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興雲居山真如寺-----懸鐘板法語】
(一九五五年農曆冬月初一日)
拈香畢捧板云。「芟(音衫)除荊棘建伽藍。千佛常來此處参。天上雲居殊勝境。五宗蹴踏豎剎竿。冷灰豆爆焰重懋。觸契拈花悟笑顏。三學圓融微妙義。地久天長永傳燈。茲山從容祖開山。」列祖相承。整起楗槌。妙宏嘉猷。普益人天。即今開槌一句。作甚麼道。拈板椎云。「鐘板聲徹三千界。月朗天中萬古明。以椎擊一板一鐘。」(侍者淨慧記)
【新戒尼寬全宏覺------請上堂法語】
(一九五五年農曆冬月十二日)
師至法堂以杖指法座云。法法不覆藏。今古露堂堂。更前進一步。明明為舉揚。喝一喝陞座拈香云。 此一瓣香。專伸供養。常住三寶。釋迦文佛。諸大菩薩。歷代祖師。律宗諸祖。本寺開山容祖老和尚。五宗繼席傳燈諸祖老和尚。護戒善神。當山伽藍。護法龍神。一切聖眾。祈垂加護。仰祝人民共和國國府元尊萬壽無疆。文武官員。護法檀那。增延福壽。
此一瓣香。怀中取出。佛祖不知名。人天共瞻仰。今對人天眾前更不覆藏。信手拈來。献湧泉堂上「上妙下蓮」老和尚。爇向爐中。用酬戒乳之恩。斂衣就座。上首白椎畢。師卓杖云。「雲居別無奇妙。剛謂單傳心要。豈知水淺無魚。撥剔全無孔竅‧耕鋤開荒田土。拋磚擲瓦修造。二時展鉢開單。逐日屙屎放尿。萬事与人一般。細看來好笑。」
既是萬事与人一般。且道如何与人作範。良久云。說到這里。我亦無言可道。「楞嚴經」云。「一切眾生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体。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大眾若要生死不相續。妄想心滅。但須直下識取自己常住真心。性淨明体。則自然生死不相干。共自慶幸。一證永證。
古人云。「萬法是心光。諸緣唯性曉。本無迷悟人。只貴今日了。」今日新戒尼寬全。宏覺請法設齋。為祈植福延齢。圓滿菩提。且道即今圓成一句作恁麼道。良久云。「月中丹桂偏禁冷。雪里梅花獨放香。」(侍者淨慧記)
【雲居解七法語】
江西雲居山真如寺古道場。自虛公老人領導禪修以來。四方衲子雲集座下。丙申(一九五六)臘月朔日起。四眾弟子進禪堂打两個靜七。在老人日夕提撕下。獲益匪淺。茲緣老人解七法語一則。用以供奉海內緇素。共餐禪悅。
老人陞座。舉竹篦(音避)打一圓(○)相云。「瑞雪紛紛下。朔風陣陣催。徧成銀世界。萬象絕機媒。衲僧閑無事。寂寂倚蒲團。冰澗蓮雲凍‧岩梅自在開,本來現成事。何用著安排。」
即今解七。作恁什么道。良久云。
「謹慎威儀動靜。大雄山下生涯,淡泊泯然自足。春風吹到僧家。」老人以竹篦點地解云。解(侍者性福記)
【虛雲老和尚在雲居山----方便開示】
五五年乙未閏三月十三日
釋迦如來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歸攝在三藏十二部中。三藏者。經藏、律藏、論藏是也。三藏所詮。不外戒定慧三學。經詮定學。律詮戒學。論詮慧學。再約而言之。則因果二字。全把佛所說法包括無餘了。
「因果」二字。是一切聖凡。世間。出世間。都逃不了的。因是因緣。果。是果報。譬如種谷。以一粒谷子為因。以日光風雨為緣。結實收獲為果。若無因緣。絕無結果也。一切聖賢之所以為聖賢者。其要在於明因識果。明者、瞭解義。識者、明白義。
凡夫畏果。菩薩畏因。凡夫只怕惡果。不知惡果起於惡因。平常任意胡為。以圖一時快樂。不知樂是苦因。菩薩則不然。平常一舉一動。謹身護持。戒慎於初。既無惡因。何來惡果。縱有惡果。都是久遠前因。既属前因種下。則後果難逃。故感果之時。安然順受。毫無畏宿。這就叫明因識果。
例如古人安世高法師。累世修持。首一世為安息國太子。捨離五欲。出家修道。得宿命通。知前世欠人命債。其債主在中國。於是航海而來。到達洛陽。行至曠野無人之境。忽覿(音敵)面來一少年。身佩鋼刀。遠見法師。即怒氣冲冲。近前未發一言。即拔刀殺之。
法師死後。靈魂仍至安息國投胎。又為安息國太子。迨(音代、等到)年長。又發心出家。依然有宿命通。知今世尚有命債未還。債主亦在洛陽。於是重來。至前生殺彼命者家中借宿。飯罷。問主人曰。「汝認識我否。」答曰。「不識。」又告曰。「我即為汝於某年。某月。某日。在某曠野中所殺之僧是也。」主人大驚。念此事無第三者能知。此僧必是鬼魂來索命。遂欲逃遁。僧曰。「勿懼。我非鬼也。」即告以故。
謂「我明日當被人打死。償夙生命債。故特來相求。請汝明日為我作證。傳我遺囑。說是我應還他命債。請官不必治誤殺者之罪。」說畢。各自安睡。次日同至街坊。僧前行。見僧之前有一鄉人挑柴。正行之间。前頭之柴忽然墮地。後頭之柴亦即墜下。扁担向後打來。适中僧之惱袋。立即斃命。鄉人被擒送官。訊後。擬定罪。主人見此事与僧昨夜所說相符。遂將該僧遺言向官陳述。
官聞言。相信因果不昧、遂赦鄉人誤殺之罪。其僧靈魂復至安息國。第三世又投胎為太子。再出家修行。即為世高法師也。因此可知,雖是聖賢。因果不昧。曾種惡因。必感惡果。若明此義。則日常生活逢順逢逆。苦樂悲歡。一切境界。都有前因。不在境上妄生憎愛。自然放得下。一心在道。什么無明貢高。習氣毛病。都無障礙。自易入道了。
【閏三月十二日】
古人為生死大事。尋師訪友。不憚登山涉水勞碌奔波。吾人從無始來。被妄想遮蓋。塵勞縛着。迷失本來面目。譬喻鏡子。本來有光明。可以照天照地。但被塵垢污染埋沒了。就不見光明。今想恢復原有光明。只要用一番洗刷磨刮功夫。其本有光明。自會顯露出來。吾人心亦復如是。上与諸佛無二無別。無欠無餘。
可以諸佛早已成佛。而你我現在還是生死苦海里的凡夫呢。只因我們這心性。被妄想煩惱種種習氣毛病所埋沒。這心性雖然与佛無異。也不得受用。今你我既已出家。同為佛子。要想明心見性。返本還原的話。非下一番苦功不可。古人千辛萬苦。即為要明己躬下事。現在已是末法。去聖時遙。佛法生疏。人多懈怠。所以生死不了。既知自心与佛相同。就應該發長遠心。堅固心。勇猛心。慚愧心。二六時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朝如斯。夕如斯。努力辦道。不要錯過時光。
【閏三月十三日】
古人說:「若論成道本來易,欲除妄想真個難。」道者,理也。理者,心也。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人人本具,個個現成。在聖不增,在凡不減。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一切世出世間,若凡若聖,本來是空,何生死之有呢?故曰,成道本來易,此心体雖然妙明,但被重重妄想所覆,光明無由顯現。
而欲除此妄想就不容易了,妄想有两種,一者輕妄,二者粗妄。又有漏妄想与無漏妄想之分,有漏者,感人天苦樂果報;無漏者可成佛作祖,了生脫死,超出三界。粗妄想感地獄餓鬼畜生三塗苦果;輕妄想就是營作種種善事。如念佛、参禪、誦經、持咒、禮拜、戒殺、放生等等。
粗妄想与十惡業相應,意起貪、瞋、痴,口作妄言、綺語,惡口,两舌。身行殺、盜、婬。這是身口意所造十惡業。其中輕重程度,猶有分別。即上品十惡墮地獄;中品十惡墮餓鬼。下品十惡墮畜生。總而言之,不論輕妄、粗妄,皆是吾人現前一念。而十法界都是這一念造成的,所謂「一切唯心造」也。
若就本分來講,吾人本地風光,原属一絲不掛,纖塵不染的。粗妄固不必言,即或稍有輕妄,亦是生死命根未斷。現在既說除妄想,就要借重一句話頭或一聲佛號,作為敲門瓦子。以輕妄制伏粗妄,以毒攻毒。先將粗妄降伏,僅餘輕妄。亦与道相應。久久磨練,功純行極,到最後妄想亦不可得了。
我們個個人都知道妄想不好,要想斷妄想,但又明知故犯,仍然打起妄想,跟習氣流轉。遇著逆境,還是打無明,甚至好喫懶做、求名貪利,思婬欲等等。妄想都打起來了,既明知妄想,卻又放他不下。是什么理由呢?因為無始劫來,習氣薰染濃厚,遂成習慣。如狗喜歡喫糞相似,你雖給他好飲食,他聞到糞味仍然要喫糞的。這是習慣成性也。
古來有一則公案,說明古人怎样直截斷除妄想的,大梅山法常禪師,初参馬祖,問:「如何是佛?」祖曰:「即心即佛。」師大悟。遂往四明梅子真舊隱縛茅住靜,祖聞師住山,乃令僧問?「和尚見馬大師得個什么便住此山。」師曰:「大師向我道,即立即佛。我便向這里住。」僧曰:「大師近日佛法又別?」師曰:「作么生。」曰:「又道非心非佛。」師曰:「這老漢惑亂人未有了日,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其僧回,舉似馬祖。祖曰:「梅子熟也。」
古來祖師作為,如何直截了當,無非都是教人斷除妄想。現在你我出家,行脚参學,都是因為生死未了。就要生大慚愧心,發大勇猛心,不隨妄想習氣境界轉。「假使熱鐵輪,於我頭上旋,終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
菩提即是覺,覺即是道,道即是妙心。當知此心本來具足圓滿,無稍欠缺。今須向自性中求,要自己肯發心,就是釋迦如來再出世,恐怕也不奈你何,在二六時中,莫分行、住、坐、卧、動靜一相,本自如如,妄想不生。何患生死不了?
若不如此,总是忙忙碌碌,從朝至暮,從生到死。空過光陰,雖說修行一世,終是勞而無功。臘月三十日到來,臨渴掘井,措手不及,悔之晚矣。我說的雖是陳言,但望大家各自用心體會這陳言罷。
(下轉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