又要輪迴,能長享,可投入。(所謂投入,就是定局。)
(二)如見森林密佈,眾人往來跳走不休,此乃阿修羅道。不可投入。
(三)忽见山岩洞穴,黑暗無光,此力地獄道。萬勿投入。
(四)或現荒凉平原,罕有人跡,草枯木落,此乃餓鬼道。更可入。
(五)如見岩谷深幽,如煙如霧,眾人所穿,盡皆美麗非常,裝束入時,此乃畜生道又不可投入。
(六)若见房屋櫛比,道路整齊,人畜怡怡,安閒忙者,此乃人道,可以投入。
既明六道種種境象,應選人道,然人道又要選洲,今再述選洲之法:
1、如見湖边樹林茂盛,人畜眾多,水起波浪,此乃東勝神洲。此間無佛法,不可往。
2、如見湖水黄濁,樹短不高'此乃西牛賀洲。仍無佛法。不可往。
3、如見高山峻嶺,寸草不生,道路崎嶇,此能俱廬洲。又無佛法,不可往。
4、如見宮殿黌府,車馬名驛,既乃南贍部洲。即各經現在所居之世界。有佛法可聞,必駐足於此。
道既擇,洲已選,已算有定力。但仍須選擇來生父母。到了南贍部洲,必須昂頭觀看,見有光圈在屋頂之上,隱隱聞有鐘声者,此乃積善之家,可奔佛投入。奔時須用力直撞,則可免這產之苦。
總之,在中陰身時,應謹記下列三要點:
第一:所見一切皆為幻相,并非實有,不可恐怖。一心觀想諸佛,可增定力。
第二:未入胎門時,見双身佛不可动念,自不入胎。如不入胎,可免輪迴,不受輪迴,可以究竟。
第三:在入究竟時時,必先經過三絕壁,然後才可登佛國,所謂三絕壁,高有萬仞,極難攀登,不能攀過者,仍不能到佛國也。三絕壁是貪瞋痴是三毒所成。三絕壁非常難過,但我們有優厚條件。康濟院在半山,有了中站,又可以歇脚,始可以攀過也。
『臨終三要』
人之將終,心神彷彿,意志迷亂。加以四大分離,痛苦莫告。此時心猶戀戀,故最容易生瞋动怒。苟有此情,難於歸佛。神飄魄蕩,無所引憑,故難得近佛,甚至不能超生。為人子者,於父母將終之時、首宜歡顏侍候,勿使其生瞋為第一要。
第二要戒哭泣。因哭声使臨終者聞之,引起愁緒,幻念前事,自生一種戀戀不願行之念,易致觸犯一切。
第三要盡量給予所需。欲食何物,務必達彼目的,以息心願。則可免在第八識中,在有不足之印象。引故來生,生出許多貪念也。
三要之中,臨終者及侍奉者即要謹守,不可大意。昔清朝某帝虔心向佛,功德甚大,可登極樂。惜於臨終時,侍娥撑扇為彼生凉,不慎將扇誤觸其面,帝因此由惱生瞋,致前功盡廢,不能掋達彼岸。以一刻時间而未能得度,非常可惜,為人子女者其鑒諸!
【如來十力】
學佛,就是依照佛祖所行所悟之各種途徑,而去步佛於所經之路而行,則必可達佛國。如來十力是佛祖所得所成之有効方法。亦即佛祖所修成之一切種智。我們欲達究竟,必先能知十力,然後始有成就。
第一力:知是處非處之智力。
處,就是道理之義,知是處就是知道合乎道理之事。非處就是合道理之事。意義就是佛徒應知事事物物是否合情合理,方不致誤入迷途。許許多多的佛徒,只知誦經,不問其意旨何在,不明其含義何居,經文所載意旨焦点,全不理會。甚至只知其音不解其義,故不能精進受益。因此,十力之首,就要你們知是處。
第二力:知三世業障智力。
前世今生後世之業障如何?定要明白。佛經俱舍論云:「欲無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很多人不知此理,在今世中受了苦難,只知怨天尤人。更有甚者'居然动氣說:「我今生做了不少善事,發了不少慈悲心願,何以尚無好報?」實不知今生所受乃前生業因。如果信佛人士不明白三世因果,心如何能平?心不平,波濤起伏怎能靜止?
第三力: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
信佛求解脫,但我們必先知諸禪解脫之方。究竟諸禪如何解脫?其本身煩惱能否達到不生不滅之境界?此亦須清楚知道,方能成佛。
第四力:知本根之勝劣智力。
人之根源,有勝有劣,更有所謂劣根性。自己必須先知本根如何,要量力以赴。勝者一偈可明,劣者萬咒不效。因此,不能羨之長,亦不必怨己之劣。勝路与劣路,一样長遠。人家聞一知十,我則聞十知一,一样可以明白。但能以耐力做去。亦可達佛國也。
第五力:知種種解智力。
解,就是眾生之見解。要明白眾生心意如何?對於佛道之行,見解何若?眾生心求心慮,先知其求何在?然後方易於投入,方易於導入正途。
第六力:知種種界智力。
界,就是境界。先說本身,必先明白本人現處於何等境界?然後方能就境處境,一切始可憑境入境。其次談眾生,必先知其到何境界,然後就境引導,如此方得使其入境。
第七力:知一切所至道智力。
道,就是修持之路,學佛人士雖虔修不懈,但是否正道而行?必須知其正確与否。道之行也,有窄有闊,有正存歧,有時似是而非,其中間不容髮。
第八力:知天眼無礙智力。
心靜神清,不存塵埃於心中,天眼自明,本來事皆可預見。此之謂天眼無礙。以天眼見眾生生死及善惡業緣,而無障礙。
第九力:知宿命無漏智。
知眾生宿命,對眾生過去世之活動,能如實了解,又知無漏涅槃之智力。
第十力:知永斷習氣智力。
於一切妄惑餘氣,永斷不生,能如實知之智力。(附記﹕第九力、十力日後詳釋。)
【四相】
相者,形跡也。執著形跡,心不虛空,滯而不化,是謂之相。金剛經有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薩」。由此可見四相之不可有。
『迷者四相』
我相:恃有財富,学問、族性,而輕慢他人,此名我相;人相:雖知仁義智信,不行恭敬,意高自負,此名人相;眾生相,好事皈於己,惡事皈於人,此名眾生相;壽者相:對境起分別心,此名壽者相。
我相:恃有戒定,而不知別人。人相:自己戒葷,而不喜歡破戒者,妄加詆毀。
眾生相:有定無慧,妄自宣傳。壽者相:對於佛性,只求勸修,不去偏執。
『不執四相』
人有四相之執,易入歧途。佛相空虛,無所留存,一切清凈。萬事不留痕亦無所住,何有生心。
欲忘四相,並非容易。尤其是一個我字,更難捨棄。對於人我四相,眾生有两種見解,愚者為分相,智者作為見相。譬如以金鋳成牛相馬相,愚者就陷於執相,只知牛相為牛,馬相為馬,此就分相。智者知牛相馬相本体為金,亦知金牛金馬同是金体,亦能見其本積,故名為見相。其實將金牛金馬一起鎔之,所得是一片金而已。再將此金另鑄別物,則牛馬之相何在?故相均是幻相,金才是實相。
四相不去,則妄念頻生。所謂念由心,確非虛語。我們要解空,必先除人我之念。無人無我等於少去分別之心,處事泰然。如此,四相已空其半。其餘眾生寿者相,已思其梗概,當然心平平,意飄飄,何有妄念!
总之,既然明白娑婆世界一切皆假,所謂死後何曾在手中?不獨此也,連你身体也是假有,自己要保亦保不住,由此可見,人相我相之沒有真實性。既然明白此点,則早應下定决心,忘卻四相,而尋求自性。
『自性』
性就是人之個性,自性有生俱來,是接上世所留,從第八識之感染,加入愛心而成,自性初期乾淨無染,及其漸也,由六塵所誘,六根所入,而陷入無明。
佛祖精進論所說﹕「性之初如清泉,直奔而流,無有阻碍。及其下也,遭遇砂石之阻,停留而滯,故不再直奔而前,不能精進」。
試觀小孩之性,天真無邪,其對撫養之父母,別具愛心。由此可知自性最不染,乾淨無邪,具有不執不偏,無人無我,最助发提般若四智。曉莊法師云:「自性化三身,三身生四智」。誠一語道破自性之重要也。
【五因六欲】
世無不了之事,法無不了之果。是以了字為佛門中最大一個修持法門。百事能了‧當然無煩惱存心。故了等於修行到到功边緣。在佛法中,能了則斷。常聞人說:「一了百了」。但到底如何去了?所要了的又是什么?
根据佛律所載,五因宜斷,六欲已了。五因是業因、惡因、情因、煩惱因,殺因。此五因都是阻碍成佛之一大拌脚石。至於六欲,就是色聲香味觸法。因此不使六欲生根茁蔃,則六欲可了。六欲既了,五因必然可斷。佛祖修行篇記載:「六欲五因,了斷之後,最難存根不拔」。佛祖譬喻云:「大樹留頭,存根不久,怒茁新苗,此時更多煩惱,而成斬不斷,理還亂之情景」。故除因斷欲,必先從根本做起。何謂根本?意念乃是根本。譬如斬樹,先從樹根入手,則樹幹雖不斬,而根已拔,則樹幹亦必枯也。
六欲不外從眼之所視,耳所聞、鼻之所嗅,舌之所嚐,身之所觸,意之所受。而得來種種煩惱。所謂除根拔蔃,就是眼之所视如無得,耳之所聞如無覺,鼻之所嗅如無知,舌之所嚐如無味,身之所觸如無物,意之所受如無事。如此根從何生?蔃從何茁?不了亦了,不斷亦斷。阿彌陀佛!
【因果循環】
種善因得樂果,這句話頗有問題。「種因隨意乃是真因,得果無意為正果」。此两句合乎一行三昧之旨。故談因果先要了解一心三昧及一行三昧之意。
(1)一心三昧。何謂一心三昧?我們于一事物,一切想象,最緊要就是要隨緣而起因,緣去莫著,不留痕跡,所謂善惡不分者,就是不入徧計之故。既然不入徧計,又何為善惡之心?此所以人到這個境地,亦無所謂善惡。此乃一心三昧。
「註」:徧計者,周徧計度、憑句作真,如見路上一條繩,就認作毒蛇。
(2)一行三昧。何謂一行三昧?舉凡一切行住坐卧,四大金剛,必須隨緣,不計造作,從不想及本身利益。到了此時,心地平坦,空空洞洞,自無入識之弊,何來作惡?此謂之一行三昧。
(3)因果循環。因果二字,實為一體,譬如一粒穀,就是禾稻的果。如果以此穀播種,到了茁葉萌芽之時,此穀就是因。所以因果實同一體。學佛人士最怕種因,因為種了因,就要受因果報。本來是甚有道理,但想深一層,佛弟子已經懂得了一行三昧,祇不過隨緣作事,并無種因之心,又何來果不果報?因此、老衲最近研究到因果循環論出來。
種因得果,得果之後,果又成因'因果循環不止,所以切勿亂種。但老實說一句,既然修到一行三昧,并無有心種因,隨緣而來,隨緣而去,當不問因果何若也。
【坐禪与靜坐】
(一)『禪』
禪就是禪那的簡稱。其意義是靜慮。靜就是修定,慮就是修慧。禪那就是定慧均参之意。顧名思義,修定修慧,當然從心落手。心定自然慧生。所以禪心就是修禪第一步。所謂澄湖皓月照禪心。可見得心如澄湖,意如皓月,一無所有,一無所思,就是禪心。
修禪之法,除求定之外,還要生慧。故要把一切思維放下,以智慧去悟真理。求悟之法,要向前行,切勿歧思,一歧則入魔障。此乃修禪之不二法門。
(二)『坐禪』
無念謂之坐,不住謂之禪。學坐禪先要不生念。但有時在靜坐中,不能抑制外境而生念,所以有念要不住。有念起時,一定要把握不隨境入念,如此可收靜心之效。故應以無念為宗,無住為体。
有念起時,無論前境後境,切皆不住于心,始可得到靜心之功。因境由心生,故一定首先莫住於境。如見境追境,一定入於邪思。再加以心心不息,不獨于自修無用、反而容易著魔,漸入迷惘之中,变成顛狂。因此,見境如幻,此乃不易之理。總而言之,佛就是你的心。學佛不必外求,能靜其心,就是見佛。破執破迷,心無宿物,就是明心見性。
執著執幻,為佛法之一障礙。如不能打破此二執,對於佛理精研,定無成就。何謂執著?乃因佛理未通,只知向前,誓死不变,不能見境生智。好像叫你向東而行,你就一味向東而走,有大石擋路你亦不顧,向東直撞'則必頭破血流。你應把持向東方向,繞過大石之边。总之,不離東方,自可無錯。如此就叫不執。
執幻就是初基人士,幻有幻無,執假作真。明知不可得,心中幻有。故此不能明心見性。佛祖說過一句一針見血的啓示:「知幻則離,離則見覺」。能依此滅幻滅執,當有無窮功德在也。
(三)『靜坐』
學佛法不外求覓自性,以明忘我宗旨。修靜是最速見效之方法。心不靜,慮必多。如此修持,何補於事?攝心之法,必從靜起,修靜之始,先由靜坐入手。靜坐之好處甚多,此乃立刻見效,所謂靜而後能得也。靜坐形式甚多,有双盤,單盤,正襟危坐,羅汉坐,獅子王坐等種種形式。照老衲之見,各人祇宜學正襟危坐一種,以作初入修靜之本。
正襟危坐,坐椅之高度,以坐下時与膝頭一般高,坐在椅上两膝平行。背直,身直、頸直,两手平放膝上。將一切雜念摒除,心內將注意力放在丹田(臍下二寸),意識放在丹田,用丹田之氣而呼吸。如此自然能將雜念忘記。耳不要外聞,只許默數丹田之呼吸。眼稍閉不能張。
張目則易為外界事物影响而有心潮;閉目則恐昏沉,精神不集中。如此攝心每次半時,最好一日两次。如果發覺丹田部位有暖氣,其效已見,不必疑慮,繼續照做。每日為之,不能間斷。如有事不暇,就算两分鐘,亦要照做。
坐時把舌尖頂在上顎牙齿之上,口中不斷有唾液流出,名為天一生水、非常有益,只許慢慢吞下,流多吞多。口閉,呼吸不能用口,一定要從鼻中呼吸,如此便合。
靜坐時間,本來不拘。但最好用子午卯酉時辰。坐得十多日,便漸覺身体有搖动跡像,不必害怕。此皆因你靜坐時有多少想維,能靜不思念便無事。此一靜心之法,務必有恆,方有功效。一曝十寒無補於事。靜坐一两個月,保証你百病不侵。
靜坐時如單田之氣動,覺身体發熱,則已入八觸之境。(八觸是將得初禪定時,身中生八種感觸。如動、痒、輕、重、冷、暖、澀、滑等)。見身体發熱不可開風扇。因此時毛孔張開,易受風侵。只要室內通爽,光不宜太強或太暗。坐前半小時不宜食物,坐後二十分鐘亦不宜進食,但亦不能空腹肚餓。如果發覺身体痕癢,切不可用手去抓,慢慢自然無事。
再深一層,八觸之外,尚有一種幻相所見。此乃內心所生,不必疑神疑鬼。只要明白一切幻相皆是自生,無相便無念,無念自然明。等到丹田之氣,柔柔而升,這是氣充神之際,便覺背上有一股熱流在动作,此乃好現象,不必心急。繼續做下去,很快就通。
【觀止法門】
一、『空觀体真止』
觀止法門又叫做真諦法門,此乃大乘入門之法。何謂觀止?觀者慧也,止者定也。觀止就是定慧。世上一切現象,由於因緣聚合,有歷歷如真之形象;但到了因緣離散、又歸於寂靜,一無所有。譬如泥土,將之製成瓦器,此瓦器無泥土則不成。但當泥土被破,則瓦器無存,又歸於寂寂。此種虛門現象,忽有忽無,似有非有,究竟空虛。所以我們要知道,觀一切現象,都是名相假立,並非真實,這叫做「空觀体真止」。初乘時常帶教你們要空一切。
到了大乘就不能單憑一個空字做功夫,要觀体,才能達到真止(等于真定)。好像以泥作瓦器,泥離即散,而又知泥非瓦器,瓦器又非泥。皆由因緣聚合而成幻象;又由因緣離散而歸于無有。因此得一結論:幻象非無亦非有,似有而實無。明乎此真諦,便可得真止。
又如天雲、白茫茫,一片片,但其實雲是無体,以手觸之亦覺無。但以俗眼觀之明明見有。到底是有是無?所以你修不要執著于有無,亦不可緣攀。此乃真諦之門。到了觀止会合,人之般若便出。故此法門以之作大乘之入門。確有妙可言之處。
二、『觀止融一』
現象界本無實体,緣聚則現,緣離則散,此所以為現象界也。三十三天中分有三界:第一現象界。第二、飄渺界。第三、太虛界。觀止法門属於現象界。現象界就是名相假立,並非實有。同時我們要明白,觀止非一非異,必先將觀止融合為一,令到現象界有飄渺界之初基,方易達到太虛之境。所以以慧眼觀現象,則六根不搶鏡頭,不搶則寂,寂者止也。佛以佛眼觀現象,則萬善齊彰。彰者止于斯則慧包。觀止融一而達其極,則所謂「摩訶般若」觀止大意,盡在于斯。
天台長者有云﹕「世上無可羨慕之人,亦無可憎恨之人」。此两句話,深得觀止之諦。何以故?在現象界之中,我們以觀止含義看來,一切都是如幻如泡,瞬息萬变,人与人之間雖貧富有別,但試問富能享幾久?何必羨慕!天上彩霞,光輝耀眼,是否能永遠不变?朝輝夕陰,瞬刻不同。明知其非實体,又何得羨慕?
說到恨字,縱有千仇萬怨,亦修記在心頭,总有一日雲散煙消。佛徒羨恨皆無,心如太虛,不納一塵,此所謂入定。俗語有說﹕「金也空,銀也空,死後何曾在手中」!其實生時也不会常在手中,試問換了幾個主人翁?由此可知,一切皆假。但有許多人明知世上一切皆假、但執迷不醒,此之謂執有。觀止不澈底,菩提何处來?就是此一類人,世間不過是一所逆旅,寄居時間不多,又何必斤斤計較一切虛無幻境!
三、『五眼』
明白觀止之重要性,跟著就要根絕五眼。凡夫因受六欲所迷,不見自己,有眼等于無眼。故要憑觀止法誠心誠意去改造五眼。改造之法,念念虔修般若波羅蜜法是為第一肉眼。眾芷皆具佛性,起憐憫之心,為第二天眼。除却妄心,是為第三慧眼。憑藉所有不作他觀,是為第四法眼。無明滅盡,惑念除盡,是為第五佛眼。如此修成五眼,定必更進一步,成為清淨心田。這样可使三心两意不能茁根。
四、『三心两意』
何謂三心?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謂之三心。何以三心要不得?因過去心妄念已盡追尋何益?是以要不得。現在心因內心清淨,不沾塵埃,求現在心何用?未來心,眼前種種已捨不染望他何為?所以三心之不可求。
两意者,意志不定,怕首畏尾,患得患失,心如走馬,意亂情迷。如何得靜?所以三心两意,不能有一分一毫之存在。由觀止法門,跟著改造五眼。除三心两意,能切實修持必可究竟成佛也。
【六字真言】
一、『八字入門』
修六字真言,先要瞭解八字入門。此八字為:「生、滅、常、斷、一、異、來、出」。明此八字,再修六字真言方易入門。否則只見其皮不見其肉,難明真諦。因八字不精,六字不入也。
「生」:生是緣起法,依過去世所作善惡諸業之因果律,而在六道輪迴。多生以來,頭出頭沒,世世受苦。不能了生死,就要再入煩惱域。故應勸修佛法,務求出離三界,不再受生,永脫苦厄。佛法有云﹕「諸法常住而無始生」。
「滅」既有生,定有滅。滅是滅塵而不滅聖。滅不只是肉身之滅,凡住著于心中者均要滅。念生即滅,便可不住於心。維摩經不二門品曰:「法本不生,今則無滅」。能夠不生,何來有滅?
「常」:先有情為常。于事于物戀而不棄,便是有情。一有情意,定感不常。不常生变,耿耿於心,難入化境,是以要無常。
「斷」:先有今無謂之斷。以前所有一切要認定有等於無,斷絕一切情念,無所留戀,不計有無,自然心清慾寡。
「一」:經云:「一則無緣,異則無相」。一者偏於一見,執于一念。照哲理而言,一必無偶,無偶等于無緣,無緣難得善智。故要去一莫執。
「異」:異則無定。今日之藍,明日之黑,無定無固,人曰正,彼則云非。此乃執異之害。有此執異者,則難有真相。
「來」:來乃入世,既已入世,則不問來自何方,從何而來,暫且莫究。莫求來處只修出處。
「出」:出者離來求出。處于凡塵難了煩惱,難了七情必須出娑婆而入淨土。因此,一個修字就可以了出。
修六字真言之前'必須深研此八字之真諦,然後再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為本,方可以修六字真言也。
二、『修前準備』
修六字真言,必先靜慮攝心,五体投入,方能有效。若一面修一面怀俗,則不修勝於修也。同時在修時神意專一,定有心魔纏擾,或見怪相,以分化你之神意。因此不必理會。甚至拍你肩頭,牽你衣袖,亦视若無覩為要。如能在修前空腹,可免有此魔障發現。
同時,一修此法,必須有恆。雖有要事不可間斷。十誦為一首,十二首為一合。每日必修最少六合,否則退八千里。記著!
修此德者,以茹素最佳。如環境不能食長齋,可食半齋,上午修時不食肉,下午隨緣亦可,但端午日,希望茹素一天。
三、『六字真言修法』
六字真言,各經文頗有不同之處。因修六字乃是潛在性,不同誦經之朗誦。六字是唯性的,亦可說是唯心的。誦念属次要,最要点在于觀想化象。因此必正心正念才可修持。
所謂六字,在娑婆度經里面有說,是六位佛聖之名。六聖之中,包括有六重佛力。同時齊修六力,便可得道。六聖之中,個性不同。因此,令誦時声音有別,茲分述如下:
第一字「唵」:此乃如來金剛之別名,具是消魔之力,性急而威猛。故誦念此字時,要輕要快,所謂快,就是声宜短,不要拖長聲尾,以免剌激唵聖之急性。
第二字「叭」:是歡喜佛聖,具足歡喜緣法,亦稱快樂佛。能為你心性開朗,一無著心,不住不礙。故誦念此字時、可声音較大。
第三字「呢」:是斷根佛聖。具足消除各業各障之力。其性嚴謹,念時中庸。
第四字「嗎」:是長生性佛聖。具足一切耐力持久得益之力,性温和,隨意發音,是最不拘束的一位佛聖。
第五字「咩」:乃大圓鏡佛聖。性慈悲,不拘不執,此字發音在喉部。
第六字「吽」:是成就功德佛聖。性慈悲,不拘不執,此字發音在喉部。
六字均有六種顏色來代表,以為初學者易于觀想。其色分別為赤、金、青、黃、紫、白。所謂赤,不單是指紅色而言,赤的顏色,就是与太陽在西時發出之色無無異。金是具有閃耀性。清是晴天之天色,又所謂蒼色,又叫淺藍色。黃是深黃,亦叫袈裟黃。紫是淺紫。白是有光芒萬丈之閃耀色彩,有如皎月之光。
六色已言明,至於声音,不是很重要之問題。唯心唯性,可從自心自性定音,亦無大礙,主要在觀想。不單觀想六字之佛聖形象,主要是念到即一字要檢討本人行為,務必依照某一字之含義去做,去實行。即依照該佛經之特長而學習他,由此而修成六種法力。亦即是從心內化境,由境而實际修持。這是攝心攝意之一種方法。所以觀想勝於口誦,因此發音如何,并不重要。
老衲之發音為﹕「唵叭呢嗎咩吽」。發音可各各不同,何以要尔們跟我一样發音?
因為我之發音,口部各自不同。第一字合口,第二字開口,第三字舌頂上顎而發音,第四字合口而再張,第五字唇音,第六字喉音。如此好減少一点顧慮,某字輕某字重,某字長某字短,都不專注,簡便得多。
四、『佛祖心傳』
關于六字真言,有很多解釋。我唯有依照佛祖之心傳,作一個解說。再加以我之經驗,合而為一爐共冶,望你們得到真澈領悟。
本來六字是六位高僧之名,各司一職,就是代表六入。所謂眼耳鼻舌身意,以一字代表入。其義就是六入不住之謂。六入中最難消受就是意字,有所謂一意走千里。故以「吽」字代表之。念到吽字能高声。但何以要念六字?就是叫你們要成功不避六入。
正如佛祖所說:「不離見聞緣,而亦能清淨本性,才算成功」。所以要你們口中念念不忘六入,而做到雖不離见聞而不住于內。如此,等于戒煙之人,手不離難,但心中無物,并不想到吸煙。這样才是真的戒斷了。
五、『加持』
修六字真言,有忌諱,師不授徒。老衲既為你們之導師、故不便直傳。特恭請摩詰大師首徒來為你們加持。望努力勤修,早成正果。
【菩提心量】
一、『智』
智,梵音作般若,其義略似靈性。智在佛經中為修時之重夫關鍵。智種類有根智及後智之分,即根本智与後得智。根智乃有生俱來,亦所謂自性。人人既帶智俱來,但又有故淺之別。大概前生作善多者其智深;作惡多者其智淺。在佛法中、此名為蘊智。(蘊藏於第八識中)。
後智乃是自身修持而得來。根据因果論所載,智深智淺,乃前生業所限。智深者後智必佳,讓其再高再潔而易成正果,以了此善因。智淺者,其後智必劣,讓其罪惡貫盈而遭天譴,以了此惡因。如此則業債清償。此乃因果論之說法。但根据佛祖言行錄奭般若經所載,則云:「智淺之士,本人能知前業之深、痛心疾改,于後智亦有轉圜之地」。根智為有生俱來,毋須再述。我們所修者為後智。要從附体之靈性,作多方面的領悟。由後智發展成所得智,如此拾級而登,正果必成。
經書有云:「煩惱乃自想而得」。所謂煩惱無性,自想而生。「塵勞非有,乃識而变」。從這两句話而看,所謂煩惱塵勞,一一皆自尋之。此乃五蘊之過。能夠不著不執,不入阿賴耶識,心中坦坦蕩蕩,自然心平無礙。那些魑魅鬼怪自無立足之地,又何用去破?
「註」:阿賴耶識,即心識之第八識,具有含藏之力。吾人能記憶過往所見所作之一切事物,即由此識所含藏,遇緣而現也。
為人最要就是不存妄念,見境化境,以真知卓見去處理一切幻影,自可收效。總而言之,凡属一切色相都是幻体,有亦非真有,無亦非真無,所以一切何心認真!如果能夠明白此理,即可煩惱不生。譬如以光暗二字來說,光暗為相對体,有光自然無暗,有暗自然無光。不能因暗而也盡辦法去破暗。所謂光來暗便去,法亦如此,又何用去破?依此哲理,大可將貪瞋痴三毒化為戒定慧。因此你們在修持中,宜以般若之智去化五蘊,便成為真知卓見也。
二、『真理与大道』
經書有云:「智理無言,而無不言;大道無狀,而無不狀」。此幾句話,可看出佛知見之大概。如來說法,并不是因說法而說法。其實如無立意說法,只是無心插柳。使悟者自悟,愚者漸悟而已。如來無非把其知見述出,以求智者得之而已。
佛說﹕「佛法不立文字」。所謂不立,立者住也,不立是不住之謂。亦即佛法不能執著于文字,不要被文字牢籠所困。
大道無狀,狀者形象也,亦所謂相。見任何事物,過眼即了。因為相是幻影,不是實相。所以不能留半絲半縷。但亦不能閉目而避。假使特意閉目不見便成空障。是故要放開心緒去知去見,但心中不著,這就是不立。
見而不見,知而不知,不能刻意逃避。能夠知見不立,便無障礙。無障礙則心無影象,于是般若即生。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這個道理。能明此理,便是般若上乘。
其次,就是所知所见,認定是幻像幻有,絕不能有分別之心,所謂分別心,就是所思所見,立而不化,更以之引起一片差別。譬如見一個橙,由而入知,知什么?知到差別。知道此橙皮很厚,知道橙色不夠深黃,于是認為此橙非上品,味道一定差。如此來,便成障礙。所以要立而未立,知而未知,才是般若。
楞嚴經云﹕「知見立知,則為無明本;知見無見,則為菩提」。由此可知,我們修持佛法,不能死守法門、更不能以文字而立,不能以語言而立,應透解佛理而修行。
法門是前人所行過成功之路。但善人之環境立場,与今日之處境,俱不相同。以前所走的路,荒僻無屋,今日之路洋洋大觀,比前人省却許多困難。故改变一下,亦非不宜。問題在于各人之悟性如何?而修持各異。前人之路,只可作為参巧之藍本,仍以隨修隨悟為真正成佛之捷徑。
三、『真空』
菩提心量,大不可當。大如太空,無边無际。因此,此心無狀,沒有方圓大小之類別,此心無染,沒有青黃赤白之顏色;此心無執,沒有悲歡憂喜之情緒;此心無方,沒有上下高低之區分;此心乃超情,沒有善惡好醜之分;此心無始終,如環無端。如此,謂之菩提心。假如有以上之種種分別,則必擾亂人心,而入阿賴耶,我為一種無明種子,永無寧日。
故欲發菩提心量,必先搗阿賴耶識。無此種子,縱使隨緣,亦不会現行。如此方能達到妙有含真空;真空藏妙有之義。所以過往不思量,未來應莫想。此之謂真空。
奉勸各位學佛應先逃出文字牢籠,切莫聽我說空,心中存有空之構想。我所說之空,是不捨、不執、不受。萬不能強自制壓,靜坐不思。如此便墜入無記空境界。一入無記空,便埋沒了許多智慧。此乃邪道,不足為法。須知不捨二字之含義,既來之則安之。心中既有菩提念,何妨緣來接受之,要隨緣之時不捨不受。如鏡照影,物來則現,物去則沒,如此乃是真空。
四、『菩提心量』
人之自性,有生俱來,不能用斷滅之道去避之而修空,只能用般若心量去衡度一切。所謂無善無惡,無是無非,总以留痕跡,不作現行,自然而然,便可不入阿賴耶,不起無明。阿賴耶好像攝影之底片,隨時隨地遇緣即可翻印出來,有此存記,故有現行。欲破現行,先搗毀阿賴耶,欲毁阿賴耶,必先破無明。欲破無明,必先跟隨法性,對一切事物,過眼成煙,不入于心。如此就可自毀無明。因無明之外,絕對找不出再有無明可破之理。既無無明,則無阿賴耶,故不会有現行之見。到此時,心如止水,何來煩惱?如是日久,菩提心量日增。此修行之正路,便可依著直到究竟矣。
【即心即佛】
1、『即心』
有一句話,叫即心即佛。到底如何去即?先明即心,自然知則如何即佛。譬如虛空,鳥飛其中,當然蕩蕩無礙,任你縱橫。現在以心喻空,以鳥喻念。如果鳥飛不願痕跡,自然無所掛礙。這就是教你們前事已過,不留痕跡,自然可以心如太空,乾淨無礙。否則必有纖塵,走入無明境界。
你們要知道,真心亦不能無念,縱使修到慧心亦難斷滅止念。惟有一法,就是前事過後不留影。等于明鏡,攝照萬象,多來多攝,來者不拒,去者不留,象去鏡空,鏡中何有影象?于是鏡面回復一片明亮。心如明鏡,此之謂也。
本來佛心如鏡,你們若能即心,就是你本人之本源體質与佛心相應,這就是即佛。如果事事留痕,化為識相,心如何淨?佛如何即?所謂妙明真心,不染点塵,往事絕不留痕,此乃佛心。即心即佛,就是即此真心。過往事如鏡照影,物去鏡空,就是無無明,亦即如來藏心。到此地步,庶幾近矣。
二、慧心
佛祖以太空喻心,以飛鳥喻念。空不礙鳥,鳥不礙空。試看鳥飛太空之中,何嘗有半点痕跡留下。但太空非空,太空之內有日月星辰,何得謂空?所謂日月星辰,各處一位,不增不减,始然後能靜空。因此,所謂空者,就是把日月星辰視之為幻象,但不能以斷滅視之。
總之,幻相非有,莫染痕跡,雖隨緣起念,亦作實相看待,心中無礙,此乃真正慧心。即心即佛,不外如是。有一句話,心如止水,照表面思維,亦未盡善。止水也是有水,止水遇風亦可揚波,所以不究竟。一定要水亦幻空、水映亦不留,始謂之澈底。明乎此,慧心之意可見。
三、佛心
芸芸眾生,多如恆河沙數,思想立心,千差萬別,良莠不齊。但由意識所生之心,统统都是妄心,不是真心。
金剛經云:「三心不可得」。因為過去心經已事過情遷,瞥然無跡,再想追尋,已無從得見;現在心瞬息萬变,剎那已成過去,此時亦不復得見;未來心經已化實為幻。因此三心亦不可得。
三心既不可得,則百事無礙,自可清淨而入菩提。此時之心,才是真心,亦名佛心,即心即佛,何用外求!
【明心見性】
佛法唯心,所以研究佛理人士,最注意者,就是心字。所謂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可見心就是佛之根源。因此佛經中很多以心字為題,特將重要者淺釋如下:
心眼-----入定觀想時,一心靜默,心中只觀想佛像。此時也,雖閉目不見其他,心中只見佛像,不用眼而用心,故名心眼。心眼所見,是否虛幻?如果靜慮平心,無阻無礙,所見誠是千真萬確。獨娑婆世界可以現于心眼,就算琉璃境界,一切亦能真見。總括一句:欲求心眼通,靜思念勿動,以心為眼用,何事不追從!
心印------所謂佛印心,將心印佛,就叫心印。亦即是事無大小、心中有佛。久而久之,心印一成,則萬事均由佛作主。欲求心印,必要堅持離佛為,遠佛不幹,以佛為基,憑佛作主,即心印可成矣。
心波---念念相續如水波,故曰心波。法苑諸林有云:「心波如古井,清靜不揚波」。
心要-----要者精華之意、心者与心經之心同解。涅槃經云:「心要從心生,不受一切塵染」。
心扉----屝者門也。心而設門,是用以範外邪之侵入。佛經要解有云:「不設心扉,何來阻礙」?
心燈 心如明燈,照澈五蘊,故曰心燈。佛法精華有云:「不栽意樹,未啓心燈。
心花----心靜如蓮花,出污不染,中通外直。
心證----以心印心,所得見証。故曰心證。
心示----佛之傳法,不著文字,不用口說,只以舉動示意,謂之心示,禪宗多以心示傳法。
心月---心淨如滿月,湛然清澈,謂之心月。菩提小品有云:「心月常開照太虛」。
心王---湼槃經云:「頭為殿堂,心王居中」。故曰心王。
心行---心運行而作事,故曰心行。法華經有云「佛知其心行,故為說大乘」。
心咒---心咒有三,大咒,小咒,一字咒。何謂心咒?將佛說總總,以自己心得,攝精取華,而誌諸心‧如一本字典、隨時翻用,故曰心咒,心咒与佛咒不同,切勿混淆。
二、【明心】
心性本善,但凡夫偏要回顧,且滲有雜念,既得其相,便縈諸心內,入了第八識而成一種煩惱種子。一遇機緣,便將其茁芽,成了煩惱之因。日久積而成識見,整個心都是複雜非常,惡因蘊藏。怎能消除?
是故,學佛人士首宜明心,而達見性之道。方法無他,見相勿執相,見緣只可隨。莫因緣而起念,視相如泡影,無明便可消,真性互照耀。此為第一步。
第一步既得,心中便無所礙,而亦無所得,其心自然正。如此,般若即生。此為第二步。莫任眼前及過去之幻相所打擾,空其一切,不入徧計,如此便得。此為第三步。佛之与人,本屬一體,其分別在迷悟之差。迷則佛亦眾生,悟則眾生亦佛。此一念迷悟,關係甚大。照老衲之見,人各有心,依心行佛,便萬事皆妥。但有些人捨內求外,到處去尋求佛法。我可肯定,此則必入邪見。依清淨心行事,何必外求!
三、【見性】
自性人人具足,所可惜者不能空著一切,任由各式各樣之事事物物,滿注心中。
試問一個小小心房,堆積如此多量事物之影像,焉得不煩惱重重!
所謂佛即是心,心即是佛,此心要由空一切入手。空者不是沒有之意,空者,一切皆假象,不要看得太緊要。亦可解為空空洞洞,可有可無。來時承之,去時不追。自然心中清淨,一無所住。
心即是佛,故心為佛之原。學佛就是叫你証心。要相信自己的心,就等于相信佛一無二義。人人的心,本自具足,只因受了六根六塵之染。而又不能看空,萬事存放心內,日夕思維有与無,得或失,故心不能淨。因此总不能見性,致有煩惱重重,因思而入識,阻礙甚大。故能明心,等于見佛。因此、學佛先求諸己,性外見佛,不是真佛,必入歧途,心淨即可見佛,何須踏破铁鞋向外尋求。
所謂佛,一切即是幻名,佛之与人,本無界限,只在迷悟之差。只要你能明心証心,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成了佛。何以故?有一句話:「業由自取,煩惱心生」。假使你能夠對人及一切事物不入徧計,不有分別心,無有好惡、其心必淨;無人我、其心必平。如此心淨何來煩惱?阿賴耶識無此記錄,又何來貪瞋痴三毒之阻礙?能如此定必可見自性。
凡夫到底是人,最難平伏者,就是一個慾字。所謂物慾、食慾、色慾、都不外乎由心而生。能夠淨心,不想,不分別,便可制伏。譬如色慾,假使你無分別心,男女一視而觀,莫分這是男,這是女,自然萬念不興,慾從何來?食慾更易制伏,萬物不起分別心,持著無所謂之心理,無分別好惡,自不會揀飲擇食,但求一飽已足。如此去修,誠成佛之捷徑也。
其次,勿執相,相是虛幻無常,并無實相不变。何苦要以假當真!種種幻相,何必苦苦追求!尤其對于生滅,更不應住心。总求如如其來,如如其去,便是信佛道義。所謂煩惱自尋,皆由心生。所以叫你們要明心証心,其心自空,心空則可見性。
何謂見性?性是心之母,明心見性雖是两個名詞,其實并無分別,一而二,二而一,总之,能空一切,不住一切,不徧計一切,則你之心當然為原本之心。有原本之心,則為有佛心。一有佛心,原智般若、隨之而生,是為登佛筏也。
【如來心性】
一、來去
如來者,如如其來,如如其去。何謂如如?這是從心性之動而產生種種幻象。因為一個人不能控制心不起作用。叫你有心不念,有性不想,絕不可能。然則如來心性靠什么去維持?此無他,任而如如其來,讓他如如其去,住于心性之內。來過也好,去過也好,不留不住。維持著清心寡欲便得。譬如靜坐,內心一閒,便有思潮。思潮來時,不作深一層之追想,則此一思潮便會如如其去。
二、心性
双耳不聞,則駡也可,讚也好,皆不入性。總之,以如如二字為基本,什么是罵?什么是讚?絕不起分別之心,煩惱自然無所施其技。此之謂如來心性。
三、無為法
何謂無為?凡人一思一念,皆有其目的。有目的而為,就叫有為。無目的而為,則叫無為。如來心性,完全沒有自己之目的。所想所望,都是空無成見。無目的無成見,故對於事情成敗,一無所關。如何有失落之感?如何有煩怒之見?如何有煩惱之來?所以無為法是最高境界。
四、除瞋
一般上最易犯瞋,其理由就是不能澈底履行如如。縱使你修到很高境界,而未知除瞋之法,亦未算究竟。佛經有云:「一念瞋心起,八萬障門開」。除瞋之法,首要心平,莫怀仇恨。任何不平,都要拋棄,如如其來,如如其去,則不致累積而成雷雹颶風也。
五、修空
佛法教育分為四期。初期曉以空義,萬法皆空。次期開示不能執空。因為執空會弄得精神迷惘,走入了無記空之邪路。到了第三期,更不能空。只知萬事萬物不取不捨,來者任他來,去者任他去。把空字改為「不住」。第四期又走回第一期之空-----真空。
修空不是叫你去避有,只是叫你不留影跡,不住于心,經過了便算。譬如有与無,你如何去應付?最要關鍵就是走中道。怎样走法?
當你有的時候,不住于心,不計較一切,不故意浪費。當你無的時候,不刻意求有。有有無無,均不起分別心,作計較,讓他如如而來,如如而去,便不空也空了。
人心等于太空,太空包羅萬象,但永不留痕。如鏡照物,隨來隨去,永無痕跡。人心亦如此,能萬念不留痕,心無宿物,不起分別,則亦無阻無礙,如如來去也。經云:「心不留念,妙明則心,不入徧計‧是名慧心」。
【中道】
佛法遍佈宇宙,一草一花,都包涵佛法。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只要心領神會,到處都可悟得佛法。我們學佛,首重深明虛幻。能夠了解世上一切都是幻影心魔所形成,何必求得?而且所謂有,乃是轉眼之幻影,到頭來終歸無有,因此,有有無無,無須計較。如果一執實有,定必陷入不拔地獄。
怎样去消除執有之見?有賴三科法門之運用。
一、三科法門
何謂三科?三科者,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合稱三科:
(一)五陰-----色、受、想、行、識。又名五蘊。
(二)十二入----色、声、香、味、觸、法(外六塵);及眼、耳‧鼻、舌、身、意(內六根)。又名十二處。
(三)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合十八界。
何謂三科法門?說佛法不執著两边,以現象界之三十六對為入門。勿著空‧勿執有,并破除法相,走中道。
二、三十六對
現象界緣聚而生,緣散而滅。故以是而非,全属幻影。不作中道之分釋,很難令人明白宇宙间事事物物之實相。所謂三十六對是:
(一)有情世間(世間之自然現象)五對:
天与地對,日与月對,明与暗對,陰与陽對,水与火對。
(二)法相語言(客觀事物存在之形式)十二對:
法与語對,有与無對,有色与無色對,有相与無相對,有漏無漏對,色与空對,勤与靜對,清与濁對,凡与聖對,僧与俗對,老与少對,大与小對。
(自性起用)(真實人心之活動)十九對:
長与短對,邪与正對,痴与慧對、愚与智對,亂与定對,慈与毒對,戒与非對,直与曲對,實与虛對,险与平對、煩惱与菩提對,常与無常對,悲与害對、喜与瞋對,捨与慳對,進与退對、生与滅對、法身与色身對,化身与報身對。
三、自性
學佛要尋回自性,自性就是為你舖好三科法門之主要工具。自性是現象界所依,等於泥土為各種瓦器所依。沒有泥土、則沒有瓦器。三科中沒有自性,則宇宙间就沒有法相。自性不虛,能靜能動。動則不能自制;靜則不執不顛,自生妙用。要達到妙用之地步,則要用中道法。
四、中道法
中道法為解除煩惱之最有效辦法。例如:貧与富是相反的一對,如果你在貧困時,可以拿富字來對。我現在雖窮,如果富有又怎么样?也不外两餐一宿。我現在可辦到,何必再費力追求!如此一來,心自然平,苦惱便自除。
又光与暗亦是相反的一對,人人羨光而厭暗。若處暗時,不必生厭。因為光來自然暗去。想辦法求光,自然可以去暗。然則雖處暗境,又何足生厭。如此自然心平,何來煩惱?
中道法是語語作双,盡除两边邪見。中道不是將两边之意見折中,中道是將相反两边之偏見邪見消解,超越两边。升高一層面,而透視事物之實相。所謂出六門不留形影,入六根不起妄念。与人說話、外于相而離相、內于空而離空,不執著,不顛倒,如此便可悟得中道之妙用也。
【真空妙有】
一、無住心
空,不是無。空不刻意求有,亦不刻意逃避。总之,有就是有,無就是無。有之中亦有妙有,亦有空有。不分別此種痕跡,亦不住著于內心。
譬如波浪,波濤起伏,無非是水,波与水實一體而已。波平之後,點點皆水。但要明白水為什么會变成波浪?就是因風而成。人因內心不靜,思潮起伏,念念不息,煩惱重重。就等于水因風而起浪。所以要內心清靜,就要萬事不住心,則心平如鏡矣。
二、不留不追不念
過往事不留痕,不入徧計,自然心平氣靜。世上事物,全是幻影,不是實有。祇不過由心所生。夜靜更闌,憶念過去,萬念叢生,思潮起伏,如此何能消除煩惱?由煩惱而轉成識,便永遠不能心平。
往事不留,謂妙明真心。不入徧計,謂之慧心。譬如以空喻心,以鳥喻念。鳥翔空中,不留痕跡,一飛而過,何礙於空?假使飛鳥留跡空中‧則一定阻塞通道,空变成不空。因此妙明真心之得來,全在一句話,就是「不留、不追、不念」。如此‧自然成為真空。
真空前念不留戀,後念不滅思。(不斷滅不思量)。如果留痕跡,萬事在,妄念必起,便是無明。念來不戀,念去無痕,便是真空。
三、無分別心
修空若果只是求靜不思,諸事不理,死守空門,則最高成就只達二乘,不能究竟。修空最緊要就是無分別心。好的也要,坏的也要,善不以為善,惡不以為惡。總求隨緣做事。但要清楚,緣由心生,此乃属幻。事過之後,根本不入於心,不執不住,無影無跡;坦坦蕩蕩,無阻無礙。如此妙明即生,自性常明。
四、幻影無痕
空,就是幻象不留影跡。世上事事物物都是緣生,都是假形假象。如果一切當真,必是招惹很多的煩惱。故絕對不能回味。而且心中空的意念亦要空掉,不能執空。所謂空空、即不能有空字在心。否則便一定有很重之分別心。如此便不能達到淨心之境。真空歌云:
空空如無物 心田自然寂 騰騰無善惡 有無同一律
不著亦不思 太空如太極 何事苦自煎 心中無一物
又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眾簀時口傳一偈:
兀兀不修善 騰騰不造惡
寂寂斷見聞 蕩蕩心無著
第一句是針對般沽名釣譽以善取名之徒而言。行善必須出於無心,亦不以善之存在心內。所謂有心行善,不是真善。修持者根本不存善惡之念,只憑一点慈悲心,盡責去做一件當做之事而已。做過之後,心中一無所住,亦不起分別心,故無善惡之念。
第二句,惡本來出諸有意才可稱惡。無心而作,只属于錯。但錯完又錯,重蹈覆轍,則属于惡了。
第三句,寂寂斷見聞。所謂斷,就是不留痕跡。人人有眼有耳,何以不見聞?不見不聞就是斷。眼見不住心,耳聞不入心,不作意念,如此就是斷見聞。
第四句蕩蕩心無著。可見般若心量廣大無边,無阻無礙。如如其來,如如其去。
真空,必須面對現實而不留痕跡,不入思維,方能達到有等于無無等于有之境界。譬如戒烟,如果強忍不与吸煙人同聚一起,以避免誘惑。如此戒烟,并非真戒。要不避吸烟人而又不想念吸烟。如此才是真真的戒烟了。
五、真空妙有
真空就是不捨不受。首先凡事不住心,事無大小,皆作如是觀。不要分善惡,不能見惡者則鄙之棄之;見善者則許之讚之。要做到了無分別之念。不捨就是指此。對善者不討好,對惡者不責怪。就是不受。既然無分別善惡,當然沒有捨受。此之謂真空。
「真空藏妙有,妙有含真空」。此句作何解釋?觀乎日月星辰,在太空中,乃可安然存在。太空既是空空如也,自能容納這許多東西,而且各不相争,了無界限。此乃所謂真空。而存在的日月星辰,就是妙有。時間無際,空間無边,此其所謂大空。因此,可含萬物而不礙。日月星辰,美惡善劣,全以不捨不受之故,而能以無边無际不留不擯,而成真空。
小乘之空‧只要不執于有,莫怨于無,不憎惡,不媚于善而已。但大乘之空,是不強求空,不避于戒,來也好,去也好;有也好,無也好,不拒于有,不求于無。样样順來順處,不住不捨。所謂如如,就是到了菩薩乘之境界了。
【菩提自性】
一、不捨不受
自性人皆具有,初本清淨,由于六根所入,六塵所染,漸失本性。故必以般若之力去維繫,方無誤入。般若含藏菩提十善。菩提本属梵語,中譯為覺道;自性即本質。菩提自性就是覺道本質。
佛祖有云:「佛門無限,只有一關,自性成佛,莫作等閒」。菩提自性既然人人皆具有,不必修行,亦可成佛。但如何憑菩提自性而成佛?必須明白菩提自性是不捨不受。何謂不捨不受?凡事不住心見不聞,尤其是不入思議。亦即眼見心不見,耳聞心不聞。這就是不思議,不住心。如此定可消滅一切煩惱,解除許多妄念。
譬如黃金,本質純正。以之鑄器,如金牛金瓶,器相萬千,但金則始終為金,与器無關,器毁而金質復。金肯慈悲隨緣,製成器皿,就是不捨,雖成器相,而金質一亳不变,就是不受。總之,隨緣住境,便可無改自性。自性清淨不染,不捨不受,就是明心見性之法門。
二、不变真如
見性之後,定須明暸不变真如之羲,始可達到「了生死」階段。前說諸法不变如金之鑄器,器毁而金質不变。器相可变,法則不变。但法与相不一不異。何以故?譬如手:伸直則為掌,曲卷則為拳,掌与拳,其相不同,故非一;但手始終不受影响,拳也好,掌也好,伸展自如,相雖不同,手則無变,故日非異。
由此可知,法相不变、但非死常。若執死常,永墮生死;若執不变,只入二乘。必須以不住為本,消除斷滅,故曰真如。真如亦有真去。何故叫真去?
人之來也,其來也如如。從何處來?試問你們知否?來處亦不知。何故計較五陰之入心而斤斤思議于去?且其去也不知如何,因此叫真去。
俗子凡夫、耿耿于生死二字,其實去也不過是身上一点塵埃,以手抹去,便是乾淨,又何必怕?何必戀?总求自性在心,便可成就。总說一句:萬事不住心,便可無礙,因此,人心最為關要。
三、心之妙用
心本無物,見相有住,心中生有,念念不忘,故生煩惱,此謂之凡心。凡心者,憂慮之所藏,有無之所集,得失之所繫,故難脫生死輪迴。如果尋求自性,心中湛然,無所或住,寂然如鏡。則能破斷常之見,不受四大所控,不受事物所限,如此輪迴于我何關?此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理也。
佛祖說大般若經,以有無二字限于眾生。有無本是不二,有等於無,無亦等于有。佛說有就是對初基者以實体証虛法門,導人見相生善;說無者,就是欲令眾生離相去妄。其實有非真有,無非真無,有無二字實為体。如若分別起念,執有執無,當墮入劫途,難出輪迴,生而後滅,滅後再生,永遠沉淪于生死之門。
心之妙用,在乎心無所住,以自性智慧去破除一切有無之虛妄,便可湛然自寂,達到心中無一物之境界,大般若經云:「見相非相,便可成佛」。
四、自性般若
不捨不受,不思不議,便可從此路而得自性,佛門中稱為自性般若。欲去煩惱而見菩提,除生死而入涅槃,必須依循般若之路,萬物不留影像,萬事不入思維,如此淨心,必可見金光如鍊也。
不捨不受,只要清楚真空妙有之旨,便可成就。真空妙有,不外乎離相莫執。捨也可,受也可,總要捨後不住相,受後亦不住相。有時隨境隨緣生,當然要隨緣,但一切勿有執念,心中一無所住,連善惡都不起分別心。
說到真空二字,真空非空,空中含有,此乃謂之真空。譬如太空,空空蕩蕩,一望無垠。但太空之中、藏有日月星河,森林火山,彼此了無界限,各不相干。所以空中含有不捨不受,不住不執之道理。
本來佛法也是空虛,佛法乃前賢成佛所經之一條路。各人所走之路線不同,故法門無量。譬如由香港島往九龍,有說乘船,有人說搭巴士,有人說要坐地下鐵路。說法各異,但都是經驗之談。不論依誰所說,都能到達九龍。問題是那一個所說較快捷,那一個所說較為适合自己之條件而已。
五、尊者偈語
尋求菩提自性,所謂不捨不受,不執形相,不存空有,便可成就。但初學此門,并不簡單。為使各徒能深入領悟,特將涵寬長者偈語錄出,俾各自悟菩提自性之真諦。
平等無高下 如夢亦如幻 不起凡聖見 不作湼槃解 二边三際斷
亦不作斷想 常應諸根用 亦不作用想 分別諸法門 不存分別念
境緣為幻有 幻有自性空 得無大礙智 涅槃亦如是 無上大涅槃
遍週一切法 譬如諸瓦器 形象各不同 形象雖不同 泥土則無別
器相雖萬千 泥土無稍異 瓦器有美惡 泥土無或異 瓦器有成坏
泥土無生滅 因緣具足生 因緣離散滅 涅槃亦如是 生滅何須記
點點不留痕 心中常寂滅 人皆苦寒時 我愛下日熱 來者既無方
去時亦無處 涅槃与生滅 本是同一體 留痕為生滅 無住即涅槃
記取眼前事 不宜追往跡。
【佛乘大意】
一、芻言
學佛人士,修到佛乘,就是最高境界。到了此時,以前種種,皆無實。所謂佛法不是佛法。亦等于修大乘時之佛法不離世間法一样意思。有些人說:何以不在初基時便修佛果?何以要分開三次來修?殊不知和初乘中乘大乘都是階段。等于渡河要舟,既渡彼岸,則舟筏就無用了。因此,修到佛乘,以前種種就要放棄了。
二、三十三天
在大乘中,仍沿習小乘章法,一切思想離不開須彌山境界,以此作為藍本。到了佛乘,所思所做,均要離開須彌而更高一層,所謂三十三天。又叫做虛無飄渺境界,亦即乾淨土。到了此一境界,就是化四智為大圓鏡,尋回不滅的原有自性。
本來佛乘是不可說不可說。故只憑老衲之經驗對你們逐一講解。但只要你們認真自明自悟,切勿走入文字牢籠。要用自己自性般若,去分別求取精義為要。
三、三身
佛乘就是最上乘。修士到此境界,便具足清淨。以前所学之佛法皆用不著,連佛法也不住於心,經書文字也不在念。此時最怕就是文字執。到了此境界,將三身發明四智,乃第一步工夫。因為三身乃由自性轉变,如果只知三身而無自性,即能稱為三身。既悟三身而無自性,只能稱做四智菩薩,亦不能算究竟。
所謂三身:第一叫清淨法身,就是你本人之智性。第二身叫圓滿報身,就是你本人之靈。第三身叫千萬億化身,就是你本人之行。總而言之,三身不離自性。將你個人变作三身,此猶未足‧再將身發明四智。轉三身為四智最要關鍵,有一偈不妨細味:「本性具三身 明心自見性 不離見聞緣 超然登佛地。」
四句之中最重要第三句。一定要同超凡之身忘却以前一切,所謂轉識成智,但不必做到不見不聞,所以叫你們不離見聞緣。
四、四智
三身既悟,又從那里去發明四智?第一明心,第二見性。由此两点已經成就了第一智之大圓鏡皆。大圓鏡智乃第八識所变。第八識是含藏識,即阿賴耶識。有住有掛,永遠不能為修清淨法心,就是不能明心。大圓鏡就等于一块明鏡,物來即現影,物去即影去,永無痕跡可留。所以常樂,亦可見性。大圓鏡智一通之後,其他三智自然不修而通。其理由觀下偈:
大圓鏡智性清淨 平等性智心無病 妙觀察智見非功 成所作智同圓鏡
由此而觀,最重要者就是大圓鏡智。明心之始。其他三智乃從大圓鏡智所由生。真帥已破,眾卒何能不依!大圓鏡智乃由阿賴耶集合而成,而阿賴耶有捨有受,無一不入思議,生滅之源永在。不轉阿賴耶不能使心清淨,就是此故。
五、明心見性
所謂明心見性,應該說是先見性然後明心。因為性乃自己帶來。所謂性本善。而心則容易受思議而生心。性則不尋不得,性雖失而易尋回。雖一時蒙塵,但不為所染。只要不住不留,便容易得到。心之所以外馳,皆因不淨。修心之法,首要不捨不受,不思不議,自然乾淨。老衲之成道,是依循師訓,就是「不捨不受,不思不議」而傳心印。其實到了佛乘最高境界,切皆空,不留影跡,不避見聞。本來有眼有耳,何能避見聞?佛說:「見者自見,聞者自聞,事不及因‧念不合宏(宏者尋根之謂),自然無跡,當可明心」。只此而已,不必外求。
六、阿納智
佛乘是已步入真空,對于真空境界,更加澈底。不獨不捨不受,簡直將第八識完全化為大圓鏡智,再由大圓鏡智变成阿納智。何以故?大圓鏡智仍是有物在胸,阿納智則不存于胸內。用時始有,不用時点滴不存。如此不是更澈底嗎?
不獨此也,有一法門叫做離世法。觀世音菩薩就是要立願救人,不登佛位,堅不離世。聞声救苦,有求必應。所以有「家家彌陀佛,户户觀世音」之傳誦。
匡濟眾弟子附記:道濟師尊,抱救世之心,出世而又入世。隨緣應機,方便說法,柳筆乩壇,不知喚醒幾多痴迷,度人濟世,救苦解難,事蹟斐然,罄竹難書。此所以濟公活佛之洪名,婦孺皆知,人人敬重也。
(法語卷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