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八章「柔弱的益處」
「天下柔弱。莫過乎水。而攻堅强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故柔勝剛。弱勝强。天下莫不知。天下莫能行。故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主。正言若反。」
天下柔弱。莫過乎水。天下最柔弱的東西,沒一样能超過水了。
而攻堅强者。莫之能勝。 水雖然柔弱可是如果有其他堅强的束西去攻擊它,它總是得到最後的勝利。如石頭丟到水里,就被它涵蓋,因為它有「包涵性」;如果火遇到它就會被撲滅,因為它有「化解性」;如果泥土遇到它之後就变得柔軟,因為它有「柔靱性」;如木材浸在水里就會腐爛,因為它有「滲透性」;如果鋼鐵浸在水里就會生銹,因為它有「浸蝕性」。
其無以易之。 而且它無論在什么地方,柔弱低下的本性絕不更改,因為它有「平等性」。
故柔勝剛。弱勝强。以上這些都代表著柔能勝剛,弱能勝强的理。
天下莫不知。天下莫能行。 像這些事天下沒有一個人不知道的,可是世人就少有人能夠學習水的榜样。
故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主。所以聖人說:「能夠承受全國人民的污穢与侮辱之人,才稱得上國家的主人翁;能夠承受全國災難的重擔,才稱得上天下之王」。
正言若反。你看像這種卑下委屈的話,就是聖人柔弱的真正本性,但是却能得到反面的益處呀!
七十九章「上天的德性」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与善人。」
和大怨。必有餘怨。 世人好勝之心甚强,私心過重,所以常常為了某些不如意的事情,發生爭執,或是結下仇恨,像這種事情,都是雙方自負心甚强,才產生的結果。因此縱在某種機緣下,有人出面調解了恩怨,可是雙方仍然有些不愉快的心情隱藏心中,還是難以化解的,所以這種和解只是勉强的和解。
安可以為善。 像這種勉强的和解,難道可算是完善的結果嗎?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 所以唯有聖人的心虛靜恬淡,与世人紛争計較,如果有恩於世人,也不惦念心懷,就好像的款的官員,儘管發出款項,沒有捨不得的念頭,也沒有回報的思想,這就是有德之士的作為。
無德司徹。 可是世人的心就不同了,就好像是催討債款的人,借多少討回多少,一點也不放鬆。這不就好像無德的人,佈施了一些金錢財物,心里就一直惦念著回報嗎!
天道無親。 所以只有上天的德性,是最令人欽佩了,因為它養育萬物,是不分親疏貴賤,同样的施予恩惠,因此行善之人的心境,應該学習上天的德性!
常与善人。 然後你就是上天的知己,道跟它一样擁有一顆大公無私的心了。
八十章「純樸的世界」
「小國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也不遠徙。雖有舟車。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音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小國寡民。 如何回復到純樸的世界呢?應該像人民很少的國家一样。大家都過著純樸和諧的生活。
有什佰之器。而不用。 在這個時侯,假使有一些人的才幹,能超過十人、甚至一百人、的大人物,也用不到他的才華。
使民重死。也不遠徙。 在這個時侯,人民安居樂業,相處無事,就會尊重自己,也不想到處搬家了。
雖有舟車。無所乘之。這個時侯,雖然有船有車,也沒有人争先恐後想去乘坐。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就是有武装的兵器,也不知要放在那里。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使人民回復到,自然純樸的世界。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這時侯,人民吃飯都覺得甘甜,粗衣都覺得華丽,居家即覺得安樂,風俗習慣都覺得樂趣。
鄰國相望雞犬之音相聞。 与鄰近的邦國,互相遠望,都覺得友好,聽到雞嗚狗吠的聲音,都覺得調合。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這時侯,人民生活滿足。就是活到老也沒有怨言。更不想搬家了。
八十一章「聖人的使命」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者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争。」
信言不美。 信實的話,不是花言巧語,所以聽到耳里,總是不悅耳不動聽。
美言不信。 花言巧語的話,雖然動聽,可是不一定是從心里講出來的,因此這種話總是缺乏信用實在。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美好的事物,良善的言語,不必去費口舌争辯。費了口舌争辯的事情,便非良善的言語,也非美好的事物。
知者不博。求真知的大智慧者,社會知識不必廣博,廣博反而得了「知障」,這就是聖人「守一而萬事畢的原理」。
博者不知。所以,求得外在廣博的知識,不一定就是真知的大智慧者,因為追求外在的形象,越追越遠,越追越迷,而且永遠無法探求真正的答案。
聖人不積。 因此聖人,不必求外在的知識,更不必追求物慾,來佔為己有。
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者己愈多。祂只是奉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人,去禮讓人,然而祂却沒有想到自己所做的結果,反而受人欽佩,讓人來崇敬;不但如此,另一方面,更使衪的博愛精神,留在世人的心靈中,刻下了永恆的追思与懷念。
天之道。利而不害。 因此祂好像上天的道理,只是利益萬物,而不去侵害萬物。
聖人之道。為而不争。 聖人的道理,只是負擔調合大自然的生命,而並不与人群相争。
(完結篇)
(太上道祖:《道德經》原文、及太上道祖降於「聖天堂」白話詮釋全文已畢。)
太上道祖偈:
道德經文字五千 箇中微妙有心傅 度盡真人千百萬 時刻還求遇有緣
素王問道求玄妙 彼此心通在昔年 三教哲人同抱一 普天朗朗一嬋娟
道道行來皆有軌 問誰智慧道边緣 此有靈台心一寸 其間代代出神仙
九九玄功何處鍊 不在師傳在自然 何處蓬萊棲止地 仍須先向片心田
掃除六賊諸魔障 無生妙理奪於天 不入五行離造化 不受循環數數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