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昇經(卷二) 太上道祖著 馬炳文 淺釋
天地章第八
「老君曰 天地与人物 本皆道之元」
太上說:天、地、人物,皆是大道的元始本体所化生,雖俱有不同的形象,然而其中皆秉有道的元始之物,古謂元精、元氣、元神、今謂元光,元电、元素等皆是,因此後天之中,亦潛藏先天的精華。
「俱出於太素 虛旡之始端」
花花世界,五色繽紛,在萬物的形質未形成前,一团白茫茫的元氣,如同一張尚未着色的白紙,所以由於其中各種不同的質点彼此相互交配而成為有色的世界,這種白茫茫的太素境界中,當各質点尚未產生之初,空無一物,所以叫做「空」。「空」之上為元始祖神的境界,元始祖神是光的世界,此光中旡色而更旡物,所以叫做「旡」。「旡」之上是元始至精的境界,「赤」而且「明」,為大道本体中的第一產物,清虛無比,所以叫做「虛」。這「虛」「旡」「空」的開始和肇端,皆源出於無形的大道。
「彷彿之精光 微妙之上玄」
萬物雖然賦道氣而成形,然而「極物之真」,萬物之個体中的內涵,均有先天的精華神光隱藏於內而各成其性命,上德的人,保存它,下德之人失掉它,當此性命潜光隱於固体之內,存如不同幢幢的高樓大廈其中含藏有鋼筋、電管、水路種脈絡相同,不為外人得而一見相似。
「譬如萬里坑 下有淡水泉 視之其濁微 徹見底沙難」
綿延甚長的萬里坑道之中,下有流泉,從上面看起來,雖然之一條污濁的小水,然而你想看到水底之沙,是一件難事,如同天地萬物生長之後,形色環列,你想看到形色之中大道通行的脈絡及脈絡中內涵的精華,也是不易徹亦看到一样。
「窈窈冥冥,其中有精,」
這「精」乃是先天元始至精為宇宙萬有的能源,视之不见,聽之不間、搏之不得,人的小小知覺,是無法得知其如可運行及來去的,所清「善無輒跡」者是也。大家知道以太空倉在短時間內能繞地球若干次,而此元始至精的能源,它的運行是大道道力的無形運用的顯現,更無人能則如所含的能量及運行的軌跡和定率是如何的一個狀况。
道得經中所說「逝」「遠」「返」,常言道「不可思議」,皆是「不知所由然」的說明,只有得道成真的人,在神靜如岳,氣行如泉的境界中,亦所謂大還後,紫河車運行的階段里,可以確信而知其然,但此係大道之行,聖皆所不能測,即使上真恐修無法能知其所以然。這種現象,無影無蹤,無跡可尋,好比亡人的靈魂,在其軀凋謝之後,溘然而逝,不為人見的情况相若。
「淳陰共和合 陽不能顯分」
陽动陰靜,靜陰之中,雖然可以孕育正陽,但陰陽在混合未分的狀態中,尚無法分出何者是陽,何者是陰。
「過往与甫來 視譬以見前 尚不能了理 妄能知亡存」
已往和將來的事,一一擺在目前,這等來去生滅的事務,「天地者萬物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其中是怎样個道理,如果還不能了然於胸,如何能董得永恆長存而了生死的途徑呢?
「譬如瘖瘂者 不能傳人言」
瘖瘂提不能說的病人,自己身心一切的感受只能自己內心知道,不能告所別人。這種比方,是說明天機深遠,微妙難言,為師傳徒,只能授以規矩,而能授以巧技,只有修證功到,乃曰「如是如是」。
「為聾彈宮啇 其人豈能聞」
愚昧無智的人,沒法聽董大道的精微之處,及可以昇仙成真的言論;如同失聰的聾子,而使名音樂家為他演奏宮商美調,他也是聽不入耳的。
「才辯有其智 受教如語傳 自謂通其情 情衷不能丹」
具有辯才能的人,雖然有其急智及伶俐口舌,如不知收斂小小聰明,虛心求師,至誠修道,以了生死大事,如稍聞皮毛小法,道聽途說,或誹謗高人,或自尊自大,或樂居師位而妄傳道法,只顧道情,不明天律,此等之人,甘願誤人誤己,而不知大道無情,天機深遠,一處不到一處迷,任你聰明過顏閔,不遇真師莫強猜!
即使粗通理路,其細微節次,一紙而隔萬重山,其中如何妥當的調停水火,巧妙的交併金木,先天一炁如何感格?「惟皇降衷」時如何採歸壺?如何煉己?如何結丹還丹?如何脫胎神化?一層過了深一層,奉勸修道君子,善加檢点自己身心,緘口無念,摒棄机心,忘情悟道,学習到底,不到丹成道備之日,仍要默默耕耘,種福積德。
「是故失生本 焉能知道元」
盲師傳法,以盲引盲,為師者,尚不知已在欺人!為徒者尚不知已被蒙蔽!如此師徒,必然妄作招凶,以失長生之本,怎能進一步了知先天大道,藏於玄元之中,更不知必入元始先天的無何有鄉,然後才有丹可煉,有正道可修。
總釋:此章是太上開示天地人物皆是大道所生,而大道的精華,是出生於窈窈冥冥虛元之始,而藏於形形色色萬有之中,大道精華,具有萬能,能生萬物,但大道生物成物的事理,血脉流通的管道,聞道得道的人非常之難逢難遇,茫茫人海之中,往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如係真知灼見之士,必是真修實證之人。
学道者應摒除妄念,積德苦学以求真師,以冀不失生生之本,而人先天元始的無何有鄉。莊子曰:「逍遙於無何有鄉」。呂祖曰:「更有一句玄中玄,無何有鄉是真宅」。願天下後世的修道之士,從先天元始境界中,修習大道,丹成道備,好把你的七玄九祖救出苦海而登真宅洞天福地之中,如有普道眾生的大志者,願見大廣慈雲之座,使無量眾生個個都能得被其澤。
行道章第九
「老君曰 子若行吾道 當兹上慧源 智亦不獨生 皆須對因緣」
太上說:大道是通行無滯的,一元之体,無所不到,無所不通,無所不貫,包裹萬天,彌綸無盡世界,一脈相連,通乎有、無、空、色的種種境界而無阻無碍;獨立不改其常,周行毫無止息,天為之旅,地為之轉,鳶飛魚躍,無窮化機,這都是吾道之行。閣下如行吾道,應先俱備無上智慧,有賴上聖真仙的啟迪,方知造化的通渠,以破除有、無、空、色的重重阻礙,而能得到返本還原,但聖師的啓發,必須有可教的最佳弟子,而后因彼此的緣份而授受心法,使一人得道,福廕眾生,說來真是一件不比尋常的大事。
「各有行宿本 命祿之所關」
一個人的富貴福祿,關係個人的宿命,道德涵養高的人,注重修為於前,上天自然在他性量涵蓋的範圍內,予以充實,使其能獲應有之福;不事修為而又敗德傷品的人,沒有大的容量承受上天充實之德,所以其品其福,日趨卑下。雖說成之於天,而為之端在自己。
「同道道得之 同德有德根」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得大道中的五行之秀,而為萬物之靈,如能知道從人的部位去做会三、併二、入一、合道的功夫,步步上昇,做到我身即是道身,我心即是道心,与道不分不離,才算是一位真正得道的高人。
物各有根,人皆有性,人得大道所給与的秉賦,而有良知的本性,性量廣大,無所不包,無所不含,得此厚根之德,不变不失,民胞物与,無量慈悲,才算德配天地之聖人。
「宿世不学問 今復与失鄰 是以故得失 不樂於道文」
前生前世不知勤学好問,禮下於人,去求明師、問真訣、通造化、恢復大道的本体以了生死,所以今生又來人间,承受生老病死之苦!今生如依然故我,不知猛省悔悟,勢將永無止境的得身失身沉淪下去,無法成就正等正覺而到達彼岸!因此,大道靈文,對於不求修道悟證的人,他必不樂於用心研究;要知靈文是闡揚大道的文字,是集千聖萬仙修道成真的經驗而成,循其路徑前往,可以得到正確的指標可以提早明理達事而縮短修道證果的行程。
有人說:「得訣歸來不看經」,又有人說:「得訣歸來好看經」,到底丹經靈文應當不應當去看呢?兹重述淺見:如果属於不認識文字之人或確無看經的時間之人而外,還是看經比較為好。因為大道無盡,道經靈文也含藏無盡,看一遍有一遍的了解,看十遍有十遍的体認,未得訣前,可以以經試師,既得訣後,可以以訣印經,明白了有字丹經之後,更應了悟無字丹經,功滿行完,然後才有天書下詔,知道什么是天書下詔,才能昇仙證真,所以丹經靈文不可不讀,更不可不細参熟讀,得意忘形,得理忘言,隨讀隨以功夫印證,必然增加受益。
如果得到一種或數種訣之後,願参讀上真靈文,必属於固步自封不再求進之人!人各有志,此事全在個人一念迷悟及銳取决之間,而其決定,對其道修前程,關係至深且鉅。
「貪欲利榮寵 受施念恩勤 更以財相厚 不哀下窶(巨音)貧」
道本清淨靈異,不染污濁,靈之体能保而有者,即是仙真。如果內心失掉清凈,行為在於貪利獲寵的人,必注重於師恩求報,而無愛人济貧之心,這样居心的人,怎能修習清淨無為的大道,而證得大慈大悲博愛無疆的仙真呢?
「必復多嗔恚 無所處定原」
念念以利害為計較的人,必然多怒多疑,驚懼有加,以致性天蒙蔽,自已的主宰不能安定於心中原來正位,終日內心不得安寧。
「学不得明師 安能解疑難」
普通做學問,必仰賴明師的指導,修道更要如此。道中的明師有三:(一)、修道已成,位證上真的仙師。(二)、內功已成、外功未足,待詔飛昇的聖師。(三)、已得全部真傳,財侶未備,尚未修成的真師。這三種老師,才算真正的明師。得此明師,指点由末返本道程,解開煉精、煉氣、煉神、煉虛、及防危慮险重重疑難之處,方可有出離苦海一劫造成的希望。如果尚未際道上述明師,應當航海梯山,至誠訪求,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吾友謝省塵先生,真誠好道,曾以二十餘年之歲月,求師訪道,走遍了我國大江南北,凡有人替他解釋道中理法,必頂礼参拜,多年辛苦,可惜所遇之師所得之法,全係枝節皮毛,而深以未遇能貫徹大道的体同真師為憂。三十年前,伊同余客居基隆,共息一室,其每晚午夜必悄悄起身,在庭院中楚香長跪,叩拜上天,喃喃祈禱,請求上天見憐,俾能早遇明師、禱後每痛哭流涕,不能自己,經詢其故,對曰:「家父昔年多病,一次病重‧医藥罔效,余曾以愚孝割股奉親,幸得延年數年,及父再次病篤,勢將不起,余用墨筆親書「努力修道度父成真!」八個正字於手掌示父,父见心喜,含笑而逝,余將屆暮年,雖到處求師,可憐命苦德薄,迄尚未遇真師,不明大道,父在九泉受苦,我在人間偷生,怎不叫我心急如焚!午夜淚下!」
余聞謝先生之言,大受感动,亦從該時起,加强到處訪師,茲後謝先生果有所遇,深入峨嵋山而去,余亦幸邀上天见憐,祖師加被,得能明理聞法於真師之處,可惜僅能入山試靜於短期之中,雖有寸進,實皆仰賴天恩師德,今後如人事了畢,當即忘我合天,再求深造。古仙云:「有人助我扶搖力,一舉同遷到十洲」。
「吾道如毫毛 誰當能分明」
大道雖大無不包,然更是細無不入,大則生天育地,運行日月;小則一亳之端、亦充滿無窮造化,至微至極、即是至大,這種至微至極,踏實累積,連貫一起,即是大道整体。所以「聖人為大於其細」,可惜這個事理,修道的人,功夫未到「無入而不自得」的皆段,難能明白其中分際。
「上世始以來 所更如沙塵」
以道為身的上真,經歷每一盤古,有如經過一個晝夜,所以到地闢天開,即降世度人,所歷刼難,如塵沙之多,在無數的世界变更之中,均是屹立於不变之願,功参造化,福佑含靈,典籍是不勝悉數之記載的。
「動則有載劫 自惟甚苦勤」
太道開明,化生諸天,天包於地,地生萬物,覆載之間,天旋地轉,動態不息,因此有生必然有滅,有形必然有化,能修道成真而化去心中私慾及血肉之軀而与大道合其真常的,是為超劫的仙真;不能道成而自化的,必然淪入生生死死輪迴浩劫之中!
知此浩劫之可畏,應當自立自强,在苦難中勤苦修道;道成之後,再於浩劫中救度可憐的眾生,以体上天好生之德,此種工作,更是勤苦的,所以修道的人,當他道成之日,(道心道力宏願合而為一),即把参贊化育的偉大重任,一肩挑起,輔弼大道的生化,使無盡宇宙的公共道德及公共秩序得以發揚及維持,必克使萬有各得其所,萬靈齊返元始境界之後,才算大願停止,大功告成。
「吾学無所学 乃能明自然」
学有所学,乃是學其有形有象的糟粕;学至無所學,才能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歸到萬物兆端的本体大自然。無所學之學,叫做絕學,是絕對待、了生死的成仙證聖之学。学此絕学的人,放下身心,收斂思維,凝聚造化的精華,溶入天地萬物未形之初的洪爐中,經此再造,因之才能明白自然之道而合自然之道,以至脫劫離苦,誕登彼岸。
「華要歸其實,莖葉如本根」
修道法門,雖然眾多,而正統道法,總是以清淨無為、返本還原為皈歸。本原是道,也是自然。所謂返本,如同滿時花朵,歸於一粒種子;莖莖葉葉,歸於故之根。
「為歸道祖首 以知元始端」
作為一個修道的人,如果能返本還原,歸到大道疇範,可以作為萬有之祖,眾生之首,自然了知天地之始,萬物之元,朕兆之端,而成就高高在上不為萬物困縛的大覺金仙了。
「子當無相啓 勿以有相關」
明白了上面所說,閣下應當打開「無相」之門,而入道證聖,切莫被有形有色的「有相」關鎖,而不能逃出生死圈外。
總釋:此章是太上教人應當先明白大道实地去修得大行道。道德是成仙作聖的根本,世界上所有外物的引誘,必須悉數摒除;人海中有成道的真而存在,應當虛誠訪求。大道至精微極廣大,為脫劫成真的惟一憑藉,学道的人,應努力向上,歸到根本上去,破除種種有相的枷鎖,以證虛無自然的道体。
重告章第十
「老君曰 吾重告子 子當諦受」
大道淵深,務必徹底明白,所以,太上再次重申婆心,重開金口,告知關尹子,希望關尹子信受奉行。。
「道以無為上 德以仁為上」
萬物的上下左右四面八方,緊緊包圍於萬物之表、而又貫通萬物之里的,便是無形至精至上的大道。萬物秉道氣以生,其中含有至德之性,和合陰陽而或為「仁」。
試看桃仁杏仁两瓣合一的積實,才能成為一粒生生不息的種子。「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人是靈性及物質两者合成之体成之於天而得之於己,以見道德,此是道德的正旨,不可不知。道之於無形,德见於有物,道生德蓄,可修煉真仙,成就正果。
「禮以義為謙 施以恩為友 惠以利為先 信以傚為首」
欲成仙道,必先全人道,欲人道健全,應注重實踐「禮」「義」「謙」「信」,修恩布惠,以利他人。謙謙君子,是禮節的表現;善惡分明,手分不失,是義的發揚;言出必踐,實至名歸,是信的結果,此皆道應行之事,至於實踐仙道,更應一絲不苟。例如恭繪一幅仙真聖像,必須一筆一筆,一點一劃,勾連相結,確確實實沒有一絲一毫的錯誤及敗筆,先成其美好的輪廊,再加上精神的充實,方能成為一幅意慈悲莊嚴的聖像,因此修道的人,一言一行、一步一趨、必須內真外實,使內心的真与外行的真合而為一,成為全真,然後才有成道證真的份兒。
「偽世亦有之 雖有以相誘」
上段所說各節,為正人君子及修道人應行實踐的要務,奈何世風日下,往往人們借正真之名而行虛假之事,為了達其需求,竟然使用礼謙信的外衣互誘互欺,而失真常,言之不勝痛心之至。
「是以知世薄 華飾以相拊」
人們華其外表,掩飾內容的報真,而形成了世態的刻薄。
「言出飛龍前 行在跛鰵後」
世人談到善事,說的話比雲龍飛天還快,做的事比破足之鱉走的還慢。
「仁義礼信廢 道德荒亡腐 不以道相稽 反以財為輔」
可憐世上無知之人,天賦給他道德不知善加宝藏,以致自絕於天,失掉了上天的源頭及生命的根本,所以心身通行無阻的道,淵深海量的德,所漸漸荒蕪腐化了,對外應有的「仁」「義」「禮」「信」的表現,也荒廢了!內假而外亦假,所以人際之間,不能道德互相交往,而趨於以財相為輔助!要知財貨是身外之物,古丹經云:「任你金錢堆山岳,能買無常來無?」何如輕貨財而重道德,使身心性命,与大道合一,人与人之間以真摯交往,天人以至道相通,使天下之人皆樂道而全德,同享天福壽考。
「譬如鏡中影 可見不可取善如响中應 風聲豈可聚 偽世教如此如是迷來久」
鏡中之影,鏡花水月,可見而不可取;風中傳音,過耳即逝,可聞而不可緒,如此光影門頭,奪耳目而亂心田,無補於大道的渾淪。可見世上偽而不真的教義,五光十色,說得天花亂墜,而對於了生死,出劫難,而可步入天地父母未生前的大道,委實相去甚遠,這完全由於正道不彰,迷人亂世,由來已久。
「天下之人物 誰獨為常主 迷迷以相傳 輾轉相授与」
道法自然,自然真常的大道,所孕育的人物,本可長久永生,但人物因為自己多变善更,以致与大道脫節分離,自行鑿本斷源,所以失掉本源的「添油續命」,而不得趨於凋謝!這完全是自作主張,不明大道是萬物之「主」及真「常」不改的緣故。因為不明大道,所以迷迷度日,偶聞奇異道法,便輾轉相互傳受,造成虛度歲月,到老無成。
「邪偽來入真 虛無象如有」
不能盡性立命的道法,叫做邪道偽法,反足以阻其心理生理的納入大道的真常,什見才真常失道呢?天人合一,直通先天,由末返本,接續道源,初通先天一炁,見会元始祖神,再合元始至精,終符無上大道,默運自無之元和,漸漸浸霪入化,從易形、易血、易筋,易髮、易髓,見眾化就念為正覺,变色身為法身,而虛無自然的大道,也在不知不覺中漸漸圓成。
可惜世人不知真道,妄自造出許多花样,更有望之很緣有道氣的偽師,妄以為法滲入真道之中,以致他的道途,尚阻滯於人天之際,所傳法訣,尚困於形相之中,自誤於己,復誤後学,着實可惜!
「自偽不別真 為貪利往守」
為師的以偽道自居為真,為徒的不辨真假、以訛傳訛,相沿成風,皆是因利而往,因利而守,但要知一涉於偽,則此利非利,反造成大害,害得彼此即困於泥淖之中,無法登真。
「非常正復亡 癡盲喜自咎」
天律至嚴,道常無私,人之所行,如果違背天理正道,不特無法得到真正的利益,反足以加速毁滅!其起因皆由於不辦真偽,癡癡的盲目修持,所以自取其咎。大道無盡,天機深遠,明道得機之人,越变越強,以至壯大;昧道失機的人, 越变越弱,以至於滅亡!可知非正非常的道,修之雖偶有小小的功效,但必復又趨於幻滅,可見福禍善惡,繫於正邪,而正邪之分,為之全在自己。
「如木自出火 還復自燒腐」
木中起火,可使此木因自己所发之火燒成灰燼!人類如果可把貪、瞋、痴、愛、的邪火消化於無形,藏火於木,藏念於心,息心道,必然上述之邪火發而焚身!內則萬念自行交戰,氣血錯亂‧外則開口舉足、傷害別人。如此之人,倘不知自悔痛改,勢必自傷其身心性命!
總釋:此章是太上再重告關尹子,道、德、礼、義、信的應行及可行性,真正修道的人,不得為外物所誘。在這個虛偽的世界里,道法往往也有以假亂真之事發生,真道是正,偽道是邪,道以虛無為上,修之可以之本還元;邪道如木发火,修之必將有焚身之憂!
聖人之辭章第十一
「老君曰 聖人之辭云 道當以法觀 如有所生者 故曰為自然」
物有表里本末,大塊千態萬狀,皆是從大道中生化而來,萬物生滅息,聖人從萬物生滅中勘破色空境界而参悟不生不滅,到了色空了悟之後,寂其心中之法,返觀以合太冥,自然与無上道源交会為一,而果證真常,与自然結為一体,而永恆長久了。這是聖人從有生之末而入無生之本的通衢大道。
「眼見心為動 口則為心言 鼻為通風氣 鼻口風氣門」
陰符經云:「机在目」。眼向外视,心機隨之而馳於外,含光不出,使机不外洩而難保此身精華,是謂機在心。開口可把心中之事表達而出,但口開神氣散,不如三緘其口。鼻的两孔,外可新鮮之氣進入身內,再把身內之氣排洩体外,循環不息,以維生命的存在。但此一呼一吸,是天人交通的孔道,常人一口呼吸之氣不來,生命即非己有,所以古佛說:「命在呼吸間」。仙家說:「呼吸之權操之在天,則我命由天不由我;呼吸之權操在我,則我命由我不由天。」可见鼻口是通風通氣之門,關鍵至為重要。
「喘息為宅命 身壽立息端」
呼吸之氣的喘動,是身体生存的必需條件。一呼一吸為一息,息動則生機勃勃,息住則命歸己有,息散則此身不存,唯有得道的人,得到先天中的精華之後,元和內運、將真息融歸玄玄一竅,凝成法体,則舍元殿上的水晶宮中,從此便是修士重立鼎爐再造乾坤的安身立命之所,兹後呼吸斷絕,息慮純淨,便是屹立在造化項即的仙子了。
「譬如谷草木 四時氣往緣」
植物中的谷類草木,是賴四時之氣交替為用而得生成,人類亦賴呼吸之氣往來不停的循環而保壽命,仙家是賴胎息的一团先天元和之氣養成,然後才能結成法身。
「氣別生者死 增减羸病勤」
羸疾、病痛、勤苦,是人身所需之氣引進及排出時過量和不足的所致。氣離則死。氣暢則生。氣聚神全則仙。可见一氣對於類生命的重要性。
「以是生死有 不如無為安」
因呼後之斷續而有生死,欲了生死,應以呼吸而攝取先天元始精華,入於丹田之中,凝聚而使之綿綿若存,成就真胎息,結成至宝,步入不覩不同無思無慮的無為之境,久之,心境朗徹‧萬通成真,才能了脫生死,得到永恆的平安。
「無為無所行 何緣有咎愆」
無為者,是放下吾人自作聰明的種種妄想,以与大道合其符節,忘形養氣,忘氣凝神,忘神還虛,忘虛歸真,到了歸根返本‧行無所行的皆段,自然無為中無所不為,一輪圓滿,其中再無任何间隔,萬法皆空,福禍不復存在,還有什么休咎罪愆之可言呢!
「子不貪身形 不与為怨」
身体是罪孽的淵藪,一切有為,種種恩怨,皆由此身而起,一有此身,則自已圓明之性,即被此血肉之体所困,此身如道飢、渴、疾、病,天災人禍之來臨,真是苦不堪言,所以道德經云:「吾之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又何患!」足见有身則一切患難亦即隨之而至。吾人明此事理,實行道德經「外其身而身修,忘其形而形存」的心法,謄空此身,以成載道之器,化去人欲,以了貪欲之根‧待道氣充盈,性光圓滿,因無分別之心,便成本原道体,千和萬合,萬殊歸一,有無色空俱融,天上人間無別,試問還有什么恩怨呢?
「五所不相剋 萬物悉可全」
人能會合八卦,鑽輳五行,做到「五行全處龍虎蟠」的地步,自然三家相見,結成嬰兒,会造化於一爐,則有生而無剋。從此便能常清常靜,参贊化育,法身亦陶鋳天地,可使萬物永被其澤以沾道化,悉數得到週全了。
「萬物無有常 成者不久完 三光無明冥 天地常照然」
有形的萬物,其現的形狀,雖然是由生而長而成,但有生必有滅'有成必有敗,生的效用,雖能成其形,而敗的結果,將会变其質,所以說有形的萬物,是無常的,是不能長久完美而不变的!因此修道的人,唯有無形、無相、無心,才能和合自然而得大道之常。試觀天地無心,才能常運;三光無心,十能常照,故道人無心,才能不分割大道無形之体而得高居有相之上以成聖成真。
總釋:此章是太上開示大道正法,是以自然為本。有為則有生死之苦,無為才有永恆之安。幻軀不可貪戀,應修法身,五行應使週全而之相剋,以行天地之化育而利濟萬物群生。
觀諸章第十二
「老君曰 觀諸次為道 存神於想思」
太上說:我們觀察修道的層次,「存神」是其中重要的功夫。談到修道,應分「開源」及「節流」两方面,關於節流,乃是「保精」「裕氣」「存神」三步功夫,其中以「存神」更重要,因為人身中的精華,雖為精、氣、神三種,但「神」是「裕氣」及「保精」的主宰。有了神的存在,神的凝聚,神的調和,氣才能充裕及存養,精才可以保持太和而不洩及煉化。更有晉者,有了存神的功夫,人的思想才能惟精惟一,第一,可使思想不致超越規矩之外;
第二,可使波波不停思想得以平息靜定,則靈台自然清明。如能獲得先天至寶,由凝而化、則淨泓金如之中,養成巍巍至尊的一洞真仙。而与八景三辰之光合德合明,以滙成無量光、無盡光,成就可以照耀寰宇的自然光体,而永遠脫離長夜之天。
「道氣和三光 念身中所治」
日月星三光与先天元氣,皆是道体中所產生的精華,人及萬物,皆煩飲其氣餐其光,然後可以長生成熟,人心中之意念,為一身主宰之宰輔,如果此匹意馬奔弛於外,則可以把此身的血氣弄得不得安,將身內精華搞得向外流失;如果把這匹意馬降服,安輔一身的邦國,則可把取宇宙中的道氣与三光,使四体受益,國泰民安。
「彷彿象夢寤 神明忽往來」
修煉功夫,見精神者長生,忘精神者超生,必須先完成長生之道,然後方宜去做超生及無生之事。長生之道、生生不息、天道是損有餘以補不足,「如能做到天人合一,自然天人交流。人身有何足,有何缺陷,天則降神降氣以補之,而補之的要件,必須功夫做到杳冥恍惚,如入夢寤,知覺冥去‧不生明覺之想及分別之心,然後才能与天地的精神溝通而得其降補,得到降補之後、即應加以溫養消化,才能成為与自己同爻同位属於自己所有的至寶。
「淡泊志無為 念思有想意」
去存清淨虛無,淡泊無為,是為入道的必要條件,然而這種志向,必須長存不失,則自已的身心才能得到無形大道漸漸的沐浴浸潤)变化氣質,步步上昇;倘如一念之動,有思有想,這種動機,如果攀緣不息,立刻性天障蔽,受害無窮!若能立刻化動為靜,由末返本,則立刻龍歸大海,藏於無際滄波之中,又与大道合而為一了。
「自謂定無欲 不知持念異」
修道有堅持一念所謂「一念萬年,萬年一念」者,這是修持小我的意境,如止於此,不知再向前進,自認已是淡泊無為,入了正「定」的境界,而不知此小意念中的境界,雖較前兀兀不安之境為「定」為安,但修与無方無所至靈至通的大道未能合同,未与大道合同,必尚属滯而未化,頑而未靈,体用未能合一的一位半途不前之人,必須確与大道合真,才能悠久而变化無疆。百尺竿頭,要拋竿再求獨立,難立再求周行。
「或氣尚麤盛 自知尚多事」
心与呼吸息息相關,心平自然氣和,念住自然息住,念靜自然氣息細微,念動必然呼吸麤盛,如果念念不止,而正是外物外事緊緊牽动你的心,使你呼吸沸騰,傷害你心身性命的時候!修士不可不知!
「事興則形动 动則外通謀」
心动則念起,念起則役氣,氣动則形动,有动於中,必有圖謀之事而通於外。俗人貪名好利,重外輕內;修道的人,培元固本,重內輕外。
「謀思危之首 名者將不久 不久將欲衰 衰者將不壽」
心中动念有思謀, 則神散而精氣亦隨之耗傷,必致身心衰老,不能長壽延年!書曰:「人心惟為危」,於此可見。所以修道的人,要想延年益寿,必須不覩不聞,無思無慮。
「以身觀聲名 物事難可聚」
念动托跡而有此肉体之身,有了此身,便有風、寒、暑、濕、燥、火及色、聲、香、味、觸、法的侵襲,以形成老、病、死、苦的災難!即使寿及八百,也不過轉眼即逝,不能攸久長存。此身不能悠久,何况身外不實的声名!至於萬物萬事,更是虛幻,豈可聚而不散!
基於以上所述,有形有為,必然有敗,而吾人如欲得道成真,必要昇入無形,与天下的大本---「道」会合交流,使無形無名而內涵無量精華的大道充塞於吾人「載道之器」的身心之中,久久必然合為一体,使吾人心身,層層入化,及至做到色空不立,才能了却生能,解脫輪迴浩劫。
「以名聲稱號 必為是所誘」
凡是貪圖名高譽尊的人,必然已為外物所誘而失其內涵之真。
「皆坐於貪欲 貪欲為殃咎」
人當大限來臨之际,雖有黃金萬両,也買不來一口呼吸的存續,凡貪身外名利之欲,必當勞形搖精,不得長生,可見貪欲不特無益,更足以招致罪咎及災殃的來臨!
「貪者為大病 習貪來已久 合貪微漸滋 非鍼艾可愈」
貪得是人類的大病,你貪我貪‧耳聞目染,成習已久,當其行貪之际‧玩物喪志'必傷內心﹔積金堆名,适足以喪失其天真,老殘其形軀!古人有贈華山處士陳希夷先生詩云:「却被華山處士笑,天真喪盡得虛名!」此言可作修士座右之銘。貪風之熾,病根從微至著,雖有起死金針,愈病其艾,也無法治好潛在內心滋長的貪病之根!修士去貪,才能清心寡欲,漸次入道,及至道戒,則宇宙在手,萬化生身,則無所不得,無所不有了。
「還身意所欲 清淨而自守」
心是一身的主宰,修道的人,應辨別是非‧洞悉利害,欲保此身的延年益寿,晉而羽化昇仙,必須所為所作不傷此身天賦的寶藏(精氣神三寶,)才算得法。
怎样才算有益而無傷呢?要知身体有大患,在念必所著,着身着念,着形着相,則天然循環的道律,立刻在你所着之處不得暢流,即是割裂大道而使之如「柔腸寸斷」,將自己与大道交通之命脉,遭到中傷,這样想不死不夭者,决無是理!明此到害之後‧應之形無念,順應天然,無欲忘形則淨,無念守神則清,自然道通德凝,返本還原。
「大聖之所行 不慕人所主」
大而化之的聖人,他的所作所行,与道合符,不着於物,不傷於物,運大道,涵至德,参贊化育,輔世佑民,這種大慈大悲之心,与凡夫心中所打的主意迥然不同,更對凡夫心中想名貪利的主宰絲毫不加羨慕。
「有常可使無 無常可使有」
有与無是相生的,必須由無,才能生出有來,必須由有,才能歸到無去。因此,要想長生保持其有,必須學死使身心納於無。如果不能把身心納入無中,則「怕死終須死,想長活不能長活」了。所以呂祖仙師有云:「已生而殺生,未死先學死,則長生矣」。
總釋:此章太上開示關尹子学道應觀察有關性命双修應行注意並遵守的事項,要存神和光,淡泊無為,以收清淨之益﹔不可動念勞形,暴氣多事,造成貪欲促寿,以至於無藥可医!更應明白有無相生,必須学死以入混沌,然後才能殺去種種欲念、之形養氣以得長生。
經誡章第十三
「老君曰 經誡所言 法義所推 赫赫興盛 不如微妙」
經文誡律,是扶助導学人納入道德的指標,不可一味執著經誡的法義,不再向前精修,更不仗恃自已明誡,而妄起機心以邀一時赫赫的盛名,要知經誡中所言,如不致力去做、仍是畫餅能充飢!赫赫盛名之後,盛後心衰,盛時如以為榮,衰時必將含憂!如想排除上述弊端,何如得法忘法以破法執;棄名之形,以破我執。守微弱,保真常,通妙道,契自然,無荣無辱,不改真常。
「實不如虛 數不如希」
滿招損,謙受益,實難容物,虛有海涵,所以古人教人「有若無,實若虛」,「得其一,萬事畢」,貪求多數而爛、不如保守少數而精。如果能把數的起点歸到虛無希夷之中,那便找着大道的源頭了。
「邪多卒驗 疾不如遲」
夏天熱到極点,秋天就要到來了,冬天冷到極点,春天就要到來了。過勝必衰、天道本來如此﹔所以龜兔賽跑,龜步雖慢,終可先兔而到。修道的人,存鑒及此,大志緩成,大器晚成,以符合大道「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的道行、及聖人「守柔守弱」「强梁者不得其死」的指示。如擬速成,助苗之長,這是步入邪道、必然失敗!
「興者必廢 盛者必衰」
敝省有野林道長,生於太和城富庶之家,少年入道,離家修行,十餘年後,返家掃墓祭祖,与兄弟分田產,以自得者施於貧困,旋即病逝,人均未察其異,及至發可安葬之日,竟然四個城門同時皆見有人抬其棺木外出,葬後談及,眾皆驚奇,始知伊乃成道顯化之人,其遣著有「野林子」一書,中有數句如下:「野林子,歎世情,歡罷合眼目矇矓,興興廢廢廢興興‧」今恭讀太上此两句所示,欣見野林子遺著,甚符太上法旨。
事物的興盛,必從至微之處努力堆積勤勞之功而成,至興盛到了極處,捨勤勞而務逸樂,棄卑下而踞高上,勢將例如百丈之塔,初因風雨破坏,繼失致力維護,必形傾覆之危,而廢衰日之到來!於此可見有為必有兴衰,無為方可悠久。
「聖人絕智 而為無所為」
大化無名的聖人,守愚守拙,把智慧深藏於無何有鄉,摒棄絕不使用,合大道之無為,而隨緣,隨機、隨時、隨地如隱顯,絕無絲毫心機潛伏在內,故其踪跡,不可名狀,所以孔子看到太上之後,而興猶龍之歎。
「言無所言 行無所施」
聖人之言,無心為言,言合天律,代天宣化,而非為己,所以聖人之言‧妙理無疆,合其理則存、違其理必亡,故君子聞而生畏。聖人之行,過化存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合萬有而一体同運,在不二的境界之中,實無施者,也無受者。
「孰能知此 偶不如奇」
偶是對待,奇是單一,偶是相對,奇是絕對,相對的形成分裂,絕對的則是整体,因此之故,偶不如奇。修士深知其理,綜合萬念歸於無念以全其神'忘掉萬物歸於無物以全其形,形神俱全,合而為一,以全大道,大道不二‧萬異其中有一貫的命脉道連接,萬法中有不二的真理存在,知而能行,得一得道。
「多不如寡 孰賢難隨」
多知多聞多見多学,在對修道來說,而少知少累,前者足以分化散智,使精神得統一靛散內涵精華,而其所知,不過造物的皮毛﹔後者可以由博返約,進入造化深處而返本還原,以充其本能之善,至於他人賢与不肖,是属於別人之事,對我了生在的大事,難有補益,不如退而自修,充實自已的道德。道德經群:「聖人終為大、故能成其大。」
「孰仁難可 其義少依」
某某人對某某人仁義可風,尚難步其後塵,所其應行之事,何况無形無名的大道,有誰能真心永恒的去身体力行?真是「三清道上少人行,六道輪迴争入去!」然而孔子則有「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的决心,所以才能成為位證萬世師表的聖人。要知「有志者事竟成」,「人無志不立」。
「能知無知 道之樞机」
大道的樞機,乃是掌握有無關鍵,人秉天地父母精華而成此肉体之身,真氣凝結而成為心,神髓会萃而成為腦,念起於心,知生於腦,神智清明‧足見內涵精華的充沛,所以「能知」。神氣渾融,返虛入渾,還於不如不識,達到一無知的階段,即是步入先天境界而得到大朴未鑿之道源之中,以全我靈犀之慧。即「知」即「無知」,即「無知」即「知」,交替為同,如同開眸物,閉目養神,大道樞機,造化推移,有道之士,完全可以操持,應事理物,体用兼備賅‧所以可成形,散則成氣。
「空滅成無 何用仙飛」
能修成仙飛,已是難能可貴之事,「想純即飛」,「純陽為仙」,修士修到「白元扶魄,无英扶魂,中央黄老,扶我身神」的階段,則可舉形飛昇,位證飛仙,可以用修成的個体,遨遊碧落‧而悠哉遊哉!修得此果,不過尚属「点」和「線」的学問而已,尚有靈質的個体約束,而与真人之道的道古今、等变化、与萬物同体,造化同生,無時不生,無往不可的範圍,及無上高真、能破有、無、空、色之礙与大道合真的境界,仍然相去不遠。所以太上教人立無上志,證無上果,使空滅而成不空的真空,使無無而成太無的道体,一輪圓滿,大包三千大千世界,細透無盡塵沙,明貫億天星日,豈不遠較点点飛仙,來得完善悠久嗎?
「大道曠蕩 無不制圍」
大道大無不包,曠濶浩蕩,無边無際,不分不二,凡是上天下地,宇宙時空,一切眾生,無不在大道管制的範圍之內,亦無不在大道涵蓋及生育之中。所以大道無盡,修士永遠不得存有自滿不虛之心,而半途裹足,不再向前。
「子能明之 所是反非」
到了与大道合真之後,朗朗大覺,心境俱徹,無所不通,無所不明,當此之時;則知昔日認為好的,並不是好;認為不好的,並不是不好,是非之念,如今已消融於化爐中)不再有分別心了。
「經言審諦 孰知能追」
真實無偽的經言,是上真把修道真諦及應循的路程,指示後学以望進而有成,可歎芸芸眾生,誰能知道順由這候通天大道,緊步上真之後,急起直追、以期与大道同体,元始齊肩。
總釋:此章是太上教人循道經誡言,由實入虛,由有入無。興廢盛衰、是萄有為的作品,不能長久不变的,唯有由博返約,握大道樞機,以入無為,才算妥當。即使修到飛仙尚属小我,應知大道無盡,修程也無盡,既然入道/應立大志,虛心学習到底,照上真之言,步上真之後,不修到与大道合真,元始齊肩,决不終止。
深妙章第十四
「老君曰 道言深妙 經誡乙密 天地物類 生皆從一」
道家的法訣,深奧玄妙,經典戒律,一故嚴密,其所以要這样的原因,是天地萬物皆一元道氣所生,人要修道成真,第一要言行不二。第二要神氣不二。第三要色空不二。能不二、才能進得心合一,符合法戒)能符合法戒,能符合法戒,才能返回至玄至妙至嚴至密的大道之中。
「子能明之 為知虛實」
閣下能明白這個事實,則知修道人的言行,如能合乎大道本体之一的,才是真實,否則必淪入虛幻。
「子若不照 顯之不別」
你是你,我是我,至理真訣之傳、說出我口,注入你心,你如聞法之後,能將你平日向外輻射性外散流失的精華,從流失處,返照入內,那么一切真實、玄妙、內密、盡在你回心轉意慧覺涵照之中,自已寶藏之門,自然打開,真中無窮財富,自然取用不竭;你若不自然反照,不信此事此理,即就是讓我說的再為顯明,你也不能分別了知其中的利害。
「子志於有 無為所疾」
疾是傷害,你如果立志貪求世上形色貨利之有,而一味去做此有為之事,那就勞神損氣,傷害了自己天真無為之体了。(人人皆是天人,人人皆是仙佛,只因自己傷害天真道体,如鳥折翼,而不能昇天。)
「為有所嬰 億載無畢」
如果自心被此花花世界上形形色色之「有」所困,不能脫此枷鎖,那就千年萬載,永無止期的沉淪於生死輪迴之中,沒有完畢的一天!
「道言微深 子未能別 撮取於略 戒慎勿失」
道法玄微深遠,初学的你,未必盡能分別貫徹,但可執簡馭繁,抱着至簡至易的法訣,戒慎前修,刀頭圭角,將一点点總持之門,好好把定,守而勿失,日久天長,把丹田至寶淘冶得清純不二,則自然可達夫化神聖,放之天下而皆準,那時,一勺之水,自然可与大海滙為一体,而其成就,便是無量無边。如果你初学就貪多務廣,勢必難以精純,自誤前程!此点不可不知。
「先捐諸欲 勿令意逸」
無欲才能清淨,所以学道見要把欲念損之又損,臻於無念,才是正途。但学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歲月易逝,轉眼即近老死,應把握寸陰,辛勤前修,不證大覺,决不終止,切不可意存萬安逸‧荒時廢日,坐以待斃!
「閑居靜處 精思齋室」
心中無事,曰靜處。心在腔子里,曰閑居。念中無念曰精思。洗心退藏於密,曰齋室,至於歸隱名山洞府,精思以淨化其念‧在白雲深處,以修以證以輔之各点,則更是有福了。
「丹經萬卷 不如守一」
持有萬卷丹經、不如抱元守一,元是先天的玄關一竅,一是先天的精華之物,如此抱守,入於不覩不聞之地,無思無慮之天。前者、經是經、道是道,你是你,他是他,後者,乃是摘取丹經的精華,凝結身心的至寶,晉而与道合真,步入真常。
「經非不達 終有虛實 言有必無 子未能別 言無必有 子未能决」
上真丹經,言簡意賅(該音),所含虛實道理,無不涵蓋通達,但往往密母言子'密子言母,言性而命在,言命而性存,說無則真中含有,說有則其中含無,目的乃引人入勝,好自探求;可惜後学諸子,往往不能舉一反三,聞一知十,對於其中妙理,不能決定性的了解。
「但當按行 次來次滅」
初学之人,如未能通經達道,應按師傳口訣去實地修行,惡念起,不管他,惡念自滅‧善念起,不管他‧善念自融,見子打子,掃相忘形,合真陰真陽之二而為一,行到極處,自然善惡悉化,有無不立,超出陰陽之外,不在五行之中。
「道有真偽 福有凶吉 罪有公私 明有纖密」
真道是道,偽道非道!吉福是福,凶福非福!学道人,應具慧眼而辨道真偽,蓋世間之師,無人不說得自真傳,但是真師必有真說、其說如合於上真丹經而以舉出事例以實為證者,理存事彰,則信而可採,其道其法、必属有理論、有方法所步驟、有結果、質防危慮险之法,有起手了手之行,清淨其身心,以合大道之自然,如此道法、必属真道,修之可獲吉祥之福。
反是,心属偽道,修之將有非福之凶!蓋修真道,是与天為徒;修偽道,与物難分!与天為徒者,昇天;与物難分者、入地!吉凶所係,願天下為師者切莫誤人,為徒者‧是道則進,非道即退,切莫自誤!
真是公、罪是私,真必獲福,私必獲罪,因果報應,陰陽一体處處彰明,並無纖亳之隱密,
「占往知來 不如朴實」
修道的人,小有積慧,往往以為能知過去未來而為人言禍福者,欣欣自喜,高不可攀,因此不知向前進步,實在可惜,要知智慧之來、係產生之精神之充沛及清明,而此充沛清明,乃得大道之分賦,得此小小賦予,竟而為人占往知來,消耗精神,自毀成聖證真資本,實為愚不可及!何如圯已雕已鑿的小小智慧,復納入朴實無華之天,会歸大道之原,以求知週法界,道包宇宙!但更進一步來說,即使週法界,也應養晦合冥,返於無知!孔子曾說:「吾有知乎我,無知也!」誰能養真無知,才能成為朴實真常的聖人。
總釋:此章是太上指示大道深妙,源出於朴實之中,修道的人,應明經通理,知萬物皆一所生,一從大道所產,要想入道,須捐棄有形有相之有,而入無形無相之無。但初修之時、不可貪多務廣,應遵師决,抱元守一,按步就班、慢慢前進,我步步踏實,不落偽妄,如有智慧发生,可以占往知來,不可把智慧消耗於談論吉凶禍福之上,應把一切我就,損之又損,深藏再造,以冀大成。
虛無章第十五
「老君曰 虛無生自然 自然生道 道生一 一生天地 天地生萬物」
老子開示一本散為萬殊的過程,教人人知道歸宗返本。大自然從虛無中產生,虛是太虛,無是太無,從太虛太無至高無上的境界中產生了包境有無色空、備有無窮威力的大自然境界;
從這個獨一無二的大自然中、產生了脈胳連貫,靈異莫測,無所不通,無所不達,無形無名無情的大道;大道產生了先天道氣(包括先天精氣神),叫做一、一中又產生陰陽的光、电及磁場,成就充塞大宇宙中各個不同的質点,而生億天億地,奮形重濁者為地,輕清環繞同匝包裹地外者為天,天地中所含陰陽大能,相互交配而生形形色色不同的萬物,因此開天闢地,萬物化生了。
「萬物抱一而成 得微妙氣化」
芸芸萬物,雖生於天地之間,但萬物怀抱之中,皆有不可見聞微妙莫測的先天一氣、萬物華街抱此一氣、稟受此一氣的元和之真,才能化育成長。
「人有長久之寶 不能守也 而欲益尊榮者 是謂去本生天地之道也」
萬物皆抱大道的先天一氣而生而長,鶴寿千年,老松萬載,可惜天賦类這先天一氣的至寶,人类反而貪求榮華富貴的得到及享受,而不能保守大道賦予的至寶,所以失去根本,促壽减算,如松鶴。
總釋:此章是太上明示虛無自然是一切的根本,修道的人,要步入虛無自然,由抱一不離的功夫做起,然後才能得道成真,切不可貪圖榮華富貴,而失掉大道之本及我仙證聖之份。
恍惚章第十六
「老君曰 虛無恍惚道之根 萬物共本道之元」
獨立不改,周行不怠,無所不通,無所不達、無所不包、叫做道。道本是無影無蹤,不可名狀,惟一不二的混元一氣,這混元一氣,至虛而實,至無而有、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這是大道的基本狀態﹔這個根本的態狀,是萬物共同的元始、天地萬物皆從此元始中出生。
「在己不忘我默焉」
萬物守其道本而不失,才能生存﹔所以聖人默守神氣根原,念念不敢忘道,道心常存,道氣常在,道心凝道氣与色身合煉而為一,返於虛無自然,昇仙證果,自在其中。
總釋:此章是太上指示杳冥恍惚之中,有先天的至寶(精、物) 隱存於內,此是大道的根元,出於虛無自然。修道之士,得此至寶,應默默存守,使道心道氣色身凝合為一,以返虛無自然,才算昇仙證聖。
生置章第十七
「老君曰 生我於虛 置我於無」
我從虛無中生,不應自斷虛源,當長使虛中無涯的元氣,源源不絕,以續補我有限的形軀,使我能得長生﹔我本是大道之体,從無中蛻变而成有形的小我,所幸有形小我之中,尚有先天的神氣存在,我仍然是可以入道的半仙之体,應當返本還原,長把我安置在真空太無之內,直待修到惟道為身的境界,以復我本來面目。
「生我者神 殺我者心」
靈明是神,神的本能,普照慧覺,無思無慮、一团靈光,和合元氣,入主我身,可以立天之道而定人体,所以神能生我。心觸物即起念,念起必有行动繼之而生,以消耗我之精氣,破坏我之生理生機,縮短我的生命,所以心能殺我。道人知此,学道必先止念,並要攝念歸心,攝外返內,攝無養白,攝有還無,使種種殺机化為生機,俾心身性命双双得昇華,以證本來之我。
「夫心意者 我之所患也 我即無心 我何知乎」
古人說:「形為孽源」,「心為罪藪」,「有动乎中,居搖其精」。所孔子有「毋意」的指示,太上有「心無其心」的教導,真原因皆是不讓心猿意馬傷害我無價的精華。有心是人心,人「人心是多想多慮;無心是道心,道心是守微守拙,長存道心,放下人心,不識不知,順帝(大道)之則(自然),則道体漸趨完整了。
「念我未生時 無有身也 直以積氣聚血 成我身爾」
大家知道當我未生之前,並無此肉体之身,此肉身之由來,乃是父精母血陰陽二氣交感聚合孕育而成。
「我身乃神之車也 神之舍也 神之主也」
修道的人,應知形神互相為用,身体是神的車輪,是神的房舍,而身体又是神的主人。先要借車輛煉神,再要借此房舍安神,以後當形合於氣,氣合於神,神合於虛、以至形神俱妙。
「夫主安靜 神即居之 躁动神即去之」
吾常聽師言,神是身体的主人,這個說法、是教人修煉識神、使之化為元神,再把元神煉而化為陽神,陽神成就之後,收回不出,以作還虛之母,煉至虛無自然,以達色空不二渾身飛去的無上道果。此節太上言明身体是神的主人,是何原因呢?
因為身体是載道之器,欲煉精、煉氣、煉神,非要保此身体,使之無傷無害,不病不勞,然後才能逐步實現上述修煉。因此‧這節經文,太上指示修道以保身使之安靜不勞為主,否則形勞氣傷,神去身死。要想化体為金剛的道体,必須回頭重視凡体,以凡体為主。
「是以聖人無常心者 欲歸初始 反未生也」
名利之心,愛欲之念,皆是常人心中所希冀之物,鷄鳴而起,孜孜為利,不管此利能否得到,總是消耗自已身心的精神而縮短生命,並將可以成仙證聖的本錢,漸次花費一空!聖以洞悉其中利害,清靜無欲,不敢以常人之心為心,保持天地父母所付予之本錢,納入無思無為之天,上合道源,以反未生之初。
「人未生時 豈有身乎 無身當何憂乎 當何欲哉」
人當未生之時,那有身体?沒有身体,就沒有憂愁,更沒有貪欲。無憂無欲,則一切累贅皆不復存在了。
「故外其身 存其神者 精耀留也 道德一合 与道通也」
真心主宰,安坐玄關,神氣渾融,握「大總持門」的樞机,把身体置之度外,如此存神養氣,既不干擾体內造化之流行,復可因外身忘形,而使身体虛空,以留存已有及翕聚真空中的先天玄精光耀,充塞一身,所謂載道之器,從此便有道可載了。精耀入內,初結丹而後温鍛煉,以成還丹,則一粒至宝,如珠走盤,自成璇璣(結丹時無此法相),形成「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境界,漸漸「內運修輪,外合天範」,再行涵以虛,則至德凝聚,自然默運一元,充週四体及天地宇宙,而与無形無名無際無边之大道相互交流,無滯無礙,不二不分、以至合無可合,分無可分了則大道成功,位列上真。
總釋:此章是太上明示修道應把身心放置在不傷不死而又可以長生永生之地;並明示真神生人,人心殺人!心猿意馬,俱是大患!未生到,並無此身,既有此身,應使不勞不傷,借此色身,而修法身,但色身与法身,均是修道之主,應互輔互成,通其有無,道全德備,即抵於成。
為道章第十八
「老君曰 古之為道者 莫不由自然」
道法自然,所以求道、修道、證道、宏道,完全均要順乎自然。怎样才算順乎自然呢?不先、不後、不左、不右、不快、不慢、忽忘、勿助,順其自然的形勢去做,率真實踐,自然水到渠成,順利完滿。如果一踄勉強,不夠真誠,其中必有人欲机心,滲雜在內,則所作所為、立刻落入人為造化、絕對不能做到大化天成,無絲毫裂縫的境界。古仙如此,今人應知。
「故其道 常然矣 強然之 即不然矣」
修道不故虛偽造作,所以必可得大道之常,如果有絲毫勉強,即是人為,而非天然,其中必百脫節失靈之處,不能達到本末銜接、神髓一貫,那便失去自然之道,而不能修到圓成的地步了。
「夫何故 以其有思念 故与道反矣」
念從心田而發,是人攀緣萬物,摹擬形相、擾亂造化、耗散身心精華的無形之物。大道之体,本來圓成,人人本是仙佛,只因忽起一念,即刻將天賦予人的圓成道体分割為二,千念萬思,便把道体割裂成零零星星,所以道中命脈切斷,造成自戕自殺,而失去長生永生的道路!所以多思多念之人,其所行所踐,絕難与大道一体共圓的。
「是關槖籥之器 在其用者」
槖是中空的囊或打铁所用的鼓風吹火的器具,籥是三孔六孔中空的樂器或通風通火的管子、這種工具,都因內部空虛,所以才能成為諸種用途。智者以虛空為心,師法自然,故能隨時隨地修通管道,由用得体。
「虛實有無 方圓大小 長短廣狹 聽人所為 不与人争」
上述中空槖籥,可以隨方就圓,因人的需要而成不同型態的器具,听人使用‧不!与人相争長短,大道中空,故能在無形中利济萬物。
「善人在於天下 譬如槖籥乎 非与萬物交争 其德常歸焉」
善人虛心空如槖籥,大肚包容一切,不与萬物競争長短高下,所謂「圓即圓兮方即方,教人怎得見行藏」。所以萬德均集其一身。
「以其虛空 無欲故也」
有欲是人心,無欲是道心,人心一起,念念不停,念中有物,心被填滿,失掉了虛空包容通達之量,而落入只計利害相互排擠的小小圈子。善人常時虛無道心,故能容物。
「欲者凶害之根 無者天地之原 莫知其根 莫知其原」
私欲之念一起,未必有利於己,先已損害自已的精神。必更有不利於別人之處,如此必興種種争端,內藏危機,成為凶害之根!可惜大家昧而不察。天地自虛無中出生,人應探求天地出生根原,学天地的無心,以入道之門而享永恆之福,可惜大家也不知道。
「聖人者 去欲而入無 以輔身也」
聖人深知自私自利的欲念,實是自傷自害的主因,於是放下妄想的人心,把一切欲念納入「無何有鄉」,此「無何有鄉」之中,含有至精至微的先天精華,可以充實並增加其智慧以輔助其身的成道。
色身章第十九
「老君曰 人皆以聲色滋味為上樂 不知聲 色滋味 禍之太朴 故人不欲 以歸無欲也」
世間的人,都把悅耳的声音,耀眼的美色,爽口的滋味,當做歡樂必需之物,而不知上述三者乃是銷能吾人精氣神太朴三宝的毒物,三宝損失,即是禍周的到來!所以聖人對此毒物,不去涉想,保護自己之精華,而歸於無欲的境界。
道虛章第二十
「老君曰 道者虛無之物 若虛而為實無而為有也」
「有物混,先天地生」此即道体之物也,此物不虛不實,不無不有,藏於杳冥,恍惚混沌之中,而生化萬有,故上古稱學道為學混沌也。能得此物,名之曰格物,得此而与本性混合為一----成為玄珠靈寶之後,可以通乎大宇宙中萬物的表裹精粗,而成為一元大我之道体,又名曰格物。
「天者受一氣 蕩蕩而致清 氣下化生於萬物而形各異焉」
天得一以清‧一者先天一氣也,故古人云:「氣动而清,天之象也。」此氣下化,
与元氣与大氣結合,而生萬有而形態不同之萬物。而生生不息,此乃一本散萬殊者也。古人又曰:「心靜而寧,地之象也。智圓而明、日月之象也。三象會合,即可自然神性之妙用矣。」可並参也。
「是以聖人 知道德混沌 玄同也」
天地未形之前,五行、四象、两儀、大極、均藏在大混沌中,道在是德也在是,是為萬有之源。聖人深知這個本源,所以清靜無為,納身心性命於大混沌中,以成其道,以養其德。而一切不可名的玄,自然形態的妙,均和聖人的道德合而為一,以成其聖果。
「亦知天地清靜 皆守一也」
上節是說未生天地之前的境界,這段是詳天地已形成之後的現狀,天所以能清,地所以能靜,皆是天地安守大自然的一貫統係而不失的原因。則如大地因有統一的磁場,所以地之五行才得凝聚,而山岳河海才能緊緊的相接,不崩洩;至於天的清純定力,因有道力之一的密密陰符,所以雷雨風雲不能变其常態,諸天星宿,浩浩同運,絕不亂其軌迹。這都是天清地靜守一不失的表現。
「故与天同心無知」
所以聖人的心,和上天的心同其光明遠大,而沒有為自己計較利害得失的念頭,這样看來、聖人是一個無知之人了,但其實是知週法界,而無所不知。凡人之知,知必着物,但一有所著,知一而不能知二;聖人的知,是知無所着,知無所著,即是心無所住,心無所住‧才能無罣無碍,才能在大涵養中,成就其光輝本性,以至於無所不知。
「与道同身而無体」
聖人洞悉造化,先借假形以修真,後成聖体以忘形,忘形才能保形,保形才能易形羽化,到了色身与法身融合為一之際,立刻昇入無形,而与大道無形之身無相之体合而為一了!
「而後天道盛矣」
能忘形無心,即可化小我而成大我,化假我而成真我,由四体而入神髓,自然一元默運,天理流行,天人一体,天道昌盛。
「以制志意而還思慮者也」
鉛能服汞,即是先天的道氣能制服後天的意志,使萬流入海,萬殊歸一,把所有思想及考慮均回到造化的源頭而返其故鄉,所以能洞燭萬有的表裹而證大覺之位。
「去而不可逐 留而不可遣」
修得一粒黍米玄珠之後,圓陀陀,光灼灼,遠在天边,近在身旁'當其運行,其速度無物可比;當其色法二身合一之時,萬形皆滅,萬法皆空,与道常存,神鬼莫測,誰也不能把他遣去。
「遠者出於無極之外不能窮也」
大道之行,深遠難極,難窮難盡,不可說!也說不出!
「近在於己人不見之」
得到大道玄妙及造化的人,道貫三才,兼通自身,神靜如岳,氣行如泉,神知心主,別人莫見。
「是以君子 終日不視不聽 不言不食 內知而抱玄」
修道的君子,明白「食母」「抱一」為入道的必由之徑,所以保持自己的精華,關閉耳目口三寶,不聽、不看、不言、不味,以神馭氣,慧光內凝,抱玄合冥,真宰立基。
「夫欲视亦無所見 欲聽亦無所聞 欲言亦無所道 欲食亦無所味」
道人當他身心与大道合同之後,這萬化之母的大道之源,与他的眼耳口之根,自然相印相涵,凝成不二的境界,此時色、空、有無的枷鎖、全部解脫,六根歸元,一輪圓滿,再也沒有任得欠缺,這時如欲說他视無所见,其實宇宙一体而無所不見;說地聽無所聞,其實天上仙樂,地獄哀號,蟻如豐鬥,蚊似雷鳴,無所不聞;
說他言無所道,其實正以億天仙真,無極至聖,共說無生妙法;說地食無所味,其實正在品嚐鴻濛之酒,醉卧無上洞天。道人如能修到一無所有,則無所不有;一無所得,則無所不得了。
「淡泊寂哉 不可得而味也 復歸於無物」
空寂的大道,淡泊無味,空寂淡泊之中、極物之根,定謂得本,得本便可到達無物的境界,到此境界,道体密封密合、既無有体之身,那有可開之口,所以雖有山珍海味當前,也無心再分辨其味了。而無味的道味,亦視同有味之味、也不再加分辨了。
「若常能清靜無為 無自復也」
靈台無物,身不為欲念所役,順天而动,率性以行,使六根還元、神氣復初,自然達到清靜無為的境界;自然虛無來復,大道營衛其身。
「返於未生 而無身也」
虛無來復,融合身心,始能返於父母未生前的真面目,而成就無体之体,無身之身。此体此身,才是萬古不坏的法身,無形無相的道体。
「無為養身 形体全也」
能「無」則私慾淨盡,「無」能有所作「為」,去做含德凝和的功夫,則道氣漸可包裹貫通一身上下,以淙全及浸潤其形骸。但應特別戒慎的,念頭一动,立刻混沌破失而落入有形有欲的後天,必須無欲清淨,納入先天,才能以道全形。
「天地充實 長保年也」
人能無欲無念,晉而与天地精神往來連貫,剎那之間,其有限的形軀,即被天地無涯的元氣充實,定實日久、自然生生不息,長保天年而為駐世不老之仙。
總釋:以上從第十章起至本章節「長保年也」句止,的分第十九、二十、两章)而流傳迄今的原著、未作如是之分,不知其因安在?玆綜合將以上章節總釋如后:
太上指示:古代修道的人,沒有不是從納入自然、順其自然、符合自然,而後才能把大道修成的。道是自然,應當無念以与道符,如果用人心强加左右,則是心中實而不虛,不能容受一切,那就失去大道的本体了!必須去貪欲而入虛無,方可合乎道範。但自從道生萬物之後,道人應觸類旁通,不為物困,了解每一個体的物中、均有大道無形的精華存在、所以明道的人,能從任可個体之物中,会通天、神、命、玄而与異名同實的大道合而為一,以得到真正的解脫,關尹子親聆太上的各章節開示後,即有所了悟,便說道:
試觀水能穿石,可故道能透物,道德的產生,大道的修煉,均從大混沌中(上古稱學道為學混沌)得來,混沌中生道產一,天地得一守一,然後才能不与道離而得清寧,道人明此'實行法天則地,收斂意志思慮,學習無知,而与天同心;学習無体,而与道同身。及至修至一粒玄珠在握,則此玄珠有如無首神龍,留也留不住,逐也逐不走,遠在天外,近在已身‧功夫到此,即應忘去六根之用,抱玄守一、返於未生,歸於無物,則大道及天地精華,永遠充實道人的身心,使之先作駐世之仙,再證無上之果。
(下轉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