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2-7) 点击次数(1951
《道德經》卷廿一
 

七十章「我的言論」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聖人。被褐懐玉。」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我的言論实在很簡單,你們應該容易了解,而且又容易做到才對。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可是現在天下的人,本性已经迷昧了,所以才不解我的「道」。又難以遵照我的「道」去做。

言有宗。事有君。因為我所說的言論,都有個宗旨,我所說事情,也都有個含意。

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可是你們就不了解這些宗旨,又不了解這些含意,這即是你們受到,耳目見聞所染已久的原因,所以才不知道我所說的話,更不知道我所講的道理。更不了我的心意。

知我者希。則我貴矣。 因此其正了解我「道」的人,的碓太少了,大概是我所說的道太珍貴了吧!

是以聖人。被褐懐玉。 因此,聖人就好像一位身外披著破舊衣服的人,可是身內即懷有宝玉,別人怎么会知道呢?

七十一章之「知与不知」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

知。不知。上。已經了解「道」,却認為自己還不了解「道」的人,是真正了解「道」的上等人。

不知。知。病。 尚未了解「道」,就志得意滿,而且還自吹自擂,自以為了解「道」的人,就是得了高傲誇張的病症。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唯有先知先覺的人,了解高傲誇張是一重病。所以以後オ不會再犯上這重病。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 聖人就是這種人,所以聖人就沒有這種病。因為他知道高傲自取是一種病,所以聖人就不患這種病了。

七十二章「愛惜自我」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做什么事,都胡作非為,而且又毫無畏懼的人,比較大的災禍很快就要降臨。

無狹其所居。 這正是自尋的罪惡之途,也是自尋毁滅之路。因此你們不要把你以後的去路,狹窄起來,應該要開濶你的心胸,就好像四海之內皆兄弟,無處不是我的居所,無處不是我的歸處一样的廣濶。

無厭其所生。 而且你們不要嫌棄真我,應該趕快去修身立命,使真我不生不死,不來不去,自在解脫。

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因為唯有這样不厭棄自己的真我,天地萬物,也才不厭棄你。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 所以聖人只求明心見性,而不受外在的一切蒙敝本性。

自愛不自貴。 這就是聖人,愛惜真我的大生命,不受因果輸迴的拘束,因此他不貴重身外的荣華富貴,以及人間的虛情假愛。

故去彼取此。 這就是聖人看輕假身,而求真我的解脫。

七十三章「因果羅網」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争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勇於敢則殺。 凡是想表示自己勇敢,而殘暴好鬥,又胡作非為的人,必會遭到殺身之禍。

勇於不敢則活。凡不敢輕舉妄動,又不逞强好鬥的人,就可以明哲保身

此两者。或利或害。 以上這两種人,一種是對自巳有利,一種是對自己有害。

天之所惡。 這就是上天的本意,討厭剛强好鬥的人。

孰知其故。 可是有誰能夠知道它的原因呢?

是以聖人猶難之。 就是聖人也難以了解這種道理,但冥冥之中,就好像有這個定數,有這種感覺。

天之道。不争而善勝。 不相信你看吧!天的法則天的造化它經常不与萬物相争,到最後還是它得到勝利。

不言而善應。 這好像,上天雖然不說話,可是它有一不可抗拒的感應。

不召而自來。 不用你去安排与召請,它自然就降臨下來。

坦然而善謀。 而且報應較快的,反而知警惕知道懺悔及反省;報應較晚的,罪惡就愈深;罪惡愈深的,災禍就愈惨。像這聽因果報應,好像上天早就謀算好了。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這就是上天散佈下來的因果羅网吧!它就是那么的廣濶,那么的稀疏,可是對因果報應都絲毫沒有漏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