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公聖佛法語》
壹【談人生的意義】
人生的意義,不外有苦有樂,誠是苦、樂参半,現在就來談談人生到底有多苦?有多樂?
一、苦的方面:1、人生最痛苦的就是:
傷心莫過於妻潑子逆。恨心莫過於以怨報德。淒心莫過於窮途末路。灰心莫過於眾叛親離。
痛心莫過於功虧一簣。悔心莫過於言錯失足。疲心莫過於精神壓迫。這是人生最痛的地方。
2、人生最慘的: 就是一世功名毀於一旦,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為了貪婪而遭殺身之禍。胡作非為、遭天誅人滅、再加上天災、人禍,戰亂、無情摧毁或是無辜受累,這是人生最悲慘的命運。
3、人生最無奈的: 就是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但彼此又必須遇在一起。疾病、飢寒、為三餐而奔波,為名利而勞碌,為家累而牽掛,這是人生最無奈的事情。 在你們人生中是否都看到這些呢?所以這是世間的常情,人生的定律,但又不得不去面對事實的困難。
二、樂的方面
1、從以上的事實,使我仍体會到「人情冷暖」,所以身為一個修道者,只能苦中作樂,逆來順受,那么修道者,只能苦中作樂,逆來順受,那么修道人就要「轉識生智、」斷惑學佛、滅業為善,從無常中去見真常,從無我中去見真我,達到自覺覺他、自利利他。
故要「眾生無边誓願度」、「煩惱無边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所以對人生要有無常的覺醒,對物質要有淡薄的看法,對真理要有追求的熱誠,對眾生要有服務的犧牲,對自己要有嚴格的修持,對同修要有平等的觀念,邁向偉大完美的人格,這样才不白來世間一趟。
2、修道人應該: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濟人、有道煮勤以教人、有德者誠以化人。所以人生最快樂的就是為善助人、精神充實。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這是君子在人生方面快樂的地方。 人生最大的安慰就是盡忠、盡孝、盡職、完成自己使命,生榮死哀,活的有意義,犧牲有代價!
〔今後的目標〕今後你們要拒邪不入,不要拒理不入,要与魔為敵,不要与人為敵。為師但願你們「真心修道,真以辦道」,這样才不辜負天恩師德。
貳、【談佛与眾生的差別】
修道這么久了,你們知道「佛」与「眾生」的差別嗎?今天為師就來談這個問題,讓你們有個好抉擇。
1、佛与眾生有何不同? 眾生是為己,佛是為眾生。人之腦中有天秤(事情的輕重,該不該)。有的由心明、有從言知,事事手中有衡量。有的貪近功,有的圖遠果。眾生對自己有利則喜、則愛;對自己有損則怒、則惡。故春雨如膏,農人喜其潤澤,行人惡其泥沼。明月如鏡,佳人樂其美景,盜賊惡其光輝。
2、權到手而不肯輕易交於人,這是私慾在作祟,故有奪的事情發生。如果隨時為別人設想一下,則天下事可化,衝冠之氣可消;處處為別人打算一下,則利己之心可除,同情之心可增。
3、凡人都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滿現狀。人生不涉險峻,不歷風波,知坦途之福。不受凍餓、不曾飢寒,不知平安之福。不染疾病、不處痛苦,不知健康之福。不逢苦極、不經流離,不知太平之福。故知足常樂,能忍自安。
4、君子窮不失義,達不離道。視名利為煩惱之根。淡泊是福生之源。
5、捨棄名利便能脫俗,了却生死念便可入聖。功名不礙於志,聖人也。富貴不動於心,賢人也。
6、所以修道人:要化抱怨心,有達觀心;摒眾生心、行平等心;去貪妄心、存知足心;除暴戾心、生慈悲心;戒慳吝心、發佈施心;剷罪惡心、擴善德心。這是佛与眾生不同的地方。
〔今後的目標〕 在人生旅途上,信心是最好的伴侶,最甜美的乾糧,最大的財富,它能負荷一切的重任,把你引上正覺的道路,面對事實的困難,有力量向誘惑挑戰,与長期的考驗搏鬥。 困難是成功的恩人,因此對於困難要感激,不要埋怨,因為有前阻才會有後力。但願信心与毅力,完成肩上的偉任。
叁、【談修道的階梯】
你們要知:求道前跟求後有什么差別?當知求道前:「天定勝人」。求道後:「人定勝天」。 因為未修道前,管做什么事情都隨著環境而走、而做,所以離不了善惡、因果之輪迴,這也就是所謂的天定勝人,人隨著自然而走。
求道後能夠明是非、辨善惡,知其不可,不為之,知其善者,勇為之,能夠避禍趨福、去惡揚善,無形中就能改变環境,也達到至最高修為,故無形的因果勝過有形的造化。
何謂因果?因者,事物禍福之始,果者,完成報應之終。報應有分高速報應(明顯)。延遲報應(潛伏),今世做未來世報。
如果以耕種來講:如稻谷花生幾個月短暫時間即可看到收成。如葡萄蘋果種子種下,必須要經數年才有結果。所以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什么因得什么果,這是快与慢。如果我們前半生種的是惡因的話,他後半段所得到的是不是惡果?(是)如果他的前半段所種的是惡因,他的後半段所得到又是怎样呢?(惡因惡了,善因善解)
所以求道以後就是走人生的後半段,就要去十惡、行十善、守五戒、並五常,這也就是趨善避惡,開始改变人生修為。(轉捩點)眾生因為不明白此理,故憂煩怒逸,以得疾病之果。胡作非為,以得牢獄之果。損人利己,以得造罪之果。貪嗔痴愛,以得輪迴之果。佛祖無奇、但作陰功莫作孽,神仙有術,只生歡喜不生愁,佛都是做利己利人之事。
富能以施為德,貧能以道為貴。富在乎積善,福壽在乎培德。見人之苦如己苦,必解脫之,見人之如己善,必助成之。那么你們想 想富貴福壽?(想)既然你們想富貴福寿,師尊老大人就傳授這個秘訣給你們。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行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行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天爵,則惑之甚。」想要福寿就要清口,清口也是修道的第一步驟。
1、清口: 今日大家已得道,得道後就要修道,修道有七個階段,這七個階段是「清口、渡人、講師、設壇、開荒、人才、三施並行」。這七項是成佛最快的捷徑,也是積功累德的方法。首先談清口:
有人說心好就好,何必吃素呢?其實吃素並不是心好不好的問題,而是了解因果、健康身体、成佛作祖的問題。世間最骯髒莫過於吃葷;最殘忍莫過於殺生。求福莫過於齋戒佈施;求寿莫過於不殺放生;求慧莫過於博學多聞;求安莫過於省禁是非。
况且吃菜吃肉同一口,推人扶人同一手。况且吃肉的動物必較凶狠,吃草類動物必較温良。從普通飯館有三個字,大家都很熟悉,---肉燥飯----况且蔬菜都有他的別名:---長年菜、長生果----况且素食在身体方面是治病、在生理方面是防病、在心理方面是却病。在外國素食受到提倡,在日本以精進料理,所以素食並非落伍。
2、渡人: 渡人是親民的工夫,聖賢的作為,菩薩的心腸。所謂能報於坑坎中,便是活菩薩,能脫身於大牢籠,便是大英雄。渡人是每一個修道人所應該做之事,故渡人是苦海的救生員,也是了願的階梯,渡一人有三分功德。
3、講師: 探討真理是人類最高貴的希望,傳播真理是人類最神聖的責任。所以講師是天道的推銷員、眾生的褓姆、福音的牧師、荒漠的甘泉、迷途的指南、靈糧的厨師。講師的好處可以增進人格、提高資格,培養口才、增益眾生,平常為處事助人為善,把惡口变為善言。
4、設壇: 佛堂是天堂的介紹所、三曹的事務所、學佛改良所、成道的修煉所、西方功德的加油站、眾生性靈的救濟站、培養品德的大學校、避劫眾福地、仙佛的歡喜地、捨念的清靜地。
5、開荒: 開荒是上帝的使者,播種的農夫。一個良医会在落伍的地方救人,一個良農會把荒地变成良田,一個志士君子會把福音傳播各個角落。在這七項之中開荒的功德最大,因此最了不起、最難能可貴。
6、人才: 這七項中人才是最簡單,所謂為眾生服務是最光榮的,工作是道德,為真理服務是最有代價的,服務是幸福。
7、三施並行: 三施即「財施、法施、無畏施」,也就是佈施。法施是講師,無畏施是開荒渡人,剩下的是財施。
【今後的目標】 今後不誇張自己---(仁);不欺蒙自己----(智);不寬恕自己----(勇)。爛的瘡要把它割掉,才會長出新肉來,坏的習慣要剷除,才會有好的行為表現。衝得過逆境,才能學到本領,這是你們今後的座右銘。
肆、【談修道五大信條】
相信你們都已求道很久,對道的認識也不少,那么師尊老大人現在要問你們幾個問題:
(1)、你們對天道是否深信不疑?(2)、對眾生是否寬恕慈悲?(3)、對言行是否端正平直?(4)、對同修是否和氣無争?(5)、對識責是否任勞盡心?
1、對天道是否深信不疑: 道就是真理,就是不变的法則,不变的原理。詩云:「鳶飛戾天、魚躍于淵,言其上下察也。」也就是說鳥在天上飛,魚在水中游,這是不变的真理,上下仔細觀察。語大天下莫能載也,語小天下莫能破也。
語大方面:日月星辰不变真理,天下能載動它嗎?語小方面:螞蟻、草木、砂子等長養萬物,生機肉眼看不到。人、萬物、親情、母雞帶小雞永遠不变。
你們對天道要深信不疑,上天是以人考之,以逆佛之、以病磨之、以名試之、以利縛之、以難驗之。信心最大考驗就是被親人遺棄的。道念最大的考就是顛沛貧病,家亂事繁,所以大智顯在困難中;大仁顯在窮難中;大勇顯在危難中。
堅忍的人生觀是逆來順受,快樂的人生觀是保盈持泰。所以要堅定自己的信心,被外力搖動自己的處境,是自主不夠。以外言擾亂自己的心情,是自信不夠。故扇不動是信心有基礎,挑不動是涵養有到家。
在修道中煩雜拂逆、生厭惡心、奮以忍耐之力。外來壓迫、生遂逐心,奮以執持之力。窮途末路,生衰竭心、奮以鼓舞之力。急遽疲勞,生苟且心,奮以敬慎之力。這样才能走完真理的路程有始有終。
2、對眾生須慈悲寬恕: 彼以害來,我以善應;彼以怒來,我以和應;彼以頑來,我以柔應。人出利詞﹔宛以答之;人出謔詞,默以待之。所以遇欺詐之人,以誠心感動之。遇暴戾之人,以和氣薰蒸之。故和氣迎人乖殄滅,正氣接妖氛消。
3、對自己的言行要端正平直: 所以戒讒言以寡孽、戒忿言以釋怨、戒邪言以正心、戒狂言以避禍。人往往怒多橫語,喜多狂語。言人之惡,非所以美己。言人之枉,非所以正己。故君子攻其惡、不攻人之惡。講道德、不講是非。說仁義,不說利害。
君子心里所常存不是人慾而是天理,君子口中所常言不是人倫而是世教(為善),君子身中所常行不是規矩而是準繩。故言而世為天下則,行而世為天下法,動而世為天下道。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下厭,這是一個君子的修為。
4、對同修要和氣無争: 對同修要和氣無争,团體在一起難免都會意見不合、言語衝突,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所以遇才華之人,要耐他傲氣;遇樸素之人,須耐他滯氣;遇剛鯁之人,須耐他暴氣;遇佻達之之,須耐他浮氣。(佻達者比較爽快開朗)
遇特來難堪之事,以定靜正當之,便排解得多少轇轕。以怒氣厲聲處之,便激發起多少糾紛。两人相非,不家破身亡不止,只回頭認錯一句,便無边受用。两人自是,不反面譏唇,只溫語稱人一句、便無限歡欣。
5、對職責要任勞盡心: 所謂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對職責不怠慢,對難事不推諉,盡心盡力去完成大任,這是修道人對工作應有的態度。修道只貴品德,不問地位。行道只重熱誠,不論貧富。所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道務盛衰人人有任。道務的宏展不僅上下都有責任,尚要团結一改付出力量。罪惡是由貪慾而來,偉大是由犧牲而得。見我義勇為是道則進的好機會。
【今後的目標】 人生難得三無:無憂,無争、無愧。生活難得三有:有節、有規、有常。這是你們今後的目標,能像上面這样,保證人生過得快樂,身体也很健康。
伍、【談修道的工夫】
既然你們都是道場的一份子,離不了修道的名號。那么身為修道者,他修的又是什麼?(眾人默然!)如果修道修這么久,連這個也不知道,那就枉然了。既然不知道,想知道嗎?(眾曰:想!)那么今天為師就告訴你吧!
一、修道的綱領: 修道莫過於修身、修心、修性。修身莫過於慎言行;修心莫過於寡慾;修性莫過於除罪過。
二、修道的條目:
1、修身:所謂病莫大於不聞過;辱莫大於不知恥;見人而不自見者矇,言人而不言己者失,所以聰莫大於自聞。明莫大於自見。聖人皆有錯,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是因为知错改過,凡夫不能成为聖人,是因為他只知我對、我是。故聞諫而仇則敗,過而不知則蔽。迷而不反則惑,好直辱人則殃。以言取怨則禍,自厚薄人則仇。親讒遠忠則惛,慢其所敬則凶。行而知理則亂。
所以言莫過於苛,行莫過分。多言取厭,虛言取薄,輕言取侮。講話時要心平氣和,處事時要老成持重,細聲慢語,道理自然圓通。從容無迫,態度自然端莊。更要望人休過,怪人休深,自家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涵蓄以養深。別人不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渾厚以養大。只記人好處,則天下人皆友。只記人坏處,則天下人皆敵。這是修身方面的涵養。
2、修心:治心先要除慾,所謂慾不可縱,樂不可極,志不可滿。性為慾汨則亂,心為物動則争。私慾越大,氣量就越小,物慾越多,成佛越難。故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乃生妄心而有貪求,即是煩惱,憂苦身心,便道濁辱,流浪生死,而沉苦海。
上士不争,下士好争,為争名奪利而拼的你死我活,如果不与人計較,則煩惱去矣,故不与人争利,則憂愁去矣。常遣其慾而心自靜,澄其心而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 看破金錢以過人生第一關。識透情色以過人生第二關。悟透生死以過人生第三關。這是修心的要素。
3、修性:罪過与業力是需要用懺悔跟行功立德來補助。功德是回天的行李,也是見上帝的禮物,成佛的因素。試問那一個仙佛不以功德救於人;那一個聖賢沒有不以言德立於世。所以功德就是濟世救人,有善德於社會,有功於道中。有德於眾生。况且仁能化人,義能感動人,故君子能行仁仗義勇為,這就是君子積極的地方。
【今後的目標】 失敗要不怨、不悔、氣餒,才有再接再勵的勇氣。成功要能謙、能讓、能慎退,才有人敬你服你的善果。
陸、【談心】
常言:「身者心之器、心者身之主」。你們想不想主宰一身行為的呢? 心的總論:
1、心要空、意要靜,不為外物所擾,不為牽掛所動。所謂心可不虛,虛則義理來居。心可不實,實則物慾不入。不動心可以達到仙佛的境界。不動氣可以達到聖賢的領域。故多心自增掛慮,疑心自造困擾。心念一起百慾俱生。志一動搖,萬事皆休。
2、所以你們要時常「關心」自己,才能「開心」。關心===關閉一切邪惡之心念。開心===敞開一切正思惟之心扉。====關什麼呢?貪心、妄心、嗔心、痴心、邪心、偏心、驕心、疑心;開什麼呢?===善心、誠心、正心、真心、赤心、敬心、信心。
3、聖人求道在求心,凡人求道在求神。故不識本心,不能明心,不識本性、不能見性。如果不識本心,學道無益,不明本性,學法無得。
4、心有善惡之心、覺迷之心、理慾之心、正邪之心,故聖人能從善去惡===明心。
5、性者真我。所以每一個人都是「双面人」。這一面是假体、假我,也就是感情之我、意識之我。另一面是自性真我、真人,知覺是光明,充滿圓善。
眾生因有貪念、妄想,故輪迴轉,煩惱執著,故為重担。修道人凡事提得起、看得破、算得到、做得完、敞得開、放得下,「捨得」才能解脫包袱。 凡夫妻恩子愛捨不得離。脾氣毛病捨不得改。功名富貴捨不得放。金銀錢財捨得花。捨下得就是重担。俗云:「無担一身輕。」佛云:放下一切便能止觀、知幻即覺、覺即離。
狂性自歇,歇即菩提,歇即是止,即是捨。止心即彼岸,息心即涅槃。儒曰:止於至善。師尊曰:心要休息。因休是止、休止。息是休慮、靜觀。
6、修行就是修戒定,以伏心慾。修慧觀,以斷心妬。故悟至理以明心,多坐理以收心。去私慾以養心,戒酒色以清心,達到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也就是修道人的特性。其 實人沒有名利是無法生活。(修道人沙只是輕重淡泊的差別。)
【今後的目標】 悟通道理,可以了解人生,識透是非、可以看穿得失,行而不知,是謂愚。知而不行是謂慢。做不到不說,是內心的道德。說得到,做得到,是行為的道德。
柒、【談心念】
現在為師問你們一個切身的問題,希望你們踴躍回答,在人生的過程中、你們覺得自己的心念如何?心念是否時沉時浮、時動時靜、時好時坏、時喜時怒,故心之念可以分天堂、地獄,可定功過,可成佛作魔、可招來禍福。
1、惡念:
所謂急於言、急於行、暴其心、燥其心、繁其腦、氣於肚----心之亂。遲於事、延於命、怠其身、惰其心-----心之慢。見物愛、見利求、見命貪、見異遷、見景動、見事卸、見情变----心之過;
好意变惡、惡意善從、邪說作真、妄行為道-----心之邪。
不見內里,只看外表、道聽途說、眼見不廣、只識皮毛,不知進退、出言語大、做事無忌---心之狂;
利歸己、害遺人,勤於始、惰於終、求其安、亂其心、愛則喜、惡則怒-----心之惑;虛心意、假用情、口蜜腹劍、人面獸心、橫於言、狼於行-----心之危,這些都屬於禍、過、地獄、魔。
2、善念: 另一面,畏天命 尊、畏大人德、畏聖人 言、畏小人 心----心之謹;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心之慎;體天慈念、貼師苦心、明善意、知真義、盡勞力、出智能-----心之義。
磨其銳、挫其剛、愚其智、拙其巧----心之化;實其腹、強其骨、壯其膽、大其志-----心之育;不言人惡、不伐己善、盡忠本職、恕其無禮----心之賢;行其善、肯犧牲、恩思報、惠施人---心之德;這些都是功、福,天堂作佛之主要心念。做好行善是成佛之捷徑。
【今後的目標】 今後不因困難而不做,不因容易而疏忽。聖賢千言萬語,無非要人盡善,仙佛苦口婆心,無非勸人為善。聽理旨在明理、明理旨在行理。
捌、【談正欲與善行】
欲有正欲与人欲;善有上善中善与下善。修道者不可不辨也。分述之:
1、修道人要遣其慾、靜其心、平其慮、改其惡、從其善。佛是因這種而覺。眾生因為能遣慾、靜心、平慮、改惡、從善,所以才叫做迷。其實凡夫即佛,煩惱即是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变三毒為戒定慧,身貪為戒,心嗔為定,性痴為慧。所以君子勝人慾,小人徇人慾,私慾是良知的蒙布,也是馳載心智昏昧,通往地獄之門的列車。
2、故人之心胸,有欲則窄,無欲則寬。人之心事有欲則憂,無欲則安。人之心術有欲則险,無欲則平。人之心氣有欲則餒,無欲則剛。所以聖人無欲(歸理),賢人寡欲(歸氣),凡夫多欲(歸象),愚夫隨欲(歸地獄)。所以真正堅強的偉大是戰勝自已的私欲,而不是戰勝別人。
3、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過莫大於人之非。其實佛与凡夫都有欲,只是善欲与人欲。欲的本身沒有好与坏,只在你的心怎样去運用它,就像拳頭一样,它可以打傷人,但又是腰酸背痛的止劑。
4、聖賢之欲,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曰:「可欲之為善,這是善欲。」
5、凡夫之欲,榮華富貴、功名利祿-----這是人欲。
6、聖佛跟凡夫也有争的地方,只是凡夫争利損人利己,聖佛争善,當仁不讓,這是聖凡之分。故争強之人,其心最弱。争富之人,其心最窮,争權之人,其心常困。争善之人,其心常樂。
善行方面:修道人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何謂眾善?
正己心,即是基本善行。忠孝心,是應該善行。誠信德,即是處世善行。救渡人,即是慈悲善行。錢濟人,即是佈施善行。
所以真正的富貴充實內德謂之富,行善喜捨謂之貴。這不僅利人對自己也有好處。所以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
【今後的目標】 今後要、修心煉性,存心養性。修心煉性----忍苦、忍辱、忍怒、忍謗。
存心養性---耐勞、耐怨、耐事、耐人‧耐煩。報答天恩最好的方法是濟世救人,報答師恩最好的方法是培養下一代。
玖、【談內聖外王】
修道離不開內聖外王。分術如下:
1、心定無慾可容理。清靜無為能應物。 2、無定智則不能悟道。無定見則不能修道。無定心則不能辦道。無定力則不能守道。無定性則不能成道。 3、慾是害身的禍根。牢心之囹圄,損性之斧柯,故「人慾淨盡,天理流行」。 人能常清靜,天理悉皆歸。何謂清?何謂靜?清----洗心滌慮是清、無脾氣毛病是清、頭腦靈敏是清、胸無掛慮是清。靜----凡是放得下是靜、憤怒不做是靜、置是非、毁譽於度外是靜、撇開家累是靜、不着拘礙是靜、不生煩惱靈明是靜、心無貪念妄想是靜。
4、故治心功夫在定靜,治人功夫在誠信,治事功夫在精規,治身功夫在勤養。如果能領悟這些道理,自然會把心定靜下來。
【行善之道】
樂莫樂於為善,吉莫吉於知足。故積善之家必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所謂小善小惡眼前有報應,大善大惡未來報應。人而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矣。人而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矣。
故太上有語: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所謂善人天道佑之,人皆敬之,福祿隨之,神靈衛之。眾邪遠之,所做必成,這是善人的福報。那么你們想一想,想做善人,或想做惡人?(眾曰:想做善人)
既然想做善人,必須積善累德、忠孝友悌、正己成人,憫人之凶、消人之急、樂人之善,更何况聖賢仙佛都有救人之危、見義勇為、慈悲喜捨之作為。
慈----能与眾生諸樂。悲----能拔眾生諸苦。喜----能結攝善緣。捨-----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而佈施救濟眾生。慈悲喜捨,包括三施並行:財施、法施、無畏施。
財施----令得資生之樂。法施----令得成智慧之益。無畏施-----令得離苦惱之境。
財施有四種好處:1消孽;2行善;3濟世;4積福。所謂「医院」是消業障的活刑場---人間「地獄」啓示錄。佛堂是消業障的好道場----人間「天堂」啓示錄。况且釋迦也曾經說過,世間有三種:「在世搶得去,去世帶不去----金銀財寶是也」,「在世搶不去,去世帶不去----智慧才能是也」,「在世搶不去,去世帶得去----積福是也」。
財不動便腐化、济人便善化,多財便惡化。所以賢而有財,則損志;愚而多財,則造過;富而能施,福也;貧而能施貴也;儉而能施,仁也。百善孝為先,所謂積財於子孫,子孫未必能用。積德於子孫,子孫受益無窮。
【今後的目標】謙虛是為人處事的準則。樂道是安身立命的基礎。
拾、【談性命雙修】
相信你們修道已很久了,那么修道的好處在那里?為什么要修道?修道的用意,就是能夠增進智慧、提高品德、超凡入聖,故要「性命雙修」。
1、性与命各有不同。先講命,命者命運也。人既然生於世間上,難免都受到命運的安排,命運的組成是業力所牽,因果所累,五行相生相尅,而產生的吉禍福,富貴貧賤,壽夭窮通。
如果五行相生的話,就產生吉、富貴、壽、通。如果五行相尅的話,就產生凶、禍、貧、賤、窮。
2、命運分有二種:一種隱形的命運,肉眼雖然看不見,但却有它的存在,好比災禍疾病。有人說:我以前做了什么孽,今生要受這么折磨。俗云:兒是寃家、女是債----坏。生來富貴家,子孝孫賢---好。這是前世做今生報。故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
另一種是:顯形的命運,如因言語衝突而起殘殺,因意見不和而起打鬥,做坏事被關禁、做好事被擁戴,這是現做現報,肉眼看得到的。
故修道人要知命、立命、了命。所謂知命-----欲無後悔,先修己,各有前因莫羨人。遇到困難的事情,要心平氣和來應付,如有厭惡的心情,必定會怨天尤人,故知命者不怨天,怨天則無志,自知者不尤人,尤人者,則心窮。
既然知命了就要立命。
所謂立命-----孟子曰:「夭壽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故天薄吾福,吾厚吾德以迓之。天勞吾形,吾逸吾心以補之。天厄吾運,吾亨吾道以通之。天苦吾境,吾樂吾種以暢之。吉凶禍福是天主張,毁譽是人主張,立身行道是我主張。故立命者,是去惡命、造好命。再來即知命、立命最後就是了命。」
2、【性的方面】
古德云:「修性了命」。故曰:「修性的工夫在了命。」何謂了命-----了命者必須福慧雙修。
福----功德、福德也。俗云:福壽雖天生,還是多行陰騭;發達雖命定,亦由肯做工夫。所以功德有回天之力,陰騭可奪定數之功。故為善,人知之是為陽善,為善,人不知是為陰德。陽善名歸之,陰德天報之,這是福。
慧----慧命世覺也。佛曰:正等正覺,覺能夠解脫因果的牽纏。迷反受命運的安排。故福達到最後就是正業、正命、正語、正精進。慧達到最後就是正見、正定、正念、正思惟。故心正成佛,心邪即魔,慈悲即菩薩。罪惡即羅剎。菩薩就是由福慧雙修而成的。故修者能夠避禍趨吉。這也是修道的好處及性命雙修的目標。
【濟公聖佛勉言】
所謂有之為立業之根,無欲是成聖之基。志之所趨,無遠弗屆,雖窮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趨,無堅不入,雖銳甲精兵,不能禦也。今後你們要恆持道心,去完成偉業,堅定意志,了己大願。
(濟世聖佛法完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