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2-7) 点击次数(1168
《道德經》卷十五
 

五十二章「道的本源」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殁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習常。」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天地萬物都有它的本源,這個本源就是「道」,「道」創造天地萬物,所以「道」是天地萬物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然知道天地萬物是「道」之所生,就知曉「道」為母物為子,道為體,物為用,所以現在的人只知物,而不知「道」,是背道而馳。

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殁身不殆。 因此當你認知這個「道」以後,就要秉守這個創造天地萬物的道,就是身亡的時侯,也不會感到恐懼与危險,因為你巳經回歸到「道」的母懷中了。

塞其兌。 所以如果不想精、氣、神外馳,就要塞住了人的慾望之口。

閉其門。 閉住了人的六賊之門,此六賊之門,就是眼、耳、鼻‧舌、身、意。

終身不勤。 修道之人,如能閉塞慾望之口与六賊之門,則一輩子受用不盡,不必動用多大的勤勞,自然可以成就大道的。

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否則終身不知閉住這声色貨利之門只知仗恃自己的才能而喪心争鬥於紅塵之中那就不可救藥了。

見小曰明。 因此能夠察覺微小事物的人,才是明白大道的人。

守柔曰强。 能夠守著柔弱之道的人才是真正强勝的人。

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 但是明白大道還是不夠的,仍然雖要回光反照,使得心德內外相應,這样才能歸於靈明覺悟之中。

是謂習常。 能夠這做的人,就能達到身心無掛,安然自得了,更可說是实行大道巳經習慣了。

五十三章之「大道之行」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惟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貨財有餘。是謂盜夸。非道也哉。」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惟施是畏。 假使我有一些智慧,要行於大道的話,還須要小心謹慎,因為不小心的話,還恐怕須會走入歧途末路之中呀!這為什么呢?

大道甚夷。而民好徑。 因為 我看到了大道本來是平坦的,很寬大的。可惜偏偏有些貪妄的人,他善歡尋找小路走,這样的結果不但無益,反而害了自己,這些都留給 我很大的警惕。

朝甚除。 就以一些當朝的文武百官,為警喻吧!朝綱都已徑保不住了。

田甚蕪。 百性的田地也都已經荒蕪了。倉甚虛。 倉庫的稻米也已經快要沒有了。

服文采。 但是還有一些貪官污吏,尚穿著華丽的衣服,來顯示自己的尊貴。

帶利劍。 身上還帶著明亮的利劍,來誇耀自己的强悍。

厭飲食。 不但如此,更是一心進求美餐,美酒吃喝享受。

貨財有餘。 而且只顧自己的財貨有餘,更去接濟別人。

是謂盜夸。 像這種人不就像極了惡的人嗎?

非道也哉。 所以像這样的作為實在很不合乎大道的。

太上道祖 聖天堂 天筆蔡生、癸亥年十一月初十日

五十四章「德的餘蔭」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 天地之間,如果建立有形的東西,容易被拔去,購置有形的物品,容易被取走,因此唯有善於建立道德的人,オ不容易被拔去,不容易被取走,這是為什么呢?因為道德是建立於無形的心中,所以沒有形體讓力量拔去,也沒有其他力量能將無形的道德脫落。

子孫祭祀不輟。 所以能在生的時侯,行乎道德的人,他死了之後,仍然有社稷宗廟,讓子子孫孫祭祀,代代相傳不絕。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 因為他的德實行於身,所以他的善德,才有如此的完美,所以說,一個有道德的人,他修德充实於身的話,必能使家人得到德的餘蔭。

修之於鄉。其德乃長。 如果這個有德望的人,德化於鄉里之間,即鄉間必然能夠得到教化上的長處。

修之於國。其德乃豐。 如果德化於國家的話,這個國家必然會得到兴旺。

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如果德化於天下的話,也一样能夠感召天下。

故以身觀身。 因此我明白以上這些道理之後,我就以自己的身心體悟,去觀察別人的一切作為。

以家觀家。 以自己的家庭教化,去觀察別人的家庭教化。

以鄉觀鄉。 以自己的鄉里教化,去觀察其他的鄉里教化。

以國觀國。 以自己的國家教化,去觀察其他國家教化。

以天下觀天下。 以現在的天下教化,去觀察未來天下教化。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所以我何以知道天下的变化情况呢?就是以上的道理惟究而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