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昇經》 卷三
哀人章第二十一
「老君曰 人哀人 不如哀身」
太上見世人理事,往往不知輕重緩急,以至害了自已,還救不了別人,於是再鄭重的告訴關尹子說:世上的人,只知哀憐他人,而不知哀憐自身,勞神傷氣,流入種種漩渦,促短生命,實在可惜!如果人人皆知天地父母生我育我之易,善保身心,實踐道德,那就人人皆得自救,不勞別人再施哀憐了。
「哀身不如愛神」
神是一身靈明的主宰,由於真氣凝結而成,神在則身存,神去則身亡!夫眾能朝着「正念」「無欲」方向上去做,則我神不受到傷害及污染,乃是初步愛神之道;如進一步能斂虛空、中黃芽(真炁)以養吾神,則吾神便会壯大靈明。
「愛神不如舍神」
只知愛惜吾神,而不知使吾神得到安居之所,還不是一個妥當的辦法。何如清虛拱衛,混沌包藏,使之深居簡出。
「舍神不如守身」
神是嬰兒,身是慈母‧當把陽神修成之時,如若竟行蛻形遺骸委身而去的話,尚与太上道德經所說「大制不割」的大道相去甚遠,因為尚有取捨之念,未入大道之中,此時應做「嬰兒惜慈母」的功夫,使形神合一,互涵互攝,做到形神俱虛以至於俱妙,那么;色身即是法身,而守身的功夫也做到家了。
「守身長久長存也」
神在身中,真氣自回,真氣接補身体,可以生生不息而證長生之果﹔形合於氣、氣合於神、神合虛無自然,自可形隨神化,而證永生、無生之位。長久、長存、即在長生、永生、無生之中。。
總釋:此章是。太上見世人只知愛管他人閒事,一味去哀憐他人,而不知回過頭來哀憐自身。並示知哀憐自身,不如愛惜自己的神明。愛惜自己的神明,不如替自己的神明用清虛混沌做個先天的安樂房舍。有此先天房舍,如果脫壳委身而去,那就是尚有分別之心,取捨之念,未得「大製不割」的中道。功夫到此、應當把陽神合色身而為一,千燒萬煉,以證無生之果。
神生章第二十二
「老君曰 神生形 形成神」
無上大道,初生原始至精,再生先天祖神,三生之天一氣,告天一氣化生萬物,可以說萬物的形体,是從神蛻化而來,故曰神生形,此乃「降本流末」的現象。既降本流末現象,當然也有由末返本的法則;吾師吳仙翁修真有言:「身是一部天机,天機能造成至寶,所以天機不可洩露。」這幾得口訣,是与太上「大道無形」「外其身而身修,忘其形而形全」的法旨,完全相同。身形既忘,即是把身体交還先天,形還先天,即受先天至寶的營衛包裹,充塞內外,久之,冰溶成水之日,即是形成神体之時。
「形不得神不能自生 神不得形不能自成」
神是本,形是末,末不得本不生,如同樹木無根不能生成一祥。一本既能散為萬殊,如果不把萬殊之念的精華收斂团聚起來,好比金陷砂中、玉藏石內,其金石不能成而為用,所以神必須從形中修煉而成。
「形神合同 更相生 更相成」
修士修到煉精化氣、煉氣化神,陽神成就之後,不事速成,不尚点、線、學問,不做脫壳離形之事,把陽神留在玄關之內,千燒萬煉,以至於大化混成了形神俱妙,然後投入無形無名大道之中,渾化無跡,無影無蹤,自然形成更加相生相成,融匯為道、隱顯莫測,妙契玄玄了。
「神常愛人 人不愛神」
神寄居人体之內,成為光源熱本,並產生智慧,使明辯善惡、維持人的生命,使之生存延續,這是神愛人的事證。
至於人呢?不知清心寡慾以留其神,養氣還虛以供養其神,使神既不得安,又不得養,再加上漏精暴氣,皆是給予自已神明無情的摧殘!
此皆人不愛神而自取滅亡的事證。所以修道的人,决不敢因身外之物而坏其內在之真,故是從事修道涵德,使人神互愛。
總釋:此章是太上告知:神可以生形,形可以成神,而教人保神化形,以成大道。形是靠神而生、但神不得形而不能顯道力的大用,如果形与神两两合同,則有進一步相輔相成之功。可憐不明道的人,不知神施於形之愛,反而日損自身的精華,對神加以摧殘!所以修道的人,應把小小的智慧,兀兀不安的聰明,均棄而不用,歸於無思無慮之天,以養其神,以保其形,進而化凡成聖。
常安章第二十三
「老子曰 聖常安 与天地俱安 而鬼神通」
聖人無欲,天地無心,所以聖人能運大道的造化,周行不息的貫乎天地,与天地相互俱安於無為之中,与鬼神合其吉凶於大化之內。修士修道,應法天則地,以聖人為師,凝凝以顯,溶溶以隱,自可漸与虛無自然同体,而与天地合撰,聖人合德了。至於屈者之鬼,伸者之神,自可会通貫連,一全大道本末兼賅之妙用。
「眾人皆安其所不安 即不安矣」
人心如果不能無欲以返清靜,則其人自然因心之不平而致氣血动蕩不安,其對外處理事務,必失去平衡而形成崎嶇起伏,一人如此,則其人、身必不修,家必不齊;大家如此,則世界动蘯,不得安寧!如果大家仍以此為常,不加醒悟悔改,而天下永無平靜之一日!道人如果如此,則大道永無修成之一時!
「蓋天道减盈滿 補虛空 毁強盛 益衰弱」
天道是損有餘以補不足'所以滿招損,謙受益,強梁者不得其死,柔弱者可以生長。觀此,修道的人,心應虛空其心,才能補益正智;虛空其身,才能融通造化,守柔守弱,戒強戒滿!即使雲衢路通,飛昇冲舉,但仍然尚在返本還元半途之中,决不可有違天道而背虛無自然,應上与無盡的大道,合和交泰,以返太無。
「損思慮 歸童蒙 塞邪知 聖人之朴也」
聖人深明白大道是萬有之宗,永恆之本、必須与大道合真,才能返還元始的大朴不鑿至真境界。欲達此境界,必須把千思萬慮,損之又損,以至於清沌;把種種邪智,用先天一氣如以充塞,使之化為正覺,再恢復無知無識如孩童尚未啓蒙的混沌階段,以返其朴實無華的大道之源,才是正途。
「是以天下尚孝 可謂養母 尚能愛母 身乃久長」
萬物属有,大道是無,天地萬物皆從道氣所生、然而有与無可以相生,當天地尚存之時,天地萬物固賴大道之母以養,而其母必賴萬物生生化化的反哺以奉以養,作体与用不息之循環,以成大道之周流。所以修士必須常常信愛大道,以得大道之母氣栽接滋補,此身才能天長地久,此乃母慈子孝之本原也。
總釋:心安理得之後,是可以安天地而通鬼神的。如人心不安,大家反以不安是應有的常態,則身心及天下大亂將永無平息的一天!天道是損有餘以補不足,學道的人,應損思慮,去邪智,以還童蒙朴實之天,如此才可以得到道之母氣,以保此身之悠久;並應愛此母氣、道於反哺、以全大道体用之流行。
身心章第廿四
「老君曰 身之虛也 而萬物至 心之無也 而和氣歸」
道德經云:「外其身而身修、忘真形而形存」、清淨經云:「外觀其形,形無其形」,又曰:「大道無形」,此皆「外其身而虛空之」的「真空煉形」無上心法,惟能這样,則心性才不致盤据肉体枷鎖之內,以致發為妄念私知,干擾及破坏身內自然氣血運行之旋律,以傷其天年;惟能這样,則大道所含的天寶才能入注体內,以成其成道證真之造化;所以修習至道,必須要徹底做到「外身」「忘形」,以虛其身,才是太上心傳。有心之心,是人欲;無心之心,是天心,人欲是小我的操持者,天心才是大道的主宰、主宰是建立,然後大道中祥和之氣,才能齐集的歸附,由大定慧覺而化為神明。
「故善養身者 藏身於身而不出也 藏人於人而不見也」
因此之故,所以会修道養生的人,先把肉身藏於法身之中、再把法身藏於肉体之內,終把肉法二身互入互攝同納於名情俱無的大道之中,不出不入,不二不分,即空即色,即色即空,以至色空俱化,有無不立,以了生死大事。如此;真我之人与假我之人,由於合一才能修成大道,而成道之人,外表雖如愚夫愚婦,其實已定滿怀道德,一腔仁慈的極品上真了。
「故君子之治 必先死於國」
所以君子治身無上方法,必先死其人欲之心‧忘其有形之身;人欲之心如死,則心是無心之心;有形之身如忘,則身是有道之身'而所居之國則是無形上界。從死處而得長活,才能長活、怕死而不学死'總難逃一死!
「既死不亡 其國盛也 民不敢散 更復充也」
人心既死,法身乃生,法身養煉功成,法相赫赫長存,一輪完滿、大包宇宙,細透微塵,以還原始天境界,永遠強盛而不衰亡,自成一座洞天,可使九玄七祖俱得超拔、同居洞天之內,同享天福。如此成就是完全由於平日的積精累氣,不敢耗散自已身心的真元,以及知道如可把大自然的先天道氣、用來恢復充實既破的身心,日久年深,道心道修永遠不退,才能得到這样的成就。
「若能知常 施行反也」
大丈夫當齐家報國功成名遂之後,應當退習長生之道,這種真常的大道,乃係拋人欲、存天理、把以往所做有害身心、勞神、喪氣、傷精、的種種順行施為,轉為保精、裕氣、存神、反順行為逆行的修習、才能可望有成。
「眾人歡樂 用生生也 动而失之 壽命竭也」
尚未明道的芸芸眾生,不知真常的大道是在返本還元之中,必須實行節流及開源的功夫,添油續命,才能長生永久;反而以為人生百年、轉眼即逝、既然來此花花世界之中,應當縱情声色'及時尋求歡樂,是理所當然,那知、如果如此、就会把天地父母所給予可以萬古芸舂昇仙證聖的本錢----精氣神花費一空,不旋踵間,便入長夜之天,真是可惜!
「夫天下大物哉 甚綿綿也 冥冥混混 不可知也」
佈滿充塞於大自然時空之中的,皆是大道之体,這龐然大物,綿綿不絕、獨立不改、冥冥混混,深不可測。
「知之者去之 欲之者離之 近之者遠之」
大道本來圓成,萬物在大道之中,大道也在萬物之中,有体有用、本無間隔,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又曰:「禹吾無間然矣」,如能一貫而無間隔,大道自然容易修成、如果一有分別之知,貪欲之念,親近之想,那就立刻把這一貫的道体分割而不一貫,斬斷而有间隔,則去道、離道、遠道、而与大道便分家了,所以古仙教人「無念以為常」,其因在此。
「是以聖人非託於天下亦非託於鬼神 亦非託於萬物 常以虛為身 亦以無為心」
大道無形無名,沒有位可對待,所以得道的聖人,默運一元,与三才合一而不為三才所範圍,聖人本体的顯現,並非把精神寄託滯留在天下任可名相之上;聖人本体的隱藏,也非把精神寄託滯留在神鬼之身,放眼萬物,亦無任可物的佔或污染聖人的靈府。因既,聖人是以虛作身,無作心。惟虛惟無、才能与大道合真。
「此两者 同謂無身之身 無心之心 可謂守神」
身心如能做到虛無两個字、自然可以「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無心無形,与神(性)相守,日久功深,悟通造化,自然形神俱妙。
「守神玄通 是謂道同」
無身無心,与神相守,身、心、神、自然合而為一、合而為一之後,自然和「無形」「無情」「無名」至玄至妙的道合同了。与大道合同,即是道為身,而得永恆長久了。
總釋:此章太上教人如何安排自已的身心,才能与道合一而修成道体的寶筏。句句口訣、参悟透徹,即得太上傳心之妙,化除凡心肉身,以證道心法身,端在自己的修為。願天下修道的人,即能明白此章的真諦而去實踐!
無思章第廿五
「老君曰 智士無思 無慮之變」
大智慧的人,心性湛澄、光明融透萬有、大通大定,一团真理在抱,不憂不懼,為天地的主宰,作眾生之父母,宇宙一体,萬化生身,再也沒有千思萬慮可以变亂他的胸怀了。
「常空虛 無為 恬靜 修其形体 萬物育焉」
真正修道之人,經常心中空虛,沒有物欲拘役,順理行事,不事造作,以全其無為﹕身不躁动,氣不粗暴,以保持恬澹安靜;如此修持其身,則天地与人皆在道無為而治之中,自然「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和衷共济,相互樂利。
「变者貪天下之珍 以快其情」
人人本來是天人,人人本來皆是仙佛,可惜性天起障,貪圖享有世間名利恩愛,以快其情欲,因此天人及仙佛之体,因為有了這一個貪念,而發生了本質的变化,以至变真成假,化聖為凡。
「然後兵革四起 禍生於內」
因為內生貪欲,所以前念未平,後念又起,念念动盪不安,一身之內,便成為胡越異邦,不能统一安定;因為內心不能安定,故其處理事務,不能合情合理,難免到處樹敵,以至四面楚歌,自戕自殘。
「國动亂者 而民疲勞也」
人身即是一個國家,萬民即是身內氣血細胞,人若有动於中,必搖其精,因為念念不得平息,所以氣血便失其自然循環的規律,被萬念驅役,而疲勞不堪,目此這個身体,使形成动盪不安國亂。
「夫國以民為本 民勞去者 國立廢矣」
身体以氣血細胞為萬民,氣血道沸騰不安,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那么這個身体就快要報廢了。古聖先賢,教人正心誠意,是教人修身以定其國;古仙上真,教人清心寡欲,是教人心与道合,以求人神俱入大化之中---以化凡證聖。
「所謂出其無極之宝 入賊利斧戟也 是以聖人無為無事 欲安其國民也」
人体內的精氣神三寶、是無价至珍,源出無極之中,應當用無為之功,善加保養利用。否則,方寸一亂,則七情六欲之賊,立即各持斧戟加害於人,以至於傷生戕命。
「故曰 子能知一 萬事畢」
由於以上情形,如果閣下能知大道本來与人同為一体,人能實行無為之功,不起萬念及分別之心,不再分割大道一貫之体,以自斷道的血脈之源‧那時自然萬物歸宗,萬流入海,千枝萬叶歸根了。完整無缺、靈異無污的大道,依然默運於一元之中,多元同歸一元,而天上地下、人間、種種的萬般事務,俱於一元的源頭,再無任何紛争之可言了,再也不分家了。
「無心德留 而鬼神伏矣」
吾人如能做到心中無私,天理即是吾人之主宰。天理所鍾之之處,萬德莊嚴,福祉海涵於道化之內、鬼神欽服於盛德之中,各有其道,各全其德,自然天地萬物各得其所了。
總釋:無思無為,是安心、保命、成聖、成仙的最高心法,因為人能無思,自然性光圓滿,不傷道体,不特內心不生災变'而身內氣血也不受損害;並且可以得到大道之一,源源滋補,以至於道全德備,鬼神欽伏。
我命章第廿六
「老君曰 我命在我 不属天地」
我的生命,從大道中誕生,我如能無欲以養性,取大道自然光氣以修命,性命合一,靈能团結,仍是一元而賅多元的道体,可以参贊化育,陶鋳天地,天地尚受我法身的福陰、自然「我命由我不由天」了。
「我不视不聽不知 神不出身 与道同久」
目光外視,則神為色亂,聽納外音,則精被声傷,多知則精神外露而無法使三寶统一,如此、皆是傷身害道的作為。惟有含眼光,疑耳韻、調鼻息、冥知覺、使精氣神三寶和合而融歸一元,使精氣化為神光,光體合一,与身互融,不出不入,形神俱入大道之源、而与大道同其悠久無疆了。
「吾与天地分一氣而治 自守根本也」
道氣彌綸萬天,包羅萬地,天地是分大道之氣才能長治久安;吾人如能依法得到与天地同根的先天道氣,那么大道直接付予天地的至宝‧亦可直接撥付於吾人之身,吾人得此道氣、守此根本,保而不失、便可漸漸化凡成聖了。
「非效眾人行善 非行仁義 非行忠信 非行恭敬 非行愛欲 萬物即利來」
芸芸眾生,如果有心去行善事、行仁義、行忠信、行恭敬、行愛欲、那么其心中的希望,不是求福,便是求名求利,如有希求,其心必不清靜,必不能達到無欲的境界,不能無欲必有愛与惡,愛惡心起,即有利害的關連。如能清心無欲,便於物無害,於物無害,那就誠如古仙所之:「圓光一顆好牟尼,利物兼能自利」了。
「常淡泊無為 大道歸也」
聖人無愛欲,淡泊恬靜,与大道本体沒有两样,以水溶水,自然水水合一、所以大道自然來歸於聖人身心之中。
「故神人無光 聖人無名」
智慧与覺照凝聚而納入寂寂的無何有鄉,即是把光藏入光源之中而無光,形隱用藏,不事煊染,与道合符,居於造物之先,所以名相不彰而無名。惟能無光,才能發出無量之光﹔惟能無名、才能成就非常之名、神人聖人,俱以大道為宗。
總釋:此章是太上明示天地人三才同為大道所出,各自承受道氣而生、我既得道氣為人,則我的生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並不在於天地。修道的人,明此桹源之後,應當耳不聞,目不視,淡泊無為,形神不離,即使實踐善行,亦是出自無心,学神人之藏光,学聖人的無名,以還於大道之真。
兵者章第廿七
「老君曰 夫兵者 天下之大凶事也 非國之宝」
一國比作一人之身,殺伐之事、名曰用兵。一身之內,一念起'一念滅,念念戰争不息'既傷害氣皿脈絡之運行,又損及心地的统一。既擾亂一身的平靜,又失掉与大道合符契機。如此作為、既非身心安泰之寶,必形成傷身促命之大凶!因此、貪、嗔、痴、愛、殺、伐、鬥、争,皆不是吉之事,而應加警惕!
「寶之者而不用也」
去一惡念,添一善念,固然是好;但不如心机不起,念念歸源,寶藏精神而不用,使身心安寧,才是無止至寶。
「用之者 动有亡國失民之患也」
喜用心机,不知藏養精氣神的人,必將導致疾、病、衰老的早日到達,以亡其身的大患。
「是以聖人怀微妙 抱質朴 而不敢為 与天下交争焉 從生者乎」
由於用兵殺伐,在是有害身心而損精氣神的舉动,所以深明利害的聖人,怀微奶的道心,抱大朴的道氣,不敢發动心機,妄念一起,去和六下的眾生去争高下勝負,以喪失自身的至宝。
「雖有猛獸 不能据也 雖有蜂蠆虫蛇 不能螫也 雖有兵刃 不能害也 以其積德 玄通故也 是以天下萬能害焉」
聖人以天地之心為心,以太和之氣為氣,以道為体、以慈為用,体物不遺,仁民愛物,故能作眾之的父母,所以猛獸蜂蛇,及刀兵利久皆不能加害於成道的聖人,其原因是道体涵盡萬物而不異於萬物,可以異在同中同在異中,同类同氣者相親,故成道的聖人,可以千百億萬化身而隨緣度眾。
總釋:此章是太上戒人不可貪欲起念,促傷一己之天年,以至於此身不保,應當学習得道的聖人,怀微妙的道心,抱大朴道氣,「心向道,不与世人争高下,及至道成之後」一同而賅萬異,毒物刀兵無法加害其身,所以道濟天下﹜作天下眾生的父母。
柔弱章第廿八
「老君曰 天下柔弱 莫過於一氣 氣莫柔弱於道」
滴滴之水,日久可以穿山透石,這是至柔之物能通過至堅之物的例證;氣体之柔,更甚於水,所以柔弱之氣、可以貫通萬物而滋養群生;至於無形無名的大道,比較水与氣更為柔弱(它是無踪無跡),因此;生育天地長養萬物的至德也無際無疆,無盡無休。所以修道的人,如能先得天一之水,再養浩然之氣,終合無形大道,則可以在至柔之中、而修成難以測度的道体了。
「道之所以柔弱者 包裹天地 貫穿萬物」
因為大道至大至柔,居於萬有的朕兆之先,元量開宏、可以包裹天地、微密精細,可以貫穿有形及無形之物,是以大道修成之後,与宇宙同体而無身,無所不包,無所不涵,真是高深莫測,幽邃難極、故大道又名無極。
「夫柔之生剛 弱之生強 而天下莫能知其根本所從生者乎言」
萬物之剛強,必生自於開始的柔弱,試看骨齿雖堅,當初還不是從氣液而來。可惜大道所生之物,往往得到剛強之質,而遺忘了柔弱的根本,以致「過剛則折」,「強梁者不得其死」!這完全是背道忘本,沒有保持及恢復當初柔弱的原故。
「是故有以無為母 無以虛為母 虛以道為母 自然者 道之根本也」
有自無生,無自虛產,虛自道出,道以自然為其根本。有形的萬物,源出於先天一炁,一氣洞白無边,來源於原始祖神,元始祖神,來源於元始至精,此神至無的精至虛,前者光明無量,後者赫赫難測,而此等先天之物,皆起源於無形無名的大道,而無形無名的大道,又從大自然本体中而形成,這样層層有源,物物有本,眾本之本,萬源之源,大道与自然可以說是总源頭了。所以修道的人,貴能務本得源。
總釋:此章 太上明示修道的人,要從柔弱中悟道、修道、成道,不可居於強位而失道滅身。有以無為母、無從虛中產,大道是從自然中形成,水有源,木有本,道人應務本窮源,才有成功的一日。
民之章第廿九
「老君曰智 民之所以輕命早終者 民自令之耳 非天地毁 鬼神害」
大道中有至德存在,大生廣生,生生不息,永遠給予被生者無窮的補給及支持,然而無知的人類,反輕生早死,把上古可以活到一萬八千歲的寿命,已促短成為人生不滿百的短暫,皆是由於不明大道,自亂心理、自斷生机,以致把通達於大道的命脈管線,自行用貪嗔癡愛回把利劍切成柔腸寸斷,說來真是人类自作其孽!並不是天地傷人、也不是鬼神害人!
「以其有知 以其形动故也」 知起則逐物勞形,勞形則精氣神大受損害。
「是故無有生有 無形生形 何况於成事而敗之乎」
虛無自然的大道,無中生有,而產一氣,氣中產質,而生形相,從此清淨無為之体,而变成多彩多姿的形態了。可知萬物的出生不易,成長也難,萬物如能以道保身而不傷,自可長寿永年;人类如能使身心還到孩童、胎嬰、進而到朕兆之端,自可与道源銜接而得長生久視。可惜人类往往亂其心志,动其氣血,勞其形神,使千秋萬世不朽的道業,毁於自戕自伐之中,實有負大道生我育我的致德。
「人欲長久 斷情去欲 心意以索命 為反歸之」
人类如想長生久視,必須以慧劍斬斷情絲,使元精不傷﹔以天心化人欲、使元神不損﹔如果縱心猿、放意馬,必然毁傷神氣,擾亂生机,自索自命,造成早死!如此利害分明,則學道之人,應盡快去做返本還元的功夫,反人欲而歸天理,反有形而入無形,把身心沐浴溶解於天理無形之中,則十萬八千毫孔,三百六十骨節,將被道氣貫通包裹,日久天長,自然被大道的再造而位證仙子。
「形神合同 固能長久」
形是大道的糟粕,神是大道精華,两者合而為一,互攝互入,本末凝聚一起,不特可以寿命長久,而且可以形隨神化,證得無形法身、再也歷劫不坏了。
總釋:此章是 道祖開示大道是生我育我的大母,應明道以自修自保,不意昧道而自戕自害,應斬斷情絲,降伏心猿意馬,回頭反問朝着生我育我的無形大道之中邁進,使形神合一,再造於道之母的胎元之內,證得仙体,歷劫長存。
天下章第三十
「老君曰 人雖在天下 令意莫在天下 人雖在國 令意莫在國 人雖在鄉 令意莫在鄉 人雖在家 令意莫在家 神雖在身 令神莫在身 是謂道人」
一個園丁種植樹木,如果今天用手把樹摸摸,明天把樹搖搖,則此樹木、很難長成参天大木,倒如樹木生在深山之中,沒有人為的侵犯,自由自在的吸收陽光雨露,則不知不覺可以茁壯長大成為棟樑之材,以是之故,可見順其自然無為而治,比較有心造作來得适當,因此修身的人,不可執着形相,應實行以道治身,及天下國家。
人居天下之內,不可用意念執着於天下的事物,盯着不放、而傷天下之和﹔在國不可獨裁執着國事,而傷一國之和﹔在鄉在家皆不可讓大家強制都聽順你一人意思,而使家鄉困於你一己城府之內;至於神明在身,决不可把元神化作識神去執着或体会一身的痛癢及氣血脉絡的運行,如果這样,便是着相着魔,落入後天,失去先天,要知如果着身,則立刻干擾氣血的自然循環律,並且与天地間無際的元和之氣隔絕,失掉了先天補給路線,以致無法和大道会合貫通,成為一位有道之人。
大道無形,道力貫通萬有而不拘滯於萬有之中,道人学道,應不可拘於一隅,被此一隅的形相所困,應与大自然合一,而周流六虛,無牽無掛,所以老子教人「外其身,忘其形」佛家教人「無住生心」,皆是教人会道周行,才能得道成真。
總釋:此章太上教人修道不可把神氣困於任何形相之中,拘於一隅,而不得流通在本經第廿九章中,太上曾明示「形神合同,固能長久」,而本章八指示「神無在身、令神莫在身,是謂道人」。這两章的開示,是否有互相矛盾之處呢?沒有。何以故?因為廿九章經文「形神合同,固能長久」的指示,是說童真修行,或破体之人修到丹成無念之時,形神混融,不二不分,自然大道包裹形神,使形神得到合一晉而合道合真,以迄永恆長久;此章經文「神雖在身,令神莫在身」其含意有三:
大道廣1、人的識神,不可在自身內胡亂守照,應當如火之藏木,使神火不離本位,以免着相焚身,有傷己身造化的流行。2、神属火,氣属水,應當找著天一生水的水源,使水火相交於「中」學的玄關,以合天地造化。3、大道廣無不包,細無不入、周行不滯,如果只知守身以固步自封,不知和無际無边無形無相的大道会合,周流不息,則所修所持,仍是一泓死水,無法上貫霄漢而下通九幽,大道將如何能成?本經廿九、三十上下两章,細参貫通,活潑為用,自無不同之處。
意微章第三十一
「老君曰 患生不意」
誠意為立身成事之本,意如不誠,驕慢必生,驕慢一生,則人神交相厭惡,此為主宰不敬而基業必摧之主因。所以聖賢仙佛真人道士,沒有一個其意不誠而能修成正果的,修士不可不察。
鉛至汞迎,即是先天原始之物(包括元始至精,先天祖神,先天一氣)到來之际,應立刻運用真師口訣,採药歸壺,以作我萬年不朽成仙證聖之基業。此一符之速,稍一猶疑,即落後天,所以修士平時要努力煉心,煉得心猿意馬徹底能隨心應用,方可應機採得大药,大药不得,將有金丹無母之患,而貽誤成仙證果的大事,更不可不知。
「禍生絲微」
小惡不改, 大惡必生,一塊沒有絲亳瑕疵的寶玉,才能成為無所至宝,稍有污点,則失去真名貴性!所以修道的人,即使稍有成就,和光混俗、裝瘋装儍、但內心絕對不許有分厘不正之念,外表也絕對不許有半點不軌之行,以免性天及道果被破坏於不知不覺之中。
「善生於惡」
善与惡是相互對待的,有惡必有善,有善必惡,如知過能改,則惡去而善生﹔如假善為惡,必善去而惡至,善惡交替反復,只在人一念之間、故古仙修道,一無念以為常,惡念惡行既無,善念善行也忘,然後才能德配天地,道貫古今。
「利生於害」
勞其筋骨,餓其体腹,固然暫時有害其身心,但如此砥礪自強,任勞如苦,自為人所器重,曰久必可積小財而成大富,積微名而成碩望;如果一味希圖安逸,不勞而望有獲,則永無利益所得,即使乘先人餘蔭而暫時安享,或投机取巧而暫時受惠,根基不牢,掌握不固,必然有傾覆受害的一日。做人做事如此、求道修道也是一样。
苦是受害的象徵,苦盡才能甜來,古佛為了求法而有紅雪齊腰之舉,雖有斷臂之害,終獲作祖之利;古仙有「辛苦两三年、快活千萬劫,一之訓,此即應驗了「吃盡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諺語。
「大生於小」
小小的樹芽,能長成参天大木,萬德莊嚴的仙佛,必由於一點一滴的修道修德修起、積沙成塔,不積不成,古人云:「仙道士非有神、積精累氣以成真」,学者應以此為法。
「難生於易」
此問有種聖意:1、例如埃及的金字塔,一望即知其工程之浩大及締造之艱難,但如此難成之事,必竟能成的原因,是因作人員一石一石的慢慢壘成,一日一日的慢慢堆就,由此可知天上的高真,都是由於已往日用尋常之間,漸漸的法人欲,存天理,時時刻刻的專氣至柔、煉心養氣,日積月累,漸漸而成。
2、凡做任何事,切不可視為容易,如作此想,必失去敬業的精神,例如前面一座小桥,本可三五步度過,如認為容易而不邁步前進,則永無過桥的一天。至於修道,乃是天下第一難事,但如能至誠求師,虛心学習,徹底實踐,行住坐卧,不離這個,內真外真,永不退轉,則天上雲之座,必有你的一席。
「高在於下」
能礼下於人,其学問修持,才能高出他人之上、古仙有成道之後,情居禪院,仍向八方之眾頂禮的,所以大德大涵、以成就他的無窮之大。竹子長得越高,越低頭向下,稱虛心勁節,而成其君子之風。学道應的此處着眼着手。
「遠生於近」
修道應從近處下手,待一粒玄珠結成後,則放之四海而皆準,遠在天外,近在目前。
「外生於內」
成於中,形於外。遮天大樹,千枝萬葉,源從一粒種籽之中出來。
「貴生於賤」
貧賤之人,受盡苦難,自強上進,能得到富貴﹔芸芸眾生,已失仙佛之位,賤下可知,但如能積德修道,受苦忍辱,歷盡人間風霜,参透世界幻化,發出慈悲之心,担起救度眾生之任,終將反賤為貴,位證上真。
「动生於妄」
至安至定之中,必孕育新的生機待時產生,动機如生,若能收回而使重返於安,交替為用,則生生不息之道即在於此,而道果也因此越結越大。
「盛生於衰」
多難可以興邦,缺月可以積圓﹔修道的人,起初貧無立錐,及其積煉日久,大道功成、則貴高帝王,富甲宇宙。
「陰生於陽」
清者动者為陽,濁者靜者為陰,天动地靜,地被天包,天中生地,而变化從此化生(正午一過,一陰來臨)。
「是故有無之相生 虛實之相成」
造化之所以能為造化原因,是無形無名無情的大道,作為一切一切的總涵,成為本体。又以有無虛實的相生相成為其功用。明道之人、在洞悉造化之後、有者無之﹔無者有之。虛者實之﹕实者虛之。由此分化而总合為一。能以返道体。及得道体之後,由体起用,降本流末,天地因此而生、萬物因之而長,那便体用兼賅,道行無滯了。
「是以有歸有 無歸無也」
体為無,用為有。体歸体、用歸用。体為大道,而成絕對的一元﹔用為萬化,而成對待的多元。至理了然,千变萬化,自在其中。
總釋:此章是太上明告: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禍患、善惡、利害、大小、難易、高下、遠近–內外、貴賤、动安、盛衰、陰陽、有無、虛實,修道的人、都應一体了解,能靈活運用,以成造化,而歸於道总体。
在道章第三十二
「老君曰 人在道中 道在人中」
大道包含萬有,作育三才,人是萬有及三才之一,所以人在道中。人類雖有賢愚男女之不同,但每人之髮膚毛竅,四肢五臟,骨肉精髓,里里外外,無處不是大道元和之氣及五行之精貫通塞充,爕理營衛,使之納入自然,所以道在人中。又﹕人有一「中」,名曰玄關,外通無限虛空,內通全体萬脉,是真人攝生之所,仙家成丹養胎之地,丹成道備,可以通三聖地,下通三千大千世界,故又曰道在人中。
「魚在水中 水在魚中」
天地互相交通之物,曰氣曰神曰精,以生長營衛萬物,好比江河海洋之水,可以生長營衛魚類而互通互入一样,人若得道,自可左右逢源,有如魚之得水。
「道去人死 水乾魚終」
孔子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人之離道,如同魚之離水,例如﹕凡人若一口呼吸氣不來、則生命不存﹔道人如一元胎息不凝不運,則道源不通。生命不存,生命即止﹔胎息不存,仙寿即終。
「故聖人自知反歸未生 捐棄憍奢 絕除憂思」
驕、奢、憂、思,皆是傷神傷氣傷精有害性命的行為,也是喪元失本的惡習,聖人一概捐棄絕除,使內心清淨,無思無慮,忘形養氣、忘氣凝神、忘神還虛,忘虛歸真,以反歸父母未生、天地未肇之始。
「是故形隱神留」
形是有質之物,有質出於無質,有必返無、其返無的途徑、如非神去形死,必係形隨神化。修士初以丹药(非五金八石)補形之不全以延其年﹕終以無量神光化度其形而与大道同隱。至於脫壳尸解,委身而去身必係尚未達形神俱妙,形隱神留的境界。
「天下歸焉」
修道的人,修到功德圓成,神滿虛空,体證自然,参贊天地化育,作為眾生父母,無物不含,無物不歸,所以清淨經云:「人能常清淨,天地悉皆歸」。
「無為無事 國實民富 保道畜常 是謂玄同」
修道的人,順天而行,則無為,心中無念,則無事、無為無事,則神氣不傷﹔神氣不傷,則身体(國)堅強而萬民(氣血細胞)富足,這样保存大道的元精元神元氣,畜養性命的永恆真常,如此返於太無,自然与玄虛的天道合而同之,化為一体了。
總釋:由於此章 太上指明道在人身之中,又在人身之外,兹後修身內法及修身外法者,乃属於先後應行之事,大家可以閉口結舌不再互相批評抵制了,人不可離道‧如同魚不可離水,聖人深明道化、毅然棄除驕、奢、憂,思,以返未生之初,形神合一,俱藏於道之中、使形化為神‧神与道同,功滿行全,天地悉歸。但當修煉之時,應無事於心,無為順天,以保大道之常,而合大道之真。
有國章第三十三
「老君曰 有國者 其根深也」
修道之士,身如一國,心比元首,無念無形,藏於先失至深之處,使性命根源,与大道銜接,結為一体,自然身心昇華,位列仙班。
「天地覆載 萬物蓄養 金玉重宝 不積留也」
道人度量,包容一切,如同天地覆載,畜養萬物般。不貪世間金玉之寶,常清常淨,則道氣自然來歸。至其道成之時,道中無窮的財富,充滿天上人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不積不留,皆是仙家的妙用。
「夫外天地者 有天地 外其身者 而寿命存也」
天地所以能長存、長有、長生者,是有外乎天地的大道為之補給支持﹔如果天地只拘其範圍僅能有其所有,則切斷道源,心將地老天荒、難保其現有之身了。道人修煉,因此不可僅拘於自身之所有,而不求道源補給,故應求明師求真訣,通道源管道於身外真空之中,是太和道氣於一元之內,自然根深蒂固、寿命長存了。
「是以君子善人之所不善 喜人之所喜 樂人之所不樂 為人之所不為 信人之所不信 行人之所不行 是以道德備矣」
凡夫俗子心目中所喜、所善、所樂、所為、所信、所行,之属於聲色貨利勞神傷氣之事,其所希求者未必定能得到,而身內的三寶,早已部份喪失而去,及將內在的精華消耗淨盡,而所換來之物,物是空幻泡影,對我性命,毫無補益,這種捨本逐末的做法,為有道的君子所不取。有道君子的行徑,是一反凡夫俗子,凡俗之所尚,棄之﹔凡俗之所不尚,尚之。因此,有道君子,重本輕末,來事保元固本的絕学,清除內心之賊,勘破世界萬物、是以道通天地,德被眾生。
總釋:吾身及天地從可而來?心有其根。如何延續?必有其法。於下小我,不貪有形之物,將可通乎道源而寿命長久。有道的君子,不以世人好惡而為好惡,一反世人之道而行,保元固本,清除心中之賊,勘破世界萬物,以葫道全德備。
皆有率第三十四
「老君曰 道非獨在我 萬物皆之」
大道無所不包,無所不入,你有我有,大家都有,通乎凡聖,貫乎萬物,聖人無息無慮,以成載道之器,故能成聖﹔凡夫想多欲,擾亂身心內大道的運行,並排除大道的正常輸入,所以為凡。故無心忘形之人'可以得道。知取萬物精華的人,可以受益。但取萬物精華的人,可以受益。但取萬物精華,要知時知機。
「萬物不自知 道自居之」
萬物是大道由混沌開鑿後所成之器,亦即由大道之本,化散而為萬殊之末,此器之末,用中藏体,假內含真,因此萬物之中,皆有大道的居住及存在,只是萬物不能自知罷了!聖人知道,寶藏之不敢失去,修去內心及行為不通不和之處,以便利大道運行。
「眾人皆得神而生 不自知神自生也」
「聖而不可如之謂神」,「神無方而易無体」,修士如能做到不自知有我,更善物,則道冥然会合,与道冥然会合之後,道力充實,神形皆得其生,並可相互為生。再者,有道之士,當其內心主宰建立之後,能攝取虛空八景自然光氣以曾長其神,又兼涵養其華池神水以成其神,令內外之道,而生生不息,自有大道的神明,合符助力,以成無上大道。
「君有德於百姓 百姓不自知受君之德也」
一國元首,在順其自然的形勢中,普施德惠及其萬民,不事誇大造作,使萬民在如沐春風中蒙受元首德惠而不知不覺,使民富國強,這是善於治國而合天道的英明元首。修士如能清心寡欲,忘我合天、不計功、不求成,自然形神漸与大道合符,而普沾大道的浸潤,在不知不覺中变化氣質,以成道体'這是高上而又平實修道方法。
「是故聖人藏神於內 魄不出也」
聖人了知神是生身之本,在童真未破体之時,藏神体內,不識不知,不覩不聞,煉成陽神,以化陰魄,使之證聖成仙﹔已破体之後,攝取大道中的精華,退藏於密,使之不洩不露,留住陰魄,化成陽神。
「守其母 其子全」
大道是萬物之母,萬物是大道之子,母比作根,子比作叶,根深自然叶茂,所以得到先天道氣的人,神氣融合、守而不失。自然後天氣質,得以保全。所謂保全,其義有二:1、身可延年。2‧成就陽神之後,使陽神更加健全。
「民熾盛 保其國也」
國比自身,民比身內細胞,身能得道以全其形,自可保其沒有疾病的侵害而成長治久安,且因細胞得道氣之充盈,個個活潑健康,既熾且盛,合而成為長生之体。
「玄虛積充 受命長也」
玄虛不可名形的大道,內含無盡大能,兼俱無窮道力,積聚於無限的大宇宙中,充塞於自已一身之內,道如能內外貫通,靈樞在握,自然一已寿命可同天也而共長久。
「人能徒知天地萬物 而不自知其所由生 反命歸本 是大不知也」
今天世界上各國的科學家,精研物理,原子、核子、如今之能航行太空,以觀宇宙風光,晉而想争服自然,改变世界,更想使用他製造的飛彈,煞手衛星,死光、核子彈等等殺人利器,以摧毀鄰國,勢將造成滔天大禍。而可畏之處,是他心目中以為這样競争,是人類文明進步應有的象徵,而各科学家,亦沾活自喜,以為這样,才是最高榮譽,才能出人頭地﹔而各列強國家,亦正如火如茶的鼓勵這種人物,使其能有更精更佳的殺人利器出籠!此種風尚,在 太上道祖看來,實在是愚不可及之至!
什么原因呢?人類是大自然中----大道的產物,生命性靈,也是大道之所賦予。人类全靠呼吸自然的大氣,浴沐日月的光華,喝大地中的水份,吃天地間所生成的合物,方得以延續其生命而得子孫萬代的生存,可惜關係大家生死存亡,共同所處的現境,不但不知妥加保存,反而乘舟毁舟,日以繼夜的想法子加以破坏,倘一旦天地的平衡及大地的命脈被這群大發明家所發明的利器加以部份毁坏,勢必有難以臆測的天災地变發生,以致釀成人类空前的浩劫,試想如此作為,豈非人類自作孽嗎? 太上此章是希望人人是個有知的人,不是忘本自取滅亡的無知之人,人類是与天地同一根本,這個根本,就是無形無名無情的大道,人及天地萬物,皆是此根本中出生,但極少能知反此根而藏,不知藏於根本的必然蛻骨如山、知道歸於積本上去的,可望化除心中種種惡念,宵盡種種惡行,晉而与大自然結合一体,成萬古不磨的有道之身。
總釋:太上此章則示萬物之中,皆有大道的存在,只是萬物不自知而已。道生神,神生人,生生化化,是大道自然的形態。以道治國,百姓不知不覺,皆沾道化﹔以道修身,此人經不覺必證仙真。修士如知藏神於內,和道氣的大母相守,現全身細胞活潑,自臻長生健康;如再能得到大道中的精華積累充實,則壽比天長,可惜人类忘掉了自身出生的大本,不知回到本位上去,反而作意造孽、真是糊塗無知之甚!
治身章第三十五
「老君曰 治身之道 先隱天地 靜居萬物之始」
修身的方法,初步應入大道之流,再次須与大道合而為一,才能漸次得到造化的滋補及大道的成全。心是天,身是地,應當實行無念(或精思以至念純,做到念中無物)以隱天;實行「外身」「忘形」以隱地、隱天則萬念歸本,隱地則形相俱失,功夫到此,自然居於萬物之端,而入元始境界。在元始境界中,冶煉日久,那有不变化氣質,化形而仙的道理呢?
「夫聖人道玄元 混氣思 以守其身」
玄是不可測,元是如無前,乃是大道之体,有道的聖人,乃是凡人修成,凡人如果匯道玄元大道,應當神氣混融,心息相依,守著自已的法身'以成全自己的色身﹔或先保守自已的色身,再證自已法身‧至色法二身合而為一了俱入道中,守而勿失,变我以道為身,那就化凡證聖了。
「俗人以情愛貪欲 以守其身」
情、愛、貪、欲,是惑心滅身的魔鬼,起一分+分情愛貪欲,即失去身心中一分十分至寶,至寶失盡即歸黄土!如此守身,必属監守自盜,以至於庫空身亡!俗人這样的情趣、如可能了生死而出輪迴!
「此两者 同有物而守其身 其道德各異焉」
聖与俗两種不同的人,各有所為以守其身,但守身之物、俗人是用情愛貪欲,聖人是用玄元大道,各有不同的道路及德性存在其中。後果如何,必然相去天壤了。
總釋:修身應找到先天根源,靜居於萬物未生之始,通玄元、合神氣、成就道体,安守而不失。至於不修道的俗人,是用情愛貪欲四個魔鬼,作為身体的保衛者,那知他們日日監守自盜,不但庫空人亡,其身不保,决不終止!两者雖各有他的道路和德性,只是善惡損益有所不同,而其後果及歸宿,亦有天淵之別。
道德章第三十六
「老君曰 道德天地水火萬物高山深淵 各有所歸」
人能無所不通,無所不達,道自歸之。人能無所不包,無所不涵,德自歸之。人能常清常靜,則天地自歸之。水火藏於金木,高山歸於大地,深淵歸於海洋,有形的小物,附寄於有形的大物(天地),有形的大物,歸於無形的大道。
大道運道布德,而生育天地萬物,人能不拘於有形的小我,而進入大道中,修之煉之,則形而上者,成之固在於己;而形而下者,亦隨心可成变化。
「夫道非欲於虛 虛自歸之 德非欲於神 神自歸之」
修道的人,如能做到心地淨純,身形遺忘,真正成為「載道之器」之時,則所謂元始至精之虛,自然來歸其身、留而煉化,以成聖果。及至欲盡理純,自然光明淨域,呈現眼前,而十方無量神明'自然心心相印,如萬粒荷露,与其神凝為一粒,上真所謂「心佳道場,神交萬帝」「潛虛元一」「默会萬真」,到此更千真萬聖,合符交節,互通互涵而為一体了。
其中境界,雖然由於道通德凝之所致,然而大道玄妙,仍然非一非異,各無二心,各成其道,但道果之中,功力因有深淺,果位自有高下;同中有異,異中有同、仙階分陳人人之前、但看各人修證及其成就之道德份量如何了!願天下後世,人人都能修道修德、人人都能成道成德、人人都能位列上真。
「天非欲清 清自歸之」
氣之清而無質者,凝聚為天。天心無欲、固能成其清虛之体,以包裹光、电、風、雷,及其萬有。
「地非欲濁 濁自歸之」
大道旋轉,清濁隨分,既聚氣以成上天,復凝質而造大地。大地無欲,凡有形有質之物,貴如金玉,深如海洋、高如山嶽,穢如便溺,無不一体負載,從無棄物。所以重濁有形之物,大地因有厚德的無心之心(磁場),所以一切無不歸附。
「濕非欲於水 水自歸之」
物以类別,各以其性相同而歸納於一起,例如望梅止渴,因心濕而水乃隨之而生,以歸納其應歸之處;所以雲積而雨降,河海成而水歸,自然中分類相聚,因性而別。
「燥非欲於火 火自歸之」天乾物燥,水份全失,一火可以燎原,而成火的世界。
「萬物非欲見其形 形自見之」
得道的人,不与萬物為偶,所以真人不露相,不現形失態。失道的人,無道可隱,不免言語有失,行為乖張,以致原形畢露,並非他願形畢露,蓋因無道無德,沒有大量大涵,所以不能不露。
「高山大澤 非欲飛鳥虎狼 飛鳥虎狼 自來居之」
深林大藪,羽、毛之类自然歸藏其中,以适其性。
「深淵河海 非欲魚鱉蛟龍 魚鱉蛟龍 自來居之」
深淵河海,有足够的水,可以容納長養水族而毫無任可需索,所以水族之物,都歸到深淵河海中去了。
「人能虛空無為 非欲於道 道自歸之」
人类如能虛其心,空無其身,不拘小我,涵養大体,量大自然心寬,德大自然福備,則無形的大道,自然歸其載道的大器之中,使之為有道的高人。
「由此觀之 物性豈非自然哉」
從此章各節看來,萬物之性,各以其类而聚,各以其群而分,各以其性之不同,而形成各自分属的多元之中,但種種不同的多元,無不属於大道中的一元。智者修其大道的一元,自然通其多元,合其多元,仍歸一之,一本萬殊,道達隱顯自如,去來無碍﹔愚者昧者,自困自縛,就地無法行动,所以修道的人,應永存道心,漸積道力,常涵道量‧成就道行,自可突破種種障礙,而達萬通成真。
總釋:此章太上道祖舉出萬物各有所歸的實例,教人悟道。如能舉一知十,觸类旁道,会多元而入一元之本,則道德將会萃其人之身。
善惡章第三十七
「老君曰 百姓行善者 我不知也 行惡者我不知也 行忠信者 我不知也」
太上曠然無心,朗然大覺,道包宇宙,德被萬物,普照普運,而無跡無象,沒有一絲一毫執著滯留﹔觀其告孔子之言曰:「時不可止,道不可壅」、即知其應無所住,而道心生动永恒。至於百姓的善惡忠信,皆是大道下降而属於人的有作有為的範疇,太上不生分別心,拘滯之念。一概不知不着,而教人各自收其聰明,歸於不知不識之天,以成其道,以全其德。
聖人言「多知為害」,因人一有所知,即有所不知,知及於此,而不知必及於彼,何况常人之知,僅及於萬物之皮毛,惟得道的高人,可以深入萬物的神髓,通乎萬物的造化之根,無所阻滯。所以「得意忘形」,「得道無名」,要想得道,應當歸於造化之源,做到「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是以積善善氣至 積惡惡氣至」
上節是 太上示人歸宗返本之法,而忘去善惡,使人務本歸元,以入道体。此節是 太上教人修道要從基本做起,必須立善心,行善行,然後天地間一团元和的善氣自然到來,而煉氣養氣才有真實的东西可憑。
善惡之氣的到達,是由於人心主宰是好是坏的感召。當修士下手修道之初,如能積聚善氣,開始的時候,氣機微小,繼則体內向部微动,後而一身上下融融洩洩,運行不息,有如风行龍游之狀,如此積聚靈陽至真至善之氣,自然可以伐毛洗髓,变化後天氣質,而漸入仙道。如有心中尚有好名,好利、自私、自大、狂傲非份之想,那所招來的氣,必然臭味相投,而自行結合了。積善可以年益壽,成聖成仙﹔積惡氣則將致病招災、毁性傷寿!所以聖人教人心存慈善,佛家教人拈花微笑,這都是道法,無上的口訣,吾不可不知。
「是以聖人言我怀天下之始 復守天下之母 而萬物益宗 以活其身」
往古的聖上說過---我怀中所藏的東西,是開天闢地的原始大能,而又牢牢堅守的,是長養萬物的大道母氣,此始此母,是萬物的宗本,萬物無一不由此而生、無一不由此而蒙受其益﹔仙則飽有它,才得修成永恆的法身。凡則依賴它,才能活其短暫的生命。
「吾意常不知」
不知、則心無生滅及分別,所以能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時合序;有知、則心碎念生,精氣神從六根中向外飛揚而去。
「安能知彼行善惡焉」
聖人是積氣、積精、積覺而成,三者積滿,与道永合永印、不分不離,思冥物化,自己尚不知是誰的兒子,安能多事分心,去知道別人的是非善惡呢?
「積善神明輔成」
修道的人,虛坏若谷,平直行事,無心為心,萬善同歸,及其善積德備,鬼神自然欽服、故諸天神明,見其至善無偽,所以樂於各施靈光,輔成真慧‧使之得證大覺之位。
「天道猶祐於善人」
天道至公,沒有分厘毫忽之私,人类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沒有任何人能逃離這個自然規律之外!故修道的人,應虛心求師,誠心修道,默然緘口,曠然無心日日行無心之善,時時積陰私之德,日積月累,功德圓滿,天道降臨、元命符命,立可飛昇。
總釋:初修道的人,應知積善致福,積惡獲罪,善德積全,必邀上天福祐。聖人抱道守真,把人間善惡,早已遺忘淨盡,所以能与道合真。
「老君曰 吾道淡泊寂」
太上明示,修行大道的人,應把人欲、希求、功果、一齊貶入無生國里,心空無物,到達淡泊寂滅的境界,然後人欲淨盡,而天理流行,一粒玄珠,圓潤功深,囊括宇宙、自成洞天。
「意死者 生靜而復命也」
意死者,即心猿意馬一齐死去也。心意死去,則人欲不生,人欲不生,則漸臻靜定,靜定之後,始入先天,先天之中,靜定功深,自有生機发生,小則起於自身,大則源於造化,如能佑師傅心法,擒此生機,涵養鍛煉,自可丹成復命。如果心意外馳,不死而活,則仍是居於後天人欲甲里,造化之可生,無丹藥之煉,既不能歸於大道之根,怎能復先天生命?所以呂祖云:「已生而殺生,未死先学死,則長生矣」,学者不可不知。
「生生積浸潤 滋汋留滯」
大道生生不息,修士積健為難,如能含養太和,必致道氣浸潤,初得药而後結丹,先玉液而後金液,華池神水,凝養聖胎,功夫到此,則一元真氣,滿空流霞,自可釀成鴻濛之酒,千杯萬杯,任君物來滋補,飲此仙酒,則先天精華,永遠留滯其身,年久功深,自然化凡成聖。
「玄冒沾洽」
玄元真氣,是先天的至寶,天人合发 ,包裹了修士字一身上下,玄關竅內,總持門中、皆是玄元真氣輸存之所,得此真氣,可以沾潤百脉、融洽筋骨,而漸与道合一。
「元氣包之」
無上道功,化賴先天元氣以成造化,元氣源於大道‧神氣和合‧靈質成之於內;心息相依,元氣包乖外,內外合真、道功自成。
「其根蓋深」
上述元氣,是生生不死的靈药,中有元神,是一身上下的主宰,外合內結,自然歸根復命,返於先天而根深莫測。由此可知世人早死之因,是把道根弄斷了!
「乃四固」
無形無相無我無人,自然脫離後天,步入先天,在此先天之中,萬魔自然能侵我不設防的四体边埵,而我四体城池,不期然物然的固若金城湯池了。
「中無心」
一塵不染,萬相皆空,勘破三千大千世界、自然無心之心,作我法身永恆的主宰。以此主宰,建中立基,妙用無边。
「故能致萬物精華」
萬物乃大道所生,其中各秉有大道及先天的元和至精,顯而有三辰,廣而有八景,環而有九宮,象而有河洛,更有扶桑清陽至真之氣,以及山川草未靈秀之真,一一分散於大宇宙的自然界中,此種無上至故,無價精華,可以說「夫地塵沙皆成寶,一爻看過一爻生」,得之者,源源供應,即聖即仙﹔但非有大德大仁已蒙上真親傳之人,决無法兼得而獲致。吾等後学,應立大志,建大功,以迓天庥,而邀天眷。
「無極之物 自然來歸之」
能如上述的学道之士,可謂天上仙才,人中麟鳳,上天必培養此等品德無上的後学,使之成就道果,以正定天元,斡旋造化,福祐含靈,所以必付以無上的道力,然後才能成此無上的大事。然而無上的道力憑着什么可以得到呢?即是在能得到無極中至精之物是也。人能獲得無上心法,自然至德至道凝聚,則無極修至宝之物,必依自然道律,歸附於此人之身。
「以其空虛無欲故地」
心中無欲謂之空,忘形無我謂之虛、無心無形,即成虛空。以其無心,則無所不宰,以其無形,則無物不有。所以得道之人,即是昇入無形之人,昇入無形之人,即是至公無私、深不可測、廣不可量的仙真了。此等仙真,自然有份獲得無極中至珍,而成金剛不坏之体,济世救人。
總釋:太上此章是教人死去心猿意馬,做到虛極靜篤,然後靜中生动,才有先天药產,在破体之人,必需得此先天靈药,則後方能歸根復命。大道生生息、修士應無心無形,以入靜定;及其生机發动,應天人合發,得药入寂,緣續道源;如此,循環應用、接受道氣的浸潤,使天氣包裹一身上下,以達根深蒂固,自然四体堅固如金城湯池,而萬魔難侵。
但修道以建立主宰為一件大事,無心之心,是最佳主宰,惟能無心,則身心才能空虛,以空虛去与無極的空虛相会,才能得到道中「恍恍惚惚,其中有物,」之物,並兼取萬物中所含的精華,以入玄達道,使身心由於凈化晉而證聖成仙。
戒示章第三十九
「老君曰 喜 吾重告爾 古先生者 吾之身也」
太上留在函谷關中,關尹子以師禮事之而受大道,太上把五千言道德作著作完成之後,又傳經授法,於是再重複的告戒關尹子說:我的賢弟子君喜啊!我再的你說一遍,古、是無始,先生,是先天地而生的大道,這個先天地而生的道---即是大家不知而稱為古先生的,就是為師我的身体呀!於此可知 太上是以道為身的至高道祖了。
「今將返神 還乎無名」
我已將五千言道德經著畢,並將道至微至玄至精之處以及修持的法訣傳授給你,大道命脈,將從此延續,現在我要遠行了,去處即是無可名狀的大道之鄉、我要神返其處,歸到無名。
「絕身滅有 綿綿長存」
吾將化去有相之身,滅絕形形色色,回到大道之中,与道体而無形無名,使我身還原成為綿綿久遠的道身,永恒長存。
「吾今逝矣 亦返一原」
我現在就走了,也同先聖一样,返回到惟一不二的道本原之處。
「忽然見」
太上把話說完,忽然形神復隱,無法再見其萬德莊嚴的慈顏了!
「斯須館舍光炎 五善玄黃」
太上在臨行之际,顯示神变,在俄傾剎那間际,其所住的行館,光明四照,呈現了天玄地黃五色奪目之光,使關尹子望而更行生敬起信,得知道力不可思議。
「喜出中庭 叩頭曰 願神人一見 授以一要 得以守元」
關尹子馬上定出天井庭院,向空叩求、說道﹕請我師神人重現聖体,再傳授弟子些最重要法訣,使弟子能恪守玄元的道,永遠保而不失。
「即仰睹 懸身坐空中 去地數十丈 其狀金人 存亡恍惚 老少無常」
關尹子祝求之後,仰天而視,見 太上懸坐空中,離地數十丈高,金光照人,若存若亡,不能辨其是老是少。
「曰 吾重誡爾 爾其守焉」
大慈大悲的 太上,有感即應,便在空中對關尹子說:賢弟子呀!吾再次告誡於你,希望你能徹底遵守。
「除垢止念 靜心守一」
內外渾忘,有無立,是謂除垢。無思無慮,是謂止念。神凝氣,如如不动,是謂靜心,知白守黑,用志不分,即有即無,即二即一,得一忘一,非一非異,是謂守一。
「眾垢除 萬事畢」 眾惡銷盡、萬善自然來歸,一切功行道德,均在其中。
「吾道之要也 誡竟復隱」
修習吾道之人,最重要的誡律,是警察時勢,洞悉人身難得,禍福無常、生死可畏,應立志以學道,得法而速修,修成以度人,功成名遂之時,當韜光養晦,凝凝以顯化,溶溶以歸真。既應傳道法於世,教度無量眾生﹕更要事完功畢、隱而与道合真。來去隱顯,無影無踪,無罣無礙,不得絲毫有違天心道律之事,以至与道脫節失靈, 太上說完以上告誡的話,即又隱入大道之中,如龍入大海,不見影踪。
「喜不知所之 泣涕追慕 退官託疾」
關尹子恭聆,大上道法及要誡之後,再也看不見了道祖,更不知道祖去了那里、不禁故声哭泣,涕淚齐下,朝夕追慕,太上慈顏,揣摩所得法要,毅然訣然託病辭官退隱,從事實地修證。
「棄念守一 萬事畢矣」
關尹子道此捐棄萬念(念生,不管他、不理他),精守道一,累盡塵消,納入了清淨無為,虛無自然的道体之中,得此道体之一。自然而然道成德備,宇宙在手,萬化生身,萬事了畢,而成為太道祖第二代的傳人了。關尹子修道成功之後,著有文始真經,留傳後世,後人稱之為文始真人。
(老子西昇經淺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