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卷三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諸天人四眾,吾於過去無量劫中,求法華經,無有懈倦。於多劫中、常作國王,發願求於無上菩提,心不退轉。為欲滿足六波羅蜜,勤行布施,心無吝惜,象、馬、七珍、國、城、妻、子、奴婢、僕從,頭、目、髓、腦、身、肉、手、足,不惜軀命。時世人民寿命無量,為於法故、捐捨國位,委政太子,擊鼓宣令、四方求法,誰能為我說大乘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時有仙人、來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蓮華經,若不違我,當為宣說。王聞仙言,歡喜踊躍,即隨仙人,供給所需,釆果汲水,拾薪、設食,乃至以身為床座,身心無倦。於時奉事、經於千歲,為於法故、精勤給侍,令無所乏。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劫 為求大法故 雖作世國王 不念五欲樂 椎鐘告四方
誰有大法者 若為我解說 身當為奴僕 時有阿私仙 來白於大王
我有微妙法 世間所希有 若能修行者 吾當為汝說 時王聞仙言
心生大喜悅 即便隨仙人 供給於所需 采薪及果蓏 隨時恭敬予
情存妙法故 身心無懈倦 普為諸眾生 勤求於大法 亦不為己身
及以五欲樂 故為大國王 勤求獲此法 遂至得成佛 今故為汝說
佛告諸比丘,爾時王者,則我身是。時仙人者,今提婆達多是。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慈非喜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眾生,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告諸四眾,提婆達多卻後過無量劫,當得成佛,號曰天王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天道。時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廣為眾生,說於妙法,恆河沙眾生得阿羅汉果,無量眾生發緣覺心,恆河沙眾生發無上道心,得無生忍,至不退轉。時天王佛般涅槃後,正法住世二十中劫。全身舍利、起七寶塔,高六十由旬縱廣四十由旬,諸天人民,悉以雜華、末香、塗香、衣服、瓔珞、幢旛、寶蓋、技樂、歌頌、禮拜、供養、七寶妙塔。
無量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悟辟支佛。不可思議眾生、發菩提心,至不退轉。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妙法華經提婆達多品,淨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處,常聞此經。若生人天中,受勝妙樂,若在佛前,蓮華化生。於時下方多寶世尊、所從菩薩,名曰智積,白多寶佛,當還本土。釋迦牟尼佛告智積曰:善男子,且待須臾,此有菩薩、名文殊,師利,可以相見,論說妙法,可還本土。
爾時文殊師利、坐千葉蓮華,大如車輪,俱來菩薩亦坐寶蓮華,從於大海娑竭羅龍宮、自然涌出,住虛空中,詣靈鷲山,從蓮華下,至於佛所,頭面敬禮二世尊足。修敬已畢,往智積所,共相慰問,卻坐一面。智積菩薩問文殊師利,仁往龍宮,所化眾生,其數幾何?文殊師利言:其數無量,不可稱計,非口所宣,非心所測,且待須臾,自當證知。言未竟,無數菩薩、坐寶蓮華,從海涌出,詣靈鷲山,住虛空中。此諸菩薩,皆是文殊師利之所化度,具菩薩行,今皆修行大乘空義。文殊師利謂智積曰:於海教化,其事如是。爾時智積菩薩以偈讚曰:
大智德勇健 化度無量眾 今此諸大會 及我皆已見
演暢實相義 開闡一乘法 廣導諸眾生 令速成菩提
文殊師利言,我於海中,惟常宣說妙法華經。智積問文殊師利言:此經甚深微妙,諸經中寶,世所希有,頗有眾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佛否?文殊師利言:有竭羅龍王女,年始八歲,智慧利根,善知眾生諸根行業,得陀羅尼,諸佛所說甚深秘藏,悉能受持。深入禪定,了達諸法,於剎那頃、發菩提心,得不退轉,辯才無礙。慈念眾生猶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廣大,慈悲仁讓,之意和雅,能至菩提。智積菩薩言:我見釋迦如來,於無量劫、難行苦行,積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捨身命處,為眾生故,然後乃得成菩提道。不信此女須臾頃、便成正覺。言論未訖,時龍王女、忽見於前,頭面禮敬,卻住一面,以偈讚曰:
深達罪福相 徧照於十方 微妙淨法身 具相三十二 以八十種好
用莊嚴法身 天人所戴仰 龍神咸恭敬 一切眾生類 無不宗奉者
又聞成菩提 唯佛當證知 我闡大乘教 度脫苦眾生。
時舍利弗語龍女言,汝謂不久得無上道,是事難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穢,非是法器,云何能得無上菩提?佛道懸曠,經無量劫、勤苦積行,具修諸度,然後乃成。又女人身、猶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釋,三者、魔王,四者、轉輪聖王,五者、佛身,云何女身速得成佛。爾時龍女有一寶珠,價直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龍女謂智積菩薩、尊者舍利弗言,我献寶珠,世尊納受,是事疾否?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觀我成佛,復速於此。
當時眾会,皆見龍女、忽然之間、变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切眾生、演說妙法。爾時娑婆世界、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人与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普為時會人天說法,心大歡喜,悉遙敬禮。無量眾生、聞法解悟,得不退轉,無量眾生、得受道記,無垢世界、六反震動,娑婆世界、三千眾生住不退轉地、三千眾生發菩提心、而得受記。智積菩薩及舍利弗,一切眾會,默然信受。
【如妙法蓮華經劝持品第十三】聖眾願持顯功行之妙
爾時藥王菩薩摩訶薩、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与二萬菩薩眷属俱,皆於佛前、作是誓言,惟願世尊不以為慮,我等於佛滅後,當奉持、讀誦、說此經典。後惡世眾生,善根轉少,多增上慢,貪利供養,增不善根,遠離解脫。雖难可教化,我等當起大忍力,讀誦此經,持說、書寫、種種供養、不惜身命。爾時眾中五百羅汉得授記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願,於異國土,廣說此經,復有學無學等八千人、得授記者,從座而起合掌問佛、作是誓言:世尊,我等亦當於他國土、廣說此經。
所以者何?是娑婆國中,人多敝惡,怀增上慢,功德淺薄、瞋、濁、諂曲,心不實故。爾時佛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与學無學比丘尼六千人俱,從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捨。於時世尊告憍曇彌,何故憂色而视如來,汝心、將無謂我不說汝名,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耶。憍曇彌,我先总說、一切聲聞皆已授記,今汝欲知記者,將來之世,當於六萬八千億諸佛法中、為大法師。及六千學無学比丘尼、俱為法師。汝如是漸漸具菩薩道,當得作佛,號一切眾生喜見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憍曇彌,是一切眾生喜見佛、及六千菩薩,轉次授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羅睺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作是念,世尊於授記中、獨不說我名。佛告耶輸陀羅,汝於來世百千萬億諸佛法中、修菩薩行,為大法師,漸具佛道。於善國中、當得作佛,號具足千萬光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壽無量阿僧祇劫。爾時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及耶輸陀羅比丘尼、并其眷属,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世尊導師 安隱天人 我等授記 心安具足
諸比丘尼說是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能於他方國土、廣宣此經。爾時世尊视八十萬億那由他諸菩薩摩訶薩。是諸菩薩,皆是阿惟越致,轉不退轉法輪,得諸陀羅尼。即從座起,至於佛前,一心合掌,而作是念,若世尊告敕我等、持說此經者,當知如佛教,廣宣斯法。復作是念,佛今默然、不見告敕,我當云何?時諸菩薩敬順佛意,并欲自滿本願,便於佛前作師子吼,發誓言:世尊,我等於如來滅後、周旋往返十方世界、能令眾生書寫此經,受持、讀誦、解說其義,如法修行,正憶念,皆是佛之威力,惟願世尊,在於他方、遙見守護。即時諸菩薩俱同發声而說偈言:
惟願不為慮 於佛滅度後 恐怖惡世中 我等當廣說 有諸無智人
惡口罵詈等 及加刀杖者 我等皆當忍 惡世中比丘 邪智心諂曲
未得謂為得 我慢心充滿 或有阿練若 衲衣在空閒 自謂行真道
輕賤人間者 貪著利養故 与白衣說法 為世所恭敬 如六通羅汉
是人懷惡心 常念世俗事 假名阿練若 好出我等過 而作如是言
此諸比丘等 為貪利養故 說外道論議 自作此經典 誑惑世間人
為求名聞故 分別於是經 常在大眾中 欲毁我等故 向國王大臣
婆羅門居士 及餘比丘眾 誹謗說我惡 謂是邪见人 說外道論議
我等敬佛故 悉忍是諸惡 為斯所輕言 汝等皆是佛 如此輕慢言
皆當忍受之 濁劫惡世中 多有諸恐怖 惡鬼入其身 罵詈毁辱我
我等敬信佛 當著忍辱鎧 為說是經故 忍此諸難事 我不愛身命
但惜無上道 我等於來世 護持佛所囑 世尊自當知 濁世惡比丘
不知佛方便 隨宜所說法 惡口而顰蹙 數數見檳出 遠離於塔寺
如是等眾惡 念佛告敕故 皆當忍是事 諸聚落城邑 其有求法者
我皆到其所 說佛所囑法 我是世尊使 處處無所畏 我當善說法
願佛安隱住 我於世尊前 諸來十方佛 發如是誓言 佛自知我心
『妙法蓮華經卷』
五百弟五,記證金仙。多寶佛塔涌其前。樂說起根源。為法求賢,聽演妙蓮詮。
妙法華会上佛菩薩 三稱
音釋 五百弟子品 迦留陀夷(此云黑光顏色黑)優陀者夷(日出時出生名)周陀(此云路边生)藪(音叟大澤意)目真鄰陀(此云石)鐵圍(四洲之外圍者)須彌(高居四洲之中)椎(傳追切)阿私仙(云法力無比)憍曇彌(云此眾主也)阿練若(寂靜)鎧(苦亥切)
【持驗記】
◎隋釋行堅。常修禪觀、節操唯嚴。偶東遊,路出泰山,日夕嶽廟,廟祝曰,近寄宿者,多罹殃暴,不可。師不聽,乃藉藁廡下,端坐誦經。可一更,聞室中環佩声,須臾神出,衣冠甚偉,部從焜煌,向師合掌。師因延坐談說如食頃間。師問世傳泰山治鬼寧有之耶。神曰:有之,豈欲見先亡乎。師曰﹕有两位同學僧已死,願一見之。
神問其名,乃曰:一人已生間,一人在獄受對,不可喚來,師就見可也。即同起,至一處,見獄火燄甚熾,使者引師入,遙見一人,在火中號呼,血肉焦臭不忍覩。師愍然求出,復同神坐。師問曰,欲救同學可乎?神曰可,能為寫法華經,必應得免。將曙,神辭入。廟祝视師不死,怪之。師去、急報前願。寫裝經畢,?就廟宿。神出如初,歡喜禮拜云:已知師為經,始書經題,彼已脫免,今生人間也。此大業中事。
◎隋終南山悟真寺釋法誠,雍州樊氏。止藍田王效寺,專誦法華。負笈歷遊名嶽。法華三昧,矢心奉行。夢感普賢勸書大乘。乃命工書八部般若,又造華嚴堂,竭其精志,書寫受持。時弘文學土張靜,夙善翰墨,請至山舍,含香善寫終部。時感異鳥飛至經案,自然馴優。貞觀初,手寫法華,正當露地,因事他去未收,值洪雨滂注,趨往觀之,合案並乾,餘便流潦。十四年夏,語侍人曰:吾聞諸行無常,生滅不住,九品往生」此言驗矣。今有童子相迎,吾當去世。言已口出光明,照於楹內又聞異香苾芬,端坐而化。誦法華經畧計十年萬有餘徧。
◎隋釋法充,九江畢氏。常誦法華,兼通大品。住廬山化城寺,每勸僧眾,無論女人入寺,上損佛化,下墜謠俗。初眾有不從者。師道於山頂香爐峯,自故而下,誓粉身骨,用生淨土。忽於空中,頭自轉上,冉冉而下,身無少損。眾感奇異,相戒始斷女人。開皇末坐化,隆暑不腐、異香滿室。
◎隋居士陸淳,吳郡人。心常慕道,法華一部,日夕誦持。後忽病,仰卧看屋,了不暫瞬。有知識僧來探疾,因問君何仰視屋樑耶。答曰:佛記陸淳當生夜摩天,今見彼天宮殿城闕,及諸天眾,故顧盼不倦爾。
◎隋臨沂(音而)王梵行,少瞽,真母慈念,口授法華經。布衣蔬食,禪誦無缺。計誦經一萬七千部。後趺坐而逝、遺言露尸林野。久之皮肉既盡,唯舌不坏,色如蓮華。
◎唐京兆西明寺道宣律師,丹徒人,隋吏部尚書錢申之子。母孕時夢梵僧云,汝所娠者,梁朝僧祐律師也。及長,師所頵公,出家落髮。年二十依首師進具。徙居終南山紵麻蘭若,製行事鈔、四分律鈔、內典錄、三寶感通錄、廣弘明佳、續高僧傳。常感天人送饌修衛。後在西明寺行道,中夜臨砌,足蹶且仆,有少年介胄擁衛之。師問為誰。弟子毗(音皮)沙門天王子那吒也,以師戒德宏經'當生兜率天宮,故來翊衛耳。懿宗朝諡澄照尊者。師述法華經弘傳序,韋天禀報十方
諸佛,佛皆印可。乾封丁卯冬+月三日。眾聞天人同声,請師歸彌勒內院。
◎唐攝山棲霞寺釋智聰。住揚州白馬寺,專習三論。尋渡江住安樂寺。值隋亡,思歸無計,隱江浦荻中,誦法華經七日不飢,恆有四虎馴遶。忽見老翁挾一小艇來曰:請師渡江。聰登艇四虎蹲伏不肯去。師曰:將無渡耶。虎遂起,即同利涉。抵南岸,艇及老人忽不見。師四虎止棲霞寺西。貞觀中,年九十九,端坐逝,
虎哀吼而去。
◎唐蘇州通玄寺釋智琰,吳郡朱氏。年十二,誦通法華。後從秦皇寺延法師進具。
(具足戒)德瓶儀鉢,深護戒根。武德七年,返舊山,常行法華金光明普賢等懺法,誦法華經三千餘徧,講涅槃法華各三十徧,觀經百十徧。苦節彌勤,鑪香不爇自焚,罐水空自滿,祥感非一。貞觀八年,示疾見梵僧手執寶瓶曰:吾無边光也,卻後淨土稱功德寶王,即我是也。師謂門人曰:無边光乃大勢至也。功德寶王,其成佛之號也。繇因言果,余其西日乎。即趺坐而逝。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持經妙行正修三業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甚為希有,敬順佛故,發大誓願,於後惡世、護持讀說是法華經。世尊,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云何能說是經?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能為眾生演說是經。文殊師利,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行處?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猝暴,心亦不驚,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
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近處?菩薩摩訶薩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不親近諸处道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筆、讚詠外書,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亦不親近旃陀羅、及畜猪羊雞狗、畋獵漁捕、諸惡律儀。如是人等、或時來者,則為說法,無所睎望。又不親近求聲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亦不問訊。若於房中,若經行處,若在講堂中,不共住止。或時來者,隨宜說法,無所睎求。
文殊師利,又菩薩摩訶薩,不應於女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為說法,亦不樂見。若入他家,不与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亦復不近五種不男之人、以為親厚,不獨入他家,若有因緣、須獨入時,但一心念佛。若為女人說法,不露齿笑,,不現胸臆乃至為法、猶不親厚、况復餘事。不樂畜年少弟子、沙彌、小兒,亦不樂与同師。常好坐禪,在於閒處、修攝其心。文殊師利,是名初親近處。
復次、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 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边,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親近處。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有菩薩 於後惡世 無怖畏心 欲說是經 應入行處 常離國王
及國王子 大臣官長 凶險戲者 及旃陀羅 外道梵志 亦不親近
增上慢人 貪著小乘 三藏學者 破戒比丘 名字羅汉 及比丘尼
好戲笑者 深著五欲 求現滅度 諸優婆夷 皆勿親近 若是人等
以好心來 到菩薩所 為聞佛道 菩薩則以 無所畏心 不怀睎望
而為說法 寡女處女 及諸不男 皆勿親近 以為親厚 亦莫親近
屠兒魁膾 畋獵漁捕 為利殺害 販肉自活 衒賣女色 如是之人
皆勿親近 凶險相撲 種種嬉戲 諸婬女等 盡勿親近 莫獨屏處
為女說法 若說法時 母得戲笑 入里乞食 將一比丘 若無比丘
一心念佛 是則名為 行處近處 以此二處 能安樂說 又復不行
上中下法 有為無為 實不實法 亦不分別 是男是女 不得諸法
不知不見 是則名為 菩薩行處 一切諸法 空無所有 無有常住
亦無起滅 是名智者 所親近處 顛倒分別 諸法有無 是實非實
是生非生 在於閒處 修攝其心 安住不動 如須彌山 觀一切法
皆無所有 猶如虛空 無有堅固 不生不出 不動不退 常住一相
是名近處 若有比丘 於我滅後 入是行處 及親近處 說斯經時
無有怯弱 菩薩有時 入於靜室 以正憶念 隨義觀法 從禪定起
為諸國王 王子臣民 婆羅門等 開化演暢 說斯經典 其心安隱
無有怯弱 文殊師利 是名菩薩 安住初法 能於後世 說法華經
又文殊師利云,如來滅後,於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餘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於声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讚歎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樂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菩薩常樂 安隱說法 於清淨地 而施牀座 以油塗身 澡浴塵穢
著新淨衣 內外俱淨 安處法座 隨問為說 若有比丘 及比丘尼
諸優婆塞 及優婆夷 國王王子 群臣士民 以微妙義 和顏為說
若有難問 隨義而答 因緣譬喻 敷演分別 以是方便 皆使發心
漸漸增益 入於佛道 除懶惰意 及懈怠想 離諸憂惱 慈心說法
晝夜常說 無上道教 以諸因緣 無量比喻 開示眾生 咸令歡喜
衣服卧具 飲食医藥 而於其中 無所睎望 但一心念 說法因緣
願成佛道 令眾亦爾 是則大利 安樂供養 我滅度後 若有比丘
能演說斯 妙法華經 心無嫉恚 諸惱障礙 亦無憂愁 及罵詈者
又無怖畏 加刀杖等 亦無擯出 安住忍故 智者如是 善修其心
能安住樂 如我上說 其人功德 千萬億劫 算數譬喻 說不能盡。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欲法滅時,受持、讀誦、斯經典者,無怀疾妒諂誑之心,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薩道者,,無得惱之,令其疑悔。語其人言,汝等去道甚遠,終不能得一切種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於道懈怠故。又不應戲論諸法,有所諍競。
當於一切眾生起大悲想,於諸如來、起慈父想,於諸菩薩起大師想,於十方諸大菩薩,常應深心、恭敬禮拜。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為多說。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成就是第三安樂行者,說是法時,無能惱亂,得好同學、共讀誦是經,亦得大眾而來聽受,聽已、能持、持已、能誦,誦已,能說、說已,能書,若使人書,供養經卷,恭敬、尊重、讚歎。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欲說是經 當捨嫉恚慢 諂誑邪偽心 常修質直行 不輕懱於人
亦不戲論法 常柔和能忍 慈悲於一切 不生懈怠心 十方大菩薩
愍眾故行道 應生恭敬心 是則我大師 於諸佛世尊 生無上父想
破於憍慢心 說法無障礙 第三法如是 智者應守護 一心安樂行
無量眾所敬。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持是法華經者,於在家出家人中、生慈心,於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應作是念,如是之人,則為大失。如來方便隨宜說法,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其人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經,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隨時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如來滅後、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說是法時,無有過失,常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羅門、居士、等,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虛空諸天、為聽法故、亦常隨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閒林中,有人來、欲難問者、諸天晝夜、常為法故而衛護之,能令聽者皆得歡喜,所以者何,此經是一切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神力所護故。
文殊師利,是法華經,於無量劫中、乃至名字不得聞,何况得見、受時讀誦。文殊師利,譬如强力轉輪聖王,欲以威勢降伏諸國而諸小王不順其命,時轉輪聖王起種種兵而往討伐,王見兵眾戰有功者,即大歡喜隨功賞賜,或予田宅,聚落、城邑,或予衣服、嚴身之具,或予種種珍寶,金銀、琉璃、硨磲、碼碯、珊瑚、琥珀、象、馬、乘、奴婢、人民、惟髻中明珠、不以予之。所以者何?獨王頂上有此一珠,若以予之王諸眷属、必大驚怪。文殊師利,如來亦復如是,以禪定智慧力、得法國土,王於三界,而諸魔王不肯順伏。如來聖賢諸將、与之共戰,其有功者,心亦歡喜,於四眾中、為說諸經
令其心悅,賜以禪定、解脫、無漏根力、諸法之財,又復賜予涅槃之城,言得滅度,引導其心令皆歡喜,而不為說是法華經。文殊師利,如轉輪王、見諸兵眾有大功者,心甚歡喜,以此難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予人,而今予之。如來亦復如是,於三界中,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眾生,見是聖軍,与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共戰,有大功勳,滅三毒,出三界,被魔網,爾時如來亦大歡喜,此法華經,能令眾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間、多怨難信,先所未說,而今說之。
文殊師利,此法華經是諸如來第一之說,於說中、最為甚深,末後賜予,如彼強力之王、久護明珠,今乃予之。文殊師利,此法華經,諸佛如來祕密之藏、於諸經中、最在其上,長夜守護,不妄宣說,始於今日同汝等敷演之。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常行忍辱 哀愍一切 乃能演說 佛所讚經 後末世時 持此經者
於家出家 及非菩薩 應生慈悲 斯等不聞 不信是經 則為大失
我得佛道 以諸方便 為說此法 令住其中 譬如强力 轉輪之王
兵戰有功 賞賜諸物 象馬車乘 嚴身之具 及諸田宅 聚落城邑
或予衣服 種種珍寶 奴婢財物 歡喜賜予 如有勇健 能為難事
王解髻中 明珠賜之 如來亦爾 為諸法王 忍辱大力 智慧寶藏
以大慈悲 如法化世 見一切人 受諸苦惱 欲求解脫 与諸魔戰
為是眾生 說種種法 以大方便 說此諸經 既知眾生 得其力已
末後乃為 說是法華 如王解髻 明珠予之 此經為尊 眾經中上
我常守護 不妄開示 今正是時 為汝等說 我滅度後 求佛道者
若得安隱 演說斯經 應當親近 如是四法 讀是經者 常無憂惱
又無病痛 顏色鮮白 不生貧窮 卑賤醜陋 眾生樂見 如慕賢聖
天諸童子 以為給使 刀杖不加 毒不能害 若人惡罵 口則閉塞
游所無畏 如師子王 智慧光明 如日之照 若於夢中 但見妙事
見諸如來 坐師子座 諸比丘眾 圍繞說法 又見龍神 阿修羅等
數如恆沙 恭敬合掌 自見其身 而為說法 又見諸佛 身相金色
放無量光 照於一切 以梵音声 演說諸法 佛為四眾 說無上法
見身處中 合掌讚佛 聞法歡喜 而為供養 得陀羅尼 證不退智
佛知其心 深入佛道 即為授記 成最正覺 汝善男子 當於來世
得無量智 佛之大道 國土嚴淨 廣大無比 亦有四眾 合掌聽法
又見自身 在山林中 修習善法 證諸實相 深入禪定 見十方佛
諸佛身金色 百福相莊嚴 聞法為人說 常有是好夢 又夢作國王
捨官殿眷属 及上妙五欲 行詣於道場 在菩提樹下 而處師子座
求道過七日 得諸佛之智 成無上道已 起而轉法輪 為四眾說法
經千萬億劫 說無漏妙法 度無量眾生 後當入涅槃 如烟盡燈滅
若後惡世中 說是第一法 是人得大利 如上諸功德。
【妙法蓮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爾時他方國土諸來菩薩摩訶薩,過八恆河沙數,於大眾中起,合掌作禮、而白佛言:世尊,若聽我等、於佛滅後,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進,護持、讀誦、書寫、供養、是經典者,當於此土而廣說之。爾時佛告諸菩薩摩訶薩眾,止,善男子,不需汝等護持此經。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恆河沙等菩薩摩訶薩,一一菩薩、各有六萬恆河沙眷属,是諸人等,能於我滅後、護持讀誦廣說此經,佛說是經時,娑婆世界三千大國土地皆震裂,而於其中,有無量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同時涌出。是諸菩薩身皆金色,三十二相,無量光明,先盡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
是諸菩薩、聞釋迦牟尼佛所說音聲,從下發來。一 一菩薩、皆是大眾唱導之首,各將六萬恆河沙眷属,况將五萬、四萬、三萬、二萬、一萬、恆河沙等眷属者,况復乃至一恆河沙、半恆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萬億那由他分之一,况復千萬億那由他眷属,况復億萬眷属者,况復千萬、百萬、乃至一萬,况復一千、一百乃至一 十、况復將五、四、三、二、一、弟子者,况復單己、樂遠離行,如是等比、無量無边,算數比喻所不能知。
是諸菩薩從地出已,各詣虛空七寶妙塔多寶如來、釋迦牟尼佛所,到已,向二世尊頭面禮足、及至諸寶樹下師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禮,右繞三帀,合掌恭敬,以諸菩薩種種讚法、而以讚歎,住在一面,欣樂瞻仰於二世尊。是諸菩薩摩訶薩,從初涌出,以諸菩薩種種讚法、而讚於佛,如是時間經五十小劫。是時釋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諸四眾、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諸大眾謂如半日。爾時四眾亦以佛神力故,見諸菩薩、徧滿無量百千萬億國土虛空。是菩薩眾中、有四導師,一名上行,二名無边行,三名淨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薩,於其眾中、最為上首唱導之師,在大眾前,各共合掌,觀釋迦牟尼佛、而問訊言,少病、少惱、安樂行否?所應度者,受教易否?不令世尊生疲勞耶?爾時四大菩薩而說偈言:
世尊安樂 少病少惱 教化眾生 得無疲倦
又諸眾生 受化易否 不令世尊 生疲勞耶
爾時世尊、於菩薩大眾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諸善男子,如來安樂,少病、少惱,諸眾生等,易可化度,無有疲勞。所以者何?是諸眾生,世世已來,常受我化,亦於過去諸佛,恭敬尊重,種諸善根。此諸眾生,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除先修習、學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於佛慧。爾時諸大菩薩而說偈言:
善哉善哉 大雄世尊 諸眾生等 易可化度
能問諸佛 甚深智慧 聞已信行 我等隨喜
於時世尊讚歎上首諸大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爾等能於如來、發隨喜心。爾時彌勒菩薩及八千恆河沙諸菩薩眾,皆作是念,我等從昔已來,不見不聞如是大菩薩摩訶薩眾、從地涌出,住世尊前,合掌、供養,問訊如來。時彌勤菩薩摩訶薩、知八千恆河沙諸菩薩等、心之所念,并欲自决所疑,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無量千萬億 大眾諸菩薩 昔所未曾見 願两足尊說 是從何所來
以何因緣集 巨身大神通 智慧叵思議 其志念堅固 有大忍辱力
眾生所樂見 為從何所來 一 一諸菩薩 所將諸眷属 其數無有量
如恆河沙等 或有大菩薩 將六萬恆沙 如是諸大眾 一心求佛道
是諸大師等 六萬恆河沙 俱來供養佛 及護持是經 將五萬恆沙
其數過於是 四萬及三萬 二萬至一萬 一千一百等 乃至一恆沙
半及三四分 億萬分之一 千萬那由他 萬億諸弟子 乃至於半億
其數復過上 百萬至一萬 一千及一百 五十与一 十 乃至三二一
單己無眷属 樂於獨處者 俱來至佛所 其數轉過上 如是諸大眾
若人行籌數 過於恆沙劫 猶不能盡知 是諸大威德 精進菩薩眾
誰為其說法 教化而成就 從誰初发心 稱揚何佛法 受持行誰經
修習何佛道 如是諸菩薩 神通大智力 四方地震裂 皆從中涌出
世尊我昔來 未曾見是事 願說其所從 國土之名號 我常游諸國
未曾見是眾 我於此眾中 乃不識一人 忽然從地出 願說其因緣
今此之大會 無量百千億 是諸菩薩等 皆欲知此事 是諸菩薩眾
本末之因緣 無量德世尊 惟願决眾疑。
爾時釋迦牟尼分身諸佛、從無量千萬他方國土來者,在於八方諸寶樹下、師子座上,結跏趺坐。其佛侍者,各各見是菩薩大眾,於三千大千世界、四方,從地涌出,住於虛空。各白其佛言:世尊,此諸無量無边阿僧祇菩薩大眾,從何所來。爾時諸佛各告侍者,諸善男子,且待須臾,有菩薩摩訶薩,名曰彌勒,釋迦牟尼佛之所授記次後作佛,已問斯事,佛今答之,汝等自當因是得聞。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彌勒菩薩,善哉、善哉,阿逸多,乃能問佛如是大事,汝等當共一心,被精進鎧,發堅固意,如來今欲顯發宣示諸佛威猛大勢之力。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當精進一心 我欲說此事 勿得有疑悔 佛智叵思議 汝今出信力
住於忍善中 昔所未聞法 今皆當得聞 我今安慰汝 勿得怀疑懼
佛無不實語 智慧不可量 所得第一法 甚深叵分別 如是當今說
汝等一心聽。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告彌勒菩薩,今於此大眾、宣告汝等,阿逸多,是諸大菩薩摩訶薩,無量無數阿僧祇、從地涌出,汝等昔所未見者,我於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教化示導是諸菩薩,調伏其心,令發道意。此諸菩薩,皆於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於諸經典,讀誦通利,思惟分別、正憶念。阿逸多,是諸善男子等,不樂在眾、多有所說,常樂靜處、勤行精進,未曾休息。亦不依止人天而住。常樂深智,無有障礙、亦常樂於諸佛之法,一心精進,求無上慧。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阿逸汝當知 是諸大菩薩 從無數劫來 修習佛智慧 悉是我所化
令發大道心 此等是我子 依止是世界 常行頭陀事 志樂於靜處
捨大眾憒鬧 不樂多所說 如是諸子等 學習我道法 晝夜常精進
為求佛道故 在娑婆世界 下方虛空住 志念力堅固 常勤求智慧
說種種妙法 其心無所畏 我於伽耶城 菩提樹下坐 得成最正覺
轉無上法輪 爾乃教化之 今初發道心 今皆住不退 悉當得成佛
我今說實語 汝等一心信 我從久遠來 教化是等眾。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及無數諸菩薩等,心生疑惑,怪未曾有,而作是念,云何世尊於少時間、教化如是無量無边阿僧祇諸大菩薩,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白佛言:世尊,如來為太子時,出於釋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是以來,始過四十餘年,世尊,云何於此少時、大作佛事,以佛勢力,以佛功德,教化如是無量大菩薩眾,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此大菩薩眾,假使有人於千萬億劫、數不能盡,不得其边,斯等久遠已來,於無量無边諸佛所、植諸善根,成就菩薩道,常修梵行。
如此之事,世所難信。譬如有人色美髮黑,年二十五、指百歲人,言是我子,其百歲人,亦指年少,言是我父,生育我等,是事難信。佛亦如是,得道以來,其實未久,而此大眾諸菩薩等,已於無量千萬億劫,為佛道故,勤行精進善入出住無量百千萬億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習諸善法,巧於問答,人中之寶,一切世間甚為希有。今日世尊方云,得佛道時,初令發心,教化示導,令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得佛未久,乃能作此大功德事
我等雖復信佛隨宜所說,佛所出言,未曾虛妄,佛所知者,皆悉通達,然諸新發意菩薩,於佛滅後,苦聞是語,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業因緣。唯、然,世尊,願為解說,除我等疑,及未來世諸善男子、聞此事已,亦不生疑。爾時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佛昔從釋種 出家近伽耶 坐於菩提樹 爾來尚未久 此諸佛子等
其數不可量 久已行佛道 住於神通力 善學菩薩道 不染世間法
如蓮華在水 從地而涌出 皆起恭敬心 住於世尊前 是事難思議
云何而可信 佛得道甚近 所成就甚多 願為除眾疑 如實分別說
譬如少壯人 年始二十五 示人百歲子 髮白而面皺 是等我所生
子亦說是父 父少而子老 舉世所不信 世尊亦如是 得道來甚近
是諸菩薩等 志固無怯弱 從無量劫來 而行菩薩道 巧於難問答
其心無所畏 忍辱心决定 端正有威德 十方佛所讚 若能分別說
不樂在人眾 常好在禪定 為求佛道故 於下虛空住 我等從佛聞
於此事無疑 願佛為未來 演說令開解 若有於此經 生疑不信者
即當隨惡道 願今為解說 是無量菩薩 云何於少時 教化令發心
而住不退地。
【妙法蓮華經來壽量品第十六】顯如來壽本無生滅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一切大眾,諸善男子,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復告大眾,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又復告諸大眾,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是時菩薩大眾,彌勒為首,合掌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如是三白已,復言,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爾時世尊知諸菩薩三請不止,而告之言:汝等諦聽,如來秘密神通之力。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皆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边、百千萬億那由他劫,譬如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為微塵,過於東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乃下一塵、如是東行,盡是微塵,諸善男子、於意云何,是諸世界,可得思惟校計、知其數否?
彌勒菩薩等、俱白佛言:世尊,是諸世界,無量無边,非數所知、亦非心力所及,一切聲聞、辟支佛,以無漏智,不能思惟、知其限數,我等住阿鞞跋致地,於是事中、亦所不達,世尊,如是諸世界,無量無边。
爾時佛告大菩薩眾,諸善男子。今當分明宣語汝等,是諸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盡以為塵,一塵一劫,我成佛已來,復過於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自從是來,我常在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於餘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眾生。諸善男子,於是中間,我說然燈佛等,又復言其入於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別。
諸善男子,若有眾生、來至我所,我以佛眼、觀其信等、諸根利鈍,隨所應度,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亦復現言、當入涅槃,又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能令眾生發歡喜心。諸善男子,如來見諸眾生、樂於小法,德薄垢重者,為是人說,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我實成佛已來、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眾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說。諸善男子,如來所演經典,皆為度脫眾生,或說己身,或說他身,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示己事,或示他事,諸所言說,皆實不虛。
所以者何?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虛,非如非異,不如三界、見於三界,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以諸眾生有種種性、種種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故,欲令生諸善根,以若干因緣、譬喻言辭、種種說法,所作佛事,未曾暫廢。如是,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
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寿命,今猶未盡,復倍上數。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如來以是方便、教化眾生。所以者何?若佛久住於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於憶想妄見網中,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怀厭怠,不能生於難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來以方便說,比丘當知,諸佛出世,難可值遇。
所以者何?諸薄德人,過無量百千萬億劫,或有見佛,或不見者,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諸比丘,如來難可得見,斯眾生等、聞如是語,必當生於難遭之想,心怀戀慕,渴仰於佛,便種善根,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
又善男子,諸佛如來、法皆如是,為度眾生,皆實不虛。譬如良医,智慧聰達,明練方藥,善治眾病。其人多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數,以有事緣,遠至餘國,諸子於後,飲他毒藥,藥發悶亂,宛轉於地。是時其父還來歸家。諸子飲毒,或失本心,或失者,遙見其父,皆大歡喜、拜跪、問訊、善安隱歸,我等愚癡,誤服毒藥,願見救療,更賜寿命。父見子等苦惱如是,依諸經方,求好藥草,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擣篩和合,予子令服,而作是言,此大良藥,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汝等可服,速除苦惱,無復眾患。其諸子中、不失心者,見此良藥、色香具好,即便服之,病盡除瘉。
餘失心者,見其父來,雖亦歡喜問訊,求索治病,然予其藥、而不肯服。所以者何?毒氣深入,失本心故,於此好色香藥、而謂不美。父作是念,此子可愍,為毒所中,心皆顛倒,雖見我喜、求索救療,如是好藥、而不肯服,我今當設方便令服此藥。即作是言,汝等當知,我今衰老,死時已至,是好良藥,今留在此,汝可取服,勿憂不瘥。作是教已,復至他國,遣使還告、汝父已死。是時諸子聞父背喪,心大憂惱,而作是念,若父在者,慈愍我等,能見救護。今者、捨我遠喪他國,自惟孤露無復恃怙,常怀悲感,心遂醒悟,乃知此藥色香美味。即取服之,毒病皆瘉。其父聞子悉已得瘥,尋便來歸,咸使見之。
諸善男子,於意云何,頗有人、能說此良医虛妄罪否?不也,世尊。佛言,我亦如是,成佛已來,無量無边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為眾生故,以方便力、言當滅度,亦無有能如法說我虛妄過者。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自我得佛來 所經諸劫數 無量百千萬 億載阿僧祇 常說法教化
無量億眾生 令入於佛道 爾來無量劫 為度眾生故 方便說涅槃
而實不滅度 常住此說法 我常住於此 以諸神通力 令顛倒眾生
雖近而不見 眾見我滅度 廣供養舍利 咸皆怀戀慕 而生渴仰心
眾生既信伏 質直意柔輭 一心欲見佛 不自惜身命 時我及眾僧
俱出靈鷲山 我時語眾生 常在此不滅 以方便力故 現有滅不滅
餘國有眾生 恭敬信樂者 我復於彼中 為說無上法 汝等不聞此
但謂我滅度 我見諸眾生 沒在於苦惱 故不為現身 令其生渴仰
因其心戀慕 乃出為說法 神通力如是 於阿僧祇劫 常在靈鷲山
及餘諸住處 眾生見劫盡 大火所燒時 我此土安隱 天人常充滿
園林諸堂閣 種種宝莊嚴 寶樹多華果 眾生所游樂 諸天擊天鼓
常作眾伎樂 雨曼陀羅華 散佛及大眾 我淨土不毀 而眾見燒盡
憂怖諸苦惱 如是悉充滿 是諸罪眾生 以惡業因緣 過阿僧祇劫
不聞三寶名 諸有修功德 柔和質直者 則皆見我身 在此而說法
或時為此眾 說佛寿無量 久乃見佛者 為說佛難直 我智力如是
慧光照無量 寿命無數劫 久修業所得 汝等有志者 勿於此生疑
當斷令永盡 佛語實不虛 如医善方便 為治狂子故 實在而言死
無能說虛妄 我亦為世父 救諸苦患者 為凡夫顛倒 實在而言滅
以常見我故 而生憍恣心 放逸著五欲 墮於惡道中 我常知眾生
行道不行道 隨所應可度 為說種種法 每自作是意 似何令眾生
得入無上道 速成就佛身。
【妙法蓮華經功德品第十七】
爾時大會、聞佛說寿命劫數長遠如是,無量無边阿僧祇眾生、得大饒益。於時世尊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我說是如來寿命長遠時,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眾生、得無生法忍,復有千倍菩薩摩訶薩、得聞持陀羅尼門,復有一世界微龍數菩薩摩訶薩、得樂說無礙辯才,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百千萬億無量旋陀羅尼,
復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能轉不退法輪,復有二千中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能轉清靜法輪,復有小千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八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菩提,復有四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四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三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三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後有二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二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一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八世界微塵數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佛說是諸菩薩摩訶薩得大法利時,於虛空中,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以散無量百千萬億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并散七寶塔中、師子座上、釋迦牟尼佛、及久滅度多寶如來,亦散一切大菩薩、及四部眾。又雨細末栴檀、沉水香等,於虛空中,天鼓自鳴,妙声深遠,又雨千種天衣,垂諸瓔珞、真珠瓔珞、摩尼珠瓔珞、如意珠瓔珞,徧於九方,眾寶香鑪、燒無價香,自然周至、供養大會。一一佛上,有諸菩薩、執持旛蓋,次第而上、至於梵天。是諸菩薩,以妙音声、歌無量頌,讚歎諸佛。爾時彌勒菩薩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尔,而說偈言:
佛說希有法 昔所未曾聞 世尊有大力 壽命不可量 無數諸佛子
聞世尊分別 說得法利者 歡喜充徧身 或住不退地 或得陀羅尼
或無礙樂說 萬億旋總持 或有中千界 微塵數菩薩 各各皆能轉
清淨之法輪 復有小千界 微塵數菩薩 餘各八生在 當得成佛道
復有四三二 如此四天下 微塵諸菩薩 隨數生成佛 或一四天下
微塵數菩薩 餘有一生在 當成一切智 如是等眾生 聞佛寿長遠
得無量無漏 清淨之果報 復有八世界 微塵數眾生 聞佛說寿命
皆發無上心 世尊說無量 不可思議法 多有所饒益 如虛空無边
雨天慢陀羅 摩訶曼陀羅 釋梵如恆沙 無數佛土來 雨栴檀沉水
繽紛而亂墜 如鳥飛空下 供散於諸佛 天鼓虛空中 自然出妙声
天衣千萬種 旋轉而來下 眾寶妙香鑪 燒無價之香 自然悉周徧
供養諸世尊 其大菩薩眾 執七寶旛蓋 高妙萬億種 次第至梵天
一一諸佛前 寶幢懸勝旛 亦以千萬偈 歌詠諸如來 如是種種事
昔來未曾有 聞佛寿無量 一切皆歡喜 佛名聞十方 廣饒益眾生
一切具善根 以助無上心。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其有眾生,聞佛寿命長遠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於八十萬億那由他劫、行五波羅蜜、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除波若波羅蜜,以是功德、說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如是功德、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退者,無有是處。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人求佛慧 於八十萬億 那由他劫數 行五波羅蜜 於是諸劫中
布施供養佛 及緣覺弟子 并諸菩薩眾 珍異之飲食 上服与卧具
栴檀立精舍 以園林莊嚴 如是等布施 種種皆微妙 盡此諸劫數
以回向佛道 若復持禁戒 清淨無缺漏 求於無上道 諸佛之所歎
若復行忍辱 住於調柔地 設眾惡來加 其心不傾动 諸有得法者
怀於增上慢 為斯所輕惱 如是亦能忍 若復勤精進 志念常堅固
於無量億劫 一心不懈息 又於無數劫 住於空閒處 若坐若經行
除睡常攝心 以是因緣故 能生諸禪是 八十億萬劫 安住心不亂
持此一心福 願求無上道 我得一切智 盡諸禪定際 是人於百千
萬億劫數中 行此諸功德 如上之所說 有善男女等 聞我說寿命
乃至一念信 其福過於彼 若人悉無有 一切諸疑悔 深心須臾信
其福為如此 其有諸菩薩 無量劫行道 聞我說寿命 是則能信受
如是諸人等 如今日世尊 諸釋中之王 道場師子吼 說法無所畏
我等未來世 一切所尊敬 坐於道場時 說寿亦如是 若有深心者
清淨而質直 多聞能總持 隨義解佛語 如是之人等 於此無有疑
又、阿逸多,若有聞佛寿命長遠,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能起如來無上之慧。何况廣聞是經、若教人聞,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書、若教人書,若以華香、瓔珞,幢旛、繒蓋、香油、酥燈,供養經卷,是人功德、無量無边,能生一切種智。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我說寿命長遠,深心信解,則為見佛常在耆闍崛山,共大菩薩、諸声聞眾、圍繞說法。又見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閻浮檀金、以界八道,寶樹行列,諸台樓觀、皆悉寶成,其菩薩眾、咸處其中。若有能如是觀者,當知是為深信解相。
又復如來滅後,若聞是經,而不毁訾(音止),起隨喜心,當知已為深信解相,何况讀誦、受持之者,斯則為頂戴如來。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須為我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養眾僧。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養眾僧。則為以佛舍利、起七寶塔,高廣漸小、至於梵天,懸諸旛蓋、及眾寶鈴,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眾鼓、伎樂、簫、笛、箜篌,種種舞戲,以妙音声、歌唄讚頌,則為無量千萬億劫、作是供養已。
阿逸多,若我滅後,聞是經典,有能受持,若自書、若教人書,為起立僧坊,以赤栴檀作諸殿堂三十有二,高八多羅樹,高廣嚴好,百千比丘、於其中止,園林、浴池,經行、禪窟,衣服、飲食,牀褥、湯藥,一切樂具、充滿其中,如是僧坊、堂閣、若干百千萬億,其數無量,以此現前、供養於我、及比丘僧。是故我說,如來滅後,若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供養經卷,不須起塔寺,及造僧坊、供養眾僧,况復有人能持是經,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其德最勝,無量無边,譬如虛空、東南西北、四維上下,無量無边,是人功德亦復如是無量無边,疾至一切種智。
若人讀誦受持是經,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復能起塔,及造僧坊、供養讚歎聲聞眾僧、亦以百千萬億讚歎之法、讚歎菩薩功德,又為他人、種種因緣,隨義解說此法華經,復能清淨持戒,与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無瞋,志念堅固,常貴坐禪、得諸深定,精進勇猛、攝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問難,阿逸多,若我滅後,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復有如是諸善功德,當知是人、已趨道場,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道樹下。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經行處,此中便應起塔,一切天人皆應供養如佛之塔。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我滅度後 能奉持此經 斯人福無量 如上之所說 是則為具足
一切諸供養 以舍利起塔 七寶而莊嚴 表剎甚高廣 漸小至梵天
寶鈴千萬億 風动出妙音 又於無量劫 而供養此塔 華香諸瓔珞
天衣眾伎樂 然香油酥燈 周帀常照明 惡世法末時 能持是經者
則為已如上 具足諸供養 若能時此經 則如佛現在 以牛頭栴檀
起僧坊供養 堂有三十二 高八多羅樹 上饌妙衣服 牀卧皆具足
百千眾住處 園林諸浴池 經行及禪窟 種種皆嚴好 若有信解心
受持讀誦書 若復教人書 及供養經卷 散華香末香 以須曼薝蔔
阿提目多伽 熏油常然之 如是供養者 得無量功德 如虛空無边
其福亦如是 况復持此經 兼布施持戒 忍辱樂禪定 不瞋不惡口
恭敬於塔廟 謙下諸比丘 遠離自高心 常思惟智慧 有問難不瞋
隨順為解說 若能行是行 功德不可量 若見此法師 成就如是德
應以天華散 天衣覆其身 頭面接足礼 生心如佛想 又應作是念
不久詣道場 得無漏無為 廣利諸人天 其所住止處 經行若坐卧
乃至說一偈 是中應起塔 莊嚴令妙好 種種以供養 佛子住此地
則是佛受用 常在於其中 經行及坐卧。
『妙法蓮華經卷五』
曼殊起告,擁護真詮。堅持四法得安然。地涌眾多千。阿逸重宣,寿量廣無边。
南無法華會上佛菩薩 三稱
【音釋】
梵志(出家外道)尼犍(此云不繫在家外道)路伽耶陀(此云惡論義師破弟子慈恩翻惡對答)逆路伽耶陀(云惡可難弟子破慈恩翻惡徵問)扠(丑佳切)沙彌(此云息慈)
涌出品阿逸多(云無能勝)頭陀(此云抖擻)伽耶(此云山)檀(具去檀那此云布施)尸羅(此云戒)羼提(忍辱上音產)毘梨耶(云精進)禪(靜)多羅樹(如方棕樹)牛頭栴檀(山形似牛頭多生此香)須曼(云善稱意)阿提目多伽(云善思惟)
【持驗記】
◎唐梓州釋智通,俗陳氏。八歲離俗,專誦法華,尤勤講授。住牛頭山,善持威儀,奉戒貞苦,常有双鵝依時聽法,講百餘徧,两度放光。貞觀中示寂,時合寺堂房,变作白色,悉震动,一食頃乃已。
◎唐釋慧達,太原人。專誦法華,五千餘徧。行坐威儀,誦声輟。存愛物命,每一步履,直視低身。地有虫豸,必迴身而避。或問之,師曰:斯之与我,升沉不定,彼或先成正覺,何敢妄輕之耶。貞觀八年、坐逝,經五宿,顏色如初。
◎唐雍州醴泉寺釋遺俗。誦法華數千徧。貞觀中,因疾告友人慧廓禪師曰:某生平誦經,意希有驗。若生善道,當舌根不坏、可埋十年發視。若坏,知誦經無功,不坏,則為起一塔,令人信向。言訖而寂。後十年啟視、舌果坏。慕道者如市。眾為起塔於甘合崖。前後諸釋,以誦法華、得舌根不坏者甚眾。
◎唐蒲州釋法徹,絳州人,少勤苦,通法華經,常以是經誘化一切。邑有孤山,師依結業,創立蘭若。地本高險,向絕泉源,師積歲崇道,一旦清泉迸出。刺史房仁裕申請寺額,即以陷泉名之。嘗於道中遇一癲者,引至山中,為鑿穴給食,令誦法華。癲者素不識字,加又頑鈍,句句授之,終不辭倦。至第六卷,癲病漸愈,經完,眉鬚復生,膚已復故。
◎唐釋法璿。開元中,於天童山東麓,建精舍棲止。後移居西南隅之多寶塔。日誦法華經、感天童躡雲升降,捧食來供。遇夜則遶塔行道,人遙見師身,於塔之相輪等。時號為太白禪師。
◎唐佛隴釋道暹。徧覽百家,彌精法華。大曆年中,入京弘化,盛有著述。能於虛空遊行往來,時謂有神足證云。
◎唐蘇州支硎山釋道遵,姓張吳興人。参左溪,學天台止觀。欲廣寫法華經,乃於支硎創闢經院,舉精行沙門十四人,常持法華,以燭繼晝,用弘大乘,敕署為法華道場。師於山中鋳盧舍那像,及多寶佛塔。修淨土當生業,造彌陀佛像。平時講法華玄義,歲無虛日。天寶元年,於靈巖道場,行法華三昧,忽睹大明,上燭於天,身在光中。異日問荊溪然師,然曰:智慧光明,從心流出,將以顯發第一義天也。又入法華道場,覩此身在空中坐,知是滌垢之相。興元元年坐逝,門人靈翰等樹塔。
◎唐京師大安國寺釋志鄰,姓范,兗(音演)州人。母王氏不信三寶。鄰逃東都,依廣受尋修律師出家。開元十年,思親歸寧,母終三載。因詣嶽廟敷具,誦法華經,誓見嶽帝,求母生處。夜見帝召謂曰:汝母禁獄見受諸苦。師悲號祈免。帝曰:往鄮山礼育王塔,庶可救也。師詰朝到寺,哀泣礼拜。至四萬,俄聞空中有呼鄰声,見母謝曰,承汝之力,得生忉利天矣,倐然不見。
◎宋汝州首山釋省念,萊州狄氏。受學於本郡南禪寺,徧遊叢席。常密誦法華經,眾目為念法華也。晚侍風穴,一日師与真園頭同問訊次、問如何是世尊不說說。真曰:鶉鳩樹頭鳴。穴曰:汝作許多癡福作么,何不体究言句。又問師?師曰: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穴謂真曰:汝何不看念法華下語。淳化三年十二月四日,上堂說偈有今年記卻來年事語。至四年月日,無爽前記。仍堂上說偈曰:諸子謾波波,過卻幾恆河,觀音指彌勒,文殊不奈何。良久默然而化。闍維得舍利五色。
◎宋靈隱天竺寺釋祖韶,天台劉氏。十九誦通法華。入東掖参慈雲,盡得奧旨。唯行法華三昧,用為常課。當修光明懺晝夜,至期將半,忽見旌幢滿前,導者呼為大辨尊天,天即前揖,天曰:師傳通大乘,利益弘多,言訖而隱。又道出淮泗,夢僧摩頂曰:吾文殊和尚也,示汝五無生義。既覺,五藏豁然,如咀冰雪。
◎宗温州法明院釋繼忠,永嘉丘氏。八歲得度。詣南湖依廣智,洞悟教觀。行法華光明三昧,日無虛晷。卻病除祟,神應莫測。元豐五年集眾說法而逝。赤光照徹空表。淨社全教,夢金甲神人告曰:忠法師已生兜率。
◎宋釋思照,錢塘陽氏。参神悟有契。既而刺血書法華七軸,築小庵曰德雲、專修念佛三昧,凡三十年。宣和元年春,一夕見佛現金色身,即結印坐化。師誦蓮華經千部,淨土七經,一寫一礼。又禮法華十遍,苦行無两。
◎宋宜人陸氏錢塘人,朝請王璵妻也。常誦法華經三千部。篤志修行,年至八十。後因微疾,忽聞天鼓自鳴,人方驚異。兒女問何事,答曰:吾生兜率天宮。仰觀上天,口誦蓮經合掌而逝。
◎宋紹興中奉化趙母。素持法華。一女使窃聽久之,忽記得青蓮華香,白蓮華香,果樹香,四句,自是吟諷不絕。後卒,於葬所生青蓮華一朶。
『妙法蓮華經卷六』
【妙法蓮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法華經、隨喜者,得幾所福。而說偈言:
世尊滅度後 其有聞是經
若能隨喜者 為得幾所福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如來滅後,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餘智者、若長若幼,聞是經、隨喜已,從法会出,至於餘處,若在僧坊。若空閒地,若城邑、巷陌、聚落、田里,如其所聞,為父母、宗親、善友、知識、隨力演說,是諸人等,聞已、隨喜,復行轉教,餘人聞已,隨喜轉教,如是展轉至第五十,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隨喜功德,我今說之,汝當善聽。若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眾生,卵生、始生、溼生、化生,若有形、若無形、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無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眾生數者,有人求福,隨其所欲娛樂之具、皆給予之,一 一眾生、予滿閻浮提金、銀、琉璃、硨磲、碼碯、珊瑚、琥珀、諸妙珍寶,及象、馬、車乘、七寶所成宮殿、樓閣、等,是大施主如是布施、滿八十年已,而作是念,我已眾生娛樂之具隨意所欲,然此眾生、皆已衰老,年過八十、發白、面皺,將能不久,我當以佛法而訓導之,即集此眾生,宣佈法化,示教利喜,一時皆得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盡諸有漏,於深禪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脫。
於汝意云何,是大施主所得功德、甯為多否?彌勒白佛言:世尊,是人功德甚多,無量無边,若是施主、但施眾生一切樂具,功德無量,何况令得阿羅漢果。佛告彌勒,我今分明語汝,是人以一切樂具、施於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眾生,又令得阿羅漢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聞法華經一偈、隨喜功德,百分、千分、百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轉聞法華經隨喜功德,尚無量無边阿僧祇劫,何况最初於会中、聞而隨喜者,其福復勝,無量無边阿僧祇劫、不可得比。
又阿逸多,若人為是經故,往詣僧坊,若坐若立,須臾聽受、緣起是功德轉身所生,得好上妙象,馬、車乘、珍寶、輦輿,及乘天宮。若復有人、於講法處坐,更有人來,勸令坐聽,若分座令坐,是人功德,轉身得帝釋坐處,若梵王坐處,若轉輪聖王所坐之處。阿逸多,若復有人、語餘人言,有經、名法華,可共往聽,即受其教、乃至須臾間聞,是人功德轉身得与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利根智慧,百千萬世、終不瘖瘂,口氣不臭、舌常無病,口無病,齿不垢黑、不黃、
不疏、亦不缺落,不差、不曲、脣不下垂,亦不寒縮、不粗澀、不瘡胗,亦不缺坏,亦不的咼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黑,無諸可惡鼻不匾「匚虒(合為一字)」,亦不曲戾,面色不黑,亦不狹長,亦不窊曲,無有一切不可喜相,脣舌牙齿、悉皆嚴好,無修、高直,面貌圓滿,眉高而長、額廣、平、正,人相具足,世世所生,見佛聞法、信受教誨。阿逸多,汝且觀是、勸於一人令經聽法,功德如此,可况一心聽說、讀誦,而於大眾、為人分別如說修行。尔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人於法会 得聞是經典 乃至於一偈 隨喜為他說 如是展轉教
至於第五十 最後人獲福 今當分別之 如有大地主 供給無量眾
具滿八十歲 隨意之所欲 見彼衰老相 髮白而面皺 齿疏形枯竭
念其死不久 我今應當教 令得於道果 即為方便說 湼槃真實法
世皆不牢固 如水沫包燄 汝等咸應當 疾生厭離心 諸人聞是法
皆得阿羅漢 具足六神通 三明八解脫 最後第五十 聞一偈隨喜
是人福勝彼 不可為譬喻 如是展轉聞 其福尚無量 何况於法会
初聞隨喜者 若有勸一人 將引聽法華 言此經深妙 千萬劫難遇
即受教往聽 乃至須臾聞 斯人之福報 今當分別說 世世無口患
齿疏黃黑 脣不厚褰缺 無有可惡相 舌乾黑短 鼻高修且直
額廣而平正 面目悉端嚴 為人所喜見 口氣無臭穢 優鉢華之香
常從其口出 若故詣僧坊 欲得法華經 須臾聞歡喜 今當說其福
後生天人中 得妙象馬車 珍寶之輦輿 及乘天宮殿 若於講法處
勸人坐聽經 是福因緣得 釋梵轉輪座 何况一心聽 解說其義趣
如說而修行 其福不可限。
【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摩訶薩,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淨肉眼,見於三千大千世界、內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亦見其中一切眾生,及業因緣、果報生處,悉見悉知。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於大眾中 以無所畏心 說是法華經 汝聽其功德 是人得八百
功德殊勝眼 以是莊嚴故 其目甚清淨 父母所生眼 悉见三千界
內外彌樓山 須彌及鐵圍 并諸餘山林 大海江河北 下至阿鼻獄
上至有頂處 其中諸眾生 一切皆悉見 雖未得天眼 肉眼力如是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耳功德。以是清淨耳,聞三千大千世界,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亦見其中內外種種語言、音聲,象聲、馬声、牛聲、車聲,啼哭聲、愁嘆聲、螺聲、鼓聲、鐘声、鈴声、笑声、語声,男声、女声、童子聲、童女声、法声、非法声,苦声、樂声、凡夫聲、聖人声、喜声、不喜聲、天声、龍声、夜叉声、乾闥婆声、迦樓羅聲、緊那羅聲、摩睺羅伽声、火声、水声、風声、地獄声、畜生声、餓鬼声、比丘声,比丘尼声,声聞声、辟支佛声、菩薩声、佛声。以要言之,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內外所有諸声,雖未得天耳,以父母所生清淨常耳,皆悉聞知,如是分別種種音聲、而不坏耳根。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父母所生耳 清淨無濁穢 以此常耳聞 三千世界声 象馬牛車声
鐘鈴螺鼓声 琴瑟箜篌声 簫笛之音聲 清淨好歌聲 聽之而不著
無數種人声 聞悉能解了 又聞諸天声 微妙之歌声 及聞男女声
童子童女声 山川險谷聲 迦陵頻伽声 命命等諸鳥 悉聞其音聲
地獄眾苦声 種種楚毒聲 餓鬼飢渴逼 求索飲食聲 諸阿修羅等
居在大海边 自共言語時 出於大音声 如是說法者 安住於此間
遙聞是眾聲 而不坏耳根 十方世界中 禽獸鳴相呼 其說法之人
於此悉聞之 其諸梵天上 光音及徧淨 乃至有頂天 言語之声音
法師住於此 悉皆得聞之 復有諸菩薩 讀誦於經法 若為他人說
撰集解其義 如是諸音聲 悉皆得聞之 諸佛大聖尊 教化眾生者
於諸大会中 演說微妙法 持此法華者 悉皆得聞之 三千大千界
內外諸音聲 下至阿鼻獄 上至有頂天 皆聞其音聲 而不坏耳根
其耳聰利故 悉能分別知 持是法華者 雖未得天耳 但用所生耳
功德已如是。
復次、常精進菩薩,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成就八百鼻功德、以是清淨鼻根,聞於三千大千世界、上下內外種種諸香,須曼那華香、闍提華香、末利華香、薝蔔華香、波羅羅華香、赤蓮華香、青蓮華香、白蓮華香,華樹香、果樹香、栴檀香,沉水香、多摩羅跋香、多伽羅香,及千萬種香,若末、若丸、若塗香,持是經者,於此間住,悉能分別。
又復別知眾生之香,象香、馬香、牛羊等香,男香、女香、童子香、童女香、及草木叢林香,若近、若遠、所有諸香,悉皆得聞,分別不錯。持是經者,雖住在於此,亦聞天上之香,波質多羅、拘鞞陀羅樹香,及曼陀羅華香、摩訶曼陀羅華香、曼殊沙華香、摩訶曼殊沙華香、栴檀、沉水、種種末香,諸雜華香,如是等天香、和合所出之香,無不聞知。
又聞諸天身香,釋提桓因、在勝殿上,五欲娛樂嬉戲時香,若在妙法堂上、為忉利諸天說法時香,若於諸園游戲時香,及餘天等、男女身香,皆悉遙聞。如是展轉、乃至梵世、上至有頂、諸天身香,亦皆聞之。并聞諸天所燒之香。及聲聞香、辟支佛香、菩薩香、諸佛身香,亦皆遙聞,知其所在。雖聞此香,然鼻根不坏不錯,若欲分別為他人說,憶念不謬。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鼻清淨 於此世界中 若香若臭物 種種悉聞知 須曼那闍提
多摩羅栴檀 沉水及桂香 種種華果香 及諸眾生香 男子女人香
說法者遠住 聞香知所在 大勢轉輪王 小轉輪及子 群臣諸宮人
聞香知所在 身所著珍寶 及地中寶藏 轉輪王寶女 聞香知所在
諸人嚴身具 衣服及瓔珞 種種所塗香 聞香知其身 諸天若行坐
游戲及神变 持是法華者 聞香悉能知 諸樹華果實 及酥油香氣
持經者住此 悉知其所在 諸山深险處 栴檀樹華敷 眾生在中者
聞香悉能知 鐵圍山大海 地中諸眾生 持經者聞香 悉知其所在
阿修羅男女 及其諸眷属 鬥爭游戲時 聞香皆能知 曠而险隘處
師子象虎狼 野牛水牛等 聞香知所在 若有怀妊者 未辨其男女
無根及非人 聞香悉能知 以聞香力故 知男女所念 染欲癡恚心
亦知修善者 地中眾伏藏 金銀諸珍寶 銅器之所盛 聞香悉能知
種種諸瓔珞 無能識其價 聞香知貴賤 出處及所在 天上諸華等
曼陀曼殊沙 波利質多樹 聞香悉能知 天上諸宮殿 上中下差別
眾寶華莊嚴 聞香悉能知 天園林勝殿 諸觀妙法堂 在中而娛樂
聞香悉能知 諸天若聽法 或受五欲時 來住行坐卧 聞香悉能知
天女所著衣 好華香莊嚴 周旋游戲時 聞香悉能知 如是展轉上
乃至於梵世 入禪出禪者 聞香悉能知 光音徧淨天 乃至於有頂
初生及退沒 聞香悉能知 諸比丘眾等 於法常精進 若坐若經行
及讀誦經典 或在林樹下 專精而坐禪 持經者聞香 悉知其所在
菩薩志堅固 坐禪若讀誦 或為人說法 聞香悉能知 在在方世尊
一切所恭敬 愍眾而說法 聞香悉能知 眾生在佛前 聞經皆歡喜
如法而修行 聞香悉能知 雖未得菩薩 無漏法生鼻 而是持經者
先得此鼻相。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舌功德。若好、若醜、若美、美,及諸澀物,在其舌根,皆变成上味,如天甘露,無不美者。若以舌根於大眾中有所演說,出深妙声,能入其心,皆今歡喜快樂。又諸天子、天女,釋梵諸天,聞是深妙音声,有所演說、言論次第,皆悉來聽。及諸龍、龍女,夜叉、夜叉女,乾闥婆、乾闥婆女,阿修羅、阿修羅女,迦樓羅、迦樓羅女,緊那羅、緊那羅女,摩睺羅伽、摩睺羅伽女,為聽法故,皆來親近、恭敬、供養。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群臣、眷属,小轉輪王、大轉輪王、七寶千子內外眷属,乘其宮殿,俱來听法,以是菩薩善說法故。
婆羅門居士、國內人民、盡其形寿,隨侍供養。又諸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常樂見之。是所在方面,諸佛皆向其處說法,悉能受持一切佛法,又能出於深妙法音。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舌根淨 終不受惡味 其所有食噉 悉皆成甘露 以深淨妙声
於大眾說法 以諸因緣喻 引導眾生心 聞者皆歡喜 設諸上供養
諸天龍夜叉 及阿修羅等 皆以恭敬心 而共來聽法 是說法之人
若欲以妙音 徧滿三千界 随意即能至 大小轉輪王 及千子眷属
合掌恭敬心 常來听受法 諸天龍夜叉 羅剎毘舍闍 亦以歡喜心
常樂來供養 梵天王摩王 自在大自在 如是諸天眾 常來至其所
諸佛及弟子 聞其說法音 常念而守護 或時為現身。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八百身功德。得清淨身、如淨琉璃,眾生喜見。其身淨故,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生時、死時,上下、好醜,生善處,惡處,悉於中現。及鐵圍山、大鐵圍山、彌樓山、摩訶彌樓山、等諸山,及其中眾山,悉於中現。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所有及眾生,悉皆中現。若声聞、辟支佛、菩薩、諸佛、說法,皆於身中現其色像。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持法華者 其身甚清淨 如彼淨琉璃 眾生皆喜見 又如淨明鏡
悉見諸色像 菩薩於淨身 皆見世所有 唯獨自明了 餘人所不見
三千世界中 一切諸群萌 天人阿修羅 地獄鬼畜生 如是諸色像
皆於身中現 諸天等宮殿 乃至於有頂 鐵圍及彌樓 摩訶彌樓山
諸大海水等 皆於身中現 諸佛及聲聞 佛子菩薩等 若獨若在眾
說法悉皆見 雖未得無漏 法性之妙身 以清淨常体 一切於中現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菩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意功德。以是清淨意根,乃至聞一偈一句,通達無量無边之義,解是義已,能演說一句一偈、至於一月、四月、乃至一歲,諸所說法,隨其義趣,皆与實相不相違背。若說俗間經書、治世語言、資產業等,皆順正法。三千大千世界、六趣眾生,心之所行,心之所動作,心所戲論皆悉知之,雖未得無漏智慧,而其意根、清淨如此。是人有所思惟、籌量、言說,皆是佛法,無不真實,亦是先佛、經中所說。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意清淨 明利無濁穢 以此妙意根 知上中下法 乃至聞一偈
通達無量義 次第如法說 月四月至歲 是世界內处 一切諸眾生
若天龍及人 夜叉鬼神等 其在六趣中 所念若干種 持法華之報
一時皆悉知 十方無數佛 百福莊嚴相 為眾生說法 悉聞能受持
思惟無量義 說法亦無量 終始不忘錯 以持法華故 悉知諸法相
隨義識次第 達名字語言 如所知演說 此人有所說 皆是先佛法
以演此法故 於眾無所畏 持法華經者 意根淨若斯 雖未得無漏
先有如是相 是人持此經 安住希有地 為一切眾生 歡喜而愛敬
(轉下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