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之「國君的治世」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故信不足。有不信焉。猶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為我自然。」
太上下知有之。 上古的時侯有德的聖君,行不言之教,處無為之事,使天下百姓不知不覺的自化,如此人民暗受聖君的恩賜,仍然知有聖君的存在。
其次親之譽之。 再其次的賢明國君,雖然能像上古的聖君一样淳璞無為,但尚能以德教化百姓,親近百姓,如此仁德的國君,還能得到天下百姓的稱讚頌揚。
其次畏之。 再其次的時期,再其次的國君,他教化百姓,就以刑政与賞罰去治理人民,這時侯的人民,就知畏懼國君了。
其次侮之。 再差一等的國君,就無道無德了,他只會以權術愚弄人民,所以人民也就開始輕視侮辱國君了。
故信不足。有不信焉。 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為這個國君本身的誠信不足,所以人民也就不相信他呀!
猶兮其貴言。 因此要達到上古淳樸的治世風氣,首先必要貴重他的號令,誠信他的語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為我自然。 使人民都能安居樂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人人都能順利將自己的事情做好,這種國君的治世,才可算是大功告成。
可是大功告成之後,人民還是不日曉得這是國君的功勞,反而說「這是很自然的事嘛!」所以這重國君的治世,才是最上等無為的國君呀!
太道——降:聖天堂天筆蔡生、癸亥年十月十九日。
第十八章之「仁義与孝慈」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大道廢。有仁義。 很多事情是很巧妙的,信你看,當大道難行於世的時侯,才顯出仁義的可貴,大道普行的時侯,反而現不出仁義在什么地方,也不知什么叫做「仁義」。就好像上古的時代,人心純樸,順天行事,大道普行,到中古時代,大道就漸漸難行於世了,因此至聖孔子看到大道就要廢棄的時侯,便大力提倡「仁義」。這也是大道廢棄以後,才出現的「仁義」呀!
智慧出。有大偽。 但是一旦到了,科學越發達,社會越文明的時侯,人越奸巧虛為,到那個時侯,人民也不遵守仁義道德了,因此投機最巧,欺詐攻訐的事也就層出不窮了。
六親不和有孝慈。 當六親和的時侯,雖然有孝慈的人,但是因為六親祥和,就顯不出有什么孝慈。而且因為人人孝慈,則不知誰是孝慈,一旦在六親不和的情况下,倘若有人還能作孝慈的事,這就難能可貴了,更顯出這個人的孝慈。
國家昏亂有忠臣。 有忠臣必有奸臣,但是在天下太平的時侯,就顯不出誰是忠臣,誰是奸臣,一但到國家戰亂的時侯,奸臣則賣國求榮,忠臣便盡其無私之心,捨身報國。成為萬古不朽的忠臣之名。因此「國家昏亂有忠臣」。
第十九章之「回復純真」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素見抱樸。少私寡欲。」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真正的聖人,不自以為聖人,如至聖先師孔子,在世的時候,以聖人之行,但不以聖人之名自居,反而使他的聖名長久,就是他能够棄除智巧的心機,順其自然,反而能够讓人民。学習他言行的榜樣,這對人民來說,是利益百倍的。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在力行仁義的時侯,也是一樣,不必刻意標榜自己,能够這樣的話,人人才能回復到孝慈的自然本性。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比如說人人都不以奸巧的手段去騙人,那么其他的人,就不會起盜賊之心了。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以上這三種理論,有些人認為是多餘的文章,是難以感化天下的,所以 我就另外傳下一種啓示,來教導天下的百姓。
素見抱樸。少私寡欲。 就是持守樸素純潔,少思寡慾,回復到真的本性。
第二十章「視萬物為一體」
「絕學無憂。唯之於阿。相去幾何。善之与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乘乘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眾人昭昭。我獨若昏。眾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漂兮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絕學無憂。 只要斷絕奸巧的心思,反而使人沒有分別計較的憂愁。
唯之於阿。相去幾何。 比如在接待對話之間輕輕和氣的答「唯」,和不耐煩忿怒的回答「阿」,這两句話同样是聲音,相差沒有多少。
善之与惡。相去何若。 雖然相差沒有多少!可是在別人聽到耳里的感受就不同了,一種是很善良的,另一種就覺得惡意的。
人之所畏。可不畏。 所以只是一句話的應聲回答,良善与惡意,就很明白的表露出來,每個人相信都覺得很可怕, 我也一样不能不怕呀!
荒兮其未央哉。 可是世人不修心德,心田寶地都好像荒廢的田園一样,忿恨貪慾的雜草到處叢生,不去修剪。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這種貪慾無厭的样子,就好像要参加豐盛的筵席一样很想嚐試。又好像春天登上高台,遠眺風景一样的愉快。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唯有我的心境淡泊恬適,心清意定。就好像嬰兒在母體的怀抱中。
乘乘兮若無所歸。
好像動又像不動,沒有思慾,也沒有煩惱,像這種不沾染世俗的样子,又好像無所歸的遊子一般。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不像世人自得意滿,尤期在追求功名利祿的時侯,就好像有用不完的才智与能力,而 我的才智与能力,就好像遺失一样,心境之中空空洞洞。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我真像愚人啊!是那么的無智無識,渾渾沌沌的。
眾人昭昭。我獨若昏。 尤其世人的眼目,謀慮多端,就好像很精明銳利的样子。
眾人察察。我獨悶悶。 唯有 我有昏昏昧昧,像無知的小孩。還有世人斤斤計較的样子,就好像好會分別。唯 我像沒有知識的人,不知怎样去分別計較。
澹兮其若海。漂兮若無所止。 哈!我的心恬淡宁靜,就像大海一样深濶廣大。像風一样飃搖自在,不執著一定的住所。
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且鄙。 世人仗恃自己聰明才智,以為自己很有作為,而我呢?就像一位愚頑又鄙陋的粗人。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唯有 我根世人不一样。是因為我一心以道為重,視萬物為一體,就好像時時要吸食母奶的嬰兒一样。得到母奶,性命可全,失去母奶,性命就難保呀!
太上道祖------降 聖天堂天筆蔡生、癸亥年十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