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9-5) 点击次数(1387
《因果命程定論》 卷下 觀音菩薩 著

《因果命程定論》卷下  觀音菩薩主著

 

第十三章   【財庫成之形】

觀音菩薩說,坊間有流傳一部經典,名曰:〔壽生經〕,姑不論其是否為偽經,就其經而言,乃有觸及眾生投胎之前,有所謂:向冥官借貸多少銀兩,今生得有多少財祿;以及償還冥官多少銀兩,實際之借貸与還款,均有註明。因而引起許多眾生或疑慮、或疑信。

 

首先,吾可正言,此經非佛說,故不為佛門緇眾所承認。但,此書所以流傳亦有其民俗之根据,只是託詞借用佛經而已;但不是說明此經正確無誤,乃係當時有還陽之人記錄冥官告知欠貸多少,需如何註明償還,因而流傳既廣,穿鑿附會,歷經後世之人加以附錄,乃成一大經本。吾為何舉此例?乃是證明眾生投胎入世,確有多少財祿之明載;此亦相者以個人之八字,而推算其人有多少財祿之根据。所謂財庫,是為一個人可以積累多少財富 (此處所指,是為淨存財富,不包含在人生過程中所必要及浪費之開支) 。

 

有許多人很會賺錢,但卻無法積存財富,這個可以說其財富有漏;也有人說他財庫太小。這些都對,所以問題在「個人的財庫是如何形成?」〔壽生經〕曰:「是向冥官所借貸」。算對,也算錯。因為那是個人要在投胎之際,  閻君在你的生死簿上明註你有多少財祿,而閻君所根据各個人不同因果業加以計算而訂定

 

因此,個人財庫的大小,當然就是你個人累世的善福業多或惡孽業多,為關鍵因素。再來,經日:「償還其欠貸,就可以增補財庫。」也算對!只不過要償還的欠貸不是  閻君,而是你自己的業障。但是問題又來了!財庫既已明訂大小,又如何能將其擴大加深呢?因此許多人又受騙。譬如燒一整車的庫銀賄賂冥官,增補你的財庫,或許陽法上有人為之貪瀆而枉法。但冥律卻非  閻君說了算,更何況僅賄賂冥官豈能如願?

       所以要增補財庫,只有一個方法,就是節流;將你自身所帶來的財祿,不要浪費,就可轉為你的凈存 (吾在前述中已闡明財庫的計算,是淨存財富,不包含所浪費以及必要的開支,所以才能轉為自身的財祿) 。吾闡述此篇的主旨,要眾生明白財庫是各人的命程既定現象,一切作為其效不大(除非有大陰德,或為天律所允許,煩敕轉換命程才有可能) ,否則眾生只能在自己的所有財庫的獲得中,以正面的方法加以累積,才能使財庫加大。  

                                                                                           第十四章   【口業之影響】  

觀音菩薩說,人乃群聚性,因而人際溝通端賴語言。因此,口語是拉近距離最利便,但也因此可以造成最不易察覺之傷害。在因果業力之牽擾中口業不算重業,亦不歸列為極惡。但是,每每眾生所遭遇業力牽擾,口業幾乎做其半,為何有如此不成比例的結果?其重大轉折是口業的造作,不是如利器傷人當不即判,有者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原本說話之人,尚在好意,卻因客觀因素、或時空環境等因素,卻造成旁人之傷害。

        因此,此因業端在形成報象的過程,會有因受傷者程度之不同,產生不同之報象。當然,如果賦性言語即好尖酸刻薄,喜揭人隱私,如此蓄意造成傷害,當是另當別論。理論是一個原則性的劃定,但是在此原則下輕重不一的造作,會影響報象的方向。吾舉例而言:有人所造下的口業均屬不善言詞,亦均在傷害程度不大,沒有涉及他人生命財產、家庭等效果,不過累積許多如此口業,那么他的報象亦可局限於「僅是效多不善業緣,影響其日常間運勢,較多波折而已」;  

        若是其言語間,常要涉及他人私德,甚至常要藉犀利言詞,以挑撥或者傷人、極盡刻薄,甚至惡毒、逞一己之快,不論是仇怨報復,或秉性如此,對於他人造成較深、較大之傷害,那么口業積造的報象,絕對是削福祿、多災禍,甚至在事業上少貴人助力;運程上,同樣小波折,在別人無事,在身上卻可牽引軒然大波。  

 

另外,口業最容易形成一個現象,即是受報者慧根器會較薄,甚至會較難顯現更甚至有不能親近佛道道場等等。當然性根定報象所造口業,乃有相對屬於指天罵地、謗神詆佛等特定之口業。綜如而言,口業是眾生幾乎隨侍在側之病毒,若不能自我謹克制,則將如中國古語所云:「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第十五章   【福報之資糧】  

觀音菩薩說,福報------指人之一生,多能逢凶化吉,轉乖舛為平順;不是單一指於個案或運程而已。台灣有句俗語謂之「天公仔子」,約略即是此意,相較於大難不死更為貼切。因為福報之於人,大可到人生命程;小時單一運程現象以及病禍等,可以有化轉之机。舉例而言,有人甚為忠厚篤實,周遭親友見其善良可欺,動輒設局誘騙,原意是要利用他,如有禍事推他承載,孰料他不但沒有受害,反而從事件中得福,或得利。

        再者,亦有事到危急,眼看不保,卻在此際得到貴人助力,或者種種扭轉,而使其免於禍事。再者,病到危急,卻有貴人指引,或醫緣貴人助力,使其轉危為安。諸此種種,悉皆可以謂之其人福報。所以,福報在於人,有其先決條件,才能有所契引,即是其人必要忠厚篤實,善良淳樸,這是關鍵。原因何在呢?即是牽連果報業力成熟之緣机。首先人是善良,當大即可少造業,亦即可以不惡惡相吸如( 磁鐵原理 ) ,相同即可善善相引,那么在生運程上,可娑助力化危為安,因此看來就像「天公仔子」。  

 

當然,這期間還有一個最大的動力,那就是其人累世中有善福可以召引 (此亦為諸佛聖苦口婆心勸化世人,要行善,縱然累世未餘充裕之善福,悟時猶未晚,當下發心行善,至少可以斷除未來惡惡相引) 。故眾生無須羨慕他人有福報,有為者,亦若是,你馬上行善,未來福報就在你身上。

                                                                                            第十六章   【晦運之牽引】  

觀音菩薩說,晦,不是僅僅坏運而已,是已到了倒楣禍事,甚至災凶,才能謂之晦暝。台灣有句俗諺:「人講不聽,鬼牽就去。」這是典型晦運當頭。眾生在日常間,應可見到如此事例:譬如父母尊長、兄弟姐妹勸你不要做,但你卻偏偏聽信他人的話法做,因而闖禍肇事,甚至惹出一大堆麻煩事。

         最淺顯的例子:如今青少年喜歡飆車,親長勸之不聽,因而傷害他人禍及自己。另有好言相勸,譬如不要去做冒險、或投資,但你聽不下去,終於傷身耗財。諸如此類,很多是你已在晦運的運勢之中,應當要謹慎。吾綜觀眾生,在晦運出現之際而身亡、或重傷、或巨大損耗中,都有一種現象,即是當事人在未發生此晦運之前 (最長三日、最短前半分鐘) ,都會有心神異常不寧,較好者旁邊也會有人做忠告,甚至有者可以得到神司的顯化 (或點化) 。這說明人類有一種潛能,可以偵知 (或察感) 浩鉅而凶惡的能量即將出現在自己周遭。(原本動物即有此潛能,只是人類因酒色財氣等等後天染著,致使此潛能大幅退化。)   

         然則,晦運亦是果報的一環,它要出現的時候意謂著當事人的因緣已臻成熟。(不論此生是善是惡,累世的因果仍會成熟,只是遲速之分別而已。)所以,要避開這個晦運,有三個方法。其一、他人的忠告要審慎考慮。(因為這有可能是你累世善福也成熟了。)     其二、他重大的邀約,不論是出行或財務往來,也要審慎考慮。(因為這可能是你累世惡業成熟了。)   

其三、就是最老生常談:「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所以立即發心向善,當晦運臨頭時,縱然不能全部化解,至少不無小補。

                                                                                            第十七章    【賦性之由來】  

觀音菩薩說,俗語有云:「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此一本性,天性乎!人性乎!所本何在?答案很簡單,即是累世業力之牽引,乃致形塑深入靈神二識性間。於是乎,呱呱落地之際,即會循此既定模式發展出其人之個性,或習性。人有本能,即為潛能,那么,本性即是賦性所潛在之能量,此一能量,當然即是各個在業世之中所造作諸善諸惡之業因。眾生應當時常聽到某人被形容成餓鬼投胎,那好吃,當是如此。

       〔佛說三世因果經〕中,即是本然相對,譬如「今生貌美是何因?前世佛(神) 前供花人」;即是造此善業,得其福報。中間形成之動力,即是其善業入識海,附諸阿賴耶識,直至再投胎時,此善業緣熟而發展。那么是否有例外呢?當然有,只不過這種例外,不是根本消滅此善業之福報 (當然涵蓋萬千善惡業所將發展之報象) ,它只是在累世因緣之成熟次第,尚有落差 (其關鍵是在重業,包含大善之業因,依其今生投胎之客觀因素,即後天成長環境所影響) 是有隔世或隔數世才成熟,但絕不會不成熟、成形。  

 

故許多眾生查知自身因果之際,赫然發現自己今生之習性,与過去世中某一世幾乎是翻版,原因即是此一業緣已植入識海,賦於阿賴耶識  ( 即靈魂所含藏再怎么輪迴,也是此一靈神,故阿賴耶識之种子識,必會成熟 )綜此而言,如〔因果經〕所言:「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甚願眾生在當不,賦性有連自己都不甚滿意時,切要及早警惕,莫再造未來亦如是之果報,而多行善福因緣,以利未來得有獨厚之賦性。

                                                                                                    第十八章   【善牽惡引之分別】  

觀音菩薩說,善者,其為至德而正;惡者,重濁而孽。故,善清輕;惡重濁。能量屬性,重濁則易蔽障清輕,緣於是故,在輪迴果報中,惡業易顯現,善福則較需動力牽引出現。所以,眾生在日常中,常會感覺為可好像舛運不順特別多,而善福平順比較少。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卻是屬於人類的通病------好要更好,稍微受點苦難,動輒呼天搶地。因為善福好報出現時,你不會特別感受,反而會要求更多;但是稍微受到苦難,你就會感到不平,好像你受到苦難比別人頻繁,當然這是錯覺。人之一世,縱然福報深厚,也會遭遇許多不順,所以俗云:「人間事,十之八九不如人意」。為何在輪迴果報中,重燭之惡比較容易顯現?因為惡業是會有加諸於他人。換言之,惡業是有外力加重,所以集結他人之怨恨冤業,乃致在輪迴中,可以很容易就引發成熟的事跡。  

 

相對,善也是施於別人之,為何就不能形成集結外力成熟?原因就是人不懂得感恩。別人對你好,你會認為理所當然,甚至會扭曲人家有求於你,所以善業的凝聚不足,也就形成其爆發力之不足。所以,才必要有動力加以引發。其動力又何在呢?最簡單的譬喻:一顆種籽入土之後,必須用心加以加水呵護,甚至萌芽之際,尚需注意水量,此一過程,正如善業顯現需要用心去做。

        每一個眾生 (包含法界諸眾性然) 在累世間都會有善業,只是它什么時侯成熟,什么時侯會對自身有助力,就要以善去牽引。正如果報之對治,乃有我佛說法八萬四仟法門對治八萬四仟煩惱根,此一對治即是牽引善業之動力。因果是一個邏輯,它必定有脈絡可循,絕非天馬行空。眾生在人生過程上,不論是在修行領域或是士、農、工、商,它不會因此有增減,一定會循業緣成熟而顯現。差別就只在如何去減輕惡業的成熟,而加強善業的出現緣机,可以不用因為對它不理解,而產生畏懼及恐慌。  

                                                                                    第十九章  【處處桃是惡緣】  

觀音菩薩說,人是群聚生活,乃衍伸為社會,故,家庭是社會組成最基本之單位。華夏民族,古來雖以男權至上,乃有富者可以妻妾成群。但是,其社會間有婦德之普受認同,因此形成尚稱和諧之社會。然則,時至今日,女權抬頭,男女平等是普世價值,因而一夫一妻是道德基本原則,所以不論男女之外遇,即形成不道德行為,而此一外遇,即俗云之桃花孽緣。

 

古來有云:「齊人非福」,乃為世之妻妾成群者,身置其境,有感而重。事經社會認同之妻妾制度,猶令人感嘆「齊人非福」,時至今日,不允許一夫一妻之外所衍生感情,則其後遺症,可想而知。

 

首先,要解析為何會有桃花緣,可分為善、惡二個主軸 (但並非善者即是善緣,是指較易化解,亦較不易傷害) 。善之桃花緣,在夙世間會是以一種幫助、救助、解圍等等善之因端為緣起,歷經輪迴業緣成熟之際,受報者(亦其當初種善業之人) 本身事運正逢會有異性事端紛擾之節程,故將此善因業由此了結;此一現象之桃花,必然會甚短,並且相互之間,容易克制,亦即不致形成傷害周遭親眷甚大之影響。

           惡者,則將牽連廣泛,不但有可能妻離子散、家庭破碎,甚至可能鬧出人命。其因緣首重者破出家眾、寡婦之貞節;次重者破坏他人家庭,諸如橫刀奪愛、仗勢濫權、遂行私欲。其三即是一般淫行,而累積多起,乃致註成今生受報於桃花孽緣。綜合上述,即是「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夙世行淫,今生則以淫行而遭報,故眾生當需謹慎戒淫慎行,自可斷除此一桃花因緣成熟,形成今生之困擾。  

                                                                             第廿章   【病劫之由來】  

觀音菩薩說,眾生在人生過程中,對於病業,可說是又厭惡又無奈。許多大病、小病,它就是無來由的侵襲吞噬,最後將你磨得不成人形而毀滅。生、老、病、死、苦,人所難免,彭祖壽八百,不免一死,說明凡身終必歸於塵土,能夠做少受病磨,已是祖上有德。(此乃台疆一地老輩之口頭禪,實則不是如此。)  

         病業在因果報象中,是一種微妙而復雜的現象,它不但是夙世因業的結果,動力卻是新造因換言之,即是宿世業力加上今時所造之因,兩相結合的現象。最直接的說,就是你保養身體,就能減少病磨乍聽之下好像是廢話,不過,眾生仔細思量如下案例:  

 

譬如某人有癌細胞在身體之內 (此必然係屬累世惡業所註成) ,但是在當下醫學之發達 (尤其現今醫家提倡保健甚於治瞭) ,所以縱然癌細胞在體內,及早發現注意保健,奪命机率減少,存活的机率提升。既然是這樣,病劫何以与因果(報象) 有牽連呢?

 

其一、夙世惡業是形成的種籽。其二、發覺早晚時机,絕對關聯到你累世善惡的輕重。其三、也是最關鍵的因素,你是否願意珍惜,及保養你的身体。(眾生深知明瞭,熬夜對身体不好,但你可能耽於逸樂,如沈溺網絡,甚至酒色財氣等等因素,使得你日日熬夜。) 諸如此類因素,与個人之因果,就是直接關聯,但是病劫更是其中嚴厲的報象。

 

在果報中,用「劫」之一字釋其意,已到達傷身的地步。(縱然未必奪命,但使身體殘障、缺陷是一定。) 所以,在因果定論之中,會形成劫運,必定是重業,並且有可能是好幾個因果一齊出現。眾生首要明瞭其來有自,才能避免,再不濟,也可以化解。

 第廿一章   【癌瘤之形成】  

觀音菩薩說,人生在此閻浮提報象間,可謂是了結因果之地,故諸天佛聖嘗謂:「人生是苦海」。苦在何處?即此報身也。雖然苦此報身,但成就也在此一身,所以眾生當需珍攝此身。才能藉此一身消夙累,積後福。人身最大的苦難,莫過於絕症,而絕症之苦磨,莫過於癌症,因為在癌病之過程,有者拖磨甚久,連帶將使至親眷屬併同受苦。所以,此一病象所牽連之因果是甚廣泛,並且有共業在內。

 

何以重病會是共業呢?俗云:「久病床前無孝子」,當癌症病人纏綿病榻之際,周遭至親首當其衝,擔心掛慮不說,還要侍湯奉藥,照顧起居飲食,注意病情。若果時日一久,孝子亦成孽子,更遑論同輩之夫、妻,怨累不滿,甚至爭執口角,乃有時所聞。病榻之人,其痛已非病身而已,更是痛入心扉所以腫瘤癌症等類歸屬於重,絕症,即又有天即刻致命之病象,必然是共業,必然是惡業,便必然是重業,更可能集結上述各種因果而形成。

        依据冥司判例,以及因果定論,可以歸類以下三種惡因,在未來必然形成此一惡病之動力。其一、殺業-------當然不是日常生活中所涉及些必要(或曰絕多數人會涉及) 之殺業,譬如飲食維生,以及殺害些害虫等等,此類殺業不致集結成重病之因果;而是起心動念常要虐殺動物,或者使用毒藥等大量殺生。(此類殺業歸屬重業,較可能集結成惡業,當然並非一世即會形成。)  

其二、處心積慮謀害於人------不論是求財、求名,或者結仇怨、謀圖色欲等等。因為此類行為是由預謀而付諸行為;換言之,即是已有惡心之因業,可以集結成惡病之動力。

其三、為醫者、為上位者,亦即有權影響他人生死前途之人,若是仗恃如此地位而謀圖自身利益,危害他人之因果,將容易集結成重病之惡因。

         綜合上述情形,可以歸類二大項目:其一、必然是早存惡心之惡行。其二、必然其行為使多數人受害。所以眾生當要謹慎,自身目前未有如報象,當要更謹慎不要去種下此類惡因。若屬報象已臨,也要誠懺前衍,縱然對此重病不能一一各人獲得效驗,但至少可以減輕病苦,更可以因一念誠懺,消除此集結所成之惡業。  

                                                                                            第廿二章  【得失轉變之關鍵動力】  

觀音菩薩說,我在累世功過及善惡輪迴間,累積善福与惡耗之報象。換言之,在人之生命過程中,有多少善福,以及有多少波折乖舛,大原則上是隨著靈魂投胎而註定,其權責,當然是由冥府閻君之審判而註載分明。本章主題是著重在轉變之動力,易言之,在命程既定中,仍會有一個關鍵的動力,來讓你做轉變的机會。  

 

近日貴堂有善眾所叩問事,以其得夫之遺產,本可豐富過一生,孰料遇到詐騙集團,將其夫所有遺產詐騙淨盡,由原可富裕過日,乃至貧困借貸過日。此轉變在客觀因素,當然是因為貪心以及不能詳查細思,以致上當遭騙,但本質上卻有因果釋一個關鍵動力存在。

 

吾先剖析因果:此婦原本命程僅有所得遺產之半數金額而已,但其有將近廿三年親近道場佈施、護法,其功德金額已達到其所應有遺產十分之一,但所累積功德福報,經冥府閻君一再依律加註顯成,因而其夫家業平順,大有盈餘,歸空時所留遺產,正好加上一倍。這是因果中善福的層次,既然如此,為何會遭騙,而將所得的遺產(亦即其達福報) 耗費殆盡?這又是關鍵動力的層次。  

 

此婦得鉅額遺產後,一心享樂,不但助道護法、做佈施,並且因為接觸其他不正教門,更大肆抨擊原有宗脈,因而福報享盡,惡業累積,於是召感累世惡業(並經冥府閻君註明施懲) 故短期內惡業顯現,心生貪念,詐騙集團輕易將其鉅額遺產詐騙淨盡。由以上案例,可知眾生可以有福報,(包括累世善業,今生善慧護法佈施。) 但一念之間,亦可形成關鍵轉變之動力,至希眾生仔細深思研悟。  

 第廿三章   【轉換命程之關鍵動力】  

觀音菩薩說,在因果輪迴中,有一個定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意即種何種因

緣,必然形成何種果報。淺言之,意即我人呱呱墜地之日起,具有如何之人生現象,已形成。因果理論,即是命程。有許多命相師由人生辰八字、乃至四柱推算其命,即是緣於此理。

             目下人世間,有許多一夜致富之摶彩,許多眾生因此產生一個疑問,這些彩金得主,是如何有此福報之命程?此一現象,可以分成二個層次而善其一、乃係這些福報豐厚之人,在累世間有積造足以致富之善因,在此際有此博彩之設立,而籍机使其致富。(往昔沒有博彩,亦有許多符合當時社會現象,使其得受福報而致富之机。當然,致富後,沒多久又落魄之事例,更是時有所聞,但此例乃屬另個現象。)  

         其二、命程中原本尚未具足可以致富 (指得鉅額財富而言) ,但其人命程,其善福均已緣  

机成熟,加上個人之努力行善增福,(此處行善專指於利益眾生之善德,及護法護持道場等對眾生有大利益之善德。另外尚有一個此較稀少的動力----陰德,將於後專章闡述。) 積聚今生善福資糧之動力,結合夙世善因,促顯福報完全成熟,而得此机會。

 

吾今日以博彩為例,並非鼓勵眾生以此為追求致富之机,反而是要眾生明悟此机

可能是萬中僅一(甚至更小) ,若未有具足其善因福報,即机緣之成熟,縱然花

費大把金錢,希望也會落空。

         命程既已註定,若要轉換夙世因緣 (包括所積聚善福及緣机之成熟) ,僅為其中一個動力而已,關鍵動力反而是當下的作為。吾作淺喻:即我人与生俱皆帶來財庫 (譬如你賺了許多錢,已存入銀行) ,要使這些福報顯現 (你必須去領出來) ,所以整個過程都要有既定的環節,缺一不可。正如耳熟能詳事例,如了凡及王鳳儀等,其命程是註成壽夭、貧困,但卻以當下之大善德,而扭轉今生命程。是以故,眾生在體悟因果輪迴以及命程定象之際,切要記取時猶未晚,當下勵行。  

 第廿四章   【何謂新造因】  

觀音菩薩說,因果,是既種其因,才有其果。往昔因業種下之後,其業緣歷經輪迴,在此轉輪動力之間,促使緣机成熟才形成果報。然則,上元甲子  關皇榮登九五,掌管凌霄權樞,有鑑隔世果報,容易因當世善者未獲福,惡者未遭禍乃頒敕果報律例為「現世報」,因此因果輪迴報象中,產生新造因當世報。

         眾所周知,當個人遭到因果冤親之干擾,必然多是累劫以來所種之因端我人夙世輪迴不知凡幾,業累之清償,已是緊密,再加上親造之因之快速成熟顯報,當然更加頻繁。因此各大正教都知「三期末劫,因果大清算」之警語。為何要在本書中闡述此一現象?緣於因應新天律。  

 有必要讓眾生知道果報頻繁之原因外,尚要使眾生知所警惕,切莫以為果報要經輪迴才緣熟。吾舉個最淺顯的例子:往昔許多人不能善事父母,以不孝肇因,但卻不一定會遭逢兒女的不孝。際值今日天律新頒,凡有不孝父母之人,必遭兒女同樣不孝以對。  

 

不過,眾生對於何種事物是為新造因,可能有所無奈,無可著力。當然,這些必須達到物命通力亦即修行有所成就之人,始能察知。因此,眾生最保險的做法,就是謹行戒慎,切勿在日常間有所違逆道德戒律等事,即可有效斷除新造因之虞。

 

在此三期末劫末法時際,雖有大道普傳,眾生可以輕易親近道場,可謂福緣深厚,可以藉修行之机而了斷夙業累,只要再戒慎於新造因,則將過程平順,減少一大阻力。尤其值得一提,即是新造因之果報,是絕對相對性,緣於夙昔必經輪迴才會產生報象,今時略去此一過程,當然要針對特定性而成報象。譬如說你喜歡欺騙他人,或者佔人便宜,當你受報,也將此一現象。深願眾生明悲戒慎,有過則改,無過則免。

 第廿六章   【念力与業力】  

觀音菩薩說,何謂念力?即乃我人以精神層次之能量,凝聚成移動之力場。業力,即是造作事務所產生報果之現象。此二者所差別者,一是當下即可產生之現象,此一念力並已經實驗推証,在人類身上是可以形成;

 

另者,業力則是屬於因果輪迴現象。有一派學說,大意是:人在心中都有一個「不」的概念,譬如:不要生病,不要坎坷、不順,因此相對面即是健康,要順利,要飛黃騰達。但實際上,你不要生病,它卻愈會生病;你不要不順、不要坎坷,它卻愈會波折阻礙。這一學說,築基於理論在心理學上,叫「患得患失」,人有此心理,反而將平素的實力(或運程) 大打折扣。

 

吾淺喻之:許多人都曾碰上求學期間平素功課不差,考試也算差強人意,一旦碰上正式會考,卻往往疏誤,比平素實力降低許多(許多事項亦如是) ,此正是人之心理患得患失,壓力過重,臨場緊張而失常,正是人心深處「不」的反射。易言之此一念力使人情緒陷入對照現象,而產生折扣的結果。念力就像隨著人之出拳動作所帶起的力場,雖然看不見,但卻可感受到,而拳的落點,實質接觸面,就像人之業力所產生的現象,是屬於實質面。

          在因果理論間,將念力与業力併提,是因為它們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感召与牽引。念力在你心中「不」的時侯,它即牽引你的業緣成熟 (如前所譬喻,你不要生病,往往都很會生病) 業力亦如是,當你心中有欲望時,你的防護能量降低,因而業力隨之產生 (至少也會促顯業緣成熟) 。  

          闡述至此,對於念力所牽引因果,應該已是脈絡分明,因此業力也可以是正面,就如有人可倚仗念力移動實物一般,它是正面能量,所以正念,如慈悲喜捨,如念佛、誦經咒,這些都是正面的能量,所以一定可以消弭負面的能量,如業力等。  

 第廿七章   【向逆而餒】  

觀音菩薩說,人之在世,十之八九不如人意,此乃大多數人通象。但是,卻有極少數之人,卻逆境處處,並且長時陷在困境之中,非止於事業財運之不順,並多有小人活鬼、不善業緣之干礙。有時同一事件在別人身上,僅僅造成小漣漪而已,但在其身上,卻形成軒然大波,甚至牽擾甚久,尚可以因此煩鎖頻繁,造成牽累於人。眾生在日常周遭間,當可見此事例,許多人嘲謔曰「倒楣鬼」,但是當事更是頹喪,不僅僅倒楣可以形容此心境,甚至有人灰心喪志,走上絕路。

 

雖然各自造業各自擔,其人今生所受,緣於夙世所造。然則,惻隱之心人皆有之,見其困境,不免油然憐憫。所以,可以藉此篇而鼓勵逆境之人,當下發心行善。依据冥例所判,今生困頓貧賤之人,並非造下窮凶惡極之大罪,但是,卻有很多小罪業,譬如說:累世間常有仗勢欺人之冤怨,重不及致命,但此行為過多,又每件每件累積不同之怨氣,因而今生運程每每在屋漏偏逢連夜雨情形下,雪上加霜,乃至其人每逢好事,也後繼無力,一旦碰上坏事,就比別人嚴重。

 

俗語有云:「一樣米養百樣人」。人皆各有際遇,此一際遇之來源,即累世之因緣,因緣既已前種,悔之不及。然則,時猶未晚,若能當下即發心懺行,( 無須依任何教門、無須花費任何錢財、只要一念向善,見善即行。) 則可藉此意念之提升,遏阻不善因緣之接踵而至,乃得漸漸扭轉此一困境。但要記住,持續動力很重要,故因境稍有舒緩,切要加倍勵行,才有較大空間改善。往昔有很多事例,從困頓間一夕改觀,往昔之律是隔代(世) 果報,但今律已改,定將會要有更周嚴而急速的果報動力。因此眾生勿逆而餒,將能很快憑藉一念懺行之善而得扭轉困境。

                                                                                            第廿八章   【勿順而乖】  

觀音菩薩說,乖者,今人義為柔順而和。然,其本義是為違逆、蓄意反其道而行。人在順境之中,容易得意忘形,總以為自己得天獨厚,遇上任何事故或波折,總能化轉,並且得貴人之助,轉艱困而成平順。

         容或有人是如此,但其中關鍵仍在你自身的福報尚未盡頭,才會看似逢凶化吉,一切順利。語云:「為善不昌,必有餘惡;為惡未禍,必有餘蔭。所以,人在順境之中,即是在消耗你自身的福報,一旦用盡,即會遽然逆轉,尤其順境之人,在消耗福報猶倍數於平常人,因為一般人常見善量力而行,順境之人則會不屑(或者不會刻意) 去行善,因此一增一減之間,福報比例不言可知。  

 

當人順境之時,通常都會認為理所當然,也就是觀念容易進入比較自我的領域,私心更加明顯,鮮少身在逆境,如履薄冰、戰戰兢兢。因此不但不容易再積善福,更容易造下乖逆的言行(或是蓄意背離道德規範) ,在此情形下,一旦積累到一定程度,福報不再( 並且也因為沒有善德善福之造立,即容易牽引出夙世業力。)

        眾生在人生苦報場中,是了結夙世因緣,所以可以得到善福,相計也必然會有因果業債需要償了,一旦在報象出現之時,你沒有善力 (亦即善因緣之能量) ,那么情報逆轉,要再挽回實在困難,尤其身在順境之人,總是認定自身的擁有,不論是權勢、財富,甚至政商人脈,一定會足以化解會遭遇之困難。換言之,他認為他有能力藉目下所擁有之力量去面對不順之情境;  

 

加上人心不足通病,有權者、有錢者,都會想要更有權、錢,所以對此用上不當手段者,比比皆是,那么更加速順境的消失。因果論中,福善積多,自然得享福報而一切順利,可是沒有可以福報不盡。(若有早已成仙、成神,無須再入輪迴。) 相對,人皆有惡,累積夙世業緣,不是不報,時侯未到。當你順境時,切要居安思危,至少也要戒慎,切勿故意違逆善道,可以延續順境不致逆轉於不善情境之中。

                                                                                               第廿九章   【因果不能滅】  

觀音菩薩說,所謂因果不能滅,是一旦其因種下,即已形成事件本身牽引的能量,在未來時間中,此一牽引之業力,必然會形成果報,所以種因即是肇建不滅之果報;僅能從果報未成熟之前,加以消弭或者提高自身防禦之能量,以期因可消、果可輕,降低種因能量傷礙至最低程度。

          首先,如何使果報大化小?當然即是相對面種善因,結善緣,使自身在生命過程中,會牽引因業成熟的事机及運程,改善至比較平順,如此可以作預防性之消弭因業。如何提升自身防護、及抗禦果報來臨時之衝擊?唯一不二良方,就是修行。因為修行則明理生慧;二則增益自身夙世善机顯現;三則最為重要,因為你在修行之中,必然會皈依佛聖,則可仗恃佛聖之庇助,就好像前面有座山,幫你擋住強烈旋風,你可以減輕衝擊傷害。  

 

修行之人,甚至有人可以藉助於法要,如密行,以提升自身能量与業力抗衡;或者轉化、消抵(當然那是必須具備功行,才能有效抗衡,否則,亦如他人要受果報。) 昊天至仁,果雖能昧(滅) ,但是可以使之預防減輕,甚至舒緩延長,最簡單的分析,百斤重物,一次是重擔,但分三次、五次、十次,則可勝任負荷,甚至有人已不視為重擔,可以輕易度過此果報。以是故,眾生當須體悟果之可怕,來自其因。慎因是為周全之道,若是其因已種,則時刻惕勵,勉之而行。

 第三十章     

觀音菩薩說,為何考關与因果會聯結?為何闡述因果論會有考關?原因很簡單,許多果報,是助長考關的衝擊傷害,甚至層面更廣;有的果報本質上即是藉考關來了結。吾淺舉一例:某對夫妻,妻一心向道,但卻常遭到夫之阻礙,甚至污衊,以至此一婦道無法專心精進,此謂之家庭考。但其本質上,有其夫妻因果存在,所以,考關在修行過程中,幾是不可避免。

 

當然,因果以考關形式出現,則是更在理所當然,許多精進道子,在早前均是一味以道程為重,將家庭考輕忽,或者置之不理,因此往昔修道子敗在此考關之下,難以枚舉。時至今日,上天大開普渡之門,鸞門應運弘興,善書寶冊廣為頒傳,許多道子已較能圓融面對此一家庭考。

              然則,一關難過,一關又起,今日道子雖已大幅降低減輕受到家庭考關之傷害,卻受到更多考驗,如名利關,如順逆考,甚至還有法教宗脈及至仙佛考,諸此種種,好像道子道程頗為坎坷,因此又怨   上天為何有如此多考關。雖曰「道無考,不成道」,但最主要的關鍵,是因果的力量,藉考關來了結。換言之,不是   上天故意刁難,而是你自身的因果要了,才會有那么多的考關讓你去面對。  

 

修行路,好似求學路,要經過許多考試,才能證的你領悟了多少。修行要經過考關,才能驗証你的明心見性是不假,至何況面對考關,度過它,你的道程更進一步,並且,因果業累更減輕許多,所以吾在本書才會將考關列入,以茲勉勵。

 第三十一章     

觀音菩薩說,本因果書名以「命程定論」,當然即是著重於闡述命程現象与因果之聯結。因果,是有其定律及邏輯,絕非天馬行空,可以信口開河;而其串連之枝節,更是錯綜複雜,以蛛網形容絕不為過。所以,解因果就要抽絲剝繭、按圖索驥。

 

我佛住世,即有<因果經>之說法,是以簡易相對之直述,點出種何因,得何果。但是,因与果,加上輪迴,那么將如滾雪球一般,愈滾愈大,亦即是說累世因業,本是各自單獨的事件,但在輪迴動力(即是業力之牽引) ,會將相類性的因業集結,這就是註成命程之理論所在。

因果既是如此繁複,當然不是一本書數十章闡述周詳,所以吾盡量擇要,而將歸類於同相類而闡述,此亦為吾奉旨在貴堂著造因果系列以至第四冊。

今日,本書將要完結,但是又深恐眾生閱書,能立有所得,,因此藉此末章總論,略立綱要,以為眾生閱書之提點,甚願眾生勿負吾心,仔細研閱。書至此結束,吾當敦聘佛聖賜跋与後敘。

                                                                                                                          朱熹夫子      後敘  

因果理論,仍可适用於窮理致知,更應有反躬踐實。因為在果報的現象,若不能深入了知,常會有尤怨之心,不平之鳴,乃致前業報象尚未盡了,又造新愆。眾生身在南膽寶地,實不應身在福中不知福。一則  上天慈憫迭降寶書,以玆啟迪。二則諸天佛聖慈悲,諄諄善誘。三則大開普渡,應運此土。

       今日   南無觀世音菩薩慈悲,藉貴堂鸞期木筆揮砂,著作一條列因果叢書,第四冊<因果命程定論>,業已完書繳旨,即將付梓,並已訂定繳書大法會,可喜可賀。眾生當能更加深入研閱,一則以相因果命程,二則趨吉避凶,三則更可早了牽纏之業障。吾有幸為寶書寫讚言,殷勉眾生當應好自珍惜,對此人生往後過程有絕對的助力。是為後敘。  

         朱熹降於台疆新社懿敕拱衡堂           天運庚寅年正月廿一日

        呂仙祖     

篇後語

喜矣哉!《因果命程定論》完書,觀音菩薩之慈悲,不止僅僅於聞聲救苦,尚且應机隨緣而示現,早在閻浮提地,已是家家   觀世音,人人   觀世音,可以朗朗上口。今日貴堂何蒙   天眷、菩薩眷顧,一連四冊因果書在貴聖手中完成,每一部寶書都為貴堂之普化大命,創突破之新里程碑。《因果命程定論》之主題,更是迥異於前三部,當屬因果理論之另一層面。更是貴堂鸞門普化道務推行中,注入新血,猶如順風使帆,當能更為廣泛普及眾生各階層。書已成,即將繳呈並舉行盛大法筵,吾為眾生欣喜,不揣冒昧抒文以誌篇後,与眾生共勉。  

                                      呂洞賓降誌於台疆新社懿敕拱衡堂

天運庚寅年正月廿一日

 南華帝君     

  

書之可看性,不但主題明確,猶要條理分明,更要切中要旨,闡述周詳。尤其今書不若古冊之以艱文澀詞、修飾華麗詞藻,而是淺白文詞,務使閱讀者一目了然,閱之有味,能夠嚼咬,使書意容易消化,進而一閱即能有得。

             觀音菩薩素抱慈憫眾生之大願,故願領命,迭下凡塵鸞門道場以著書,在貴堂每部因果書即如一艘慈航,在苦海人間處處救渡苦難眾生。今日新書《因果命程定論》已是完書,即頒行著世,吾甚願眾生研閱因果書,當要誠敬肅歛,以其仔細而深入理論之中,容或一時未有驗証,但深鉻心識,有朝一日必有助益,切勿与一般吟風弄月之雜詠而輕忽。值書成,吾略抒言,以誌寶書是為跋。  

                                                                      南華帝君降於台疆新社懿敕拱衡堂

天運庚寅年正日廿一日

                        ( 完結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