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3-26) 点击次数(1175
《維摩經講錄》卷一 遠参法師講=本真法師錄

     此經与他經不同,多說反常語,颇难了解,内容因随人而説,甚为複雜,故听者必须特别留意,听此經可以知道許多門徑,还有許多好處:(一) 知權教菩薩应作何事。(二) 能知小乘教为何物。因本經以大乘为本位,以小乘为对象,文中有讚菩薩六十句。维摩是大菩薩,亦具如是德。以下不思議品,及见阿閦佛品中,皆有說之。(三) 可以認清居士与長者之地位,此维摩居士乃大菩薩。經中說及長居士甚多。如五百長者等,亦菩薩故。然而皆是權教菩薩,並非实教人,以其德与行皆是權教法故。雖是实教人,而法是權教法,因時机不同故,故此經亦依方便教說,不依实教並不是諸菩薩不知实法,以非其時,故隐实於權耳。

 

   先釋經题。「維摩詰亅是人名,譯曰「無垢稱」。又譯「淨名」,同一義也。此人很奇特,若以人間观之,则是菩薩化现。若天人見之,则是天人。如文云,「若在梵王梵王中尊」他是不退轉菩薩,而现生於六道中,能在一國土中而现多身,他在此經是權教菩薩,若在法華經则是实教菩薩,与观世音菩薩同等。他有無量自在神通力,無量三昧力,無量功德力故。

 

《維摩詰所說經》,此經大部分是维摩詰所說,前後有少部分是佛說,其中亦有文殊菩薩說,因多分是维摩詰所說,故云维摩詰所說經,此是因人立名。又名「不可思議解脱經」,此乃依經義立名,如之文中不可思議品,説菩薩種種神通力,功德力皆不可思議。此經能令眾生解脱束缚,得不可思議法門。或將二名合为一名曰《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脱經》。亦可此即依人法立名,今經但標名维摩詰所説經者,以尊重其人故,依之立名,而法已含于經義,故不必標名,流通分中佛对阿难說「是經名为维摩詰所說,亦名不可思議解脱法門。如是受持」。

 

其次當知此經以何为宗旨?以方便行智度即是以方便及智慧为宗旨。文云「有慧有方便是菩薩解」可知尊重此慧与方便。六度中前五度皆是方便,後一度是智慧菩薩有六度为因,即有佛果故或有菩薩不肯行五度而行空,無相、無作,即墮落菩薩顶,不能再進成佛。

菩薩应以方便智慧为因,方能成佛,智慧即明理,方便即作事,又必明理,方能作事,不作事则不能成佛,以佛属俗諦故。此經是罗什法師所譯,共十四品。

 

【第一佛國品】

   佛國有因佛國,果佛國,因佛國是菩薩经營的,果佛國,是釋迦佛之佛國,即以娑婆为浄土,經文中有說明浄土之因,而得净土之果。净土是由菩薩修因所感之果,即为莊嚴佛國。然佛國有廣狹大小之分别,或有以一世界为一莊嚴然而莊嚴非莊嚴,故维摩示现空室經云文殊師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無侍者?维摩詰言,諸佛國土亦復皆空又問以何为空答曰,以空空,國土即非國土,故莊嚴即非莊嚴此约理說若约事說,则有佛,有國土有莊嚴。然而莊嚴即非莊嚴,绝不可以莊嚴为莊嚴,若以莊嚴为莊嚴,即成为穢土矣國品中亦說莊嚴,以下即說非莊嚴,若有說莊嚴即成非理,「方便」是荘嚴佛國,「智慧」即非莊嚴

 

   或是菩薩修行应感得净土,何以釋迦佛感此穢土?此则因果不相符,然釋迦佛能以足指按地立刻现此世界为浄土,故知清净与污穢皆是佛神力所现,是以净不必喜穢不必憂,雖知是假仍要達到佛菩薩之目的,雖欲達到佛菩薩之目的,然亦必须知其目的仍是虚妄。此經以何为趣?即以莊佛土成佛为趣,蓋作事必有目的,若無目的,则成兒戲。

 

    佛土即依報,佛身即正報,须知佛國即非佛國,是名佛國。此即真俗同時融通,此是约權教而說,若约实教,则非如權教之简单。要行無量行,一一行皆不可思議。其净土亦莊嚴無量,國土常住,但现在未能説到实教去。「品」即一類文字,一一科不同。初是經题,次是譯题,今此品題,以下入文,文分序、正宗、流通三分。如佛國品以正宗立名,非以序立名,或可分为两段,未說佛國之文以前,是序品,已說佛为正宗。

 

『如是我闻』

即我闻如是,此「我」字誰都可稱,现在我们亦可如此說,不过我们是間接远一点而已,今此中之我字,亦是間接,若非间接,应是言我见,必是初時有人听了佛說,再对執筆者說,此人方能言我聞,意謂我闻得如下之事。又应作如是我譯,更近一步了。

 

『佛在毗耶離菴羅树園』

是佛所住之園,園內築精舍,此園中多種菴羅树故名,此是名贵水菓,「羅菴」譯为相似,有二義,(一)生熟相似,生熟皮皆青。(二) 似奈非奈,此園乃佛世五精舍之一。

 

与大比丘僧八千人俱。

   即比丘僧,乃出家乞食者,则小乘凡聖通稱,大比丘即阿羅漢,共八千人,不歎德者,此經正呵斥聲聞,故不歎。

 

『菩薩三萬二千』

此皆大菩薩,不言出家在家,乃法身大士,以法为身故。下文六十句,皆是法,初发心菩薩则有出家在家,此中尊重菩薩故多列,尚有其他雜類等眾,则畧而不說,他經叙聲聞後,还有述其道德,唯此經不叙其德者,因本經專为呵斥小乘人故,經中唯有令小乘人信仰大乘,如有不信便罢了,故不讚其德,唯讚大乘菩薩之功德,以令人生起渴望大乘之心,佛國品之内容是说净土因果,先叙在念之人有小乘大乘,还有其他,或发大乘心,或发小乘心的,发心必是有目標。

不同我國雖发心而無目標,縱或有目標亦非佛教目標,然佛世以有佛教化,故见佛闻法者皆发心,发心有三種,或发聲聞心,或发缘觉心,或发成佛心,今所說之聲聞菩薩,乃是果上人,非叙发心因人。然菩薩本非果上人,以此諸大菩薩皆是不退转菩薩因人,雖未成佛亦離佛果不远矣。

菩薩别乎大比丘,大比丘即阿羅漢,阿羅漢即使发心,亦未能稱之曰菩薩。凡夫即使是初发心,亦得名为发心菩薩。具足应云菩提薩埵,「菩提」譯「觉」即佛道,薩埵此云「我」即「眾生」,意謂我是发菩提心之人,是學菩提道之人,又是教人學菩提之人,此是一種事業之名稱,唯此是事業中之最高者,即是學佛之事業,此事業有二,一实教菩薩学实佛,二權教菩薩學權佛,權与实原是相对敌的,然何以此諸菩薩是实教之人,而作權教之事耶?以此經權教故,諸菩薩为应時机故,以实教人而示现作權教事。

 

『三萬二千』

   此举菩薩之數三萬是实數,二千则不一定是二千,因三萬是大數,二千乃小數,或有出入亦不定,不过大概是如此耳,以下是叙菩薩之道德。

眾所周知

「眾」字不但指人,六道眾生中唯除地獄道不能知識菩薩外,其馀五道皆可知識,因地獄眾生業障深重故,不知有菩薩名,其馀五道则可能知識,以能与菩薩接近故,或謂因何菩薩不与地獄接近乎?以地獄業重無此機缘故。此「眾亅字不止五道眾生,亦並兼聲聞,缘觉,皆能知識於菩薩,或謂我輩人中亦多有不知不識菩薩者,縱是能知亦不能識。倘能知識菩薩则多好處?或见或聞皆能增福故。

「知識」就是知菩薩之名,識菩薩之道德及相状,「眾所知識」者,即菩薩不論在何處,即能令眾生所知所識。何故菩薩能令眾所知識?或大聲聞亦有眾所知識,但聲聞能为一方眾生所知識,菩薩则能为十方眾生所知識,知是從耳聞而知,識则必须由眼見,知易,識难此中三萬二千菩薩皆是法身菩薩,以功德法为身故,非同凡流。

 

大智本行皆悉成就

   「大智」即佛智「本行」即菩薩初发心時以何行为本行,即一直行至成佛,佛是果,本行是因,由因望果而行故。「成就」即完滿義,謂此諸菩薩佛智与本行悉圓滿。既是圆滿何不成佛耶?以为度眾生故暫不成佛。菩薩教化若干眾生,至成佛其佛土即得若干眷属。「佛智」是果上智。又名差别智,即是大智。「大智」是般若圆滿,「成就」即無缺乏,是以佛位稱曰「明行足」。「皆悉」以多法方說「皆悉」,此「大智」与「本行」不止一故。应言無量智行皆悉圓滿。大智本行是菩薩內證自利,能自利,能自利方能利他。此諸菩薩在大智本行未圓滿時,即已为眾所知識。

'

『諸佛威神之所建立』

   諸菩薩之所以能成就者,乃是依十方諸佛大威德力,大神通力,加庇,在他方能建立一切事業,然依佛力加庇亦非易易,此中乃是不退转菩薩自力具足,然後佛以全力助之,菩薩亦以全力与佛合作,方能成就,一切菩薩皆離不了諸佛威神之力而得建立吾人以自無力故,不得佛力加庇。

 

『为護法城』

 此言菩薩之敬法,菩薩为護法之萬里長城,城者防禦之義,以提防不良份子之侵犯故,法必须人護,若無人護,则法滅矣。「受持」亦即是護法之義,菩薩有力量能维持佛法,護法如城,此所護之法,指大乘教,若小乘法,亦有小乘人護持,護法是利他,不是自修为護,佛教以化度有缘眾生,以菩薩本身为城,「教」是城內之宝物,不可使城外之人侵乱,故凡佛徒皆愛護佛教,即使未有能力如菩薩之護法如城,然亦當尽力而護之,受持之,若菩薩则能荷担佛法,以其有大力量故。

 

『受持正法』

   「正法」即佛法,不論大小乘俱是佛説,均可名为正法,正是对邪而言,邪即外道,小乘亦是佛説故,亦属正法,惟不如大乘之圆滿耳。今则以大乘为正,教法则是规则,依大乘规则便可成佛,此中大乘不可与凡夫初发心菩薩同日而語,蓋初发心者未能与正法相应,须经長時憶念正法,淘汰烦惱方能有力受持,今此大菩薩,能令正法不墜,即荷担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受持佛道,非如初心菩薩受持讀誦少分之受持,雖初心亦可受持,但不能圆滿耳。

 

   佛說正法時甚長久,或一劫二劫,乃至無量恒沙劫亦不定。初发心菩薩雖無力荷担,而必须有愛法之心,不能全分受持,亦要隨力護法才是今言受持正法,是說諸大菩薩受持整個佛教。然而護法,必须選择何为正法,何为邪法,就中國經典言之,其中只有少數正法,久已为多分邪法之所擾乱故,必须整理之,整理即是護法若眾生無機,愛法亦無用,蓋眾生無善根無機缘,不堪接受正法時,雖聞正法,而必加誹謗,惟增罪過,而不得益,正如垂死之人,不堪服良藥,如强服良藥,则徒加痛苦,促其快死

 

『能獅子吼』

   謂菩薩能將正法,當眾宣扬,如獅子之大吼,聲音大而無所畏,有獅子之威力,無人敢推翻其說,所説之法無人奈其何,以無畏故不怕别人之为难,由此二種力所致:一、是菩薩智慧辯才之力,從大智本行及正法中來。二、是佛威神加庇之力,有此二力,故說法無所畏,如獅子一吼百獸脑裂,菩薩說法能令邪见眾生恐怖,正见眾生即趨向正信。

 

『名聞十方』

   十方世界皆闻其名,以十方眾生知識菩薩故,時時記憶之,又菩薩之名誉周偏十方,为諸佛菩薩之所讚嘆,菩薩之所以名闻十方者,因菩薩宣傳正法,利益十方眾生所致。

 

『眾人不請友而安之』

   「眾」字包含一切眾生,菩薩与一切眾生相善相好,在十方世界作安樂眾生之工作,不必眾生請他,而其自然与眾生安乐,随各人所需要而安置妥當,或有不蒙与安乐者,蓋因其人業缘太重故,不应安之,而不安也所安者皆有因缘故,或有眾生不具因缘不应安時,菩薩亦常掛念之,思有以安之,非菩薩心有輕重偏視,安者是安其於可安之法,安于可安之境,快乐之事安于道德範圍之內,妄於西方等等。

 

『紹隆三宝能使不绝』

   菩薩紹隆佛法僧三宝能令修行成佛,如不绍隆之三宝有退化衰滅之虞,故必须继兴隆勿使衰绝。「绍」对「绝」言,如不「紹」则「绝」矣。绍隆三宝即令眾生知有佛,有大乘法,因學佛學法,而有菩薩僧宝。能发菩薩心,行菩薩道,即是僧宝。非必光頭漢而得名僧宝,以上各句之義皆为「绍隆三宝」之故。

 

『降伏魔怨』

   魔者恶義,謂与善法佛道相抵触,与菩薩事業相敌对故。魔有四種差别,謂天魔、死魔烦惱魔、五陰魔,此等魔不一定是人,或鬼在作崇,只有天魔有作崇的,但他亦必因可作崇而作崇,其所崇之原因者,以其人有死等三魔未了,故天魔即得乘机而來擾乱之,若無三魔则天魔亦無能为力与其作对。此死等三魔非本有物,乃是自己,因为自有死業方有死果,有烦惱業方有烦惱果,有颠倒業,方有五陰魔,因自己内有此三魔故,乃引起外来之天魔,若是普通凡夫则談不到魔。死不是死魔, 烦惱不是烦惱魔, 因为普通凡夫他自己是死、是病、是五陰故。则遍身都是魔。

   不必再言魔來擾,魔是以菩薩作对的,因菩薩欲摆除三魔而未能解脫,故天魔不喜而來擾乱,令不能脱三魔,菩薩修行時因为如此内有動搖之关係,故有四魔与之作怨,故必须降伏之,三魔是自業所成,可以自由降伏,惟天魔是外魔,有力与菩薩作对,較难降伏,然菩薩亦有智慧力,辯才力,神通力,道德力,三昧力,即能降伏魔怨,而魔则無此等力,故無如菩薩何,若能降伏此天魔,餘三魔则不成问题矣。

 

   烦惱魔即無明,有根本無明,与枝末無明,根本则少而难断,枝末则多而易除,如見有見無根本無明,若见有法中,或好或不好,而取好等,分别心故,有枝末無明,招五陰生死,即成纏縛,能断烦惱,皆有力,能降伏此四種怨。

 

『制諸外道』

    此是第十一句,外道甚複雜,各種宗教皆是外道,「道」者是目的,是修道者所希望,達到究竟最高之目的,为不变遷的,常住安乐的,此目的就是道。修此道名行因,即是修道。道是不可见的,只是忖测已。而且其所修不能達其目的,道则非道,心与道不相符,而相外,故名外道。非言其与佛道不相符,即与其自道亦不相符,正如蒸沙作饭,必無成就。外道各执一見,種類甚繁,故言諸外道。若约各外道相望而言,则各各皆相底觸,是以互为对敌故,必致互相殘害。然佛道慈悲,惟有善開导之,决不加害於彼,但外道则有怨念,常有摧殘佛徒者,若佛徒無力便被殘害。

 

   但諸大菩薩有力,则能制伏,使其不能为害多事罢了。其实魔就是外道所奉之神,其神亦各有差别。而魔亦是外道徒眾之所墮落,修外道行亦必有多少功效,死後或为鬼神妖物,则有小神通、小力量。便來擾乱佛教徒,由其生前与佛教为怨敌故。蓋其認为佛教於其不利,对此魔眾,佛教必须对付之,制伏之,免其深著邪见,引眾生入恶道,若無力则被其侵擾,今諸菩薩有波若波羅蜜,証一切法空,五蕴皆空故,智力强,福德多,是以能制伏他。今我輩佛徒,雖無如是智慧辯才,亦無福德,亦能制伏外道。以何制之?用佛教之理则能征伏之,以佛理廣大故。

 

『悉已清净』

    因離蓋纏故清净,有蓋纏即不清净,「悉」指清净法,对染垢法言,染垢法多故,远離諸染法,而生清净法亦多,则諸塵垢悉皆清净了。染法無量,皆须对治,如悭贪垢,则以布施去之,瞋恚垢,即以忍辱去之,懈怠垢即以精進去之,愚痴垢,即以因缘去之,無明垢,则以般若去之,骄慢垢,则用謙恭去之,去除諸垢染,即清净矣。

 

『永離蓋纏』

    「蓋」是遮障義,有法遮障令不明白故,蓋法有五種,謂贪欲、睡眠、掉举、疑。(一)贪欲蓋者,对各種可愛之境生贪取心,欲復有五種,眼之贪欲是色,耳之欲是聲,鼻所欲为香,舌所欲为味,身所欲是觸,有了此五重贪欲,则菩薩之智慧,便被蒙蔽不能发现了,故名贪欲蓋。

(二) 瞋恚蓋,瞋有三種,一、有理瞋,二、無理瞋,二、戏論瞋。或有瞋而顺理,或有瞋而無理,即老羞成怒,横責駡他,以势压人之類。或有瞋而無理,非理胡乱的争駡,而终無好结果。或戏論瞋,本不成問题,無關輕重,而互相妄談生瞋名戏論瞋。瞋境甚多,而菩薩皆無,此瞋亦能蒙蔽思想智慧,故名蓋。(三) 睡眠蓋,以睡眠即有懈怠过,使菩薩事業不能精進,若多睡即昏迷,而精神不足,则根不利,且睡眠多耗時間,睡前与睡後之時,皆昏沉不清醒,正睡之時固不待言矣。如是三時皆喪失正行,有障礙於菩薩事業故。

 

(四) 掉举蓋,掉举即動乱義,動有三相,謂口乱說,是口掉举,身乱行動,是身掉举,意乱思想,是意掉举,如是则失正见,正思维,正語,正業,正命等,不能行於正道,故掉举是修行之障礙,名之为蓋。而菩薩已远離此蓋,故清净。(五) 疑蓋,謂对於一切佛法皆不能認識清楚,無懇决信心,不能接纳諸善法,此是狂妄之疑,与欲研究而起之疑不同,此是枝末無朋,菩薩亦離開了此蓋。「纏」则有十,無慚、無愧、嫉、悭、睡眠、举掉、昏沉、瞋忿、覆、是为十。蓋与纏意義相類,纏是难離開義,如蚕作繭之束缚,重重不易解脱。

永離有事理之分,如菩薩修般若時,已知無能蓋所蓋,蓋纏皆由因缘生,实無自性,即無蓋纏,此是理远離。既得理远離,则事上之蓋纏,亦自能远離矣。上句「悉已清净」即指一切塵垢悉皆远離,此二句小乘人亦能做到,但上文大智本行等,乃至制諸外道等德,皆非小乘所能。

 

『心常安住無礙解脫』

    菩薩既摆脱諸染垢即得清净安乐,因远離蓋纏無染污,故得自在而心常安住於無礙解脱之境,此是菩薩境界,非吾人所知,解脱有八,不惟小乘有八解脱,大乘亦有之,皆能脱離三界不受束缚。又無礙即解脱,解脱即無礙。

 

『念定總持辯才不断』

    此是第十五句,念即念力,是五力之一,念是憶念,凡一切事皆能自然憶念,故不断念菩薩所念之境,非凡夫所知,憶念佛所証之功德,十力四無礙人等,又念菩薩所应作之事業,六度四攝等,又念無量劫前,本生、本事、皆能記憶不忘。總言之上念諸佛菩薩之境,下念六道眾生之事,中念自己所应作之業,菩薩能如是念,而不散乱,自然念力不断。「定不断亅定即定力,亦五力之一,又曰禅、曰三昧,禅即禅那,譯为静慮,三昧譯为正定,菩薩有多種三昧,而日常住三昧中作事,此则定力自然不断。「總持不断」未譯应言陀羅尼,總括一切而持之,陀羅尼中有無量差别,每—欵中有無限差别,如言說是一欵,言說中有無限差别,種種言說不同,無論言說多少,菩薩能对十方世界十法界,同時總闻而持之,又能說、能听、了了分明,是为言說陀羅尼。

 

   亦有大總持与小總持之别,如能了一世界或十世界之言音,是小總持。若能了無量無边世界眾生言音,是名大總持菩薩一時能化無量身説無量語言,听与說则有难易之别,平常以听为易,説为难,而菩薩皆能打破此难,能听,能說,無量語言,名言說說陀羅尼,文字亦如,無論何種文字所詮之義,菩薩皆能曉了,不假學習,是名文字陀羅尼,以此類推無量無边欵中,無量無边差别皆能總持具足無量無边陀羅尼,總持不断即無障礙而無所不曉,「辯才不断」者,此第十八句,有總持即学識多即有辯才。

分别有四無礙辯,曰---法無礙辯,詞無礙辯,乐說無礙辯。菩薩有此辯才,能説無量劫亦説不尽,故云辯才不断。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此六句,此六度是菩薩之主行,權教菩薩所行不離六度,此外馀行門尚多皆为伴,六度之中,又分主伴,智慧为主,馀五度为伴,菩薩行門以六度为因,上文所叙法中,有果有因,如「念定傯持辯才不断亅等及「制諸外道降伏魔怨」等,皆是果上之法,此果不是成佛之果,在菩薩因地中亦有其果,此果即從五度各行为因而得之果,五度是因,是菩薩之工作,凡造作则不離三業,或身作,或口作,或意作,或三業同時而作,但工作必须得其法,方有好结果,今三萬二千人,皆行六度圆滿,而無不具足,前文云「大智本行」亦即包含六度在內。

 

今言具足者,即言其所行已圆滿,究竟到彼岸。或謂既已圆滿,何须行耶?须知此是其事業,自雖圆滿,为度眾生故须要行,为度眾生悭贪故,菩薩自行布施,为度毁犯故,自行持戒,为度眾生嗔恚故,自行忍辱,为度眾生懈怠故,自行精進,此諸菩薩皆为利他而行,其实自己圆滿了,「因行」与而「果行」不同,因中之行,必要尽力为之。若果上之行,雖作亦毫不费力,而非常自在,行六度至功德圆滿即成佛,彼諸菩薩雖未成佛,而功德已具足,随時可以成佛,若未圆滿,必须工作,初际是勉強作,中际稍純熟,後际作而不作,自在無碍

 

若约三阿僧祇說,第一阿僧祇劫,能以一切物施,乃至頭目腦髓内外財物皆可布施,第二阿僧祇劫,一切眾生來求皆能施与,第三阿僧祇劫,一切時皆能施与一切眾生令皆滿願,此布施圆滿即福圆滿。福是無形無相的,眾生则苦惱無福,佛能教其作福,或作人天福,或小乘福,隨机而教。小乘人雖不談布施,但亦要捨,捨除一切即清净,若無福则堕於三途受罪。

但菩薩之行布施,並非为避免三途恶道,亦不为自己享受。菩薩所行,一一皆是迴向無上菩提。菩薩布施不着相,内無自己,外無人亦無物,此名三輪體空,以體三通輪無性故空,又三處當體本空。我是五陰所成,五陰本空,故無我为施者,亦無眾生無受者,施無所之物不但为度悭贪而布施,且要令眾生亦得無相布施。若着相布施,即不能滿圆。或謂既無我無物,又何须布施?要知此布施,是菩薩之事業,菩薩必须行之,布施具足,即檀那波羅蜜

 

『持戒具足』

是無毁犯,即持戒功德圆滿,有相才有毁犯,無相则無犯可毁。持戒即持十戒,口四戒,身与意各三戒,共十戒戒十恶为十善,又名持十善戒十善应進,十恶应退,能戒十恶,进十善,此十善戒,能通三乘,及人天,人天与三乘,皆是各人所进取之目标十戒有粗有细之分别,若無十戒则失人身,縱有身亦無福,福之多少,视乎持戒之如何,若目标志在生天者除持十戒尚须作福,欲生何天即作何福,戒亦是福之一種,是粗聲聞之持戒,較为嚴格,还须除滅蓋纏。

 

菩薩亦持十戒为细,除十戒,则别無各種别相戒條,若說别相戒,可開無量無边,则說不勝其說,此諸菩薩持忍辱戒与人天小乘不同,蓋菩薩無相,無持無犯,無戒可持,以無身口意故。所謂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即無意也。身是四大五蘊所成皆假法,口亦無口是和合相,若分析之,假名相,口尚不可得,豈有口說恶語乎?三業既皆虚假,何有持犯可言,無持無犯三業本清净,此名持戒波羅蜜,其福德猶如十方虚空。

 

『忍辱具足』

   忍辱对治瞋恨,修忍辱令菩薩福德莊嚴。忍辱是莊嚴因,反之瞋恚是醜陋之因,瞋恨是十恶中意根之恶,瞋即犯戒。若能無若能無心忍辱则持戒更精嚴,能度其忿怒故。忍是安忍,辱是凌辱是凌辱若人欺侮我,我不以彼为欺侮,此人間忍,得人間今世後世之福,果報为美貌慈祥和藹,人见皆喜,因心地和平,故现之相亦好,果上好是從因中得來,此果上無瞋,復作将來之因,總括言之,瞋恚得罪,忍辱得福,此为二鏡,忍辱非为怕他而忍,志在心忍,非身口不表示为忍。生天亦如是,若欲生大梵天,则忍辱中还须修大慈大悲,忍辱能增十戒之力,今說菩薩忍辱,不同人天,菩薩無忍無辱,忍欲波羅蜜,即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

 

   縱然菩薩瞋,亦非瞋,菩薩之现相或慈或威,皆非实事,内無身心可忍,外無境可忍,無人侮辱,亦無無情之風雨等所摧滅。菩薩忍之極處,即得無生法忍,此忍從無分别中來,以無法無生無境故,諸法本空故菩薩安忍於無生理,以無生为第一義,安於無生忍中而作事,即不起法忍,無忍而忍。二乘是有忍而忍,凡夫则勉强忍,不此菩薩無忍而忍之精細。如金刚經佛說:「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於尔時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寿者相」,此即無我相無辱相,無歌利王,若通般若之人,亦能如是,以有般若力故,即有忍力,由無内外身故

 

   若無般若即有身心,般若真之智,由般若力成就忍辱力,菩薩初发心有事忍理忍之别。因有時般若不现前,即用忍辱對治,此粗忍是事忍,或为怕墮落而忍,亦是事忍,無忍而忍,才是理忍为細忍,菩薩忍辱具足即福圓滿。

 

『精進具足』

    精進淺而言之即勤力是,其实精進是勇氣之義,是身心作事之勇氣,若無勇氣则怯弱懒惰。身口二戒亦要因缘,意戒则不必因缘,忍辱全要因缘,精進则不用因缘,常可现前,菩薩勇氣具足,则办事有精神。勇於布施,勇於持戒,勇於忍辱,此对外缘而勇敢,若無外缘则可向佛道,勇於思惟佛道,或於禪定上起精進,此種勇氣如守軍,雖無事亦必须振作精神。人天亦有六度,名同而業不同,不忘其願心,故能常起勇氣。但求人天福之勇氣则粗,菩薩之勇氣,無相無身心,其精進亦但有假名,精進波羅蜜,即非精進波羅蜜,是名精進波羅蜜,自利已完滿,復为利他故行精進,非为自度。

 

『禪定具足』

    禪是梵語,定是譯義,禪与定同一義,禅即静慮,於静静中起思虑,非分别想,定有多移,有欲界未到定,初禅離欲定,二禪喜樂定。菩薩之定不同人天,菩薩具足禅定,即上言定即三昧,(今說禅定是帶數釋,为六度中之數故) ,定之初相是攝心專想一事,後攝心纯熟,能攝無量境为一境,不必分别無量境,而自然历历分明。又禪定中发生好境界即三昧。有神通力,今言具足即圆滿義。菩薩安住於禪定中,随智慧而作事,有禅定即有持戒,忍辱,精進。菩薩禅定与人天不同,菩薩定無定相,乱無乱相,了知諸法本空故,空豈有乱相乎?以内無分别心,外無差别境,不定自然定,此是菩薩禅定具足。

   

『智慧具足』

   未譯名般若,若不列在六度數中则不可譯曰智慧,仍存般若为好若單言智慧则与普通智慧同一名詞不知是菩薩智慧则令人有謗法因缘,故别處般若不翻智慧此智慧是本經之宗旨,全經皆説此故,如布施非布施,持戒非持戒,乃至禪定非禅定,此皆是般若,以智慧为主故。餘五度为伴,对一切境明白境之真相,名到彼岸,一切法動静事物凡聖,皆须考究其真相,了達一切相即非相,佛非佛,菩提非菩提,是名學佛,此即智慧義。般若能度一切有,度一切障碍、有了般若则布施,持戒,忍辱等,所得之福,皆大如十方虚空。

 

『及方便力具足』

    此皆为成就眾生,眾生所要求或不要求,菩薩皆方便成就之,方便多是菩薩本行,以眾生之要求甚多,菩薩皆将就之,但将就眾生之有益事。若無益事则解除之,菩薩不住相行於方便,此是本經之宗旨。

『逮無所得』

 逮者及也兼也,即收攝以前各句,大智本行等,一一皆無所得。

 

『不起法忍』

   不起一切法而忍之,以上各句皆是法,即一切功德,皆無所得,安忍於無所得故名不起法忍。如佛昔日於燃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逮無所得不起法忍两句,应在下文嘆德之後,蓋菩薩不於此諸功德上起功德心,不起心即是忍此非初发心菩薩境界,若初心菩薩不能有此功德,又縱能不起法忍,亦只一時不起,不能永远不起

 

『已能随順轉不退輪』

   此是第二十八句,此下三句是利他德,「退转」必有一事为其对境,菩薩之对境是佛道,始初发心即为求佛道,而其工作不限時間,行久即不耐烦有欲退意,退有二望,或退大歸小轉入小乘,或退或轉不定。菩薩知眾生有退轉,即設法令其不退轉,令彼进行自在安然受法,顺眾生力量,説相當法令退不得,即是轉不退轉法輪。

若是退轉菩薩無此能力,又退轉人亦不易到此階级,退轉菩薩有多種位次,八地之前皆退轉菩薩位,一欢喜地,二離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極难勝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入不動地方名不退轉。

今言退轉菩薩亦必經修行多劫,劳苦过分故欲退轉,或是初地二地乃至七地等,菩薩久修大行,若退轉则太可惜了,故不退菩薩必尽力扶助之,教使不退。此三萬二千人已不止八地,是已超十地,是近佛位,去佛一级,即得成佛。此是說權教菩薩不退,菩薩用智慧辯才及佛教,能令眾生不退轉。

 

『善解法相』

   「法相」是指修行之方法異相,非指世間事事物物之相,世間法相,皆因缘变相假名,不难了解,菩薩对一切佛法皆能了解,善能明白解說,給欲退轉菩薩听,因欲退轉菩薩不知進佛果之利益,又不知退隨之禍害,故欲退轉。是以必须不退,菩薩解釋說明令其不退,令其坚固菩提志願。上文總持不断,即已包含一切大小乘佛法,此諸法相不易了解,必由菩薩解釋,方能了了。

 

『知眾生根』

   既能善知法相,又知眾生諸根,即以法相而逗眾生机,「根」指往事,观此眾生無量劫來,所作何等善根,善根是由修行學法門得來,菩薩明瞭一一眾生有何善根,而与之說法,菩薩知机識法,猶如知病識藥,解法相是識藥,知眾生根是知病,知病識藥,故能治之令愈。「根」是指信,進,念,定,慧等五根,那一根最利,菩薩能知。「知根」是四無所畏之一,此言菩薩利他之德等佛無異。

『蓋諸大眾』

此言菩薩威德廣大,智慧辯才,內外德相,一一超过大眾,猶如鹤立鷄群,故云蓋諸大眾。

『得無所畏』

菩薩有四種無畏,(一) 總持不忘説法無畏。(二) 尽知法藥及知眾生根性欲,說法無畏。(三) 善能問答。(四) 能断物疑。上文云菩薩蓋諸大眾,又能獅子吼,故得無所畏。但与佛果無畏不同,佛果的四無畏。1、一切智無畏。2、漏尽無畏。3、説障道無畏。4、說苦尽道無畏。

 

『功德智慧以修心』

  「心」是菩薩意業,其意用在功德智慧方面,惟以福德智慧为其心除福德智慧外别無其事。上文所説皆是菩薩功德智慧,此言菩薩不雜用心,非初发心之境界,若在初发心者,必要加意修心,功德方大。「修」即整理合法義,在功德智慧上修,不出軌道,是真修心,若学三萬二千人修,即要学修三輪体空,有智慧自然有功德,如心道不修,道不可得。故重修心,修心即整理贪瞋痴心,或謂心既本無,何以修心,當知心即念,菩薩念念於功德智慧,如無功德智慧,亦無念可得,此是菩薩修心法由修心好即发现於身口二業,亦殊勝相。

 

『相好嚴身』  相即三十二相或多或少,好是八十種好或不定,以相好而嚴其身。

 

『色相第一』其色像身相与佛一样,最为第一,菩薩以功德智慧莊嚴於心,以相好而莊其身。

 

『捨諸世界所有飾好』

    菩薩本身已夠莊嚴,故不要世間之莊饰品,但菩薩有時为隨顺世間,亦用莊飾品,蓋飾好亦福德所致,凡一切佛必相好具足,而又不以相好为相好,视相为非相

『名稱高远踰於须彌』

    此言菩薩名誉,最高最远高约竪言,远约横說,此是形容詞,如,「高山仰止」。意即言其德高,望之不尽,「踰」超过義,言菩薩有大功德,名誉普遍。名稱之高远超过须弥山之高,「须弥」譯曰「妙高」,以眾宝所成故妙,高出眾山故。以眾宝所成故妙,高出眾山故。傳說有八萬四千由旬高,若言菩薩之道德,唯知其名誉第一耳。因有第一之德,才有第一名誉,有实故有名。

 

『深信坚固猶若金剛』

    深信無限坚固不可拔猶若金剛宝不可坏故,信即信佛道,信自己决定成佛,因此等菩既大智本行成就,不起法,忍,功德圆滿,故能自信决定成佛,此亦即信大乘因果,信我今既有如是功行因果,必感成佛之果無疑,(此佛之果是權教佛非实教佛,本來三萬二千菩薩皆实教人,但为眾生機示现權人,說權教法,當知權教佛如化城耳),「金剛」是最坚之宝不可坏,此等菩薩自知成佛,其信心坚固猶若金剛之坚,此中深信是信權佛,若人能深信法華之实佛,则超过恒沙權佛之功德矣,此句說自利。

 

『法宝普照而雨甘露』

    以法宝普照受法二机,若不受照则不能照,法宝为能照,机为所照。「照」者令其明瞭,「普」者範圍極大佛説教名法此法甚为可贵名宝,大乘人贵大乘法,小乘人贵小乘法菩薩利用大乘法宝,於無量世界现無边身,教化無數有缘眾生,是名法宝普照,所謂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説法,故名普。(以權教法照權教机,亦名普照。人雖是实教人,但因实机不起故,以權法引起其机) 。不惟普照,而又雨以甘露,「甘露」者,是甘甜之水也。甘露原是天人常饮之漿水,此中言甘露即法宝義,眾生枯渴萬分,正渴慕水,而菩薩能应時雨之以甘露,此言佛法能調眾生心,或照或雨,常以法施於眾生,即法輪常轉。

 

『於眾言音微妙第一』

    各類眾生,有各種言音,菩薩在各類言音中,皆得第一好。菩薩非勉強学各種言音,乃是自在能説各種言音,菩薩能对千萬種机,同時用千萬種言音,說千萬種法。佛本身有多種梵音言,菩薩亦有,此即言音陀羅尼是。以上是讚菩薩三業第一。「功德智慧」是心莊嚴,「相好嚴身」是身莊嚴。「於眾言音微妙第一」是口業第一,菩薩不但言音第一,实则一切皆第一。「微妙第一」是超过平常千萬倍以上。

 

『深入缘起』   

此明諸法因缘生,非自生,非他生,非共生,非無因生,非古有今無,非前有後無。非凡有聖無,諸法從缘而起,本自不生。「起」与「生」義相似,而实不同譬麵包是因缘起麵粉为因,人工火水等是缘,尤以最大之缘为工人,由此等因缘则有麵包起。不能說为生,若人畜花木等,可說是因缘生,一切法皆因缘起,菩薩了知萬法中,一一皆缘所起,即起即滅,無堅固之個性,如麵包,是虚妄相,隨缘而起,隨缘而滅,無一实际

 

    天地亦成、住、坏、空,之假相耳。眾生不知此理执着天然固有不知諸法非天然固有且無其物,人見有者,是人之妄見。因見其形状,以为是有,此错觉故,实则諸法缘起無性,即是無一切法,亦無衣無食無住不应於衣食住中生愛取,若愛取则有,有即成顛倒世界

菩薩即了達一切法皆空,即是深達諸法皆缘起故,此是説其自利。

 

    若言利他,亦是說缘起法度人,十二門論,及中論,皆說此理。十二門論云:「眾缘所生法,是则無自性,若無自性者,云何有是法」。中論云:「眾缘所生法,我説则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義」,皆説缘起,缘起即言其無性,既無性,则不可作成有法。此即智慧具足,是名般若波羅蜜行,若初发心人,没能了達諸法性空,应观察諸法缘起,便能了達諸法真性,真性即空性,諸法皆缘起,缘生,缘有,諸缘起法中之缘,亦是缘起無性,若见其物是有,即为物所迷,此是事迷,智者见物,即知缘起本空,此即般若。般若之名目有八萬四千,「缘起」是佛教最優点之論說,是破有之先鋒,若人执缘起故,即是有者,然则先有物,抑先有缘耶?若是缘而不是法,既無法,亦不名缘,是故缘即是空,此即教化眾生,明白諸法無自体性。

 

『断諸邪見』

    不知缘生名邪見。菩薩了知缘起,即以此法断眾生之邪見。眾生邪見有六十二種,分三世说,以五陰为本位,先計色藴有常等四句,一色是常,二色無常,三色为常無常,四色为非常非無常。其他受等四蕴亦然。合有二十句此於过去之五蕴所計。又計色有边,色無边,色亦有边亦無边,色非有边非無边。其他四蘊亦然,合有二十句,对於现在五蘊之所執,又計色有如去。計色非如去非不如去。計他四藴亦然,合有二十句,乃於未來五蕴之所见。三世合为六十句,再加身,与神,之一異,二见,而成六十二见。諸邪见根本不出有無,五陰名五眾,一一陰無非缘起,即是無五眾,豈可於空法中起有無之見乎?

 

 『有無二边』

    此是邪见之根本,此無字是对待言無,不同佛説無法之義。如古有今無,先有後無等,是邪见言無,如小乘執眾生是有为,湼槃是無为。亦不是佛説之無,佛法說無不從有中來,無者無其有,不是对有立無,若对有立無即是古有今無,東有西無,有無是对敌,佛法非如是説,佛法是説有为無,根本不承認有,雖説缘起,缘起非有,缘起中之缘,亦是缘起,澈底是無故。由执有無二边,即成六十二见,名为邪见,能障正见,正见者法空寂。(即小乘亦属邪見) 因其厌棄有法,認有法为苦,要脫離苦而修道,了知生苦之因而断之,即断恶。

 

断無明是修道,依三十七道品而修,即証湼槃,無为法之「無」,亦是邪见。但此邪見,能摆脫三界痛苦,佛因其見諸法为有,即为彼説,諸法是苦,空,無常,無我,由此修行,而証小乘湼槃。外道之邪见则远比不及小乘。大乘则不如此說,本無有为,更何有無为,本無生死,如何有湼槃。故断除有無二边邪見。此種邪見,在初心菩薩已無,稱为菩薩。必明此理,方名菩薩。蓋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薩。必行般若度,方得名为菩薩。菩薩不惟自断邪見,亦兼能断眾生邪見,但眾生無边,不能尽令断除,惟令有缘眾生断之,有缘之義颇深远,時間深远,善根深远。

 

或有一乘菩薩,於無量劫前,即堕在三乘中,或進或退,终是与佛有缘,若無缘,则佛亦不能度之,故吾人必须精进向佛道结缘。若能讀法華經,信自己是菩薩,即一乘菩薩。所言「深入缘起」,不如平常說之简单,必须於萬法中,一一皆能了了,知其如何缘而起,何因缘而生,乃至尽世間法,尽出世間法,尽外道法皆能了了,方名深入。(如今科學物質亦知因缘生,菩薩必须能明瞭科學,才能破科學邪見,故菩薩必知科學,但知而不作,若不知科學不名深入缘起) 。

   先向有方面研究,研至極高極深詳细處,就是科學研究,即知其如何缘起,是为深入缘起義。「深入缘起」是方法,「断諸邪见」是方法收效。如执內有我外有人,或我,或無我,亦有我亦無我,非有我非無我,是皆邪見。佛与佛教徒皆缘起法。佛是功德之缘起,佛教是佛功德之表现。佛徒是善根缘起,是皆缘起無性義。破有論云「第一義無生,随转而無性,佛眾生一相,如虚空平等」是即言佛与眾生俱皆缘起無性。

 

『無復餘習』

    餘習即所餘之習氣,则之前必見有物,其餘物即为無明烦惱,小乘名为集,即是贪瞋痴慢疑等,小乘雖無此物,而尚餘其氣,「習」即氣分是。菩薩無烦惱,亦無餘下之氣分。若初发心菩薩,及阿羅漢皆有習。如舍利弗有瞋習,孫陀羅难陀有贪習,路边生有痴習。未得不退轉之菩薩皆有習,言有餘習,即已是聖人,凡夫则不配言此。此句似与上文「永離蓋纏」句之義重複,实则非也,「蓋纏」如糞,「餘習」是臭氣,集是粗,習氣是细,故不同焉,以菩薩有功德水,故其習氣必宵滅净盡。

 

『演法無畏』

    法,指佛教,經卷之類是,佛滅後靠大乘人宣扬大乘教,小乘人宣揚小乘教,一乘人宣揚一乘教。本經是權教大乘法教,「演」即敷張演散之義,能敷演即無畏,因为菩薩已無諸过失,而又具足功德,學識丰富,故能敷演而無所畏懼。

 

『猶獅子吼』  言其威势之大,菩薩弘法,利於有机眾生,以四無畏説,故如獅子吼。

『其所講說乃如雷震』

    如天将雨之時雷亦大震,令恐怖者恐怖,安定者安定,作不良者恐怖,作道德者安定,雨者,皆是利益眾生。此句和上文「而雨甘露」句相照应,由雨故雷震。

『無有量已过量』

    無有量即無限量,即四無畏中之總持無畏,以總持諸佛法藏故,豈有限量。已过量者,無論誰之量,彼皆超过之。以其無有量故,此「量」乃指法之量,菩薩說法之量,無所底止,超过一切。

 

『集眾法宝如海导師』

    此是第四十六句。以海导師比喻菩薩集眾法宝,師之範圍甚大,惟取导師,导師中甚多,又只取其採宝之导師以为譬喻,以此导師知宝之好醜,熟悉海中形知某处深淺,他並積集眾宝設陳列所,能引起各人好乐之心,並令人之其取宝之能力高,遂隨其取宝。海宝之來源,是由魚龍等物腐化後落之物,用來比喻三萬二千菩薩,集眾法宝,彼從無量劫來,入佛法大海,所取之宝,無有限量,種類甚多,微妙至上,菩薩採取佛之法宝,依之而行,便得成佛。法宝有因中法宝,果上法宝,因法宝是菩薩所修的法宝。是佛所証的小乘亦有法宝,惟價值微少耳。今所説是菩薩大乘法宝,则本經亦法宝,此宝是佛菩薩所珍爱之物,若有人爱亦施与之,只要信仰心,明白法之意義便能接受,菩薩之宝藏無量無边,故能隨時施与眾生,法宝菩薩知識充足,能一肩担起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所集法宝,眾多無量,故如海导師。

 

『了達諸法深妙之意』

    能了達如來之法,即是取得宝,若不了達,不名得宝。「了達」即無障礙意,深妙者,佛法之深不可穷其边底,妙不能尽其本量,心思口說不能尽其涯际,深妙不可思議之謂。

 

『善知眾生往來所趣』

    知一一眾生如何,何因往别處,何因往别處來,眾生之往來,無非向六趣奔走,無有常性,其所趣向,猶坑水之就而入於海,眾生随自業所牽,非人牽之往來所趣,是業力所现,眾生是果,果中復作業,作業不出身口意。下善生人道,中善生修羅,上善生天。上恶趣地獄,中恶趣餓鬼,下恶入畜生,此是業力所趣眾生是業力结晶,此物復作業,随業又往他處,在已到之處名之为來,在出发處名之为往

 

    三萬二千菩薩,皆以法眼,或天眼,而見眾生往來所趣身受萬千。此諸菩薩雖不能尽知所有世界,亦能知多世界眾生。善知者,不假審察而自在了了。菩薩之知以宿命通,一念尽知眾生果報应往何趣,受何身何境,上文「深信坚固「猶右若金剛」是菩薩自知趣無上菩提,亦知彼等菩薩,及阿羅漢所趣。眾生则不能自知往返,菩薩知眾生往來所趣。同時知三界眾生皆虚妄不實,實無眾生往來。实無善恶業報,此理是菩薩慧眼所見,眾生则迷惑以假为真。

 

『及心所行』

    心行,有过志去行,现在行,即心之思想,總不出善、恶、無記之心行。無通,他心通,有大小之别,知一切世界为小,知十世界为大,又或知無量世界知过去现在何所念,此为最大之他心智。菩薩之廣大他心智,亦等佛無異,故云:近無等等佛自在慧。故其他心智亦相當於佛。如金剛經云:「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沙數之佛世界中,所有眾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可见佛之他心智为如何,然而心亦虚假,故如來説,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又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善知」二字,应通此句,应云復能善知眾生心之所行云,心行即意作業,因己作業故,菩薩知其往來所趣。眾生無量劫之心行,菩薩皆知無遗。

 

『近無等等佛自在慧』

    「慧」即知識「自在」即無礙,佛知过去未來皆自在,於一切法皆一一了了。此慧無人与等同之,菩薩亦未能与佛等,菩薩智慧雖大,只可説近而已,非等同也。佛为無上士,菩薩是有上士。「佛」者,具云佛陀,此云覺,即大覺之慧,是果上之智。又名無師智,自然智,今説是權教佛果上智,下文開出智之差别相。

 

『十力無畏十八不共』

    此等法皆是菩薩近之非得之。十力是智力,非人力,數有十種,1知是處非處智力,知何處为是處,何處为非處,是處者,眾生之目的,若与目的相違者为非處。外道求道,修道、証道,皆不对,名非道。即是非處。如辟支佛學辟支法,而証辟支佛果,達到目的名是處,達不到为非處。如是乃至人,天,鬼道,一切是處非處,佛皆知之。

   2、知業智力,知眾生作何業。菩薩分知,無边世界,無量眾生之業。3、定智力,知眾生有何種定,外道定小乘定,凡夫定等。4、知根智力,知眾生之善根,根是生長義,此言善根,注重三乘人之善根,如树有根易生長,全靠根,三乘人,修行全靠以前種種善根,善根雖多複雜,佛能尽知。

   5、欲智力,言眾生之欲,约好方面說,三乘皆有欲,欲是好乐義,非五欲之欲,乃善性之欲。过去现在所好,佛皆知之。「根」与「欲」不同,根有生長之定義,欲是願望義,但此二種有相关係,有如是根,则有如是欲。佛知眾生所欲如何,即随其所欲而施与之,眾生未能现起其欲,佛能引起之菩薩有無上菩提欲小乘有湼槃欲,佛因知其所欲,而逗其机为說。

 

     6、界智力,界即種子義,佛知一切法,一一種子生起之界限。7、知至處道智力,知三乘人其道至何處。8、宿命智力,自有眾生以來,受何等命,佛皆能知,知其在某地方,受某等果報。「命」是由業而有生動,業之最细是無明,是分别心,是命根,識是命之缘,於其中受生經过之種種情形,佛皆能知。9、天眼無礙智力,眼是佛眼,佛得真天眼,见尽现在所有境,無边世界之微塵,無边世界大海之水滴量,佛皆見之無不了了,因有智力,方有天眼。

 

    10、漏尽智力,断尽煩惱,習亦除尽,此是断烦惱力,贪瞋痴等,一一不如法皆是漏尽,菩薩亦漏尽,惟未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漏是烦惱,罪恶而不能作功德,功德如水,烦惱如破器,不能盛水,藐縱盛水亦漏减,惟佛功德圓滿,無烦惱障礙故漏尽,菩薩亦近此十力。無畏是四無所畏,是佛四無所畏功德。1一切智無所畏。2漏尽無所畏。3說障道4尽苦道眾無所畏。一切智者,佛於一切智皆了知,即差别智,非平等智,以平等智为根本,以差别智为究竟。依佛教之理說,人即無人,即是根本智大小乘皆如此說,是平等智,凡夫亦一時有之,而不能恒有此智。佛之差别智,於一一法,皆知其因何而成。如人则是十二因豫组織而成,佛有一切智,通達一切法,他人所难,故無所畏。

 

智即智識,佛之智識最高,智皆有用,佛智能将六道眾生提高,将凡夫转为聖人。佛是法王,於種種法無一不曉了,名一切智人,菩薩行,得一切智,是根本智,從經論修学观想而得。在佛方面,根本智,一切智是大智非摩訶般若波羅蜜因智,此果上智,菩薩智是因中智,亦是內智。「無畏」对镜而言。二、漏尽無所畏者,佛烦惱已断,自無过失,此是对内言無畏。三、說障道無畏者,道是佛道,菩薩所修那一法,与道相違,能障于道,不成功者,佛皆知之且能詮之,故無所畏。四,説尽苦道無畏者,能說尽苦道之方法,烦惱是苦因,苦是烦惱果佛能說如何生苦,如何滅苦,欲因缘是生苦,修道而滅欲因缘,则滅苦。

 

佛能尽苦之方法,令眾生知曉,一一菩薩皆近於佛無所畏。「十八不共」不共者,不与他共有,别人所無,不与菩薩聲聞凡夫外道共,菩薩或少分有,究竟不能共,有十八數,(1) 身無失,身業無过失故,其身应如何用,依用而用,如後佛现多身与人説法,在多眾之前所各各不同样,各各皆见佛在其前,应以如何身得度,佛皆能现之,作而錯名無失,此约对机而言,若不知机,不合机用则名失,菩薩雖亦可,但不及佛之圆满。(2) 口無失,口説法对各机宜,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随類各得解,佛之聲音显发微妙,一一不同,一時能逗無量眾生机,故名口無失。

(3) 意無失,先由意自在观察眾生是何等机,然後用身口逗之,當现身説法時,眾生之意随轉,佛亦随之而观察,观之即必妥善,是意無失。(4) 無不定心,從初成佛以來,無一刹那不在定中,以常住三昧故,由有定力故,身口意不失,佛为眾生作一切事现無量身,则常住三昧,能作種種佛事。(5) 無異想心,心無異想,思憶前境名想,佛用意察机,应如何对治,而無雜心,此是清净想心。(6) 無不知已捨,既是捨即無不要,知然後捨,不合時机则捨之,未有不知清楚而捨之,此非異想,異想是随妄见差别。

(7) 欲無滅,十力中之欲,亦与此欲字意同,十力中之欲是智力,此是佛之欲,非是菩薩所有,在凡夫则欲望多求,菩薩望佛功德而有欲,佛之欲已满,無量無边,智慧功德已具足,是为圓滿,故無欲望。(8) 念無滅,念念知—切法忘失,念得自在,念属意,佛本無心,亦可以有心,念力充足。(9) 精進無滅,精进力充足故,佛於眾生無量机,应建設無量事業,加庇無量菩薩,是果上勇氣(10) 慧無滅,此慧即十力中之智力,佛一切智圆滿故。(11)解脱無滅即自在之别名。

(12) 解脱兹见無滅,知那一眾生应度不应度。(13) 身随智慧行。(14) 口随智慧行。(15) 意隨智慧行。智观察至何處,身,口,意即隨之为用。(16)知过去事無礙,知过去一切事無所障礙,知一切眾生,往時所作所为,種種善恶業皆知之。(17) 知现在事無碍,無边世界安立之差别,種種有情無情之缘起缘滅,佛皆知。(18) 知未來事無碍,佛亦能知,未來之事不定,世間预言家亦知未来事,但所知者粗,佛非预言家,佛是一切智人非從推测得來,预言属哲學非科學,佛是大哲學家,故尽知未來之事,此權教佛功德,对实教言为權,此等功德亦是假設,实教佛功德,则不止如是十八數。

 

为關閉一切諸恶趣門

    即關閉人天中一切三恶趣之門,但以關三恶趣門为要,余三趣關不關不成問题。因入佛必向人天方面易入,關恶趣門,而别開佛法大門。

『而生五道以现其身』

    五道即攝六趣,阿修羅攝於人天鬼畜之中,若在人鬼畜中为有福,在天中为少福之天,菩薩非五道中人,他自己早已關閉六趣之門。今志在关閉眾生恶趣之門而生五道现五道之身,非留润而受生死,乃是示现,無論入何趣皆無碍自在,能一一世界现無边身,如月印水随人机应现,此是普现色身三昧之力。

   现身於六道,一一門皆關閉之,關之即令不再入,但必现身方關閉之,關閉之方法,必要他自關,菩薩亦帮其關,方能关閉,即關閉十恶之門,若因門不關,任其出入,终無了期。以何法關之?用教關之,用神通变现之身,随當時机之需要何法,而説何法。(道与趣之義不同,所行者为道,能行者为趣) ,「生」是六道境界,现是菩薩神力境界,若只现而不生,是怪物不能度人六道眾生之变化,是業所牽,菩薩之变化,是随意自在。眾生本無其物,而变種種物,菩薩随之而变,菩薩是有把握而变,眾生之变是無把握而变。

 

   菩薩为眾生閉恶趣門,而開解脱門,經云,以佛教門出三界苦。解脱門亦假施設,此菩薩大慈大悲之所設,凡发菩提心,颐作菩薩事,亦早关閉恶趣之門。蓋菩薩雖於六道中生,而所作是佛事,是解脱業,非六道業,即已常关恶趣門,又教眾生關恶趣門,即绍隆三宝。關其門亦须有因缘有善根方能,故菩薩度眾生,有種熟脱三個時期,菩薩知其時,而随机施教。由佛智最高,教化之徒眾亦最廣,徒眾亦随之,而作佛之事業,令眾生知此事業之高尚,因而信解受持,依之而行,以至成佛。雖在佛位,仍作如是事,则名带果行因。諸佛菩薩,关閉恶趣門,而现身於五道。

 

『为大医王,善療眾病,应病与藥,令得服行。』

    此第五十六句,是總説菩薩之事業,以菩薩之事業太多不能别説故。例如眾生有十恶之病,菩薩能以十善治之,眾生之恶複雜,菩薩皆能善为对治,譬如眾生烦惱因病太多,菩薩隨其因病而与其種種藥,而令得服食,菩薩能善療眾病者,以有方便故,即四攝法是方便。所謂布施,爱語,利行,同事,以此四法,方便攝受之,而为其説佛法。「医王」喻菩薩所化之身,王者在人之上,即言医師中之最上者。「眾病」喻種種眾生各有種種烦惱。「藥」喻佛教法,「令得腹行」即令其受持奉行,即是開解脱門。

治療之法,先令其烦惱由薄而至断,菩薩所现身甚多,是不外乎对治眾病而已矣。十恶中有輕重,如眾生病之有淺深,十恶中之至大者,是愚痴,为九恶所依,乃根本之恶。菩薩是超等博士,故能治眾病。

 

『無量功德皆成就』

    無量力量,無量功行,是指菩薩已修至圆滿,無一法不具足。

『無量佛土皆嚴净』

    無量莊嚴之佛土,皆已嚴浄,無量佛土非指無量世界,乃指菩薩自己之國土,其國土中之莊嚴無限差别,無一缺乏,此是説依報莊嚴具足。菩薩有三個大綱,1、化度眾生。2、成就自己功德。3、嚴净國土菩薩尽力化眾生,尽力作其功德,至圆滿時,佛土自然嚴浄

 

『其見聞者,無不蒙益』

    「其」指九界眾生,以菩薩亦在內,是不及此三萬二千人之菩薩皆在其列。此諸眾生,或见或聞,此三萬二千菩薩的眾生,位位都受其益,「益」即功德,功德之大小,乃视乎见聞者之心如何,工作如何,或见而起恭敬,尊重,讚嘆等。

 

『諸有所作,亦不唐捐』

「唐捐」即虛棄無收效之意,或有眾生不见,亦不聞於菩薩,雖不見不聞,但眾生对於菩薩,所示现之動作,因而随之与起種種行動,皆得福永远不唐捐。如观世音菩薩之動作甚多。偏滿世界,而無人知其观音菩薩,但見其作为,则有因缘並不唐捐。菩薩生五道中,有五道形像,假若菩薩,示现作牛,而人使之飼之,此人即已經与菩薩結成关係,即是福不唐捐,但此福極微,不知經多少劫,方得受用。

 

『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

    上文所説種種皆是功德,功德即福德義同。其中有隐説显説之别。上文嘆德已完,以下多説道理,必明功德方能接受道理,又必明道理,才会作功德,菩薩功德已造成,功德即是菩薩,以下述菩薩名,其名各有因缘而來。當维摩詰病時,佛正在为諸大菩薩說浄土之事。先叙法会中,有諸大菩薩,大阿羅漢,所述三萬二千菩薩,不能一一列列,序述嘆德及人眾等是通序,彼峙以下与菩薩談論之事是别序,各菩薩名皆有因缘,惟不能尽了其真相。

 

『等观菩薩』

    平等观一切法,观属心不属眼,菩薩於一切法平等相视,如下文入不二法門品中門門皆是等观,以平等智观佛与眾生,物与非物皆平等,同是空,是假名,是虚幻实相。

 

『不等观菩薩』

不等是作虚妄观,是以差别智观諸法,不等即等矣。不等者,是眾生多事於平等中起不平見,实無不平等之体,菩薩愍之,教其平等。

『等不等观菩薩』

等是空,不等是假,如电影亦有亦無,以無看之是等观,以不实故。以有看之,则不等,以有種種影像故。

『定自在王菩薩,法自在王菩薩』

由定故得大自在,定者安然義,三昧自在義,於定中自在,而作一切事,初由自在故定,後因定而自在。「王」者至上義,亦自在義,於一切法通達無礙,凡經皆是法。

 

『法相菩薩,光相菩薩』    光相者常常以光为佛事,如光音天以光代音。

『光嚴菩薩,大嚴菩薩』    以光莊嚴故。

『宝積菩薩,辯積菩薩』    以功德智慧宝具足,辯才具足故名。

『宝手菩薩,宝印手菩薩』    以其手能出一切物故宝,手之印紋特殊名宝印手。

『常举手菩薩,常下手菩薩』

    「举手」表示精进举手,是举其標識,举起之時必持药物。常下手是慈愛性,常慈愛於

眾生之謂。

 

『常慘菩薩,喜根菩薩,喜王菩薩』

    悲之甚者名慘,因见六道眾生墮落,或见菩薩墮落,心甚悲愍故。「喜根」者,见眾生有根性而接受佛化者,则極喜之,言中之至上名喜王。

 

『辯音菩薩,虚空藏菩薩』   辯才音聲燎喨勝故。虚空藏者,观諸法無性,等於虚空。

『执宝炬菩薩,宝勇菩薩,宝见菩薩』

    常以佛法宝照眾生愚暗,故名执宝炬。菩薩勇猛無休息可尊可贵,故名宝勇菩薩。

『帝網菩薩,明網菩薩』

     帝網者,帝釋天空之羅網,以夜光珠为網,是莊嚴具,明網者,夜光珠有明故,喻菩薩處處時時皆有智慧光,功德光,破眾生之愚癡黑暗,令得正智故。

『無缘观菩薩』

    約自修方面,菩薩观一切法,無因缘果報,又無能缘之心,無所缘之境,又無眾生可度。利他方面,见眾生無缘,而常与之结缘。自利功德智慧,利他以智慧方便名

『慧積菩薩,宝勝菩薩』

修積無量智慧,名慧積。宝中之勝,上等之宝,乃僧中之宝故名宝積。

『天王菩薩,坏魔菩薩』

    菩薩一切人中天中處處稱王,言其尊勝故名天王菩薩破坏烦惱魔,生死魔,一切魔皆破坏

『電德菩薩,自在王菩薩』

    有電则有雨,菩薩之德如電光,令枯渴苗稼得增長,名電德,菩薩於一切法,运用自在名自在王。

『功德相嚴菩薩,獅子吼菩薩』

    以佛功德,三十二相而莊嚴,功德本無相,而能见相见佛相知是功德。獅子吼者,是讚其說法無畏之力。

『雷音菩薩,山相擊菩薩』

    菩薩說法如雷震,故名雷音。佛神通力能使大地六種震动,其中有擊相,菩薩亦能令山相擊,发出之音,或甚於雷。

『香象菩薩,白香象菩薩』

    象有種種不同,六牙白象是香象,香象之荣耀,有大力为人所爱,以此喻菩薩为眾生之至尊者。白香象是瑞獸,西域諸國取象为瑞,如暹羅縫新王登基,必養一象,菩薩所在處,等於其處有大白象,此象不可作平常看待,选言其希有尊贵,显其特異故名。

 

『常精进菩薩,不休息菩薩』   常精進与不休息同一義。

 『妙生菩薩,華嚴菩薩』了知一切法本無生,而随缘生故名妙生。如花之嚴,故名華嚴。

『观世音菩薩』

    即观自在,此菩薩在中國最有缘,本來一切菩薩皆应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之神通力皆同等,不过名字是眾生心理之所寄托耳,实则不必寄托於一名字上,若單寄托於一名字,则有輕重彼此之失,吾人之力量信念应寄托於全体菩薩僧宝,方是正皈依三宝。

 

『得大势菩薩』:   得大势为力,菩薩智慧力,神通力,皆以具足。

『梵網菩薩,宝杖菩薩』

    梵天王之網,四禅有十八梵王。宝者,杖是令人依附之義,此杖有宝,即指菩薩是宝,被人所依怙故,猶如宝杖,一切菩薩皆为一切眾生之所依杖。

 

『無勝菩薩』:   在法会中,有特殊長處,無人能勝者。

『嚴土菩薩』

    菩薩常莊嚴佛土,以佛土为目標,菩薩或以佛土为目標,或以菩提,或以佛土及菩提为目的,其实三種並行,或度生,或嚴土,菩薩之修行皆为嚴土故。

『金髻菩薩,珠髻菩薩』

    肉髻是三十二相之一,初有此莊嚴身時,即有此髻,其髻有金色光。珠髻者白色如珠。

『彌勒菩薩』:   譯慈氏,姓慈故,其名曰阿逸多,譯無能勝。

 

『文殊師利菩薩』

    妙吉祥吉祥中最勝故妙,「法王子」法王是佛,佛之子是法王子,以最接近佛者为法王子。其实三萬二千皆可为法王子,但此中獨文殊,稱为法王子,以其为法王子之時期最長久故,往昔在日月燈明佛時,为妙光菩薩,受持法華宏揚八十小劫,他是老菩薩,故稱法王子。菩薩是徒三事中得來,1、发菩提心,2、教道眾生,3、行菩薩道。菩薩之名或佔一理,或一事,以名推度可以知一切義。菩薩之名,多從利生而來,或從求佛道來,或從自修得来,名雖各别,其实一切菩薩皆通具如是德。

 

『如是等三萬二千人』

    「如是」指五十二位,等者,等前五十二位,又等後三萬一千九百餘人,菩薩亦是人,凡有情皆是人,在人中分有德無德,佛是究竟人,其像亦如人相,惟较为殊勝耳。「人」是通稱,或稱眾生,或稱有情。

 

『復有萬梵天王,尸棄等,從餘初禪,來指佛所,而为听法』

    以上說三乘中之二種,畧去辟支佛,今說天人,因有天人來到佛所。「尸棄」是初禅梵王,一三千大千世界,有三千四天下,三千初禪,三千梵王,此中萬梵王、除尸棄外,皆從他方來,尸棄是本世界之梵王。

 

『復有萬二天帝,亦從餘须彌山顶來在会坐』

    帝釋是從须彌山顶來,其數有一萬二千。亦多從他方来者。

『并余大威力,先天,龍,神,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紧那羅,摩睺羅伽等,悉來会坐』:   除梵王帝釋之外,尚有許多八部眾。

 

『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俱來会坐』此等四眾非大阿羅漢,不定是初二三果之人。

『彼時佛与無量百千之眾,恭敬圍繞,而为說法』

當彼之時,有如是本土他方所來之各類大眾,共有無量百千之多,皆恭敬圍繞於佛,佛则与之說法。

 

『譬如须弥山王,显於大海,安處眾宝獅子之坐,蔽於—切諸來大眾』

    此句是讚佛之光荣特殊,须彌山有八萬四千由旬之高,此喻佛身如须弥之最高,显於大海,高出眾山。「蔽諸大眾」以超勝於大眾故,亦喻大眾在佛座下,如此勝会。以上名通序,性質通餘經故。其中所叙人名,及嘆德等,皆是通序。以下是别序,别有因缘故。若以全經言之,则以下是正宗分,若在維摩經言之,则方便品起,才是正宗。

(下转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