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2-7) 点击次数(1169
《道德經》卷二
 

道德經第二章『相對論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声相合。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假使為了美好的形相,就一再去虛偽的巧扮,像這种作為,難道還能算是美好嗎?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如果只是希望行善讓別人知道,オ去作善事,那么這种行為,還能算是行善嗎?

故有無相生。 因此凡是沒有「有」的感覺,就沒有「無」的感覺,因為有与無是相對的。

難易相成。 沒有「困難」的感覺,就沒有「容易」的感覺,所以困難与容易是相對的。

長短相形。 沒有「長」的感覺,就沒有「短」的感覺,所以長与短也是相對的。

高下相傾。 沒有「高」的感覺就沒有「下」的感覺,所以高与下也是相對的。

音声相合。 沒有「小声」的感覺,就沒有「大声」的感覺,所以小声与大声也是相對的。

前後相隨。 沒有「前方」的感覺,就沒有「後方」的感覺,所以前方与後方也是相對的。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所以聖人知道,以上這些相對的問題之後,為了要超越褒獎与煩惱的包袱,所以他就以無為的心去處事,因為以無為的心去處事,他就不会感到困擾。因此他對人民的教化,就不喜歡以辯論的語氣去實行。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他會学著天地培養萬物一般不辭辛勞,而且不自傲,更不視為己有一样的無為。

功成而弗居。萬物作焉而不辭。

 因此聖人他以天地之德為榜样,所以就做了許多事情,可是他做了許多事情之後還是感到自巳沒有做一样。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因為他是不想居功的,所以他往往在大功告成之後就功成身退,不想去佔有這個荣譽。像他這样寬容大量的涵養,連自己建立的功德,都不去攀緣,因此反而使他功德萬古流芳啊!

道德經三章「無為之治」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便民不為盗。不見可欲。使心不乱。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一個人最好不要標榜自己的尊大,就會讓人去爭取虛名的地位,那么人与人之間反而能够達到和平相處。

不貴難得之貨。便民不為盗。不見可欲。使心不乱。

不要特別去標榜或是珍藏難得的財貨。這樣別人就不會有貪欲的妄念,而淪為盗賊。

不見可欲。使心不乱。 因此由以上的啓示‧我們就可以了解、如果不去見那些足以起心動念的聲色貨利。心思就不會受到外物的惑。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 所以聖人治理天下的方法,是先教人断除一切的邪思妄念為首要的步驟。因為能断除邪思妄想念,身心才能神清氣爽、精神飽滿。

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再來教人,消除高傲与自 滿的骨氣,及不擇手段的互相競争之心,能够這样的話争端就平息了再其次是增加人的體魄,使人人自食其力自力更生,以及堅定自强不息的概念,更保持天真和諧的狀態,又沒有偽作的心智,及争奪的慾念。

使夫知者敢為也。 像這样教化人民的方法縱然有幾位詭計多端的陰謀家,也不敢胡作非為了。

為無為。則無不治。 因此照這样無為又安然的方法來治理天下。天下那里还有治不好的道理呢?

道德經四章「道的功用」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誰之子。像帝之先。」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道体 雖然像虛空一樣的渺茫,然而它所產生的能量,却能養萬物,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淵兮似萬物之宗。 它深厚博大的樣子,不就像萬物的宗主嗎?

挫其銳。解其紛。 因此它的本性是虛無瀰漫的,決不鋒芒顯露,這就是它沒有争强好勝的鬥心。就因為它不与萬物相争,所以它有解脫紛擾的寬宏大量。

和其光。同其塵。 在光明的地方,也有它的存在在塵埃的地方,也有它的存在。

湛兮似若存。 在清靜的地方也有它的存在,可見它的妙用是如何的廣大又变化無窮,難怪凡俗的人難以觀察它的跡象,只是說它好像存在的樣子。

吾不知誰之子。像帝之先。 道體既然如此的玄妙,在天地之間,又無迹可尋,所以 吾不知它的來歷。但是它應該在主宰萬物的上帝之前,就有了它的存在了。

道德經第五章「天地与聖人」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槖籥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 真的不仁慈嗎?為什么將萬物當成祭祀用的草狗一樣,用過之就不要了;聖人真的不仁慈嗎?為什么將天下的百姓,當成祭祀用的草狗一樣用過之就不要了。 其实天地化育萬物是遍及一切的,聖人博愛精神也是遍及一切的,他們的心境絕不存有偏狹之意与分別之念。 因此萬物的退化,完全是隨著他們的因果造化,這怎能怪罪天地的不仁慈,或是聖人的不仁慈,其实是人民自己的所作所為,自己招來的因果禍福啊!

天地之間。其猶槖籥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

所以說天地之間,就好像一個風箱一樣。如果沒有人去搖動它,它就虛靜無為,但是它生風的本性仍然是不变的,如果有人去拉動它,那么風就自然吹出來。

多言數窮。因此,天地与聖人的心境是無為的,而現在有些人的思想不是偏左,就是偏右,不能默守中庸之道,常常以為自己很聰明,妄作主張,固執己見,互不相讓,像這種作為,不是聰朋反被聰明誤嗎?

不如守中。 如果要像以上這些多餘的做作,倒不如守在中和之道, 譬如說:一、眼睛如果不多看,魂氣就隱藏在肝臟。二、鼻马如果不多嗅,魄就隱藏在肺臟。三、嘴巳如果不多說,神氣就 隱藏在心臟。四、耳朶如果不多聽,精氣就隱藏在腎臟。五、身體如果真如果不多動,意氣就隱藏在脾臟。
以上這五種神氣,如果能够守中,身體中的五氣自然歸於本位,濁精自然化為元氣,元氣自然化為神氣,神氣自然歸於虛無之中,這就是修身的要訣,性命的關鍵,學道之人不可不知呀!

道德經第六章之「無形的真神」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天地有無形的真神,人體有無形的元神,這都是虛無妙有的,看也看不到的。現在我們就簡稱祂為萬物之母吧!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萬物之母,雖然毫無門路可尋,但是天地萬物。無不是從此門而出,從此門而入,因此祂才是天地萬物的根源呀!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所以妙有之門是至虛至無的,是用之不盡,取之不竭的,像這種变化的玄妙,不是現在才有的,而是自古以來就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