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論語百句精選篇》卷三
(68)
【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
魯定公一天問孔子,他說一般人都說,不要隨便說話,尤其從政的人,在上面領導的人,只是一句話,就可以『興邦』。有這個道理嗎?孔子說,話並不是那样說法。『一言可興邦』,這句話是一個原則。譬如有一句一般人都知道的話,『為君難,為臣不易。』這不就是一句話嗎?做領導人困難,做幹部也不容易。
這也是孔子的機會教育,他對自己的國君,不好意思直接教訓。可以趁這機會,舉出這句話來作例子,無形中教育了他。魯定公本人就是領導人,所以他說假使一個人懂了『為君難,為臣不易』這句話,就可以興邦了,事業前途無量了。這段文字很簡單,如以歷史的事實來講,一言可以興邦的史實很多,試舉两個例子:
一個例子是唐太宗時代的名論,『創業難,守成也不易。』就是這個道理,不但國家天下事如此。一個人由貧窮而变成富有,是創業難,至於子孫守成,又是一個大問題。究竟那一個難?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上,素來認為两皆不易。另一個例子宋高宗曾說過,吾年五十方知四十九之非。其實這句話,春秋戰國時,蘧伯玉也這样講過,人由於年齢的增加,經驗的累積,回過頭一看,才發現過去的錯誤。這都是一言興邦的實例。
引伸到下面『一言喪邦』。一句話而亡國的,又可以舉很多的例子了。歷史上楚漢之爭。劉邦的長處,是听從別人的話。他的所以成功,是對別人的好意見馬上接受。如果我們研究歷史上成功和失敗人物的性格,會發現很有趣的對比。有些人的性格,喜歡接受別人更好的意見。不過,能夠立改刻變。馬上收回自己的意見,改用別人更好的意見的人太少了。劉邦就是這少數人中的一個。
而項羽對於自己的主意,就絕對不會改变。絕對不接受別人意見。對於這一點,在個人修養上是要注意的。尤其為一個單位主管,往往容易犯一種心理上的毛病。明明知道別人的意見更對,更高明。可是為了『面子』,為了『下不了台』,而不接受。這種心理,大而言之是修養不夠。小而言之是個性問題。自己轉不過彎來。現在,我們看看項羽在歷史上一個重要决定。當項羽打到咸陽的時候,有人(据楚汉春秋記載)對他說:『關中险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勸他定都咸陽,天下大定。
項羽對這個定都建議不採用。他有一句答話很有趣,也是他的名言。『富貴不歸故鄉,如錦衣夜行,誰知之者?』就憑這句話。他和汉高祖两人之間器度的差別,就完全表現出來了。項羽的胸襟,只在富貴以後,給江東故鄉的人們看看他的威風。否則等於穿了件漂亮的衣服在晚上走路。給誰看?他這样的思想。豈不完蛋!所以項羽註定要失敗的。而同样的事情發生在劉邦的身上又是怎样呢?
劉邦大定天下以後,他自己的意思要定都洛陽。但齊人婁敬去看他。問他定都洛陽是不是想和周朝媲美。漢高祖說是呀!婁敬說,洛陽是天下的中心。有德者,在這里定都易於王。無德易被攻擊。周朝自后稷封郃。到文王、武王,中間經過了十幾世積德累善,所以可以在這里定都。現在你的天下是用武力打出來的。戰後餘災,瘡夷滿目,情形完全两样。怎么可與周朝相比?不如定都關中。當然有一番理由。張良也同意,劉邦立即收回自己的意見,採納婁敬的建議。並賞給五百斤黃金,封他的官。賜姓劉。
『一言喪邦,一言興邦。』就是這個道理。我們由歷史上的故事,此類引伸體會,必定更為親切。同時我們身為現代人,再由現代史實醜陋的一面去看看,更可瞭解這道理。
下面也是一样,魯定公問,有人說一句話就可以亡國。有沒有這種事?孔子說,這個也一样,不是如此隨便解釋就可以的。接著下面孔子講的這句話就很妙了。他說有人說,我並不樂意作君主,只是為了言出法隨,誰也不能違背,可以完依照我的意思,達到我的理想,這样才過癮。
孔子為什么對魯定公說這番話呢?其實這情形也不止是魯定公一個人犯的錯誤,一般人都有他同样的毛病。試想為什么人總喜歡抓權呢?因為有權力的人才能夠隨心所欲。才能夠控制別人聽自己的命令。
所以歸納起來,孔子的意思是,如果以這種心理來從政,那就錯了。下面的人不反對,並不見得你個人的意見就是對的。問題在思想的本身對與不對。如里意見是對的,應該絕對信仰,不能違抗;如如領導人的思想不對,而要人們一定服從他,這就喪邦了。『一言興邦』與『一言喪邦』,連起來就是這個意思。
(69)
古代的『士』必須內在道德,外在的學識,两方面都很好,才能稱作士。子貢這里請教孔子,怎么样才叫士,孔子說,第一是『行己有恥』。『有恥』包括了很多意義,最基本自己的人格道德。是對自己的要求。我們在生活中交的朋友,其中的確有些人非常有恥。
怕做錯事,怕難為情,自己沒有面子。不好意思。真愛面子的這點心思,培養起來就是最高的道德。然後『使於四方』也可作社會關係,代表政府外交工作來解釋。這都由子貢去做。狹義來講,做外交要行己有恥。當外交官到外國去,對於職責任務都能勝任愉快,這就叫『士』。
孔子為什么偏重外交的答覆?我們要了解孔子所處春秋戰國時代。非常混亂,並不统一。各國諸候各自為政,處處須要用外交。和我們現在所處的年代一样,讀春秋左傳,就可以了解現在這個時代‧就是春秋戰國時代的放大。講到這點,又涉及到歷史哲學,曾有人說歷史重演的。也有人持反對意見,認為歷史不會重演、而事實上歷史會不會重演呢?
我們先讀唐代竇鞏的一首詩,『傷心莫問前朝事。惟見江流去不回。日暮東風春草綠。鷓鴣飛上越王台。』這首詩全部都是哲學思想。但東流的江水永遠往東流,歷史的原則是不变的。也可以說歷史是反覆的。因此要了解今日的國際形勢,要讀歷史,尤其要讀春秋左傳。大原則不會錯的。不過要靠自己去領悟。
(70)
(71)
跟隨的學生因此得病躺下來,起不了身的很多。這時候子路很不高興,頗有怨言,臉色很難看,跑到去對孔子說,『老師你天天講道德、講學問,講了半天,結果怎样?現在同學們都快餓死了,君子竟然窮得這么倒楣?』孔子說:君子才能夠守窮,換句話說,只有君子才有窮之資格。雖然處在貧困中還能夠信仰堅定,不動搖。如果是小人,則相反,一窮什么事情都可以做了,受不了窮的,就不算是君子。
(72)【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我們慣用殺身成仁,這句話就是出在於論語這一篇孔子說的,這個仁在這里不作解釋了,從上論一直下講來都是說仁,『仁』是孔門學問中心,用現話來說,就是中心思想。所謂『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譬如許多宗教家。有碰到与他的的宗教信仰牴觸的事,他們寧可捨掉性
命。所謂以身殉道。為衛道而死的,宗教特別多。
歷史上忠臣孝子,也就是這個觀念。寧可犧牲。絕不會為了生命而妨礙了自己的中心思想或信仰。寧可殺身以成仁。正面意想是,當然不會為了生命的安全。而違背仁義的事了。這就是關係到個人的修養及生命價值的看法了。
(73)【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從事政治、個人作人,都要以這两句話作根据。隨時隨地要有深慮遠見,不要眼光短視,否則,
很快就會有憂患到來。小而言之,個人如此,大而言之,國家的前途也是如此。
(74)【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社會亂的時候,就容易犯這個毛病,大家在一起,講起話來沒有什么內容,無正事可談。談閒話,講些不相干的話,沒有真正的人生觀。現今這一類人不少。娛樂場所更多了。大家如此,
社會精神已經癱瘓了。沒有文化精神了。
可是更嚴重的是「好行小慧」,喜歡使用小聰明,孔子只有搖頭了,『難矣哉』!嘆口氣,到了這個样子,還有什么辦法可以挽救?在明朝末年,滿清入關,顧亭林就引用這两問話批評
明末的社會風氣,他說南方的知識分子『群居終日,言不及義』。
北方的知識分子『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現在的一般清年,進入社會之後,慢慢地就染上了這個習性。不是無所用心,
他們所用的心,就是孔子所講的這句話『好行小慧』,使小聰明,沒有從大學問、夫聰明上著眼。這是時代的悲哀,社會的病態。
(75)【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這是一個大問題,司馬遷寫史記,在伯夷列傳中,特別引用孔子這句話。孔子說:一個君子人,最大的毛病是死了以後,沒沒無聞,與草木同朽。
但歷史留名,談何容易?我們研究歷史哲學時,常問同學們,腦子里記得幾個皇帝的名字?
一個人當了皇帝,就現實來講,已經很夠了吧,死了以後,不必多久,連名字都被人忘了。人生的價值又何在?歷史那么多宰相,
民間又記得幾個?歷代許多狀元,我們又知道了幾個?而他們對國家對社會貢獻了什么?老百姓知道的少數歷史人物,都是靠小說捧出來的。
其他大多數的,有誰知道?所以留名談何容易!
孔子、老子、釋迦牟尼、耶穌留了名。在功業上留了名的歷史人物,文天祥、岳飛也是小數。一個人真正想求名,只有一途,對社會真有貢獻。要歷史留名真太不易。所以孔子說,『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但好名看什么名,遺臭萬年也是名,但有何用?真正的大名,要對歷史有貢献,就太難了。
求利也是一样。幾十年來好多朋友發那样大的財,最後怎样?所以名利之道要看得通。真了解人生,確定自己究竟走那條路才是最重要。不然就一生平實,很本分,該做什么就什么,過份的企求。一個真正的君子,都是要求自己。學問也好,一切事業也好。只問自己具備了多少?努力了多少?一切成就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要依賴別人。不要因人成事。在內省修養方面,只問自己應對人如何,而不要求別人對你如何。
(76)【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儒家思想有一點俠義的精神,你打我一拳,我踢回你一腳;你對我不好,我不理你,這很直嘛!你對我不好,我還要對你好,要如基督教聖經上說,
你在我左臉打了一個耳光,我再送上右臉讓你打一個耳光。
就像唐朝的婁師德,告訴他弟弟,要唾面自乾一样,當時於婁師德這句話,我們要瞭解,這是中唐以後的修養。當時天下太平、社會安定,而婁師德是世家公子,歷代都作大官,聲望很高,他自己在京里做大官。他的弟弟到代州去當太守,上任以前,向他辭行。
婁師德說,我們婁家受國家,朝延的恩惠太大。我两兄弟現在都作官。一般人會批評我們世家公子比較驕傲,你出去作官,千萬要認清這一點。多多忍耐,不要為我們婁家丟人。他弟弟說,這點我知道。就是有人向我面上吐口水,我就自己擦掉算了。婁師德說,這样做並不好啊!你把它擦掉,還是違有其怨。給人家難堪哪!弟弟說,我懂了,就讓它在臉上自己乾了。婁師德才說,這就對了。
假使所有中國人都是這種修養,而還得了!所以話說回來,作學問不要斷章取義,不管上下文,只抓中間一句两句去做,那就要出問題。每個思想,要作整體的研究才行。剛才已經聲明了,婁師德出身中唐以後,國家社會,已經有了两百多年的安定,而他家里又歷代作官,他本身又在中央政府當相職。
這样時代背景,這样的家庭背景。他弟弟在這样環境中所處的立場,位置,就與一般人不同。由窮小子經過考試出來作官,就可以傲慢一點。如果婁師德的弟弟有一絲傲慢,人家就會批評,說靠世家的勢力欺負人,所以婁師德對他弟弟的教訓才沒有錯,並不是說在亂世之中,拔刀而起的時候也要如此。
在這样的時代。不要說口水吐到我們臉上,如有外國人不禮貌地瞪我們两眼,我也要打他两拳。時代不同、環境不同,對事情的處理態度就有所不同。所以作學問不能繼章取義。這里有人問孔子『以德報怨,何如?』等於提到道家的思想。
孔子的答覆,也沒有直接反對。只是邏輯上作個論辯。別人對我不起,我對他好!那么人家對我好。我又怎样報答呢?所以他下面就主張『以直報怨』。以直道而行。是是非非、善善惡惡,對我好的當然對他好!對我不好的當然不理他。這是孔子的思想,他是主張明辨是非的。
(77)【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党 。】
這些都是講君子、知識分子的學問標準。要做到一個君子必須矜而不争。『矜』,是內心的傲。(驕傲是两回事,沒有真本事看不起人是驕;有真本事,而自视很高是傲。)傲要放在骨子里,外面對人不必傲。內在有氣節,窮死餓死可以,絕不低頭。這就是『矜』。『群』即是敬業樂群,彼此相處容洽。但不營私。不走營私的路,走大公的路。
(78)
子貢問孔子,人生修養的道理,能不能用一句話來概括?只要有一個重點,終身都可以照此目標去做的。孔子講出這個恕道,後世提到孔子教學精神,每每說儒家忠恕之道。後世研究它所包括的內容,恕道就是推己及人,替自己想也替人家想,用現在的話即是對任何事情要客觀,想到我所要的,他也是要的。
有人對一件事情的處理,常會有人不痛快,不滿意的地方。說實話,假如是自己去處理,不見得比對方好,問題在於我們人類的心里,有一個自然要求,都是要求別人能夠很圓滿;要求朋友、部下或長官,都希望他沒有缺點。样样都好。但不要忘記了,對方也是一個人。既然是人就有缺點。
再從心理學上的研究,這样希望別人做好,是絕對的自私。因為所要求對方圓滿無缺點,是以自己看法和需要為基礎。我認為對方的不對處。實際上只是違反了我們的看法,根据自己的需要或行為產生的觀念,才會覺得對方是不對的。社會上都是如此要求別人,尤其是宗教圈子里更為嚴重。政圈星也不外此例。從這個例子,就可以知道恕道之難。
後世解釋恕道,把恕字分開來解,解作『如』『心』。就是合於我的心。我的所要的,別人也要。我所想佔的利益,別人也想佔。我們分一點利益出來。這就是恕。覺得別人不對,原諒他一點。也是恕。他答覆了子貢,說有一句話可以終身行之而有益。但很難做到的就是「恕」。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就是恕道的註解。孔子說,只要我們自己發現不要的,便不要再施給別人,根本上嚴格要求自身的淨化。不要靠比較以後才想到別人。這點特別注意,這便是孔子教授方法的機鋒銳利之處。
(79)【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這句話就個人修養,巧言的內涵,也可以說包括吹牛,喜歡講大話、亂恭維、說空話,巧言是很好聽的,使人聽得進去,聽的人中了毒。入了圈套不知道。這種巧言會說亂正規的道德。『小不忍即亂大謀』。有两個意義,一個是人要忍耐。凡事忍耐。包容一點,小事不能容忍,
脾氣一來,坏了大事。許多事失敗,常常由小地方搞坏的。
一個意思是作事要有忍勁,狠得下來。有决斷。有時候碰到一件事情,一下子就要下决斷。堅忍下來,才會成事。否則不當機立斷,以後就很麻煩。姑息養奸,也是小不忍。這個『忍』可以作两面的解釋。這两句話連在一起的意思就是:一個思想言論,如果認為是小小事情,無所謂,濫慈悲,濫仁愛,往往誤了大事。
我們看孔子自己的作為就知道,他在魯國當司寇的時候,雖只幹了三個月。但上台第一件事就是殺少正卯,就是他言偽而辯。可以亂正。現在有一派反孔子的人說,孔子殺少正卯是為自私。因為少正卯思想學問比他好,學生比他多,他吃醋了。把少正卯殺掉。這種論調,初聽似乎很有趣,事實上少正卯是一個很會說話的人。孔子的學生也常常跑去聽他講。當時被他誘惑去了的也很多,所以指孔子為了報復而殺少正卯。
當年五四運動打孔家店,和現在批孔的這些歪文章。歪理論都寫得很好,這一點我們要注意的。天下寫歪文章的人,筆鋒都很厲害。很吸引人,有煽動性。而正派的文章,不易吸引人,好的東西寫成文章不吸引人。但那些歪才對於正派東西卻寫不出來,這也是怪事情。寫煽動的文章的,都是少正卯這一類人。
這類人不一定站得起來。可是他的文章會鼓動社會風氣。乃至影响整個社會。外國人如馬克斯的文章都很怪,煽動性卻非常大。所以人的講話、文章,如本身沒有道德基本修養,便成為巧言亂德。對於這種事,孔子認為一定要處理。否則成為姑息養奸,也就是『小不忍,則亂大謀』。
(80)【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在禮運大同篇,開頭就講『道也者天下為公』。孔子倡導人人身体力行,發揚仁道精神,由我做起,行格、致、誠、正、修、齊、治、平,從而弘揚大道,而不能有所目的,借道利益自己。否則靈性沉淪,背離天道。因為惻隱之心是天地生人人的種子,重了財利,這点靈根漸漸消滅,便絕了生生世世的人種子了,故此人要弘揚大道,切勿借道弘揚利益自己。
『啓』就是發,在啓發之前,先使發憤,然後再進一步啓發他。這種教育方式,有一個很好的例子:相傳清代名將年年羹堯,是漢軍鑲黄旗子弟,幼時非常頑劣,他父親前後為他請了好幾個老師,都被他打跑了。後來沒有人敢去應聘教他,最後有一個老師是隱士。有說是顧亭林的兄弟。年羹堯的父親說明自己兒子的頑劣,老先生說沒關係,唯一的條件是有大的花園,不要設門,而且圍牆要加高。
就這样開始教了,年羹堯最初想將這位老師打跑,不料老先生武功很高,打又打他不著,卻什么也不教他,到了晚上,老先生運用他高難的輕功,一躍出了圍牆,在外逍遙半天,又飄然跳了回來,年羹堯對這位老師,一點辦法都沒有。老先生有時候吹笛子,吹笛是可以養氣的,年羹堯聽了要學吹,於是用吹笛來使他養氣,這才開始慢慢教他。
後來老先生因為有自己的私事,一定要離開,臨走時說,很可惜,這孩子的氣質還沒有完全改变過來。雖然如此,年羹堯已經夠得上是文武雙全了,所以後來成了平藏的名將。而他以後對自己孩子的老師,非常尊敬,同時選擇老師也很嚴格,有一副對聯:『不敬師尊,天誅地滅;誤人子弟,男盜女娼。』就是他寫了貼在家里的。
這個故事,可以說明孔子所說的教學原則,必先刺激他的思想,使他發憤,非要有堅強的求知心,才能微發他本有智慧來。第二就是引起他的懷疑,『悱』就是內心有懷疑,不同意。譬如說古人這样講,就告訴他這值得考慮。孔子所謂『當仁不讓於師』,韓昌黎所謂『師不必賢於弟子』。老師不一定是完全對的,不是先靠服從接受便行,如果呆板的接受,學問會越來越差的。多怀疑就自然會去研究,『發』就是研究。
『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而且要多方面看。一桌四角,講了一角,其餘三角即會瞭解,那么也可以回來,『復也』就是回來。回到那里?回到思想智慧的本位,就是回到自己智慧的本有境界。
也是講一個人的領悟力。有些人讀書學習很用功,但是領悟力不夠,充其量,只能成為一個書呆子。譬如拿研究歷史來說,最低限度,也是為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也。』瞭解前代的事情,和現在的事情原則差不多,道理是一样,只是發生的時代不同,地區不同,現象两样而已。所以多讀歷史,能夠舉一反三,就可前知過去,後知未來。否則白讀死書,『則不復也』。學識又有什么意義呢?
(82) 【子曰:有教無類。】
這正是孔子的教育精神。他不分階級、不分地域、不分智愚,只要肯受教。以人文文化為基礎,一律諄諄教誨。
(2)、【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這是孔子對過錯的看法:一個人有過錯,不要緊,只要能改,能改過就好了。如果有了過錯而不肯改,這就是大過,真正的錯了。
(83)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而不從。】
孔子說:一個有合乎道德修養的人,處處戒慎、要求自己,處事稟公、無私,不偏不倚,自我規範,端正身心從事。自然會有尊貴的行持,
而受人尊敬、學習校法而行;否則違背天理道德、公義良心的事情,即使上頭領導所下達之令,也沒有人聽令遵從。
(2)【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思想目的不同,沒有辦法共同相謀。但沒有說一定排斥。沒有辦法互相討論計劃一件事,只好各走各路!
(84)【子曰:性相近,習相遠也。】
孔子這里講的性,雖然是有了生命的後天之性,但人一生下來,在嬰兒階段的天賦性,近於先天之本性,總是善的,『習相遠』也,後來的習慣一加上了,越变的与天賦之性相遠了。本性是善良的。習慣很容易學坏。
『性相近,習相遠也』人習慣了以後,離開本來的善良、純潔越遠,嗜好越來越大。所以對自己的修養,不管是做什么事。乃至出將入相,富貴非常,而能保持樸素的人非常少。這學問的道理,須要有高度的修養。本性是近於道的。因為習慣越來越坏,把自己变得遠於道了。這要非常注意!
(85)
第二畏大人。所以敬畏大人者,能以玄妙德性治理國家。使人民回歸到純樸,回歸於和諧的妙境。成為治理國家的模範;第三敬畏聖人之言。所以為聖人者,他的心就是佛,佛就是他的心。一言而為天下法。一行而為天下則。他具有至善的心境。常怀著善良的本心去救助別人。所以他的心與萬物合而為一。因此他無論對動物植物,都沒有輕棄的念頭。這就是聖人他承襲古人的明德啊!
小人不信因果。不辨是非公義,更不知五常、八德!利慾昧心。失卻天良。所以不知天命,而不畏懼!戲弄、及輕視王公大人。侮慢聖人之言論。聖人代天宣化,所以聖人生活在天下之間,每每為天下的百姓,因為不知泰然自處,更做出悖理越軌的醜事而擔憂,及感到恐懼不安,所以聖人何等的慈悲,他為了天下的百姓的福祉,而渾濁了自己的性體。因此聖人有這么大的慈悲心,所以天下的百姓應以他為依歸。小人何致如此的不畏天命、狎大人、侮慢聖人之言呢?元始天尊混元真經有云『順天者必昌,逆天者必亡。』
道德經云:『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狂風刮不了一早晨,他自然就停止了。暴雨下不了一天,它也難以再下了。『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誰刮的狂風?誰下的暴雨?就是天地啊!天地這么大,如果不順乎自然而為,尚且還不能長久。更何况是我們這些小小的人呢?何心去違反自然,去爭辯是非呢?
(86)
『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蓋世俗人人理想中,皆謂聖人天生焉。凡夫安能作聖哉?聖人此節之意,乃破除天下萬世之疑案也。生而知之者固有,然罕焉。學而知之,及困而知之者,則庶矣。然此三等,則分三乘,及其專心致志,以力求其知,不過有利鈍之別,及其一也。
如宗聖,夫子稱魯,然其二六時中念念在道,久之則豁然矣。是以宗聖續心法,衍道脈,列四聖。与夫子同享俎豆馨香,於萬古也。如子張聰慧,而列賢人之班。此何故、在專心,與心漫之析也,今切以理氣象,三層寓之:
生而知之者,如心不專,則由理落氣矣。學而知之者,如心不專,則由氣落象矣。困而知之者,如心不專,則由象落獄矣。偉哉。心之專也。生知之、學知之、困知之,其資質雖不同,如恪奉格物之章,以慎心物於隱微,及復其良知則一也。
安而行之者,乃一生乖舛之事,無顛沛之險。安然行道,以求乎其極也;利而行之者,感覺行道与後天之利,有所補助,此順考焉,終則遭逆境,遭逆境則生怨由矣,如始認有利益,以行道,漸覺真理,則利己之心蕩然無形。而實踐親民之功,以求至乎其極也;
勉而行之者,或受世俗刺激,知紅塵乃苦海,名利係枷鎖。返心向道,識被富貴虛幻,自勉自勵,以實踐親民之功,以求至乎極也。此三等行道者,雖各有不同之處,然始終如一,及其道成則一也。試觀上段知字,下段行字,始明瞭知行能分焉。故心無真知,則身無真行。無真知,無真行,此造劫之源耳。嗚呼!時屆末運,三教各失其真。
儒教子弟,有空談綱常,而不實踐者,有口頭談綱常,而行盡違者,有借經書以作富貴之階梯者。有借經書明禮,而與人搬弄是非者。有借經書以飾過者,有借經書以作護身符者。有借經書,號召志士,以作自己爪牙者。有借經書之言,作刀筆之資,以陷人者。蓋夫種種,不勝枚舉。總言皆儒教之罪人也。
佛教弟子,有借佛,作衣食之具者。有借佛地,以肆其淫者。有借佛地,以遁跡,而不深究佛旨者。有借化緣之名,而心別有所注,以陷人者。有借佛地,以作養神延壽之所者。有借佛編曲以敲打念唱者。蓋夫種種,不勝枚舉,總言皆佛教之罪人也。
道教弟子,有空枯坐,而不覺其真者。有不明道旨,以氣工煉就泥丸,自詡為金丹者。有借道觀以隱身遁跡者。有借道觀,以衣食之具者。有借道觀,以肆淫者。有自誤誤人者。有唱道曲,以作街頭之乞,以失道雅者。有借幾日不食,幾日不飲,自為其道功者。蓋夫種種,不勝枚舉總言皆為道教之罪人也。(以上呂祖師解釋生而知之,學而知之或困而知,及其知之。)
(87)
孔子認為,想成為一個君子,在作人處世,修養方面必須要在九思上多下功夫。視思明明察秋毫。聽思聰明理啓智。色思溫和顏悅色。貌思恭彬彬有禮。言思忠不欺不騙。事思敬三思而行。疑思問不恥下問。忿思難息事寧人。見得思義不貪取。
九思乃學道(儒家之道)之初步,故應常記心中,多予思慮,視物,看事情應思看明白,明察秋毫,洞察事情如秋天毫毛之末端那么細微;聽事情應以理智、聰慧、存思,期望聞事能辨理而開啟智慧;
表情常思溫和謙恭,保持和顏悅色;貌相應存思恭敬,而自可彬彬有禮;言語應常思忠實,不存半點欺騙;凡面對事情要思敬重專心,臨事三思而行;如有存疑、或不明確之事,則不要怕羞恥地提出疑問,甚至向下級部属請教發問;
忿怒之時,應思慮會有災難要發生,寧可息事寧人;見到有金錢或利益之所得,應思要取正規、合理之所得,不貪取非分也。
(88)【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這是知識問題,凡是要深入,不可道聽塗說。有時處理業務,對於一個人,一件事,千萬不可道聽塗說。拿新聞採訪工作來說,在路上聽到的消息,要留心。千萬不可隨便定論。更不可据以發表傳播,一定要把資料找齊。弄清楚事實的真相。否則道聽塗說,在德業上是要不得的。道聽塗說這句話是告訴我們,不管讀書做學問,或者道德修養,作人處世都要深入求證。不能胡亂相信傳聞。
(89)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鄙夫』鄙俗的意思,等於駡人,因為當時政壇上,諸候各國他所看不慣太多了。他認為這些人都是鄙夫,他說這班人怎可主持國家大事呢?他說這些人連基本的修養也沒有。當他們在功名、權力拿不到時候,就『患失之』。怕得不到而打主意。
想辦法爬上一個位置,等到爬上了這個位置,權力抓在手里了。又『患失之』,沒有忠貞的情操。只為個人則益而計較。深怕自己的權力地位失去!於是不考慮一切,什么手段都用得出來。打擊同事、打擊好人,嫉妒賢才等等都來了。
孔子在這里就是說明私慾太大。沒有真正偉大的思想,偉大的人格和偉大的目標。只為個人利害而計較的人就是鄙夫!後世『患得患失』的成語就是根据這里來的。這幾條都是連起來,說明一個修養与人品。以及出來做事、為人處世原則。
一個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不肯動惱筋,就難對付,沒有辦法教育他。為什么孔子有這個感嘆?因為當時的社會,政治制度下。許多富家公子少爺,都是這個情形。所以孔子說,倒不如學學棋。還能動動惱筋,總教好點。明朝末年,滿清入關之初。顧亭林把明末的士大夫,分作南北两種批評。
指明末之所以亡國。南方的士大夫們,『群居終日,言不及義。』一般人打牌、喝喝酒。聚在一起,所謂『國家事,管他娘。沒有事情,打麻將』。所談論話,沒有談到國家思想。民族文化。至於義理之學的影子更沒有!說些空話而已。北方的士大夫們,則『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所以認為這样太危險了,國家豈有不亡的?這是當年歷史上的士氣。所以一個國家的文化思想如此重要!
(91)【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自己有過錯了,粉飾一下。子夏說,一個人對於自己的過錯,總想出一套理由把過錯掩蓋起來。一個君子,對自己錯了,就承認錯了。所謂君子之錯,
如日月之蝕。和太陽月亮一样,偶然有一點黑影,大家都看得見。可是等一下就過了,仍不失原有的光明。
(92)【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幹部,對於臣道的修養,乃至學者自己本身的修養,都要守住這個原則。這和政治思想也有關。譬如站在政治學的立場,有人說國家的事,是大家共有的。所以人是政治動物。都是政治的分子。中國人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人人都應該關心。但是,
有個原則。『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他不在那個位置,不輕易談那個位置的事。
在我來說,認為知識分子少談政治為妙。因為我們所談,都是紙上談兵。我們看到六十年來,都是知識分子先在這一方面鬧開了動亂的先聲。很嚴重。尤其人老了,接觸方面多了。發現學科學的更喜歡談政治,如果將來由科學家專政。人類可能更糟糕。因為政治要通才,而科學家的頭腦是『專』的。容易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
所以孔子這两句話,是為政的基本修養。表面上看來,好像帝王可以利用這两句話來實行專制。要人少管閒事,事實上有道理在其中,因為自己不處在那個位置上。對那個位置上的事情,就沒有體驗。而且所知的資料也不夠,不可能洞悉內情。因此,我們發現歷史上許多大臣下來以後,不問政治。
像南宋有名的大將軍韓世忠。因秦檜當權,把他的兵權取消以後。每天騎著一匹驢子,在西湖喝酒遊風景。絕口不談國家大事。真如後人有两句名詩說:『英雄到老皆皈佛;宿將還山不論兵。』這也就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理的寫照。孔子不是說把政治交給當權者去做,我們大家根本不要管。
另外還有一層意思,孔子和蘧伯玉曾經分別在魯、衛两國當過政的,現在都退休了。雖然還住在自己的國家里。但已退休,就不必再問到國家大事了。所以這一段話里,輕描淡寫的襯托出魯、衛两國當時的政治,的確是不大高明。因此孔子在無可奈何之中,只好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了。
(93)【子夏曰:仕而優則学,学而優則仕。】
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學問有成,考取功名,做了官,揚名天下。做了官以後,仍在求學,不離書本。公餘之暇在書房不斷進步。古人的可愛之處。『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學問高了,當然出來為天下人做事。再說『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古人不但是讀書,而且工作經驗和學問融化在一起。所以寫真有價值的著作,如中國政治哲學「管子」。他以一生的經驗,乃至從他在歷史上有名的『一匡天下,九合諸候』
這是孔子對他的評語,管仲是一個犯法的罪人。齊桓公起用他以後,他九合諸候。當時的國際關係比現在還難做。而他能前後九次召開國際會議,而且大家非听他不可。把政治上一個混亂時代領導上了軌道。所以孔子非常佩服他。以他這样一生的功業,也只寫了『管子』這一本書。可見古人的著作,慎重的不得了。這也說明了『仕而優則學,』一方面工作服務求經驗,一方面不斷求學。
(94)
【子貢曰:君子之過失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貢說,一個大丈夫有過錯,沒有什么關係。好像日月一样,一個本來發亮的東西。給別的影子掩蓋起來,大家都看得见。变轉過來大家也看得见。仍然仰慕。這段文字有两個意義!一個是說,君子不怕有過。不要自己去掩飾,錯了,就要坦承。錯了,給大家看得见。這是君子風度。不過現在明白了,改過來了。人家就像對太陽、月亮一样,仍然會仰望他的光明!第二意義。君子就是代表在上面的人,領導人。
過去的社會,小人有過錯沒有關係。他本來就是一片無明。黑洞洞的,再找不出一点亮光,大家看慣了。但對太陽,大家都看慣了。他是亮的。假如他有一点黑,就要被人指摘。所以客觀上看,君子之過,有這样的可怕。如果錯了,要馬上改。一糾正了。大家都原諒他,因為人們始終仰望他的。
(95)
【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家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陳子禽是孔子學生,這位同學幾次都有所怀疑,而向子貢提出問題,子貢老兄,我看你很了不起,非常值得我恭敬,你已經很成功了,很完美了,身心內外的修養,都達到『恭』的境界。(這個『恭』並不止恭敬,而是『謹嚴』的意思。)實際上我們的老師,(古代的禮貌,學生對老師可以稱字、稱號,不能稱名。所以他口里的仲尼就是孔子的號。)我看未必比你好。
子貢就教訓了這位同學了。他說一個人的言談很重要,一句話代表了你的智慧學問。換句話說,我們听人講話,對方一開口,他有多少程度修養,就知道了。有時一句話就曉得他無知!所以特別注意不要亂開口,我們的老師高明。我們永遠都達不到。他的程度,崇高的像天一样!不是可以用梯子讓我們爬的上去的。
他進一步對陳子禽說,夫子的學問,永遠在這個世界上。小至個人成家立業;大至為天下國家做大事。想建立一個思想行為基礎,必須以孔子的學問思想作基本。沒有辦法不是這样做的。沒有辦法超越他的範圍。人生經驗到了的時候,更深刻地覺得他的對。想做好一個領導人的,必須有領導的基本道德与學問!領導的基本條件很多,中外有關書籍都是講權術。不是道德。都不行!真正的領導要以道德為風氣。
講到以道德為基礎領導,就離不開孔子的思想。因為地代表了中國文化的中堅精神,一般人才信仰。才會接受安撫來附和。而一切行為,他必須以孔子這種道德為基礎的思想。在能達到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和平相處!這就是子貢說孔子的偉大之處。
下面說到孔子個人。孔子活着是大家的光榮。他死了是大家的悲哀。像這样誰都及不了他!我們倆個是同學,你怎么把我捧得比老師還好呢?『如之何其可及也。』 就是說怎么辦得到呢?這也可以說是子貢的真誠懇切的定論,也是子貢情深意真的心聲透露。
(96)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表面說,『不知道天命,不能為君子,不知礼儀,不能有所建樹,不知道別人說話含意,不能知道別人的好坏。』 此之『君子』,
非成德之君子。乃指初入德者。必須恪奉格致之功,次第不紊,矢志作去。內聖具足,則身不修而自修矣。 倫常日用莫非皆以和睦禮儀。孟子所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是以五倫所謂日常應用之道,能以盡備而以行之。則自可以立矣。覺自性,修圓明,則臻至理。啓覺自性,尊性中道,以踐五德,推廣行遠,有賢愚之判,分親遠近也。 使人人各尊其賢。賢者則近道,愚者則遠道矣。尊賢之等者,有智賢之判焉,賢者,應以父師之禮事之;智者,不過以兄弟之禮,待之而已。後天之禮盡備,則乃歸先天德矣。
(97)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两句名言,我們常常應用,就是出自論語這個地方,孔子說的話。孔子告訴子貢,一個做手工或工藝的人。要想把工作完成,做的完善。應該把工具準備好。那么為仁用什么工具呢?住在這個國家,想對國家有貢献。必須結交上流社會。乃至政壇的大員,政府的中堅。和這個國家社會上各種賢達,都要交成朋友。換句話說,就是真了解這個國家的內情。有良好的關係,然後才能得到有所貢献的機會。完成仁的目的。
歷史上多半把孔子描寫得像塑像那么的古板。現在由這幾句話看來,不但不古板。好像很利害,他曉得利用關係。他說要到某個國家去,達到某個目的。先要和這個國家上流社會、政府首長的關係,搞得非常好。同時把社會的關係搞好。然後才可以有所作為,達到仁的境界。孔子在這里教人使用手段。事實上任何人任何時代,都是如此。最重要的一點是為仁。目的是做到仁,在救人!
(98)【子曰,古之学者為己,今之学者為人。】
這是孔子對中國文化發展史的看法。研究怎样為己,怎样為人。一般說為己就是自私;為人就是為大家。也可強調說是為公。『古之學者為己』,古人為自己研究學問。『今之學者為人』現在為別人研究學問,這是一個觀點。照目前的狀况,我們的國家民族,問題非常嚴重,因為思想文化越來越沒人理會,越來越低落,大家只顧現實。對後一代德育教化惚略,只希望他們將來在社會上有前途。能賺更多的錢。
都向啇業、工程、醫藥這方面去擠。從過去的歷史經驗來看,時代到了沒落的時候,人類文明碰壁了,就要走回頭路。沒有人文思想,人類成了機械。將來是痛苦的。另一個觀點,我們中國文化里,宋代大儒家張戴先生說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天下開太平。』這四句名言已成為宋代以後,中國知識分子共同目標。學者應該如此,為這目標而學。
(99)【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儼然,即之也温,聽其言也厲。】
這是讚揚孔子的話。子夏說,一個有高度的修養,就是君子之人。有三種变相。看起來不可侵犯。實際上一親近他時,又覺得非常溫和。充滿情感。
但聽他講話,盡管他說笑話。但他的語言內容,又非常莊嚴。不可侵犯的。這是講有高度修養的人!
(100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這點很重要,也很難。躬就是反躬自問,自厚並不是對自己厚道,而是對自己要求嚴格;對別人錯了的,責備人家時,不要像對自己那么嚴肅。這样處世作人,對長官也好,對同事也好,對部下也好,怨恨就少了。相反的,一個社會風氣,到了亂的時代,往往是對別人要求重,對自己要求輕;要求別人特別嚴格,原諒自己輕而易舉。所以孔孟之道,都是教我們反躬而誠,責備人家要以寬厚存心,要求自己要以嚴格檢點。
(下轉卷4)