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2-7) 点击次数(2106
《道德經》卷廿二
 

七十四章之「暴政之下」一。

「民常不畏死。民常不畏死。若使人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是謂代大匠斵。夫代大匠斵。希有不傷其手矣。」

民常不畏死。 政治家如果施行暴政,老百姓一定不堪暴政的摧殘,如果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也不怕死了,就想起來革命反抗。

民常不畏死。 到了這個時侯,執政的人才想以殺人去滅脅百姓,有何用呢?

若使人常畏死。 因此如果百姓,生活在安定的時侯,他是怕死的。

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在這個時候,如果有人為非作歹,執政的人以政治清明的作風,把這此為非作歹的人,抓起來審判死刑。還有誰敢再來送死?

常有司殺者殺。 但是暴政之下,一切情形就不同了,常常遇有在司法官的命今之下,劊子手才殺人的。

夫代司殺者。 也有一些不是司法官命今之下,也不是劊子手,就亂殺人的。

是謂代大匠斵。夫代大匠斵。希有不傷其手矣。 就好比一位不是砍柴的木匠,也要代替別人去砍柴,這種代替別人去砍柴的事,少有不砍傷自己的手啊!

七十五章「暴政之下」()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 暴政之下執政的人,只願自己縱慾玩樂,對人民失去「仁義禮智信」,在這個時侯,課稅必然超過人民所得,民在入不敷出,又勞力用盡的情况下,自然就飢餓堪了。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這就道執政的人,失去了仁義禮智信的原因,所以民也跟著奸詐虛偽,等到這個時侯,要冶理百姓,就困難重重了。

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一旦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人民也就不怕死了,這即是在上位的人,縱慾玩樂過份奢侈的原因,才使人民不怕死的結果。

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所以唯有清心寡慾,恬淡虛靜,才是真正貴重他自己的生命,自奉太深,縱慾太甚,反而是輕視自己的生命。

七十六章「柔弱与剛强」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强。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稿。故堅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則不勝。木强則兵。堅强居下。柔弱居上。」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强。 人在活在的時侯,身體是柔軟的,死了之後身體才变得堅硬。

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稿。 萬物也是一样,你看花草、樹木,它在活著的時侯,也是柔軟的,只有死了之後,它才变得堅硬。

故堅强者死之徒。 由以上的道理可以知道,如果守住剛强頑固的人,就是想快點邁向死亡的人。

柔弱者生之徒。 反而謙退柔弱的人,才是走向永生之路。

是以兵强則不勝。 因此逞强於兵力,喜歡戰争的國家,往往得不到勝利。

木强則兵。就好像樹木强大的,反而要遭到砍伐。

堅强居下。柔弱居上。 所以說,經常自誇自大的人,反而使人討厭,讓人看不起他,而以謙退柔弱自處的人,反而讓人崇敬擁戴。

七十七章「天道的微妙」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以有餘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不欲見賢。」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 天道的微妙,就好像拉開弓箭準備射擊的情况。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目標在高的地方,弓弦就要往下拉。目標在低的地方,弓弦就要往上拉。

有餘者損之。不足者与之。 距離較短的,拉開弓的前的力量就要小一點,距離較遠的,拉開弓箭的力量,就要大一點。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天道的微妙也是如此,物極必反,循環不已。萬物總是有平衡又調合的情况下,生生化化,調節運轉。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可是世人就不是這样了,比如在為人處事方面,常常去做錦上添花,這些虛偽的事,而救濟貧困,這些實質的作,却少有人去做。

孰能以有餘奉天下?唯有道者。所以有誰能夠將有餘的精神与財力,奉献給天下貧困的人呢?我想只有,有道德的人才倣得到吧!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 因此聖人體悟大道,還不敢仗恃自己的能力。

功成而不處。不欲見賢。 順天行道也不想自居其功,這就是聖人他不願,處處誇耀自己的能力,將自己的長處,去補助天下百姓的不足。這就是聖人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