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5-19) 点击次数(1421
《小窗幽記》 (卷一)

經典國學《小窗幽記》明代---陳继儒 

前言:

生活在今天的人們, 面臨著各類事務, 身處在各類人際關係中, 有没有一種能化干戈為玉帛的最有效的處理方法与方式? 本書就是這樣一本關於立身處世的解秘'修煉讀本。

中國文化有著極其深厚的土壤,中國人的立身處世也是淵源博大的,傳統的立身處世經驗与道理,直至今天也有著積極的意義,學習他,我们可以在複雜的人際中從容應对,在生活的困惑中找回另一個新的自我。

我们將在中國最傳統、影響最廣泛的這三部中國人立身處世的哲學:《菜根譚》、《圍爐夜話》、《小窗幽記》,以生動詳述的註解与評語,其精美绝倫的攷妙演繹,不愧為作人立身處世的传世巨著!

 

【做人必清醒   做事要明白】

     醒食中山之酒,一醉千日,今之昏昏逐逐,無一日不醉,趨名者醉於朝,趨利者醉於野,豪者醉於聲色車馬。安得一服清涼散,人人解醒。

〔譯文〕

    飲了中山人狄希釀的酒,可以一醉千日,而今日世人迷於俗情世務,终日追逐聲色名利,可說没一日不在醉鄉。好(音號)名的人醉於民間財富,豪富的人則醉於妙聲美色、高車名馬。如何能獲的一劑清涼的藥,使人服下獲得清醒呢?

 

〔評語

    飲了中山酒,要醉上千日,千日之後,还有醒時。而能使世人昏昏逐,一生猶不醒的,無非是以名利作曲,以聲色為水,所釀出來的慾望之酒。這種酒初飲時心已昏醉,不知身在何處,再飲之後因渴而求,求而愈渴,渴而愈求,终至一生性命与之,而不復醒。

此時若問:「心在何處?」心已失落在名利聲色之中;若問:「身在何處?」身已追逐幻影而不止歇。中山酒只能醉人千日,千日之中不能自拔;慾望之酒可以醉人一生,一生之中不能自主,故世上有很多為此至死而不醒的人。

 

酒醉的人,只要给他喝下「醒酒湯」就能清醒,然而,在名利聲色中沉醉的人,怎麼能喚醒他呢?有什麼樣的清涼劑能喚醒心的迷醉?也許只有清醒人留下的清醒語吧!在醉夢中做的都是纷乱的、幻影的事,只有醒來才能做一些真實的事,因此「醒」是第一要務,唯有醒了,生命才可貴,天地宇宙才真實。

 

【守節聲色場  安志份鬧中】

    澹泊之守,須從濃艷場中試來;鎮定之操,还向纷纭境上勘過。

〔譯文〕

    淡泊清靜的操守,必須在聲色富貴的場合中才試得出來。鎮靜安定的志節,要在纷纷擾擾的鬧境中考驗過,才是真功夫。

〔評語〕

蓮花被人視為纯潔的象徵,因為它出污泥而不染,一個人心境的淡泊,亦是如此,真正的恬淡不是未經歷过世事的空白,而是經歷任何聲色豪富的境遇,都能不著於心。有的人在貧穷中守得住,在富貴中卻守不住;有的人在富貴中守得住,在貧窮中卻守不住。能夠淡泊,就是不貪濃艷之境,而這淡泊之心,有的是從修養中得來,也有的是天性如此。

''定''是不動搖的意思,世間的五光十色、鶯聲軟語,是以誘動心志的事物實在太多,而處身塵世能不動搖的又有幾人?大多數人在名利中動搖,在身心的利害中動搖。泰山是不動摇的,但泰山在崩潰前,卻不能不動搖。動搖的人是受环境的牽動,环境要他向東,他就不能向西。不動搖的人是不為环境所動的,环境將以他為軸心而轉動。在紊乱的环境中能保持安定的心境,這便是鎮定的人,才能掌握自己的方向。

 

【真出於誠  誠由於真】

 市恩不如報德之為厚,要誉不如逃名之為適,矯情不如直節之為真。

〔譯文〕

给予他人恩惠,不如報答他人的恩德來得厚道。邀取最好的名聲,不如逃避名聲來得自適,故意違背常情以自命清高,不如坦直地做人來得真實。

〔評語〕

    故示他人恩惠以取悦对方稱為「市恩」,有买賣的意思,因此,「市恩」大部分是怀有目的的,或者是安撫,或者是希望有所回報,這和買賣並無不同,恩中既無情義,也不足以令人感謝。但是,無論是市恩,或是出於誠意的恩惠,總以回報為上。一個人一生承受自他人的恩德不在少數,報之猶恐未及,豈有時間故示他人恩惠呢?所以,市恩不如報德為厚。而最大的報德在於以德報之,而不在於報惠。

 

    所謂盛名累人,人人都想獲得名聲,並以此為榮,殊不知名聲只是一種空洞的聲音,雖能滿足某些虛榮感,無形中卻會成為一種束縛人的東西。許多知名人士,言行举止戰戰兢兢,便是最好的例子,倒不如逃名來得逍遙自在,能免除心理上的負擔。

     做人只要真實,保有一己的人格就夠了,何必做些假像,不但弄得自己不自在,久而久之,别人也會不敢信任。所謂''真'',就是出於「誠」。做人要出於誠意,凡是不出於誠意的表現,就是矯揉造作。

 

【背後無人詆  久交不生厭】

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無背後之毀;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人無久處之厭。

〔譯文〕

要他人當面讚誉自己,倒不如要他人不要在背後譭謗自己。令对方对自己產生初交的歡喜,倒不如相交久了而不會令对方產生厌惡感。

〔評語〕

人多是虛伪客套的,要讓他人當面讚美自己並不困难,而要他人背後不批評自己,卻不是容易的事。即使有不对的地方,由於礙於情面,或利害關係,鮮有願意撕破臉,當面指責对方的。在背後就不同了,要他人不罵自己,除非自己不犯錯,没有可被人評議之處才能勉強做到。因此,面前之誉不算完美,背後無毀才為难得。

人初相識,總是充滿著一份好奇感和新鮮感,因彼此的契合而欢喜,然而這時的交往就個人而言,不过是冰山尖端的互望而已。人在初見面時不會把自己的缺點暴露出來,見到的往往只是好的一面,因此,第一印象遠較平日來得完美。但是,日久見人心,一旦新鮮感消失,最初的親切感也會因為缺點的增加和距離的拉長而改變。

 

事實上,最初的親近和欢欣經常只是幻想,必然會遭到破滅,交往長久後的親切才是真正的親切,因為那時整個缺點都已被了解和接受,而能以完整的人格交往。此時的欢喜才是真正的欢喜,''使人有乍交之欢,不如使人無久處之厭。''

一方面是要我们不要為初見之喜所迷惑,另一方面是要我们不要在初見時掩藏自己,只以好面目与人交往,這樣才不會有日後感到不實的厭恶感。

 

【天意實難違  正心修我身】

天薄吾福,吾厚吾德以迎之;天劳吾形,吾逸吾心以補之;天厄吾運,吾亨吾道以通之。

〔譯文〕

 命運使我的福分淡薄,我便增加我的品德來而对它;命運使我的形体劳苦,我便安樂我的心來彌補它;命運使我的際遇困窘,我便擴充我的道德使它通達。

〔評語〕

福分薄,是指外在的物質环境不丰厚,或者生命的外缘常有缺憾,如果內心没有深厚的修養,往往要怨天尤人,感到不滿足。相反的,深厚的心靈修養能使人安然自適,將一切驅出脑際。有時命運會使我们的形体十分劳苦,倘若我们的心也跟差紧張,那真是要身心俱疲了。形体的疲劳並不能使心靈疲勞,如果將心放在輕鬆甚至快樂的境界中,那么,即使形体再劳苦,心情还是愉快的。

 

人的際遇無常,困厄在所难免,此時更不可灰心喪志,不如充實自己的學問,擴充自己的心胸和道德。困厄的產生,往往是自己的能力不夠的缘故,若能抱如是想,必能在一種寛阔的心境下將困厄突破或解決,即使不能解決,有廣阔的心胸和通達的道德,至少內心不會因此而沮喪。

 

【觀人觀事見本質  不可小測君子心】

澹泊之士,必為濃艷者所疑;檢飾之人必為放肆者所忌。事穷势蹙之人,當原其初心;功成行滿之士,要觀其末路。

〔譯文〕

恬静寡欲的人,必定為豪華奢侈的人所怀疑。謹慎而檢點的人,必定被行為放肆的人所嫉恨。一個人到了穷途末路,我们應看他當初的本心如何。一切功成行就的人,我们要看他以後會怎么继续下去。

〔評語〕

  过慣豪華生活的人,並不相信有人能过淡泊的生活,認為甘心於淡泊是沽名釣譽,非出於本心。吃慣肉的人決不知菜根的香甜,所以他们不免要加以怀疑。行為放肆的人,常要嫉恨那些言行謹慎的人,因為這些人使他不能自在,使得他的放肆有了对照,而令人大起反感。事實上,檢點的人不过是在自我约束,而放肆的人則不能忍受自己的放肆,所以才要嫉恨謹慎的人。

 

  一個人會走到穷途末路,要回溯到他最初的發心,和整個过程中用心的轉變。有許多原本成功的人,後來失敗了,就是在成功之後用心有了轉變,或是最初發心時便已埋下了失敗的種子。一件事情的歷久不衰与一個人的發達,無非是行其可行而不倒行逆施,加上長久的努力不懈。若是最初心意便不正確,或是成功後改變原有的精勤,那么,即使一時成功,也無法持久,终將走到事窮勢蹙的地步。

   一個現時十分成功的人,我们也要如此地看他。得意不可忘形,上至峰頃还要順路下至山谷,才不至於困在山頂,跌得鼻青脸腫。

 

【相反可相成  相得必益彰】

好醜心太明,則物不契,賢愚心太明,则人不親。須是內精明,而外渾厚,使好醜兩得其平,賢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       

〔譯文〕

分別美醜的心太过明確,則無法与事物相契合。分别賢愚的心太过清楚,则無法与人相親近。內心應該明白人事的善處与缺失,處世卻要仁厚相待,使美醜都能得到平等,賢愚都能受到益處,這才是上天生育我们的德行和胸怀。

〔評語〕

美醜並無一定的標準,要看個人喜好而定。如果对事物的美醜太过挑剔,則世上没有幾件事是我们能夠接受的。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恶矣。''善恶美醜原是相对的,如果執著於自己所相信的美,而不能接受整個世界的本有現象,那便是''与物不契''。

 

相同地,賢愚之分也是如此,孔子教人不分愚賢不肖,倘若只接受賢者,而摒棄愚者,豈不是使賢者愈賢而愚者愈愚了嗎?普天之下又有幾人能成為他人眼中的賢者?尚賢棄愚,难怪要与大多數人不親了。

處世應當心中明白而外表渾厚,所謂心中明白,就是知道人事的缺失,而外表渾厚,則是悉數接纳,使賢而驕者謙之,愚而卑者明之,各獲其利。就象陽光之化育萬物,既照園中的牡丹,也照原野小草,使兩者欣欣向榮,這才是上天的好生之德。

 

【用情深處孤獨  任物切勿放肆】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终不失性。

〔譯文〕

情愛最難保持長久,所以情感丰富的人终會變得淺薄無情。天性有一定之常理,所以任性而為的人终不會失去他的天性。

〔評語〕

''情到深處情轉薄'',一方面是因為情甚苦, 一方面是因為情愛难久。情是一種执著,因此不得必苦;情又是一種难以捉摸的思念,因此掌握甚难,再加上生命短暫,环境多變,見人不見心,見心不見人。能從情愛之中得到短暫欢乐的人畢竟只是少數,而異常迅速,至親至愛也敌不过生死的摧殘。所以,多情之人在備嘗捉弄之後,多半要遠離情感,而變得寡情了。

 

任性并非放肄,而是返观本性而順隨之。人性在未受外界誘惑之前,原是天真淳樸,自由快樂的。然而,因為種種物欲名利的牽連,知識的分割,很容易便會受到蒙蔽。但這種天性並未失去,在人摆脫物累,忘卻塵劳時又會迥然呈現。因此,率性而為的人仍不失人的本性,而放肆於美酒聲色的人,卻因戀物而迷失了本性。

   

【真廉無名  大巧無術】

     真廉無名,立名者,所以為貪。大巧無術,用術者,所以為拙。

〔譯文〕

     真正廉潔是揚棄廉潔的名聲,凡是以廉潔自我標榜的人,無非是為了一個''貪''字。最大的巧妙是不使用任何方法,凡是運用種種技術的人,不免是笨拙的。

〔評語〕

     為廉潔而立名,雖不貪利,卻是貪名。這和許多人做了好事一定要把名字公佈出來是一樣的,無非是為了博取一個善字而已。其實,廉潔原是本分,由於有貪官污吏的存在,才使廉潔成了难得的事。廉聲能為世人稱道,是因其难得,若是官官都能廉潔,廉潔成了平常事,又何必為此而立名呢?

    一術对一事,此巧不可对彼事,因此,用術之人若為術所困,這個時侯,巧術便要成了拙術。真正的巧,在於來而不立,立而不滯。這樣才能应萬物而生其術,不因一術而礙萬物。所以說大巧無術,要能兵來將擋。若是滯於術之為用,一旦事出突然,便毫無辦法了。

 

【說話心口一致  做事名符其實】

譚山林之樂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厭名利之譚者,未必盡忘名利之情。

〔譯文〕

好談山居生活的人,未必真能由山林原野中得到樂趣。好在口頭作厭恶名利之論的人,未必真的將名利完全忘掉。

〔評語〕

有許多事情,表面和事實往往相差很远。就如好談山林之樂的人,總以久處塵囂中的人居多,真正了解山林之趣的人,早已身處其境而不返了。有許多樂趣,是言語所不能道盡的,世上掛在口頭以為風雅的,又豈能得到其中的真趣?能談的不过是耳闻目見的事罢了,那些耳不闻目不見的事,就無從說起了。

 

好作厭惡名利之論的人,內心不會放下清高之名,這種人雖然較之在名利場中追逐的人高明,卻未必盡忘名利。因為這些人形雖放下而心未放下,口是而心非。名利猶如賭博,是以全部身心為筹碼,去換取空無一物的東西。但名利本身並無过錯,錯在人為名利而傷情害義

就如酒,淺嘗則可,过之则醉。然而普天之下又有幾人能飲下此酒而不醉?则使是反对名利之人,到底是反对名利的本身呢?还是反对人对名利的迷戀呢?如果本身已完全对名利不動心,自然能夠不受名利的影響。

 

【適時可發  拔苗不長】

     伏久者,飛必高;開先者,謝独早。

〔譯文〕

伏藏甚久的事物,一旦顯露出來,必定飛黃騰達;过早開發的事物,往往也會很快结束。

〔評語〕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準则,在長久的潛伏下,已將內涵历練得充實飽滿,一旦表现出來,必定充沛淋漓,而能''不飛则已, 一飛沖天。''如果没有這些長久的潛伏,又何能''飛必高''呢?

 

''開先者. 謝独早。''也是很合理的,因為太早開發,各方面無法配合,自然很快竭盡力量而凋萎。''小時了了, 大未必佳。''就是因為太早開發, 不到中年便成了平庸的人。倒是那些年輕時默默無闻的人,因為在歲月中不断儲備實力,而终於大器晚成。生命之經验和寶藏的開發也是如此,就像一罐酒一樣,愈陳愈香,要讓它在歲月中醞釀、成熟,才會是一罐好酒。

 

【若要得享福  必先會救禍】

天欲禍人,必先以微福驕之,要看他會受。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禍儆之,要看他會救。

〔譯文〕

天要降禍给一個人,必定先降下一些福分使他起骄慢之心,目的要看他是否懂得承受的道理。天要降福给一個人,必定先降下一些禍事來使他引起警覺,主要是看他有無自救的本領。

〔評語〕

老子說:''禍兮福所倚, 福兮禍所伏。''又說:''將欲歙之, 必固張之; 將欲弱之, 必固強之; 將欲廢之, 必固举之; 將欲奪之, 必固与之。是謂微明。''天道尚且如此, 何況人事。得微福而骄慢,骄慢便是禍根,福本不厚,又以骄慢削之,可見不堪受福,唯有降禍了。骄慢非但天不降福,人也不助其福,因為人人皆厭惡骄慢之人。天寵既失,人和又無,微必無法维持長久。福盡禍來,又何堪受禍?若得微福而不骄,即吏是禍未,心也不驚。受福不骄,受禍不苦,是深明福禍之道,只有不為外物動心的人才可做到

 

欲降福而先降禍,是天之善意。不明禍何能降福?一旦福去禍來,又豈能消受得了?先以微禍儆之,茬能救助,即使是他日禍來,也能如此救助。達人處禍不憂,居福不骄,知福禍在於一己所為。天意雖然不測,總之能自救,心則常泰。

 

【交多不必假  能捨才能得】

世人破綻處,多從周旋處見;指責處,多從貪戀處見。

〔譯文〕

世人多在与人交際應酬時,在行為上有了过失。指責对方,是出於愛護的缘故。而會觉得放不下,则是貪愛留戀所造成的。

〔評語〕

好在人情場上作周旋的人,必定在人情上見过失。交際應酬,本难面面俱到,此處應付得了,他處必定不及應付,任你是八面玲瓏的人,也难免落得個虛假油滑之名。何況交多必假,穷於應付,难免虛与委婉,全天下都是好友,就是聖人也难以做到。周旋到煩人處恩多反怨,種種嫌隙生。

愛之故而責之,責備是要他好,如果不愛,任他死活,毫不相關,又何必責之?責也有道,要責其堪受;若是不堪接受,那麼愛中生怨,責之又有何效?

人情的艰難,往往在於留戀。貪生者畏死,戀情者畏失大凡着於何處,何處便难難捨何處,何處更难。唯有能捨一切难捨,不貪一切可貪的人,才能自由自在行於世間,而不為一切所縛

 

【世間萬物皆有度  無度勝事亦苦海】

山棲定勝事,稍一縈戀,则亦市朝。喜畫賞鑒是雅事,稍一貪癡,则亦商賈。詩酒是樂事,稍一曲人,则亦地獄。好客是豁達事,稍一為俗子所撓,则亦苦海。

〔譯文〕

山居本是愉快的事,如果起了貪戀,又与俗世有何不同?愛好書畫是高雅的行為,但过於無厭,則跟商人並無二致。做詩飲酒原是樂事,若是屈從他人,敷衍應付,則如同地獄。好客交友是令心胸舒暢之事,一旦成了俗人喧鬧的場所,亦成了苦海。

 

〔評語〕

山居的本意是远離塵囂,如果对山林起了貪戀,豈不是有違本意嗎?每見名山勝景,大興土木,原味尽失,加上遊人缺乏公德,滿地果皮纸屑,那么山林又何異於市場。写字绘畫,原本是風雅的事,若必以以巨金購置名家之作而後甘,则淪為買賣,雅意尽失,成為炫財傲富的事。

作詩飲酒,要起之於興,發之於情,倘若既無興致,又無情趣,徒然為了應付而為之,就十分痛苦了。好客亦是如此,可以舒展胸怀,若是來者不拒,喧騰一堂,或者俚曲艳調,吆五喝六,不僅令人頭痛,避之猶恐太遲。所以,事不能貪,不能俗,一旦流於貪俗,则与世俗無異,又何來勝事、雅事、樂事呢?

 

【輕財以聚人  律己以服人】

      輕財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寬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譯文〕

不看重錢財可以集聚眾人,约束自己可以使眾人信服,放寬肚量便會得到他人的幫助,凡事率先去做,则可以领导他人。

〔評語〕

任何事情均有其相成之道,在相處方面,则是指做人的态度。财是眾人所希求的,如果太重視錢財,而将利益一把抓,他人得不到利益,便會離開你。相反的,將利益与他人共沾,甚至捨棄個人的利益,他人心存感激,自然就不會背叛你,所以說''輕財足以聚人''。

自我约束是使人心悦成服最重要的方法,因為人人心中都有個平等观念,你能做的事他便能做。如果不能约束自己,又怎能要他人約束自己。律己甚嚴,使他人心生敬意,自然就肯听從你了。俗語說:''宰相肚裡能撐船。''肚裡不能撐船,早就下台鞠躬了。肚量狹窄,必然不能容人,也無法得到他人愛戴,而纷纷離去。大廈失去了支柱,豈有不塌之理?欲得人才而善用之,首先要有容人的雅量。

 

凡是带頭去做,才足以领导他人,因為,事情來時,多數人都猶疑不定,或者不信任,或者畏懼,如果領导的人也如此的話,事情便难望辦成。反之,能洞察先機,解除疑惑,不畏艰难地去做,那么他人便一掃疑惑,而欣然跟從了。

 

【知迷則醒  知难不难】

從極迷處識迷,則到處醒;將难放怀一放,則萬境寬。

〔譯文〕

在最易令人迷惑的地方識破迷惑,那麼無處不是清醒的狀態。將最难以放下心怀的事放下,那么到處都是寬廣的境界。

〔評語〕

''迷''就是失去自己的道路。生命中有許多事情會讓我们迷惑。智者在未迷失自己之前就已識破,故而不取;愚者卻連一些簡單的歧路也不能看出,甚至因此住而不返。倘若能識破這種虛假,就不會沉浸在其中。可惜人们往往走出這一個迷惑,又進入另一個迷惑之中。就個人而言,如果連最令人沉醉的事物都能一一看破,那么就很少有能讓他迷惑的事了,自然就能處處清醒。

  讓人覺得难以放下的,無非是名利、得失和憎愛。难捨名利的人,如果没有名利便觉得呼吸困难。生命难可愛。而心怀憎恨的人,眼中看到的人可恨,心中想到的事可恨,連腳下踩的路都會令他生厭,何況是难捨的事。

  至於情癡愛聖们,則你愛我不愛,我愛你不愛,好不容易兩人相愛了,今天吵架,明天冷淡,後天卻又不得不分離。人心牽牽纏纏,天地卻始终遼阔眼前無路往往是心中無路,心中無路則是自己搬來石塊擋道,如果將石塊拿走,自然萬境寬廣,諸事順遂

 

【患难見真情  烈火試真金】

     大事难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識見。

〔譯文〕

逢大事和困难的時侯,可以看出一個人擔負責任的勇氣。遇到逆境的時侯,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胸襟和氣度。而逢到喜怒的事時,則可看出一個人的涵養。在与群眾同行同止時,也可看出一個人对事物的見解和認識。

〔評語〕

一般人遇到自己所不能解決或無力承擔的事時,往往容易採取逃避的态度,或自我保護的措施。但若人人都採取這樣的态度,豈不是無人來擔當重任了嗎?所以,逢著大事或难事時,便可看出一個人的擔當。一個有胸襟氣度的人,在面臨逆境時不會怨天尤人,他能接受顺境,也能接受逆境。因為他明白世事不可能十全十美,尤其需要人的努力。

喜怒最易使人心動而失去正確的判断力,喜要能不得意忘形,怒要明白事理,所以有函養的人往往不易為喜怒而判断错誤。一般人容易隨别人的行止,而和他们做出同樣的事,但別人所做的事不一定是对的。真正有識見的人心中自有取捨,而不會盲目地追隨。

 

【寧為隨世之庸  勿為欺世之傑】

    寧為隨世之庸愚,勿為欺世之豪傑。

〔譯文〕

寧可做一個順應世人、平庸愚笨的人,也不要做一個欺骗世人、才智高超的人。

〔評語〕

大善大恶之人,往往才智高人一等。才智不足,固不足以為論,而才智匹配的人,如果心術不正,專圖一己之利,其才智無非是吃人的工具,如何稱得上是豪傑?如王莽、曹操之輩即是。豪傑之為豪傑,在於能運用才智造眾人之福,否则只能稱之為梟雄寇盜,所謂欺世之豪傑,無非是為了表現自己,少有善心為眾人謀福利的,這樣的善心,即使才智足夠,难保將來不欺世盜名。

倒不如安守平庸,免得貽人口舌。豪傑之心甚苦,不能擔其苦的不足以為豪傑。庸愚易為,守善隨世,又有几人甘心為之?人貴自知而不自限,庸愚之徒与欺世之辈相較,卻是大大的豪傑呢!

 

【習忙可銷福   得謗可銷名】

清福上帝所吝,而習忙可以销福;清名上帝所忌,而謗可以銷名。

〔譯文〕

清閒安逸的享受是上天所吝惜给予的,如果使自己習慣於忙錄,則可以減少這種不善的福分。美好的名聲是上天所禁忌的,如果受到他人的譭謗,則可以減輕由名聲所帶來的負擔。

〔評語〕

清閒安逸的日子並非人人都能過的,不僅上天不允許如此,人们也不允許太过清閒的人。人在清閒中容易懶散,逐漸失去了生命的活力,甚至生出悲觀的思想,這是因為身体閒了,腦子卻不得閒。

每見一生辛苦的人,一旦退休下來,卻不懂得如何排遣生活,过不了几年,就衰老而死,這是上天吝福呢?还是人不堪無聊呢?倘若能夠利用這難得的空閒,做些有意義的事,就不至於如此了,所以說''習忙可以销福''!

 

名聲是不容易维持的,而且也是累人的事。所謂''匹夫無罪, 怀璧其罪。''完美的名聲有時也會帶來禍害。因此,如果遭到他人譭謗,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名聲既然受損,就不易遭人嫉妒,亦可摆脫盛名之累,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

 

【人多嗜節  當以德消之】

     人之嗜節,嗜文草,嗜遊俠,如好酒然,易動客氣,當以德消之。

〔譯文〕

人们好聲名氣節,愛好六章辞藻,愛好行俠仗義的人,就像喜好喝酒一般,容易一時興起,應該要有道德修養來改變它。

〔評語〕

嗜名節的人可以為名節拼命,嗜文章的人可以為一句辞藻反目成仇,而以遊俠自任的人卻又打架有馀,仗義不足。這些大都是''客氣'',也就是不是發自內心的真正喜欢。追根究底,不过是好面子罢了,於自己毫無裨益。更說不上什么有利他人。凡此種種,無非是缺乏道德修養所造成的结果。

嗜名節、嗜文章、嗜遊俠原非坏事,只是名節為的是節操,文章為的是雅意,遊俠為的是義氣,若沒有清楚的認識,往往行之非真,而虛有其名。如果因為一時興起而去接受它,等到厌倦了,又棄之如敝屣,就完全失去原意了,帶來的害處可能比益處还大。

 

【萬善一念始  萬惡一念结】

     一念之善,吉神隨之;一念之恶,厲鬼隨之。知此可以役使鬼神。

〔譯文〕

一個善的念頭,可以獲得降福的吉神呵護,而一個恶的念頭,就會招來為禍作災的恶鬼,明白這一點便可以鬼使神差了。

〔評語〕

     我们內心的每一個念頭,雖不具備吉神惡鬼的形象,但是由於心念与之相通,心怀善念的人,自蒙吉神呵護,心怀恶念的人,自与惡鬼同途。任何善恶的念頭,未發諸行為之前,在心中已經自己承受。心中充滿恨意的人,心已在地獄;心中充滿善意的人,由於善意帶來的欢喜,便如同身在天堂。

     善恶而付諸行為的,在佛家又有三種承受的方式,一是今生承受其果,作奸犯科而遭制裁的便是此類。另外兩種是下一生或是來生承受。所謂吉神与厲鬼,其實完全在我们自己。鬼神不能禍人,福禍唯人自取。為善的人心胸舒坦,本身就是自己的吉神。為惡的人心中充滿蒺藜,本身形同恶鬼,还會有恶鬼不認他為同類,而黏著他嗎?

(下轉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