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心詮(卷下)
護駕岳武穆王 91年3月9日
詩曰:著書寿世醒蒼生 驅得迷蒙入道程
聖業賡傳千百代 天恩永護見光明
聖示:皇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十七章 禪境
禪境是靈慧,其动力是悟覺。因為禪境隱合玄机。譬如:「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一般凡俗眼見,其實一口咬是山即是山,豈有其它之理;但行者在玄机参悟之中,隱察其理,因而在模稜之间,而精修之行者、有道之高僧,卻已洞察萬物表象之中,仍有實相。因而禪境之去机必需有靈心福慧,而在不斷参悟中去融会禪境。
譬如:瞎子摸象,各自表述,禪境亦是依循各人之靈慧而融会幾分,可以洞察禪境幾分,因而禪境讓眾生深不可測,讓行者欽仰不已,卻讓精修行者会心圓融,如何使靈慧增長,信手拈來俱属禪機,開種是禪境,是佛家修者之工失。
然則有道高僧卻非生來即是遍佈禪心,亦是苦修而來,因而修行必須痛下苦工,是無疑議。只是人生俱有資質,譬如:有人天生帶有音樂細胞或者運動細胞,甚至有人是個天生讀書種子,有人是千讀百誦,却是庸庸碌碌。因而在修行禪境之所得,當然亦有如此成份存在。
俗云:「百勤一得,只要工夫深,鐵杵磨成針」。因此要得禪境三昧,精勤修行在所難免,勤修當然是依循法要而修,但要增長福慧,就必須仔細深入,就像時下之速讀、速算,有其訣竅,要深入禪境,必需在表象中探究實祖。因此,研讀經典之际,不能囫圇吞棗,必需要慢嚼細嚥,以此逐漸細膩加以吸收,漸由知識而充實靈慧,才能夠参悟被假象所蒙蔽之實相。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3月16日
詩曰:無相尤其尚自然 奈的執著入心田
蒼黎研覺生明境 無礙渾圓不計年
聖示:迷与覺僅在一綫之間,眾生在人海之中,種種变化与际遇,實質心境透視变化攸關重大,只在如何面對,深願眾生有所体悟。
老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十八章 分別心
分別在於認知,本是人之初生,一切成長之基礎,奈何分別成習,執於心識,久而不去,分別竟成心之障礙。
一切迷失,緣於此分別心之判別,知其實相,然則執於其相,反成執迷,是以智慧不開。
佛家經典評多開迷啟悟,均属明相之剖析,以此啓導眾生不在迷城中打轉,是以許多精修有素之高僧行者,在分別心中多有痛下苦工,始有成就。凡俗之人,一入紅塵,即有分別,譬如:父母之重男輕女,譬如:一入人世,帶來好坏福運,甚至成長過程孩童接觸,更使分別心有如藩籬城牆深筑人心。
既是人心以此分別而處世,對於真理終行等領域,自然亦是分別不斷,因而眾生迷者多,悟者少,此一分別心不可不慎!在修行過程中,行者欲免除分別心使智慧蒙蔽,使心性可以因事制宜,不墜迷淵之中,自然是以勤研經典為通俗之辦法。
然則分別心既然植於迷,而使心有所執,却也非單單研究經典可以破除此一根深蒂固之緣識。因此在此修行中仍然必需使個人在修行過程中,有一定的靜修功夫。不論佛家儒聖均有教導眾生此一「靜」字之重要,佛家論要空性、要入禪境,如無由靜入門,一切俱属事倍功半,甚至永難企及:儒聖有「定、靜、安、慮、得」等銘訓。而道家之清淨自然,更是無為之至高境界。
是以故,在眾生迷於此分別心所判斷之假象中,必需有精進之修行破除迷霧,始得看見光明坦途。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3月23日
詩曰:禪心三昧定中求 幻象驅除願可酬
碌碌眾生明此理 人间淨土樂悠悠
聖示:皇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十九章 如何入定
在修行中,「定」字是修行之關鍵。不論佛道、不論参禪打坐,甚至行者在日常中待人處世,無處不見定字功夫。
道家神遊太虛,是陸地神仙之境界,此一太虛入神必需由定而得。達摩面壁九年,一定如山,定中生慧,由此悟覺,因此「定」是修行者欲求突破修行瓶頸必下之功夫,更是究竟必需之途徑。
試言,世人不但身處十丈紅塵,色相之染著,更是揹負輪迴所造作諸般種種之因業,身心俱受無形有形之牽絆,因此修行事倍功半,自然可以理解。
入定雖是修行者一種高深之境界,但是入定之原理,卻是簡易,試舉一例,世人睡眠之時,有時輾轉不能入睡,以數綿羊方式,使自已身心不再緊繃,放鬆情緒,而容易入睡。入定大致可以如此,行者修行打坐,萬緣紊亂,思緒紛沓,終致心神如入迷宮,不能安靜。
因此,◎道家打坐有放任念頭四起,直至思緒飛馳,再將之約束,或者由飛馳而恍惚,而至入定。因為人之思緒愈將之壓制,反彈愈大,因此放任亦属對治之良方。 ◎佛家参禪打坐,有以口唸經見而至入定,一則示之禮佛,再則約束心念,使之專注。
因此佛禪入定可以由礼佛而唸佛,生慧覺明,放鬆心緒,容易入定;道家有藉丹鼎、符籙術法,使之入定;各教雖然方法有異,殊途同歸。欲使行者在身心俱疲、心神勞碌之际,可以定中入妙諦。試言,人之初生,在單純思想觸見悉皆單純之中学習事務,可事半功倍;因此行者入定所得可以比擬三年精修之所得。
既知入定之必要,如何入定,行者不能依佛家之禮佛、唸佛入定,二不能藉道家丹鼎、符籙術法入定,只好自行入定,自行入定一定会碰上萬緣紛擾、思緒飛馳之困境;因此,必需不折不撓,堅志恆持,一次不行,起身放鬆,再次而行,人有慣性思緒,必然依此模式而存在各人心識之中,只要將此慣性深植意識之中,即能使此慣性駕馭思緒,終必可以入定。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4月6日
詩曰:瀟湘夜雨景稀微 惹动鄉愁倍唏噓
願有忠心能一志 轉成善願德巍巍
聖示:老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二十章 何需得?
「道」是何物?人云亦云,有如瞎子摸象,各自陳述,亦有如瞎子吞湯圓,各自心里有數,却無可具体詳述;因此,道本無名,強曰之「道」,正如佛家施設諸多名相解釋物像。
然則古來修行者難以計數,修道成道,在在證明此一大道之可貴,此一大道之可以超脫物外假像,復回真如之奧妙。只是無法如眼見物詳實記錄,因而有心修行者聞道之名,不知道之所在、道之妙諦,多如過江之鯽,乃產生許多疑義,甚或退道者多。
一貫大道衍傳福音,是先得而復修,得与修是直指道心所在,得道由賡續傳承天命之修者代天授之,使後学者可以得道,此一傳承雖無實質具体之授受,然則与佛家之解釋物像之名相異曲同工,道將之名相化,由得者授与未得者,正如佛家之名相得之解釋,使後学者進入奥妙知識之領域,即是成智之法。
因此,天道修子此一得可謂减少初行之苦工与苦行,加強精進之动力,必需有此一得,可以帮助後学者躍進於初基之修行,既然必需有此一得,則其授予得行者即是重要關鍵。
比擬任何一位師者,因為此一精修之得者,若無確切之得,得使其所授予後学者之道無其功用,因此一貫大道之授者,其天命領授非常重要,攸關後学者之成就。正如孿門之正孿,其領授天命,其著書普化、济世度迷,在在均需天命之頒受,不致偏入歧途;天道修者亦必仰賴得天命者之授引,才能由得而完全融入此一無名無相,却無所不在之真理領域,乃成超脫生死輪迴、究竟無礙之真我境界。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4月13日
詩曰:得捨難有一念中 人生取失必圓融
為期缺陷能彌補 欲望漸消德澤崇
聖示:老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廿一章 真正得
修行之得与失,不似凡间利祿功名之得与失,可以由表象分判而確認。昔日弥勒心法之傳承,即藉由類似今日孿門領行者出遊,親詣弥勒菩薩,而集繹成經,歷經無數傳承,今日成為弥勒一宗之法要。藏密密法因各民情文化之異殊,以虛空傳承使密法生生不息,更有因人王之不定,而將法要伏藏,因應緣机而傳承,今日之伏密東傳即是。
因此,法要之得是在使眾生的信受正行,為大道福音傳佈而努行者,定有正受天命之所得;一貫大道因應凡世諸般緣机而起伏,使得許多修子處於是非選擇两難之间,各争金線,各以己宗為是,乃致後学者徬徨無依,心志失措,甚至謗道、退道,時有所聞。
自古从來,大道每歷塵劫,並非天心不仁,是在人為;諸如人君之影响,辦道錯失先修而引領錯誤,甚至私心作祟,導致道脈蕩然,在在均是人為,無關天意,只在緣机之形成而已。
今日行者處於大道福音遍佈,諸家正教,人才輩出,是眾生之福;雖然各家总有律例,卻須謹慎人為之失,庶免人為之誤,重蹈道脈蕩然之劫;今日一貫道之修子,因緣悉皆成熟,机遇又能得天獨厚,各脈辦道悉皆用心,可以袪除人欲,情劫,則道脈之盛,道風之蔚然,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4月20日
詩曰:学修必要顯靈心 悟理分明得酌斟
大德恆持憑轉化 專精直入至如今
聖示:修道領域雖廣泛,有其範圍之可止,雖無涯,乃不知其盡;因而修行過程冷暖在心,唯有自知,然則道之無止無盡,卻在功行之積累;試看諸佛菩薩、大羅天仙 ---下凡分身,仍然受盡世间苦難災劫,從渾噩染著中悟覺,必有一番寒澈骨,始有撲鼻香,世之修行者研閱而慎思!
老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廿二章 真修實得
佛門有「律、戒、經、藏」諸部,因而循其法要而精修,得而精闢,弘法利生,是有「經、律、法、禪」等師;道家亦有「丹符、氣、神」諸支成脈,因而修道必要循其法要專精而有所得。
人雖為萬物之靈,然則学習知識,從中蘊釀轉化為智慧,此一過程可能要數十年、數百年,甚至數千年,而至不知何年何月,才有轉化成智的契機。在輪迴、在造作諸般因業之間,即如引力緊拉不捨,但是在繁複轉智之間,卻有可以破除諸般障礙的良方,即是專精人之智慧根器;雖然各自不同,但是学習環境却是大同小異,因而勤惰之差即可顯現得失。
一貫大道之修子,在天命之賢師前人無誤,在道脈方針不至悖離,在佛規禮節之嚴明,在修行課程之層次分明,本是修行者非常良好依止之道場,既有圓融佛道之法要,又有正確無誤之天命,因何雖有普遍求道之修子,卻多有心存猶豫徬徨之道子?關鍵在於修道過程中,有分歧之理念,產生同道之间之争議,因而後学者之失措,是属必然。
不論一貫大道之中,有開班之法会,有弘法之道場,在進修之壇場中,可以端肅虔誠,一離開壇場又被世俗色相功利所染著;究其因,一則修什么,得什么,不能確切了然,二則佛規禮節嚴明,雖是道揚端肅之要素,却讓後学者不知此一繁文縟節之重要。
因而道子必要從心理認知,建立佛家淨土法門以唸佛、礼佛可以超生死、了輪迴,直達極樂佛果豈是空談!因而此一道子禮佛、唸佛之專注,是如佛菩薩現身在前,作眾生之見證。因而唸佛、禮佛必要誠心,使凡身成佛身,不要畫虎反類犬,必要確知其意義,始能由衷发心。
不論任何道場,任何宗脈,放之四海皆準。譬如;佛門出家之緇(音資)眾必要使其知所為,而可堅持其所為,正如出家捨身為佛、為法而成僧;譬如:耶教傳教師献身於傳佈福音,悉皆知其意義,而能樂行,堅誠恆行,世之修子當宜由此体悟道程,堅定心志可百分之百。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4月27日
詩曰:壇場降筆啓真詮 普度蒼生繼萬年
願望靈明長照耀 開來繼往作成仙
聖示:老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廿三章 磁場
人身有能量,天地有磁場,唯此一大寰之下所蘊納之力量,雖然無所不在,却视之不見,觸之不著,藉諸於物象而顯形,既然藉物象而顯,亦必然受物象之所剋制;因而磁場之能量可以因方向、因方位、因物型、因環境之變动而產生好坏、正負、強弱等变異。
古來修行者欲求吸納天地之能量,充實自身之能量,必然選擇鍾靈毓秀之地而靜修,此一鍾靈毓秀即是地形之蘊納能量;人身之能量,一則充沛精氣神之活力,二則可以使身体不受宇宙中不善能量、善光束、有害細菌之侵害,以期此一身体可以加長使年限,此一延券修行,道家歸諸於長生術之修行;時至今日,更有時此能量之加強,衍生可以改善運勢,增加智慧,更甚者,可以通靈探玄。
話是不錯,然則能量之吸納,關鍵在於磁場所產生之能量与自身是否融洽;眾所周知,磁力以正負而產生吸斥作用,亦即道家生剋与陰陽相生之理,而使生生不息;据此而闡述,則修行者必需在磁場能量之吸納,可以使自身受用而不排斥,如此一則增加精氣神之補充加強,再則可以天人融匯於此能量之中;
譬如:人之輸血,甚至移植器官,其關鍵即在不会產生排斥作用,才算完全成功,能量亦是如此,有形無形一体适用。
因而行者在此必需謹慎,譬如:一些磁場所產生之能量属負,即是個人之吸納必需不会產生排斥作用,才可以藉此而行;然則磁場之能量並非簡易二分為正負,尚有五行生剋之作用,意即此一磁場之能量雖是負極,然則產生能量之方位属東方木,因而可以藉相生之方的設物而吸納,再進入物中〔或壇城〕而修行,即可藉此五行相生轉移而修者受益〔此長生術中將有詳述〕。
綜此而言,磁場之能量對於人身甚或人物有所重大關係,及至修行者,尤其練氣、練靈者,尤為事關重大。
(轉卷下)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5月4日
詩曰:砂盤木筆句頻題 字字珠磯欲醒迷
願尔蒼黎能了悟 明開智慧善緣齊
聖示:皇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廿四章 動力之助緣
在修行過程中,有主体以及直接与間接之力量,成就修行精微,以迄深入法要。所謂「主体」,當然即是指此一身之修行,所謂:「直接与间接」,却可分為有形与無形,換言之,是指精神以及外在力量,正如磁場之力量。其所牽連是此一身,因而此一力量,可以是直接之助力。
然則磁場之动力尚未形成對此一身助力之前,行者必須先從法要鑽研,才能融會此一主體与助力,而成就动力,在修行過程中,漸次推动前進。
人生於世,雖然此一身之形成,乍看似乎無甚出奇,以科学角度而言,人之生即是父精母血之結晶;然則每人即揹負無數因果,亦即在輪迴之中打轉,此一造作諸般業因,形成人生之际遇,因此在人生之過程中,現象所含蘊之动靜,莫不由此輪迴动力而形成;譬喻:可以在人生中,多受貴人助力,此一善緣之成就,即是夙世因緣形成,在過程中顯現,却需要有动力促成此一緣机,又攸關性起伏轉折,修行更是如此。
在每個人無數輪迴之中,種下佛緣、道緣与諸天聖神仙佛之善緣,即已形成修行的根基;然則成就却不止於自身精進而已,正如一部精密之机器,尚復熟之技巧之操作,行者修行亦如是,自身精進,可以藉諸善緣之助力,而形成一股动力,帮助自已加速推進道程。
由相反角度而言,行者在修行過程中,有心精進,深入法要,但是累世盡是不善因緣,再顯現,一者此身受其所害,阻擾修行,事倍功半,更甚者不善因緣所顯現之破坏力,使精神肉体皆受創,外來更無善緣顯現之助力,那么修行之路橫生枝節,歧曲坎坷,不說成就,不退道心,已是可貴。
因此在修行中,必需去了解夙世之中,不善因緣之癥結,及早消除,如此不但是修行外在功德,更使自身免除受到不善力量之阻擾。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5月11日
詩曰:護降揮鸞著寶章 母心慈憫澤流長
願期黎庶多明悟 早悟真詮返理鄉
聖示:皇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廿五章 無量真要
世人累世輪迴,雖然自性早受業障蒙蔽,慧根亦早受傷害,因而苦海浮沉,迷失真我;然則靈性之光仍然潛藏於此身。
正如佛家所云:「眾生悉皆俱存佛性」,儒家所謂:「自性」,道家之所謂:「胎元」,在此一身之內,有此不滅之真性存在,因而輪迴不絕,仍然不能滅此永恆之光,只在如何使此永恆之光,可以解脫此身之蒙蔽束縛,即可在人世之中脫離輪迴。
然則各人在人生過程中,雖然具此不昧靈性,無奈卻又揹負太多因業之牽掣,正如地心吸力之強大,使人物無可飛昇脫去,在此情形,因而產生許多現象,以其幫助靈性解開蔽障。
世人許多揹負大命或者在成就之前,都有許多錯磨,及至此一挫磨使個人自性覺醒,再得到法要,而使人生轉捩,重新出發,進而完成揹負之大命。為何在成就之前,必需經歷如此挫磨?
一則先使自身堅志勵行,有助其後使命之實踐,二則必需以挫磨,消除自身之因業,可以减少阻礙。
譬喻:有以辦道者,必需肩承宏揚大道福音之職命,在人生過程中,許多色相事物及心志悉皆受到染著,因而人生命象以迄運程坎坷起伏,即是帮助其人勘透假象之磨練,迨(音代)至机緣成熟,再假以大命而推动。
再譬喻:修行者,在人生功名利祿之中,鑽營順境,絕難使其修行,因而逆境中,使其在緣机中接近福音,進而親近,是以可以真在修行過程中可以堅勱心志。正如佛家所云:「眾生悉皆俱有佛性」,儒家所謂:「自性」,道家所謂:「元胎」,在此一身之內,有此不滅之真性存在,因而輪迴不絕,仍然不能滅此永恆之光,只在如何使此永恆之光,可以解脫此身蒙蔽束縛,即可在人世中脫離輪迴。
然則各人在人生過程中,雖具此不昧靈性,無奈揹負太多因業之牽掣,正如地心吸力強大,使物無可飛昇脫去,在此情形,因而產生許多現象,以期幫助靈生解開蔽障。
世人許多揹負大命或者在成就之前,都有許多挫磨,及至此一挫磨使個人自性覺醒,再得到法要,而使人轉捩,重新出發,進而完成揹負之大命。為何在成就之前,必需經歷如此挫磨?
人生經歷生老病死苦,歷經功名富貴,歷經飛黃騰達,以迄失落,在在点明世人假象之如泡沫虛幻,唯有此一永恆靈性之可貴;可惜世人多不能体会此一提示,在人生過程中,處順境而沾沾自喜,得意忘形,處逆境則怨天尤人,不能自已,「忘了自身所潛藏之福慧可以济度此一身之永恆不昧」。
所以在人生過程中,必需注意每個起落,得意而深思,所得何來,失意則省思為何所失,可以激发此一自性之韌性,直至可以在修行過程中,得到真性,完全解脫障蔽之緣机,斯時正是神人合一之境界。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5月 18日
詩曰:降筆砂盤語意長 蒼黎自是閱文章
心靈啓慧明開朗 無礙圓融返故鄉
聖示:老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廿六章 自性
所謂「自性」,顧名思義,即是自己之本性。世俗之中,常有云及:「一样米,百样人」,換言之,人各有其性,有者好功名,有者好財利,有者好声色,有者好公義,有者好慈善,人之性向可以因時地環境而不同,因此,自性可以因後天机遇而顯露不同之趨向。
然則此一自性僅是通俗之所指,真正自性却是在自身深處而不自知。佛謂:「佛性」,道謂:「天性」,儒謂「中心思想」,不論佛道之名相如何,人有其自性,一入凡塵,受時空環境之引誘而顯現不同之偏好,乃致產生所謂善惡忠奸等等分判,亦因此將人復雜化,使得整個社会的結構因人性之变化而變化。
修行者基本上受教義薰陶之約束,可以减少很多人性变化之动力,但是仍然不夠。佛曰:「眾生悉皆有佛性」,既是悉皆有佛性,為何沉淪而輪迴?即是此一自性無法朗現。◎道家之修行济世,即是要藉入世之磨練,而使身心可以回復,無所束縛。
◎苦行之法門,更是來知自性已受輪迴、色相、因果等既成事實之牽擾,藉苦行消罪、消業,使佛性無礙朗現。
以是故,在自性入世发展成人性之中,劣根必須藉由磨練修行,而使其無所污垢蔽障,才能以自性契合天地圓融無礙,開闊而無所不在;既然自性在凡世之间已是深植於人心深處,是趨向偏好,悉皆左右人之言行,必須藉由修行而使之無礙。
佛家許多戒律之修行,是約束人性之劣根,因而佛理在闡述之理論中,仍然有要實踐之法要。
不論任何宗脈,在法音傳佈眾生利樂之間,却不能脫離人性之影响,因而任何宗脈之修行,亦是由人道入門;換言之,人道不修,任何奧妙殊勝之法義將流於空談。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5月25日
詩曰:天意無私佑善人 古今事例本明真
願能啓悟愚痴輩 覺路無述出俗塵
聖示:皇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廿七章 他性
所以謂之「他性」,廣泛引于相對之自性,顧名思義,由外在力量所牽引,或者形成習性,可以名之「他性」。
佛家以外緣而使自身轉移言行,然則在自身本性突兀顯現之異常言行,使其異於常人之習性,現代医家謂之「双重人格」。
在修行領域中,行者之修行,在人道範圍中,並無異於常人之舉止言行,一旦進入精修或者深入法要之際,即有異於常人言行舉止出現之事例,因而使人誤會修行是否致人之思想情緒,甚至精神是否異常,一切表象若無深入分析,遽下斷語,失之偏頗;
現代医家,亦僅是根据客觀因素加以推斷,是否人之異常有受此因素而影响,實則人之思想常有主觀為主之因素,使自已之思緒有偏頗之武斷,因而未能詳加析解,以訛傳訛,導致真相淹失。
自性之所以受他性干擾,甚至擾亂,形成自性迷失,究其原因,可分內外因素:◎內者----當然可以歸咎於無形業障,冤欠之干優,但是自性之失,却非全然如此,自性既然受到軀体之束縛,當然在所接觸之法教中誤導迷歧,均有導致自性迷失之虞。
◎外者----即如佛家所云:「外緣」,一切外緣使七識之意,無能辨別,乃致仗此外緣,形成執識,因而認假成真,是以他性牽引性;
再者,人生於世,受紅塵色相染著,如此外在力量形成習性,掩蓋自性,當然可以使他性誤會為自性。
修行者在修行過程中,是如何藉假修真,即是藉諸法義之了悟,由迷而覺,打破假相,而恢復真如。医家之所以將人之双重性格,歸咎於童年刺激、往事或者成長過程之重大打擊,即是自性已失,後來心靈之受傷,使人執著此事,因而產生重大变化。
修行者亦如是,在修行初基中,一切按部就班,一旦深入精修境界,法要有其重大轉变,若無智慧加以明判,即有可能產生重大異常之轉变,但是行者却不能因噎廢食,在修行過程中,必需謹慎他性,總非空穴來風,無緣乍起。
因而,除非修行初基能紥實即必須謹慎,在此一關突破之後,則海闊天空。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6月1日
詩曰:飄渺靈山不遠求 靈山自在永千報
智慧明開無限廣 圓融智慧道能酬
聖示:皇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廿八章 圓融之究竟
佛家講「究竟」,當然是要超脫凡俗,緇(音資)眾已經斬斷三千煩惱絲,擺脫人間諸般色相、執著、欲望,而專注於法理,進而廣佈法教,因而佛家之緇眾,基本上已是佛菩薩之化身。
當然在修行中,必需講到究竟之行持,然則佛家不止於緇眾,仍然有廣大之在家修子,因而必要存圓融之修行,正如儒家講中庸:「不過之,亦有不及」;如今諸家宗脈宏興,廣傳福音,欲使三千世界眾生悉皆共沐法華,因而圓融是各家所強調,使修子甚至在家修士,均能聞道而修,知理而行。
佛眾謂究竟已無礙無漏,人性之缺失已修磨殆盡,提昇恢復至佛性,因而不受時空執識,甚至色相束縛染著,甚至影响;但是人間假相雖然虛幻不真,但是一入凡塵,卻以步入迷宮,假亦成真,以此假相,造成輪迴,靈性却已實質沉淪,因而在此紅塵之中,必需先克服此一假像,靈性始能窺見實相,達到究竟境界。
然則身在紅塵,諸如:食衣住行,譬如:功名利祿,甚至親緣情份等等,總是牽引靈性及至身心無以自主,不似緇眾已基本斬斷此一假像之动力,因而在家修行之諸家修子,在法教之修行必需有真圓融;
譬如:道家之修子,有者如佛家之緇眾,一力自修,先使自身具備救度眾生之力量,再行道濟世,有者却繼濟度眾生,來累積外行功德,消除內在干擾,不論由內行而至外行,或由外行而至內行,總是修行之折衷;西諺所云仄「條條道路通羅馬」,只要是路,則能到達目的,因而關鍵所在,即是所行是否是路。
時至今日,諸家法要,雖有各家精髓所在,但是融会也不難,所謂佛佛同道,道本無名,曰之為「道」,即可印證大道之行,本在圓融。在末法時期,諸家法要,已無密技自藏之說,只在「道路」。
凡塵火宅,亦是道場,人間淨土,遍處可得;既如是,修行圓融心須具備,正如佛家緇眾可以斬斷三千煩惱絲,了却人間塵緣;火宅之行者既要以人道而入門,恰似對比緇眾可以藉佛戒了斷人間情緣,專注無礙無漏,在眾修子則以入世修行,克服了人間情緣,即是两端同行,目的殊無二致。因而,眾修子宜由了悟,何謂圓融之究竟!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6月7日
詩曰:天心人性壓沉魔 喚醒驅除樂奈何
立志勤修為一字 理明定欲似如磨
聖示:皇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廿九章 魔性
俗世眾生,人性之中,貪冀渴望過之而脫軌之行為,視為「魔性」之作為。凡是過於貪婪而急劇之作為,當然有悖常情,然則如此作為之原動力何在?
人心在耳濡目染中,傾向吸納于所見所聞,而至成為自主之定見;因而魔性,可以說後天染著,是誘引之力,在成長過程中過於貪婪,則成為爆發力。人心在世俗声色物欲諸般誘惑中喪失,或者蒙蔽。
亦有俱備執善見賢思齊之靈慧,所以,外在誘因大,內在約束力小,形成人心傾向魔性;輪迴之点滴,諸般造作業,累積成為一面無所遺漏、無有死角之網障,足以使每一個善慧靈心,俱受蔽障,導致不見光明,只見污劣之俗世習性,一般世俗眾生如此,修行之諸兒女更是如此。
眾生不將此魔性,视為宗教之法理,認為人生在世,善惡各憑成長,人物時地環境等因素所誘引,雖然表象如此是毫無差錯,但是內在之陰影闢作天人交戰、理智之争,卻非眾生可以理解;
所以行者多一層了解,修行解開此一死結,多一重助力,却也多一重阻力,因為修行愈精進,夙世造作業根也日愈茁壯。譬如:人之辛勤澆水除草,必需付出辛勞,却可以帮助幼苗成長。
行者修行,每一精進,可以使白身道程更為縮短成就 究竟 之距離,但是業根亦因己身凈化顯現成熟愈快;是以故,一般眾生可以盡其一生,或者生生世世俱在還債之中,但是行者却縮短還債之時限,因而倍加辛苦,是所必然。
天心、人性、魔欲,在天地人時空中相互牽掣,可以相成,可以相剋,可以互動,更可以背理;所以在修行中,「天理是行者心中之準繩,人性則是眾生之通病,魔欲却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是眾生必經之途,是行者必克之隘。
勘此一關,道程坦順,覺路光明,只是卻非易事,因為魔之為魔,無所不在,無所不滲;所以人性內有欲心,外有誘惑,如何破除,當然必需步步為營〔著書至此,將專題闡述,以作本書之結論〕。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6月15日
詩曰:著書立說醒黎民 聖教宏揚遍俗塵
願賦珠璣佳句誌 生明智慧性回真
聖示:老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三十章 魔性--毁阻謗道
世俗眾生以其人之行乖異,不符倫常,视之為「魔」。大抵眾生將魔性视為惡劣,然則修行領域之魔性,即非善惡之二分法,需知魔有內外,內者自己生成魔性,外者受外力引誘而致身不由已。譬如:山川大地,地炁孕育精靈,生成山魈木怪等等,既然山川大地凝結不善能量,或者藉諸時序環境,培成精靈;凡人心中久有不善思緒、氣神等,當然可以培育成魔性;再者阿修羅自在無礙,隨處阻道、考道;如此魔氛藉諸時序環境、客觀因來而形成。
一般眾生將魔性歸類於惡性,修子卻必需細分魔性之特点,譬如:修子進道之初,俗性尚在,魔性即是欲望之劣根性而已。一旦修行精進,在劣根性已藉由修行而淨靜之际,魔性相對提升,由蠱惑欲心,進而成為阻道之力量。譬如:藉由順逆之考、智慧之考,甚至教理法要之考,無所不用其極。
凡人之所以是凡人,因為生長使凡塵俗世,脫離不開功名、利祿、情愛、親眷,因而以人性為蠱惑而著力,或由教理法要而蒙蔽,均足以使修子產生迷昧,因此是人性,亦是魔性。
當然如果在天運之數化中,阿修羅考驗修子,是在特殊案例,然則道考必竟在道与理之中,凡是总在經緯之內,因而阿修羅考道不能以偏概全,行者應該懼怕自身在魔性中不自覺。
自古从來,修子成為阿修羅之替身不知凡幾,在修行中偏離道理、經教、法要,或是自創教義斵害正教,甚或教争之中蓄意毁謗他教,如此足以殘害眾生靈根,使各大正教蒙受傷害,不但對行者無益,反受阿修羅可乘之机,因而行者成為阿修羅之替身,是完全斷絕慧命。一自關鍵,以其影响所及,絕不亞於設賭之害,因此必要戒慎!
修子在面臨無以自知之魔性,唯有時時省察自身,是否言行偏歧,使修行出現斷層,更必要謹慎於受法理之际,辨正真涵蘊之真理,是否有攻擊篡改,甚至似是而非,斷章取義,庶免接受而深入,終至流毒所及,遺誤他人。
試觀古往今來修行之列傳,成為行者之魔,大都是離經叛道,篡傳正教法理自行其是,因而行者必需戒慎,更要使自身不因而成為魔性受害者。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6月22日
詩曰:包羅萬象世间情 毅志唯心学道明
願勉修持根器種 瑶池仙境可悠行
聖示:老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三十一章 魔由心生
大体而言,心生萬相,而無實境,因為心由眼見而成,又由仗他緣之意識而執著認定,因此眾生心中所覺,盡是世間萬般假象而已;當然佛性、魔性由外而成亦是假象,然則由內而成,即是佛魔分判。
眾生在人世間,有因欲望而強求,若循由勤奮之正途,縱然是強力而求,汲汲鑽營,亦乃功名利祿之輩而已,不致成魔;若是所求奢望,力有不逮,却又不捨欲望,因而無所不用其極,心性已然偏差,所行所為更有悖離人情之常、道德之規範,更甚至侵損佔有他人之所得,以掠奪而達成願望,惡心已種,失去人性,則已幾近入魔。
語有云:「物必自腐而虫蛀之」,人心若失去道德倫常之規範,悖離自主能力,則其產生怪異現象,自然是意料中事;人身所需,產生心之所欲,心之所懼,則產生可怖之感,從積極消除恐懼到全力抗禦,都会產生心中受外力更強之侵擾,因而起心動念,均在使心之主宰动搖,實質之物欲可以使心在邪妄,無形之恐懼,更加深心防於鬆动,是以心失常序,異怪于焉而生。
修行之人,所以会入魔,生魔性,由實質之物欲所牽引者少,大都由無形之恐懼而生魔性,或入魔心;因為修子在法要修持領悟中,不似實質物欲,得失之间,甚為明確,可得与不可得,自心有所定見,因而可以預防;
換言之,得之早已有覺,失之早已有見,即可减輕衝擊,然則修行之得失,自身所見所覺不明,加上許多玄虛或者不明之動力;譬如:身外之靈界,煞厄、溫疫諸般力量以及夙世轮迴之業力,一經風次草動,則有草皆兵,戰戰兢兢,本是謹慎,若是過之則心虛無主,則自心疑惑生昧,更何况外力之加重。
因而修行之人,當然必需謹慎自心作主宰,在修行過程,不要使心陷入虛妄疑惑境界,在法理之領悟中,寧可半步而得全部領略,切忌囫圇不解,日後反成魔之病根。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6月30日
詩曰:著書闡理醒蒼生 願有慧根進道程
紙貴洛陽争讀閱 得而研味自光明
聖示:老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三十二章 魔性如何而生
凡事在未起之前,必有先兆,諸如:雨至必先風动,因而事有脫序,逾越常軌,即是異象將生之兆。
譬如:營生,世俗云人開店作生意,有其一貫風格,諸如講究產品特色,或者服務其中,若有轉变,必然影响生意,譬如:世俗之人,言行在人情倫理道德之規範中,尚可中規中矩,一旦脫離此一常軌,必然產生奇異言行,因而人生在正常狀態中,可以符合人倫道德,一旦有轉变,必然產異象;正如水在容器中,正常温度中是水,一旦送入冷凍庫中,可以變成冰,由液態轉变成固態。
由以上說明,人心產生魔性,其關鍵是在轉变,其轉变可以由時空環境,甚至周遭人事物而改变;修行之人,在接觸或者接受正教法理,一貫依常軌而行,即如世人之生活習以為常,一旦法理在領悟接受中有障礙,則心生魔性,是為可乘之機;所以修行者在修行過程,必需謹慎於每一個轉受的隙縫,庶免受魔可乘之機。
既然生起动力在轉变,凡事有正必有反,可以在轉变之中得到進取之機,正如飲食之口味,可以慢慢品嚐而加以改進;此一轉变在行者而言,亦可慢慢嚼味,加以吸納,研判出損益,而可縱变动中保護自身,免於受損,更加可以進取,法理是一個动力。
修行之人對於法理能深入研悟,正如幼童未入学校,不知啟蒙;行者在法理研悟中正是啟開智慧之門第一重鎖匙,有利必定有弊,法理可以助者開智,但是法理之解釋却是因人而異;換言之,有人因誤導,而蒙蔽智慧對法理之詮釋,乃致行人因此受誤導,從而生起魔性。自古以來,魔与佛僅是一線之隔,善与惡亦是一念之差。
在修行過程中,在轉变的动力以及關鍵,行者常常疏忽因而在修行中,時時刻刻觀察道程轉变之異象,可以免除自身生起魔性。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7月7日
詩曰:隨侍著書下九垠 醒迷覺路降仙神
蒼黎啟悟明光意 安慰母慈大地春
聖示:老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三十三章 克魔成道
心是佛,心是魔,一心可幻萬象,亦可見真如;正如包羅萬象之寶書,一書可破除萬迷,若不能深入書意,一知半解,却有善導而成障之虞。
修子在修行過程中,不論宗門法脈,不論戒條法要,总在修持之中,修行是修心,因為一心可以成萬魔;在修行之間,心不加以克制,容易受到法義曲解,世俗色相染著,甚至輪迴業力干擾,舉凡有無形都可以侵擾此心,使其去佛愈遠離,道更遠,如此自然近魔。
修子在修心之間,有許多藉諸此身之行為實踐,而加以約束;譬如:佛門之戒律,修行之早午晚課,甚至一般在家修子之禮誦、持咒、靜坐、練氣等等,俱皆藉強力之約束,使身心無以放蕩,達到進入修行之軌跡,再加以精進,因而佛門有戒定慧三学之闡釋;
佛魔由人自擇之天人交戰當下,修子當然必需了解佛之所在〔亦即道之所在〕、魔之所在〔亦即行者何以受魔所擾〕。譬如:修行經藏之修子必需謹慎,不能深体經意,囫圇各棗,反受其害。譬如:修坐之行者,知坐工之利弊,趨吉避凶。諸此基本認知,是能自主之心,亦是基本避開此心成魔之條件。
但是許多魔象是行者不能自主抗禦,只要知之而避;譬如:劫關成魔,許多行者在修行過程中,有諸如情財名利、氣燥神縈之事物,使自身在日常生活中遭遇,而誤以為是人生過程中之常事;修子必需謹慎,劫運雖是人生起伏之命象,但是在道程中,卻可以引心入魔,使許多修子因此毁於一旦。
再譬如:修子在道程中不能用心於法理之透澈,只是人云亦云,隨風起舞,就容易受誤導,如此縱然道心堅定,修行恆毅,卻容易產生無法自主之变數,亦容易產生心魔,而偏離正道。
总而言之,修行過程,在內在外,俱是一個繁復之領域,若無智慧之心,容易道魔、佛魔之天性中混淆;因而在一切修行,從「心」入門是克魔之道。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7月14日
詩曰:砂盤木筆可題詩 普勸蒼黎学聖規
智慧明光無限佈 緣机共啓沐恩熙
聖示:老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三十四章 真詮心言
眾生原靈,一入紅塵,忘却本性,昧忘真靈,雖然各大宗脈無不極力傳佈福音,確切廣度許多有緣善根器者,進入修行領域,但是不論修子,或是一般在家居士,及至普通眾生,大都不知修道之真義,因而在此簡略歸類修行之進程,而作总結。
一般眾生,或有進入廟堂佛寺点香禮拜,甚至有接近道聆聽開示,然則大都不甚了然,道是何義?道是什么?所謂修行分成三大階段;
第一階段---其一是聽聞道理,礼拜仙佛,以此護持道場,如此是均属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及至護持道場,接觸法要既久,在護持行持時日中,必然在見賢見齊,欲求精進,但是卻不知道如何精進,是可以訂出慎守戒律為第二階段。因為任何道場,宗脈均有其禮儀規範,甚至宗脈之戒律,更是明列於修行之課程;
簡而言之,守戒律,內者故斂凡心,亦即約束放蕩人心之劣根性,外則不以行為觸犯陽法,因為犯陽法等於犯陰律,亦是作諸般業因,是以守戒律可以是了斷因果輪迴之动力,更是收斂人心之动力。在此階段之修行,則可以使凡俗之身轉換成清淨之身。
第三階段---既是一切具備,只有自身智慧之提昇,有者以為智慧無由窺探,只有日常知識累積成為本身之智識,話雖不錯,但是眾生之靈性本就平等,智慧之靈性亦皆存在,如何勘迷開悟,即是第三階段之修行。
佛家以深入經藏,研悟經理,以使凡智轉成實智。其包各宗脈藉修行精進之修子,宣講開示修行心得,以迴响智慧之共振。不論任何作法,「欲求成就究竟之無礙智慧」,明光是最大动力,因而此一階段無可避免。
不論佛道諸脈,在修行由淺而簡易,而至深而奧妙,都在按部就班,啓發修子之智慧,因而從禮拜仙佛,定靜人性之劣根,而至提昇智慧,可謂修行整個進程,而其修行法要,以了悟經理,以慎守戒律,而斷除造作因業,斬滅輪迴之引力,即是「靈性永生」之修行。
所以修道是什么?就在本章所涵述之中,在<<佛道心詮>>之領域中,著重闡述理論,篇末之中, 吾以一首賦言助修子定性而增智慧。賦言:
朱雀玄武。坎離艮兌。氣神紊紛。萬守不亂。而癸生水。潤滋丹田。
三寶轉換。凡俗易替。求天賜引。藉地相契。人中因循。自在圓融。
此賦可以在精進修行坐工之中,坐姿已定,尚未入定,紛紊離神之至,默誦三遍,甚至五、七、十遍均可,但不可過多,因為心有所執,難於入定,但是修子必須明知此賦助修行,並非助之入定,可以感應,可以神通,如此想法謬誤,修此賦也罷!
此賦是要助修子在坐工,不能清淨,籍心言轉換凡体能量,可以清淨身心,容易進入明光,而智慧增升;所以不在坐工之际,亦可默或唸此賦言,若在此時則可不拘遍數,願世之修子能因此而受益得助道程。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7月21日
詩曰:護駕南來降道場 著書普化澤流長
慈暉照耀三千界 頂禮黎民獻祝香
聖示:書已完成,賀喜貴堂神人完成一樁普化職命,諸賢生各盡发心護持参贊,自是功果莫大;倏忽之间,相聚別離,总有定數,藉此勉諸賢生堅誠精進。
又示:老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跋
書於今日完成,大道之声,似自由心證,更非看象是象,可以摸擬,佛道自有法要心詮,更有戒律精要,深入修行領域。若無融入其要,欲窺堂奧,領略精妙,實有困難,霧里看花,身在夢境,总是虛幻。
修行是脚踏實地,步步精進奠筑根基,勘關破劫,直如人生旅程,斬除荊棘而可康莊。因而世之修子知「道」之所以奧妙珍貴,仍然必須從領悟實踐修行過程。書是理論,乃在建搆藍圖,藉供行者知其所在,揣摩其精華所在,絕非三言两語可以道盡,端賴閱讀者能夠付諸實踐,足以從理論中彙整一貫思想而駕馭身心。
深願世之行者能在修行中得書之助,啓發智慧之源,在修行中,得能無所罣礙。書得付梓,总有言之未盡之憾,但期世人能有緣得閱本書,從中受益,從此結緣是所至盼!
無極老母 之於台疆懿敕拱衡堂
天運壬午年六月十二日
(完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