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2-7) 点击次数(1092
《道德經》卷九
 

廿九章「不要遺背天意」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巳。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隨。或呴或吹。或强或羸。或載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

去泰。」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如果為了滿足私慾,去奪取天下, 吾的看法是不可能的。

天下神器。 因為天下是一種很神聖的東西。

不可為也。 不是有強暴武力的人,就可以去制它。也不是聰明自用的人,就可以佔有它。

不可為也。 因此如果想以武力去控制它的人,最後都會得到失敗的後果。

執者失之。 如果想用私慾去佔有它的人,最後都會嘗到失望的痛苦。

故物或行或隨。 因為人雖然是萬物之靈,可是離不開物體的原理。譬如說,當你想走在前面,結果還是有人走在你的前面,當你想走在人的後面,結果後面還是有人跟隨。

或呴或吹。當你張開口慢慢的呼一口暖和之氣,後面就有一陣風將你的暖氣吹散。

或强或羸。當你想成為最强的人,總是還有人比你更强,因為人的身體,總有衰弱的一天。

或載或隳。 如果你想扛載重物,不久你就累了你又要將所扛載的東西放下來。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所以聖人知道這些道理之後,他就不想去做過

份的事,也不想去做誇大与不實在的事,更不想去做不必要的事。

太上道祖----降註解聖天堂天筆蔡生癸亥年十月廿六日。

道德經三十章「不道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兵之後。必有凶年。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

不得已。是果而勿强。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如果知曉使用「道」去輔佐國君的人,是不會仗恃自己的兵力,而去逞强天下的。

其事好還。 因為用兵去殺人的事,對方一定不服氣,一但有機會,對方也會想盡辨法來報復殺人的行為。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 而且两軍戰鬥所到的地方,農夫不能順利耕耘,都讓雜草到處叢生。

大兵之後。必有凶年。 等到戰鬥之後,人死得死,逃得逃,病的病,這都是做成凶荒之年的主要原因。

故善者果而已。 因此善於用兵的人,是為了不使殘民害國的事繼續漫延,是為了討伐侵侮橫行的行為才用兵,他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兵,只是求得平息亂世而已。

不敢以取强。 所以善用兵的人,不敢仗持自己的兵力,就去侵犯鄰邦。
果而勿矜。 而且善於用兵的人他等到戰事平息之後,就不再炫耀自己的能力。

果而勿伐。 也不誇耀自己的功勞。 果而勿驕。 更不以驕傲的眼光去看待別人。

果而不得已。 因為,他認為戰争之事,是不得已,才戰的呀!

是果而勿强。 所以等到戰事平定之後,就不再逞强兵力了。
物壯則老。 因為逞强不是長久之道,譬如萬物,它是循着自然軌道行走的,它由成長而壯大,由壯大而衰老,由衰老而死亡。

是謂不道。 所以仗恃逞强的行為,是不合乎大道的!

不道早已。 既然知道不合乎道的,就要赶快停止「好强、的勝、好戰」之心了。

道德經三十一章「用兵之道」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則貴左。用乒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處左。

上將軍處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眾多。以悲哀泣之。戰勝則以喪禮處之。」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 勇猛的精兵,銳利的兵器,精巧的戰,都是最好的兵器,可是它們都是殺人甚速的武器。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也就是說:它們都是不吉祥的東西。連一些動物,植物或許都討厭它,所以有道的君子是輕易去使用它的。

君子則貴左。用乒則貴右。 因為有道的君子,平時都注重心平氣和。只有用兵的時侯才使用「陰謀的殺機」。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由此可見「兵器」是一所不祥的東西,不是君子使用的東西。

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美。 所以有道之人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會使用它。但是也要以心平氣和,為首要的條件。就是戰勝了,也不以為光彩。

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因為如果你認為是一件光彩的事,就是你的心里,很喜歡殺人。

夫樂殺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喜歡殺人的人,就難以得到天下人的歸服,所以在治理天下時,就難以順利了。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所以說喜慶的事,都以左边為尊上。只有遇到不吉利的

凶事,才以右右边為尊上。

偏將軍處左。上將軍處右。言以喪禮處之。 因此兵家以偏將軍,站在左边。表示他是主將,人殺的不多。而上將軍呢!要站在右边表示他是主將,雖然他居於上勢,可是在他的主權之下,殺人眾多,所以要以凶事的喪亂來看待。

殺人眾多。以悲哀泣之。戰勝則以喪禮處之。這就是說,殺人多了,要以悲哀的心情去哭泣。戰争勝利了,要以喪禮的心情去慶祝。

太上道祖——降註解:聖天堂天筆蔡生癸亥年十月廿八日。

三十二章「知止之道」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

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道常無名。 未有天地之前,本來就沒有名字可言,可是雖然沒有名字,却是造化萬物,養育萬物的根源,所以說,凡是有名字的,必定會變遷,凡是有名相的,皆是不實在的,因此道是常久存在的,因為它本來就沒有名字。

樸雖小。天下不敢臣。 「樸」是無名的比喻,好比木頭,尚未分割前的名字叫做「樸」,若割開倣成器具後,便有了名字,因此「樸」字的意思,就是表示未有天地之前与「道」一样的形象,所以雖然小小的名字,但是天地萬物,無不是從此無名之「樸」生化而來,因此天地之源是珍貴無比的,就好比一位國王,有誰敢以「宰相」去稱呼呢?

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賓。 因此如果侯王能够守住這種渾全的「樸」,就是無為之治了,萬物就自然了,百姓也可以和樂相助,安居樂業了。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不信你看,天地必先和合這個陰陽之氣,陰陽之氣能够調合,氤氳之氣自然也就調合了,氤氳之氣既然調合,甘露之水未有不降的。

人莫之令而自均。 因此上天如果降下這祥瑞的甘露,去滋潤萬物的話,也根本不需要人們去指揮它,或是去分配它,它就會很自然平均的降下來。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 但是當國家還沒安定的時侯,不能不製造一些有名的器具來治理天下,但是有了器具,能夠達到和平之後,就應該知道知止了。

知止所以不殆。 因為知道知止,就是歸於道,歸於道,就沒有危險的禍患了。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就好比天地的運轉順著軌道而行,又好像河川与溪水流入大海一样,有了歸宿。有德的仁君,這样去治理天下,就成為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