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一章之「道的顯現」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為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 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言哉。以此。」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如果去洞悉「德」的真實面目,惟有從道體之中,才能夠找出目標与答案。
道之為物。惟恍為惚。 那么道體又是什么呢?它本自無形,又無一定的形象。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是恍恍惚惚的,說有又無,說無又有。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可是在恍惚之間,它又具備一切形象。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它是那么的長遠,又是那么幽深,在這長遠幽深之中,又具有生命之源的東西。難以窺測的原素与原理。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而這此原素与原理又是非常其实的。如天地沒有這些原素,天地就不能攸久,人類沒有這些原素,人類就不能生存。而且其中又包涵了應用不失其時的信驗,与循環不息的根据。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所以它從古代到今天,它一直還是存在的,它的名字也沒有消失,更沒有改变。像這些跡象已足以讓天下人去印證去體會。
吾何以知眾甫之言哉。以此。 但是 我何以發現這些呢?就是「道」給我的啓示。
太上道祖……降:聖天堂天筆蔡生、癸亥年十月廿二日。
第廿二章之「不用争奪的争奪」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曲則全。枉則直。 能够虛受委屈的人,他的心境一定是很完全的,能够涵受寃枉的人,他的心性一定是坦蕩率直的。
窪則盈。弊則新。 能够低心下氣的人,他的心靈一定很充盈圓滿。能够忍受穿破舊衣物的有德之士,他的心地,一定非常清新。
少則得。多則惑。 能够减少自己慾望的人,他的心中,反而什么都有,什么都得到。所以貪求外在物質的人,他的內心是最迷惑的時刻。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因此聖人的心境是充实的,他抱持着-----心的原點「佛性」,就足以為天下人的模範。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 所以說不固執自己成見的人,他的心才能够明白。不自以為是。認為自己才是全對的人,他的德性才能够彰顯出來。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誇耀自己功德的人,才是最有功德的人,因為他將功德保全於心性之中,沒有遺漏。不誇耀自己才幹的人,他的才幹才能長久,因為他驕不傲,更受人尊敬。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因為他与人争奪,但是他与人争奪,反而天下的人,沒有一個人可以跟他争奪。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因此古人所說「委屈就是完全」的道理,難道是虛偽的言語嗎?所以說能够「誠於中」的人,天下自然就歸向他。
第廿三章之「自然之道」
「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同於德。失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減少言論的爭辯,更合乎自然的道。你看!狂風刮不了一早晨,他自然就停止了。暴雨下不了一天,它也難以再下了。
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 誰刮的狂風?誰下的暴雨?就是天地啊!雖能比得上天地呢?天地這么大,如果不順乎自然而為,尚且還不能長久,更何况是我們這些小小的人呢?何必去違反自然去争辯是非呢?
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 所以說。想修行大道的。如果面對一個有道的人,我們就以「道」來互相研究討論。
德同於德。失同於失。 如果面對一個有德的人我們就以「德」來互相勉勵。如果面對一個失意的世俗人,我們就以慈悲的心去安慰他。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 能够這樣做的話,你跟有道的人在一起。有道的人也感到很快樂。你跟有德的人在一起。
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有德的人也感到很快樂。你跟失意的世俗人在一起,失意的世俗人。也感到很愉快。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因為無形的道是很微妙深遠的,可是有些人對「道」就是信心足。有些人根本不信,所以你就是强辯,也是沒用啊!
第廿四章之「多餘的貪吃」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於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跂者不立。 凡是脚根不著地,只是翹起脚尖,就希望出人頭地的人,反而站立不穩。
跨者不行。 凡是跨著大步,想要走快的人,反而走不了多遠,就要累了。
自見者不明。 因此以私我之見,而好求於表現的人,反而會令人唾棄,更讓人覺得他的心性還是不清明。
自是者不彰。 以為自己的意見是全對的人,反而讓人不敢苟同,覺得他的意見有些偏差,如此一來他的意見,反而不能得到贊同。
自伐者無功。 自我稱功的人,反而讓人覺得他是一位好炫耀的人,而且讓人懷疑他所說的功勞。
自矜者不長。 經常自我誇耀自己本事的人,也是一样,讓人否定化的能力,因為他驕傲的缺點已顯露出來,還有什么真正的長處。
其於道也。曰餘食贅行。 以上這些好勝好强的行為,站在道的觀點來看,就好像肚子已經吃飽了,別人叫你再吃,不是等於多餘的貪吃嗎?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像這種行為,動物或植物的東西尚且討厭,更何况我們是萬物之靈的人類。因此有道之人,了解這些道理之後,就不會這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