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2-7) 点击次数(1839
《道德經》卷十九
 

六十四章「修己治人方針」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判。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幾於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其安易持。 國家安定的時侯,為政的人,容易保持治理的大事。

其未兆易謀。 為什么呢?因為一切紛亂的事情,還沒發生的時侯,如果有違反正常的事情,剛要發生使能一目了然,能夠一目了然,才容易找出圖謀的對策。

其脆易判。 就好像一件事情剛要形成的開始,總是比較脆弱的,比較脆弱的東西總是容易分化。

其微易散。 也比如說微小的東西,容易散失,尚未凝結的事物容易分散。

為之於未有。 所以要做好一件事,一定要綢繆於事情未發展的開始。

治之於未亂。 治理國家也是一样,要在未混亂之前,就先做好治國的基礎。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好比两人合抱的樹木,它的成長,也是從一粒細小的種子開始萌芽。

起於累土。 一棟九層摟高的平台,也是從一畚箕,一畚箕的泥土累積起來。

里之行。始於足下。 要走千里路程,也是要從脚底下踏出第一步。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因此超出以上過程的人,一定要失敗的,因為他太執著任性,太執著太任性的人,就是缺德,缺德的人,就會失去一切的。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所以聖人了解這種事之後,他就守住渾全的德性,不与人紛争也不執著得失之心,既然不執著得失之心,所以也沒有失落的痛苦。

民之從事。常幾於成而敗之。 但是世人常在快要我功的時侯,因為一時的鬆懈,而遭到失敗。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所以聖人所欲求的,是一般人所不欲求的。

是以聖人欲不欲。 譬如聖人欲求的是自在解脫,而不是貴重的金銀財寶。

學不學。 聖人所學的,是一般人所不喜歡學的,好比聖人學的是內在生命哲學,而不是追求虛榮浮華,賣弄心機。

復眾人之所過。 所以聖人,只是想回復到自己的本性良知,提醒世人,不要胡作非為,違背自己良知而已。

以輔萬物之自然。 這就是聖人將所要做的事,先去了解,先去實行,然後他才能輔佐萬物,回歸自然純樸。

而不敢為。 因此聖人他的任務太大了,世人的注目也太深了,所以他更不敢胡作非為,而亂了修己治人的方針啊!

六十五章之「回歸純樸」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与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 古時侯了解以「道」治國的人,不敢教民鬥智機巧。

將以愚之。 而教人民純樸敦厚,為什么呢?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因為國家之所以難以治理,就是民的智謀太多。

故以智治國。 所以如果以智謀來治國家的人,等於教人民互相鬥智,一旦上下互相鬥智,自然两敗俱傷,在两敗俱傷之下的國家,就要亂了。

國之賊。 因此這種教人民鬥智的辨法,实在是教人民為賊呀!

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两者。反過來說,倘若在上的人,不以智巧治國,人心自然純樸。人民生活自然安定無争,這才是國家的福祉。 所以如果有人知道,以上两種道理的人。

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謂玄德。 就可成為治理國家的模範。能夠成為治理國家模範的人,就是有玄妙德性的人。

玄德深矣遠矣。与物反矣。 當玄妙德性發輝到更深更遠的時侯,在外表看來,似乎与世俗的軌道相反。

然後乃至大順。 其實這正是使人民更歸於純樸,歸於和諧的妙境啊!

六十六章「謙卑低下」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爭。」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 汪洋的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百川眾流之王,就是它善於處在低下的地位。

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使百川眾流之水無論淨穢,皆能容納,所以才能成為百川之王。

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聖人能夠高居萬民之上,就是他心口一致,而且先謙虛自己的言語,自稱為下。

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所以如果你也想居於別人的先前,那么你必須先尊重所有的人,尊重所有的人所有的人才會尊重你。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 聖人就是知道這個道理,所以他雖然居於上位,可是他處事謙虛為懷,使居於下方的人民,都不感威重的心里壓力。

處前而民不害。 所聖人雖然居於所有人的先前,可是人民會自然的崇敬,不會去嫉妬他,或是加害他。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而且天下的人都樂於推舉他,而不討厭他。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爭。 這就是他不与人相争,所以天下人也就沒有人能勝過他了。

(太上道祖-----降白話註解:聖天堂 天筆蔡生、癸亥年十一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