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昇經淺釋 (太上道祖原著)馬炳文註釋
序
我中華民族文化,雖已綜合五教而一之;但固有文化,稱於儒道。儒宗孔子,道宗老氏。儒有誠、正、修、齊、治、平之法則,行其道可以開萬世太平;道有「安樂延年」及「羽化昇仙」之法訣,修其法乃以延年益壽,心性光明,以至於突破有、無、色、空而返本還元,以迄与道合真。
此两種固有文化,均属我國至高至上之国粹国寶,前者成功,可使天下国家得見有形之郅治;後者功成。不特正已化人,超凡入聖,兼可参贊化育,使天地萬物蒙受無形的福祉。此種可以範圍造化利濟群生之學術,數千年前我先聖早已发展成熟,並將碶果,貽我後昆;我炎黃子孫得此深厚之天賦祖賜,進可以有為而治世,退可以無為而昇仙,事理有据,里程分明,真價值之崇高,實勿庸多加贅述矣。
我炎黃子孫,份應修之於己,然後發揚光大,以期正人心、離迷途、各能於齐家報国济人利物俯仰無愧之後,同返天地父母未生之初,所謂返本還元昇仙羽化者,用以報我先聖道济天下後世之婆心;窃以学道、明道、修道、成道為人人應行之事,亦即人人惟一之出路,又最佳之歸宿。
儒門道法,姑論矣;道門自老氏西出函谷,留傳五千言道德及西昇两經授与關尹子之後,道法代代相續,綿綿無盡,茲後凡獲太上正統心傳者,均崇尚清淨無為,淨化身心,密修密證,不求人知(道成致仕者亦有之,如魏徵,東方朔者然。)据道書中記載,自 太上之後,迄今成道者有十萬餘人,拔宅飛昇者亦有八千餘處,一部道藏,其中上真傳經,燦然龍篆天章,如致力参究,當可漸天次了然天地成、住、坏、空、之原委,使人能在生滅無常中,可以尋出不生不滅源,堅強其道心,啟發其內慧,增進其道力,以至於脫胎換骨,其補益之大,確可出九凼而離三界,使身心性命,双双昇華,以達到證聖成仙了脫生死之最高萬境界。
西昇經係 太上老子傳道關尹子記事弘道之作,此經內載,純係修心法,凡超凡入聖之法訣,均指授無遺,平實簡要,將大道輪廓及內蘊精華,一一和盤托出,毫無鉛、汞、龍、虎、白雪、黃芽、等等名號之比喻,直指性命双修之不二大道,可作有去步入三清道上者----最間捷、最正確之無上指標,只此一經,如能洞澈,加以實修,循此終南捷徑以返本還元,則成道證果之勝券在握矣。
修道應讀祖書,更應熟讀, 太上遂祖所遺無上宝典,此經含大道之根源,尋源得根,方不致墜落旁邪,囿於成見,貽誤終生!
筆者生長於太上故里,兒時嬉戲於 太上出生之太清宮(如「天靜宮」及「中太清宮」,在皖北渦水北岸二里,昔為毫州(湯居毫)屬地,百餘年前,劃歸新成立之渦陽縣轄匹之內有渦陽縣誌可考)前,瞻仰 道祖聖跡,即蒙慕道之念,惟無師承,不悉道法為何?從此便耿耿於怀,道心長在;
稍長護滬求学偶隨家兄谷陽子傑康先進联袂返里,由蚌埠買舟沿渦水逆在而上,一葉扁舟之中,作八日航行,兄弟二人抱膝長談,家兄大發宏慈,將大道涇渭,及求師、訪友、入室、修煉之應備要件,層層節次,直言開示,每天從旭日東昇談至皓月當空,毫無倦意,余經此番啓迪,兹後更加一心向道,至誠求師,念兹在兹,席不暇暖,不意旋遭兵燹戰亂,流離失所,在炮火患難,中幸得逃生,了知人命微賤,生死無常,而求師修道之心,益加堅定深切,我固如此,兄尤過之。
多年泥首屈膝,到處求訪真師,幸遨天佑,卒於茫茫人海遇之,遇師之後,即蒙開示五千言道德精華,次日起即朝夕勤功修煉,數十年來,曾小隱深山以試靜,並大隱於市廛以煉心,其中迭蒙高人是携,並邀上真加被,精研道藏,細参本經,益知大道無盡,確信仙階可升,仙学確属有理論、有方法、有步驟、有結果之至高学術。
大道無边法門亦廣,有人仙之學、有地仙之学、有飛仙、神仙之学、有天仙之學、有大羅金仙之學、而最高者乃太和真仙(西王母云:金液雖可遐,未若太和仙。)之学也。蓋人仙至金仙之學,道成仍以得心之行為,為其範疇,惟太和真仙,道成可以化為自然光炁,与大自然合而為一,而以道為身。本經祖意,以上諸学無不兼賅(該音),可以一貫到底,然而證果之高下,則端视其所修之德行与夫修程之能否貫澈而定矣。
修道有三密:一曰鼎爐、二曰藥物、三曰火候。鼎爐藥物,各有先、後天之分;而火候变化,概因所学及年齡,生理心理之不同,不能济一等律,但正法不二,道心惟一,殊途自可同歸。以不二之心,行「歸一」「得一」「忘一」之法,以至於人法双冥,從通氣、通神、通靈,以達萬通成真、歸於「無形」「無情」「無名」之道體,此乃太上之心傳,修仙学道之最高鵠的也。
兹承海內外友好之鞭策,敢將 太上西昇經妄加註釋,在工作百忙中,多係午夜執筆為之,歷時數月,始草草完成,定名為「西昇經淺釋」,深覺学疏修淺,竟作如是之道海蠡(礼音)測,未審註釋能否上合 太上祖意?誠属惶恐莫名!故祈海內外高明先進,不吝惠予指教,無任盼禱之至。此經初版,係蒙港九諸道長樂善資助,並由家兄谷陽子賜題封面,再版由台灣諸道長發心解囊,併此誌謝。民国七十年二月合陽子馬炳文謹序。
老子西昇經淺釋
老君就是民國前3292年降世於楚國苦縣瀨鄉仁里,李樹之下,俗稱老子,為世界道家之祖。姓李名耳,字伯陽,又說聃,自宋真宗封號為玄元上德皇帝太上老君老子。
西昇章第一
「老君西昇」
太上道祖,移动法駕從我中華東土,出函谷關,打算到遙遠的西方,去弘法利生。
「開道竺乾 號古先生 善無為」
竺,是天竺國。乾、是天竺國方位。教化西行,名曰開道。大道是先天地而生,古而又古,太上老君与道同体,所以本經開章引用三皇時師號古先生為太上的道號。太上大道圓成,萬德俱備,变化無方,隱顯自如,當他隱而不現的時候,不失於有;當他顯現的時候,不失於無,出入有、無、隱、顯之间,与「天律」「道体」永遠合而為一,中間沒有一絲一毫「物」和「欲」的間隔,一如神龍的御氣昇天、潛波歸海、無拘無束一般,太上老子真是一位通乎「物之表裡精粗」,達乎「心之全体大用」的偉大而不可測的道祖啊!惟其能如此,正因為太上的道力与道行能使他善於晉入自然本体清靜無為的緣故。
「不終不始 永存綿綿」
道祖以道為身,与道同体,大道之身,即是道祖之身,大道寂寂寥寥,「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所以無始無終,無盡期無止境的綿綿永存,大道如此,太上也這样。
「是以昇 就道 經歷關 關令尹喜見炁」
永不墮落而又前進曰昇。順理而行,叫做就道。太上西行,將至函谷關,這時函谷關關令尹喜真人(道號關尹子),早幾天就看到紫氣從東方遮天蓋地而來,若龍行飛舞之狀,知有大聖人即將度關前來。
「齋待遇賓」 關尹子齋戒沐浴,誠心誠意等待貴賓的到來,果然得遇太上法駕。
「為說道德 列以二篇」
關尹子把太上請關內府衙之後,便把握這個萬載難逢的良機,請求開示大道的真諦,太上有感必應,答應尹真人的請求,在關中住了一年,著出道德經五千言靈文,上篇言道,下篇言德共二篇,由民国前1285年唐太宗世李世民貞觀以來冊封老子一書,尊經寶號為道德經,道經列為上篇,德經列為下篇。
迄今民国以來已經一千三百五十多年了。並因之也完成了這部西昇經寶典。這部寶典是太上在函谷關中第二種鉅著,目的使得聞此經的,人人皆能成道人人皆能躋於真仙之列。
「告以道要」
大道的緊要之處,太上借著這部經典,一併告訴了關尹子,並傳授其心法。
「云道自然」
大道玄妙之處何在呢?在於「道法自然」,可為自然?無形無相而能產生有形有相;非陰非陽而能孕育陰陽;無頭無尾而能成就有頭有尾;清淨虛無,玄妙難測,天地的內外,人物表里,定是一切切的生之者,長之者,成之者,包容之者。
然而人們如果私念起,立刻就切斷這個願頭!一染聲色貨利,便則迷失根本。這個不可分割、不能名狀、不容污染的元始混成之物是什么呢?它是自然。依道祖在本經十五章及廿八章,先後數章中皆未離開示自然。
「行者能得 聞者能言」
大道自然,人是在大道中的產物,不管任何人,如果能認真修行,不為物欲所阻所困,使心身与大道合二為一,皆能得道成真;任何人,如果有緣聞道,也可明理宣化。
「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所以言者 以音相聞 是故談以言相然」
但是真正明道的人,心識不立,形影皆忘,粉身碎骨,覺性圓滿,白然合道、合德、合明、合序,這時不必再說大道是什么样子,自然可以成為道中的真知灼見之士;如果既未修道,又未聞道,即使他能說会講,著書立說,仍是隔靴騷癢,到底還是一位對道沒有深知之人。然而為了弘法利生,知者必言,以声音傳播,有如水到渠成,匯而合同,同氣同心。
「不知道者 以言相煩」
大道是一切的根源,可憐不知道尋根求源的人,往往以言語相互比個高下,看看誰能說会講,比比誰机鋒流利,曠時廢日,虛度大好時光,而迷失了自已應該去走而快点去走修道立德之路!這些只說不修的人,到處都是。
「不聞不言 不知由然」
但大道必須由過來人以闡明,如果先進於道的人,不立言使後進聞道,那么後進之人,如何能明白真假?知道正邪?而步入道不二之門!所以古人「千里訪明師,萬里求口訣」原因在此。
「譬如音者 識音以絃」
憑藉過來人修道有成的經驗之談,去明白修道的法訣和道中的至理,好比樂師用絃发音,使听眾憑藉此絃得知音一样。
「心知其音 口不能傳」
音樂之妙,聽到怡情樂性之處,其中奧妙只能心領神会無法吐之於口;聞道之人,如果体会到其中玄妙,也無法用口頭把玄妙說出來。孔子說:「大匠能与人規矩能与人巧」,但巧處縱規矩中得來。得來之後,心領神会而已。
「道深微妙 知者不言」
大道無形、無情、無名,大無外,小無內,上無覆,下無極,妙用無边,深不可測,它能生育天地,長養萬物,運行日月,它為什具有如此的大能呢?因為它是無体之体的唯一真体,無象之象的不二實象,得法去修道的人,到了忘我的境界晉入「無何有鄉」,得意忘形,得理忘机,得一忘一,那一切只在不言中了。再進一步解釋,修道如晉入甚深微妙境界,一念妄起,如同白璧有瑕,什么緣故呢?因為念起之际,此念如非已達至公精純,則大道通行無阻之命脉,必被此念有所斵傷而失去或破坏道体的完整,所以「一念猶疑如同走丹」,因此道人自己內修的境界,在道果尚未「成」「熟」之時神氣和融,含光冥一,個中功夫狀况,不能對外說出,又加功夫到了天人合一之後,其中变化驚世駭俗,說出無益,所以更响外說不得了!
「識音聲悲 抑音內惟」
魚出涸轍回大海,鳥脫樊籠回到山林,必然都是歡樂無比!至於修道的人痛惜已能迷失人生方向,一切思想与行為多是背道而馳,如今得到高人接引,納入大道正途,剝盡群陰,現出乾元面目,自己身心,到達充實、光輝、大、化、聖、神的地步,而今而後,再也受轮迴胎獄生死之苦,歷刦歸來,死里逃生,回顧前塵,傷彼眾生,寧不失声痛哭?!寧不大慈大悲之心油然而生?!
然而怎样才算納入正道呢?大道不在外求,當之於內心深處,例如我們欣賞絃樂,聽到美好的声音,應當了悟此美妙声音之發,發之於絃,揮動絃的是手,手的主使是意,意之指揮是心,心之源頭以及大地山河的根源又是什么呢?如此捐音悟心,忘情入理由,由末返本,抑外歸內,到了至專至一,至精至微之處,如蠅破紙,自然可以飛出窗外;
如水穿石,自然可以流入大海,回過頭來興雲佈雨,內而無內,自然可以大而無外,內外一貫,道行不息,而乾元在抱,歷刦歸來,苦海中又有一人坦登覺岸了。知音知心,知心悟本,本立道生,為之全在於己,修道的人,應當返求諸己,使內心清淨、安寧、祥和、圓滿、和合自然,最後与道合一,才是唯一的正途。
「心令口言 言者不知」
修道有得之人,「常應常靜」,常靜常應,所謂「寂而不動,感而遂通,」「感而遂通,寂而不动」,透過心口去說法度眾,亦不知所說者從何起止更不知誰在說法,波波总不離水,水水自然起波,無心而假口言,言皆合理成章,道行周流,不滯不息,無心之心,不言之言,真理自然寓乎其中。
總釋:此第一章開宗明義,是說明這一部經典是起緣於 太上行化西土之前,路經函谷,關令尹喜乃齋戒沐浴,迎於道旁,果然得遇太上,恭留 太上駐駕關中,手著道德經五千言,於此之際两位道祖之间對於大道的玄微加以探討、講解与傳授,因此這一部宝經可以說太上道祖和關尹子祖師的道記,定名曰西昇經。此章大義是太上明言道法自然,本無言說為了接引後学明理入道,必假言說,學者得理忘言,体会道中玄妙之後,大道無狀之狀,只可以心領神会,無法口筆加以形容。如果不得其真,所言皆假,学者要由過來人的開導,經修證後,得到大道的微妙,歷却歸來,脫去輪回之苦,才是学道人急切要緊的件大事。
道深章第二
「老君曰 道深甚奧 虛無之淵」
太上自然本体經中稱「元始至精」曰「虛」,是「道生」之「一」。「元始祖神」曰「旡」,是「一」生之「二」。「先天一炁」曰「空」,是「二」生之「三」,這元始至精,元始祖神,先天一炁皆煉大道中產生,是宇宙的淵源,是萬有的臟府,深不可測,妙不可說,奧妙無窮。「一」、「二」、「三」及「三」生之萬物,皆從此出,足見大道的淵深了。
「子雖聞道 心不微丹」
小而不能再分叫做徽,赤誠不二真陰真陽和合叫做丹,微丹含一,和合成就無狀之狀,做為我的主宰,各曰道心。這個道心,雖為人人所有,但「流範成尊」,「大象飛根」,人人皆可以因之證大道而合玄微。這個道心,唯精唯一,能貫穿一切而不被任修事物所破;包容一切而能不漏不遺,学者赤誠体会,尚且難知,如果粗心大意,决難入道,太上告誡關尹子祖師,学道之人,貴乎聞道後自己能實地修行,如若目的只在聞道,那就是於事無補了。
「所以然者何 書不盡言」
學道要明師心傳口授,更要聞道後身体力行,千萬不要光靠書中摸索,因為書中所載,即使完美,但大道細微之處,仍是無法表達出來,更不能說到盡善盡美之處,因為言必有物,言必闡理,物理皆非道之本体,尚属粗品。
「著經處文 学以相然」
把大道的行徑,寫成經文,是先覺希望後学知道當然,更進一步證知其所以然。
「子當寶之 內念思惟」
閣下應當寶貴此点原則而去学道,修我道的話請你好好的考慮考慮。
「自然之道 不与子期」
無形自然大道,居於一切形象之先法輪獨運,周流不殆,它不会停下巨輪邀請任何人攀登的,閣下應當趕快学道,從速攀登,与道合符同運,勿讓韶光空過,而与自然大道脫節絕源,留滯於有形有色有我幻相世界,自取滅亡。
「喜則稽首再拜 敢問學之奈何」
關尹子祖師聽到 太上的開示連連叩頭拜謝,並請求開示怎样学道,才算正當。
總釋:此章是 太上道祖告誡關尹子祖師,大道深不可測是一切一切的淵源,至誠研求修證尚不易得粗心大意学道,是無法得知其中精微的。時光不再大道無情應當自己速速進修求證,求證之法,不可全靠經文及老師的講解,要精之熟慮,明理達道悟後修證。
善為章第三
「老君曰 善為書術者 必綏其文」
太上說真正懂得著書方法的人,一定要先把文字弄妥,使文字沒毛病。
「善論達其事者 必通其言」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以文字語言表達某事的時候,說者要說得清楚,聽者要難知他說的是什么而明白其中真意。
「勉而勤之 得道矣」: 由言得理,由理得路,勉強勤学,仙階可登,有望得道。
「為正無處 正自歸之」
所謂正道大道的道體,不著任何形相遍一切處而不拘滯於任何一處,学者明此正道得此正法,在切無不端的要件下修行,可以漸漸知道半黍所以包裹天地,毫端可以運轉法輪,金石雖堅可以貫穿而無痕跡,大火大水無法使使燒焦溺濕,佛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儒家說「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然在後」,道家說「圓陀陀,光灼灼,」種種形容之詞,皆是說明大道本体是「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的先天地而永生,後天地常存、的嗰無形之形無象之象罷了。
明白了這点,使神氣合一,忘形無念,入於先天無為境界,自然無形之道,与之組合而為一体,自然「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化去一切边旁,做到神無方而易無体」永运与不篇不倚的道和合成為一体,位證上真了。
「不受於邪 邪氣自去」
聲、色、貨、利、奇、技、淫、巧,凡是害我精神傷我心性之外物,皆名之曰邪。當邪之与我相互遭遇時,我不認取概置之不理,决不招蜂引蝶,這样一來邪氣因我不予接受自然從旁溜過而無法加以侵害。如果我有絲毫招引之念,則我完整清淨之心,立刻失掉清白,而我心性中一团完整的大道,也立刻被此邪物斬斷分割或予以污染,此種重要關鍵,不可不知。所以修道要做「煉己」「慎獨」功夫。
「所謂無為 道自然助」
1、門牌打開空氣陽光自然進來,我把私欲完全捐棄,心量寬廣,心扉打開大道自然來居充實我的生命晉而到達光輝、大化、聖神的地步。
2、心為主宰,我心清淨無為自然道氣來歸而生我心,所謂「無住生心」者是。「雲從龍、風從虎」,道氣助心形勢亦是如此。古佛云:「大道無形,以全我靈犀之慧」,事理全同,並無二致。
「不善於祠 鬼自避之」
不種深草,不致引來毒蛇;祠堂不好,鬼神避之而去,我心無欲,邪魔自然遠離,古仙說:「隨無神鬼,獨來獨往」。
「不勞於神 受命無期」
吾人身心的主人,乃是我獨一不二的主宰,這個主宰,便是吾人的真神,此神能安逸清靜,不外出奔走,不胡思亂想,才算不勞。此神不勞,泰然安居,可以使一身氣血和暢,引進接受大自然的種種補益,那么內運乎一元,充周乎四体,漸漸与無边之天範合符,而做到元始符命,那么永生之寿自然無有止期了。
「無進無退 誰与為謀」
大道之妙不疾而速,不行而至,遺也獨立,範圍造化修道的人到了還丹之後,自然漸漸与道合符,一团至真之寶在抱遠之大之,徧滿宇宙,近之存之,覺在玄關,自然也到達,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一輪圓成,屹立不靠,進無可進,退無可退,不动不搖的大定境界。功夫到此已是成就金剛不坏法身,永恆長久,匯萬殊而歸一本,祥凝億天,神合高真,不作天下古今第二想了。
「為是致是 非自然哉」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發清淨之心,以慈悲之念,修正道而福佑萬靈,道全德備,自然可獲正果。作善降祥,作不善样降殃,這完全是自然道律的定規,设人可以逃出這一範圍。
「喜則稽首 今聞命矣」
關尹子尊師重道,聽了 太上道祖的訓誨之後,叩頭謝恩說道:「弟子現在知道了」。
總釋:此章是太上申明宣道及学道,均應憑藉文字語言以彰明其中事理。学道的人明白事理之後,勤苦努力去修去学,然後才有得道的希望。修道要修正道,正直本体,不滯有無,徧一切處而不著一切處,邪不侵正,只要自心不引外邪,外邪自然無法入住我心而据我靈府。大道無形,道力無盡,能清淨無為方能得到大道自然的助力;人能不勞神傷氣,如火性藏於木中,只要不焚不熾,自然可以內充一己之四体,外合雨露之浸洞使寿命永恒長久,只至功夫做到圓成,自然到達「不疾而速」「不行而至」進無可進、退無可退、不动不搖的大定境界。凡事皆在人為,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其中因果報應,如影隨形這全是大道自然規範,沒人能逃出範圍之外,關尹子親聆訓示,稽首拜謝太上的加惠。
慎行章第四
「老君曰 慎而行之 寶而怀之 吾將遠逝 不期自会」
太上老子告訴關尹子說:希望你把這次我們两位相遇後我所說的大道真諦,慎重的行持,寶藏在內心的深處,希望你好好的修煉,使功德圓滿,大道成就。我將要到遙遠的地方去了,你好好的修吧!不必期望我們何時相待相会。等到你大道成就之後,如同江河的水,自可流入大每匯為一體,那時我們自然又相会了。
「尹喜受言誠深 則於關稱疾棄位 獨處空閑之室」
關尹子接受太上的教言,內心加深警戒,等到老子出關西行之後,便託同養病辭去關令的職位,拋棄名位利祿,獨居空房之內,立刻入室下手,實行修道。
「恬淡思道 歸志守一」
心田內無欲清淨名曰恬淡。凝聚精氣神交会合真,使之暢順通達,名曰思道。立定恆毅不变之心曰臻志。一念不起、一塵不染曰守一。完成以上功夫以備步入無為之境。
「極虛本无 剖析乙密」
元始至精名之曰「虛」。先天祖神名之曰「旡」。「乙密」乃不二的法旨。關尹子入室修道,唯精唯一,探求大道虛旡的本体,剖析太上所示的法訣,窮天地萬物之理,以實地去悟本尋源。
「覼縷妙言 內意不出」
綜合窮究 太上所示大道微妙之言,揣摩神於內心之中,外想不入,內想不出,心在腔子里,念不出總持門。
「誦文萬過 精誠思徹」
關尹子在關房之中,一面清心修煉,一面把道德經五千言誦讀了萬遍,反復参悟其中事理,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一天想入風雲道通天地心境双双朗徹,暢通於有形之外。
「行真歸身 能通其玄」
1、修真之道初曰通氣,次曰通神,終曰通靈,此三者功力淺者,其效僅及於心,功力深者,其行兼被於礼,即使修至陽神冲舉,不過仍是點与線的学問,仍不能使內体氣化、神化、晉而与真常之大道組合為一同行同運,而證無上金仙之体,必須虛心前進,永不自滿,返本再返本,還原再還原,煉成身即是道,道即是身,才能萬通成真,位登玄元。
2、關尹子如此修證,功夫到了元始至精,和身心合一之後,身与道合,故能通達妙,萬有還元,境智双融。因能探無極之原,故能致神仙之位。
總釋:此章是敍述關尹子聆悉太上教悔之後,拋去名利恩受去入室下手實行修道中的密修密證、用功及悟證的經過,此等偉大的志向及堅决的修行,足可动天地而為萬世後学之法。閣下如欲修道,有此志向否?能讀道德經萬遍否?能遵太上正統道法去實踐否?先聖後聖,其癸則一,後之仙真未證道者,讀此西昇經,再精研道德經及文始真經,至誠求師,以經印法,以法修道,以道證果,以期道備登宸,与文始真人(關尹子)及太上老子並駕,方是天上仙種,人间拿得起放得下的男子漢也。(巾幗亦可不讓鬚眉)。
道象章第五
「老君曰 道象旡形端 恍惚亡若存」
太上說大道是沒有形象和端倪的,所渭「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不有不無,無影無蹤是隱藏羅森萬象中,不可名狀的神髓,是宇宙萬物的自然本体所謂「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必須萬念放下,神氣合一,然後可以漸漸地体会玄關一竅之中,進一步充周乎四体,再進一步与天地精神相互往來,最後与無際無边無象的大道合同而位證上真。
「譬如種木未生 不見枝葉根」
参天大木能臨風敬空,最初是尚未情邢的萌芽發生於大地土壤之中,當樹木的種子埋藏在土壤之時,既無根苗,無樹叶,足見有自無中所生,真空能產生妙有,由此可知一切萬物,皆蘊藏於無形的大道之中,在其未發散成為萬殊之時,是不為見的。
「合会地水風火 四時氣往緣」
地、水、水、風、名為四大,四大聚会,合成有機体的地球而生育萬物,一如修道的人把精氣神三宝凝結一体,而成道果者相同。四時之氣的運行,如果不能周而復始,無損無傷,必然成就生老病死的狀態;精氣神三宝如果不能聚会而与大道合一,也必然有生滅,隨業力而往返於生老病死的因果經環及因緣聚散之中。
「氣為生者地 聚合凝消堅」
道炁即是先天一炁,先天一炁蛻化而生萬有,故先天一炁是修道人的無形真土,放眼宇宙日月星辰無一不是從此真土化生,所以先天一炁,乃是萬有出生之地。萬物的產生,皆從此至柔一炁中氤氳化育而出,當其初生,必由於柔弱;及其死亡,必由於剛強。有形之質,出自無形之炁,此為生之本;及其形質堅大,老氣橫枤能返於柔弱再与道氣合一乃為死之源。
「味異形不等 皆苦辛鹹酸」
甘、苦、辛、鹹、酸,是五味,五味從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氣而生,然而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形及五行之神,也分別因其秉賦不同,而造成其質其味的各異。
「氣行有多少 強弱果不均」
萬物同自先天一炁蛻变而生,所以叫做同生。因其秉賦有錯綜複雜之不同,所以名色各異。人類得其正清泰和之氣而生者,属於良善;得其邪惡偏濁之氣而生的,属於险惡,意念殊生,因果逈異。
「從是異性行 而有受形身」
因為萬受氣之初其性各異,而化作了千態萬狀不同形勢体態之身。
「含養陰陽道 隨所倚為親」
有氣便会有陰陽,萬物為陰陽之道所含養而得成形,因此成形之物各依現有形体而便見此形体為其可倚可靠之親,以致萬物因此分成各種各類的個別小我,忘却本源是道而不知倚道為親了。
「生道非一類 一切人非人」
陰陽变通,生化類別不同的萬物能全得五行之氣及五行之性的為人,不全的為物,其中氣与性亦有不同,因此萬物的內蘊及形成也因而分歧不一(人類有五種)。
「本出於虛無 感激生精神」
旡能生有,有從無生太極生两儀而見陰陽,陰陽相互感动盪生精神,精神散則為光為電,結合而成形成質,磁場以範圍之,大道以通運之,從此生生不息,化化無窮。
「譬如起音者 輟絃手動傳」
萬物之生,從靜中而生动,好比用手彈絃,五音應手指之動,便從絃发出美妙之音,而遠播於外。
「宮啇角徵羽 氣呼噏元」
宮,啇、角、徵、羽,是五種不同樂器所發出來的声調,樂器的發音,由得与口之用,所以手為声佛為音元,然而手口所以能為用,因為有了身体的生存,而身体的生存,是由於口鼻呼吸之氣能攝取大道元和之氣以為養的原故。
「身口意為本 道出上首元 本淨在虛靜 故曰道自然」
身、口、意、三在的獲得得自無上玄元為首的大道這個大道,其本体是曰然虛靜的,因之身口意三者,本來也是虛靜的,如同樂器一般,不扣則無聲,所以人能虛靜其心,不起念分割,澄澄湛湛,虛極靜篤,那么則雖具有身意三者,仍是虛靜自然圓滿無缺的道体。
「五音所动搖 遂与樂色連」
到子意动身动口動之後,藉着宮商角月而五音遂發,因此与花花世界中的五光+色相互結連,形成了無盡無休的樂章与良辰美景,而宰割了大道的渾淪之体,因之身內的精神,經由聲色之門,而消耗四散,以至於由少壯而趨的衰老。
「散陽以為明 布氣成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為六根,六根為用与外界各種不同的東西所接觸才有知見之明,此乃由於內蘊的陽和道炁,散布所致;從此本散為萬殊而精華外洩了。
「從是有生死 道遂散布分」
由於道氣從六根向外散布,所以人類失了囫圇無割的道体掉,而有生有死,精華消失則死,重秉道氣又生。於是生生死死輪迴不息,披毛帶角所成的形態也,隨平時所造所作而異。
「去本而就末 散樸以澆淳」
降本流末而生萬物,無形無名無情的大道,初散而化為仁義,再散而化奸貪,因此世風日天民俗流於刻薄澆漓,而失掉其淳厚樸實之風了。
「道变示非常 欲使歸其真」
有生有死乃非常之道,無形無情無名,乃大道渾厚的常態。上述種生死之因,皆由大道的人為失守端成蛻变,人類應由於生生死死無窮之苦,而悟真常的大道,快快把忠孝仁愛之事做全,下手去做歸假返本之事,以期与道合一,而至永恆不变。
總釋:此章是 太上開示大道無象,為宇宙萬的本源,萬物之形皆秉道氣化生,元和道氣,散為萬有如不知歸根返本,必流入生滅之途,欲了生死必後修道合道修無形無象,而能生出有道象的大道之中,因為大道是「生生者不生,化化者不化,的緣故。
生道章第六
「老君曰 告子生道本 示子之自然」
大道是萬物生生的根本,其本体是無方、無体、無形、無象、完整無缺的大自然。太上這样明告關尹子。
「至於萬物生 情行相結連」
萬物從大道中化生之後,它個別形成的情勢,和彼此互相的行為,因如相連相接,成了你我相互附依,難分難解之勢。
「如坏復成 如滅復生」
因為大道的道力,充塞於萬有之中,鴻濛既判,從此生生息;如果此處坏了,別處又成,這里滅了,那里又生。好人的去處,作善必上天堂;坏人的去處,作惡必下地獄。大道是遂任何人心願的,人類的升沉主宰,完全操之於己自己,自己欲生,道不殺之;自己欲死,道不留之!自己做不同的因,大道成其不同的果,因此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純陰為鬼純陽為仙,陰陽各半者為人。
「以成五行 陰陽与并」
大道太和之氣,一化而生陰陽,再化而生四象五行,五行再蛻变而化生萬物,五行之氣不順不生,不尅不成,生尅出自陰陽的「匹配」「交併」「增减」,因之而有歷劫的推移代謝,仙家明此事理,所以有「鑽五行」「会八卦」使五行合而出劫塵劫之外。
「輾轉变化 遂為物精」
萬物的精華,是萬物的宗本,皆是從大道而生,萬物輾轉变化,千態萬狀,千名萬號,生生化化,總是萬变不離其宗。
「吾思是道 本出窈冥」
道德經去:「窈窈冥冥,其中有精。」此精名曰元始至精,又曰太和元精,它是從窈冥無象不可測奪擬議的大道中產生,有了此精然後才有祖神、及先天一炁的運行,而為充塞宇宙包羅萬有的大道之行,聖人修成此道而得解脫種種名相之困,愚人則被名自牢牢的困縛而死,無法「道通天地有形外」而成為得道的高人。
道即路,是通乎萬有而可透金貫石之路,此道一通,名、利、恩、愛有情之物,立刻烟消雲散,而為類拔萃的高人了。
「愚不別知 自謂適生」
尚未明道的仙才君子,不知大道是萬物的根本,忘其本而不知修身養生及晉而合道,自溺於名利恩愛奇技淫巧之鄉,甘於沉淪,以為這样下去才是适當的生活以交百年光陰,轉瞬即失,要想追回,永不可得,自喪生生之本,永沉淪落之路,其是愚不可及!
「子無道眼 安如生靈」
大道玄之又玄,深不可測,人類自然可以從本而生末,當然也可以由末循途而返本。要知一切生靈皆從大道中得其形以生,得其神以靈,惟具有道眼之人,才能洞察幽玄,了知变化,明生物測的根本,才能安心行道而樂道。閣下道理、道氣、道路、道法皆未能了然於心,心中道眼未開,所以能明白天地的元化,以及生本靈根。
「天地人物 虛無囊盈」
虛旡無际無边像個無底的大囊,可以把天地萬物統統囊括起來。道氣充滿了大囊之中,貫通其中萬物的里里外外,真是:「一個大口袋,裝了三千界,充乎萬有中,包乎萬有外」
「一從無生 同出異名」
萬物皆從此虛旡太一的大道所產生,雖然形態名相各異,千变萬化不同,然而個個出生之窠(科音),無不同此惟一不二的根源。
「所子非字 乃知其誠」
抱此「一」子的大道,不分不離,任憑世間千變萬化,而巍巍不动不被是非托入渾水中的人,乃是有智慧有操守的高士。得此大道之「一」而竟又失足失守,重外輕內,变異其初心的人,乃是属於淪入是非不能自拔的愚夫!所以古人對於一個人的觀察,聽其言,觀其行,立刻即可知道此人的学養,學道的人,應抱一不離,忘却是非荣辱,先成為一位有識見的真誠之人,不与別人争名利高下,修到「一」字也不知,步步永遠向上。才有登峯造極的一日。
「當与明議 勿与憑争」
沒有智慧的人,每日所作所為,所争所取,皆是有害自己精神加速其滅亡的争物,修道的人,不可和他去争長短;至於大智慧、善知識、明師良友皆是明乎道德、辨別是非的長者,修道的人,應當航海梯山,或程門立雪而多加親近,並虛心問道請益,更應衷誠接受他所賜予的針砭爐鉗,以成大器。
「子取正教 勿信邪聽」
去欲存理,改惡向善,返本還原,遠離色界、慾界、無色界,而走入三清聖境之路,是謂正教。勞心役形,傷神損氣,貪財好色,鼓吹神通,而不知歸根復命,乃是邪教。正教道法,應當吸取;邪教諸端,不應聽信。
「何以知邪 子為物傾」
凡属足以埋沒人的智慧,絆覊人的精神昇華,使萬載難得的人身,被物慾傾覆於六道輪迴的,這些都是流毒於世的邪教,学者不可知。
「何以知愚 不察言情」
由其言詞是否合理合情而應善加辨察,正教採取,邪教揚棄,是謂明智的人;不明是非善惡,一味盲從,不察事理,必是愚人道属下士,不足与論大道。
「為道問道 為經問經」
道是通乎萬有、貫乎虛空、至靈至異、不群不偶、不可名狀、而又能在育天地、運行日月、長養萬物、獨一無二的大自然。孔子說:「神無方而易無体」,這個無体之体,強名曰道。是人天共同遵行而不可絲毫違悖的真理和道路;明道的人,應當永遠奉道而須臾不離,尚未明道的人,應當向過來虛心問道,問個清楚,求個明白,什么是鼎爐?
什么是藥物?什么是火候?什么地方要防危慮险?如何是得藥?如何是結丹?如何是還丹?如何是陽神?如何是脫壳、屍解、冲舉、飛昇?如何是天書下詔?如何是渾成?如何能自成一個洞天,而与累生累世父母及七玄九祖同享天福?如何正定天元?如何斡旋造化?如的位昇天帝?
如何与元始及太上齐肩?一切一切,一層一層,修持功夫未到以道為身上無復祖之际,修仍要虛心至誠,向明師高僧問道,更要研究無上經典,以期廣其不知之知,而登無上的果位,因為大道無盡,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一處不到一處迷,應當永遠禮下於人,虛誠研求,方可有望由玉液、金液、先證入仙、地仙、神仙、天仙之位,再證太和之仙,常尋無中之景,寂觀以合太冥,破除有、無、空、色、之礙,而入三清至高無上聖境。
修道的人,有人主張「得訣歸來不看經,」又有人主張「得訣歸來好看經,」两說究以何者為是?合陽不才,窃認為除非不認識文字的人,得到全部真訣之後,無法看經而不看丹經之外,至於讀書識字的人,得訣之後,應當研讀丹經,以經印訣,以訣印經,方是两全其美的辨法。但是看經一定要看已經修成上真的名仙著,這種著作是上真運同無限慈悲的婆心,累積他修行的過程及經驗,一字一句,有其意中之意,意外之意,或借物以自喻,或引事而證理。
或教人即色即空以参悟生滅;或教人了知非色非空以入大神聖,物有物道,人有人道,地有地道,天有天道,盡有、無、色、空,無處而非大道的經過及流行,明道的人,處處都是行衢;昧道的人,處處無路可通,所以有大志、修大道、希望成就無上聖果而誓願度盡眾生的未來上真,既要誠心問道,更應虛心研經,千萬別要小志小果自居,應不作天下古今第二人想!等到功滿人間,名標天上,,更應视有若無,把一切成就歸於太無,才是大丈夫應有的志向及作為!此人此聖,諸天神聖,將引領而期待他的成功;
並於此叩求上蒼,使此等高人多多產生,都能早成無上道果,福祐萬天,使祥和道氣,慈善靈光,充塞天上人間,再莫使無辜的百姓及低下的生靈再受在受難了!午夜註經及此,不禁淚如雨下,臨書泣涕,不知所云。
「問不本末 知愚冥冥」
大道是萬物萬事之本,一切事物及学術是大道之末,修行功夫必須由末起步,才能漸漸返本;心須從大道本体下降才能及於萬事萬物之末。学道問法的人,如果不知把本末向高明虛心問個清楚,而竟然盲修瞎煉,乃是冥頑不靈的無知愚人。
「但知求福 不作罪嬰」
至德之人,一团誠和柔弱,沒有半点虛心假意,含德之厚,如同嬰兒一般,這種至情至性的上德君子,性天圓滿,均齊物我親冤,無一念分割完整的道体,福禍善惡一齐消除,這種至善無污的正果,是何等巍巍高尚;但是一般的愚人,渾淪之性已鑿,大樸之道已失,只如千方百計以求一己及兒孫享受世间榮華富貴之福,而不知勞心勞神以傷其性;勞力役氣以害其身,未見必可獲致世間之福,先已傷害天賦本有的嬰兒之性,因之使自性的嬰兒獲罪於天,不再完整,這等輕本重末的人,真是愚不可及了。
「但知養身 不知戮形」
用關酒佳肴以養肉体,以為如此是好,不知私慾之念一起,而人天文流之路馬上隔阻;性天不圓,而神氣原已紐結合一的法体,立則分割,以致原可寿比天齐的長年,縮短為如今不過百齡之身,如此養身,實無異對其形骸進行自戕殺戮,吾人靜思及此,能不駭然!
「嬰兒之姿 貴養厚敦」
嬰兒的形態,純善至真,一团天和,哭笑孺慕,沒有半点虛偽及做作,這是何等的可貴!他為什么能如此呢?因為他在母腹之中,十月怀胎期間,無思無慮,不覩不聞,与天地合德,接受天地純厚敦仁之氣涵養所致。
可惜到了情慾大開之後,以往所涵養的敦厚之德,漸漸失掉,不能接受天地再造,所以淪為有欲的圈圈之中,而变為小我之体,墜入生滅輪迴之中,修道的人,明白此理,應當向赤小学習,先必有嬰兒赤子之心,然後才能有嬰兒赤子之体,道家所謂沐浴正功,即是綿綿密密、無知無識、学習嬰兒未孩,一团天和在抱,然後才能变化氣質,成為有道有德的高真。
「忽無就形 知非常生」
人能返本還原,回到虛無境界,如同至濁之水,流入無际海洋,自然清不見底,深可測,到此境界,即使海水翻然起波,浪花奔騰,千態萬狀,然其本質,必不污濁在內。因此可知大德大涵之人量大無边,純厚無际。或因感應而建功德;或因自然而成千变萬化,决無絲毫私心塵意夾雜其中,此種形態,即是真空之中產妙有,故修道有成之人,或組氣以成形或合光而為体,此形此体,萬德莊嚴,雖然可千百億化身,然皆出自無形無名大道之中,至完至美,不是平常無德無修或修持未到大成之人,聽能辦得到的。
「無履太白 可令永存」
錢財露白,易招盜而流失,人大聰明外露,必喪其內涵之真!即使貴為人間元首,修成天上大羅金仙,如果萬守黑涵德,心存虛無,則勢必与大道脫離其首,命脈而難以將其無上智慧及宏慈在保持真悠久,道德喪失,其位自然不保!所以太上教人「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因為白從黑出,白賴黑養,所以古仙稱学道為学混沌,而清靜經所說的「無形」「無情」「無名」三者,是修道人最高的指南,惟能「無形」,才能生出天地萬物種種不同之形;惟「無情」所以才能心順萬物之心,情合天下人之情;惟能「無名」所以才能得無所得,成無所成,以恢復大道純朴之真以成永恆不朽之名。
因此修真学道的人,所言所行,往往學習糊塗,甚至装瘋裝儍,惟有瘋 瘋 癲癲,裝成愚夫遇婦,才能与道合真,源頭大開,綿綿永存,而成歷劫不滅的無上高人。。
「有何妙意 乃欲相傾」
上面所說不要把所作所為過於聰明外露,有什么徹妙的含意呢?因為太過聰明外露,急易流於葯薄,對內有失純朴渾厚而喪夫一己的至德;對外不能海涵一切,澤被天下,便失去了仁民愛物的天地之心。那么自己成仙作聖萬古不朽的基業,將会被物欲所傾覆於不知不覺之中。
「父子恩深 不是相聽」
大道淵深,天机玄微,太上道統昇仙證聖的訣法,必付於宅心仁厚忠孝無缺的人,此人才是載道之器,可以忍受天道運行淘冶而化去生生世世的污點及惡業,污盡惡消,大道自然來居,如非載道之器,很難無怠無荒,多至半途而廢!
蓋真正道法,難遇易成,功夫無差,成效亟速;功夫做錯,得病亦易,因為做功夫時,法象環生,不許分毫處理失當,所以往古上真,遇到可教的弟子,愛之深責難及所加的針砭也切,只要弟子道心不变,無不層層為之傳授,步步疑難為之决破,以希冀他一劫造成,此種傳道、授業、解惑,中間至公而無私,得真人即使真至窮至困本悉心調教,非其人即使其至富至貴亦不許賣道而妄洩天机!即使是父子之親,如非道器,亦不許妄加傳授。
已往葛仙翁之家,雖有二位仙真出世,中間亦非私相授受,如非鄭思遠仙師媒介其中,予以承先啟後,則葛家亦無二仙相繼而出,因為天道無親,道律至嚴,道家仙学,歷代是默默而傳,默默而修,默默而證,所以太上道統,迄今亳未中斷,歷代皆佛成飛昇之人,更皆有其法嗣及著述綿綿後傳,並在默默之中,輔國救民,絲毫不露端倪,故我國仙学之貴高,如今世界已普知之,但至誠不够,虛心不足,不能禮下於人的之,很難得遇,即使明師當前,亦会被真人所表現的種種凡態及病態掩蔽過去,而當面錯過。
試思成道的人,父子亦不敢私相授受,何現不誠不堅不信不德的外人!天道無親專祐善人,学者切不可自棄,應先修人道,使人道無虧,然後再有希仙希望,仙聖非盲非聾,必無遇善人不傳不度之理,亦無遇惡人而施恩援手之事!有去於仙道者,即已遇師聞訣,有修有證,當其一曰未證大羅金仙之時,得應虛心求師,永恆学道,切不明滿自高,与虛無大道脫節分離。
「勿復噭嘅 遠近笑人」
喧嘩強梁,叫做嗷嘅,君子修鍊身心,要守柔守弱,摒私慾从養心,寡言語以養氣,更應知韶光易逝,歲月催人,即使貴為帝王,富甲天下,如果不能修道成真,勢必拋身入身,淪入生能輪迴!古仙再三告誡世人:「下手速修猶遲」!可見速修速證,尚恐歲月不留,功虧一簣,豈可喧囂逞強,還妄議並譏笑別人的修程如何如何。
「掩惡揚善 君子所宗」
稱贊別人的好,莫說他的非,這是盛德君子份內應做的事。揚善使大眾引為楷模,掩惡以免誨盜誨淫以加深人的不古,這是修道人立德、救世、度人、應做的功德。
總釋:此章是太上明示大道萬的根本,学道的人,應明白大道而行正事,以求其永恆,不應不明正道而行邪事,以自取滅亡!且大道至公,貴以厚敦相養,不可聰明外露,有失德性。從古及今,仙道正統默默相傳,均是因才而教,即是現如父子,亦不許私相授受,以違天律!凡希冀修仙学道的人,更應隱他人之惡,而揚他人之善,自己純善無惡,先成君子,再證仙真。
邪正章第七
「老君曰 邪教正言 悉應自然 故有凶吉 應行種根」
世界上流傅的教誨之言,有善有惡,自然有邪有正;正言善告,如能所信奉行,這即是種下善根,必定開花結實而得到善果。邪言惡語,如若聽信奉行,即是種下惡根,也必定結實而得到惡果。這等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後果,為之在乎自己成之在乎自然。所以学道的人,應當明正邪,應當明正邪,辨吉凶,種善種德,尊真師,奉正道,勿入邪途!
「如有所受 種核見分」
有念即有氣為依附,有氣必有形從此萌生。如吾人受生之初,當其动念含精結氣成形之际,其中品質之分,有如不同種子及核實埋入土中,而後所產生的苗類之不同大致的道理相似,因此在人則有上智下愚之不同,在生靈則有胎卵濕化之各異。致於修道的人,天人合一,實行再造,重安鼎爐,煉化凡胎,上天因其所俱有至誠的經度及感應,而賦予應該承受的上天至實真種,迥然有別,曰此仙有種類之分,證果亦有高下之別。
「道別於是 言有偽真」
上述種核各異而有生物之同,乃是果的區別,然而無相的大道,大同而賅眾異,本体真常,獨立周行,涵養無盡天地,化育無盡眾生,毫無偏私不公之處,修道的人,如能勘破形相,通玄合道,自可融合萬有,融通緒天法界,頭頭是道,左右逢源,好比龍歸大海,再無困於溝渠之苦。
但是尚未明道之人,所遇之師,各說各法,各演其道,到底誰真誰假,学者應當以道德經五千言及本部西昇經以辨其真偽(已成功的上仙名著,當然也可執經問難。),是道則進,非道則退,奉勸自以為真師者,切勿誤人!更勸有心學道者,切莫真偽不分,盲從自誤!誤人自誤的人,上天必將修以摩的懲罰,天律無情,都應小心!大道不成,必再蛻骨異容!
「偽道養形 真道養神」
山珍每味,養我口体,此肉体有形之軀,即使寿高如彭祖八百,如非返本而化,終必數盡凋謝!此種只属養形之道,無法使此身得到永恒,故稱之曰偽道。這種偽道,不学也罷!
至於清心寡欲,忘形養氣,凝神成軀,使自己的神明,如悅自适,得到無限虛空及無盡道氣的培養,日久年深,靈明四燭,合明合德,晉而「心与道合,形隨神化」,以至色法二身合同為一,以證永恆不坏的上仙,故曰真道。
「真神通道 能亡能存」
形氣中的主宰,名之曰神。神自元始至精蛻变而生,元始至精与大道緊緊相接,修士修到和光同塵之後,燭天貫地,成就大覺,功夫到此如知以有還無,損之又損,以至損無可損,与太冥合而為一,則可邋合同而證太和上仙。及至与道合真之後,如使之存,則顯現而成就萬有,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如使之亡,則隨時隨地,到即之間即可返重入渾,与無上源頭的大道---「元始符命,時刻昇遷,」以來去如如。
「神能飛形 並能移山」
米、柴是有形之物,運米搬柴,飛錫杯渡,皆是神的妙用,這是無形的神能搬運有形有質的事證。至於神之為神,其大則無方而無不在,其靈則感而遂通,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能透貫石而毫無踪跡,能旋轉乾坤而無声無臭,默合道之行,而主宰天地化育,實在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無所能。它為什么俱有移山飛形的能力呢?因神与道通,大道的道力是無盡無量的,凡能得到道力的人,皆是俱有無限神通的人。
「形為灰土 其可識焉」
形是物質凝結而成,亦即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就,有生必有滅,終歸為灰為土!此種灰土之質,除非配合神氣使它返本還原变質為仙以外,其他不識尚有何種可以貪留之處!所以古仙,功德圓滿之後,多有脫壳昇舉而毫不加以留戀者。
「耳目声色 為子留愆 鼻口所喜 香味是怨 身為惱本 痛癢寒温」
上天生人,有了人体之後,便有耳以聽声,有目以视色,有鼻以臭香,有口以嚐味,此身飢渴寒温,時刻有需求,求之不得,得之不精,則不免勞其神智,而竭其心力,即使圓滿獲得之後,安享舒适,而此身仍亦難免天演淘汰,由生老而病死化為灰土,不能得到千秋萬世的悠久!因此,可知此肉体之身,是我靈性的一個有形的監獄,是一切煩惱的根本,而耳目口鼻,亦是招致罪過及消耗精氣神的處所,不可不知!
所以太上老子教人「外其身而身修,忘其形而形全」,佛家教人「一根能歸元,六根能解脫」,儒家教人「毋固、固我」,而道門中的仙師教人「窮取生身受氣初」,以達成「织凡成聖」或「化凡成聖」的修持方法,以化度此有形的肉体之身而成就金剛不坏之軀。
「意為形恩 愁毒憂煩 吾拘於身 知為大患」
除了上面所說的耳目口鼻之外,還有人的意念天天替人設想打算,百憂苦其心,萬事勞真形,有动於中,必搖其精,這個意念,波波不息,因之吾人的性靈,生生世世連續不斷的在這個無形監獄之內,無法得到解脫,是以不能排除愁毒憂惱之苦,總而言之,吾人因為有了肉体之後,便有了意念,肉体的有形及意念無形監獄,把吾性靈層層拘禁其中,好比活潑自由的深山猴兒,加上铁鍊關入牢籠一般,既難脫出牢籠,更難打開铁鍊,勢將無期拘困而死,真是傷哉之至!
太上慈悲度人,大声疾呼道:吾患乎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而又教人「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更明白指示後学說:「大道無形,大道無情,大道無名,」皆是教人放大身心化有形之小我而為無形之大我,脫離苦海的不二寶筏。
「觀古视今 誰存形完」
四大假合之身,種上古之人,雖傳說天地人三皇皆有一萬八千歲長壽之說,位登地仙,留形駐世,然有質之物,無法逃出毁滅之數,如果不能匯入大道無形巨流而使有形之軀化為自然光氣,雖修成六通,總是不能抗拒自然天演淘汰的毁滅性威力而必將此身化為灰土!縱目古今,有誰可以把肉体永恆保留完整駐世!因為人是天地所生,地且老而天尚荒,地球及其他星球,如磁場破坏,能源枯竭,終有毁滅的一日,何况於人!
「吾尚白首 衰老熟年」
太上降本托迹,隨緣顯化,尚為白頭老人,吾人如果能內藏至寶,如何可以延年不衰!
「吾本棄俗 厭離世間」
太上厭棄世俗的紛擾,忘形無心,早把小我融入無形的大道之中,大制不割,永駐元始先天境界,而与渾雜紛亂的世間遠離。
「抱元守一 過度神仙」
把自己的元精元氣元神而為一,晉而和自然的元精元氣元神再行合而為一,永恆信守,自然可以漸次以大道之身為身,位證上真,由神仙而過度昇入無形之中。
「子未能守 但坐榮官」
太上告知關尹子說,因為你尚不知道去做抱元守一的功夫,仍在世俗之列,不過只是一位目前尚稱光榮的官吏而已。
「子能不动 神靈得安」
精氣神三者凝合為一而以真心作為主宰,任他花花世界千变萬化,你如果能勘破有形的物質,做到內心不动,自然精華結而不散,自己的神光靈性也可得到平安泰和。
「子能捐慾 舉事能全」
捐棄私慾,自然大害摒除而內心清淨,清淨之心,至公至明,用此公明無私的心,去處理萬事,自然不謀而合情合理,使萬事週全無缺。
「子能無為 知子志堅」
無為是順天應人至公無私作為及表現,儒曰:「從容中道,所欲不逾矩」者是。你能順天應人而行,你心即是天心,你行即是天行,具備天心天行的人,受天道永遠的維護,所以「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皆是本乎無為而才能證到至人、神人、聖人的宝座。你如果能够做到人欲淨盡,天理流行,順此流行的天理而全無為之功,可知你的道心大志已是堅強無比了。
「今為子說 露見敷陳 散析剖判 真偽別分」
露見是顯示出來,敷陳是說個明白,散解是把疑結的問題解開,剖判是把問護加以切開斷,太上告知關尹子說,現在把学道方面事理的真實及虛偽之處說個清楚,有助你的開悟,使你知道如何是真、如可是偽,如何是正路,如何是邪道。
「子當而受 重道因勤」
太上再三叮嚀關尹子,既明真偽是非,應對大道信受尊重,並勤修而有所得。
「道為明出 經為学先」
大道是萬有本源,所以宇宙萬物皆從道中化生,復得大道永遠支持補給,所以知道返本還元的,可以為聖為仙;知道順乎自然而行的,可以安貧樂道,作為一個君子賢人,既能返本還元又不甘安貧樂道,其言其行,無時不在攪亂天下人心,使人心失掉祥和,是謂愚而不明事理之人。
由此可知道是古今惟一不的巨輪,時刻運轉不息,化育無疆,明道的人,清凈其心,不使一絲一亳含有物質的私慾破坏其本性的光明及完整;修道的人,默運心法,結合团聚自已精氣神三寶使之统一,再与大道先天的精华交織為一,成為一個圓覺金剛之体,功夫到此,分則流範成尊,榴開百子可成千百億化身;合則形合於氣,氣合於神,神合乎虛,虛合於道,使形神俱妙,還天地之未生、父母未育的原始本体。
最怕的是一染塵氛,則白壁有瑕,圓明頓失;一違造化天律,行不由徑,則淪入生死輪迴,漸被大道巨輪作無情的碾失!但大道雖曰無情,其實包涵化育萬有,而無任何的棄物,所以明道的人,不敢須臾与道絕源,而自斷生理生機,故可以永恆常存。愚昧之人,人欲一起,立刻自行切斷道直接支援補給的命脈路線,变成無根無補,失掉高深智慧的小我,而尚不知之。
所以人人必須明道,人人必須奉道行道,才能自救永存。至於已證聖成真的上仙,為後学留下的經典,內涵大道的輪廓及入道的路途,可作話求明師的試金石及自修證道的参考。應研經再問道修證。
「授与能行 不擇富貧 教化与樂 非有疏親」
凡能修道行道的人,上真与明師必授与道法,施与教化,此種傳道授訣,不以得法的人是貧是富而定;只要真心奉道樂道之士,上天天百般愛護及成全,而愛護及成全即藏在徹磨煉之中,先使通經,後使明理,凡一心向道,終身以道為樂的人,上真將樂施教化以促其成,但上真所成全的人,必属於真能行道的人,遴選法嗣弟子是大公無私,毫無遠近親疎之分的,学道之人應善自向上,好自砥德礪行,以承天庥。
「取其能行 文与其人」
無上道法及靈文丹經,上天及明師必擇人而授。学者如真正誠心向道,精研丹經,當無上法及靈文丹經,當其一聞真正道法之時,即知「今生之可不死,大道之必可成」。而對於什么是先天?什么是後天,什么是四個陰陽?什么是两重天地?如何是築基不成不敢得藥?如得是煉己滅不敢還丹?如何掃除色相?如何法相長存?如何通過大道淘冶?如何化小我成大我?
層層道法,必擇可以能知能行得忍大志,存心慈善的載道之器的人,才能接受真傳以了修行的大事。如非其人,當其得法進修之時,必因氣機及声光的法相橫生,而驚遑失措,更有駭人的身心变化發生而承受不起,如果道心不堅,不明大道的本体,實在難能當此大事。
「学爾教爾 不失道真」
太上告訴關尹子:因為你的至誠学道,所以我才推心教導,希望你心誠不二,修道成真,不負天賜。
總釋:此章是太上把真正道法及邪偽的道法明白的告訴了關尹子,養形的是邪偽之道;養神的是真正之道。修道的人,應當捐棄私慾,学習無為,研續名仙丹經,訪求得道真師,放下眼耳鼻口身意,去做抱元守一的功夫。更要知道大道無親,師傳徒受,均以真品德為審核的基礎,只要是載道之器的至德君子,真師必以天地之心為心,而加以施教成全,不因他是富貴窮因,而有不同的對待。
(下轉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