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2-7) 点击次数(1191
《道德經》卷十一
 

三十七章 「人民自然歸化」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無名之樸。無名之樸。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道雖然是無為的,但是因為他的無為,反而使它無所不為,例如五行金、木、水、火、土之變遷,四季之調配,沒有一樣不是它的選化,沒有一樣不是從它的怀里生長出來的,所以是無為而無所不為。

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 因此假使一位君主,能夠守住無為的道,萬物自然歸向於他。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無名之樸。無名之樸。亦將不欲。 但是在萬物歸順之後,難免還有些惡人會使出欺詐的作為。如果為君王的人能善於挽救的話,只要以無為的道理去開導他,人民自然好清好靜而無爭奪。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倘若人民好清好靜無爭奪的話,則他們自然歸化於清淨自正了。

三十八章「仁義次之」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太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最有道德的人,他做了許多善事,可是他心地善良,不想去佔有這份榮譽,這才是最有道德的人。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可是沒有道德的人,就不同了,他一旦做了善事,恐怕別人不知道,所以就到處宣場。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因此有道德的人,他對人犧牲奉獻,是出無為的,他就是做了許多好事,善事,還以為自己沒做一樣。

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但是沒有道德的人,他一旦做了善事,就鉻記在心,像這種人的心,就是未能達到純真,因此對自已所做的善事,就恐怕會失去名譽。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最有仁慈的人,他視萬物為一體,觀天地為一身,沒有分別之心,因此忘物,忘我,渾然無為而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有些人以為自己很有禮貌,但是一旦遇到對方沒有回禮,就很不高興,真恨不得伸出手來,指著對方,強迫對方回禮。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所以萬事的開頭,是先失去了大道,然後「德」才失去了,失去了德之後,「仁」也就開始失去了,失去了「仁」之後,「義」也開始失去了失去了義之後「禮」也就開始失去了。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因此「禮」,只不過是「忠信」之心最薄的一種,到了這個時侯,禍亂与災變,可以說,就要開始了。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 從這個時候,知識開時競爭了,就像花一樣只擁有華麗的外表,一切都顯得虛偽,這種虛偽的開始,等於是愚昧的開端,等到這個時侯,大家都愚蠢盲從了。

是以大丈太處其厚。不居其薄。 所以大丈夫做人處事,應該以道德為上,仁義次之。

處其實。不居其華。 然後講求實質的意義,不要進求虛偽浮華的。

故去彼取此。 所以凡是大丈夫的人,都是注重實質意義,不為虛偽的事物而煩惱,就是這個原因啊!

三十九章 「道的根本」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一也。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貞。而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候王自稱孤寡不穀。此其以賤為本耶。非乎。故致与無輿。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

昔之得一者。大道是清淨無為的,它的本體是精一無二的,所以「道」又稱為「一」。

天得一以清。 自古以來天如果得到「一」的話,就顯得很清明。

地得一以寧。 地如果得到「一」的話,就顯得安祥寧靜。

神得一以靈。 神得到「一」的話,就玄妙靈敏。人得到「一」的話就明理清靜。

谷得一以盈。 山谷如果得到「一」的話,就充足盈滿。

萬物得一以生。 萬物如果得到「一」的話就能生化成長。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一也。 君王如果得到「一」的話就安定自足。所以這一切的事物都有密切的關係。

天無以清。將恐裂。 否則天不清明的話,就會崩裂。

地無以寧。將恐發。 地得不到寧靜,恐怕就會暴發天災地變。

神無以靈。將恐歇。 神得不到靈妙,恐怕頹喪消失。

谷無以盈。將恐竭。 谷得不到充盈,恐怕就要乾涸竭盡了。

萬物無以生。將恐滅。 萬物得不到生化的話,恐怕就要滅絕了。

侯王無以貞。而貴高將恐蹶。 在上位的人如果不以正道去治理天下,還要以尊貴的高位自居,恐怕就要遭到顛簸坎坷了。

故貴以賤為本。 所以說尊貴的人要以下賤為根本。

高以下為基。 高尚要以低下為根基,這樣的話才能能契合萬机,沒有分別之心才能和合。

是以候王自稱孤寡不穀。此其以賤為本耶。非乎。 因此侯王尚且要自謙稱「孤王、寡人」。這些名稱不都是以低賤為本嗎?

故致与無輿。 不相信就用車子比喻好了,如果要算它的零件,當然很多,如果要算車子的數量,只有一部,一部就不用算了。所以由「一」而歸於「無」,無才是道的本體,回復到「道」的本體,才能合於萬物之用。

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 所以說高貴的人,不要將自己有成寶玉一樣那么尊貴,不要將他人看成石頭一樣,那么的抵賤。因為這樣已失去道的根本了。

道德經四十章 「無生有」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反者道之動。 萬物皆在生生化化反覆的運轉著,但是它無論怎樣的運轉變化,也是從道的本體中而發。

弱者道之用。 可是它雖然反覆的運行,到最後還是要歸於柔弱与寧靜,就好像一陣風吧!它雖然很強勁,但是吹不了多久,還是要歸於平靜;又好比一陣雨吧!它雖然下得很大,但是下不了多久,還是要歸於平靜。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所以說天下萬物性皆從「有」(太極) 之中而生,可是這個「有」(太極) 還是從「無」(無極) 之中生化而來的。

四十一章 「道的尊貴」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上等的賢人,因為根基深厚,見識超群,志量廣大,所以一聽到「道」,就志与道合,努力的去力行實踐。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中等根智的人,因為見識不足,對於道的認識不清,所以雖然有緣聽到道,也有慕道之心,但是道心總是不能持續長久。

下士聞道。大笑之。 下等愚頑的人,因為見識淺薄,不知「道」為何物,而且本性迷昧,貪享欲樂,所以一聽到「道」就哈哈大笑。

不笑。不足為道。 哈哈!如果這些愚昧的下等人,不笑的話,還不知「道」的尊貴在於何處。

故建言有之。 所以在古時候有些先見之明的人立了一些含有哲理的言詞如下:

明道若昧。 、明白大道的人,他的作為必是机智全無,意念清淨,這種人因為大智若愚,所久從外表看來,好像很愚昧的樣子。

進道若退。 二、行道的人,因為不作有為之事,不逞勞心勞力之能,事事讓人三分,不敢先進於人。

夷道若類。 、有道德的人因為心与道合,不作矜異之舉,不說矜奇之言,不分富貴貧賤,很平實感。

上德若谷。 、上等道德的人,心量廣大,涵受一切,如空谷般。

大白若辱。 、心里潔淨的人,像明月當空,像蓮花出於污泥一樣,雖然他們純真貞潔,可是他們仍不計較得失是非,好像受了污辱的樣子。

廣德若不足。 、有廣大德行的人,常常不自以為有德,所么仍然很謙虛。

建德若偷。 、建立廣大德行的人,他常常不向人誇耀他的功德,就好像小偷一樣,偷偷摸摸的去做,不想讓別人知道。所以「建德若偷」。

質真若渝。 聖人品性之質最純真,但仍然不執著於事物分別之中,悠於他的本然性,所以聖人的心時能是變的。

大方無隅。 廣大的空間,如宇宙之大,浩瀚無垠,所以沒有角落可立,好像聖人之心,心量廣未,無邊無際無角落一般。

大器晚成。 世上要完我一件大器物,必修經過很長時間才能完成,要成就一個偉人,也是一樣,必經時間与人格的考驗,才能得到真正的成就。所以是「大器晚成」。

大音希聲。 汽車跑的時侯有聲音,飛机飛的時候有聲音,可足宇宙字律動,天體超音速的運轉,能夠響澈整廣宇宇的大聲音,但是人住在宇宙之中,就好像人坐在飛机之內,卻聽不到他的聲音,所以是「大音希聲」。

大象無形。 有形的東西,一定是有限大,只有無形的東西才能無限大,就像無極的虛空一樣,所以是「大象無形」。

道隱無名。 「道」雖是一切萬物的大根源,可是至玄至微,無形跡可尋,因為已很隱微,好像連名字都沒有,所以是「道隱無名」。

夫唯道。善貸且成。 所以說「道」這個大生命力的本體,經常把它的力量「氣」借給萬物,資助萬物,成就天下萬物,等現他們生成之後,不用了,才將借用的「氣」還給「道」,所以之「善貸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