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7-10) 点击次数(923
《孔子論語百句精選篇》卷一

《孔子論語百句精選篇》卷一 

序言

現今社會科技發達,可謂日新月異,人類科學的極速發展,卻不能為人類本身帶來快樂。為什麽呢?現今社會越趨繁榮,而人的心靈越空虛、貧乏和脆弱。因為社會潮流趨向於現實化了,只向金錢物質着眼。忽視了德育方面的教化。使中國歷代優良傳统『五常:仁、義、禮、智、信;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幾近失落。人心沒有方法自我的淨化,更何况靈性的提升?

 

只有有緣的人,才能得從古佛聖賢的教義中得到啓迪和教化,畢竟為數甚少。因為得不到正常渠道的普及教育,故人心不古。人如果沒有道德規範,社會過度競争而促使人心趨於競逐,導致人慾擴張,如是者,永遠都在追求、而永遠無法滿足的欲望,令人心痛苦。

 

在機緣之下,弘正慈善印務支助年老長者,某社區醫療時,應黃小姐遨請為長者講孔子論語,如此之因緣,使我更加深入了解、孔門學問的精深博大,更加熱愛儒家學說。更覺得應廣泛流行。所以我就搜集了論語百數精句,由國學大師南懷瑾(可惜去年離世)居士演譯。

 

大學、中庸由呂祖師演譯。以論語為主題的《儒家論語精句篇淺註》。有緣能閱讀到此書,以我觀感而言,乃為上天造化之緣。希望能仔細研讀、領悟實踐,終身獲益非淺。此書,呂祖師謂之為無極大乘大法,希珍重之。此書面世在即,要多謝弘正印務仝人鼎力協助,排板、校對,猶其黃小姐更一絲不苟,務求盡善盡美,此書面世,緣於她起,故她居功至偉,謝謝!

 

二零一三年 歲次癸巳夏日      禮聖賢修士序於香港

 

【南懷瑾大師語錄】

南師說:真講學佛,學佛是學空的。而且絕對謙虛。第一就要學會謙虛。謙虛就去掉了『我慢』,也就是「人我見」。所以,我一輩子不為人師,不做人家的老師。你們都叫我老師,是你們應該的,那是你們的道德,跟我不相干。我也沒有收過徒弟,也沒有承認那一個是我的學生。

他的道德、立場叫我老師,自請學生,是他的道德,我自己不認為這样。我若是真的把自己當做人師的話,完了,那不談修行,我這個人已經完了。所以你們要注意,特別是出家人,更要留心!人家對你恭敬,是他在培養他的福田。我們是爛泥巴,做了他的福田了。若自己受人恭敬,就認為『我真是天人師,了不起。』那就完了。

 

【孔子傳略】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於春秋時代的魯國(今山東曲阜縣),距離現今二千五百多年,相傳孔子出生前有麒麟吐玉書,預表聖人降世。周朝末年,周室衰落,列國分立,諸候互相攻伐,不再聽命於周天子。孔子正生於亂世,父親叔梁紇為魯國官員,相傳叔梁紇娶周公後人顏徵為妻。孔子三歲而孤,由顏氏撫育成人。自小好禮,十五歲立志向學,十九歲娶妻,二十歲有兒子,取名孔鯉。為了生計,孔子曾替季氏管理倉庫牧場,所以他曾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二十二歲時,開始授徒講學,教導學生,修身、齊家、治國之道,孔子認為教育能夠助人修養品德,使人達到圓滿的境界。然後才明達天之道,魯昭公二十年,南宮敬叔,推薦孔子到周學禮,在周學禮時,孔子曾拜見老子太上道祖向他問禮。

 

告別時,老子對他說:『富貴的人送人財物。仁德的人送人言辭。我不是富人,就送你幾句話吧!聰明的人常遭困厄。是因為他喜歡議論別人。學問淵博的人常遭危险。是因為他好揭人罪惡。做人子女的應心存孝敬父母。為人臣的應心在君上。不能只顧自己。』

 

回到故鄉,孔子對他的學生說:『老子的學問修養,深不可測!像龍一样,非一般凡夫俗子所能了解。』後世稱『有猶龍之嘆』,乃指此事。此時魯國君主,大權旁落,權臣當政,所以孔子三十五歲時,隨昭公到齊國去,四十三歲,自齊國返魯,删述六經(詩、書、易、禮、樂、春秋) 。

 

五十一歲,時逢機遇出任中都宰,政積超著,歷遷至司空、司寇。可惜不久,遭人妒忌,不受重用。五十四歲,帶領學生,周遊列國,長達十四年,始終未能遇上知音君主,採用他的仁道治世和治國高見。六十八歲才倦遊思歸,重返故國,於杏壇受徒講學,公元前四七九年卒,享年七十三,葬於曲阜孔林。

 

孔子尊崇賢人治國,他倡導倫常敦全,仁義,忠恕。由我做起行格、致、誠、正、修、齊、治、平,孝弟之世界才算理想。又主張正名、正信、養民、德教。他深信實行仁道而知天道,便能達到世界大同。

 

孔子感慨時人忽略禮儀之精髓,在於個人品德之修養,『人無至德,其道不凝』,此乃萬世金言。孔子一生從事教育,只要人願意受教,不分智愚貧賤,一律施以教化。誨人不倦,『循循焉善誘人』這是孔子高尚的教育態度。教化弟子三千,造就七十二賢人。他的弟子將他的言行收錄在『論語』一書中,這些學問,就是流行至今的儒家學說。

 

孔子雖然未能用於當世,然而儒家思想,不欺心、不欺己、不欺天,卻是為人津津樂道,公元前一百四十年,漢武帝獨尊儒學,貶抑百家,自此儒學便成為中國學術思想主流,凡是知識分子,沒有不以孔子為宗師,尊敬他為上聖。歷代帝王,多次追諡孔子,以表敬意。清康熙皇帝,更尊之為『萬世師表』,二千多年來,孔子一直深受敬仰,儒家思想,永垂不朽。儒家的學問、哲理、言詞,深入人心,許多便成了日常用語,長留遺愛於後世人間。

 

《孔子論語百句精選篇》南懷瑾大師演譯

(1)

【 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曾子說:讀書人知識分子,要有讀書人的風格,不可以不弘毅,『弘』就是弘大。胸襟大、氣度大、眼光大,他說,知識分子要養成弘与毅是基本的條件呢!因為一個知識分子要為國家、社會挑起很重的責任。『任重而道遠』,這個道是領導,也是道路,責任担得重,前面的人生路、歷史道路是遙遠的,漫長的。社會國家有許多事要去挑起來,走這歷史無窮的路。

 

中國過去的教育養成人的弘毅,挑起國家的責任;我們現在的教育,生活就是教育,变成現實就是教育,換言之『知識就是鈔票』。學一样東西先問以後能賺多少錢,所以古代的教育精神与現在是两回事。

 

下面引伸一個知識分子,為什么要對國家挑起那么重的責任?為什么要為歷史、為人生走那么遠的路?因為一個受過教育的知識分子,『仁』就是他的責任。什么是仁呢?愛人、愛社會、愛國家、愛世界、愛天下。儒家的道統精神所在,親親、仁民。由個人的愛發展到愛別人,愛世界乃至愛物,愛一切東西。西方文化的愛,往往流狹義,『仁』就是廣義的愛。

 

所以知識分子以救世救人,為自己的责任。担子挑得非常重,有沒有退休的時候呢?是沒有退休的時候,一直到死為止。所以路途非常遙遠的。當然要挑起這样重的担子,走這样遠的路,就必須要養成偉大的胸襟。恢宏的氣魄和真正的决斷,深遠的眼光以及正確的見解才能形成『弘』与『毅』的條件!

 

()

【子曰:學而時習之,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三句話連接起來,照字面講,無論老少,都知道學問是要大家隨時練習它。『不亦說乎』是很高興的,說是借用悅字。要看過孔子的全部著述,思想了解了,就知道什么叫作『學問』。一般說法讀書就是學問,錯了!學問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學,也不是知識,那么學問從那里來呢?學問是從人生經驗上來,作人做事上去体會的。所以學問的宗旨是隨時隨地學習,要注重『時』字『習』字。

 

  做學問的人要准備一件事,為學問而學問,就准備一生寂寞。我們看歷史就知道孔子一生是很寂寞的。雖然做學問可能一輩子都沒有人了解。但是孔子說,有學問自然有知己。他接着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一個人在為天下國家,千秋後代思想着眼的時候,正是他寂寞淒涼的時候。有個知己來了,是非常高興的事情。你不要怕沒有人知道,慢慢就有人知道。這人在遠方,這個『遠方』不一定是空間地區的遠近。

 

   孔子的學問,是在五百年以後。到漢武帝的時候才興起來,貶百家而崇孔教。董仲舒弘揚孔教,司馬遷撰寫史記非常讚揚孔子。這個時候隔得多遠?這五百年來非常寂寞的!這样就懂得『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了。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就是說做學問的人,一輩子沒有人瞭解,也『不慍』。

 

『不慍』這個問題很大。『怨天尤人』這四個字,我們知道,任何人碰到艱難困苦,遭受打擊,就罵人對起自己,不幫自己忙,或如何如何,這是一般人的心理。嚴重的連天都怨。而『慍』就包括了『怨天尤人』,人能够真正做到了為學問而學問,就不怨天尤人。就反問自己為什么我站不起來?為什么沒有達到這個目的?是自己學問修養種種問題!再說連貫這三句的意義來說明讀書作學問的修養。自始至終無非先要能自得其樂,然後才能後天下之樂而樂。所以這三句的重点在『不亦樂乎。』

 

(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什么是『巧言』?用現在的話說會吹,講仁講義比任何人都頭頭是道。卻不脚踏實地。『令色』,態度上很仁義,但是假的。這与學問相干,『鮮矣仁』。很少能做到『仁』這個學問的境界,因為是假的。有的人不一定像小丑那样『巧言令色』。但每個人都歡喜戴高帽。若人修養到真感覺戴高帽舒服。而人家駡我,也和平常一样,這太不容易。

 

所以知道自己的缺點和人家的缺點,待人時候不一定看到表面化的『巧言令色』。大家從經驗中体會到,當你在上面指揮時,覺得那種味道很好;但是這中間很陷人。很迷人。那就要警惕自己。你說素來不要名、不要錢,只講學問。就有人來跟你談學問。要注意,『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他那個學問是拿來作工具的,所以除了要懂『巧言令色鮮矣仁』。這個道理以外,相反的,我們作學問要踏實。不能『巧言令色』。

 

(4)【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他們觧釋,如果大家都能孝順父母、孝於祖宗的話,社会的風氣就會趨向於厚道了。為什么曾子用這一段學問呢?『慎終追遠』是什么意義?『終』就是結果,『遠』就是很遠的遠因。用現在的觀念,即是『一個人要想有好的結果,不如有好的開始』。欲慎其終者先追其遠,因為每件事的結果都是由遠因而來的。這果我們引用佛學里的一句話,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佛家的菩薩大致儒家的聖人。譬如有人約你做生意,這個动机也是初因。我們要注意,也許是善因也許是惡因。如果是惡因,即使教你做董事長,將來坐牢的是你。那么這個因我們要注意了。故菩薩畏因,『凡夫』畏果。像死刑犯到執行時才後悔,這後果來了他才害怕。要注意!對每一件事,在动機的時候就要做好。那么就自然會有好的結果了。

 

5【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名参,為孔子學生。少孔子四十六歲,由這一點,我們看到孔子回到魯國講學傳道的時侯,都是培養年青一代。怕死了以後,這個命脈根本失傳了,辦好一個交代。後來嫡傳孔門道統。

 

曾子說,我這個人做學問很簡單,每天用三件事情考察自己。『為人謀而不忠乎?』替人家做事,是不是忠實?這個『忠』,是指對人對事無不盡心的態度,對任何一件事要盡心的去做,就叫做忠。這個忠字,在文字上看,心是在中間,有定见不轉移。是答應的事情如果忘了,就是不忠。誤了人家的事。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與朋友交往,是不是言而有信?講了的話都兌現了?都做得到?第三點是老師教我如何去做人做事,我真正去實踐了沒有?表面上看這三句話文章簡單,如果每個人拿了這三點來做,恐怕一輩子都沒有做得到。不過有時侯振作一點而已。曾子這几句話為什麼擺在這里?嚴格的話,這些學問不是文學。要以作人做事體會出來才知道他難,這就是學問。

 

(6)【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遇則勿憚改。

 

『君子不重則不威』的『重』是自重。现在講以謹慎之心,也可說自己要有信心。我們要知道,人都天生有傲慢。但有時侯對事情的處理,一點自信都沒有,這是心理的問題。也是普遍的心理。比如交代一個任務今諸位中間任何一個人,所謂『見危受命』。你有時侯會喪失這信念,心里上缺乏信心。在這個時侯,須要真正的學問。這個學問不是在書本上。而是在內心的信心,這就是自重。

 

所以一個人沒有自信,也不自己重視自己,不自尊。『學則不固』,這個學問是不穩固的。這個知識對你沒有用。因此,我們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人格,自己的信心來;那麼『無友不如己者。』是講不要看不起任何一個人。不要認為任何一個人不如自己。上一句是自重,下一句是尊重人家。

 

我們既然要自尊,同時要尊重每一個人的自尊心。『無友不如己者』,不要認為你的朋友不如你。沒有一個朋友是不如你。世界上的人,聰明智慧大約相差不多,反應快叫聰明,反應慢就叫笨。人与人相交,各有各的長處。他這一點不對,另一点點是對的。

 

有兩點要注意的,『不因其人而廢其言,不因其言而廢其人。』這個家伙的行為太混蛋了,但有時侯他說的一句話,意見很好。你要注意,不要因他的人格有問題,或者對他的印象不好,而對他的好主意,硬是不肯听。那就不對了。

 

(7)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

   

這等於禮的哲學。人与人之間有偏差的,事与事之間彼此有矛盾。中和這個矛盾,調整這個偏差,就靠禮。法律的原則之下,理國乃至辦事的細則,就是禮的作用。假如沒有禮,社會就沒有秩序。所以人与人之間要禮,事与事之間要禮。而禮的作用『和為貴』。就是調整均衡。

 

先王之道,斯為美』最了不起的。我們中國文化的建立,比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國家都更早。『大小由之』。無論大事小事,也要由禮的精神來處理。失去了禮的精神就不行,一定出毛病。中和一件事物,也是有一定的限度。超過了這一限度,又要重新把它調整。

 

(8) 【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富而無驕』,有地位,有財富,成功不驕傲。本來這個修養難的。並不是很容易,但是比較起來還是容易。古今中外有些人因為地位高了,風度蠻好;風度是外形的,外形過得去。看不出驕傲來,已經了不起。但是內心到底還有一點覺得自己了不起。

 

由我個人的觀察和體會,有許多人老了驕傲。認為自己多吃了几十年飯,年輕小伙子就不行。其實多吃几十年飯,不一定吃得對;學問高了也會驕傲。所以要修養到『無驕』,實在不容易。不過在比較上,富而無驕和貧而無怨,兩者之間,還是無驕容易一點。

 

『貧而無怨』的貧字,並不一定是經濟環境的窮;不得志也是貧;沒知識的人看到到有知識的人,就覺得有知識的人富有。『才』也是財產,有很多人是知識的貧穷。莊子就曾經堤到,眼睛看不見的瞎子,耳朵聽不見的聾子,只是外在生理的;知識上的瞎子,知識上的聾子,就不可救藥。所以貧並不一定指沒有錢,各種貧乏都包括在內。

 

人貧了就會有怨,所謂怨天尤人,就牢騷多,人窮氣大,所以教人作到『安貧樂道』。這是中國文化中,一個知識分子的基本大原則。但是真正的貧而能安,太不用易。現在有人把『安貧樂道,知足常樂。』這兩句話,批評中國文化,說中國的不進步,就是受了這種思想的形響。

 

這種批評不一定對,『安貧樂道』与『知足常樂』。是個人的修養,而且少有人真正修養到。但亦有人能做到心無所求,貧与富在心中已無分別的。

 

我們當然更不能說中國這個民族,因為這两項修養,就不圖進取。事實上沒有這個意思,中國文化還有『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等鼓舞的名言。我們不可只抓到一點,就犯以偏概全的錯誤。這兩句話,是對自己作人做事的一個尺碼。一個考驗。

 

(9)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學問的道理不只是死讀書,而是注重現實人生中,作人處世。孔子說生活不要太奢侈。『食無求飽』,尤其在艱難困苦中,不要有過分的滿足奢侈要求;『居無求安』,住的地方,只要适當,能安貧樂道,不要貪求過分的安逸,貪求過分的享受。此兩句意義是不求物質生活的享受,而重視精神生命的昇華。

 

    『敏於事而慎於言』,包括了一切責任。一切應該做的事。要敏捷,馬上做。『慎於言』,不能亂說話。『就有道而正焉。』這個『道』就是學問、修養。那里才叫『有道』呢?古人的書本上就是『有道』,從書本上去修正自己的作人做事的道理,這個样子就稱為好學。

 

(1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一個人不怕人家不瞭解你,最怕你自己不了別人。大概人們都有一個通病,總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往往我們說錯了一句話,臉红了;但三秒鐘以後,臉不紅了。自己馬上在心理頭,找出很多理由來支持自己的錯誤。認為自己全對,再過個把鐘頭越看自己越對。

 

人就是這样,所以總怪人家不瞭解自己。對自己不瞭解別人這個問題,就不去考慮了。所以『學而』這一篇的宗旨,『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為重點。這個結論的重點就是,你為什麼在心中怨恨?不要怕人家不瞭解你,最重要是你是否瞭解別人。

 

 (11)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我們用的成語『過猶不及』,就是出自孔子論語說的話。師,就是子張,商,就是子夏,都是在前面介紹過的孔門高弟。子貢有一次問孔子,子張和子夏两個人,那一個比較好?孔子說子張太過了。子夏不及。現在我們討論『過』和『不及』,這两個詞。所謂『過』,不是過錯的過。不是犯罪,而是聰明過頭。有些人腦筋動得快,反應過敏了。有些人拚命研究一個問題,研究的太多了。的而走上一條錯誤的路子,這就是過。

 

像講道德,過分了就難免偏差。有一個學生,連我對他都肅然起敬。但也很難相處得自然,因為他的態度太講禮,太過嚴肅了。他隨時一定端容正坐,可是一身好像僵硬了,從來沒有過自然的姿態。他說他自幼讀中學時,就讀儒家的書,效法書中所說的孔子,所以養成這個样子。我說孔子並非這個样子,這是宋代的理學家所塑造的形相,太過分、太呆板。這样人生都會感到無味,這就是過分了。

 

『不及』是有些人懶得用心,對一個問題,想了想:『大概這样』,覺得『差不多了』,就停下來,這就是中國人『不及』的毛病。所以人家罵我們中國人『馬馬虎虎』,『大概』、『差不多』的觀念,這都是『不及』的地方。總之,不及則不夠標準。或者過,則超過了標準。都是偏差。孔子說,子張過了頭,子夏則是不及。子貢就說,這样應該子張比子夏更好了;因為子張超過頭,總該是好的。孔子說,不見得如此,超過了標準與不夠標準,一样都是毛病!

 

(12)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孔子說:用政令來统治人民,用法律刑法來管束人民,人民會避免刑罰,但是不會有羞恥之心,用德政來管治人民,用禮義教化人民,他們不但會有羞恥之心,而且更會有致良知之心。

 

(1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是孔子的自我報告,孔子是七十三歲死的。他簡單幾句話,報告了自己的一生的艱苦奮鬥精神。他三歲而孤,由顏氏撫養。自少好禮。十五歲的時候立志作學問。經過十五年,根据他豐富的經驗,以及人生的磨煉。到了三十歲而「立」,立就是不動。作人做事處事的道理不变了。確定了這個人生非走這個路子不可。但是這個時候還有怀疑,還有搖擺的現象。

 

『四十不惑』。到了四十歲,才不疑惑。還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歲。才『五十知天命』。天命是哲學的宇宙根源。這是形而上學的思想範圍。

 

到了『六十而耳順』,孔子在六十歲之前耳朵有什么問題不順?『耳順』的道理就是說,自十五歲開始作人處世,學問的修養,到六十歲。好話坏話盡管人家去說,自己都能聽得進去而亳不動心,不生氣。你罵我,我也聽得進去。心里平靜,不是死氣沉沉,是很活潑的。很明白是非善惡,對好的人覺得可愛。對坏的人,更覺得要幫助他改成好人。要這样的平靜,這個學問是很難的。

 

然後再加十年,才『從心所欲』。西方文化就是自由,但下面一句很重要的話,『不踰矩』。人與人之間要有一個範圍,『從心所欲』自由而不能超過這個範圍,所以不踰矩。

 

(14)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游問老師怎样才算是孝道?孔子說,現在的人,只要供養父母有衣有食,就認為已盡了做子女的孝道了。如果不存心尊敬。這样跟養狗養馬有什么分別呢?所以孔子說孝,全在於內心存『敬』字。講到孝,孔子特別讚賞周朝武王與周公之孝德。

 

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孔子說:夫孝者,生以順心,歿以繼德,孝子知本,故能報本。逆子弗知本,故而忘本。人不孝其他則無取焉。武王周公,繼先王之德,順天執天以行事。故夫子極贊真孝焉;「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武王周公之所以稱大孝者,以真能繼先王之志,不但能繼先王之志,增益發揚先王之大德。以求造乎其極也,述者傳述也,善於傳述先王之行,益揚先王之德。

 

『春秋,修其祖廟,陳其宗器,設其裳衣,薦其時食。』春秋修其宗廟,為何在夏冬?春秋二季,氣溫性和,先王之德,如春秋之溫焉。萬民沐德,如萬物處春風然。春秋之溫,正以祀先王之德也;宗器者,先王之所重也,陳其先王之宗器。先王所重,以即我所重,此所謂先王之心。印於我心,心心相印矣;裳衣者,先王所服也。先王大德参天地,贊化育。所服裳衣,而亦有餘澤焉。

 

先王裳衣,我不敢服之。以其我德,不及先王。何敢服先王裳衣乎?故不敢服之,而珍藏之。於春秋祭先王時,而陳設之。以悅先王之靈。以祀先王之德也;時食者,春祀用春食,秋祀用秋食,不敢違時令也。先王乃順天者,所祀之品,安敢悖乎四時哉!此所為順天之時。養天之和也。

 

『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繼先王之志,踐先王之位、先王之禮,而我行焉。先王之樂,而我奏焉。蓋我深知先王修禮作樂之意也。故禮以節人;樂以和人。禮樂二字,不可得而分矣!先王所敬者,一乃上帝。二乃先公。而我敬先王所尊。先王所愛者,一乃群臣。二乃士庶。而我愛其先王之所親。吾敬先王所尊。吾愛先王之所親。正所以繼先王之志也!死者先王之身,生者先王之德。

 

先王身雖殁,而先王之德,猶昭昭在我耳目,所事正事先王之德焉。欲事先王之德,當何如也?不改其規。不变其度。繼先王之志。揚先王之德。如是始足以事先王也。若此則先王不死矣。事亡如事存者。与上意相同,故親在養身順心。親歿繼志揚德。若此則孝之偉大,始足以造乎其極也。

 

(以上呂祖中庸註釋)所以孔子非常讚賞武王周公美德!故此周室有八百幾年之天下。所以前文『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曾子講,如果孝順父母,孝於祖宗的話,社會的風氣自然會趨向於孝道。就是這個道理。

 

(1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表面上解釋。研習過去的事,又學習現代知識,可以為師表了。實际上我們更要深一步體會,『溫故』。說過去的我做要知道。譬如講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廿五部大史,真不容易。倘使讀歷史的,目的並不在拿學位,那為什么呢?

 

為了『溫故而知新』。認識過去,就知道未來。這样就『可以為師矣』。過去的就是你老師。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也!溫故而知新,就是這個意思。這是什么道理呢?因為前面的成功與失敗。個人也好,國家也好。是如可成功的?又是如可失敗的?歷史上就很明顯的告訴我們很多。

(16)  【子曰:学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学則殆。】

過去的歷史,對於人才。有三個基本原則,便是才、德、學。有些人的品德是天生的。品德大半往往出於天性。但沒有才能,我們知道,有品德的人,可以守成。教這種人到大後方

坐鎮。教他設法打開一個局面,衝出去,他辦不到。他沒有這個才。他只有守成之才,沒有

創之才。所以守成之才偏重品德。

 

而『才德』两個字,很難兼全的。但有一個東西可以補救,那就是學。用學問來培養所缺失的一面。有些人雖然天生有才有德,但還是須要學問來培養的。講到學問,就須要两件事。一是要學,二是要問。多向人家請教,多向人家學習。接受前人的經驗。加上以自己從經驗中得來的,便是學問。

 

但『學而不思則罔』。有些人有學問,可是沒有智慧思想,那么就是迂闊疏遠。变成不切實際的『罔』了,沒有用處。有學識,但沒有真思想。這就是不切實际的『罔』了。

相反的,有些人「思而不學則殆」。他們有思想,有天才,但沒有經過學問的踏實鍛鍊,那也是非常危险的。許多人往往倚仗天才而胡作非為,自己誤以為那便是創作,結果陷於自害害人。

 

有了學問而沒有思想則『罔』。沒有用處;相反的,有了思想,就要學問來培養。如青少年們,天才奔放,但不力學。就像美國有些青少年一样,由吸毒而裸奔,以後還不知玩出什么花样。所以思想,沒有學問去培養,則『殆』。危險!

 

(17)【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由是名字,子路的名字叫仲由。誨是教育、教誨。『汝知之乎?』你知道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一個人要平實,尤其是當主管領導人要注意,懂得就是懂得。

不懂就是不懂。這就是最高的智慧。

 

換句話說,不懂的事,不要硬充自己懂,否則就真是愚蠢。關於這一點,幾十年來看得很多。這個時代,很容易犯這個毛病。很多的學問,明明不懂的,硬冒充自己懂,這是很嚴重的錯誤。尤其是出去做主管的人要注意。我們看歷史上偉大的成功人物,遇事常說:『我不懂,所以要請教你,由你負責去辦,大原則告訴我就行了。』說這話的人就成功了。如果硬充懂就不行,結果一無所成。

 

歷史上,古今中外莫不如此。政治的道理也是一样,懂就懂,不懂的就是『對不起,我不懂。』這是最高的智慧,也是最高的禮貌。所以我常對出國的學生們說,有一個最高的原則,也是走遍天下的國際禮貌,那便是你走到任何國家說:『對不起,我是中國來的,對這件事我不懂,請問該怎么辦?』萬萬不要認為這样說是丟人,這是最大的禮貌,不會吃虧,尤其做國民外交更用得著。最怕冒充懂,就會失禮。

 

(18)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与其奢也,寧儉,喪与其易也,寧戚。】

 

    林放問孔子禮的根本是什么?這個問題太大了,如果談到根本,是哲學最高問題,是人類、宇宙萬有的根源本質,由何而來的?孔子說,你這問題太大了,不談哲學、不談文化精神,只答覆他關於禮儀的問題。孔子說禮儀的過分鋪張就不合理,寧可簡單而隆重。辦喪事太

輕率了也不好,寧可取悲戚的態度。

 

(19)

子曰,君子無所争。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争也君子。】

  中國文化所講的君子是無所争的,不但於人無争,於事也無所争,一切是講禮讓而得。

無所争就是窩囊嗎?是的。孔子以當時射箭比賽的情形,說明君子立身處世的風度。射是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之一,這個『射』代表軍事訓練。

 

他說,當射箭比賽開始的時候,對立行禮。表示對不起。禮讓。然後開始比賽。比賽完了,不論誰輸誰贏,彼此對飲一杯酒。贏了的人說:『承讓』!輸了的人說:『領教』!都有禮貌。即使在爭,始終保持文人的禮貌。

 

人之所以不同於生物世界中其他的動物。就是這一點人類的文化精神。孔子講這一件小事,也就是說人應不應該爭?不論於人於事,都應該爭。但是要爭的合理!所以『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就是在爭,也始終保持君子的風度。

 

 (20)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栢,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哀公問宰予,社稷壇与歷史文化演變有什么關係呢?宰予告訴他夏朝,社稷壇上栽的是松樹。殷朝栽的是柏樹。周朝栽的是栗樹。(象現在的國花,是國家的標誌。)宰我後來回到孔子這里,報告完哀公問答。孔子聽完了後就感歎了!就周朝而言,孔子覺得文王、武王各方面都沒有錯。只有在這件事不太妥當。但當前輩的聖人,不好意思多加批評。所以他說,已經既成事實,再說也沒有用。對人與人之間相處來說,勸也勸不轉來,過去的何必追究呢?

 

孔子這番話,雖然看起來是對歷史的一個寬恕,實际上透過這個寬恕,表明了孔子認為周朝的這件事是有問題的。因為社稷壇的樹,就像是一個民族、文化、國家精神的標誌。對於文化的標誌,我們要特別注意選擇决定。但有時有人漫不經心就决定了。

 

過去有一位朋友,想把台北市成為杜鵑城。後來在一次宴會中碰面,說起此事。好在他的杜鵑城沒做成,否則我第一個反對。因為杜鵑是亡國之花。又名杜宇,也是鳥名。又名子規。又叫望帝。唐人的詩所謂:「望帝春心託杜鵑」,有一個神話故事,上古時蜀國亡,蜀國的太子傷心而死,精魂不散,變成杜鵑鳥。晝夜啼哭,淚枯血出,滴在花上变成杜鵑花。

 

這一些事,和易經的讖諱之學也有關係的。許多看來不相干的事,有時候關係很大。尤其是國家的歷史文化,不能不注意。孔子對於這件事情也很注意。不過他也只好說『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行不咎』了。所以我們將來處事的時候,必須注意這些事情,這也是學問。

 

(21)

【子曰:富与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与賤,是人之所惡。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這是儒家的修養,一個人要在心地上下工夫。孔子說,富與貴,每個人都喜歡。都希望有富貴功名,有前途。做事得意,有好的職位。但如不是正規得來的,則不要。相反的,貧與賤,是人人討厭的。即使一個有仁道修養的人,對貧賤仍舊不喜歡的。

 

可是要以正規的方法上進,慢慢脫離貧賤,而不該走歪路。接著他講:『君子去仁。惡乎成名?』他說一個人去了『仁』字,就沒有中心思想。即使其他方面有成就,如文學高的,不過是一個才子風流而已;知識淵博的,過是一個才人而已。

 

 

 

所以君子沒有『仁』這個境界,就沒中心思想。既然沒有中心思想,靠什么成名呢?所以做學問的人,『無終食之間違仁』。就是說沒有在一頓飯那样短的時間,違背了仁的境界。『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這句話是說任何事業的成功都靠仁。倒楣的時候不頹喪、不感覺到環境的壓迫,也靠這仁的修養而安然處之。換句話說,得意的時候,要依仗仁而成功,失敗了,也要靠仁而安穩。

 

(22)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一個真正明白大道真諦。即是明白什么是真我。什么是假我的人。就是下午離世。也不感到悲哀和懼怕。因為真我的生命是不生也不死的!孔子說『夕死可矣』的『死』字,乃死的

是假我的軀體。真我的靈性是超然於物外。自然回歸到真一的法界。与道長存。

 

(23)【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与談也。
   

 孔子認為一個人,如果真正立志於修道。也即是儒家的的那『道』。就是說,以出世離塵的精神,做入救人的事業。一個人如果立志於這個道。而討厭物質環境艱苦的話,怕自己穿坏衣服。怕沒有好吃的。換句話說,立志於修道的人,而貪圖享受。就沒有什么可談的,因為

他的心志已經被物質欲望分佔了。

 

(24)【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一個人不怕沒有地位。最怕自己沒有什么東西站得起來,根本要建立。如何建立?拿道家

的話來說,立德。立功。立言。古人認為三不朽的事業。這是很難成就的。上古之人首在立德。後世則重立功。到周秦以下,就只講功業了。再其次就重立言,如退隱的老子,後世儒家尊奉為『素王』的孔子。

 

這個『立』。是自己有真實的本領,自己站得起來的立。不怕沒有祿位。也可以說是不求人爵的位子,只管天爵的修養。同時也不要怕沒有知己,不要怕沒有人瞭解。只要能夠充實自己,別人自然能知道你!

 

(2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有日孔子坐在教室里。曾参經過他的前面,於是孔子便叫住他。『参,』曾参聽到老師叫,回過頭來,於是孔子便告訴他說:『吾道一貫之。』就是說,我便給你一個東西,一以貫之。但曾子聽了這句話以後,打了個拱說:『是,我知道了。』孔子講了這句話,自己又默然不語了。

 

同學們奇怪了。等孔子一離開,就圍住曾参,問他跟老師打什么啞謎呢?夫子又傳了些什么道給曾参呢?曾子沒有辦法告訴這些程度不夠的同學。只有對他們說,老師的道,只有『忠恕而已矣』。作人做事,盡心盡力,對人盡量寬恕、包容。就此便可以入道了。

 

所以曾参能得孔子聖門真詮、孔子的心法。而他的同學聽了一臉罔然。此乃程度的問題,只要做事作人盡心盡力。怀寬恕、包容,從內心直致行為。造到最好,至極。那么「仁德」自可与天之仁德互吻合了。《大學》章說『率性之謂道。』天之仁德又叫『道』,『道』又叫『一』。所以『吾道一以貫之』。即是從人道修到至仁至德至極境界,自然可以一貫之。當時只有曾子才領悟。

 

(26)【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意思是,与君子談事情,他們只問道德上該不該做。跟小人談事情,他只是想到有沒有利可圖。現今世人,一切事情大都是喻於利才行得通。想做君子,就必須如孔子九思中的『見利思義』。於情。義。理。都無虧。才算是!

 

(27)【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真正的『仁人』。一定能夠愛人,不討厭人。即使討厭,也是把討厭的人改变過來。使他同样地達到『仁』的境界。在這里補充這個道理說,我們看見一個道德、學問、有修養的賢者,就想達到他那個境界。跟他造詣上有同等的成就。如果看到不賢的人,坏的人。最好當作自己的借鏡,藉以自我反省。上面一句話是說明上文,仁者愛人不能惡人的道理。下面一句話是解

釋上文『人之過也,各於其党』的道理。

 

(28)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古人講父母老了,怕沒人照應,而不遠遊。即使要遠遊,也一定要有個方向。這種解釋,我不大同意。有那一個人出門會沒有一定方向亂走的呢?到月球去也還是個方向。我認為『遊必有方』的方是指方法的方,父母老了沒人照應,子女遠遊時必須有個安頓的方法,這是孝子

之道。『方』者應是方法,不是方向。

 

(29【子曰:父母之年,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孔子說,我們做子女的人,對於父母的年齡不能不知道。為什么呢?两種心理,一種因為知道父母的年齡多了一歲,壽又添了一歲而高興;但同時又害怕。因為父母年歲越高,距離

人生的終站越近。為兒女與父母相處行孝的時間也越短。所以就有這两種矛盾的心理了。

 

(30【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德不孤,必有鄰。』自己有道德涵養,能體用兼備。自然會影响近身的人。『大學』里的修、齊、治、平也是這個道理。老子在道德經有云:『道德是善人修身立命之寶。』為道德而活着有時會感到寂寞、冷清,如果認為寂寞當成是一種享受,那就可以講道德了,如果你視寂寞為痛苦而不是享受,就難講真學問、真道德了,孔子說如果真為道德而活,絕對不會孤

伶仃,一定有与你同行的人,有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