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五章之「清靜自然」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大成若缺。 大有成就的人,反而謙虛待人,這样謙虛作為,在凡人的眼中,就好像尚未完滿的样子,所以看起來有點缺失,其實這種人才是大有成就的人。
其用不弊。 但是能夠達到這種境界的人,在一般人看來好像不值得學習,可是他的一切功用反而沒有絲毫破坏,因為別人反而會更尊敬他,更崇拜他,更擁護他,更聽從他。
大盈若冲。 因此在聖人的眼里,能够達到功德盈滿的人,心境就像虛無一样,心里反而什么也沒有得到。
其用不窮。 可是他的作用,反而生生化化,沒有窮盡。
大直若屈。 就好像正直的人,反而能包容一切,所以有時在外表看來,就好像受委屈一样。
大巧若拙。 而巧妙的人呢?就好比聖人的心,根本毫無貪得機心,也沒有多餘的做作与行為,但以凡人的眼光看,就好像他們都是依笨挫的人一样。
大辯若訥。 所以說對宇宙萬物有深刻體悟的人,此重人應該是最有辯解的人,但是他反而體悟心中,難以言諭,就是有時侯他講出來的大道理,別人也不知道他在講什么,因此大辯解的人,反倒像不多說話的人。
躁勝寒。靜勝熱。 人在急躁生氣的時侯,雖然體內熱氣沸騰,暫時勝過塞冷的天氣,可是畢竟不能長久,就像大風大雨一样,雨過仍然天晴,風過仍然平靜,所以平心靜氣才能永久勝過急躁的熱氣。
清靜為天下正。 所以清靜無為,才是天下人民所追循的目標,因為這样能夠使萬物,各得其所,人民各得其歸,天下自然就太平清正了。
四十六章「天下有道与無道」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天下有道的時候,國泰民安,人人知足,這個時侯,能夠用來戰争的馬,都可以讓他在田野之中,糞因施肥,清閒自在。就好比有道的人,身心泰然,沒有心猿意馬胡亂奔馳之患,而以中正之道立命,以和熙之氣養身,就自然清靜無事了。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但是一但到了天下無道的時候,人人貪得無厭,這個時侯戰亂難免要發生了,因此,兵馬也都要生死於荒郊野外了。
就好比修道的人如果不守清靜無為的話,時時便會產生貪得無厭之念,導致心上之「刀兵」橫出,性中之「意馬」胡闖,不得一時的寧靜,這個時候三魂七魄盡成魔君之輩,時時擾亂,五臟六腑盡為交戰之塲,神無一刻之守舍,心無時刻之安閒,此就是人心無道之時,因此,性命怎能長保呢?
罪莫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由此看來,天下罪惡之大的,還不能超過這些多思的欲望,如兄弟鬩牆,朋有反目,覆宗滅族之事,皆是一念之微所害,就好像星星之火雖微,却可燎原廣濶,所以說修行之人先要止念,念頭不止,雖是日夜不眠的一心求道,但是不過是勞形而已,因此学道之人就是受了「慾望与不知足」所害。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所以說知足之人無所不足,無往而不泰然。因為不求身外之物,反得身中「自性之寶」,如此之人還有什么可貪求的呢!
四十七章「自然的原則与定理」
「不出户。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弥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 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不出户。知天下。 天下總有一個原則与定理,聖人就是能夠體悟這個原則与定理,所以聖人不必走出門户,就可以完全知道天下的一切事物了。
不窺牖。見天道。 因為宇宙天地之間,不過是陰陽動靜而已,陰陽動靜,不過是無極太極而已。聖人盡其本性,就是盡其天道,所以聖人之本性就是行天道。
其出弥遠。其知彌少。 但是凡夫之人,則不同,每每要以自己的眼睛,來了解天下的事物,而不知天下的事物是不可窮盡的,所以凡夫俗子,費盡了畢生精力,走遍天下,迷於身外之見,反而更迷失自己的本性,所以是走得越遠,知道的反而越少,因為自己越離了本性,受到外物之染的原因呀。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 所以說,聖人反而不必走遍天下,自己求淡然無欲,但他仍然可以知道一切的,何必跑到很遠的地方去搜尋身外之物呢?眼前就是法界了,心上園明的人,自然可以洞見一切。因此聖人不必行遠而可知一切啊!
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所以也不必觀察外界就可以說出自然法則的名目了。也不必之多餘的造作,只要盡己之性,自然燃武完成聖業了。
四十八章之「無為的妙處」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矣。故取天下者。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下。」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一個人如果為了學問求知見的話,是有益的,但是這種「益」只是短暫的。而学道就不同了,因為学道是要損去知見,除去情慾,更要排除妄念,所以是「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除了損去了知見、情思妄念、之外,更要把人情世態,五名利浮華一併丟棄,這样物我两忘私、慾淨盡之後,就是達成無為的境界了。
無為而無不為矣。 有了無為的境界,就是無所不為了,可是這個「無為」,其中隱藏著深妙的玄機,是動中之靜,靜中之動的無為;是虛中之實,實中之虛的無為。譬如天之無為而四時能行,地之無為萬物能生。因此人与天地合為三才,如果人能無為,真性了然,萬物造化無不在身心之中,此是人之無為的妙處。
故取天下者。常以無事。 所以要得到天下,如果以私欲之心,或是仗恃自己的力量,去取得的人,那么將不可得,所以一個真正體悟大道的人,他們會以道德仁義去取得天下,如古時侯的堯、舜、禹,這些聖人就是一個榜样,不但取得天下,又取得天下人民的心,這才是真正取得天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下。 而「秦始皇」就不同了,他以私慾的作為,想將天下納為己有,其實這種作為反而使人痛恨,使天地神祇悅,所以像這種取得天下的方法,是不足以效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