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五章之「道的真面目」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為之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道的真面目本來就是無名的,但是我們相信它是一個大物體,一個混成物,也即是鴻濛未判之前,天地未分前的「無極」。它在天地未分前,就有了,所以是先天地而生。
寂兮寥兮。獨立不改。 它沒有声音,也沒有形相。超然於萬物之上,因此它是恆古不會改变的。
周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而且它周行天下,循環不息,你看萬物沒有一样不是依靠它而生生化化的,所以它可以說是天下萬物的母親啊!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為之曰大。 像這样微妙的变化, 吾不知怎样去稱呼它。只好給它取個名字,叫做「道」如果再勉强去取一個名字,就應該稱為「大」。
大曰逝。大到沒有極根,不就消逝了嗎?所以這個「大」也不是最恰當的名稱,應該稱為「逝」。
逝曰遠。 消逝到一定極限,不就是很遠了嗎?所以這個「逝」也不是最恰當的名稱,應該稱為「遠」。
遠曰返。 到了很遠的地方,又能夠循環回來,不就是「返」嗎?所以這個「遠」也不是最恰當的名稱應該稱為「返」。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因此能夠生天生地生萬物的「道」是最大的。其次是能夠覆蓋,一切萬物的天,它也是大的,再其次是能夠承載萬物的「地」了,它也是大的。再其次就是能盡天也之德的聖王了。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所以在宇宙之中,可以分為四種大,而聖王就居於其中的一種。但世人只知道聖王大,而不知聖王之所以為大,乃是效法於天地之德。
人法地。 因此人受大地的承載之恩,也應該效法大地才是。
地法天。 地受天的覆蓋,所以大地時時刻刻在效法天的法則而運轉。
天法道。 然而「道」又是「天」的依歸,所以天也是效法「道」的法則而週流不息。
道法自然。 而道呢?它是生天地萬物之母,它是無為的,像這样無為而為的做法,就是好像效法自然嗎?因此我們修道,行道最後的步驟,也當效法「道」的無為自然,也就是說有功德於天下,也不去居功,有能力也不仗恃自己的才幹,這样才能達到無争無欲無為的自然境界。
第廿六章之「輕与重」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臣。躁則失君。」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心性穩重。原是輕浮妄動的根基,心性清靜。鎮定本是急躁暴氣的主人。
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 所以聖人,終日之間,不離穩重清靜的心,如果有外出的時侯,因為身份極為榮貴,所以離不了載著衣物糧食的兵車。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雖然外表看來是極為尊貴又美觀,可是他的心仍然要安然穩重,不可受到尊貴美觀而紛擾心境。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可是有些擁有萬輛兵赶的君王,他就不同了,他不知道自身的修養為重,而輕浮妄動於聲色貨利之間,因此他不知自重,自身就輕了,天下也就輕了,所以這就是他自取滅亡的時侯。
輕則失臣。躁則失君。 所以 我說,輕浮的人他就是想旱日失去自巳的根本。就好比躁動的國王,想早日 失去他君主的尊位一樣。(道祖註釋)
第廿七章「至善的人」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計不用籌策。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為要妙。」
善行無轍跡。 至善的人,他行善於天下,心里沒有虛偽的做作。也不想別人知道念頭,因此他的心中,絲毫不留下行善的痕跡。
善言無瑕謫。 且至善的人。他說話的時侯,純粹是自然本性的流露。因此他所說的話,就是真理。所說的既是真理,當然就讓人心服口服,所以就沒有缺點讓人責備。
善言無瑕謫。 何况至善的人,他的心就是佛。佛就是他的心,所以他所做的事,不用什么計劃,一行一動都是仙佛的顯現。不像凡人,想做好一件事情,都是用盡心機,結果無論怎么算,怎么計劃,還是離不了因果輪迴。
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 還有至善的人,他的心境,物我两忘,純粹自然無為,不去執著身外之物,所以他的心門,不必使用鎖,別人也偷不了他的解脫之心。不像凡人巧設機關之門,装設門鎖,可是最後還是被奸詐之徒破壞。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而且至善之人,他立了誓願要救度天下之人,因此他時時刻刻不會將這個誓願忘記,因此天下的人,也時時刻刻沒有忘記他的恩德,像這種沒有立下條約,不必交換信物的約定。可是有誰能够解開他的約定。不像凡人常以信物約定,或是立了契約書,好像巳經用約定將两個人綁住,可是到後來,還是難免有一方黄牛,而解除了約定。所以聖人,他具以上至善的心境,因此他常常懐者善良的本心去救助別人。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 所以聖人,他具以上至善的心境,因此他常常懐者善良的本心去救助別人。
故無棄人。 他認為教育是不分別的,所以他不嫌棄人的貴賤与貧愚,一樣的施以教化。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所以他的心与萬物合而為一,因此他無論對動物植物,都沒有毁損的念頭。這就是聖人他承襲古人的明德啊!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以至善的人,他的言行很合乎大道,就成為善之人的老師。不善之人的作為,就成至善人的資料。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 但是至善的人,仍不執着,擁有老師的資格。因為他希望以後再也沒有不善的事,成為他的資料。
雖智大迷。是為要妙。 然他有超人的智慧,可是他仍然大智若愚。這才是了解真理的人。更是悟到精深之道的人。(太上道祖註解)
第廿八章之「剛强与柔順」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後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 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知其雄。守其雌。 如果知道什么是「剛强之道」的人,他反而會守住温和柔順的謙虛。這為什么呢?
為天下谿。 因為能够這样的人,就好像叢生之間的水溝,以卑下自處自然成為眾流之所歸。
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後歸於嬰兒。 能够像眾流所歸的人,他更不敢離開他德性。就好像回歸到嬰兒的時代,那样的無知,那样的純真。
知其白。守其黑。 如果知道什么是「真正潔白的光明」的人他反而會像一位昏昧無知的儍人一样。
為天下式。 為什么呢?因為他有內在的涵養,与人打成一片,又沒有自傲的表現,這才是天下人的榜样。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 一個人能夠為天下人的榜樣,他的德性便不會差錯了。
復歸於無極。 那么這種人的心境是什么呢?他的心境就回復到原始之前,那样的無知無識,好像渾然忘我的境界。
知其榮。守其辱。 如果知道什么是「真正光榮」的人,他反而會守住低下賤卑之道。為什么?
為天下谷。 因為能夠這样的人,就好像山谷一样能夠虛受一切,自然使人歸服。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但是他的德性反而比別人充足。就好像回復到木頭未割開以前的純樸無華,那么真实那么的完全。
樸散則為器。 固此木頭割開以後,只能成為一種器具使用。
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所以聖人守住,這無為的樸,就能包涵一切器具的長處,不像裁成器具之後只能有一種用處。所以它不就成為一切器具的主人翁嗎?
故大制不割。 因此大有作為的聖人,他宁願守任純真、樸素,無華。不願意像木頭割開製成器具之後,滿身粉飾,而且又帶著虛偽的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