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0-31) 点击次数(1808
《雨花集合刋》濟世聖佛---降筆巨著

《雨花集合刋》濟世聖佛---降筆巨著

1【卷首語】

    自佛法传來東土,历代大德高僧,於佛經之翻譯詮釋者多矣,然以含義高深,未能普及大眾,求其如庖丁解牛,切中肯綮者,蓋不多覯,濟公活佛抱濟世之心,有時不擇手段以引导一個有慧眼的歧路人依循正道修持,其立言行事,深入淺出,见其信史。

    某年靈于役東官,偶作扶鸞之举,恭值  活佛降壇,以此因缘,遂成深契,此後良朋共敘,每邀得活佛降臨開示,随缘应机,其渡眾生也祇説几句中肯話,对喪志者說鼓勵話,对憂伤者說安慰話,对具文学根柢者談文学,对有医藥根柢者談医藥;而对—切迷痴之輩,稍为耐心說幾句話,談言微中,竟然亦可使佛性大显。

歲月流轉,活佛嘉言,已盈偏累牘,茲擇其较切合一般人所信受奉行者,加以整理刋佈,亦不负活佛濟世之苦心矣。

【目錄】

1【卷首語】2【佛即是心】3【饒】4【圆融】5【離言实相】6【做人做事】7【苗】8【独樂与共樂】9【壽、夭、穷、通】10【定、慧、戒】11【禪定】12【智】13【恕】14【空】15【無礙】16【無漏】17【見性则休】18【不離宗就是正】19【因果有無】20【自性三宝】21【制心】22【佛有靈否】23【立正,向後转、開步走】24【洗心經】25【心与性】26【消仇】27【成佛之最妙法宝---智慧】28【浴佛節与浴心】29【自祟心】30【相尅論】31【生命】32【末日与末劫】33【覺性与正覺】34【傲物】35【静、安、得、無得】35【等—等】36【人我之间】37【四諦法】38【鹽】39【烦惱因缘】40【人天福報】41【辯世記】42【攝影】43【反性識】44【佛法】45【讀經之法】46【正信与迷信】47【無常性】48【互助性】49【有与無】50【方圓与動静】51【要左右自己】52【活水江河】53【風】54【佛學与科學】55【本來自性】56【善恶】57【數】58【長生与成熟】59【我生何为】60【學佛】61【再談善字】62【佛説世間法】63【夢境与现实】64【雨華語花】附錄【莫回首】【失言与失人】【佛力如陽光】【靠佛

最稳當】【编後語】【跋】

 

2【佛即是心心即是佛】

    向佛不求外表,只注重内誠,夫佛即是心,心即是佛,一切唯心,故不獨作出之事須從佛徑,就是心中所想,亦不能稍涉邪思,此所謂佛在心,而且時時刻刻务须具有虔誠态度,所謂虔誠两字,作何解釋,怎样叫做虔誠?無非四種法門,由四種净心所成。第一信心,第二直心,第三柔和心,第四恭敬心。

何謂信心?就是信一切眾生平等,諸法平等,与人接物,与佛長持,一切皆無怨無憎,無爱無嫌,無妒無羨,不諂不驕,眾生平等,謂之信心。

 

何謂直心?与人論事,依据实际,不偏不曲,不增不减,不存偏见私见。何謂柔和心?所柔和心者,亦即同情心,视对方有何所需,有何恐惧,有何困难,以己之力,助人不足,解人疑憂,安人身心,此之謂柔和心。

   

 何謂恭敬心?视对方如恩人,如善知識,如父母姊妹,存恭敬心,非为個人利益而起敬念,此之謂恭敬心。

    虔得人誠二字,就是這样解,這样去做,有此四種敬心,即有四種效果,得人信仰,得人親近,得人歡喜,得人敬爱,如此漫言學佛,就是为人,亦無往而不利,故虔誠二字,功效如斯。至于説到學佛入門,颇多佛徒均以为佛門深大,無所适從,其实佛道理甚显淺,說到怎样修持,实在是非常容易,本來佛教宗旨与儒教無稍異,既明儒說,可将儒經为例,淺説幾句,俾知門徑所在,儒教之五常,亦即佛教之五戒。

 

不过五常太抽象,而佛教五戒較为实际,今人易學,今試举一例,五常所謂仁義禮智信,不外佛教之五戒,所謂不殺者为仁,不盗者为義,不作邪思者为禮,不作妄語为信,不飲辛者为智。如此比较,则佛教较为实际,较为易学,因此各佛徒請以此而深思,为学佛入門可也。世間人,多以为佛說为迷信,为消極,此又是以白作黑,大謬不然,其实佛說一切,均教人積極,如上所说,不是教人先整身,以心從事,積極为人乎,何得謂为消極,各人以为如何耶。

 

3【饒】

    饒者饒恕之谓,亦即宽饒之意,与恕字差不多意思,不过嚴格分析起來,亦有分别。饒就是宽恕别人之罪过,恕就不只宽恕别人,反之有推己及人之举。所以古人有云其能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特将饒字來講,而不講恕字,就因饒易做,恕较难行。因为佛注重因果,假使有人得罪你,而你一定要存報復之心,每事必報,则将來冤冤不息,永無了期,所以能恕则恕,得饒人處且饒人。对於被饒之人,當然衷心感謝,对於自己又方便,因心無掛礙,無報復心存在,自然空空洞洞,得大自在,何乐而不为哉!

 

况且人得罪了你,縱使你報復了,对於以前之损失巳經得不回來,然则何苦又種下冤仇?撇開學佛不講,做人亦復如是,所謂多一個朋友,好过多一位仇人也。明乎此理,便可知饒人之好處,而且能夠饒人者,心量必廣,心無宿物:心無宿物即神仙,此語颇堪细味也。

 

4【圆融】

    何謂圓融?即圆通之義,什么叫圆圆就是整個物体無論從那一方面去看去度,其角度均为相等,不偏不缺,週圍可转,叫做圆,其意思就是你輩做人要圆,圆者不偏不缺,对人如是,对己亦然,不能有所大小,淺釋一下,即俗語所謂「热火棒要两頭揸」之意思

 

融者通也,能夠圆,就能到處皆通,由通而漸入化境,無人我之别,無利祿之分,坦然無物,心内澄清,無一塵之染。烦惱尽除,此時也,所謂心無宿物便成仙

 

學佛之人,首求内心清净,此乃第一法門,但有些人明明心境安泰,而偏要找事入心,自己去找烦惱,实在很不明白。譬如食物,首求消化,如果消化未完,又去找尋其他入胃,焉有不滞之理。所以希望各人首要將心内之煩惱尽量消化,消化完了,自然心清意净,萬念皆空,故为佛徒切勿消化不良又去找寻烦惱,愚之又愚矣。一個人處順境當然容易,處逆境也要一样來看法,不宜以一向處顺,稍为拂逆,便發嗔念也。

 

5【離言实相】

    離言实相,就是說佛法無定相,常常依照眾生之根基而立言,因是佛法亦不著文字,不入思维,总要方便眾生,以眾生之根基为根基。因此佛法便有很多門,因人而施,因事而定,又常听得人家講佛何以不滅恶人,令天下太平,無战無争呢?

 

    此一点又似不明佛陀之道理,佛是以劝导为大道,以指引为小途,绝不涉念懲戒,因为一個人均有善知識,有了善根,总会明白善恶,所以到頭來必有覺悟之一天。譬如一件衫不合身裁者可以改,萬不能因办有了破绽,便捨而不要的道理也。

 

又有不明佛法之途,往往諸多猜疑,某教与某教之不同点甚多,净土宗如何,密宗又如何,種種怀疑,其实等於在大雾中去看廬山一样,各人立場不同,角度不同,你所站的地方或者见廬山是扁的,我之角度看來又似是圆的,其实是圆是扁,均为廬山,不过所看不同而已。又等於盲人摸象一般,同是一样道理,因此之故,各人对佛法,宜以本人之见加以悟澈透達,便是真理,不可以人之是为是,以人之非为非,切盼切盼。

 

6【做人做事】

    海在平日静止如鏡,只因風之吹拂,始见微波,人之心亦猶海也,人心本來平平淡淡,如果遇到外物之誘惑,便起波瀾,起伏不定,烦惱随來。所以做人遇著心起微波之時,便要極力抑制自己之思潮,遏制自己之慾望,否则好像海水一样,經風一吹便興波浪,驚涛澎湃,成为海不容舟,亦猶人之不能容物。所以做人务必随時控制自己的心,不要令他起波涛,生活亦隨時检点。

做事要先從坏一方面著想,切不可從好一面看去,一定不顧一切,到頭來一經挫折,便生氣全無,失望更深,若先從坏方面看,縱使失败,亦不致失望,此做人做事所不可不知者也。

 

7【苗】

    苗,就是植物種子之芽,幼弱得可憐,几乎藐小到令人不堪注目,可是他之前途,極为長远,開枝结果,生生不息,亦憑著此藐小的苗,可不是嗎,試看一粒荳,除了两片肉壁之外,苗芽小得像一粒小砂,(苗就在這裏) 可是他一有因缘,心内之善苗,必定開枝结实,前途無限,今提出善苗二字,意在阐明为善不在多言,不求大小而已。

 

8【独樂与共樂】

     吾以为獨乐易,共乐难,獨乐乃假乐,转瞬间悲從中來,比比皆然,惟有共乐方算眞眞正正快乐,其味無穷也。同時佛教首重回向,一切以眾生为中心点,私人祈求,亦先以眾生为首,務必普及於大眾。独乐何乐?一人自酌試问味從何來?

     是以孔孟之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乐而乐,对於佛説甚为接近,所不同者,佛說更深一步,要以眾生共乐而乐耳。

 

9【壽、夭、穷、通】

     壽、夭、穷、通,在佛門中人是無此四字的,俗人卻有别,何謂壽?何謂夭?何謂穷?何謂通?其实壽是绝無範圍,绝無標準的,六七十岁之人叫做壽,但以一個九十岁的人看来,仍然是夭;彭祖看你们不过是一隻蜉蝣,縱使你有一百岁,以我们看來,不过是七旬的骇子;山中方七日,世上幾千年,何足谓之壽!又說到夭,一岁而卒,比之數月而亡者,經巳長壽數月,而比數日者,又不能称夭。

 

    穷呢?你今説穷,比一比街頭露宿者又如何?通嗎,百萬家财,更有千萬,萬萬在你之上;縱使世界大富翁,撒手西歸後,所得是什么?故此説到壽、夭、穷、通,完全是世人不足之想。我輩既經学佛,则莫求化身之壽,应求心壽,何謂心壽呢?,心为百念之主人,能心静心平,自然氣足神充,氣充自然体健,百病自無由生,故求壽须紧記無所動於中五個字,勤修自可体力充沛。其次莫作世俗壽夭穷通之想,至盼至盼。

 

10【定、慧、戒】

    定慧是佛門第一步,明白此两字之真諦,才懂得如何去學佛。何謂定?定就是禅定,禅一定是事之体,以人而言,定就是本体,可亦說作本之身体,但身体人人有,何以叫做定?人体能在六根涉境中而不随缘,始得謂之定。

 

    何謂「六根涉境不隨缘」呢?人到底是人,在未成正果之前,颇难說得六根清净,所以時時有涉境之時,但雖涉竟,萬不可随缘。思念已經不对,如果再随缘实行,就完全不入禅定。要時時用禅理去掣定你的思维,管束住你的行動,方能入定。

 

任何邪魔引誘,任何邪說譭謗,亦不变其旨,不改其宗,不忘其点传之師,是謂之定。慧呢?是智慧。属於用,是给体之用。何謂慧?「心体俱空,一切鑑照」謂之慧。

定慧不是二体,等於一而二,二而一。慧为定用,定为慧行。不是二体。即定時,慧在定;即慧時,定在慧。

 

譬如琉璃灯,定就是体,等於一個玻璃杯,慧就是火光,人心就是灯草。無灯艸则無光,所以說慧为定用。從表面看,火光与琉璃灯,似是二体,其实有相连相因之关係。由此説明,便知定慧之形成,如不攝其心,即心不入定,心不入定,如明鏡蒙塵,怎能鑑照一切?連自己污点如何,亦不得见。故得总訣,就是「不入定,慧不生」。

 

     以上是佛門第一步,第二步就要加多一個戒字。何謂戒?防非止恶謂之戒。未做之坏事謂之非,既做之坏事谓之恶。何以修定慧之外,又要守戒?譬如琉璃灯”著了火,等於定慧俱全。但不能不加由,戒迢油,不加油不能長燃也。

 

11【禪定】

    禪定,就是一心不動,止息身、口、意、三業。禪定乃修禪第一步工夫。何以要從禪定修起?因为人为心之表,心静则慧生,慧生则神定。試問心旌摇摇,何能生慧?是故佛法有「如如」之訣。何謂如如?就是:「内如木石。不動不摇,外如虚空,不塞不阻。」第一如,就是指心無所動,第二如就是指身如虚空。如虚空三字是叫我们不可在身上著意。

 

身体初來赤裸無物,今雖有衣蔽體,但不可生意自以为衣,更不可研究此是何衣,無所介意,就謂之身如虚空。吾人如能修至「如如」,自能得到不住之心,所謂之「应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指此而言。至於如何才能修到無住心呢?

 

加葉尊者云:世人欲了了識,而得不住之心,要先求「三世不攝」所謂三世不攝,即:过去事成已成过去,切莫思量,则無过去心是则前世心已不攝现在既为现在,莫生著心,著者执著也,不著则心平,無所謂不满现实。能不著,自無现在心。未來事未至不可求,不可願,自無将來心。能如此,则心清神爽,無牽無礙,不阻不塞,如如法境,當在目前矣就算善恶都莫思量,思量便生心,应無所住而生其心,始得禅定之真意。

 

    现在再进一步解釋定禪定,禪就是外離一切相,见境不生境;定就是内心不乱,心不住境。此之謂定。修禪定应從無念入手。何謂無念?無是無著其事,念是念古追昔。故無念就是無目前種種事体之思量,有其事行若無事,至於过往事不可生念,就算好事恶事,皆不可追憶何以故?因为本性如一片宁静之止水,動不得。如果追念过往,未免有喜怒哀乐之感。七情一動,止水之心便生波浪,漸趨於乱,一乱便失之於定,因此修禅定必先從無念入手。

 

    其次,最初修無念之時,往往不能乾浄,照例常见有境之時。不过见境不足为害,最重要者就是见境不住境,亦不可执著不通例如舞榭歌壇,亦未嘗不可去,身雖處境而心不住,無動於中,等於未去。如果其心住境,動念不停,雖其身未去,亦等於去。所以佛說应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教我们要無念滅念。有念要滅念,無念不可生念。此为修心第一要諦也

 

12【智】

    何謂智?智就是本性,所謂迷者为識,悟者为智,人有八識,就是八迷。能清除八識,就叫做智。智有幾種?佛說有三身四智,所謂化八識而成三身,束三身而成四智。

    三身,就是法身、報身、化身。人本有一身,何以又謂三身?其实三身是假設名字,以便初学者易明,並非有三身实体也。三身是表示修禅之过程,及其结果而已。

 

法身-----就是清净法身,即你体性,初出世之身,無染無污之身。

報身-----就圆满報身,等於你的智力,能鑑别是非。

化身-----就是你之行为,作千萬之化身,從商化商,做農化農。

智,束三身而成四智,所謂四智,乃由八識而成,看破八識,四智则生。四智是從八識中那一智呢?兹分述如下:

( 1)、第一智----成所作智。係由眼耳鼻舌身五識综合而成就是此五根境界而不乱其本性

(2)、第二智------妙观察智。係由六識之意識所成。就是入諸塵之中,能分别是非,不起妄念。

(3)、第三智------平等性智。係由第七識之末那識(又传达識) 所成。就是对於諸塵中不起憎爱之想,有一切平等之心,無人我之别。善來善受,恶來恶受,亦所謂圓滿報身,束而成此智。

(4)、第四智------大圆鏡智。係由第八識之阿赖耶識(又叫含藏識)所成。具有含藏之力,苟三智均能使到第八識清净無瑕,明亮無礙,如大圆鏡之無幽不燭,洞澈一切。此乃束法身而成明鏡也。

13【恕】

     關於戒、定、慧、智,上文已有所述,有助於入門修持。但到底怎样去应用你之修持所得?照佛法相对論有説:戒定慧为医治佛門三毒良剂。佛門三毒为:贪、嗔、痴。照所說,戒可医貪,定则医嗔慧乃医痴修持者既有所得,则三毒必除,三毒既除,大道已行其半,倘能加一「恕」字,则更有助力。

 

    何以恕能增助力?因为恕就是定之影。世上不少人嘲諷别人,乃属愚不可及。須知人之所失,豈必自己無之,諷人何为?总之,無論任何事情,别人有何所失,你自己亦不能例外。因此,祇有同情,不能嘲諷。此乃由定生慧之又一理證也。

 

14【空】

    你们看一個「空」字,多有分别之心,一起分别心,便很难悟透空義。小乘之法,只知观法,而不能泯滅空義。所謂「空」,並非無物之空,乃是不起分别心,譬如一炷香,係有实体,但你对实体不可分別之念。烛也好,果也好,都是一物,不起作用之心,乃谓之「真空」。

 

    大乘論解釋空字,谓「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理無不極,謂之真空。此八字作何解釋?何以在有不有?譬如在某種事物之前,你雖然得了它,你不必坚持己有之念,自無作用之心。所谓有等於無,無等於有。

    世上許多人想有鈔票,在無中,你可以當自己作为富人,以鈔票尽存在銀行一样,亦等於有。富人所有均放在銀行,亦等於無,不可起分别心。

    在空不空,又作何解釋呢?太空,人人皆承認为空。但在空之中,何以又有日、月、星辰呢?可知在空不空。因此我們应該要「空空」,所謂空空如也。如者真如之意。能夠空空便達到如如之境

15【無礙】

    無礙,就是身智融合体之意。三身以四智为体,四智以三身为用。体用合一,謂之無礙。现在教你们一個清心法門,佛祖有一句偈:「佛説一切法,專度一切心」。何謂一切心呢?一切心就是人们所应運而起的一切念頭,而坚要尋求一種結論。就謂之一切心

 

人之所以烦惱随來,心濁体重之原因,不外是一切心所累佛説一切法,就是專度此一切心之用。为人欲求心清理正,消滅烦惱,就要從無一切心做起。如無一切心,就八風不能動

 

怎样做才可以無一切心?說來简单,很容易做。佛說假使習氣未尽,嗔念应運而起,不必著急,只要無殺他仇恨他之心,便不伤德。設使贪念应運而起,無期求務得心见富貴之人無嫉妒取勝心,又無自卑自贱心等等,謂之無一切心。能無一切心,自然心清神爽。此一法門,不叫你滅绝生念,只求念起之時,不可有務得之心而已。

 

16【無漏】

    漏者,烦惱也。既稱烦惱,何以又叫漏?就因为我们在贪嗔癡等入烦惱,故曰漏。又因烦惱能漏,落三毒道,故亦名漏。

無漏就是漏尽之始,如果能達到無漏境界,當然已成心静性明,未來一切,闔眼便見,渐而成为漏尽矣。

我们學佛,最忌是漏。猶之大厦之牆,石壁之穴,雖涓滴之水,日夜不息,小漏而成大漏,小穴大穴。大厦豈有不傾?石壁雖固,非塌不可。是以無漏二字,为修好戒定慧之受,务必要明無漏之法也。

又佛法要門,只有中道一途,並無两边。何謂两边?所謂有此心有彼心。外缚声色名,謂之彼心;內起妄念,謂之此心。既無彼此,则显無两边;既無两边,何有中間?所謂中道,悟者當知其意也。

17【見性则休】

    佛法不立文字,见性则休所謂见性,所謂休,作何解釋?性就是如日如镜,绝無实体。亦非一物,更無一物可以留存。乃初生帶來,亦是累世染纳而得。但一經三毒所蔽,本性已塵迷不现,见性者,就是拨塵去污,求其真体而已。

 

    但何處追尋已失之性?性非只尋本身之性而已。所謂如日如镜,並非指一身,必向無边無際追尋,方成大我之性。小我之性容易蒙蔽,大我之性無边無際,所謂如日,無處不照,無远不光。所謂如鏡鑑澈內外。

    何謂大我?大我之性,不顧本身,只求眾生。简言之,非独善一身而已,眾生有蔽,我亦蔽之,要立此心腸方能如日之照也

     所謂休,不是罢休之休,乃是休世之休。既见本性,不应再染塵埃,应該休世,休世者,離去世間六塵之謂而已

 

8【不離宗就是正】

    树離根则葉败,人離宗则行坏。是以萬事不離宗,離宗,忘本也。佛教宗派雖多,其本则一。有人以教外别傳四字,而起許多分别心,此实未得禅悟。佛根本無相,何有宗派之異?我渡人法宝,一向只抱能渡则渡,不问路徑,不择手段。如此立心,自问無忤於人,無違於法。

 

我以为不離宗就是正,離宗就算成就也属於邪。故迦葉尊者曾説过,教離禅谓之邪教,悟離禅謂之邪悟。等於無根之草,榮不多時。

 

19【因果有無】

    或有問於老衲者曰:因果報应,到底是有是無?此一問题,余一時颇难遽答。因为報应两字,依照儆惕俗世人心,當然为有。但根据大乘学理,则为幻为虚。所謂有者,为未悟者始有之,確確實實,善報恶報,均现目前,何得云無?

    

此皆为未悟者執虚取捨,有是有非,執於生死,因此報应無差分毫茍能不執生死,不起分别,不增不减,人生实實如一夢,空虚幻有已,何得云實?佛説:「悟者報应自然清,不悟还须償業债」。由此可以明白,夢中似幻非幻,似真非真。醒来一切皆虚,未醒時一切是实。人生如夢,未完之前,做人件件皆是事实,一到大澈大悟,又何嘗是真?所以報应,云有非有,云無亦無

 

    到底如何才能得悟?能「放下因缘」就可得悟。何謂放下因缘?不执於苦乐,不执於有無,雖有苦乐之见,有無之憂,但不生苦乐,有無之諍,苦亦如是,乐亦如是,有亦如是,無亦如是。绝不起分别心,將一切因缘放下。能如是,苦亦不知其苦,乐亦不知其乐,匆匆數十年,來也如如,去也如如,何有報应?

 

    有病在身者,以無病视之,便不觉苦。有苦時亦应自明,此乃前生果報,应償之债,清償之後,便得身輕,如此视之,報应何有哉?

    我之得悟,乃是「無所得」三字而來,其理何在?因为佛法不法,說佛法者,便不是佛法。法也如是,佛也如是不能执相,不能执有。要明白佛法不执明頑,知亦不知,不知亦知,是为真正如如。所以無所得就是達到如如境界,便可成佛。

 

20【自性三宝】

    佛者,覺也。我们学佛,就是要先皈依形像三宝。佛、法、僧、就是形像三宝。但形像三宝,根本亦是無相。

    佛就是覺,法就是正,僧就是净。我们不只要皈依佛法僧,最紧要由形像三宝而入自性三宝,乃謂之真正佛徒。我们不要拘坭於形像三宝,终日跪在形像佛前,倒不如清心一悟,终日供養僧眾,倒不如浄一净己心。從佛說要旨依照做去,便皈依佛法。

 

    皈依投也,依者靠也。佛、法、僧------也就是覺、正、净----就是一隻拯溺之舟。俗人在海中浮沉,無所依止,苟能投靠拯溺之舟,佛----僧,均得到達彼岸。皈依者,如是如是。

    世人有终身皈依形像三宝,而未能成佛者甚眾。其原因则为捨本求末,执相太过,以为佛就是一尊实有之佛,而不知自性就是真正本覺。如果不求自性三宝,跪一百世亦是徒然真正佛徒,应求正觉,应覓自性为是。

 

21【制心】

許多人認为心绪繁興,思潮起伏,無從制攝。不知制心之法有二:(一) 按捺其心不動,此法对初学者有助,然非究竟之法。因此是念來時压制令其静止,使其不起念,此雖对初学者有助,可暂時按捺。但到安捺之力稍懈,则会反抗復原,不可收拾。此種制心法,名叫「括達空」,非所宜也。

(二) 將心制於一處,不起二念。如学佛者,别念一起,即將心制於学佛一途,此乃正法。名叫「思维修」。因为心如洪水,塞不使流,不是永远办法。导之使滙一處,根本制止泛濫。

以上二法,仍属小乘而已。大乘之法,如本來無一物,则又有何所制?又何有「一處」?而大之將心带到自性去,则又更究竟得多矣。

 

22【佛有靈否】

    學佛宗旨,本來只求究竟,不问其它。但有些學佛之人,目的是求佛保護。如果在世上得到富貴榮華,便說佛真有靈;如得不到富貴榮華,便說佛無靈性。须知佛靈是本來具足,问題在乎你本人信仰是否坚定,運用是否得体而已。

  

 佛是绝对有靈的,现在用科學的方法來解釋。一個人信仰一坚,定力自生,定力一生,则無边的疑虑自有歸納。譬如遇著有一件困擾之事,心中猶疑不定,不定便乱,在一乱之下,更無所适從,怎能想得出办法去解决?若果信仰坚定,便能将彌天大事,交托给佛去安排,听由佛去主理。自己咬紧牙跟,去接受未來之判定。

 

如此一來,自己心情静,毫無憂惧的心事,頭脑便清醒許多。在静心澄慮之中,自己亦可想得出办法。同時佛之感召亦可接受,自然而然,得著解决。否则,信仰不定,疑慮無所歸納,自己胡思乱想,卒至胡塗到死而後已。所以你们有自己想不通之事,可以一心向佛,相信定有好结果也。

 

23【立正,向後转、開步走】

    昨日此間張燈結綵,行人甚多,有一隊隊學生行路,有带隊的人叫口令:「立正!向後转!開步走!」我從這幾句口令中,悟出一個真理。

   老衲三句不離本行,又講學佛。一個人在未知道本身罪業深重之時,固然乱作乱为,無所不作。但一知道信佛之後便要立刻停止向罪恶之途前進。所以要學那位带隊之叫口令「立正」!不可乱跑。既然立正,跟住便要:「向後转」!

 

    向後转就是不再向罪恶前行,所謂「回頭是岸」。前面是罪恶之路,反面當然是善途。一經向後转,便是向善途而行,所以要「開步走」。許多信佛之人,只知道信,但总不開步走,如此是永远不能進步的。 因此老衲今晚要借三句口令,向你们发施號令:「立正!向後转!開步走!」

 

24【洗心經】

    洗心經有四句偈语:「见境不留影,自性自然明;宇宙如纖芥,须彌如微塵」。夫心境者,狹之不能容一塵,廣之無岸,今證釋之。世界雖大,縮之如芥子。例如香港,熙熙攘攘,奔逐於物慾之中,则觉地大人多,茫茫無所依止;但住在郊區中,只见清風明月,物慾之誘惑,少之又少,则觉心胸廣阔,能包含於宇宙於胸际何大之有。所以心境乃由境而化,执境有境,执無便無。須彌如微塵,非虚語也。

 

25【心与性】

     心与性,乃是二而一,一而二。所分别者为静与動而已。心乃流蕩不定,性乃止如死水。今以水与冰作喻,水与冰实二而一,一而二。水亦冰時冰亦水。水者諸心也,冰者猶性也。

水流動不止,方向無定,猶人之心也,想東想西,绝無關拦,不能防範。性猶冰也, 凝结不動。以此为喻,可知结心则为性,心不動则性見。猶水之静止成冰。冰由水变,性由心生。心性二字想可了然。

    但吾人亟须警惕,水未成冰,猶有可为,水既成冰,由冰化水,则大不宜矣!慎之!

 

26【消仇】

    何謂仇?佛教無仇字。學佛之人,心智清明,仇尚何存?學佛首除三毒贪嗔癡,仇是嗔之源。嗔已是毒,何况存仇!有此心田,怎能成佛?且仇念一存,殺机必伏,更有墜三途之险, 何能學佛? 故學佛首重消仇也。

 

27【成佛之最妙法宝---智慧】

    菩薩以智慧而登彼岸,智慧就是成佛之最後法宝。如何智慧而登彼岸呢?就是四字金言

-----转識成智。人有八識。眼耳鼻舌身意为六識,傳達識为第七識,含藏識为第八識。八識之中意識之力最大。

    一個人由五根所得,由五根所入,意識能一 一分辨。故意識之力最大。一有分辨之念,便起爱憎,有爱便有取,有取便有贪,一一情形,由第七識传達入第八識而含藏之,使成了行受之缘。故八識之中,最难清滅者为第八識。受胎成形,均受第八識影响。

 

所謂轉識成智,就是務令第八識成为大圆镜智第七識成为平等性智第六識成为妙观察智,其他五識成为成所作智。經云:無智亦無得,因智無相無体。有智之见是妄见,有智之念是妄念。所以修持到無智之见,無智之念,便叫無智!

 

轉識成智之後,便可见性。性是一種流轉之智慧,是一種未經塵染之本來性格。性不能眼见,只能以心见。所謂明心见性。由此可知性就是定心之影,即心即佛,人人皆佛,因人人皆有自性。所不同者,性为体蔽,故不能透视

 

见性之道,必從五根入手。所謂轉識,就是此理。如何從五根以见性呢?譬如從舌知味,舌乃五根之一,在知味之時,应該返照。怎谓之返照?

(一) 返照本性-----人之初生,不知肉味,鹹甜不辨,而身体渐長,曾不因有肉始能生長,今日何必斤斤乎此?故不可执著。此之謂返照本性。既有返照,便应依本性而为,自然不執。

() 返照对方------誰無子女,獸亦眾生,何忍使其分離。有趾反照,必食肉亦不下咽。最低限度亦不会执。

() 反照三方------肉食店之柜枱,雞鸭鹅猪牛羊堆積如丘,心迷者認为珍饈,食指大動。知反照者認为屍林,此乃山莊,尚有食慾耶?

在五根中,處處如此反照,则本性必现。历代各佛,均從五根入手而得见性。如观自在菩薩等则選擇耳根入手,自五祖以後,始創出单刀直入,由心根做起。其实心根者,亦無非五根之主耳!

28【浴佛節与浴心】

    所謂佛,即是心。浴佛者,浴心而已。以前举行浴佛節典禮,要有向佛明心之禮節,将自己一年來所有错處,向佛表明並誓以後不得再犯,此之为明心,浴佛節先浴自己之心。

   

我之教导作風,只求淺入,由淺而入深;只求领悟,不加嚴制。如此方算真學佛。學佛是不能单靠經典而得到佛理,不能在廟堂中得到登佛法之堂奧。大雄宝殿不过是佛教之躯壳。佛教之精神,要從哲理上之深思,經验上之细味,生活中之尋求,歷史上之考究,行为上的测验,因果上之反證,始能得到佛理之深意。如學佛,方是正道。贤知口誦如來,眼观佛偈,全不用心靈來领畧,學假佛耳。

 

自祟心29【自祟心】

何謂自祟?佛經有心魔自出之句,眼前無此事,心中有此情,就叫心魔自出。自祟心之形成,有如下原因,(一) 以己度人。(二) 作贼心虚,自己不正,故亦以为人家不正。

若打破自祟心,对人对事,必先澄清自己私见,去看其内裏。以旁观者之眼光,观察事之成因及後果。如此處理,故無大错。即不中亦不远矣。

 

30【相尅論】 相尅,就是佛法的「圆滿」

    造化两字,有造物必有化物。譬如果子,有生産而無消化果子之力,豈非全世界均为果子乎?如水,有來源亦必有化路,方不至氾濫。各物皆然,否则只有滿而不能圆。此乃宇宙萬物周而復始之定理,所謂相尅,亦即化路之一也。

 

    從相尅論深一层研究,就知宇宙是靠循循相尅,循循相護来维持,否则就不成宇宙。楚项羽之刚,敌不过虞姬之柔,非有相尅定論,何能有此?

    由此可知,天下無不散之筵席,非有他因,五代不能尽富,亦非不能積德所致,乃相尅之理也。学佛者明相尅之理,又可多一法門也。

 

31【生命】

    何謂生命?普通人多以臭皮囊为重,全不知真正生命之可贵。须知生命就是智識,就是佛性,亦即所謂「智慧」。

    一個人如無智識,等於行屍走肉。因此我们要生命,就必须培育知識。懂得佛性之人,便是生命長存。有些大德和尚,死後体不腐。因佛性在乎養氣,能夠不嗔,其氣不损。元氣不損,天一生水,自然源源而來,故死後肉体亦能不腐。

 

    除了身体之外,說到精神,如果知識丰富,佛性贯通,则心明如鏡,雖死亦能知人声,辨味道。何以故?佛說:心为性定,性为識養。有識者其性自定,性定则心自明,不靠五官而能知一切。所謂心血來潮者,实乃性定自明之理也

 

32【末日与末劫】

    記得有一次,許多人作庸人之自擾,謂世界末日来臨不惜登高山,入森林,以求避免。真可憐亦復好笑。其实世界永远没有末日,縱使山崩海嘯,廬舍荡然,世界始终存在,仍然有日可計,何得謂之末日?

     且据所傳世經过末日,仍有若干人生存,更何得謂之末日?依照佛學名称,並無末日,只有末劫。今将末劫之成因及其可能性分釋如下:

     根据哲理,世界有三期浩劫,第一、第二两期,不外清一清恶人,但第三期之末劫,就澈底清除。定期何日则没有规定,世界一重,末劫就到。

 

末劫之形成,有两句話:「無碍则升,業重则墜」。升墜之成因,视乎罪業之輕重。身輕便升,身重便墜。世界末劫就是世人罪深業重,地球盛載不起,脱離了軸心,便不能依軌而轉,至令江河之水倒流,地球本体空层不能浮,脱離了軸心,便不能依軌而轉,至令江河之水倒流,地球本体空层不能浮,便成末劫。

 

在末劫中,身輕者一样無碍,劫是劫身重之人,身重之人一尽,地球又浮升又可復原。由此而观,欲末劫不臨,各人宜尽量减輕本体,不是祈祷可以得免。平日不知曲突徙薪,臨事求免,愚不可及也。

33【覺性与正覺】

    三世諸佛皆從般若得度而成佛。是以般若就是成佛之第一要義。凡人皆有覺性,但此覺性是开眾生知見,与佛知見相差甚遠。因此不能謂之正覺。

何以人之覺性不能稱为正覺?因为人之知見,深染根塵,汨没於妄念之中,一切知见,均向有相之途著想。故与佛知见不同。

正覺是從智慧而見性,故不受六根所染,六塵所蔽。一正清浄,故曰正覺。有何法門能達正覺?应首從见性入手,见性如何修持?应向初生之性找回憶,找榜样。

 

人之初生,乾乾净净,心無宿物,思無邪念,不妄想,不求慾,食不求精,衣不求美。換言之即应將智慧之剑,斬去物慾之念,不作幻想,不为妄思,先清净了自己之心,则自性即見。自性一見,正覺隨來。则他心通跟著自至,此乃修持之法門。

我之成佛綱领是:以智慧開門以正覺为宗,以净心为实行依此而行,佛國在望矣。

 

34【傲物】

    恃才傲物,人之常有,但傲人傲物,必有反感。故傲为佛徒之戒律。傲是恃著自己有人所不能之技而看低别人,自高自大謂之傲,故傲人亦遭别人之忌,绝不可为。

    但「傲己」呢,要得要得。何謂傲己?傲己就是自以为未足之心。有了绝技,不妨向自誇傲一下,使自己内心起反感,而促成進步之念。所以傲己对於本身有益对於别人無损。

  

 至於傲物,人類恃著自己有聰明,有靈性,因而以禽獸为蠢,任意宰殺,大肆口腹。如此则戾氣随之,犯了佛門大戒,绝不能稍为。照佛理說:才不足峙,财貌更不足恃。今举例言之:才學好,文章好,本來难得,但若非有般若之照,即無從下笔,病後失掉記憶,或心境不舒服,雖搜索枯腸,亦难成好句。才何足恃?而财而貌,更無論矣。

 

35【静、安、得、無得】

    儒家哲理,静而後能安,安而後能得,此两句甚合修持道理。然猶未足,应加一句:深得而後知無得。静是指心性而言,心不起念,性不住心,又即心不外向,當然謂之静。又心如止水,止水亦當然静。人能心静不動,自然心清理明,既達此境,便可安而無慮,無慮则神清,心定则智躍,縱有萬般愁绪,一静可安。既安则理智奔騰。俗語之「心绪清」,無他,静耳!心绪一清,智慧便來,既有智慧之助,便有得之見。(得其法,得其門) 。

 

    心静,性就自然显。自性根本是定的,不过为六根六塵所掩蔽,故自性不露。假使心不起念,根塵自澄,则性當显。

    何謂深得?就是深明得字之義,進一步而知得之骨髓,謂之深得,例如說:得錢,錢在你手,不是已得了吗。但是錢是否永远为你所有?深一层研究,始终都是未得。所以「無所得」謂之真得。有等於無,無亦等於有。你說到底是否得呢?

 

    现在畧解「無得」之義,得不能認为深知得之道理,就因为凡有得之心,已經是有著有執而且有了分别心,故不能「空」。無所得就是空一切。怎叫空?就是無所得。

何以要空?因为不空,则心内有住。心無宿物,才能自然而安。因此,修持得,便要進一步知無得,等於「空」。不过空字又深一层研究,有空之执,叫執空。要連空字都不縈於心,才是正觉

35【等—等】

     世間上不少人專門搬弄是非,趁火打劫,损人利己。假使一時大意,给他弄昏頭腦,就不堪設想了。因此一個人必先要有明是非,辨利害,察善恶之三重力量。但說來容易做來难,不是人人有此智力,所以就要出到三字真言「等一等」來应付。

 

    凡事在極度衝動時,如果能夠等一等,便能按捺得住。不些時,事情便会清楚,就不会铸成大错。「濁水终有澄清之一日」,因此等到濁水一澄,火氣便消,忍字便出頭來,世事無永远之局,無不尽之燈。故時間就是一個绝好之考驗,等一等便真相出來。尤其是一種假相,更當不起等一等之淘汰,便露出真形。一切不住念,不動嗔,時時抱著等一等,看清楚一点,乃忍字之秘法也。

36【人我之间】

    一般人未能明白圓融一体之意義,是以有人我之执。一有此执,便有界限,圓融受碍,始终不能達到化境。故人我两字,是佛途之塞門磚。有此一念,無論如何,不得進門。照佛理說:「人就是我,我就是人」。所謂圆融一体,眾生皆一,如果不明此理,一有分别,便属有碍。爭执之心頓起。

    無人無我,更属超此一级,不独圆融,而且頓悟。最低限度,即使不能做到無人無我,亦須人我無别之境界,始得稱为佛徒。試平心静氣一想,你如果以我作人,则对方对你非常親切,以人作我,做事必得人敬。所以人我之界,必须打破。

 

    其实什么功名,什么富貴,都是假相,何必争?何必起人我之念。所謂「睡到二三更,甚麽功名,都成幻影;想一百年後,無论老少,皆为古人」。無人我之理明矣,然则如何实行?一言以蔽之曰:能作如是观足矣。

 

37【四諦法】

    四諦者,苦、集、滅、道、也。一個人逃不出苦,有三苦六苦之分,三苦者:苦苦,坏苦,成苦。六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離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总之,一切苦厄,皆從委念生相而來。

    所謂集苦,招也,苦不侵人,而人招之而至。所謂招,不外是六根所入,六塵所觸,故皆由十二入而招。所謂入者,觸也。入之所由成,不外識之不能滅,轉智成識,故烦惱重重,諸苦困集,永为声闻之人。假使缘觉一通,苦便自除。因此欲除諸苦,必先明白滅法。

 

    所謂滅法之理,首從平心入手,见有不執相,祇知其有,不起想念,衹知其实,不存其理,自不起相。因此相滅,色滅而行滅,行滅而觸滅,觸滅而受滅,受滅而爱滅,爱滅而取滅,取滅而心清志朗,此乃滅法。

    所謂道者,通也,達也。各苦既滅,心境通達,一無所存,故曰道。总而言之,四諦法之概說,不外四個字,就是轉識成智,苦集滅而道來矣。

 38【鹽】

    鹽之为物,尽人皆知其为卑不足道之普通物品,若就其功力而言,则有举足轻重之关係,珍馐百味,雖稱上乘,若無鹽为之調味,则必淡而乏味,是则鹽之力量可以想見。惟於盛馐登枱各人嘗試之後,只有力讚某菜之美,某菜之妙,对於厥功最偉之鹽则隻字不提,真令人为鹽大呼不值。而鹽则功成身退,此则鹽之器重更值得欽佩。

 

不独此也,鹽之功不只限於調味,更有防腐作用。任何肉類有鹽伴之可以久藏不坏,而於人体又能增加力量及热力,在任何角度看來,鹽均为有益,其地位雖卑不足道,而其功力则居上乘。故为佛徒者,应有鹽一般之精神,鹽一般之量度,一心助人而不求功。

 

参加於某一场合中而有防腐之功,不令此场合变質,處處有益於人而不求名利!切不要学芫茜葱,只知高高在上,居於每簋肴饌之頂,在外表观之,青青綠綠,似甚美丽,然食者於下箸之時,多先将其剔去,未必入口,是则芫茜之为物,僅属無才自高,仍未足为害。

 

最下乘者为醋,一簋美味之肴馔,偶尔加以幾点醋,则全盤变味,甚而不能入口,其害尤甚於芫茜多矣。社會之中,佛國之内,多有此三種人,一为鹽,二为芫茜,三为醋,应慎自選擇为之。話又説回頭,鹽既有如許好處,然则如何去學,且观鹽之前身,鹽本为海水,因水性柔和,平滑無棱,無固执之体。載之以圓则圆,載之以方则方,處之於太洋中,亦僅容身,置於一甌一瓶之中,亦晏如也,为人若此庶幾矣。

 

39【烦惱因缘】

     人之初,本是空空洞洞,無所苛求,但因起分别心,便生出許多烦惱根苗,譬如富貴贫賤卻是人为之分别,倘無富之耽,则贫而亦乐,苟無贵之别,则贱亦不知,何有烦惱,若能参透萬相为一之理,则慾望自滅,慾望滅,则烦惱何來

 

40【人天福報】

    學佛之道,不外解脱生死輪迴之苦,而藉以消除煩惱。然佛途不設藩篱,專心者则一心向前,定登彼岸,如贪看两旁景色,左顧右盼,便又生戀世之心,往往又入物慾岐途,等到春殘花尽,再思前路,则身重罪盈,慈航难渡

所以學佛目的,既求解脱諸苦及烦惱,则不应再求人天福報之念,否则如助苗之長矣。學佛如登山,峻岭懸崖,攀登者務須步步隐進立定脚跟,一心向前,便可登峯造極,倘左顧右盼,定有失足之虞,佛徒尤先应将人天福德抛諸九宵雲外,方可無碍前途也。

 

41【辯世記】

    有許多人說佛教徒消極,所謂出家出世,表示人亦不願去做,此非消極之明證也,出家就是避免世俗之侵擾,並不是抛卻家庭一切不顧之謂。又說佛教连父母兄弟均不顧念,不孝不恭,殊不知佛教是孝为先,世間法不離孝字。俗人只知甘旨之奉,定省之視就是孝,而不知孝之大者,莫若拯救父母而出罪恶之淵,引渡親人脱離煩惱之境,更为孝心。

 

    又所謂出世之世字,並不是脫離塵世之意,此一世字,应作時間之意,出世就是忘記時間,本來時間没有長短之判别,譬如心急去等待一事之成,就感觉時間之長,安閒在家看書念佛就感觉時間之短。由此可知時間之長短係由意識之判别,不能以一例言之,又譬如年纪老邁者,謂其經过岁月太長,意其必快死

 

    年纪輕者,其經岁月太短,意其必未死,但事实上未必一定,壽夭难卜,是以出世之意,就是不受時简影响修持,不以年岁記掛在心,祇知積極尋求不生不滅之道,此又何消極之有

 42【攝影】

    欲得一張美满的照片,固然要具一個好的攝影机,而技術方面亦相當重要,关於距离,光線焦点,襯托等等,必須细心研究,處處留意,方能有理想成績。攝影如是,學佛亦如是,初入佛途者,对於佛理,每每模糊不清,因为佛法过於廣大,推廣起來,如山河大地,漫無边际。但能夠找出其焦点何在,又甚易令人一目了然。

 

    初學佛者,对於入佛途徑,能如攝影之先取定角度,議好畫面,及对準距离,便很易知佛理之焦点,其实任何一事一物皆寓佛意,顺手拈來均是真諦。試观案頭之花,其開也,逐层而放,在第一层開始漸謝之時,其次蓓蕾又继续開放。

 

    此则暗示人類之代宗遞蟺,新陳代謝,再看其結果,由盛而衰到頭來只剩秃枝败葉而已。结局枯枝败葉亦委於地而歸於土,合本还原,是以學佛,不必多求,只须把握一條途徑,看準一個法門,信念一坚,悟性便見。

 43【反性識】

      何謂反性識?多起源於物慾七情之中,人之七情慾念愈紧張,则其分别心愈熾,譬戀一物印象深刻,求之得则喜,求不得则恨,因而轉入了喜恨七情魔障,蕴藏於第八識中,直到解脱之後,於第二世識中,便起了反性作用,前世最喜之事物今生则反最恨,謂之反性識。

 

    此一理由,猶之物極必反,亦等於爱之愈深则恨之愈切。所以反性識愈重,则世世爱爱恨恨永無断期。雖有善根亦有碍於成道,雖然學佛者难得一時忘尽七情物慾,但切不可極,能以平淡视之,则反性識自然平淡,而易於抹煞也。

 

44【佛法】

    佛法看來是空空洞洞,渺無涯岸。似有非有,說無非無,說阔则崇高極大,説窄则河不容舟,說少民靡孑遺,説多则子孫千億,如此種種,皆因患入三途所致,所謂三途,一是疑猜,二是空洞,三是狹窄。

      犯此三点,故多阻碍仅见佛法之表,而不明佛法之内。佛法之所謂崇高極大,在表面看來似乎空空洞洞,难以攀缘,此乃患阔之故。至於佛法看來又似窄,只要諸恶莫作,眾善奉行,八個字,实踐去做,便可成佛。

      又以为佛法之法門遍佈,戒律如毛,有所謂空,又有莫执空。有所謂得,又有無所得,因得而無所得,因有而生不有,如子生孫,千億莫辨,故曰多。

       說到少,只要修心行善,少到只修一個空字便得,故曰少。因此佛法之奧妙,非具有悟性及智慧者,难以入門。雖患阔窄均不足为病,能如襄陵举滔天之目,何患其大。能倒戈立於漂杵之中,亦有根基,何患其窄,只须明白阔而有節,窄而有通,不怕不成。

 最怕者就是疑猜,所謂疑,就是怀疑佛法到底有無效力,究竟能解脱苦厄与否?此则根本未入信途,猜就是指既入信途而憧憬著未來,記掛著進步的程度,甚或因未有所见以为佛法不外如是,便中止不行,两者均难有成,故學佛切莫前瞻,更莫後顧,徘徊瞻顾乃一大忌。

 

45【讀經之法】

    讀經必先明白經義,且要從經文以外尋求超脱境界,不要为文字所限,先明解,再会意,此所謂意達,由意達与文字融合为一,無过之,無不及,無差無失,謂之超脫,無經文之限制,無物外之阻隔,哲理自現,此謂之明理。

 

    意達理明,便可神遊於境界以外,则無穷之理方易明白。所謂意会,亦即興会,無非由感觸而生,发於心者为感,接於外者为觸,應感而生謂之興会,譬諸逢佳節而思親,赴荆門而怀古,窥斑鬓而書愤,凝白露以相思,皆为興会,故意会者则相通,釋尊拈花,迦葉微笑;黄梅击杖,大鑑傳衣,即此妙用也。

 46【正信与迷信】

    信,就是信仰,正信,就是不信则已,既信不疑。譬之信佛,正信者明白成住坏空四大理由,对於生死富貴,知有定律,不作忘念,不作幻求,謂之正信。明知此理,而仍求長生福報,自生烦惱,謂之迷信,華嚴經云:「信为道源功德海。」大度論有云:「法海無量唯信可入。」是故正信与迷信,其中間不容髮,一念之微相差甚远,慎之!

 47【無常性】

    佛教不是一種狂热之宗教,亦不是盲信陶醉之一種宗教,其目的不外是在世而求出世之一種重智重悟,專就人生之生老病死諸苦去澈底参透而解除之。換言之就是将苦惱蒙蔽而不完全之心,发展到不受苦惱拘束而成绝对自由完整無缺的心。去除一切苦厄,可是諸苦乃人生事实,只有佛教中之三官印才可解决。

      所謂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滅。認为宇宙—切事物都是無常性,不滅性,所謂無常性者,乃一切事物之流转遷移,永不亡滅,譬如人体,亦是無常存在,試看今日之你,是否童年之你,名雖是你,而流转遷移,已非如昔,再看老年之你,又非今日之你,又看宇宙,雖属不滅,而百年前之宇宙与今日一较,經过流转遷移,变化不同,所謂無常者是

     又認定事事物物之流转遷移,不是專赖本心之发展,还须外境之調協始可生相,所謂因缘和合者是,总而言之,能变为因,所变为果,然萬变不離其宗,此所謂不滅性。譬諸花木,經冬则凋,已成死滅,但春來又发,何滅之有?只不过是流轉静寂而已。

 

    萬事於静寂中仍不離流轉遷移,如一颗種子,看來是静寂的,但其内心之芽亦不断流轉,加以外境之調協,如水之滋润,陽光之温暖,则又遷移而为活泼的一棵树矣,所称不滅,就是此因。是以佛教認为一切不外是流轉遷移,集散離合,故生又何足喜,死亦何足悲,一切一切明知其为流轉遷移,又何必紧張争奪?

                                                                                                 48【互助性】

    宇宙萬物,既知其为流轉不定,且明白其在变化中,须因缘和合方有活力,物之本体不能産生流轉力量,要互因合果,旁助支持,種種成份始得成就。如树木之不能单靠一颗種子便能生長成树,还要土壤,雨露,陽光等配合始得萌芽長大。可知物物均須互助,不能独自生存,人亦为萬物之一,當不能例外,務須互助精神方能生存。

 

    試观乎赫赫太陽,给予無限热力与宇宙萬物为生存要素,滚滚江流,润泽大地,而其本身则一無所得,其存在显不是为己,而是利他,是以佛徒不能有我执之念,要常存我在世只为他人之心,方能发揮互惠精神,始能永生不滅

 

49【有与無】

    無是東方哲學之髓,有是西方哲學之幹,到底有或無?依据佛學理論是两者不執。執有執無均属不对,所謂無,不是虚無之無,亦不是有無之無,此無字乃無所得之無,無尽藏之無。

  

    西方之所謂有,比喻有一個瓶,瓶有盛物之能,而其容量是有限的。東方之所謂無,比喻一膠囊,空時扁而不漲,似無容物之能,但其需要時,多多可容,少少亦恰可置,其容量似無限度。

    因此有与無之结論,是在本体上是有在差别上是無。好比佛經上明明說有八萬四千法門,然大乘學說則謂「大道無門,差别有路」,如此看來,则法門之門,亦是虚有,究竟亦無,因为佛法之門,是四通八達,條條是路,個個是門,苟有限制何能四通八達。

 

    可知所謂有門之有,乃是差别之路而已。又喻如你手中之金銀珠宝,今日是你所有,但明日在他人手中,明日可能是所無,是以有有無無,無無有有。不外是由心差别激发而成之泡影耳。

50【方圓与動静】

    方,就是四面八方之方,四面就是正、反、左、右。乃八卦之四儀,八方就是八卦之八爻,方为平,平则稳,圓则圓渾一体,無角無棱,面面如一,無分别,無阻碍,宇宙是圆,太空是方,整個天地就外方内圓

 

    動就是活作,亦则前進之意,静就是安止,亦即稳定之意故動乃圓的果,静乃方之果,凡物圓则易動,因其流轉性强。静则必安,因其有角有稜故稳。

    圆雖易於動,然須有以制其動而使之循軌,如輪之有軸,使制其動向,動而無軌,謂之妄動。方易静,而必須使其稳,始能成定。定而後能生慧,故内静外動,内方外圓,为人若此,其庶幾矣。

51【要左右自己】

     常闻为人欲左右天下,必先左右自己。然非具有大智慧,大決心者不足为之。要言之,左右自己者,则控制自己思想之謂。亦即佛法中之攝心,人無定力,难有决心,未必能控制自己之所作所为。每见世人有明知不应为之事而亦为之,此無他,定力不足,思想如脫羈之驥無所控制。则本身为思想而左右其行動,行不從心而已。

    欲左右天下,左右别人,除具備左右自己之條件外,还须控制人心,争取同情,则须做到忍人之所不能忍、人之所不能容。其庶幾矣。

 

52【活水江河】

    水有活水,止水之别,活水長流不息,有漲有退,有根有源,因其長流不息,故水味不变,如江河之水,永無乾涸,且衝力甚大,其所經之處,縱为山石,日久必衝击而成支流,其力之雄不可限量。止水不動無源,日久必涸,此乃活水与止水之别。

 

    至於何以活水不涸而止水必涸?哲理有言:「凡是有支出然後有收入。」如杯盛水,杯满则水不能再盛,必须用去,始可加添,活水江河,不断長流,故亦不断加入,此其不涸之理。佛學亦如是也,所學要不断领会,不断消化,始有新知,若将所得,深盛不動,其为止水耳,日久必涸也。

 

53【風】

     所謂風,是無形無色的氣体,静则温和体贴,動则暴戾难當,整個宇宙太空無處不是其藏身之所。風之於宇宙之中,猶人身之有魂魄。佛教之謂人体乃==風、火、水、土、四大所成,可知風猶人之魄也。由此观之,魄之動静,与風之動静同一利害

 

    大抵風之静为炁,炁之動为風。人体炁之静为魄,魄之動为鬼。因是攝性養生者,以補炁为第一。若人之怒火上騰,肝陽一動,魄则離神,便失常性,内臟六腑,皆蒙其害,是故嗔字列为三毒之一宜矣。

 

54【佛學与科學】

    世間學識,各有範圍。文學有文學的範圍;佛學有佛學的範圍;科學有科學的範圍文學不能解决佛學問题,科學不能解决文學問题。大抵佛學是思想。文学是情感。科學是物質。佛學是唯心,科學是唯物,各不相同

   

    假使説佛學不合科學原理就不置信,然则世上事事物物不知幾許,多是科學不能解答的,譬如生命,科學能否解决是何成份所造成。能否創造生命?更能否令人死而復生?只可證明科學只是物質範圍。

 

    人是靈、魂、体三者合成,極其量科學只能明白属於物質之人体一部而已。其他靈与魂,是始终無法瞭解,甚而認为靈与魂是不能看見就决定靈与魂之不能存在,此未免过於短视。譬如電,亦为無形無影,倘無電線之傳而发生作用,科學想亦不能認定有电之存在也靈亦猶电一般,仍須靠篤信心所産生之靈感,靈与靈相同始覺其有。

 

55【本來自性】

    一個人只有自性,只有靈魂,就是真真正正的本人主宰。除此之外皆属多餘,而且是贅瘤,本來靈魂是清清净净無所需,無所求,饮露餐霜,棲於雲霞深處,自在逍遥。

     可是有了臭皮囊,就無形中做了身体的奴隸,终日为眼耳鼻舌奔走劳碌。体寒而为他求衣,腹饥而为他求食,偶有不足,不惜牺牲性靈为非作歹,墜入泥犂,自己仍不自覺。你们已經做了身体的努隸有几十年,现在应該醒悟,不妨稍为做一做忤逆。口之所需,不要样样依從,眼之所求,亦不必尽如其意,逐漸的去解脱了靈魂的覊鎖,还你本來自性,自然免除了一切煩惱。

(下转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