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古佛 降
十八、規正儀肅
在佛堂中,佛規明定,禮節周全。此何以也?因為修道之謂,除明理之外,則為人處世之道須有別於眾生,庶為基本入道子所具備之氣質。比如說,比丘比丘尼等剃度受戒而出家,如非斷七情戒六欲,青燈古佛唄葉梵音之修持,反而遊逸於世間,縈困於名利,或衣著打扮,凡思不去,則人人側目為怪矣!故修道者,必須謹守佛規道戒,言行超然於物外,一則可見修持之有素,再則亦是人倫之道也。
守規戒以為守法之基本,亦為人道之始;無方圓不成規矩,眾生群居而成社會,人際關必須有道德倫理之規範,始能成為和諧進步之文明。而修道者在道程中,亦應有其規範;肅禮儀,乃為禮仙佛,拜聖神之虔誠,外有端肅言行,內有堅毅心志,始謂之修道也。
試觀如今末法時期,道降火宅,處處均有道場,已不似古時出家修道及在家俗眾之壁壘分明,涇渭分判。故如今之修道子,更須謹守規儀於言行之間也。否則,在家修眾,倡言推行大道,未受人覺察大道潛移默化人性,使先天墮落後天而迷於之本性,再經由大道之薰陶號冶鍊,回復至性,則大道之寶貴何在?
眾生切莫以為規儀僅是小事,但如若積習成弊,則九陽、紫陽兩關仍必須作驗收也。反之,規戒能守,則道程中必定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能受前賢教導而安穩直進道程。禮儀不廢,精誠所至,意念之力,亦足以剋化許多阻障。吾淺舉二例:有許多道子一心虔誠,規儀不敢輕,雖遇上許多阻障,但是,憑著一顆堅誠的道心,而弭消了這個阻障,多有實例,如貴堂賢生洪生富東之萱親即是。(註!本事請看篇後之案例再述) 故道互切宜勉之。
而鸞門諸生,在道中所負責的聖業,是在与眾生面對面的入世濟渡,以作引迷入悟。因屬在家修眾,故規儀較疏,但仍不可輕忽,至少在言行之中,仍須謹守規儀;否則,紫陽一關,仍有待驗收也。更何況,鸞門与眾生接燭頻繁,如過於輕忽規儀,則与眾生何異,如此不但受眾生所輕,不易由此而得弘道之效,亦造怠慢不敬,自生業債之因。餘如各宗脈,雖教義有別,修道實則無異,併此勉之也。
總此而言,須存規儀之心,雖非修道者之一大關鍵,修卻是修道子最易疏忽之處,而其牽連,雖非攸關修道之成敗,但其牽連而成阻礙,亦是道子修道不可不注意之一也。
「規正儀肅」篇之案例再述
沐恩門下 洪富東
當仙佛著作此篇時,後學除了感恩師德之外,並且仍然不解,為何仙佛要以先慈為案例,作為此篇的舉例說明?待經過約一年餘,才在不經意的情況下得知原因。
先慈諱王圭,是非常誠虔的一貫道親。大約於四十幾歲時求道於寶光組,幾年後家中就設佛堂並清口茹素。當時俊學讀高中,印象裡眾中經常有彬彬有禮的道親,來家中樓上的佛堂,与母親聚會參拜,並且時間似乎不短。後來因房屋拆建,卻因故一直未能完成,所以母親就改往點傳師家中的佛堂,但距離數公里之遙,對當時六十幾歲的老人家而言似乎遠了些。
母親於六十五歲時骨癌發病,動了大刀,更換了腿部關節,從此走路不便。並且每隔六星期吃一星期的治癌藥,每逢吃藥的那一星期,因副作用極大,全身發冷,而又極端的癱瘓無力,只能痛苦的躺在床上,度過那無助又無奈的漫長日子。如此的歲月大約三年,之後不但身體健康幾乎完全回復,連那服藥後的副作用也逐漸的減弱,直至完全消失。後學親耳聽見母親於門診時向醫生要求不再吃藥,因為她認為所吃的藥,已完全沒有作用,但醫生不允。
這段病中歲月,母親道業並未有荒廢,除了積極參与老人班上課及極力參与道中公益話動外,她不識字,卻將一部「彌勒救苦真經」逐字認識背熟,每天虔誠誦課不輟。
到了民國八十年,母親七十一歲時,亦即她歸空之前一年,本篇著出,當時後學在內堂,看著鸞文字字而出,實想不出母親的行持与「規正儀肅」有何特殊關連。當時未想到因後學已長期居住在外,平常只能抽空回家探視,或許不知其日常生活有特別之處。
直到一年後,因感戴仙佛度化成全之意,後學特恭請了一幅觀世音菩薩畫像,回家供母親膜拜,那時母親問後學:「要怎么拜?」當時後學直覺奇怪,母親是老道親了,拜佛那么多年,一般拜佛的禮節應無問題才對;且家中今日只安奉此一佛像,應只有簡單的早晚獻香、奉茶的禮拜而已,應不成任何問題,於是向母親請問,母親說:「我應先拜 老母娘呢,還是先來客廳拜菩薩?「後學聽了之後更加糊塗,於是再請母親進一步說明。至此,後學才恍然大悟!一年來放在心里,一直未向人提起的問題終於明白了!
原來,母親自從她發病後在家休養,因體力極端虛弱,已不能去點傳師家中的佛堂參拜,所以就在她的房間里,不管如何,每天固定於清晨對著點傳師所設佛堂的方向,放著當初家中已撤指的佛堂尚留下的拜墊,就誠心的跪下,作起早晚參拜禮節來。這一拜,從她發病到歸空的七年恆持,似乎未曾間斷。並且因為她禮拜的時間是在清晨,家之也不知道,母親自已認為應當,無有罣礙,拜久了也極為自然,所以從未向人提起,難怪後學從未耳聞。
依時間推算,本篇大約降著於民國八十年十月,距離母親發病已有六年。六年來母親一念堅誠,道心不退,未被酷厲的病考所挫;且不管環境如何,把養病的臥房當成佛堂,叩拜如儀;而把虛空無形的老母安奉於自己心頭,恭恭敬敬,一絲不苟,如臨佛堂親身面聖一般的按照一貫道親,應有拜佛的禮節,天天叩拜。
後學此時想像生了大病的母親,身體冷顫,腳關節拗彎乍痛,跪拜屈伸不便的禮拜動作,由十叩首、百叩首,而至一千叩首的辛苦樣子亦不禁潸然。我想仙佛亦被母親六年來恭的儀禮所感,故以此而引為此篇的案例。
至於文中所述:「一心虔誠,規儀不敢輕,憑著一顆堅誠的道心,而弭消阻障。」此一段話應可從發病後,及往生前作個對照。母親往生前,除了例行門診之外,身體行動一切自如,往生前可算享了四五年清福。而在往生前幾天,猶以平靜而略帶喜悅的語氣,勸說鄰床病友求道。從病痛若磨到靜心清福,可見確實消除了許多外在人生的橫逆,也化解敵多內在業力的折磨,而從她的晚年慈祥莊嚴的遺照也似乎告訴我們這一些。
際值「末劫收圓上理天」改版重刊之際,後學再將此案例重述,一者補寫前文「奇蹟的驗證」時後學之不知,再者亦期報答天恩師德及先慈養育之恩於萬一,並為鸞書印證之意。
呂仙祖 降
十九、神通篇
神通一詞,乃出自佛家語,即為通力也,作用自在無礙之謂也,神通有三種之別:一、報得通,為依果報而自然感得之神通,如三界諸天皆有五通。
二、修得通,即如一般三乘聖者修成定慧之學及一般修禪性、靈慧通神是也。
三、變化通,變化辨識示現種種之神通力。
故一般修道子每有人提及修道,則往往聯想到神通,似乎兩者乃為一體兩面,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在如今名門正教中,佛家講因果,重修持,而神通之說不予排斥。儒家因有子不語怪力亂神之主張,且儒家學說在民間廣佈流傳,根深蒂固,而採排拒態勢,道家重顯化。以神通救世,故道家修程有神通印證。
再諸如回、耶兩大教派,其祈禱等以祈求降賜恩庥等,顧名思義,亦為企盼冥冥中那股主宰力量降臨,雖未歸屬於神通之論,但其認定異能潛力則亦未明白否定神通之說也。
時至今日,台疆地最為普傳之道場,一貫道及鸞堂;在一貫道之道子,以修道為靈性永恆之超脫,以性理修持為自我期許的目標,故對神通之說,較有排斥,此源於以儒家字說為基礎理念,故予視之為旁門左道。而鸞門則因諸天仙佛均能降鸞闡教,故神通化之論,時有所見聞也。但兩脈均源以儒家學說,何以對事理有不同分判,此乃因一貫道以性靈修持為主,而鸞門以入世濟度為主,因此鸞門以神設教,作壽世牖民之普化所致。不過,据佛道經典之記載,以人體及靈性的修持,在現代科學邏輯而言,在修持至某種境界可自人身產生潛力;此基本論据,在於人體之潛能及靈力所凝聚的意念,並可在佛家六通中可印證,六通即為:
(一) 神境智證通,即俗謂之伸足通,此通力可作人游涉往來非常自在也。
(二) 天眼智證通,即俗謂之天眼通,此通力即得色界天眼根,能透視無礙也。
(三) 天耳智證通,即俗謂之天耳通,此通力即得色界天耳根,聽聞無礙也。
(四) 他心智證通,即俗謂之他心通,此通得知他人之心念而無隔礙也。
(五) 宿住隨念智證通,即為宿命通,此通可得知自身及六道眾生宿世行業罪障而無障礙也。
此五通在佛家至一般在家修眾之凡夫俗子亦可得之。
(六) 漏盡智證通,即俗謂之漏盡通,此通乃斷盡一切煩惱得自在無礙也。只有聖者始有得,此在俱舍論有明載。由此可知,神道中前五大神通,有心人求修而得;但是,卻並非修神通即為證道。相反的,得證神通易墜魔障之中,古來佛道兩門,多有事例可證,因此儒家以神通力易流於妖言惑眾,而極力排斥也。
修道子了解神通之理論,但必須全部了解於神通之損益,切莫以為修道要求修神通,下期起將陸續闡 述論神通之墜魔障,及神通不敵量報,以闡明神通過程之損益,以免道子陷入修道欲求神之障礙,而阻是返回理天之路。
二十、神通易墜魔障
前期已既略探討神通,因多數修道子對於神通均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故在道程中易受惑於神通之假象;這種情形可分成兩種不同立場而言:
其一、一般道子在日常間,不論是遇上人生問題,或是道程問題,則容易受到自稱已具神通者之誤導。際值末法時期,大道普降,因而人人聞道而修,易如反掌,亦因修道隨處可得,故造成修道子中有一知半解,而自以為得具神通,而致信口開河者,多矣!在此种羨慕「神通」之心態下,容易造成盲目崇拜而執迷,致使一般道子不能認理歸真,以智慧而修道也。
其二,乃修道子在道程中偶得靈異現象,動輒以為獲得了神通,以致靈心蒙蔽,誤入歧途者,比比皆是。試觀,目前修道子頗多自詡得具神通,有者,由不定期的靈異現象諸如:有時眼可見靈界事物;耳可聽靈界音響,則自喜於有神通力。以上兩種情形,在目前頗多修道子,均有此現象,但,實際上,此為錯誤矣!
吾逐一解釋之。一般道子,必須心有正信。何謂正信?簡而言之,即是正道的信念,以道德約束己心,而以智慧分析行事,此為具備正信之先決要素。能能具正信,遇有人生運程之波折、挫敗,甚至於情緒之起伏,憑藉著正信的力量,亦可為最基本的支撐。
很多道子碰上挫折,動輒消極的逃避,或者求神問卜。此為人情之常,無可厚非,但是,不能擇良而請教,則易受蔽惑。一般僅涉獵而未具神通力者,針此而蠱惑,乃易造成道子未蒙其惠,先受其害,更甚者,因而敗坏一世道基也,不可不慎之。
再則,至於道子本身執迷於求神通,更屬有害。一則神通力其本質了人人具有,如佛云:眾生具佛性。則佛性人人均有;神通力乃人身中靈力穿越時空所得到驗證的現象。即与各人均有潛能一樣。所以,每個道子在苦練的過程中,智慧越開,靈體更少受意念的蔽障,很自然的會產生神通力。
比如說:一個道子修道多年,日日精修實練,內修靈性,外行功德,則本身靈性圓明,而功德之累積又袪除了夙累業障的牽纏,那么他的身心意具不受外力干擾,很自然就可以顯現神通力,這就好比在同一個夜晚中,都市的人看聽都不及鄉野中的人,因為,干擾程度的不同所致。當然,本身的視聽官能的靈敏度,也攸關聽視,而這就神通力的顯現,也攸關於各人靈慧資質不同而顯現程度不同。
如若道子執意於修神通,這個執念,深入身心之中,久之凝聚成障,會產生一股力量,因而紊亂了靈性,因而會產生許多幻象。許多道子求神通不成,反入魔障之中,就是這個道理。深願眾生明悟,神通力与魔障,只在一線之間,它大大阻礙了道程精進,修道子戒慎惕之!
呂仙祖 降
廿一、神通不敵業力
神通力既屬超越平常的奇異力,而且,又与因果業力一樣可超越時空的限制,但其基本力量的源頭,乃在人體之內的潛能,及人體浮面力量的含蘊之中。那么,它將也不能抵觸大自然之"定律";有事實,可資為證。
昔日,僑薩彌羅國的流璃王,大舉興兵來攻打佛陀的祖國迦 毗羅城,佛祖雖在途中,苦苦相勸琉璃王息止干戈,修卻無法打哨其念,只得作罷。佛祖座下弟子以目犍連尊者之神通第一,聞訊不服,請以法力救出釋迦族 。佛祖謂然而嘆曰:無以為功。尊者不信,施展飛天神通進入被軍隊圍得水洩不通的城內,挑選優秀健壯之壯士伍佰名盛入缽內,再飛出大軍所困之城牆,滿心歡喜來到佛祖前,打開缽一看,原來伍佰壯士均成血水。百思不解中,請求佛祖開示,佛祖才開示說:「昔日在我國度中有一大湖,族人為慶祝大節日,竟將湖水疏洩乾涸,盡吃湖中之魚;其中有一大魚特為龐大,有一小孩因不吃魚葷,僅好玩性以扙敲魚頭三下;此大魚即為今日之琉璃王,大軍即為昔日之魚族,其小孩即為今日之我。頭痛三日乃為杖敲三下之報,而我族人盡食湖魚,故今日此冤難消也。」
此事例,乃可見果報為自然定律,雖如目犍連尊者之神通第一,佛祖之佛法無邊,亦不能破解此一業力報;因冤業之形成,乃由輪迴凝聚而成的力量,而釋迦族人又不能懺悔修善,是以一報還一報,尊者欲以神通解圍而不得也。因此,神通在過程中,亦非大益也。
何以謂?蓋因修道子如得神通,妄自仗恃一己之力,橫作梗阻,雖是一片善心,但所行所為,紊亂定律。即如目犍連尊者,神通第一而恃之行事,最終仍難逃果報,死於亂石砸斃;他曾經深入地獄拯救母親,而飛行自在的神通廣大,如此下場,更印證了一句話,神通敵不過業力。在佛祖座下弟子,也是第一人的遭遇。
所以,修道子應如佛祖告誡弟子般,用心於三業的淨化工夫。因為,修持神通者,即如世俗之人有武技在身,雖無心為惡,總有難免恃勢力行事之處;德之不修動輒造過也。故神通之於修道子,實屬損多於益矣!
但是,修道的過程,即在藉假修真,修假體而成真聖;到達某一種境界時,會很自然的具備神通,可說是「不求而自得」。若得神通,又可以憑之濟助眾生,不可謂之無益。況且在自身的神通力顯現,亦可排除三世因果的串連業力,可謂對道子亦有實質之益處也。
吾分折至此,有一個結論,即是道子妄求神通,無益有損,但在修道至某種境界,會很自然的得具神通,是以故在進道之初,智慧明辨,即品德建立,必須很注重,"就如會武者無德流於霸,會神通者無德反成邪"。故修道子必須體悟神通力不論是否有得,俱必須了解到它對個人道程成敗,有很大的關鍵。
南海古佛 降
廿二、真修、口業、敗道
際值末劫時期,大道普傳應運道降火宅,此雖為天運使然,但卻因道之盛興,各宗教、各道派之如雨後春荀,各逞擅長以至獨領風騷不等,亦因而產生互訐互謗,捨本逐末之混亂現象。目前,道氣蔚然旺盛,非只台疆大道普傳,更因而推及五大洋洲之異國民族,雖仍屬萌芽階段,但實是可見道脈宏揚日盛也。
在此情形之下,因而造就許多真心實煉的修道子,勤於弘法佈道,內則潛修自在,外則行道,本屬龍華會上座中客,可惜卻因為口業的謗道,而種下敗坏道根,堵絕自身的返回理天的坦途。吾以目前諸宗脈修子之弊端,舉例之:
佛門:佛家主空靈,以自性現如來佛性為本,而修持多以自善為先,如誦持經咒為主,恆持堅誠因少有人及,但因迷於文字而墜於智慧障之中。以佛教經典而不能兼容他脈,亦因此動輒謗詆他教,所以有許多不能深明佛門之內有精修、外行功德者;雖虔誠誦持,而尚未得往生淨土之願。此可從近來佛門高僧大德力行入世功德,而有見及智慧障所產生口業,實為阻絕回天、往生之路也。
一貫道:天道弟子亦以精修實練著名,且此中道子不論修內性、行外功,俱不下於佛門修眾,但其間仍有部份道子,翻堵從返回理天之路。一貫道之道子,在心有所執,而產生排斥其他道場之心理,因而謗詆之口業迭造,枉費了一世苦修之工,殊為可惜!
鸞門:聖門弟子在一般修眾中,較有中庸之屬性,少有偏激者。但其因修道理念之不同,以及智慧之參差,所產生的口業,卻不下於佛門及一貫道修子。首先,鸞門弟子因入道場之體認不同,故智慧亦皆參差,因而理念亦大相逕庭,其中,尤有鸞門弟子,因受入世行持較久,易受神光普照。且因与眾生接觸頻繁,時受尊仰之故,致誤認較諸眾生高上一籌,動輒出言均不能深思;此中所關連口業之所在,往往為堵絕返歸理天之路也。
吾以當今台疆道子作例,當然不是全部修子有此現象,僅為一小部份而已,但是真修的道子,卻在口業的牽掣下,阻絕了回天之路,殊為可惜,乃在此提醒於修道子。
南海古佛 降
廿三、昧理偏行
所謂昧理,即乃不明其理,或是惑於其表面假象而忽略真實內在;理之含蘊,乃有各異之義,昧之不明,無以導正其行,因而昧理,即已容易偏歧行為也,修道子在道程進修,有一個非常關鍵所在,亦可謂為入道之基礎;即為必須明理。人之於世,不能明理,行為必流於蠻橫,亦容易妄斷,因此,容易肇生事端,人際關係,必然惡劣,終於處處吃虧於這個競爭的社會,而修道子不能明理有三個缺失:
(一) 偏行。既無遵循道理,不能開悟道理,則歧途展示於眼前,莫知所循,理乃正途之前衛,即如門之鎖也,故不能明理,則無以開門以蹈正途也。
(二) 必失耐性,欲明理,須深索,孜孜不倦而求分明,道子不知明察道理,即因懼於耐性探求道理所致也。
(三) 智慧必蔽。修道的過程,是一種心靈的淨持,即為內性之修持,而心靈淨化,与人意境昇華,密不可分,故智慧以否,可謂道程高下之判;而明理乃從周遭事物的觀察中,有所心得,融入思維,進而增加本身知識的擴展,形諸於外,有高人一等之見解。故道子不明理,智慧必失,一失智慧,則心靈之境界,無以提昇也。
道子切莫以為看似簡單的件事,但是如果不能作到它,卻可能阻礙了回返理天的路。因為,昧理,道程停滯不前,更且可能偏歧異行,終將毀敗道基。既是明理為修道子不可或缺,則如何始克明理,也就是一個課題。
俗云:「活到老學到老」。這個說明了周遭環境時時有新的事理產生;故欲求明理,必須遏止"好奇心"。」生活在人際間,必須有溝通之管道,及約束之規範,才能和諧。對道德之培養、實踐,不可懈怠。
因為,好奇心引發了浮動的心志,如果是關他人隱私,那么更容易牽涉到紛爭;而人際關係的和諧,表示處世的圓熟,也是智慧的增加,溝通是負責任的作法,一意孤行,表示對事理包含,領悟不夠。道德,更是一個人心智成長的表現,道德君子的基礎就是對道理的透徹,才有成熟的心智而駕御行為。
今夜,以明理作分析,深願道子有所得,進而裨益於道程也。
續上回
南海古佛 降
廿四、固元培基
道子在修持過程之中,必有其始。在釋曰皈依。在耶曰洗禮。在聖門曰入鸞。在天道曰明師一指,所別者,各宗均以先修而後得,天道則為先得而後修。但道子須仔細斟酌,不論先修而後得,或者先得而後修,其關鍵不在得,而在修,得之若不修,亦屬枉然,故不論列入何宗修道,就是必須腳踏實地,殷勤,持恆,無懈無怠的進修;否則,為何要說修道子而不說得道子呢?
以上說明,道必須修,才是關鍵,而在修持的過程中,以起頭的第一步最重要,俗云:萬事起頭難。這是在鞏固基礎時侯最重要,眾所周知,基礎穩与否,內部紮實与否?對日後的發展,是一大關鍵。因而,修道子自從決定要求道,修道的那一刻起最重要。因為,它可能影響到整個道程的成敗。
舉例而言,在一個人決定要修佛的時侯,他是不是對佛理、佛戒、有個基本的概念?當然,有人在亳無體認的情形下,進入一個道埸,並非意味他的道程就會一無所成。在此,引申理論而言,凡事總有周全之設備,才能圓滿完成事物,故修道亦如是;當你決定要求修大道的時侯,必須有三個心理準備,才有望順利的修持全程。
其一:對所要皈依的道場,有基本的概念,才能進入道場,此亦即重要的第一步。
其二:必須覺悟修道是一種智慧的行為,因為時值末法,道魔併降,而白陽道場,又是道降火宅,易受魔詆人謗,如無慧覺,進道易退道更是易而反掌,枉費大好機緣。
其三:必須破執去迷,儒家聖哲常有博覽群籍,融匯百家,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巍然大成而成碩儒。
故修道子在通過前述二項的意志智識圓熟後,應有融通諸家教義,而精進本身皈依的教義,則不執妄,不迷信,修道是個理智的行為。以己度人,內修外
行,以臻圓滿境界。
南海古佛 降
廿五、學海無涯
道在天地,道在萬物,道在人間,道在火宅,此雖大道無所不在,但最基本,道卻在自心之中。佛經有云:佛在心頭處,勿向山靈求。道在自心,視之不見,所謂:騎著牛兒在我牛,通數牛群還是少了一頭牛,俚俗之語,可謂道盡其詳矣!道子亦是犯了通病,道在自心,卻盲目去尋道,浪費了大好時光,到頭來一無所成。由此可以證明一個修道子須具備堅誠的道心之外,首先必須了解自己,而欲了解自己,就必須時時刻刻去學習。
學習什么呢?學習為人處世的道理,學習應對進退的道理,學習面所挫折橫逆道理。為什么要學習以上這三個項目呢? 學習為人處世的道理。因為它是人每一個人生活周遭的全部,換言之,每一個人都生活在整個大環境之中,所以必須去學習它含蘊的存在道理。
學習應對進退的道理。固為應對是一種禮貌,你能否得體的應對,必須有很好的素養,以及智慧的淵博,才能在任何場所中適度而得個體的應付,所以必須學習它所含蘊而存在的道理。而進退是一種行止表現,俗云不知進退,即在斥責人之不知如何處理所面對事物。如果在心中有個警戒,行止就不今踰越,或者呆滯,亦即可避免不知進退。
學習面對挫折橫逆,人生之中隨時會有挫折,更今有不知來自何處的橫逆衝擊,生性消極的人會日愈自暴自棄,而致人生灰澀。所以必須學習如何面對挫折橫逆的正確人生。以上三點的學習,幫助你自己了解自己,生命的潛能才能發揮出真正的量,那么,修道子亦然。在道程中,你不知自我,則如何以自我達到借假修真的境界,而將道致,佛在心頭處,偏向萬里求,不但捨本逐來的將自心真道捨棄,並日愈偏離,而終致一事無成。修道子,宜仔細研味吾言。
南海古佛 降
廿六、齋与業
人生於世,既屬果報輪迴場,若欲避免因果,必守齋以少業因。首先解釋何謂守齋?齋者心齋之律,齋持之戒也。一般人常以齋即為素齋,不殺生即是。實則齋者的有許多意義,除了不殺生之素食外,心中齋更為重要,亦為內外之別。外行,即為持齋戒殺,但內修之齋,卻必須達到純凈的心地,不思葷、不思惡、不思名、不思利、不思淫、不動業識,不引意念,始可達到心齋之境界。
當然,既然身入世俗,難免總有心動事物,不能克制,唯必須到動心而不妨礙是他人,則亦可勉強稱之心齋境界。 故守齋,口忌牲葷惡言,心忌動心起意也。何謂業?即為業債,業因。人之所以受業債所困擾,即在不能守心齋,殺生則冤業纏,口過則怨業擾,而心圖名利,必有鑽營,利己禍人,則業債日積月累,不能戒淫,則色業蒙蔽靈根。宗此而言,齋与業,本為互屬表里,有因果之關係。一般眾生不能守齋,故業債牽連生於果報輪迴,日愈沈淪於苦海之間也。故修道子切宜謹慎,不守齋理是債,則道程徒生阻礙,遑言返回理天矣!
南海古佛 降
廿七、佛仙問答
聖示:本書已至結尾,正述論方面,已大體而就,今後將由吾与呂仙祖作對答式之探討。
孚佑帝君 降
聖示:南海道友,貧道稽首。今日共降懿敕拱衡堂,合著無極寶書「末劫收圓上理天」。見堂中神人為著書大命而輸誠策力,引發一個觀念;如若修道子在道場上,終其一生效勞,是否可以回歸理天,古佛高見如何?
古佛:仙祖客氣!以吾觀點,此道子須加以區分,而終其一生之涵義亦甚含糊。
尚請仙祖明確指出!
仙祖:所謂修道,除五大教外,尚有千宗萬脈,一般均界定教義,能夠往生天堂即是;但一貫道有其特殊,在傳教時,區分出超生天堂的有境界之高低,雖然,佛道兩門仍有天界各層境界之分,但對修道子之影響不大。吾以一般修道子而言,請古佛指教。而所謂終其一生,乃是指其在道程上無退志,當然在道脈之皈依上,不嚴加界定。換而言之,即是只要他能終其一生都在過程上行持,不一是要皈依在某個道場裡。
古佛:如果修道子自進道之後,學理修身,行持教義,亦即以先善己身,再行諸外兼善度化他人,如此行持,一定与以消除夙世業障及罪過而脫離冥籍,超升天堂。在任何一個宗教裡,只要真心行善,必然乃以累積福果。但是在行持的過程中,不單是行善就可以,真正的修道子必須內修心性,外行功德。
因為內外只是一線之隔,比如說:你真心行善,但是動則口出怨言,或者不善之言,因而,一面行功,一面造因犯過,而功過評抵之間,即如挑水倒入破缸,永無注滿之日。而因端又牽掣靈性直墜輪迴之路,上天堂家無可能。至於一貫道修子,在修道身體力行方面,有所充足,但其在道程中所受到的
牽掣,即是出於適才所言,功過評論之間,而徒生因端,但是一貫道的道子,因道脈應運及天數使然, 老母慈悲,有氣天三院及九陽關之考核,故只要堅定道心,一志不退,縱然所修內外功果不足,仍可望回歸理天,只是這個結果,是先得而後修,回理天後,仍是一番苦修,不及,則仍幽冥。
仙祖:然則一般在家善眾及修子呢?
古佛:一般在家修眾,如佛教徒、道教徒,甚至孔門弟子、耶回人士等均同,他們均是以實踐人道,先修己身而終身奉行教義,此即為漸修漸得,及至完全消除惡因果,脫離冥籍,自可超生天堂矣!
而其中有個特殊,就是鷥門之善眾及修子。因鷥門以善書行普化,其教化功效,套句現代術語,即為空中教學,函授學校,与鷥門結緣之善眾,頗多在自家研閱善書作修持,即為在家修子。如此修道,只要遵行內修心性,外行功德,終其一生,則超出證果,應無難事,如孔門聖哲与儀聖王善人等均是為例。
而皈依鸞門之鸞生,則介於出家与在家之間,因為鸞生有入門之儀式,負無規戒學之傳渡,故可謂半聖半凡,此与一貫道中,未發捨身願之道子同。故在道程中,因能夠多接觸服務眾生,濟世度眾的功德,乃屬在道場中較易有成,當然,相對因規戒不重,較易造過,而退道者亦多,此為一貫道修子優於鸞門道子之處。
仙祖:綜合古佛所言,在道程中,只要不退志,就可望上天堂,致於上天堂境界高低,就端憑在世修持的深淺。比如說,一貫道道子,在生修持未盡達到明心見性,復我真如的境界,但只要不退道心,尚可回歸理天再修,而一般修眾,如果一生一世不退道心,上天堂,而其境界高低則以積功而論。
古佛:大致如此,一貫道的道子,因為有前輩指開靈慧之門,即為明師一指,至少可減少幾年苦修之功,而一般道子卻由基礎循以漸進,當然有在道程上進境較緩之現象,但是不論任何一個宗教的修道子,必須切之吾此話:「心法有高下,用功無深淺」。龜兔賽跑,人人耳熟能詳,貢高心里,貽誤不淺,得至寶不能珍惜,徒為荒棄也。
仙祖:感謝古佛詳明開示,今夜吾等停筆。
孚佑帝君 降
廿八、再續仙佛對答
聖示:本書之所以定名為「末劫收圓上理天」乃有其深意所在。未劫,在每個宗教的傳教弘道之中,均有所提及。儒曰:叔世。道曰:末劫。佛曰:末法。耶曰:末日。回曰:浩劫。雖曰名詞各異,其義略同也。收圓,即強調考道之重要,不論任何道脈,在行道過程中必有考關及波折 (換言之,道有進退者,故最終必須驗收也。今日,天降寶書,是以故,讓世人能夠更方便體悟道的真諦,因而能夠在末法時期,處處得道心法)
南海古佛 降
聖示:南宮道友之論精闢,本書之著,即乃讓眾生明白何謂修道?為何要修道?修道是在修什么?因而本書不但是修道子所必須研閱,即乃一般眾生閱書之後,亦是大有助益了解道的真諦。
仙祖:多謝古佛加以補充說明,但是吾意以為書名既有「上理天」,則可見強調出超生了死的境界。是否吾等亦可以提示性列出重點,以標明道子在道程中的阻礙是什么?無法達到回歸理天!
古佛:此意甚好,吾先以一貫道子,最常有的阻礙加以提示之。欺師背祖這一點,佛規中已有明示,但是許多道子誤用其意。所謂師者、祖者,均指道而言,只要心存道志一心不退,那么就不會阻礙返回理天之路。
離經叛道,這是很多道子最易觸犯的事例,常可見許多較為資深的道子,動輒喜歡稱師作祖,有背離大道,無端挑起紛爭。所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因果是一種定律,它就像圓圈,首尾相連,無限衍演。在因果中,無論如何均是難以逃避;所以,不解因果結,無能上理天。
在一貫道的修子中,更有一樁必須謹慎,就是槓高心,錯誤口。大體而言,一貫道子的求道心志高於其他修道子,熱忱、毅志、識禮,幾乎可以成為一貫道子的共通點;但是,愎与執,也幾乎成為通病。在前面亦已述及,這樣也會阻礙返回理天之路。
至於求道之後,行持不夠,當然更是無法回歸理天,達到超生了死的境界。在此,吾更要提醒一貫道道子的注意,接受明師一指,雖是已打通了返回理天之路,但是,必須注意它只是打開了靈性返回理天之門,卻不是明師一指,就是將道子保送到理天。与其在世修持不夠,到九陽關去磨練,不如借假修真,還能行功立德來彌補行持未足之處。
仙祖:古佛苦口婆心開示,想必一貫道子獲益匪淺。吾則以一般修道子而言,凡是修道,在人間,即以人道為基礎,如果修道子的人道,如綱常維德,不能修涵,那么,也是悖離了道的精華,想要修成很高的境界,就必須去紫陽關歷練一圈了。至於心志与性靈的內果修持,如果不能以佛儒所強調的禪定安靜,那么在靈性的修持,也是阻礙達到超生了死的境界。
一般而言,戒律在修道子的修持中,是不可或缺,雖然,有因宗脈之不同,而有嚴寬不等之標準,但基本之戒律,凡是修道子都必須慎守。因為,無戒律之約束,就容易產生後遺症,比如觸犯了因果律,或是行為言語的不符而觸犯了天律、冥律等,均是為道程留下了一個尾巴的阻礙。
古佛:綜合以上所述,修道子在道程中遇有挫折、變化等因素,只要能夠一心向道修持不退,則終必可以返回理天,仙祖以為呢?
仙祖:古佛所言甚是,吾因此亦可斷言,道心不堅者,亦無以返回理天矣!
古佛:是的,修道最重要的就是心,今日就到此結束,本書也在仙祖的結論下結束。
恭接懿旨
本堂主席 關 登台
聖示:今夜恭接無極懿旨,命本堂副主席觀音菩薩五里外接駕,命本堂城隍十里外接駕,其餘神人排班侯駕。
無極元君九天玄女 詩曰: 懿旨頒來降道場 天書普化啟良方
從茲壽世功勳大 勉爾輸誠譽可芳
聖示:懿旨宣讀,神人俯伏。
欽奉
無極老母大天尊懿旨曰:
母居無極理天,勝景無數,龍華會未見諸靈兒,望穿秋水,哀哀慈心,誰得了然,差幸,南贍部洲台疆丰原懿敕拱衡堂奉旨由南海古佛、孚佑帝君合同著作壽世寶書,無極寶典之「末劫收圓上理天」,書在著作,道子已引頸企盼,孜孜深研,無負寶書之著,娘心大慰,乃敕懿旨一道,准予授權懿敕拱衡堂主席關卿,凡於書之著作過程,迄至書成繳書,而及翻印,能發心流通、講解、助印者,有所祈求,輕者准予便宜行事,重者可呈無極值司,立予呈報,以茲感應助道普化之功。願爾神人共勉,無負母意。懿旨勿忽,叩首謝恩。
天運壬申年元月十一日
恭接玉旨
本堂主席 關 登台
聖示:今夜恭接昊天玉旨,命本堂城隍五里外接駕,命本堂福神十里外接駕,其餘神人排班侯駕。
欽差長生大帝 降
詩曰: 未劫收圓上理天 點明真學道無偏
奉為圭臬靈心顯 壽世頒行不計年
聖示:玉旨宣讀,神人俯伏。
欽奉
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詔曰:
朕居金闕,統御萬靈,痌瘝萬象,無時不以蒼生是念。查爾南贍部洲台疆丰原懿敕拱衡堂,奉旨開著「末劫收圓上理天」一書,三教同歡,欣慰無極寶書降世頒行,尤其,白陽道子受惠更多,際值大道普傳,末法時期,寶書降世,洵為壽世之意也。爾懿敕拱衡堂,領 懿旨,設道場,厥盡聖門普化之責,今日寶書完成朕心大慰乃准敕旨一道,以作頒賜,凡在下列三
項之內,准予南天功德:
一、著書神人加賜道果一級,襄贊著書神衹,准賜神職一級。凡參加著書效勞生,全勤賜一道功,未及全勤而過半者,以半道功記,其餘參鸞期以十功記。助印本書一本以五功賜記,而在伍佰本以上者,准予專案上主,以求敘錄。
二、凡贊助書之流通,講解、以度人向善向道者,准予監察神祗彙報敘錄。
三、白陽弟子助印、流通、講解、准予消除道、業、病、等諸考,以功之大小,授權天下神祇專責處理。呈疏案件,授權懿敕拱衡堂主席關卿專案處理。賜此恩庥,一則 老母慈悲,方便道子求修大道之行功立德,再則亦以慰勉爾堂神人同心完成畀命也。
欽哉勿忽,叩首謝恩。
天運壬申年二月初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