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2-7) 点击次数(1143
《道德經》卷十二
 

四十二章 「道的造化」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抱陽。沖氣為和。人之所惡。惟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道生一。 道的造化總原理,是這樣的-----道為萬物之本,但是道本無名,強名為「一」。

一生二。 由一而分為二,則是有了陰陽,自然天地定位。就是「二」的數。

二生三。 有了「二」數之後,就開始有對待,有對待必有兩端,如善惡的分別,有兩端必有中間的中心處,所以「二」就開始成為「三」數。

三生萬物。 因此易經的數理,就以「三」為生數,而演變字一切飛潛動植,一切有形有色之物,就成萬物了。

萬物負陰抱陽。 陰的一面,居於幽暗而且是柔弱的,所以往往是萬物所持的正相面,因此陰以無形而身負其內,陽以有形身抱其外。

沖氣為和。 沖氣就是陰陽二氣的中心----虛中之氣。虛中之氣是含有萬物造化之机的,所以得其沖,便有生生化化之妙,此虛中之理若以身為比喻如下----虛靈而能視,耳右虛洞而能聽,鼻有虛孔能嗅,口有量空而能吃,意有虛魂而能思,心能竅而能應,因此萬物皆以沖虛為本。

人之所惡。惟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因此剛才所講的皆以柔弱沖種為本,就是因為它實在太偉大了。你看人都最討厭聽到「孤、寡、不、穀」(不善) 這些話,但是高在上的國王,卻喜提以它自稱,這豈不定以柔弱來自損嗎?如果候王不自損,天下便不自歸了。所以以虛下為,實在太妙了。

故物或損而益。或益之而損。 因此表面上看來是受損的,實際上是受益的,在表面上看來是得到利益的,實際上是受損的,如國君以「孤王、寡人」自稱是損的,反而得則天下人民的歸心,如國君以驕傲自滿來誇示天下的話,反而會受到眾叛親離。如桀紂將天下視為己有,驕滿自大,雖有天不,而天下反叛之,就是一個借鏡。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這是古代聖所教導的遺訓,我也就拿這個來教導別人。

強梁者。不得其死。 也就是人生在世,應體悟大道而行,不的仗時自已的力量,稱強霸道,或是向人誇耀,否則會得不到善終的。

吾將以為教父。 所以我將以上這此巧妙的道理,當成父親教導 我一樣,永遠記住它。

四十三章 「柔勝剛」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天下最柔弱的東西,就是「水」了,「水」它雖然很柔弱,確能芽山透地。又以「無形之氣」為比喻吧!它能運載各種星球,所以這些無形柔弱的力量,往往能勝過有形剛健的物體。又好比聖人是柔弱的,祂常以身作則,身體力行,這種身教勝於言教無言之教,反而勝過其他的教育。又比喻天下的母親是柔弱的,可是世人無不是經母親的怀里孕育出來的。所以無形柔弱的力量,外表看不中用,但它確是最偉大的。

無有入於無間。 所以無形的力量,能穿透有形間隔修有形體的東西,更能支配它們。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因此我才知道,這無為的益處啊!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 所以這些沒有言語的教化,不同言語的教化,實在非常有益的,如四時的變換,天地的運轉,萬物的生化。

天下希及之。 像這些不言之教,天下實在很少有一物能比及的。

四十四章「身与名」

「名与身孰親。身与貨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从長久。」

名与身孰親。 身外的声名,与身內真我的生命,那一样應該親近呢?

身与貨孰多。 身內真我实質的生命与身外多餘的物質,那一样應該重視呢?得与亡孰病。 得到身外的声名,与失去其我永恆的生命,两者之間比起來,那一样貴重呢?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所以說過份貪求物質与名利慾望的人,必定要勞心勞力,大費精神,結果失去越大。貪求利祿的人、必定喜愛寶貴的珍品,但是理品藏得越多,反而使人嫉妒怨恨,結果往往身遭橫禍。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从長久。 所以知足的人,他的心就減少貪求,身心自然超於無憂無慮之間,遠離了羞辱侮蔑之事,更會遭到危險的禍事,像道样的人可以与天地共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