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8-15) 点击次数(1181
中庸淺註之三(呂祖註解)

  

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斯禮也,主乎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為大夫,子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喪達乎大夫;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

字解:追王之王去声。末猶老也。周公武王弟也。追推意也。大王王季公爵也。同公追尊為王焉。先公組紺以上至后禝也。葬喪禮也。期週年也。

節解:武王伐紂受天明命而居天子之位然在受命為天子時武王已末年矣。周公武王弟也。成文王武王之大德。追念大王王季。及大王以上先公以至於始祖后稷均祀以天子之禮。

   

此何禮也慎終追遠一也其慕先公之德二也。然無先祖累世積德。武王安能受天明命。以負先覺之任乎。由是觀之。先祖雖無天子之位。而已有天子之德矣。此禮達乎諸侯大夫。及庶民。

 

     父為大夫子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葬者色身之終。色身之爵。不宜越焉

 

     人爵者。天子之封天子之封。乃上天明命。故不能越人爵以悖乎天子之明命也。故葬以本爵。祀以子爵。此重天子明命矣。期喪者列叔伯也。天子之位極至尊。率士之濱。莫非王臣。又安能服其喪乎。故而達乎大夫而後已焉。

 

      天子為萬民父母。天子之崩。故文武百官。及士庶人。應以三年之喪。達於天子也。極其父母之喪。則無貴賤一也。故同公定禮。以昭倫常之序。禮為四維之首。無禮則人心無度。將生紊亂。故禮者。報本追遠一也。倫常定序二也。禮之體用大矣哉。

 

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

       字解:見前。

       節解:夫孝者。生以順心。歿以繼德。孝子知本。故能報本。逆子弗知本。故而忘本。人不孝。其他則無取焉。武王周公。繼先王之德。順天執天以行事。故夫子極其孝焉。

 

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字解:繼接緒也。

      節解:武王周公。之所以稱大孝者。以其能繼先王之志。不但能繼先王之志。增益發揚先王之大德。以求造乎其極也。述者傳述也。善於傳述。先王之行。益揚先王之德。此武王周公。夫子之所以稱孝之處也。

 春秋,修其祖廟,陳其宗器,設其裳衣,薦其時食。

       字解:修乃修理。陳乃排列。宗器先公之遺物也。設者擺設。裳下衣也。衣上衣也。薦進献也。

     節解:春秋修其宗廟。何不在夏冬修其宗廟乎。此何意。春秋二季氣温性和。先王之德。如春秋之温焉。萬民沐德。如萬物處春風然。舂秋之温。正以祀先王之德也。宗器者。先王所重也。陳其先王宗器。先王所重。以即我之所重。此所謂先王之心。印於我心。心心相印矣。

   

      裳衣者。先王所服也。先王大德参天地。贊化育。所服裳衣。而亦有餘澤焉。先王裳衣。我不敢服之。以其我德。不及先王。何敢服先王裳衣乎。故不敢服之。而珍藏之。於春秋祭祀先王時。而陳設之。以悅先王以靈。以祀先王之德也。

 

      時食者。春祀用春食。秋祀用秋食。不敢違時令也。先王乃順天者。所祀之品。安敢悖乎四時哉。此所謂順天之時養天之和也。

 

「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貴賤也;序事所以辨賢也;旅酬下為上,所以逮賤也;燕毛,所以序齿也。

        字解:昭如字為去声。序乃次序。昭乃神主。在左边者。穆乃神主。在右边者。兄為昭弟就為穆凡別尊卑。以此類推。子孫排班。亦按這是次序。爵乃官爵。辨乃分別。事乃職務。旅乃眾。酬乃報酬。逮乃到。燕乃宴會。毛乃以毛髮之色。別長幼為坐次也。齿年數也。

       節解:宗廟中同姓助祭之人。分左右禮節。乃所序昭穆之遠近也。外性之人。按官爵分次序。乃所以分別貴賤也。有識務者。按職務分班次。乃所以分別人之賢能也。眾人互勸酒。酬答。下輩与長者敬酒。所以推恩於年幼也。祭畢宴會。按髮黑白以定坐位。所以分別年數也。

 

 

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而事生,事亡而事存,孝之至也。

      字解:踐猶履也。樂乃作樂。亡作沒解。

      節解:繼先王之志。踐先王之位。先王之禮而戎行焉先王之樂而我奏焉。

蓋我深知先王修禮作樂之意也故礼以節人。樂以和人。礼樂二字。不可得而分矣。先王所敬者。一乃上帝。二乃先公。而我敬其先王所尊。先王所愛者。一乃群臣。二乃士庶。而我愛其先王之所親。吾敬先王之所尊。吾愛先王所親。正所以繼先王之志也。死者先王之身。生者先王之德。先王身雖殁。

 

       而先王之德。猶昭昭有我耳目。所為正事先王之德焉。欲事先王之德。當何如也。不改其規不变其度繼先王之志。揚先王之德。 如是始足以事先王也。若此則先王不死矣。事亡如事存者。与上意相同。故親在養身順心。親殁繼志揚德。若此則孝之偉大。始是以造乎其極也。

 

「郊者之禮,所以事上帝也;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禮,褅嘗之義,治國其位示諸掌乎!」

     字解:郊祭天。社祭地。上帝乃天地萬物之真宰也。禘天子宗廟之大祭。嘗乃一年四季之祭。秋祭名嘗。舉一季以作例也。

     節解:大哉禮也。禮生寸心焉。寸心誠。則礼恭。寸心弗禮。則禮漫矣。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事上帝。正所以令人人。以窮自性之大源也。上帝者。天地萬物之真宰。

 

      故一本曰理。由一本而散萬殊。分賦人身曰性。是以覺性之人始明性之大源。既明性之大源。始能主敬存誠。盡禮於郊社矣。如性未覺。即行社郊之禮。則弗曉社郊之深意也。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祀先者。非以虛禮祀先也。然如何。

 

      須捫心自問。我在平日繼先王之志否。發男先王之德否。繼先王之志。正所以自立志也。發揚先王之德。正所以自修德也。現在我之立志到何處。我德修到何點。借祀先公之時。以告之王也。

 

       若此則始足以悅先王之靈。始足祀先者也。郊社之禮深研之。覺性窮理也。宗廟之禮深研之。繼志揚德也。覺性窮理。非一人覺窮理也。由明德而推薦親民之道焉。人人覺性始曰窮理。一人覺性。安能謂窮理者乎。繼志揚德。以教萬民。咸如之。則孝行昭者矣。如是治國。安天運諸指掌乎。

 

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

字解:見前。

節解:夫孝者。生以順心。歿以繼德。孝子知本。故能報本。逆子弗知本。故而忘本。人不孝。其他則無取焉。武王周公。繼先王之德。順天執天以行事。故夫子極其孝焉。

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字解:繼接緒也。

節解:武王周公。之所以稱大孝者。以其能繼先王之志。不但能繼先王之志。增益發揚先王之大德。以求造乎其極也。述者傳述也。善於傳述。先王之行。益揚先王之德。此武王周公。夫子之所以稱孝之處也。

春秋,修其祖廟,陳其宗器,設其裳衣,薦其時食。

字解:修乃修理。陳乃排列。宗器先公之遺物也。設者擺設。裳下衣也。衣上衣也。薦進献也。

節解:春秋修其宗廟。何不在夏冬修其宗廟乎。此何意。春秋二季氣温性和。先王之德。如春秋之温焉。萬民沐德。如萬物處春風然。舂秋之温。正以祀先王之德也。宗器者。先王所重也。陳其先王宗器。先王所重。以即我之所重。此所謂先王之心。印於我心。心心相印矣裳衣者。先王所服也。

       

先王大德参天地。贊化育。所服裳衣。而亦有餘澤焉。先王裳衣。我不敢服之。以其我德。不及先王。何敢服先王裳衣乎。故不敢服之。而珍藏之。於春秋祭祀先王時。而陳設之。以悅先王以靈。以祀先王之德也。時食者。春祀用春食。秋祀用秋食。不敢違時令也。先王乃順天者。所祀之品。安敢悖乎四時哉。此所謂順天之時養天之和也。

「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貴賤也;序事所以辨賢也;旅酬下為上,所以逮賤也;燕毛,所以序齿也。

字解:昭如字為去声。序乃次序。昭乃神主。在左边者。穆乃神主。在右边者。兄為昭弟就為穆凡別尊卑。以此類推。子孫排班。亦按這是次序。爵乃官爵。辨乃分別。事乃職務。旅乃眾。酬乃報酬。逮乃到。燕乃宴會。毛乃以毛髮之色。別長幼為坐次也。齿年數也。

節解:宗廟中同姓助祭之人。分左右禮節。乃所序昭穆之遠近也。外性之人。按官爵分次序。乃所以分別貴賤也。有識務者。按職務分班次。乃所以分別人之賢能也。眾人互勸酒。酬答。下輩与長者敬酒。所以推恩於年幼也。祭畢宴會。按髮黑白以定坐位。所以分別年數也。

哀公問政。

字解:哀公魯君谷將。

節解:哀公問政之意不知問仁政也。問霸政也。蓋孔子教以文武之仁故以希當君修文武聖德以作文武之君也。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故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字解:布乃分散。方乃木版。策乃竹版。息猶滅也。

節解:試將政字拆開。而觀之政者。正文也。何謂正文。性中具有之五德。即正文焉。但此正文。惟覺性者能之。故覺性者。率性中五德以行政。則曰仁政。迷性者。昧性中五德以行政。則曰霸。

故葢文王純德。武王大德。皆覺性以踐德者。其為政之道。為千古之法。故孔子因之以告哀公焉。是以自覺謂之先覺。行政謂之覺後覺矣。

     

        或問曰。文武之政。具先生此論。得無太簡乎。吾笑應曰。君如不信。試將仁政之仁再看。仁者五德之首。簡而言之。即自性也如覺性以復先天賦我之仁推及行政始足為仁政也苟迷自性。以昧先天賦我之仁。如此行政。則即变仁政以為霸政矣。

  

       故文武之政。在未發前。則仁政在我自性中。既發後。則仁政布在方策矣方策之政。亦即我自性具有之政也。方策不過負先覺之任。以啓我自覺也。是以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此語乃夫子感嘆。當世無覺自性。以推行仁政者。

 

        如哀公覺自性。修文武之德。行文武之政。則即文武而已矣。古聖云。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焉。哀公非不能也。惟不行焉。夫子之言。蓋願哀公為文武之君。魯國。有西岐之風。此夫子之所深願者也。

 

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

       字解:夫音扶。敏速也。蒲盧即蒲葦。易於生長者。

       節解:何謂人道。何謂天道。人道者。天道之初徑也天道者。人道之造極也。無初徑安能造極乎。故人道天道。其析在此焉。文武仁政。始由人道為立身之本。然性不覺。恐人道亦難盡備矣。

 

       或問曰。先生註上節。言文言武之仁政。在覺自性。在復先天大仁上。此又言仁政。始由人道。何其自阻矛盾也。吾曰。汝知一不知二。覺自性以復先天之仁此內聖之功。人道者。內聖外推之初步。造乎其極曰外王也。是以捨人道。刞內聖之功弗足。相距仁政即遠矣。

 

       人道者何。其宗乃孝乃悌カ行孝悌則人道備焉。如是則家齊。家齊而後國治。此相因而至者。盡其人道。推及萬民。則為政速於置郵而傳命矣。地道敏樹者。地道一氣。萬物皆生。覺自性。修人道。而推及政治者。猶地之生萬物之敏是也。故覺性本也。為政末也本立而道生焉。如是為政豈不如蒲盧之速乎。深願為民父母者。將以迴光返照與。

 

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字解:見前。

       節解:是以仁政者。仍備人道之人。而推行焉。取人以身者。之欲取人道。必須先修其身。欲修其身。必須先覺身中天道。何謂身中天道。曰自性也。來念覺性。率性中五德。以實踐親民之道。此謂欲將我之身中天道。臻於至理。必須代天宣化。以行大仁於天下也。不推大仁於天下。則自身之天道。不足為道矣。

 

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

        解字:殺去声。殺別也。等次序也。

        節解:仁者先天理也。人者後天身也。先天之仁。賦於後天之身。先後合一。始曰一人。不過先天之仁。落於後天。心物澎湃。隨蔽其覺矣。如慎心物於隱微。覺性圓明。則先天之仁遂露焉。親親之為大者。有二層之大也。

 

      性親真理。身親父母。先後各親其親。此親親之大矣。然性親真理者何覺自性修圓明。則臻至理矣。身親父母者何。順其心。養其身。則備孝道矣以y釋親親之為大者。此大學明德之道也。

 

      義者自性之用也。人各具性。以我性中能事啓示人人自性。則無不宜也。人自性皆賢也。不過受氣慾之蔽。隨失其尊嚴。故覺自性尊性中天道。以踐五德。推廣行遠。使人人各尊其賢。此所謂親民之功也。

 

      尊嚴之大亦有此二層論焉。親親之殺。分親遠近也。遠近者。賢愚之分賢者即近道。愚者即遠道矣。雖有賢愚之判。然各親其親則一也。尊賢之等者有智有賢之判焉賢者。應以父禮師禮事之智者不過以見弟之禮。待之而已。是以曰親親賢之先天理。而生出後天禮也。後天之禮盡備。則仍歸先天德矣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八,不可以不知天。

        字解:見前。

        節解:此君子非成德之君子。乃指初入德者。必須恪奉格致之功。次第不紊。矢志作去。內聖具足。則身修自修矣。事親之道前節詳載。無容重贅焉。然欲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道。是以倫常日用。莫非皆道。

 

        五恩乃人道之大者。報五恩則人道備矣。然故盡人道。則不可不知天道。夫天道者何。自性之天道也。然具現在時勢而論。人道盡者。不可以不知天時。古人曾云。識時務者為俊傑。天時不知。則錯大良機矣。或問曰。先生曰良機。何良機也。

 

        吾曰斯時也。天道降世。拯救善良。指破人人身中天道。以期群性達本還原。臻無極以朝先天母也。噫。如錯失良機。縱汝人道盡備。亦難登峯造極矣。我切比喻焉。如一讀書人。學問飽富。不入科場。則名難昭矣。此之謂也。

 

「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字解:知去声。昆作兄解。

        節解:大哉儒旨。以庸德庸言之五倫。為天下之達道也。夫達道者。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即書所謂五倫。孟子所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去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是以五倫誰無有焉。此所謂日常應用平庸之道。而盡備則鮮矣。是以盡備五倫全道。則自合天道矣。

 

       天道者何。以道寓焉。世人猶未警也。夫知仁勇者。知所以知此也。仁所以體此也。勇所以强此也。三達德係由五達道所生。故道為德母。德乃道子。無道焉能生德哉。所以五達道未備。而欲行三達德者。則捨本逐末矣。然知仁勇推廣行遠之道。我切詳解焉。知者明知也。明者何。日月之明矣。如私慾不淨盡則天理不流行私慾者雲霧也。天理者日月也雲霧不澈底清掃。則自性不能復曰月之明。我智不足為明智也。

 

        故覺性者則明於知人。然有何憑。亦作證乎。子曰。若由也不得其死然。此孔子先知之智。孟子曰。死矣盆成适。此孟子先知之智。是以明智。無他巧技。惟克念覺性者能之。如恪奉格物之章。以覺自性。此明智不期其得而自得矣。此智决非工於翰墨。善於將將。將兵之智。故大智若愚。

 

       如顏子然。藏璞玉以得沽。惜當世未逢其時耳。然明智保身可以行道猶九孟之週遊。講仁談義。盡性能事。勞怨不避。則始是以為明智也。仁者無不愛也。然無不愛。猶未造仁之極。

 

        道德經云。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不仁者。正天地聖人之大仁也。天地之生萬物為大仁。而伐物亦為大仁。此何理。天地生物之謂大仁者。人人曉之。復何言哉。伐物之謂大仁者。我切比喻焉。如五谷然。秋收之後。待春生。如秋不收。則五谷糜爛於田。來春將何生焉。故秋收之後。蘊春生也。伐物者。正所以成物也。由是觀之。天地伐物。豈不亦曰大仁乎。

 

       嗚呼。具整個大元會來論。斯時正未會大秋也与五谷之秋收。同理。或問曰。先生言伐之。正所以成之。然則罹劫者。莫非即成之者乎。吾搖手曰。大非然。天公之所以降劫者。乃警世俗人心不古之士。速於回心向善。捷登道岸。廣建聖業。然後始為成也。

 

     天雖降劫。然不欲人罹劫。劫者。乃上天促人向道之具。世人弗識天公之意。不改過以自新。正如五谷之不實者。來看種已絕矣。又安能成乎。蓋天地伐物之為大仁者。乃指植物而言。如以天時論。伐物者劫也。降劫以警世。促人向道。此非天公之大仁者何。世人弗識。何勝浩嘆。

 

     勇者。非匹夫之勇。如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此勇之大也。夫勇者。恨人人不覺性。恨世界不清平。深究源弊。乃道之不行。道之不明之咎。然人能宏道非道宏人。明此理。則捨己以拯救萬民。克己以覺群性。如湯武。伐桀誅紂。孔孟亂世週遊。皆大勇也。是以三達德為用。五達道為體。體用兼備。乃歸於一理矣。

 

(轉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