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2-7) 点击次数(1144
《道德經》卷十七
 

五十八章「治國方針」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耶。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也。其日因久矣。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 治國的方針,若能以寬大為懷的胸襟,人民反而過得淳樸安定知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治國的方針,若是私智自用嚴刑苛罰,人民反而狡詐多端,憂慮不安。

禍兮福所倚。 因此災禍里面,而已經隱藏了幸福的到來,譬如說,發生災禍的人才知道幸福的可貴,因此才知行功立德,去追求永恆的幸福之道。

福兮禍所伏。 幸福里面也潛伏著災禍,比如說,沒發生災禍的人他不知道珍借幸福,反而為非作歹,奢侈浪費,造下了罪業,一旦因緣成熟,災禍就要臨頭了。

孰知其極。其無正耶。 但是像這種禍福循環,物極必反的道理,有誰能了解他的究竟,有誰能在無形中去認識這些真理呢?

正復為奇。 所以,人心不古,本來是正直的道理人們却認為那是奇怪的理論。

善復為妖。 本來是善的教導,人們却認為妖怪的行為。

人之迷也。其日因久矣。 因此世人迷昧於正邪善惡的分別,這種日子,已經很久了。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 所以唯有聖人,他為人的方針,能夠在保持方正之中,又沒有銳利的稜角,去割傷他人。

直而不肆。 他為人清廉,可是在處事方面,又很厚道,絕不疾惡太嚴,或苛刻太甚。

光而不耀。 他為人正直,可是絕不直率得過於放肆。他心性光明,可是絕不炫耀他人,這就是聖人德性深厚的原因啊!

五十九章「治人事天」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

治人事天。莫若嗇。治理世人,以及事奉上天,最好的方法就是,精神不妄洩。

夫唯嗇。 因為精神不妄洩,就能夠心德全備,心德全備,就好像回復到自己的本性。

是謂早服。 像這種事,就像每個人起床之後。要穿衣服一样。是首要的事。所早服謂之重積德。 所以起床穿衣服。也是我們早已習慣的事。而且每個人一生當中。都是不斷的做。我們的德性。如果能像起床穿衣服一样。累積下來的德性一定是深厚的。一個深厚德性的人。他要治理人要事奉上天。就沒有不能勝任的。

重積德。則無不克。 既然是沒有不能勝任的。就難以估計他力量的極限!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像這種力量難以估計的人。也就可以擔負治理國家的重任了。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有這種人來治理國家。就像國家的褓母一样。能夠率天下以道。治理天下當然可以長久了。

是謂深根固蒂。 就好像根深牢固的樹。就能結出結實的果了。

長生久視之道。如果以這個道理。去實行於修身養命方面。這種人無形的生命。也可以長久的生存。在人們的眼前。讓人崇敬奉養朝拜。因為治國与修身。是一样的道理呀!

(太上道祖----降白話註解;聖天堂天筆蔡生、癸亥年十一日十五日)

六十章「純樸祥和的世界」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民。非其神不傷民。聖人亦不傷民。夫惟两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治大國若烹小鮮。 治理大國就像在烹煎小魚一样,不能常常去翻動它,否則就會將一條魚煎的破碎不湛。 治理國家也是一样,不要常常去变動政策,否則人民也會因政策的变來变去,而難以适應感到煩悶。所以這都是為政的人,因為失去誠信,使人民對遵守法律也失去信心的結果。

以道蒞天下。 因此為政的人如果能以「道」的無為清正、誠信,去治理百姓的話。自然能夠達到和氣至祥的目的。

其鬼神。 連惡鬼的作亂。也難以顯出神奇的靈應。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民。 非但惡鬼難以顯出神奇的靈應。就是威靈的神明。 也不會去傷害人。因為百姓都是善人。神愛善人尤所不及。怎會去傷害人呢?

非其神不傷民。聖人亦不傷民。 所以非但威靈的神明不傷害人。就是聖人在世的時侯。看到人民善氣祥和。他也不必慨嘆「人生不古」。更不必使出浩然正氣。去傷害一些為非作歹的偽君子。

夫惟两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如果能夠達到無形的鬼神。与在世的聖人。都不傷害人。這就是天下德性感交的時侯。也好像天下之人。都回歸到本來天真与純樸的世界里。那样的祥和与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